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8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6 17:22:54

点击下载

作者:付景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珠江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8辑)

珠江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8辑)试读:

文化研究

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哲理的凝视

[1]杨叔子【摘要】中华文化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其丰富内涵在于:以情感的吸引力为凝聚力,以智慧的开拓力为创造力,以发展的支撑力为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中的核心是其中的哲理,主要包括:全局地、有联系地观察与处理问题的整体观,长远地、发展地观察与处理问题的变化观,深入地、辩证地观察与处理问题的本质观。而“三观一体”是不同哲学流派体现出的共同特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命脉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融,是我们的兴国之魂。【关键词】民族精神 文化哲理 价值体系 时代精神一 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丰富内涵(一)凝聚力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吸引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感情价值,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感、家庭情感、民族情感滋生延续的摇篮,也是吸引、凝聚炎黄子孙的纽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国家重要的节日也跨国流行,比如,中国人也会过圣诞节、情人节等,但是春节不能不过;海外华人也一定要过春节、中秋节等。到了中秋节,我们就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这都是因为民族的凝聚力。1996年,我和大陆的九位大学校长到台湾访问,我们第一站到了台南,第一个学校是成功大学,是台湾第二大的大学。拜访他们的校长时,我跟他讲,我没到过台湾,但我很喜欢台湾;我没到过台南,但我很了解台南。台南有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学家、诗人——连横,就是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战访问大陆的时候带来了三件礼物,其中一样就是当场背诵连横写的一首诗:台南

文物台南是我乡,归来何处问行藏。

寄愁缱绻莺江柳,大泪滂沱哭海桑。

卅载弟兄犹异宅,一家儿女各避方。

夜深细共荆妻语,青史青山尚未忘。

最后一句“青史青山尚未忘”充满感情——中华民族的历史、台湾的历史,神州的大好河山包括台湾的大好河山,他都没有忘记,这是非常深厚的民族情结。连战之所以访问大陆,正是因为有这种情感,这跟他的家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正说明了文化的凝聚力,就是这个文化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二)创造力是民族文化智慧的开拓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价值,而且有着极高的智慧。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与活字印刷。其实,中国又何止四大发明?中国有许多重要发明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根据大量考察指出,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中国先后向欧洲和其他地区传送了龙骨车、石碾及石碾的应用、提花机、磨车、纺丝和调丝机、独轮车、弓弩、河渠闸门、铁锁吊桥等26项机械或相关的技术发明,而这些在中国的出现和应用都早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充分表明了中华文化孕育着巨大的创造智慧和创造精神。提到历史上的辉煌,总有人觉得这都是过去的,与现在无关,这是不对的。文化创造力具有传承性、延伸性。我们知道,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全部处于中华文化的氛围中。

1999年1月27日的《光明日报》报道了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唐稚松院士,开发了XYZ软件,拿到了国家的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软件用的语言是时序逻辑语言,这个语言好到什么程度呢?时序逻辑的创立者A.卜诺里教授在1997年去美国领取图灵奖前,专门给唐稚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由于我一贯认为你是时序逻辑最有力,最热心的促进者之一,我完全相信,由于你使时序逻辑成为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概念,这一荣誉(指图灵奖),你应该分享其中有意义的一部[2]分。”一向重视XYZ系统哲学背景的日本软件工程协会主席岸田孝一先生,在《朝日新闻》(夕刊)上发表了一篇介绍XYZ系统的文章,较中肯地说出了其中的奥秘:“尽管系统所采用的数学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构造此系统的基本思想却是孔子的中庸哲学和佛教禅宗的认识[3]论哲学”,“这是东方文明对于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一大贡献。”(三)生命力是民族振兴与发展的支撑力

正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因此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果一个民族能够团结成一个人,而且很有智慧的话,谁能把这个民族压倒?谁也压不倒。大家可以想象,1900年,那时候中国面临着八国联军入侵,几乎被宰割,而到了2000年,中国就昂首阔步,跨入21世纪。所以,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绵延不绝和经久不衰,而且一定会表现在走向新的崛起与振兴。

杨振宁先生于2000年4月在北京做的一场报告中认为,假如100年以后,要讨论20世纪里最重要、对人类历史有最重要影响的是什么,该怎样回答呢?我觉得是两点:第一是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加了生产力;第二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杨振宁先生表示:第一点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同意的;第二点还未必是所有人都同意的。但我深深地相信再过100年、200年,历史会写得非常清楚,中华民族在20世纪站起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具长远影响的事件。1994年,中国启动高等教育的“211工程”,北大、清华是领衔的,当时我去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是用多媒体做的报告,我们非常羡慕。我回到学校以后就说,“明年我们也一定要有多媒体”。1995年,我们有了第一个投影仪,华中理工大学也有多媒体了,我感到非常高兴。但现在已经不足为奇了,连幼儿园都有多媒体。我国科技进步表现在许多方面,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中国制造的科技产品,中国综合国力世界瞩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获得极大提高,这些都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20世纪第二件伟大的事情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这么多磨难而没有消亡,从各种困难当中成长起来了,是非常了不起的。正如近现代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所认为的,中国是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实体。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二 民族的文化核心——深刻厚重的文化哲理

