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生养生文丛第二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22:48:18

点击下载

作者:孙晓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晓生养生文丛第二辑

孙晓生养生文丛第二辑试读:

前言

2005年以来,笔者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试图在科学养生与健康管理这一领域建立一个多学科交叉立体结构的知识体系,不仅从保健方法上,而且从文化层面上研究中医养生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研究内容横跨中医药领域、文化领域、产业领域以及公共管理、数学模型、信息技术等领域,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紧密结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学术研究,引入公共管理知识,从政策层面研究“治未病”网络构建;引入计算机智能系统,运用于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引入数学模型为中医药研究所用;引入文化营销的理念,运用于中医药文化传播;引入产业经济理论,提出中药产业发展思路,使学术特色逐步呈现。

笔者曾主持科技部多项科研项目,承担2009年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构建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政策研究”,2012年广东省和科技部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岭南草本饮料清咽喉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广东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主编、参编《药苑荟萃(中英文版)》等专著11部,指导研究生2008年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9年获广东省“挑战杯”特等奖、全国二等奖,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学联、北京市政府六部委联合表彰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2010年获“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领衔开创首批19家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开全国养生旅游之先河。

本书选辑的内容为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医养生文丛(第一辑)》首次与读者见面是在2014年9月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举行的首届国际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业博览会上,原以为这本学术性著作读者面窄,不料却成为当时的“抢手货”,许多朋友纷纷索要,反映了读者对学术性著作的渴求。在大家的鼓励下,笔者再选35篇结集为第二辑,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于时间仓促,同时也为了忠实原稿,故未及修改润色。

本书以养生保健为主要对象,以养生本草为主要方向,以历代经典为主要线索,以食养食疗为主要视角,以岭南医学为地域特征,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力求以多学科交叉知识探讨现代养生中的常见问题。然而,由于笔者水平所限,错漏难免,祈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不断完善。孙晓生 2015年7月上篇经典研读

 

 《黄帝内经》饮食观的历史渊源【摘要】《黄帝内经》首倡东方基本膳食模型,奠定了中华民族饮食保健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也是日常饮食的基本准则,至今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对于其历史渊源和形成依据的研究甚少,本文尝试从中华饮食文化史入手,追溯饮食养生的起源,从饮食文化视角阐释《黄帝内经》饮食观形成的过程。【关键词】《黄帝内经》;饮食观;饮食文化;历史渊源《黄帝内经》是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经典,是历史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与学术成果的集成,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方面的总结和体现,其问世奠定了饮食保健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也是日常饮食的基本准则,至今对饮食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首倡东方基本膳食模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它最早论述了合理营养与平衡饮食的理论,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1)益精气”。奠基于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现代营养学与上述膳食模式基本相似。《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复杂而准确,其历史渊源和形成依据备受关注,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少之又少。饮食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本文尝试从中华饮食文化史入手,追溯饮食养生的起源,从饮食文化视角阐释《黄帝内经》食养食疗理论形成的过程。

1.饮食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饮食养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饮食养生理论已初具雏形,且时至今日尚未脱离这一基本框架。

人类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遂由偶然获得变为主动摄取,这就是食养的起源。同时,发现某些食物与症状有关,甚至威胁生命,从而发现了药物和毒物,食药同源的概念也由此衍生。可见,食早于药,药先于医。《山海经》记载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柢山之鲮鱼“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青丘山之鱬“食之不疥”。虽然是神话传说,却反映了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思路,即把充饥果腹与养生保健、疾病治疗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反复实践、品尝摸索,逐渐积累,将能饱腹充饥的动植物归于食物,把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归于药物。《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因此,在医学史上有了“医(药)食同源”的说法。

食物与药物的相同点在于:来源相同,取于自然界,食中有药,药中有食;功用相同,食有药的功能,药有食的营养。食物与药物的不同点在于:食物是必需品,是维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必须天天补充。药物只是日常生活的备用品,疾病的时候使用;食物性味平和,作用和缓,无毒副作用。药物作用比较剧烈,治病过程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食物作用较弱,起效慢,需要经常食用。药物作用强,起效快。现代医学的认识是:食物具有“支持性”和“治疗性”,药物则不具备“支持性”,只有“治疗性”,同时还有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口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能,是人类出生后认识外部事物的基本行为,也是探寻药物的主要行为之一。咸的芒硝,酸的乌梅,甘的甘草,辛的干姜,苦的苦参。由于认识药物从口尝开始,所以人类最早认识的药物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植物。有些植物吃下去会引起恶心、呕吐,有些会引起腹痛、腹泻,于是最早发现了泻下药和涌吐药。由于多数药物是通过消化道的反应而总结出它的药物性能,这给后来形成以“脾胃”为核心的中医药理论和脏腑学说打下了认识基础,而且在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趋向成熟。

