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不用懂太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06:24:57

点击下载

作者:那一水的鱼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理财不用懂太多

理财不用懂太多试读:

前言

古时男耕田女织布,一个家庭几乎包揽了能做的大部分事。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职业。如果我们生病了,没关系,交给医生吧,遵医嘱就行;如果我们想吃肉了,也不必事先在客厅里养一头猪,只要记得在菜市场付钱就行。惯性推理,理财这种事不是应该交给专业的理财师、理财经理吗?

财富规划的最终决定,都是我们自己做出的,别人无法代劳。这就如无法请一名时间规划师,告诉你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干什么。实际上,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大多数理财建议,都是依附在某一款理财产品上的。坐在你对面的理财经理,他的最终目的是完成销售任务。

我们在购买一款洗衣机时,还会关心它的品牌、性能,并且反复比较价格。但大多数人却不愿在投资理财上多花时间——“摸着石头过河”“先买再看”,或者看见朋友赚到钱,就直接跟投了。殊不知,这种赚钱效应(引发跟风潮)在股市泡沫、庞氏骗局中,都会阶段性存在,但其结局往往是先甜后苦,苦不堪言!

不同于语文、数学一类基础学科,我们在学校里很少接触到财富规划的知识,所以大家都还匍匐在起跑线上。我们知道“木桶效应”,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蓄水量。幸运的是,在财富规划上我们并不需要成为金融专家,无须理会一大堆复杂的金融函数和变量。首先,拾起这本书,说明你有认真规划财富的意识,你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还有90%的人仍然匍匐在那)。其次,投资理财无须贪大求全,前20%的知识(前提是要正确)决定了80%的效果。

不要傻傻埋头干活,记得让钱去给你“推磨”,我们只需掌握一些核心的投资理财知识,便能省下人生一半的努力。简单、管用,这也是本书努力的方向!

本书分作四大板块。第一部分(第一至七章)集中讲述了财富规划理念,它是财富价值观的一部分。第二(第八至十章)、第三(第十一至十九章)部分则分别讲述短期、长期的资金规划。如此修炼,行走江湖已不在话下。为了防止“走火入魔”,这里还特地准备了第四部分(第二十章)作为结尾。“人在江湖飘,难免不挨刀”,许多人奋斗一生的财富,一不留神都搭了进去。第四部分非常重要,它不是锦囊妙计,不要等山穷水尽再拆开来看——更像是防毒指南吧,记得客栈的包子多用银针试试。2016年2月12日于星城长沙  第一章你的一个决定,等于人生一半的努力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为了考上好大学,我们曾非常努力学习。小伙伴们在外嬉戏,我们却默默地伏窗苦读。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必须考上好的学校,将来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进入社会后,我们继续努力。隐忍坚持,加班加点,只为得到领导的赏识,早日升职加薪;创业打拼,四处奔走,笑脸迎人,个中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30岁前,我们已经被社会划为三六九等。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埋头苦干,还是因为做对了几个关键的选择?你周边是否有类似的朋友?他们工作非常努力,下班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但每逢升职加薪,机会总是别人的,最大的奖赏只是领导的安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不知原始出处,但似乎很早以前就听说了。以前我所在的地产集团公司,董事长就经常说起这句话——南京某地块拿地价格贵了,整个集团公司当年一半的利润打了水漂,几千号人辛辛苦苦努力一整年,尚抵不过这一次的选择。老师叮嘱我们要努力学习,老板叮嘱我们要努力工作。但是努力的背后,最终结局并不一定像童话故事那样美好,它更依赖于面对关键点,我们是如何思考、怎样选择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怎样对待财富”这个问题。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不需要很深的专业财经知识,只需将财富安放在合适的位置,即可使人生财富增加一倍以上。换言之,对待财富的态度以及理财方式的选择,可以帮助你省下人生一半的奋斗时间。而对于中高收入人群来说,这方面的认知则更为重要。

