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凶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5 15:58:09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天下·透过镜头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动物凶猛

动物凶猛试读:

前言

动物,这大地的精灵,与人类一起,和谐地生活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数百万年的进化发展,造就了它们无与伦比的生存能力。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环境里,在自然界的残酷竞争中,动物在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存与死亡、爱情与杀戮、温情与冷漠的生命大片。

野性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处处绽放光芒:从北极到南极,皑皑白雪中有它们的足迹;从高山到深海,它们顽强生存,在被誉为“死亡之海”的沙漠深处,动物快乐地延续着它们的生命之歌。动物的许多行为和生存方式,对于人类来说,依然是未解之谜。

在动物出没的地方,在野性绽放光芒的领域,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以自己的镜头作为武器,用自己艺术化的眼光,将大自然的光影定格,让原本神秘的动物展现自己的风采,将其凝结为永恒而不朽的镜像。当人们面对这些以动物为对象的作品时,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些凝聚了摄影家汗水、心血、思想的作品,都在阐述着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挚的爱。在这些作品中,有希望、有绝望、有诞生、有死亡、有生机、有没落、有敬畏、有惕然……随时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冲击着观赏者的心灵。那无声的场面,甚至可以让观赏者摒住呼吸,稳住心跳,默默地和它们融合在一起。

动物和人类的和谐相处是充满诗意的。我们无法去想象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其他生物的星球是什么样子,无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人类都不会让那可怕的场景出现。

在《动物凶猛》这本书里,每一幅作品都在传达摄影者的思想,都在展示野性之光的璀璨。作品,记录的不仅仅是每一个片断,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文字,介绍的不仅仅是每一种动物,更是在创造着和谐而美好的生命赞歌。

搏击长空

·苍穹霸主 鹰

Eagle

俗名:鹘、鹞、鹫、隼、雕

生活环境:栖于山地森林中,善于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尔也捕食鸟类。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大洲。

传奇故事

Story

鹰的传说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活70年。要活到如此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艰难抉择。因为这个时期它的喙、爪子老化,无法有效抓住猎物。它必须努力飞到一处任何鸟兽都上不去的陡峭的悬崖。首先它要把老化的喙撞掉,然后等候新的喙长出来。接着,它把老化的趾甲从脚趾上拔下来。等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把旧的羽毛都薅下来,待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得以再活30年的岁月。与自己的过去诀别,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

如果说老虎是山林之王,狮子是草原之王,鲨鱼是海洋之王,那么鹰就是当之无愧的空中霸主。在动物里,鹰是一个科的总称,下面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其中之一,便是照片中在天上自由翱翔的斯文森。斯文森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西部的大草原上,它们在树上、灌木丛或陡峭的悬崖上筑巢,秋天,则飞越几千千米�到温暖的阿根廷,在潘帕斯草原上过冬。

鹰是凶猛的禽类,有着长而坚硬的喙,以及一双强劲有力的利爪。它们常常在空中乘着气流盘旋,用锐利的眼睛观察着地面上的风吹草动,即便是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有极高相似度的动物也逃不过它的视线,一旦发现目标,立即展开攻击。鹰的捕食对象包括爬行动物、鱼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等等,譬如照片中那只野兔,它也许原本在草地上进食,与周遭灌木和荒草一样黄色的皮毛并没有让它放松警惕,天生的谨慎让它时时防备来自外界的危险。很不幸,一只鹰发现了它,并很快向它扑来。野兔也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并立刻逃走,在逃走的过程中,它可能会突然转变方向,用迂回的路线摆脱老鹰的捕杀。但是,四腿终究不敌双翅,老鹰很快追上,并俯冲下来,伸出双爪准备抓住它,这张照片定格的便是老鹰实施攻击前的一刹那。这只野兔基本上没有逃生的可能了,在下一秒,它会被带上天空,或者是被直接按住啄死,变成鹰的食物。鹰的力量如此巨大,一只体型较大的鹰可以凭双爪将一头小鹿的脊椎生生折断,或者是携带几十千克重的猎物飞行。翱翔长空的斯文森鹰摄影:尼尔·米什勒斯文森鹰学名斯文森,生活在北美西部,迁徙到阿根廷。

鹰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也被赋予了其他更为神圣的含义。在墨西哥的传说里,阿兹特克人在太阳神的谕示下寻找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在特斯科科湖畔,他们终于看到了神谕中的情景:一只雄鹰站立在高大的鹰的寿命长达70年,在漫长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它会对死亡有奇异的感知,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上飞,寻找无人打扰的地方在对生命的眷恋中死去。很少有人能够看到鹰的死亡,于是又生出种种遐想,认为,它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猛冲向太阳,任躯体在太阳的火焰中消散。人们相信,鹰是骄傲的,它的骄傲只属于蓝天。

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于是,阿兹特克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城市——特诺奇蒂特兰城。16世纪,特诺奇蒂特兰城在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下几经战火终遭焚毁,但印第安人始终没有放弃这片被神赐福的土地,最终建成了墨西哥城,一直延续至今。在墨西哥的国旗和国徽上,都有老鹰叼蛇的图案,他们将鹰视为神的使者。而其他民族的神话中,也有许多关于鹰的故事,鹰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与古人无法企及的蓝天一起,成为尊崇和膜拜的对象。苍鹰搏兔摄影:布鲁诺·迪特利奇草枯鹰眼疾,秋高兔正肥。这只穿过灌木的苍鹰在抓住兔子的一瞬,被摄影师紧紧定格,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影像。

·高翔美利坚 白头海雕

The Bald Eagle

俗名:白头鹰、美洲雕

生活环境:白头海雕以鱼类为主食,所以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沿岸。

分布:北美洲,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北墨西哥。

在美国的国徽上,一只猛禽展开双翅,一爪抓住一束代表武力的长箭,一爪抓紧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它便是我们在照片里看到的这只勇猛的大鸟——白头海雕。白头海雕又名美洲雕、白头鹰、秃头鹰。叫秃头鹰实在是委屈了它,因为它的全身都长着丰满的羽毛,帅气逼人,怎么能叫“秃”呢?

白头海雕是一种大型的猛禽,一只雄性成年海雕双翼展开有1.8米长,雌性体型更大,翼展可以达到2.4米,庞大的身体可以帮助它保护自己的巢穴和孩子。当然,雄性相比较而言稍小些的身形更适合于飞行,巡视自己的领地,及时发现入侵的外来者。它们对于领地有强烈的占领意识,会毫不客气地赶走想要取代它们的其他海雕。白头海雕的行踪几乎遍布整个北美,北到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南到墨西哥北部,都是它们活动的舞台。

白头海雕的食物很多,首先是鱼类,这应该是所有海雕都喜欢的食物。它们喜欢住在水边,那里能够找到充足的食物,而开阔的海岸、沙洲也能够提供吞食猎物的场地。外出捕鱼时,它们通常是在空中一边滑翔一边观察,一旦发现目标便立刻俯冲下去。第一幅照片上这只海雕显然是发现了藏匿在水中的鱼,这条鱼在临近水面的地方游弋,海雕正伸出双爪准备将它拖出水面。白头海雕有一双长达15厘米的大脚,足底粗糙的角质可以避免身体滑腻的猎物挣脱溜走,四个脚趾上长有锋利如刀的爪,能够轻易穿破猎物的身体,刺入内脏,一招毙命。抓住猎物以后,白头海雕便会找个地方美美地享用一顿。虽然它同其他鸟类一样没有牙齿,但那坚硬有力的喙能将肉一块一块地扯下,即使猎物还剩下一口气,被这么一啄一扯,哪里还有命在呢?除了鱼以外,白头海雕也捕食比自己小的禽类,如海雀、野鸭、海鸥等。水上争锋摄影:克劳斯·奈格两只白头海雕为了争夺食物在水面上大打出手,这种情景是很少见的。实际上,白头海雕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动物,一般情况下,除了组成家庭之外,白头海雕很少与其他的白头海雕交往,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领地。

