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启蒙教育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14:54:11

点击下载

作者:杨志勋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医启蒙教育读本

国医启蒙教育读本试读:

序一

2010年6月20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发表讲话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与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习副主席的讲话,深刻论证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医学科学等,在其千百年成长发展的历史上,无不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成长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促进我发展,我帮助你成长。因此,掌握了中医药学就掌握了进入国学大门的钥匙。

20世纪前后的百年间,西学东渐,先进的中国古代科学和医学,逐渐为西方工业革命后成长的现代科学所取代,尽管有些取代是伴随着文化侵略慢慢实现的。令人鼓舞的是,根植于社会大众生命,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医学、农学与美术、音乐等,虽然遭受严重的摧残,但因群众根深蒂固的信赖而生存了下来。但天文历算等则完全被西学所取代,突显出科学普及于民众的无比威力。在此,我们必须不忘毛泽东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英明论断。

杨志勋教授,从一位出身中医世家的青年,经过力学研究生生涯,长期从事宏观和中观战略研究,对中西医文化进行战略思考,近几年又回到中医岗位,文化知识丰盈,从带研究生的教授到全身心致力于娃娃学中医的幼儿园园长和小学的中医教员,纯义务地为儿童国医奠基教育奉献着自己的才华。想到杨老如此可贵的巨变,杨老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细想起来,有其偶然的一面,也有其必然的一面。”回忆多年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贯彻吴仪副总理关于要加强中小学教科书中医药文化的意见,而召开的中医药专家与小学教科书编撰专家的多次论证会上,通过听取杨教授十分谦虚的发言,给予我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我必须重视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杨老推动的儿童国医教育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我深信他的奉献是值得的。讲得深刻的话,他在为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医药学的未来,播种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奠基的希望种子。一天,杨老带着一位九岁的小学生,说要为我切脉诊病,我欣然接受这位小中医的切脉问诊等检查。当他口述对我的辨证理法与方药时,孩子稚嫩的语言,并有那自信的情感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感到惊讶,顿时也为杨老的成功感到骄傲。“儿童国医启蒙教育”的确是一桩富有创造性的事业,应当引起国人的重视。

杨志勋教授总结他多年以来的经验,著《儿童国医启蒙教育读本》,强调启蒙教育要从“做人之道,健康之道,成才之道”进行,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使儿童们在德育、智育、体育与中医药知识、健康观等方面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无论经他培养的小中医,将来是否以中医药为业,但这些孩子们通过“做人篇”、“医道篇”、“医者篇”、“实践篇”的学习,对他们的做人之道、健康之道与成才之道,必然注入了国学、国医乃至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奠定了重要的修养。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个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文化侵略的民族的复兴,应该是十分重要的。杨老的《儿童国医启蒙教育读本》撰成后,约我写序,我虽然觉得这一领域还十分生疏,但还是欣然命笔。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资深研究员2010年国庆

序二

中医复兴应从娃娃抓起

这是一本非常特殊的书,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清新中医诊所的杨志勋教授让几岁的小孩学中医。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之中,中医如此艰深难学,儿童怎么能学会中医呢?孩子会明白中医的道理吗?杨教授近几年的尝试,明确告诉我们,从娃娃开始学习中医,对于孩子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并自觉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减少疾病,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杨教授使我们更加明白一个道理:中医复兴应从娃娃抓起。所以,他出版的这本书,书名带有“儿童”、“国医”、“启蒙”三个关键词。书中还有一幅照片,是北京永定门幼儿园的儿童学习中医的情景,横幅是“娃娃国医启蒙班”。北京定安里小学两个班的孩子也接受了杨教授两年多的中医启蒙教育,通过让中医走入小学课堂,孩子们在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那么,今年已近七旬的杨教授,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心血,从娃娃入手探索中医文化复兴之路呢?2007年的一天,我因幼儿教育专家张燕来老师的缘故,有幸相识了杨教授。此时,他正在启动创办这一事业。他告诉我:中医是国宝,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中医复兴要从娃娃抓起,只有从这里起步,才能打好基础。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都很关注这一课题,但是从何处抓起?怎么抓?则无先例可循,他愿意在这方面实验探索一下,给国家提供一些经验。如果时机成熟,由国家在更大的范围内,使中医文化列入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少年儿童,从中华医学中获得做人的智慧、健康的知识和成才的道理。

杨教授近四年来呕心沥血,不仅编写出了适合儿童阅读的、以中医文化为内容的口诀式五言句启蒙教育读本,更重要的是,他还进行了真正的实践,在实践中也获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位2000年出生,4岁开始跟杨教授学中医的刘子实小女孩,在学医心得中写道:“我学中医的原因是自己身体不太好,总是感冒。现在学中医后我身体好了。偶尔有小毛病也能自己处理而不用跑医院了。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免得交叉感染。”“中医开阔了我的思维,上课老师提问后,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思考问题的角度会与众不同,很新颖;中医使我了解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我是阴虚体质,饮食方面茴香、樱桃、橘子都不适合我”。“除了叫杨爷爷,我还尊称杨老师为师爷。我很庆幸,是师爷把我带进了中医神奇的世界。我非常感谢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我在这衷心祝愿师爷长命百岁”。

孩子的家长讲:“三年多的中医学习,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乃至我的家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庭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中医重在感悟。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是无数个圆,中医是自然观、人文观、生命观,中医是永远嚼不完的口香糖——只有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非常愿意把快乐分享给大家,努力支持孩子共同成为《黄帝内经》的传播者。”

