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青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9:33:22

点击下载

作者:卢娜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问青春

问青春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问青春作者:卢娜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ISBN:9787205086022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你来

同我暗暗地到旷野之中

歇一歇

把心事

跟风说了

风一吹

那些烦恼就散了

我振翅远去

衔着破碎的风

拼出完整的天空——作者题记卷一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标准化:步履维艰

溯溪而上,在光阴的河谷中寻找来时的路,已是七年之后。当初,是什么让我摸到了“标准化”这块石头?是那份调研报告中冷冰冰的数据,还是多年以来盘桓脑海终于写在《没有什么不可以》最后一章《默默启程的高中课改》中的那些思考,那些始终带着梦想的温度却被冷峻现实不断撕裂着的思考?

2008年,我们对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调研。调研工作历时半年,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收集到的资料装满了十几个文件盒。

2007—2008学年度,沈阳市共有普通高中102所,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数的22.9%。其中按办学性质分有公办普通高中70所,民办普通高中32所;按办学层次分有省级重点高中25所,市级重点高中35所,一般高中42所。省级示范高中23所,占全省111所示范高中的21%。

调研显示,沈阳普通高中教育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亟待提高。2007—2008学年度,沈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了85%,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但与《辽宁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计划(2008—2012年)》中提出的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2012年92%以上的目标相比,分别有5个和7个百分点的差距,普及任务依然艰巨。同期,部分副省级以上城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5%以上甚至更高。当年沈阳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数181.1人,在全省位于盘锦、朝阳、营口、大连、丹东之后,排在第六位。

问题二:结构失衡。全市普通高中校均规模1266人,全省最低。公办一般高中校均规模小,办学效益低。当年沈阳公办省级重点高中校均规模高达2228人,而公办一般高中仅为756人,公办省级重点高中校均规模是一般高中的2.9倍,仅以办学规模最大的公办普通高中沈阳市第120中学和办学规模最小的沈阳市第104中学比较,120中学的办学规模为104中学的27倍。办学规模较大的优质普通高中有着不可抗拒的资源聚集优势,强者恒强,成为了普通高中中的“巨无霸”,而一般高中却正在承受着硬件不达标、软件不突出的痛苦,陷入“薄弱——吃不饱——更薄弱”的恶性循环。

问题三:经费保障不到位,日常运转出现困难。普通高中出现经费紧张的现象,特别是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全部经费即全口径,包括附加和预算外收入)的下降,使普通高中学校的日常运转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2006年和2007年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全部经费即全口径,包括附加和预算外收入)均低于2005年。2006年以来辽宁省普通高中取消了自费生,但没有相应提高公费生的收费标准,当年仅按每学期每生500元预收学费,尽管2006年和2007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逐年提高,仍没有弥补因预算外收入减少造成的经费缺口。同时,两年以来教师工资的快速增长使经费支出大量向人员经费倾斜,而学校新增人员经费并未全部由财政部门承担,部分地区仍由学校依靠预算外资金自筹解决,但一些学校靠学费收入无力解决,为保持稳定,出现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的现象。学校办公费、水电费、采暖费、业务费、培训费、差旅费、小型设备购置费及小型修缮费等日常公用经费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各区县政府投入情况不一,地方财政没有对高中学校的日常运转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部分新建学校,如新民高中、11中、康平高中等,尚需偿还贷款和利息,给日常运转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本应返还给学校的择校生收费均被各地政府统筹支配,并未全额投入到普通高中。从经费投入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普通高中履行责任不到位。

问题四: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当年,普通高中校舍建筑总面积为1993301平方米,比上年降低3.7%,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5.4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1平方米。除少数自1999年以来异地新建和改扩建的省级示范高中外,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体育馆、塑胶场地、学生食堂、图书馆、阅览室这些基本的办学设施,所有学校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配备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建设和设备配置严重滞后,体育器材匮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

问题五:教学管理粗放,课改落实不到位。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底,教育部确定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为首批实验省,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随后,江苏于2005年实施新课改。辽宁省自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同期进入新课改的还有福建、浙江、安徽三省和天津市。新课改实施后,沈阳部分普通高中没有认真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不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挤占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过早进行文理分科。一些普通高中校长对升学率的结果很在意,但对具体教学工作却不够重视,不能亲自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学管理粗放,对高考的追逐,仍旧采取延长在校时间、反复训练,给学生施压、加码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办法。总之,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简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高中教育存在着工具化倾向,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办学实践与新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在上述这五个问题中,毫无疑问,最应该引起关注的是新课改。因为工作需要,我从2004年初就开始关注高中新课改,不仅研读了大量相关书籍,而且一字一句地将新课程方案和旧课程计划中所制定的高中学生培养目标进行过对照,清醒地认识到新旧两个培养目标之间有极大的区别,掂量出新课改的真实分量。我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主要是围绕舆论引导和创设环境来做的,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则是教育领域自身要面临并必须自我把握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关乎素质教育能否有效落实,关乎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根本改变,关乎新增劳动力素质能否真正提高。最深刻的变革不在于内容和方法,而是态度和观念。新课改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普通高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应该具有的独立价值。在新课改中,普通高中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已经不再是“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而是下面的全新表述:“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总之,新课改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涵改革,是沈阳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高中新课改理应成为当年基础教育的头等大事,但历史总是给人留下遗憾。2006年,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政府要求沈阳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民办公助学校全面转制,退回公办,一时间,宣传、舆论、社会关注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在这种局面下,高中新课改因生不逢时而先天不足。