有记录显示,它们还会捕食天鹅等大型鸟类。如果碰到一些爬行动物、两栖类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尤其是螃蟹的话,它们也很乐意进食。在不能轻易获得新鲜食物的情况下,它们还会食用腐肉,来者不拒。白头海雕的胃很小,在胃与口腔之间有一个喉囊,可以用来储存食物,以备不时之需。它的抗饥饿能力很强,健康的成年白头海雕即使一周不进食也能活下去。

白头海雕在北美洲备受尊崇,1782年,它被选为美国的国鸟。然而,这个提议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弗兰克林就是其中之一,原因很简单,白头海雕的品行实在有些不端。能偷懒就偷懒是它们惯常的行为方式,抢劫或盗窃其他动物的食物对它而言是家常便饭,丝毫不觉羞耻。然而,当其他动物想要从它手中弄走食物的话,被发现后会立刻遭到无情的打击。选择有这样劣迹的鸟来当国鸟,的确有些说不过去。然而,白头海雕仍然是拥有众多支持者的,就凭它健硕雄壮的外形,强有力的翼爪,以及高傲的姿态,都足以吸引大批的崇拜者。

20世纪中期,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美国本土白头海雕的数量急剧下降,白头海雕一度成为濒危动物。为此,美国政府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白头海雕非正常死亡的各种原因,采取一系列措施,颁布相关文件和法令,终于使得白头海雕的生存环境获得了较大的改善,数量也大有回升。

·非洲之翼 吼海雕

African Fish Eagle

俗名:非洲海雕、非洲鱼鹰

生活环境:吼海雕生活在淡水湖、蓄水池和河流附近,有时也会出现在河口附近。

分布: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大陆版图。吼海雕捕鱼摄影:耐基尔·丹尼斯

吼海雕也被称为非洲海雕、非洲鱼鹰,“吼海雕”的名字来源于它们习惯性的极有穿透力的吼叫。它们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的近亲,头部拥有与白头海雕一样的白色羽毛,尾羽和腹部也是纯洁的白色。它们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大多数地区,只要有河流湖泊,便有吼海雕的身影。吼海雕的食物中90%以上是各种各样的鱼,它们捕鱼时,先是站在树上凝神观察水面,一旦发现鱼类的踪迹便疾扑过去,伸出爪子牢牢抓住鱼并将它带离水面,而第一张照片所拍摄的,便是吼海雕捕鱼的场景。吼海雕是鹰中的捕鱼高手,但它们的爪子力量很弱,如果捉到的鱼体重超过1.8千克,便很难从水上飞起,这时候,它们只好落在水面,爪子继续抓住鱼,然后用翅膀当桨,慢慢地划向岸边,待上岸后,才能享用这来之不易的美餐。不知道照片里那条隐匿在水中隐隐露出脊背的鱼体重几何,是否需要吼海雕划水才能上岸。夕阳下的吼海雕摄影:阿特·沃尔特非洲大地上的吼海雕,目前所面临的是消亡的威胁。人类的活动将它们一步步地送向灭亡。看着这张照片,在感叹摄影师的独到眼光之余,人们面对如此美丽的精灵,不得不为它们的命运担忧。

在动物世界里所有严守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都会受到人类的称赞,吼海雕也不例外。一对吼海雕夫妇会相濡以沫,相伴终身。对吼海雕而言,不但像人一样执着和情感深厚,也同样有安土重迁的观念。“燕子归来寻旧垒”,吼海雕也对旧巢有浓厚的眷恋。它们在大树上搭窝,会筑下数个巢穴,只有其中的一个会被用于产卵和孵卵。这个巢会被重复使用并不断加固,这样日复一日,巢逐渐变大,直径甚至可以达到2米,深逾1米,由此可想而知,这样一对勤劳的吼海雕夫妇已经相伴走过多少岁月了。

每当旱季来临,吼海雕的繁殖季节也到了。雌性吼海雕一次可以产下1到3枚卵,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孵化期。小家伙们并不是同一个时间出壳的,最先出壳的那个才有生存的权利,它会把在自己之后出生的兄弟姐妹一一杀死,独占父母的恩宠。

一头吼海雕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要5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经历许多的不测。再加上吼海雕杀死手足的遗传法则,使得它们的繁殖率一直不高。在非洲,虽然它们因经济价值不高而免于遭受人类残酷的迫害,但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环境污染的加剧,吼海雕的生存灭临着灭绝的危险,它们仍然是需要关注的物种。它们虽不像近亲白头海雕那样享有作为国鸟的光荣,然而在自然中,它们也应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可以安栖的乐园。

·为了爱和自由 金雕

Golden Eagle

俗名:金鹰、洁白雕、老雕

生活环境:属漂移鸟类,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低山丘陵、荒坡地带活动。

分布:在北美洲,金雕分布在沿太平洋岸的墨西哥中部,穿过洛矶山脉向北直至阿拉斯加和纽芬兰。在欧洲,少数金雕生活在挪威、苏格兰、西班牙、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

金雕的英文名是“golden eagle”,即“金色的鹰”。然而,它们并非金色,只有在阳光底下,头部和颈部的羽毛才会反射出金属的光泽。在北半球,金雕是大名鼎鼎的猛禽,它们以卓绝的飞行和猎食能力闻名于世,那对宽大的翅膀展开以后超过2米,体长达到1米,它们有力的爪子可以扭断猎物的脖子,翅膀一扇便可将猎物掀翻在地,凭借这样的力量和利器,它们可以轻易地捕杀啮齿类动物、大中型鸟类,甚至还会猎食年幼的狍子、野猪,某些时候,它们连狼也毫不畏惧,毅然出击,一头金雕创下过击杀14条狼的纪录,哈萨克人看中了它们的勇猛,驯养金雕保护羊群、驱赶野狼。

作为有着非凡勇气和力量的鸟,金雕有不同寻常的骄傲,对于爱,它们有自己的坚持。迄今为止,金雕的人工繁殖依旧是无人能解的难题——它们不屑于配给的伴侣,而追求自由的爱情。对于生存和自由,金雕也有执著的渴望。一头落在偷猎者手里的金雕,在被两寸长的钢针穿过头顶之后,依然能顽强地挺过一夜,当清晨的阳光照进窗户,它仍然朝着太阳的方向展开翅膀,想要重回蓝天,最后,它的生命终结于穿肠的毒药。每年,都有许多这样悲惨的情节发生,金雕丧生于偷猎者的黑手和人类的贪欲之下,它们的羽毛被当作昂贵的装饰品,或者,被制成标本陈列于室内。人们意欲复原它们昂扬的姿态,而它们高贵的灵魂正在天上,俯视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罪行。当人们面对这种鸟时,谁能够毫无愧惧地直视它的眼神?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近距离拍摄的雪中捕食的金雕摄影:盖伊·爱德华兹

·称职的清道夫 兀鹰

Vulture

俗名:秃鹰、秃鹫

生活环境:在海拔2000米至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均有分布,栖息于高山裸岩上,筑巢于高大乔木上。

分布: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欧洲的广大区域。

所有的猛禽中,兀鹰的身份十分特殊。一方面,一些有天葬习俗的民族将兀鹰视作沟通天地的使者,认为兀鹰食用死者的尸体,从而将死者的灵魂带入天国;另外,又有许多人因其嗜食尸体腐肉而认为它是不祥和不洁的鸟。再加上它看起来有些奇异的外形,更是引得众多人的鄙弃。

人们较常见的秃鹫就是兀鹰的一种,它头上长着白色的极短的绒毛,脖子周围还有一圈较长的柔软的羽毛,被风一吹便会飘动起来。照片中这只与猎豹争食的黑色大鸟,就是黑兀鹰。

同其他的兀鹰一样,它们的头羽都退化了。一些兀鹰干脆没有头羽,只露出光秃秃的粉红色的肉。这是因为,这些鸟都是以腐肉为生,细短或干脆不存在的头羽正好方便它们把头探入食物尸体内部撕吞腐肉而不用担心羽毛被弄得乱七八糟脏污一团。看照片,碧空如洗,是个不错的天气,一只黑兀鹰展开双翅与两只幼年猎豹发生冲突,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猎豹身后的猎物。不管是食肉动物没有吃完的猎物,还是自然死亡或疾病死亡的动物,兀鹰都很高兴去“清场”。一些动物尸体摆放数日已经开始腐烂,兀鹰也毫不嫌弃,照样吃得津津有味。人们惊讶于它们的免疫能力,因为在腐肉中滋生的多种细菌可是有强大的杀伤力的。最后,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兀鹰的胃液腐蚀性很强,吃下的细菌难逃被消化的命运,难怪它们可以有恃无恐,恣意寻找腐肉了。

