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18:22:31

点击下载

作者:刘希俭等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信息化管理实务

企业信息化管理实务试读:

前言

贯彻落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既是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强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企业就在科研生产领域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生产控制和科学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高,成效日益显著。中国企业先后有几代人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坚韧执著的探索和实践,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迎来了信息化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领先企业更加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其纳入企业发展目标体系和战略措施之中。一些企业以制定和实施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为标志,实现了从分散建设信息系统阶段转向集中建设信息系统阶段。“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确立和深入人心,信息化建设的集中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逐步健全,一批集中统一的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办公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建成应用,对业务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中,中国企业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实践,结合企业实际,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工作有效做法,最突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坚持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建设集中统一信息系统。

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企业信息化实质是通过网络管理数据、整合流程,最终将业务管理实现在信息网络上运行,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渗透于企业运作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必将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变革,面临诸多矛盾、问题和障碍,需要企业上下对信息化认识的持续提升,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实施过程复杂、组织协调工作量大,需要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多种角色的协同工作,需要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紧密合作,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需要各项目之间按照逻辑和数据关系统一标准、有序推进、实现整体集成。

全面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在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各个企业、各项目组织、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迫切需要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经验,需要尽快掌握信息化发展规律。这使我们感觉到有必要把在这些年探索实践中对信息化的认识、做法、经验、体会等,进行认真梳理、总结,编写一本企业信息化实务方面的书籍,希望对信息化工作人员有所借鉴,为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同时又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信息化工作能力和水平。

本书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近些年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实践、管理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按照信息化工作流程及保障措施进行编写,旨在勾画出比较完整的企业信息化体系和方法架构。全书共分九章,基本涵盖了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方面。

第一章企业信息化概述,讨论了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意义和主要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体系架构,企业信息化成功的核心要素,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实施策略等。

第二章企业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编制,讨论了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的意义、定位与方法论,详细阐述了总体规划编制的三个阶段: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战略规划与架构设计、项目规划与实施设计,简要描述了规划的分年度实施和滚动调整,论述了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编写和要求。

第三章企业信息化项目采购招标,简要讨论了信息化项目选型策略,详细阐述了项目招标的各个阶段,论述了招标注意事项及风险控制,讨论了企业软件正版化策略,简析了两个招标案例。

第四章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概要讨论了信息化项目体系、项目特点与难点、项目实施与管理方法论、项目组织体系运作模式、项目实施与管理策略等,讨论了项目沟通与协调,详细论述了项目准备、项目启动、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配置与测试、数据准备与用户培训、系统上线等7个主要实施阶段和项目验收,简要介绍了信息化工作自身的信息化手段——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的一个实例。

第五章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概述了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内涵、模型、目标、原则和关键流程,对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控制、信息安全技术逐一进行了详细论述。

第六章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建设,概要讨论了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发展趋势、最新理念、目标原则、体系架构等,描述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基本任务,就如何建立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和考核体系逐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第七章信息化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概述了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的总体架构和构建方法,简要论述了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工作的目标、管理和总体思路,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企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主要标准类别,提出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制定和应用标准的方法,简要介绍了公共数据编码信息平台的一个实例。

第八章企业信息化组织队伍建设,简要讨论了企业信息化组织队伍发展趋势、管理组织模式和服务组织模式,简述了中国企业信息化组织队伍建设现状和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组织队伍模式实例,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组织队伍体系模型,并围绕提出的模型,分别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信息化领导体制、管理体系、实施体系、运行维护组织体系建设。还对企业信息化专家队伍建设和培训体系建设进行了必要的论述。

第九章企业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概述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概念、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讨论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架构设计,分别详细论述了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工作这两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内容和实施细则,简要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考核与激励的实施。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的历史发展过程,信息化需求和应用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实践在不断深化和创新。由于作者知识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 企业信息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提出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十六大”上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上又提出了“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政策方针。这是走上改革发展快车道的中国,为迎接从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社会转型这一历史机遇和挑战,所抉择的国家意志和战略举措。从“推进”到“带动”,再到“融合”,深刻地揭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融合发展的特点,将信息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反映了信息化在中国,特别是在工业企业不断深入、广泛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客观规律。当前,信息化已经转向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科学发展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解决经济发展中最为紧迫的问题为重点,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企业信息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蓬勃发展。

