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焦虑风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10:52:45

点击下载

作者:韩非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出焦虑风暴

走出焦虑风暴试读:

序一

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与信息化背景下社会节奏的变化,我国心理卫生工作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心理疾患在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糖尿病等疾患,居于前列,我国亦然。心理问题作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俨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识,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便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可见对心理健康的关怀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对国民心理卫生的关注与支持程度会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各种心理问题中,各种焦虑已经成为人类心灵烦恼中痛苦的浓缩标本。诸如考试焦虑、压力焦虑、婚恋焦虑、愿景焦虑、财务焦虑、教育后代焦虑等。此外,适应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睡眠障碍等同样也是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2到3亿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焦虑、抑郁、失眠占据心理危机榜的前三位。

但是,许多当事人由于缺乏对这些心理问题常识以及必要的心理卫生资讯的了解,且常常得不到家人的重视与应有的支持,从而耽搁了最佳的干预疏导时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有这些心理问题的人群就成了弱势群体。

在心理问题的诸多症状中,焦虑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症状,尤其是在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中几乎都有焦虑的成分,因此抓住焦虑问题并及时且有效地加以处理,也许可以发现解决心理问题的钥匙。

当下各式各样的慢性焦虑正不断侵袭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而心灵成长却注定是一条再教育再成长之路,我很赞赏作者在一些篇幅中不断启蒙读者烦恼究竟是什么,以及让我们去倾听烦恼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的确如作者所讲的,有很多心理疾病不是人类在疗愈这些心理疾病,而是这些心理疾病在疗愈人类。

作者在书中的一些针对慢性焦虑的实用操作技巧和正见诠释完全来自于作者的个人实践与细致关怀,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推广价值。在心理学自助领域,确实应该多侧重操作上方便简单且易奏效的技巧,而不过分注重于繁杂的理论陈述。

同时,这部通俗易懂的自助书籍还蕴藏了不少积极的人生观与烦恼观,这对心理问题的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许多时候预防的确比治疗更为重要。

作者理论功底较扎实,涉猎广泛,将一些心理学的朴素道理讲得相对到位,非常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提高心灵强度与接纳自己。

作者很重视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讲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不管读者通过此书学到了怎样的心理调节法,最终真正助推蜕变进程的一定是源于当事人内在力量的苏醒。相信这部心理学自助作品必定会在人们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的人生道路上投下一缕阳光。傅安球2016年2月20日(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序二

不久之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故事很简单,可能我们都不曾真正问过自己:你是否真的爱自己。这位老人理解的爱自己是:你是否真心觉得自己很好,欣赏自己并以自己为荣,庆幸你是你而不是别人,因为只有这样的爱才能使得自己获得深刻而长久的幸福。

诚然,天地间的每一棵果树最初都是先利己的。它由根部吸收水分,供给枝叶与花果养分,而待结满果实时,再分享给大自然或经过的人。简言之,在你没有充分给予自己之前,你无可给予他人更多。当你未足够关照自己的感受之前,或许也无法关照别人的更多感受。爱自己有可能是先从适当的自私、自恋开始,而后再经由一些坚实的成长,当你真正懂得爱自己之后,你的爱就会自然地洋溢出来。在爱中,在喜悦中,你无法不给予,你无法不分享,因为给予、分享就是爱的本质。

此书的作者很显然是一位具有心灵财富的过来人,因为写书和写博客不一样,它有不少文字上的讲究与约束,是一件较辛苦的事情,此书洋洋洒洒30万字必定消耗了作者大量的心力与能量。

我在翻阅这本书稿的时候,当了解到作者对家庭早年教育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时,也让我想起了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静”字。静,讲的是母亲的教育状态,是从哲学的高度去审视母亲的存在,我们自身的角色,我们的性别应该坚守的内在的品质。为什么母亲要学会平和,而且要把家庭气氛尽量维持得融洽,就是为了实现母亲的守静,实现这一个“静”字。因为母亲身上具有一种天赐的开阔力量,对孩子而言,母爱无边,母爱无限,而“静”就是无限的催化剂。面对无限,我们只有敬畏和虔诚,才能做到让孩子对我们敬畏而且虔诚。

但是如何做到让孩子敬畏和虔诚呢?要以我们存在的状态告诉孩子什么是静,做到这个份上,孩子的潜意识就会效仿,一段时间后或许就能拿出这种姿态。实际上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种原始的心理状态,对极静的东西心怀敬畏和虔诚。再调皮的孩子,将其带到那种香烟缭绕、庄严肃穆的寺院里去感受几日,他们也都会变得很谦恭,变得很安稳。

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今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错误的早年教育模式。从心理卫生预防的角度来说,本书作者详细而又客观的论述,对认清自身烦恼的来龙去脉以及规避家庭教育对后代的误区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性意义。

然而,作为成年人,面对我们自己的早年创伤,你是否能够不把自己内在冲突投注给后代!你能否理解如果孩子内化了父母的冲突人格,那就意味着孩子会长期活在父母的阴影中!

心理学先驱荣格说:“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极其紧密的,它也是非常严肃的话题,而这本书中蕴含着一些正言若反的专业建议,或许能够协助许多年轻的父母平衡好自己的情绪,从而让孩子的童年不被过多的干预,那么后代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相对有保障。

言归正传。放眼整个社会,当下无明的焦灼情绪已经疯狂地肆扰了许多都市心灵,同时它也是异常心理学领域最常见的恶劣情绪之一。应运而生的这本探秘焦虑的书籍,就是在用看似有为实则无为的方式,试图导引部分焦虑不安的心灵回到当下临在的时刻。

荣格说过:“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我料想阅读完此书的部分读者,不难发现作者似乎在想方设法导引大家向内看,而事实证明,唯有深入地向内走,内在的力量才有苏醒的可能。

我也关注到此书通篇上下没有使用绕来绕去且冗长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各种沉重案例的长篇大论上,而是意在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磁场,进而让部分读者认识到生命的职责与尊贵,其中在不少章节中始终隐藏着一条正能量信条:烦恼是魔鬼或许也是天使,如果没有心病或烦恼的助缘,或许我们也无法有更多机会认识自己。

同时我也较认可作者的这个观点:心灵修复于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唯有相对漫长之曲径,但在曲径中只要拥有一定的正见基础与科学的烦恼观,又会带来快速的精进。 因此我相信此书必定会加深部分读者对烦恼的全新认识,它将邀请你一起学习如何无为而为,深入体验无挂碍的当下。

现在就让我们在一种纯粹的爱、包容与平静的状态下,通过此书的积极助缘,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吸收源自心底深处的直觉灵感与力量,进而创造一种平静与快乐的人生!

