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群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0:17:26

点击下载

作者:王作成 编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库克群岛

库克群岛试读:

前言

自1840年前后中国被迫开关、步入世界以来,对外国舆地政情的了解即应时而起。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之托,1842年魏源编辑刊刻了近代中国首部介绍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舆地政情的大型志书《海国图志》。林、魏之目的是为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让当时中国的各级统治者知道“天朝上国”之外的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国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那时起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以主动的自信自强的积极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与之相适应,不同时期先后出版过相当数量的不同层次的有关国际问题、列国政情、异域风俗等方面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对时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资本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国际流动和传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临不同以往的“大变局”,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已不是林则徐、魏源时代要不要“睁眼看世界”、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与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们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与此时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种种有关介绍、论述各国史地政情的著述,无论就规模还是内容来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们期盼有更新、更系统、更权威的著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和国际问题综合研究中心,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这一重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按照当时的计划,首先编写《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待这一项目完成后,再着手编写《列国志》。

1998年,率先完成《简明国际百科全书》有关卷编写任务的研究所开始了《列国志》的编写工作。随后,其他研究所也陆续启动这一项目。为了保证《列国志》这套大型丛书的高质量,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开国际学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会议,讨论了这套大型丛书的编写大纲及基本要求。根据会议精神,科研局随后印发了《关于〈列国志〉编写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陆续为启动项目拨付研究经费。

为了加强对《列国志》项目编撰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的提议,2002年8月,成立了由分管国际学科片的陈佳贵副院长为主任的《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国际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同志。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成《列国志》项目工作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了《列国志》工作室。同年,《列国志》项目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闻出版总署将《列国志》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翔实、准确、最新,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现在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共计141卷,涵盖了当今世界15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十个主要国际组织的《列国志》丛书,将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希望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列国志》编辑委员会2003年6月序[1]于洪君

太平洋岛国地处太平洋深处,主要指分布在大洋洲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的20余个国家和地区。太平洋岛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8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近代西方入侵之前,太平洋岛国大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西方殖民者不断入侵,太平洋岛国相继沦为殖民地。二战结束后,这一区域主要实行托管制,非殖民化运动在各国随即展开。从1962年萨摩亚独立至今,该地区已有14个国家获得独立,分别是萨摩亚、库克群岛、瑙鲁、汤加、斐济、纽埃、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基里巴斯、瓦努阿图、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帕劳。

太平洋岛国所在区域战略位置重要。西北与东南亚相邻,西连澳大利亚,东靠美洲,向南越过新西兰与南极大陆相望。该区域还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扼守美洲至亚洲的太平洋运输线,占据北半球通往南半球乃至南极的国际海运航线,是东西、南北两大战略通道的交汇处。不仅如此,太平洋岛国和地区还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区,海洋资源与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铜、镍、金、铝矾土、铬等金属和稀土,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近年来,该区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和新兴国家战略博弈的竞技场。

太平洋岛国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亚太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太平洋岛国的传统友谊和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华人远涉重洋移居太平洋岛国,参与了这一地区的开发。近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日渐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拥有最大规模的外交使团。同时,中国在经济上也成为该地区继澳大利亚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援助国,并设立了“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技术合作论坛”等对话沟通平台。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斐济与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一致决定构建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共筑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掀开历史新篇章。

由于太平洋岛国地少人稀,且长期远离国际冲突热点,处于世界事务的边缘,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被视为“太平洋最偏僻的地区”。中国的地区国别研究长时期以来主要聚焦于近邻国家,加之资料有限,人才不足,信息沟通偏弱,对太平洋岛国关注度较低,因此国内学界对此区域总体上了解不多,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而美、英、澳、新等西方学者因涉足较早,涉猎较广,且有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手段作支撑,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多出于西方国家的全球战略及本国利益的需要,其立场与观点均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难以完全为我所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利益分布日趋广泛。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交往并扩大互利合作,是日渐崛起的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化进程,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客观要求,也是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殷切期待。更全面更深入的地区研究,必将为中国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大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11年11月,教育部向各高校下发《关于培育区域和国别以及国际教育研究基地的通知》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希望建设一批既具有专业优势又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也多次提及国别研究立项和“民间智库”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大学新设国别研究机构。

在这种形势下,聊城大学审时度势,结合国家战略急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条件,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太平洋岛国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世界史、外国语、国际政治等全校相关学科资源,于2012年9月成立了“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中心聘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国际问题顾问、博士生导师李绍先研究员等为兼职教授。著名世界史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玮教授担任中心首席专家。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驻华大使苏赛亚等多位太平洋岛国驻华外交官被聘为中心荣誉学术顾问。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以太平洋岛国历史与社会形态、对外关系、政情政制、经贸旅游等为研究重点,致力于打造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国家智库,力图为国家和地方与太平洋岛国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和太平洋岛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提供智力支撑和学术支持,为国内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提供学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中心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目前中心已建成国内最齐全、图书数量达3000余册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资料中心和数据库,并创建国内首个以太平洋岛国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定期编印《太平洋岛国研究通讯》,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2014年,中心成功举办了国内首届“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论坛被评为“山东社科论坛十佳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交的20余篇优秀论文辑为《太平洋岛国的历史与现实》,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12月正式出版。《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1期刊载了中心研究人员的12篇学术论文,澳大利亚《太平洋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对中心学者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这表明,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开始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中心成立伊始,负责人陈德正教授就提出了编撰太平洋岛国丛书的设想,并组织了编撰队伍,由吕桂霞教授拟定了编撰体例,李增洪教授、王作成博士等也做了不少编务工作。在丛书编撰过程中,适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新版《列国志》编撰出版工作启动。考虑到《列国志》丛书所拥有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研究中心积极申请参与新版《列国志》编撰出版工作。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人文分社宋月华社长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人员编撰的太平洋岛国诸卷得以列入新版《列国志》丛书,给中心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为了使中心人员编撰的太平洋岛国诸卷更加符合新版《列国志》的编撰要求,人文分社总编辑张晓莉女士在编撰体例调整方面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因其特殊的地缘特征,太平洋岛国战略价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在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大周边外交格局一分子的太平洋岛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的出版,不仅可填补国内在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我国涉外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出境旅行人员提供一套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普及性兼顾的有关太平洋岛国的图书。一书在手,即可明了对国人而言充满神秘色彩的太平洋诸岛国的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基本情况。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也将以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的出版为契机,将太平洋岛国研究逐步推向深入。[1] 原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第一章概览