深刻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企业信息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深刻理解企业信息化成功的核心要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针和实施策略,对实现企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节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的集成与融合,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的数字化,通过构建数字化办公设计、生产、经营、辅助决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企业业务生产运行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历史进程。

因此,企业信息化涉及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全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问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博士把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如图1-1所示。图1-1 企业信息化内涵图

一是研发设计信息化。即基础研究、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设计信息化还包括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系统、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CAAP)系统、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系统、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网络化计算机辅助开发环境、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的设计(DFX)、产品建模、模型库管理与模型校验系统开发与应用等。

二是生产过程信息化,包括生产工具的信息化和生产流程的信息化。生产工具的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各种零部件和整机的生产工具,使其具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如各种直接数字控制的机械制造设备,解决加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生产的质量、精度和规模制造水平。生产流程的信息化则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到测试等全生产流程的信息化,如各种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各种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生产设备自动控制、计算机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产品自动化检测系统等。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人财物管理信息化、供销存管理信息化、供应链客户管理信息化等。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主要应用层面包括管理应用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辅助决策支持(DSS)系统等;还有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市场营销信息化,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企业运行的信息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企业信息化的阶段特征。企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更高的阶段,信息化就实现了一次跨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的分阶段总体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确立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可以看出,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特征是信息系统应用从单机单项应用、局部应用到整体综合应用的逐步提升,是从部门集成、企业集成到价值链集成的逐步扩展。(2)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隐性特征。企业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其效益的概念完全不同。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效益单一、直接,容易显现和测算;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的,有一些是定性的,还有一些是定量的。需要许多部门合作、确定方法和标准去研究。(3)企业信息化与业务发展创新互动特征。信息化归根结底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是一种支撑平台,不能替代业务发展。没有业务需求或不能满足业务需求,不能支撑业务发展,单纯为技术而信息化是没有意义的,是不能持久,也是不能成功的。信息化要与业务发展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同时,又要与企业改革创新互动。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有赖于技术创新,更依赖于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信息化要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必然要引起企业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和机构调整,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能够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支撑。因此,要着力推进企业创新和信息化的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使企业不但具有现代化企业的躯体,还具有信息化的神经和灵魂。(4)企业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互动特征。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有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等软环境的完善,有赖于社会信息化相关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信息网络的发展,有赖于企业所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的共同推进。例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建设电子商务系统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包括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都实现信息化,即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动,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当然,信息化成功的企业越多,对社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也越大。反之,社会信息化越成熟,对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也越大。

三、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企业信息化是国家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企业信息化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它的关键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目前,中国还是一个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国,信息经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依赖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老路,必须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只有借助信息化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提升,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大幅度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工业化,也就是信息化的工业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甚至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企业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大举措。

3.企业信息化是业务战略实施的必要支撑

从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态势看,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条件和跨国经营的必要手段。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例,综合排名居前50的国外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皇家荷兰/壳牌集团、英国石油公司等)都实施了ERP系统。据报道,全世界每天有超过50万石油石化企业的各级人员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其战略、勘探、开发、炼制、营销、人财物等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石油天然气企业从勘探、开发、生产到炼化、储运、零售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与信息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石油企业及其客户、供应商的协同工作能力,从而有力地支持石油企业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的业务目标,进而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的发展看,信息化是实施发展战略必需的支撑平台。一流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没有信息化,就无法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的有效管理。中国企业同世界一流的公司相比,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可能比其他方面的差距更大。企业只有发挥后发优势,奋起直追,在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平台上进行业务运作,才能实现集约化资源管理和全球化生产经营,加强总部功能建设和集中管控,实现竞争手段和赢利能力的跨越,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争市场,分天下。

