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10:00:01

点击下载

作者:郝长虹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试读:

前言

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心理问题事件层出不穷,媒体多有报道。我们每个同学都可能在以往的生活中碰到过患有心理疾病或出现心理障碍的人,自己也曾面对过心理困扰,有着切身的体会。这一切都说明心理问题很有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文件中再一次强调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文件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生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2005年1月12日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教社政[2005]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颁发,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切实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无论你是刚踏入大学校门,还是早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员,你都渴望着自己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商、情商、意志品质、创新素质。智商是指聪明、智慧,即认知能力。情商是了解自我与他人、管理自我及与人相处。意志品质是指人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与自制力。创新素质包括创造性、灵活性。这四种心理品质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是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因此,你若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这些方面来提升自己。

对心理素质的要求,有人理解为只是排除不良的心理障碍或治疗心理疾病,这种理解具有片面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较高要求,应包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好的心理活动能力。大学生要通过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做一个自知自信的人,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做一个快乐向上的人,做一个珍视亲情、爱情的人,做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人。

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本人衷心希望你们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具有上述素质的人。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既有理论的介绍,又有方法的探讨。在编写内容的安排上,为了增强可读性,在大部分章节的末尾都附有“测一测”,供你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做一个测试,以便明确素质提升的方向。同时,还附有“想一想”,旨在让你获得更多、更深的启迪。

在编写的过程中,本人参考了有关文献和著作,不便在书中一一注明,只是以参考文献的形式编排了其中的部分著作,在此特向这些著作致以感谢。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缺陷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修订时改进。郝长虹2014年7月第一章重视心理素质提升在我国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素质”这一词语的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知道“素质”,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过这一概念,而且在思想认识上都重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规划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这一规划,既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的要求,也为大学生提出了发展的任务——提升素质。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成为大学生发展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有志于提升自己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关于心理素质的如下几个问题。一、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一)素质的含义

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角度使用素质这个概念时,对这个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辞海》里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素质的:“素质,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心理学中使用的素质一般是指人的遗传素质:“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在教育学中使用素质这个概念时,素质不仅指先天禀赋,还包括后天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如顾明远所编的《教育大辞典》,对素质是这样表述的:“①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对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②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教育、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③指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因素。”目前,在我国教育学界,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大多采用《教育大辞典》中素质含义的第二种含义。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其内涵类似于这种含义。

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素质,可以对学生的素质作出如下的规定:学生的素质是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二)素质的结构

人的素质或者说学生的素质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对此问题,学界和教育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我们可从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角度来分析学生所要形成的素质及其结构。教育的目标,通过学生的内化作用,可以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考察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是可行的。

教育活动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化,即通过双方活动,教育者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也是最基础的教育目标。每个个体(指人类的个体)自出生之后,只是一个“生物人”,只有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逐渐成为“社会人”,成为有别于动物的万物之灵。从培养“社会人”的这种教育目标来考察,受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社会人”特有的社会素质。这种素质可分成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一般简称为身心素质。人类不同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把学生由“社会人”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和精神世界的“文化人”,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教育目标。第一个层次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实现。第二层次的教育目标,一般要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才能来实现。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文化人”的文化生活一般要比普通人的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其精神世界要比一般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广阔。从培养“文化人”的教育目标来分析,把学生所要形成的文化素质分为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主要根据如下:“第一,学生所要继承和掌握的人类的产品形态的文化,其主要内容就是科学知识、道德规范和艺术作品与审美经验。第二,求真、向善和爱美是人的天性,真善美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尤其是文化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科学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智慧结晶;道德规范是人类在了解社会、追求善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总结的准则和观念;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是人类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过程中取得的文化成果。”作为一个“文化人”,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热爱科学,坚持真理,掌握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其次,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心地善良,品质高尚,一言一行都能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再次,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是第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在知识增长速度较慢、知识更新周期较长的工业经济时代,培养“文化人”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或称后工业经济时代),应该把培养“创新人”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培养“创新人”这种教育目标的角度来考察,在教师的培养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应该逐步形成“创新人”所特有的创新素质,成为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敢于创新的创新主体。创新素质不是人的某种身体素质和某种心理素质,也不是单纯的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它是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基础,融合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创新人”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三)心理的含义