2001年出生,5岁开始学中医的男孩姜兆聪谈了他的感受:“我感觉中医很神奇,可以不打针、不吃药就能治病,中医讲养生,养生最重要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回忆以前的我,动不动就生气,学中医之后,我知道生气伤肝、大怒损阴、大喜伤阳,慢慢地我可以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情了。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常心。”“养生除了要保持平常心,还要节食养内。要按时、按量营养均衡吃饭。早饭要吃饱,因为早五点到七点是大肠经运行的时间,那时候大肠排空了大便,肚子里就空了。七点到九点是胃经的运行时间,所以可以多吃点。中午要吃好,要吃易吸收的食物,因为十三点至十五点是小肠经运行的时间,小肠的功能就是吸收营养,所以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因为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是心包经运行时间,如果吃太多的话,会压迫心包。现在我已经基本能做到按时、按量、营养均衡地吃饭了”。

孩子的母亲说:“杨老师用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小孩的注意力,能够引起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所以儿子从上课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一直都是兴趣盎然。让一个小孩子从刚开始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这期间杨老师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中医的学习,不仅使儿子性格发生改变,还表现在生活当中的好多方面。譬如:夏天他几乎不吃冰淇凌和冷饮,对于所有吃进嘴巴的食物,他会分辨是否是垃圾食品。每天的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因为他知道,保命要先保胃,节食才能养内”。

1999年出生的刘尚瑾,7岁开始接受杨教授的中医启蒙,他的父亲讲:“在7岁的儿子将三根稚嫩的手指,老道地搭在朋友宽厚的手腕上、开始诊脉的一刹那,立刻吸引了一片惊奇的目光。当儿子依着脉诊口诀逐个说出脏腑的脉象后,朋友们开始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孩子真的能学懂博大精深的中医吗?”“此时此刻,作为父亲的我,心中除了阵阵欣慰外,涌起的却是对杨志勋教授,对他开办的儿童国医系列教育班,对承载传递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往圣先贤们的深深感恩之情”。

杨教授在北京永定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同样获得非常好的成效,使孩子们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一个叫全韬的孩子,他的家长说:“自从接受国医启蒙教育,孩子的变化太大了,有一年过春节时,全韬感冒了,咳嗽非常厉害,我要带他去医院看病,而他对我说:‘不用去医院,去医院打针输液,把我的胃都伤了,我要保护好我的胃。’于是他对妈妈说:‘妈妈您帮我洗个苹果吧,苹果有润肺止渴的作用,我吃了苹果就会好的。’第二天果真好了,他对妈妈说:‘我就是咱们家的保健大夫。’家长听了孩子的这番话,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杨教授的这个极有意义的探索,虽然只有三四年时间,但是其所代表的发展方向,内涵丰富,前瞻性很强。我想,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健康幸福,那么,就让孩子赶快学一点中医吧!学习中医知识,获得中医文化智慧,绝对不是孩子学习中的选修课,而是一门必修课。中医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我想,杨教授积极探索的这一经验,如果能在全国幼儿园、中小学校普及开来,这将不仅仅是少年儿童之福,更是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之福,那自然便是全民健康、社会和谐之福。杨教授不愧是儿童国医启蒙教育领域的开拓者,是一位有着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的儿童国医教育家。祝愿中医复兴从娃娃抓起这个伟大事业,在神州大地成燎原之势,欣欣向荣起来。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蒋晔2011年元旦写于北京颐和山庄紫霄园

缘起

缘起

我叫杨志勋,1943年出生于上海市,今年已67岁,学医和从医加起来将近40年。我从一个力学研究生转到中医岗位,再从带研究生的教授到致力于娃娃学中医的幼儿园园长,细想起来,有其偶然的一面,也有其必然的一面。

一、我学习中医的过程

说起来,我开始接触中医药纯属偶然,那时我在接受“再教育”,除了开推土机,下班后没有事情可做,我母亲怕我荒废了时间,就教我学中医,用双手为师傅们治病。第一个患者是我所在单位车队队长的妈妈,60余岁,处于哮喘病急性发作期,用药无法缓解,晚上只能跪着打瞌睡。我用母亲教我的点穴方法为老人调整五行,居然因此见效,一周后老人便能躺下睡觉。这件事情使我对中医产生了兴趣。这以后,找我看病的师傅越来越多,逼着我接受父母的不间断函授,一晃几十年,中医药一直伴随着我,为同事和朋友解除病痛几乎占满了我的业余生活。

2000年我作为国家科技成果“新药管疗法”的负责人,在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门诊部主持“新药管疗法”的临床应用规范研究,开始了我专业从事“新药管疗法”临床推广工作的生涯,接触了数千个一身数病、一病多症的患者。在一个个患者告别疾病的欢乐中,越发感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学习和实践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本身是一种享受,是精神和智力的提升,是对系统论的再认识。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去当职业医生,但绝不能是医盲。回顾我从一个学习理工科的中医盲,到后来中医药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再到近几年致力于为社会各阶层普及中医药教育的过程,粗想起来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1.我父母生前是被患者誉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家,为我学习中医药提供了最可信赖又无任何障碍的老师和资源

父亲曾以其德术统一及解决一身数病和一病多症的业绩,荣获1989年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母亲75-78岁连续三年获“三八红旗手”称号,以表彰她治愈类瘫、小儿脑瘫等难治证二十多例。从做人之道到从医之道,从医疗思路到方法组合诀窍,再到对医疗中风险的把握,从医理到医术的个性化,给了我心灵和思维上的烙印,至今成为我行为的准则。在我协助他们完成“新药管疗法”著作撰写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较为系统的提升。这是我至今能够独立主持临床门诊,在中医“是医”部分的运用中,能够让广大患者较为满意的根由。2.我的工作经历有助我对系统科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自己的系统思维和能力,为我学习中医药学的“非医”部分,从方法论和专业知识上提供支持