4.企业信息化是推进管理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企业信息化过程就是推进各项业务管理创新的过程,在信息系统建设方法、建设过程和深化应用中都将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有效提高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在建设方法上,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建设集中统一信息系统平台,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减少了信息孤岛;促进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数据由单一部门内部使用变为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充分共享,业务协同由单一部门内部扩大到各部门之间,扩大了共享范围,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系统应用成效;统一建设的信息系统取代功能被覆盖的众多分散系统,降低了由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安全防护成本、后续升级成本等构成的信息系统总体拥有成本。

在建设过程中,一是实现了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整合、优化和固化,促进了业务规范和管理水平提升;二是各类物资、设备和生产经营数据得到有效整理并纳入到信息系统中,避免了数据的多头管理,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企业能够真正摸清自身的家底;三是广大业务人员通过参与信息化项目的前期调研、需求确认、流程梳理、蓝图设计以及上线前的培训等项目实施工作,对企业管理要求、业务流程认识更加全面,既学习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知识,也学习了信息系统所蕴含的管理理念,提升了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在应用过程中,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缩短从决策层到一线执行层之间的距离,增强企业的整体管控能力,促进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一是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系统应用,加快推进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和标准化进程,推动企业管控模式从条块分割向协同运作转变、从资源分散向优化配置转变、从管理粗放向精益运营转变,在增强企业管控力的同时,大幅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响应能力。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将信息传递相关的人与物的流动转变为信息网络传输,将手工操作转变为系统自动生成或数据提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产销衔接,快速灵敏应对市场变化。三是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支持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显著降低财务费用;通过支持集中采购,降低物资和设备的采购成本;通过支持生产运行精细化管理,降低生产和库存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通过支持网上办公,显著降低办公费用。四是强化过程管控,促进源头治理。企业应用各类集中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数据的集中管理、业务流程的固化以及系统操作的透明和可追溯,杜绝了暗箱操作,大幅度减小违规的可能,从而有效促进了源头治理。五是支持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通过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及时优化生产方案,使生产过程全面受控,有效避免生产波动,降低了企业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通过用能方案优化,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对水、电、汽、风等能耗信息的实时监控,大大减少“跑冒滴漏”现象;通过“三废”排放数据的采集、传输、统计、分析和预测,以及污染源实时监控,不断提高防污治污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生死攸关的抉择。企业要真正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第二节 企业信息化主要发展阶段

企业信息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日本等国家有计划推进企业信息化,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企业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企业办公、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各个方面,企业信息化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划分

关于信息化发展阶段划分,国外一些机构和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Nolan)总结了若干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后,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阶段理论,并于1980年进一步完善,将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世界银行纳格·汉纳(N.Hanna)等提出了信息技术扩散模型,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扩散划分为三个阶段:替代阶段、提高阶段、转型阶段。近年来国内学者也有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这里根据企业信息化内涵和多年的管理实践,总结出企业信息化发展一般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各单位、各部门独立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统一建设全局性信息系统,持续提升整合信息系统。它反映了信息化从分散向集中、持续发展完善的规律。第一阶段所建系统在局部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必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和大量信息孤岛的信息化通病。为了解决好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化建设质量,必须适时确定升级计划,启动第二阶段信息化建设,即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建设集团总部统一的信息系统。经过一段时期应用,进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即持续整合信息系统,提高生产经营决策水平。企业信息化发展三阶段模型如图1-2所示。图1-2 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释义图

三个阶段反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和系统架构从分散到集中,系统集成从单项业务、部门业务到企业整体业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从操作层面到决策层面的持续历程和发展规律。三个阶段的建设和管理主要特点示于表1-1。表1-1 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建设和管理主要特点