2.饮食养生文化的进化

远古时期人类以生食为主,茹毛饮血,饥寒交迫,常因病致死。《古史考》记载:“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从“茹草饮水”以淀粉糖类为主到食物不足而“茹毛饮血”,以蛋白质、脂肪为主,人类没有食肉动物那样的消化系统,动物尸体其实并非美味。自然火为人类提供了熟食滋味的诱惑。烧熟之后,不仅动物的厚皮和结缔组织已经软化,而且富有脂类的香味,成为半消化的物质,从而易于被肠胃消化吸收。这样不仅避免了生食造成的口腹之苦和对身体的伤害,而且熟食更富营养,因此它在延长人类寿命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大脑结构,熟食对人类的进步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动力。《周礼》曰:“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现今发现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猿人是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有炭屑为证。最原始的烹饪技术由燎烤产生,这一伟大飞跃——生食到熟食,是人类与动物区别的显著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烧烤(黍米、小猪)成为烹饪第一法。

人类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直立行走、大脑进化、语言产生是生物进化成熟的三个重要标志。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文化的进化取代生物进化成为人类进化的主流,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发展为饮食文化作出了层层递进的铺垫。

长达400多年的西周王朝是饮食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时代,人们从充饥果腹向礼仪文化升华,出现了钟鸣鼎食的饮宴文化。周朝设立了饮食管理部门和官职,在御厨食官的职能规定中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将医生细分为“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四种,食医位居于四医之首,具有较高的地位。据《周礼·天官》记载:“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说明食医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其设立食医的时间比西方营养师的出现早了两千多年。此外,在周代已经开始使用五味对食物进行烹调。五味即指咸(盐)、酸(梅)、甘(蜜、饴)、辛(姜)、苦(苦果)。《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就是周代食养食疗的一些理念和认识,也是《黄帝内经》理论成形的主要依据。

周代已开始对肉食进行筛选,从无所不食到筛选畜养,见诸文字的有庠、牢、厩、圂,以及六畜(马、牛、羊、鸡、犬、豚)。《周礼》记载周朝设有“兽人”之职,专门负责周天子狩猎时猎获的禽兽,将它们分门别类,生则畜养,死则储藏,以供祭祀和招待宾客。针对不同原料和不同季节选用辛香调料。如对“脍”,春天用葱调和,秋天则用芥、蓼调和。烹饪中“脂”(牛、羊油)用葱,“膏”(狗、猪油)用薤。牛、羊、猪三牲配以茱萸,调味用醯,野味则用梅。蒸鲂、蒸鲤、烧烤熟的雏鸟和野鸡都不用蓼而用苏茌调和。

周朝宫廷食用肉类非常讲究,强调季节与肉类特点相结合,认为这样烹饪效果才最好。如春天吃羔羊乳猪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可见在周代已经开始体现天人合一、四时养生思想在饮食上的应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之一。

3.饮食品种的起源与发展

五谷是指稻、黍、稷、粱(粟)、麦、菰、麻、菽(不同文献记载略有出入)。粟是指小米,人们曾在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7300年前)中发现炭化粟粒。中国北方的原始农业发端于种粟,它由狗尾草驯化而来,产量多,生产周期短,耐土地贫瘠和甘旱。另外,首先被驯化、栽培的野生禾本科植物还有稷(黄米)和黍,在反映夏商农耕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稻最早发现于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2)中,甲骨文中有秜(野生稻)的记载,商时开始栽培,种植量少,周代才上升为五谷之一,《周礼》中有“稻人”的记载。卜辞有“月一正,日食麦”,意思是麦是大年初一的稀有美食,周朝至春秋在中原麦逐渐成为主要作物。“菽”(豆类植物)在周朝也被列为五谷。

周秦两汉时期的主食基本上还是粥和饭,人们已经懂得选择品质优良的谷物。《吕氏春秋》说:“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山名)之粟,阳山之稷,南海之秬(黑米)。”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已有地道食材的概念,同一食物不同产地味道不一,功效不一。

五谷养生的重要作用取决于其自身以下特点:①谷物所含营养素比较全面。谷物是含碳水化合物最多的食物,是供给机体热量的最主要来源,也是植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还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E。②谷物易被消化吸收。谷物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能,其分解物无毒性且容易直接排出体外。③谷物所缺的营养易于用其他食物弥补。④谷物不易变质。谷物经过干燥处理后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既保障了食物安全,又便于储存而保障食物供应。

五菜是指葵、藿、薤、葱、韭,菜者,采也,食之不足,采之充饥。新石器时期已经有白菜、芜菁、芥菜。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菜不仅能补充食品的不足,还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因此,即使在粮食、肉类充足之时也要吃些菜作为调剂。商代出现了种菜的“圃”,菜从野生发展到培植。

五果是指枣、李、栗、杏、桃。瓜果本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夏商两代以原始采集为主,周代有了果园。甲骨文中发现有栗、桑、杏、芒果的记载,在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过桃仁和郁李仁。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诗歌总集《诗经》以及《山海经》中记载最多的陆生蔬菜有瓜、韭菜、苦瓜、蔓菁、萝卜、苦菜、荠菜、豌豆苗、竹笋、枸杞等;水生蔬菜有蒲、莲藕、水芹、水藻、莼菜、苹(凉菜)、水葵、荸荠、菱角;调味蔬菜有韭、葱、荞头、蒜头、紫苏及秦椒、姜等。此外,还有采集的各种野生菌类、木耳、石耳等。《山海经》记载的水果种类有海棠、沙果、梨(棠)、桃、李、杏、梅、枣、山楂、板栗、橘、柚;《诗经》中除以上水果外,还有桑葚、木瓜、枳;江南还有甘蔗、荔枝、龙眼、槟榔、橄榄、香蕉、椰子等。《灵枢·五味》曰:“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谷并不局限于五个具体品种,它泛指粮食,所列的五种谷物是从性味的角度列举的代表品种,五果、五菜、五畜也同样。