库克群岛(Cook Islands)国名的由来与英国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1728-1779)有关。1773~1777年库克船长曾三次抵达此群岛,为纪念英国海军副大臣奥古斯都·约翰·赫维(Augustus John Hervey,1724-1779),库克最初曾将此群岛命名为赫维群岛。1824年,俄国人冯·克洛森斯特恩将赫维群岛命名为库克群岛,以向伟大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致敬,库克群岛的名字逐渐沿用至今。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一 地理位置

库克群岛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南部,地理坐标为南纬8°~23°、西经156°~167°,处于波利尼西亚三角地带正中心。东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相距1140千米,北与基里巴斯的莱恩群岛相望,西与萨摩亚和纽埃相邻。国土南北相距1300千米左右。二 国土面积[1][2]

库克群岛陆地面积236.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20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约200万平方千米。

库克群岛由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的15个岛礁组成。根据地理和历史因素,库克群岛传统上被分为北库克群岛和南库克群岛。南库克群岛由拉罗汤加岛(Rarotonga)、芒艾亚岛(Mangaia)、艾图塔基岛(Aitutaki)、阿蒂乌岛(Atiu)、毛凯岛(Mauke)、米蒂亚罗岛(Mitiaro)、马努瓦埃环礁(Manuae)和塔库特阿岛(Takutea)[3]共8个岛礁组成,8个岛礁均为水深4500~5000米的海底火山露出海面而形成。北库克群岛包括7个岛礁,即帕默斯顿环礁[4](Palmerston)、彭林环礁(Penrhyn)、马尼希基环礁(Manihiki)、拉卡杭阿环礁(Rakahanga)、普卡普卡环礁(Pukapuka)、纳索岛(Nassau)、苏沃洛夫环礁(Suwarrow),多为珊瑚礁。其中拉罗汤加岛是15个岛礁中最大的一个,面积为67.1平[5]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三 地形与气候(一)地形

库克群岛南部岛屿地势较高、面积较大,土地肥沃,多为火山岛,约占国土面积的90%。米蒂亚罗岛、阿蒂乌岛和芒艾亚岛上,礁崖内部基底的沼泽地带皆有小湖泊。艾图塔基岛是被严重冲蚀并有部分下沉的火山岛,外围有环礁湖和环状珊瑚岛。南库克群岛的马努瓦埃环礁、塔库特阿岛和北库克群岛的各岛都是环礁或礁岛。北部岛屿多为弹丸小珊瑚岛或环礁,地平土瘠。

南库克群岛岛屿上的山峰及起伏的山坡渐降向外延伸,外围有岩礁群,岩礁群以里则往往有潟湖。山峰及山坡一直伸展到以珊瑚石灰石暗礁为基底的沼泽湿地。陡峭的礁崖高度参差不一,呈锯齿状,顺势延伸而下形成狭窄海滩,外围有岩礁群环绕。较高的火山岛上有河川,河水注入沼泽地和流入石灰岩崖底。阿蒂乌岛和芒艾亚岛上,河川形成石钟乳洞穴。拉罗汤加岛中部的蒂曼加峰海拔652米,为全国最高峰。(二)气候

库克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润,日照充足,夏天比较炎热,冬天时晚上则比较凉爽,年平均气温约为24℃。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但各岛降雨量分布不等,拉罗汤加岛年降雨量约为2000毫米,北部各礁岛则为2540毫米左右。拉罗汤加岛高山耸立,因而雨水较多。拉罗汤加岛上空时常雨云盘绕,但海岸附近则往往阳光明媚,不过倾盆大雨也常陡然而至。其他有些岛屿雨水较少,有时还缺水。降雨高峰期在12月到次年3月,每月大约有250毫米的降雨。这个阶段也是全年最热的时期,2月的气温徘徊于23℃到29℃,而7月到9月的气温则在18℃到25℃之间。台风季节在11月至次年3月,一般每10年会有2~3次台风登陆库克群岛,但破坏性大的强台风一般20年一次。四 行政区划

库克群岛的主岛为拉罗汤加岛,目前分为5个区:阿瓦鲁阿区(Avarua)、阿罗朗伊区(Arorangi)、马塔韦拉区(Matavera)、恩加唐利亚区(Ngatangiia)、蒂蒂卡韦卡区(Titikaveka)。拉罗汤加岛传统上曾划分为3个区。1997年,拉罗汤加岛通过《1997年拉罗汤加地方政府法案》,该法案规定,根据传统的部落分区,拉罗汤加岛划分为三个“瓦卡”(相当于“区”),即位于西部的普埃库拉(Puaikura)、位于北部的特奥欧汤加(Te Au O Tonga)、位于东南部的塔基图穆(Takitumu),并相应地设立三个瓦卡委员会进行管理。1998年11月,拉罗汤加岛举行选举,选举出首届瓦卡委员会主任和委员。2008年2月8日,库克群岛政府称拉罗汤加岛的瓦卡委员会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三个瓦卡委员会随之解散。但同时,根据地域,拉罗汤加岛又划分为5个区,即阿瓦鲁阿区(所在区域与特奥欧汤加基本等同)、阿罗朗伊区(约等同于普埃库拉)、恩加唐利亚区、蒂蒂卡韦卡区、马塔韦拉区,后三者与原来的塔基图穆基本重合。