在某种契机下,改变的确是可以马上做到的!徐清照2016年2月16日(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考评员)

序三

在一个如此喧嚣的世界里,有幸借着这些平实的文字,再次与一个勇敢、诚挚的心灵相遇,我被本书所传达的这样一种生命态度所深深地打动了——直面人生的各种际遇,在苦难中发掘出苦难的意义,而不是放纵自己在苦难的借口中沉溺、沉沦。

在看到书稿之前,我曾与本书的作者韩非先生有过一面之交。当时他“宁死也要看真相”的勇气,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我看到了一个有限的生命,在面对无限、无常时,所能够做出的一个最有尊严的选择。是的,最猛的火,会炼出最纯的金,我相信,这正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

本书正是以这种“直视骄阳”的精神,围绕人人皆有的“焦虑”主题,从现实中的种种常见现象出发,娓娓道来,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与心理学相结合,提出了对普通大众来说实操、可行的建议。我相信,这些诚恳的建议,也来自于韩非先生多年对自心如实探索的成果分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唯有一个真正有勇气深入真心、真相的生命,才能够从腐朽的烂泥地中悠然地长出芳香的花朵。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如果有缘,愿我们能够真的在有限的绝望处邂逅无限的风景。愿本书成为一个对这个世界的祝福。曹昱2016年7月15日(澳门城市大学分析心理学博士 回归疗法创始人)

自序

观天下,纵使我们身处科学技术与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昌明时代,但绝大多数沾染慢性焦虑的心灵在寻求安心之道的过程中,仍然如入歧路的亡羊一般,茫茫然不得其本。每年更有不计其数的人因持续的无明沮丧,最终踏上了自我毁灭的路径。因此,当下对于身处“心灵灾区”的人而言,亟须更多自我认识的智慧来重新审视烦恼背后鲜为人知的蜕变哲学。

当下,已有大量中学生、大学生、社会精英、创业者等被各种各样的慢性焦虑情绪和灾难性联想所奴役,就像喝醉酒的人,想努力走直线却总是走不直。据不完全统计,沾染这些心灵梦魇(广泛性焦虑、强迫情绪、抑郁情绪、社交恐惧、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心境障碍、适应性障碍)的总人数已经不亚于乙肝与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笔者在诸多咨询疏导的工作中,已然发现七成以上的来访者皆是素质偏高、道德感偏高的一群人。这些伙伴的精神状态多半是由于早年失落的教育创伤与初期焦虑印痕在青春期或进入社会工作后不久而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的无明焦虑,其社会功能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且才华上也被蒙蔽。

此时,当有缘的读者朋友们捧着这本书,或许也是由一些因缘所决定。然而这本书现在不在外头,它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此书全程以过来人的角度向你阐明关于“焦虑障碍”的许多真相, 它会让我们明白过去的自己借由怎样错误的心气反应、深层习性、价值体系与种种限制性观念而对眼前这个“焦虑故事”造成的强烈影响。

这本书和市面上大部分自助书籍一样,不可取代专业心理治疗师与精神科医师的建议。它也不是在告诉你要如何消除一些东西,它更像是一本心灵哲学书籍抑或笔者与你之间的一番家常话,其“唠嗑”的主题就是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焦虑,而后开启自性中本来就具有的智慧,拨云见日。

本书从头到尾致力于“助产士”这个功能定位,且以手指月,针对一些慢性焦虑障碍(强迫性情绪、漂浮性焦虑、预期焦虑、对立冲突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成长切入点与辅助性策略,也包括在附录长篇隐喻对话中隐射的心理卫生之道以及针对常规烦忧的调适性建议。不过能否将它们善加应用,则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可以放下一些既有的所知障并愿意从简单易行的地方切入。

蜕变之路有百千步,但是最关键的基础步伐永远就那么几步。当一颗迷惘的心灵有了一些必要的辅助心理学的护持,其在心灵蜕变的道途中必定会找到踏实的捷径,同时对日后遇见的其他心理学辅助法与专业心理治疗或许会更加得心应手,且不偏离中道观。反之,若无踏实的基础,未来一切的“心灵建设”恐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诚然,心灵的自由不是我们需要做多少事情以后才能到达的一个“终点”,事实上在多半情况下它只是一个起点。许多沾染各式慢性焦虑障碍的心灵,在过往的10年、20年中做了大量干预“症状”的事情,却依旧没有端掉病灶,只因为他们努力了10年,也没有从对症状的被动抗拒、习惯性吞忍压抑、早年初期印痕以及限制性的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 所以不论他们学了多少积极心理学,拜访了多少位心理指导师,其所作所为都更像是在泥坑中洗衣服。

自我调心或修心根本无法被简化成一种固定不变的公式或口诀,真实的智慧体悟必须扎根于我们踏实的律动与精进的经验之上。此书聚焦于慢性焦虑障碍,但是书中尽量淡化在案例方面的心路描述,只是点到为止,力求在有限的版面中侧重于方法与正见的分享,因为我们深知对于已经被烦恼纠缠多年的自助心灵而言,当下最需要的不是关于“症状”方面的常识描述,而是实实在在的辅助性策略。

此书千言万语只希望集中火力协助部分有一定契合共鸣的“自助者”打破一些旧有的行为模式与观念牢笼,而后踏踏实实地遵循自己的脚步与速度,借由一些科学的烦恼观与辅助性策略,为自己播下一些影响日后蜕变深度与进程的正能量种子。阅读此书,并非要按照从头到尾的阅读方式,读者朋友们可以先参考目录,从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亦可。当你初步阅读完此书,或许能即刻发现造成当下未能蜕变的许多原因,并且知道过去的一些陈旧的习性是如何瞒天过海地成为烦忧的推波助澜者的。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我们无端的焦虑与症状固结?究竟还有哪些线索会使自己感到醍醐灌顶?或许通过此书的助缘,最终你会发现“强颜欢笑”的背后也会有“破涕为笑”的一天。