虽然兀鹰因它的食性而不被理解,但它所承担的清道夫的角色值得敬佩。如果没有它们清理自然界中的腐肉,那么宝贵的水源便会被污染,疾病将大肆蔓延,夺去无数生命。虽然老鼠、野狗之类也能负担起一定的清除腐肉的责任,但它们会携带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对人畜和其他动物的健康同样带来危害。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兀鹰一个公允的评价呢?兀鹰斗猎豹摄影:费德里科·维罗尼斯兀鹰基本上以腐肉为食,大型兽类的尸体是它们主要食物来源。由于人类使用各种化学药品毒杀动物,兀鹰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数量大规模减少。

·魅影杀手 鸮

Owl

俗名:猫头鹰、鸱鸮

生活环境:栖息于低山地带、平原、草原、林地等。

分布:分布于除南极、北极之外的亚洲、美洲、非洲、欧洲的广大区域。

漆黑的暗夜里,从一处草丛中传来悉悉簌簌的声响,一只老鼠出洞了。它借着夜色的掩护出来觅食,身上的毛色与夜融为一体,很难被发现。正当它啃噬食物时,一片黑影悄然无声地从天而降,接着,伸出利爪一把抓住老鼠,飞走了——这是鸮捕捉老鼠最经典的场景。

传奇故事

Story

角鸮

除了人们熟知的仓鸮和雪鸮之外,鸮类里面还有一个著名的大类,那就是角鸮。角鸮是头上有角状羽束的鸮类,全球共有17种。其中大雕鸮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种鸮主要分布于北极树南美东部,但亚马逊雨林中则没有。这是一种强壮、具斑驳褐色羽毛的猛禽,体长超过60厘米,雌鸟展翅长达2米。主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但大雕鸮能捉走比较大型的猎物(如母鸡)。能适应沙漠和森林区,仅在食物短缺时迁徙。其它角鸮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区。

鸮,就是人们俗称的猫头鹰。猫头鹰外形上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扁平的面庞,它的眼睛不是长在头的两侧,而是同人一样嵌在面庞上。猫头鹰有极好的视力,可以觉察到黑夜里一点点微弱的光线。但这并不是它仅有的探测工具,除了视力以外,猫头鹰还有惊人的听力,这样,即便是在全黑的环境中,也能准确知道声音的来源。

有这样好的视力和听力,猫头鹰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老鼠,然后,张开翅膀飞过去。之所以称其为“魅影杀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行动的无声无息。猫头鹰的身上的羽毛蓬松而柔软,翅膀宽大,飞羽上附生有柔软的缨毛,可以减少与空气的摩擦,从而将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控制到最小。这样,才便于实施突然袭击。此外,多数猫头鹰在夜间活动,更加符合“魅影”这一称谓了。飞行中的雪鸮摄影:丹尼尔·J.克斯中世纪的欧洲神话中已有记载说猫头鹰是巫师的好朋友。

很久以前,人们便把猫头鹰当成是通灵的动物。在中国,人们认为猫头鹰可以预知死亡,因此将它视作不祥的鸟儿,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猫头鹰并非都是不幸和噩运的化身。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就将一只小鸮养作宠物。中世纪的欧洲神话里,巫师们喜欢与猫头鹰成为朋友,而雪鸮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这些与巫师交往甚密的猫头鹰里,最有名的,要数“哈利·波特”的信使——雪鸮海德薇了。

通过上面这张照片,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雪鸮的样子:因为它一般生活于北半球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所以通体洁白,但在羽毛的尖端有褐色的斑点。它们大都在白天行动,在遥远的靠近北极的地区,整个夏天都是白昼,到了冬天,则陷入漫长的黑夜。这时候,雪鸮可能因食物匮乏而飞到其他地方,欧洲、阿拉斯加,甚至印度的西北部。第一幅照片便摄于阿拉斯加,它正伸展双翼贴近地面飞行,搜寻隐藏在苔藓中的猎物,除此之外,它还可能栖息在高处,仔细观察四周动静,发现猎物便即刻出击。

雪鸮是旅鼠的天敌,旅鼠每四年就有一次繁殖的高峰期,在旅鼠数量大增的期间内,一对雪鸮一天就可以消灭50只旅鼠。除旅鼠外,雪兔也是它们喜欢吃的动物。在食物稀缺阶段,它们还会猎食野鸡、野雁等。由于生存的环境极其恶劣,在食物极端匮乏的境地,还出现过稍大的雪鸮雏鸟吃掉刚刚出壳的雏鸟的情况。

过去,雪鸮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但在《哈利·波特》热掀起之后,海德薇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许多人都想要将雪鸮作为宠物来豢养。虽然在人类手中,它可以衣食无忧,但它最喜欢的,还是在北极地区艰苦而快乐的生活吧。仓鸮与鼠摄影:海恩·冯·豪斯顿仓又叫猴面鹰、猴头鹰。在中国有两个亚种,在国外分布于亚洲西部、南部和东南部、欧洲、大洋洲、非洲,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等地,几乎遍及全球。

·敢与鹰争先 渡鸦

Common Raven

俗名:老鸹、渡鸟

生活环境:生活在较荒凉、不受干扰的北方冻原和北方森林,以及贫瘠的山地和荒漠。

分布:北美洲、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中国北部、西部高原开阔山区的起伏不平地带。

渡鸦是脑部最大的鸟类之一,它们算是鸟中的智者、天才。曾经有科学家设计出一个试验来测试渡鸦的洞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被测试的5只渡鸦中有4只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任务。渡鸦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除了环境的声音,还会模仿人类说话。它们发出的声音有几十种之多,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发现敌情时的发布警报等等。渡鸦与死兔摄影:法兰克·格里纳韦在冬季,渡鸦以腐肉、死鱼和垃圾为食。

渡鸦的智慧在获取食物方面得到完美运用。它们会在某一个地方藏起食物,待日后独自享用。隐藏食物是许多动物都有的行为,并不稀奇,然而,其他渡鸦发现同类在藏起食物时,会用心记下藏匿的地点,然后,趁物主不注意偷走食物据为己有。这种现象在渡鸦群中相当普遍,因此它们会选择离食物源很远的地方来藏匿,而且还会摆“迷魂阵”,迷惑那些躲在一旁的偷窥者。渡鸦哺育雏鸟摄影:米歇尔·S.昆顿渡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环境对渡鸦的繁殖能力丝毫没有影响。

年轻的渡鸦总是成群出没,彼此深切明白团队的力量,对家庭和集体十分热爱。它们会采取群体行动获得食物,抢得到便抢,偷得到便偷,狼、北极狐等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成群的渡鸦可以和鹰一争高下,将鹰打得狼狈而走。

传统的看法认为,渡鸦是不祥之物,它会带来厄运和死亡,再加上它如夜一般黑的羽毛和聒噪的啼声,更招来人们的厌恶。渡鸦当然没有引领死神、招致不幸的能力,但它的狡黠有时令驱赶它的人无可奈何。由于渡鸦毫不挑剔的习性、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巧取豪夺的生活方式,它们的家族“鸟”丁兴旺,在一些地方甚至泛滥成灾。它们会毁坏庄稼、伤害牲畜,甚至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从很早时候开始,人们就在想方设法驱赶为害的渡鸦了。