拉罗汤加岛以外的其他有人定居的岛屿被划分为10组,并相应地设置了10个岛屿委员会。有的岛屿委员会辖区又被划分为若干个区。每个区包含若干“塔皮尔”(Tapere),相当于“村”,如拉罗汤加岛5个区共下辖54个“塔皮尔”。10个岛屿委员会分别是艾图塔基岛岛屿委员会(包含无人居住的马努瓦埃环礁)、芒艾亚岛岛屿委员会、阿蒂乌岛岛屿委员会(包含无人居住的塔库特阿岛)、毛凯岛岛屿委员会、米蒂亚罗岛岛屿委员会、马尼希基环礁岛屿委员会、彭林环礁岛屿委员会、拉卡杭阿环礁岛屿委员会、普卡普卡环礁岛屿委员会(包括纳索岛与苏沃洛夫环礁)、帕默斯顿环礁岛屿委员会。五 人口、民族、语言(一)人口

库克群岛人口在1971年达到顶峰,为21322人。随着拉罗汤加国际机场在1974年落成,大批库克群岛人移民新西兰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库克群岛居民数量一度剧减。2011~2014年的常住人口分别是14974人、14300人、14100人、13600人,呈递减趋势,而且迁出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0~39岁。这主要是因为移居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库克群岛年轻国民越来越多,其目的是获取更高的报酬、更好的就业机会及接受更好的教育。2011年,库克群岛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库克群岛总人口为17794人,常住人口为14974人。在常住人口中,15岁以下儿童为4332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9%;15~59岁人口为8720人,占58%;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22人,占13%。中值年龄为29岁;抚养率为72%。男性常住人口为7490人,女性常住人口为7484人,男女性别比为100.08。全国[6]家庭数为4372户,户均4人。根据2016年库克群岛人口普查初步统计数据,库克群岛2016年总人口为17459人,比2011年人口普查时减[7]少2%。其中,男性为8597人,女性为8862人。库克群岛历次人口普查情况见表1-1。

据亚洲开发银行2014年统计数据,库克群岛平均人口密度约为[8]78人/平方千米。不过,库克群岛各地区人口分布严重不均,各岛的人口密度差异很大。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初步统计数据,拉罗汤加岛集中了全国75%的人口,19%的人口居住于南库克群岛其他岛屿,6%的人口居住于北库克群岛。普卡普卡环礁人口密度最高,为342人/平方千米;拉罗汤加岛的人口密度是194人/平方千米;米蒂亚[9]罗岛人口密度最低,仅为7人/平方千米。表1-1 库克群岛历次人口普查情况(二)民族

库克群岛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构成上,国民大体上可分为库克群岛毛利人、混血库克群岛毛利人、以新西兰欧洲裔为主体的其他族群人。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报告,库克群岛毛利人占全国常住人口的81%(12180人),是最主要的族群;混血库克群岛毛利人占7%(1005人);其他族群占12%(1789人)。以新西兰欧洲裔为主体的其他族群人绝大部分居住于主岛拉罗汤加岛,在14个外岛的居民[10]中,库克群岛毛利人及混血库克群岛毛利人共占96%。在当地土著居民中,比较特殊的是普卡普卡环礁上的居民。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与托克劳人和萨摩亚人相近,系在比较晚近的时期迁入该岛。至于帕默斯顿环礁上的居民,则多是英国人和当地妇女的混血后裔,他们讲的是一种古老英语。库克群岛人口增长较快,陆续迁居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人口与日俱增。早在13世纪,库克群岛毛利人就远渡重洋赴新西兰定居。后由于与新西兰的特殊关系,库克群岛岛民可以自由移居新西兰、澳大利亚,故而目前侨居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库克群岛人较多。新西兰2013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新西兰的库克群[11]岛毛利人有61839人。侨汇也成了库克群岛的第一大外汇收入。另外库克群岛还有拥有英国、中国血统的国民。在近代时期,还有中国劳工从夏威夷、塔希提岛流落到拉罗汤加岛。(三)语言

库克群岛官方语言为英语,库克群岛毛利语为通用语言。岛上居民为波利尼西亚人,在语言和文化传统上跟新西兰毛利人很相近。英语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库克群岛毛利语有时被称为“拉罗汤加语”,是整个群岛的交际媒介语,应用广泛,但各岛的库克群岛毛利语方言其实并不统一,主要的方言有米蒂亚罗方言、毛凯方言等6种,属南岛语系。201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近90%的库克群岛毛利人能够用库克群岛毛利语或英语进行日常会话、阅读和写作。而混血库克群岛毛利人中,能够用毛利语交流的仅有40%,不过几乎100%的混血库克群岛毛利人能够用英语交谈。另外还有少数人使用彭林语和普卡普卡语。彭林语又称“汤加雷瓦语”,主要在库克群岛北部使用,无书面文字,与库克群岛毛利语可以部分互通,目前濒临消亡。普卡普卡语主要分布于库克群岛北部,主要是普卡普卡环礁。与拉罗汤加语不能互通,但跟萨摩亚语比较相近,为动-主-宾型或动-宾-主型语言,也属南岛语系。六 国旗、国徽、国歌