二、 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描述

1.第一阶段——分散建设阶段

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讲,分散建设阶段是信息化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为成员企业或部门建设单项业务的局部信息系统阶段。企业一些部门先是根据自身某一项和几项业务的需要,按条块分散建设和管理支持单项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中定期重复、操作简单并且相对独立的业务实现初级信息化,如互相独立的工资核算、考勤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这些系统大多是孤立的单机系统,无需联网或仅有几台终端的小网。因为系统建设不涉及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人为阻力较小,但由于系统只是对原来手工操作的简单模拟,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在解决一个个具体业务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个分散的小系统和信息孤岛,造成甚至本部门内的信息都无法共享。为此,在单项业务信息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业务部门又从本部门的需要出发,花大力气将部门各单项软件集成,逐步发展成简单局域网C/S架构的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部门内初步集成和数据共享。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如此,逐步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报表管理等业务进行集成,实现了整个财务部门内部业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级应用提高了部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了部门内部数据共享,提高了部门内部各业务间的协调能力,但还无法实现跨成员企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

在这一阶段,企业信息化没有总体规划或者没有按照规划实施。本阶段信息系统及应用的主要特点为:(1)信息系统数量多、大多数系统用户少、规模小、应用范围窄(图1-3);图1-3 信息化发展第一阶段信息系统及其用户数分布图(2)系统应用效率低,建设、维护成本较高;(3)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信息共享程度低;(4)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系统之间不联网;(5)应用范围和深度参差不齐;(6)无法有效支持业务协调和战略决策。

2.第二阶段——统一建设阶段

统一建设阶段是集中统一建设企业全局性信息系统阶段,也可称之为企业级信息化阶段。该阶段的主要标志和根本特征是:由企业总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统一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以互联网和跨平台技术为依托,统一组织建设全局性的信息系统,并集中组织信息系统实施及相关制度标准制定与施行。整个企业从全面支撑主营业务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建设和集成管理,基本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跨部门共享,各系统间数据传递流畅,下一级数据自动传递到上一级。将技术、生产、进销存、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管理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的轨道,实现业务、资金、信息一体化管理,具有方便的各级查询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能实现网上申请、审核、结算、报账等。企业内部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企业可以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内部业务信息的集成和跨部门、跨地区、多业务综合协调,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各部门间的协调作业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级信息化不再是简单模拟手工操作;企业级的业务流程优化基本完成;企业设置独立的专职信息管理部门,归口统一管理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服务队伍也向专业化、集中化发展;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及应用的主要特点(图1-4)是:图1-4 企业信息化第一、第二阶段信息系统及其用户数分布对比图(1)信息系统数量大幅度减少,各系统用户多、规模大、应用范围广;(2)系统应用效率高,整体运行维护成本下降;(3)信息孤岛数量大幅度减少,信息共享程度大幅度提高;(4)信息系统一般采用集中架构、集中部署;(5)信息安全和灾备体系基本完备;(6)基本实现业务协同和支持战略决策。

目前,另有一些领先企业已经从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阶段进入了第二阶段。一些企业的认识和做法还停留在独立、分散建设信息系统的阶段。特别是具有行业规模和行业领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认识到统一的信息系统有助于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和集中管控,可以促进成员企业间的协作和供应链整合,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企业已经陆续从信息化的第一阶段迈进到第二阶段。他们根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要求,制定了与业务发展战略协调一致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并按规划统一组织建设公司集中集成的信息系统平台。这些企业在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实施完成后,管理信息系统数量将再缩减一个数量级左右,而系统的规模和效益将提高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

这里论述的企业信息化实务,主要是针对信息化第二阶段的,是企业集中建设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的实务。

3.第三阶段——持续提升阶段

第三阶段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化开始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公司各项业务和环节的全面融合,信息系统持续集成深化应用,整体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全面支撑企业的发展进程。企业信息化通过对已建信息系统的持续整合,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集成度和集中度,从而使信息系统数量缩减到位,用户更加集中;企业信息化全面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活动,基于知识进行快速战略决策;企业信息化已经在价值链上,实现多地区、多业务全面集成与协同,有效改造和提升企业业务发展,提高创新和竞争能力;企业信息总监治理体制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全面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企业真正成为信息化企业。