此外,人们的“小我”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时常因为某处未能通达理解而心生烦躁,并不再打算继续阅读下去,这种现象恰恰是中了心智中深沉习性的“阻抗机制”的陷阱。人的“深沉习性”是不希望被改变的,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了。所以,一旦发觉自己潜意识中的某个“内在小孩”在阻止自己阅读此书,仅仅只是因为那个“内在小孩”已经预感到若是遵从此书的建议,有可能会让“主人”进步。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请尽量不要思虑太多。尽量依靠自身的直觉进行领悟,因为散漫的思考是不能令你解困的。 同时,也请对自己再仁慈一些,你也许并不完美,你肯定不完美,可是在此时此刻你只有自己这个合作伙伴,别无他选。总之踏上自我蜕变之路前,首先得从完全接受你自己现在的样子(本来面目)开始。

朋友们,天地间没有莫名其妙的苦会莫名其妙地存在,还有苦一定是我们有些事情还没有做足,抑或不够用心。此书注定只是探索,不是终点。或许路标已经树好,航线已经标明,但还有不少苦痛心灵在某些阶段依然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介入会比较好。

此书的撰写与付梓有一个重要的外力助缘——一位莫逆之交(笔者人生挚友)的正能量推动。当笔者在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写书的志愿时,曾得到了南京布尔特医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仲恒平先生的精神支持与协助。他亦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社会杰出人士与国学文化传播者,与他的多次促膝而谈强化了韩非之初心,大大提前了此书创作的时间,特此真诚感谢!

借助这个因缘,也要感谢过去十年里对笔者有过启蒙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是上海复旦大学心理系孙时进教授、上海师大心理系傅安球教授、已故心理学家钟友彬先生、北京林业大学朱建军教授、台湾大学心理系黄光国教授、台湾国学与禅修导师张庆祥、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系郑石岩教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数位研究生授课导师,还有诸多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过影响的欧美心理学前辈与同仁朋友们,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特别感谢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傅安球教授、CCTV特邀心理专家徐清照教授以及澳门城市大学分析心理学曹昱教授在百忙之中阅读此书并为它作序。

最后,笔者真诚祝愿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千金方”,从而不断拨云见日,螺旋向上,再现美好的人生!韩非2016年1月1日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

究竟是谁从梦魇中走出来投入世事的梦,又从世事的梦走到梦魇里头呢?究竟这个做梦的人是谁?究竟是谁在“梦”中沉浮?面对各种焦虑障碍,我们一定要化繁为简,将最朴素的道理扎根于心识中,而后无为而为斩断心中的葛藤,用最单纯的理念发掘活泼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希望。

一、探秘焦虑障碍与初始疗愈心态

导言

原则上,偶尔有一些焦虑是好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审视与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我们拥有成熟烦恼观的必需品。然而无数人正在被过度的焦虑情绪所奴役。我们不禁要问,强烈焦虑情绪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怪?

每一颗苦痛心灵如果没能从强烈的焦虑情绪中洞见到烦恼的究竟意义,就会不知不觉地荒废此生,直至遗恨一生,现在,我们不妨利用这些焦虑让自己先知先觉。

认识常规焦虑与另类焦虑

我们国家已经从工业化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其中有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满足。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们国家感到内在快乐与平和的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我们的确有幸生活在如此昌明繁荣的时代,但是罹患慢性焦虑症状的人数每年都在急剧攀升。如今,关于“多半人都会焦虑”这个话题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只因为焦虑已经蔓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在夜深人静时,其心声是共通的:谁可以告诉我,焦虑情绪究竟从何而来呢?到底应该如何做才不会产生焦虑?

其实,焦虑的本质是恐惧与不安,是一种失落的情绪和最原始的自我价值体系与客观世界不断发生碰撞后因持续受挫而形成的否定性的自我压抑。引起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常规的诸如:

钱不够花,车贷、房贷、各种开销等压力;

完美主义,对一些现象总是看不惯;

占有欲过强、易激惹、易躁动、易计较;

过度的自艾自怜与自责,久久不能自已;

怀揣心想就能事成的幻想,并频繁破灭;

不合理的目标,动不动就想立刻成功;

与他人比较而产生不平衡与嗔恨之心;

零失误的发展观,不敢犯错,不适应变动;

患得患失之苦,求而不得之苦,预期恐惧之苦……

当然,关于引起常规焦虑的因素还可以一直排列下去,不过,面对各式各样的常规焦虑情绪,许多心灵都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找到调和的办法。多数情况下只要及时做一些精神减压以及调整一些人生观、烦恼观即可达到心理卫生之道,而不至于发展成慢性焦虑状态。

然而,此书重点要谈的不是那些因为欲求太高或求而不得所产生的正常焦虑情绪,而是那些在瞬间可以让心灵坠入惊惧或苦难的沼泽地的各式灾难性联想。它们是极端焦虑情绪的浓缩标本,也是人类烦恼中最强烈的一种;它们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莫名冲动,其本质是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且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它们就是心魔的主宰,若不能找到应对它的科学策略与安心哲学,这些苦痛的心灵就很难看见希望,只能不断地内耗。

越来越多的都市心灵被这些莫名其妙的漂浮性焦虑与灾难性联想所奴役,已经严重影响到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这种灾难性的联想与强迫性的患得患失如同条件反射般会间歇性地跑出来,在临床上通常被定义为强迫情绪、强迫联想、广泛性焦虑、突发惊惧障碍等。其所担忧的对象并不具体,且有可能经常“跑来跑去”,但那个核心的且欲罢不能的“怕”的属性却没有多少差异。这些“怕”的情绪一旦出现,往往又会引起一些躯体上的紧绷感,诸如喉咙堵塞感,后颈部到后脑勺这个部分僵化发紧,头部有明显的紧箍感,抑或许多人也会明显感觉到肠胃的痉挛与难以描述的不适感。这些情绪,若持续一年未得到纾解,心境状态就相当于坠入了心灵炼狱,这种有毒的情绪会让许多足具才华及潜能的人们频繁地感受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可奈何。

在实际的心理疏导工作中,我还发现许多天马行空、层出不穷的顽固性强迫观念,强迫行为背后的核心症状也都是一种深深的焦虑——当事人觉得不去机械化地重复一下便会发生什么不测。也就是说他们心底深处残留着一份强烈的初期焦虑情绪,内心充满失落的情绪“坑洞”与对立性的冲突。

然而,有谁希望自己长时间生活在这种充满破坏性的情绪“坑洞”中呢?那么,面对这些焦虑情绪背后的“坑洞”,如何在平静中打下平衡它们的基础?