库克群岛使用的国旗、国徽、国歌分别始于1979年、1978年和1982年。1994年3月24日,库克群岛大选时曾对国名、国旗、国歌进行过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是维持原状,不做改变。(一)国旗

库克群岛国旗呈长方形,其长宽之比为2∶1,旗面为蓝色。蓝色代表太平洋以及库克群岛人民热爱和平的天性。国旗的左上角为英国国旗图案,寓意库克群岛为英联邦成员及其与英国的历史联系。国旗的右侧是由15颗白色的五角星组成的圆环,代表着库克群岛的15个岛屿。库克群岛自1893年至今使用过的旗帜见图1-1。图1-1 库克群岛自1893年至今使用过的旗帜(二)国徽

库克群岛国徽中心的图案是绘有15颗白色星星的蓝底盾徽,象征库克群岛的15个岛屿;盾徽的左侧是库克群岛传统的土著权杖,即代表富裕的拉罗汤加棍棒(momore taringavaru),象征着权力,右侧是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象征着信仰;盾徽左侧的飞鱼和右侧的海鸥,以及盾徽底部的棕榈叶象征着库克群岛的当地特产;盾徽上方是一顶红色羽毛头盔,是库克群岛土著酋长的传统的冠冕;盾徽底部的黄色绶带上写着库克群岛的英文国名。该国徽由曾任库克群岛最高酋长院秘书的高级酋长帕帕·穆图·科尔(Papa Motu Kor)设计而成,库克群岛国徽于1978年正式启用。(三)国歌

库克群岛国歌名称为《神是真理》,由库克群岛前总理、民主党创建者汤姆·戴维斯作曲,戴维斯的妻子帕·特帕鲁·特·里托·阿里基·拉迪·戴维斯作词。自1982年起《神是真理》代替原来的新西兰国歌《天佑新西兰》而成为库克群岛的国歌。歌词大意如下:

万能的上帝,

主宰岛屿和海域,

倾听我们呼吁。

保护我们,

赐予我们自由。

愿崇高的和平与友谊,

布满这大地。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一 宗教

宗教在库克群岛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库克群岛人的宗教信仰多元。由于长期受西方殖民统治,基督教至今仍居于优势地位。201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库克群岛基督教教会(Cook Islands Christian Church)是信徒最多的宗教教派,信徒约占全国常住人口的49%(7356人);罗马天主教会是第二大教派,信徒约占17%(2540人);基督复临派(Seventh Day Adventist Church)拥有教徒1190人,约占8%;基督教的其他教派教徒占8%(1201人);除基督教外,其他各教派教徒所占人口比例不到8%;其余为无宗教[12]信仰者。

库克群岛在建国后曾一度限制宗教组织的随意设立,在1975年通过了《1975年限制宗教组织法案》。法案规定,库克群岛全国只允许成立四大教会,分别是库克群岛基督教教会、罗马天主教教会、基督复临会、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1994年,库克群岛对《1975年限制宗教组织法案》进行修正,取消了对宗教组织数量的限制,规定除非新的宗教组织的建立与库克群岛当地的风俗习惯、秩序、道德公共安全、国家的整体福利或安全相冲突,否则库克群岛政府不能拒绝批准任何宗教组织建立。(一)原始宗教

在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之前,库克群岛流行着传统的波利尼西亚的原始宗教,以崇拜高位神“坦加罗瓦”(Tangaroa)为主,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大神,大神之下还有诸多小神。有专门的巫师和祭司负责主持仪式。如在芒艾亚岛,“坦加罗瓦”被视为天空之神和太阳神,是创世之神洛哥(Rongo)的孪生弟弟。在米蒂亚罗岛、毛凯岛和拉罗汤加岛,“坦加罗瓦”也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目前,在库克群岛,原始宗教已经褪色,但“坦加罗瓦”等原始宗教中神的形象依然存在于民俗之中。如库克群岛的邮票、公司的标志仍取材于“坦加罗瓦”。库克群岛原始宗教的神职人员经常在毛利会堂主持宗教仪式,在宗教仪式上使用一些神的象征物,在基督教日渐传播后,这些原始宗教的法器多被基督教传教士捣毁或带走。(二)基督教

伦敦宣教会于1821年首度将基督教传入库克群岛。在19世纪末,其他基督教教派也开始陆续抵达这一地区,包括天主教、基督复临派、摩门教等。后来,诸如美国的神召会和使徒教会也在库克群岛传教。1977年,伦敦宣教会撤出库克群岛,将传教工作移交给库克群岛基督教教会。目前,库克群岛不同的基督教教派总计有14个,岛上有70多个教堂。库克群岛基督教教会不仅培养本国的牧师,也将自己培养的牧师派往新西兰、斐济、澳大利亚或美国传教。(三)其他宗教

除基督教外,库克群岛也有其他宗教,如巴哈伊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

巴哈伊教由伊朗人巴哈欧拉在19世纪中叶创立,基本教义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谋求创建新的世界文明,实现人类大同。1953年,美国人伊迪斯·丹尼尔森(Edith Danielsen)将巴哈伊教传入库克群岛。另一位先驱为达尔西·迪福(Dulcie Dive),他在1954年从新西兰出发经澳大利亚赴库克群岛传播巴哈伊教。1955年3月,库克群岛人里马·尼古拉斯(Rima Nicholas)、图安·卡罗陶阿(Tuaine Karotaua)率先皈依巴哈伊教。1956年库克群岛第一个巴哈伊教地方灵体会成立,1982年库克群岛巴哈伊教全国灵体会成立。2003年10月10日到15日,库克群岛的巴哈伊教教徒隆重举行了该教传入库克群岛50周年庆典活动。巴哈伊教也是除基督教之外唯一在库克群岛形成有组织性社区的宗教,其教徒数量不足全国人口的1%。

