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智慧叫包容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03:00:20

点击下载

作者:黄亚男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智慧叫包容大全集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智慧叫包容大全集试读:

前言

佛说:放下,便得自在。放下是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超然、一种解脱。很多事情的混沌与开窍,往往就在一瞬间:或是心中的负累,或是外物的干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一切如白驹过隙,如过眼烟云,你总会在一刹那,思想如电光石火般醍醐灌顶。于是,放下,就成了一种境界。人生赢在勇于放下,拿得起又放得下,才是真正的无怨无悔的人生。一个人总会遇到很多难以诉说的烦恼,或生活,或事业,或感情;也总会遇到顺逆之境、迁调之遇、进退之间的各种情形与变故,此时,不要让身外之物牵绊我们的身心,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人们常说:“拿得起,放得下。”其实,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遇到困难及无奈时应采取的态度。放下并不是要你身如枯树、心如古井、万念俱灰、百事莫为,而是要你睁开心灵的眼睛,珍惜心里最美好的东西,舍弃一切偏执的心外之物。因为“人生如舟”,负载过多、过重,不沉船也难免要搁浅。放得下,是为了能拿得起。当你为生活的种种烦恼感到困惑、承受压力时,给你的生活开一扇窗,试着放下那些芜杂与纷繁,放下所有的负担,天空海阔,你将会活得旷达洒脱。在人生的旅途中,达到了放下一切外物、不为纷扰所动的境界,人自然就轻松无比,看世界则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放下,是美好生活的必须。

古人说:“相由心生,烦恼皆自添,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舍得是成就卓越的必有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为利所扰,舍不得而忧;为情所困,舍不得而痛。人要快乐,就要舍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雄蜘蛛舍命求爱,得繁衍生息;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入江海;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重生;人舍墨守成规,得别具一格;舍人云亦云,得独辟蹊径。可见,只有拥有舍得的心态、懂得了舍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拥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从而活得精彩、活得快乐。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得”是本事,“舍”是学问,正如一位高僧所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关于舍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其实,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星云大师说:“心随境转则不自在,心能转境则无处不自在。”拥有了正确的舍得心态,学会取舍的智慧,懂得进退的真谛,就能够享受美好的人生。

包容是处世的大智慧,是一种以博大的胸怀为基础的智慧。只有包容,才能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成全自己。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之水。心胸狭窄的人,心中容不下一粒沙子;心胸宽广的人,心中可以包容整个世界。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格言联璧》云: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包容,是一种无私、一种境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于你拥有一颗仁慈、宽厚、博爱之心,拥有一份平和、坦荡、自信之情。爱与恨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便是包容;得与失只有一息之处,这一息便是包容;善与恶只在一线之隔,这一线便是包容。包容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包容的人会因为谦和的姿态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包容的人无时不刻不处于和谐之中,无论工作、事业还是生活都顺风顺水。包容是生活的艺术,是圆融通达的智慧,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之后所具有的那种从容、自信和超然。懂得包容的人,往往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因为他们知道:“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是进步;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是利己。”于是他们时时心平气和,宽容大度,处处和谐圆满。所以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肚能容。包容的智慧,就是一堵墙,隔开了快乐与哀愁、幸福与苦难、光明与黑暗,越过去,就是天堂。

人生一世,面对无限的诱惑与磨难,往往在放不放下、舍不舍得、包不包容之间犹豫、彷徨、烦恼。放不下,则要背负沉重的包袱与负累;舍不得,则会患得患失,为利所扰,为情所困;不包容,则必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思想狭隘,最终也无法走入人生的大境界。在人生的单行道上,放下心中的纷扰,舍得外物的得失,包容他人的过失,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心境,才能让生命更加充实,让人生更加从容。达到放下的境界、拥有舍得的心态、具备包容的智慧,以勇气放下包袱,以冷静掌控抉择,以平和面对得失,以中庸拒绝极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人生必将快乐、豁达、成功。

上篇 有一种境界叫放下

第一章 你能放下多少,幸福就有多少

幸福往往就在一拿一放之间

常听父母提起他们的小时候,说那时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却觉得幸福就在指间。也常听自己的同龄人抱怨,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抉择,以至于幸福就在抉择中溜走了一半。也许是我们的生活比起父辈来过于琳琅满目,也许是杂乱的物质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光怪陆离的生活中我们丢掉了幸福,殊不知,简单的幸福却在一拿一放之间等待着我们。

人生中,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比如面对两份同具诱惑力的工作,两个同具诱惑力的追求者。为了得到其中“一半”,你必须放弃另外“一半”。若过多地权衡,患得患失,到头来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悲伤,因为能抓住人生“一半”的美好就已经足够幸福了。

两个朋友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非常大,他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参观到所有动物。他们便约定:不走回头路,每到一处路口,便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前进。

第一个路口出现在眼前时,路标上写着一侧通往狮子园,另一侧通往老虎山。他们琢磨了一下,选择了狮子园,因为狮子是“草原之王”。又到一处路口,分别通向熊猫馆和孔雀馆,他们选择了熊猫馆,熊猫是“国宝”嘛……

他们一边走,一边选择。每选择一次,就放弃一次,遗憾一次。但时间不等人,如不这样做他们的遗憾将更多。只有迅速做出选择,才能减少遗憾,得到更多的收获,得到幸福的感觉。

