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05:10:39

点击下载

作者:王鹏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路上

在路上试读:

序一

我的一位挚友说,人生有两大乐趣:一曰旅行,一曰读书。旅行和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他也是做过记者的人,我们的感受是一致的。作为一名称职的电视记者,不仅需要读万卷书,同样需要行万里路,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始终有一个在探索的路上。

在路上,是一种状态。始终绷紧神经,随时准备出发,在路上的状态,让我们每个心怀责任的记者都不敢懈怠。16年的记者生涯中,我曾迷茫过,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感觉,但是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你,在路上。无法停止,使命使然;无法放弃,使命使然;无法选择,使命使然。我也常常自问:记者的责任究竟是什么?不是简单地记录,也不是无休止地简单重复,是每天迎着太阳出发的执著与坚守。保持在路上的心态,每一次身体和灵魂的出行都将是一次洗礼;走在路上,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谱写时代的乐章。

记者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伟大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锲而不舍地艰苦劳作,完全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爱与恨、泪与笑、使命和召唤、光荣与梦想……一代平罗广电人的心血和努力、忠诚和守望,最终绘制并刷新着平罗的记忆。我们的存在完全可以证明:当今人类先进文化创造的众生喧哗之中,平罗人没有缺席。

一直走在路上,走了16个年头的路,也许我走了4000公里,或者是还在原地,我不清楚;路上是精彩还是狼狈,是欢喜还是悲伤,是愉悦还是酸楚,我同样说不清楚。以后还有很长的路,我也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是我要走下去,因为在路上,有最美丽的风景、最动听的声音、最感人的故事。

我在路上,我在追寻着,在这熟悉的城市寻找着我的希望,我的目标。对我和我的同行来说,“在路上”就会不断追问、不断质疑、不断困惑迷茫、不断欢欣鼓舞。而我,只想对自己说:在前进的路上,时刻别忘了自己出发的地方,要始终记着道义与担当,责任与坚守。2013年11月25日晚

序二

3月初,王鹏从已经刊播的2000余篇

新闻作品

中,选出部分作品编写成《在路上》一书,请我给他的作品集作序,颇感欣慰。

回忆从记忆开始,记忆从感悟延伸。初识王鹏是20世纪90年代,那时我在平罗电视台专题组,他刚刚从平罗糖厂宣传科调到电视台。后来电视台要我组建专题部,因为平时的表现,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专题部的一员。虽然后来我的工作几经变动,但我们没间断交往,至今仍保持着联系。看来时光隧道难以隔断缘份的延续。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是在8小时工作之外拉开的。透视成功者的足迹,大都不是按部就班、顺其自然成就的,而是惜时如金、顽强拼搏换取的。王鹏也不例外,上班忙采访,忙写稿,有时候双休日、节假日也都忙在写作上。王鹏勤奋,耐得住寂寞。同时,他也是一个有个性的记者。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在赋予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同时,也锻炼了他那善于发现新闻的眼力和畅达从容的笔力。这样的眼力和笔力,使得他在新闻上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一座城的二十年,一个记者眼中的平罗变迁”,这是王鹏对他作品集的概括。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作为主流媒体的一员,他所从事的,当然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引导舆论的事业,反映的是时代的主流声音。这既是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王鹏深知这一点,并能很确切地给自己定好位。王鹏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虽起步晚,却起点高。他不满足于写些“豆腐块”、“萝卜条”等小简讯、小消息,而是围绕主旋律,唱响重头戏,费心劳神历练自己,将个人爱好和职责结合在一起,工作很快便风生水起。20多年来,王鹏累计刊播的电视新闻作品数以千计。他有20多篇新闻作品在自治区的新闻评奖中获奖,其中不乏宁夏新闻奖,宁夏广播电视政府奖的一、二等奖。这在县区新闻宣传工作岗位上是十分突出的。

好的新闻作品,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既做到真实准确,又写得生动感人,可读性强。从这个角度讲,在王鹏的这部作品集中,最能感动人,也最有价值的,是“新闻作品”中的那些篇章。这些作品,无论是从采访的深入程度,写作上下的功夫,还是客观上所达到的效果来讲,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我所认识的王鹏,是一个充满工作热情的人。无论是我们一起在新闻部做新闻,还是在专题部连夜赶片子;无论是我带他到银南去采访,还是我们一起到江苏沭阳做系列报道,每次合作都很轻松愉快。王鹏是特别要强的人,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便立即投入全部身心,不分昼夜地苦干。王鹏也是个喜欢总结、善于总结的人。我相信《在路上》只是他的一个小结,而不是总结。一个人,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即便是退休了,也是不会彻底抛却不顾的。

走在路上,桃红李艳,荣辱成败,是非曲直,尽收心底;走在路上,寻寻觅觅,起起落落,收收捡捡,都是过程,都是财富。有时候我觉得王鹏就像是个朝圣者,他始终走在路上,向着他想要去的那个方向。未来不可知,结局不可知,但是,他来了,在路上;只要在路上,希望就在,光明就在。

热爱新闻,执著于新闻,不知疲倦地在新闻路上奔跑,是王鹏印在我脑海里的倔强形象。他把新闻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当作职业。这个集子的出版,是他心血和责任的凝结,更是他的追梦所致。