尽管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外出考察、制定实施方案、修订校历、设立样本校、开展校长论坛、组织交流观摩、启动质量监测、组织校长进课堂活动月、教师基本功竞赛月,为了使学校能够及时开出新课改规定的全部课程,尤其是通用技术课程选修一中的七个模块,我们还积极寻求社会资源,联系10家单位为学校提供相关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新课改在当时并没有形成强势推进的态势。

课改,没有完全驶上既定的轨道,或许,我们无法奢望这样一次深刻的变革,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变革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对于课改的热望、激情,在2007年5月赴芬兰考察之后,开始沉淀为更加理性的期待。临行前我做足了功课,专门看了一本书,《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新进展》,并与我们的新课改方案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回国之后,我及时把我的思考整理成了文字,这些思考实际上构成了后期一些工作的基础。

芬兰,这个只有520万人口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教育。1992—2003年,芬兰出台并修改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条例,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最终确定了国家核心课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2003》,实行“无年级、无班级”的教学组织模式。芬兰的人口规模,给了我一个直接把它和一个城市的教育做比较的理由。

沈阳,高中是收费教育,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要缴纳择校费,省级重点高中的择校费高达三万元。芬兰,实施免费高中教育。

沈阳,高中办学规模有明显差异,近百所高中,在校生多的达到数千人,少的只有百十来人。芬兰,有460所普通高中,规模都不大,一般都在300人左右。

沈阳,高中办学条件有明显差异,其差异程度远远大于义务教育阶段曾经存在的差异程度,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绝非天壤之别,而是天堂和地狱之别,并呈日益扩大之势。芬兰,学校办学条件没有明显差异。

沈阳,高中教师原始学历较低,有一部分任课教师甚至没有达到国家法定的本科学历的任职条件。芬兰,所有教师都是硕士以上研究生,教师专业化程度高。

沈阳,高中必修课程修习比例大,144个毕业学分中,必修116,选修28,必修学分占到全部学分的80%。芬兰,必修课程的比例不到50%,其余皆为选修,选修人数达到12人以上即可开课。如果学生愿意,每个模块都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每个模块都有三次考试机会。

沈阳,高中毕业成绩中对课程修习结果的评价,用学分来描述,学习的程度没有区分。芬兰,按等级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七等,7、6、5、4、3、2、0,分别对应的是优秀、良好、好、较好、满意、一般、不及格,每门课程或者说每个模块的评价由授课教师或相关教师实施,每个学习领域的最终成绩由校长和教师共同评价。

沈阳,高中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学年制。芬兰,实行“无年级、无班级”的教学组织模式。

沈阳,高中学校统一给老师排课。芬兰,教师自己排课。

沈阳,高中学校对学生的选课指导难以落实。芬兰,每个学校都有2人以上的专职学生顾问,每25名学生有一个指导教师。

沈阳,高中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选修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芬兰,课程资源丰富,国家规定,教育机构有义务在其各自的领域内相互合作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当一所学校缺乏学生选择的某些课程的实施条件时,学生可以到具备课程实施条件的其他学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沈阳,课程方案中,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是想强调什么,越是想突出什么,那个东西就总会被弄得四不像,就越是难以落实。原本应该体现在各个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原本可以与其他学习领域密切结合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非要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势必难逃束之高阁的厄运。芬兰,没有什么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课程框架中,倒是有一个“交叉学科主题”,并且有明确的课程标准。

沈阳,高中学校面对的是“致命的高考”。芬兰,学校面对的是灵活的高考。大学入学考试包括两个部分,除了母语之外,在第二官方语言、外语、数学、综合中四选三,其中,综合试卷只能选做8道题,多做无效。综合包括宗教与伦理、心理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

沈阳,高中学校缺乏学科特色。芬兰,10%的高中为特色高中,拥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如音乐、戏剧创作、艺术媒介、视觉艺术、语言、环境科学、自然科学、数学、技术、工艺学习、体育等。在课时分配方面,特色学校对自己的特色学科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我们访问的那些学校,鲜亮的色彩,生动的气息扑面而来。接待室里,咖啡的味道、方格子桌布、柔和的灯光,让人感觉像家一样温馨舒适;因为没有固定的年级和班级,走廊里每人一个小柜子,用来装书包、运动服和鞋子,柜子上方,电视机屏幕提示着当天课程的时间和所在的教室;美术教室里,教具、学具、各种材料摆了一大桌子;缝纫教室看起来既像是一个设计室又像是一个繁忙的车间,黑板上贴着大幅的设计图,黑板两侧挂着一些半成品,服装设计图书和杂志唾手可得;不用说,烹饪教室当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厨房了,家里有什么那里就有什么;木工、金工教室,各种工具、原料甚至包括油漆应有尽有;艺术教室里,各种乐器也是一应俱全;上课时间,阅览室里也有学生在自习;科学教室很大,前面一整面墙被三块黑板和投影仪之类的东西占据了,座位后面就是实验设备;体育馆里,几个女孩子正在光着脚打排球,头上是可以折叠到天棚上的篮球架;中午,学生和老师在同一个食堂里享用由政府提供的免费自助餐,食堂里的光线和教室里一样,明亮而又温暖,无论是领取食物还是交还餐具的地方,都非常干净,地面上没有一滴水、一滴油或者任何食物残渣……