要了解清楚心理素质的内涵,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人的心理。心理是心理现象的简称。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意志过程(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和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过程表现的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动态特征,个性心理则表现心理现象的静态特征。个性心理中的个性倾向性是一种内在的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什么、舍弃什么、追求什么、拒绝什么等等,都取决于人的个性倾向性。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虽然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范畴,但在具体人身上,不论哪种心理现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人的心理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出于研究和描述的需要。(四)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人们常用的一个术语,但是目前各种工具书都没有对它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有些人将心理素质视为个体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挫折的品质。在心理学界,一些学者对心理素质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有人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其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的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如果我们界定:素质是指以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那么,心理素质则可界定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五)心理素质的结构

个体心理素质首先可以分成具有操作功能的心理能力因素和驱动功能的心理动力因素;根据心理活动作用的效果来分析个体心理素质的结构,个体的心理素质又可以分为适应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适应性因素能够使个体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创造性因素能够使个体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创造性因素能够使个体运用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开展创造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特有的创新素质。

个体的心理能力因素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个体各种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个体的认知心理既包括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一般认知,还包括以个体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的元认知。个体的一般认知能力主要是指个体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认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个体在这些认知活动中体现的能力在心理学上一般称为智力,所以,个体心理素质中的心理能力因素又可以视为智力因素,但心理能力因素的外延比智力因素更广阔,它还包括了个体的元认知。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元认知是最高级的核心成分,它在个体的认知活动中起统摄作用,它加强了认知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有效性。个体的心理能力因素在个体的心理活动系统中发挥着操作性作用,个体对种事物的认识、对概念和符号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心理能力因素的作用,可以说心理能力因素是个体心理活动系统中的工作机。

个体的心理动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等各种能够产生选择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的发展水平从心理动力的角度体现了个体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动力因素一方面能够影响个体选择自己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般说来,心理能力因素发展水平高的学生,由于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都较强,所以,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出色。但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也有一些心理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在未来的事业上也没有取得比较辉煌的成就,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发展水平不高。根据心理学理论,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意志是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心理因素,一个对学习没有热情的学生,一个意志薄弱的学生,即使是智力水平很高,也很难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心理能力这种操作性因素,还需要心理动力这种驱动性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体能否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成长的实践表明,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业的成败与身心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应性因素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适应外界环境,适应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承受各种挫折和困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应性因素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由于对周围的一切都比较适应,所以,他们性格开朗、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对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困难,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措施,不会因为这些挫折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而在适应性因素方面存在问题的学习,他们在适应环境、应对挫折和人际交往上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他们情绪不够稳定、人格不够健全,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如果遇到挫折或打击,他们或者怨天尤人,或者一蹶不振。所以,适应性因素是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往往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初原因。

个体心理素质中的创造性因素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心理因素,它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之一。人类所特有的创新素质要以创造性因素为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创造性因素是否具备,对于学习和成才极为重要。

创造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都不是独立于心理能力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之外的心理成分,这几种因素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素质,即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提升心理素质的意义(一)个体意义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渴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有的人如愿以偿,有的人却难圆梦想。究其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如前已述,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其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生的基础。同时,心理素质由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之中。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影响了人的整个素质,从而影响了人的最终成就。所以,提升心理素质是提升人的整个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要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自我发展完善两大任务,缺一不可。自我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宽,包括潜能开发、自我评价、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优化人格等,这些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知识学习、恋爱、择业等人生课题的实践活动中。从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来看,许多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学习知识、恋爱、择业方面急待提高心理素质。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说: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慧,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生活告诉我们: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和幸福都始于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二)社会意义

未来的社会,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崇高的理想、良好的修德、和谐的人际关系、勤奋工作、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的飞速提升与结构转型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大力加快,各种社会的、心理的紧张刺激越来越多,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越来越大。在急速变化的时代,所有青年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每个人都注定会产生许多心理的困扰。因此,作为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认清客观形势,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认真刻苦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实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面对人生挑战的准备。三、提升心理素质的途径

在本章以后的各章,我们将分专题讨论各活动领域的素质提升途径和方法,故在此仅说明提升心理素质的一般途径问题。(一)发展心理能力

人的心理能力具体表现为智能。美国学者加德纳认为,过去人们对于智能的理解太狭獈了。传统的智力测验只测验了人的两种智能,即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至少包括七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智能。尽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还有不完善之处,但这种理论改变了人们对智能的认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心理能力或者说认知能力是多方面的,它不只是以语言符号和数学逻辑为认知对象的心理能力,还包括以其他事物为认知对象的心理能力。因此,在心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智能都得到最佳的发展。

