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11:16:45

点击下载

作者:邢兆强,唐菁菁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试读:

前言

多年来,国际金融学已经成为众多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专业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质上是开放经济的货币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在一个资金广泛流动和灵活多变的汇率制度环境下,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条件和方法。国际金融学因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研究对象问题的确定上难度较大。对国际金融学的研究,既有理论,又有实务;既有微观问题,又有宏观问题;既有自己独特的专门领域,又有与其他经济学科相关的交叉领域,其前承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财务会计等学科,后与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学科衔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国际金融学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影响人们的财富规模、投资和消费行为,而且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生产和销售行为,同时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政局稳定和政策效应。因此,学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各种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安排一生的投资与消费。

国际金融形势的新变化给国际金融课程带来新的课题,旧有的教材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国际金融形势及新时期国际金融的教学,尤其是不适应地方应用型院校国际金融教学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们编写的这本教材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密切跟踪国内外金融形势以及外经贸行业最新动态,以培养金融与贸易等行业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借鉴国际金融各经典教材基本框架和结构,保留国际金融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紧扣国际金融理论新变化,大量增选来自实际的新案例,以期达到让使用本教材的学生和读者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理论基础、宽阔的国际金融视野及较强的分析与解决现实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书遵循高等院校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广泛听取了各兄弟院校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的学界精英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宝贵意见,并吸收了国际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金融领域最新的变化。全书以国际收支理论为基础,以外汇及汇率理论为核心,以国际经济交往所涉及的国际金融微观行为和宏观协调为主线,围绕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展开:①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汇率决定基础及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协调、中国涉外金融等基本概念和原理;② 掌握外汇交易业务、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③系统理解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决定与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金融组织改革以及现代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前沿动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使用本书,我们在每一章的开始都引入了案例,并给出教学目标、关键词以及本章重点,同时在每一章的末尾都给出了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以及案例分析。

本书总结了编者多年来从事国际金融教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共分十二章,由廊坊师范学院邢兆强及广西大学商学院唐菁菁副教授担任主编,廊坊师范学院周爱玲、李桂静、李进伟担任副主编,梁芳凝、贾丽华、刘璐参与编写。本书获得“广西新世纪教改项目‘国际金融学课程群建设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16JGA118)”及“广西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其中第一至第十章由邢兆强编写;第十一章由唐菁菁、李进伟、刘璐编写;第十二章由周爱玲、李桂静、贾丽华和梁芳凝编写。全书由邢兆强分工、总撰并最终审定。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廊坊师范学院王增孝教授以及岳志强等领导和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此外,我们也汲取了国外知名大学、国内兄弟院校在国际金融学科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参考了许多已有教材的长处,在此一并致谢。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由于专业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时间仓促等因素的限制,本书仍然可能存在许许多多的缺点和不足,在此我们诚恳地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先行致谢!编者2016年8月第一章国际收支

案例引入

2015年12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举行2015年第四季度政策新闻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表示,从过去几年或者过去几个季度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是稳健的。比如,国际上通认的国际收支稳健的标准是经常项目顺差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尽管2015年以来人民币有一定的贬值,有一定的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但前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率为2.7%,属于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国际收支的基础项目中,贸易顺差在2015年高达5000亿美元以上,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在前10个月也超过1000亿美元。

王允贵提出,国际上研究汇率波动最重要的基础框架还是国际收支框架,无论做什么样的预测,最后都要看国际收支结构。总的来看,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是一个稳健的结构。这种稳健的国际收支是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20世纪的拉美危机或者亚洲金融危机,出现的主要问题都是国际收支结构问题。目前,无论是贸易项下还是资本和金融项下,我国国际收支都是稳健的。经常项下出现的顺差,在资本项下出现一定逆差,这是一个平衡的结构。

王允贵还指出,总体的国际收支依然是在宏观稳健的框架下运行,所以,它对汇率稳定有长期的支撑作用。目前,我们没有看到由于国际收支结构不健康而导致的汇率贬值,分析还是要回归到传统的国际收支框架上。