讲中华民族就不能不讲中华民族文化,讲中华民族文化就不能不讲中华民族文化的哲理,讲中华民族文化的哲理就不能不讲由此焕发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骨。有了这样的脊梁骨,任何困难都不能把中华民族征服,中华民族会永不屈服,不可战胜,生生不息。

俄罗斯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认为,应从文化中寻找当代中国也会逐渐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他提出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将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今天;二是保存了浩瀚的古代文献,大量的古籍记录了五千年的历史;三是世界上没有一种文明能够像中国那样崇敬祖先,并且对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文明的这三大特点都与继承性密不可分。对祖先的崇敬决定了其传统的不中断性和文化遗产的积累,中文没有改用字母,不会使浩瀚的古籍失去意义。中国[4]几乎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失去自己历史根源的最古老文明之一。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校长、科学理事会副主席、艺术史教授若贝尔说:“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而且它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这个国家给我们的星球做出了很多贡献,还将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美国汉学家艾恺说:“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比如,科技方面,西方曾远远落后于中国;物质生活的水平,中国人也一度领先;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人更是留下了灿若星河的优秀作品。[5]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其思想文化层面的原因。”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则认为:日本实业家能够各据一方,使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中国经典文化的影响功应居首。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文化是社会延续与发展的基因。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不存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说:“一个不属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6]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

打开一部中国哲学史,会看到博大精深的体系和深刻丰富的智慧,而且渗透、氤氲于我们的文化中。中华文化哲理的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这三者都是对民族、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要在空间和时间上整体地、变化地看问题,而且要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深入地、辩证地看问题。(一)整体观是指全局地、有联系地观察与处理问题

中华文化讲:“四海一家,古今一体,天人合一。客观世界一体,主观世界一体,主客一体。”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7]我为一。”我们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整体,不仅现代社会是一个整体,古往今来都是一个整体。不但人世间是整体的,而且人与自然也是整体的,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是一个整体,主观世界是一个整体,主客观世界也是一个整体。

2008年“5·12”大地震的时候,都江堰市受到了损坏,都江堰工程的后期工程可能也受到了损坏,但是,都江堰的大坝一点都没受损坏。李冰父子两千多年前就懂得科学发展观,懂得全面协调地办事,重视生态整体,丝毫没有破坏环境。

孔子的教育思想,讲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施教。礼是德育,乐是美育,射箭驾车是体育,写字算算术是智育,德美体智全面发展。因为人是一个整体,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整体,不能分隔开,要从整体进行培养,而且德育为先,要将其放在最前面。所以,我非常赞同中学取消文理分科,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人生奠基的教育,为了人的长远发展,这些最基本的教育都应该接受。

中医辨证施治,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则可能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因为它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根据每个人主观条件的不同去进行治疗,这非常科学。如果得了感冒,请西医看,他会开阿莫西林,去杀病毒;而请中医看,他不会直接给你开杀病毒的药,中医是要把人的各个器官全部联系起来看,要去调动人体内部的力量去杀病毒,非常彻底。(二)变化观是指长远地、发展地观察与处理问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哲理,强调要联系地看问题,而且这个联系不是静的,它是动的、会变化的,是从空间和时间的全局上看问题,是变化地看问题。

毛主席的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两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就是客观世界,“正道”就是规律,“沧桑”就是变化。世界上的规律就是变化,客观规律就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与时俱进”也是变化,所以,“世界是在变化过程中的”这一点在中国文化哲理中有着重要地位。

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把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思路与东方哲学老子、庄子的思路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惊人的一致。因为东方宇宙观的两个基本主题是:所有现象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宇宙在本质上是[8]能动的。而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普利高津认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和协同,现代哲学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再比如说经络,有很多人反对经络学说,他们说解剖中从来没有发现经络。我说他们犯了个错误,因为他们解剖的是死人。中医里什么时候讲死人有经络了?只有活人才有经络,经络是活人体内某类信息传递与联系的一种体现。(三)本质观是指深入地、辩证地观察与处理问题

中华文化哲理的又一精华在于:不仅要从时间与空间整体地、变化地看问题,而且要深入它的本质上去看问题。联系是变化的,变化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是“本质”,对于某个系统而言,不管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不同层次有不同本质,而到了最深层次,很可能就是同一个本质。[9]

比如《诗经》里说,“兄弟睨于墙,外御其侮”。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家庭是一个基本单元,是一个元素,这个元素的内部兄弟虽然会打架,但是也会一致对外。所以说,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本质。再比如从物质层面上看水,可以是冰,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蒸汽,分别是固体、液体、气体,从物质层面上是完全不同的,但从分子层面看都是HO;从分子层面看,氧气跟臭氧是完全不同的,但从原子层2面看,都是O,都是氧原子;从原子层面看,氧气、氢气、氮气、金、银、铜、铁、锡,都是不同的,但从粒子层面看又都是电子、中子、质子;从粒子层面看,中子、电子、质子都不同,但从基本粒子上看,又可能是相同的。一直追究下去,还有更深的层次。

