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得与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0:23:19

点击下载

作者:韩双志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特种养殖得与失

特种养殖得与失试读:

前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近几年来,河北省在特种养殖业中涌现出许多典型和新星。为了将这些典型和新星的经验和方法介绍给读者,我们选取了特种养殖方面的创业故事编辑成书,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帮助。

书中涉及柴鸡、野猪、鹌鹑养殖以及水产、养蜂等,每一种养殖项目、每一从事特种养殖的事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行情的起起伏伏、技术原因导致的惨痛失败,然而有的人经受住了考验,敢于面对困难,敢于“走出去,请进来”向专家、教授请教学习,敢于抖擞精神重新再来,说到底,干这一行必须经得起“摔打”和“磨炼”,正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在了解这些养殖故事和经验的同时,更应学习每位主人公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科学创新的精神。

的确,特种养殖业相对于猪、鸡、牛等大宗养殖业来说,投入大,收益大,风险也大。“投入大”、“收益大”自不必说,“风险大”必须要说且要大说特说。人们往往只看到高额的养殖利润,而将风险置之脑后;有时人们因为致富心切,被一些恶意炒作特种养殖项目的公司蒙骗,这些公司往往打着“放种并高价回收”的幌子招摇过市,等到人们所养的动物到了回收的时候,他们却人间蒸发或以种种理由拒收。可以说,特种养殖业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行业,为此,提醒大家谨慎入行、科学养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进入21世纪以后,河北省的特种养殖业发展迅猛,本书收入和展示的特种养殖典型和故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加上我们信息来源及编辑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挂一漏万、出现纰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8年12月

“蚂蚱公司”的虫子生意

郭庆峰 傅新春

沧州有个与众不同的农民,豆子地里生了豆虫,别人喷药,他却在电视上打广告,敞开收购;沧州东部沿海一带蝗虫成灾,每年国家动用直升飞机灭蝗,他却以每斤12元的价格收购;下一步,他正琢磨开发“生态杀手”——美国白蛾。这个与众不同的农民名叫白贺兵,是沧县大官厅乡白贾村人。摇钱“虫”白贺兵

沧县大官厅乡白贾村一片油绿的棒子地旁,几个盖有白色纱布的大棚很是显眼。“刷——刷——刷”,大棚中发出异样的声响。定眼一看,嚯!黑压压的一棚蚂蚱。

白贺兵拿了把青草,走进一个大棚。“轰”的一声,黑压压的蚂蚱,如同接到命令般扑了过来,咬食着白贺兵手里的青草。

蚂蚱的学名叫“蝗虫”,这可是祸害庄稼的害虫之一。沧州东部沿海的几个县市,农民一提起蝗虫,大都“谈蝗色变”,因为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经历过蝗灾。“蝗虫来时,遮天蔽日,一脚下去,就能踩死上百个,个把小时,蚂蚱就把一亩地玉米叶子啃光,只剩下一根根玉米秆,蚂蚱简直就是与人夺食呀!”黄骅市滕庄子乡大浪白村63岁的村民杨树林如是说。

别人“谈蝗色变”,而白贺兵却要养蝗虫。他说:“蝗虫是害虫,更是商品,一些地区食用蝗虫的量很大,比如山东不少地方,请客吃饭,离不了油炸蚂蚱这道菜。很多人都喜欢吃这一口,我收购、养殖的蝗虫主要供食用,市场特别大。”人称“神经病”

因为把蝗虫生意做出了名堂,目前白贺兵成立了沧州白氏蛋白昆虫有限公司,而且生意越做越大。但是在8年前,白贺兵养蝗虫的做法还是引来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大家都管他叫“神经病”。

2000年,白贺兵结束了三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养育他的白贾村。

隆冬时节,闲下来的农村人,年轻的猫在家里打麻将,上了年纪的站在墙根下晒太阳。在多数人看来,这就是农村人的正常生活。

然而周围的乡亲们却发现,刚从部队复员回来的白贺兵有些“不正常”。他既不打麻将,也不找同龄人闲聊,有人说:“不就当了两天兵嘛,还挺牛。”

白贺兵在干什么呢?原来白贾村内有一大片枣树,前些年,由于缺乏管理,枝条疯长,结果少,效益低。

看到这种情况,白贺兵就发动几位老技术员为村民搞技术讲座,而且还自费买来电脑、技术光盘,放在大队部义务为村民们播放。这样折腾了一个冬天。

白贺兵的“折腾”换来了两种声音。有人说他:“也不知道出去挣钱,瞎折腾什么,神经病。”但是有的人却不这么认为:“这孩子和别人脑瓜不一样,不知想搞出什么名堂。”

白贺兵说,他当兵三年,学了两点:一是敢闯、敢干的精神;二是掌握了不少知识和先进思想。他回农村最大的想法是,用学到的知识使自己和乡亲们由穷变富。

两年后,白贾村即将荒废的枣林里一嘟嘟红枣挂满了枝头,全村人都服气了。说风凉话的那些村民,也改变了对白贺兵的看法。他又“疯”了

村民对白贺兵的看法刚有所改变,就发现他又“疯”了,因为白贺兵开始养殖蝗虫了。

2001年,不甘寂寞的白贺兵到山东考察市场时发现,那里的蝗虫消费市场潜力特别大,饭店里都把蝗虫当做下酒菜。谈起养殖蝗虫的市场前景,人家说:“只要你有货,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当年,白贺兵靠仅有的积蓄,建起了两个40平方米的大棚,开始养蝗虫。

让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白贺兵的蝗虫生意开始火爆,并赚了几万块钱。扩大规模、发动亲戚朋友养殖,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后来,白贺兵采取时下最为流行的“公司+农户”的方法,发动农民养殖蝗虫,共同致富,并且注册成立了沧州白氏蛋白昆虫有限公司。