慢性焦虑情绪是“坑洞”不是黑洞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宇宙中存在着的“黑洞”所产生的引力场非常强大。它会主动吸附恒星、彗星、星云等天体,且任何物质和辐射一旦进入黑洞的一个临界点内,都将很难逃脱,科学家甚至已经证实,即便是目前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黑洞的“魔力”。

其实,“黑洞”对应人类的内心而言,不过是极端恐惧焦虑的幻象罢了,当一颗心灵恐惧到无法面对所有的一切时,那便是心理上的黑洞现象了。

但诸多事实证明在心灵层面的“黑洞”只是一个心识的幻象,它依然无法离开“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在黑洞之前,“心”才是一切体验的主宰与先驱,“心”才是内在宇宙宪法的制定者。若离开了“心”,不管是黑洞或炼狱,你说它们根本不存在也是可以的。因此,本书中之所以在一些地方使用“坑洞”,而非“黑洞”这个词汇,主要是强调这个洞是可以被填充甚至填满的,它不是一个让人束手无策的怪物。

没有人的内在状态天生就是冲突的,也没有一颗心灵是突然就沾染上烦恼挂碍的,各种天马行空的焦虑情绪之所以成为一个“卡点”,一定是经历了一个“造化”的过程。多数情况下不是先有了极端的冲突才开始产生痛苦,而是先有了隐隐约约的漂浮性焦虑才开始一步步创化出所谓的持久症状抑或病灶,而这个漂浮性焦虑背后也许是一份“失落”,也许是一份“惊吓”,也许是一份“创伤”。总之,因早年心路不同和外在的成长环境上的差异,那股无意识初期焦虑所投射的症状面向也不同。有的人表现在强迫联想上,有的人表现在穷思竭虑上,有的人表现在社交焦虑上,有的人表现在一些特定的仪式重复上。在我孜孜不倦地整理一些观点时,便深深领悟到,背后有多少“选择清醒”的焦虑、苦痛的心灵促成了我们不断自我改进。而在此书有限的篇幅中,我将聚集所有的心力,重点针对漂浮性焦虑背后的“坑洞”下手。

当下影响都市心灵最广泛的“坑洞”,就是“焦虑坑洞”,而造成持久焦虑的原因则有很多,包括对心病认识的坑洞、后天的教育坑洞、青春期敏感坑洞、自卑心理坑洞、超我的过度评判坑洞、信念系统坑洞、信仰的坑洞以及幼年时期遗留下来的创伤印痕坑洞等。它们就像在心灵上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一不小心就会让满载压力负荷的“自我”沦陷其中,而后必定会让个体感受到无尽的失落感。彼时若缺失科学、智慧的导引,我们就会被这些不明的焦虑感所奴役或吞噬,这样的心境状态若持续数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此外,焦虑情绪已经成为许多有心理障碍的人群的核心症状,当下还有不计其数的亚健康人群也体验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且,从古至今它也一直都是影响人类最广泛的负性情绪之一。因此,如何正确面对与调和各式各样的焦虑情绪俨然已经成为未来心理卫生中最重要的大课题之一,也是每一颗烦恼心灵都需要了解的。

不可否认,焦虑给人的感受是苦的,而苦又是人生的本质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旅程就是消极沉沦的道途,我们恰恰可以通过苦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心性。无数过来人的经验证实,离苦得乐的滋味或许更能让人体悟到持久的幸福感,就像一个人饥饿时,见到食物便会觉得幸福。有了苦的反衬,或许可以让人更加珍惜中道的生活观,而非率性地脱离中道,让精神世界不定期处于“极反”的颠簸状态。

慢性焦虑症状为何会固着多年

一、无意识初期焦虑的诱发与置换;

二、后天能量场不足,早年失落的教育;

三、主动的过度关注进一步搅动了“自然”;

四、许多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违背“道”;

五、现代心理学对有些症状尚无法圆满解答。

如果要形象、通俗一点,也可以用隐喻表达:在一次偶然的恐惧经验中,我们的头脑由于不了解心智运作的一些规律,不了解一切现象内在的无我、无主本性,当时由于内心安全感不足而处于紧张状态,“某个内在小孩”便无意识地抓取了那一束电光火石般的错觉,瞬间,潜意识便把其定义为一种“病”,潜意识中的某个尚未成长的内在小孩就把这个“妄相(症状)”当成了内在力量不足的“替罪羊”,并十分满意自己的创作,结果居然被这个“妄相”反催眠。也就是说原先仅仅是一股纯净的恐惧能量被某个极度缺失安全感的内在小孩从汹涌的经验之流中切割出来,然后将之概念化成独立、持久不变的能量实体。而当事人的表层意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由于“理不通,法不明”,默默地采取极端的抗拒与忍受,结果把这个原本虚幻不实的精神现象固化成一个条件反射性的无形病灶。于是,我们开始了长达多年的自我折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欲罢不能,这就是症状固着的一个缘起。

如果从“大众时髦语言”的角度而言,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这颗心了解太少。原本人出生就带着一股纯净神圣的能量,但是在其生命的旅途中渐渐被各种恐惧的教育浸染了。原本纯净喜悦的能量在长期压制的教育下变成了恐惧、强迫、焦虑、抑郁等负能量,它们慢慢地积累在我们的身体里,积累在我们无意识的隔离带中,久而久之,原本能量畅通流动的精神活动开始出现阻塞,失去了柔软和活力,变得僵硬,并出现了不同的慢性焦虑症状。而许多苦痛心灵长期迁延反复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那颗心了解太少,没有训练出真正的精神定力,所以,心一直被妄念所控制,然后越来越昏天暗地,逃不出这个恶性循环。

不论症状是什么,请接受它的助缘

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心病”可能不是人类在疗愈它,而是它在疗愈人类。一些心病使人们有机会去修正早年自己预定好的那个人生剧本,使人们意识到“失落的印痕”与“未完成的事件”是如何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在这个探索与领悟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领略到因果定律、无常定律、小我防御系统的鬼斧神工,而后为之臣服,放下一些“超我”的执着,开始学会尊重万物、倾听万物,并打破吞忍、压抑模式,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力量。而后依靠更多地认识自我的智慧开始慢慢地回归中道观,从而开启更多的平常心与破斥力。而这时,真正的修心、调心才刚刚开始。