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又是心理能力发展的主体。心理能力的发展要以心理活动为途径,以大脑为载体,心理活动的开展、智能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大学生在发展心理能力因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二)增强心理动力

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在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选择作用和动力作用。学生选择什么对象作为心智活动的操作内容,取决于学生的态度、情感、兴趣和价值观等心理动力因素。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台上把一道数学方程题讲得十分透彻和清晰,而一个学生在下面完全沉浸在言情小说里。由于这个学生的这种态度的影响,导致他没有把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作为自己认知活动的对象。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无论多么好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都不能产生作用。

由于心理动力因素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培养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动力水平的提高。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情感。情感对于人的活动具有调节功能,积极的情感能够增强人的积极性,成为活动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会降低人的积极性,成为活动的阻力。大家只有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热情,才会有持久而强大的学习动力。其次,要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具有指向性特征,如果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对学习心向神往。兴趣还具有动力性特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不竭源泉。再次,要在各种活动中磨炼意志。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坎坷和挫折。意志坚强、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挫,实现自己的目标。反之,意志薄弱的人,稍遇挫折,便却步不前。(三)提高适应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能否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校出现了不少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其不能很好地适应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周围的人际关系。

由于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日益增多,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不少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在提高适应性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习适应性。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适应不良的问题,因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从而对考试竞争存在着恐惧心理,心理问题由此产生。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减轻考试压力,消除对考试竞争的恐惧心理。其次,学会与人交际,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提高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再次,要广泛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学会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如何形成自己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第二章提高认知水平一、认知概述(一)认知过程及结构

认知亦即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及周围世界的感知与理解活动。大脑接受各种感官输入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心理成分,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步骤和环节。

1.感觉和知觉

所谓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至脑的相应部位,便产生感觉。我们对颜色、光线、声音、气味、温度等刺激的感觉,都是这样产生的。感觉是最基本的认知活动,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整个认知过程,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才能继续深入。根据刺激的性质和感官所在的位置,把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肤觉、味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人们往往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得整体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便产生了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这就是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大脑按一定方式整合个别感觉信息,并根据个体既往的经验来解释所有感觉信息的结果。知觉具有恒常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等特征。知觉不仅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征,还依赖于感觉的主体状态,如主体的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等。

根据知觉活动中起作用的感觉器官不同,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肤知觉、嗅知觉等。

感觉和知觉,均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表面属性的瞬间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常合称为感知觉。

2.记忆

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必要时可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过程可看作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在一定时间顺序内展开的,根据记忆活动发生的先后,可以把记忆分为前后联系的三个基本过程,分别是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任何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识记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等形式。新的信息必须纳入旧的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获得和巩固。但某些情况下,当事物与人们的需要、兴趣、情感密切联系时,尽管只有一次经历,人们也能牢记。

保持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是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对知识经验的保持就没有记忆。

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已经储存的知识重新出现时能加以确认,这个过程称为再认。曾经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叫回忆。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是遗忘,它是保持的对立面。记忆的好坏是通过再认或回忆表现出来的。

记忆的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是保持和再认的前提,记忆的内容只有在头脑中保持并巩固下来,日后才能回忆起来,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通过回忆又能加强促进识记内容的巩固。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思维

思维是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间接而概括性的反映。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正。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思维能够借助一定的媒介物来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表现为思维对事物本质的全面而整体的反映特征。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媒介,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根据思维活动依据材料的不同,人们把思维分为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与灵感等。个体思维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表现出来。

4.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表象或语词描述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结果是事物的新的形象。与感知相比,想象的结果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与记忆相比,想象的结果指向未知或未曾经历的事物,具有新颖性;与思维活动相比,想象的结果具有更加鲜明的形象性。因为想象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巨大,想象常常被人们誉为认识的翅膀。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不同,人们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象活动的创新水平不同,人们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想象的现实性,可把想象分为理想、幻想和空想。

5.注意

所谓注意,是指意识对一定客观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情形与状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外界的一切事物以及我们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注意的对象。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与个体的意志活动、个体对周围环境的主动适应活动密切联系,如我们在寻找东西时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则是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它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原始反应,如听到具有一定声响的声音便会侧耳倾听。(二)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活动的基本环节和进程与信息加工的进程极为相似。两种模式比较如下。(三)智力

