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成功密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07:29:41

点击下载

作者:卢莉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胡雪岩的成功密码

胡雪岩的成功密码试读:

前言 成为榜样的条件

清朝人陈代卿评价:“胡雪岩游刃于官与商之间,追逐于时与势之中,品够了盛衰荣辱之味,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商人胡雪岩生活在清朝末年,先后经历了道光、咸丰、同冶、光绪四朝。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清廷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极需商人扶救时。因为这样特殊的时代,造就了胡雪岩传奇的经历。胡雪岩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和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不无关系。

鲁迅先生评价胡雪岩是“中国最后一位商人”,实在是因为胡雪岩造就了很多第一。他可以算是晚清第一大豪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开展业务往来的人,第一个被朝廷特赐二品顶戴、黄马褂殊荣的商人。而且,胡雪岩的一生也非常具有戏剧性,由一个钱庄伙计到成为闻名朝野的红顶商人,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胡雪岩的故事已经流传了近百年,迄今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单从胡雪岩经商的事迹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得结交之术的人。胡雪岩曾经说过:“朋友多,事情当然好办。”商人的成功,有一半是靠着人脉关系,胡雪岩有一张强大的人际关系网,这样多的人愿意和他成为朋友,自然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结交手法。

商人说的是一个利字,连结交朋友为的也是利益。当然,胡雪岩也是商人,他结交朋友也是为了生意上的方便,唯一不同于别人的就是他懂得情义结交原则。无论是对待王友龄还是左宗棠,都是一样。情义二字,远远胜过了利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身边时常围绕着很多朋友,这些朋友也为他成就自己的生意铺平了道路。

对一个商人来说,结交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其实也就表示这个人的事业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胡雪岩除了在结交方面有着过人的智慧外,在用人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胡雪岩说:“蔑签也有用处。”他知道把什么样的人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善于抓住别人的特点,并且能够帮助别人隐藏缺点,把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也获得了下属的拥护。

结交朋友,与下属之间的相处,胡雪岩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因为本着宽厚、仁义、慷慨的做人法则,胡雪岩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人都愿意与他做朋友。

然而,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只具备“人和”是远远不够的。

胡雪岩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对他来说生活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是一种机遇,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但是,最终他的失败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环境。

胡雪岩的成功虽然已经成为一种历史,但是历史中的一些经验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无论在做人还是在做生意方面,胡雪岩已经算是做到了极致。

胡雪岩还有着非同一般的韧劲,敢于冒险拼搏的勇气,豁达开朗的人生观,沉着冷静的思辨能力等,所以,在人格方面,他也有着过人的魅力。

当然,胡雪岩并不是没有缺点,就是因为太过于要强,最终使自己成了清朝官场斗争的牺牲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胡雪岩来说,做出的成绩已经让他有资格成为那个时代的商人榜样。对今天的人来说,在学习胡雪岩经验的时候,自然要懂得吸收好的经验,总结他卓越的智慧,为自己所用。编者

第一章 提升自我,做上乘之人

凡事立下一个目标总是比不立目标要好,做什么样的人,自然会影响以后做事情的风格。对胡雪岩来说,其成功的关键就是因为他会做人,懂得怎样做人。可以说,良好的品质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小伙计成长为一个红顶商人,终其一生,胡雪岩都是不断地升华自己,这也成为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行是一切的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成功。研究一个人为什么会成功,第一步就是要研究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一个人不会独自成功。一个人只有一双手,力量再大,也不能登上成功的巅峰,总要有人从旁边协助。想要取得别人的帮助,人格魅力必不可少。决定一个人人格魅力的多寡,就是这个人的德行。红顶商人胡雪岩最大的成功无疑就是因为他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胡雪岩出生在安徽绩溪胡里村,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无论做什么,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做人。做人无德,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成功。其实,胡雪岩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只读过两年私塾。他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只是知道《三字经》、《千字文》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但是只要肯学肯想,即使是最基本的知识也会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胡雪岩从这些最浅白的知识里汲取了最深刻的道理。再加上父母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为他的高尚▲胡雪岩德行铸就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凭借着良好的德行获得的。

年幼的胡雪岩在一次外出劳动的过程中捡到了一个包袱,他先打开了包袱,查看了一下里面的东西。当然,包袱里面的银子他也看到了。对家境一直不好的胡雪岩来说,这样一笔飞来横财无疑是天降喜事,这笔银子如果拿回家里的话,可以解决家里一时的困难,然而,少年胡雪岩并没有这样做。书中的道理和父母的教诲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清点完包袱里面的物品后,他就把包袱放在了一个僻静的地方,然后坐在捡到包袱的地方开始等待。

夕阳西下的时候,胡雪岩终于等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急匆匆地走过来,看到坐在那里的胡雪岩然后问道:“小兄弟,你有没有看见过这里有一个包袱啊?”

胡雪岩看着来人,不慌不忙地问道:“是有一个包袱,但是你知道包袱是什么颜色的吗?”

来人急急地说:“包袱是我丢的啊,那个包袱是蓝色的。”

胡雪岩还是没有任何动作,他继续问道:“那么,你说说包袱里有些什么东西呢?”

这个时候,来人才算冷静下来。他想了片刻,然后把包袱里的东西一一地说了出来。胡雪岩听完,知道和他清点的东西一样不差,然后他过去把包袱从僻静的地方拿了出来。来人一看包袱,激动万分,连连道谢。

他说:“小兄弟,真是谢谢你啊,你真是救了我。”和胡雪岩说完道谢的话,这个人才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少年不但有智慧、有谋略,品德还十分高尚。于是他说道:“小兄弟,我姓蒋,在大阜开了一家米行,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跟着我去做学徒,这样总比你放牛要好。”

当然,这样的工作正是少年胡雪岩需要的。因为父亲刚刚病逝,母亲一人要养活他们兄弟三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这样冒冒失失地跟着这个人离开,会让母亲担心的。责任心极强的胡雪岩回答道:“我也很想跟着你走,但是我必须回家问过我母亲,母亲允许了,我才能去。”

这位米行老板越发觉得这个少年可敬,于是点头说:“好好,如果你母亲允许,切记一定要到我的米行来找我。”说完便告辞了。

胡雪岩就这样得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这个米行老板为什么要给他这份工作呢?说白了还是因为胡雪岩把他的这个包袱还给了他。想想看,少年胡雪岩有什么能力可言呢?即使是有能力,这个米行老板也不可能在一时之间就看出来了,所以,最终帮助胡雪岩走出第一步的就是他拾金不昧的德行。这个良好的品质就是一架助推器,一下子让他的人生上升了一个高度。

胡雪岩的品质用到今天这个社会一样有效,经商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经商者有一个良好的品行。无论是经商还是做人,能在人群中拔得头筹者,凭借的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行。社会上有很多人,提到商人两个字立即就会想到“奸”,无奸不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真正成功的商人并不是靠着奸诈取得成功的,胡雪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说商道从胡雪岩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中间的真理是没有多少改变的。一个成功的商人做到最后,是否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还是在于他有没有良好的德行。

德行对于商人之重要,就像电灯对于人类一样。有了好的德行,走到哪里都会让人感到人性的光辉,企业家的人格魅力里最重要的就是德行的光辉。

有很多创业之初的领导者并没有什么高额的奖励给员工,甚至有些人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给员工,但是员工还是跟着他们辛辛苦苦一起努力。这个时候,吸引员工的就是这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

许多人可能会质疑这样的问题,一个商人拥有高尚的德行,那么还可以成功经商吗?其实,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就可以比较出来。就拿最简单的买卖问题来说,广大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家的货物时,是喜欢诚实、信誉好的商家,还是短斤少两、没有丝毫诚实可言的商家呢?广大消费者明白的道理,作为一个经商之人更要明白。

少年胡雪岩可能是凭借一种无意识的良好德行取得了米行老板的信任,但是在接下来的成长之中,可以说他每走一步都没有离开这个良好品德的指导。良好的德行之于一个人,就像是一个牢固的根基之于一座大厦一样。成功商人并不是靠着欺诈、牟取暴利起家的,对于很多白手起家的商人来说,用良好的德行建立起良好的人脉关系才是成功的关键一步。

心向着天,眼睛盯着地面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商人从起步的那一刻开始,想到的都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生意越来越大。当然,每个想要成功的人,可以说都有着崇高的理想。理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最终能不能成功,完全在于他能不能坚持最初的理想。

胡雪岩最终成功了,但是他并不是在开始时就树立了要做什么的理想,只是从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一步步地将自己的理想慢慢地树立起来。少年胡雪岩因为邂逅米行老板而到大阜的米行里做了一名学徒,但是不久以后,他就被▲胡雪岩的故居一位做金华火腿的老板给发现了。这位做金华火腿的老板从米行老板那里把胡雪岩给挖走了。在这个制作金华火腿的商铺里,胡雪岩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事情,尤其是生意上的金钱往来,让他第一次认识了银票这个东西,银票的简洁性和方便性都引起了少年胡雪岩的极大兴趣。也是从这一刻起,他树立了人生的第一个理想,要进入钱庄去做伙计。

那时候的钱庄,也就是现在银行的雏形。对少年胡雪岩来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将要从事的这个行当会让他的人生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下定决心以后,他所做的就是为进入钱庄做准备工作。

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多么聪明的人,想要做成功一件事情总是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理想再伟大、再崇高,不去行动,一样实现不了,最后可能还会被人说成是好高骛远。一个人的理想可以比天还高,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脚必须踩在地上,一步一步地走,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是最关键的。

胡雪岩打听到,到钱庄去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字要写得漂亮,算盘还要打得好,账要算得快。对没有上过几天学的胡雪岩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天大的困难。

可以说,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理想都不能轻易实现。对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树立理想是一回事情,实现理想又是另一回事情。很多拥有伟大理想的人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面对强大的困难最终退却了。对少年胡雪岩来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无疑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可能在当时,和胡雪岩面临一样困难的人也不少,但是,最后留在史册里的只有胡雪岩一个人。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胡雪岩面对理想道路一再坚持的结果。

胡雪岩在知道进入钱庄要做哪些事情的时候,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所有的要求,具备所有条件。他开始暗暗地练习写毛笔字,并且开始学习珠算。为了能让自己算账的速度快起来,他还时常练习心算。一步一步地走,不断地练习,他终于等到了一次机会。当这次机会到来的时候,胡雪岩已经将所有的准备都做得差不多了。

金华火腿商铺因为生意往来,经常要和钱庄接触。在和钱庄的人进行账目往来的时候,胡雪岩一般不用算盘,而是用口算。可以说,他已经为这样的技能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所以他口算的能力非常了得,比算盘算得还要准确、还要快。也因为这个原因,他很快就被钱庄的人注意到了。

钱庄的人有意要测试他,让他打一打算盘,记一记账。因为胡雪岩提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他并没有错过这次机会,顺利地通过了钱庄对自己的考验。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可以说,胡雪岩从立志进入钱庄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为自己的理想积极地做着各种准备。这种准备也不是盲目地做,他将钱庄用人细节一一地打听清楚,然后才开始进行准备的。从这些方面来看,胡雪岩是一个聪明的立志者。

很多人在立志做一件事情以前根本不去做准备,或者做准备也是盲目的,还有的就是尽管知道哪些是实现理想必须做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困难重重,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胡雪岩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懂得将理想做一个实际的分析。

首先,胡雪岩的理想可以说是具体的、现实的。他的理想是可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钱庄,但是开一家自己的钱庄最主要的就是要先进入钱庄,这是第一步。把理想分好类以后,就变成了现在的理想和将来的理想两个部分,从实现理想的这方面看,胡雪岩是一个务实的人。人们可能会对一个要开钱庄的十几岁少年不屑一顾,但是对一个想要进入钱庄当伙计的人却不能说什么。

胡雪岩务实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看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将面临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所以,他一步步地完成了钱庄的用人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的钱庄伙计,这就是他从实际做起的一个突出表现。

但凡立志,总要有一个实现志向的过程。有些比较实际的人会立一些短期的志愿,然后一步步地实现,但是对接触到钱庄和银票的胡雪岩来说,他立下了开一家钱庄这样的大志向。没有家世,用现在的话来说只是一个穷打工者,这样的理想要实现起来简直犹如登天,但是,胡雪岩最终却成功了。

成功只是两个字,但是中间包含的东西却有千万斤的重量。从胡雪岩实现理想的行为来看,他无疑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虽然目标定得远大,但是实现目标的计划却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也许在现代人看来,胡雪岩实现目标的脚步简直就像是蜗牛爬,首先是没有任何基础,连书也没有读过几天,他要学习写毛笔字,而且还要写得漂亮;要练习打算盘,而且要打得熟练;还要练习心算,要算得又快又准确。这一切对他来说,都不容易做到,但是他最终都做到了。帮助胡雪岩做到这些事情的动力是什么呢?无疑就是他的理想。

一个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都可以说是心如天高,立下如天一样高的志愿以后,每天只是盯着那个理想空想或者想到实现理想的道路充满荆棘就干脆放弃,当然永远不可能实现这个理想。实现理想的先决条件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面对的每一件事情,解决面临的每一个困难。

无论是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人想要成就一件事情都不容易。很多人为自己的理想奉献了一生,最终才可能获得一点成就。这并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情,每个有理想的人先要拥有的都是耐心、决心和毅力这三样东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胡雪岩的行为,可以说他是一个有耐心、有决心、有毅力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和脾气,胡雪岩才能够踏踏实实地走完理想的第一步。

任何一件事情,想要做得完美,在开始就要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真理,无论用在哪里都可以说得通。所以,纵观古今,那些能在生意场上驰骋,并且最终做大做强的人,都懂得在开始时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踩平脚下的每一寸根基。

上乘品质是一颗重量级的砝码

无论做什么事情,但凡成功了,就有其成功的理由。胡雪岩也是一样,他的成功有着非常多的组合因素。从一个穷困的农家小子,最终变成名流千古的红顶商人,其功绩不可谓不大。但是,从起步开始,胡雪岩就秉持着一种做人的准则:无论是做什么商铺的伙计,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得到老板的信任,其次才能谈到赏识。

为商者没有几个人不精明,想要得到商人的信任,需要的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品。商人们不会因为这个人老实或者精明就赏识一个人,真正能得到信任的人,才可以真正地得到赏识。在米行、金华火腿商铺以及钱庄工作的时候,胡雪岩每到一处都会得到老板的信任和赏识。而且,尽管他频繁地换工作,老板也没有阻止,而且还向新东家不断地推荐他。可以说,即使做一个打工者,胡雪岩都做得非常到位、非常成功。

在米行工作的时候,胡雪岩结识了金华火腿商铺的老板。两个人结识的过程很简单,金华火腿商铺的老板到大阜米铺办事情,但是不小心却生病了,接着就在米铺里住了下来,而照顾火腿商铺老板的人正是胡雪岩。▲胡雪岩的“真不二价”牌匾

在照顾这个老板的过程中,胡雪岩可谓是兢兢业业,一刻也没有懈怠过。照顾病人本来就是一件很累的工作,认真起来就会更累,抓药、煎药、日夜守护在病人周围,胡雪岩每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到位。米行老板看在眼里,自然很欣赏自己的这个小学徒。对金华火腿商铺的老板来说,胡雪岩就是自己的恩人。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都照顾得这样周到,这个小孩人品不可谓不高。金华火腿行的老板看上了胡雪岩的人品,向米行老板提出要求,希望胡雪岩跟着自己去杭州。米行老板也没有阻止胡雪岩去更大的地方发展,他也希望胡雪岩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有一天能够大展宏图。

一个老板这样对胡雪岩也许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不断地有老板这样对待他,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很多人都知道,从某一方面来说,商人是属于无利不图的一类人,但是,在商人中间打转的胡雪岩却不止一次地获得老板的赏识。对年少的他来说,没有过人的经验,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他所凭借的只不过是一颗赤诚的待人之心,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做法,就是因为他有着上乘的人品。

有句话叫做:人到无求品自高。对还是少年的胡雪岩来说,他所希冀的不过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无论是做米行的小学徒还是照顾生病的金华火腿商铺老板。但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却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用诚挚的感情表现出来。

作为一个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揣着一颗怀疑的心,这也可以说是经商之人重要的原则。然而,对胡雪岩来说,他接触过的这几位老板,对他都表示出了充分的信任和赏识。米行老板在被金华火腿商铺老板挖角的时候,丝毫没有为难胡雪岩,反而给他支持和鼓励,希望他能够在火腿行获得更大的发展。同样,从金华火腿商铺到钱庄的时候,火腿商铺的老板也没有为难他,而且还和钱庄的老板说了胡雪岩照顾自己生病的事情,对胡雪岩可谓是大加赞赏。