刚开始,白贺兵发动乡亲们养殖蝗虫,也遇到了不少阻力。与不少人谈起这事,对方一听就笑了:“养那玩意儿干嘛?弄不好成灾。”但是白贺兵却坚信,农民只要能赚到钱就会去干。

2002年,白贺兵发展了20多户农民养殖蝗虫,并以每公斤16~20元的价格来收购。这20多户农民,半年时间轻松赚了五六千元。

大家一看赚钱,养殖热情异常高涨。参与养殖蝗虫的农民越来越多。如今,白贺兵的养殖户已有2000多户。

采访当日,正碰上廊坊市文安县大寺庄农民王乐义交售蝗虫,他是用摩托三轮把蝗虫拉过来的。“100斤,1000元。”拿到现金的王乐义心里美滋滋的,“养蝗虫是条致富路,不占劳力,好侍候,光老婆一人给蝗虫喂喂草就行了。”“虫子总汇”

现在,白贺兵经营着蝗虫、豆虫、蝎子、地老虎、金龟子等30多种昆虫。这些昆虫有的是食用的,有的是药用的,有的是做饲料,有的是用于科学研究,有的是做成观赏用的工艺品。如今,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西到四川、东到江苏,都有白贺兵的客户。

采访当日上午,白贺兵就接到10笔生意的订单。订单有大有小,有的是说长期求购,有的说是要二两干蝗虫做科学研究。无论生意大小,白贺兵都认真对待。由小生意做成大生意,是白贺兵事业成功的经验之一。

别看白贺兵生意这么忙活,却不见他派一个业务员外出谈业务。因为,白贺兵做的是电子商务。

在白贺兵公司的办公室内,有5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几名大学生员工坐在电脑前,随时发布、了解各种虫子的市场信息,并通过QQ与客户“聊天”,好多生意就是“聊天”

聊成的。

白贺兵还创办了自己的网站——中国蝗虫养殖基地白氏昆虫网,在网上除发布供求信息外,还及时地把邮发的货物通知对方。白贺兵说,这样成本低,效率也高。

因为白贺兵的“路子广”,他的公司简直成了害虫总汇。打开他的冷藏冰柜,蝗虫、豆虫、金蝉、哈虫、白刺毛等应有尽有。“蝎子正在冬眠呢!”白贺兵指着冰柜里的一个大箱子说。

遇到客户急需但又没有的虫子,白贺兵也不心慌,他答应对方只管等着取货就行了。随后,白贺兵打开他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供求网络,很快就联系到了货源。

白贺兵的客户不仅有一些企业、个体户,还有科研院校,他们需要研究某一虫子,一时找不到虫源,给白贺兵来个电话准能搞定。

前不久,远在陕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急需2000只品相完好的蝗虫、金龟子标本,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白贺兵接到订单立即组织货源,迅速给对方寄过去,解了学院的燃眉之急。“我没有与你见过面,我怎么相信你?能与你做生意吗?”头一次与白贺兵做生意的人,一般都会有这样的顾虑。面对客户的质疑,为了让客户放心,白贺兵想出了一个绝招:“现场直播”。

什么叫“现场直播”?白贺兵花5000多元给自己的办公室、蝗虫养殖大棚,安装了四个摄像头,图像传输到电脑中。在与客户聊天时,可以通过网络把现场的情景播放给对方。“人家要看养殖大棚,我就把摄像头调到养殖大棚内;人家要看公司营业执照、储藏室,我就把摄像头调到挂有营业执照的办公室和储藏室。”白贺兵说。

看到“现场直播”后的客户,对白贺兵的公司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因此促成的生意是一桩又一桩。

白贺兵说,他的好日子刚刚开始,目前他刚从工商部门注册了一个商标“彩虫郎”,这个商标既有“采虫郎”的谐音,又有包罗各种昆虫的意思。

白贺兵认真地说,下一步他想开发美国白蛾,目前正着手做试验。“那可是‘进口’的害虫,有关专家都拿它没办法,你想在它身上发财?”“美国白蛾是害虫,说明它繁殖、适应能力强,如果收集或养殖起来做成动物饲料,岂不变害为宝了?”

白贺兵乐呵呵地说:“这些虫子都是摇钱虫儿。”“他自己也是一只摇钱虫儿。”旁边一名村民凑过来说。

刘建伟养獭兔发家致富

刘华杰

徐水县大王店镇南隆善村刘建伟的獭兔养殖场里异常的热闹,来自附近村落的獭兔养殖户和一些外地的客商听说他的一批成品兔和种兔要销售了,都纷纷前来购买,“他的成品兔品种纯,毛色亮,销路好!”一位来自蠡县的客商说。

刘建伟35岁,在当地早已是獭兔养殖业的名人。1992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境的原因他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和父母一起磨起了香油。

1995年初,受国际毛皮市场价格的影响,国内獭兔的市场呈现出异常红火的现象,獭兔的价格出奇得高,吸引了很多的农村百姓都跟风在家养起了獭兔,一时间农村养獭兔的现象蔚然成风,岂料市场变化令人难以预料,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通道和相应的养殖经验,再加上很多人只是一哄而上的片面追求养殖数量而忽视了毛皮的质量,结果致使獭兔虽多却卖不上价钱甚至是卖不出去,很多初次尝试獭兔养殖的农户几乎血本无归。此后,一连几年,獭兔的市场很是低迷,很多的农户对獭兔都不敢再过问。

可是,刚结婚不久的刘建伟和妻子经过一番斟酌后,决定在家里搞獭兔的养殖,他的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招致了诸多亲朋的反对和很多乡亲的耻笑,不少人认为,一个出校门没多久的书呆子怎能养好很多老百姓都不敢养的獭兔?可是刘建伟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从众多乡亲们失败的例子中看到,要想养好獭兔,首先必须要有优良的品种,保证毛皮的质量,其次还要适时把握好市场的动态,及时了解市场的供求信息。此后,他购买和翻阅了很多有关獭兔养殖方面的书籍,然后又亲自到山东和北京的一些大的獭兔养殖场去考察和学习,引进了很多的优良獭兔品种。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刘建伟积累了丰富的獭兔养殖方面的经验,为了能够及时地了解獭兔市场的行情,他还和很多外地客商建立了联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刘建伟牛刀小试养殖的100多只獭兔便为他创造了5000多元的利润。初次尝到甜头的他并不满足眼前家庭式的散养,随后几年,刘建伟不断扩大养殖的规模,2007年3月,他又投资10万元建立了占地一亩多的獭兔养殖场。