4.结语《黄帝内经》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历史的医疗与饮食经验的理论总结,它的问世标志着食养食疗理论体系的成形,其饮食养生的论述反映了华夏先民的饮食养生观,也是几千年来日常饮食的准则。它从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东方饮食模式的基本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研究《黄帝内经》的历史渊源和理论依据似乎更为重要,对其起源认识不清就会导致很难追踪其技术的起源和应用过程,也就意味着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其理论和技术。中华民族要对世界真正产生影响,就必须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贡献给世界,不仅要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分,更要重视自身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深厚沃土的丰厚滋养。【注释】

(1)孙晓生.《内经》食养食疗的十点认识[J].新中医,2011(2):130-132

(2)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 1993《黄帝内经》食养食疗的现实意义【摘要】《黄帝内经》饮食观深远地影响着我国的饮食习惯与文化,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饮食五味分类法与“谷果畜菜”膳食模式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内经》中的膳食分类、膳食结构、与饮食有关的常见疾病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它们对养生保健的指导作用。并与现代营养学的主要观点作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以进一步探索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与养生膳食模式。【关键词】《黄帝内经》;营养学;膳食模式;五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不但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论述了饮食结构的基本模式,首创了食物分类方法,揭示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疗方法等。其以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将食物与五脏对应分类,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式既有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营养学强调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宜,能量来源中脂肪以及糖类的搭配均衡,认为合理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饮食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而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人体阴阳五行的调和,气血运行的流畅,均以饮食的合理为基础,包括“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阴阳平衡”。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指导,阐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营养学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结合现代研究,分析中医的饮食养生观的科学性,说明其对现代常见的饮食健康问题与疾病防治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黄帝内经》饮食观(1)饮食结构与养生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首倡中华民族基本的膳食模式。《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1)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包括麦、黍、稷、麻、菽,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五畜包括牛、犬、羊、猪、鸡,五菜是指韭、薤、葵、葱、藿。谷物富含淀粉、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蔬果富含各种纤维和维生素,是机体维持组织功能正常的不可缺少物;畜物富含各种蛋白质,是机体所需氨基酸的重要补充途径。在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的肉食和蔬果搭配,达到均衡饮食,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可见这种“谷果畜菜”膳食模式的科学性。除了总体上显现了其搭配的合理性外,每一类食物也具有丰富的内涵。以主食的五谷杂粮为例,小米性味甘凉,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有丰富的尼克酸、胡萝卜素,有补虚损、除湿利尿、益脾和胃的作用,对消渴口干、腰膝酸软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糯米性甘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钙、磷、铁等,性味甘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可治烦渴尿多等症;小麦性甘凉,除一般的营养成分外,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包括卵磷脂、精氨酸等,具有健脾胃、清虚热的作用,适合于心烦不宁、失眠狂躁的人群。

奠基于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现代营养学理论与《黄帝内经》中的“谷果畜菜”膳食模式基本相似,其推荐的“营养金字塔”模型中底层是粮谷类食物,与“五谷”相对应,占最大比重;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层,与“五果五菜”相对应;第三层是奶制品层,是《黄帝内经》膳食模式中唯一没有的;第四层是动物性食品层,与“五畜”层相对应;“金字塔”塔尖为适量的油、盐、糖,“五谷五菜”中也有其对应的主要成分。在“金字塔”模型中,要求每一层都比低一层的摄入量要少,以补充足够的热量、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可见《黄帝内经》中的“谷果畜菜”膳食模式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型大同小异,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只有饮食结构上多元化,并且各种食物达到一定量的比例与平衡,才能保证人体基本的健康状态。(2)饮食分类与养生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学说之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均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类别,《黄帝内经》首次按食物的性(2)味将食物归纳入五行中,并按照五行对应五脏的理论调和人体阴阳气血,以达到养生食疗的作用。《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对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补益作用,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互相之间可以相生相克。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而言,他们的脏腑气血倾向皆不同,因此通过进食相应的五味食物,有助于平衡脏腑气血,提高机体的组织功能。

对于现代人而言,其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不同体质人群的饮食宜忌,四季养生饮食宜忌,以及五脏不同疾病的人群饮食宜忌。例如患有脾胃系统疾病的人,在五脏中对应脾脏,脾在五行属土,可能会克制五行中的水,即如果脾胃系统有问题,可能会使肾脏系统的相关机能失调,因此要通过多进食咸味入肾的食物来调节。根据中医理论,大自然的四季也是划分为五行的,其中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四季交替为土。每个季节时段,人体脏腑气血会有不同的盛虚状态,例如春天木旺肝气盛,肝气不足的人应该进食较多的酸性食物,例如山楂、酸枣仁等,而肝气过旺的人则应该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甘性食物,例如山药、大枣等。除了季节的五味偏颇外,不同体质的人群也应该进食不同类别的食物。例如阴虚体质或者肝气亢盛的人忌吃温补的食物,例如韭菜、狗肉等,宜吃滋阴潜阳的食物,例如鲍鱼、牡蛎等。总体上来说,辛味的食物如生姜,能辛散驱寒;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能清热燥湿;酸味的食物如酸梅,能收敛助消化;甘味的食物如大米,能补脾益气;咸味的食物如海带,能软坚补肾。(3)饮食与疾病《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之变,足生大疔”。《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不仅导致吸收不了食物的营养物质,还会产生气滞湿阻痰凝,破坏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对于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3)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在《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及它们与饮食的关系。《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可见如果长期进食高热量或肥腻的食物,就容易化痰生湿,郁而化热,痰瘀互结。因此从养生角度看,应该在蔬果和肉食合理搭配的基础上做到饮食有节,尽量清淡,减轻肠胃的负荷,增强肠胃的吸收消化功能。

