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诊病一学就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05:55:44

点击下载

作者:宋毅、王桂茂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辨证诊病一学就会

中医辨证诊病一学就会试读:

前言

我们常常看到,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高明的中医往往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法,那么中医是根据什么来诊断疾病、确定治法的呢?

其奥妙就是辨证施治!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是通过辨别分析症状,从本质上认识疾病。施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遣方用药。

辨证施治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因而可以说是病因疗法。辨证施治也因此成为中医治病最为独特之处。

为了让更多的普通读者对中医辨证施治有深入的了解,能在生活中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及时发现疾病、预防疾病,我们将深奥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您呈现出这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小书,力求让您看得懂、学得会、用着灵。

中医诊病治病不仅靠理论,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旨在帮助您了解简单的中医诊病治病方法,对于疾病,一定要请专业医生诊治,切勿自行施治。——编者第一章 家庭学辨证,健康自己查辨证施治才有效

中医治病讲求辨证。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强弱等本质的概括。因此,证比症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疾病的本质。辨证施治祛病根

中医治病注重“证”的区别,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要从根本上治愈疾病,就需要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由于原因和机体反应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治疗原则,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此外,同一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可出现不同证型;而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这些都需要仔细辨别。通过身体“读”出疾病

要想知道疾病的情况,首先就要诊。诊是中医最为重要的手段,通过诊可以得知疾病部位、明确疾病性质、追究发病原因、预知疾病发展,从而及时遏制疾病。

每一种疾病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只要细心,总能找到疾病的蛛丝马迹。中医诊法正是利用了这点。四诊是中医的法宝

四诊是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根据民间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排泄物以及小儿指纹来推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和嗅来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作为判断疾病的方法。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病人的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察依据的方法。

切诊主要是用手指或手掌的触觉,对病人的脉和全身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八纲辨证——中医诊病最重要的手段什么是辨证

辨证,顾名思义就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的思维方法,是中医临床认识与诊断病证的重要方法。

我们都知道,看中医的时候,医生要通过望、闻、问、切的形式来诊病,这个诊病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全面的观察来考证你的健康状况,这就是中医上说的辨证。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深浅、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表里

是指病位内外和病势趋向,简单说就是病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还是身体内部因素引起的,以及疾病由内到外或者由外到内的发展趋势。找准了这一点,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疾病的源头。阴阳

中医认为万物皆由阴阳化生,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生病是因为机体阴阳失衡,治病就是把阴阳调到平衡状态。阴阳的调节也要和虚实相结合,阴虚则补阴,阳虚则补阳。反过来,如果阳盛,则会表现为上火,需要吃一些去火的食物来散掉过盛的阳气。寒热

寒热不平衡是导致身体不适的重要因素,区分寒热,是选择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寒热要跟虚实放在一起考虑,比如寒证,虚寒则需要补阳,实寒则需要散寒,总之以达到寒热平衡为最终目的。虚实

寒热、阴阳等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多了少了都是健康出了问题。多了即“实”,需要消除掉,少了即“虚”,需要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最基础的方法。表里辨证

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喷嚏,微咳。

里证: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神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泻,小便清长。

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寒热辨证

寒证:必须同时具备形寒和寒不消水。

热证:其特点包括生热和津亏。阴阳辨证虚实辨证

虚证

疾病特点:起病慢,病势缓,病程长,体质差,舌嫩,脉无力。

实证

疾病特点:起病急,病势急,病程短,体质壮,舌老,脉有力。脏腑辨证心与小肠辨证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经属心,下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两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糜、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的证候,叫作“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既要清泄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肝与胆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与胆有经脉属络,互为表里。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肝主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胆为“中清之府”,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故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病常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睾丸疼痛等症状;胆病多表现为口苦、黄疸、惊悸、胆怯及消化功能异常等。脾与胃辨证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病的常见症状为腹胀或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胃病常见症状为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肺与大肠辨证

肺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呼吸功能减退、水液代谢失常,以及卫外功能失职等方面。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便秘与泄泻。

然而,肺与大肠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如肺气肃降正常,则大肠传导如常,大便通畅;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大便秘结;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也可使肺气不利而咳喘。肾与膀胱辨证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其经脉与膀胱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肾内寄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故又称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属水,元阳属火,故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肾的特性是宜潜藏,即元阴元阳宜固藏,不宜耗泄妄动。此外,肾又主水,并有纳气功能。膀胱为州都之官,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功能。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不足,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等导致肾的阴、阳、精、气亏损,产生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等。膀胱病多见湿热证,至于膀胱虚证多责之于肾虚。脏腑兼病辨证

人体每一个脏腑虽然有它独自的特殊功能,但彼此之间却是密切联系的,因而在发病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常见的有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脏腑兼病。

一般来说,脏腑兼病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只要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器,兼病较常见,反之则较少见。因此,在分析症状时应注意辨析发病脏腑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在治疗时才能分清主次,灵活运用。

脏腑兼病,证候极为复杂,但一般以脏与脏、脏与腑的兼病常见。现对临床最常见的兼证进行介绍。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阴液亏虚,阳气偏亢,既济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五志化火、思虑过度、久病伤阴,房事不节等引起。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腰部下肢酸困发冷。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心肾两脏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温运无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所致。

症状: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或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

症状: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面色白,头晕神疲,自汗声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病久失调,或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而致。