由于刘建伟养殖的獭兔品种优、毛皮质量好,很多商户纷纷慕名而来,求购种兔和成品兔的人络绎不绝,再加上他的诚信经营,很多外地商户都和他建立了融洽的合作关系。在他的带动下,原来持否定和观望态度的很多村民又重新养起了獭兔。对于很多养殖户提出的问题,他总是悉心解答,并且将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刘建伟说:“将来我要建立一个獭兔毛皮的加工厂,让附近的养殖户不必再为销路发愁,我要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

“比”出来的富裕村

冯立城

余家岭是河北省滦南县倴城镇一个只有120余户人家的小村,走进村里,时常会遇到热热闹闹的场面:采购毛皮的、运送饲料的、讨教技术的……这个不临山不靠水没有啥资源的小村庄,自2003年以来养殖貉、貂、狐毛皮动物,年实现收入近2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们喜滋滋地介绍说,大把票子都是“比”出来的。

余家岭村地势低洼,种植水稻有几十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供水紧张水费增加,种稻的成本加大,但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村民们始终都走不出“一亩稻”的束缚。1998年村民刘作民到外地参观取经后引进50只貂进行饲养,刘作民当时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他只是觉得外地人能靠养貂发展致富,自己凭啥不能呢?当年刘作民养貂赚了1万多元,第二年刘作民貂存栏翻番达到100只,净赚两万多元。

村民刘恩存、刘作江、刘建平三人以前都是以种水稻为主,他们和刘作民一比较,自己种一亩稻还不如人家4只貂挣得多。比出了差距之后,刘恩存等三人立即行动,也效仿刘作民开始养殖狐、貉等毛皮动物,结果三人当年获利全超过1万元,一年顶8年种植水稻的收入。

刘作民等人短短几年率先富裕,对村里人触动不小:养殖毛皮动物成本不高,在自己小院就能干成,别人能干,自己为啥就不敢干呢?一番认认真真地“比较”和“算账”之后,2001年村里养殖毛皮动物的农户超过了60户,但仍有少半农户持观望态度。这一年,60多个养殖毛皮动物农户年收入都在2~3万元。这下子,没有搞起养殖的户怨自己胆子小、观念落后,搞起养殖的户怨自己规模小、放不开手脚。于是,在2004年的秋天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搞毛皮动物养殖,毛皮动物存栏一下子就达3000余只。

在养殖过程中,村民们更是时刻忘不了“比”,比谁家养的毛皮动物个头大、品种新,比谁家养殖成本低,比谁家养殖技术好,左邻右舍比,兄弟姐妹间也要比。在反反复复的“比”中,村民们感觉出了差距和不足,村里的毛皮动物越养越精。目前,余家岭村年销售各类毛皮达5000余张,年收入三四万元的户有40多家,年收入超10万元户有20多户。

梨花飘香金蝉鸣 特种种养富百姓——魏县果农抢种金蝉侧记

邢银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你在这郁郁葱葱的梨园中,埋下一根根希望的枝条,两年后就能从地下钻出一个个‘金蛋蛋’般的金蝉,每亩可以增加收入1万元……”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金蝉养殖加工技术推广总站高级顾问郝建民的精彩演讲,使“中国鸭梨之乡”河北魏县的一些梨农们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向凭经验种地的老农,对种树条长金蛋听起来就像神话传说的玄乎事儿,是否敢于尝试呢?

2008年5月4日,在魏县仕望集乡乡长郭晓峰的带领下,笔者来到郭堂村陈书平的家中,男女老少正手持编织袋争先恐后地抢领细小的树条,不一会儿,13500根枯干的枝条被22户农民一抢而空。陈怀民老汉从人群中挤出后,捏起一根约30厘米长的枝条说:“就这1小根儿,1块2毛钱呢!”他指着放在编织袋上的七八捆枝条:“这一丁点儿干树枝900块钱呢!”“这么贵的枝条你为什么还要买那么多呢?”中年妇女陈月霞插嘴说:“如今,不相信科学不行,什么塑料大棚呀、水果套袋呀,谁认识得早谁就早受益。我家有5亩梨树,树下种其他作物无法生长,听技术员介绍果树地里种爬蚱(金蝉)简单易行且效益非常可观,你说谁不想发财呀!要不是春天手头紧,我这5亩梨树地里全种上爬蚱,我买的1800元枝条,只能种3亩地,等秋天梨收获了再把余下的2亩也种上爬蚱。”

陈庆秀老汉说:“我本来想等人家成功后再种,可听了技术员的讲解,看到乡亲们抢着要种,我好说歹说才给我挤了半亩地的爬蚱苗。”老陈随手折断一根树条,右手拿着枝条向左手心磕了几下,他指着从断痕处掉下的白色细小颗粒说:“看到了吗?一颗白粒就是一个爬蚱,长成后至少可以卖到2毛左右,这一个小枝条上有上百粒呢,能长出一斤爬蚱,一亩地500个枝条,可产爬蚱500斤呢!每斤20元就可卖到1万块钱,现在如果不买种苗,等人家都发财后自己一定会得红眼病的。”陈怀岭说:“谁说不是呢,我也想种,可惜我今天来晚了,没有抢到金蝉苗子,只好等下次了,总站站长王顺令告诉我下批苗子会很快就来,春秋均可种植,要不就后悔死了。”

