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17:32:44

点击下载

作者:马宇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社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2011年全球共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其中糖尿病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已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糖尿病不仅给患病个体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损害,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个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CDS在2007至2008年开展的糖尿病经济负担调查发现,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的天数增加1倍,就诊次数增加2.5倍,医疗花费增加了2.4倍。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与病程在5年之内者相比,医疗费用增加了近3倍。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我国糖尿病人群将进一步增加,这对我国当前医疗系统资源匮乏的现状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已被诊断的患者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管理,糖尿病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国家所带来的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糖尿病人口众多,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由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下的财富中的很大部分将被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和维持其终末期生命上。而近年的多项调查表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均不容乐观。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自2009年开始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

当前,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巨大的挑战,如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人数远高于糖尿病患者,多数已患糖尿病者尚未得到诊断,已被诊断者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率低,《指南》所推荐的标准诊疗的落实率低等。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及患者的教育管理任务相当艰巨,为此编写《社区糖尿病中西医诊疗手册》一书,希望能为我区与糖尿病防治相关的社区医务人员提供帮助。

全书共九章,内容涉及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分型诊断、鉴别诊断、筛查、监测、饮食、运动、管理、教育、糖尿病中医分型,并发症合并症的辨证及中医特色理疗。该书非常注重该专科知识更新,紧跟近年来糖尿病学术的进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内容丰富,简单明了新颖,科普性强,方便实用,是社区医务工作者、糖尿病专科医务人员、住院医师、实习医生、进修医师及广大糖尿病患者快速掌握糖尿病知识的参考书籍。《社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编撰工作历经一年,几易其稿,多次修订,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虽然竭尽全力但终因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在修订中加以提高。编 者2015年9月第一章 糖尿病流行病学及基础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会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缺陷和衰竭,微血管病变和心脑大血管事件是其共同临床结局。第一节 糖尿病流行病学

1.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T1DM)占5.6%,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目前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此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

2.2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覆盖全年龄阶段,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随着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变化,T2DM的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2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3.患病率与遗传背景、社会生活方式及职业等息息相关。第二节 糖尿病病理生理

一、胰岛β细胞受损

1.胰岛素分泌不足。

2.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

3.胰岛素分泌时相紊乱。

4.胰岛素原分泌增多。

二、胰岛素抵抗

1.受体前胰岛素抵抗。

2.胰岛素受体缺陷。

3.胰岛素受体后缺陷。

三、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

1.糖酵解、磷酸戊糖旁路及三羧酸循环减弱而糖原合成减少,分解增多。

2.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降低,肝糖异生和肝糖输出增加。

3.有氧氧化减弱,能量供给不足。

四、脂肪代谢异常

1.血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增高。

2.酮体堆积,易发酮症酸中毒。

3.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增加,胆固醇(HDL)降低。

五、蛋白质代谢异常

1.合成不足,分解增加。

2.负氮平衡,体重下降。

六、其他病理生理变化

1.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性腺功能减退。

4.免疫功能异常。第三节 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T1DM(一)遗传因素

多基因共同作用,HLA基因是主要基因,HLA-DR3、HLA-DR4与易患性有关,HLA-DQ与易患性和保护性均有关;新生儿糖尿病多为ATP依赖性K通道或SUR1亚基突变。(二)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直接破坏β细胞,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化学因素(四氧嘧啶、链脲菌素等)、饮食因素等。(三)自身免疫因素

β细胞自身抗体(GADA和IA2)、HLA-DR抗原异常表达、IL-2受4+8+体及胰岛素HLA-1类抗原表达异常、血CD /CD 增高、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等全身炎性刺激等。

二、T2DM(一)遗传因素

易感基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和2、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胰岛素受体、解偶联蛋白(UCP)及其他]、β细胞功能障碍等。(二)环境因素

肥胖、脂毒性和慢性应激炎性反应等。第四节 糖尿病中医基础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一)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二)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指出: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三、消渴的常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四、消渴的主要病因病机及转化(一)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二)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三)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四)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五)消渴病的病机

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1.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2.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3.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4.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5.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相关。

五、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多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4.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

5.鉴别诊断(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可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病的特点。(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瘿肿则与消渴病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六、消渴的辨证要点(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病的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七、预防、转归和预后(一)预防与调摄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二)转归预后

1.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

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

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2.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

3.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八、消渴的宜忌

1.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

2.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3.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九、结束语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前三个症状也是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侧重症状,其病位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第二章 糖尿病临床表现、分型、实验室检查第一节 糖尿病临床表现