目前,库克群岛也有极少量的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教徒,都是自海外而来的流动人口。二 节日

库克群岛节日众多,除了全国性的公共节假日之外,各岛还有自己的地方节日。主要公共节假日大致有以下几个。

新年(New Year’s Day):每年1月1日与2日为公共假日,如果其中一天为周末,则相邻的一天也为假日。艾图塔基岛在新年举行科尼罗尼舞蹈表演活动(Koni Rauni dance event)。

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复活节前的星期五。

复活节星期一(Easter Monday):复活节星期一是在复活节星期日后的第一天。在马尼希基环礁,在这一天人们一般举行规模较大的捕鱼比赛。

澳新军团日(Anzac Day):每年的4月25日为澳新军团日,是为了纪念1915年澳新军团在加里波利的登陆战而设立的。1915年,澳新军团登陆土耳其爱琴海海湾的加里波利,导航错误导致军团处于地形不利的困境之中进行苦战,上万名士兵于此次战役中殒命。库克群岛也派遣士兵编入澳新军团参加了一战。为纪念阵亡将士,澳新及一些太平洋岛屿国家均将澳新军团日列入公共假期。

最高酋长日(Ui Ariki Day):自2012年起,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是库克群岛的“最高酋长日”,主要是向库克群岛传统时代的领袖最高酋长致敬。节日期间,库克群岛的最高酋长们一般到毛利会堂聚会,举行仪式进行庆祝。宗教领袖、政治家一般到场祝贺,外国游客也可参加庆祝仪式。

女王生日(Queen’s Birthday):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库克群岛人在这一天庆贺英国女王生日。英国女王名义上也是库克群岛的女王。

宪法日(Constitution Day):每年的8月4日是库克群岛庆祝国家获得自治的节日。政府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库克群岛各个岛屿的歌舞团体都奔赴拉罗汤加岛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汇演,还举行大规模的花车游行。2001年,库克群岛总理提议将宪法日庆典改为“提玛伊瓦努伊”(Te Maeva Nui),毛利语含义为“最重要的庆典”,总理认为,这一库克群岛本土毛利语的名称更能体现节日的内涵。自2002年开始宪法日庆典被称为“提玛伊瓦努伊”。

全国福音日(National Gospel Day):每年的10月26日是库克群岛的全国福音日,纪念1821年伦敦宣教会教士约翰·威廉姆斯将基督教传入库克群岛。但由于基督教传播到各岛的时间不一,各岛也有各自的福音日,如拉罗汤加岛的福音日是7月25日,彭林环礁的福音日是3月13日,帕默斯顿环礁的福音日是5月25日,芒艾亚岛的福音日是6月15日,阿蒂乌岛的福音日是7月19日,米蒂亚罗岛的福音日是7月21日,毛凯岛的福音日是7月23日,马尼希基环礁的福音日是8月8日,拉卡杭阿环礁的福音日是8月15日,普卡普卡环礁的福音日是12月6日。

圣诞节(Christmas):12月25日。

节礼日(Boxing Day):12月26日。节礼日原名为圣司提芬节(St.Stephen’s Day),主要为纪念基督教第一位殉教者圣司提芬而设立。还有一种说法称,牧师会在这一天将功德箱打开,把里面的善款分发给穷苦人。节礼日也是购物日,在这一天,库克群岛人往往会上街抢购便宜商品。三 民俗(一)出生

传统时代,库克群岛人比较重视孩子出生。依照传统习俗,库克群岛人认为树木的髓心与人的脐带比较类似。在拉罗汤加岛,当男孩出生后,在日落之时,人们把印度马来海芋的叶子卷成筒,然后装满水,浇在早就预备好的棍棒、长矛、投石器等武器上,预示着以后这个孩子将成为一个著名的武士。在芒艾亚岛,在婴儿出生之时,人们也砍一片印度马来海芋的叶子,装上洁净的水。接生者首先用塔帕树皮布包住最靠近婴儿脐带的部分,然后用锋利的竹刀将脐带割断,接着用水将血冲洗掉。不过现在这种风俗日渐消失。(二)婚姻与家庭

在近代西方传教士到来之前,库克群岛许多酋长和武士一般拥有多位妻子。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许配给一个男孩,并会收到来自未来丈夫家的礼物。到了青春期,女孩在结婚后搬到丈夫家居住。1823年,传教士抵达库克群岛后,库克群岛逐渐实行一夫一妻制。拥有众多妻子的酋长和武士不得不挑选出一位妻子留在身边,然后将其余的妻子送回其娘家。在传教士初到库克群岛时期,婚姻也成为一种强大的束缚,如果出现婚内通奸和乱伦现象,过错方则会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罚。《1973年婚姻法案》规定,婚姻必须是男性与女性间的结合,16岁以下的库克群岛公民不能领取结婚证。不满16岁的公民如要结婚的话,必须得到父母或者监护人的许可。在过去,库克群岛有些家庭为保留土地及传统头衔,包办婚姻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天,自由恋爱、自主择偶成为绝大多数民众的选择。