芬兰之行使我清醒,更让我痛彻地意识到,我们的课改,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推进的一场重大的教育改革。课改之路,注定漫长而又艰难。

芬兰之行迫使我再次思考那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就是办学规模。一个学校到底可以办多大?应该办多大?是不是越大越好?是不是一旦强了就一定要做大?做大了是不是一定还能强?学校和学校之间在规模上应不应该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本合理的?少数超大规模学校垄断学苗和资源、时时事事处处占据绝对优势、鹤立鸡群的结果,终将导致大多数“弱势”学校丧失办学积极性,不仅危及事业整体发展,更会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办学校和做企业不大一样。企业就是要强大自己,超越对手,赢得市场。学校和学校之间似乎不该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教育最应该讲究和谐、平等。学校需要竞争,但政策引发的生存危机是不合理的。淘汰应该是公平竞争的结果。事业的发展就像是一场博弈。什么是我们的合适策略,什么是我们的合意结果?

芬兰之行同时让我想到另外一个更头痛的事情。芬兰的课改模式,必修选修、学分制、选课指导制度、模块、学段,我们该学的都学了,该搬的都搬了,但是有一点我没明白,高考方式怎么不学学呢?计划经济都能改成市场经济,高考还有什么不能改的吗?——摘自《没有什么不可以》第六章《默默启程的高中课改》

关于新课改的问题,之后大约经过了四五年的摸索和努力才找到真正的破解之道。

当年沈阳高中教育面临的五大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或许首先应该上溯到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对普通高中的定位是:“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定位很高,但保障却不到位,定位和保障不对称。普通高中教育至少缺少两个保障,一是法律保障,二是经费保障。当时,国家的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规有《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幼儿园管理条例》等,几乎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唯独普通高中教育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沈阳市教育局也曾动议地方立法,但没有足够的上位法作依据,国内其他地区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当时我只找到一部《台湾高级中学法》。缺少法律制约,同时意味着缺少法律的保护。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法律的制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事实上,高中学校并未因此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相反,更多的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说你不对的时候,你就怎么都不对。普通高中办学,也缺少明确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仅如此,似乎投入的主体也在变得模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做了如下阐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在十六大以及以往的报告中都是没有的,“公益性质”是第一次提到,十六大报告只谈了加大“投入”,没有说明投入的主体是谁,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大“财政投入”,指明了投入的主体是财政,“公益性质”和“财政投入”体现了新的执政理念。从十七大报告中,似乎看不出来普通高中教育的非公益性质。既然是公益性的,财政就应该予以保障,普通高中应该有一个相对合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能够逐年增加,并列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对普通高中的发展做出最佳的制度设计,这不仅是政府举办教育的重要职责,更是普通高中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或许还有沈阳高中教育自身管理体制的束缚。沈阳高中教育实施以区县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除四所市直属学校外,其余学校都隶属于各区县政府。市教育局从全市的角度在事业规划、政策制定、招生组织、干部教师培训方面加以统筹。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这样的管理体制是绝无仅有的。体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利与弊总是同时存在。各区县政府多年来在发展高中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急剧增加,这一体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弊端一,由于各地认识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管理水平不一,造成各地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在区域内,由于无力统筹兼顾所有学校,造成办学差距大,形成区域内不平衡。弊端二,不能实现充分的竞争与合作,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学校之间差距大,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等级森严的格局,而这样的格局一旦形成便会渐渐固化下来,很难打破。在这种固化的格局之下,强校较少危机感、紧迫感,而弱校更难以实现超越,久而久之,竞争的意识与合作的可能都在衰减,发展动力也会逐渐减弱。弊端三,校长选拔和干部交流受限,优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一般情况下,不论从主观还是客观角度,每个地区只能、只愿意在本区域范围内培养、选拔和任用高中校长,在全市范围内,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校长一旦被任用之后,因为学校数量少但层级多、差距大,泾渭分明,校长队伍之间也形成明显的“梯次”,上升通道只有一条,校长职业生涯目标可能就是在本地区那所最好的高中当校长,只要在金字塔最顶级的人不退休、不调离,下面的人就别想动,上升的通道打不开,横向的交流不存在,向下的使用不可能,人员也出现固化,职业倦怠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弊端四,办学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办学效益不能实现最大化。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既是战略安排又是战术选择。资源永远有限、永远不好,但如果能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就可以在原有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整体最优化,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区域内教育资源也可以整合,也不乏成功案例,但毕竟范围有限。从全市的角度看,由于体制所限,不能根据全市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资源重组,资源配置与百姓需求不能形成最佳结合点,办学效益无法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全市高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不强。弊端五,在市级层面的各种评优表彰和达标工作中,如果严格执行标准,按照一把尺子去衡量,一视同仁,就会造成一些地区“上不来”“没面子”,不利于积极性调动,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迁就”就会发生,或者干脆按比例下达指标,平均主义下的平均分配貌似公允,但这种保护落后的工作模式必然损害真正的先进,久而久之,必然会阻碍全市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诸多原因中,或许还有沈阳经济发展能力水平的问题,市级财政无力对高中教育薄弱地区实施转移支付。或许还可以归结到教育产业化思潮的消极影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教育产业化思潮波及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产业化的观点认为,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应该从“公共产品”向“准公共产品”或“私人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转变,政府不应再“包办”,家长应承担部分办学成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或许是整个社会的排他性增长模式给人们带来的差异化思维方式。或许,还有教育自身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纠结其中,已毫无意义;这就是我们必须打破的僵局,身在其中,当有所作为。“为”的方向,当然是理想的高中教育。

