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专用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3:45:2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专用教材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专用教材试读:

第一部分 备考指导篇

第一章 考试介绍

一、概述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教育部宣布,从2015年起,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正式实施,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后的最大变化在于:师范类学生将不再享有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特权”,他们要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参加考试。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教师资格不再是终身拥有,而是改为定期注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指出,中小学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二、考情介绍

1.考试目的

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严把教师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2.报考条件(1)思想品德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2)学历条件

报考人员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①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②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③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④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⑤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3)教育教学能力

①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与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合格。

②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说明:各省的具体报名条件略有不同,考生须仔细阅读本省(区、市)的报名公告,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报考。

3.考试形式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计算机考试考生在计算机上作答,纸笔考试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笔试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

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

4.考试科目

5.时间安排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三、考试大纲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大纲

1.考试目标

①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②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③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④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⑤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⑥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⑦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2.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1)教育基础

①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②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③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④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⑤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⑥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⑦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⑧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2)学生指导

①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③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④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⑤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⑥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⑦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⑧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3)班级管理

①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②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③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④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⑤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⑥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⑦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⑧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4)学科知识

①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②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③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④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5)教学设计

①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②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③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④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⑤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⑥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⑦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6)教学实施

①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③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④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⑤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⑥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7)教学评价

①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②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③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3.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温故导入

2.简答题(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2)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章 备考指南

一、复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1.复习方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提纲挈领,总结出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同时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依据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真正吃透,抓住重点。

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做好眉批笔记,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对比、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在对教材内容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需多做历年真题和相关典型习题,通过题海战术全面把握考试重难点,了解考试命题方向,掌握考试规律。

2.应试技巧(1)考前扫描重点

在考前几天,对难点知识和高频考点进行重点复习,由于时间紧,所以最好采用快速扫描的方式,主要是保持对各类题型的敏感度。(2)提前熟悉考场

提前找到考场,了解行车路线,估算行车时间,尤其要把考试当天可能堵车的情况考虑在内。如考点较远,可考虑提前一天住进考点附近的宾馆休息。早晨到考场不宜过早,一般考试前15分钟入场。(3)备全考试用具

检查准考证是否打印、身份证件等是否带齐,多带几支笔,以防出现意外。(4)储备充足精神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考前应保持10个小时左右的良好睡眠。考试当天应保持头脑清醒,尽量少说话,保持平静,减少与外界的联系,否则会影响考试注意力。(5)审明题意考点

正式答题前,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搞清题目的含义,尤其是对那些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不同含义,要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弄清题意后,确定答题方向,再认真按要求作答。(6)答题规范准确

答题时,注意规范性和条理性,答案要准确、简洁、明了,并注意逻辑顺序。同时,书写也要规范,不可用网络字,忌潦草、勾勾划划,注意保持卷面整洁。(7)认真检查排漏

交卷前需认真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字母、符号是否准确无误,整个试卷是否有会做而忘了做的漏题,等等。

二、常见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选择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选择题题型分析

选择题在性质上是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择概率占1/4。给出四个选项答案,是选择题的基本形式,答案的相似性较高,判断稍有失误命题就会出错。

①从命题内容上看,选择题涉及的多是重要知识点或疑难问题。

②从命题方式上看,有以下两种方式:

A.表明因果关系的问题判断,回答“是什么”。【例1】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答案】C

B.对“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进行判别。【例2】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

A.教育者与学习者 

B.教育者与教育影响

C.学习者与教育影响

D.教育影响与教学媒介【答案】A(2)选择题解题技巧

①排除法。

把明显不正确的选项先排除掉,逐渐缩小范围,集中思考,有助于正确答案的选择。【例3】下列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特征的是(  )。

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分析:古代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抓住这一特征,首先排除B项,因为讲授相同内容是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其次,固定的修业年限是学校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个别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学生的互不相同性,D项知识程度虽不同,但学生的年龄相同,因而排除。

②正本清源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不好排除,这时可以思考选项的本义,从而摆脱困境。【例4】《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下列原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分析:理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这符合启发性原则,故答案为B项。