启示: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以下简称8·11汇改)。汇改以来,唱空中国经济,唱空人民币汇率的声音此起彼伏,上述案例中国家外汇管理局高层的回应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有些人的担心。纵观近一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为代表的国际主要货币汇率走势,不难看出,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区间窄幅震荡后,于8·11汇改一次性贬值后震荡走跌,继2014年首度全年小幅走贬后第2年下跌、且跌幅扩大,但对一篮子货币实际汇率仍升至历史高位。在中美经济增速此消彼长、本外币利差缩窄、市场持汇购汇意愿强烈、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等背景下,2016年人民币汇率小幅走贬,波动性进一步增强,但不存在中长期、持续大幅贬值基础。

教学目标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收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经济交易的全貌,对本国对外贸易、本币汇率、国内外金融市场运行等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章所介绍的国际收支是学习国际金融的起点和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及编制原理;把握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标准与内涵;掌握国际收支调节的措施;了解我国国际收支概况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失衡 政策调节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及主要内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的引导机制以及国际收支的协调机制。/ 第一节/国际收支概述

一、国际收支的起源

早在17世纪初叶的重商主义时代就有了国际收支概念。当时的葡萄牙、法国、英国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在提倡“贸易差额论”(通过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方式积累金银货币)的同时,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分析国家财富积累、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当时的国际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国际收支被解释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差额。

随着国家经济的交往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含义也不断发展和丰富。在金本位制度崩溃后,国际收支的含义逐渐被扩展为凡是涉及一国外汇收支的各种国际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并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这种国际收支就是人们所称的狭义国际收支的概念。这一定义以现金支付为基础,即只有以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对其他的债权债务则不予理会。但是,一国在对外交易中,并非所有的交易都涉及货币的支付,如补偿贸易;也有些交易根本不需要支付,如以实物形式提供的无偿援助和投资等。这些不涉及货币支付的对外贸易在国际交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收支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由狭义的概念逐步发展为现在各个国家使用的广泛概念,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的概念。

二、国际收支的定义

我国目前使用IMF在《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中规定的对国际收支的定义,即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BO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它包括:(1)一个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收益交易;(2)一个经济体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的所有权的变动和其他变动,以及这个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的债权债务的变化;(3)无偿转移以及在会计上需要对上述不能相互抵消的交易和变化加以平衡的对应记录。

总体来说,国际收支具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注:在国际收支的统计中,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家庭及其个人、法人或社会团体。

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在进行外汇市场干预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国际储备会发生增加或减少。为什么美联储(或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要持有国际储备或者哪些因素可以解释其储备持有量的大小呢?

为了理解美联储如何积累国际储备及其可以用于外汇市场干预的储备数量,我们利用国际收支账户来考虑美国与外国间的更广泛的资金流动。

国际收支账户(Balance of Payments Account)度量了本国(本例中的美国)与所有其他国家之间的所有的私人和政府的资金流动。

美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类似于家庭或企业可以用于记录收入和支出的簿记过程。

在国际收支中,从外国流到美国的资金流入是收入,被记录为正的数字。收入包括由于购买美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美国的出口)、获取美国的资产(资本流入)以及美国居民收到的馈赠(单边转移)所带来的资金流入。

从美国流到外国的资金流出是支出,支出用负号记录。支出包括:①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进口);②美国家庭或企业购买外国资产的货币支出(资本流出);③对外国人的馈赠,包括对外援助(单边转移)。

国际收支账户的主要组成部分概括了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有关的交易(经常账户余额,包括了贸易余额)以及与国际借贷有关的资金流动(金融账户余额,包括了官方结算)。

每一笔国际交易代表了商品、服务或资产在家庭、企业或政府之间的交换。因此,交换的双方必须总是平衡的。换言之,国际收支账户的收入和支出必须等于零,或者说,经常账户余额+金融账户余额=0。

三、国际收支的特征

要想透彻理解国际收支的含义,需要大家把握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即存在一个报告期的问题,一般以一年为报告期,当然也有以季度或月作为报告期,国际收支反映的是在报告期内的收支变动额,而不是某一时点的存量额。