经常听财经新闻说GDP要“保7”,为何是7?这是因为在年化7.2%的增长率之下,财富每10年就能翻一番。普通人如果具备初级理财常识,保持理性的头脑,达到7.2%的增长速度并不难。请相信我,理财其实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并不是拿着高学历的基金经理才能干的活。前20%的投资理财知识,决定了我们80%的投资回报率——因为人类学习某一项技能的回报是边际递减的。如士兵练习打靶,只要求击中靶标,几堂练习课下来就能做到。但如果要求9环、10环的成绩,并且保持成绩的稳定性,那么非得经过常年累月的刻苦练习才行(想想奥运会的运动员)。

如果要达到10%以上的长期复合回报率,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财富管理上;而20%以上的长期复合回报率已经是大师级的水平。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长期复合回报率,这个“长期”至少是[1]10年以上级别。时间越长,“运气”成分的干扰也就越弱。

我们来看几组不同长期复合回报率下,财富的最终结果:

第1档和第2档的结果,在10年后就已经拉开明显的差距。而40年后,第2档已经是第1档的8倍。所以请不要丝毫怀疑,“并不需要很深的专业财经知识,只需稍稍规划并将财富安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可以帮你省下人生一半的奋斗时间。”

请记住,“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们一生有7次重大的选择机会,第一次因为太早抓不住,最后一次因为太晚起不到作用,中间还剩5次。然而这些机会来临时,你可能还未意识到这是机会,它就已经悄悄溜走了。唯独“如何对待财富”这个关键问题,在你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候,你都可以及时醒悟并抓住它!【小贴士】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男性为74岁,女性为77岁。即使从30岁才开始认真考虑财富管理的问题,我们依然有将近40年的时间来规划财富。

[1]本书中说的投资回报,不是在股市里抓了几个涨停板。如果谁真有这项技能,他很快就能成为世界首富。人生的财富蓄水池

在财富管理上,我们无须掌握很高深的数学知识。你还记得如何用微积分求一个奇形怪状物体的阴影面积吗?我早忘光了。但小学时的一道数学题,我记忆犹新:一个蓄水池,进水管3个小时可将蓄水池蓄满,排水管5个小时可将蓄水池的水排干。好的,问题来了——进水管和排水管同开,多长时间可将蓄水池蓄满?

财富之于人生,就像这道小学算术题。

每个人生下来后,无法自行创造财富,却需要不断支出财富,如奶粉钱、尿布钱、医药费等。这时是父母往蓄水池里注水,我们的财富蓄水池才不会干涸。之后我们慢慢长大,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等,我们继续消耗着财富,但却很少创造财富。前面这二十多年,我们无法自己往蓄水池里注水,我们必须依靠父母的支持。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这期间我们无所作为,恰恰这段时间是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它筑成了人生剩余六七十年的财富基石(这个基石来自最广泛的人生价值观,并不只是考一个好成绩)。

蓄水池不断往外排水,因为我们需要穿衣吃饭,这将消耗掉一些财富。进水管那头,我们依赖父母的支持。在这期间,你能够赚取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蓄水池打造好。否则你会发现,你的财富都从底部渗漏了。

在完成了所有学业之后,我们开始打造自己的进水管。从这时开始一直到30岁左右,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黄金时期。刚迈向社会时,我们的收入水平可能差不多(有富爸爸的除外)。但到30岁左右,人与人的差距就会拉得很大,后面四五十年的框架也逐渐形成。30岁可能是许多人最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的年龄,因为落差感太大而怀旧感不足。30岁,最重要的不是混到什么职位,拿到多少年薪,而是这期间形成了我们人生主要的价值观。

或许你要说,桑德斯上校不是60多岁才开始创业,然后才有了肯德基吗?是的,上校在经历了一千多次失败以后,最终才创立肯德基品牌,这是一个关于“只要努力必将成功”的励志故事。但肯德基的故事还有续集——上校后来以200万美元的价格把肯德基卖掉了,自己没有留下一毛钱股份,也没有留下一毛钱股份给子孙后代。所以你今天看到的遍布全球、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肯德基,与我们的上校同[1]学没什么关系。当时买入肯德基的投资人,7年后又以2.75亿美元[2]将其卖掉,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励志故事。