曾经有学生问我,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什么情况?我答复他说,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答复过了。老子说,“天下[10]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1998年到1999年世界科学发展报告的摘要里,有一段说:“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上是什么都没有的,连空间、时间都没有。”我看了很感动,因为这个结论跟老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模一样。当然一定要申明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今天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而老子是通过对世界的观察,是通过灵活的思维推断出来的,这大不相同,但结论毕竟是一样的。因此,本质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三观”一体是指整体和谐地追求发展

无论是整体观、变化观,还是本质观,在中华民族文化看来,它们都是一致的。这里不得不讲到《易经》,“易”有三个意思:简易、变易、不易。“简易”我认为是跟整体观相关联,“变易”是跟变化观相关联,“不易”则是跟本质观相关联。所以,整部《周易》讲的就是天地万物阴阳交汇、对立统一的这个本质。关于对立统一,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中国哲学更多地强调的是和的一面,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整体观、变化观上的对立统一。因为,对立的矛盾决定变化,但良性的变化,也就是发展,则取决于整体的和谐。所以,中和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哲理的精华。华中科技大学有位老先生叫涂又光,是冯友兰先生的高徒。曾经有外国人问他,中国哲学最精华的是什么地方?他说,如果只讲一个字,就是“和”,“和谐”的“和”;讲两个字,就是“中和”;讲三个字,就是“致中和”。讲得真好!《中庸》里说:“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11]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中”是要把握度,“和”是要注意和谐,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处理好关系的和谐,也才能处理好一种事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万事万物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世界才能美好。就像《论语·先进》讲的,“过犹不及”,过也不对,不及也不对,要恰如其分。所以,中华民族文化懂得事物的本质,懂得整体观、本质观、变化观,从根本上讲,这都是从“易”里产生出来的。或者可以说,三观是内在统一的。

因此,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全局地、有联系地观察与处理问题;要树立变化观,长远地、发展地观察与处理问题;要树立本质观,深入地、辩证地观察与处理问题。三 民族精神中价值体系的核心哲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12]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一)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

无论整体观、变化观,还是本质观,都是世界观的体现。老子说:[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说:“天道有常,不[14]为尧存,不为桀亡。”世界是有规律的,是整体的、变化的、本质的。所以,中华民族文化主张“格物致知”,如实地研究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是一切事情的根本。

这个世界就是个系统,这个系统有层次、有大小。系统无论大小,里面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第一,要有元素;第二,元素跟元素要有联系。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卦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就应向天学习,自强不息地要求自己;第二卦坤卦就讲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像大地那样,对别人宽厚,与他们搞好关系。所以,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哲理的高度概括。

既然元素之间有差异,我们大家之间都有差异,每个人都不相同。有关系,又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承认差异;有矛盾,就需要让它和谐。我们要承认差异,同时也要承认和谐,这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李岚清同志在我们学校演讲的时候说,中国的音乐应该向西方的交响乐学习。交响乐与中国的音乐有两点不同:一是交响乐的音域非常广;二是交响乐中乐器非常多,音色差别很大。正是因为差别这么大,如果处理好了的话,必定能奏出更伟大、更美丽的篇章,所以不怕差异,只要能把差异处理好,就可以形成更高级的和谐,只要把差异和谐起来,它就能拥有更强大的力量。(二)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人生观

中华民族的文化认为天人合一,对人生的看法与对自然的看法是相关联的,讲究人生观与自然观的交融,由自然而感悟人生。老子说:[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好的德就像水,去最低的、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就能更接近真理。又[16]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质,但攻坚强的东西时,谁也没它厉害,谁也搞不赢它。老子为什么这样讲?理解这种思想的关键就在于要理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讲,人生绝不可以脱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系统内部、系统与更大的系统、系统与根本系统的和谐,才是最终的、真正的强大。这是“上善若水”中深刻的哲理。

中国文化讲求尊道贵德,人性的完美、人格的高尚,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世界观是不可分离的。“道法自然”之道,也是最高的“玄德”。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尊重自己,爱惜自然就是爱惜自身。所以,中和、公正、纯真、诚信、俭朴、寡欲、重生、慈爱、善良、宽容、忍让、谦柔等人生修养的要则,都与这样的世界观息息相通。而社会的和谐、人生和生命的和谐,都与“天乐”“天和”的境界有关。[17]

庄子讲:“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早逝的小孩寿命可能是长的,而活了800岁的彭祖的寿命可能是短的。庄子的话是有道理的,从某种观点看,一个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何等的渺小。世间一切的事物,无非就是这样的,终究会消失,而关键看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你对和谐进步与发展有贡献,生命就纳入其中,就是一种延长。有贡献的人,去世了以后精神和事业还留着,还不会消亡。

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原来的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建校已经60多年了。建校初期的时候,一片荒原,一座荒山,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山下面只有几棵树。而现在呢,大树参天,浓荫蔽日。当时教我的老师如今几乎都去世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们种树就是为了可以让后人乘凉,他们的肉体不可能永垂不朽,但是,他们的精神、事业却永垂不朽。