一个伙计能讨得老板的欢心,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胡雪岩作为伙计不但讨得了老板的欢心,而且还受到了老板的嘉奖、鼓励和赞赏。而这一切的一切,总结起来就是老板们都对这个伙计的人品表示赞赏。

为商者都懂得识人、鉴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胡雪岩无论是面对大商还是小铺,一直都秉持着一个原则,就是对商铺的老板负责。对老板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一个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人品一定不差,即使有一些小狡猾、小算计,老板也不会不赏识,何况胡雪岩还没有表现出小狡猾、小算计,而是一直大方得体地办好自己的事情。

在钱庄做伙计的时候,一开始也并没有那么容易,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那个时候的商铺和现在的商店虽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里面人的想法却没有多少差异。胡雪岩在进入钱庄以前,就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可以说能力是有了,但是缺少工作经验。

一般来说,新人到了一个地方,都容易受到老员工的排挤,然而胡雪岩却没有受到钱柜伙计的排挤,相反大家都很照顾他,主动和他沟通交流。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神奇的本领,而是因为他待人用一颗诚恳的心,把钱柜里的伙计都当做朋友看待。胡雪岩不争不抢,不陷害,不议论,别人有什么事情能帮助就帮助,老板吩咐的事情都尽力做好。

每个人都有一套做人的准则,可以说胡雪岩的这套做人准则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而这套准则又在不断地帮助他完成自己的理想。与人为善、诚恳待人,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这样的上乘品行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很多人一直在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羡慕别人的成功,也羡慕别人的好运气,但是从来没有检讨过自己做人的品行。也会有人说,哪有那么好的事情,你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好运就会找到你了?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事情,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但是,当一个人如胡雪岩一般,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没有任何启动资金,没有任何靠山的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像胡雪岩一样,用上乘的品行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并且,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什么回报。想想看,作为一个小伙计的胡雪岩来说,做这些事情也不会老想着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一旦有了回报想法以后,做事情的动机就不会那么纯粹。如果胡雪岩但凡有一些动机,阅人无数的商行老板们不可能不觉察,这样老板们也不会赏识他,而会把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小伙计来看待。所以,不要说和别的商铺的老板推荐他,就算是夸奖他也不会。

拥有上乘品行的人,做人做事表现都很纯粹。当然,胡雪岩也非常感激这些老板这样待他,这其实就是感情的一种相处性。而且,少年胡雪岩心里并没有什么欲望,也没有要把老板取而代之的野心,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凭着自己的朴实和至诚之心,而这也是老板们赏识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雪岩到了钱庄做伙计以后,不但做出了成绩,而且还得到了钱庄老板的馈赠。可以说,这是胡雪岩人生中第一笔巨额的财富。根据胡雪岩的曾孙胡亚光先生在《安定遗闻》中的记载,胡雪岩因为得到了钱庄老板于掌柜的赏识,在掌柜临终之前,把钱庄交给胡雪岩来管理,这不可不谓是一大笔馈赠。

一个人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得到老板这样的赏识?但凡有一丝一毫的差池,大概胡雪岩都不会得到老板这样的馈赠。老板不仅看上胡雪岩卓越的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老板对他很信任,知道钱庄到他的手里可以发扬光大。老板愿意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交给一个和自己没有丝毫关系的雇员,最终的原因还是老板被雇员身上某种光辉的品格吸引了,再加上其他综合因素的考虑,这个馈赠就成了既定的事实。

一个人不可能轻易成功,成功总是有着很多的综合因素。但是,仅仅完成了成功的目标,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而把成功的果实牢牢地掌握,并且不断地沿着成功的轨迹向前进,取得更多的成绩才可以算是真正的成功。而要做到这一切,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品行。胡雪岩在经商五字要诀中,始终把修为和仁义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他之所以成功,并且流传史册,成为商者典范的重要条件。

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能为你挡风

无论是什么事情都是相互的,生意场上更是如此,你有利益给别人,别人才有利益给你。在说利益之前,先要说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无论是什么样性格的人,无论智商如何,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想要得到别人的回报,先表示自己的诚意是必须的。胡雪岩成功之道,无疑就是他拥有成功的待人之道。

胡雪岩从钱庄于掌柜那里接下了整个钱庄的生意,生意越做越好,开了分号。然而做生意总不会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再加上管理的事情越多,参与的生意愈多,越容易出事情。胡雪岩钱庄的分号也参与各种投资,因为投资的生意▲胡雪岩故居入口不同,有几个分号的生意出现了亏损。

一天,胡雪岩召集几个分号的大掌柜谈投资的事情,谈到几笔亏损的时候,胡雪岩不禁面色凝重。对一个生意人来说,生意赔本本来就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情。胡雪岩和几个掌柜谈投资,想要总结一下这几个分号没有盈利的原因,同时也想要告诫这些分号的大掌柜,在没有完全了解一个投资计划之前,不要做盲目的投资。经验虽然要这样总结,但是胡雪岩心里还是有些发愁,因为投资的失利往往会影响资金的运作。

谈话正在进行,忽然伙计禀告说,有个生意上的伙伴有急事要求见胡雪岩。这个伙计说,来人非常着急,要马上见到胡雪岩。听到这里,胡雪岩对伙计说:“让他进来吧。”

前来求见胡雪岩的商人是他们钱庄的老客户。因为在最近的一次投资中失利了,赔了一大笔钱,故此需要一笔钱来进行周转。他告诉胡雪岩,自己愿意把商号按照最低的价格抵押给钱庄。

这个老客户陈述完毕,胡雪岩并没有说话,他沉吟了一会儿,然后用恳切的态度对这个客户说:“您先不要着急,您所需要的是一大笔款项,我筹措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您给我一点时间,最多是明天晚上,我一定给您一个准信。”

听到胡雪岩的话,这个客户千恩万谢离开了。

这里可以看出胡雪岩做生意的手段,他没有直接拒绝客户,也没有直接答应要给客户这笔钱。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给与不给这么简单,首先,他要了解,这个客户所说的话是否属实;其次,他要看看这个客户是不是值得自己借钱给他。

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要调查一件事情,往往得花费一些工夫。在这个客户离开之后,胡雪岩就派了几个可靠的伙计到市面上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连夜向自己报告。同时,他自己也通过另外一些渠道来打听一些消息。

正在胡雪岩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分号的大掌柜和他说:“咱们自己的买卖在今年投资的时候都失利了,尚且需要从各个分号调集一些资金来救援,还能顾得了别人吗?”

胡雪岩想了一会儿,开口道:“这个不急,等我把这件事情弄清楚了以后,再做定夺。”

第二天上午,胡雪岩已经能够确切地知道,这个老客户没有说谎。他的确是遇到了投资失利的问题,而且损失的资金是非常大的一笔。胡雪岩召集分号的大掌柜们,要求一定要全力协助这个老客户解决他现在面临的问题。许多大掌柜知道胡雪岩的决定以后,不禁面露难色。因为这毕竟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带有很大风险,即使这个老客户做了抵押,但是他的生意一旦不能救活的话,这些抵押的商铺价格也会跟着大跌。

胡雪岩力排众议,要求所有的分号都协助总店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个一直等着胡雪岩回话的老客户在傍晚时分又来到了钱庄,这个时候,胡雪岩把他所要的银两票据都摆在了他面前。他对这个老客户说:“现在正是你的紧急关头,你我也不要说什么抵押价格的问题了,把这些钱都拿去吧。”说完,就把一份抵押协议放到了老客户的面前。

老客户仔细看完协议才发现,胡雪岩给出的抵押价格要远远地高于他商铺现在的价格。老客户非常感激,一时说不出话来。胡雪岩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我合作了这么多年,我很了解你的方法,你只不过是这一次失利了而已,你还会再站起来的。我对你放心,你对自己更要有信心。”

不仅如此,胡雪岩还对老客户说,这些商铺暂时抵押在自己这里,到时候他来赎取时,只需要付最低的利息就可以了。这些做法自然得到了老客户的感激,但是待老客户走了以后,一些分号的大掌柜开始愤愤不平。说胡雪岩这根本就是在做赔本生意啊,现在被借走的这一笔钱本来就存在着风险,赎回商铺又要了那么一点利息,这还有什么利益可图啊!

胡雪岩听到大家的议论带着不满的语气,不禁微微笑道:“生意场上,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一个人做事情要想得长远一些。我年轻的时候,在这个钱庄做跑街,每天拿着账单到处催账。有的时候,难免遇到下雨的天气,为了不淋湿账单,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总是带一把伞在身边。有时候下雨,遇到陌生人没有雨伞,我就会和他们共撑。这样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认识了我,有时即使我没有带雨伞也不必担心,因为一定有人走上前来给我撑一把伞。”说完,他喝了一杯茶,走进屋里。

没过多久以后,胡雪岩的钱庄里就迎来了新的一批顾客。这些顾客都听说胡雪岩的义举,那个被胡雪岩救济的老客户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件事情宣扬了出去,很多商人在肯定胡雪岩人格的同时,也纷纷把自己的款项转到了他开的钱庄里。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老客户带着协议找到胡雪岩,要赎回自己的商铺。胡雪岩二话没说,按照先前的价格,把商铺一一归还给了老客户。客户感激胡雪岩,直言他是自己的贵人。一时之间,胡雪岩连同他的钱庄变得非常有名气,客户的赞誉和信赖,无疑是给他的钱庄做了一次活广告。

其实,胡雪岩冒着风险做这件事情并不是没有分析的乱做。首先,因为这个人是钱庄的老客户,一直有着很强的信誉度,并且这个客户做生意的手法胡雪岩也有所了解,他知道这次事情只是一个意外,这个老客户在生意场上人脉强大,只要自己伸手拉他这一把,自然可以帮助他渡过难关。

其次,胡雪岩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并不会白做。这也是他一直信仰的真理,可以说他一直很相信因果之说,不是在这件事情上,就是在那件事情上,反正做这件事情对自己并无什么坏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生意人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胡雪岩秉持着这样做事情的精神,取得了很多商户的信任。因此,钱庄的生意也变得非常好。胡雪岩作为一个生意人,眼光不可谓不长远,他知道,做一件事情的回报率是多少。一个商人只是讲义气并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但是如果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帮助人的话,所得到的回报应该可以说是无尽的。

“仁义”当头,乐善好施

几千年来中国都盛行儒家文化,很多商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因为商人一般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很多商人尽管在思想上被儒家文化所感染,在行为上仍然按照盈利为本去做。也正是因为这个,人们一提到商人这个名词,就想到用“奸”来概括。

自古商人都给人“奸”的印象,很多商人为了牟取暴利甚至会趁火打劫。其实,买卖并不是一天就做完的,如果一直用牟取暴利的手段做生意,生意也不会做得长久。生意要做得好、做得成功,就必须要有顾客的捧场,人气越高,生意才能越好。古往今来,但凡成▲胡庆余堂俯瞰图功的商人都懂得聚敛人气的方法。胡雪岩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所以他在聚敛人气方面有着一套成功的方法。

胡雪岩生活在清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很多后来人评价他的时候,都把他说成是一个懂得在铜钱眼儿里翻跟头的人。他接手阜康钱庄以后,没花多少时间就使得钱庄的生意红火起来。不仅如此,他还将钱庄的业务不断地扩大,最终阜康钱庄超过了山西票号,成为国内最大的钱庄。

为什么他会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很多人觉得,这是因为胡雪岩懂得和官场上的人打交道,结交了很多官场上的大人物。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作为商人的胡雪岩早就知道生意如果要做好,还得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想想,清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还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所以,生意如果想要做得好,还是要和老百姓搞好关系。

在胡雪岩的心里,利益当然是第一位的。正是因为他懂得利益的重要,所以才会钻研出一套维护利益的方法。无疑,追求利益也有规则可言,胡雪岩遵循的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法则。有很多人只顾着追求利益而忽略了身边很多人的感受,最终弄得众叛亲离。

胡雪岩知道自己钱庄的生意最终来源还是大多数的老百姓,所以他在赚取适当利益的同时,也给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所以,老百姓一直把胡雪岩叫做“胡大善人”。胡雪岩都做了哪些事情,让老百姓这样叫他呢?

其实,为富要仁一直是胡雪岩做生意所秉持的理念,无论是因为利益也好,为了人气也罢。因为胡雪岩小时候的生活经历以及父母对他的教诲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胡雪岩接管钱庄以后,杭州就因为太平军而陷入了战乱之中。太平军因为没有战胜清政府的军队,被迫撤出杭州以后,杭州虽然恢复了平静,但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很多商人都在这个时候想着发一笔横财,这就是所谓的战争财。这个时候,胡雪岩看到的并不是发财这两个字,他想的更多的是为老百姓做些什么。

很多百姓的亲人在战乱中去世,家中无钱埋葬亲人,这时候胡雪岩自掏腰包帮助这些百姓,让他们的亲人入土为安。他还在全城施米施粥赈灾,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安息亡灵。杭州很多百姓因此把胡雪岩叫做“胡大先生”。

在左宗棠派人进驻杭州以前,胡雪岩就开始了他的义举。加上有左宗棠的协助,胡雪岩更加成了杭州善后人物的最佳人选。除了安抚难民,开办粥场以外,他还设立难民局,收容无家可归的老百姓。为了孩子们能上学,他还设立了义塾,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不缴学费读书,请先生的费用自然是胡雪岩的钱庄来出。不仅如此,他还修路、修寺院等。战后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老百姓能够很快地过上安定的生活,胡雪岩的付出不可谓不大。

胡雪岩是在杭州发迹的,所以对杭州的感情格外深重。其实,早在太平军和湘军在杭州大战的时候,为了保护杭州百姓的平安,他就已经花了大量的银子买了十万石大米,然后又筹措了十万两白银来救济攻城的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之中,像胡雪岩这样为富而仁的例子并不是很多。在胡雪岩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要用到合适的地方才能真正凸显财富的意义。

对胡雪岩来说,在杭州战乱之后,自己站出来用手中的钱财救助百姓,才是真正地发挥钱财的价值。当然,和他同一个时期的商人,也有很多不理解、不看好他的这种做法,但是,胡雪岩却一直坚持认为,为富而仁是做商人最基本的操守。

在胡雪岩生活的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因为在我国古代一直有这样一个传统,士农工商,商人是排在末尾的位置,加上百姓对商人的印象本来也不好,所以商人会显得更加没有地位。但是,胡雪岩的做法无疑改变了商人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让老百姓看到,在生意场上也有他这样重视情义的人。

胡雪岩还建议恢复在战乱期间被终止的“牛车”。杭州本来就有运河通过,因此水沙也多,而牛车这种交通工具就是为水沙而设置的。水沙的形成就是在涨潮的过程中,因为水把沙子带到岸边,潮退后沙子沉积在岸边。很多贫穷的老百姓,尤其是妇女因为没有钱雇轿子,只能在泥沙中艰难地迈着小步行走。因为泥沙淤积很高,常常会使这些在泥沙上行走的人有没顶之患。而胡雪岩捐设恢复了牛车,大大地便利了百姓。

除了做这些事情以外,胡雪岩还向很多富商进行劝捐,就是向很多的富商提出建议,让他们为杭州的重建出一分力。但是,这样的活动遭到了很多富商的反对,这些人一方面觉得胡雪岩做这些事情从中一定会获得利益,其次,他们觉得胡雪岩的劝捐只不过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而已。面对这些商人的质疑,胡雪岩不动声色,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总有一些商人会因为诸多原因而设立诸多的借口,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愿意把银子拱手拿给百姓使用。为富不仁的商人,历史上有很多。即使很富有也不愿意接济穷苦百姓的富人在当今这个社会上也有很多。

公益事业不过是政府一再提倡富人们做,而他们一直都视而不见的事情。可以说,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像胡雪岩这样的为富而仁者非常少。

其实,胡雪岩的精神不仅传达的是一种为富而仁的精神,更多的是让经商之人看到经商之道。财富取之于民,应该用之于民,只懂得赚老百姓的钱,而不在百姓中间树立良好的声誉,这样做生意不可能做大,也不可能做得长久。其实,哪个商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意能够做得长久,做成大规模呢?胡雪岩就是用他的成功来告诉经商之人,生意一定要以人为本。而古今中外成功的生意人,都懂得为富而仁这个道理。

胸怀有多宽,财路就有多广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句俗话说:和气生财。生意场上,树敌容易,但是要化解恩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一个经商之人,胡雪岩早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他知道待人要宽宏大量一些,不要计较过去的一些恩怨,原谅别人也就等于给自己招揽财富。正所谓:“广交天下友,方可博取人间财。”

胡雪岩接手于老板的阜康钱庄以后,开始并没有什么名气。因为这个钱庄在杭州充其量也就算一个中等规模,所以没有太多人重视它。胡雪岩担任钱庄掌柜以后,一心想的是如何把钱庄壮大规模,让钱庄的名气大起来,这样钱庄才能吸纳更多的银两。

想要发展钱庄,就必须要考察市场。别的钱庄在经营的时候,有哪些方法是值得自己学习的,所谓“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样才能真正进步。一天,胡雪岩来到湖州,想考察一下这里钱庄的经营方法。

那个时候,胡雪岩年轻,自然气盛。虽然知道自己的阜康钱庄不算有名气,但总是觉得自己的脚下踩着一片土地,所以也颇为自豪。胡雪岩在考察期间,特意选了一个比阜康门面小的钱庄,走进这家钱庄以后,他问道:“你们这里兑换阜康钱庄的汇票吗?”