如果你已经30岁左右,但在财富管理方面还没什么概念——那也没关系,还来得及,继续阅读本书你将有所收获。

30岁前,尽管我们已经开始创造财富,但通常大多数人还是面临“进水管小,出水管大”的矛盾。除了日常生活外,谈恋爱、结婚、买车、买房装修等都需要大量开支——特别是买房这一项!先买房再结婚,这几乎快要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其实古时候我们也是这样,有了钱就买田置地。30岁前,大部分人面对这些开支仍然需要父母给予支持。30岁后,我们逐渐开始承担起家庭的担子,我们娶妻(嫁人)生子,也开始往下一代的蓄水池里注水。30岁至退休,是我们人生最主要的积蓄期,我们的进水管会大于出水管,这期间也是实践财富管理最重要的时期——前30年打下的只是基石,后30年才真正开始建房子!

从30岁到60多岁,选择将财富安放在不同的地方,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天壤之别(还记得前面复利的例子吗?)。即使只是很简单的基础性选择,也会使最终的结果相差2~10倍。对于我们而言,这又将上演一幕幕“努力”和“选择”的励志故事——一些人通过财富管理让蓄水池里的财富越滚越多,而另一些人蓄水池的池底在不停漏水。当然更普遍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没怎么打理自己的蓄水池,最终里面的水被晒干了——被通货膨胀慢慢蒸发掉了。

接着,下一代开始走我们走过的“财富蓄水池之路”。实际上,我们的蓄水池和上一代、下一代是贯通在一起的。早在自己的进水管太小时,我们就在上一代的蓄水池里取水;而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往下一代的蓄水池里注水。上中下三代人,不管哪一个蓄水池不好用,都会使我们面临经济问题,如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等。此外,“退休”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如果在退休之前不能将蓄水池里蓄满足够的水(光靠养老保险只能保障最基本生活),那么当我们年老时不得不从下一代的蓄水池里取水。但这还不算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还将传播给下一代,他们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学习这些价值观——学校可不会教这些知识。

民谚有云:“富不过三代”;但一个更严峻的事实是,一个家族有时默默地穷上十几代。这是偶然现象吗?【思考】60岁以后,你靠什么退休?几十年后的养老保险会怎样,能维持你现在的消费水平吗?养儿防老,到时候会不会看儿孙脸色?或者你可以现在开始就积累财富,达到财务自由,提前进入“准退休”状态?

[1]只有商标还保持着上校的头像。

[2]当然这位仁兄也卖早了。三种财富运算,不同人的努力方向

往蓄水池里注水(财富收入),有三种方法:用手,用脑,用钱。一般来说,脑力劳动获取的收入高于体力劳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课本知识。但是,考试高分并不代表能力高,更不代表收入高。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部分,而许多能力是从生活实践中来的,如领导和组织能力,又如某些为人处世的个性(如愿意承担风险)等。

虽然收入存在差异,但不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属于“挣钱”。通常我们将“挣钱”和“赚钱”两个词混在一起说,好像没什么区别,实则不然。挣钱有个提手旁,不管用脑还是用手,我们实际都是出售了劳动力(时间)。而赚钱有个贝字旁,我们需要拿出钱(资本)做本金才能赚回更多的钱。

有时并不能将挣钱和赚钱完全分开,如某个体工商户投入了商铺门面的租金、装修等(资本金),开了一个小卖部,然后自己一家人辛勤劳作获取销售收入。这其中既有“挣钱”的部分也有“赚钱”(当然也可能赔钱)的部分,但通常在计算时,人们不会将两者区分开。如果个体老板学会给自己开工资,那么许多人会发现,他们的资本投入并没有多少资本回报,仅仅只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工作岗位罢了,特别是门槛低的、人人都能干的、无差异化的小生意。