一、临床自然病程(一)T1DM

多发于25岁前,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此类型病人β细胞功能显著低下,血胰岛素及C肽降低,对胰岛素敏感,可有“蜜月”缓解现象,需要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以维持生存,长期可出现慢性血管并发症。(二)T2DM

多见40岁以上肥胖者,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起病缓慢。此类型病人空腹胰岛素可正常、降低或偏高,可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上对口服降糖药有效,口服药失效后需胰岛素治疗。急性应激可诱发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长期亦可伴随慢性血管并发症。

二、代谢紊乱症状群(一)“三多一少”

多尿(最先出现),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二)起病特点

T1DM起病较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典型,少数可不典型。T2DM起病隐匿,“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多数是在体检时发现。(三)其他首发症状

疲倦、视力模糊、皮肤干燥瘙痒、外阴瘙痒、顽固性感染、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或酮症酸中毒、心脑血管事件。

三、中国糖尿病主要临床特点

1.中国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含糖类比例高,患者以餐后高血糖的比例高。

2.老年患者基数大,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

3.以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为主,早时相分泌缺失相对突出。

4.胰岛素治疗起始晚,血糖控制较差。

5.中国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四、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一)急性并发症

高血糖引起的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治疗不当引起的低血糖。(二)慢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分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临床特点:大多数慢性并发症不可逆转,已有的慢性并发症只是冰山一角,其他慢性并发症可能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需综合评估;一种并发症预示其他并发症的存在,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在发病后5~10年内出现微血管大血管慢性病变。其中大血管并发症一般见于直径>500微米管腔,病理变化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如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并发症等。而微血管并发症一般见于直径<100微米管腔,病理变化以基底膜增厚为主,以肾脏、眼睛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为主。(三)糖尿病皮肤病变

糖尿病皮肤病变如糖尿病性水疱病等,合并症如皮肤感染、败血症和脓毒血症、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等。第二节 糖尿病分型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共分4大类: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GDM)。(见表2-1)表2-1 糖尿病病因分类(WHO,1999)第三节 糖尿病诊断常用的实验检查及动态实验指标

一、血浆血糖测定

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反映瞬间血糖点值,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又是判断病情控制的主要指标。注意:为保证血糖测定的准确性,标本采集时注意以下几点。

1.如查FPG需至少空腹8小时。

2.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或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3.血标本1小时内送检或立刻冷藏于冰箱。一般血葡萄糖在室温下每小时约降低7mg/dL(0.38mmol/L),4℃下每小时降低2mg/dL(0.1mmol/L)。

4.应激性高血糖应在应激情况消除后复查血糖。

二、毛细血管指尖全血血糖测定

1.用便携式血糖仪测定,能方便快捷地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初步依据,一般不作为临床确诊方法。

附: 不同血标本的血糖差异

静脉血浆或血清糖比静脉全血的血糖高约15%,毛细血管全血血糖在空腹时与静脉全血血糖基本相等,在餐后2小时内比静脉全血血糖高;静脉血浆血糖与血清血糖相等,但前者相对稳定。

2.目前临床上按照201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以静脉血浆血糖为诊断依据。

三、尿糖检测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优点是简单、快速和价廉,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因为测定结果受患者肾糖阈的影响,如肾糖阈增高者即使有高血糖,尿糖仍可为阴性,多见于肾脏疾病;肾糖阈降低者,血糖正常即可能出现尿糖,多见于妊娠期糖尿。

四、葡萄糖耐量试验

分口服和静脉两种:(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用于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诊断标准者。(二)静脉血浆血糖检测

为了准确检测,测试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限制饮食和正常体力活动3天。

2.避免使用影响糖代谢的酒精和药物,试验前禁食需大于10小时(期间可少量饮水)。

3.取空腹静脉血浆血后饮用含75g无水葡萄糖或82.5g含一分子水的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内,儿童以1.75g/kg换算总量不超过75g)。

4.从饮用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分别抽取静脉血浆血检测血糖水平。

5.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适用于胃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术后及吸收不良者。

五、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蛋白(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正常值4.0%~6.0%。

2.可反映取血前8~12周平均血糖波动水平,与点值血糖相互参考作为监测血糖指标。

3.目前我国不推荐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平均血糖的粗略换算对照表,见表2-2。表2-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平均血糖的粗略换算对照表

附  换算公式:

平均血糖(评估值)(mg/dL)=(34.74×HbA1c)-79.2,r=0.93;