理想的高中教育,应该是每位校长都能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都能坚决服从国家意志,按照新课程方案中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把新课改规定的全部课程开齐开足。

理想的高中学校,应该是每位校长都能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为师生设计充实而丰盈的校园生活,自丰富的体验中探求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尊严和自我存在的价值,而不是沦为高考的工具。

理想的高中教育,应该以民主的、大众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点。普通高中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每所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应该均等,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不应该是物质层面的校舍、设施和设备,而是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重点高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选择,今天,缩小差距,消除“教育隔离”,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建设不单是建设的问题,装备不单是装备的问题。目视范围内看得见的差距是最可怕的,它会让处于弱势端的人们失去尊严。过度的差距也会造成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失衡,任何事物在失衡状态下都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健康发展,如果不及时缩小高中学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出现严重失衡再去矫正,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比,难度将更大,代价将更高。

理想的高中教育,要和城市地位相匹配,要和老百姓的需求相匹配,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匹配,甚至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相匹配……

理想的高中教育,必须站在绝对制高点上,拉动和引领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于沈阳市教育局来说,虽然没有实际的高中行政管理权限,但必须做到系统思考,统筹设计,统领全局。没有法律约束,不等于完全没有办法规范办学行为;不能改变管理体制,但可以凭借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的创新,调动区县政府的积极性,增加投入,激发办学活力。

沈阳市教育局决心强势推进高中发展,箭在弦上。2009年2月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沈教发[2009]19号),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启了沈阳高中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步伐,全面拉动和提升沈阳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沈阳市普通高中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强势推进的整体态势,从而有力地拉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拓展空间,做到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依靠教师,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常规管理、办学条件改善、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发展中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与政府、社区、家长关系的相互协调,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协调。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数量常规发展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的转变,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改善条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积聚持续发展动力。统筹兼顾省级示范、省级重点、市级重点、一般高中的发展,统筹兼顾普通高中区域发展,统筹兼顾城市高中、农村高中的发展,统筹兼顾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的发展。”

这是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其核心是实现从规模数量常规发展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在战术层面,要打破僵局,得找一个什么样的突破口,摸一块什么样的石头过河?我一直都牢记着一位老领导的话:“做事情要想一想,如果把这件事放到20年之后,会不会成为笑话。”我更记得,为了能到基础教育二处工作,2008年8月8日我递交给局长的请战书:“对于普通高中,我们有信心做到,底数摸得清、问题找得准、措施提得实。”这块石头要经得起时间之水的考验,要坚如磐石,要确保所有学校都能够得着,站得住,最关键的是,经由它,能继续前行不掉队。这块石头,要又稳又准。因为,河很宽,路太长。

其实,这块又稳又准的石头,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了精心的打磨。参与其中的是基础教育处、人事处、财务处、发展规划处、德育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安全处、电教馆、教研室、教育装备中心。

2009年3月,新学期开学了,普通高中校长们拿到了沈阳高中历史上第一份系统、完整的办学标准。在全市普通高中开展创建“市级标准化普通高中”工作如期启动。《沈阳市普通高中办学标准(试行)》中包含办学条件、人力资源及职业化发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及质量四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91项三级指标。标准集成了在不同部门、众多文件中提及的对高中学校的各种要求,清晰地量化了校园校舍、图书、体育艺术场地及器材、专用教室装备与建设、教育信息化等硬件要求;对学校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职业化发展、机构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学校管理方面,除了细化安全管理、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财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时间管理等常规管理要求,尤其突出强调了教育思想以及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三大任务,对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搞好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都给出了具体建议;在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及效果方面,突出了体育、艺术课程价值。

这是办学标准中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我曾经对学校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过全面调研,对这一课题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2008年出版的《爱让我们长大》一书,就是以浑南二校作为案例的一个研究成果。文化是生存方式,通过行为和符号来表达,因此,我们除了提出“有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些“高大上”的要求,还注意了一些细节,比如“学生有一套制服式校服”。当时的高中校服,清一色运动装,我在《教育的职业化生存》系列文章中探讨过这种仪式感缺乏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和一些媒体郑重其事地研究中小学校服问题,大概是在四五年之后。办学标准中还有校园禁烟这一条,比教育部的要求早了一年半。很多人对禁烟的要求不以为然,认为是小题大做。我和同事曾经在一所高中的学生小板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老师,你吸烟别叫我看到!”有时候,小题就得大做。

1999年到2003年,沈阳市集中新建、改扩建高中12所。到2009年,近十年间高中学校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2009年的标准化建设,可以说是普通高中建设的第二次战役。我们期待着,标准化学校的创建能够成为一个有力抓手,通过实现校舍、设施建设标准化,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化,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化,以新课改为核心的教学管理规范化,引领沈阳高中从规模数量常规发展的模式逐渐走上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的轨道。