那么,我们在往蓄水池里注入财富时,挣钱和赚钱谁更重要?考虑到这是一本关于财富管理的书,估计不少同学会认为“钱生钱”最重要。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这么来说吧,“挣”钱是在做加法,消费支出是做减法,而“赚”钱则是做指数运算。大部分人的财富,同时在做着以上运算。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来说,其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努力的方向】低收入人群需要努力做加法;中高收入的月光族需要控制减[1]法;只有高储蓄率人群管理财富(指数运算)时效果才比较明显。我们经常说不要埋头苦干拿死工资,要学会钱生钱——但是财富管理的前提是,你在开支之后能剩得下“钱”,才能拿去钱生钱。

[1]我们将“结余占收入的比重”称作储蓄率,比如月收入1万元,月支出6千元,储蓄率即为40%。蓄水池财富公式

先来看加减法:

假设挣到的金钱为X,消费支出为Y。类似于进水管3小时灌满水、排水管5小时排完水的简易数学题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李在一家民营企业从事设计工作,他的平均月收入为6000元,平均月开支为4000元,那么每个月的平均节余为:X-Y=2000元。同样也意味着,小李每工作4个月(收入2.4万元),可以满足6个月(支出2.4万元)的生活需要。

瞧,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加减法而已!假设小李对2000元的月储蓄额不满意,因为这让他感到不安,单位效益并不是很好,万一被动离职,或是生个病什么的,蓄水池的水源就会变得很紧张。

在短期内,小李可以在这个加减法上做出两种调整:(1)找一份额外的兼职,或者多参与公司的攻关项目(加班)。可以将月收入从6000元提高至8000元左右。(2)节衣缩食,尽量减少开支,将之前的4000元开支减少至2000元。

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均需要小李牺牲一定的生活品质,两者均可使月储蓄额从2000元提高至4000元。

将时间稍微拉长来看,在加减法上小李还有另一种方法:(3)将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以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专员、经理、高级经理、总监,职级不同,在收入水平上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假设经过努力,小李升职为设计总监,月收入25000元,此时,即使小李的月支出提升为10000元,仍能获得15000元的月储蓄额。

再来看指数运算:

假设本金为P,投资回报率为r,投资时间为t,那么,将储蓄运用于投资,是这样向蓄水池灌水的tP×(1+r)(4)小李将月储蓄额2000元全部用于投资,主要投资项目是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和国债,年化复合收益率约为3%。那么10年后这2000元变为102000×(1+3%)=2687.8元(5)假设小李的投资能力较强,将这2000元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股票市场,并能获得15%的年化复合收益率,那么十年后这2000元变为:102000×(1+15%)=8091.1元(6)仍然假设小李能获得15%的年化复合收益,但是两年后小李就得用一笔钱买房。像这种情况,2000元在两年后会变为多少呢?22000×(1+15%)=2645元(7)假设老李(小李他爹)的投资能力较弱,但仍然坚持投入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并取得了-15%(每年亏15%)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假设老李将200万养老金(前30年辛苦积蓄)投入其中,这笔钱十年后会怎样呢?10200万×(1-15%)=39.37万元蓄水池公式的财富启示

启示一:第(1)项的方法,是增加了劳动时间,但单位时间的劳动报酬其实没有变化。由于一天只有24个小时,所以这种方法总有极限,而且高强度的劳动也牺牲了生活品质。第(3)项的方法,是增加劳动报酬率,即在不增加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报酬,但这种方法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它需要能力和经历的积累。

启示二:第(2)项的方法,是苦行僧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并不总能奏效。对于收入偏低的阶层来说,生活中的必要性开支占比很大,继续缩减开支不仅见不到效果,反而大幅降低生活质量。只有奢侈性消费占比较高、无节制消费的中高收入“月光族”,才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消费结构。此时如果节约开支,效果会比较好。

启示三:第(3)项的方法,特别适合30岁以前在职场奋斗的“小鲜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职级上升,我们又能够在新的层级上接受锻炼,从而向更高的层级发起挑战。这些历练帮助我们成长,且提高了劳动报酬率。一般情况下,这种劳动报酬率很少会倒退。所以30岁升到总监的职位,和40岁才达成这一目标,两者会有巨大差距。