听到一个陌生人这样问,钱庄里的伙计抬起头来,先看看来人,然后说道:“阜康钱庄?没有听说过,我去给你问问老板好了。”

钱庄老板随着伙计来到了柜台后面,看了看胡雪岩说:“你要兑阜康钱庄的银票,我们这里没有。阜康是什么角色,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大概是一家三流钱庄吧,像这样钱庄的银票我们是从来不兑换的。”

然后,这个钱庄的老板又当着胡雪岩的面和伙计说了很多阜康钱庄的坏话,比如什么不讲信誉、底气不足,最后说这样的三流钱庄只有黄了的份,不会有什么发展。

年轻气盛的胡雪岩听到这样的话自然非常生气,但是他当时并没有说话。他走出这家钱庄,暗暗记下了这家钱庄的名字,然后在心里暗暗发誓道:“有朝一日,我阜康钱庄的规模大了以后,看我怎么来收拾你!”

过了几年以后,阜康钱庄的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业内已经非常有名气了。有一天,胡雪岩到湖州办事的时候,路过这个钱庄,他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的事情。胡雪岩想,今天你既然还在这里,我就要让你尝尝苦头。

他吩咐身边的得力手下打听一下这个钱庄的底细,看看老板这么牛气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有什么大背景,有一个大靠山等等。几天以后,手下将打听到的情况一一向胡雪岩进行报告。这个钱庄根本没有任何靠山,也没有任何背景,不过就是一家小小的钱庄而已。这个情况让胡雪岩不禁有些失落。

胡雪岩原本打算好了,如果这是一家有背景的钱庄,自己就可以把它列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但是,现在它什么背景都没有,自己反而没有教训它的想法了。手下还把这个钱庄的资金数目报告给了胡雪岩,这个数目还不够阜康钱庄的一个零头。

几天以后,手下又向胡雪岩报告了一下这个钱庄的新消息。这个钱庄现在虽然还在经营,其实已经入不敷出了,因为他们借出去的钱很难要回来,这种情况一多,钱庄的资金周转就出现了问题。虽然现在还在经营,但是已经岌岌可危了。

胡雪岩听到这些消息以后,仔细琢磨:阜康钱庄的生意现在越做越大,对付这个小钱庄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是,如果自己为了图一时痛快,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对自己又有多大意义呢?再说,同是做钱庄生意,大家也都很不容易。想到这里,胡雪岩不但决定不对付这个钱庄,而且还决定帮助这个钱庄。当然,他也并没有让人向这个钱庄掌柜说明自己是谁,而且他也知道,这个钱庄的掌柜一定将几年前的那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

胡雪岩出面将这家钱庄的很多账目都清了,这家钱庄的掌柜在奇怪的同时,也在暗暗庆幸,难道自己真的是遇见了贵人吗?在胡雪岩的帮助下,这家钱庄又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而这一段时间里,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生意却是越做越大。

事情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当阜康钱庄的业务发展到湖州的时候,胡雪岩就准备在这里设立一个分号。在考察钱庄地址的过程中,胡雪岩看中了这家钱庄的门脸。胡雪岩在当时也暗暗吃惊,事情真的是这样巧合,同时,他也庆幸当年没有做出任何报仇的举动,否则的话,今天这个分号的门脸就要大费周章了。

胡雪岩决定亲自再见一见这个小钱庄的掌柜。这个时候胡雪岩和他的阜康钱庄已经很有名气了,对这个小钱庄的老板来说,能见到胡雪岩也算是一件幸事。

老板毕恭毕敬的态度分明已经表示出他对于当年奚落阜康钱庄的事情已经一点印象也没有了,而且他更加不会记住胡雪岩。这个时候的胡雪岩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刚刚起步的气盛青年了,他打量了一下钱庄老板,然后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板犹豫再三,胡雪岩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抬高价格,而且钱庄老板还要求胡雪岩帮助他收拾很多烂账。胡雪岩对于这一切要求都没有说一个不字,但是他也没有答应。晚上,有人设宴款待胡雪岩,这个钱庄老板也参加了。席间,胡雪岩说起了当年的那段经历,但是他并没有点这个钱庄的名字。

这个时候,身边有一个人问道:“这样说,雪岩兄你不但没有报复这个钱庄掌柜,而且还拉了他一把?”

胡雪岩笑着说:“哪里,都是吃这一行饭的,都不容易啊。”

胡雪岩的话听不明白的人可能无意,但是这番话却让这个钱庄掌柜受益匪浅。因为前前后后联系了一下,他发现当年那个侮辱胡雪岩的人就是自己,而帮助自己的那个贵人也是胡雪岩。想明白以后,老板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同时,他立即决定,同意胡雪岩的意见,将钱庄改为阜康的分号。

其实,天下哪有人愿意做蚀本买卖呢?胡雪岩出了大笔银子将这个钱庄的一些债务了断,并且继续让这个掌柜做分号的掌柜。这个结果对钱庄掌柜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胡雪岩算是成就了他,当然,胡雪岩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待人宽容,在关键的时候原谅别人的过错,就等于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商机。从胡雪岩的做法可以分析出,他原谅那个钱庄老板,并且拉了那个即将倒台的钱庄一把,无疑最终的受益者还是自己。可见为人宽容,不仅仅是宽容了别人的错误,更是给自己留了余地。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作为一个经商之人,胡雪岩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用宽广的心胸包容别人的错误,既和别人成为朋友,又可以赢取利益,可谓一举三得。所以说,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商人,目光远大和心胸宽广一样都不能少。

结交有学识之人,取长补短

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在工作或是生活中寻找机会,但是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内涵,升级自己的知识结构,那只能到书本上去寻找。很多商人,在有了物质成就以后,就会想到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他们选择的方法往往就是结交一些有学问、有内涵的知识分子朋友。胡雪岩读书不多,只上了几年私塾,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到米行去做学徒,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做生意的经验胡雪岩可能有很多,但是知识方面,他也深深感到自己的匮乏。

对于满腹经纶的人,胡雪岩一向非常佩服。胡雪岩曾经当着朋友嵇鹤龄的面说过一句话:“人真的不能不读书。”对于嵇鹤龄的才学,胡雪岩从心里感到崇敬。在结交嵇鹤龄以后,他就极力向王有龄推荐嵇鹤龄。

胡雪岩对嵇鹤龄心悦诚服有两个原▲胡雪岩故居的书房因,其一,在和嵇鹤龄谈话的时候感觉他确实有真才实学,可以说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其二,因为自己一直在商场上,结交的朋友也都是没有什么学问的商人,所以对于嵇鹤龄这样的朋友胡雪岩更觉得珍贵。他对嵇鹤龄的崇敬之情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胡雪岩本来就是一个喜欢上进的人。

在和嵇鹤龄的谈话中,胡雪岩感到深深的羞愧。有时候,嵇鹤龄说的话,他都不懂得是什么意思,也常常因为这个原因,让他脸颊发烫。嵇鹤龄也介绍了一些读书人给胡雪岩认识,认识的读书人越多,胡雪岩越感到知识的匮乏,在这些读书人之中有一个叫做裘丰言的,也可以说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士。每次几个人相聚的时候,胡雪岩在一边听着他和嵇鹤龄的谈话都觉得那是一种享受,谈话让胡雪岩收益良多。他想,自己本来是一个满身铜臭味的人,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可以沾上墨香了。而且,嵇鹤龄和裘丰言这样的人也渐渐让胡雪岩认识到,原来知书识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他每次与嵇鹤龄长谈都会觉得深有所得,和自己的那些生意上的朋友以及江湖上的朋友感受会大不相同。他很羡慕读书人拥有一肚子的学识,而且他也打心眼里佩服这些读书人。在这些有学识朋友的影响下,胡雪岩也会经常看看史书,而且,他会收集文房四宝、古董字画这些东西,不完全是因为要附庸风雅,实在也是因为他对知识有一种渴求。

胡雪岩世事洞明、人情达练,经商的手段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在生意场上的成功,可能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胡雪岩,他那些饱读诗书的朋友更是没有办法和他相比。但是,胡雪岩却在和这些朋友的交往中得出不可不读书的道理,可见他是一个懂得取长补短的人。

每一类人身上都有着可以学习,可以获取的优点。胡雪岩在他的朋友身上看到的是知识的重要性。在知道了做生意的方法以后,如果再能在知识上取得一些进步,无疑就等于是如虎添翼。而且,胡雪岩经常和官场上的人打交道,可以说官场上的官员没有几个不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和这些人打交道,如果胸无点墨的话,无疑会被人说成是一个满身铜臭的暴发户。胡雪岩要做的是一个有知识、有学识的生意人,而不是一个只懂得赚钱、经商之道的暴发户。

知识无论对哪个阶层的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商人也应该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书上的知识可以锻炼人的天性,可以帮助人们改掉自己固有的缺点。现代人说,书是人们灵魂的阶梯。在胡雪岩生活的那个年代,虽然他没有听过这样的话,但是无疑也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自古人们都不会轻视读书这件事情。读书可以开发人的天赋,培养人明察大道、权衡轻重的能力。从古至今,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懂得人不能不读书这个道理,不但要读书,而且要尽可能多的读书,要读好书。

一个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人,气质自然会非常好,举止儒雅得体,逻辑思维严谨缜密,不仅如此还能言善辩。对一个商人来说,能言善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和人谈判的时候。想想看,哪一个谈判者希望自己的对手是一个举止粗鲁、胸无点墨的人呢?这样的人可能一开口就会提银子,而且说道理也说不明白,两只眼睛除了盯着钱以外,不会再有别的想法。所以,和这样的人谈判只会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

古今中外,成功的生意人在事业有成之后,都会选择去净化自己的灵魂。其实这并不是要体现自己的什么价值,而是因为社会会越来越知识化,商人要想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要多学多看、多增长一些知识。

提升自己的方法并不仅仅是结交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朋友,做到真正的提升是要从朋友的身上汲取学习的方法,从而来完善自己。

生意人也要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一个聪明有能力的生意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朋友。生意人懂得人情练达,懂得赚钱的手段,这都是重要的,但是读书对生意人来说也一样重要。生意人尤其需要开阔视野,尤其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然,读书提升是一回事情,懂得读书的方法又是另一回事情。胡雪岩说过:“光是读死书,做八股……倒不如一字不识。”所以说,要灵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读书,灵活地掌握书里的知识,让知识为自己所用。

有很多书写的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过去的经验总结,再结合当下的一些情况,可能就不适合了。所以说,无论什么样的知识都要灵活地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说胡雪岩就是一个懂得将需要和知识相结合的人,他知道和读书人交往会提升自己,会为自己创造很多条件。人情练达、洞明世事和读书结合起来,才可以让人真正有一番成就,才会在现实世界中无往不利。

第二章 把握机遇,开船趁涨潮

一个人会取得成功,自然离不开机遇这个问题。对成功的人来说,每一次机遇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怎样把握机遇。胡雪岩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能够认识机遇,并且能成功地把握住机遇。对一个生意来说,机遇就等于是利润,所以说把握住了机遇就等于是不停地赚取利润。因此,这也成为胡雪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练就一双慧眼,识透风险中的商机

生意场上处处有风险,处处有机会,很多商机都蕴藏在风险之中,如果没有一双眼睛可以识破风险中的商机,自然也不会有客观的利润。胡雪岩说过:“不冒风险的生意人,如何能够出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胡雪岩从生意场上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事实上,很多时候,胡雪岩都是冒着风险在做生意,因为他知道,生意看上去危险越大,机会可能就越多,利润也就会非常丰润。可以说,很多成功的商人都是冒险家和机会主义者。胡雪岩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他的一双慧眼也已经能很快地辨识出什么样的风险是可投资的,什么样的风险是不可投资的。

生意做得越大,和官场上的人接触就会越频繁。胡雪岩听说山西票号曾经借款给那些调补升迁的官员,帮助他们升官,于是,他也决定效仿他们。因为无论是哪朝哪代,生意人都需要和官场的人打交道。借钱给候补官员升迁,这件事情在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风险,而实际上担着风险。首先,如果这些官员不能升调成功,那么这些银子想收回来也难了;其次,如果那些官员上任,也有可能在到官途中或到官不久就出了事,比如病死、丢官,兵荒马乱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如果是这样,借出去的钱也可能血本无归。但是,胡雪岩却看到,如果这些候补官员一旦升调成功,自己的人脉关系也就算铺开了。事情的发展证明,他冒风险是对的。

生意场上的事情本来就是难以预料的,很多时候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每一桩生意既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也藏着很多风险。生意中的获利多少和风险大小是成正比的,生意越大,风险越高,获利也就越大。胡雪岩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获利这件事情,他一般都会很有把握,可以说经过商场的历练,他已经炼成了一双慧眼。

胡雪岩经营的钱庄业务本来就是有一定风险的,钱庄业务本来就通过兑进兑出以获取商业利润。所谓兑进就是吸收客户的存款作为钱庄的运作资本,兑出就是放款,和现在银行发放贷款的业务是差不多的。兑出业务的利息越高越好,因为在兑进的时候,钱庄需要付给客户利息。

兑出这项业务本来就是存在着极大风险的,在不了解的人看来,钱庄这种生意只要把握时机,随市面行情变化,根据银价的起落浮动调整好兑进兑出的利率就可以了。当然,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始终不会把钱庄的生意做大做好。而胡雪岩要的是将自己的钱庄名扬天下的结果,所以注定他不会稳稳当当地坐收渔利,追求这种平淡的运作方式。

在胡雪岩发展钱庄生意的时候,清政府和太平军正在开战,可以说天下并不太平。很多钱庄这个时候借出去的钱都没有办法及时收回来,导致运作出现了问题。而胡雪岩却告诉手下各个分号的大掌柜,要把钱借给大主顾,主顾做得生意越大,越要把钱借给他们。

胡雪岩的决策引起了各个分号大掌柜的质疑,很显然,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而且做生意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保险可言,如果把钱庄的钱都借给这些大商家的话,他们一旦倒闭,这些钱都会泡汤的。何况这些钱都不是小数目,如果借给那些做小本买卖的人,即使不能及时兑进,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

对于这个问题,胡雪岩并不这样看。他对下面的那些大掌柜说,大商家做的都是大买卖,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大买卖也不容易轻易就倒台。而且,自古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这些大商家因为一时经营不慎倒台了,他们也不会完全没有能力归还钱庄的这些贷款。

胡雪岩的眼光比较精准,分析也很透彻。他知道分号可以把钱借给什么人,可以从什么生意中获得利润。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通过一笔又一笔的投资,胡雪岩的钱庄生意越来越强大。

有一次,胡雪岩在上海做一笔蚕丝生意。上海当年有一个著名的帮会叫做“小刀会”。在进行蚕丝交易之前,胡雪岩就让钱庄伙计到市面上打听消息,伙计打听到在蚕丝交易的这段时间里,上海可能会不太平,因为小刀会已经安排了一次起事。起事会影响市面,这是必然的,但是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现在事情没发生,谁也没有办法进行预料。大家都觉得,还是等这件事情过去以后再进行交易比较好。但是胡雪岩却觉得这次蚕丝生意虽然危险,却可以大大地赚上一笔。

首先他分析了一下原因,因为小刀会决定起事的时间已经被他们知道了,小刀会的声势会让外地的蚕丝不敢急忙运进上海,可以说这个时候也很难被运进来。这样蚕丝就会在上海市面上出现空缺,如果这个时候自己手中有蚕丝的话,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就可以赚一笔可观的利润了。