幸福在选择中诞生,然而在选择和取舍时却必须要有理性、睿智和远见卓识,不可鼠目寸光,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选择不是一锤子的买卖,不能因为一粒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因为留恋一棵小树而失去整片的森林。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选择这个,却害怕错过那个,于是拿起来又放下,到最后一刻还在犹豫。这个会有这样的缺点,那个会有那样的不足,总迟迟下不了决心。或者选择之后,又来回地更改,时间和精力都在患得患失之间被耽搁了,幸福也在指间流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让你选择,每一样东西都会有它自身的弱点,所以,当你选择之后就大胆地往前走,而不是走一步三回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前进的速度。

而那些事业有成之士,总会在抉择之后一直走下去。释迦牟尼在宗教事业和王位之间,选择了创立佛学;鲁迅在拯救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之间选择成为一代文豪;迈克尔·乔丹放弃了棒球运动员的梦想,成为世界篮坛上最耀眼的“飞人”球星;帕瓦罗蒂放弃了教师职业,成为名扬世界的歌坛巨星。

无论我们怎样审慎地选择,人生的大多数时候终归都不会是尽善尽美,总会留有缺憾。但缺憾本身也是一种美。有些选项看似诱人,但如果不适合自己,那就要果断舍弃。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要视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然而却时常有人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一副“餐具”,只要那些懂得舍弃、懂得选择的人,才能最终把自己的人生变成“洗具”,因为幸福往往就在一拿一放之间。

幸福就在懂得放手的那一刻转身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东西。于是,伤害过你的人,你就用几倍的伤害给予他们重创。心理得以平衡之后,有一天你又被伤害,你又开始报复。周而复始,你终日被报复充斥,成了报复的囚徒,苍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丢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只是伤害。当我们恨我们的仇人时,就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让我们寝食难安、魂不守舍、心烦意乱,最终甚至导致疾病和死亡。这样看来,报复不仅让我们无法实现对别人的打击,反倒成为对自己的内心的一种摧残。紧抓住仇恨不放,幸福便将远离,世间有多少人能够明了。幸福,其实就在懂得放手的那一刻转身。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他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侵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茫茫人世间,我们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惊动仇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你的心灵就会背上报复的重负而无法获得自由。报复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驱向疯狂的边缘,使你的心灵得不到片刻安宁,报复同样会驱赶幸福,使你失落永恒的幸福的滋味。

有一位好莱坞的女演员,失恋后,怨恨和报复使她的面孔变得僵硬而多皱,她去找一位有名的化妆师为她美容。这位化妆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说全世界任何美容师也无法美化你的容貌。”

圣人说:“怀着爱心吃菜,也要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如果我们的仇人知道怨恨使我们精疲力竭,使我们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和内心都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不是会拍手称快吗?我们岂能让仇人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要由于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让心中的烈焰烧伤自己。”明智如你,理应让愁怨远离。人们追求幸福,却总以为击败自己的敌人,报复自己的仇家就能够获得解脱,得到幸福,殊不知,复仇的心,正如同一把利刃,刺伤他人的同时,也刺伤了自己。幸福的奥妙看似难以参透,幸福的本质,却又是何等的清晰与单纯,放下内心所有的愁怨与不满,潇洒地转身,旋即,你便能够望见幸福。

幸福的榜单上,第二名同样是英雄

如果当官,一定要做最高最大的官;经商,一定要赚最快最多的钱;写书,一定要写最伟大最动人的书……那么,一个人恐怕失望要大于希望了。人生中,哪一行的第一只有一个。你奋斗了,拼搏了,做第二又何乐而不为呢?

1968年,第一个踏上月球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因“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句话,而名留青史,成为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

然而,当时登陆月球的,除了阿姆斯特朗之外,还有他的队友奥德伦。

两人只有一步之差,结果却隔了千里之远,阿姆斯特朗以踏上外星球的第一人闻名于世,奥德伦却默默无名,知道他的人可说是寥寥无几。

在庆功宴上,当人们为这一创举感到骄傲不已时,一名记者突然问奥德伦:“阿姆斯特朗先下了太空舱,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你会不会觉得有些遗憾?”

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奥德伦,看他怎么回答。

奥德伦神情自若,微微一笑:“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面时,我可是最先走出太空舱的,所以,我是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

话音刚落,人群中响起了一阵笑声,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并且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很久。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不要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感到苦恼,能享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人,才是最聪明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也说过:“假如一个人只是希望幸福,这很容易达到。然而,我们总是希望比其他人幸福,这就是困难所在,因为一般人坚信其他人比自己幸福。”拥有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懂得珍惜幸福,却一点儿也不简单。得不到的,不一定最好。对于豁达者而言,第二名同样幸福。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不一定要分出高下,拼个你死我活。生活,需要的是一种睿智,既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刘德华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他希望自己可以赢,但他不是要赢别人,而是要赢自己。他扎扎实实地拍戏,认认真真地表演,对自己严格要求,每一场戏甚至每个镜头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但凡一件事情,是否能够做得到、做得好,不但要看努力,还要看努力的程度。如果足够勤奋,足够努力,老天也终究会眷顾你的。

也许战争中需要斗出个输赢,但是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非要与人争个高下。在与人发生争执时,要懂得放下,其实第二名也可以洒脱。

幸福在于失意时的忘却

“爱情没有了,回忆起来甜蜜多一点还是痛苦多一点?”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失去了当然是痛苦大于幸福,想起分手时刻的那些伤害和痛苦的眼泪,这些都会让人心中隐隐作痛。而有一个人却说:“分手了,我记得最多的还是甜蜜,因为我忘记了那个人和那些痛苦,留在记忆里最多的还是曾经有一份很美的爱情。”的确,很多时候,我们伤心、痛苦的时候,最多的还是因为我们无法忘记那些伤痛和失意,那些记忆犹如明镜一般被我们悬挂起来,每天都在看,每时都在想,这样的话我们又怎能快乐呢?所以,在失意的时候,人当学会忘记那些不快,才能够真正的快乐,才能开始生活新的一页。