2009年11月11日到12月2日,市教育局组织第一批标准化高中验收工作。创建工作启动一年来,各区县政府累计投入9358万元,这其中包括某县政府为争创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投入到县高中的4500万元,在这4500万元中,贷款2000万元,欠款2000万元,实际投入只有500万元。经过局领导办公会议审议,20所学校通过验收,其中17所学校是省级示范学校。对照年初的工作计划,这个结果极不乐观。

预期的目标是,“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必须率先达到市级标准化普通高中标准。辖区内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未全部通过验收,不对其他普通高中进行验收。今后,凡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校,须首先通过市级标准化普通高中验收”。就是说,所有的省级示范高中属于强制性达标。从结果看,部分省级示范性高中没有完成达标任务。原本,省级示范高中达标不是工作重心,2009年市教育局工作要点中提到,“重点扶持10所高中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这10所学校都不是省级示范学校,2009年,这10所学校中,只有2所学校通过了验收。年初为这10所学校安排的1000万元以奖代拨专项资金,平均分配给了20所达标学校,每所50万元。

验收过程中,我们曾经陷入两难的境地。

两难 2009年11月24日

从来没有这样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有时,越是简单的事情,可能就越复杂。

标准化高中验收从今天开始推进到城区了。相对于农村,城区高中情况稍稍复杂一些,学校数量多,层级多,差距大。每个区都有一两个响当当的重点学校支撑门面,也都有薄弱学校。在城区,还有一批市级重点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都相当不错,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受录取批次的影响,一直吃力地跟在省重点后面,学校发展步履维艰。

实事求是地说,办学条件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高中学校的发展,挫伤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而低投入运行的高中教育也开始成为整个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创建标准化高中的初衷,就是希望政府能增加投入,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能有彻底的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区,投入依旧不到位。今天申报验收的一所学校,学校改造只是在规划过程中,资金也没有落实,一幢旧楼拆除了,新的却不见踪影。

验收还是不验收?从道理上讲,答案很简单,没有达标,不能验收。实际上,左右为难。左边是政府,政府的事情没有做到位;右边是学校,学校的积极性很高,做了大量工作。达标与否,政府可能不会太在意,政府依然有那两所好学校撑着门面。但是学校则不然,校长的心情一定是十分迫切的。可是如果让学校通过了验收,政府一旦食言,资金跟不上,建设项目明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不能完工,等于是欺骗百姓。最关键的是,接下来在其他区还会有类似的问题,如何处理?都这样参照着过了,把亮闪闪的牌子发下去,条件却没有上来,自欺欺人、违背初衷的事情要不要做?不通过验收,学校在管理、教学、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付出的努力等于是没有结果。不通过验收,得罪政府,殃及学校,两边不讨好,等于是“双输”。

昨天,整整想了一个晚上,想到很晚,反复权衡,反复思量。今早,在区政府的会议室,轮到我发言时,说来龙、讲去脉,从城市到农村,从本埠到外地,一路迂回,一路小心……感谢区教育局的局长,感谢带队领导,让我过了一关。但是,前面还有关口,不知道能不能过得去。

虽是无奈之举,但心仍有不安。回来后,给那位校长发了一个短信:“我对不起你。请你理解,请你原谅!等这一段忙完了,我会跟你解释。无论如何,请你相信,我是想给咱们高中,所有高中,尤其是市重点争口袋!”其实,我昨天晚上就给她打电话了,但是她没有接。我知道,从今天起,她一定在看着我,看我能不能真的始终坚持原则。

验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标准化普通高中创建工作开展得不够平衡,各地重视程度有差距,各地政府财政投入有差距,各地教育行政指导有差距,各地学校管理有差距,各地校长汇报有差距,各地高中互相学习和交流不够,一些做法、经验有待总结、宣传和推广,因缺乏资金,学校文化建设成为薄弱环节。最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投入不足,有四个区县政府的投入为零。年初积极申报创建,但却“按兵不动”,全都是因为担忧市教育局在打重新上收高中管理权限的主意。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为打消各地的顾虑,在《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我们着重强调了管理体制的问题,“继续坚持以区县政府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在实地调研和调度工作过程中,更是反复强调这一点。但,于事无补。

令人欣慰的是,利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和通用技术教室装备”这个一票否决的项目,以及验收时在听课环节把通用技术课列为必听课的设计安排,有力地促进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课改三年了,很多学校是直到2009年秋季才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是在验收的前一天才装备好通用技术教室。更为有意义的是,在深入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及时发现了一些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管理案例,为破解管理粗放问题找到了新的工作载体。在向领导办公会议汇报的幻灯片中,我写道:一行十多天,感慨颇多,有难忘的精彩与感动,有现实的困惑与迷茫,有不舍的信念与力量。

心未灰,意未冷。决不动摇,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坚持。

2010年,各地还在继续观望。市教育局围绕标准化开展的各项工作却是紧锣密鼓、有声有色。向各地反馈首次验收结果和整改建议,并逐一核实整改情况;继续研究论证建设项目;继续完善办学标准,先后组织两次修订;继续组织校长参加清华大学教育领导力(普通高中方向)提升专题研修班;继续组织校长参加新学校论坛;继续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管理,重点还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在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组织研制通用技术教室配备标准,举办“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装备与教学应用培训班”,并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继续开展普通高中校长读书活动月,组织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提供了推荐书目;继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普通高中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自我诊断,下发四个量表,即《健康学校调查表》《果断管理者的自我评估表》《团队行为调查表》和《校长十项特征评估表》,同时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作评估工具(量表)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但没有组织验收,验收工作由原定的每年一次改为隔年一次。