·空中强盗 贼鸥

Skua

俗名:猎鸥

生活环境:唯一既在北极又在南极繁殖的鸟类。营巢自奥克尼群岛至冰岛及自南美南端至离南极点不足240千米处。

分布:出没于各大陆的沿海地区以及南极和北极地区。

从照片上看,这是只挺漂亮的鸟,然而品行却极其恶劣,因此被称为“强盗”,而它的名字——贼鸥,也正好与它的行为相符。飞翔中的贼鸥摄影:弗朗斯·莱蒙斯贼鸥是企鹅的大敌。在企鹅的繁殖季节,贼鸥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企鹅的栖息地,叼食企鹅的蛋和雏企鹅,闹得四邻不安。

在南极,这是一种臭名昭著的鸟,从小便有恶行。先出生的贼鸥欺负起弟弟妹妹来一点也不顾及手足之情,直至将弟弟妹妹赶出家门,独享父母的宠爱和美食。长大之后的贼鸥更是无恶不作,虽然会自己捕鱼,但更喜欢偷抢他人的食物,除此之外,贼鸥常常偷走企鹅的蛋。到了企鹅繁殖的季节,它们便早早地盯上了企鹅群,总是在大企鹅不注意的时候叼走企鹅蛋,或者是袭击出生没多久的企鹅。每次贼鸥来袭,都使得企鹅紧张万分,在企鹅群中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在猎食小企鹅时,贼鸥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它会用接连几天的时间暗中观察一只生病的小企鹅,并找准时机下手。大企鹅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强盗把孩子从身边夺走,必然要奋力反击,这时候,贼鸥一边与大企鹅周旋,一边盯住小企鹅,只要小企鹅惊慌之下与父母走散了,它就会立即跟上,三下五除二将小企鹅掳走。

贼鸥的巢也是掠夺来的。懒惰的贼鸥不愿意自己劳心费神地去搭窝,而是明目张胆地跑到别人家里,把正牌的主人赶走,自己恬不知耻安安稳稳地住下。一旦它住定了这里,就会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尤其对靠近巢穴的人类怀有强烈的敌意,大声喧闹赶走人类,飞到空中向人俯冲下来,狠狠地用爪抓、用喙啄,甚至在人头上拉屎。这时候要避开贼鸥的攻击,只有用衣服把头蒙起来,迅速避开了。当然,它们只有在感觉到威胁时才会主动攻击人。

虽然贼鸥品行极为不端,会给科考工作人员带来小麻烦,但人类对它可是“以德报怨”的。在南极乔治岛,贼鸥受到了精心的保护,任何偷猎行为一经发现,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照片里这只贼鸥才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天空飞翔,继续它们不光彩的日子。

·暗夜追击 蝙蝠

Bat

俗名:仙鼠、飞鼠

生活环境:蝙蝠通常喜欢栖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缝隙、地洞或建筑物内,也有栖于树上、岩石上的。

分布:蝙蝠大体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小蝙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倒挂在树上的黑狐蝠摄影:希欧·阿尔弗斯狐蝠日间倒挂在大树枝上,夜间成群出动,觅食野果、花蕊。冬季隐藏于洞穴中冬眠。

在《伊索寓言》里,鸟兽之间的那场大战中,我们这里的主角——蝙蝠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当鸟类占上风时,它声称自己是鸟类;而当兽类获得优势,又跑到百兽那里攀亲戚。结果,遭到双方的鄙弃,被开除出鸟兽之列,只能灰溜溜地走掉,夜里才敢出来活动。伊索给蝙蝠扣上了“墙头草”的帽子,是没有节气的叛徒,蝙蝠则抱着这个千年冤屈过了一年又一年。黑夜中觅食的蝙蝠摄影:维苏尔·尤里密特

大约在每年的4月间,沉睡了一冬的蝙蝠终于苏醒,慢慢活跃起来。夕阳中往来交错的蝙蝠身影隐隐透露夏天的讯息。蝙蝠在夜里出门觅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家蝠以捕虫为生。也有的喜欢植物的花蜜、果实,狐蝠就是其中一种,它的双翼张开长度超过1.5米,是蝙蝠中个头最大的。还有的蝙蝠会捕食青蛙、鱼类等,臭名昭著的吸血蝙蝠则以动物的血液为食。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真正能够飞行的(其他一些看似可以在空中以优美姿态行动的哺乳动物不过是凭借空气动力在滑翔而已),那翩翩振动的身影看上去与鸟的确很相似,它巨大的龙骨突可以附着更多的肌肉来增强飞行能力,一些蝙蝠甚至能够飞行数千千米,如同鸟类的迁徙。夜色中数万只蝙蝠集体在半空盘旋的景象是十分壮观的。但蝙蝠是标准的兽类。它是胎生而非卵生,小蝙蝠出生后要先吃妈妈的乳汁,稍大一些后才能吃其他的食物。而且,从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蝙蝠的双翼就像一层薄膜,它也没有羽毛,仅有几根骨架作为支撑。浑身上下没有一根羽毛,怎么能算是鸟类呢?

蝙蝠有许多惊人的能力,这使得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对它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张照片是在摄影棚内拍摄的,在美国俄勒冈的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记录的是蝙蝠捕捉蛾子的情景。漆黑的夜里,一只蛾子振翅飞行,它没有想到,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也会有隐没在夜深处的杀手。蝙蝠并没有因黑暗而迷失方向,相反,它轻易地发现了蛾子的方位,很快就扇动连接前后肢的双翼靠了过来,慢慢贴近,然后,张开嘴,准备一口咬住蛾子。对于蝙蝠如何发现猎物进行捕食,人们曾有过各种猜测。大多数的意见依然认为它是靠眼睛来发现猎物的。然而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揭开了这个秘密。此后,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蝙蝠捕猎的秘密武器,那就是超声波。蝙蝠一边飞一边发出超声波,它的耳朵用来接收返回的波,通过这种方式确定猎物的方位、大小,设计自己的飞行路线。而今,超声波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动物仿生学因为蝙蝠而形成。

斯帕拉捷的实验

1793年夏的一个夜晚,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放飞了关在笼子里做实验用的几只蝙蝠。只见蝙蝠抖动着肢翼,轻盈地飞向夜空,并发出自由自在的叫声。斯帕拉捷见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放飞蝙蝠之前,他已用小针刺瞎了蝙蝠的双眼,“瞎了眼的蝙蝠怎么能如此敏捷地飞翔呢?”经过多次试验,斯帕拉捷终于弄清楚,原来,蝙蝠是靠听觉来确定方向,捕捉目标的。

斯帕拉捷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从此,许多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了这个课题。最后,人们终于弄清楚:蝙蝠是利用“超声波”在夜间导航的。它的喉头发出一种超过人的耳朵所能听到的高频声波,这种声波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迅速返回来,它们用耳朵接收了这种返回来的超声波,使它们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引导它们飞行。

蝙蝠在不同地区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欧洲,因为其昼伏夜出的习惯以及某些品种对鲜血的强烈嗜好而被看成是吸血鬼的打手,古堡幽灵的伴侣,是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人们在这种小生灵身上寄托着美好的愿望:蝠,“福”也,在许多雕刻、绘画上都有它们的形象。蝙蝠的粪便在中医里被称为“夜明砂”,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对农业而言,捕食昆虫的蝙蝠可以减轻虫害,它的排泄物也可以作为肥料撒在田地里,的确是人类的好帮手。但是,许多蝙蝠身上都携带有病毒、细菌等,因此平时还是少近距离接触为妙。黑狐蝠树上倒挂摄影:希欧·阿尔弗斯植食性的狐蝠又被称为果蝠,与其他的蝙蝠不同的是,大多数狐蝠是靠嗅觉来发现食物的。

冷血杀戮

·爬虫类之王 鳄鱼

Crocodile

名:鳄、噩鱼

生活环境:栖息在淡、海水中以及河口和海湾交叉口处。鳄鱼除少数生活在温带地区外,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泽中。

分布:鳄鱼属脊椎类两栖爬行动物,分布于热带到亚热带的河川、湖泊、海岸中。

每年的7月份,雨季来临,非洲大草原上大规模的动物迁徙开始了。它们一路向北行进,最终到达照片上所显示的地点——肯尼亚。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好的禁猎区之一,马拉河是保护区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动物迁徙途中要经过的最后一条大河。马拉河的河水流到这里并不湍急,但是,想要横渡过去,有着极大的危险,因为在看似平静的河里,潜藏着可怕的杀手——鳄鱼。死死咬住角马的鳄鱼摄影:安迪·罗斯