生于尘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苦雨凄风,面对艰难困苦,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而忘记就是一副良药,愈合你的伤口,让你怀着新的希望上路。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暗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悲观失望者一时的呻吟与哀叹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同情与怜悯,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别人的鄙夷与厌烦;而乐观上进的人,经过长期的忍耐与奋斗,最终赢得的将不仅仅是鲜花与掌声,还有那饱含敬意的目光。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尽相同,但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窗外有土也有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砺出一颗坚强的心和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尘寻觅到辉煌灿烂的星星。

很多人在失意的时候学会了抱怨,学会了沉沦。忘不掉别人给予的伤痛,莫过于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就如失恋,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也不是因为你倒霉,而是你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不适合的人,分开很正常,因为你需要腾出时间和位置去给那个适合的人,但是在你沉沦的那一刻起,你的记忆里装满的都是曾经的伤,又怎能给那个新的人空间呢?所以一个塞满了旧的回忆的大脑,永远无法容纳新鲜的东西。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要我们去面对,有很多的道路需要我们去选择。忘记一些原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去把握和珍惜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忘记一些繁琐,为大脑减负,忘记那些怅惘,为了轻快地歌唱;忘记一段凄美,为了轻柔地梦想。忘记,是一种伤感,但更是一种美丽。

释怀过去方能享受幸福人生

我们常听到人们如此哀叹:“要是……就好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内疚悔恨情绪,而我们每个人都会不时地发出这种哀叹。每个活着的人,都会体验到这种内疚情绪。

悔恨不仅是对往事的关注,也是由于过去某件事产生的惰性。如果你由于自己过去的某种行为而到现在都无法积极生活,那便成了一种消极的悔恨了。吸取教训是一种健康有益的做法,也是我们每个人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悔恨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白白浪费了自己目前的精力。实际上,仅靠悔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我们也实在没有必要为了过去犯过的错误而不停地谴责自己。

爱默生经常以愉快的方式来度过每一天。他告诫人们:“时光一去不返。每天都应尽力做完该做的事。疏忽和荒唐事在所难免,尽快忘掉它们。明天将是新的一天,应当重新开始,振作精神,不要使过去的错误成为未来的包袱。”

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将过去的错误、罪恶、过失通通忘记,往前看。忘记过去的事,努力向着未来的目标前进。

印度“圣雄”甘地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甘地立即把另一只鞋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惊。甘地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也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还能穿呢!”

显然,甘地的行为已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我们都有过某种重要的东西失去的事,且大都在心理上投下了阴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与其为失去的懊恼,不如正视现实,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也许你失去的,正是他人应该得到的。

卡耐基先生有一次曾造访希西监狱,对狱中的囚犯看起来竟然也和世人一般快乐的样子很是惊讶。典狱长罗兹告诉卡耐基:犯人刚入狱时都认命地服刑,尽可能快乐地生活。有一位花匠囚犯在监狱里一边种着蔬菜、花草,还一边轻哼着歌呢!他哼唱的歌词是:

事实已经注定,事实已沿着一定的路线前进,

痛苦、悲伤并不能改变即定的情势,

也不能删减其中任何一段情节,

当然,眼泪也于事无补,它无法使你创造奇迹。

那么,让我们停止流无用的眼泪吧!

既然谁也无力使时光倒转,不如抬头往前看。

令人后悔的事情,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许多事情做了后悔,不做也后悔;许多人遇到要后悔,错过了更后悔;许多话说出来后悔,不说出来也后悔……人生没有回头路,也没有后悔药。过去的已经过去,你再也无法重新设计。一味后悔,只会消弭未来的美好,给未来的生活增添阴影。

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白云在飘荡,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所以,放下就是快乐。不被过去所纠缠,这才是幸福的人生。

放下抱怨才能亲吻幸福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于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命运之神对霍金,在常人看来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他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他仍感到自己很富有:一根能活动的手指,一个能思考的大脑……这些都让他感到满足,并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因而,他的人生是充实而快乐的。

与霍金相比,许多身体健康的人对生活并不知足,遇到一点磨难,他就开始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没有感恩之心,快乐也就与他无缘。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才貌双全,拥有让人羡慕的家境和学历,但他们并不快乐,无论物质的给予是多么的丰厚,他们都不会感到满足和幸福。没有幸福感的人,总是容易被时间催老,淡忘生活的意义。

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们不听话,孩子们抱怨父母不理解她们,男朋友抱怨女朋友不够温柔,女孩子抱怨男孩子不够体贴;在工作中,也常出现领导埋怨下级工作不得力,下级埋怨上级不够理解,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总之,他们对生活永远是抱怨,而不是感激。他们只是在意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却不曾想别人付出了多少。抱怨换不来幸福,相反,得到的只是更深的痛苦。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虽然有外在的因素,但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经受世界的考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心胸只能容得下私利,那他就得不到幸福。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你从出生那天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只有你真正明白了这些,你才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衣之温暖……就连对自己的敌人,也不忘感恩,因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变得机智勇敢、豁达大度的,不是顺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自己于死地的打击、挫折和对立面。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委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懂得感恩的人不会对生活抱怨,因为只有放下抱怨才能够亲吻幸福。