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伟人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孟子说:[18]“乐民之所乐,民以乐其乐;忧民之所忧,民以忧其忧。”范仲淹[19]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都是非常积极的、正确的人生态度。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那他去世以后,他的事业不会消亡。所以我们应该如此对待人生。(三)对人和事物各种关系的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

如今世界发展太快,诱惑太多,追求什么样的价值,我们更应该明白,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轻孰重?孰大孰小?孰先孰后?孰可孰不可?——这就涉及价值观。

韩启德先生讲,诱惑就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可以这样理解:面对诱惑,最能看出价值观如何。有这样一则报道:1960年,有学者对哈佛大学152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到哈佛商学院上学的目的是什么,有81.9%的学生选择“为了赚钱”,只有8.1%的学生选择“为了理想”。而1980年,他们对这1520名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他们当中有101名成了百万富翁,而其中只有一位学生当时选择的是“为了赚钱”;而其他100位当时选择的是“为了理想”。为了理想的,他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事业,坚忍不拔,任何困难都不能让他屈服,所以事业成功了。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精神领域的东西,一定要有万难不屈的精神。中华民族能到现在越来越强大,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忠诚儿女,在任何困难面前都绝不屈服。

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国家重于家庭,家庭重于个人。我认为这不但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而且还是人类的良心。人类要发展起来,一定是集体要重于个人的。有人举了《拯救大兵瑞恩》为例,说外国人那么重视个人,中国人就不重视个人,这种看法不全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绝对比《拯救大兵瑞恩》要精彩,而且《拯救大兵瑞恩》只讲了集体如何对待个人,没讲个人[20]如何对待集体。我们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就是为了“天下兴亡”,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对这句话的现代诠释,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贡献,就是实现个人价值。

一个美籍华人写信给我,地址是“中国湖北武汉珞瑜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杨叔子教授收”,如果不是个美籍华人,而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就会写成“杨叔子教授机械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珞瑜路武汉湖北中国”。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中国人把集体放在前面,而外国人把个人放在前面。姓名也是,中国人的名字把姓放前面,外国人把姓放后面。这也能看出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家庭高于个人,而外国人却把个人自由看得高于家庭。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够延续五千多年,而国外没有文化能延续五千多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而这个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就包括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爱国不是抽象的,始于爱百姓。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是这一点的体现。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包含了四点: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首先就是属于人民,财富全都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官的“衣食父母”,而官并非人民的“父母官”。中国古代的人是非常懂得这点的,无论是张俞的《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梅尧臣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还是李绅写的《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告诉我们要懂得一切都是从人民血汗中出来的,要知道自己是属于人民的。属于人民,就应该为了人民,而要为了人民,那就必须相信人民,并且依靠人民。

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和本质。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版图的统一,这是整体观的表现。因为团结是最强的力量,统一是最大的责任;团结是统一的基础,统一是团结的标志。中华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

团结统一是对国内关系而言的,而爱好和平是对国际关系而言的。中国最早的一本书《尚书》就讲,要“以亲九族,协和万邦”。[21]我们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要处理好对外的关系。罗素也曾说过:“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这个优秀的传统,我们应该把它继承下去。

团结统一与爱好和平,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的;而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则是对个人而言的。所以,国家强大、民族繁荣,要靠个人,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勤”是勤勉、不懈、日积月累;“劳”是辛苦、劳累、吃苦负重。勤劳就是要不断地有效积累,从量变达到质变。“勇”是英勇、无惧;“敢”是有胆量,敢为天下先。今天我们讲勤劳勇敢就是要改革、开拓、创新。勤劳勇敢是自强不息的外部表现,自强不息是勤劳勇敢的内在推动力量。四 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融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的融汇,是我们的兴国之魂。(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比如说《诗经》的最前面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荆楚文化中歌颂爱情和劳动的一首诗歌,孔子把它放在最前面,很有深意。中华文化是广博的、多元的,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佛教的中国化,都是其包容性的体现。很多文化在被外来文化入侵以后就消亡了,但中华文化不是这样,即使如同蒙古族、满族这么强大的民族,也被中华文化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容乃公、厚德载物、道法自然、天地化合;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兼容的品格,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而是接纳、汲取、融合、同化,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的原因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格局中,既有文化冲突,也有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通过科技革命与信息革命,网络与各种传媒手段迅速发展,中国文化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也获得在发挥其包容性优势基础上振兴发展的机遇。(二)西方文化的特色