而且,胡雪岩知道上海的洋人在背后支持小刀会反对清政府,如果小刀会起事的话,清政府一定会惩治小刀会的同时,也会顺便治一治洋人。而整治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禁止国内的商家和洋人通商,时间可能会在三个月左右,而这时候那些在上海开缫丝厂的洋人可能会手里有钱而买不到蚕丝。等到清政府颁发解禁令的时候,外面的蚕丝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运达上海,而这个时候洋人的工厂急需开工,所以自己手上的蚕丝必定会卖出一个好价钱。

其实这一切都是胡雪岩计划之中的事情,但是计划从来赶不上变化,如果情况和自己判断的情况出现偏差的话,无疑就会出现巨大的损失。而胡雪岩手中的钱并不都是自己的,有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是从大商户手里借过来的。也就是说,钱庄在拿着大商户手里的钱去投资,如果投资失败,大商户就会到钱庄兑出,钱庄就会陷入危机。所以说,这个生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很多因素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

这一单生意也是胡雪岩经营钱庄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单生意。可以说,如果这单生意成功了,胡雪岩赢得的不仅仅是名气和信誉,还会迎来更多的生意,更多的人会到他的钱庄来存钱,钱庄的名气也会变大。

很多人都质疑胡雪岩做这单生意的结果,但是胡雪岩知道在这样的一单大生意中不但酝酿着很多危机,同时更酝酿着极大的机遇。而且,他当时已经和清政府中的一些官员成了至交,他知道清政府做事情的方法,并且他也知道在自己做出这个决定以后,有很多人会暗中协助自己。

在小刀会起事以后,事情果然像胡雪岩预料的那样,洋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因为四下里找蚕丝也找不到,而胡雪岩坐地抬价,等到了洋人交易的时候,很轻易地将低价收购来的蚕丝高价卖给了洋人,从中赚取了大额的利润。胡雪岩本人以及他的钱庄也为此赢得了名气,胡雪岩因此被很多大商人信任,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有谋略、有勇气的人。而且,大家也都看到了他的人脉宽广,和朝廷中的官员交情非同一般,得到的消息也是非常可靠的。因此,信任他的人变得越来越多。

可以说,胡雪岩在这件事情上借助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仔细想一想,这宗生意成功最终需要的还是他的勇气和魄力。如果他没有独到的眼光,即使这件事情中蕴含着很大的商机,他也不会去做。而且,如果他没有魄力,他也不敢做这样一个重大的决定。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古今中外的成功企业家不难看出,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有着过人的经管才能和独到的眼光。成功的决策者不会因为贪恋一时的安逸稳定而放弃危机中的利润,他们一般都会在发现机会以后奋力一搏。只有那些敢于不断地寻找危机中的机会,奋力拼搏的决策者才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眼睛紧盯发展,把握时势脉络

商人做生意本来就不应该遵循固定的模式,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生意要做得好,必须要看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总是会遵循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纵观胡雪岩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他就是一个能准确把握时局,懂得生意和时局有着重大关系的聪明人。很多人在学习和总结胡雪岩经验的时候,总是把他称作“时势英雄”,这足以看出,时势对胡雪岩成功的重要性。

胡雪岩生活的年代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里,很多人生存都不易,更不要说是做出一番成就。然而胡雪岩恰恰就是抓住了这样动荡的格局,时刻睁大眼睛,紧盯商势变化,由此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商人,懂得从时局入手,打开局面,是最高明之举。胡雪岩一直明白时局和生意的重要性,看准时局,才能维持市面,保证自己的生意做得成功。

站在后人的角度看胡雪岩成功的经验,不难看出,他一直是将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生意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他都会努力地维护市面的平静安定,比如在太平军败逃的时候,他的钱庄主动为太平军的士兵设立专门的存款账户。即使是付出一些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太平军和清政府在杭州展开激战的时候,胡雪岩的钱庄在杭州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杭州城被太平军围得像铁桶一样,城里的百姓和守城的士兵粮草断绝,除了吃草根、树皮以外,连药材都拿过来当做充饥的粮食。身在杭州城中的胡雪岩觉得这个时候,自己应该为保住杭州城做一些事情,于是他带上几个随从,冒死出城,决定到上海去采购大米。

到了上海以后,他们买到了一船救命的粮食,然后日夜兼程赶回杭州。但是,当船行到杭州城外的钱塘江面时,他们才发现进入杭州城的道路已经被围在城外的太平军完全阻断了,城外和城内虽然可以相望,但是无法相通。胡雪岩在城外待了三天,只觉度日如年。杭州城没有办法进去,守城的士兵很可能会被活活饿死,加上城外的太平军一直在攻击,杭州城很快都会垮掉的。

正在这个时候,城里又传来一个消息,王有龄因为杭州城即将被太平军攻破而自缢身亡。王有龄是自己的八拜之交,感情深厚,这个消息可以说给胡雪岩的打击非常大,他病倒了。然而,胡雪岩仍然在派人打听有谁可以帮助杭州城渡过危机。后来有人和他说,左宗棠是可以打败太平军的不二人选,胡雪岩就带着病体,亲自拜会左宗棠。

但是,那个时候,左宗棠对胡雪岩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市面上关于胡雪岩的不利传闻有很多,左宗棠没有见过这个人,而是先听见这些传言,自然对胡雪岩没有什么好印象。

胡雪岩告诉左宗棠,自己手里有一万石大米,准备送进城去解救驻扎在杭州城里的守城士兵和百姓,但是因为外面无人支援,即使自己这些大米送进去▲左宗棠了,可能也无法救活杭州城,所以特地来请左宗棠救援杭州城。左宗棠这个时候才对胡雪岩有一些改观,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带兵去解救杭州城。

胡雪岩没有要清政府付一万石大米的银两,他是这样和左宗棠说的:“一万石大米是给守城士兵吃的,而杭州城要被救下来,还需要一些时候,现在宁波灾民等着米救命,不如先把这批大米运送到宁波,等到杭州城被救下来的时候,再筹集这一万石大米运送到杭州城。”

这个时候,胡雪岩为什么会向左宗棠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呢?因为他已经看到清政府既然让左宗棠来守卫杭州城,就有意将太平军赶出杭州城,而且左宗棠也有这个实力。胡雪岩已经通过一些渠道间接地了解了左宗棠这个人,知道他可以战胜太平军。

作为一个生意人,不为利益冒险是一件很让人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一万石大米对胡雪岩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是这个时候人情不能不卖,而且,自己又是和左宗棠第一次合作。左宗棠是清政府仰仗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人对自己也非常重要。这个时候,做这件事情无疑会给左宗棠留下很好的印象,有了和左宗棠的关系,清政府一些政策调整的脉络可以说得来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像这样的朝廷大员是经常能见到皇帝和皇太后的人,所以从他们的嘴里得出统治者的决策,可以说是完全可能的。

除了用这一万石大米卖一个人情给左宗棠以外,胡雪岩也是真心想让左大人救杭州于水火之中,因为毕竟自己的钱庄生意在杭州,杭州这边如果不能发展的话,别的地方生意再好也会受到影响,为了大局考虑,应该极力救护杭州。况且,杭州靠近运河,商业市场发达,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

胡雪岩求助左宗棠救杭州,他也算准了左宗棠一定会救杭州。因为朝廷的粮食要走京杭大运河,杭州是要道,如果这个地方一旦被太平军占领,无疑等于断了清政府的粮路,所以朝廷一定会打败太平军,重新占领杭州。

借出的这一万石大米也并不是白借的,这些大米既救得宁波灾民的命,也救得杭州城百姓的命,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是其一;其二,这一万石大米将救杭州城于水火之中,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因此结交到左宗棠这样的朝廷大员。而且,杭州的老百姓会因为这一万石大米更加信任胡雪岩的为人,这无疑就会为自己提高声誉。一个商人提高声誉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自己经营的生意更好。不仅如此,一旦提高声誉以后,朝廷可能就有很多优惠政策偏向自己,这是一定的,因为自己在围救杭州这场战争中,可谓功不可没。

这些局势都是胡雪岩提早看到,也是提早估计到的。胡雪岩这种做法不可谓考虑不周全,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看透了时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胡雪岩在杭州的名声本来已经很大了,在他做了这件事情以后,杭州的老百姓对他更加敬佩和感激。也因此,他得到了一向对他没有什么好感的左宗棠的赏识。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胡雪岩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把自己的钱庄生意做大做好,而要做好这一切,掌握朝廷的各种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哪一个社会,上层统治者的决策无疑就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关乎着人们的命运,商人的生意更是受到这些时势的影响。

商事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经营环境的影响,而经营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政治法律环境。身为商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必将在经营中处处掣肘。

胡雪岩较早地看到了这一层关系,因此并没有像传统商人一样规避官场,反而变被动为主动,与官场中人结盟,寻求统一的利益。官商结合,给胡雪岩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纵观古今,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其商业的发展要比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要好得多。这就是时势的影响原因,国家忙着交战,无论如何不会给商人什么优惠政策,也不会有时间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商人发展。一个眼光敏锐的商人,总是善于抓住关键,看清楚时势发展的脉络,用敏锐的触觉体会社会发展的方向。时代大局,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任何时候,只有把握了时局的方向,才有可能建立宏图伟业,否则就是逆时而动,螳臂挡车,自取灭亡。

找对合作伙伴,也就是找准了机遇

有句话说:“找对人,做对事。”一个优秀的商人要懂得把握每一次机遇,有时候机遇可能是客观条件,当然有时候机会就握在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手里。找对了人,自然就掌握了一次机会。

无数的事实证明,胡雪岩是一个懂得做生意的人。他不但能够利用客观条件给自己制造很多机会,同时他也善于在别的商人身上发现机遇。他善于打理人际关系,也善于结交朋友,可以说无论是官场上还是江湖上,认识胡雪岩,想和他结交的人都有很多。当然,胡雪岩也并非来者不拒,在结识这些人时,他有轻重缓急之分。

王有龄是胡雪岩的好朋友,但是因为失守杭州,自缢身亡。胡雪岩在悲伤的同时,也因为顺利地处理了杭州的事情而得到了左宗棠的好感。左宗棠虽然脾气刚硬,但是在生意上也帮了胡雪岩很多忙。可以说,胡雪岩把人际关系看做是一项投资的同时,也把它看做是机遇。

同治年间,胡雪岩已经开始做蚕丝生意,随着生意的发展壮大,需要的市场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光绪年间,左宗棠写了一封信给胡雪岩,信上指出最近清政府正在和俄国人谈茶、丝、大黄等货物的生意,如果一旦谈成,可以说是蕴藏着难得的商机。这样的一封信,让胡雪岩看到了很多机会。

对一个生意人来说,合作伙伴可以是各个阶层的人,只要这个人身上有着可以合作的价值,生意人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合作。

胡雪岩在做蚕丝生意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蚕丝商人,这个人叫做庞云绍。作为蚕丝商人,这个庞云绍可谓是一个能手,在蚕丝生意上,庞云绍帮助胡雪岩很多。后来,胡雪岩也向庞云绍传授了经营药业的经验。庞云绍在南沼开了镇上最大的药店——庞滋德国药店,与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关系密切。

胡雪岩做的生意种类很多,投资也非常大,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胡雪岩都想去结识。有一次,他得知上海的青帮要帮助太平军到上海去购买一批军火。当时各地战事多,所以军火买卖相对来说利润比较大,做成一笔买卖回扣也不菲。对胡雪岩来说,做军火买卖他并不熟悉,但是看着这样大的利润他也不想让它们就这样白白流走,于是他到了王有龄的府上,商量解决的办法。

和王有龄一谈,王有龄就笑着对胡雪岩说,正好抚台黄大人召见他,商议要海运局拨一笔款子到上海购置500支毛瑟枪,加强浙江绿营兵的装备。而王有龄正愁差谁去经办,看到胡雪岩有这样的兴趣,他就让胡雪岩来办这件事情。

胡雪岩听到王有龄的话,喜出望外,他在心里暗暗地算了一笔账。一支毛瑟枪约50两银子,500支需要2万5千两银子,即使回扣在一分银子以上,自己起码可获利3000两银子,果然像外界说的那样,利润空间大,是一笔好买卖。所以,他二话没说,立即就应承了办这件事情。然后,他请王有龄开了一张3万两银子的官票,预备到上海花费。

胡雪岩来到上海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些军火买卖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样简单。自己第一次涉足这样的买卖,不懂行情,但是又不能把这个机会白白地拱手让人,所以一定得找一个明白人,来帮助自己做这件事情。但谁是这样行当的明白人呢?

这个时候,他又听说太平军也在抢购军火,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棘手。胡雪岩分析了一下,太平军即使要购买军火也不会很快,因为毕竟涉及讨价还价的时间。胡雪岩到处找做这方面生意的人打听,最终在一个朋友的口中得知,太平军要购买500支枪,因为需要数量太大,买卖军火的洋人也一时无法有现货。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胡雪岩左思右想,决定找到青帮合作这笔买卖。

为什么选择青帮,胡雪岩有两个想法:一是,青帮在上海的势力之大,使得很多洋人的买卖都要经过青帮;二是,在青帮里,胡雪岩本来就有熟悉的人。他直接找到了青帮的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来意。青帮负责人廖化生笑着说:“胡老板,你真算是找对人了。生意人人看起来都会做,但就是看谁更会做,以胡先生您的眼光,这笔生意非你莫属了。”

可以说,这已经是完成了第一步。胡雪岩找到了做好这笔生意的合伙人,而这个合伙人的选择,他是经过仔细考虑的。胡雪岩对廖化生说:“这笔生意靠我单枪匹马地在上海,自然也难以做成,还要仰仗老哥鼎力相助,生意做成之后,老哥可以分到三成利润,这个生意就算是我们的合伙生意。”

此言一出,廖化生自然喜出望外,他很爽快地对胡雪岩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你尽管说,我们帮内的兄弟你需要差遣的话,都由你。”

胡雪岩说:“我对这些外国商人做生意的手法了解很少,而且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老哥可否派一个懂行情的弟兄跟着我一起去做这个买卖?”