鳄鱼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它曾与恐龙在同一个时代生存。如今恐龙只剩下化石,而它们依然在这个星球上扮演危险的角色。千百万年来,它的体形、生活习性等都没有太大的改变,长而大的嘴、锋利的牙齿、突起的眼睛以及凹凸的皮肤和鳞甲,光从长相上来看便令人胆寒。现存的鳄鱼种类有20多种,一些生活在咸水中,一些则生活在淡水河流、湖泊和沼泽中。它们生性残暴,捕食能够捉到的一切动物,从鱼类、蛙类到大型食草动物,统统来者不拒,人也不能例外。

照片上的这只鳄鱼是尼罗鳄。尼罗鳄最特殊的地方是它的求偶方式,雄鳄占据一段堤岸,以叫声吸引雌鳄,同时也是在宣布这片地方的归属权。当雌鳄被吸引后,雄鳄的表演就开始了:它扭动笨拙的身躯,用鼻孔朝天上射水。尼罗鳄喜欢潜伏在河水中,只留鼻孔和眼睛在外,以便呼吸和观察四周的情况,一旦受惊便会立即沉入水下。当它发现猎物时,会先下潜,悄无声息地靠近,最后瞄准时机一跃而起将猎物拖入水中。

有人观察到,鳄鱼会流眼泪。这并非因其心善在忏悔自己所犯下的杀业,而是其生存的本能行为。鳄鱼的肾脏功能不完善,无法排除体内多余的盐分,在它的眼睛附近有一个盐腺,人们看到所谓的“鳄鱼的眼泪”不过是鳄鱼所排出的盐水罢了。

·食人凶兽 湾鳄

Estuarine Crocodile

俗名:海鳄,咸水鳄、河口鳄、忽雷、忽律

生活环境:湾鳄主要生活在濒临大海的河口地区。

分布:东南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北部一带。

传奇故事

Story

鳄虎大战

2005年3月12日,印度贾德拉罕邦一位村民进丛林采蜜,有幸目睹了一场湾鳄与猛虎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32岁的拉伯德鲁行舟至坎哈大丛林,一声虎啸吓得他爬上了一棵大树。时间不长,只见林中出来了一只老虎击杀了一条幼鳄。时隔不久,一条成年鳄爬上岸来。老虎又扑了过去。一场鳄虎大战就此展开,经过半个钟头的对决,湾鳄咬住了老虎的腹部,受伤的老虎一口咬住鳄颈不放,两只巨兽互相紧咬,谁也不肯松口。这样约半个小时后,湾鳄和老虎双双毙命。

二战末期,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兰里岛之战,这场战役之所以闻名于世,并非由于其对于整个战争局势有巨大影响,而在于这是历史记载的鳄鱼食人最多的一次。1000多名日军驻扎在缅甸的兰里岛,负隅顽抗。白天,英军与岛上的日军展开激烈交火,仍未拿下,然而到了夜间,忽然从岛上传来凄厉的叫喊声、枪声,彻夜不绝。天亮后,英军派人去查看情况,却发现遍地是人和鳄鱼的尸体,最后幸存的士兵仅有20余人,且全都精神崩溃。亲手缔造这一地狱般惨象的,正是照片中那藏身水中的、鳄鱼凶残榜上排名第一的湾鳄。

湾鳄也叫咸水鳄,因为它的耐盐度比其他鳄鱼要高,往往生活在河口、红树林等地带。它是所有鳄鱼中体型最大的,一头雄性成年湾鳄体长可以达到7米,这长度,快赶上一辆中巴车了,吃个把人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它又多了个诨名——食人鳄。

如今,湾鳄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其原产地东南亚至今也有部分湾鳄活跃。

这张照片拍摄于澳大利亚,这里同巴布亚新几内亚一起被公认为世界上湾鳄被保护得最好的地区。这头湾鳄正在由岸上慢慢爬到水中,它的两眼向外凸起,满脸凶气,身体表面布满了鳄鱼典型的棱鳞,让人望而生畏。小湾鳄只能吃一些昆虫、鱼类等,但长大以后,就会变成可怕的恶魔,猴子、野猪、水牛甚至人都是它觊觎的猎物。在澳大利亚,湾鳄还曾有袭击船只的不良记录,使得不少人谈鳄色变,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记载,湾鳄还真是臭名昭著的刽子手啊。

虽然湾鳄把人当成猎物,但人类却并不记仇,反而将其保护起来。湾鳄的肉和皮备受追捧,外加对人畜性命的威胁,从而惹来杀身之祸,一些地方的保护措施不力导致湾鳄数量进一步下降。一个新的类似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保护计划在印度尼西亚筹备实施,而中国也正在行动,争取让已经在中国绝迹千年的湾鳄重获新生?湾鳄摄影:希欧·阿尔弗斯成年湾鳄经常藏身水下,只有眼睛和鼻子露出水面。湾鳄耳聪目明,一旦受惊便立即下沉。它常在午间浮水晒太阳。夜间则潜伏岸边,目光如炬,伺机捕食。正在吞噬鲈鱼的澳大利亚湾鳄摄影:比林达·瑞特湾鳄常食鱼、蛙、虾、蟹,也吃小鳄、龟、鳖。咀嚼力强,能碎裂龟鳖的硬甲。

·土龙传说 扬子鳄

Chinese Alligator

俗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

生活环境: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

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

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安徽扬子鳄繁育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经过多年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从1999年至今,中国的野生扬子鳄仅剩下150条左右,且分布在18个极小的、相对隔离的区域。世界著名动物保护学家约翰·瑟布贾纳森博士说:“除非扬子鳄得到帮助,否则它将会成为第一种灭绝的野生鳄鱼。”进食的扬子鳄摄影:路易斯·卡斯塔内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土龙,是目前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之一。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能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在长江流域,扬子鳄已经生存了2.3亿年之久,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1979年,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扬子鳄与凯门鳄同属短吻鳄,但是体型要小。成年扬子鳄体长很少超过2.1米,一般只有1.5米长,体重约为36千克。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大,全身有明显地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覆盖着革质甲片,腹部的甲片较高。背部呈暗褐色或墨黄色,腹部为灰色,尾部长而侧扁,有灰黑或灰黄相间竖纹。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打洞打穴的工具。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个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似一座地下迷宫。它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

·这个杀手戴眼镜 凯门鳄

Caiman

俗名:美洲短吻鳄、眼镜鳄

生活环境:两栖,肉食性,生活在江河及其他水域的边缘。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以及南美洲。

如今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的种类也从最初的小猫小狗逐渐扩展,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有人喜欢就有人养,许多从前人们听起来就要生畏的动物如今也慢慢走进家门成为新宠,比如毛蜘蛛、蜥蜴、蟒蛇等等,而这张照片中的鳄鱼,也是其中之一。当然,它可不是娇生惯养的宠物,而是土生土长大自然的孩子。凯门鳄与水獭摄影:妮可·杜布雷克斯这张照片拍摄于巴西,在一条河边,两只水獭和一条凯门鳄互相对峙着,谁胜谁负,尚难预料。

这条鳄鱼学名叫凯门鳄,也叫美洲短吻鳄,因为它的双眼之间有一条横骨,所以又被称为“眼镜鳄”。看照片,它趴在水边,头高高扬起,虽然戴眼镜但眼神极好,那大大的眼睛还斜视着镜头,那股子机灵劲儿确实挺讨人喜欢,难怪很多人要把它当作宠物来饲养。在自然界里,凯门鳄家族中的大个子黑凯门鳄最多可以长到4米,如果要拿它当宠物可够刺激的,想要养这样一个大家伙做伴儿,还是要有非同一般的勇气和决心的。因此,人们在把它当宠物时,往往会控制它的体积。夕阳照耀下的凯门鳄摄影:希欧·阿尔弗斯一只凯门鳄在河边警觉地抬起了头,注视着周围的动静,夕阳照在它的身上,呈现出一片金黄。