能在同一座城市工作是缘分;能在同一座城市共同为这座城市的明天而尽绵薄之力,是福分。如今《在路上》付梓之际,我乐以为序。马玉贵2014年3月25日新闻作品

万云飞渡若当闲——黄渠桥镇古今变迁史话

王鹏“这里曾是个骡马店,那个院儿是油坊,还有粉坊、醋坊、饼面铺……过去可热闹呢。”回忆似乎一下就把我们拉回到了遥远的从前,仿佛眼前飘过的是明时的风,耳傍听到的是清时的声,脑海里浮现的是民国的景……这风让人迷,这声让人醉,这景让人迷而醉。

数百年风雨沧桑,黄渠桥镇作为一处历史遗迹,见证了太多的时代变迁,更呤听了数不清的故事。

这是一座修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石砌三孔石拱桥,黄渠桥镇就是根据这座桥而得名的。

如今,残存的古桥墩上的龙头,幽幽地向我们述说着它昔日的辉煌:它传承了三百多年平罗古城的文脉,一脉相承了平罗古城浓郁的风俗民情。过去,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商业繁华之地,是宁、陕、蒙诸地区商人直驱关外的“歇脚地”和“转运站”,清朝极盛时城内住商就达上百人。

世事沧桑,往事如烟。

商贸的繁荣昌盛,也促进了集镇的发展。当时黄渠桥民谚云:“三六九,赶大集”,黄渠桥的集,是当时平罗境内最大的集市。这样的壮观景象一直延续到当代,而这种壮观,则不能不归功于善于经商的回族商人。

清雍正四年(1726年)至七年(1729年)政府开凿了惠农渠(又称皇渠或黄渠)和昌润渠并招户屯垦,使得黄河西岸、唐徕渠灌区以东的宁夏北部大片荒地得到开发。黄渠桥镇大抵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成为回族的聚集地。

正是因为有了回族人的参与,水陆通衢的黄渠桥如虎添翼,声名远播。在黄渠桥,男人一长大点就要经商,成了该镇多少年不变的传统,明清以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外闯世界。内蒙古、陕西、甘肃乃至青海、新疆都留下了黄渠桥人的足迹。

提起黄渠桥,人们就会想到羊羔肉。羊羔肉的兴起源于回族的饮食习惯,经过几代黄渠桥人的演绎,则变成了清真饮食中的佳品。据《平罗食品志》记载,在民国时期,黄渠桥的忠兴饭馆、益顺居饭馆都有羊羔肉出售。“脆嫩香辣任品尝,深更夜巷唤开锅。”盛赞黄渠桥羊羔肉美味诱人的诗赋伴着古镇流传到了今天。

如今,黄渠桥羊羔肉已经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平罗县人民政府已将做大做强“黄渠桥羊羔肉”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通过建设大型的羊羔肉批发市场、组建羊羔肉产业协会、建设长湖清真产业园、建设羔羊繁殖育肥基地和扶持养殖专业户等有效措施,将羊羔肉产业推上了新的发展层次。羊羔肉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养殖业、屠宰业、饮食业的发展,成长为平罗的亿元产业,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实际上,羊羔肉产业只不过是黄渠桥镇农民致富的一个缩影,和它一样“牛”的产业在黄渠桥镇比比皆是——黄渠桥老豆腐依托老豆腐制品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制种业,以蔬菜制种为主的制种业蒸蒸日上……

虽然曾经的荣耀总会风流云散,但是文化的传承却不会轻易断绝,只要发扬光大了这种传承,黄渠桥就一定会再现辉煌。

商路有形,教化无言。商道漫漫,庭院深深,重义、重俭、重教的精神,一直没有脱离黄渠桥的魂魄。

与其他地方不同,黄渠桥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一直有着崇文尚教的传统。正是因为黄渠桥人重视教育,才使得家乡教育能够绵延持久长盛不衰,人才辈出。黄渠桥为今日的宁夏教育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运动蓬勃开展,黄河两岸,宁南宁北到处燃起了抗日救亡的烽火。

黄渠桥成为共产党在宁夏较早开展抗日革命活动的地方之一。1938年8月,共产党员杨一木在黄渠桥黄二完小建立了宁北第一个党支部——黄渠桥党支部,直属中共宁夏工委领导。随后,宝丰小学、石嘴山小学的共产党员也合并成立了宝丰党支部。

在宁夏的抗日活动中,平罗县黄渠桥第二完小显得尤为活跃。1937年秋,新安旅行团一行到黄二完小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火种,激发了师生的抗日热情。1938年2月,共产党员杨一木的到来,将黄二完小的抗日救亡运动推上了新高潮。

1940年3月,绥远五原大捷之后,第八战区副长官部后方眷属团所在地宁夏黄渠桥的抗日将士的子弟有了一所自己的学校——奋斗小学。这所面向抗日将士子弟,由爱国将领傅作义先生创办的学校,在黄渠桥镇成立后随抗战部队转战南北,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如今她已经在北京市西城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一所上规模、高标准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黄渠桥文化发达,当时许多县城只有一所小学,而黄渠桥已经有两所完全小学。1940年年初,宁北唯一的一所中学——惠农中学成立了。1941年,“国立绥宁师范”也搬到这里。国立绥宁师范的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市,当时在绥宁师范任教的教师,绝大多数来自内地和沦陷区,其中不少人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

1945年秋,为了发展平罗的教育事业,爱国人士高尚信和21名惠农中学平罗籍学生在玉皇阁成立了一个惠农中学“平罗附设班”,并在此基础上于1946年7月成立了省立四年制的“平罗简易师范学校”,这所学校便是今天平罗中学的前身。国立绥宁师范学校成立的8年时间里,共为国家培养人才上千名。