对于创业人士来说,早期的历练同样会带给我们经验教训,促使我们成长。年轻时我们的犯错成本很低,大不了重新来过。因为年轻,财富积累少,即使有损失也不会很多。趁年轻抓紧历练自己,否则等老年时再来买教训,成本很高,会赔上前面10年、20年的财富积累。

启示四:收入与支出的加减法,它的运算结果构成了投资项中指数运算的“本金”。如果我们把收入都消费光了,或者剩余很小的一个数字,那么即使投资获利能力再强也是枉然。记住储蓄!储蓄!储蓄!它是“钱生钱”的第一步。

启示五:从第(4)(5)项可以看出,投资能力构成了指数运算的“底数”。投资能力越强,这个“底”也就越大,最终的运算结果也越大。

启示六:从第(5)(6)项可以看出,时间构成了指数运算的“指数”。在投资能获得正回报的前提下,随着“指数”的增大(时间推移),最终的运算结果也越大。

启示七:需要注意,指数运算中的“指数”不可能无限增大,因为我们的寿命是有限的。对于某些复合年化收益率超过20%(26%)的世界级投资大师来说,大约10年财富就会增长10倍。其80岁所建立的财富帝国,60岁以前取得的部分只占1%。如果其能活到100岁,且仍然能取得复合年化超过20%的收益率,那么目前的财富帝国还将扩大100倍。

启示八:由第(7)项可以看出,越晚学习投资理财,学费也越贵。这个学费不是买一本投资书或听一堂培训费的成本,而是在投资路上的犯错成本。老李用了10年的时间,已经挥霍了前20年的积蓄,并且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得到任何提高(精神生活想必也不怎样)。【奋斗的方向】试着把自己的情况代入上面的例子中,甚至有必要一条条写在纸上,想一想究竟如何改善我们的财富蓄水池?你正走在怎样的财富路上?

我们在学校学习了语文、数学、历史、物理等各门学科,遗憾的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课程寥寥无几。因此许多人并不知道该怎样去做,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

有人辛勤努力,却活得像老黄牛一样,他们只知道增加自己的劳动时间,认为多耕一块地就多一份收入,但几乎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提高劳动报酬率。

有人极尽节俭,甚至让我想起莫泊桑小说《项链》后半段的情景。他们顾虑着扎紧排水管的同时,也没有精力去照看进水管,更谈不上做指数运算了。

也还有人忙着倒腾指数运算,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投资,却忘了蓄水池里根本没什么水(不要忘记查验一下进水管、排水管),面临着“有心理财,却少财可理”的状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畅游财富管理之路。这是一本有趣的、睿智的书。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明白“通货膨胀”,却仍然愿意把钱存在银行?为何房屋的租金回报寥寥无几,房价还是“嗖嗖”上涨?为何说购买黄金不叫投资,并且跟“抗通胀”没太大关系?

跟上我的脚步吧,任何时候都不晚!  第二章货币其实不是财富?有“钱”是“有钱”吗?

我们平常说一个人“有钱”,指的是他(她)拥有很多财富。但现代社会中,富人的大部分财富并不以“钱”的形式存在。如果你喜欢把“钱”紧紧抓在手里,财富反而会离你而去,就像手心捧起的水一样。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拓宽思维,修正一点点价值观。“钱”这个东西,或者称之为货币,并非始而有之。起初我们的祖先并不使用货币,比如某位猎人兄弟(原始人A)吃兔肉吃腻了,想吃条鱼,那么这位老兄得跑遍整个市场,并找到一位恰好吃鱼吃腻了的渔民B。如果这位渔民老兄不喜欢吃野兔,那就“大件事”了。猎人A问道,“渔民老弟,兔子肉汁多嫩滑,为何不试试看?”渔民B回道,“我现在不缺吃,你看看我冷得发抖,我只想要一件兽皮保暖。”猎人说道,“那怎么办?我只会设陷阱抓小动物,捕获大野兽可不是我的强项。我只有一件兽皮,给了你以后我自己也没法保暖了。”于是两位老哥不得不开始寻找有多余兽皮又想吃兔子肉的人。

一天一天过去了,渔民家的鱼吃不完,渐渐腐臭了。渔民心想,鱼这东西真不好保存,要是它不会腐臭该多好。猎人那头呢,心想真是死脑筋,反正你家的鱼最后也是腐臭了,干嘛不跟我换只兔子试试新口味?