在毛凯岛、阿蒂乌岛与米蒂亚罗岛流行着一种习俗,即在青年男女订婚时,在选择结婚时间这一问题上,男方家长必须征得女方家长的同意。在本家长辈的陪同下,男方要带着猪、鸡和蔬菜赶赴女方家,以求得女方家长对婚姻的认可,同时也对女方家庭“失去”长大成人的女儿表示安慰。

交换礼物是库克群岛的传统婚俗之一,所谓的礼物并非聘礼或者嫁妆。新郎与新娘双方家庭都准备礼物,一般是日常用品,例如编织的席子、帽子、床罩、床单、枕套以及垫子等。但艾图塔基岛的婚俗稍有不同,主要由新娘向新郎及新郎的家人送礼。依据传统规定,新郎不用回礼,但新郎一般会向岳父、岳母家赠送一些精美的食物。赠送礼物的目的主要是庆贺,庆贺新郎、新娘自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结婚后姓氏选择这一问题上,库克群岛传统的做法是女方婚后要采用丈夫家庭的姓氏。不过,这种情况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在主岛拉罗汤加岛,婚后妇女在使用丈夫家庭姓氏的同时,也保留其原来娘家的姓氏。在毛凯岛、阿蒂乌岛与米蒂亚罗岛,结婚时要举行“命名仪式”,新娘的家人为新郎取一个婚名,而新娘则由新郎的家人取一个婚名,婚礼结束以后,人们就不再以婚前的姓名称呼新郎与新娘,而是称呼其婚名。目前在这三个岛上,这一传统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有些家庭表面上举行命名仪式,但在婚后仍然以原来的名字而非婚名称呼新郎、新娘。

库克群岛毛利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是先按照事实关系同居,在子女们陆续出生后再去办理正式的结婚手续,这种传统到今天仍不鲜见。库克群岛毛利人传统的大家庭观念非常深厚,按照传统,父母所生的第一个子女往往由孩子父亲或母亲的爷爷奶奶抚养。不少儿童都由近亲抚养长大成人。但这种情形的事实婚姻关系如果破裂,关于如何分割财产则没有成文法规定。(三)葬礼

在古代,库克群岛人通常把死者埋葬在地下或山洞里,或者把死者用布裹起来放到一个高高的平台上,并让死者的头朝向太阳升起之处。其亲属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如一般用鲨鱼的牙齿或刀子划破自己的身体,让血液流出;把自己的脸涂黑,剪掉自己的头发,或者敲掉自己的门牙以寄托哀思。一些死者的近亲则为纪念逝者甚至改换自己的名字。传统的悼念仪式冗长而复杂。到19世纪,这些古老的习俗逐渐消失。在阿蒂乌岛和北库克群岛,一些传统旧俗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废弃。不过,直到今天,将死者埋葬在地下仍旧是唯一的安葬方法,以至于目前不少家庭连埋葬死者的土地都缺乏。今天,库克群岛悼念死者活动的时间缩减,仪式活动简化。悼念者一般缠一黑丝带或身穿白衣即可。鉴于库克群岛炎热的气候以及相关保存遗体设施的匮乏,目前库克群岛政府规定,人死亡后需要在24小时内埋葬,这也大大简化了一般持续数月之久的传统丧葬仪式。不过在拉罗汤加岛,现在保存遗体的设施逐步健全,已经可以等到远在海外的亲戚好友回故乡参加逝者的葬礼。在海外亡故的库克群岛人的遗体由亲戚们陪同运回故土安葬的现象也日渐普遍。在死者被埋葬后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依据库克群岛传统惯例,亲属一般要从海外购买一块价值不菲的墓碑,运回国内安置在死者坟前。(四)家庭大团聚

库克群岛传统的社会基本组织是大家庭,但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获得更好的待遇,或让下一代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大量的库克群岛人迁移至新西兰与澳大利亚,这造成了库克群岛家族内亲属关系的弱化。不少库克群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强了对后代的教育。许多在海外出生和成长的库克群岛孩子也渴望到库克群岛去寻根和参观。自20世纪8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库克群岛家庭开始组织较大规模的家庭团聚。家族内来自不同国家的兄弟、姐妹、子女、孙辈和曾孙辈回到位于库克群岛的老家聚会,其中不少人是初次参加聚会,这种家庭大团聚为海外库克群岛人提供了理解库克群岛传统家族关系和体验岛屿生活的机会。(五)主要饮食和习俗

尽管库克群岛的不少食品需要从新西兰进口,库克群岛的饮食仍然带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库克群岛的主要粮食是芋头、地瓜和竹芋等块茎类作物,虽然地瓜和竹芋生长期更短且更容易生长,但在库克群岛,最受欢迎的是芋头。蔬菜主要有卷心菜、菠菜、芋头或地瓜的叶子、豆类等。肉类食品最主要的是鱼肉,猪肉和鸡肉在正式的盛大宴会场合也必不可少。与鸡肉相比,猪肉更为人所看重。主要的水果有椰子、橙子、芒果、面包果、鳄梨等。以前库克群岛几乎每个家庭都自己种植庄稼、自己捕鱼,并饲养猪、鸡等家禽家畜。今天随着生活的日益便利,很多人都购买生鲜食品和利于存储的加工食品。有些家庭也开始以面包和咸牛肉罐头为主要食物。外卖店和餐厅越来越多。不过这也导致原来在库克群岛常见的大家庭成员一起捕鱼、种植作物和准备食物的活动大幅减少。