黄渠桥是宁北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全区具有重要地位,并产生过积极影响,在宁夏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经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后,内忧外患成为黄渠桥教育走向成功的重要背景。迎接挫折、忍受痛苦,黄渠桥人在苦难中谱写了平罗乃至宁夏教育的辉煌。

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秧歌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以其崭新的身姿投入到黄渠桥多姿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节庆文化活动及文化下乡活动中,全身心地融入黄渠桥的历史长河中。

眉户剧、回族花儿、劳动夯歌这些真正的民间戏,至今仍然流传在黄渠桥民间,他们的演出脚本不仅保留了以前的基本格局,而且伴随着时间推移更多地吸收了民间的养分,变得更加民俗化,更加切合老百姓的观赏要求。

在黄渠桥,无论是回族特色的花儿,还是汉族群众喜欢的眉户剧,它们的内容都是那么真实、鲜活,它们的表演都与黄渠桥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望黄渠桥,一个传说,一个姓氏,一个村子,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一切是那样的和谐,一切又是那样的自然,就连从身边流淌而过的黄河水也平静如烫,好像生怕惊扰了这份古老的宁静似的,谜一样充满诱惑。

走近黄渠桥镇,就如同走向一位睿智的老人。摸一摸那古旧的方砖,就如同轻轻抚摸了古镇明时的风痕、清时的雨渍;再敲一敲青灰色的瓦片,似乎就倾听到了当年黄渠桥强劲的心跳。

无疑,古镇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拥有广阔的视野,所以它才财源滚滚,车水马龙,汇通天下,让古老的平罗为之一亮,让神奇的宁夏不由得刮目相看。此时此刻,你能不融入这个古朴的、商业文明的怀抱?

走进黄渠桥,如织的繁华,让人不禁联想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热闹……

循着时间的导引,从历史文明的长廊一路走来,千年文脉在今天的黄渠桥人身上源源绵延。行走在黄渠桥的街巷,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桥、一涵,每一个细节都是黄渠桥人得天独厚的精神启蒙,似乎在向后人悄声交代着百年黄渠桥的沧桑变迁。

抚摩、亲近那一道道历史镌刻的纹理,禁不住遥想黄渠桥当年的祥和盛况,回味墨客文人觥筹交错时的诗情歌怀,黄渠桥人祖祖辈辈们的生活方式仿佛就在眼前交替浮现。

今天我们在这里回忆黄渠桥,一定是期冀黄渠桥的儿女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俊朗的历史,厚实的传统,以更好地凝聚当代人的精气神,进一步倾心倾力、倾智倾慧共建现代新黄渠桥,还祖宗一个洋洋洒洒的体面,给后人一个扎扎实实的铺垫。我们相信古镇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莽莽苍苍的贺兰山如骏马奔腾,向我们展开一幅气势磅礴的迷人画卷。

蓬蓬勃勃的平罗大地如云蒸霞蔚,处处焕发着一种奋发图强的生命精神。

山山水水,朝朝暮暮,祖祖辈辈,谱写着不朽的文明诗篇。——题记

创千秋伟业 铸历史丰碑——平罗县“两基”工作纪实

王鹏

巍巍贺兰山,千年耸立;滔滔黄河水,万代不息。山河之间,沃土之上,生活着30万勤劳智慧的回汉儿女。二百多年来,重教尊师、崇德尚学的平罗人沿着文明的足迹一路走来;一代代育人树人的先行者,把文明的种子播撒于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生长出阵阵书香……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历史不会忘记:1998年,平罗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估验收,并且荣获“全国两基先进县”殊荣。这标志着平罗县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平罗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历史同样不会忘记:在世纪更迭的2001年,平罗县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两基”评估复验,平罗的教育工作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字幕)到2007年,平罗县小学生入学率达100%,初中生入学率达98.3%;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了65.4%;15周岁完成率达到100%,17周岁完成率达到97%;在校学生辍学率小学为0、初中为0.6%;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9.66%;“两基”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验收标准要求。

同期声:仇县长(两基工作的认识)

春华秋实,硕果盈枝。翻开平罗县的“两基”档案,那一串串看似枯燥的数据,那一行行厚重的文字,便是平罗县“两基”工作的最好见证。“喜看东风第一枝,笑引春风花满园。”“两基”评估复验以来,平罗县委、政府历任主要领导实施“两基”的决心、勇气始终没有变。

在“两基”工作中平罗县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作表率,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重要使命,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平罗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中,浓墨重彩的就是“两基”成果的巩固与提高。

为了保证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三年来,平罗县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加快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两基”工作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平罗县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机关事业单位与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的实施意见》。

平罗县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领导联系学校制度、“两基”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两基”评估及考核制度。

在这些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撑下,平罗县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社会氛围。

多年来,平罗县始终把实施“两基”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了宣传教育,依法行政,目标管理,督导评估,奖惩激励等运行机制,坚持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使《义务教育法》家喻户晓。

与此同时,县委、政府制定了《平罗县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意见》,坚持把控辍保学工作列入乡镇年终“两个文明”目标责任考核中,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各乡(镇)、村、学校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将指标任务分解到村、到校、到人。建立了村干部包动员保入学,学校包管理保巩固,教师包教学保合格的“三包三保”制度和乡、村、校“三位一体”的监控网络,有效地预防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