郭堂村种植金蝉的积极性为什么这么高呢?该村支部书记陈俊德说:“我们村现有果树面积1400亩,每逢夏天的晚上,人们都会拿着手电筒在自己的果树地里捉金蝉,每亩捕捉的野生金蝉可卖500元左右。一些农民听说河南等地搞金蝉人工养殖获得了成功,我们也想尝试,于是我村经济能人陈书平与我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陈孟学等人多次外出考察,与我省农业产业协会金蝉养殖加工推广总站取得了联系,并与其签订了金蝉养殖加工技术合同。人工种养金蝉的生产技术一推出,再加上合同的保障,立即使广大果农纷纷尝试,便出现了抢购种苗的境况。”

郭晓峰乡长说:“近年来,乡政府深知农民梦想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高效益,便大胆引导他们依靠特色种养走发家致富之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种植,一些自古从未有的种植方式正在被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所尝试,有的已获得很好的效益,并在大力推广。梨园里种金蝉,非常适合魏县的实际,我乡郭堂村金蝉人工养殖成功后,必将带动全县数十万果农纷纷效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鸭梨之乡定会梨花飘香金蝉鸣,特种种养富百姓。”

柴鸡变成“金凤凰”

李书杰 张彦哲 董晓兵

时下,柴鸡蛋、绿色柴鸡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每市斤柴鸡蛋可以卖到7元,是普通鸡蛋价格的一倍多,而柴鸡活鸡的均价也在每市斤9元以上,差不多是白条鸡价格的3倍。乘着这股东风,素有“中国绿色柴鸡养殖之乡”美誉的赞皇县全县柴鸡养殖量达到200多万只,年收益3000多万元。许多通过养殖柴鸡发家致富的农民都说“这是沾了品种纯正的光”。“纯种河北柴鸡”育种人之一、现任赞皇县天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赞皇县养鸡协会会长梁变金解释说:“养殖户说‘沾了品种纯正的光’一点儿也不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前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吃过大亏。”2002年,赞皇县柴鸡养殖刚刚起步时,为了把老百姓养的柴鸡卖出去,公司考察了南方省市市场后,却发现农户千辛万苦养的柴鸡不适应市场要求,导致养的柴鸡低价处理损失惨重。无奈之下,梁变金亲自跑到安徽符篱鸡加工厂一打听才知道,这都是柴鸡品种不纯惹的祸。原来养的柴鸡颜色杂,黑的、白的、花的都有,体型大小、皮肤颜色也不一致,并且鸡腿多为黄色,这种经过屠宰加工后的黄腿柴鸡消费者认为不是柴鸡而是洋鸡,并不认可。“吃一堑,长一智”,不服输的梁变金找到了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臧素敏教授。向专家一了解他才知道,要想让柴鸡养殖更快更好发展,对赞皇县现有的地方柴鸡品种进行提纯选育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2002年2月公司与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书,由臧素敏教授牵头,进行“散养柴鸡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2003~2005年进行了柴鸡外观选育,基本达到了外貌整齐一致,用老百姓的话说是给柴鸡“统一了服装”,即体形紧凑、外貌清秀;单冠青脚、细腿;母鸡羽色为麻黄色或深黄色;公鸡为红羽、大冠、大尾巴;从2006年至今,公司又在提高柴鸡产蛋率和降低就巢性上下功夫,并在该县许亭乡西部山区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2万套种鸡场,进行单笼饲养,建立档案、优选优育。

梁变金欣喜地说:“经过5年提纯选育,柴鸡的产蛋率提高了一成半还多。换句话说,一只母鸡每个月可以多产4个蛋,多赚2块钱不成问题!”

据了解,2006年6月份,赞皇县天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取得了由河北省畜牧兽医局颁发的“纯种河北柴鸡”种畜禽生产许可证。今年4月份,该公司还向国家农业部申报了“国家级纯种河北柴鸡遗传资源保护场”。带领赞皇县柴鸡养殖、品种选育走过5个年头、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梁变金不无感慨地说:“柴鸡销售难,难在品种杂乱不纯;品种选育难,难在资金投入大、时间长、短期回报低。然而为了全县乃至全省整个柴鸡产业的稳步发展,为了让柴鸡变成咱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凤凰’,我们敢于迎难而上。因为我们深知,对地方品种进行提纯选育一定是今后养殖效益不断提升的根本所在!”

“特养”使他走上“兴旺”路

张桂甫

河北省滦平县三地沟门的袁文怀靠养貂和狐,从8000元起步,经过近十年风风雨雨的摸爬滚打,如今建起了年创产值近百万元的兴旺养殖场,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

袁文怀小学毕业后被生产队派去参加县里的养貂培训班,学习了3个月,回来后在村里的养貂场工作。他善于钻研,不断摸索经验,掌握了过硬的养殖技术,很快就成了小有名气的养貂能人。由于养貂出色,他被抽调到县外贸貂场冷冻厂,一干就是8年。1997年,冷冻厂所属单位改制,袁文怀成了一名下岗工人。经历了贩运蔬菜、水果、肉食等的求生道路之后,没有赚到什么钱的他想到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重新养貂。当时市场行情看好,更坚定了他的这一信心。正巧,此时他工作过的貂场要进行拍卖,袁文怀就把貂场买了过来。他多方筹资8000余元,从山东、河南等地引进种貂、种狐搞起养殖。由于原先自己有养貂的各种技术和经验,饲养起来得心应手。一年后,他不仅收回了前期投资,而且还小赚一笔。