廖化生向胡雪岩介绍了一个叫做欧阳的青年,这个青年因为在洋行做过很多年,所以懂得法语和英语,虽然打扮古怪,不中不西,但是深得洋商的器重和青睐。在交谈以后,胡雪岩发现,这个青年聪明伶俐,反应速度也非常快,可以说是一个好帮手,即使将来再有什么事情和洋行打交道的时候,这个青年也可以帮得上自己的忙。思前想后,胡雪岩越发觉得,这次选择青帮做生意的合伙人,算是选对了。

欧阳通过打听得知,太平军果然向一个叫做麦德利的外国商人下了500支毛瑟枪的订单。但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存货量,麦德利正在往自己的国内发电报,催这批枪支。本来和太平军商定的时间是下个月月初交货,胡雪岩算了一下,离交货时间还有20天,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气。按照当时的商场规矩,只要货未交出,一切协议契约均无约束,签约毁约,司空见惯。

胡雪岩由欧阳陪同去会晤麦德利。欧阳向胡雪岩介绍了很多关于洋人的礼节、习惯和规矩,胡雪岩很聪明,对这些东西本来就学得快。所以,在约定地点见到麦德利的时候,给这个外国洋商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胡雪岩开门见山,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但是麦德利不肯更改自己的生意协议,他觉得这样做不守信用。

胡雪岩和麦德利交涉说,因为他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事情没有弄明白。太平军虽然现在作乱,但是真正的主人还是清政府,如果他把这批枪支卖给了太平军,就等于和他们是一伙的,这样根本不利于以后在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麦德利对胡雪岩说自己是商人,商人只管做生意,而不问对方是谁,哪怕是魔鬼。胡雪岩知道这都是这个外国商人的借口,和这个洋商人进行一番谈判以后,胡雪岩立即挑明说,自己是代表浙江官方来和他购买这批枪支的,而且可以出比太平军高很多的价格。

洋商人听见这样的话,自然非常满意,而且,这样做也不会得罪清政府,他当然懂得这一点。现在,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他自然欢喜地和胡雪岩说,自己愿意将这批枪支卖给浙江官方。胡雪岩顺利地买到了枪,得到了应得的利润。

胡雪岩这次生意的成功,可以看出,他是选对了生意伙伴的。他一开始就找到了上海有实力、有地位的青帮组织老大,和他进行了谈判,让上海这个有名的帮会做自己的合伙人,奠定了人气这个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谈生意避免了很多麻烦。青帮毕竟对上海的生意场,尤其是军火市场比胡雪岩要熟悉得多。胡雪岩毕竟是第一次涉及这样的生意,所以找一个懂得行情、熟悉市价的合伙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选择无疑就等于是将这笔生意做成功了一半。而以后的事情,不过是谈出合理的价格而已。

对一个生意人来说,涉及自己不熟悉的生意时,找对一个合伙人非常重要。这个合伙人不但要懂得这方面的行情,还要熟悉当地的一些生意规矩习惯。寻找一个生意的机会不容易,何况是一次大机会,而好的生意合伙人可以变成生意成功的助推器,帮助自己以尽快的速度完满地完成这次生意。胡雪岩知道这个道理,也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个道理,所以生意自然马到成功。

生意人要抓住酒桌上的信息

对经商之人而言,酒桌应酬自然是少不了的。酒桌上的话能不能当真?这是考验一个人判断能力的时候。酒桌上,大家吃得开心,自然也就有可能说得高兴,有些不便说的话,在酒桌上也可能被说出来。有些话可能是说者有意,是在向听者传达一种信息,这就要看听者是不是真的能听明白。

胡雪岩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懂得听别人的话,也懂得别人话中的意思。他的一些生意,可以说就是从酒桌上的客人嘴里听到的。

一次,胡雪岩为了生意去了一次上海,在上海当时非常有名的长三堂子吃饭。在这个场合吃饭的人,一般都不只是商场上的生意人,也有一些达官贵族,可以说信息量很大,而且很多都是关键信息。胡雪岩就是在这样一个场合中,吃了一次饭,和一个朋友经过一席交谈就把生意的关键信息听出来了。

和胡雪岩吃饭的是他的一个好朋友,叫做古应春。这个人是一个洋行通事,在当时来看,像古应春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因为当时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和洋人合作经商,这样一个通晓洋行规则的人掌握了很多关键的信息。

在表面上,古应春的工作是负责外事翻译,因为这个工作的便利,他认识的洋人自然很多。所以,在洋人和中国商人往来的过程中,古应春不但给双方翻译,还会给双方牵线搭桥。这个职务就是后来买办的雏形。

胡雪岩那个时候正在筹划着和洋人做生意,既然要做生意,结识古应春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十分关键的。所以,每次胡雪岩到上海吃饭的时候,必请的人就是古应春。

对古应春,胡雪岩可谓出手阔绰,所以即使吃饭也要在当时最时髦的长三堂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古应春十分高兴,他和胡雪岩说起自己参与过的一起洋人的生意。那时候,洋人将枪支等军火运抵中国,和中国人进行军火交易,古应春参与的生意就是洋人和中国人进行的军火交易。

古应春说,洋人开了两艘兵轮去卖军火,本来价钱已经谈好,都要成交了,半路里来了一个人,直接与洋人接头,说是太平军有的是金银财宝,缺的是军火。洋人一听立即单方毁约,将原来议定的价格上涨一倍多。买方需要的军火在人家手里,自然只能听人家摆布,白白让洋人占了大便宜。

当然,古应春说这番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只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气愤。因为他觉得,如果不是国人自己互相倾轧,也不能让洋人白白地占了那么大便宜。胡雪岩从他的话语之间听出,军火生意现在非常吃香。

因为那个时候,清政府面临的问题很多,整个皇朝摇摇欲坠。外有八国联军,内有太平天国起义,而且太平军也正沿着长江一线向江、浙挺进。浙江为地方自保,正在办团练,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办团练自然少不了枪支火药,借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进一批军火也不成问题。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枪炮既然可以卖给太平军,也就没有不卖给官军的道理。

而胡雪岩到上海的时候也听说,上海正在闹小刀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为此大伤脑筋,正奏报朝廷,希望多调兵马,将其一举剿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先备下一批军火,官兵一到,就可以派上用场。胡雪岩知道江苏巡抚是杭州人,他可以通上这条路子。

既然决定要做这笔生意,就事不宜迟。吃完这顿饭,已经是午夜十二点以后了,胡雪岩没有休息,回到住所,依然在考虑这件事情的可行性。他拉上自己的好朋友尤五,以及说到这个生意的古应春,一起商量这宗买卖应该怎样做。如何购进、走哪条路线运抵杭州,甚至路上如何保障军火安全都考虑到了。

隔天,他又找到古应春,询问购进枪支的数量一般最大是多少,和洋人谈生意要有哪些细节,如何让浙江的巡抚衙门从自己的手里买枪支。在一一了解这些情况以后,胡雪岩在第三天就和古应春一起去会见了洋商,不久以后就谈妥了军火买卖的数量。从听到古应春说起军火生意,到和洋人做成军火生意,胡雪岩前后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反应不能不算迅速,对生意信息的把握不能不说是精准。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少像他这样的大商人会涉及军火生意的。

做生意不但要讲究速度,还要讲究对信息掌握的精准度。很多商人也可能发现了信息,但是却不把信息当一回事情,让很多关键的信息与自己擦肩而过。当然,这样做商人,不能成为优秀的商人,也不可能将生意做成功。

商人不但要具备一颗敏锐的头脑,而且要有灵敏的嗅觉。尤其在吃饭应酬的时候,无论是感谢别人的饭局,还是初次招待某个刚认识的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都要竖起耳朵,仔细分析。很多掌握关键信息的人,可能不喜欢在私底下将这些信息透露,但是在酒桌上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说到一些。因为酒桌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规矩,第一次见面的人,三杯酒以后就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和陌生人说一些重要的话,大多数人可能不愿意,但是和朋友说一些信息,大家都会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一句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掌握信息的关键也就在这里。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发现一种买卖,并且迅速将这个买卖做成,就是靠着迅速掌握关键信息的灵敏度。生意人面对的总是与时局、政局紧密相连,又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具体的市场,市场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变化,对生意人来说往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能及时针对具体的市场情况做出迅速反应,才能不断地为自己开辟新的经营渠道,也就是为自己开拓出新的财源。

财源,要用一双慧眼来识

《国语·越语》中记载着:“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稀,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后人在总结经验的时候,将这些经验变成八个字“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天上久旱无雨,土地龟裂的时候,却要想着造船;盛夏酷热难当,却大量地囤积裘皮。其实,这都是因为在这些情境中看到了商机。久旱无雨的天气,如果一旦下雨,必定是大雨,而在这个时候造船,必定能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卖一个好价钱。三伏天没有▲耕心草堂,原胡庆余堂 经理人穿裘皮或者是皮革类的衣服,这个时室、账房室。候这一类的商品也一定非常便宜,如果大量囤积,在寒冷的时候不但可以卖得好,亦可以卖一个好价钱。

这些情况中蕴藏的商机,大多数人也许会不知道,但是作为商人,一定要看出来。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能看得到机会,才能把握住机会。

胡雪岩不但善于找机会,更善于发现机会,只要是蕴藏着生意、商机的机会,他都不会轻易让它们溜走。胡雪岩开始做蚕丝生意就是因为看见了洋人需要买进大量的生丝。那个时候,外国正在发展纺织工业,丝绸纺织原料都要大量从中国进口。洋人根本不知道怎样养蚕,更加没有一套娴熟的技术,为了发展纺织工业,原料只能从中国大量进口。

其实,胡雪岩发现蚕丝能做成生意也是在偶然的机会之下。胡雪岩的至交王有龄得到了浙江海运局的做办一职,新官上任就遇到了解运漕米的麻烦,为了能渡过难关,王有龄让胡雪岩帮助自己。胡雪岩因此常常往来于上海和杭州两地,从上海到杭州,一般走的都是水路。胡雪岩乘船的时候,固定一家,而这家人除了做运船载客的生意外,最主要的就是做蚕丝生意。

开始,胡雪岩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蚕丝也能做成大生意,但是因为这个做蚕丝生意的人家有个叫阿朱的姑娘,非常懂得蚕丝,胡雪岩和她聊天的时候也渐渐对蚕丝增加了兴趣。

在奔走两地之间的时候,胡雪岩还结识了上海十里洋场的专家古应春。他多和洋人打交道,对洋人的生意动向是了如指掌,结识到了这样的一个人,可以说为胡雪岩的蚕丝生意提供了一个契机。

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胡雪岩之所以会发现蚕丝这样的生意,无非就是这两个人——阿朱和古应春的功劳。其实,并不是这样。胡雪岩本人是做钱庄生意起家,即使认识他的人,在他面前说得最多的也可能是钱庄生意,而不是蚕丝生意。所以说,尽管认识了阿朱,认识了古应春,和他们做深入的交谈,最终能够发掘生意还是要靠胡雪岩本人敏锐的眼光。

就在胡雪岩认识了阿朱和古应春,心里对蚕丝生意有了一些了解以后,王有龄被调任湖州做知府。湖州本来就是蚕丝产地,这样胡雪岩做蚕丝生意的条件就完全具备了。通过古应春的介绍,胡雪岩开始做起了蚕丝生意,开起了洋庄。而且,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胡雪岩的蚕丝生意可以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前提下开始的,也可以说有点运气的成分。但是,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运气的成分其实只占了做成功这件事情的一小部分而已。有很多生意人,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也没有发现商机的眼光,只懂得遵循自己熟悉的商业环境和商业道路,一条道走到黑。

蚕丝生意不但可以反映出胡雪岩对生意信息的敏锐眼光,更可以看出他的胆识和魄力。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才有可能在发现机会的时候,紧紧抓住。

其实,当时也有一个和胡雪岩一样经营钱庄的人,叫做张胖子。这个人也经常和胡雪岩一起在杭州和上海两地走动,并且认识的人也非常多,不仅如此,他甚至比胡雪岩更早熟悉蚕丝生意,也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法则。并且,这个张胖子经营的钱庄也是当时杭州最大规模的钱庄。

无论是什么样的条件,胡雪岩具备的,张胖子也都具备,甚至比胡雪岩更早就具备了。而且,他的资本也可以说比胡雪岩雄厚得多。但是面对蚕丝这个生意的时候,张胖子却没有慧眼去识别,在胡雪岩经验蚕丝生意以后,他才看到了这个生意有很多的利润空间。

所以说,胡雪岩并不是一个凭借着运气而发财致富的人。可以说,很多时候他都是靠着自己锐利的眼睛发现身边机遇的。

能证明胡雪岩有着敏锐眼光的另一个例子就是他拉拢庞二一起做蚕丝生意。庞二做蚕丝生意的时间比胡雪岩早,而且对这种货物的销路以及经营手法也比胡雪岩精通。无论是人脉还是经验,他都要比胡雪岩多很多。

胡雪岩做蚕丝生意以后,就看到了其中利润空间之大,因为很多洋人在自己的国家发展纺织工厂的时候,蚕丝都要从中国进口。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的蚕丝就已经是誉满天下了。胡雪岩进入蚕丝行业,实行合纵联合,把很多经销蚕丝的散户都集中起来,做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洋庄,这些散户中也包括像庞二这样有实力、有资金基础、有客源的商户。

对于胡雪岩做洋庄,集中销售蚕丝这方面的生意,连经营蚕丝生意多年的庞二都不得不佩服胡雪岩是一个有谋略的人。懂得在一件事情里寻找更大的利润空间,才是真正懂得寻找财源的人。

财富,也需要一个认识它们,懂得寻找它们的人才能够看出来,否则即使有很多财富机会,一些人也不能够发现。张胖子和庞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还有一些人有发现财富的眼光,但是没有魄力,不敢去做。所以,得到财富不仅要有眼光,魄力也一样重要。

胡雪岩在和自己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也曾经说到过自己的运气问题,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在商场上纵横驰骋,与自己的运气也不无关系。确实,商场上特别讲究机会,一个生意人在商场上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要看客观形势是否提供了让他成功的一次性机遇,而具体到一笔生意的运作是否能够成功,也要看机会。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尽可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再选以合适的方式去办那件可办的事情,才有把握办成。

但是,话说回来,运气对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商人十分重要,但也要求这个商人有能识别运气的眼光。做一个买卖,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像胡雪岩做蚕丝生意一样。他不仅仅是懂得发现机遇,而且还懂得发现机遇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比如自己不懂怎么做,可以联合庞二这样大的商户,借鉴他们的经验,扩充自己的生意,这样不但可以把生意做好,而且还可以把生意做大。

有句话叫做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其实机会也是给能发现它们的人准备的。和胡雪岩同一个时代的商人,大大小小的有很多,但是最终取得他这样成就的却没有几个人。不能说胡雪岩的成功全是靠着运气,很大一部分成功都是靠着他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知道哪一种生意可以赚钱,哪一种买卖可以投资。

作为一个经商之人,具备善于发现商机的眼光十分重要。这是一个商人的立身之本,可以说拥有了一双发现商机的慧眼,也就等于有了开掘财富的工具。

巧妙变通,善打“擦边球”

商人本来就应该善于变通,灵活处世,这样的做法才有利于把握机遇。胡雪岩做生意有着灵活的手腕,认识机遇,掌握机遇,有着比别人更精准的眼光。他做生意不是不以制度为准则,可以说他从来没有触犯过大清朝的制度,▲胡雪岩故居的后花园他经常和手下的人说:“犯法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做。朝廷的王法是有板有眼的东西,王法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至于没有说到的,我们可以照着自己的意愿,斟酌去做。”

从上述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胡雪岩就是一个善于变通的生意人。一旦机遇到来,懂得变通的人总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住。做生意要灵活,胡雪岩不会去触犯朝廷的法律,他赚钱一直有原则。会触犯法律的钱,他不会赚;损人利己,坑害顾客或同行的钱,他也不会赚;即使钱是合法的,也有正当理由去拿,但是如果欺骗了朋友或是对不起朋友,他也不会赚。

有这么多原则,还怎么赚钱呢?胡雪岩在面对机遇的时候,善于打“擦边球”。如果一个球员善于打擦边球,说明这个球员的技术非常高超。胡雪岩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这就好比技术好的球员一样,他经商的手段也非常高明,技术也很高超。

胡雪岩经营的是钱庄生意,钱庄做的就是钱生钱的生意,所以吸纳的资金当然是越多越好。因为只有有了充足的资金以后,才可以拿着这些资金去做投资。胡雪岩说:“有了存款要找出路。头寸烂在那里,大元宝不会生小元宝。”他不但主张投资,更加主张积极地吸纳资金。

胡雪岩借鉴山西票号的做法,将一部分银子发放给调补升迁的官员,这种银子叫做放京债。每一个调补或是升迁的官员,在离开或是到任以后,都需要一笔费用,而且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借给这些调补升迁官员的钱,还可以很容易就追讨回来。因为毕竟是为官之人,如果欠了钱庄一笔款子,让人日日去要的话,自然会对自己的名誉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实,借给官员的这笔钱是私下的一种交易。应该说清朝政府实际上不允许官员们这样做,但是,也没有明确规定不让钱庄这样做。然而,如果明目张胆地去做,朝廷一定会怪罪,而私底下做这件事情,双方都不说的话,朝廷就无从查起。

这无疑是一个擦边球的打法,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打不好,这个球就成了界外球,属于臭球。胡雪岩做这样的生意自然是经过计算的,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技术的擦边球。实际上,胡雪岩不止是放款给调补升迁的官员,还吸纳太平军的存款。

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本来就是乱世,清朝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时候,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八国联军在不断侵略,而太平天国起义更让清政府头疼,对清政府来说,太平天国就是一个哽在喉咙的骨头,不除不快。

有一天,胡雪岩和张胖子说:“老张,如果我是长毛(对太平军的称呼)的话,你敢不敢接受我的存款?”

张胖子吃惊地看着胡雪岩,一时没有答话。

因为清朝政府已经明确声称,太平天国的钱是逆财,接受这样的钱,被朝廷知道的话,自然会受到惩罚。老张有些担忧地和胡雪岩说:“如果我们吸收太平军的存款,朝廷一旦知道了,我们罪责就大了。”

胡雪岩笑了笑说道:“老张,朝廷有没有下令说,我们钱庄不能让太平军存款?”

张胖子摇着头说:“这个倒是没有听说过。”

胡雪岩说:“朝廷只是诏告天下说,太平军的存款是逆财,其余的什么都没有说。”

张胖子看着胡雪岩说:“胡老板,钱庄吸纳逆财也不是一件好事情啊。”

胡雪岩摇着头头:“老张,钱庄做的是存钱的生意。我们让太平军到这里来存钱,也没有触犯朝廷的任何法律,朝廷没有明令禁止,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呢?老张你知道太平军里面有很多富足的人吗?”