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坚持。

2011年1月24日,我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了两个和标准化工作有关的新想法,一是增加体育馆和塑胶场地建设为一票否决项目,二是通过标准化验收的学校可以纳入省级重点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同批次录取。2月12日,市教育局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这些建议。

招生政策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同时,真正的转机也开始在这一年的春天出现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0年7月13日到14日在北京召开,随后,省、市陆续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沈委发[2011]2号)提出:“加快普通高中标准化进程。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部公办普通高中实现标准化。”至此,标准化在工作层面有了更充分的依据,上升了一个层次。各区县政府根据本地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积极寻求破解渠道,抓重点,攻难点,或实施布局调整,或进行资源整合,或加快完中分离,或新建、改建和扩建。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太多,到2012年,全市61所公办普通高中,还有27所学校没有300米以上的塑胶跑道和塑胶操场,26所学校没有体育馆,36所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不达标,31所学校没有正规的食堂……我们更细致地统计资金缺口,我们更频繁地深入学校调研,我们更积极地规划并提出重点项目,我们更努力地筹措配套资金,我们更加旗帜鲜明。在一次招生计划会议上,我们再次强调:“市教育局为什么要强力推进高中标准化,第一,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第二,高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阻力;第三,这些年,政府对高中的欠账太多,对学生的欠账太多,对百姓的欠账太多,不能越欠越多,必须抓紧还账;第四,高中教育的整体实力才能真正代表全市基础教育的整体实力,因为高中才是基础教育的真正制高点。没有高中的强,就谈不上基础教育的强!”

2011年,修订标准;2012年,修订标准;2013年,修订标准;2014年,修订标准。每一年,我们都会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全局工作目标的调整,组织有关部门修订办学标准。这是一个集众智的浩大工程,标准系统、全面、简洁,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学校管理实用手册,尤其对于初任者全面了解学校管理工作范畴和具体要求,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天,虽然我已经离开了市教育局,但真心希望办学标准的修订工作不会因标准化建设的结束而停止,成为行政管理的常规工作,从长远来看,持续修订办学标准,可能比标准化工作本身更有价值。

除了每年修订办学标准,标准化创建工作还做到了另外几个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强调政府的责任,自2009年首次验收开始,在《沈阳市标准化普通高中验收细则》中,我们就在所有涉及资金投入的三级指标后加注了星号,并明确指出,带有星号的指标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完成;申报验收的地区要同时提交区县政府不截留高中择校费的承诺书,没有做出承诺不予验收;每次验收都要听取区县政府对高中教育工作的汇报。

自始至终强调规划先行,没有普通高中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未经区县政府讨论通过的,不予验收,以此促进各地区通过做好事业发展规划,完成布局谋篇。《关于做好2011年沈阳市标准化普通高中创建工作的通知》(沈教发[2011]23号)中,还对各地组织制定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规划中要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等内容,要对布局调整、完中分离、小班化试点、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特色化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途径等重点工作做出周密部署和安排,并经区县政府通过。”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的通知》指出:“各地要结合全市和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做好普通高中的布局调整,整合高中教育资源,采取新建、扩建、改建、兼并等措施,解决个别学校办学规模过小、平均班额过低、教学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使所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规模普遍达标,每所学校办学规模大体相当,通过做强和抬高底部,提高区域高中教育的整体实力。”我们也十分看重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验收时,不仅要求学校提供发展规划的文本,校长在汇报时,也要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阐述。

自始至终把学校内涵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沈阳高中新发展的开篇之作、奠基之石,从设计之初,我们就把标准化创建工作视为引领沈阳高中发展模式实现从数量规模常规发展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转变的标志性工程,学校内涵建设是标准化建设最核心之要义,那才是我们真正要去的地方。因此,在指导学校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作为校长,对学校发展规划、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必须先于硬件建设思考和设计,队伍、管理、质量同步跟进。2009年11月12日,在辽中县进行标准化验收时得知辽中一高中将异地新建,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县里能够决定投巨资新建高中,不仅是远见的问题,更需要有气魄。2006年秋季高中新课改实施后,全市还没有任何一所高中异地新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异地新建,如果还按照传统模式来建设,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要建就建最好。这个最好,不是材料和装潢,而是理念和功能。理念和功能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校的关键在设计,设计的关键在学校课程体系的确立和完善。那天就这些问题和校长充分交流后,向校长推荐了外地的几所学校,希望他能在学校建设项目启动之前就去参观学习,更希望他能深入研究学校的课程建设问题。

后来,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办学标准修订和增加的绝大部分都是内涵建设的内容。硬件建设只是强筋骨,内涵建设才是练真功。软硬并重,内外兼修,学校品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2011年,5所学校通过验收;2013年,7所学校通过验收,同时提出达标一所、验收一所的原则;2014年,4所学校通过验收。