终于有一天,二人总算找到了喜欢吃兔子肉,又有兽皮愿意出售的原始人C。可是一见到兔子,C又不乐意了——“我拼死拼活深入树林,冒了多少危险才得来的兽皮,一只小兔子就把我打发了?”

渔民B纳闷道,“要不我多拿几条鱼,多换几只兔子,再跟你换兽皮?”

C答道,“我一下子吃不了那么多兔子,拿着没用啊。不过我的弓箭用久了不好使,如果你想办法再多搞一把弓箭给我,我就把兽皮给你。”“什么?!”渔民B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还得找一个愿意吃鱼或兔子,手头上恰好又有多余弓箭的人吗?

……

人类是聪明的,聪明就聪明在善于利用工具。比如用手抓鱼不方便且效率低,便学会了使用钓竿和渔网。虽然制造钓竿、渔网这些东西需要花费精力,但捕鱼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上面这个“物物交换”的例子也不方便且效率低,因此人们开始使用货币这个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一开始货币是贝壳,后来是金属,再后来是纸币,甚至只是计算机里的一串数字。

其实货币是一种工具,关于财富的工具。这个工具有五种主要功能,分别是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流通手段。渔民B为了得到一件兽皮,再也不用搭理老来烦他的兔子哥A了。渔民B将鱼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换兽皮就行。渔民B披上兽皮,不禁感慨,再也不用冷嗖嗖地流鼻涕了。(2)价值尺度。兽皮C之前觉得自己的兽皮不只值一只兔子,因而交易难以完成。货币将这个问题化整为零、聚零为整。(3)贮藏手段。渔民B望着即将腐臭的鱼,再也不用发愁要不要把它们晒成鱼干了,直接兑换成货币并贮藏起来即可。不论是哪个阶段的货币,贝壳、金属、纸币等都具有容易贮藏的特点。

除此之外,货币还具有支付手段(如借贷关系)和世界货币(国际贸易)的功能。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需要明白货币是一种财富工具,它帮助我们完成交易,并且可以作为财富贮藏的手段。但货币并不等于全部的财富,富人的财富多以股权、债权,甚至房产等实物的形式存在。货币甚至还帮助我们将不同形式的财富进行转换,但货币终究只是财富工具。

财富以不同的资产方式存在,货币只是其中一种(财富工具)。如果你的财富绝大部分以货币的形式存在,就可能会错过很多财富增值的机会。合理管理财富,第一步就是不能把“钱”(货币)看得太重。更何况货币还会贬值,还记得曾经的“万元户”吗?【似曾相识?】曾多次接触类似的新闻,某老太将数万元人民币埋在床底下,或藏在墙缝里,结果被老鼠啃光了(或发霉潮烂了),最后在银行职员的帮助下总算拼回了几千元,得以兑换。这难道不是把“钱”抓得太紧,财富反而溜走?曾经的万元户“万元户”这个词语,在我小时候非常流行,那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头衔。父辈们回忆起那个年代(1980年代初期)说,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十几元(还算比较高的),加一个通宵晚班只有三毛钱。

渐渐地,“万元户”似乎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要当也要当百万富翁嘛!不知多少人曾想过,100万元可以买好多好多东西啊,要是中了500万彩票这辈子都不用干活了。

而现在,城市里随便一套房子就是几十上百万,一线城市房产上千万也不稀奇。“百万富翁”这个数量级,还仅仅只是“居有其所”的初级生活水平而已。

这是为什么?