放下不满,活着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有位青年,厌倦了生活的平淡,感到一切只是无聊和痛苦。为寻求刺激,青年参加了挑战极限的活动。

活动规则是:一个人待在山洞里,无光无火亦无粮,每天只供应五千克的水,时间为整整五个昼夜。

第一天,青年颇觉刺激。

第二天,饥饿、孤独、恐惧一齐袭来,四周漆黑一片,听不到任何声响。于是,他开始向往平日里的无忧无虑。他想起了乡下的老母亲不远千里地赶来,只为送一坛韭菜花酱以及小孙子的一双虎头鞋;他想起了终日相伴的妻子在寒夜里为自己掖好被子;他想起了宝贝儿子为自己端的第一杯水;他甚至想起了与他发生争执的同事曾经给自己买过的一份工作餐……渐渐地,他后悔起平日里对生活的态度来:懒懒散散,敷衍了事,冷漠虚伪,无所作为。

到了第三天,他几乎要饿昏过去。可是一想到人世间的种种美好,便坚持了下来。第四天、第五天,他仍然在饥饿、孤独、极大的恐惧中反思过去,向往未来。

他责骂自己竟然忘记了母亲的生日;他遗憾妻子分娩之时未尽照料义务;他后悔听信流言与好友分道扬镳……他这才觉出需要他努力弥补的事情竟是那么多。可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挺过最后一关。此时,泪流满面的他发现:洞门开了。阳光照射进来,白云就在眼前,淡淡的花香,悦耳的鸟鸣——他又迎来了一个美好的人间。

青年扶着石壁蹒跚着走出山洞,脸上浮现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五天以来,面对孤独与绝望,他感受到了活着的分量,一切的抱怨,一切的不满,全都化为了浓浓的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亲朋,感恩,仅仅因为“活着”。五天以来,他一直用心地呢喃着一句话,那便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就像每天呼吸的空气,不经意间,不易察觉。生活中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满,就像浓稠的迷障,让你触摸不到生活的真切内涵。只有放下种种的不满,敲开自己的心扉,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才能好好地活着,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到幸福的真谛。

一位名人去世了,朋友们都来参加他的追悼会。昔日前呼后拥、香车宝马的名人躺在骨灰盒里,百万家财不再属于他,宽敞的楼房也不再属于他,他所拥有的只有一个骨灰盒大小的空间,一切都化成了一把灰烬。

从名人的追悼会上回来,几乎每一个人都感慨万千。那么聪明的一个人,那么会算计的一个人,每一个曾经与他斗的人最终都败下阵来,可是他斗来斗去也斗不过命。撒手人寰以后,一切都是空。

追悼对人们进行了一次洗礼。人们想:趁现在好好活着吧,活着就是幸福,什么利、权、势,轰轰烈烈了一世,最后还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路?从前绞尽脑汁、机关算尽,面貌狰狞地往上爬,值么?

从死亡的身边经过以后,才知道活着是多么幸福。可是,明天,每个人还是要忙忙碌碌地奔波,钩心斗角地生活。一边是死亡的震撼,一边是活着的琐碎。我们很容易被死亡所震撼,然而我们更容易被活着的琐碎所淹没。不要去在意那些繁杂的纠葛、苦痛与伤害,放下一切嘈杂的琐碎与不满,好好珍惜现在鲜活的生命吧,只有这样,才能够触摸到生活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找寻到最大的幸福。请相信,活着,便是莫大的幸福。

知足常乐,莫让幸福之花遭遇贪婪暴雨

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全集》中曾说:“凡物各由其道而得其德,即是凡物皆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意思是,只要我们顺着自己的本性,而不妄自攀比,不向外强求,我们获得的很多东西将使我们感受到幸福,一旦我们陷入了贪婪之中,总是和别人比较,我们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好像从来就不曾满足过,幸福的滋味好像只在梦里似有似无地出现过。其实,是自己贪婪的欲望在作怪,只要你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果自己不那么贪婪,那么幸福就在身边。

从前,在蓝蓝的大海深处,矗立着一座神秘的宝山。无数色彩斑斓的珠宝钻石乱纷纷地堆在山上,每逢太阳一出,就在半空中映出许多纵横交织的彩色光环。

某年,一个出海的人偶尔经过宝山,从那里拿走一颗直径一寸的珍珠。他把珍珠小心地揣在怀里,然后兴高采烈地乘船返回。船驶出不到一百里,忽然,晴朗的天空倏地阴暗下来,平静的海面掀起山丘似的波澜,只见一条狰狞恐怖的蛟龙从海水深处破浪而出,在涛峰波谷之间翻腾飞舞。

富有航海经验的船老大大惊失色,急忙停住舵把,对身上揣着珍珠的人说:“哎呀,不好!这是蛟龙想要你的珠子呢!快献给它吧,不然的话,别说你的性命难保,还得连累我!”