截至2014年12月,共计36所公办学校通过验收。当年,全市共有公办普通高中61所,已经停止招生、正在重组撤并或计划改建为高中素质教育基地的学校5所,还有20所学校仍走在创建的路上……

在这条路上,我们始终坚定不移。面对区县的观望等待、犹豫不决,面对校长的焦虑、压力与困惑,我们通过自身工作的持续改进、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办学标准的年年修订、政策资金的及时兑现、坚持标准的严谨态度、坚持不懈的定期调度、令人折服的意见反馈、深入调研的扎实作风、注重指导的有效策略、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使这项工作得到反复强化,让各县区清楚地看到市教育局的决心,增加他们的信任,增强他们的信心,促使各地区加大推进的力度。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既大张旗鼓、又耐心细致地进行宣传发动,抓住一切机会,大会讲、小会提,公开讲、私下唠,当面议、网上聊……

在这条路上,教育民主与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理想教育的美好愿景鼓舞人心,更多的校长们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重拾了信心,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他们仰望星空,他们脚踏实地,他们夙兴夜寐,他们殚精竭虑。他们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办学标准,他们智慧,他们创新,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优化理念、优化队伍、优化管理、优化课程,全面提升学校内在品质。他们深深地意识到,标准化建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机遇,它不是校舍、设施、设备量的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学校管理质的飞跃,是学校文化的重建,是脱胎换骨的创新,是凤凰涅槃的重生,他们创造了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最高境界。

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坚持。

光阴似水,转眼七载。有些故事,没有因为遥远而模糊……精细化:步步生莲

但凡重要工作,事先都得发个文件,精细化是个例外。

2012年3月22日下午,我的同事安凯告诉我,有两位兄弟处室的同事向他索要我们基础教育二处在全市普通高中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文件或者实施方案。当安凯告知对方:“我们没有发什么文件,也没有方案啊!”对方哪里相信:“别掖着藏着的!”弄得安凯哭笑不得,就差对天发誓了:“真的没有啊!”安凯说的是实情,尽管当时这项工作已经推进到了第三个年头,但我们真的没有发过文件或者工作方案。安凯觉得实在过意不去,就把我们在2010年和2011年两年间组织的几场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现场推介会之后编辑的两本文集送给他们,不知他们是否满意。不用说,肯定不满意。没有文件,但是我心里有计划,行动有步骤,我想这是最关键的吧。我是怎么思考的,我查过多少资料,看过多少书,我和我的同事是怎么具体实施和推进的,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这个没地方说,更写不到文件里。显然,光看那两本文集,应该是远远不够的,那毕竟仅仅是一个表象,我们的思考,我们在过程中的努力,从文集中是看不出来的。

当年,精细化作为我们的工作品牌,得到局领导的高度肯定,2011年3月29日,局长办公会议审议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时指出,“精细化管理不光是高中应该做,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做”。精细化管理的推进更受到学校的欢迎,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我离开市教育局之后,一些校长见到我还在说:精细化是学校管理永恒的主题。

精细化这三个字打印在纸面上,最早应该是2009年底,在我对2010年工作的思考、2010年工作计划中都有出现。2009年是新处室组建的第一年,当年的工作计划开篇写道:“处室新组建,起步年的工作策略是,长远打算,通盘考虑,突出重点,稳扎稳打,坚定信心,务求实效。”2009年年初,我负责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紧接着,我们协同十个部门制定的《普通高中办学标准(试行)》正式颁布,至此,我们顺利启动了高中标准化建设,这是新的处室成立后迈出的第一步。

第一步迈出去之后,就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工作,特别成立这个部门的意义在哪里?价值在哪里?应该在管理吧。学校管理的问题在哪里,今后的管理怎么搞,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教育管理和工商管理的知识储备发挥了作用,我庆幸我的文凭没有像我的英文那样就饭吃,“精细化”的概念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在我提交给局办公室的2010年工作要点的草稿中,高中的发展思路业已确定,高中工作部分的标题是:“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特色化发展。”“精细化”这个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市教育局2010年度工作要点中,点题而已,我们没有就此专门印发文件。

没有文件,但有思考。早在确定高中发展工作思路之前,我就开始试着对学校管理精细化问题进行研究,行业内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文本,我只能对大脑中现有库存进行整合,试着大致提炼和概括了我理解和需要的“精细化”,并在2010年的处室工作计划中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数量常规发展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的转变,在学校管理方式上,实现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不是一个口号,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途径是什么?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普通高中学校要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做精做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目标求精,准确定位,过程求精,细分管理对象,细化管理流程,结果求精,实施科学评价,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在这段简短的文字中,我十分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后来的各种场合,也不断地反复强调,那就是,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而内涵发展正是我们顶层设计中的战略目标之一,精细化,直指目标。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坚定而执着地朝着既定的方向。

这些文字从来都没有出现在文件上。文件有的时候不好使,学校不买账。早在2005年,我在基础教育处工作时,曾经起草过一个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校管理的文件,煞费苦心、煞有介事地在文件中使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并围绕这一理念,精心设计了小标题,头头是道地进行阐述。文件写得漂亮,我也颇为得意,但是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教训中走来,这一次不可以再失手。不发文件,寻找工作载体才是关键。