第二,国际收支所反映的内容是以货币记录的经济交易。也就是说不一定涉及货币往来,但所有记录到国际收支的交易必须能用货币计量。

第三,国际收支记录的经济交易必须是本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经济交易。

第四,国际收支是一个综合性质的总括报告,也就是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商品的进出口、服务贸易、劳务输出与输入、资本输出与输入等进行加总记录。

四、国际收支关键词解读(一)居民和非居民的概念与划分标准

经济学意义上的居民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境内长期或永久居住,并受居住国法律保护和管辖的自然人(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双重国籍人和多重国籍人)、法人和法人团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明,居民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限达一年以上者,否则即为非居民。居民和非居民都包括个人、企业、非营利团体和政府四类。一个公司的国外子公司是其经营所在国的居民,其母公司所在国的非居民。但有两个特例需要注意:(1)一国的外交使节和驻外军事人员等,即使在外国居住长达一年以上,仍属派出国的居民、驻在国的非居民。(2)国际性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非居民。

居民和非居民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对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做此界定的主要意义在于正确并且口径统一地反映各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根据这一界定,只有发生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才是国际经济交易。

例如,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是英国的居民,中国的非居民;分行与中国银行总行的业务往来因而构成中国和英国的国际收支内容。相反,中国银行总行与在华的各外国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只构成中国的国内收支。(二)经济交易及其类型

经济交易是实际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或机构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从事交易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称为交易者。当今世界上所有经济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货物、服务与货物、服务之间的交换,如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等。(2)金融资产与货物、服务之间的交换,如商品买卖、一般进出口贸易等。(3)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易,如货币借贷、股票、债券买卖等。(4)货物、服务的无偿转移,如无偿的物资捐赠、服务和技术的无偿援助等。(5)金融资产的无偿转移,如股票、债券的无偿赠予、债权人给予债务人的债务免除等。/ 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Presentation),又称国际收支账户,是指将国际收支按照特定账户分类,根据一定原则按会计方法编制出来,用于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变动所做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国际经济交易。所有交易均发生在我国大陆居民与非我国大陆居民之间。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现代会计学的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也就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原则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这一记账原则要求,对每一笔交易要同时进行借方记录和贷方记录,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法则

国际收支平衡表具体的记账方法为: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记为“+”;凡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记为“-”。具体如下。

①贸易往来。即各种物质商品的输出输入。出口额记入贷方,进口额记入借方。

②非贸易往来。主要包括劳务收支、投资所得等。收入记入贷方,支出记入借方。

③无偿转让。从其他经济体转入额记入贷方,从本经济体转出额记入借方。

④资本往来。分为长期和短期,流入的资本列为贷方金额,流出的资本列为借方金额。

⑤储备。包括本国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分配得到的特别提款权以及作为国际储备的黄金和外汇等。储备本身是存量,其增减额是流量。本年度储备增加额列为借方金额,其减少额列为贷方金额,二者相抵得出储备净增额或净减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虽然平衡,但各类项目却经常是不平衡的。商品输出大于输入,则贷方金额大于借方金额,形成外贸顺差;相反,则形成外贸逆差,或称外贸赤字。贸易项目中资本项目的流入大于流出,则贷方金额大于借方金额,形成资本净流入;相反,则形成资本净流出。储备项目中本年度增加额大于减少额,则借方金额大于贷方金额形成借方净增金额,即本国的国际储备增加;相反,则形成借方净减金额,即本国的国际储备减少。

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以及误差和遗漏账户。(一)经常账户1.货物和服务

货物指通过我国海关的进出口货物,以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要求,出口、进口都以货物和服务所有权变化为原则进行调整,均采用离岸价格(FOB)计价,即海关统计的到岸价进口额减去运输和保险费用统计为国际收支口径的进口,出口沿用海关的统计。此项目中还包括一些未经我国海关的转口贸易等,对商品退货也在此项目中进行了调整。出口记在贷方,进口记在借方。