文化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知识是载体,思维是关键,方法是根本,原则和精神则是更高层次的。西方文化的优点是:系统的逻辑思维、严密的实证方法、分科别类的专门学科知识、求真务实的原则精神。但西方文化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缺整体、少人文,即“还原论”。还原论将整体还原为部分、将复杂还原为简单、将多元还原为单一、将现状还原为原初,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也有严重的局限。朱清时先生认为,“还原论”导致:①片面强调科技功效,导致整体受到更大损失;②只重视事物的一个方面,忽视其有机联系,导致巨大灾难;③只重视线性思维,使小失误变成大麻烦;④只顾科技自身发展,给人类文明[22]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相互弥补,中华文化必将在未来科学文化发展中起重大的作用。(三)如何正确对待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在五四运动的那个年代,不去尖锐地批判中华传统文化,就无法打破当时的统治者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而给中国人民戴上的精神枷锁。但是他们批判的对象,其实是形而下的东西;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是形而上的、是永恒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23]器”,正如当代哲学家指出的,“以西方逻辑科学方法或知识论所指定的路径与西方中世纪所采取的宗教途径去认识中国的哲学是行不[24]通的……只有形而上的途径才是适合的”。中国各个时代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热爱,始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条主线。所以,不能简单地讲五四运动和中华传统文化二者谁对谁不对,得放在历史条件里看。(四)科学和人文交融,才能全面提高素质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技,但中华文化自身的优秀传统也绝对不能轻视,更加不能丢失,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基,我们应该去发掘、继承、弘扬,并且发展。没有科学技术进步,文明就没有源头;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就不能认识世界。但是如果没有人文,人不像人,文明也就毁灭了。

人的基因跟黑猩猩的基因99%是相同的,技术上,我们可以把人和黑猩猩杂交,生出来的生物是不是比人更聪明呢?这是个科学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干这种事,为什么不能?这些问题是科学无法解决的,人文才能回答。人文回答的是应不应该的问题,是应不应该做、应该如何做的问题。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科技给人们送[25]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他坚定地认为,要做人性思索,要呼吁人性,即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人的价值。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个问题必须要回答。

人文是为人之本,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一个社会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野蛮、愚昧、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没有人文文化的发展,就会卑鄙、无耻、下流;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

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人文涵养,不仅关系到言行的文雅、度量的大小、见识的远近、待人的厚薄等,而且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科技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然而,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发现,人的大脑,左脑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动有关,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关;右脑功能主要同文艺活动有关,同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其记忆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因此,人主要应开发右脑,而文艺也主要在于开发右脑。日本学者春山茂雄认为,左脑是个人脑,右脑是祖先脑,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的精华都在右脑,人的重大决策几乎全由右脑最后做出。因此,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创造力,一定要重视人文文化,重视右脑。

科学承认客观实际,人文也承认客观实际;科学研究客观规律,人文也研究客观规律。王之涣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望得远。为什么站得高,就望得远?因为地球是圆的,视线的切点是圆。尽管王之涣不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知道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文学家都是承认客观实际的。而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和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

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要有科学的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要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

科学和人文交融,一是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既求真,又求善,方能形成全面的责任感,从而有动力、有激情,可达到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创造性奇迹往往在这个境界中迸发出来。二是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对于人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来说,偏科是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三是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也要有原创能力。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直觉、灵感、顿悟与形象思维,保证思维的原创能力。四是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科学方法讲实证,讲严谨、有序,讲“理”;人文方法讲体验,讲宽松、活泼,讲“情”,合“理”顺“情”,自然有效。五是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相互关系。科学文化承认客观,人文文化关怀客观。客观世界一要有差异,二要和谐。有差异才要承认,要和谐就需关怀。既承认,又关怀,就可能同外界和谐相处。六是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科学是天道,人文是人道,科学和人文的交融,可能就是我们讲的天人合一。

当前国力的激烈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丢失科学文化,丢失科学教育,就丢失“立世之基”;丢失人文文化,丢失人文教育,就丢失“为人之本”,异化人性,扼杀灵性;丢失民族文化,就丢失民族精神,丢失民族脊梁骨;丢失民族文化经典,就丢失民族精神之源!National Spirit:the Gaze of Chinese Cultural PhilosophyYang Shuzi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has shown lasting vitality. Its rich connotation lies in the cohesion in emotional appeal;the wisdom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the vitality in supporting capacity.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s its philosophy,mainly including:global observation and treatment of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view,the change concept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observation and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the outlook on nature for thoroughly dialectical observation and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the Three Concept in One is a common feature reflecting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schools .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values permeate in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arterie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is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which is the soul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National Spirit;Culture Philosophy;Value System;the Spirit of the Times

[1]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

[2] 李凌己:《中国传统文化对计算机技术的一大贡献》,《光明日报》1999年1月27日。

[3] 李凌己:《中国传统文化对计算机技术的一大贡献》,《光明日报》1999年1月27日。

[4] 〔俄〕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在通往巅峰的途中》,《参考消息》2004年10月18日。

[5] 宋静思:《见证你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日报》2014年11月6日。

[6] 〔美〕缪塞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

[7] 《庄子·齐物论》。

[8] 〔美〕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 《诗经·小雅·常棣》。

[10] 《老子》。

[11] 《中庸》。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华社,2014年2月26日。

[13] 《老子》。

[14] 《荀子·天论》。

[15] 《老子》。

[16] 《老子》。

[17] 《庄子·齐物论》。

[18] 《孟子·梁惠王下》。

[19] 范仲淹:《岳阳楼记》。

[20]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21] 《尚书·尧典》。

[22] 朱清时、姜岩:《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3] 《易传·系辞上》。

[24] 施保国:《方东美论道家思想》,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第44页。

[25] 〔美〕约翰·奈斯比特等:《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尹萍译,新华出版社,2000,中文版序言。