平均血糖(评估值)(mmol/L)=1.91×HbA1c-4.36,r=0.93。(二)糖化血浆蛋白(果糖胺)

1.正常范围1.5~2.4mmol/L(血白蛋白50g/L时)。

2.可反映患者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3.暂不作为糖尿病诊断依据,仅作为近期监测血糖控制好坏的参考指标。

六、血、尿酮体

酮体在肝脏生成,其中β-羟基丁酸和乙酰乙酸为酸性物质,正常人血清存在微量酮体,禁食和长期体力劳动后浓度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明显增加。血中β-羟基丁酸较稳定,常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指标之一。

七、血乳酸测定

常用于双胍类药物的治疗监测参考及乳酸性酸中毒的诊断指标,同时用于酮症酸中毒时的排除诊断。

八、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

目前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多是通过测定患者空腹与餐后的胰岛素和C肽分泌水平来决定。正常情况下,75g糖负荷后的胰岛素、C肽在30~60分钟达到峰值,峰值是空腹基础值的5~10倍,3~4小时再次恢复到空腹基础水平,说明β细胞功能良好。C肽测定不受血清中胰岛素抗体和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可用于已经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抗体阳性患者评估β细胞。

如果受试者在糖负荷后胰岛素、C肽水平升高不足5倍,可能已有胰岛β细胞的功能损害。第三章 糖尿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一节 糖尿病诊断

一、诊断项目

糖尿病分型与分类、是否有糖尿病合并症、糖尿病并发症。

二、诊断标准

糖代谢状态分类见表3-1,诊断标准见表3-2。

再次强调: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若无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血糖值。表3-1 糖代谢状态分类(WHO1999)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表3-2 糖尿病诊断标准续表注:a.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何时间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b.对于只有相对应的2h毛细血管血糖值有所不同,糖尿病:2h血糖≥12.2mmol/L;IGT:2h血糖≥8.9mmol/L且<12.2mmol/L。c.辅助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我国暂时不采用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仅作为辅助诊断指标。第二节 糖尿病鉴别诊断

一、与继发性糖尿病相鉴别

胰源性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亢、生长抑素瘤、醛固酮瘤)、药物性高血糖症。

二、应激性高血糖症相鉴别

应激性高血糖症是指无糖尿病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高血糖表现被称为应激性高血糖症,常见由于严重烧伤休克、大手术、严重感染、药物影响、口服或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等引起应激性血糖升高。大部分应激状态解除后血糖可恢复正常。

三、T1DM与T2DM的鉴别诊断(见表3-3)。表3-3 T1DM与T2DM鉴别

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1型和2型糖尿病的分型鉴别诊断越来越困难,以往用于鉴别的指标在这两类型糖尿病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一)起病年龄

成人起病的糖尿病患者中有5%~15%属于1型糖尿病,而青少年起病的2型糖尿病逐年增加,多伴肥胖或平时吃得多动得少的生活方式。(二)起病过程方面

2型糖尿病可以酮症酸中毒起病,1型糖尿病也有部分属隐匿起病,尤其是胰岛素自身抗体阳性的成年人。(三)病理生理方面

部分2型糖尿病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可出现继发性自身免疫过程,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存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不过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还是占大多数,常有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在治疗上当疾病急性发作或重症患者时,治疗为重,分型为次。如临床以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胰岛素相关抗体和胰岛β细胞功能来临床初步分型:

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抗体阳性+β细胞功能缺失

特发性1型糖尿病→抗体阴性+β细胞功能缺失

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抗体阳性+β细胞功能尚可

2型糖尿病→抗体阴性+β细胞功能尚可(四)夜间与黎明高血糖需要与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相鉴别

1.黎明现象  每天黎明后(清晨5:00~8:00)由于升高血糖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导致黎明血糖升高,而出现高血糖前的午夜(0:00~3:00)正常或偏高,无低血糖现象,不存在低血糖后高血糖反应。

2.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  监测午夜(0:00~3:00)多次血糖偏低或低于正常;或先出现低血糖,随后出现高血糖。(五)不同时段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1.空腹高血糖临床意义  一般来说,空腹高血糖主要取决于肝脏,其次是肾脏,正常情况下机体分泌的胰岛素水平能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当肝脏存在相对或绝对胰岛素作用缺陷时,葡萄糖的产生超过机体的利用,便出现空腹血糖升高。

2.餐后高血糖临床意义  餐后早期血糖取决于进餐时对肝糖输出的抑制,整个餐后血糖取决于肝脏和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其中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所取的胰岛素量大于抑制肝糖输出的量;机体对餐后血糖的调节依赖于进餐后所有的胰岛素分泌的数量及质量,及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只要这三个途径其中一个或以上环节异常,便出现餐后血糖升高。