智力,亦即一般认识能力。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组成。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反映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力水平高低用智商(1Q)表示。智商为个体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的;商数乘100。正常人的智商在90~110。如果某人智商高于110,说明此人智力优秀,甚至智力杰出;如果某人智商低于70,说明此人智力落后,甚至弱智。大学生的平均智力水平高于普通社会群体的智力水平。二、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较之中小学生,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学生们的认知发展的整体水平依然是参差不齐的。概括地说,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一般认知能力(智力)发展成熟,专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尚待形成。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智力)成熟的年龄在20岁左右。大学生正处在智力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已具有较完备的一般性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独立地对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领域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观察、分析、思考和决策,能保持认知对行为的指导与监控作用,但少数大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还表现出观察粗心片面、分析肤浅、思考缺乏独立性的特点。

由于大学生尚处于专业学习的基础阶段,其专业认知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水平亦十分有限。一位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颇感困惑的学生说:“高中阶段的学习一直得心应手,进入大学后,专业的学习让我异常犯难,尤其是较高级的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自己感到一筹莫展,虽然用尽全力,但还是考试不及格。”这一事例说明,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但大学生们的专业认知水平却亟待提高。而大学阶段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又为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同样,由于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基本上与学校相关,与社会和现实生活接触甚少,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也相对处于一种滞后状态。不少大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是非莫辨,对社会上的某些人盲信盲从,更有少数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太少,社会经验缺乏,轻易落入某些不法之徒设置的陷阱,导致身心俱损的后果,教训异常深刻。

二是以接受性、理解性认知活动为主,探究性、批判性、创造性认知活动为辅。

虽然大学阶段的学习强调自学为主,大学生也有一定的独立的学习能力,但大学生的认知依然以接受性和理解性认知活动为主,更多的时候要求大学生接受、理解和真正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的认知能力。进入高年级,大学生的认知的探究性、批判性、创造性成分增加,但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三是大学生的认知呈现出一个在认知需求与兴趣、认知目标与动机、认知观念与方式、认知内容与手段等方面的全面更新的趋势。

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说,大学生涯有着全新的意义。这一期间,大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兴趣、认知目标与动机、认知观念与方式、认知内容与手段等,均会发生全新的改变。从认知需求与兴趣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兴趣比从前更加集中于那些有利于个人发展与提高的对象上、对未知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热门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专业的认知兴趣不断提高等;从认知目标和动机方面看,大学生更希望通过认知的进步与提高,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来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惑,并为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和方式同样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科学的认知观念与方式逐渐取代主观的、片面的、僵化的和狭隘的认知观念与方式,成为大学生认知活动的主要特征;大学生在认知内容与手段方面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三、正视认知心理问题

先天的和后天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环境的和自身的、习得的和固有的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进程及结果,使个体的认知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综合个体认知问题的具体表现,我们把认知心理问题概括为不良的认知心理状态、认知心理障碍、现实性认知偏差三大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予以正视,不能回避,继而想办法解决。(一)不良的认知心理状态

不良的认知心理状态又称为认知的第三状态,是介于认知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状态,也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认知状态。主要表现为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过敏、记忆力下降、思维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持续时间短,一般能通过自我调节,如休息、运动、娱乐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和改善,且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影响较小。(二)认知心理障碍

当个体的认知心理不良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不能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和改善时,就成了一种障碍。常见的认知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感知障碍

感知障碍是指感知觉的异常变化或明显异常。一般情况下,感知障碍常常是一些疾病的症状,尤以神经系统疾病多见。常见的感知障碍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消失、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有错视、错味、错触、错嗅、错听和内感性错觉,正常人由于过度紧张、虚弱等情况也偶尔出现错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没有相应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病人能听到有人在责骂他(幻听),常见的幻觉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其中以前两种最常见。幻觉可以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真性幻觉指病人所感知的幻觉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病人通常是描述为亲眼看到的或是亲耳听到的,而不是想出来的;与真性幻觉相反,假性幻觉不是通过病人的感官而获得的,如有的病人不用耳朵就能听到体内和脑内发出的声音,假性幻觉的形象,一般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不够生动,它不存在于外在空间,幻觉形象多不完整。