症状: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缺乏,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淡嫩,脉细弱。心肝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是指心肝两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体虚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致。

症状: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肝火犯肺证

肝火犯肺证,是指肝经之火上逆犯肺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郁怒伤肝或肝经热邪上逆犯肺所致。

症状: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痰黏量少色黄,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肝脾不调证

肝脾不调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症状:胸胁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引起。

症状: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象;或巅顶头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涎沫,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失调、房事不节、情志内伤等引起。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久泻或水邪久停,导致脾肾两脏阳虚而成。

症状: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脾;若饮食劳倦伤脾,脾虚及肺所致。

症状: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缺乏,腹胀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面色白,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肺阴受损,肺虚及肾或肾阴亏虚,肾虚及肺所致。

症状: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甚至咯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其他辨证

八纲辨证、腑脏辨证是中医运用最为广泛的辨证手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辨证方法,如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本章只简单介绍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热病的主要辨证方法。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这种辨证方法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代表着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具体来说,卫气营血辨证有以下作用。

① 辨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心、肝、肾。

② 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③ 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

④ 确定治疗原则:邪在卫分,宜汗解,驱邪外出;邪在气分,宜清热生津,既不能汗解,又忌用营血分药,不致引邪入阴;热入营分,用清营透热法;邪在血分,宜凉血散血。卫分病

卫分病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由于发病季节、病邪性质以及人体反应性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 风温表证 多见于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的早期。

② 湿温表证 多见于胃肠型感冒、肠伤寒、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

③ 秋燥表证 见于某些流感、感冒、白喉等。气分病

气分病是温热病的第二阶段,它的特征是发热较重、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病邪侵入气分,邪气盛而正气亦盛,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气分热证。除湿温外,各型卫分病传入气分后都化热化火。由于邪犯气分所在的脏腑、部位有所不同,感邪性质及轻重不一,故所反映的证候有很多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 气分热盛 多见于流感、乙型脑炎等。

② 肺胃蕴热 见于某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等。

③ 邪热壅肺 见于某些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等。

④ 胸膈郁热 见于某些流感、斑疹伤寒、肺炎等。

⑤ 胃肠实热 见于某些流感、乙型脑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⑥ 气分湿温 见于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沙门菌感染等。营分病

营分病是温热病邪内陷的较重阶段。多由气分病不解,内传入营;也可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入营分,即“逆传心包”;或温邪直入营分。营是血中元气,为血的前身,内通于心,故营分病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征,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等,营分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若营分转气分,表示病情好转,若由营分入血分,则表示病情深重。

① 热入营分 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严重感染等。

② 热入心包 多见于各种脑炎、脑脊髓膜炎(脑膜炎、败血病、中毒性痢疾、中暑等。

③ 热动肝风 多见于脑炎、脑膜炎、各种传染病并有中毒性脑病等。

④ 营卫同病 见于流感、中毒性肺炎、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早期。

⑤ 气营同病 见于急性胃肠炎、乙型脑炎、急性肝炎、急性菌痢等。血分证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血分证其病变以心、肝、肾为主。临床表现除证候较为危重外,更以动血、伤阴为其特征。主要表现有发热夜甚,伴有神志表现,尚有出血、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

① 热入血分 来源有二:一为由气分直入血分;二为由营分传来。

② 气血两燔 见于某些肠伤寒、粟粒性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合并出血者。

③ 血分实热 见于某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过敏性紫癜等。

④ 伤阴虚证 见于重度混合性脱水病人。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它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咽喉至胸膈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三焦病证的分类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焦主要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段。中焦主要包括手阳明大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中焦病变多为中期阶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证候。温邪犯肺以后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为“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症状: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入心包,则舌肢厥、神昏谵语。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若邪从湿化,湿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为湿温病证。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① 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症状: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沉涩。

② 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足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症状:面色淡黄,头重身困,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泻,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证候。

症状: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心悸,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三焦病的各种证候,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其中,上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末期阶段。其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为顺传;如感受病邪偏重,抵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第二章 小病不适好调养——常见健康问题辨证开方感冒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此处主要介绍普通感冒。普通感冒,中医学称“伤风”, 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感冒的中医分型较多,但常见的主要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三类,不同的感冒证型,表现有所不同。风寒感冒

病因 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治疗原则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生活注意 宜吃温热性或平性的食物,忌油腻食物,多喝温水,避免受凉。

常用中药 荆芥、防风、羌活、生姜、柴胡、薄荷、前胡、桔梗、甘草。【防风】【桔梗】传统验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各10克,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风热感冒

病因 多为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多见于夏秋季。

治疗原则 辛凉解表。

生活注意  忌食油腻、黏滞、燥热之物;忌食香菜、咸菜、咸鱼等。注意休息,多喝水。

常用中药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薄荷、桔梗、牛蒡子、荆芥、淡豆豉。【金银花】【连翘】传统验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各9克,苦桔梗、薄荷各6克,竹叶4克,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各5克,芦根30克。水煎,分2次服。暑湿感冒

病因 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治疗原则 清暑化湿。

生活注意  避免生冷油腻之物,以清淡为主。可适当服用藿香正气液或煮绿豆汤服用。

常用中药 香薷、绿豆、金银花、连翘、厚朴、扁豆花、藿香、大青叶。【香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