以肥胖为例,现代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膳食主要体现为热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多与失调,并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饱、偏食等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过多摄入某种性味的食物,只会引起其余脏腑功能的受损,气血不能正常运化,食物精华反而会沉积于体内,形成过多的脂肪。因此,在《黄帝内经》的启发中可知,肥胖的防治主要包含三点:一是清淡少食,食之以度;二是多食健脾胃助消化吸收的食物,例如山药、木耳、红薯等;三是五味均衡,谷果畜菜适量,谷可选粗粮,果可选酸果,畜肉尽量少选肥膏,菜宜绿蔬。

再例如糖尿病,《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表明消渴与过多吃甘美之食物有关,脾胃系统不能及时转化为气血,即化为内部的郁热,消耗机体阴津,再加上味过于甘会导致肾气不衡,因此会出现口干渴、多饮、多尿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2.《黄帝内经》饮食观与现代营养学的比较《黄帝内经》饮食观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生活膳食实践,创造了“谷果畜菜”膳食模式,这种饮食观是宏观整体的,源于中医的基础理论。食物不但能提供营养,充饥填肚,也能调理气血,养生防病,为后世的“药食同源”思想提供了向导。而现代营养学是在现代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以人体营养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4)现代营养学是微观的,侧重研究各种食物的营养物质。

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均以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以饮食为基本对象,研究膳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黄帝内经》所倡导的食养相当于现代的生理营养学,而食疗则类似于现代的临床营养学;《黄帝内经》提倡的四类食物组成的膳食结构与现代饮食结构“金字塔”也是相似的,并且均强调饮食结构的平衡性,相辅相成;《黄帝内经》重视脾胃功能,强调饮食有节,现代营养学强调消化道的正常运转是保证营养素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关键,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营养素吸收和相互拮抗的问题,二者是一致的,共同指导着现代人的饮食养生。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黄帝内经》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以饮食养生,有病首先以饮食治疗,着重于食物的偏性,利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来均衡搭配饮食,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内涵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提出了五味食物对五脏疾病和气血运化的影响,并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提出食物的宜忌,从而使饮食保健以及食疗养生有了依据。现代营养学则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以七大食物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水、食物纤维)为本,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此外,“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是现代营养学中没有而中医学独具(5)的特色,是《黄帝内经》的两大贡献。

3.结语《黄帝内经》不但是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同时也记载了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与观点,提出“谷果畜菜”的饮食结构基本模式,强调饮食均衡的重要性,它首次将食物按照五味进行分类,并根据五行对应五脏,将五行的生克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推演食物的相互作用和不同脏腑疾病及不同季节的饮食宜忌,从而通过饮食指导养生保健。此外,《黄帝内经》还指出疾病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可供饮食防治现代常见病参考。与研究营养素为主的现代营养学相比,《黄帝内经》饮食观更注重宏观性和系统性,自古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由于东西方民众的身体素质和人文观念的不同,《黄帝内经》饮食观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饮食理论,借古通今,进一步探索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健康饮食模式与文化,在美食过程中兼顾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注释】

(1)孙喜稳,陈利国,孙喜涛,等.论《黄帝内经》的平衡饮食思想[J].辽宁中医杂志,2011(3):436-437

(2)孙晓生.《内经》食养食疗的十点认识[J].新中医,2011(2):130-132

(3)汤于嘉,瞿伟.《内经》食疗与疾病之初探[J].中医函授通讯,1994(2):8

(4)谭唱,赵宇栋.中医食疗与现代营养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298-299

(5)陈巧,周晓燕.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7-29张仲景常用食疗方特点及其现代运用【摘要】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其中在养生治病方面有诸多实用的食疗方。本文筛选张仲景常用的具有食疗功效的方药及其现代运用作为研究对象,寄希望能进一步延展食疗方的利用,为现代人的食疗食养提供借鉴。【关键词】张仲景;食疗方;养生;现代运用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除了为后世医家提供有效的临证辨治思维方法,还蕴藏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如顺时养生,“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强调自然界的五常能致病,故有“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的养生原则;还有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思想,仲圣强调“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其中“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体现了“未病先防”,以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思想。其他的养生思想有饮食养生、调神养生、针灸导引养生、房事养生等。在饮食养生方面,更是另立《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等篇章重点阐述,强调趋利饮食、避害饮食,以及注重食物间的搭配、时节进食和节制饮食等。在疾病食饮的论述当中,更多的是体现在食疗方中。如治疗百合病的6首百合病汤方,治疗脏躁的甘麦大枣汤等食疗方。其中的辨证、选药、搭配等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下结合原文,探讨张仲景常用食疗方的特点。