2009年11月组织标准化学校验收期间,我在工作笔记上这样写道:“辽中二高,全面达标,管理精细,有特色,可以在二高召开现场会。”现场会,就是我为精细化找到的工作载体。不依靠文件,不依靠说教,我们试图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典型范例去诠释精细化的理念,去推动精细化的落实。后来的事实证明,身边的、富于创造力的、个性化的、本土化的实践和探索,比红头文件更有说服力。

载体找到了,设计是关键。“9点,与和平区确认标准化项目。10点出发去辽中二高,与栗宝玉科长、魏世家校长落实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下午4点返回市内。”这是2010年2月4日工作笔记的原始记录。去辽中的前一天晚上,老老实实做功课。

老老实实做功课 2010年2月3日

明天要去拜见一位校长,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农村校长。计划新学期要在他的学校召开一次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明天要就这次会议进行初步的策划。晚饭后,就一直在研究和琢磨他草拟的材料。会议的形式要别致,会议的内容要精致,突出主题,环环相扣。开会是一件最不招人待见的事情。会要开得好,就得动点儿脑筋。形式我基本想好了,关键是内容的提炼,明天主要就是和他谈这个。要把学校真正的经验挖掘出来,我自己首先要做足功课。在密密匝匝的字里行间搜寻,在空白处记下问题和设想,我想我已经准备好了。

5月31日,研究辽二高会议具体日程安排。除了具体的时间,工作笔记上还写下了五点备忘:“请款,会议通知及日程,材料袋,主持词,药引子。”

6月12日,辽二高推介会召开。QQ日记,让往事历历在目。

辽二高现场会 2010年6月12日

迎着初夏的小雨,早晨9点赶到了辽中县第二高级中学。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普通高中精细化管理经验推介会。这个学期,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

照例叮嘱学校为大家准备早餐。9点半到10点,细雨蒙蒙中,观摩大课间。10点到10点40,听课,在开放的52节课中,我选择了二年十四班的历史课《北美首任总统华盛顿》。10点50到11点半,一年一班的数学课《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然后是午餐和参观校园。

1点整,与会者在六楼会议室集中,听魏世家校长作报告,《向管理要质量,向精细化管理要高质量》。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它的校长。”一所学校精神的铸就,特色的形成,品质的提升,是校长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最好的诠释。辽中二高中,来过几次,都是县里借这个地方开会,我来参加会议,来去匆匆,对学校不甚了解。去年校长大会,教研室的质量分析报告提到,作为市级重点,辽中二高中的高考成绩高于一些省重点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说心里话,对这些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真正走近辽二高,真正被感动,是去年的冬天,来进行标准化高中验收。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几乎每天都要写。请允许我给大家读一读那天的日志,那是我真实的感受。

……

这是我作为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

会议的内容,展示的方式,都是原生态的,包括所有的公开课。原生态,是春节前我们和魏世家校长一起定的调子。今年第一次推介会后的第二天,我就给全市高中校长写了一封信,就如何进一步开好推介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求学校精细化,我们自己的工作首先要精细化。魏校长今天的报告,和前两次推介会相比,形式上略微做了调整,安排了互动交流的环节,就是采纳了一些校长的建议。我听演讲和报告被激起火花时,特别想当时就能互动和交流。这是我的状况,大家会怎样?虽说领导的使命之一就是进行试验和冒险,我愿意和辽二高一起试验和冒险,但仍有顾虑,曾私下问过一位校长,校长说:“可能冷场!不过听众心里都会有问题的,我觉得可以安排几个药引子。”他还建议:“深入地学习,校长提纲挈领地讲一些,他认为是家底儿的东西,不用他说最好!哪方面好,就让咱看哪方面,就由哪方面的人来展示。提问环节,台上可以有校长、副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或学生,想问谁问谁。我这药猛点儿!”我当时回应他:“算你狠!我得和魏校长商量。”

魏校长二话没说。于是我又变本加厉,提出如果有问题会随时发问,打断他的演讲,他亦满口答应。所以,今天作为主报告人,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团队。

我竖起耳朵认真地听。我知道,不会有人率先打破沉默的。作为主持人,必须首先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打断他,向他发问,或者请别人向他发问。不到两个小时的报告,我大概打断他五次。话头一引,“药引子”们自然就站出来了,效果还不错。我又见机行事,先后点了几位校长发言,最后还请三位区县教育局的分管局长进行了点评,其中一位心直口快、直奔要害:“评了那么多教育专家,怎么把他(魏世家)给落了呢?”全场大笑。

其实,魏世家的办学,真的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二高的学校文化建设,价值观声明,五种精神,四种工作行为,还有“以制度为保证,以落实为关键”,甚至包括他们的“二八工作法”,“211”教学模式,“自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助教辅导活动”,“XZT质量评价”,也没什么神秘的。

不仅不神秘,不惊人,不仅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砸人的理念,甚至还很土。我就毫不客气地当场用“笨方法”评价他的“二八工作法”。但是恰恰是这些土得掉渣的方法,切合了二高人自己的“教”,自己的“学”。教得法,学得法,成绩怎么会上不来?笨鸟先飞,笨鸟高飞,有目共睹,已需仰视。“从细节抓起,把该做的事做实,把做实的事做好。”魏世家如是说。

细细咀嚼,简单又不简单。我们要展示给大家的,希望大家来学习和借鉴的,不是二高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是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各自问题不同,各自学情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