也许是老天的安排,我自大学毕业后的经历,从在基层当推土机手到归队搞研究,再到企业微观、行业中观、国家宏观,从生产、科技、经济、金融到教育,从战术到战略,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几乎都以多种方式介入,并有机会与顶尖专家合作研究,直接受他们的熏陶,使我的思维能力不断系统化和注入活性,形成我在学医、从医中,面对不同专业、经历的患者时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和“同分异构”的思维去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使患者能从自身的专业、工作和经历出发,理解他们症状的“非医”根由。所以,我今天在与大家分享中医的博大精深时,能够让4岁的娃娃到白发的老人,让不同学历和经历的人都能为中医振奋,这全得益于我在各行各业中的老师,他们不少是一流的,也有的是很普通的人,但他们的一句话、一件事对我讲课能够做到深入浅出都至关重要。3.家教和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使我步入学中医的快车道

我跟父母学医基本上是以书信来往和短期(3~7天)随诊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因为他们在上海,我先在山东后来在北京。那时通信手段很落后,所以我每接一个患者,都把症状、诊断和我的建议书面报告父母,他们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从整体到细节都作修改。我根据修改的结果再与患者核实。这样日积月累,经过近14年的函授后,我父母说,你可以给人看点小病。在这中间,学切脉和学开处方的入门都靠随诊,手把手教各用了一周时间,总共约100小时,白天实际操作,夜晚家父针对一个个患者,从脉象到症状、病理进行详细讲解。一直到他们临终前,我的每一个处方都要他们看后才给病人。4.周围患者对我的信任,是我能持续学医的动力

随着我学习中医的逐步入门,以及患者的不断增多,在接受函授的同时,我结合临床问题,开始学习《黄帝内经》、《难经》、《类经》、《脉经》、《医宗金鉴》、《本草纲目》、《医方集解》等著作,至今已有30余年。但真正较为系统地入门,还是在近10年,给没有医学基础的患者讲课,逼迫我去思索中医的真谛和它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于是形成了我在中医入门教学中坚持的“保持中医灵魂的纯洁性、倡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立足患者疗效的实在性”的基本思路。患者,特别是“一身数病,一病多症”的患者,在接受我们的诊治时,他们都能按要求完成作业,提供既往史、现病史、家族史和生活史的情况。不仅有助于我在诊治中力求“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而且也丰富了案例教学的资源。这些案例是人们自身、亲人、周围朋友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以此为镜,感悟中医,就会身临其境,容易在似懂非懂中互动,最终懂的得以升华、不懂的得以理解。日积月累,坚持数年,这一人群也就走出医盲,不同程度地为自身的健康,从生命自律的高度,把握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乃至本能。也正是在和数千这样的患者一起研究和调治疾病过程中,给了我感悟中医最好的机会。

二、我涉足教育的过程

我涉足教育始于1958年,当时在上海敬业中学上高中,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为干部业余文化课教学。参加工作后,在所在单位或系统,直至国家部门和院校,都承担教材编写和教学任务。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学成为我的一种享受,因为它使我在教学相长中开智。

20世纪80年代初,我一度热衷于人才学的研究,注重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成长的思考,同时对我周围经常交往的确有学问的学者和确有绝活的人才进行实证求教,从中引发对教育问题的探究。譬如,好奇心是成才的基本素质,从这个角度研究教育,其基本任务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促进其向科学好奇心转变,思维方式由常态思维向超常思维和反常思维转变,心理素质从自我肯定向在科学的实践中不断自我否定转变,永远不以权威自居,在战胜自我中实现科学生命的自我超越。这应该是当今教育学在战略层面上的重大命题。

改革开放30年中,也许是老天的安排,让我有机会在能源、科技、经济、中医四个领域中工作,从企业微观、行业中观到国家宏观,从战术到战略,在直接参与中,不断面临研究创新的挑战和人生经历中一流人才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再一次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在参与数十年的成人素质教育后,我开始关注儿童的教育。

三、儿童国医启蒙教育的缘起与实践

2001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出诊时,为纠正儿童不良的生活习惯,家长希望我出面跟孩子说,同时,我发现家长在自身和孩子的健康上存在不少误区。从那时起,我们和首都儿科研究所一起不定期给家长举行专题讲座,但主要是针对儿童疾病。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给一位小患者刘子实治病的同时,教她学中医,她的家长也同步学习。孩子进步很快,我想教一个就有这样的效果,还不如多教几个。就这样,经过一定的准备,在好友们的支持下,特别是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于小华老师、北京图书馆的高老师和世和经典教育的陈方老师的帮助下,2006年春节后,儿童国医启蒙教育正式开班。

教材为自编,以《黄帝内经》的理念为主线,以历代医家的思想和行为为背景,分成医德、医理、医者三部分,体现中医做人之道、健康之道和成才之道三道合一的特点,以口诀的形式,五字一句,全文1200句。

开班至今已有5个年头。在原北京电视五频道和中央四台“中华医药”栏目的关注和推动下,目前已经发展成国医入门和国医启蒙两个层次的班,共3个,其中国医入门班1个,参加学习的孩子有16名,国医启蒙班2个,参加学习的孩子34名,后来又逐步拓展到永定门幼儿园和定安里小学二年级,国医启蒙教育现已被列入该校的教学课程。

通过5年多的儿童国医启蒙教育尝试,使我们对办好这件事有了初步认识。1.儿童国医启蒙教育的目的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儿童从小的教育对其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或是儿童自身都期望成才,在成才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许多真知灼见。树大根深,根深叶茂,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心,修心本修性,性和则心平,心平则气和,气和正气存,正气若内存,邪气则不干,体健而行正。