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前提下,平罗县委、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坚持“自愿、量力、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资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加大教育投入,实施“教育强县”,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就是平罗县教育茁壮成长的源头活水。【字幕并配音】“十五”期间,县人民政府投入教育的各项资金达3.5亿元。2006年、2007年,县人民政府投入教育的各项资金分别为1.12亿和2.32亿,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0.7%。

全县生均教育公用经费不断增长,小学生达到337元,初中生达到了687元。2005~2007年,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总量达到39791万元。财政拨款的增长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平罗县新建和改扩建学校面积近1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初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6.38平方米和5.15平方米。

2005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覆盖了全县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

全县各校计算机总数达到2992台,生机比达17∶1。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12.6册和11.6册。

2004年以来,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启动,为促进平罗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农村学生家长感到欢欣鼓舞。

——近四年来,平罗县共筹措资金8575万元,集中捆绑使用,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近10万平方米,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全县各乡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近2000多万元,对中小学校舍进行维修,门窗油漆,室内外墙面进行粉刷,同时对危厕、危围墙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造,硬化校园,加强校园建设,美化育人环境。

——全县中小学共发放免费教科书价值273.52万元,核拨免杂费资金1035万元,发放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1万元。

——大力实施捐资助学行动,2005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民营企业为学校捐款、捐物达600万元。

——出台了《平罗县城镇中小学教师援助农村学校的实施意见》,2005年以来,县城每年按5%的比例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稳定了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先后撤并了60所农村中小学,创建了1所农村九年制寄宿学校和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目前,全县中小学已由原来的166所调整为106所,逐步实现了规模办学,进一步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

教育强县战略的实施,为平罗县的教育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千帆竞发的喜人画卷。

同期声:教育局 王局长(对比阐述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

高水平的“两基”呼唤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教育改革恰逢其时。2003年秋天,新课程迈着轻盈的步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平罗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脱颖而出。

抓好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工程,是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2004年以来,平罗县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的建设。通过校长竞聘制,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建立健全了教师评价体系。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岗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区、市、县三级骨干教师网络。目前,平罗县共有国家级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教师48名,市级骨干教师126名,县级骨干教师298名。

就是这支队伍,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年来,全县中小学生在区市体育比赛中获金牌70人次,获银牌82人次,获铜牌71人次;在艺术类竞赛中,有50多人次获区、市奖励。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平罗县大力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狠抓教育科研,提高育人水平。“十五”期间,全县申报立项了2项国家级规划课题,3项区级重点课题,29项市级课题,64项县级课题。“十一五”期间,平罗县又申报立项了17项区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77项县级课题。

同期声:教师

2004年以来,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平罗县将成人教育的重点逐步向服务农村经济转移,把扫盲和农民科技培训、科技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

截至2007年,全县非文盲率为99.66%,脱盲巩固提高1534人。依托13所乡级、141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及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多渠道、多门类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脱盲人员巩固率达到99.74%。

同期声:农民“呕心沥血唯兴教,殚精竭虑是桃李。”2004年以来,平罗县各级各类学校先后为各大专院校输送合格大学生5943名,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平罗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回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教育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平罗县在不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向着教育强县的目标奋力迈进,为进一步推动和繁荣平罗的各项事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同期声:蒋书记(平罗教育发展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伟业,任重道远。在教育强县的战略指引下,平罗的教育体育事业已经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教育体育的整体面貌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平罗人民一定能够办出让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教育体育事业也一定能够获得更新更美的硕果。

跨越——平罗回民高级中学创建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纪实

王鹏

徜徉在近7万平方米的平罗回民高级中学校园内,但见这里绿树成荫叠绿泻翠;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和休闲区错落有致,幽雅中折射内蕴;教学大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体育场等硬件设施焕然一新,各种功能一应俱全;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到处活跃着学生读书、运动、文艺表演的身影,充满着勃勃生机。平罗回民高级中学堪称环境优美的“花园”、设施完善的“家园”、学风扎实的“学园”和团结和谐的“乐园”。学校先后被公安部、教育部命名为百所“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石嘴山市建市5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平罗县委、政府授予的“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回溯源头有活水

平罗回民高级中学创建于1979年。学校现有教职工181人,专任教师159人,其中高级教师45人、一级教师65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16人。学校现有教学班43个,在校学生2227人。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011年,学校申报创建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此,全校师生正全力以赴谱写回民高级中学的新篇章。

同期声:

创建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为平罗回民高级中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学校将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好示范性高中的创建这一新的发展“平台”,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硬件为先立根基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物质基础。2009年以来,区、市、县政府投资两千多万元,新建了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塑胶运动场、篮排球场,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现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历史地理通用技术实验室及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学校图书室藏书79058册;安装多媒体教室24个,各类硬件设施、仪器配备达到了标准,极大地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

新建教学楼,更新教学设施,改善教师办公、学生住宿条件……

一项项工程正在改变着平罗回民高级中学的办学环境。素质教育如春风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平罗回民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推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都说,平罗回民高级中学的环境会说话。学校在校园设立了名人雕塑,在教学楼、办公楼、餐厅内悬挂名言警句、师生书画作品。为了营造民族团结、共创和谐的氛围,校园开辟了“民族教育专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介绍民族相关常识,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教育将都市的喧嚣隔绝于外,令人浮躁之心顿逝,向学之念弥坚。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优化常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推门听课、校长评课、课堂教学比武等活动,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坚持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近年来,学生对教师评价满意率均在90%以上。厚积薄发铸师魂