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贷方表示收入,借方表示支出。(1)运输:指与运输有关的服务收支。包括海、陆、空运输,太空和管道运输等。(2)旅游:指对在我国境内停留不足一年的外国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包括因公、因私)提供货物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以及我国居民出国旅行(因公、因私)的支出。(3)通信服务:包括①电信,指电话、电传、电报、电缆、广播、卫星、电子邮件等;②邮政和邮递服务。(4)建筑服务:指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土之外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以及非居民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土之内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5)保险服务:包括各种保险服务的收支,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6)金融服务:包括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收支。(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包括计算机数据和与信息、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收支。(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包括使用无形资产的专有权、特许权等发生的收支。(9)咨询:包括法律、会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收支。(10)广告、宣传:包括广告设计、创作和推销,媒介版面推销,在国外推销产品,市场调研等的收支。(11)电影、音像: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的服务以及有关租用费用收支。(12)其他商业服务:指以上未提及的各类服务交易的收支,驻华机构办公经费(不含使领馆)也在此项下。(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指在前面分类没有包括的各种政府服务交易,包括大使馆等国家政府机构的所有涉外交易。2.初次收入

初次收入又称为“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部分。(1)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1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1年以下)的工资福利。(2)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3.二次收入

二次收入又称经常转移、单向转移和无偿转移,它包括各级政府的转移(如政府间经常性国际合作,对收入和财产支付的经常性税收)和其他转移(如私人的侨汇、赠予等)。主要是货物和资金形式。贷方表示外国对我国提供的无偿转移,借方反映我国对外国的无偿转移。

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无偿转移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其中经常转移放在经常项目里,资本转移放在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资本项目里。经常转移包括所有非资本转移的转移项目,即包括除以下三项的所有转移:①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②同固定资产收买/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③债权人不索取回报而取消的债务。(二)资本和金融账户1.资本账户

资本账户由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两部分组成。

资本转移是指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变更及债权的减免等导致交易一方或双方资产存量发生变化的转移账户,主要包括三种形式:①同固定资产收买或放弃(如投资赠款,以增加受援国购置固定资产的能力)相联系的或以其为债务条件的资本转移;②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③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其中前一种采用现金转移形式,后两种采用实物转移形式。

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是指非生产性有形资产(土地及地下矿藏)和无形资产(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商标权、特许加盟)的收买和放弃。2.金融账户

金融账户记录的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投资与借贷的变动额。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1)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寻求在本国以外投资目标企业以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即一国的经济组织直接在境外采用各种形式对工矿、商业、金融等企业进行投资或利润再投资。例如,我国的直接投资由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和我国在外直接投资两部分构成。

①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贷方表示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包括股本金、利润再投资和其他资本;借方表示外商企业的撤资和清算资金汇出我国。

②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借方表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汇出的资本金、母子公司资金往来的国内资金流出;贷方表示我国撤资和清算以及母子公司资金往来的外部资金流入。(2)证券投资。证券投资又称间接投资,指居民在证券市场上购买非居民的国债、公司债券及股票等投资方式,相对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者以取得利息、股息等资本利得为目的,一般不过问投资目标的经营管理。证券投资账户下设资产及负债两个条目。

①资产:借方表示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增加;贷方表示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减少。这里所说的证券又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两类。股本证券包括以股票为主要形式的证券;债务证券包括中长期债券和1年期(含1年)以下的短期债券及货币市场有价证券,如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可转让大额存单等。

②负债:贷方表示当期居民面向非居民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筹资额。借方表示当期股票的收回和债券的还本。其中,股本证券包括在境外发行、非居民购买的境内外上市外资股;债务证券包括我国发行的中长期债券和短期商业票据等。(3)其他投资。其他投资是指除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分为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资产负债四类形式。(4)储备资产。储备资产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①外汇:指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流动性资产和债权。

②货币黄金:指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储备持有的黄金。

③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根据其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归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

④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通项目中会员国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三)误差与遗漏账户

误差与遗漏是指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因资料不完整、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货币换算等因素所造成的差错和遗漏,它是为使国际收支核算保持平衡而设置的平衡项目。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借贷双方应相互平衡,两者之差应等于零。当贷方总计大于借方总计时,差额数列在“误差与遗漏”的借方,当借方总计大于贷方总计时,差额数则列在“误差与遗漏”的贷方。如下表所示。2015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续表注:(1)根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编制,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包含储备资产。(2)“贷方”按正值列示,“借方”按负值列示,差额等于“贷方”加上“借方”。本表除标注“贷方”和“借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指差额。(3)旅行收入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国际旅行收入进行了调整,旅行支出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获得的数据进行了调整。2014年的旅行收入和支出数据也相应进行了追溯调整。(4)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5)细项数据请参见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互联网站“统计数据”栏目。