库克群岛比较典型的本土美食有“罗里”(Rori)、“伊卡”(Ika)、“鲁考”(Rukau)。“罗里”是库克群岛的一种海参,主要有两种吃法,一是生吃,二是混以大蒜、奶油、调料炒熟后食用。“伊卡”的做法是将生鱼肉浸泡到柠檬汁或以醋、油、食盐调制而成的混合汁液中,泡好之后以洋葱、椰浆搅拌。“鲁考”的做法则是把椰浆、洋葱、食盐倒入捣碎的芋头叶之中,然后拌匀。

在一些特别场合,库克群岛流行一种传统的宴席——“乌木开”(Umukai),库克群岛毛利语的意思为“出炉的食物”。人们首先在地里挖一个叫作“乌木”(Umu)的土坑作为烤炉,在里面填上柴火以及玄武岩岩石。然后把香蕉枝做成烤架放置在被烧热的石头上,把肉、“伊卡”和蔬菜用香蕉叶包好放入一个袋子里,然后放置于烤炉中,之后将土制烤炉密闭,经过3个小时左右烤制后方可取出食物。虽然耗时耗力,但是烤制的食物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深受库克群岛岛民的喜爱。

热带水果果汁是库克群岛比较普遍的饮料,最为常见的是椰子汁,因为岛上椰子树四季生长,随处可见。鸡尾酒也比较流行。与其他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及美拉尼西亚群岛国家不同的是,在库克群岛人们基本上见不到卡瓦酒,仅在岛上的斐济人社区偶尔有人饮用。在西方传教士到来之前,库克群岛人也一度热衷于饮用用胡椒属作物根部制成的卡瓦酒,但后来传教士颁布禁令,严禁库克群岛人饮用卡瓦酒。从那时一直到今天,库克群岛人不再饮用卡瓦酒。不过,库克群岛的啤酒小有名气,如阿蒂乌岛生产的“灌木啤酒”(Bush Beer),主要是用库克群岛当地的柑橘、香蕉、木瓜等酿制而成的。

在库克群岛,人们不需要付小费。按照库克群岛的传统习惯,接受别人的礼物,必须要赠送其他物品作为回报。(六)普卡普卡环礁的母系氏族遗风

库克群岛各岛的习俗差别较大。在普卡普卡环礁,还保留着浓厚的母系氏族的习俗,如这里种植芋头的湿地被视为母系土地,在芋头湿地辛勤劳作的是妇女而非男子,男子的工作仅仅是采割和搬运一些遮盖芋头湿地的树叶。一名普卡普卡环礁男子与本地女子结婚之后,则自动丧失继承其母亲芋头湿地的权利,婚后的生活主要仰仗妻子的芋头湿地。如果普卡普卡环礁男子娶一名外国女子为妻,则可以从他的母亲处分割一块芋头湿地,该地以后可传给其子女。(七)领养习俗

库克群岛对“领养”的规定较为严格。《1915年库克群岛法案》规定,单身的欧洲人或者已婚的欧洲夫妻,或者夫妻之中有一个是欧洲人,可以比较顺利地办理领养本国儿童或外国儿童的手续。如果是单身的毛利人或者已婚的毛利人夫妻,领养外国儿童的话则触犯了法律,绝不容许。因为库克群岛的法律带有浓厚的习惯法色彩,领养的问题涉及传统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八)“拉维”(Ra’ui)制度“拉维”制度是库克群岛传统的保护海洋和陆地资源的一种方法,早在西方传教士到来之前,就盛行于传统社会之中。一般是由拥有某块土地或海域的酋长或家族的长者发布“拉维”禁令。禁止开采的范围涉及土地、河流、淡水池塘、湖泊、沼泽、果树,以及禁止捕捉鸟类、海龟、椰子蟹等野生动物。在传统时代,人们通常在“拉维”保护区设立较为醒目的记号,如把椰树叶系在保护区地界的树上。今天,人们往往竖立一块写着“拉维”字样的牌子。所设立的“拉维”保护区一般只是暂时性的,如在动物产卵时或作物即将收获季节,主要是为了保护资源、防止偷盗和提高收成。平时“拉维”保护区附近会有人巡逻。如果有人不经允许,触犯禁令,将会受到双重惩罚。首先,在库克群岛人的观念中,“拉维”区域具有超自然的“禁忌”威力,触犯禁令的人将会受到“马那”神力的惩罚。其次,触犯者也将受到世俗的严厉惩罚。如在阿蒂乌岛,人们有时将触犯者置于独木舟中任其漂流;剥夺其某些土地权;损毁其房子、独木舟、庄稼或其他农作物;对其罚款;触犯者会遭到众人殴打、被赶出村庄,严重的甚至被处决等。在普卡普卡环礁,人们将在一段时间内剥夺触犯者作为成年人在社区所享有的权利和地位,并对其进行羞辱,这一惩罚今天仍在实行。

19世纪西方势力进入库克群岛后,库克群岛种植的经济作物开始出口西方,酋长们在与西方贸易的过程中将“拉维”制度作为一种控制出口商品价格的重要手段,以获取令他们满意的价格,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915年,《1915年库克群岛法案》获得通过后,传统的土地和海洋所有制遭受重创,法案严禁人们动用私刑,“拉维”制度遭到严重削弱,名存实亡。尤其在主岛拉罗汤加岛,湖泊和海洋均已归国家公有。到20世纪70年代,拉罗汤加岛已没有“拉维”的痕迹。但在北库克群岛,“拉维”的习俗虽不能与古代相比,但依旧延续。