初获成功,袁文怀信心大增,他决定扩大规模,大干一番。于是,他又贷款5万元扩建了占地7亩的养殖场,除自己精选的种貂、种狐留下一部分作母种外,又从山东烟台、牟平等地购进20几只银狐,并给自己的养殖场起名为“兴旺养殖场”。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贷款购进的这批银狐,当年一只仔都没下,被售种厂家骗了一把。也由于一时疏于管理,有八九只狐狸胀肚而死,造成很大损失。眼看贷款期限已到,他求亲告友,四处借钱,总算过了一关。“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教训,袁文怀意识到,搞养殖没有过硬的技术不行,没有科学的管理也不行。从那时起,他更加认真学习,精心管理,进行科学喂养,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经过苦心经营,到目前,他的兴旺养殖场已拥有貂900多只,蓝狐、银狐400多只,一个能容纳百余头猪的猪舍也已建成,养殖场还配上能储存40吨新鲜肉的冷库,并建立了饲料加工厂,年创产值近百万元。

谈及今后的发展,袁文怀决定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建立立体养殖模式,引进奶牛,用牛奶喂貂和狐,促进貂、狐生长,再利用场内各种动物粪便,建沼气池,发展能源设施,走一条多种经营、多业并举的道路。

大学生“猪倌儿”——记河北天嘉野猪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彬

王洪胜

今年29岁的王永彬1999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曾任过教,当过采购员,后来在山东莱阳的一家化工公司做经理,年薪几十万,是什么让他毅然放弃了不错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而踏上了一条特种养殖的创业之路呢?

也许是岳父的激将法,使王永彬改变了人生,放弃了自己原先从事的职业。“永彬啊,在人家的公司,即使干得再好也是个打工仔,而自己创业呢,就可以做老板。”岳父的这句有力的话,重重地敲了王永彬一棒,化工公司论条件和环境都比家乡安逸舒适,可说到底,自己也是在给别人打工,就是再高的位子也只能说是个高级打工仔。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后坚定了信心:回盐山县自己创业,当老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创业呢?王永彬陷入了沉思。“现在的肉没有肉味了,越来越不香了”,“有钱的人都吃野猪肉了”,和朋友小聚,他听到了朋友这样的感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是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理念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王永彬决定试一试,引进特种养殖项目。在走访了当地多家肉猪养殖场、饭店、宾馆及外地特种野猪养殖场,掌握了市场行情后,他和岳父达成共识:上特种野猪养殖项目。王永彬首先说服了自己的妻子,又谢绝了老总的挽留,在同事们诧异的目光里,2006年6月,他回到了盐山,在刁庙村建起了养猪场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猪倌儿”。用他自己的话说,当“猪倌儿”说不定也可以干出名堂来。为了干出名堂,王永彬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为了找到纯种野猪,王永彬毅然去了辽宁的本溪和桦甸。也可能是机缘的巧合,晚上在宾馆看电视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则出售特种野猪的广告,王永彬顾不上夜深人静连夜赶到这家养殖场,他除了重金购进两头纯种野猪外,还花了30多万元,将一个野猪养殖场的48头猪全部买了回来。为了赶时间,也怕路上出意外,他雇了辆厢式货车,一路上,饭也不敢停下来吃一口,饿了就吃几口面包,渴了就喝几口白开水,由于路上堵车,时间延误了几个小时,最后,经过二十四五个小时的奔波,总算平安回到了家里。可打开货车的挡板一看,王永彬就傻眼了,那两头最纯的野猪气性大,一头在车上撞死了,另一头也奄奄一息。虽然是悉心照顾,可两天后那头野猪也死掉了。王永彬流下了痛惜的眼泪。面对打击,王永彬却不甘心就此认输,再赴东北的黑龙江、吉林等地,买到了3头最纯的野猪带回了盐山。因为野猪野性大,他专门在猪圈里用铁棍焊成铁栅栏,像心肝宝贝似的守着它。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在学校是高材生,可对养猪来说他却是门外汉。为了尽快掌握养殖技术,他吃住在养殖场,慢慢地驯化着这些野猪,培养野猪和人的感情,给每头野猪编上号,每天记录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的饲养和管理。他还挤时间上网查阅资料,订阅有关的报纸杂志,多次到省农大研究所和市畜牧局请教专家。经过学习和实践摸索,他终于掌握了特种野猪的饲养、生活习性、常见病防治等技术,此外,他还学习了市场营销及商务礼仪等知识,有力地增强了经营养殖场的能力。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母猪到了发情期,王永彬不敢怠慢,更是寸步不离猪舍,就怕稍有疏忽导致前功尽弃。他每天在猪场劳动十来个小时,拌四次饲料,清理两次猪舍,为了及时掌握猪的健康状况,他每天还要定时对猪的粪便仔细观察、闻味儿。110多天的守护,他不知饭菜香,更不知什么是睡到自然醒,几十头野猪成了他心中的唯一。苍天总会眷顾有心人,第一只母猪顺利地产下了8只猪仔,他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看着几头憨态可掬的小猪,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两年的打拼,几多曲折,几多磨难,他终于迎来了雨后的彩虹。他成立了河北天嘉野猪养殖有限公司,2007年出售种猪108头,收入20多万元。目前,公司总资产已达40多万元,现存栏特种野猪205头,2008年底存栏达到1000头。

看到王永彬成功了,许多人也想搞特种养殖,可苦于不懂技术,王永彬索性就办起了培训班,并为他们提供仔猪、二元母猪、饲料等。对于困难家庭,他还免费提供仔猪,有时候遇上谁家的母猪难产,他常常是深夜也去帮忙。为了给更多的养殖户提供服务,他近期将成立特种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诺以满腔的热情支持有志于特种养殖的朋友,共同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

黄粉虫成全了这位下岗女工

秦晓 王孟海

曾是下岗女工的任建华靠养殖黄粉虫致了富,还注册成立了农丰生物有限公司邯郸分公司,人们风趣地称她为“虫经理”。

2002年,任建华和丈夫先后下岗,为了养家糊口,任建华摆过地摊,开过门市,送过早餐,做过家政工,但始终难以摆脱家境的窘迫。一次她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养殖黄粉虫能致富”的报道后,不禁怦然心动。经过深思熟虑,任建华决定去山东农大拜访研究这项技术的刘玉生教授。丈夫断然否决:“一个女人家,偏偏要养黄粉虫,不行!”但倔强的任建华,硬是踏上了开往山东的汽车。当她辛辛苦苦找到刘教授时,却被拒绝了。她没有灰心,一面苦苦向刘教授诉说自己的家庭困境,一面反复诉说自己的抱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教授终于答应了她。

刘教授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把养殖黄粉虫的技术传授给了她。当她带着种虫回到家里时,丈夫却余怒未消:“从今往后咱们分开住,你就和你的黄粉虫一起睡吧!”任建华赌气搬起铺盖和黄粉虫“住”在了一起。从此,黄粉虫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两年多的“卧薪尝胆”,任建华终于成功了!