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项目繁多,且相互影响。其中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是最重要的。虽然现在的国际交往种类繁多,但一般商品贸易在一国经常项目中的比重依然很大,往往决定了国际收支的总体差额。所以在对经常项目的分析中,商品项目尤其是其中的一般商品贸易仍然是重点。通过分析一般商品贸易,我们可以看出一国商品进出口的结构和地区分布是否合理,也可以分析该国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贸易条件、市场开放度等情况。分析一国的资本金融项目,有利于了解该国引进外资的能力和对外开放的规模,进而为制定或调整分析该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虽然,根据复式记账原则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最后的余额为零,但通常每个项目的余额都不会恰好为零。这为我们进一步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提供了途径。根据交易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种国际交易按其性质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一)自主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亦称事前交易,是指以独立经济活动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交易,主要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政府或私人的无偿援助、为追求利润而进行的对外投资以及为发展本国经济而借入的外国资金等。一般而言,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均衡。由于它可以反映一国拥有多少实际资源用于分配或使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自主性交易的分析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中处于关键地位。但在现实中很难确定一个交易是自主性的还是调节性的。因此这种国际收支差额分析用处不大,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收支差额来反映其国际收支状况。在现实中通常采用四种统计口径来描述理论上的自主性交易平衡状况。1.贸易收支差额

贸易收支差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的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差额。虽然它是一种相当传统的统计口径,但由于它能较快地反映出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情况,及时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等,同时贸易收支差额还制约着其他项目的变化,所以,即使像美国这样资本流动占主要地位的国家仍然十分重视贸易收支差额的问题。2.经常账户差额

经常账户差额包括货物、服务的进出口、收益以及经常性转移项目的借贷差额。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该国在海外的资产额增加,逆差意味着该国在海外的资产额减少。经常项目的差额还与国内的储备、投资、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各国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经常项目差额一般被认为是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最好指标。3.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随着资本和金融业务在国际收支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资本和金融账户在国际收支平衡差额分析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国际金融资本账户的流量可以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一般而言,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越高的国家,其资本和金融账户流量的总额也越大。此外,资本金融账户的流量和余额还可以为一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各国在利率、汇率的稳定程度,本国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相差很大,要保持这一余额为零是非常困难的。同时,根据复式记账原则,国际收支中每一笔贸易流量通常会对应一笔金融流量,因此,在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因素时,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经常账户的状况及融资能力。但这种相关性随着经常项目业务的日益复杂、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以及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4.综合差额

综合差额是指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及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总差额。它与一国的官方储备的增减相对应。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如果为顺差,则国际储备增加,如果为逆差,则国际储备减少。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作为衡量国际收支状况指标的综合差额的有效性是不同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综合差额可用来直接衡量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或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遭受的压力。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部分国际收支的差额会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调整,因此,综合差额只能反映一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程度,而不再反映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二)调节性交易

调节性交易又称补偿性交易或事后交易,是指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所发生的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包括动用外汇储备来偿还外债,顺差国获得外国出口商或外国银行的信用,得以延期付款;逆差国获得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融资等,都属于调节性交易。这种交易是政府出面进行的交易活动,体现了一国政府的意志,具有集中性和被动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官方储备差额,我们可以了解一国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外汇储备所占比重等情况,同时也能了解该国的国际清偿力以及它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能力。/ 第三节/国际收支失衡与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是指消除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机制与作用过程。国际收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变量,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密切相关,它的失衡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在试图追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都在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的目标。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以后,应该如何来进行国际收支调节以恢复国际收支均衡呢?通常使用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主要有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政策引导机制和国际收支国际协调机制。