2.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可分为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两方面的障碍:量的变化障碍表现为记忆增强和记忆减退、遗忘等;质的变化障碍主要表现为错构症和虚构症等。

所谓遗忘是指一定阶段内的记忆丧失、至少部分丧失或只留片段的记忆,它是一种回忆的丧失,而不是记忆的普遍性减退,因此与记忆减退有本质的不同。

遗忘分为以下四种:顺行性遗忘,指病后一段时间内记忆的完全丧失,遗忘和疾病的发生同时开始,多见于脑震荡、脑挫裂伤的病人,病人对受伤经过等回忆不起来,这种遗忘有的在短时间内能恢复,有的则需要较长时间,有的终身不能恢复;逆行性遗忘,指对病发以前一段时间内记忆的完全丧失,病人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以前在干什么、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等等,逆行性遗忘可能是完全或部分的遗忘,但大多只涉及较短一段时间内的事件,多见于严重的精神创伤后或一氧化碳中毒后等等;进行性遗忘,指遗忘逐渐加重,是再认和回忆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而对识记和保存影响不是很大,多见于痴呆症患者;心因性遗忘,是较奇特的失忆现象,被“遗忘”的内容并未真正消失,仍存于意识水平之下,在催眠状态下或失忆症消失后可被回忆起来,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是与病人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遗忘的内容只限于某些与痛苦体验有关的事。

3.思维障碍

思维是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过程。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大致可分为:思维联想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活动过程方面的问题;思维逻辑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合理性、逻辑性方面的问题;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出现各种妄想性思维内容。(1)思维联想障碍。这类障碍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的思维速度、数量、表达形式等存在与常人不相吻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病理性赘述,思维云集等。(2)思维逻辑障碍。这类障碍的特点是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出现大量混乱、错误、无意义的联系,使常人无法理解的情况。表现形式有: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等。(3)思维内容障碍。常见的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是妄想。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通过病态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常见的妄想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被窃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三)认知心理偏差

大学生认知心理偏差的发生及具体表现,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偏差、专业学习认知偏差、人际交往认知偏差、择业认知偏差、爱情认知偏差、道德认知偏差等。

1.自我认知偏差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当取得一点成绩时,自我评价偏高;而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苦恼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怀疑与否定。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拿特等奖学金,当三好学生。然而因为不适应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评定标准上的差异,以为只要自己苦学就行了,主观盲目地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其结果当然是实现不了,这对这位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另一方面,还有少数学生自我评价是消极被动的,一遇到困难、阻碍便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结果就会变得畏缩不前,错过成功在望的目标。

2.人际交往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表现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1)对自我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是指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有些人才华出众,能力颇强,或经济上有实力,于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对不如己者则默然处之,或有所贬损,不屑与之交往。表面看这是对人际的超越态度,其实质是孤立了自己。如有位大一女生,聪明漂亮,能力过人,还有一副动人的歌喉,刚入学时被班主任指定为临时班长。一个月后班干部改选,她被选为文娱委员,因为大家都觉得她担任文娱委员更可发挥特长。当另一个她认为智力和能力都不如她的女生当选班长后,她怎么也接受不了,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一气之下辞去文娱委员,老师和同学都劝其为班集体服务,但她一意孤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我的尊严。为了这所谓的尊严,她从那以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游离于集体之外,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导致交往障碍。相反,有些人在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敢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缩缩,遇事总是小心有余,本以为这样的行为可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与愿违,一般人是不愿与这样的人交往的。(2)对他人认知偏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刻板印象等。

3.专业学习认知偏差

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认知偏差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倾向。“读书无用论”的观点颇有市场。不少学生就认为“学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找得好”、“找得好不如嫁得好”。在诸如此类的观念支配下,不少大学生不是把心思和时间放在学习上,而是整天沉湎于恋爱、网络游戏和其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有些学生因为对大学学习不适应,或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或经历一两次考试失败,就会产生诸如“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无论如何努力都是白搭”等消极的认知观念,并因此沉沦下去。

4.择业认知偏差

大学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大学生较易出现的择业认知偏差主要有:(1)自我认知不准确。这包括自负心理,如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另外易产生自卑心理,如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2)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恋爱与道德认知方面的偏差现象也很普遍,应引起大学生本人和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四、全面提高认知能力