张胖子笑着说:“太平军要占据的地方是江南富庶之地,即使现在朝廷已经基本上剿灭了太平军,但是他们也捞了一大把钱财。”

然后老张神秘兮兮地说:“据说太平军中间有很多人想着保命没有保财重要,现在四处找存钱的地方呢。”

胡雪岩点着头说:“是啊,因为他们毕竟也有妻儿老小要养活。而且,这笔生意对我们钱庄来说是大买卖。”

张胖子疑虑重重地说:“但是,如果钱庄和太平军扯上关系的话,毕竟是不好的。即使朝廷没有规定钱庄不允许给太平军存款,但这毕竟是逆款。”

胡雪岩笑着说:“老张,关于逆款,只是朝廷说的,我们做钱庄生意的人只是知道给人存钱。我们怎么知道哪笔款子是太平军的逆款呢?我们钱庄每天都接纳很多存款的人。来存钱的人,脑袋上也没有刻着太平军这几个字啊。”

张胖子闻听此言,恍然大悟道:“胡老板说得极是,说得极是。剩下的事情,胡老板不用操心了,我一定会将此事办妥的。”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胡雪岩就是看准了两点:第一,太平军有巨大的款项无处落脚,这是一个吸纳资金的好机会,自己不能轻易放过;第二,朝廷虽然诏告天下说太平军的钱款是逆款,但是这里面实在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打一个擦边球的确不需要费什么事。

胡雪岩做生意的宗旨一向是比较活络的,现在有这样大的一个模糊空间让他闪转腾挪,他怎能轻易放过呢?而且,胡雪岩还看到了一点,那就是朝廷宣布太平军的款项是逆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每次在“剿灭”一个地方的太平军时,虽然收缴了大量的款项,但是都被那些官兵给吞没了。所以,朝廷更多的是为了警告官兵。

吸纳这笔存款对胡雪岩来说无疑是稳赚不赔的。因为太平军正在被“剿灭”的过程中,慌忙逃跑的时候,所存的款项是不计较利息的。这也就是说,这是一笔放在钱庄里,不必付利息的存款,等于是有人白白提供资金给自己赚钱,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

吸收这笔资金的结果证明了胡雪岩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擦边球可以说打得十分精彩。因为大量吸纳太平军的存款,不仅大大增强了钱庄的实力,而且还使得自己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乱世,市场没有秩序,而且还非常混乱。在市场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时候,有眼光、有魄力的企业家往往会打擦边球,巧妙地打出擦边球,不仅能够使自己比竞争对手先一步抢占市场的先机,而且能够使自己在激烈的商战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打擦边球的这种经营方式毕竟非常冒险,要找准时机。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毕竟是乱世,有隙可乘,所以他才能把擦边球打得这样成功。而且,打擦边球要有一定技巧,也要掌握一定的度。除了时机以外,这两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好好把握,不仅不能打出成功的擦边球,还有可能会因为失利而一败涂地。

第三章 借力使力,生意有多面法则

做生意要讲究策略,讲究策略的人一般会被人说成很高明或是很厉害,很高明的生意人都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生意一旦做大,有很多问题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而且,像胡雪岩一样,同时做几种不同种类的生意,需要的帮助也就很多。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好,借助别人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

寻找关键人物,赢得靠山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商人经商,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不能离开国家的政策。处在战乱纷杂的清朝后期,胡雪岩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可以说,他知道要在这样的乱世中找到生意的突破点,就要帮自己寻找一些稳当的靠山,而这样的靠山无疑就是清朝官场上的人物。为官之人,对朝廷的政策一向都非常敏锐、非常清楚,政策动向,朝廷官员一定是第一个知道的。

胡雪岩就非常懂得寻找能给自己提供准确信息的人,把这样的人当做自己的靠山,生意自然会越做越好。胡雪岩的至交王有龄是一个官员,在生前曾经给胡雪岩很多帮助,应该说,胡雪岩前期的生意之所以做得比较顺利,一方面是因为他聪明、有眼光,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有王有龄这个靠山。

当然,王有龄和胡雪岩是患难之交,王有龄发迹也是因为胡雪岩的资助。太平军打到杭州的时候,王有龄因为守城失利,自缢身亡。王有龄去世,胡雪岩就等于暂时失去了一个靠山。可以说,对于王有龄的死,胡雪岩是又伤心、又失望。下面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胡雪岩打听到左宗棠有意来救杭州城,但是因为诸多原因一时没能得到允许。胡雪岩对左宗棠进行了一番了解,清楚了他的为人,然后决定下一个靠山的人选就是左宗棠。但是,自己和左宗棠素昧平生,人家怎么就愿意和自己做朋友呢?胡雪岩决定,把自己购买来的一万石大米捐献给杭州城的士兵和百姓。但是,如果无偿捐赠,意图太过于明显,所以他就规定了归还的时间。不仅如此,在杭州战后的重建工作中,胡雪岩表现积极,而且做了很多重大的贡献。

左宗棠本来是对胡雪岩非常不满意的,因为他之前耳闻过一些胡雪岩的为人,觉得他是一个十足的商人,没有什么国家和民族大义情结可言。但是,胡雪岩在杭州做的这些事情让左宗棠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就是趁着这个机会,胡雪岩建立了和左宗棠的联系。

胡雪岩在交上了王有龄这个朋友以后,王有龄对他的帮助只能使得他富甲一方,王有龄在任湖州知府期间,让胡雪岩代为管理湖州公库,创办丝行,用公款扶助农民养蚕,然后就地收购蚕▲左宗棠的故居丝,运往杭州和上海,脱手变现,再把本金归还浙江省的藩库。

胡雪岩通过王有龄还结识了浙江官场上的很多人,所以在浙江这个地方,胡雪岩真的是富甲一方。但是,这也只是有规模的。胡雪岩本来就不是一个只满足于富有的人,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他想着把生意做大做好。所以,在王有龄身亡以后,胡雪岩选定了新靠山——左宗棠。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但是,胡雪岩结交左宗棠以后,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左宗棠提出的大笔军费开支的问题。两个人只是建立了联系,并没有多么熟悉,应该说胡雪岩和左宗棠的交情远远没有他和死去的王有龄来得深,王有龄和他毕竟是患难之交,但是对于左宗棠的要求,胡雪岩也不能怠慢。

左宗棠在刚进入浙江的时候,就听人说胡雪岩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富商,但是后来胡雪岩的表现让左宗棠看到,胡雪岩并不是一个为富不仁之人。有些有着仇富心理的人,可能把他看做是一个人格有问题的富人。左宗棠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天下还是要有富人的,尤其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富人多了,才能找到给他们这样的军队捐款捐物的人。胡雪岩无疑就是左宗棠眼中这样的富商,所以在目睹了胡雪岩所做的一切以后,左宗棠向胡雪岩提出了军费的要求。

左宗棠到底可不可靠,他值不值得自己投资,胡雪岩早就在心里计算仔细了。混迹了这么多年的生意场,胡雪岩心里已经有着精明的计算。

左宗棠从太平军手里把杭州收复,当上了浙江巡抚以后,对胡雪岩照顾有加。左宗棠觉得胡雪岩并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奸商,所以他描述的胡雪岩是“急公慕义,勤干有为”。因为当时,胡雪岩已经有了一个官职,就是江西候补道。左宗棠要求清廷“以浙江之绅办浙江之事”最为妥当,这个要求就是把胡雪岩留在浙江,这也正遂了胡雪岩的心愿。

胡雪岩为浙江杭州的灾后重建工作出钱出力,没有辜负左宗棠的期望。也正是这一点,让左宗棠更加信任他、器重他。其实,对左宗棠的脾气和为人,胡雪岩早就有了一些了解,所以,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针对左宗棠的心意。可以说,无论是给杭州的军民送大米,还是在杭州的灾后重建工作中,胡雪岩的表现都让左宗棠不仅满意,而且感叹。所以,左宗棠说:“胡雪岩,商贾中奇男子也。”

左宗棠与胡雪岩谈话,并且留他吃饭,让自己的夫人亲自做腊肉招待胡雪岩,这一顿饭可以说吃得是宾主尽欢。此后,左宗棠对胡雪岩更加赞不绝口,他说胡雪岩虽然是个商人,却有江湖豪杰的义气。这样的盛赞,说明左宗棠已经对胡雪岩认可了。

胡雪岩结交左宗棠以后,十几年如一日,给左宗棠办了很多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筹措军饷,然后是购置军火,还有一项是支持洋务运动。左宗棠挂帅出征,第一件事情就是粮草先行,在这个时候,胡雪岩往往就是他的第一个经济支柱。胡雪岩不但自己出钱,还劝别人募捐。

以前,左宗棠解决军饷是一个大难题,必须手里先有朝廷的批文,然后再伸手向东南沿海五省要钱,这样的方法不能让军饷按时按量地到达,所以他常常为军饷忧愁。因为沿海各省经历了多年的战争,财政已经非常困难,付款不可能及时,而且拿到朝廷的批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胡雪岩却为左宗棠找到了一个借军饷的新方法,他从外国商号得到一次总付的贷款。这种贷款没有抵押,由政府担保,担保人是通商口岸的海关,审批人是各省巡抚。各省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一定会将款项加利息归还给外商。

这件事情也只有胡雪岩能办,因为左宗棠身为朝廷官员,不便出面,而胡雪岩因为生意往来的关系,早就和上海洋行的大老板们混得很熟悉了,由他出面借款,自然是马到成功。从这个时候起,胡雪岩不但成了左宗棠身边的红人,即使是清朝政府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胡雪岩是商人,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虽然有风险,但收益却是非常大的。在上海,向中国提供贷款的洋行有很多,胡雪岩做了中间人,坐收渔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经济上的回报,至于政治上的回报,左宗棠自然也给了他。

其实,虽然左宗棠一直要胡雪岩给他筹措军饷,但是胡雪岩的财富还是在直线上升。有人后来统计过,在同治十一年的时候,胡雪岩的钱庄就有了二十多家分号。除了两千多万两银子的资金,胡雪岩还有一万亩田地。

筹备军饷、兴办洋务以及购买军火,左宗棠面临的三件大事,胡雪岩都漂漂亮亮地办成了。这三件事情办得成功,不仅成就了左宗棠的事业,也成就了胡雪岩自己。左宗棠在这件事情中并没有实际的利益,只是出了名,但是,胡雪岩可谓是名利双收。

胡雪岩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后,左宗棠就在皇帝那里大大地表扬了胡雪岩一番。其实,左宗棠为胡雪岩请功并不是只有一次两次,他还曾会同陕西巡抚谭钟麟联名出奏,希望朝廷破格奖励胡雪岩。

受到左宗棠这样的朝廷大员欣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左宗棠在朝廷的为人,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廷下令,赏给胡雪岩布政使官衔,赏穿黄马褂,可以在紫禁城骑马,胡雪岩的母亲还被封了一品诰命,连李鸿章都上门送礼道贺。

对胡雪岩来说,结交王有龄只是让他得到了财富,使他富甲一方,但是,在结交了左宗棠以后,他得到的不仅仅是利,而且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并且被封了官。所以,在选择关键人物做靠山的时候,胡雪岩的眼光可以说是精准的。结识了左宗棠以后,胡雪岩的经商之路达到了巅峰。

商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经营自己的生意,越多可靠的信息,对商人越是有利。胡雪岩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选对了信息的源头,并且把这个源头作为自己的靠山,这样不断地进步,最终不想成功都难。

借势经营,先要具备“投资”眼光

经商本来就需要人脉,人脉对每个生意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人脉不但需要投资,而且需要经营,胡雪岩无疑就是一个比较喜欢投资人脉关系的生意人,而且在经营人脉关系上,也算得上比较成功。在胡雪岩还是钱庄小伙计的时候就认识了王有龄,但那时的王有龄还是一个落魄的人。虽然是捐了一个盐大使,但是因为没有钱,所以也没有办法再进一步找到机会,补一个实缺,所以每天坐在茶馆里长吁短叹。

胡雪岩注意到这个人,是因为他穿着长衫,一副读书人的神态。有一次,胡雪岩无意间和王有龄闲聊的时候,了解了王有龄的家世和他目前面临的困境。王有龄的父亲也是官宦家出身,因为父亲生病离世以后,家道衰落。王有龄身在异乡,举目无亲,又身无分文,连给父亲下葬的钱都没有,后来不得已才到自己的同乡会一番磕头跪求,凑了点钱将父亲草草下葬。

每天在茶馆里坐着的王有龄,因为手头拮据,一壶茶水泡到没有颜色了也舍不得换掉,中午两个烧饼就算是一顿饭。胡雪岩对王有龄说:“你已经补了盐大使这个缺,应该想办法补一个实缺才是,不然不是可惜了。”

王有龄叹一口气说:“补一个实缺需要一大笔钱,我这样穷困潦倒,哪里还有心思去想那样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胡雪岩还是一个钱庄的小伙计,他也没有一大笔钱去帮助王有龄。但是,胡雪岩天生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和王有龄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之后,他已经决定要帮助王有龄了。

胡雪岩费了一番周折,弄到了五百两银子,亲自交给了王有龄。可以预见,王有龄对这样的一笔财富是多么珍惜,不但珍惜这笔财富,也珍惜胡雪岩这个人。人在落魄的时候,最希望有人能够雪中送炭,胡雪岩就是一个雪中送炭的人,所以,王有龄把胡雪岩当成了生死之交。

胡雪岩知道,王有龄很有才学,并且也很有抱负。他自己没有读过很多书,所以对读书人一直有一种崇敬之情。在敬佩王有龄才学的同时,他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像这样一个有抱负的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就可以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

但是,这是一个风险投资。王有龄也许可以升官发财成为自己的靠山,也许不能升官发财,那么自己借给他的这些银子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还回来。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胡雪岩心中仿佛早已经有了盘算,他觉得如果王有龄一旦可以在朝廷做官,自己就可以借着王有龄的势力,也会有一番作为。

事情后来的发展证明了胡雪岩当时对王有龄的投资是正确的,这件由偶然变成必然的事情,看起来仿佛是运气的成分要大一些。胡雪岩当年在借钱给王有龄,让他带着这些钱去捐一个实在的官位时,也没有想到王有龄真的能够那么好运气,获得好机会。他心中当时更多的想法就是,像王有龄这样的人,一旦成功就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脉关系。

王有龄也算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准备候补官员这件事情时遇到了自己的旧识,而这个旧识已经变成了朝廷的二品大员。他给王有龄提供了机会,让王有龄变成了浙江海运局衙门的做办,管理漕运方面的事情。而这个时候,胡雪岩已经开始接管了钱庄生意。

胡雪岩在接手钱庄以前,就是一个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并且可以把事业做好的人。在接手钱庄没多久之后,他就知道了王有龄升调了做办的事情,可以说胡雪岩这步人脉投资做得非常到位。

王有龄接任做办没多久就给了胡雪岩一笔大生意,让胡雪岩打理官府的银两往来问题。也就是说,他把藩库的钱存进胡雪岩的钱庄里,而胡雪岩可以用这笔钱去做投资运转的资金,这笔资金不必付利息,所以胡雪岩赚得的利润往往比别人要多很多。

对于建立人脉势力,胡雪岩的眼光一直非常精准,借钱给王有龄,可以说也有义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因为看中了王有龄的潜力。这就像现在投资股票的道理一样,凭着直觉,选对一支有潜力的股票必然会受益颇丰。

其实分析一下,这也是胡雪岩成功的最根本保证。那个时候的茶馆里,每天都坐满了人,少不了有钱有势力的人,当然也有像胡雪岩这样的小伙计。但是,为什么没有几个人最终成为胡雪岩呢?说到底就是眼光的问题。

在王有龄穷困潦倒,长吁短叹的时候,有谁想过这个人还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很多人看到的往往都是暂时的表面现象,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看得到未来。在胡雪岩的眼里,王有龄是一个有才学的人,这样的人就应该有一个机会,所以胡雪岩给了王有龄一个机会,当然这个机会最终使王有龄有了成就。

从认识王有龄,到和王有龄谈话,继而成为朋友,这些过程使胡雪岩对王有龄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和理解使胡雪岩做出了帮助王有龄的决定。对一个商人来说,投资每一笔财富不一定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是投资人脉的风险却要稳妥得多。特别是经商之人,如果获得了强大的人脉关系,就等于是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王有龄可以说是幸运的,在得到了胡雪岩的资助以后,又遇见了多年不见的朋友何桂清。在这个朋友的帮助下,王有龄获得了浙江海运做办这个官职。在上任伊始,他就开始到处找胡雪岩,而那个时候,钱庄掌柜去世,胡雪岩刚刚接手钱庄生意。对一个商场新手来说,王有龄这个势力来的真是及时,王有龄把藩库里的钱都交给胡雪岩来管理,这无形中就为胡雪岩的钱庄赢得了一大笔利润。胡雪岩拿着这些钱去投资,赚得更多的利润。所以,钱庄的生意变得很红火,并且名气也越来越大。