综观中国医史,凡大医者均是做人之楷模、健康之表率、成才之大师,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中医学三道(做人之道、健康之道和成才之道)合一的特点,这是至今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在儿童中开展国医启蒙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从三道合一的层面上,营造氛围,师生共同感悟大医家的修炼为人,而不是靠说教,细水长流,潜移默化,在做人、健康和成才三个方面得以开悟。综观许多人生成败,似乎人生成功要经历这样的循环:种根定基、自律定力、融入社会、整合资源、标新立异、自我否定。而一个人的童年种下什么样的根,心中有什么样崇敬的榜样,就意味着心中装上了什么样的发动机和指南针,对其今后的成长方向乃至一生都至关重要。自律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又是成功的基本保证,自律是行为的自律,其动力和参照系是种根中的榜样。融入社会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体现了一个人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同能力。得道多助,种根和自律是融入社会的内在依据,是从纲的层面上,解决合道的问题。同时,融入社会还需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在目的层面上求同存异。整合资源是创造人生业绩的通道,融入社会是整合资源的前提。整合资源的成效取决于整合者的战略能力和执行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标新立异体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建树,从思维讲是理化行中的活化思维和个性化创造能力。自我否定是一个成功者面临挑战保持周而复始创新意识,不断转换和提升时空,重新认识自我的关键,是拓宽和开辟人生新领域的机遇。挑战由我起,机遇由自给,挑战和机遇,全由自我否定出。自我否定的动力来自种根,种根的深度决定自我否定的自觉性。2.儿童国医启蒙教育的定位“种根定基、自律定力”是对人尚未经济自立而进入社会时,从人生方向和为人准则上,应该心验的重点;“融入社会、整合资源”是人进入社会去探访创业之路时应该练求的基本功;“标新立异、自我否定”是人走向成功目标和达标后的心理定位。显而易见,儿童处于人生的第一阶段,其教育自然围绕“种根定基、自律定力”来进行,这同样也是国医启蒙教育的定位。

在教育举措上重氛围,远说教。课堂氛围和家庭氛围要同步建设,互相促进。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及病理特点出发,教学重点、教案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服从宗旨。努力做到做人之道、健康之道、成才之道的理念不走样,种根定基和自律定力的初衷不偏离,理念生活化、表现口诀化、注解故事化、形式多样化。一句话,形式服从效果,效果归属初衷;形式服从内容,内容体现理念;理念体现生活,生活源自儿童;理念传播通道,通道不拘方式,方式适宜儿童。3.儿童国医启蒙教育的思路

思路可概括为:从中医“做人之道、健康之道和成才之道”三位一体的特点出发,以“种根、自律和开智”为宗旨,以“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教学原则,以“听故事、悟做人、重种根,学医理、议生活、求自律,论医案、促思维、开智慧”为主线,以儿童为主体,采取多种适合儿童特点和兴趣的方式,在互动中师生与古代医家共同对话,在对话中开悟。

三道合一,出自《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最后一段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论点。与这四种高人相比,我们统称为愚人。这四种人应该说都是做人的楷模、健康的表率、成才的大师。

种根是儿童从小在心灵上得到“中和”思想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心态,心态说到底是个价值观问题。自律是儿童行为健康成熟的标志,它受价值观的主导,也受思维方式的支配,在健康问题上行为的自律则取决于儿童对医理明白的程度。开智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建立,重点是尝试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让儿童在感受从目到纲又从纲到目的思维训练中,体会运用“同分异构”思维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过程。

四性是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时的原则。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来源,知识和科学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实用是教学的目的,是使兴趣由感性逐渐转向理性、由一时转向持续的关键。整个内容力求贴近儿童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中的误区,用中医文化和中医医理的力量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标准规范。

主线是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从授课方式、教学重点和最终目的作出的原则性规定。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氛围的营造,氛围以中医文化为支柱,以儿童为主体,老师与儿童在学习中是平等的,通过互动,在共同感悟医家、医理中共同提高。老师对中医文化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以自己的真心去感染儿童的感悟,这一点十分关键,以区别于其他教学。教学的三个方面正是体现三道合一和儿童特点相结合,并落实于教学实践中各具特色、有机结合的环节,缺一不可。4.儿童国医启蒙教育的方式

方式服从于儿童在接受教育时的特点、启蒙教育的目的、期望值和内容。课堂教育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每期一个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时孩子要做到心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强调用脑记,家长陪读作记录。课后都留有一周内应该完成的作业,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家长负责辅导。对一些中医中的难点(如生命观、五行学说、中和观、四诊等)则利用长假举办封闭式的集训学习,时间3~5天。学习采取授课、案例讨论和临诊实际操作,老师手把手教、孩子自身总结和共性问题共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的主线是明理行理合,合在思维上。合是一个过程,拟分为知理、识理、融理、化理、通理和合理六个环节。知在内涵,识在联系,融在规律,化在个性,通在行理,合在道上。考虑孩子的特点,把背诵、画画、演讲、表演、游戏、讨论、户外参观等方式结合起来。

背诵是基础,是知理的基本方法,要求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每周背诵20句,共100字。对于医理部分,倒背如流尤其重要,因为医理学习是由理涉症,临床应用往往是由症涉理。使儿童在背诵中得到正向和逆向思维的感悟。

画画,重在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让孩子在形象思维的时空中不断感悟中医文化的理念,展示中医生命观中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质。

演讲,是想和说的统一。只有心中想得明白,才能说得明白。重在检验孩子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程度,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感悟想与说的关系。

表演,重在全面展示孩子想与说、说与做统一的能力,锻炼他们将内在的心验转化成外在体验的能力。

游戏,是一种氛围,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娱乐互动中强化记忆和理解,感悟中医哲理中一些靠说教让孩子一时难以接受的概念。

讨论,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功能是巩固和提升单向传授知识教学效果。讨论的基点是突出中医医理中的至理名言,重在互动,激活儿童思维,以促进生活化表现与专业化医理双向转化为重点,以儿童习以为常的异常行为和历代名医案为教案,在活跃而宽松的氛围中,体验综合思维的特点和轨迹。一个命题的讨论需多次,进度服从效果。5.儿童国医启蒙教育的切入点