大学生正处在探求知识,增长见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认知问题。对于那些遭遇各种认知危机的大学生来说,纠正错误和偏激的认知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要致力于培养一般认知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与技术,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最终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地处理在个人成长、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各种认知问题。(一)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

1.加强知识学习

知识是有史以来人们生活经验、生产经验、社会活动经验、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总结。按知识的使用领域,可以把知识分为日常生活知识、生产劳动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活动知识、社会活动知识、艺术审美知识、道德宗教知识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既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提高认知水平、克服认知问题的基本保障。大学生知识的有无与博约程度,决定了大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看法的对错和水平的高低。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想象力的培养。

大学生正处在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学习和积累知识。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好相关专业的知识;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好书本以外的知识;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好职业与工作所需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好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减少由于知识缺乏所导致的认知偏差问题的发生。

如何进行学习,古人总结出了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的方法,大家对这一智慧成果要加以实践运用。现在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大家要结合课程内容与自身实际使用。后面第八章有专门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2.掌握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与技术

认知工具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已经能够极大限度地摆脱感官和大脑对认知活动的限制。实验的方法与技术、数理统计的方法与技术、生命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电子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除人们的认知偏见与谬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有必要学习掌握并优先使用这些先进的认知工具与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减少不必要的认知偏差和错误。

3.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

要提高认知水平,就要致力于在认知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要养成对于别人的意见和立场,不是盲目地接受或拒绝,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的习惯;养成对于自己感到怀疑和不解的问题,不是主观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实践进行客观的验证,再做出正确的结论的习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不使自己陷入“管中窥豹”和“盲人摸象”的困境,还要致力于培养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的习惯。(二)提高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

1.兼听“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要克服认知心理问题,首先要做到兼听,要主动戒除仅凭一家之言便贸然做出某种决定和行动的习性。

由于认知习惯的差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大学生陷入偏听偏信的泥潭之中。如某男生仅凭女友一面之词,便认定另一男生有不尊重自己女友的行为,并与该男生大打出手,结果两败俱伤,在同学中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某女生听信“好同学”的“肺腑之言”,自认为全寝室的同学都对自己有意见,从此走上与全体同学背道而驰的道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要克服偏听偏信的毛病其实并不难,“兼听”就是最佳的举措。但凡我们要了解一种事实的真相,除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外,还要听取旁观者的意见;除要听取正面意见外,还要听取反面的意见;除要听取赞成的意见外,还要听取反对的意见;除要听取亲信的意见外,还要听取一般人的意见;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些因片面推断、主观臆断、盲目轻信等不良认知方式造成的认知心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读到的、途中听到的、自己想到的、过于抽象的、缺乏考证的立场和观点,终究有脱离实际、不求甚解和曲解本意的嫌疑。因此,对于那些自己拿不准的、存在争论的、缺乏实际体验的思想和认识,要力争把它们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或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弄清事情的真伪,以减少认知问题的发生。

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时期,没有谦恭的学习态度和直面社会的勇气,没有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很难转学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行的。

3.质疑问难

该懂的问题却不懂,或似懂非懂,是常见的认知问题之一。处在这种情形下的大学生们,应学会运用质疑问难的方法,即就自己感到困惑或不懂的问题,向老师提出质询和疑问,以寻求正确的答案。

4.自省

有一个青年,有一天在街角的电话亭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然后说:“是三和公司吗?我是打电话来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电话的接线生说:“先生,你恐怕弄错了,我公司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经理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青年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跟着便挂了电话。

电话亭老板听了青年人的话,便说:“青年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

青年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三和公司的园丁,我刚才打的电话,是用以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公司的标准而已。”

在生活中,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那些在认识上固执己见、不思变革的人而言,反省乃是纠正认知偏差与错误、达到自我颖悟的必由之路。

5.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以开放心态对待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下不一样的行为。

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大学生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对方的心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他人的优点,并给予对方真诚的鼓励,使团队和谐高效;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进行个人定位,成功地推销自己……

6.寻求帮助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个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认知困惑时,就要自觉地向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高人”求助。这些“高人”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包括你的父母、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所认识的某某专家……只要他们的智慧比你高,见识比你多,你就要拜他们为师。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或许,这些“高人”些微的点拨,便能让你茅塞顿开,受益终身。【测一测】认知心理测试

你的思维方式属于哪种?

下面这组题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的思维倾向性或综合思维能力。选择合适的答案算出得分,相信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一个了解了。

1.在剧院、礼堂里你喜欢哪边的座位?