货币在使用过程中,经历了很多阶段。在货币采用金银铜等金属[1]的年代,只要货币的金属成色没被稀释,通胀的情况很少发生。当[2]然这并非出自金属本身的保值功能,而是由于当时的开采生产条件,限制了每年能够开采的金属数量,也因此限制了货币的供应量。当货币进入纸币甚至电子货币时代后,货币的发行数量不再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各国货币大多由国家央行发行,央行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货币发行数量。

总体来说,一旦货币发行数量变多了,货币自然就贬值了。还记得吗,货币只是财富工具,我们拿着纸币是不能填饱肚子的,唯有将纸币换成粮食,如独自一人迷失在荒芜人烟的沙漠,奄奄一息之际,一箱面包绝对比一箱纸币管用。货币增多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凭空多出一套房子,社会的总财富还是那么多。

对于影响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经济学领域还有更为复杂的研究,如货币流通速度、社会总需求、对外贸易等。

也许你要问,为何各国央行不人为限制货币数量呢?其实在这方[3]面,并不是没有努力过,英国和美国都曾较长时间实行金本位制,即通过将货币币值与黄金挂钩,来限制货币发行量,保持币值稳定。但这些努力最后都失败了,因为政府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还不得不考虑对外贸易、经济刺激、劳动就业率、财政赤字等一篮子的复杂任务。在严峻的形势下,各国政府不得不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而现代经济理论支持“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通缩对经济的坏处更甚于通胀”等论断,因此通货膨胀在各个国家都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对于普通人来说,暂时搞不清社会总需求、金本位等金融学概念也没关系,但一定记住,货币一直走在贬值的路上,只是偶尔回头一笑(通缩不常见)。【小贴士】通缩是与通胀相反的一个概念,即货币越来越“值钱”。当通缩发生时,人们会减少或延迟消费需求,因为手上的货币在未来会更“值钱”。之所以发生通缩,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社会总需求不足(主要是大家拿着钱不敢消费,而不是货币发行量不足),因此通缩在一定程度上使本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相比通缩,现代经济学更支持央行的货币政策偏向“温和的通胀”,并认为较低幅度的通胀反而能够刺激经济发展。

[1]古时的统治阶级为了“筹款”,也常稀释金属货币。如减少货币中金、银等贵金属含量,以普通的铜、铁代替。古罗马就曾经大肆稀释金属货币,造成恶性通胀,国家也逐渐衰亡。

[2]参见本书第19章。

[3]货币与黄金挂钩,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货币与黄金之间可以相互兑换。金本位制限制了央行的发钞冲动,因为一旦货币因超发而贬值,民众就会拿货币去挤兑央行的黄金。感知通胀

我们的本币只有人民币一种,对应的商品却有万万种。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复杂且不同步,而且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物价差异。经济学上衡量通胀的指标有很多,但老百姓对通胀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具体物品的价格上。我记得我生活的城市,2009年一碗肉丝粉(面)大约是4至5元,而2016年则是6至8元。这几年水果、蔬菜价格上涨较快,感觉比较明显。虽然大部分商品价格呈现缓慢上涨的趋势,但也有例外,如电子产品(电脑、手机)的性能就越来越好,价格却越来越低。

通胀,简单理解就是物价上涨,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对通胀的感知是不同的。以下内容涉及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如果阅读起来要花费吃奶的力气,可以快速跳过本小段的内容,只要记住这句话即可:不要因为某一两个通胀指标很低(可能失真),就小看了通胀对金钱的长期侵蚀力量;也不要因为处在低通胀之中,就认为未来三四十年的通胀水平可以一直这么低!

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CPI同比上涨百分之多少”云云。这里的CPI指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是衡量通胀最常用的指标。许多人对于CPI数据有疑问,总感觉实际通胀水平远超官方公布的CPI数据。于是有人找出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数据,2000年以来广义货币(即M2,后文中有解释)的年平均增速高达16%至18%,以此为依据判断我国货币极度超发,通胀水平非常严重。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为何许多人感知到的通胀,既没有M2那么高,也没有CPI数据那么低?