揣着珍珠的人犹豫起来,把珍珠丢掉吧,实在舍不得;不丢掉吧,就要大难临头。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留下珍珠。于是,他咬牙忍痛,用利刃剖开大腿的肌肉,把珍珠藏在里面。珍珠被肉紧紧裹住,光芒透不出来,蒙骗了蛟龙,蛟龙于是潜入海底,海面也随之平静下来。

那人一瘸一拐地回到家,从大腿里取出宝珠。珠子完好无损,闪闪的光芒把屋子映照得五彩缤纷。正当全家人惊喜地赞赏宝珠的时候,那人却痛苦地合上了双眼——大腿的溃烂夺去了他的生命。

这就是贪婪带来的后果,生活中,我们想要这个或那个。如果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就不停地去想我们所没有的,并且有一种不满足感。

冯友兰先生在《我的日子还长》中,就曾形象地描述了他所获得的幸福:“我的日子还长,所谓的幸福之事不好现在总结。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对幸福的定义,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幸福的内容。最近可以一说的幸福是和亲戚到了绿洲家园,看到一片空地上盖着许多两层的房子;很多房子像童话里的城堡,颜色各异。那天的天气极好,所以感觉像在好莱坞的画面里,和所说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差不多了。我看着这些房子,感觉很幸福。之所以感觉幸福,是因为我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那就是我将来也要有这样的房子。”这就是冯友兰先生心中的幸福,是那么简单,看着漂亮的房子也能感到幸福,为自己有个将来拥有这样的房子的理想而感到幸福。可见知足常乐,简简单单的生活最能使我们获得幸福。

想抓住的太多,而得到的却又太少,如何是好?看来只有知足常乐,幸福的花朵才能躲避贪婪的暴雨,在微风细雨的滋润中鲜艳地绽放。

虚荣浮华,幸福却在减少

四月的洛阳城,开满了雍容华贵的牡丹,四面八方的人们纷至沓来,只可惜,花开花落,终究摆脱不了一岁枯荣的命运。人们的虚荣正如那一时的争艳,忘我的享受着众人的目光,过后将是无尽的冷遇。

花开到荼靡,就会影响之后果实的生长,甚至成为无果之花。虚荣岂不同样如此?在花开之后却没有果实作为回报。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那篇《项链》吗?马蒂尔德为了在舞会上让自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于是向富贵的朋友借了一条“价值不菲”的项链作为装饰。她成功了,在舞会上她成为全场的焦点,大放异彩。然而大喜之后的大悲却让她始料未及,项链在舞会结束之后丢失了。马蒂尔德用尽了余生的精力,只是为了偿还朋友的这条项链。谁知命运弄人,原来这条“价值不菲”的项链居然是假的。在弄清事实之后,马蒂尔德也已年老沧桑。

莫泊桑用他那短小精悍的文章告诫人们虚荣心的可怕,它就像蛀虫一样侵蚀着人们的身心。很多年轻貌美的女性,让自己的青春败落在衣着的鲜亮之中。她们没有身心的修养,没有文化的充实,没有灵魂的洗涤……有的只是光鲜亮丽的外表。这样的女性在容颜渐失之后又有什么收获呢?虚荣带给自己一时的光彩,却让自我丧失了一世的聪慧。

在一个由鸟儿建立起的王国里,每只小鸟都认为自己比其他鸟儿漂亮,它们也常常因此而争吵不休。一天,上帝由于受不了这样的吵闹,于是就宣布:“我要在你们中间选出一只最美丽的作为鸟王!在此之后不得有任何一只鸟儿再为美丽而喋喋不休!”

小鸟们为了争夺王冠而修整着自己的羽毛,直到打扮得十分漂亮为止。这时候,在河边徘徊的乌鸦也想要坐上鸟王的宝座。于是它捡起了其他鸟儿落下的羽毛,插在了自己身上。等到美丽的羽毛插满了全身之后,乌鸦探着头往河里一看:“天哪!我居然也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啦!”

选举的日子终于来临。在诸种鸟儿之中,乌鸦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上帝问乌鸦:“你是什么鸟类啊?竟然如此漂亮,我决定封你为王。”乌鸦听到这句话后兴奋不已。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鸟们发出了异议。一只鸟发现乌鸦的身上插着自己的羽毛,于是就上前将其拔下。之后又有其他的鸟儿接连地从乌鸦身上拔下了自己的羽毛。到最后,乌鸦全身又是一片漆黑。乌鸦羞愧无比,匆忙地躲进树丛中去了。

本来想要炫耀自我,结果却失了身份。乌鸦在无趣之中现了原形,最终成了整个鸟王国的笑柄。就像乌鸦身上的彩色羽毛一样,虚荣一旦被暴露,丢失的不仅是外表,而且是自我的尊严。莎士比亚说:“爱好虚荣的人,用一件富丽的外衣遮掩着一件丑陋的内衣。”这不正是乌鸦的所作所为吗?

与其为了虚荣而注重于外表的修饰,还不如潜下心来充实自我的心灵。伟大的寓言家伊索就说过:“向往虚构的利益,往往会丧失现在的幸福。”在期望不可能的尽善尽美的同时,人们反而会失去本可得到的美好的东西。花开是美丽的,但是过于盛艳很可能就会一无所有。生活中的我们当然也不能为了博得他人一时的赞美而丢失了精神中最可贵的真挚,不能让虚荣占了上风。

死命追求幸福,恰为幸福阻碍

俗话说得好,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对幸福的追求也是这样,并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

有一位大寺庙的住持,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一个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住持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他这一次小心翼翼,但还是从悬崖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一半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于是重重地摔倒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住持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住持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住持面前时,众人还以为住持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住持却微笑着宣布尘元将成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其他人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啊!”