所以,自我修心的第一个正见就是不要再把那些浸淫多年的慢性焦虑障碍当成是“魔鬼”。只要我们把它当作敌人,疗愈就永远不会发生。如同催眠术,即使有些人通过暗示忘记了那段不愉快的经历,但是个体对烦恼的分别识依然存在,个体的“患得患失情结”依然存在,并没有从不愉快的经历中得到真正的转识。很多年轻的催眠治疗师对一时“姑息消弭暗示”取得的假象洋洋自得,实际上储存在心灵深处的烦恼并没有因为暗示就消失掉了,或许只是被一种更加魔幻的方式压抑得更深罢了。同样,“焦虑的种子”也是无法被人为消除的,也没有消除的必要,它只能被转化。如同一滴水,我们如何能暗示它彻底消失呢?只能让这滴水融入大海,接受大海无所分别的自然造化与净化,才是最佳道途。而且,当我们在暗示它或转移它时,说明我们在怕它!如果带着意图消除它,便代表我们已经承认它是魔鬼。既然是魔鬼,哪有那么容易被我们消灭,到头来估计是它消灭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消灭了它。

瀑布为什么不会产生“疾病”?因为那段汇入大江的水流不会想要去除高山上的源头,也不会去对抗眼下的深渊,它没有任何对立分裂的意识,它活在整体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从身心系统观的角度而言,或许当一个人活在整体无对立的意识中,即健康的状态;活在分裂的对立意识中,即生病状态。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虽然是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或者说是一名神经症心灵导游,但是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和所有矗立在无常中的人一样,必定要在这片脾气捉摸不定的人生大海上坚定地航行。与许多我所接待过的“病友”一样,我早年的心路历程也不是顺畅的。在青春期,我的内心也经历过几年的迷惘混乱、精神颓废和逆缘压力,然而每每在一些困难的时刻,不少借由自学而来的伟大自然法则像一座灯塔般持续地协助我向内走。当历经了一些逆流而上式的摸索与践行,一些核心烦忧开始发生真正的扭转。而后又在多年心理学专业精进与求知的道途中,借由深刻的实践与领悟不仅了却了残留的心病,也掌握了许多十分有用的“医心术”。此外,在具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中,也已经协助不少来访者打下蜕变的基础,且有部分来访者做到了过去从未想到过的事情。蓦然回首,我发现“向内走”的确是所有内在精神本质获得根本蜕变的途径及奥秘,一颗迷惘的心灵越是向外走就越是远离自己,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愈发徘徊和焦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进入正确的自我认识的道路,我们就能够让一些烦恼“各归其根”,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看到内在的畅然和律动。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蛹动式发展和螺旋式升降的,这一条实在是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宇宙间没有一种事物是直来直往的,都是沿着蛹动曲线发展的。也没有一种事物是直上直下的,都是沿着螺旋曲线运行的。而且这条定律最关键的是启发世人一切事物有升必有降,不可能只升不降,也不可能只降不升。所以,顽固的卡点一定有机会可以流动起来,低谷前面必是高峰,逆境之终必是顺境。

一旦掌握了谛听烦恼的正见与科学的辅助策略,而后清醒明理地突破一些深层的无意识阻抗力量,再适当地磨掉一些不良习性,那么严重的冲突一定有机会被调和,极端的两点也一定有机会相连接。一颗具有正见的苦痛心灵,只需忍耐和等待,前面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赢在初始心态——第一步即最后一步

在深山里面住着一位老人,他能预测未来,几个调皮的年轻人就想戏弄一下这位老人。他们抓着一只小鸟去问老人:“你不是能预测未来吗?请问我手上的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老人回答:“如果我说这只鸟是死的,你手一松,这只鸟就会飞掉;如果我说这只鸟是活的,你就会将它掐死。因此这只鸟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上,而非他人的嘴巴里呀。”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是否也已经看到了一些真相呢?我认为所有的心灵自助者也都需要突破一些世间法(喻指社会所有的限制性观点)的阻滞,坚信命由己造,直面承担,抛弃宿命论等假说,以自然法则为目的地,以正能量和正念为拐杖,不断扭转自己的颓势。

有一位才能杰出的女士,任职某合资公司的财务总监,在公司里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充满热忱的,工作总是处理得干净利落,团队成员也都认为她简直就是一位效率模范。因为她身上的这种正面磁场,所以同事们都乐于亲近她。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她已经深受一种无明的焦虑侵袭两年多了,她也已经有好几个月睡眠质量不佳,时常陷入梦魇。在公司里,她尽量掩饰这份疲惫不堪,而回到家就有点招架不住了,她会避开幼小的孩子,独自藏在卧室,一个人趴在床上不由自主地啜泣,有时也会自言自语地发泄一些暴躁的话。而她的先生对发生在她身上的这些现象单纯地理解为其工作压力大,因此他在下班后总是尽量承揽一些家务活,又做饭又哄小孩,尽量克制自己不去烦她,不发脾气。不过几个月下来,这位情商不算低的先生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抑,而这位敏感的女士对其先生的内心感受也一定是有所觉察的,这反而加重了她的自责心理,只是她的确被一种莫名的“漂浮性焦虑”奴役得已经近乎恍惚,但为了在这座大城市生存,她还是硬着头皮去上班。这种表面上的坚强是因为她在潜意识中对自我一贯的高要求,即便内心充满了焦虑的苦楚,也不愿意将其表现出来,她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在浑浑噩噩的对烦恼的抗拒与挣扎中,她尝试了不少正统疗法,但因急于求成,都只有三分钟热度,静不下心来完成心理辅导师布置的一些家庭作业。后来她自己也发明了一些自救性的暗示口诀,一开始有点用处,时间久了,自感不得要领,更是迷惘。

因机缘巧合,我与之建立了咨询关系。在前两次的对话交流中我很慎重地告诉她:心理指导师无法代替你去穿越那些烦恼,更无法协助你消除任何东西,只能以手指月,提供更多的正见启蒙,最终要靠你自己一步一步地先从相对简单的地方切入,而后耐心、精进地在身心紧绷感得到一定舒解时,再逐步配合心理指导师的一些提示和引导而不断加深对烦恼的认识与领悟。同时,心理指导师在此过程中也会适当加入一些调和焦虑的方法。所以,在整个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指导师的作用如同“助产士”,仅仅能给予辅助性协助,并且也无法对治疗结果做出任何包治根本的草率承诺。

当事人对我所讲的心态上的一些观点十分认可,她已经意识到面对一些无明的条件反射式的“卡点”,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弹性的心态。而后,我把重点都放在诱导其深刻领悟焦虑背后的隐意究竟是什么,以及焦虑背后的“幼稚型幼年情感”究竟是如何在影响着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启蒙与正能量关怀,该女士的“漂浮性焦虑症”的症状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改善。