儿童国医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更不同于中医专业教育。其中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关系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有限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点滴体会是:切入点要体现《黄帝内经》中的至理名言,符合儿童成长阶段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状况,又要是困扰儿童身心健康常见的行为误区。在教学中力求这三个不同层面的相通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关键,也是实施本教案时在操作层面上的本。

至理名言是《黄帝内经》的精髓,从不同视角揭示《黄帝内经》的本质。如“百岁未衰”是对内经作为宏观生命科学使命的定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实现“百岁未衰”的思维观和行为观的统一,是“道、理、法、术”的统一;“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揭示“百岁未衰”的关键是做“合道之人”;把握“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调神道,是“法于阴阳”原则的具体化,是适应四时之变的养生方法;“过犹不及”是《内经》在哲学层面上对辨证思维本质的揭示,同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儿童在“做人”上需明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在他们的成长中,从“做事先做人”出发,围绕“做人的标准”,注入人类价值观和思维观的精华,从小进行“种根”为主题的教育,根正苗旺,根深叶茂。其主题是“无我”、“仁爱”、“融通”、“诚信”、“包容”、“平常”、“中和”。以此可引出许多话题。如:做人始于感恩;学医是孝道之基础;做人的目标是平常,平常即正常,平常即合道,平常即中和。做明(白)人、民(百姓心中)人、不求名的人;中和人则大气、不傲气、和气、正气;中和必无我、无我必舍己、舍己方仁爱、舍己方包容、舍己心平常、平常自平安。

儿童身上常见的“不自律”现象,究其根源,有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也有生理问题。从这类问题切入,感悟《黄帝内经》,因贴近儿童生活而激发他们学习国医的兴趣,又使《内经》中的理念回归生活,有助于通过生活的多种表现感悟《内经》中至理名言的真谛,从而明白要使自己在“自律”中获得身心健康,诀窍是在“戒”字上下工夫,即“戒”去一切促使由生理向病理转化的心理和行为。

在生活表现中,儿童为什么比老人抗寒;为什么好动;为什么好发脾气;为什么喜吃甜食和贪凉;为什么易恐惧;为什么容易感冒,治疗不及时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为什么有的特能吃、有的无食欲、有的光吃不长肉;为什么有的大便比成人还粗、有的大便为巧克力豆样、有的大便不成形甚至完谷不化、有的小便频或遗尿;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肚脐周围疼痛;为什么有些孩子一动就出汗,遇热就出大汗,或睡着就出汗而醒;为什么有些孩子晚上睡觉会磨牙;为什么有些孩子常患口腔溃疡;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出现地图舌;为什么有些孩子易流鼻血;为什么有些孩子精神不集中;为什么有的孩子一上课或看书就打瞌睡,而有的孩子睡眠很少且饮食不多,也不长个子;为什么有的孩子爱咬自己的指甲;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喜欢独自一人;为什么感冒发烧,烧退后不能马上进补;为什么炎热夏天却不宜以吃冷饮来消暑;为什么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要少说话、不宜生气、不宜喝水;为什么早餐可多吃,但以七八成饱为宜,中午要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晚上宜少吃;为什么吃饭菜要均衡;为什么儿童不宜多吃糖或酸性的零食或油炸食品;为什么睡觉睡的是时辰觉;为什么对孩子玩电脑和游戏机的时间要严格控制;为什么患咳嗽、哮喘、湿证的儿童不宜吃羊肉、鸡肉和海鲜一类的发物;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弱视。面对此类问题,只有将其中的医理讲明白,引导孩子树立禁戒意识,才能促进孩子心理和行为自律。

四、读本编著的几点说明

按照中医是做人之道、健康之道、成才之道三道合一的特点和学而致用的目的,本读本分为学习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学习篇中包含中医与做人、中医与健康、中医与成才三个篇章,实践篇是对近五年以来家庭和学校参与儿童国医启蒙教育的写实。

学习篇中的每一篇章均以导读开首,以口诀为主要内容。导读部分中的观点是口诀的主线和纲领,旨在提高家长和教员对国医启蒙的认识,把握国医启蒙教育中的精髓,力求帮助家长辅导孩子,或在教员从事儿童国医启蒙教育时起到入门的作用。口诀部分由做人、医理、药理、医者等组成,由于每节口诀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互相之间没有明确的纲目关系,难以做到以一句口诀囊括全部内涵,所以在编写中采取以首句为本节标题的简化做法。

本书的形成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吸纳了不少行业中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融合了家长和儿童在国医启蒙教育互动中迸发出的具有生活化特点的亮点。本书最终的完成,是一批忠诚于国医普及教育的志愿者长期辛勤劳动的成果。

书中中药饮片图片由傅海波摄影处理,中药植物简图由张浩琳、伊鸣、胡厶月、刘冬云绘制,在此深表谢意。第一章做人篇导读中医与做人

人来世上首要一事即谋生,年幼无力仰仗长辈,自立后主要靠自己。做事为谋生,虽同为谋生,但其价值不同,有的谋生为自己,但不损他人,有的谋生给他人以谋生的机会,而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有的自已谋生则以更多的人失去谋生的机会为代价,而遭到世人反对和唾弃。事同人不同,其结果差异很大,甚至截然不同。

人与事的关系,人为主体,事为客体,人要做成事,必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心想事成,这颗心必须是为大众之心,是平常之心,是相通于天地之心。合天理顺民意,则必定得天地相助,得道多助;否则必是天地不容,失道寡助。因此,谋生靠做事,做事关键在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第一位的。做人的标准决定于人的价值观,决定于人追求的境界。一、从《黄帝内经》感悟做人之标准《黄帝内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研究生命科学的巨著,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作为生命科学的宣言书,在阐述生命可以超越这一命题时,把实现“百岁未衰”的人生境界,归结为做人,并系统地提出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标准。1.真人的标准《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与道合同,惟真人也。”《类经·卷一·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中曰“真,天真也。不假修为,故曰真人”,真人“有道独存,故能独立守神”,“神不外驰,故曰守神。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真人体合于道,故后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终,形去而心在,气散而神存,故能寿敝天地而与道俱生也”。