日本“女强人”林真理子及其创作

[1]王建康 孙东临【摘要】林真理子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欲有情、有野心,张扬个性、追求个我、自强不息的“女强人”的世界。她的作品抒发和宣泄了当今日本女性久藏心底又羞于启齿的心声和欲望,激发了她们进取的勇气,体现了她们的社会价值。

林真理子的作品长期为人喜爱,人气不衰,源于作者的文笔朴实、直率;对时弊陋习的大胆反叛和辛辣针砭;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犀利剖析。其作品描写朴实生动、贴近生活、凸显世风、诙谐幽默。情节的铺排起伏跌宕,悬念巧设,引人入胜。塑造的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林真理子作品的文学特色跟作家自身的素质和性格分不开。因为林真理子本人就是一个“女强人”,有着强烈的作为女性的自我表现意识和个性、不容他人伤害的自尊。她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敢于说“不”。读她的作品,人觉得真、实、爽,更感受到女性特有的激情和活力。【关键词】个性 自我 自强 林真理子一

林真理子是当今日本文坛大众文学的代表作家,1982年登上文坛。30余年来,笔耕不辍,作品丰厚,人气不断攀升。

据近年“goo 排行榜”“NET OFF”等日本大型网站调查,林真理子的作家人气指数均名列前茅。作家林真理子的社会活动十分活跃。作为《朝日周刊》的特约撰稿人,她大量采访了社会名流,做对谈、访谈。作为日本最时尚女性杂志“an an”的资深撰稿人,她一直追踪时尚,成为日本当代女性的时尚代言人之一。在电台、电视台接受采访,奔赴各地做讲演,其非凡影响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粉丝。2009年,林真理子开设了个人博客,她的博客点击率位列于日本作家、艺术家博客的第二。她的作品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海外。早在2004年,她的精品系列10部(王建康、石观海主编)由漓江出版社翻译出版,受到中国读者的青睐和好评。2012年,法国政府向林真理子颁发了最高荣誉勋章“法国荣誉勋位勋章”,表彰她对国际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

就林真理子的作家地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考察。(1)日本大众文学的最高奖是直木奖,林真理子早期多部作品先后被提名为第91届(1984)至第93届(1985)候选作品。至第94届(1985),她的《京都行》终于获得该年度的直木奖,从而奠定了其作家地位。仅过了5年,到了2000年,她一跃成为直木奖评委。至今作为大众文学的领头人,评选一年两度的直木奖获奖者。她还担任过十余种文学类的评委,如日本恐怖小说评委(1993)、小说新潮长篇新人奖评委(1994)、朝日新人文学奖评委(1995)、讲谈社散文大奖评委(1998)、三得利推理大奖评委、吉川英治文学新人评委(1998)和每日出版文化奖评委(2000)等。(2)她笔耕30余年,发表小说、散文近180部,平均一年6部。其中多部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她的直木奖获奖作《京都行》被录制成音像CD出版。如此多产畅销的作家在日本可谓绝无仅有。

林真理子是位勤奋异常的作家。自从随笔集《把快乐买回家》(1982)使她一举成名后,在30余年的笔耕生涯里,她以惊人的创作热情和出色的写作才能,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星光下的斯特莱》(1984)、《忧郁的葡萄》(1984)、《胡桃之家》(1985)相继被推选为大众小说的最高荣誉——直木奖的候选作品。短篇小说《京都行》和《只要赶上末班飞机》(1985)最终使她获得了第94届直木奖,享誉日本。她的小说《白莲依依》(1994)、《众人的秘密》(1997)还分别获得了第八届柴田炼三郎奖和第三十二届吉川英治文学奖。

林真理子的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的作品多达19部。如《向星星许愿》《南青山物语》《青果》《明治宫女》《东京窃国物语》《快活的全家旅行》《读书的女人》《三十岁的女人》等,先后被NHK国家电视台和TV朝日、富士TV等民营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其中,《青果》的原作最初连载于杂志《周刊文春》,1996年由文艺春秋出版社汇集出版。翌年被改编成电视剧,同一年又被拍成电影,作品一时成为日本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一部小说引起如此轰动实为罕见。被拍成电影的还有小说《一年之后》。近年,她的小说《底层的宴席》再次被NHK改编成电视剧。(3)林真理子登上文坛30余年,令人叹服的是,她如今依然是排名前列的日本女作家。她的作品至今人气不衰,真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坛常青树。30年前,她的散文成名作《把快乐买回家》重版高达58次,使她一举成名。30年后,2013年,她的新作《野心的奉劝》首年度销售仍然多达40万余册,成为一大畅销书。2014年上半年,她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年度作家、书籍人气排行榜前列,是年8月,由资深电视主持人久米宏主持,专门介绍社会畅销书的日本电视节目《久米书店》特意邀请林真理子来节目对谈,向广大读者专题介绍了她的新作《野心的奉劝》。

为什么林真理子作品人气长久不衰,在日本拥有大量的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呢?