系统疏导的过程自然不会是简单的,有很多针对性的语音启蒙和指导师的肢体微语言、人格特质和持续性关怀等因素对当事人的成长与领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候同一个道理,即便当事人听说过,但从自己相对信任的指导师口中以正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往往会引起其更强烈的共鸣与进一步的契合。同时,任何一种科学的策略有时候也难免带有指导者个人的一些主观特征与独有的演绎方式,许多时候一位有经验的指导者在对当事人整体了解的前提下,并非说得越多越好,等待契机通过一些善意和巧妙的安排来间接让其意会一些正见,往往比单纯的言传效果更佳。

此外,在具体的疏导工作中,我最重视当事人面对烦恼的初始心态,因为一颗苦痛的心灵若是缺乏一定的平常心与科学的烦恼观,很容易因为自身的顽固习性与无意识阻抗机制致使自己无法逆流而上,稍遇到一些小痛苦或反弹就容易半途而废,更谈不上最终拨云见日了。所以,在初始阶段,我时常会让来访者充分领会平常心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对“黑暗”的包容心。可是我们必须针对“光”来下手,却无法对“黑暗”做什么,因为“黑暗”实际上并不存在,它只是“光”的不及之处,所以只需要将“光”打开,“黑暗”就不存在了。

总之,在我看来,正确的心态犹如一道智慧的白光,射入幽暗的心堂。犹如《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启发的一些重要的:准备事宜乃兵家成败的关键。同样,在心理疏导的初阶,任何一颗苦痛心灵最好都能深刻了解到:许多积重难返的心灵修复,其过程没有捷径,唯有相对螺旋之曲径,但在曲径中只要拥有一定的正见基础,便会带来快速的精进。因此,我认为在最初的疏导阶段传递如下七条观念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些心态上的认识便是上文中那位女士最终相对顺利地达成咨询目标的关键。

哲人说第一步即最后一步。在心理疏导中,往往也是如此,方法总比问题多,而心态却比方法更加重要。若没有正确的心态,再好的方法也会被心魔的阻抗机制与我们的烦躁习性挡在门外。因此读者不妨多阅读几次以下七条初始建议,让它们渗透到我们的潜意识,才会对改变我们的固有思维模式产生“剥阴取阳”之效。

一、不论我们当下沾染了何种心灵“业习”(喻指症状背后的习性基础),都不要自责懊恼。请不要怪罪自己,因为你也不想这样。许多无明烦恼的本质就是焦虑,焦虑背后就是一份恐惧的感觉;恐惧的感觉背后一定是一份深深的失落;失落背后是我们自己所坚持的一些深层价值体系,或许现在这份价值体系需要做一些调整。从禅学或儒家心学角度而言,许多焦虑情绪的最初是我们不恰当的执着心或分别心延伸出来的“幻相”,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我执”的反应。这些反应最初来自于我们的“小我”没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以及对于拥有的永远无法感到满足的习惯。长此以往,个体潜意识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负荷,以及面对失去时的恐惧,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思维根部的沉重压力。

二、一些焦虑障碍在某种层面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倘若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而言,那些症状事实上都不是“病”,那些负性情绪都是无意识给我们的一个积极的讯号,这个讯号是要我们爱自己,让自己用心谛听恐惧背后纯真的心,而后成为一个彻底了解恐惧真相的人。

当我们的心开始培养出一定的正念觉察能力与顺应自然的底气时,我们就慢慢地离开了对预期恐惧的执着。那纯净的一刻有时在早期虽然短暂,却非常强有力。它开始成功挑战了一个人旧有的许多烦恼习气,只是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牢牢护持一个必不可少的正见:一定要提前了解长久累积的习性反应开始被搅动时,偶尔会跳出来进行一下“报复性”的反弹,进而阻碍心灵沉淀的开展。此时我们千万不要对暂时的下落感到不耐烦、生气或沮丧,这会动摇我们精进的意志,甚至对自己的调心能力起到固执且不理性的阻抗。

三、大部分沾染慢性焦虑情绪的心灵一方面想要解决痛苦,一方面对那些造成烦恼的习性又不愿意丢弃。这真是矛盾,令人惊讶。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个体无意识留恋那些“症状”带来的一些说不出的“好处”。此外,阻抗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源自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外在压力的逃避,对此我们需要勇敢地去应对它们、觉察它们、转化它们。

许多时候,一些起伏现象也都源自这些埋藏在心底深处的“阻抗机制”,它们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的深沉习性。我们一定要了解这种阻抗习性会对成长过程与蜕变过程带来较大的拉扯性阻碍,因为这些阻抗习性并不希望“主人”立刻清醒过来。如果个体蜕变了,它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当我们逆流而上时,它们一定会出来干扰我们。而此时我们一定要正确识别这种阻抗的声音,认识到通过这个“声音”所传递出来的痛苦都是假象。如果个体被这些阻抗的声音拉着走,那么都是中了“头脑陷阱”与“心魔”的圈套。在这个时候,务必正确领会一些难过的原因,这意味着我们自我初级调心的成功,意味着某些不良思维习惯已经从心灵的表层动摇了。如果我们坚持下去,持续少想多做,习以治惊,对一些拉扯性的“诱惑”抱视而不见的态度,那么它们就会渐渐消退。因此,我们要有智慧,在面对这些小困难时不可即刻就灰心丧气,而应该了解,如果想改变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性,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四、面对一些积重难返的烦恼习气,自我修复的确没有捷径,唯有相对之曲径,但在曲径中只要拥有一定的正见基础,又会带来快速的精进。各式焦虑障碍的成长、蜕变的时间虽因人而异,但的确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自我积极的调心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满足与感恩任何微小的进步。“宇宙律动螺旋定律”(该定律在此书的其他章节有重点阐释)告诉我们,心灵的成长注定是弯弯曲曲向上发展的,因此当我们在前进时颠簸了也该高兴,偶尔的挣扎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总之,我们需要以退为进,以精勤为师,以耐心为师,一定要明白“心灵疗伤”是一个再教育、再成长的过程。同时,美丽的蜕变只会发生在那些不急于寻求结果的人身上,只发生在享受过程的人身上。心灵蜕变没有时间表,它或许总是在我们没有期待它出现的时候出现。唯有如此,才有机会去深入破解这本“心灵难经”(喻指心路历程与症状)背后的本质与智慧妙用。