3.全时段高血糖临床意义  以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升高,以餐后血糖水平高于空腹血糖为特点,表示病情较重。第四章 糖尿病管理第一节 糖尿病早期筛查与统计

1.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酌情增加血糖检测,尽量做到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升高者。

2.可利用医疗相关机构,如单位医务室、保健室等,放置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测量。

3.通过对各类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基线调查等进行血糖检测,发现血糖异常者。

4.在义诊、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时,进行血糖检测。

5.重点需要筛查的高危对象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超重或2肥胖(BMI≥24kg/m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高危种族、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病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BMI≥24kg/m 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静坐生活方式者。

对以上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推荐采用OGTT筛查,如果OGTT正常,建议1年后(最迟不能超过3年)定期重复再筛查。第二节 糖尿病的教育和治疗目标

一、教育目标

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了解控制血糖水平达标的重要性及不达标的危害,指导正确合理的糖尿病饮食,自我监测血糖,有条件可监测血酮体,初步正确处理家庭出现的低血糖血症,学会降糖药物的简单调整。

二、糖尿病教育者的角色与任务

1.糖尿病教育者可以是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营养师或其他健康专家,帮助患者进行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2.糖尿病教育者同时又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合作小组的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成员除糖尿病专科护士、医生、营养师外,还可包括眼科、心脏科、肾脏科、神经科、足科、妇产科医生,以及心理医生等。

3.糖尿病教育者需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教育需求进行评估。

4.糖尿病教育者在以上评估的基础上明确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目标,为患者和糖尿病管理小组制订糖尿病管理计划。

5.糖尿病教育者为帮助患者达到目标需采取相应的教育和行为干预。

6.糖尿病教育者需对患者的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三、糖尿病教育者的工作职责

1.确定患者教育内容,编写患者教育材料;为患者设计糖尿病教育课程。

2.以一对一或小组教育形式在门诊或病房为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实施过程中应采用以循证为基础的方法。

3.利用流程和计划来进行糖尿病教育,过程应包括对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和营养状况评估,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教育计划和随访建议。在初次评估中应考虑患者的学习障碍、教育/专业背景、当前患有的其他疾病、学习准备就绪状态、家庭/社会支持的程度等。

4.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情况与糖尿病管理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以全面解决患者问题;必要时向患者推荐其他专业医护人员,以便提供进一步的教育、咨询、社会服务或家庭护理。

5.记录患者接受糖尿病教育的情况、各项指标结果,通过使用问卷来观察行为目标改善的结果和确定患者的满意度,并确定进一步的管理目标和计划。

6.糖尿病教育的目标糖尿病教育的总体目标:使糖尿病患者掌握控制疾病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改变其对待疾病消极或错误的态度,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成为糖尿病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参与者;尽量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糖尿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达到行为改变。

四、糖尿病教育的内容

1.糖尿病的自然进程。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3.糖尿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4.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5.个体化的生活方式。

6.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7.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8.饮食、运动、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9.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测定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干预措施。

10.SMBG、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技巧。

11.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12.特殊情况应对措施(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

13.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14.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

五、糖尿病教育的方式(一)教育方法

个体教育、小组教育和大课堂教育。

1.个体教育  是指糖尿病专业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适合一些需要重复练习的技巧学习。例如,自我注射胰岛素、血糖自我检测。其好处是:能根据个别患者的需要,特别设计教育内容,以确保教育效果;容易建立患者与医护之间良好的信赖关系。但这种教育方法耗费时间较多,每次教育的时间需要30分钟左右,每天能教育的患者人数较少,同时,由于护理人员数量有限,使得这种形式的教育还不能在医院广泛开展。

2.小组教育  是指糖尿病专业护士针对多个患者的共同问题同时与他们沟通并给予指导,每次教育时间1小时左右,患者人数在10~15人,最多不超过20人。其好处是:由于同一时间内可以教育多个患者,教育成本低、节省时间;同时,在朋友的支持下,一些病友中已建立的健康生活习惯,其他患者也较容易接受及跟从。有研究表明:如果采用系统的教育课程,小组教育可以达到和个体教育同样的效果。但这种方法由于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小组成员背景参差不齐,个别患者的特殊要求便难以满足;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也较容易相互影响。