借着王有龄的势,胡雪岩的生意可谓是越做越红火,当然,这中间也少不了他自己的努力。一个本来就努力上进的人,又有朋友在一边相助,简直是如虎添翼。开始的时候,是胡雪岩给王有龄机会,后来是王有龄给胡雪岩很多机会。因为王有龄,胡雪岩和上海的很多洋商都建立了关系,也因为王有龄,胡雪岩认识了很多达官贵人。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浙江巡抚黄宗汉,他开药店的时候,黄宗汉就曾经为药店入了一股。

也许有许多人会说,胡雪岩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遇到了王有龄,并且还给王有龄解决了那么大的事情。胡雪岩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认识人的眼光却是十分到位的。无论是开始的王有龄还是后来的左宗棠,给他的帮助都是决定性的;王有龄帮助他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左宗棠让他变成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红顶商人。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胡雪岩也是一个懂得努力的人,而且,他十分聪明,懂得审时度势。对这些帮助自己的人,他也是尽自己的力量,尽量地为他们做事情。人脉的经营本来就是相互的,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是想着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想着借助别人的势来成全自己,而不愿意付出的话,最终也不会成功。

一个聪明的商人就应该像胡雪岩一样,不但要有精准的投资人脉的眼光,而且要善于经营。一个懂得借势,又懂得做人的商人,自然可以把生意做好。

认一门“亲戚”,开一条财路

一个经商之人,如果只能看到自己正在经营的生意,看不到这门生意以外的机会,那么一辈子也只能抱残守缺。开拓财源,要有独到的投资眼光,不仅要看得远,看得准,还要灵活。不断地发掘其他行当中可以开发的财源,才能确定投资的方向,扩大投资,财源才能广进。

胡雪岩就是一个善于发现财源,并且懂得投资的人。开始起家的时候,胡雪岩经营的是钱庄生意,但是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胡雪岩发现可以做投资的生意越来越多,不仅做军火生意,还开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店。

做钱庄生意的人,怎么能想到去开药店呢?这就是胡雪岩独到的眼光所在。胡雪岩开设药店是因为他的一个叫做芙蓉的小妾,芙蓉的父亲原来是药店的老板,药店是她家祖上传下来的。因为芙蓉的叔父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败光了家业,药店也无法经营。

胡雪岩娶了芙蓉,也得认下芙蓉叔父做亲戚,不认也难。第一,胡雪岩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了,如果得罪了这样一个无赖亲戚,对自己的名声不好;第二,既然是芙蓉的叔父,也算是长辈。胡雪岩是一个生活在传统家庭里的人,对长辈要尊敬,这样的道理他当然也是懂得的。但是,有这样一个不务正业,每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的亲戚,胡雪岩也非常头疼。

芙蓉对胡雪岩说,自己的叔父虽然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但是手上可是有宝贝的。他的手里有几张祖传的药方,芙蓉说,她也劝过自己的叔父,想让叔父把这几张药方卖了,好赚一些钱过日子,但是叔父却想着凭着这几个方子有一天重振家业。

胡雪岩听了芙蓉的话以后,不禁开始思量。因为芙蓉是女孩子,对于药店经营的事情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胡雪岩要求芙蓉出面请叔父到家里一叙。当然,对叔父来说,能认识像胡雪岩这样的大商人做亲戚可以说是求之不得,但是在胡雪岩面前,这个人也表现出了硬气的一面。

胡雪岩在和这个叔父聊天的过程中慢慢知道,他对药材很熟悉,也知道一些药店经营的规则。虽然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纨袴子弟,但毕竟是从小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耳濡目染已经使这个纨袴子弟成了一个药理专家。

在交谈以后,胡雪岩不禁觉得有些可惜,这个人懂得中药知识,但是为人却不怎么样,如果给他一个药店,他也不一定能经营妥当。胡雪岩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芙蓉,让她再劝劝自己的叔父,将那几张手里的祖传药方拿出来卖了比较好。

在这个问题上,这个人还是有几分骨气的,不管芙蓉怎么说,开出多少价钱,他就是不愿意把手上那几张秘方给卖了。芙蓉知道叔父的意思,他是想要把这几张药方作为东山再起的成本。

当时的时局可谓是战乱频繁,军队里受伤士兵众多,胡雪岩和官府走得又比较近,知道军队需要大量医药的事情。再加上太平军不断在攻陷各地,大战之后,必定会有瘟疫。考虑到这些因素,胡雪岩觉得何不自己开一家药店呢?

然而,开药店想得容易,做起来却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胡雪岩盘算了一下,芙蓉叔父想要凭借手里的祖传秘方东山再起,而自己又想要开一家药店,那么何不让他当药店的主事,这样既可以圆了他的希望,又可以让自己赚钱,何乐而不为。

想妥当之后,胡雪岩就摆了一桌酒席,亲自出面,请芙蓉的叔父赴宴。本来,胡雪岩是不喜欢芙蓉这个叔父的,所以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人是自己的亲戚。现在,摆这桌酒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这个人来替自己经营药店,更主要的是为了给叔父面子,认他做自己的亲戚。在这场宴席上,胡雪岩和芙蓉的叔父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事项。

胡雪岩请自己帮助他开药店,还承认自己是他的亲戚,这样的好事简直是求之不得啊,所以,芙蓉的叔父二话没说,就答应胡雪岩的要求了。就这样,胡雪岩的胡庆余堂正式开张了。因为娶了一个小妾,认了一门亲戚,胡雪岩又多了一条财路。

作为一个钱庄老板,胡雪岩并没有只满足把自己的这个生意做好,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在不断地寻找投资的机会。从做蚕丝生意,开办洋庄,做军火生意,到开药店,可以说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看到,会抓住。

在娶了一个小妾后认了一门亲戚,而认亲戚的理由就是因为看见了一条生财之路。生意人当然是现实的,生意人算盘打得不精明,那么还怎么做生意呢?胡雪岩是一个聪明的生意人,从立志进入钱庄开始,就已经懂得寻找机会,赚取财富了。

一个生意人总是要不断进步的,只有不断地发现机会,才能广开财源。放眼现在的社会,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有规模的大公司,做的生意都不止是一种。房地产公司不仅仅做房地产生意,下面可能还有很多做别种生意的子公司;经营药店,可能还会生产化妆品;生产箱包的公司,可能还会生产化妆品或是别的等等。这是在现代,而在胡雪岩那个时候,有他这样广阔的投资眼光的人并不多。

胡雪岩做着钱庄生意,还在寻找别的投资项目。投资越多,利润就越大,认亲戚,开药店,可以说又增加了风险。一个开钱庄的,对药店生意一无所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无所知的人,竟然把药店开得红红火火。历史上素有“南有胡庆余堂,北有同仁堂”这样的说法流传。

从药店的成功可以看出,胡雪岩投资的眼光不但精准,而且还很广阔,并且他敢于承担风险,因为和他同一个时代的很多商人,一辈子可能就死守着一门生意,没有任何开拓精神可言。

胡雪岩对生意的经营一直抱着开拓的眼光,他懂得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借助一切可能借助的力量。不管是自己在官场上的朋友,还是那个自己起初不愿意认的亲戚,只要可以帮助自己,为自己的生意出一份力,都可以借助。

做生意不能只是靠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类人,生意毕竟是灵活的,所以做生意的人也应该灵活。在投资的过程中,即使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只要找到可以借助的力量,就可以经营。很多人因为怕冒风险,怕失败,往往不敢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当然,这种人的结果只能是死守着一方天地,赚不了大钱。

其实,做生意的要诀就在于活络,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一个人只有懂得灵活处事,懂得在生意场上寻找可以帮助自己的人,才能够真正把生意做大做好。

“借力”要掌握几个法则

在生意场上,借势就是借力。在封建社会,对一个身份卑微的商人来说,如果不善于借势,很难在生意场上有一番作为,只有善于借势的人,才能展开拳脚,开拓出一片天地。胡雪岩虽然是一个善于经营的生意人,但是他也懂得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需要借助什么样的势。

然而借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借需要技巧,不能鼠目寸光,不能缩手缩脚,要懂得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借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做生意一般需要本钱,多少本钱做多少生意。没有本钱得借钱,没有人才得借人才。总之一句,如果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力量或者是金钱,一个人是不可能轻易成功的。生意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的,胡雪岩作为一个有着开拓意识的商人,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他已经意识到,如果单单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慢慢积累,很难成大气候。作为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商人,胡雪岩研究出一套借力的方法,运用这套方法,让自己成功地步入了巨富的行列。

可以说,借力贯穿胡雪岩做生意的全过程。做投资,他是借别人的钱和物;为自己造势,则也借助别人的关系网;生意在运作的时候,则要借助某种时机和有利的形式。从胡雪岩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借力需要分为虚实两种方法。虚借就是借别人的影响、智慧和创意,实借就是借别人的权力、资金和物资。虚借和实借又分为几大类,要掌握好借力的方法,必须从下面这几类法则入手,掌握了借力的诀窍,也就能更好地赚得利润。

第一种技巧是正借,正借就是不绕圈子,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向对方提出要求。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正借根本不需要任何的智慧,会说话的人,一般都知道怎么说。一开口就直奔主题,这谁不会呢?其实,这种方法最容易引起被借助人的警觉,因此可以说是最难的一种技巧。世界上的事物往往如此,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东西,往往蕴含着复杂的原理。

正借,要求借助的一方拥有足够的理由,情与理都要充分,要让被借助的一方知道其中的利益和厉害。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目的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清晰、有条理的表达,才能实现说服被借助一方的目的。对正借来说,需要的不▲胡雪岩故居门上的匾额再是小谋略、小智慧,而是大智大勇。正借的实质就是借别人的资源,来为自己服务。至于被借助一方,自然也非常清楚其中的寓意,所以在正借的时候就必须知道,如果是正借这样的事情,就必须明确地让被借助者知道,这其中有什么利害关系。不能损害被借助者的利益,要维护双方的利益,并且使之达到平衡,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被借助者的认同。

在正面借助的时候,要懂得尊之以礼。就是说,无论是借钱还是借关系,无论是有形借助还是无形借助,只要被借助方提出要求,实际上就已经是基本上同意了借助。而且,尊之以礼就是以给人良好的印象为前提,这也是能够借助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

被借助的人往往多种多样,有的人可能会轻视功名利禄,也有人会视荣华富贵为粪土,但是作为一名古代商人的胡雪岩来说,他深深知道,不可能会有人面对别人的尊重而无动于衷,所以在有些时候以礼相敬比给予金钱财物更为效。

无论是借助别人的金钱、关系还是智慧,对别人尊重也就是对自己尊重。尊重不仅能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诚意,也是一种不卑不亢态度的体现。即使有求于人,也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是没有尊严的,正借不需要低三下四地请求,也不能表现得奴颜媚骨,更不能无耻地奉承被借助者。

正借还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道理最能说服别人,凡事讲道理不仅是处世之道,还是为人之道。人无论办如何复杂的事情,事情的情况即使很曲折,也终究是有理可依的。只要认准这一条,依理办事,据理力争,就会取得最后的成功。晓之以理,就是要和对方讲清楚,让对方理解,并且给予支持。

情理并不矛盾,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礼法往往高于社会的一些既定法律,所以,礼法自古就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讲情而不讲理的话,过于缠绵;如果只讲理而不讲情的话,过于生硬。必须刚柔相济,才能真正达到目的。一般来说,本来较为重大,较为严肃的事情,要偏重讲理的方法;若是较为简单、细小的事情,则感情的色彩较为浓些。这也是视情况而定的,要懂得灵活掌握。

正借时要目的明确,无论是借什么,都要有相对于明确的目标:和谁借,借什么。在明白这个事实以后,要懂得向被借助的一方明明白白地讲清楚自己的目的,如果没有办法及时向被借助方讲明白,就要想方设法得到被借助方的理解和支持。

借助方在讲述自己的借助意图时,要懂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陈述,都要令对方能听清楚、看明白,绝不要杂七杂八,纠缠不清,因为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获得对方的赞同,反而会令人感到厌恶和反感。

借助方要及时地表明利益,就是说,在向被借助方阐明自己意图的时候,要让被借助方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以及如何取得利益。有一句俗话讲得好“亲兄弟,明算账”,生意人行事就应该如此,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取得一个双赢的局面。

正借还必须要懂得从道义这方面去激励对方,让对方觉得出于道义,即使不愿意,也应该帮助需要借助的人。胡雪岩非常明白道义在商场上的重要性,所以在很多时候,他选择道义的方法去向别人借助。但前提是,他一贯给别人的印象是讲究道义的人,常常能够满足别人的请求,所以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总之,正借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借助的内容一般不具有秘密性,可以直截了当地和对方说。只是要求借助人在阐述借助理由的时候要懂得灵活运用上述的几种方法。一般来说,正借如果不成功,不会引起过多的是非。

然而,生意人还是以利益为重的,尤其对和胡雪岩一样的大商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微妙的。可以说,除了正借以外,有时候还需要有更为恰当、更为有效的借助方法。根据胡雪岩的成功经验,还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不仅能够成功地运用正借的方法,还会合理地运用顺借和曲借的方法。

顺借最大的特点就是顺其自然,顺借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般来说,借助的一方要让被借助的一方感到这一行为发生的正常合理性,让被借助的一方不知不觉中接受借助方的行为。这种情形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是其实这要靠被借助方精心营造出来。运用顺借的方法,往往需要高超的智慧。

一般来说,在生意场上,如果贸然向别人提出借助请求,有时会让被借助人感到自己的唐突。所以,应该事先为自己的行事做些准备与铺垫工作,那么行起事来就比较顺理成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预先的准备工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先和被借助方联络感情,待感情融洽之后再提要求;或是先设法给对方造成深刻且良好的印象,博得对方的好感后再借助;再有就是先给予对方一些无偿的帮助或利益,使其觉得欠了自己一份人情,从而不忍驳回“借”的要求。

了解被借助方的心意也十分重要,比如说要尽量让被借助方感到顺心和满意。为了达到借助的目的,迁就被借助方的心意也是必要的。等到被借助方心情愉快的时候,再进行借助就可以很顺利地达到目的了。

生意场上复杂的情况一般比较多,所以在正借和顺借都不适用的时候,可以采取曲借的方式。曲借就是要向被借助方委婉或者迂回地表达自己的目的。这个过程可能会略带波折,但这也是被借助方适应借助方要求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缓冲期,可以使借助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中完成。

在曲借的时候要注意,无论是虚借还是实借都要让被借助方知道这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借助,让对方感到这不仅可以获得物质利益,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精神愉悦。有时候,不妨在借助以前给对方一些实惠。其实,这些付出对借助方来说并不算什么,要做大生意,就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一些实惠是借助方的一个铺垫也是一个突破口,当然也是让被借助方有一个心理准备。

在曲借的过程中,找一个中间人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样可以轻易地避免被借助者和借助者之间的尴尬。当然,这个中间人要选对,如果选不对,可能会让事情变得很糟糕,明明是应该被办好的事情,由于中间人选得不对,遭到拒绝,就很难挽回。

情义结交法则:江湖有人好做事

经商之人社交圈是非常广泛的,一个成功的生意人需要的朋友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大多不会在乎这些人的身份和地位,甚至是江湖上最不起眼的小角色也会结交。胡雪岩就是一个懂得并且喜欢在江湖上结交朋友的生意人。他说过,江湖上的朋友,必须要靠情义来成全。

生意人和江湖人接触的频率可以说是很高的,江湖势力,江湖关系,都和生意的成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处理不好生意和江湖的关系,必然会给自己增加许多麻烦,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则会使自己在商场中顺风扬帆。

胡雪岩生活在一个比较动荡的社会里,江湖帮派在乱世中滋生和繁衍的速度非常快。这些江湖帮派滋生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社会管理的混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作为一个生意人,胡雪岩想把生意做大做好,面对这些江湖帮派是必然的事情。要经商,一定要与江湖帮派打交道,这已经是当时生意人要面对的既定事实。