1.张仲景食疗方特点(1)注重调护,先食后药《伤寒论》主张在疾病的初期或者疾病康复阶段暂不服药,先通过辨证了解疾病的发展进程及邪正盛衰情况,给予调整生活作息、饮食物调护,从而促使疾病的康复和痊愈。如《伤寒论》第398条中“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此条文指出大病初愈由于脾胃之气尚弱,运化饮食物的能力稍弱,食物滞留生热,出现心中微烦,所以不需要药物治疗,只需要节制饮食即可愈。《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与此相印合。治疗疾病时,邪气去除后不一定要继续使用药物,可以通过饮食调护、作息调整等,人体阴阳得到自我调节,即可自行痊愈。又如《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以及《金匮要略》疟病篇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均为通过食疗方法来促使疾病的康复好转。(2)辨证选方,小方用药

在治疗疾病的用药处方上,仲圣强调辨证论治,《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16条曰:“太阳病,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当属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和苓桂甘枣汤三个食疗方,三个方子的药物组成均为饮食物常见之品,且用药相差仅有一味,茯苓甘草汤治疗胃阳虚,故用可以健胃散饮的生姜;而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脏的阳虚,加之有目眩,故选用白术健脾燥湿祛水;而苓桂甘枣汤治疗的阳虚病(1)位之脏腑在心,选用大枣补益脾气,培土制水。

正是因为辨证选药的高度切合,所以经方在临证上多为实效的小方。如用于治疗少阴证咽痛的甘草汤,治疗便秘的蜜导煎,都只是单纯的一味药物,真正高度切合了药证的特点;含有两味药物的食疗方有治疗虚寒肺痿的甘草干姜汤,治疗胃气上逆的橘皮汤,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瓜蒌牡蛎散,治疗心悸的桂枝甘草汤,治疗经脉挛急的芍药甘草汤等;含有三味药物的食疗方有治疗脏躁的甘麦大枣汤,治疗少阴咽喉疼痛的猪肤汤,治疗小便不利的茯苓戎盐汤等。(3)药食同源,药食结合

在食疗方中,张仲景选用组方的药物,属于药食同源的方有百合鸡子黄汤、甘麦大枣汤、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汤、蜜导煎、猪肤汤、橘皮汤、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干姜汤和苓桂甘枣汤等;这些食疗养生方使用的药物有百合、鸡子黄、甘草、肉桂、小麦、大枣、干姜、蜂蜜、橘红、茯苓、白术等,均属于2002年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品种。另外还有食物与保健食品结合的方剂,如百合地黄汤、苓桂术甘汤、芍药甘草汤、桂枝汤、理中丸、栀子豉汤等;这些方中所使用的保健食品有地黄、白术、芍药、栀子、淡豆豉等。这些食疗养生方切合“饮食滋味,以养于生”的观点,是通过饮食物的摄入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人体“阴阳自和”的平衡状态。(4)选材面广,谷肉果菜“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仲圣遵《黄帝内经》理论,特别注重饮食物的选择,另立《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篇章,在食疗方的选材方面,涵盖了粮食类、豆类、蔬菜类、禽肉类、畜肉类、干果类、蛋类、水产类以及生活中的调味料及佐料等。如服用桂枝汤后啜热稀粥的粳米属于粮食类,治疗脏躁的百合地黄汤中的百合属于根茎类的蔬菜。畜肉类的有治疗少阴咽痛猪肤汤的猪肤。蛋类有百合鸡子黄汤的鸡蛋。水产类的有瓜蒌牡蛎散的牡蛎。生活中的调味料如蜂蜜、生姜、干姜、肉桂、酒、醋、盐等。这些都在《伤寒杂病论》的方剂选药中有所展示,体现了张仲景“博闻多识”“精究方术”,在选方用药不“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于平淡之剂中寻求良效。(2)

另外,张仲景在临证时特别重视谷菜果实的运用,在大枣的使用上有60多首方剂,使用百合的方剂有6首,使用粳米的方剂有8首,使用大麦、赤小豆、薏苡仁的方剂均有3首,体现了仲圣对食疗的重视,尤其是在当时肉食资源匮乏的环境下,本《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思想,可以使患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5)补益居多,注重搭配

在运用的食疗方中,张仲景十分注重补益药物的使用。对张仲景的常用食疗方进行分析,有血肉有情之品的鸡子黄,牡蛎、猪肤等起益精填髓功效,有补血滋阴、填精益髓的生地,有补中益气的大枣、白术、茯苓、甘草等,也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百合。当然,在使用时也有小部分具有其他功效的食疗之品,如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作用的橘皮,用于降逆止呕的橘皮汤,也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的干姜,配伍甘草治疗虚寒肺痿。食疗食养的方剂中运用的药品多为扶助正气,对人体具有补益功效之品,与传统养生理论相互印证。

另外,张仲景注重药物的搭配,使得全方的功效有质的变化。如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三个方都有茯苓、桂枝、炙甘草三味药物。配以大枣时,全方具有通阳降逆、补土制水的作用;如配上白术,全方则为健脾燥湿、温中降逆、行水化饮之剂;若配上五味子,全方就是治疗下焦阳虚,支饮随冲气上下妄动的苓桂五味甘草汤。所以在研究仲圣的食疗方时,应当同时注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3)系。