3.大课堂教育  是指以课堂授课的形式由医学专家或糖尿病专业护士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每次课时1.5小时左右,患者人数在50~200人不等。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对糖尿病缺乏认识的患者,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属于知识普及性质的教育,目的是使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在对糖尿病防治的观念和理念上提高认识。(二)教育形式

根据患者需求和不同的具体教育目标,以及资源条件,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演讲、讨论、示教与反示教、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电话咨询、联谊活动、媒体宣传等。可以通过应用视听设备、投影、幻灯、食物模型等教育工具来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

1.演讲  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被动学习方式,患者没有主动参与。

2.讨论  也比较常用,可以通过提问使患者参与更多,鼓励患者讲解并分享糖尿病自我管理经验。可视教育工具能够提高教育效果、强化教学信息、调动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示教与反示教  在指导患者或家属学习一些操作技巧时很常用。如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技术。

注意:在给患者或家属讲解并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后,必须让患者或家属当场重复一遍操作过程,即反示教,以确保患者或家属回到家中可以独立完成操作。

4.场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通过模拟现实生活环境的角色。如小品表演的形式,使患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是与非、对与错做出判断。同时,针对患者困惑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和讨论出更好的应对方法。

5.电话咨询  通过开通热线电话的方式,定期设置不同的专题内容,使患者可以根据专家值热线的时间,有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并得到及时解决。使患者居家进行合理和便捷的指导方式。

6.联谊活动  建立糖尿病患者俱乐部,组织患者夏令营、交流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烹饪比赛、时装表演、健身操表演、运动会,以及世界糖尿病日的咨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医患之间、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和支持的网络。

7.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媒体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理念,传播糖尿病防治知识,使广大民众认识糖尿病,了解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8.印刷资料的发放  印制适合患者阅读和理解的资料供患者学习,即资料内容不要过于复杂,力求简单明了、图文并茂,仅提到关键信息即可。

六、开展教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无论采取何种教育形式,均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成年糖尿病患者学习的特点(1)自我导向 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前,已经体会了参加学习的重要性。(2)问题驱动 并非主动驱动,学习目的在于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并非要完成有关糖尿病的知识的强化训练。(3)经验 当自身的经历被用于健康教育过程时,能够更好地学习。(4)分享 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

2.实施糖尿病教育时牢记三个“M”

内容丰富(Meaningful)、便于记忆(Memorable)、鼓动性强(Motivating)。糖尿病教育工作流程无论是何种教育方法都应是有计划、有程序地进行,才能确保糖尿病教育的效果。应根据现有条件,书面制订符合当前糖尿病管理标准的糖尿病管理流程和常规,并努力按照计划和工作流程落实和实施。

七、个体教育和小组教育流程

八、大课堂教育流程

填写相同问卷了解学习效果,对讲课内容和授课者进行评价

九、糖尿病教育文档管理(一)临床数据的收集

初诊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对糖尿病分型和治疗方案确定后,教育者配合完成以下工作。(1)糖尿病相关病史、伴随疾病、生活方式和并发症的评估,见表4-1。表4-1 初诊记录续表(2)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的评估,该阶段患者应该掌握的糖尿病知识和管理技巧:什么是糖尿病,它的危害性,适应新情况的基本能力,饮食控制、运动和戒烟的基本知识,胰岛素的注射方法。(3)糖尿病被诊断至少一个月以后的患者,医生对糖尿病治疗方案进行反馈和调整,教育者配合完成以下工作:

①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继续评估和长期患糖尿病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常规评估,见表4-2。表4-2 随诊记录续表

②根据并发症的情况对血糖控制方案进行调整,并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和相关教育指导。

③在该阶段患者应该掌握的糖尿病知识和管理技巧为:对糖尿病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糖尿病控制的目标;如何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自我血糖检测,对检测结果的解释,如何根据血糖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和胰岛素用量。尿糖和尿酮的检测及意义;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知识;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足部、皮肤、口腔护理;妊娠和生病期间的对策;与糖尿病防治有关的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二)糖尿病管理内容完成情况的检查和重点的确定

糖尿病患者评估记录  对每个患者糖尿病管理的效果和执行情况应建立书面记录或数据库,定期对糖尿病管理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调整改进。

十、治疗目标

控制血糖水平平稳达标,纠正代谢紊乱,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保障儿童的正常发育,防止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预防和延缓慢性并发症。正确运用“五驾马车”,即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饮食控制、合理运动、降糖药物和血糖监测,强调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目标与综合治疗相结合。强调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学医生及糖尿病患者共同多方面配合的团队治疗。