虽然凯门鳄模样讨人喜欢,但大家可不要忘记它鳄鱼强悍的本性。凯门鳄一般以脊椎动物为食,多吃鱼类。凯门鳄捕鱼有一定的技巧,除了偷袭以外,另有高招。它很擅长游泳,会把鱼从深水里赶到水浅的地方,方便自己抓到它们;如果是在一片开阔的水域里,它还知道把鱼群往一个狭窄的湾里赶,这样鱼群想要逃脱可就难上加难了,而自己则可以大肆饱餐一番。

凯门鳄对陆地上的生物也很有兴趣。有人曾拍摄到凯门鳄杀死水蟒的画面:岸上,一条1米多长的水蟒漫不经心地爬过,水中一头大凯门鳄很快发现了它,也跟着上了岸。凯门鳄先是不动声色地靠近水蟒,然后试探性地咬了几口,水蟒掉头就跑,可惜为时已晚。凯门鳄大嘴咬住水蟒中部以后拼命摆头狂摔,水蟒惯用的招数——绞杀此时派不上一点用处,只能晕晕乎乎地就送了命。此战凯门鳄大获全胜。照片中的这头凯门鳄个头虽然不是太大,但倘若遇到水蟒的是它,一番厮杀之后,获胜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饶是凯门鳄凶杀成性,也要面临来自其他动物的杀戮。当它还躲在卵里没有孵化出来,就有可能被蜥蜴、鹰、猴子和浣熊等吃掉。等到小凯门鳄破壳而出,又要想方设法逃离鲇鱼、乌龟以及其他大鳄鱼等的追杀。长大后,在碰到美洲狮和巨型森蚺时,也有变成其食物的危险。除了大自然中的猎食者,人类也是凯门鳄的天敌。在人类的欲念作用下,凯门鳄变成餐桌上的佳肴、时尚人士的装备……一生不得安逸,是大多数动物的生活写照,照片上的可爱的凯门鳄越过重重危机活到了今天,现在它正安然地在水边休憩,明天等待它的将是送上门的美味还是致命的危机呢?藏身水草中的凯门鳄摄影:妮可·杜布雷克斯这是一条典型的巴西宽吻凯门鳄,其形貌和中国的扬子鳄很相似,但体型较扬子鳄大,主要生活在沼泽、河流、红树林和湖泊中,食蜗牛、小型哺乳动物、鱼和鸟类。

·蛇中“巨人” 蟒

Boa

俗名:南蛇、琴蛇、蚺、巴蛇、大麻蛇、埋头蛇、黑尾蟒

生活环境:生活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森林中,或溪间附近的土山常绿阔叶林和石山常绿阔叶藤本灌丛区。

分布: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福建、海南、四川、香港;国外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温热带地区。

蟒蛇一般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方,种类很多,非洲热带雨林中的球蟒在受到惊吓后会将身体团成球状,据说古埃及宫廷专门养它来捉老鼠。黄金蟒是缅甸蟒蛇白化后的变种,因其稀有而被原产地的居民当成神灵来膜拜。此外,还有血蟒、非洲岩蟒、安哥拉蟒、森蚺等许多种类。蟒蛇是蛇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可以达到7米,体重60千克,还有人见过身长9.6米的蟒蛇,真是骇人听闻。

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蟒蛇有个好胃口,可以吞下比自己体重大的动物。曾经有人发现一条10千克重的蟒蛇吞下了一头15千克重的小猪。蟒蛇捕猎时,遇到小猎物如老鼠之类,就直接吞入腹内,稍大一些的,先用身体缠住猎物致死,然后再吞下去。所有的蛇类吃东西都是囫囵吞枣式的,不用担心消化不良。饱食之后,巨蟒可以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用吃东西了。巨蟒的狩猎对象有兔子、麂、鸟类、家禽等,此外,它还是捕鼠能手。

同其他的蛇类一样,巨蟒视力并不太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老鼠可以躲在那里不被发现,因为巨蟒寻找猎物并不是靠眼睛看,而是依仗敏锐的嗅觉。蛇类常将长长的芯子探出来,是为了探查外界的情况。此外,巨蟒还有一门先进的武器——“红外线探测仪”,位于眼睛和鼻孔之间的颊窝处,凭借这一武器,它可以觉察到老鼠身体不断散发出来的热量,从而获知老鼠的方位、大小等信息。可以说,红外线探测仪就如同巨蟒的第三只眼,它所传递的信号在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这样,巨蟒就可“看”得一清二楚了。如此说来,小老鼠被巨蟒忽略的概率有多大呢?这场捉迷藏的游戏不会玩得太久,下一刻,就是巨蟒出击的场景了吧。巨蟒与鼠摄影:斯蒂夫·布伦斯坦斯蒂夫·布伦斯坦作为时尚摄影大师,在摄影界甚有名望,这幅动物摄影,给第一次欣赏它的人一种虚幻的感觉,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张摆拍的作品。然而,这是一张用镜头真真切切捕捉到的作品。

Throughthelens

·毒蛇之王 眼镜王蛇

King Cobra

俗名: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扁头风

生活环境: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树木中,常在山区溪流附近出现,林区村落附近也时有发现。

分布:分布于非洲、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的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西藏等地。

照片里,一条蛇将口微微开启,努力吞噬另一条蛇,它便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毒蛇——眼镜王蛇。眼镜王蛇在中国被称为眼镜蛇,但与其他眼镜蛇并非同一种类,属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它的体型要大得多,有记录最大的眼镜王蛇体长达到5.6米,无愧王者的美誉。它的颈部同样有能够膨起的皮褶,但没有其他眼镜蛇身上眼镜形状的花纹,而是倒“V”字形的斑。

眼镜王蛇一般生活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和南亚的森林中,喜欢水,擅游泳。它的食性与众不同,是专门吞食其他蛇类的食蛇之蛇,因此在眼镜王蛇的领地里,很难再看到其他的蛇类。凭借灵敏的感觉器官,它能在100米外便发现猎物,很快游过去,发起攻击,用毒液将猎物毒死,然后整个儿吞入腹内。饱餐一顿以后,眼镜王蛇会找个地方慢慢消化,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它都不用担心吃的问题了。

眼镜王蛇的性情凶猛,杀伤力很强,遇到人时,它会本能躲开,但也会主动攻击人。它的感觉敏锐,行动快,发起攻击只要一刹那。眼镜王蛇毒液的毒性尤为猛烈,仅仅需要两滴便能使一个成年人致命,中毒者会感觉到剧痛和晕眩,并很快陷入昏迷状态,呼吸和心力衰竭,最终死亡,这一过程最快只需要3到6分钟,比恶名远播的非洲黑曼巴蛇还要快。而它一次射出的毒液多达7到10毫升,能杀死几十个成年人。自然界里,一般动物谁也不敢去招惹它,即使是身强体壮的大象见了它也要绕着走,难怪它要有恃无恐了。当然,眼镜王蛇也有天敌如猫鼬、獴等,遇到之后,眼镜王蛇会尽量逃跑,跑不掉便迎战。猫鼬身体天生就对眼镜王蛇的毒液有免疫功能,即使被咬上一口也没什么大碍,顶多昏迷几小时,之后便会醒来,康复如初。虽然也有猫鼬被吞食的案例,但基本上,它对眼镜王蛇还是有优势的。眼镜王蛇的美食摄影:马蒂亚斯·克鲁姆眼镜王蛇很少攻击人类,但是只要眼镜王蛇咬一口,射出的毒素足以让一只大象倒下。

眼镜王蛇虽然在同类面前毫不手软,但也并非完全是无情的动物,在自己的宝宝面前,它们还是表现出了温情的一面。雌眼镜王蛇产下卵后,会一直守护在巢里,直到两个月后幼蛇破卵而出,这在蛇类里是很少见的。此后,为了避免吃掉自己的骨肉,雌眼镜王蛇便会悄然离开。刚刚出生的眼镜王蛇就有剧毒,接下来,它们便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风雨了。