注释:真人,修真得道之人。他们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坚持和善于“调息、调神、调身”的活动,使精神形体完全适应自然的要求,在养生上达到最高的标准。《文子》曰:“得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2.至人的标准《类经·卷一·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曰“至,极也。淳,厚也。至极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合阴阳之变化,顺时令之往来”,“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积精全神,聚精会神也”,“至道之人,动以天行,故神游宇宙”,“此虽同归于真人,然但能延寿而不衰,已异于寿敝天地者也”。

注释:至人,修养高深,思想行为与“真人”相似。在“调神”活动中与“真人”独立守神,和于体内而不外驰不同,其作法是使神志开放,驰骋于自然界,注意力达于四面八方。3.圣人的标准《类经·卷一·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曰“次真人、至人者,谓之圣人。圣,大而化也。圣人之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处天地之和气,顺八风之正理,而邪弗能伤也”,“圣人之心,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离于世,内不化所以全道,故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则身安,故形体不敝;内无思想则心静,故精神无伤。内外俱有养,则静悦自得而无耗损之患,故寿亦可以百数”。

注释:圣人,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通晓八风(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伤人之理而知所避让,以免受到伤害。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相应,无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4.贤人的标准《类经·卷一·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曰“次圣人者,谓之贤人。贤,善者,才德之称”,“君子之自强不息,安时处顺,能复能载,能包能容,可方可圆,可动可静,是皆效法天地之道”,“贤人从道于上古,故亦可益寿,而但有穷尽耳”,“人操必化之器,托不停之运,鸟飞兔走,谁其免之?独怪夫贪得者忘殆,自弃者失时,时其有止也,若何之?盖不知时命耳,彼贤人者则不然也”。

注释:贤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故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真、至、圣、贤,体现了围绕“道”,人在摄生上的不同层次。做事先做人,做人的层次决定了做事的层次,是合道还是达道,还是从道,还是符道。作为我们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被称为愚人,说到底是经常离异于道。做人若成道上人,则做事必“得道多助”。

真、至、圣、贤、愚五种人都是凡人。他们的区别,从凡俗的角度似乎可这样理解:愚人归于凡俗,贤人凡而不俗,圣人凡而脱俗,至人和真人凡而超俗。其区别是至人达外超俗,真人修内超俗。二、从自然观感悟做人之标准

自然观反映古人对自然发生和运行规律的认识,地球自转感悟阴阳,地球绕太阳公转感悟五行,世界万物无一例外均置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轨迹之中,把这种感悟推而广之,用于观察一切有联系的事物或系统,就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五行这一观念出在中国,与华夏民族在地球上所处的亚热带位置密切相关。

自然本身及其万物的本身和相互关系不论复杂程度、模糊程度,最终都可以阴阳五行这一纲来简单化揭示或清晰化展示。自然可养育万物,自然也可毁灭万物,关键是自然是否平常,平常即正常,平常即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故为圣度。自然若平常,就不会出现“至而不至”或“不至而至”的异常,万物生长化收藏就会与自然同步运行,体现自然对万物的诚信;同时,尽管万物如此形色不一,自然对万物均是一视同仁,体现自然的包容性。此为自然的中和观。做人之道说到底是遵循自然道,即做平常人、做诚信人、做包容人。三、从人文观感悟做人之标准《辞海》中关于“人文”的注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周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依此推理,人文观似乎可理解为,人们对天下事在观念层面上的认识,归属于世界观。观念,在《辞海》中被注解为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世界观,在《辞海》中被注解为:亦称“宇宙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风雨中,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东方文化的支柱,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不可战胜之根,源远流长,阳光雨露继续哺育我们健康成长,而且越来越为西方有识之士所关注,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颗不可多得的明珠。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文明、不协调的状态,这一切都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反思这一严峻挑战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把希望转向对中国经典文化所倡导的人文观的研究和实践。

儒、道、佛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三大支柱,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日常起居、身心修养,这种渗透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存、根深蒂固,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观。为此,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并称“三圣”,受到同样的尊奉。

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经典文化对做人标准的影响,佛学提倡“中”,即无我,第一命题是“从无我而来,到无我而去”;儒学提倡“仁”,即仁爱,平等待人,一视同仁,和谐为本;道学提倡“圆”,即圆满,圆即天道,满于天道,天道乃宇宙的发生和变化轨迹。融通,即天人合一,天人一理,从天道看人道,人道事道合天道;中医提倡“通”,即生命系统,对外全方位开放,对内协同有序。“通”使生命融通于天地之中,周而复始,不间断地吸取天地之精气,在随天地的变化中调整自身的内环境,实现生命的自律。“通”使个人与社会融合,融合的前提是“和谐”。

和谐来自价值观与思维观的相融,说到底是人性与社会性的相通。“中和圆通”的内在关系是:以无我为圆心,仁爱为半径,运行轨迹为圆,圆要周而复始转,无头又无尾,关键一个“通”。综上所述,中国经典文化的本质是“周而复始运动的圆文化”。按此本质做人,做的是循天道、和社会、求自律的人。四、从大医家师范感悟做人

综观历史,凡能流芳百世的,一定是推动历史前进,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领域为民谋利益之人或组织。其中,中国医学史上以神医扁鹊和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为代表的被誉为大医家的医学大师们,他们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中华文化经典的体现。他们是历史之精英,做人之楷模,健康之典范,成才之先驱。