一所学校的发展固然取决于诸多因素,但教师的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优秀的教师群体,就是学校腾飞的翅膀。

平罗回民高级中学制定了教师成才计划,不断强化校本培训,积极开展“师徒”结对、课题研究等活动,创建学习型团队。学校每年举办“优质课”竞赛活动,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区内外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和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学校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作为教师培养的方向,努力推动教师由“经验型”向“教研型”乃至“专家型”转变,一批中青年教师相继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

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与激励措施,不断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字幕)近年来,学校先后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项,基中“优化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国家级立项课题,“语文发现式学习运用与研究”为自治区级规划课题。2009年以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共有86篇教学设计和论文课件获自治区级奖励;88篇教学设计和论文课件获市、县级奖励。在各类优质课竞赛中,有1名教师获全国三等奖,2名教师获自治区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市、县级奖励。特色育人天地宽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力发展特色教育是平罗高级回民中学的活力之源。

在抓好普通学科教学的同时,针对学生实际状况,提出了“以教研促教学,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思路,加大艺术、体育、美术教育工作力度,扩大特色教育办学规模,想方设法为艺术特长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是平罗县体育训练基地、宁夏大学音乐美术实训基地,与宁夏大学联合办学,邀请宁夏大学教授长年为学生授课。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得到了巩固提高,在各级各类比赛多次获奖。(字幕)学校参加全区运动会共获得自行车比赛金牌9块、银牌12块、铜牌7块,摔跤比赛金牌2块、银牌2块、铜牌3块,举重比赛铜牌2块。徐磊同学在亚洲(青少年)艺术盛典中国赛区总决赛中获金奖;耿雅静等8名同学获宁夏赛区一、二、三等奖;马岩等7名同学获第三届全国考级大赛西北赛区一、二、三等奖;校铜管乐队获全区比赛一等奖,学生合唱队荣获全区第三届中小学合唱艺术节一等奖、石嘴山赛区第一名。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当21世纪洪亮的钟声响彻平罗大地之时,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已走过了50个春秋。半个世纪的辉煌里写满了耀眼的诗行,承载着无数信合人的梦想。——题记

世纪畅想——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发展纪实

王鹏

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五十年的奋斗拼搏,勤勉奉献,坚毅执着的平罗信合人以开天辟地的胆识气魄,似精卫填海,如愚公移山,精心构建着自己心中的美好家园。滴滴汗水与心血浇灌之处,涌现出了良田沃野,绿树繁花,高楼广厦,阔路坦途……

截至2004年年底,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存款达到7701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910万元;当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37114万元,较去年同期多投放68654万元;资产质量高,不良贷款绝对额比年初下降了40万元,占比6.9%;经营效益成绩喜人,2004年全县农村信用社实现各项收入达67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60万元,实现利润678万元,缴纳国家税收700余万元。

枯燥的数据折射出夺目的光芒。带着几多感慨,几多感叹,我们走近平罗农村信用联社,去探究这个扎根平罗大地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怎样创造了今天令人瞩目的辉煌。

同期声:

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根在农村,面向农村,立足农班,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是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的立社之本。近年来,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围绕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将信贷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与平罗县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信用社的兴衰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富裕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的经营管理方针,平罗县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得到了联社的大力支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以《绿色信用贷款证》为基础,以农户联络员为桥梁,以农村“信用工程”为形式的支农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全社共评定信用户25734户,占辖区农户的52%,评定信用村28个,占辖区行政村的21.7%,共签订农户《绿色信用贷款证》43417本,授信额达5.8亿元,农户持证面达到87%。

尘微而结成山岳,川不息而流成沧海。经过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不懈的努力,平罗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问题,有效促进了平罗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实现了社农“双赢”。2004年,平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同比增长8.23%。

同期声:农民(1~2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断强化支农力度,拓宽支农领域的同时,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的领导层提出“稳固发展农村,竞争开拓县城,扩大中介业务”,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联社出台了以强化金融服务,提高资产质量,拓宽业务种类,突出利润目标,提升企业整体形象的一系列措施。以服务社区为宗旨,全新打造的“社区银行”新鲜“出炉”。联社营业部、城关信用社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信贷人员深入到县城居民、个体工商户、机关干部中开展“信用约定贷款”和“社区服务贷款”,为城镇居民提供授信贷款。适应市场,贴近百姓,追求深度效益的营销队伍抓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有利时机,深入社区商家、千家万户寻找潜在的金融资源,巩固老客户,挖掘新客户,竞争目标客户,为联社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同期声:城关信用社

截至2004年年末,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已为全县干部职工及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主发放贷款证2000多个,授信金额达1.0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3亿元。认真分析市场变化,研究行业动态,不断调整信贷结构的结果是:通过打造“社区银行”,信用社不但培植了一批黄金客户,增加了信用社的经济效益,而且为信用社吸储揽存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同期声:开辟县城市场的重要性

春沃其华,秋繁其实。随着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网络的不断建立健全,如何实现信贷服务的多层次、高质量,已列入联社议事日程,摆在了联社决策者的面前。