住持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然后,住持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勘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生活中,我们似乎都在不断攀爬这块通往幸福之路的绝壁,碰得头破血流也要往上爬。而实际上,这块绝壁根本就爬不上去,但是我们总以为自己只要坚持就可以,而如果我们能够像僧人尘元一样低头看一看,或许会发现另一条可以通往崖顶的路。

有时候我们追求幸福,却发现通往幸福的路为什么这么难,而真正的原因则是此路不通,但是我们却只顾着低头走路,而不回头看是否还有别的路可以通。一个女人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但总是执迷不悟,认为自己是对的,常常为此伤心流泪,一个没有结果的爱,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就如同攀爬这根本上不去的悬崖一样,没有结果,而且自己随时可能掉下来摔个粉碎。

有些女人被金钱所惑,找丈夫一味地要找有钱人,一味地以这个为标准,最终错过了不少很好的人。而过了结婚的年龄,又匆匆地结婚,婚姻也不是很幸福。在开始的时候如果回头看,看看这条路通不通,最终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人有时候过于天真,认为自己就对,追求幸福,急功近利的追求幸福,却往往得不到幸冢,而那些很泰然的,懂得变通的人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幸福。

庄子在《逍遥游》表达的“神人无己,圣人无功,至人无名”正是最好的总结。逍遥游是一种最难得的人生状态,不穿越“财”的浮尘雾障,幸福永远是不可企及的。幸福追求不来,它在远方等你,等你超越富贵的浮云,而追求幸福本身就是幸福的障碍。

不幸福只因不单纯

在人的一生中,也会有许多的追求、许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

其实,幸福与快乐源自于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

古人有句话叫“大道至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越是真理就越是简单的”。著名的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有一个很有趣的“数学人生法则”:数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九九归一,化繁为简。智者的简单,并非因为贫乏或缺少内容,而是繁华过后的一种觉醒,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简单的过程是一个觉醒的过程。大道至简,健康的人生一定是一个去繁就简的人生。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串结,谁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然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地将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的车前,毫不犹豫地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占领了比希腊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国。

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绳结同样存在,并且有可能就在我们的心中。

有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出门,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正好经过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禅师。他说:“什么是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师随口答道。

年轻人听了大吃一惊。

老禅师问道:“什么事让你这样惊讶?”“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是怎么会未卜先知呢?”年轻人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了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场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就是脱不开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却没想到你一下就说中了。”

老禅师微笑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解脱,一理通百事啊!”

年轻人大悟。

其实,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随缘吧,不要过分强求什么,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么。世间万事转头空,名利到头一场梦,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了。名利是绳,贪欲是绳,嫉妒和褊狭都是绳,还有一些过分的强求也是绳。牵绊我们的绳子很多,一个人,只有摆脱这些心的绳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体会到做人的乐趣。

生命各有各自的快乐,在于不同个体对各自生活的一种简单的满足。不要被世俗的绳结羁绊,听从内心真切的呼唤,便能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幸福。

有些人,他们活着,却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爱着,他们却不懂怎么诠释爱情;他们满足,因为他们没有奢望生活过多的给予;他们简单,不用在人前掩饰什么。他们也许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幸福的就是这么一群简单的人。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不能够活得单纯;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么,不要为了什么去给自己塑造形象,简单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只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即能获取幸福

1918年8月19日,风流才子李叔同离妻别子,悄然遁入空门,法号“弘一”。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和满足的神情面对盘中餐的:那不过是最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用筷子小心地夹起放在嘴里,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正像他的好友、现代学者夏丐尊先生所说:“在他,什么都好,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爱人爱物,到了方知爱自己。”以惜福的心态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怎能不生知足、安详、欢愉、幸福之感呢?

有一场举世瞩目的赛事,台球世界冠军已走到卫冕的门口。他只要把最后那个8号黑球打进洞,凯歌就能奏响。就在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苍蝇。苍蝇第一次落在他握杆的手臂上。有些痒,冠军停下来。苍蝇飞走了,这回竟飞落在了冠军紧锁的眉头上。冠军只好不情愿地停下来,烦躁地打那只苍蝇。苍蝇又轻捷地脱逃了。冠军做了一次深呼吸再次准备击球。天啊!他发现那只苍蝇又回来了,像个幽灵似的落在了8号黑球上。冠军怒不可遏,拿起球杆对着苍蝇捅去。苍蝇受到惊吓飞走了,可球杆触动了黑球,黑球没有进洞。按照比赛规则,该对手击球了。对手抓住机会死里逃生,一口气把自己该打的球全打进了。

卫冕失败,冠军恨死了那只苍蝇。在大众的喧哗中,冠军不堪重负,不久就自己结束了生命。临终时他还对那只苍蝇耿耿于怀。

一只苍蝇和一个冠军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偶然的。倘若冠军能制怒并静待那只苍蝇飞走的话,结局也许就不一样了。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这样的人才能享受到幸福。倘若一个人不能征服自己,就可能错失幸福。虽然幸福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它需要一种捕获的心境。幸福的内涵无限丰富,只要你善于捕捉,用心灵去发现,哪怕是一条温暖的短信问候,一句关爱的叮咛,一缕初夏的凉风,一幕日常生活琐碎的片段……你都能从中感受到幸福,因为你拥有一颗懂得享受幸福的心。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简简单单地生活,简简单单地去发觉点滴间存在的小小幸福。幸福就像山坡上静吐芬芳的野花,没有围墙,也不需要门票,只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和一双未被遮住的眼睛,就能看到。

学会放下,幸福需要自己来成全

某天,老板把你叫到办公室,给你发了个价值不菲的红包,并且对你说,因为这段时间你的工作成绩突出,公司决定专门给你一人发奖金。老板同时再三叮嘱:这是给你一个人的,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啊。拿着沉甸甸的红包,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可很快你就发现,老板不仅给其他人也发了红包,而且有些人的红包比你的还大,于是拿到红包的幸福感还来不及回味,便很快转而陷入一种失落和痛苦中。