他们以救死扶伤作为毕生的天职,以精湛的医术服务于患者,来体现其高尚的医德,即所谓以仁爱之术体现其仁爱之心。他们的文化底蕴或为儒学,或为道学,或为佛学,或为兼有。作为个人,其人生轨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特色,是做人之道、健康之道和成才之道三合一的特点,而主线是做人,是在超越自我中实践德术相通。作为修炼的境界,或宗于道,或通达于道,或循行于道,或符合于道。由此而来,集道儒佛于一身的药王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第二》中,对医者的性、体、法进行了整体规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五、感悟做明人

明人即明白人,明白在道上,道即客观轨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的关系,天地育万物,万物含人类。天地之变化影响人类之变化。1.追随榜样

不同价值观追求的榜样不一。这里所说的是指合于道的杰出人物,或是体现“真、至、圣、贤”精神的现实人。中国历史上,能予以肯定的是以孙思邈为代表的大医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创造医学辉煌的同时,更以他们的为民行为,为后人留下了体现中华经典文化的经久不衰的精神财富。他们是历史之精英、民族之楷模、成才之大师、超越自我之典范,是中华民族之骄傲,自然应是炎黄子孙心中的榜样。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民族应该有其自身的主导价值观,这是民族凝聚力的根。肩负未来历史重任的儿童,理所当然应从小在心中以这些楷模为榜样,一旦榜样扎根,他们身上就装上了发动机和指南针。明白人,明在心中榜样上。明在以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来规范自己的一生上。2.相通于道

道在历史上有很多含义。这里取之于“道法自然”的“道”,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之轨迹。从中医角度讲,相通于道即为合道而行,做明白人,明在时空上,天地人时空。天地为自然,人与自然间,人随天地动,常言所指,与环境友好;人与社会间,随动和互动,常言所指,求社会和谐;人自身组织,功能间互动,常言所指,保生命自律。友好、和谐、自律归道,明白人明在情志、思想和行为合道。儿童从小接受合道的理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明白悟道的重要性,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成为上道之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引导儿童在接受这些大医家的感人思想和行为熏陶中,潜移默化,感悟人生,久而久之,在幼小的心灵上出现一面合道之镜。3.否定自我

以史为镜,英杰辈出。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历史评价其功过是非,或功大过小,或功小过大,或在学术上曾辉煌一时,但之后平平,再无新的建树,有的固执己见成了学霸,而走向反面。究其原因固然有所不同,但归结起来,都出自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如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不能在提升时空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成功,不能密切关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新动向、新发现,致使不能以变化了的事实来扬弃自己曾被肯定的成功。否定自我,体现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生命力,始终遵循天地人时空的变化,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永远不停留在一时的成功上,靠自我否定使自己的生命可持续闪光。4.提升思维《辞海》中对思维的解释有三种,一为犹思考;二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三指相对于存在而言,指意识、精神。

我的理解是思为思考,维为维数,即时空。有一维空间、二维、三维、四维……维数决定人的视角和视野。同一事物,当维数不一时,对事物的认识和结论也随之变化。就像广义相对论只可能在四维时空中产生。现代医学中的关于绝症的结论,绝在时空上。很难想象二维空间的思维能成功地去认识和解决本属于三维空间的问题。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如果不能认识,原因在人的认识方法出了问题,而首先是时空的不到位。

我的第二理解是思考的路线,或思考的轨迹或程序。

我的第三理解是思考的方法,就是通常所指的思维形式。提升思维最首要的问题是维数,即时空的提升。明白人,明白在时空。

民人即一切为百姓,从人文观讲,他的时空是社会,即只有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因此他的时空是无限的。

因此,提升思维说到底是世界观的问题。明白人明白在世界观上。5.落到四气

其含义是:做人要大气、绝对不傲气、为人要和气、保持人正气。而要做到四气,关键是要提升心态,即天地之心人大气、平常之心不傲气、仁爱之心人和气、无私之心人正气。第一节做事先做人【基础口诀】