同期声:“持续、稳健、良性、高效”,全新的经营理念在反复酝酿中诞生了。2004年,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凭借这一优势,联社内部管理进一步得到了完善,综合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实行了利率合理浮动,期限合理搭配的差别的信贷服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率。2004年,“一本通”业务开通后,新发放的贷款通过“一本通”转账方式大大方便了客户。联社还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结合“信用户”的评定,积极开展和营销信贷业务,及时开拓其他领域,使信贷结构日趋合理。

同期声:制度创新,社农双赢

对于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快速崛起和发展,联社主任刘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联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体制,在于体制创新,而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创造性。联社最大的资本在于人。”“团结、务实、拼搏、向上”是平罗信合人的品质。全社干部职工真正拧成了一股绳,酝酿出了“敢为第一,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

根据联社的发展要求,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联社领导层审时度势提出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众志成城,再建功业”的发展理念。

联社先后建立健全了《优质服务公约》《员工守则》《员工形象标准》、“贷款公开栏”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在营业场所悬挂,既方便了客户又便于群众监督。各基层信用社都设立了“便民台”,配有桌椅、茶具和意见簿,方便客户。联社营业部还实行了“首问负责制”,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让客户满意,受到群众好评,联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二闸、头闸、姚伏、宝丰、通伏等基层信用社的营业大厅整修一新;联社营业部、城关信用社的营业大厅安装了电子屏幕。下庙信用社在庭前院后种植了花草树木,绿树婆娑,鲜花簇簇,瓜果飘香的下庙信用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花园式信用社”。

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了联社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各社普遍开展了“揽储标兵”、“创收标兵”竞赛活动,优质服务意识大大增强。“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内控制度进一步完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岗位目标管理、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管理约束机制相继出台,使联社管理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轨道。中层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异社交流制度、会计委派制度等一些有特色,颇具人性化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了广泛推广。通过县城网点开展支援边远信用社活动,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工作交流,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成就感、危机感。“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联社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屈的信念造就了平罗信合人的执着。“勇立潮头”的平罗信合人,以他们前瞻的目光、灵动的姿态在市场中稳步前行。

企业的兴衰,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兴衰。少了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就不可能走得长远。提炼信合个性文化精髓,打造信合品牌,弘扬企业文化品位成为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快速崛起,傲立潮头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刷写以“服务三农”为题材的宣传标语100余条;制作各类巨幅广告4块,条幅60多条,散发宣传材料6万余份,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达70余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活动树立了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良好的对外形象,营造了良好的经营氛围。

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文体活动也异彩纷呈。联社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坚持每天早晨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广播体操等健身活动,并利用节假日组织职工开展体育比赛。2004年7月全县83周年庆祝活动中,联社职工也参加了文艺汇演并受到群众好评。宝丰、二问、周城、姚伏、五香、崇岗等基层社在社内开展文体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乡镇举办的文体比赛。在这里,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已经形成;在这里,讲奉献、比贡献蔚然成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风起兮云飞扬”,在荣与衰、进与退的角逐中,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由一个不被别人重视的“小银行”成长为全县金融行业的佼佼者。截至2004年年底,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存、贷款规模位居全县金融行业第一;企业经营效益跃居全县第一。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7010万元,比2001年增加51603万元,增长203%。联社发展最快的近三年里,累放贷款31.4亿元,占全县贷款累放的65%,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当之无愧地成为平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广大客户给予联社的无上荣誉。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刘杰说:“最大的荣誉是认可……”

同期声:

大开发的飓风开始迅猛地漂荡在西部神秘的版图。平罗县农村信用联社正以她那卓尔不群的姿态高速行驶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着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

一枝一叶总关情——平罗县生态移民工作纪实

王鹏

这不是哪个乡镇,而是平罗县的一个村,是一个移民村,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这里就是红翔新村,这里居住着540户生态移民。

天下黄河富宁夏,但宁夏中南部地区又因“不适宜人类居住”,制约着整个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奋发追赶,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南北兼顾、协调发展?

党委、政府做出了生态移民的重大战略决策——在5年内将中南部山区35万贫困人口搬出来,并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全区生态移民动员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话语坚定:“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战略,就是要让山区人民共享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成果,确保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全区生态移民工程成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的一号工程,作为移民安置区的平罗县承载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嘱托,承载着移民群众的希望。

以县长为组长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移民办的工作人员到位了,箭在弦上。生态移民工作难度大,要求严,责任重,平罗县要求县上的33个生态移民工作成员单位派专人入住现场,做到工程不完工、队伍不撤离,移民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平罗县生态移民工作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关键一年。平罗县委、政府正以百倍的信心、必胜的决心、坚定的恒心,用非常之举,行非常之策,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用实际行动给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期声:县长

故土难舍,亲友难离。说起移民,眼泪与不舍是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在人们的意念中,移民是在天地之间背井离乡的一群人,是在土地、风俗、方言、歌谣中活着的一群人,是在家与家、家与国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一群人。

为了确保移民留得住,平罗县以移民村建设为抓手,为移民群众创造安居环境。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把移民住房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适宜居住,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子女上学难、出行难、吃水难、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切实为移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县发改局积极编制《移民安置实施方案》;

县建设局抽调专人负责移民安置区的住房建设;

县水务局利用项目资金实施了生态移民区供水工程;

县国土局积极做好平田整地沟渠砌护、生产道路建设;

县林业局整治巷道绿化带;