五、关于“反弹”这个现象。如果我们在过去生活中因某个充满执着的分别知见卡在了某个妄念上,或卡在了某件想不通的事情上,攀附在胸口里的那股不平衡的“嗔气”就会将它输入到潜意识中。一段时间后,潜意识为了更好地提醒主人“拨正”错误的习性反应时,会时不时地给他出这道题,看看他这次能得几分,如果主人还是依照旧有的解题方式(排斥、抗拒、患得患失),那么这道题的考分则会继续下降,当潜意识下一次再考他的时候,就会开始更加恐惧。反之,如果潜意识给他考题时(涌上之前的那股焦虑的能量),他能够让自心的“无明识”少一些分别知见的干扰,那么潜意识就会觉得主人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就会给他打一次较高的分数;如果考他两次,他每次都能做到减少一些对症状的“分别心”,那么很快就会获得70分,75分或85分,届时,症状就会觉得自讨没趣而溜走了。所以,当症状偶尔反弹时,一旦我们拥有了对症状的更多平等心与平常心,就意味着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正见基础。

六、任何心理障碍只要真诚地面对,就一定可以找到调和的方法,极端的冲突总会有相连的时候,这是广大自助者必须护持的根本信念。人的心灵本身具有不可思议的疗愈力,这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信念。诚然,许多沾染焦虑障碍的心灵都想尽快脱离苦痛与焦灼感,但是我们不了解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两者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平和与焦虑),它们犹如温度计上的“热与冷”,都是同一属性,只是振动的频率有所不同而已。“平和与焦虑”犹如硬币的两面,在某种情况下,痛苦即契机,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对立的事物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在能量振动的频率上有所不同。那么,照这样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无法探究到自在真相的最大缘由就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违其道而逆行!我们认识事物,研究烦恼,应该从理上下功夫,理通法自明。如果执着在末梢上,不仅研究起来费力,而且还会越研究越糊涂。

七、每一位不幸沾染“慢性焦虑障碍”的伙伴们,对于造成自己痛苦的各种不良习性反应都必须负起责任并勇敢承担自己的痛苦。任何一位心理指导师都只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选择,但没有能力代替任何一位当事人去实践。从长远角度而言,任何一个有着苦痛心灵的人最终也都要成为自己的情绪平衡导师,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事情。

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开始少想多做,坚信“习以治惊”的辅助力量,以及不断强化对烦恼的正见基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学会如何“灭苦”。科学的自我疏导不是勉强将任何依赖加在我们的心灵上,而是一种去除条件反射“心瘾”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依靠自己习得的智慧除去不净的杂质,留下正面的品质。同时,在长期自我蜕变的成长中,在我们尚未培养出足够的定力前,过去的一些“业习”还会威胁到内心的平静,无常起伏的症状偶尔还会产生,预期的焦虑也会时不时跟我们对立。然而这条自我调心之路并不能保证从一开始就不会面临困难。暴风雨还是会来,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还会有挫败感。因此一旦踏上自助之路,无论如何都不要对结果感到焦虑,遵循自己的速度与方向前进,你只是在探索自我,而不是“治谁”。

从困境中看出希望

心理学各大理论体系,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实践者见地与悟性上的迟疾。你与哪一个心理学理论相宜,便先吃透那个方法,如果能够认识到内在心性中具有“小我”所渴望的一切特质与安宁,且能放下一些不合理的执着心,那么不管是心理分析,还是认知行为调适,一阴一阳,无非转念与中道了义。

当下,面对各种焦虑情识,我们一定要学会化繁为简,拨云见日,将最朴素的道理扎根于心识中,而后不断“看见”症状未生发前的单纯的自己,以及在最单纯的理念中看出活泼的生命力。有了这个根基,未来不管进一步结识怎样的心理学方法,便无处不相宜。这亦是无为法的初级内涵,一个人若要明白无为思想与什么是无所住,必须先从“单纯的心态”与“单纯的方法”开始。因此,当下我们若想要提升心灵的定力,最需要做的就是时常能够从烦恼中看出希望,若能如此,本身就是在养成自己面对“焦虑障碍”时的悟性。有了一定的悟性与觉察力,就容易开慧,而后自然而然会降低对烦恼的抗拒心及过度的预期恐惧。

那么何谓希望?

我们时常把欲望当作是希望,事实上欲望的属性是“火”,对应的是执着心。而“希望”的属性是“水”,对应的是自悟自度的豪情。简言之,欲望不是希望,欲望是一种不安的渴求心与执着心,容易带来失望。而真正的希望是很难破碎的,它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无限,不可阻挡。面对恼人的焦虑情绪时,真正的“希望”是一种“自悟自度”的豪情,它本身是无为的,并不是一种对立消除的欲望,它是无心的。一颗烦恼心灵若看不见“希望”,就意味着通往“本心”的回家的道路已经被重重阻滞。反之,能够看见希望的人,就能够生发出许多不可阻挡的生命力。

东方哲学经典《维摩诘经》:“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而生此华。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这段文字已经一语道破天机:一颗苦痛心灵若要在心中生出不被各种“垢相”污染的莲花般的心境,必须借助“症状”或“业习”来做功课。

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些对烦恼的基本认知,如果一颗心灵把烦恼当成是“敌军”,那么自己必定会遭受“敌军”的猛烈袭击,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相反,若是把一些“症状”当作是盟军来看待,那么无论如何都不会导致自己溃不成军。罹患焦虑障碍的苦痛心灵,最大的障碍并不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充满“幼稚性”的症状,而是严重的消极沉沦与自暴自弃,这就意味着心灵正一步一步自掘坟墓。自掘坟墓者就是没能从烦恼中看见光明的希望,看不出“大魔助大佛”的禅机,因此一次次错失提升心灵定慧的契机。