十一、药物选择要合理,尽早启用联合治疗

经糖尿病饮食及运动疗法1个月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应在继续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降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糖尿病类型选择药物。如1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应根据病程、年龄、有无并发症、肝、肾功能、残存的胰岛功能以及胰岛素抵抗情况综合评估后合理选择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十二、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标

1.初级预防,即避免糖尿病的发病。

2.二级预防,即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

3.三级预防,即延缓和(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第三节 糖尿病血糖监测与控制目标

一、糖尿病的血糖监测管理(一)血糖监测频率

1.口服降糖药患者,建议在调整剂量的前2周,每周连续测3天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有条件可加测凌晨3点血糖。待血糖稳定后,可以每周测1天早餐前、睡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

2.使用胰岛素注射者,早期使用者建议连续3天监测八段血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血糖及凌晨3点血糖,根据血糖波动规律调整胰岛素用量,及调整监测的频率和时间点,但总的原则是应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测定血糖。

3.随时记录血糖监测结果和药物及胰岛素的使用剂量、用法。

4.准确记录低血糖和血糖升高的各种原因,以便医务工作者决定是否调整降糖药及胰岛素的用法用量。(二)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1.血糖控制目标(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见表4-3。

2.中国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见表4-4。表4-3 血糖控制目标表4-4 中国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续表第五章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第一节 糖尿病饮食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2年基层版)

一、理想体重的计算(一)方法一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此值±10%以内均属正常范围,低于此值20%为消瘦,超过20%为肥胖。(二)方法二22

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 (kg/m ),BMI18.5~23.9kg/m 222 为正常,<18.5kg/m 属于消瘦,>24.0kg/m 属于超重,>28.0kg/2m 为肥胖。

二、总热量的计算

根据理想体重和参与体力劳动的情况,便可计算出每日需要从食物中摄入的总热量,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见表5-1。表5-1 不同体力劳动的热量需求表续表注:1kcal=4.184kJ

三、三大营养物质分配,见表5-2。表5-2 三大营养物质提供热能百分比注:三大营养物质及酒精所提供的热量:1g碳水化合物提供4kcal   1g蛋白质提供4kcal1g脂肪提供9kcal   1g酒精提供7kcal

四、糖尿病饮食估算(一)普通膳食

适用于体重大致正常,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每日主食4~5两。轻体力活动者5两,中体力活动者6两,消瘦或重体力活动者7~8两,动物性蛋白质2~4两,油1~2勺(1勺=10g),蔬菜1~1.5kg。(二)低热量膳食

适用于肥胖者。主食及副食按上述减少10%以上,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三)高蛋白膳食

适用于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者,主食总热量可比普通膳食增加10%以上。动物性蛋白质增加20%以上。

五、合理安排餐次

1.糖尿病患者一日至少三餐,使主食及蛋白质等较均匀地分布在三餐中,并定时定量,一般按1/5、2/5、2/5分配或1/3、1/3、1/3分配。

2.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易出现低血糖者,可在正餐中匀出小部分主食作为两正餐之间的加餐。

3.睡前加餐除主食外,可选用牛奶、鸡蛋、豆腐干等蛋白质食物,因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较慢,对预防夜间低血糖有利。

六、限制饮酒

1.酒精可提供热量,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如饮酒时需把饮酒中所含的热量计算入总能量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285mL,清淡啤酒375mL,红酒100mL或白酒30mL,各含酒精约10g)。

2.酒精可使血糖控制不稳定,饮酒初期可引起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随后血糖又会升高。大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时,可使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

3.肥胖、高甘油三酯(TG)血症、肾病、糖尿病妊娠等患者不应饮酒。

七、限制食盐摄入

食盐的摄入每日应限制在6g以内,伴随高血压在3g以内。第二节 糖尿病运动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2年基层版)

一、有氧运动

目前认为低强度、低冲击性而时间较持续的运动项目较好,如散步、慢跑和游泳。爬楼梯、爬山、划船、打乒乓球等也是好的运动方式。运动量要根据各个人情况而定,对老年人来讲,散步或其他低强度的运动较好。见表5-3。表5-3 推荐运动方式

二、运动方式与强度

1.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所选择的运动强度应是最大运动强度的60%~70%。通常用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糖尿病患者运动强度应保持心率(次/min)=(220-年龄)×(60%~70%)。

2.运动强度还可根据自身感觉来掌握,即周身发热、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

3.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

三、运动的时间

1.运动时间的选择  应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在饭后1~2小时开始运动,此时血糖较高,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