教育局、卫生局、农牧局、就业局、文广局、电信局、供电局、残联等所有和移民相关的部门、单位都动了起来,大家同唱一首歌,共演一台戏,为生态移民工作添砖加瓦。

同期声:县发改局局长 茹福华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平罗县为生态移民工作开辟绿色通道,按照集中建设、集中搬迁、分期分批、逐年实施的工作思路,优先安排安置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对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整合农业开发、人饮工程、道路建设、学校建设、能源沼气等项目资金,集中解决关系民生的移民项目。

2010年8月实施的614户生态移民安置工程,目前已开发净水浇地3750亩,砌护支渠3.8公里,砌护斗渠9.5公里,砌护农渠35公里,整修生产路10.28公里;人畜饮水、供电工程入户已全部完成;绿化工程完成村庄宽幅林带240亩,栽植树木4万株,整治巷道绿化带9条共1.7公里;巷道工程完成底层黄土铺设14条,沙砾垫层14条,完成混凝土路面9850米;土壤改良项目完成农田客土压沙3850亩,种植冬麦1500亩;支斗农渠及农沟全部进行草方格治沙护坡;农村能源工程已安装太阳能20户20个,安装太阳灶20户20个,移民入住后全面实施;设施农业工程已建成庭院小拱棚100座。

传统方式的搬迁,意味着资金、就业、生存等众多难题,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就是要以新的人性化移民政策和人性化的移民工作,从根本上消除萦绕移民心头的现实困扰,帮助移民步入生活的新天地,不再担忧背井离乡的惘然和恐惧。

为此,平罗县坚持把移民安置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在抓好住房建设的同时,重点实施生态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县上协调农牧部门、红崖子乡根据落实的户籍人口,做好移民庭院产业发展意愿调查,组织制定庭院养殖、经果林和小拱棚建设方案,加快庭院设施建设。以产业发展为主线,是移民稳定、脱贫致富的基础。平罗县把产业开发作为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致富长效机制。结合平罗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设施农业、劳务产业培育,依托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平罗工业园区,千方百计拓宽移民务工渠道。

11月10日,西吉县沙沟乡首批生态移民64户200多人搬迁入住平罗县红崖子乡五堆子生态移民安置区。这些来自西吉县的乡亲们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进村有人迎,入户有人帮,一进门就喝上了洁净方便的自来水。

移民点的乡亲们的笑脸多了,致富的信心足了。问起这喜人变化时,移民新村的群众都说:是党的政策,这一切都源于党的好政策。

同期声:移民

在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沙沟村,192户人家、860多口人过着“种粮靠天、出门望山、吃水苦咸”的日子。十年前嫁到这里的姚永梅从前在娘家经常骑自行车,嫁到沙沟村后,到处是坡坡沟沟,就再也没有摸过自行车。“今年10月就要迁出大山,我又可以骑自行车了。”姚永梅高兴地说。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西吉县沙沟乡、白崖乡的614户2500名生态移民已整村搬迁到五堆子生态移民安置区。越来越多的群众会走出大山,来到平罗安家落户。

曾经,干旱缺水困扰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如今,党的好政策让他们开启了新生活。

一个个感人故事不断上演,搬迁工作逐渐进入高潮。真情倾注中,平罗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与移民的情交融升华。

风正济时,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根据《石嘴山市“十二五”移民安置总体实施方案》要求,2012~2013年平罗县规划在陶乐镇庙庙湖建设生态移民安置区。项目共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建设住房1813套,开发净水浇地8500亩,并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建设住房1200套,开发净水浇地6000亩,并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黄河无声,贺兰作证。到2015年全面完成安置任务时,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将明显改善,并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新格局。到2020年,实现脱贫致富,使移民人均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协作、务实苦干的平罗人,一定能打赢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这场攻坚战,造福山区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宁夏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响彻寒冬的崛起

王鹏 李耀威

在创造了“三喜速度”和“平罗速度”后,平罗人继续以西部百强县为目标负重拼搏。冬季的平罗大地,一改往年的寂静,通过冬忙的手段,提高建设速度,到处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建设景象。

入冬以来,在平罗的多处建设工地上,工人仍坚持施工,全县上下不仅难见“冬闲”,相反,到处都是抢时间、提速度,变“冬闲”为“冬忙”的喜人会战场面。

2005年,平罗县委、政府提出了跻身西部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让平罗城市品位提高,形象大变。

在城市建设上,古城平罗已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为此,平罗县的决策者们曾多次外出取经,聘请名院专家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论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西扩战略,建设新城,改造旧城,把城市做精做美,从根本上提升平罗的城市形象。

为确保2006年各项重点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平罗县委、政府决定开展无“冬闲”施工大会战,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除确实不能在冬季施工的项目外,对工业、农业、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中的拆迁、清淤等工程,全部利用冬季完成。

建好城市,规划先行。为了给全面开展新城区建设打好基础,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不畏严寒,起早贪黑,认真做好城市新区的拆迁、规划、测量等工作。白天,他们奔波忙碌着对主要街道进行测量,定位放线;晚上,他们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统计数据资料,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丝毫没有减弱工作者的热情。房产管理机构的人员忙着对拆迁范围内的房屋进行摸底调查,界定评估;交通部门按照规划要求,聘请专家,实地调研,为新区道路的设计做着精心准备;土地部门的工作人员则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房屋建设情况,做好评估征地测量工作。他们不顾寒冷,早出晚归,主动放弃了双休日,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