·死亡舞步 眼镜蛇

Cobra

俗名:蝙蝠蛇、胀颈蛇、扇头风

生活环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田边和住宅附近。分布: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

在印度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庙宇旁,会常见到印度耍蛇人摇头晃脑吹奏笛子,一阵极具民族风情的音乐贯人耳膜,他的面前,一条眼镜蛇将身子盘旋,头高高抬起,眼睛紧紧盯住耍蛇人,并轻轻摇摆头部,似乎是和着音乐起舞。

在亚洲、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和沙漠地区,眼镜蛇十分常见。它们最经典的造型便是颈部的皮褶,在发怒或兴奋时皮褶都会膨起,同时发出“咝咝”的声音,以此来恐吓对方。从背面看,还有像眼镜形状的花纹,眼镜蛇的名字也因此而来。照片中,那将身体缠在枯枝上的,便是赫赫有名的金黄眼镜蛇,它主要生活在南非、纳米比亚的干旱草原及半沙漠地带,不同区域的金黄眼镜蛇体色有所不同,但亦属同一科。眼镜蛇大战松鼠摄影:彼得·查德威克这张照片拍摄于南非的北开普省,在沙漠中,一只松鼠和一条眼镜蛇不期而遇,双方顿时紧张了起来,眼镜蛇抬起了头发出了“咝咝”的声音,松鼠的尾巴高高翘起,试图吓退这条蛇。双方剑拨弩张,互不相让,谁也不敢大意轻敌,否则就有性命之忧。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小颗粒,水滴、花粉以及动物身上散发的味道。蛇类分叉的舌头就是一个颗粒采集器,将采集到的气味颗粒送入口腔上端的一个嗅觉处理器中,几乎所有的蛇都有这样的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在100米之外,它们也能发现猎物。金黄眼镜蛇摄影:罗德·帕特在非洲,有喷射毒液和不会喷射毒液的眼镜蛇之分,和亚洲的眼镜蛇无亲缘关系,彼此间亦无亲缘关系。金黄眼镜蛇是眼镜蛇中毒性最强的一种。

眼镜蛇最厉害的武器便是毒液。它的口腔前部有一到数枚尖牙,连接能够分泌毒液的凹槽,咬住猎物或敌人的同时将毒液射入对方的体内。一些眼镜蛇还有喷毒的本事,在碰到体型较大的对手时,在一定距离内,通过毒腺周围的肌肉收缩和使用肺部气体作为动力将毒液通过毒牙喷射进对方的眼睛,造成对方暂时性失明。眼镜蛇的咬伤是致命的,其中的毒素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都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每年都有数千人死于眼镜蛇之口。金黄眼镜蛇被认为是非洲眼镜蛇中毒性最强的蛇类之一,与恐怖的“黑死神”不相上下。被它咬伤之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专业的救护,那么只有等待死亡的召唤了。

·翠绿杀机 竹叶青

Bamboo Snake

俗名:青竹蛇、焦尾巴

生活环境:生活于海拔150米至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

分布:中国的长江以南以及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等地。

第一眼看见这张图片,便只见满目的青枝绿叶,顿时给人以清新之感,使人心神为之一振。然而,仔细看画面中间偏左部分那斜斜逸出如花蕾一般的物体,并不是真的花蕾,而是藏匿于植物之中的竹叶青。它通体碧绿,此时更是模拟植物的形态将自己装扮成植物的一部分,不仔细看的话很难发觉。

竹叶青是中国南方很常见的一种毒蛇,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广,甚至越过秦岭淮河一线。在国外,竹叶青在东南亚地区也时有发现。平日里,竹叶青常在树上活动,修长而柔软的身体缠绕在树枝上,凭借与植物类似的体态颜色伪装自己,躲过天敌的视线,也能干扰猎物的判断,自己则在方便的时候出击。白唇竹叶青蛇摄影:阿兰·埃文白唇竹叶青蛇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色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在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

竹叶青以鸟类、蛙类、蝌蚪和蜥蜴为食,照片上这条竹叶青,将这样的姿势维持很久了,论速度,它比不上飞鸟,因此惯于用守株待兔的方式猎取食物。当一些大意的猎物经过它的身边,便会闪电出击,“嗖”地便窜了过去,将猎物一口咬住,同时将毒液注入猎物的体内,准确无误。它们不会咀嚼,只会将猎物整个儿吞入腹内。吞进食物之后,竹叶青便会找一个地方慢慢地消化,要完全消化掉胃里的东西,大约需要五六天的时间。它们对营养的吸收非常彻底,之后,会将无法消化的部分吐出来。

竹叶青蛇刚刚出生的时候便具有了毒液,虽然毒性不剧烈,但它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往往在人发现它们之前,便被咬伤了。一般说来,竹叶青的咬伤并不是致命的,但如果伤口处理不好,也会产生较大的危险。

·生化谋杀 科摩多巨蜥

Komodo Dragon

俗名:科摩多龙

生活环境:生活在科摩岛上的岩石或树根之间的洞中。

分布: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的科摩多岛和邻近几个岛上。

传奇故事

Story

巨蜥奇特的猎食策略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学家斯蒂芬·罗伊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体型庞大的科摩多巨蜥,其牙齿咬力显得十分微弱,他之所以能将像水牛一样的大型动物制服,正是由于它那数十颗锋利的牙齿结合其像牛一般强壮的脖颈罗伊说:“科摩多巨蜥具有轻量级、中空结构的头骨,它们对猎物的撕咬能力稍逊,但是其锋利的牙齿结合强劲的脖颈力量却能够带来致命的损伤。”

谁是陆地上最强悍的霸主?不是狮子,不是老虎,而是照片中丑陋可怖的动物——科摩多巨蜥,或者叫科摩多龙。

科摩多巨蜥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科摩多岛和它邻近的几个岛屿上,一头成年的科摩多巨蜥身长一般超过3米,体重130多千克。它们的皮肤粗糙,身上长满了隆起的疙瘩,看起来像披上一层厚厚的铠甲。科摩多巨蜥的尾巴十分有力,一挥之下能够扫倒一匹小马,而尖爪也是捕食的有力工具,可以轻易将猎物撕成碎片。腐肉是科摩多巨蜥最喜欢的食物,它们敏锐的舌头能够像蛇的舌头一样起到收集气味颗粒的作用,如果在周围1000米的范围内有食物的话,它们很快就能察觉到。

科摩多巨蜥把家安在岩石或树底的洞里,每天早晨太阳升起,它们就离开家,先到岩石上晒晒太阳,有些僵硬的身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很快就暖和起来,然后,它就要四处寻找食物了。看起来科摩多巨蜥身形笨拙,行动迟缓,但实际上,它们奔跑的速度不容小觑。但它们并非采用奔跑的方式追捕猎物,最常见的情况是在猎物经过的路途上潜伏起来,待时机成熟发动一次突然袭击。它们的爪子、尾巴和牙齿都能为捕猎加分,而即便是猎物侥幸一时逃脱,也是必死无疑。注意照片中科摩多巨蜥的涎水,里面隐藏了多种脓毒性的细菌,一旦猎物被咬伤,细菌通过伤口进入体内,顺着血液循环迅速传播,很快会引起败血症,猎物的行动越来越迟缓,72小时内便会身亡。科摩多巨蜥会不紧不慢地跟在猎物身后,它要做的事情,仅仅是等待而已了。等猎物终于倒下,就可以敞开肚皮大吃一顿。奇怪的是,科摩多巨蜥本身并不会受到细菌的影响,反而将它当作杀手锏,科摩多巨蜥大概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生化武器的高手了吧。科摩多巨蜥摄影:蒂姆·拉曼过去,人们为得到科摩多巨蜥的皮而将其捕杀,或是将它抓到动物园去展览。现在,全世界科摩多巨晰只剩下不超过2000条,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