当时的社会帮派力量有很多,旧的帮派有像漕帮这样的势力,新的包括小刀会或者是上海的青帮这一类势力。胡雪岩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他懂得哪一种帮会可以结交,哪一种帮会必须敷衍。对于小刀会这样公开和清朝政府作对的帮会,胡雪岩一般不会和他们有来往。因为一个生意人,最懂得的江湖规矩就是不能得罪当时的朝廷。

对于漕帮,胡雪岩又是另一种态度。因为漕帮是一个古老的帮会组织,这个组织的利益和胡雪岩的商业利益可以说是共通的。所以,胡雪岩对待漕帮的态度首先是友好,用情义来结交漕帮的人。

其实,漕帮的一些人也早已经听说了胡雪岩办事情的原则。他们了解到胡雪岩很注重情义两个字,在生意往来中,他经常会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一来二去,大家觉得他如此义气,都愿意和他做朋友,有的甚至还把他视作知己。因为他乐意结交江湖朋友,也因为他讲义气,所以江湖上的人提到胡雪岩的名字都充满了几分敬意。自然,漕帮里的人对胡雪岩的一些事迹也有一些耳闻。

王有龄在任职浙江海运做办以后,给胡雪岩分派了一个任务,也是因为这个任务,胡雪岩和漕帮才算真正有了交往。浙江巡抚黄宗汉让王有龄去上海买商用大米来代垫漕米,希望能早日完成浙粮京运的任务。在此前,因为浙江大旱,京杭大运河河道水浅,不能承重漕船,所以大米迟迟没有运抵京城,从上海买商用大米是为了解燃眉之急。漕米运达的速度,与江南诸省地方官的官命关系甚大。至于买商米的银款,由胡雪岩的钱庄去争取垫拨。

因为王有龄是自己的朋友,而且又刚刚上任,交给了自己一件关系他身家性命的任务,胡雪岩不能不严肃对待。为了朋友,胡雪岩急调大笔银两准备购买漕米。正在这个时候,他听说松江漕帮有十几万石大米想脱价求现,他让人备船,亲自打听松江帮的情况。了解到松江帮现在管事情的人姓魏,江湖人称魏老五。胡雪岩知道这笔生意不好做,但是一旦做成,不但可以完成王有龄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且还能结识松江帮这些江湖朋友。

于是胡雪岩准备了见面礼,在另外两位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魏老五的家里。当时,魏老五并没有在家,家里只有他的老母亲和另外一些家人。胡雪岩仔细观察了魏母,觉得这个老妇人虽然慈眉善目,但是眉宇间透露着一股英气,颇有女中豪杰的味道。胡雪岩心里思忖道:魏老五有这样一位母亲,其行为做法一定深受母亲的影响,想要和魏老五做成这笔生意,应该先说服他母亲。

对魏母行过后辈见面礼之后,胡雪岩和另外两位朋友落座在魏母身边,老人请三人用茶,并且细细地打量胡雪岩。胡雪岩坐直身体,面带微笑,任由老人打量。少顷,佣人奉茶,老人说道:“三位请用茶。”

寒暄几句过后,老太太开门见山地对胡雪岩说:“不知三位远道而来,有何贵干?”

胡雪岩谦卑地拱手道:“我知道魏五爷在上海是响当当的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次路过上海,就想来拜访一下魏大哥,希望能和他喝几杯,交个朋友。”

老太太微笑着看了看胡雪岩,眼光凌厉,说:“胡老板还是不要拐弯抹角了,有什么话可以对我直说无妨。”

胡雪岩恭敬地说道:“老人家,那我恭敬不如从命了。”接着他就把自己的来意一五一十地对魏母说了。

老太太静静地听完,脸色突然严肃起来,她对胡雪岩说:“胡老板,你不知道吗,漕运已经改为海运了,你这样做等于是砸我们的饭碗。至于卖米一事,我还不太清楚。不过胡老板,你去买米,他们不卖给你,于情于理不合适,你想要我们出来帮你说句公道话,也没有什么过分。但是,胡老板你是一个生意人,生意人讲究的不就是一个利字吗?你买这么多大米,只是为了帮官府的朋友救急,垫一垫,这让我说什么好呢。”

胡雪岩说:“老夫人有所不知,因为干旱,再加上战事纷扰,本来就已经耽误了大米运抵京城的日期。如今朝廷急等着浙江这边的大米进京,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撤了几个官员的职。实不相瞒,这件事情我是帮我义兄办的,他刚刚上任,如果不办好这件事情,可能就要掉脑袋。我不能看着兄弟就这样送了性命,再来,老夫人你可知道,漕帮对这件事情本来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为漕帮的兄弟们想想,哪家没有妻儿老小。如果真的追究下来,这些兄弟都可能受到连累,所以晚辈们商量了一个解决的办法,由我的钱庄凑足这笔银两,买下松江大米,这不是救急,实在是人命关天,牵累太多了。”

江湖人做朋友都讲究一个义字,胡雪岩的一番话打动了魏母。这个人出钱买米救急,并不是为了利,而是为了自己的兄弟,而且,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全局。这样的举动,不能不说是义举。魏母本就看重有情有义之人,胡雪岩得到了魏母的肯定,魏母吩咐下人,让他们把魏五爷叫来。

魏母对儿子交代了一番,然后说:“胡先生有侠义心肠,你以后就叫他爷叔好了。”

魏五爷一向敬重母亲,母亲的话自然要听。当晚,胡雪岩就邀请魏五爷到自己的住处商议买米的事情。其实,魏五爷心里并不愿意把漕米卖给胡雪岩,但是因为母亲,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来商量。

胡雪岩是一个聪明人,他看到魏五爷的脸上始终没有和缓之色,于是说:“五爷是不是觉得把米卖给我太为难了,倘若这样叫您为难,我胡某也不能这样做。”

魏五爷没有想到胡雪岩是一个这样直爽的人,他也没有什么顾虑了,直接把自己的担忧和胡雪岩说了:“自从官粮海运之后,我们漕帮处境一直很艰难,目前正是缺银少钱的时候。本来我们急需将这十几万石粮食变现,如今垫付给了海运局,虽有些差额可赚,但将来收回的仍旧是米,所以我才为难的。”

听完魏五爷的话,胡雪岩思忖片刻道:“如果五爷信得过在下,这件事就交给在下办了。我一定竭尽所能,帮五爷渡过燃眉之急。”

商议完毕,胡雪岩就找到了钱庄老板张胖子商量,看看能不能先借给漕帮一些银两,等到漕帮把退还的米都卖了以后,再把这笔钱还上。张胖子对胡雪岩十分信任,二话没说就答应借钱给漕帮。魏五爷先是看见胡雪岩这样仗义,后看见他的朋友对他这样信任,心里已经十分肯定胡雪岩的为人了。所以,回到漕帮以后,他迅速地说服帮里的兄弟,把这批漕米垫对给了胡雪岩。

胡雪岩两全其美地解决了这件事情,不但买到了米,还得到了魏五爷的赞赏,交到了这个朋友。自此以后,松江漕帮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胡雪岩的货,一定都可以迅速往来,畅通无阻。除此以外,如果获得了什么商业信息,魏五爷也会第一个告知胡雪岩,这样无形中就让他掌握了第一手的商业资料。

商人交朋友一定是以利为主要目的的,然而胡雪岩却恰恰以义字当先,只要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交的朋友,一定会用情义对待。也因为如此,他才会获得魏五爷的尊重,顺利地做成事情。

对一个经商之人来说,利益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情义也一样重要,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讲究感情的。怀揣情义二字,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往往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站到自己的身后支持自己。所以说,用情义结交朋友,才能真正地帮助自己奠定成功事业的基础。

圆融处世,多个朋友多条路

作为一个商人,如果做人行事有棱有角,做生意必定不会顺利,商人所要具备的就是八面玲珑的素质。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是圆滑透顶,处处让别人吃亏,只是自己占便宜的话,也会遭人唾弃。所以说,作为商人不仅要圆,而且要融。

圆融是经商之人应该掌握的处世之道,应该成为商人的智慧锦囊。无论和生意场上的朋友,还是和江湖上的朋友以及官场上的朋友打交道,胡雪岩都会灵活地运用圆融的手段。

要做到真正的圆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身处在扑朔迷离的世界中,任何关系都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幻莫测的转变。也许,今天两人为了生存和事业的发展相互争斗、厮杀成为敌人,但也许就在明天,两方则会结为联盟,携手共进。这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反而是顺应情势的聪明之举。当然,能够与竞争对手成为合作伙伴,也是需要足够的度量和胆识的,这也是一种修养的体现。

凡是能成大事者,身边必然都有所谓的朋友,处处都能收到友情赞助。正所谓“人多好办事”“众人拾柴火焰高”。然而人心诲诲,人性难测,凭什么别人就是形单影只,而你却能处处受到欢迎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平常爱交朋友,所以到处交情尔!

胡雪岩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广交天下朋友,时时都尽力帮助别人。胡雪岩交下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而且生冷不忌,水陆并陈,根本没有任何界线,在他看来任何人都与他有缘分。

胡雪岩的“朋友”虽然众多,但也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以生意上的朋友居多。生意场上没有恒久不变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因为大家都为各自的或者共同的利益而合作,而纷争。互惠互利,以经济为纽带,永远是生意人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条件,所谓的朋友就是此时的合作伙伴。

胡雪岩所谓的“靠朋友”,就是依托或是谋求这些人的支持与帮助。胡雪岩一向认为:生意场上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大家做生意本来吃的就是同一口饭,赚取利益是所有人的追求,即使相互之间有了不悦的麻烦,也应拿出来摆在桌面上谈,而不应在私下里暗自较劲,否则双方都没有好处。

胡雪岩生意上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处世态度,他总是“替朋友着想”,将自己置于对方的位置上,然后再进行思考,充分揣摩对方的需要,照顾对方的利益,并且还不时地向对方施以恩惠。在胡雪岩看来,生意要想长久发展,必须依靠朋友,还得为朋友的利益着想,因为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没有丝毫分歧。就如罗尚德存钱一事,胡雪岩再赢得了朋友,又获得了朋友的支持。

胡雪岩为了赢得朋友,可谓煞费苦心。早在阜康钱庄开业之前,他自己就为一些大官的太太、少爷以及小姐等每人各存了二十两银子,此外,他还为黄巡抚的仆人刘二存了二十两银子。当刘二拿到银票时,又将自己的一百八十两银子存进阜康钱庄中,还向他的朋友罗尚德宣传胡雪岩的为人,不仅讲义气,而且为人守信用。

罗尚德原是清军绿营的一个小军官,利用各种手段也私自存下一万一千两银子,正巧听刘二说胡雪岩为人厚道,所以就连夜拿出自己所有的银子,且向胡雪岩声明:既不要银票,也不要利息。罗尚德送来的存钱,还意外地解决了胡雪岩的难题。

因为胡雪岩的一个朋友麟藩台,刚从浙江调任到江宁,但是当他在职时,亏空了二万五千两银子,为了填补亏空,胡雪岩已经替他凑齐了一万多两,但是目前还差一万多两银子,罗尚德的意外出现正好补齐了余下的一万多两银子。

胡雪岩之所以慷慨地帮助麟藩台,不仅因为他们是朋友的关系,胡雪岩心中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因为胡雪岩这次若是帮助麟藩台渡过难关,将来麟藩台就会考虑江宁与杭州的钱款往来交由阜康钱庄代理。胡雪岩这一招虽然看起来是在帮助朋友,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考虑也是在利用朋友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至于罗尚德的银两,胡雪岩不仅话说得漂亮,而且也开出了优惠的待遇:三年定期,期满后本利共一万五千两银子。这样一来,即便是罗尚德告老还乡,正好可以还清他由于赌博欠下的一万五千两的债务。

胡雪岩这一招也比较高明,既交下了罗尚德这个朋友,还为自己的钱庄做了宣传,因为前线的军营马上就要开始打仗了,此时,他们身上的钱财往哪安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自然听完罗尚德的宣传定会拿来存入阜康钱庄。

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忽略朋友的人,永远不会赢得朋友的赏识,只有替朋友设想,才能赢得朋友。俗话说“出门靠朋友”,所以你得先交下朋友,然后才能靠朋友。胡雪岩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慢慢发展成雄踞一方的大老板,其成功的因素虽然众多,但是依靠朋友却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有朋友,就有敌人,因为靠利益双方维系起来的关系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商场是无硝烟的战争,所以为了顾全自身利益,我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化敌为友。行走在社会中的人,难免会树立几个劲敌,更何况是在商场之中的你争我夺呢!

在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此话应怎样理解呢?正所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所以,若是在生意场上对别人构成威胁,或者无意之间建立了敌对关系,胡雪岩总会想方设法化敌为友。

胡氏的发迹过程虽然历经了风风雨雨,但终究取得了莫大的成就。胡雪岩的个人能力功不可没,其经商之道靠朋友的支持,甚至在危机关头也能化敌为友,使敌人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这都是修养、智谋的一种体现。

与胡氏势不两立的敌人,多数是其生意上的死对头,一般商人对待这种事情总是会想:既然我们势不两立,那必是你死或我亡,然而,胡雪岩并不这样看,既然大家都要过独木桥,所以风险都是均摊的,即使我把你挤下桥去,也没人敢保证你不会再湿淋淋地爬上来,对我进行新一轮的攻击,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胡雪岩认为,既然生意场上大家图的都是利,那么就用利解决所有问题吧!

处于利益的旋涡中,一切皆有可能发生,最悲的莫过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昔日的好友因为利益的纷争,而面临着分道扬镳的可能,这是我们最不愿看见却经常上演的故事,无奈就像有人说的:“人是利益至上的动物。”

友谊会因利益而解体,相反,利益则会将过去的敌人变为今日的合作伙伴,共同的利益使两方的“敌人”握手言和。“用进废退”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丘吉尔一针见血地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化敌为友,拆除妨碍利益的墙

胡雪岩说过:“生意场中,无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处都是敌人,既然大家共吃这碗饭,图的都是利,有了麻烦,最好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不要私下暗自斗劲,结果谁都没有好处。”可以说,作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胡雪岩深知商场上的利害关系。

就算是一个平常之人,在社会上立足也难免有得罪人的时候,何况是竞争激烈的商场。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商场竞争的激烈性。然而,胡雪岩经商却信奉这样一句话: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旦和别人因为利益的关系有了矛盾以后,胡雪岩都会想方设法化解这个矛盾。

胡雪岩做人一向秉持宽容大度的态度,因为生意做得比较大,所以面对的竞争对手也都是大商贾。一般人在遇到大的竞争对手时总是会想:既然大家有一个利益目标,把这个利益抢到手才能算赢。但是,胡雪岩却并不这样认为,▲胡雪岩的杭州故居他觉得只要在自己能忍受的范围之内,能谦让都可以谦让,如果可以平分利益,就尽量和别人平分。因为一直秉持着这种做法,所以胡雪岩总是能够和别人化干戈为玉帛,甚至还会因此成为朋友。

不但自己为人处世是这个态度,胡雪岩还会用这个态度去影响自己的朋友。他的至交王有龄在刚刚升任湖州知府的时候,遇到了一件难办的事情:本来王有龄和浙江巡抚黄宗汉关系还算不错,但是自从他升官以后,每次去拜见黄宗汉都会吃闭门羹。在奇怪的同时,王有龄也是相当的沮丧,万般无奈之下,他找来胡雪岩商量对策。

胡雪岩听完王有龄的讲述以后,心里也觉得这件事情必有蹊跷。王有龄号雪轩,胡雪岩一向都敬称他为“雪公”。他对王有龄说:“雪公不必担心,我这就去巡抚院打听。一有消息,我立即来告知。”

胡雪岩和巡抚手下的何师爷是老相识了,一向是无话不谈。他来到巡抚大院,找到何师爷询问情况。

何师爷感叹道:“这件事情并不是黄大人的事情,而是他的表亲周道台的事情。”

胡雪岩问道:“周道台怎么了?”

何师爷说:“周道台在巡抚面前说了王大人一番,王大人升任湖州知府以后,据说大有收获。雪岩,咱们私底下说话啊!你知道黄大人的脾气他听说了这件事情,但是王大人送的礼物却不见多,所以自然就生气了。”

胡雪岩想了想问道:“但是,周道台和王大人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什么要在黄大人面前这样说话呢?”

何师爷摇着头说:“非也,原来王大人补的这个缺本来应该属于周道台的。你也知道是什么原因,才使得王大人补到这个缺。周道台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所以在黄大人面前说一些话也是难免。”

胡雪岩问明情况以后,速速赶回了王府,将这件事情的实情一一向王有龄做了汇报。这一说不要紧,王有龄慌张起来。他对胡雪岩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