20世纪90年代,随着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对库克群岛海洋资源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库图努伊和最高酋长院等开始商讨重新设立“拉维”保护区。1998年2月8日,在库图努伊会议上,以高级酋长多瑞斯·雷德为首的7名高级酋长明确提出重新实施“拉维”制度,保护海洋资源。此后,库克群岛多地开始设立“拉维”保护区。不过,“拉维”不具有国家正式法律的效力,主要是借助传统的力量,触犯者会遭到社区内其他民众的一致谴责与蔑视。第三节 特色资源

库克群岛四季如夏,气候湿润,其典型的南太平洋热带风光世界驰名,成为大洋洲区域旅游胜地之一。最主要的旅游地是拉罗汤加岛和艾图塔基岛。(一)拉罗汤加岛

作为库克群岛诸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屿,拉罗汤加岛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阿瓦鲁阿是库克群岛的首都,是库克群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城市。阿瓦鲁阿在库克群岛毛利语中的意思是“两个港口”,位于拉罗汤加岛的北部,岛上常住人口5000多人。阿瓦鲁阿市区被一条环岛公路贯穿而过,该公路也是阿瓦鲁阿的主干道,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旅行社等位于街道两旁。目前阿瓦鲁阿规模最大的建筑是杰弗里·亨利爵士民族文化中心,该中心有国家档案馆、国家礼堂、国家图书馆、国家艺术表演中心、国家人类学所和国家博物馆。岛上的建筑原来多为木建筑,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升温,目前海岸附近,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开始增多。阿瓦鲁阿交通发达。阿瓦蒂乌港位于首都阿瓦鲁阿,据说在1350年,毛利人驾着7条独木舟从该港口渡海第一次到达了新西兰,并在新西兰定居。拉罗汤加国际机场位于阿瓦鲁阿市区西侧约3000米处。

岛上比较知名的人文旅游景点有帕拉欧谭宫(Para O Tane Palace)、库克群岛基督教堂(Cook Islands Christian Church)等。帕拉欧谭宫位于首都阿瓦鲁阿,1888年,马基亚·塔考·阿里基女王(Makea Takau Ariki,1839-1911)曾经在这里与英国签署条约,自此库克群岛成为英国的“保护地”。建于1853年的库克群岛基督教堂是库克群岛著名的建筑,最初为抵达库克群岛的伦敦宣教会传教士所建,整个教堂被粉刷为白色,庄严肃穆。教堂墓地里埋葬着诸多名人,如库克群岛第一任总理阿尔伯特·亨利、撰写了多部波利尼西亚群岛游记的美国知名旅行文学家罗伯特·迪安·弗里斯比等。此外,阿拉梅图亚(Ara Metua)古道据说是波利尼西亚群岛最古老的道路,约建于公元11世纪,为当时的首领托伊所建,因此也被称为托伊大道,整条大道都是用珊瑚岩和玄武岩石块建造的,环绕了全岛三分之二。虽然在历史上几次遭到破坏,但目前仍在使用。特瓦拉努伊村(Te Vara Nui Village)是拉罗汤加岛上典型的毛利人村落,人们经常在这里举行民俗表演,游客可以欣赏库克群岛毛利人的土著音乐和舞蹈、传统礼仪,品尝传统美食。位于首都阿瓦鲁阿的库克群岛图书馆暨社会博物馆、库克群岛国家博物馆珍藏了众多文物、重要文件资料和典籍,可以使游客加深对库克群岛的认识。

除了人文旅游景点外,拉罗汤加岛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椰树成林,再加上火山、潟湖、岩洞、瀑布、水库、海滩和幽远的峡谷,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在拉罗汤加岛中央,矗立着库克群岛全国最大的两座死火山——蒂曼加山与阿图库拉山。岛内小溪众多,山麓间灌木丛生。拉罗汤加岛外为面积约45平方千米的环礁湖,是潜水和冲浪的天堂;独特的银白色细软沙滩环绕全岛,如穆里海滩、尼考海滩等均是吸引国际游客的度假胜地。拉罗汤加岛素有“花果之乡”的美誉,木瓜、香蕉、芒果、番石榴、菠萝、柠檬、椰子、面包果随处可见。拉罗汤加机场开通了通往奥克兰、苏瓦、塔希提岛、洛杉矶的航班,交通非常便利。(二)艾图塔基岛

位于南纬18°52′、西经159°45′的艾图塔基岛陆地面积约18.1平方千米,由艾图塔基主岛与周围的一系列被当地人称为“莫图”(motus)的小岛礁共同组成,距离拉罗汤加岛220千米,盛产香蕉与椰子,也是全国最好的渔业岛。艾图塔基岛主要由8个村庄组成,分别是陶图(Tautu)、瓦伊帕尔(Vaipae)、瓦伊佩卡(Vaipeka)、阿穆里(Amuri)、乌雷阿(Ureia)、阿鲁坦伽(Arutanga)、拉乌拉乌(Reureu)、尼考帕拉(Nikaupara)。该岛曾经被《孤独星球》的创始人托尼·惠勒提名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岛屿。环岛的环礁湖被誉为太平洋最壮观最美丽的潟湖,群岛中的小岛泰普尔泰岛(Tapuaetai)则被评为大洋洲区域最出色的岛屿。

艾图塔基岛是库克群岛诸岛中西方传教士最早涉足的岛屿。目前,岛上还保留着一座建于1823年的基督教堂,是当年初到艾图塔基岛的传教士修建的,整座教堂主要用珊瑚岩建造而成。艾图塔基岛的潟湖呈三角形,面积约为18平方千米。岛上最高的山为毛葛普山。在岛上,人们在领略艾图塔基岛岛民传统风情的同时,可以欣赏艾图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