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及应用的主要特点(图1-5)如下:(1)系统功能持续完善,系统集成度持续提高,更加满足业务需求;(2)系统的应用更深入、更广泛,对业务的支持作用持续提升;(3)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先进企业20世纪初就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第三阶段。国内少数信息化领先企业已经明确了图1-6所示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思路:按照总体规划,建设统一的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各项业务的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基本满足当前业务需求,从根本上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新的信息孤岛产生,并随着条件的成熟适时转入信息化的第三阶段,通过持续整合、集成、提升信息系统来不断满足业务新的需求,实现两化融合,全面支撑企业信息化运营和发展,使企业转变为信息化企业。图1-5 企业信息化三个发展阶段信息系统及其用户数分布对比图图1-6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路第三节 企业信息化成功核心要素

一、 领导重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所在

很多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化可使企业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事前、事中、事后阶段性控制向实时控制转变,从管理软约束向管理硬约束转变,从条块封闭管理向开放、透明管理转变,从多层级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既然企业信息化涉及对企业管理、业务模式的变革,势必也会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此企业领导重视与否成为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企业领导班子下大决心拍板决定,也需要各职能部门、各级成员企业领导班子下大决心抓好落实。从企业总部到各级成员企业,从行政一把手到每一位副手,从企业负责人到职能部门负责人,都负有重要使命、职责和义务,要真正做到责任层层传递,任务层层落实。企业“一把手”要有信息化趋势的洞察力和推进信息化的战略决心,果断决策,明确信息化建设方向、目标和主要任务,部署和推进信息化重点工程,提供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和关键业务流程优化等决策保障。企业各级负责人、各级领导班子都要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共同推动。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二、 统一规划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根本前提

当前,国际上先进企业信息化已经从最初的技术部门引导驱动、后来的业务板块需求驱动,逐步成为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驱动的统一规划行为。企业信息化,首先必须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统一制定企业目标清晰、任务清晰、步骤清晰、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确保信息化建设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持续推进。一些国内领先的大型企业集团先后聘请国内外著名咨询机构,应用先进方法制定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并根据规划分步建设统一集成高效实用的应用系统,大幅度缩小了与对标公司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有力地支撑着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企业要站在全局的、整体的、系统的高度,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信息化现状、结合行业和信息化发展趋势,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目标和战略,设计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规划信息化建设项目体系框架,设计信息化实施计划和策略。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必须经过业务部门确认,必须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按规划统一组织实施。这样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将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及业务战略进行良好的融合与匹配,确保信息化总体架构对企业的组织及业务流程提供有效支撑,是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建设蓝图,如图1-7所示。图1-7 企业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与业务规划的匹配关系

在具体操作中,企业要按照项目优先级次序,将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任务分解到年度计划,与当年的经营管理责任挂钩执行。在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进行滚动修订,使之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从根本上避免了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投资浪费等老大难问题,为建设和应用企业级信息系统平台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组织队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必要保障

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基础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涉及原有权力、利益的调整或再分配,是覆盖企业全局的复杂工作,是涉及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艰巨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建设时间跨度长,项目规模大,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和技术队伍,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信息化组织队伍建设包括领导体制、管理体系和技术队伍。

企业要明确一名专职领导负责信息化工作。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设置信息总监,他是企业最高领导层中一员,在企业“一把手”的领导下,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负责信息技术战略策划、规划、协调和实施,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与企业业务战略的整合。没有设置信息总监的企业,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企业领导分管信息化工作。

企业要设立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并做到机构、职能、人员和责任“四落实”。信息化是关系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的全局性工作,必须建立清晰的管理体系,统筹协调,加强管理。要把原来从属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化机构,提升为独立的信息化主管部门,不断强化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确保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企业重大投资、兼并重组、产品研发等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项目,在方案制订、领导决策、执行实施等各环节认真听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对项目进行信息系统应用审核,未经信息化主管部门会签的项目建设方案,不应提交企业领导办公会讨论决策;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项目资金预算,须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统一审核,统筹安排。这些强化信息化统一领导与管理的组织措施,适应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需要。

企业要正确处理信息化自主管理和服务外包的关系,既要积极探索引入外包机制的路径,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实和培养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支持中形成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运行维护服务队伍和技术支持队伍。