2.每次运动持续时间  为30~60分钟。包括运动前做准备活动的时间和运动后做恢复整理运动的时间。注意在达到应有的运动强度后应坚持20~30分钟,这样才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3.运动的频率  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应坚持3~5次中低强度的运动。

四、运动疗法的适应证

病情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的2型糖尿病;稳定的1型糖尿病;稳定期的妊娠糖尿病。

五、运动治疗的禁忌证

合并各种急性感染;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严重糖尿病肾病;严重的眼底病变;严重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新近发生的血栓;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频繁发生的脑供血不足;频发低血糖。

六、预防运动中发生低血糖及处理

1.建议同伴陪伴下运动,锻炼初期监测血糖水平,初步总结自身血糖波动规律。

2.运动前适当减少降糖药剂量或者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建议不要在降糖药物峰值期运动。第三节 糖尿病中医食疗

中医食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在传统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五脏为中心,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将不同食物进行合理配伍,从而起到调节生理机能、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的功效。中医较早认识到饮食与糖尿病的密切相关,强调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医食疗理论及治疗被广泛用于临床。

糖尿病患者常见倦怠乏力、口干口渴、多尿消瘦、心悸烦躁、失眠等症状,单纯应用现代营养学饮食配方和降糖西药虽然能够改善血糖,但是临床症状往往难以缓解。中医采用辨证论治,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及不同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体质及年龄等综合因素,采用相应食物(或药膳)进行调治,以达补偏纠弊之目的,在改善症状及辅助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糖尿病患者除了按照医嘱坚持使用降糖药物外,在综合整体治疗方面,还需结合辨证施治的食疗(或药膳)。糖尿病患者除了在食物选择上应有所顾忌,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外,还可适当选择一些食疗方来调理身体,不过应在专业的营养师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食疗。需要强调的是,食疗中所用之谷类、畜禽肉类、水产品、蛋、奶、豆类等均要计算入当日的热量内,并相应减少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入,否则不仅无治疗效果,而且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辨证施膳

中医治疗糖尿病重点是积极控制糖尿病及合并症,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微血管病变三个难点方面。食疗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色,从辨证论治出发,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食疗立足于从本虚辨证,常见证型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四组证候。结合标实,常见治疗原则有:滋阴清热、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补肾活血、阴阳双补等,益气养阴活血、补肾活血,调补阴阳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阴虚型

临床常见症状:口渴欲饮、口干烦热、便干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以养阴为主。

常用药食:生地黄、山萸肉、枸杞、知母、玄参、葛根、生山药、苦瓜等。

药膳处方:杞果葛粉粥(枸杞、葛根等)、苦瓜炒肉(苦瓜、瘦猪肉等)。(一)药粥类

1.葛根粉粥  葛根粉30克,粳米50克,一同煮粥服用。适用于老年人糖尿病,或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者。葛根含黄酮类物质,具有解热、降血脂、降低血压、降低血糖作用。

2.生地黄粥  鲜生地150克,洗净捣烂取汁,先煮粳米50克为粥,再加入生地汁,稍煮服用。适用于阴虚内热型糖尿病者。

3.枸杞粥  枸杞15~20克,粳米50克,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肝肾阴虚者。

4.天花粉粥  天花粉30克,温水浸泡2小时,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入粳米50克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口渴明显者。糖尿病孕妇禁用。

5.山药粥  以干山药片45~60克,或鲜山药100~200克,洗净切片,与粳米100克同煮粥。适用于糖尿病属脾阴虚者。

6.葛根百合粥  百合12克,大米150克,葛根10克。适用糖尿病心肺阴虚、口干烦躁者。把百合洗净,葛根切片,大米淘洗干净。葛根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葛根,放入大米、百合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成。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粥50克,分3次吃完。

7.山药薏米麦仁粥  山药50克,薏米100克,麦仁100克,水2000mL。薏米、麦仁洗净,倒入开水锅,火煲40分钟。适合阴虚夹湿者。(二)食疗菜肴

1.苦瓜  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凉,滋阴降火,降低血糖等功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苦瓜中胰岛素类似物质、苦瓜素等,具有抗突变、抗肿瘤、抗艾滋病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苦瓜皂甙对糖尿病模型动物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与优降糖相比,其作用缓慢而持久。苦瓜肉中含有非皂甙降糖化合物。苦瓜汁的降糖作用是通过刺激活化的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实现的。对苦瓜肉中非皂甙化合物的定性、分离和提取具有重要意义。常用做法:鲜苦瓜做菜食用或红烧苦瓜,每次100克。糖尿病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举例:雪梨拌苦瓜苦瓜150克,雪梨100克,白醋10克,盐、香油少许。将苦瓜、雪梨切细丝,用冰水浸泡10分钟,加白醋、白糖、盐、香油拌匀后食用。