曾有科学家亲眼看到一头体重只有50千克的雌性科摩多巨蜥生生吞下了31千克重的野猪,而这一过程仅用了17分钟,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速度和食量!它们的胃就如同一个弹性极佳的橡皮口袋,可以装下相当于自己体重80%的食物,而为了消化这些食物,它们不得不用上六七天的时间。如果肉实在太多一次吃不完的话,它们还会把剩下的食物埋到土里,等到下次饿了再来吃。印度尼西亚炎热的气候使得肉很快变化腐败,而这正是科摩多巨蜥乐于见到的。

大多数时候,它们并不能独享美食。猎物散发出的“香”味会引来众多的科摩多巨蜥。大家围在一起进食,只有身强体壮的个体才能优先享用食物,接下来是它们的亲朋好友和追随者,而那些体型稍小,不那么强壮的陌生来客则会被强者用尾巴扫到一边,如果想要强行抢夺食物的话,很可能自己也被吃掉。雄性科摩多巨蜥摄影:希欧·阿尔弗斯成年雄性科摩多巨蜥大约有3米长,136千克重。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无鳞片,黑褐色,口腔生满巨大而锋利牙齿。

科摩多巨蜥对待同类基本上不会讲什么团结友爱,成体会吃掉幼体,即便是自己的亲骨肉。雌性科摩多巨蜥甚至无需交配便能产卵、繁殖期,它们会挖1米深左右的洞作为产卵地,还会在周围多挖几个疑似的洞穴,摆下“迷魂阵”,用以迷惑那些对它的蛋不怀好意的掠夺者。产完卵后,它还会在旁边警戒。经过7个月左右的自然孵化,小蜥蜴破壳而出,在本能的指引下爬到树上,此时它们还十分弱小,为避免被长辈和其他的敌人吞食,必须以树作为掩护,这期间,他们捕食昆虫和更小的蜥蜴,直到树上再也呆不了才下来,一到地面上,它们将要面临来自同类的严峻的生存考验。

当然,所向披靡的科摩多巨蜥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对强烈阳光的惧怕。赤道地区正午时分毒辣的阳光使得科摩多巨蜥不得不在阴凉的地方安歇。

如今,科摩多巨蜥在全世界只剩下2000条左右,印度尼西亚已经在科摩多岛上设立国家公园,将它们保护起来,期待将来科摩多巨蜥的家族能够逐渐壮大。

·色彩变奏曲 变色龙

Chameleon

俗名:避役

生活环境:主要生活在树上,以昆虫为食。

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

传奇故事

Story

摄影家克里斯·约翰斯

多年来,克里斯·约翰斯的作品被《国家地理》杂志大量采用,其内容涉及舒适的生活、野生动物、风景、复杂的环境问题等。约翰斯的职业摄影生涯开始于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动物科学期间。1975年,约翰斯成为了堪萨斯州《托皮卡资本》杂志的摄影记者。1985年,由于他在自然摄影方面的优异表现,约翰斯进入了《国家地理》杂志社,后担任该杂志的主编,开创了他的摄影事业的新生涯。

变色龙原产于非洲,它们栖息在树上,有长而灵活的尾巴,能够卷住树枝;眼球外鼓,两只眼睛能各自独立活动,左眼朝前看时,右眼很可能在四处乱转,十分奇特。而变色龙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它的变色本领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它们的身体会变换出不同的颜色,变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变色龙的皮肤共有四种不同的基础颜色:黑色、红色、蓝色和黄色,这四种颜色分布在三层色细胞中,最深层为黑色,中间层是蓝色,最上层是黄色和红色。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色彩都由红黄蓝三原色组合而来,而变色龙也可以靠不同层面细胞的收缩扩张,将这四种颜色进行比例不一的调和,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许多动物的身体表面会根据栖息地的不同而呈现出与周围环境相类似的颜色,以此躲过天敌的追捕,或者将自己隐藏起来不被发现,这叫做保护色。那么变色龙也应该是体色随环境而变化吗——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准确,变色龙变色并非如此简单,它还受到光照、温度甚至心情的影响。

通过改变身体的颜色,变色龙还可以向同类传达丰富的信息。一只雄性变色龙在宣布自己的领地主权时,会将身体调成明亮的颜色,以此向入侵者施压;当雌性变色龙拒绝一次异性的求爱时,雌性变色龙的皮肤会变得黯淡,并不是闪耀一片一片的红斑;当它们发怒并决定进行一场角斗时,身体又会呈现出黯淡肃杀的色彩。通过研究变色龙变色的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它们的信息。

变色龙有极好的耐性,为了捕捉到树上的昆虫,甚至可以整日一动不动将自己化成植物的一部分。而在发现目标后,它会踩着极其轻柔的步子慢慢向前滑去,为了不惊动目标,迈出一步会用去很长的时间,甚至一脚悬在半空,犹豫许久最终还是缩回,这一过程宛如在跳一段舞,令人赏心悦目。一旦目标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变色龙的舌头便会在刹那间弹出,势如闪电,向猎物疾射而去。它的舌头已经进化得如同钓鱼竿一般,舌根有一段硬物支撑,好比钓竿,中间是一段柔软的部分,好比钓鱼的线,而末端一段变粗,还有很强的粘性,好比鱼钩,能够牢牢粘住猎物,再往回一收,猎物就稳稳当当落入口中。变色龙捕捉猎物的瞬间摄影:迈克·塞文斯变色龙用长舌捕食是闪电式的,只需1/25秒便可以完成,而且它们的舌头的长度是自己身体的2倍。

如今世界上已发现的变色龙大约有160种,绝大部分生活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但在不断的交流中,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渐渐有了它们的踪迹。在美国夏威夷群岛,有一种浑身发绿、四肢紧握树枝,两眼专心致志盯住前方的变色龙,叫做杰克森变色龙,它的老家就在非洲。但在20世纪70年代,一批变色龙被引进到夏威夷,并逐渐繁衍出野生的族群,延续至今。

杰克森变色龙的老家在非洲东部海拔1800米左右的雨林地区,那里常年湿润,降雨量很大。杰克森变色龙有许多与其他变色龙不同的地方,最突出的便是雄性头上三根冲前的角,既坚且锐,用于繁殖季节抢夺配偶的争斗,自然界中,有时能够看见一些杰克森变色龙头上的角残缺不全,很可能是在争斗中折断的。但它们并非好战,杰克森变色龙性情还是较为温和的。除了角,它们还有特殊的一处——它们是胎生的。一般爬行动物都是卵生,即像禽类一样产卵,然后从卵中孵化出新的幼体。杰克森变色龙似乎进化得要高一些,雌性生出来的不是蛋,而是小变色龙。它们一次可以产出10条到30条小变色龙,都装在一个有粘性的薄膜里,在哪里出生就会粘在哪里,然后由小变色龙自己破膜而出,一些小变色龙没有办法撕开这层膜,便会有生命危险。

许多人喜欢养变色龙来当宠物,但常因不了解它们的习性而使之一命呜呼。饲养变色龙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还要注意的是,它们是挑食的家伙,如果长期只吃一种虫子的话,它们会失去食欲并以绝食相抗,因此,想要把变色龙当作宠物的人一定要先好好学习关于变色龙的养护知识再来饲养。

·剧毒杀手 希拉毒蜥

Gila Monster

俗名:希拉怪物

生活环境:主要生活在美国的希拉河盆地。

分布: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及附近地域。

在美洲,有一种蜥蜴,虽不如科摩多巨蜥的名声那么响亮,也不似科摩多巨蜥那样时时发发强烈的危险信号,但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它就是希拉毒蜥。

作为美利坚国土上体型最大的蜥蜴,它们的身体呈金黄色,上面布满黑色不规则斑纹。希拉毒蜥也被称为“钝尾蜥蜴”,因为它们身体粗壮,尾巴不像其他同类那样细长,而是短而粗的一条。希拉毒蜥可以长到50厘米,加上尾巴的长度,整个身长接近1米。它们往往栖息于气候干旱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爬行在稀疏的树丛、岩石和沙砾之间,寻找岩缝洞穴等处作为栖息地。虽然希拉毒蜥的身手并不十分敏捷,但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味觉,还是能够准确地找到猎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