做事先做人 学医先学道 诚信与包容 天道之核心

济世与救人 学医之初衷 救死与扶伤 医生之天职

肯定与否定 对象是自我 环节有四个 认识与把握

战胜与超越 唯天道为上 唯实践为上 唯患者为上

忌人云亦云 忌唯我独尊 忌一叶障目 忌本本主义

忌教条主义 忌经验主义 学医之诀窍 虔诚与潜心

勤学与磨练 悟性与灵通 从医之诀窍 一心为患者

修德贯始终 长者为我师 患者为我师 师生相对言

普天有老师 善学永拜师 反省永不息 学医与从医

轨迹理化行 明理为前提 行理求明理 明理行理合【中药-茯苓】

茯苓经上品 渗湿之圣药 甘淡平药性 归心肺脾肾

利水渗湿功 健脾宁心效 祛邪又扶正 治痰之主药

虚寒滑精忌【难字读音】hé zhōng huàn zhàng qiào qián mó qū核 衷 患 障 窍 虔 磨 祛【掌握要点】

1.本讲是做人学医之纲,全文都应该熟读背诵。

2.认识国医启蒙教育的目的是在帮助儿童成长过程中接受做人之道和医学之道的根本教育,把修德贯彻人生的始终。

3.接受诚信、包容、济世、救人的做人准则,摆正与书本、自我、老师的关系。

4.明白虔诚、潜心、勤学、磨练、悟性、灵通、拜师是学医、从医能有所为的捷径,也是一个人做任何事能有所成效的通道。第二节闻过而则喜【基础口诀】

闻过而则喜 过而立改之 民间之医药 中医药本源

名医是民医 百姓心中医 名医非民医 远离百姓医

历来之医圣 皆为百姓医 贫富和官民 民医视同仁

患者是准星 端平一碗水 黄金确有价 人格则无价

民医苦和乐 互动在患者 患者危转安 苦自转为乐

患者病转康 民医苦化乐 同分异构律 宇宙生命纲

学医和从医 视角三同源 中医和易经 源于宇宙道

治国和治人 脉络自相通 良相或良医 同处一层面

视野天地人 思维整体观 人随天地动 人间乃互动

人自身组织 功能间互动 随动和互动 有序与无序【中药-枸杞】

枸杞补阴药 本经之上品 甘平而无毒 归肝肾两经

滋补肝肾功 益精明目效 主五内邪气 久服坚筋骨

轻身而不老 过食会上火【难字读音】mài luò wéi gǒu qǐ脉 络 维 枸 杞【掌握要点】

1.从中医药源头上,了解做一个百姓心中医的道理,重视向民间学习。

2.了解百姓心中医的价值观、苦乐观及行为准则。价值观是“黄金确有价,人格则无价”;苦乐观是“患者危转安,苦自转为乐”;行为准则是“患者是准星,端平一碗水”。

3.从道的层面上理解中医药学的时空观和医疗观,视角、视野、思维整体观。第三节凡大医治病【基础口诀】

凡大医治病 必安神定志 必无欲无求 大慈恻隐心

普救含灵苦 夫为医之法 禁多语谈笑 禁谈谑喧哗

禁道说是非 禁议论人物 禁炫耀声名 禁訾毁诸医

禁自矜己德 医人之膏育 偶治瘥一病 则昂头戴面

有自许之貌 谓天下无双 人若行阳德 人必自报之

医德之基础 平等是灵魂 大凡良医者 爱人知人观

德术为一体 必仁爱之士 必聪明理达 必廉洁淳良

仁怒博爱德 宣畅曲解智 疗君亲之疾 救贫贱之厄

中保身长全 以养其之生 扬人道主义 托任信皆可

力以真求美 实事求是本 虔勤求古训 善博采众方【中药-党参】

党参经上品 性甘平无毒 归脾肺二经 健脾益肺功

养血生津效 适应于三证 脾肺气虚证 气血两虚证

气津两伤证 轻证替人参 忌用量过大 忌藜芦同用【难字读音】cè xuè zǐ jīn huāngchài è lí恻 谑 訾 矜 育 瘥 厄 藜【掌握要点】

1.帮助儿童接受医学大师“无我”、“心净”的精神世界的熏陶:对己,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善救众生;对同仁,不议论,不诋毁;对工作,严谨不浮;对成绩,不得意忘形;对患者,慈悲为怀,“仁”爱为本,平等之心,托任信皆可;对医术,力以真求美,实事求是本,虔勤求古训,善博采众长。

2.本讲是全面论述医学大师的精神世界,做人、做事之道,全文都应该熟读。第四节勤求不盲从【基础口诀】

勤求不盲从 精究不迷信 古而不泥古 承旧不守旧

知难而进取 博采三渠道 典籍与旧方 民间之验方

方学之本源 持精密思考 善参合施行 诊疗中结合

良医之风范 古善为医者 上医致医国 中医致医人

下医致治病 上医医未病 中医医欲病 下医医已病

上医依相色 中医依听声 下医依诊脉 善诊治医者

邪在皮毛治 诊治稍次者 邪至肌肤治 诊治次医者

邪在筋脉治 诊治更次者 邪至六腑治 诊治极差者

邪至五脏治 半死半生效 医必通药性 不拘于古方

不趋奇立异 随病症而调 善通变化裁 古方为今用【中药-甘草】

甘草经上品 药性甘与平 生用性微寒 炙用性微温

归心肺脾胃 补脾益气功 长泻火解毒 祛痰止咳效

善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性 忌芫花甘遂 长服易水肿【难字读音】nì xié jīn mài fǔ zàng cái zhì yuán suì泥 邪 筋 脉 腑 脏 裁 炙 芫 遂【掌握要点】

1.学习医学大师继承中创新的基本思路。

2.了解古代上医、中医、下医的差别。

3.理解良医之风范中的经典思路。第二章医道篇导读中医与健康

中医药源自人类生活、生产劳动的实践总结和提高,《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经过数千年不断总结,提高到目前“从学科属性是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范畴”、“形成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张大宁在第四届中医药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以及2009年国务院第22号文“确立中医药是医学科学”。一、中医与健康本源在《黄帝内经》

关注健康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2003年SARS对人类的袭击,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安全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面临的新威胁。安全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民的健康。“健康”成为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崇尚自然,关注健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世界的潮流。面对“健康”的挑战,现有的医疗体系又显得那么脆弱无力。尽管许多国家和专业机构对此已作了努力,但从整体讲,从理念到支持体系的建立还在探索之中。从本质上讲,健康问题是一个如何处理好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观、方法论及支持体系的建立问题。所涉及的范畴,远远超出目前医疗的概念和技术能力。

人类自身的健康首先是生存环境的健康,其次是个体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的自律程度。生存环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口增长、资源匮乏、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标志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直接或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减缓这种环境的恶化至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首先是人类告别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发展模式,代之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追求“生态、物质、精神、制度”四个文明协同发展的综合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环境与健康问题上,现代人面临的挑战远高于古代人。个人改变不了环境,唯一的选择是改变自己,即从理念、思维方式上走出健康误区,在知识体系和行为抉择能力上获得支持,逐步培育自助健康的能力。这也是时代赋予现代人的历史使命。

不负使命的关键是把全民的健康普及教育、民族健康素质提高作为基本国策。这是继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扫盲”之后,又一次“扫除医盲”的战略行动,其思路是:以《黄帝内经》为本源,以中医学的价值观、哲学观、思维观、行为观为主导,整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各自的优势,以纲带目,推动全民健康普及教育。这一定位的依据是:个人健康实质是宏观体系的个性化。中医学是从宏观天地人系统的角度研究人的生命现象,而现代医学则从微观细胞层面系统地研究人的生命现象。从方法论的角度,两者的整合可谓明智选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