在广大的心灵自助者中,有一部分是相对幸福的,而有一部分却是溃不成军的,这究竟是为何?我想其根本原因不在两者之间的智商差异,也不是所谓的学问高低,而是对烦恼认识与领悟的水平不同。相对幸福的自助者总是越来越有底气地在每一次“症状”来袭时沉住气,不急于立刻做出“爱恨”的分别与反应,仅仅只是打开自己的心堂,用正念之光当作“照妖镜”,而后耐心地觉察着“烦恼”的另外一面“菩提”。这些自助者已经越发坚信烦恼即菩提的禅机,他们已经深谙烦恼与菩提之间犹如硬币的两面。于是,通过正念之光协助自己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心灵窗户”,然后将天地间更多恬淡虚无的真气通过这扇心灵窗户导引进来。他们相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懂得从“天”那里获得一些加持与协助。如果人们见到好的境界也随它去,见到不好的境界也随它去,那么才有机会从心底深处涌出对“症状”的平等心,有了这份平等心,就更加容易看出蕴藏其中的“希望”。不断地从烦恼中看出希望,就能够逐步解除心灵的内投射与外投射,让防御机制不再通过“置换”的方式转移曾经的那份失落感,而后就有机会让一些无意识的东西意识化,一旦意识化,一些焦虑症状或许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事实上人类的一切福报皆是从希望中而来,人类的重大贡献几乎都是由一群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越挫越勇的行业行者所推动的。同理,一颗苦痛心灵若能使急躁的心气先适当沉淀下来,而后“反诚其心”,一旦看见痛苦对“认识自我”所具有的正能量意义时,就强韧自己的心志,低频的能量场也会即刻得到缓解,朝气就开始占上风。然后继续认识“症状”的隐意,持续领悟这个“症状”究竟是哪一桩失落事件的“置换转移”,最终若能看见这个表象症状背后的幼稚性与盲目性,再借由强有力的正念觉知它,那么心灵或许会立刻落下一块石头,获得久违的舒坦。领悟到这个层次,自然就会生发一种活泼的心境,一种对生命感恩与开怀的乐观,没有了盲目的欲求与排斥心,也没有了彷徨,呈现在眼前的犹如一剂“心灵活泉”。这就是我所言的看见生命中的微笑与“希望”。所以说每一次烦恼或症状的来临都是一次充满光明的希望以及蕴含禅机的时刻,若能看出症状的幼稚性以及潜抑其中的丰沛意义,就能不断地感知到本心的光明属性。

一颗心灵之所以还没有感知到本心的光明属性,抑或光明还未显现,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出禅机,如果看出来了,冲突可能就已解除了一半。事实上在烦恼之外的其他层面,诸如所谓的福德,其实最初都仰赖于一颗心灵对无常、逆事、忍辱等方面的悟性,有了这份不可思议的悟性,就会看见生命的活泼与希望,而后自然会生成福气。

在调心之路上,请摈弃一切消极暗示

面对眼前的焦虑障碍,我也不建议一些病友在网络上阅读太多关于这方面临床症状报告的文章或资料,因为文中所描述的许多症状可能会给一些易受暗示的心灵造成一些麻烦。网络上的许多作者在整理文章的时候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一些作者把焦点专注于对症状的描述与各种局限性结论的整理上,似乎描述得越多,越显得专业。以我的经验而言,对一些症状的临床表现的认识点到为止就可以了,除非当事人已经树立了牢固的科学烦恼观与相对开阔的成长信条,不然不需要参考太多关于症状方面的定义与各种局限性的观点,有一些苦痛心灵之所以徒增了某些烦恼正是拜这些资讯的不良暗示所赐。

有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他的心脏看起来缺乏力量,体检者听完后开始诚惶诚恐。其实该体检报告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只是医生最常见的口误,看似一种专业上的自然表达,其实已经给他人造成了心理暗示。如果他改为:你的心脏只是有点小疲劳,多注意休息和运动就好了。那么哪种表达方式更具有正能量与口德?

有一个人去刮痧,其实身体只是略有疲劳,因此在背部可能有一些正常的“小征象”,但是这位按摩者为了表达一下个人的专业素养与能耐,脱口而出:你的肝不太好,你的肾也不太好哦。我们可以想象当刮痧者听到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除非他是一个正念觉察能力比较好的人,反之多多少少会感受到这种负性语言的压力,而这些语言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负性催眠现象”。

有一个女性因为持续加班,一段时间里多次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而后就去综合医院的神经科就诊,医生可能是因为过度忙碌或精力不足,在简单地聆听几分钟后,在病历上草率地定义其为“神经衰弱”,然后按部就班地开了一些可以安神补脑的中成药与若干安定类的西药。而一些安定类药物的说明书上通常都注明着精神类药品的名称属性。由于在整个处方过程中医生始终面无表情,且时不时语气严肃地强调:“一定要吃药,不吃药好不了……”而当这位当事人由于缺乏理性的判断,在看了医生开具的精神药品的处方,以及听到医生严肃地强调一定要好好吃药后,很自然地误以为自己是罹患了精神病,回家后觉得自己的前途已经终结,其精神世界开始倒塌,而后连续两周卧床不起,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中,最终反而诱发了实质性的抑郁情绪。

面对一些顽固的情绪症状或身心体觉不适,我并不反对药物辅助治疗,也完全能够理解精神科医师的一些初衷。只是希望个别医者在表达一些结论性观点的同时要重视患者的接受程度与敏感度,某些地方需要耐心做一些有头有尾的合理解释,而不能诉诸满脸的权威抑或几句话打发,这样容易给当事人造成一些错觉与暗示:好像不吃药就好不了一样。(其实,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应激事件残留能量和早年创伤印痕,也无法让完美主义者与多虑敏感的个性变得果断、灵活、自信、平和。)

此外,有许多容易感受到疲劳症状的心灵,经常自认为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其实这只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任何一个人只要持续焦虑几天,都会出现不舒服的躯体反应,抑或造成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分泌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但那些都只是暂时的,跟神经衰弱症或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本质关系,只要焦虑情绪消退了,配合一些自然的运动与合理的作息,疲劳的机体会自动恢复。

在一些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少焦虑心灵因为感受到指导者的人格雅量以及他们对烦恼现象的充分理解,并且充分感受到一些人本主义的宽广情怀与温暖的人性观,而后在一夜间大为缓解,破涕为笑的并不在少数。

学会觉察焦虑背后的心念

某个傍晚,太阳西下,一群邻居发现有一个女人在街上找东西,她叫拉比亚,是一个年老的女人,每一个人都爱她,认为她是一个很美的、有智慧的人,都赶过去帮助她。

他们问:“到底丢掉了什么?你在找什么?”

拉比亚说:“我正在找我的一根针,我在做针线活的时候弄丢了它,请你们帮我找找。”

于是他们都开始去找针。有一个人说:“街上那么大而一根针那么小除非我们能知道它掉在哪里,否则几乎找不到。请你告诉我们针丢的准确位置。”

拉比亚说:“不要那样问,事实上我不是在外面丢的针,我是在家里面丢掉它的。”

他们都停止找寻,说道:“你这个疯女人,既然那根针是掉在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