一、国际收支失衡(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里,国际收支最后总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是会计意义上的平衡。但在实际当中,国际收支经常存在不平衡,即出现不同程度的顺差或逆差,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的含义。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不是指会计账面上借贷双方出现不平衡,因为借贷双方始终是平衡的。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在1977年传统的国际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额即经常账户与长期资本账户的差额出现不平衡,人们便认为国际收支需要调整了。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国际收支长期性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志。(二)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1.结构性失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往往取决于贸易收支状况。如果世界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本国输出商品的结构也能随之调整,该国的贸易收支将不会受到影响;相反,如果该国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而调整商品的输入结构,将使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由这类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结构性不平衡。2.周期性失衡

西方国家经济受再生产周期规律的制约,在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人均收入和社会需求的消长,会使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不平衡。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致使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类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称为周期性不平衡。3.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于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减,会对其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都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则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也都会减少。这种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4.货币性失衡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货币如果高估,则该国商品的货币成本与物价水平高于其他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相反,则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这种由于货币对内价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5.政策性失衡

由于一国推出重要的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或者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6.贸易竞争性失衡

由于一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引起的失衡。7.过度债务性失衡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借入大量外债,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实施高利率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8.偶发性原因

除以上各种经济因素之外,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偶发性因素,也会引起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额资本的国际移动,因而使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个原因来说,经济结构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具有长期、持久的性质,而被称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仅具有临时性,因而被称为非持久性不平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一)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1)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储备的流失意味着该国金融实力甚至整个国力的下降,损害该国在国际上的声誉。(2)导致该国外汇短缺,造成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一旦本币汇率过度下跌,会削弱本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导致该国货币信用的下降,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币危机。(3)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财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业。(4)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1)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2)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3)持续顺差会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利。(4)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5)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三、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在没有人为力量干预的情况下,有时经济体系内部会自发地产生某些机制,使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减轻,乃至能自动恢复均衡,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揭示了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矫正机制。在信用货币流通的制度下,纸币流通使国际间货币流动失去直接清偿性,国际间的货币交换必须通过汇率来实现,因此“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已不复存在。虽然如此,在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仍然会存在某些调节机制,具有使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的作用。根据起作用的变量不同,自动调节机制可分为四类:汇率调节机制、利率调节机制、价格调节机制和收入调节机制。(一)汇率调节机制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必然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压力,促使外汇汇率的变动。如果该国政府允许汇率自发变动而不进行干预,则国际收支的失衡就有可能会被外汇汇率的变动所消除,从而使该国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例如,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必然会引起外汇市场上的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在政府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前提下,外汇汇率将上升,而本币汇率会下跌。如果该国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那么本币贬值将会改善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并使其国际收支趋于均衡;反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本币汇率的自发上升也会使该国的国际收支自发趋于均衡。(二)利率调节机制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起到减轻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例如,在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如果货币当局采取严格的稳定汇率政策,就必然会干预外汇市场,抛售外汇储备,回购本币,从而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货币量的减少会产生一个提高利率的短期效应,导致本国资本外流减少,外国资本流入增加,从而使该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得以改善,并减轻国际收支逆差的程度;反之,国际收支盈余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和利率水平的下降,导致本国资本外流增加,外国资本流入减少,使其国际收支盈余减少甚至消除。(三)价格调节机制

价格的变动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货币供应量的下降,会使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余额低于其意愿水平,该国居民就会缩减对商品和劳务的开支,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会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反之,国际收支盈余会通过物价水平的上涨,削弱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国际收支盈余。(四)收入调节机制

如果在某一均衡收入水平上发生了国际收支的失衡,经济体系内部就会自发产生使收入水平发生变动的作用力,而收入的变动至少会部分地减少国际收支的失衡程度。例如,在某一均衡收入水平上,由于一国出口的增加导致国际收支顺差,但与此同时,出口的增加又会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会引起进口的增加,这就部分地抵消了出口的变动,从而减少了该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程度;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国民收入的下降将会部分地消除该国国际收支逆差的程度。

四、国际收支的政策引导机制

虽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状况,但这一机制只能在某些经济条件或经济环境中才起作用,而且作用的程度和效果无法保证,作用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一国政府往往不能完全依靠经济体系内部的自动调整机制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而有必要主动运用政策引导机制来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主要有以下五种。(一)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短期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的短期性失衡。一般的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该基金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和本国货币,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Buffer),故称为外汇缓冲政策。