经过连续四年滚雪球式的发展,2006年,任建华在邯郸东郊的汉霸庄建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黄粉虫养殖基地。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民依靠养殖业发家致富,今年,任建华又投资数十万元购买了一套大型烘干设备,同时注册成立了农丰生物有限公司邯郸分公司,形成了自产、自养、自加工、自销售的产业链条。目前,由她加工的黄粉虫食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登”上了美国的餐桌,风靡了美国市场。

巢础里的甜蜜事业——记易县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英伟

冯英华 许彦灵

他是“中国巢础大王”,公司所生产的巢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是小山村的“当家人”,村里的旧貌因他改变;他更是一名“甜蜜使者”,越来越多的人因他受益。他就是易县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英伟。“事业永远在起点上”

蔡英伟与蜜蜂有着不解之缘。1958年,他出生于易县凌云册乡黄山村,从太爷爷那辈起,家里从事的都是与蜂有关的行业,曾红极一时。到父亲这代,受诸多因素影响,生意已是惨淡经营。1984年,父亲与他人合股的企业已负债上万。为了不让“祖业”就此败落,父子俩把企业接过来,成立了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开始了举步维艰的创业之旅。

为了闯出一条生路,蔡英伟背起自家生产的巢础,揣着贷来的一千元现金辗转来到山西。27天时间里,他从赛鱼到阳泉到平遥,途经7个县,每天步行三四十里山路。找到养蜂人,他便通过背上的巢础与养蜂人拉关系,买蜂胶。那个年代,一人一天的工分仅为1.2元。为了省钱,蔡英伟饿了便啃上口馒头,渴了便喝口山泉水,困了便在火车站的躺椅上打个盹。等回到家乡,他瘦了一圈,却换回了沉甸甸的蜂胶,并从养蜂人给他的一本《中国养蜂杂志》里了解到辽宁兴城种蜂厂急需大量蜂胶的信息。于是,他从倒卖蜂胶起步,事业渐有起色。到1984年年底,不到半年,蔡英伟便还清了所有负债,还净赚万余元。

在外人的啧啧称赞声中,蔡英伟并没因“万元户”这个殊荣裹足不前,他把目光转向巢础业上。巢础主要用于蜜蜂产卵、蜜蜂巢穴及贮存蜂粮,对于养蜂的整个环节来说,一个好的巢础至关重要。巢础业在当时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行业,就全国而言,研究巢础的也非常少。要造就一个好的巢础,必须掌握蜜蜂的生活习性。蔡英伟过上了与蜜蜂为伍的日子。即便到了深夜,他也常常要到蜂巢边去观察,被蜜蜂叮蜇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历经两年时间,他终于研制出了自己的巢础,并注册了“易翔”牌商标。产品一推向市场,便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在第33届、第34届国际蜂产品博览会上该产品连续被评为“中国优秀蜂产品”。在2001年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又获“金牌”奖,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被国际蜂业同行赞誉为“中国巢础之精品”。来自韩国、叙利亚等国外订单纷至沓来,蔡英伟被戴上了“中国巢础大王”的桂冠。“事业永远在起点上”,荣誉面前,蔡英伟又开始整装待发。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他知道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1994年,他到安徽财贸学院养蜂专业进修。1995年,他出资承办全国养蜂行业学术交流会。受同行业者的启发,蔡英伟向蜂产品研发加大投入。2003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研发,以纯天然蜂胶为原料的“健珍”牌蜂胶系列产品诞生,并凭借着良好的产品品质及保健功能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我当“官”就是为了干事

从创业始初,蔡英伟就开始默默地支持、帮助他人。十几年下来,他用于捐助贫困学生、救灾、修路等慈善款项不下30万。但蔡英伟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带动一方,致富一方。

易县有广阔的山场,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春天满山的荆花、槐花香气袭人,是酿制蜂产品的佳品。现如今,凌云册乡黄山村在他的带动下已成为著名的蜂产品集散地。2007年,蔡英伟配合县扶贫办,向盘山庙、中黄蒿、铜角等7个村200余户村民免费发放蜜蜂1382群,并先后组织养蜂专家和养蜂技术员下乡指导40多次,无偿发放养蜂书籍800多本,并与蜂农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为了便于中国养蜂研究所的专家下乡入户指导,他还为专家配备了专车。2008年,200多户蜂农已初步受益。就拿盘山庙村来说,村内有著名旅游景点千佛山,生态环境优美,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主要源自旅游一项。养蜂既能使当地资源得以利用,而且能够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旅游的一项副产品。盘山庙村村民周良说,自己原本是养蜂的门外汉,靠养蜂发家致富,这在以前连想也不敢想。现在好了,不仅免费提供蜜蜂,专家还上门服务,这事不愁搞不好。自家产的蜂蜜在游客中吃香着呢!