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其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不仅取决于个体获得的满足感,还取决于和他人的比较。通过比较,既得的满足感和初始的欲望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你初始的欲望是想将草房盖成瓦房,按说当你将草房换成瓦房时,应该感到幸福,但这时你却发现邻居正在盖楼房,于是刚刚涌起的幸福感便随之消失,你想盖起比邻居更高的楼房。欲望膨胀,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是人不幸福的根源。放不下内心的欲念,幸福从何而来?《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曾说过,财富就是你比你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并没有觉得更幸福,部分原因是,我们老是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比。电话发明以前,人们不用电话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快乐,但现在如果没有电话,你和别人沟通的范围就会受限,所以没有电话的人就想拥有一部自己的电话。在过去,没有车照样可以出行,但现在,你不得不挤公共汽车,不得不为买火车票而焦头烂额。再从教育上看,若在过去,不上学也不是不能生活,但现在每个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上更好的学校,为的就是获得比别人更好的社会通行证和更强的生存能力。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的欲望不断疯长,也让人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现代社会整体发展了,即使最穷的人,也比古代一般的富人生活优越。有人曾做过比较,说现在一般家庭都用上抽水马桶了,而无人匹敌的古罗马帝国国王当时只能蹲石板砌成的茅坑。可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对此,我们不禁要思忖,幸福到底是什么,或许,它不是丰饶的财富,不是便捷安逸的生活,不是物质上的丰足,而仅仅是内心的安适和满足。

夏普说过:“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你能做,那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可问题是,许多人总是做相反的事,他们老在与比他们强的人比,这样会产生出很大的挫折感,觉得自己不幸福。”科内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说,当被问到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你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大部分的美国人选择后者,他们宁愿自己少挣,别人不要超过他,也不愿意自己多挣别人也多挣。

生活中很多人常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自慰。比上,我们会感到痛苦;比下,我们会感到幸福。而我们下面的人,则因和我们比上而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而一个人的痛苦,则屈居在他人的幸福之下。从古到今,多少哲人用心思索过幸福的真谛,描绘幸福的奇幻绚丽,如果幸福的本质即是“比较”,那么人类该有多么可悲。人生在世,往往易被外物所牵引,古人告诉我们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真正达此境界的又有几人?我们总是放不下对利益的追逐,放不下对欲望的渴求,通过比较,我们或者寻求安慰,或者自惭形秽,殊不知,幸福需要自己来成全,学会放下,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幸福。

第二章 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生活中的放弃,在于人生的选择

脚下的路虽有千条万条,但我们能够选择的只有一条。选择其中任何一条也就意味着放弃其他,不管它是荆棘小道,还是康庄大道,你都没有回头路;成功的方法也有千种万种,但允许你采用的也只有一种,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同样意味着放弃其他,不管它让你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你都没有后悔药。

人生的每次选择都只有一次机会,所以选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选择熊掌就要放弃鲜鱼,选择繁华就要放弃幽静,选择充实就要放弃悠闲。选择和放弃就像同胞兄弟一样如影随形。选择是人生路上的航标,学会选择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只有量力而行的选择才能到达理想的港湾;放弃是人生的隧道,舍得放弃是顾全大局、超然洒脱,只有简单从容的放弃才能左右逢源。

在阿尔及利亚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吃农民的玉米。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农民们没有时间照看,玉米常常会被洗劫一空。起初农民拿它们没办法,后来他们发现猴子都有贪得无厌的习性,于是他们根据这种习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农民把一只只葫芦形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然后把它们拴在一棵大树下,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最爱吃的玉米,然后等着猴子上钩。

到了晚上,猴子们来到树下,见到瓶中有玉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玉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到一把玉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拿不出来了。猴子十分贪婪,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玉米,就这样,它们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于是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农民抓住它们的时候,它们依然抓着玉米不放,直到把玉米送入口中。

这些可怜的猴子,因为自己的贪婪而丧失了自由,甚至丢掉性命。其实,在生活当中,也有不少人,为了永无休止的欲望而无所谓失去很多东西。为了生存,我们透支着体力和精力;为了爱情,我们透支着青春和情感;为了财富和地位,我们失去了健康和快乐,甚至丢掉了性命。

从呱呱落地,到咿呀学语,再到后来的成家立业,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选择,也经历了太多的放弃。在选择的同时,我们是否有勇气放弃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果断选择,让我们抓住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上都能走好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而勇敢放弃,则让我们甩掉那些困扰生活的包袱和诱惑,让我们轻装上阵,飞快前行。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不愿失去,坚持于选择,而忽略了放弃。有时候执著是一种负重和伤害,默默地付出,苦苦地等待,到头来却是镜中花、水中月,过分的固执甚至就是愚蠢,因为它会让你失去更多更好的机会。坚持需要勇气,放弃又何尝不需要胆识和魄力呢?