究其原因,是她不随大流,独树一帜,辛辣地针砭社会时弊和传统的陈规陋习。犀利地剖析人,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从没有一个女作家像林真理子那样,能如此直言不讳、痛彻淋漓、堂堂正正地把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女人的本能、情感、欲望,甚至嫉妒、野心表达出来,诉诸他人和周围世界。在林真理子的作品里,没有丝毫以往女作家作品中的那种貌似高雅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虚伪掩饰。在作品中,林真理子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欲有情、有野心,张扬个性、追求个我、自强不息的“女强人”的世界。她的作品读来,让人觉得真、实、爽,更感受到女性特有的激情和活力。

在林真理子的成名作《把快乐买回家》中,她向女性读者直抒胸臆,

你要美,就尽量打扮自己;

你要占有,当然要去嫉妒;

你要吃喝玩乐,就千方百计满足自己;

你要爱,就去打败情敌;

你有情欲,就应该得到满足,无可非议;

你要实现理想,就不要怕挫折,再接再厉……

她的作品抒发和宣泄了当今日本女性久藏心底又羞于启齿的心声和欲望,激发了她们进取的勇气,体现了她们的社会价值。成千上万的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读了她的作品后,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成了“出一本,买一本,读一本”的林真理子迷。

从这本成名作问世至今,3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至今为止她几乎所有作品都贯穿了这部处女作特有的文学风格。

日本在精神和文化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自明治维新以来,它积极向欧美靠拢,汲取西方文化,成为亚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保留了东方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其中突出的一面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至今在日本,丈夫被称作“主人”,妻子则被称为“家内”。男人会翘起小拇指象征女人。在企业中,男女同工不同酬、女职员有能力也难晋升的现象屡见不鲜。妇女只是附庸,地位依旧低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张扬个性、追求自我、自强不息的“女强人”式的女性显然难能可贵。林真理子在小说和散文中描述的这种性格的当代女性体现了社会的变化,迎合了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对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社会意识的逆反心理,反映了渴望提高社会地位的广大女性的愿望,得到了她们的共鸣。林真理子通过她一系列的作品成了当代日本女性的忠实而又活跃的代言人,使她的作品人气经久不衰。有些墨守成规的人抨击林真理子的文学“赤裸”“暴露”“俗气”,殊不知,如果林真理子作品失去了她这种尖锐、辛辣、大胆、痛彻的文学特色,她的魅力和人气早就销声匿迹、荡然无存了。

20年的经济低迷使得日本社会弥漫了一片呆滞消沉的气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追求和梦想,满足于“独身蜗居+iPhone”。他们不想找正式工作,甚至不想恋爱、结婚要孩子。针对这种时弊,林真理子出于她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2014年发表了新作《野心的奉劝》,向社会发出呐喊:年轻人啊,你不能没有“野心”!人生短暂,你能浑浑噩噩活到老吗?!人起码要有金钱、荣誉的“低俗”的“野心”!“野心”和努力是汽车的前轮和后轮,一起转动才能前进,人生缺一不可。特别是对于女人,有“野心”才能使你奋进,给你带来幸福。

一石激起千层浪,《野心的奉劝》振聋发聩,引起了年轻人的反省和共鸣,创造了首年度发行40万册的业绩。

当然,林真理子的成功除了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个性,还与她的文笔有直接的关系。她的作品描写朴实生动、贴近生活、凸显世风、诙谐幽默。她的小说和散文时常用人们熟悉、流行的语言描述日常生活的人和事,犀利地剖析人的内心世界,辛辣地针砭时弊,直陈肺腑,丝毫没有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弊病,尤其是对于自我的剖视痛入骨髓。情节的铺排起伏跌宕,悬念巧设,引人入胜。塑造的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因此,读者读起她的作品来倍感亲切痛快。

还需指出,林真理子的女性文学题材丰富广泛。既有清纯少女的青春世界,也有年轻女子的爱情纠葛和中年妇女的婚外恋风波。有现代靓女,也有史上巾帼。有美食美容、时尚流行,亦有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既有朴实的日常生活写照,又有肉欲横流的情色描写等,展现出林真理子文学多姿多彩、新鲜动人的大千世界,以至她的作品广受青睐,人气不衰。二

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吃菜要吃中国菜,媳妇要娶日本人。理由是,中国菜美味可口,日本的女性贤惠温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日本女性总是身穿艳丽的和服,迈着小小的碎步,在男人面前鞠躬哈腰,轻声柔气,百依百顺……

可是,打开这次奉献给中国读者的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的五部代表性小说——《京都行》(含《只要赶上末班飞机》等3篇)、《青果》、《三十岁的女人》、《野蔷薇》、《秋日森林的奇迹》,我们会发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人们印象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女性大相径庭。她们不仅穿着流行时尚,走路昂首挺胸,言谈不拘礼节,颇有俯视须眉的“女尊男卑”的气势,而且在婚恋与家庭、工作与消费、健身与减肥、生活与事业乃至人际关系等方面,她们都以一己为中心。张扬个性、追求个我、自强不息,浓烈地表现出这种“女强人”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反叛正统人生观与背离传统的价值观的特征。