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季节性变动或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所造成的,则改变国内经济运行来消除这种失衡,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这时最好运用外汇缓冲政策,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从而不会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

外汇缓冲政策运用的难点是如何判断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一般来说,外汇缓冲政策往往只适用于解决国际收支的短期性失衡,而对于长期性的根本性的失衡,运用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失衡,而且会使失衡大量积累,最终使国内经济因不可避免的调整而承受极大的震动。此外,运用该政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必须具备实施外汇缓冲政策所需要的充足外汇,必须具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等。(二)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是指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提高或降低收入、物价和利率水平,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周期性失衡和货币性失衡。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实现对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财政政策通常作为调节国内经济的手段,但由于总需求的变动可以改变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和利率,而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和利率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动,所以财政政策也成为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以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为例,财政当局可以运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从两个方面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一方面,减少政府支出或增税会通过乘数效应成倍地降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降低又会相应地压缩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恢复均衡;另一方面,抑制总需求又会降低通货膨胀率或使物价水平下降,而物价下降将会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刺激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也有利于减少经常账户的逆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下降往往也伴随着利率水平的降低,在资本的国际流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这会引起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经常账户收支的改善。因此,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适当进行资本管制,将有利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发挥更好的效果。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和利率的变动,所以货币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若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中央银行可以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一方面,可以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从而可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一国经常账户状况。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还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出口的增加使经常账户的逆差减少。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中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不同于财政政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提高而不是降低利率水平,在资本的国际流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这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顺差,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由此可见,在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过程中,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汇率调整政策

汇率调整政策是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在不同的汇率制度背景下,实施汇率调整政策的做法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汇率制度的变更

在一国原先采用固定汇率或钉住汇率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货币当局可以采用浮动汇率制或弹性汇率制,允许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行决定,用汇率的自发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2.外汇市场干预

在汇率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一国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参与外汇交易、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出售本币的方法,操纵本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3.官方汇率贬值

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汇率由一国货币当局人为规定,而非由市场供求决定。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公布官方汇率贬值,直接运用汇率作为政策杠杆实现奖出限入,以消除其国际收支逆差。

不论具体做法如何,汇率调整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汇率水平来实施的。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通过本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进出口商品的弹性需要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或其他相关条件。(2)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存在时滞效应,即短期内国际收支状况不仅不会改善,而且会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国际收支状况才能逐步改善。(3)如果一国通过本国货币竞争性的贬值,以求本国国际收支盈余,促进本国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经济增长放慢和失业率提高。因此,竞争性贬值往往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对方报复,从而引发货币战。(4)在一定条件下,虽然本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经常账户的收支状况,但本币贬值往往也会诱发资本外逃,恶化一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收支状况,最终对该国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四)直接管制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的实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这些政策发生效应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方能实现;二是这些政策实施后不能立即收到效果,其发挥效应的过程较长。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一国往往需要借助直接管制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直接管制政策是指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政策,包括财政管制、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等。(1)财政管制是指政府通过管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成本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目的的政策措施。各国经常采用的财政管制方法主要有:①进口关税政策,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税率来限制进口数量,或者通过降低进口生产资料的关税来扶植本国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产业的发展;②出口补贴政策,如对出口商品发放价格补贴或出口退税等;③出口信贷政策,如由官方金融机构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优惠贷款等。(2)贸易管制是指政府采取的直接限制进出口数量的政策措施。各国经常采用的贸易管制方法主要有:①进口配额制,即由政府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部分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②进口许可证制,即由政府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来限制进口商品的种类与数量;③规定苛刻的进口技术标准,包括卫生检疫条件、安全性能指标、技术性能指标、包装和标签条例等;④歧视性采购政策,即要求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必须尽量采购本国产品,限制购买进口商品;⑤歧视性税收,即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销售税、消费税等。(3)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而对外汇交易所进行的限制,包括对外汇买卖、外汇汇价、国际结算以及资本流动等诸多方面的外汇收支与交易所做的规定。各国经常采用的外汇管制方法主要有:①贸易外汇管制,要求出口所得外汇收入必须全部或部分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进口所需外汇支出需要在外汇管制机构的批准下从外汇指定银行购汇;②非贸易外汇管制,要求对于绝大部分非贸易外汇实行许可证制、规定限额制、预付存款制以及课征非贸易外汇购买税等;③对资本输出输入进行管制,通常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国际资本特别是长期资本流入,限制本国资本流出;④对非居民银行账户进行管制,根据非居民银行账户产生原因的不同,通过设立自由账户、有限制账户以及封锁账户等形式,对外汇交易以及国际结算等加以限制;⑤对黄金现钞输出输入进行管制;⑥实行复汇率制,由外汇管制当局根据外汇的不同来源和使用情况,主动、人为地制定和利用多重汇率,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常见的做法主要有固定的差别汇率制、外汇转让证制以及混合汇率制等。