③联想推理法。

选择题的选项如果带有年代信息,就要通过联想推理法解决,首先要明确题干表述的时代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和思想等,然后进行选择。以【例4】为例,如果考试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采取联想推理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三个“弗”的意思是“不要”,由此可以推理: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继而理解“牵”和“抑”的意思,综合推理便可以得出这段话的重点是在强调“要学会启发”。在实际考试中,对有些实在回答不出的题目,可以围绕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测,这也是一种应试能力。不过,还是要在考试前做好充足的复习,尽全力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2.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简答题题型分析

简答题介于纯主观表述题和客观题之间,命题时在题干中作了一定的提示和限制,答案既要依据客观知识点,又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补充,因此,简答题的答案是半开放性的。简答题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控制评分误差,弥补纯主观表述题的缺限,同时又能全面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简答题的常见类型主要有直答式、列举式、扼要说明式三种。(2)简答题解题技巧

做简答题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①简述背景,引出答案。

简答题作答时,可以先对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表述,做背景性介绍,然后采用过渡性语句引出答案。

②分点作答,要点齐备。

简答题的评分规则是“采点给分”,即将答案细化为几个内容要点,按点赋分。因此,考生要善于根据题目赋分情况推测答案要点的个数,切不可顾此失彼,疏漏要点,造成失分。

③重视教材,拓展延伸。

简答题的答案一般来自教材,除少部分需提取信息进行整合外,大部分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因此,考生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此外,在结合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对相关要点进行拓展延伸,展开相关阐释分析,使答案更加详实。

④锤炼语言,规范表述。

语言表述要简明清晰,即用尽可能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尽可能明确的信息,切勿大篇长论、思路混乱、毫无重点。

⑤归纳总结,保证完整。

题目要点解释完毕后,需做简要总结。可以就题目的问题进行归纳,点明或重申观点。当然,此部分也可省略,具体结合实际题目而定。

3.材料分析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材料分析题题型分析

材料分析题一般是给出一个材料性实例,要求考生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来进行阐述分析。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时思路一定要清晰,并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再联系题目做相应的陈述。(2)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表明态度,即你对材料中的行为或做法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第一步——摆明观点和态度。

②找出材料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要点,根据所给材料将理论要点表述完整。材料分析题的问题一般会为考生指明所需理论的大致范围,其表述通常为“结合教育观理论……”、“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等,从这个大的角度入手,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缩小范围,明确所要使用的具体理论知识。

③每条理论后都要针对性地结合材料内容展开分析。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抓住关键知识点展开说明。答题时也可用序号标明知识点,并注意把核心句子放在段首,然后结合题目具体阐述观点,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练。

此外,作答材料分析题时,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要点要答全,条理要清晰,主次要分明。切记多答并不一定就好,有可能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最后,答材料分析题时卷面要保持干净整洁,书写要工整,切忌潦草。

第二部分 基础掌握篇

第一章 教育基础

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一节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基础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概述(1)定义

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预期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形态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3)教育要素

教育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教育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学校教育制度(1)定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各级”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2)学制中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真题链接】【例1.1  单项选择题】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置【答案】A【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简称学制,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各级”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3.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由于古代学校教育是由古代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此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②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具有与封建主义教育不同的特点:

①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事务的人;

②主张恢复古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③在教学方法上,反对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有维多里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蒙田、康帕内拉等。(3)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①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②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人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儒家的孔子

①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②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

③孔子强调忠孝和仁爱,重视因材施教,同时也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真题链接】【例1.2  单项选择题】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2013年上半年真题]

A.导、学、习、行

B.学、思、习、行

C.闻、行、忠、信

D.知、情、意、行【答案】B【解析】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包括学、思、习、行。“学”强调要做到博学,就必须做到多见、多闻;“思”是重视思考,通过思考求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习”指温习、练习、实习,通过习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行”指学以致用,孔子所说的“行”并不是我们所讲的实践,至于行为规范则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2)墨家的墨翟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前468~前376年)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3)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①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其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绝圣弃智”论;人性“复归”论。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文化教育价值。

②总的来说,贯穿老庄学派文化教育思想的是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但在另一个侧面,它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以幻想的形式表达了个性自由的企望,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4)《学记》《学记》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文献,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对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和表述了许多重要教育原理:

①设计了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②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劳逸结合;

③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④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主张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