2.张仲景食疗方的现代运用(1)桂枝汤

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是治疗中风表虚证的代表方。药物组成除了白芍为保健食品,其余4味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属药食同源之品。现代药理研究提示桂枝汤对汗腺、体温、肠蠕动、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4)抗过敏、增加心肌血流量的药效学作用。桂枝汤含有苯丙烯类化合物,能通过抑制环氧合酶-2和前列腺素合酶,进而抑制前列腺素E分2(5)泌,从而发挥抗炎解热作用。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的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前列腺素E含量、影响体温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释放来2

(6)(7)实现桂枝汤可降低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的含量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升高一氧化氮、血浆和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8)进而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其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桂枝汤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及胃肠局部组织中cAMP含量和蛋白激酶活(9)性,从而对胃肠运动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桂枝汤也可使CDT淋巴细胞及SIgA数量明显升高,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从而可能诱导(10)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现代临床应用上,桂枝汤可用于风寒感(11)冒、汗证、心律失常、白细胞减少症、顽固性失眠等。(2)百合汤方

在杂病部分,张仲景用了6个含有百合汤的方来治疗百合病。百合病的症状类似于现代的癔病、精神异常、神经官能症、抑郁状态等精神性疾病,百合地黄汤是治疗的主方,现代研究提示该方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学改变及海马5-羟色胺水平上调具有一定影响,其抗焦虑作用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变化,但是不呈现剂量依赖性。另有实验提示,百合地黄汤能显著增加脑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12)(13)的含量,如多巴胺,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百合地黄汤同时也对肺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降低PCNA蛋白(14)及Cyclin D蛋白的表达,有较好的抗肿瘤转移作用。现代临床应1用上,百合地黄汤多用于老年抑郁症、更年期忧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功能性失眠、老年皮肤瘙痒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慢性浅表性胃炎等。(3)当归生姜羊肉汤

该方由当归、生姜、羊肉组成,是治疗血虚内寒、经脉失养证的食疗方,症见胸胁作痛拘急,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张仲景有名的食疗食养方之一,现代实验研究结果提示,当归生姜羊肉汤可能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增加非寒战性产热,避免过强的应激反应。所以有实验结果显示,当归生姜羊肉汤能显著延长白鼠在寒冷中的生存时间、在缺氧情况下的生存时间,并且显著提高白鼠在寒冷刺激后肾上腺内胆固醇的含量。现代临床应用上,多用于女性经期、产后及恶露等失血后的调护,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冻疮、疝气、(15)头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4)茯苓甘草汤

由茯苓、桂枝、甘草、生姜组成,治疗阳虚水停证,症见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水声辘辘,口不渴。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茯苓甘草汤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肺血管重构,具有促进胃内液体排空等作用。其作用的机理可能通过抑制肺动脉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1抑制血浆及肺匀浆中磷脂酶A及相关炎性介质途径,以及抑制p53及2(16)(17)(18)PCNA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增殖被抑制、细胞凋亡被促进(19)。茯苓甘草汤通过增加胃窦部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同时使胃窦部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进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液体排空延迟(20)。现代临床应用上,茯苓甘草汤多用于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消化不良、肺动脉高压症、房间隔缺损、顽固性便秘等。(5)甘草汤

甘草汤的组成只有一味甘草,仲圣用于少阴咽痛证,可知甘草是治疗咽喉疼痛的要药。甘草属于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材料。现代药理研究提示,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镇咳、祛痰,抗溃疡,解除平滑(21)肌痉挛,保肝及解毒功能。甘草的成分含有甘草黄酮、甘草酸、甘草多糖、甘草次酸等。其中甘草黄酮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乌头碱导致的心律失常。甘草酸能够通过抑制脂加氧酶和磷脂酶A2的活性,进而降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从而有效地起到抗炎的(22)效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类急、慢性肝炎。甘草多糖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致病微生物的能力,起到抗病(23)毒作用。现代临床应用上,甘草汤常用于窦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爱迪生病、尿崩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传染性肝炎、艾滋病等。(6)甘麦大枣汤

全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均为补益之品、药食同源之品,用于治疗情志不舒而郁火伤阴、心脾两虚的病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麦大枣汤对神经系统有镇静、抗惊厥、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该汤可显著提高脑内单胺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24)量和活性相关,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同时也可上调海马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肽类受体亚型和下调信号转导cAMP-蛋白激酶A途径,改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功能,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25)(26)达,从而纠正行为学异常。另外,甘麦大枣汤能够抑制组织胺、乙酰胆碱所致平滑肌收缩,能升高白细胞水平;具有雌激素样作(27)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的耐力以及耐缺氧能力。现代临床应用上,甘麦大枣汤常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肠易激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3.结语

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提供的常见食疗食养方进行归纳,总结其中部分食疗方的理法方药,并结合张仲景“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所食之味,若得宜则益体”等理论进行阐述,针对张仲景几个食疗食养方进行现代药理及现代运用总结和发挥。简而言之,《伤寒杂病论》的食疗方对现代食疗学、药膳学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期望往后能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并推广运用中医的食疗养生文化和理念。(合作者:林基伟)【注释】