2006年,蔡英伟高票当选为凌云册乡黄山村村支部书记。当时的黄山村路不畅,水不通,村民怨声载道。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蔡英伟垫资14.5万元,修通了4200米的村街小巷,基本实现了“街街通”。因自然条件所限,十几年来,黄山村没有一眼井,蔡英伟遇到的是一块“硬骨头”。他先后从邯郸、保定请专家进行实地测量,历时7个月,打了3个干眼,最终打成一眼185米深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2008年年初,村里又修了干渠的水坝,解决了近千亩耕地的灌溉问题。“我当‘官’就是为了干事,我不能辜负大家伙选我的那份心,不能辜负生我养我的这一片土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要做“甜蜜使者”

蔡英伟历经二十多年拼搏,已把易县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建成集养蜂用具、蜂药、蜂饲料、蜜蜂养殖、技术培训于一体,同时囊括蜂蜜、蜂胶、蜂王浆、蜂花粉、蜂蜡各系列的大宗买卖及专营销售,业务遍及全国各省的综合性的蜂产品企业。他所领导的黄山村也脱离了贫困落后的旧貌。

2008年,在易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筹划的易县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生态蜜蜂园加工技改扩建项目将在“五·一”之后破土动工,这个项目已列入市重点项目。生态园将集生态观光、养殖、销售为一体,占地96亩,预计投入3820万元,建成后,对当地的蜂产业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在蔡英伟的眼里总是有干不完的事,在他的心里总是放不下故乡人。他说:“我要做‘甜蜜使者’,要向消费者提供最甜蜜的产品,向大家传递最甜蜜的精神,大家生活得甜蜜便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棒”打出个“鹌鹑大王”

赵中宝 王华辰

河北省栾城县西营乡东营村有位农民叫王建强,独辟蹊径养殖鹌鹑,如今,他的企业固定资产已达300万元,产品远销大江南北,被人们誉为“鹌鹑大王”。有志者事竟成

1989年,王建强初中毕业未能考入重点高中。何去何从?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经过一番斟酌、对比、取舍,他决定放弃再考重点高中,毅然选择了县职教中心畜牧专业。职教中心当时叫农中,人们常常误解为农中毕业后只能回家轮铁铲、握锄把、啃地皮,没有什么大出息。而要强的王建强偏不认这个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之路,用造福家乡的成绩给人们瞧瞧。从此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1992年,王建强毕业回村后,他通过市场调查,广征信息,实地考察,选准了当时尚属冷门的鹌鹑养殖业。

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家底就1000多元,钱不够,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建强胸脯一挺、心一横:借,挣钱了再还。于是,他东抓西借凑了5000元,只身闯进了首都,购买了2000枚种蛋和几本技术书籍。

尽管自己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请教了有孵化经验的师傅,但王建强的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万一孵化不成功,一来丢人,二是4000元的款项咋还人家?!为此,他日夜守候在孵化室,严格按要求去做,根本睡不成囫囵觉。就这样,经过17个日日夜夜的苦熬,一枚枚蛋终于变成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鹌鹑。经过精心饲养护理,小鹌鹑35天便开始产蛋,70天就达到了产蛋高峰。霎时间,鹌鹑蛋成了抢手货,客户络绎不绝找上门来,王建强一炮打响。

于是,王建强再度东拼西凑,还贷了款,揣好4万元又风风火火跑进京城,一下子购回15000枚种蛋和两台小型孵化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遭到了厄运:随着冬天的到来,气温骤降,天公偏又不作美下起了大雪,由于缺乏经验,致使孵化率由原来的90%多猛降到不足2%!

这次失败,引起了一些人的窃窃私语和冷嘲热讽,有人甚至当面直呼王建强“愣头儿青”。然而,这个“愣头儿青”有一股犟劲,痛定思痛,他义无反顾再操旧业。“开弓没有回头箭,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回忆当年往事时,王建强的决心是那样的坚定。正是凭借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王建强展开了新一轮养殖攻坚。时值寒冬腊月,他顶风踏雪、废寝忘食、四处取经,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种鸡孵化场,耐心听取指点,反复请教、记录各项技术,最后又跑进北京讨教。经过一个多月的劳累奔波,终于弄清了失败的原因。“那时,我的头发好像茅草垛,体重下降了十几斤”,王建强比划着自己又点着欢蹦乱叫的鹌鹑风趣地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我憔悴。”

由于王建强爱动脑,善钻研,手脚勤快,他掌握的孵化和养殖技巧越来越丰富,事业越干越大,产品远销海口、深圳、乌鲁木齐、哈尔滨等100多个大中城市。1999年,王建强创办的“中禽种鹌鹑场”被市科委和团市委列为“青年星火示范基地”,2002年,“中禽种鹌鹑场”正式更名为“河北中禽鹌鹑良种繁育有限公司”。眼下,公司固定资产达到310万元,拥有3个优良品种的种鹌鹑,年孵化能力突破1000万只,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管理最规范的良种鹌鹑繁育基地。骄人的业绩令人刮目相看,众乡亲和客户们都夸王建强有出息,还给他起了个名副其实的雅号:“鹌鹑大王”。诚实守信助推事业腾飞“鹌鹑叽叽叫,农民哈哈笑,客户纷纷来,财源滚滚流”。寥寥20个字,形象地概括出王建强这些年来带领众多客户共同致富的历程。“公平待客朋友遍天下,诚实守信美誉满神州”,谈起纷繁的业务往来,王建强说:“信用是用不完的资本,诚实是打不倒的招牌”。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他在发货前检查时,发现一箱货物中有3只残品鹌鹑,王建强立马叫来负责鉴别的人员,“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也是企业与客户交往的基本准则”,王建强严肃地批评说:“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客户,残品鹌鹑愿意要吗?人家不明白,咱得认真点儿。”

就是凭这雷打不动的诚实守信,干鹌鹑养殖17年来,王建强没有蒙混过客户一只鹌鹑、一两饲料、一分钱。2002年春天,县里一位李姓客户给王建强拉来1车饲料,一手交货,一手拿钱,结算完毕匆匆走人。等王建强坐到办公室仔细一盘点,发现对方算错账少要了钱。他没有瞒天过海,而是急忙拨通了客户的电话:“李老板,今天你得请客。”“怎么?我多收你钱了?”“别着急,不是多收,而是你算错账少要了。”“别开玩笑占时间了,我还有急事呢。”没等王建强再解释,客户便挂断了电话。于是,王建强驱车风尘仆仆赶到30里外的李老板家。见王建强上门送来5000元,李老板一怔之余恍然大悟:“哎呀,头脑发昏,是我算错了”。“你算错了不要紧,反正我不能装傻。”“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当年秋天,王建强的企业提档升级,急需大笔资金,危难之际,他一个电话过去,李老板马上提款20万借给他,王建强要写借条,他死活不要:“你办事我还不放心吗!”对此,王建强别有一番感触:“经商干企业就得讲信誉,诚信无价啊!”