⑥主张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真题链接】【例1.3  单项选择题】“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2013年下半年真题]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孟子》【答案】C【解析】“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出自《礼记·学记》,大意是: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5)其他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

①董仲舒。

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哲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成为中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

②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

③王阳明。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

④王夫之。

王夫之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又能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去揭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规律。他用朴素的辩证法,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提出“行可兼知”的观点,又提出知行相互为用,不能混淆。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

①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②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以及教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2)柏拉图

①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提出了胎教的问题。

②柏拉图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③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3)亚里士多德

①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②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

③亚里士多德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成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

①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

②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2)卢梭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真题链接】【例1.4  单项选择题】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2013年上半年真题]

A.杜威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洛克【答案】B【解析】卢梭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他认为应该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3)康德

康德著有《教育论》一书,其思想精神直承卢梭。书中屡次介绍卢梭的教育思想,如重视儿童、青少年身心之养护、发展等,都是卢梭教育思想的“灵魂”。(4)裴斯泰洛齐

①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②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5)洛克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该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多方面的兴趣”,分别论述了多方面的观念、兴趣的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进程、教学的结果等;提出了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三部分为“性格的道德力量”,强调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品德。

赫尔巴特提出教育者应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更要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他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真题链接】【例1.5  单项选择题】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2011年下半年真题]

A.卢梭的《爱弥儿》

B.斯宾塞的《教育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答案】C【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则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该书分三部分:①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目的”;②第二部分为“多方面的兴趣”;③第三部分为“性格的道德力量”。(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家虽然没有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都非常关心,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

马克思特别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点是:

①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②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教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既体现了学术发展的成果和时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实际。

面对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际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状,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远大理想,以及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旨在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2)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和规律。

②小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又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其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素,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它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等差异。这两个方面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学校教育就是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这里教师将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但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方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项独特课题。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的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课程学习的特点等。

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③评价和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行为作出反思。

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问题,教育心理学就可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它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

2.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来自实践,又可指导实践,它与教育的经验互为基础,是学校教育的科学基础,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理论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模式,而是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性历史发展规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开始的。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收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迅猛发展,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盛行,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等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变化,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全面,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

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概述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又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种小学设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并形成了一种风气,其中以孔子办的私学规模为最大。此后,各朝代不但有官办的小学,也有私办的小学。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①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1882年改名梅溪书院,1902年正名为梅溪学堂,1912年后又改称梅溪小学)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②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③1898年5月,清政府下令,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并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这是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④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奠定了小学教育在“新学制”中的法律地位。(2)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①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4年。

②1919年,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小学教育机构统称为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6年,前4年为初级,可单独设立,后2年为高级,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但各地方可以视实际情况适当延长。(3)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小学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小学教育的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阶段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强调在小学阶段必须实施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③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表明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①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它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②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再次强调: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年12月12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认为教师资格标志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品德、知识和能力。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4)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①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地规定:发展基础教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要求合理地设置小学,使小学生就近入学。小学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①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通过改革,确立了三维目标,开设了综合化课程,实行弹性课程管理,开发地方课程等。通过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课程的管理方式、评价方式、教学观念和行为等的转变。

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类型

1.根据课程的任务划分(1)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以有组织的知识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着眼于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素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2)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3)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注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划分(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一级课程。(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需要和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安排的课程。(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划分(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等特征。【真题链接】【例1.6  单项选择题】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2015年上半年真题]

①国家课程  ②地方课程  ③必修课程  ④选修课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属于国家课程,又属于必修课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例1.7  单项选择题】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2013年下半年真题]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融合课程【答案】C【解析】“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或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例1.8  单项选择题】校风、校貌和师生关系都属于(  )。[2011年下半年真题]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答案】B【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即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察觉性的特征。校风、校貌和师生关系都属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

二、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1.普及性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专业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3.发展性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概述(1)第一次课程改革

①背景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②改革特点。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2)第二次课程改革

①背景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教育势必紧跟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动。

1953年12月,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小学工作和学习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布置。

1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指出:为提高教育质量,中央教育部应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的目的……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为教师编辑一套教学指导用书,这是目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②改革存在问题。

这一时期课改存在的问题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苏联的痕迹仍很明显;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3)第三次课程改革

①背景概述。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浪潮。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决定重新编写中小学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精神,编写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