四、 全员参与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客观要求

信息化既然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就绝不只是信息部门的事,而是企业和全体员工共同的需要和事业。需要企业各业务环节、各管理层面、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紧密合作,尤其需要作为信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受益者、信息化效益的直接体现者的业务部门和应用单位的全力支持与合作。大量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表明,凡是业务部门没有参与、没有认可的应用系统,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业务部门和用户单位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牵头组织需求确认、流程梳理、数据准备、用户培训和系统上线应用等工作,确保所建信息系统满足业务需要,促进业务水平提升。必须坚持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总部和成员企业、内部与外部队伍的紧密结合。要打破部门之间的边界和壁垒,用企业战略和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来引领信息系统建设,用共同建立的项目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来实现项目团队各方的充分沟通、通力合作、共担责任、共享成果。

企业信息化,意味着业务运营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将部分或全部替代人的手工劳动,必然引起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往往引起干部职工的恐惧、漠视、误解、反感、抵制等情绪,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曲折和建成以后应用困难。因此,除了企业领导克服一切困难强力推动外,还必须通过有效宣传和集中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知识的共享转移,使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充分理解信息化项目,增强信息化建设的信心,成为信息化项目的倡导者、推动者、参与者和使用者,切实把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传递到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的身上,实现信息化从“一把手工程”向“全员工程”的转变。第四节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把握规律,认准阶段,顺应趋势,坚持相应的基本原则,成功推进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下面重点讨论企业信息化第二阶段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 加强领导, 强化责任

企业领导要站在发展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真正把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督导信息化工作,认真组织协调落实,有效地推进公司信息化进程。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领导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强化责任,全力推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发展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二、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编制统一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体现了对业务发展的全面支持,是集团总部在网络时代提升管理和生产经营水平的总体解决方案。要按照总体规划由总部统一投入组织建设,其配套投资由所属企业安排。在统一建设、统一设计过程中,要根据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优先级次序,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进度。只有做到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集成统一系统,才能真正实现遵从统一标准、建成集团总部级统一平台的大目标。

三、 需求主导, 推进融合

始终坚持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合,支撑企业战略实施;坚持信息系统和业务融合,支撑业务运营和发展。没有业务需求或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面临失败或闲置的命运。要以需求主导建设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并在与企业各项业务深入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对系统持续完善和改进,形成全方位支撑企业管理决策和业务发展的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四、 着力集成, 拓展应用

信息化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现数据集成、信息集成、系统集成、业务集成、价值链集成的不断提升过程。信息系统的集成度不仅直接反映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和发展前景,而且将大幅度降低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大幅度提高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和系统应用效益。要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已建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系统建成只是其生命周期的开始,只有深入应用才能发挥其效益。要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推进已建信息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全面、深入的应用。第五节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实践,一些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逐渐总结形成了适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的实施策略。

一、 坚持按照总体规划建设集中统一信息系统

一是下大力气制定支持业务发展、可落地实施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按照现状调研、技术展望与差距分析、整体规划三步法,结合业务战略,制定办公管理、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形成系统支持业务发展的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架构。规划中各系统采用大集中的系统架构,从源头上解决低水平重复问题,减少信息孤岛的产生。二是持续实施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规划确定后,在项目框架设计基础上,对每个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行概要设计,以增强项目的可实施性。然后,严格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立项实施,非规划中的项目原则上不立项。

二、 通过招标选择供应商

信息技术项目的实施需要软件、硬件和管理咨询商的共同参与,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前提。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要按照相关的项目招标管理办法,对软件、硬件和管理咨询商分别招标,而不是选择一家公司总承包,这样能保证三个方面的质量和水平都满足项目要求,并有利于增强对项目实施的控制;在合同付款方面,采取“一次招标、按项目进度和乙方业绩分期付款”的付款策略,如产品和服务达不到合同要求,重新招标选商,这样有利于在项目执行中掌握主动权。合同付款按首批、二期和尾款分期支付,以维护企业利益,控制项目进度和质量。在项目评标过程中,技术和商务分别评标,评标专家签署承诺函,独立打分并签字确认;管理部门对评标专家打分情况进行后评估;监察人员全过程参与监督,并提交招评标过程监督报告。信息化项目招标过程按照建设“阳光工程”的要求,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确保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三、 选用成熟软件, 尽量减少客户化