为确保2006年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县建设局抽调80多名工作人员,分组深入城关镇新民、新利、关渠、合作、和平等7个自然村队,宣传拆迁政策,加大巡查力度,对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物及时劝阻,及时拆除,加快了拆迁进度。

民族大街是县城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全长10公里,含绿化带宽90米。从12月17日开始,县交通局出动40多人,铲车2台,对民族大街和玉皇阁大道延伸段至山水大道规范范围内的温棚进行拆除,共拆除温棚80多座,拓宽、平整路基2公里。

县城东环路改造后将向南北分别延伸,连接规划建设中的南环路和头石路,路面由原来的9米拓宽为20米,将是县城东部的交通主干线。为了使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县交通局组织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勘测规划,与城关镇、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等单位认真做好了道路规划、土地丈量评估、拆迁工作。

隆冬虽冷,挡不住建设者们的冲天干劲。为了加快石嘴山市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太沙工业园区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全面负责物流中心建设工作,办公室积极协调伊斯兰地质造纸厂、化肥厂、石油公司等单位对规划范围内的住户房屋、生产设施进行评估、拆迁。他们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招商,通过网上招商、招商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向外推介物流中心,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建的石油城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往年的平罗,一进入11月份,便不再安排施工建设项目,在建项目也要停下来过冬防护。但今年入冬以来,县行政办公大楼、平原水库、三二支沟、县医院内科住院部大楼等重点工程仍在加紧施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工地上看不到一点点停工的迹象,依然是焊花闪闪,热闹非凡。冬季不施工的思想禁锢已被工人们的建设豪情冲破。

为了保证西区水厂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县供水公司的员工不畏严寒,现场监督施工,完成了一期土建工程建设。唐徕渠裁弯集土工程自12月2日开工以来,县水务局施工人员克服天气寒冷等不利因素,精心组织,科学调度,新修施工道路700米,加快了施工集土。

在三二支沟改造工地上,各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施工,落实冬季施工保温措施,采取搭建保温棚、苫盖塑料膜和草帘等防冻措施,提高施工工作面温度,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四水产业基地建设是我县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工程。为确保四水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县农牧、林业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展开冬季施工,为工程按期完工争取了时间。

唐徕渠带状景观工程分5个景区,占地约4.2万平方米。进入冬季,县建设局的技术人员克服天气恶劣等不利因素,仅用20多天的时间,就清理废土、垃圾4.1万方,回填良土4.7万方,为春季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线建设者的冬忙深深牵动着市县领导的关切之心。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张作理与县长俞爱山多次前往冬忙着的工地,亲切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施工人员,让他们备受鼓舞,干劲更足。

平罗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工业,但农业人口占80%,“三农”问题同样被予以极大关注。全区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启动以后,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向农民进行农业政策、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内容的培训,深受群众欢迎。培训活动到2006年6月结束时,预计将培训农民9万人次。

利用冬闲时节,我县在各乡镇全面展开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活动,将12月份定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月。为了切实改变我县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广大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对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及县、乡、村道路两侧的村庄和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庄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硬化、净化和美化。

在110国道综合整治施工现场,树池整治、苗木灌水等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良土回填,树池整治,煤炭市场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崇岗镇和林业、水务部门加强造林绿化和树木管护工作,对国道两侧栽植的6000多棵树木进行了灌水。

一年工作早谋划,任务明确看落实。在一片繁忙的建设中,全面改革、全面提速、抢抓机遇、强势发展已成为平罗干部群众的共识。加快发展速度,一切为发展让路,平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跻身百强县的目标迈进。

7月13日至15日,我市暴雨连降。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水突袭平罗,五十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暴发,市、县人民奋起抗洪。一场新的抢险救灾、保卫家园之战紧急打响。然而,在这场与洪水的搏击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平罗县去年年底开挖的平原型水库虽未全部建成,但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调洪、泄洪和蓄洪作用,使洪灾损失降到了历年最低。——题记

长缨在手缚苍龙 镇朔湖暴雨险情除 平原库蓄洪功效显

王鹏 李耀威

连续两天的暴雨,使突发的山洪直扑平罗防洪软肋——镇朔湖。镇朔湖水位严重超出警戒线,难以承载的洪水随时都将成灾。

镇朔湖告急!崇岗工业园区告急!太沙工业园区告急!

险情就是命令。自7月14日晚11时接到险情报告到冒雨组织抢险,平罗县委、政府只用了3个小时,7个抢险分队、1500人的抢险队伍用了不到6个小时就出现在暴雨里。与洪水的搏击展开了,长时间的暴雨令所有人紧张、焦虑。

但是这一次,山洪失去了往日的暴烈。镇朔湖奔涌的洪水通过平罗县新开挖的金色河,迅速泄入西大滩平原水库一期工程面积约900亩的库区内。到7月15日暴雨结束时,金水河畔细雨迷蒙,波澜不惊的平罗县西大滩平原水库欢快地吸纳着难以成灾的洪水,“苍龙”俯首北去。镇朔湖安然无恙,包兰铁路安然无恙,万亩农田安然无恙,太沙、崇岗两个工业园区安然无恙!洪水灾难损失为历年最低。

但是历史依然清晰地记得:1955年8月21日,贺兰山山洪冲毁良田数万亩;1975年8月14日,贺兰山山洪让石大、太平公路,平汝铁路线多处决毁,交通断绝。包兰铁路浸入洪水中,淹田万亩,损粮15万公斤;1982年8月3日晚,贺兰山山洪死26人,损失800多万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