短篇小说《京都行》和《只要赶上末班飞机》是林真理子在1986年获得通俗小说的最高奖——直木奖的作品。这两部作品确立了她在小说界的地位。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在事业上富有成就的奋斗型“女强人”,作者在小说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两位同类型女性在爱情上的失落和挫折。在这两篇恋爱故事中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当今社会男女双方的地位变化。传统的男主女次、夫唱妇随式的关系构图完全颠倒过来,在事业和经济上获得成功的女性在男女关系中占了主导地位,而男子则成了陪衬和配角。《只要赶上末班飞机》的女主人公美登里原来只是个收入微薄的女职员,她改良了国外的人造花技术,使之大为流行,受到媒体关注,她也随之一跃成为花卉艺术家、社会名流。作者构思巧妙地把故事的时间设定在一天内,又在时空上采用了今昔夹叙的手法。小说伊始,主人公的恋爱已经结束。她从东京来到札幌讲课,工作余暇,心血来潮地拨通了分手后来到札幌工作的昔日恋人的电话,于是两人在饭店重逢。但此时的美登里全然没有伤感。她只是除了几分出差在外的寂寞外,最主要的是想向昔日的恋人炫耀自己今非昔比的成就,刻意让对方尝尝当初不该分手的后悔莫及的苦涩。他们曾经恋爱过、同居过。美登里曾经把微薄的收入毫不吝啬地花在手头拮据的男友身上。然而,对方却很私利。一天晚上,当她省下钱买了男友喜欢的寿司,深夜去幽会时,对方饱尝了佳肴之后却只顾手头的工作,无情地把她打发回家。不久男友又有了新欢,彼此的感情终于破裂。当久别重逢的男友恳求美登里在札幌多住一晚,重温旧情时,美登里感到一切早已结束,自己的虚荣心已得到满足。面对已有妻室的昔日情人,她果断地加以拒绝,赶上当天的末班飞机,返回东京。《京都行》的女主人公久仁子是位女性杂志的编辑,也是位有能力、事业成功的“女强人”。和《只要赶上末班飞机》的美登里相比,她在性格上更奔放热情。当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恋爱曲折后,与京都出身的高志一见钟情,随即坠入情网。从此她经常往返千里地从东京去京都,与男友相会。千年古都,风雅古朴。寺院幽径掩隐着情侣倩影。冬日皑皑的白雪世界更衬托出女子灼热纯洁的爱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描写,让人们在阅读一个热恋故事的同时,足足地领略了一番浓浓的古都风情。经过一番热恋,久仁子因对喧嚣的东京生活和快节奏的工作感到身心疲惫,又想每天和自己的情人见面,于是提出辞去手头工作,搬到京都去住。出人意料的是,当久仁子再次来到京都时,车站上却看不到高志的身影。她在电话中才得知,对方听到自己要搬到京都来,生怕承担经济和生活的责任,居然避而不见。面对感情上自私、生活上懦弱的男人,久仁子带着深深的失望和愤懑离开了京都。

这两部作品告诉人们,在当今社会,当事业型的“女强人”不易,她们要取得真正的爱情更加不易。

文艺春秋社把这两部得奖作品和《葡萄酒》《扫晴娘》《安吉尔的笔》这三部各有特色、风趣盎然的短篇汇成一册出版,这次照样译出,以飨读者。《青果》是一部描写婚外恋的长篇小说,先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轰动一时。

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一对男女由恋爱最终组合为家庭,这仅仅是个起点。婚后现实的生活替代了热恋的浪漫,男方还要承担起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男人们疲于奔命,而日本企业“以公司为家”的所谓企业精神,更使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夫妇间日益缺乏感情的交流。年长日久,以感情为基础的家庭结构开始倾斜、崩溃。这时,作为另一方的妻子如何对待?按照日本的传统道德观念,妻子必须具备献身精神,应该做出忍耐甚至牺牲,以维护家庭的稳定。

但是,小说的主人公麻也子则不然。她认为,作为一个女性,“应该选择自己的人生”,不能光以牺牲自己来维系夫妻关系和家庭。当她对只顾埋头工作的丈夫感到不满,觉得孤独时,便开始与其他男性交往。在小说描绘的婚外恋中,值得注目的现象是,当代的日本女性对于“欲”和“情”的观念变化。夫妻关系,从本源上说,是一种“欲”和“情”的和谐统一。但是,这种统一一旦失衡,家庭就容易发生危机,婚姻的一方往往会守不住寂寞,而去寻找“欲”的补充。麻也子红杏出墙,一开始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当她与情人野村在旅馆幽会,无意中得知野村还有另外的相好时,她不但没有妒火中烧、暴跳如雷,而是依旧与他云雨交欢。用麻也子的话说,她只是对野村有“性趣”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爱”。有“欲”而无“情”,对野村的婚外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饥渴。然而,女人期望的总是“情”与“欲”的和谐统一。麻也子在与野村的交往中满足了“欲”却得不到“情”时,她仍然渴望得到真正的“情”。当新结识的音乐评论家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