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成熟软件,都是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固化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流程,在应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形成的。几年来,我国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通行做法,在信息化建设中注重选择成熟软件,不搞从头开发;有套件的不选择个件。根据成熟软件来优化业务流程,努力减少客户化,有效避免例外事项和重大技术难题的产生,减小实施难度,降低实施及维护成本,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成效。

四、 先试点并制定标准模板、 后推广

在各信息系统建设中,首先选择领导重视、业务有代表性、规模适中、信息化基础好的单位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制定系统标准模板,然后再在其他同类企业推广实施,有效降低系统实施风险。

五、 完善项目组织体系和规范项目管理

在大型信息化项目实施中,均需建立三级项目管理体系。第一级是项目指导委员会,由公司主要或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项目建设工作。第二级是项目经理部,由信息部门、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管理咨询实施的核心人员组成,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第三级是项目组,由内部信息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和外部实施队伍共同组成,承担项目的具体实施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赋予项目经理人、财、物的支配权;设定项目阶段里程碑,细化阶段考核标准,明确任务分工;严格控制项目范围,紧紧抓住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和风险四个关键点,始终把项目投资不超预算、项目范围符合设计要求、系统质量受控、系统按计划进度上线并得到持续应用作为衡量项目成功的标准;采取联合项目组集中办公的方式,加强联合项目组内部的沟通交流,加强企业内部参加人员的知识转移和培养、带动、锻炼,确保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实施。信息部门、业务部门在项目组织内有效合作,信息部门负责组织技术力量和建设队伍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包括通过招标选择合作伙伴、确定系统平台、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业务部门负责提出需求、确认流程、开展员工培训、准备历史数据、组织上线应用等工作。双方是一种在项目内的紧密合作关系。同时,注意加强总部与各成员企业、内部队伍与外部队伍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项目实施。

六、 通过咨询合作, 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内企业先后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合作,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和行业最佳实践,借鉴国内外对标公司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少走弯路,提升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显著缩短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的差距。第二章 企业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编制

研究和编制大型企业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企业实践层面,都是一个关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如何在企业落地实施的问题,是一个关乎企业信息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问题。总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探讨出一套制定和实施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的方法论,制定科学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

本章简要阐明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的意义、定位和编制原则,论述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的三阶段编制方法,讨论规划编制各阶段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编制启动、现状调研与需求分析、愿景制定与架构设计、项目规划与实施设计、规划报审与分年度实施、规划滚动调整等,其中比较详细地讨论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与实施的设计原则、先进理念和最佳实践。第一节 意义与定位

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和信息化项目规划。信息化战略规划要解决的是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问题,信息化战略服从并服务于企业业务战略,全面支撑企业业务战略的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要在充分、深入研究企业愿景、发展战略、业务战略和管理基础上,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情况及趋势的总结分析,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愿景、总体目标、方针原则,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提出相关重大措施等。信息化项目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工程问题,就是根据信息化战略规划,分解信息化总体架构要求的信息化项目体系,对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目标、内容、方案和策略等逐一进行规划设计,并根据项目间的依赖关系,设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工程线路图,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和支撑企业业务的网络化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一、 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业务战略和信息化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企业完整的发展战略。企业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最终要有效支撑公司的业务战略规划,必须围绕企业业务战略来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总体规划。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和相关决策是否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直接决定企业的战略思维和导向,决定企业信息化投资力度以及在信息化项目实施中对涉及的流程、组织变革的决心和执行力,关系到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成败。

制定和实施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要全力追求企业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总体架构与企业业务战略、组织与业务流程的一致和匹配,要从企业业务战略出发,通盘考虑各主营业务、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需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