以直接管制政策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优点,首先,在于其效果迅速而显著。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必须先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外汇供求产生影响后,才能发生效果,因此,需要时间长,而且最终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但实施直接管制政策,只要政策当局处理得当,即可迅速达到预期目的。其次,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为局部性因素时,直接管制可较易针对该部分实施管制,因而不必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动,而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则较难做到这点。然而,直接管制政策也有若干明显的弊端。(1)直接管制会对价格机制产生阻碍,不利于自由竞争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社会福利也难以实现最大化;(2)由于直接管制措施易于察觉,因而比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更易招致他国的责难或报复;(3)暂时得到政策保护的受益者,在这种政策措施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之后,也总是不愿让它废止,因而直接管制措施有一种长期持续的倾向。(五)供给调节政策

从供给角度分析,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还包括调整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影响供给的政策措施。调整产业政策的核心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根据一国资源拥有状况和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规划,对部分产业部门进行调整与限制发展,而对一国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采取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壮大,从而提高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甚至消除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技的竞争,通过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可以提高一国整体的科技水平,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提高进口替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目的。合理的科技政策包括:加强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供给调节政策是一种长期性的政策措施,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它可以通过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

五、国际收支国际协调机制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经济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当一国试图采取有利于本国国际收支恢复均衡的调节政策时,肯定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特别是有可能使其他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完全分散的独立决策,在考虑政策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择对本国国际收支最有利的政策;另一种则是对各国政策进行某种程度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前一种决策往往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如果各国都试图采取损人利己或者以邻为壑的调节政策的话,最终谁都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益处,而且还会使整个经济体系缺乏效率。因此,加强调节政策的国际协调是十分必要的。

从狭义上讲,国际收支的国际协调机制是指各国在制定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之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进行共同设置。在狭义的国际协调机制中,最典型的是通过设置共同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从广义上讲,国际收支的国际协调机制具有更加广泛的内容,它包括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作用的一切行为。按照协调程度的不同,国际收支国际协调机制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以下五个层次。(一)信息交换

信息交换即各国在分散决策的前提下,相互交换为实现国际收支均衡所用调节政策的工具类型、搭配原则以及作用机制等信息。(二)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指在出现突发性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由各国共同采取适当的调节政策以渡过危机。(三)避免共享变量的冲突

避免共享变量的冲突即由有关国家就共享变量(如汇率)达成共识,以避免因意见不一采取不同措施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四)部分协调

部分协调是指仅将部分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纳入共同政策的范畴。欧元区的政策协调就是实行统一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其他经济政策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五)全面协调

全面协调是将不同国家的所有调节政策都纳入协调范畴,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协调的收益。

国际收支的国际协调机制有相机性协调和规则性协调两种协调方式。

相机性协调是指根据各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在没有既定协调规则的条件下,通过各国之间的临时性协商确定各国应该采取的政策组合。相机性协调的优点在于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就更为广泛的问题进行协商,而缺点有两个:一是可行性较差。每次政策协调行动实际上都是各国政府之间的一次讨价还价过程,不仅政策协调的决策成本很高,而且很难对各国政府真正形成制约作用;二是缺乏可信性。很难在缺乏明晰规则的情况下,通过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来合理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从而给政策协调带来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规则性协调是指通过制订明确的规则来指导各国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协调。规则性协调的优点在于决策过程清晰,政策协调的可行性与可信性较高,政策协调的效果也比较明确,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元区成员国的政策协调,都是规则性协调的典型案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