(1)熊曼琪,王庆国,李赛美.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张家礼,陈国权,李敬孝.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3)张家礼,陈国权,李敬孝.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4)张保国,梁晓夏,刘庆芳.桂枝汤现代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7):557-561

(5)张畅斌,李沧海,隋峰,等.桂枝汤苯丙烯类化合物对环氧合酶-2及前列腺素抑制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9):157-161

(6)齐云,李沧海,郭淑英,等.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机理探讨——对发热及低体温大鼠下丘脑PGE含量及COX活性的影响[J].2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6):1-3

(7)富杭育,周爱香,郭淑英,等.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机理探讨──对下丘脑5-羟色胺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2):1-4

(8)焦宏,马建伟,陈彦静,等.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心肌缺血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2(11):1634-1637

(9)霍海如,谭余庆,周爱香,等.桂枝汤有效部位B对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Ⅵ——对cAMP、蛋白激酶A和C活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4):51-54

(10)周桂琴,肖诚,周静,等.桂枝汤对痹证(胶原诱导免疫性关节炎)小鼠肠黏膜免疫系统中CD、CDT淋巴细胞及SIgA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4):336-338

(11)张保国编著.伤寒论方剂当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张永华,胡霖霖.百合地黄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海马5-HT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2):2672-2674

(13)管家齐,孙燕,陈文东.百合地黄汤对抑郁模型小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9):131-133

(14)黄建波,郑小伟,包素珍.加味百合地黄汤对Lewis肺癌小鼠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3):3187-3189

(15)张家礼,陈国权,李敬孝.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16)王伯章,陈恺,范伟赢.复方茯苓甘草汤对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0-53、102

(17)王伯章,李晓芳.复方茯苓甘草汤对低氧大鼠磷脂酶A活性及2其炎症介质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10):1825-1827

(18)王伯章,洪杰斐,黄泽辉,等.加味茯苓甘草汤防治慢性常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27-30

(19)王伯章,韩纪昌,魏玉菊,等.复方茯苓甘草汤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4):638-640

(20)曹峰,傅延龄.茯苓甘草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液体排空及胃窦一氧化氮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2):256-257

(21)侯家玉,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2)张利.甘草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10):147-148

(23)孙向阳,邓毅.甘草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概述[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4):179-180

(24)毕秀华.甘麦大枣汤对抑郁大鼠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5):66-71

(25)张学礼,戴薇薇,金国琴,等.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受体、离子通道基因表达谱变化及甘麦大枣汤加味的调节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6):6-10

(26)张学礼,金国琴,戴薇薇,等.甘麦大枣汤加味对抑郁症大鼠海马cAMP-蛋白激酶A途径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4):73-75、109

(27)彭鑫、王洪蓓.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张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食疗研究与应用【摘要】“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医圣张仲景创制并记载于医学经典《金匮要略》中,是治疗虚寒腹痛等杂病的经典名方。本方药物组成简单,仅羊肉、生姜、当归三味,但功效独特,温中补血、调经散寒,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血虚内寒病症,堪称“药物之精,医方之祖”。由于该方具有药食两用的特点,因而也用于血虚内寒者、妇女产后的养生保健,更是成为冬季驱寒补虚的经典药膳。本文介绍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出处、功效、配伍原则,并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探讨该方在养生保健中的现代研究和应用。【关键词】当归生姜羊肉汤;养生保健;张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医圣张仲景创制并记载于医学经典《金匮要略》中,是治疗杂病的经典名方。本方药物组成简单,仅羊肉、生姜、当归三味,但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且为药食两用之方,堪称“药物之精,医方之祖”。《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记载:“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记载:“产后腹中㽲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金匮要略》还详细记载了该方的药物用量和煎服法:“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不同症状还可进行药物加减,“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充分体现了仲景制方注重食疗法,善于将药食搭配共同组方,以食物协助药物发挥效力,既能治愈疾病,又可顾护脾胃,这为后世食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当归生姜羊肉汤的临床研究

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当归味甘辛温,入肝、心、脾经,可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故能补、能走、能通。《本草纲目》曰:“当归能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生姜味辛微温,入肺、脾、胃经,发表散寒、通阳,故能散、能通。《日华诸家本草》曰:“生姜者,治心腹痛也。”生姜配当归入厥阴散血中之寒,同时可辟除羊肉之膻味。羊肉为血肉有情之品,味甘温,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疗肺虚。《金匮要略心典》云:“羊肉者,补虚益血也。”三药合用,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共奏补虚生血、温经散寒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血虚有寒的寒疝、胁痛和妇女产后血虚里寒的腹痛以及虚劳不足等症,效果显著。《素问》记载:“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当归生姜羊肉汤以血肉有情、甘温厚味之羊肉为主药,配以补血活血之当归、散寒通阳之生姜,温中补血、调经散寒,适用于妇女血虚寒凝之月经不调,月经推迟,血虚经少,血枯经闭,痛经,经期头痛,寒疝,乳胀,子宫发育不良,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产后腹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也用于血虚内寒者的养生保健。在冬令时节,该方也被广泛应用于养生进补,成为冬季风靡的养生药膳。