坚持固然难能可贵,放弃却是一种更大的智慧,学会放弃,便是学会放下心中的执拗,学会抛却无止境的贪欲,学会在繁芜中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学会优雅从容地挥别人生的包袱。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没有学会放弃,就无法拥有新的收获,执著于太多的念想,怎能以平和而轻松的心态去拥有更为广阔的人生?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各有不同;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品之不尽。复杂的人生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步。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你会避免很多弯路,避开很多荆棘,从而走向更加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世间烦恼,皆由“我”起

世间一切烦恼,皆由“我”而起。若能够体验到菩提达摩话中的“无我”境界,无论忧愁还是喜悦,一切自然会随风消散。常人达不到佛法中“无我”的至高境界,却也懂得买醉来求得一时的忘忧。常言说借酒消愁愁更愁,醉酒之时的“忘我”也自然不能等同于佛家的“无我”,但是那一刻对自我的遗忘却是相似的,就像平时我们安慰一个失意之人,总是说“睡一觉就好了”,事实上睡醒后烦恼照旧,而睡梦中却曾获得暂时的解脱。忘我,是一种刻意而为之的无奈;无我,则是水到渠成的自在。

从古至今,对“我”的认识与探索一直未曾间断,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的名言之一就是“认识你自己”。圣严法师将这个“自己”分为了两个层次,一是个人自私的小我;二是仁爱、博爱的大我。从另一个角度,又可视为物质上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心灵的结合。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而且注定会死亡;精神同样在外力与内因的作用下变化着,而且每一刻的念头也总会消失。因此,“我”只是一种虚幻的妄念,因我生执,因执而苦。

古代有一个衙役就曾经因为对“我”的过于执著而苦恼不休。

从前有一个秃头犯了法,由一名差役负责押送他到流放地。

一路上,差役十分谨慎,生怕犯人会从自己的手里逃脱。他心思缜密,每次打尖休息不仅对犯人寸步不离,而且常常清点随身物品,每次清点都会自言自语:“秃头还在,公文还在,佩刀还在,枷锁还在,包袱还在,雨伞还在,我也在。”秃头每每听到他反复念叨都忍俊不禁,同时暗暗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终于快到目的地了,秃头对差役一路劳顿颇感不安,于是提出要出钱请他好好吃一顿,以表示自己的感激和歉意,并起誓绝对不会逃跑。快到驻地,差役也放松了警惕,在秃头不断地劝说与奉承下很快酩酊大醉。

秃头摸来差役的钥匙,打开了枷锁,临逃走之前想起了差役每次的念叨,不由兴起,想跟差役开个玩笑,于是用佩刀剃光了他的头发,又把枷锁戴在了他的身上。

差役大醉醒来,吃惊不小。他猛一拍自己的头,然后又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枷锁:“秃头还在!”他顿时释然,继而习惯性得清点:“公文还在,佩刀还在,枷锁还在,包袱还在,雨伞还在,我还……我呢?”

差役不知所措,见人就问:“你看见我了吗?”

差役执著于事物的表象以至于丢失了自己,他的“无我”是滑稽的,既令自己苦恼,又引得旁人发笑。真正的“无我”虽同样难以求得,甚至让人心生抗拒,但一旦体会到了将“我”放下的通透,就能够达到一种澄明之境。由圣严法师对“我”的两层定义,同样可以将“无我”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无我,即针对个人而言,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主体;另一种是法无我,即诸法无我,任何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永恒的主宰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忘我以致无我,又在无我中做好我该做的一切,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生命。“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对于佛门之外的人,这种无我也许十分荒唐,而在这一刻顿悟的人,却体验到了其他人看不穿望不断的红尘之外的快乐。一切现象因缘所生,变化无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环境忘记,把无常当做常态,自在与快乐将会紧随身后。

正所谓“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人若无我,则天地澄明,花香鸟语间蕴涵的禅机都会涌至眼前。

放下别人的看法,活出自我

活着应该是为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

有个人上进心很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年老,却还只是个基层办事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感觉自己活得很失败,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一位新同事刚来办公室工作,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因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做诗、学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被迫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丧失自我是悲哀的。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自己必须自强自立,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肯定没有自我。一个人若失去自我,就没有做人的尊严,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有些人认为:老实巴交吧,会吃亏,被人轻视;表现出格吧,又引来责怪,遭受压制;甘愿瞎混吧,实在活得没劲;有所追求吧,每走一步都要加倍小心。家庭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新老之间、男女之间……天晓得怎么会生出那么多是是非非。你和新来的女同事有所接近,有人就会怀疑你居心不良;你到某领导办公室去了一趟,就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你说话直言不讳,人家必然感觉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如果你工作第一,不管其他,人家不是说你是死心眼太傻,就是说你有权欲野心……凡此种种飞短流长的议论和窃窃私语,可以说是无处不生,无孔不入。如果你的听觉视觉尚未失灵,那你的大脑很快就会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你头昏眼花,心乱如麻,岂能不累呢?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仅是我们自己。想要讨好每个人是愚蠢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献媚别人,无时无刻地去顺从别人,还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做人上,兢兢业业做事,刻苦学习。改变别人的看法总是艰难的,改变自己总是容易的。

有时自己改变了,也能恰当地改变别人的看法。太在乎别人随意的评价,自己不努力自强,人生会苦海无边。别人公正的看法,应当作为我们的参考,以利修身养性;别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以免影响我们的心情。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为别人的看法耿耿于怀,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了。

放弃模仿,还以自我本色

一个人想做一套家具,就走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这个人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过了一会儿又把楔子拔出来,再打进一个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伐木如此简单。这人干累了,躺下打盹时,猴子爬下来骑到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锯起来很轻松,但是,当猴子要拔出楔子时,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声大叫,它极力挣扎,把人给吵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猴子不但没有成功地伐木,反而让自己落在了伐木人的手里。它没有看到自己的局限,更没有掌握自身的特点。与这只猴子一样,我们最大的局限在于我们的短视,而我们的短视在于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威廉·詹姆斯这样认为:“跟我们应该做到的相比较,我们等于只做了一半。我们对于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只用了很小一部分,一般人大约只发展了10%的潜在能力。一个人等于只活在他体内有限空间中的一部分。他具有各种能力,却不知道怎样利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