A.右边(10)

B.左边(10)

C.中间(5)

2.思考对方的提问时,你向哪儿看?

A.向其左(10)

B.向其右(1)

C.直视提问者(5)

3.你的性格偏向于。

A.外向(2)

B.内向(8)

C.难说(5)

4.你长于。

A.白天工作(2)

B.夜间工作(8)

C.二者相同(5)

5.从以下的26项中选出你最擅长及最差的各四项。

支配时间:好(2)差(7)

条理性:好(7)差(2)

计划性:好(2)差(7)

创造性处理问题:好(8)差(2)

管理他人:好(2)差(7)

不落俗套:好(7)差(2)

说服别人:好(2)差(8)

鼓动他人:好(2)差(7)

将事物概念化:好(7)差(2)

综合能力:好(7)差(2)

洞察力:好(8)差(2)

运用直觉能力:好(8)差(2)

控制力:好(2)差(7)

自我训练:好(2)差(7)

办事动机明确:好(7)差(2)

事先安排:好(2)差(7)

推动计划:好(7)差(2)

任务按时完成:好(1)差(8)

咨询他人:好(7)差(2)

谦恭有礼:好(1)差(8)

责任心:好(2)差(7)

目光长远:好(7)差(3)

讲求实际:好(2)差(8)

有见地:好(8)差(3)

独立性:好(2)差(7)

精力充沛:差(3)好(7)

6.下列词语中哪些最能刻画你的特点?选出其中的五个来。

善抓典型(8)

重视言词(5)

求实(8)

聪慧(3)

细致(2)

长于类比(7)

锋芒毕露(3)

总体把握(8)

易于动情(7)

自我克制(2)

乐于创新(8)

惯于直观(8)

言语天分(4)

数学才能(3)

艺术敏感(9)

音乐才赋(9)

分析(3)

逻辑(2)

7.选出最符合你情况的四条。

性格外向擅长交际(2)

对自己的智力时有怀疑(7)

领导能力极强(2)

富有自立社会的信心(3)

有事情宁可单干(8)

酷爱艺术(8)

审慎而负责(2)

乐于投身集体事业(3)

自认为非常敏感(7)

不喜欢听从管理(7)

常自我批评(7)

尊重公众惯例及价值观(3)

计分和解释:

本组测试题每一答案的分值已经标注在其后的括号中,选好之后请将分值相加。

总分介于85~128分者,属于左右脑综合运用最佳的,这种人身上蕴藏着较为可观的创造潜力。41~84分者,倾向于使用左脑思维,是推理思维型。129~172分者,属于直觉思维型,较多使用右脑考虑问题。

得分过高、过低均非可喜现象,这证明你倾向性太强,有偏颇之嫌。今后应针对以往你认为难处理的问题及方面多加研究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完善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想一想】盲人摸象的启示

一群大象来到了城里,人们纷纷上前观看。一群盲人也很想知道大象的模样,只是因为看不见,他们只好用两只手去摸,以此来辨别大象的模样。摸到象鼻的盲人说道:“噢,大象像个竹筒子。”摸到大象耳朵的盲人说道:“大象像个芭蕉扇。”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则急忙说道:“你们两个说得都不对,大象明明像根绳子。”第四个摸到大象腿的盲人,很不以为然地说:“你们都瞎说,大象就像一根柱子。圆圆的,高高的。”摸到大象肚子的盲人反驳道:“哼!你们都是在胡说,大象就像一面鼓。”他们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不一而终。

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盲人摸象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1)盲人由于无法用眼睛综观大象的全部,而只能用手触摸大象的局部,从而得出各种有关“大象是什么”的片面结论,乃是情理当中的事情。如果盲人们还有其他的感官尤其是眼睛的参与,或交换各自的位置,触摸遍了大象的各个部分,或相互介绍各自的触摸感受,那么,盲人们就不会得出以上看起来不可理喻的结论。(2)常人在观察和评价一种现象或事实的过程中,虽然不会像盲人那样,受到感官的限制,但如果他不能自觉地借助多种感官,运用多种观察工具,多角度、多层面地去观察分析事物,而仅仅依赖管窥之见,便对事物作出某种偏执的评价,便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防止认知错误与偏差的发生。(3)认知活动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认知的过程与结果影响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