2003年春夏之交,新疆克拉玛依有位客户王新立,慕名在王建强这里订购了1万只雏鹌鹑,由于返航班机在北京延误了6个来小时,加上回去后管理不善,不久死了3000余只雏鹌鹑,价值达3000元。客户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王建强反映了情况,看能否少补偿一部分。由于是家族式企业,家人都不同意赔付。王建强力排众议,顶着全家的压力,义无反顾进行了全赔付,并派技术人员乘飞机前去送货。客户接货后被深深感动了,于是一下子签下了购买10万只鹌鹑的合同。“通过这件事,使我尝到了‘诚待天下客,财源滚滚来’的甜头。”王建强欣慰地说。优质服务带动共同致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王建强明白:作为一家鹌鹑育种公司,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创新,不断培育优良品种,不断研发优质饲料,严格进行防疫灭病,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而带动起更多的养殖户致富。

1995年,着手对北京白羽鹌鹑的科学选育,经过几年上百次探索,终于攻克了几道科技大难题。一是使鹌鹑育雏期成活率由原来的75%左右,提高到97%以上;二是使鹌鹑产蛋率由85%上下,上升到95%以上;三是建起了鹌鹑自别雌雄配套系,这一重大科技成果,结束了中国蛋鹌鹑公母混养不能鉴别的历史,节约了一半的人力物力,使选育出的白羽鹌鹑成为国内最优秀的蛋鹌鹑品种,由此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王建强撰写的“国内首次发现并培育成功鹌鹑三元杂交自别雌雄配套系”、“正反交均可根据羽色自别雌雄配套系”等科技文稿,先后在《中国畜牧水产》、《中国牧业通讯》、《中国禽业导刊》、《禽病与禽病防治》等多家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参与了《中国特种养殖业》、《中国特养指南》、《鹌鹑养殖与疾病防治》、《鹌鹑》等科技书籍的编写工作。另外,由王建强提供权威技术资料,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教育》栏目专门拍摄、制作了长达50分钟的《白羽鹌鹑饲养管理》科教片,从而使宝贵的鹌鹑养殖经验,通过更多的渠道传播全国,为各地鹌鹑养殖户发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经过十几年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王建强的企业在鹌鹑遗传育种、防疫灭病、饲养管理、养殖环境等方面迅速上档升级,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获得了《种畜禽经营许可证》,成为全国独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的蛋鹌鹑育种企业。

为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共同发展,王建强在经营过程中,特别看重优质服务,建立了以“惠农”为特色的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技术培训。他曾多次自己出资邀请“中国鹌鹑之父”林祺禄,对养殖户进行集中培训或现场指导,并免费发放技术小册子,赠送《中禽教你养鹌鹑》科教光盘。据统计,这些年来,王建强在这方面的支出已超过2万元。二是建立了定期现场指导制度。坚持对所有鹌鹑养殖客户,每月现场指导一次;对客户的急迫问题,则践行“打个电话,马上到家”的承诺。三是建立了回收、供货体系。为解决养殖户的产品销路问题,王建强以让利、便利为前提,实施鹌鹑蛋、淘汰鹌鹑随来随收以及让利高价回收政策,并及时(免运费)送饲料到户,务求客户放心、安心搞养殖。四是赊账鼓励困难户养殖鹌鹑致富。王建强特别对低保困难户实施廉价3%供鹑供料扶持政策。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和惠农举措,王建强先后扶持1000余户共同走上了鹌鹑养殖致富之路。

王建强以模范行动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他的模范事迹先后在《石家庄日报》、《河北日报》、《人民政协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他也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县政协常委、县十佳杰出青年、市科技星火带头人、市优秀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2007年度,王建强因为突出的业绩,被评为栾城县“双爱”楷模,受到县委、县政府隆重表彰。

鱼跃龙门富路宽

张宝程 郭英昆

地处曲阳西北部山区的齐村乡农民,则依靠过硬的养殖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甲鱼、鲟鱼等养殖业。

钻进北赤岸村村民刘惊周的养殖大棚,只见刘惊周正在给甲鱼投放饲料。“我们用水库里捞的小鱼小虾喂养的甲鱼以个大体肥、肉质鲜嫩迅速占领了市场。”刘惊周微笑着说。为掌握喂料方法、换水时间、水温控制、疾病防治等技术,刘惊周多次到保定、石家庄等地购买养殖书籍,并到阜平等县甲鱼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在北赤岸村,像刘惊周这样的养殖户很多。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该村已初步形成育苗、养殖、销售及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模式,全村的养殖大棚已达到190个,甲鱼20万多只,参与养殖的农户达80%。

从北赤岸东行十几里山路,便到了占地100亩的北雅窝鲟鱼养殖基地,两排长200多米的钢制结构大棚下,550多个活饵培育池、育苗池和养殖池整齐地排列着。2004年,黄台村的王立虎照着一本《鲟鱼养殖技术》,试养起2万尾鲟鱼,当年十几万元的利润坚定了他大发展的信心。去年他又投资170多万元,从俄罗斯购回两条西伯利亚纯野生良种鲟鱼和70万粒鲟鱼卵,聘请北京和哈尔滨两位专家帮助孵化并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他不但掌握了技术要领,还培养了自己的技术人员,形成良种培育、孵化、育苗、养殖、技术指导于一体的服务模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