2.南瓜  南瓜是我国传统的降糖食物之一,南瓜的主要降糖成分是果胶、铬和南瓜戊糖,其中果胶可延缓肠道对糖及脂质的吸收,而缺铬则是T2DM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南瓜不仅可以影响糖的吸收,还可通过补充铬元素,从而使T2DM患者体内缺乏的一种含铬复合物——糖耐量因子(GTF)得到补充,进而起到降糖作用。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南瓜粉对轻型糖尿病确有疗效。

常用做法:可将南瓜烘干研粉,每次5克,每日3次,也可用鲜南瓜250克煮熟食用,既充饥又可降低血糖。

3.豌豆柿饼  益脾胃,解热去毒。体内和体外试验研究豌豆冻干粉及粗提物的降糖作用结果表明:大鼠在经口给予含有豌豆冻干粉的饮食2~3天后血糖明显降低,10天后,血糖下降50%;同时,豌豆粗提物有很强的抑制胰淀粉酶活性的作用,可通过抑制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而降低血糖。

常用做法:豌豆、柿饼、枳实做成豌豆饼。

4.麦麸、荞麦、玉米粉等  富含水溶性纤维的谷物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并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用量,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1)延迟胃排空。(2)刺激肝脏的糖酵解、抑制糖异生。(3)减少胃肠肽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增加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4)常用菜肴荞麦500克,芹菜500克,面粉250克,菜油25克,盐6克。

做法:芹菜洗净,沥净多余水分,切成0.5厘米碎断,加入面粉拌匀;平摊于笼屉中(厚3~5厘米)。将笼屉上开水锅煮20分钟。将整好的麦饭趁热倒入盆中。

5.莴苣(莴笋)  糖与脂肪的含量均极低,却含有胰岛素激活剂,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蔬菜。

6.竹笋  纤维素含量极高,可延缓肠道中食物的消化和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三)汤类

1.沙参燕窝鸡汤

配方:沙参10克,燕窝10克,鸡汤50毫升,盐3克。

功效:滋阴润肺,清热生津。

制作:燕窝放入45℃温水中浸泡发透,用镊子夹去燕毛,洗净;沙参润透,切薄片。把燕窝、沙参、鸡汤、盐同放入蒸杯内。将蒸杯置武火大气蒸笼内蒸45分钟即成。肺热阴伤者食用。

食法:每日1次,早餐前食用。

2.沙参玉竹煲老鸭  沙参30~50克,玉竹30克,老雄鸭1只,葱、姜盐少许焖煮,熟后食肉饮汤。适用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3.枸杞蒸鸡  枸杞15克,母鸡1只,加料酒、姜、葱、调料,共煮熟食枸杞、鸡肉并饮汤,适用于糖尿病肾气虚弱者。

4.双耳汤  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洗净加清水,放入蒸笼蒸至木耳熟烂,食木耳饮汤。适用于糖尿病肺肾阴虚不足者。

5.猪胰汤  猪胰1个,黄芪60克,山药60克,水煎汤,食猪胰,饮汤。适用于各型糖尿病。

6.糯米桑皮汤  爆糯米花30克,桑白皮30克,水煎服。适用于糖尿病口渴多饮者。

7.菠菜银耳汤  鲜菠菜根150~200克,银耳20克,共煎汤,饮汤食银耳。适用于糖尿病大便秘结者。

8.鸽肉山药玉竹汤  白鸽1只,山药30克,玉竹20克,共煮熟,食肉饮汤,适用于阴虚型糖尿病。(四)茶饮

主要降糖成分是茶叶复合多糖(TPS),在给予小鼠腹腔注射TPS12小时后,其血糖显著下降。茶色素对糖尿病患者有显著的抗凝、促纤溶、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作用。日本Nakahara等的研究表明,乌龙茶提取物可抑制α-淀粉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故可阻碍小肠对淀粉和蔗糖的消化吸收,从而抑制餐后血糖升高。常可在饭后1小时后泡茶饮用。

1.菊槐绿茶饮  菊花、槐花、绿茶各3克,沸水冲泡饮用。适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

2.苦瓜茶饮  鲜苦瓜1个,绿茶适量,温水冲泡。适用轻型糖尿病患者。

3.黄精枸杞茶  黄精15克,枸杞10克,绿茶3克,温开水冲泡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