现代实验研究结果提示,当归生姜羊肉汤可能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增加非寒战性产热,避免过强的应激反应。有实验结果显示,当归生姜羊肉汤能显著延长白鼠在寒冷中的生存时间、在缺氧情况下的生存时间,并且显著提高白鼠在寒冷刺激后肾上腺内胆固醇的含量。现代临床应用上,多用于女性经期、产后及恶露等失血后的调护,以及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冻疮、疝气、头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1)(2)(3)。用于多发性神经炎以及频发室性早搏,均取得满意疗效。治(4)(5)(6)疗产后痛风、产后身痛、产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及消化性(7)溃疡、肠道易激综合征、枕大神经痛;还有报道当归生姜羊肉汤可(8)以防冻疮。

2.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养生研究(1)食材研究

中医学认为羊肉性味甘、温,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的功效。李东垣指出:“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中医学有关羊肉的这些认识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研究表明,羊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等,所含的钙、铁也明显高于猪肉、牛肉。羊肉所含脂肪尤其丰富,100g中高达28.8g,远远超过鸡、鸭、鱼肉。食用羊肉所产热量也大大超过牛肉,所以从古至今一直把羊肉作为补阳御寒的最佳食品。因此,长期食用羊肉可以补充热量和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不仅使人长气力、耐饥寒,而且丰富的蛋白质还能有效地消除疲劳,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强身防病的作用。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现代研究显示,当归含有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物质,能显著促进机体造血功能,具有升高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辐射、抗癌、抗氧化等作用。

生姜既是烹调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作用广泛的中药,可以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现代研究证明,生姜含挥发油、姜辣素等,能刺激胃黏膜,促进消化液分泌,具有良好的健胃功效,可以改善食欲,增强消化功能,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产生温热的感觉。

由此可见,当归生姜羊肉汤除了传统所认为的补养精血、温阳散寒的功效之外,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功能、消除疲劳、改善贫血、增进食欲以及抗炎、抗辐射、抗癌、抗氧化等多种保健功效。(2)功效研究

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出现怕冷、手脚冰凉、精神疲乏等气血不足症状,常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无异于一剂大补良方,其补益效果好而无毒副作用。虽说当归生姜羊肉汤被称作女人温阳补血要方,但活血补血对男人同样重要,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阴、肾精匮乏,气血、精液暗耗,应适时补充。因此,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是属于身体虚寒、气血不足的病证,都可以将当归生姜羊肉汤作为保健药膳。如果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还可加入补气的党参、黄芪,这就是《济生方》所载的当归羊肉汤。

有研究报道,当归生姜羊肉汤用于妇女产后调养效果极好。中医多主张妇女产后用生化汤以解血脉之凝滞,意即祛瘀生新。实际上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或用力失当,或产后留血,虽有郁瘀之血,但又耗伤津血,故必虚中挟实,最宜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服后大多数产妇的恶露能在1~2周内干净,腹痛消失。此汤用全当归,既能补血损之虚,又能破血郁之瘀。当归的水提物能促使子宫收缩排瘀,而当归的挥发成分又能使子宫肌肉松弛,有利于子宫的休整。当归的其他成分尚能促使蛋白合成,有利于子宫组织增生与恢复等。生姜温中健胃,并可制羊肉之腥臊之味。它含有姜辣素,能刺激心血管,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全身温热,并能增强胃肠蠕动与消化液的分泌及小肠吸收功能。羊肉为甘热之品,补中益气,除含高蛋白外,又是一种滋补强壮品,并含较多的钙与铁,有利于贫血的再生恢复。因此,本方能有较理想的调养效果。(3)制作方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制作方法为:将羊肉洗净,剔去筋膜,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后,捞出晾凉,切成约5cm长、2cm宽、1cm厚的条备用。当归、生姜用清水洗净后顺切大片,纱布松松地包住捆扎好。取净锅(最好是砂锅)掺入清水适量,然后将切成条的羊肉下入锅内,再下当归和生姜,先用大火煮开,打去浮沫,再用微火煨2小时左右至肉烂即可熄火,加盐调味即可食用。吃肉喝汤,如伴饮少量温黄酒则效果更佳。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功效和味道与用料的比例关系密切。书中原方的用量为当归45g、生姜45g、羊肉500g,这样做出来的肉汤温补效果明显。但其中当归的药味太浓,不易被一般人接受,因此作为虚寒体质调理的药膳时,建议用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比较合适。(4)使用禁忌

当归生姜羊肉汤也有禁忌证。当归气清香浓厚,入心、肝、脾经,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肠胃功能弱,湿阻中满、不思饮食及大便溏泄者慎服,孕妇亦应慎用。羊肉属于腥膻发物,有可能使患有皮肤病、过敏性哮喘者旧病复发或新病加重,故不宜食用。平时怕热、容易上火、口腔溃疡、手足心热的人,以及虚火过旺、外感时邪所致感冒、发热、咽喉疼痛、腹泻初愈、痰火较重者,也不宜食用。【注释】

(1)张家礼,陈国权,李敬孝.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张宏吉.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浙江中医杂志,1997,32(4):177-177

(3)谢东霞.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味治疗频发室性早搏88例.山西中医,2002;18(5):17-18

(4)余贵妍.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痛风98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