首先,CPI只是从某个层面上反映通胀水平,而不能将CPI等同于通胀。CPI是一个统计数据,这个指数在统计时,须赋予每项商品不同的统计权重,权重取值直接影响CPI的最终统计结果。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通胀的感觉是不同的。例如,低收入阶层的食品消费比重较大,从图2-1我们可以看出,最近十年来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一直高于CPI,所以他们所受的通胀压力更大。为了使指数适用于较多的人群,CPI权重是以金字塔底端最宽泛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1]消费作为参考的。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也就是说,月收入在2600元及以下时,对通胀的感觉用CPI来衡量才比较真切。而CPI对于中产阶级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权重偏低,对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价格则更少涉及。

还需注意,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这个指数基本不包含资本的价格。当资金用于新建工厂,或进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这些方面的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房地产,计入CPI的部分为房租的价格,而并非房屋出售的价格。近十年间许多城市房价的上涨幅度远超房租。如果我们这辈子注定要购买一套房屋,那么房价上涨了多少,我们手中储备的用于买房的货币也就相应贬值了多少。

其次,广义货币(M2)的增速那么快——2006年末才34.6万亿,2015年末已经139.2万亿,约是前者的4倍。我们的通胀水平是不是也同样这么高?很显然并不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可以生产更多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例如,我们新修一条铁路或公路,就降低了一些区域的物流成本;我们的技术研发水平不断进步,以前制造一台汽车的时间及成本,几年后可以造出两台。技术进步越快的领域(如电子产品),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很快。如果生产率增速大幅超过货币增速,就会表现为产品价格下降。图2-1 2006—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期,城镇化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GDP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使农业人口减少。这些人进入城市后,参加现代化的生产线生产,又使原来务农的低等级劳动力,转化成较高生产率的工厂工人,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产品。

我们把货币、CPI、GDP等数据综合起来看,如表2-1所示:注:1.M0为流通中的现金,可理解为发行在外的纸币。M1为M0+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2为M1+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2.GDP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第⑥项是按可比价格换算后的GDP增速,剔除物价变化影响,即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的GDP增速。第⑦项是当年GDP产值,用当年的货币统计,未剔除物价影响因素。通过第⑥、⑦项计算GDP紧缩指数,得出2015年比2006年年均通胀率为3.9%。3.自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该统计口径的变化,主要影响M2。2011年9月的M0、M1、M2分别为47145亿元、267193亿元、787406亿元,对应2011年10月的数据分别为:46579亿元、276553亿元、816829亿元。

由①、②、③项可以看出,M0、M1、M2的平均增速分别为9.88%、13.72%、16.75%,这样的增长数据是很快的。再来看第④项CPI数据,近年来最低增幅为1.6%,最高也只有6.5%,平均为2.92%。从这个数据看,我们似乎可以稍微舒口气,毕竟近年来剔除物价后的GDP平均年增速为9.18%(表中第⑥项),劳动生产率的提[2]高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其实除了CPI以外,我们还有核心CPI指数、PPI指数、GDP紧缩指数等。我们通过表中第⑥、⑦项数据,计算出的GDP紧缩指数年均增幅约为3.9%。【小知识】(1)核心CPI指数: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一般认为是剔除了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影响后的CPI指数。(2)PPI,即生产者价格指数,主要反应工业企业产品的出厂价格。CPI是终端消费者看到的价格变化,如蔬菜、牙膏;PPI则是生产企业看到的价格变化,如原材料钢铁价格变化对汽车厂商的影响。(3)GDP紧缩指数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全部产品价格水平变动,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1]此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不包含自己消耗的口粮)。全国居民(含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

[2]我们不能直接将货币供应量与GDP用正比关系去思考。首先,GDP是当年新增量,而货币代表的既可以是增量,也可以是存量。比如新修了一栋大楼,它会计入当年的GDP,第二年不会继续出现在GDP中。但是,它的价值不会在第二年消失,在二手房买卖时仍然要通过货币来衡量和交易。其次,GDP增速与劳动生产率也不成正比关系,一是劳动人口数量也影响GDP增速,即GDP的增速也可能部分来自劳动人口数量增长;二是许多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难以用货币来量化,如某些电子产品的性能提升后,其价格却不变,甚至下跌。直面通胀,我们该怎么办?

因为每个人的消费结构不同,所以“通胀”对每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我们无法列出适用于自己的真实通胀数字,但通胀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一生的财富就像蓄水池,人生各个阶段的进水量和排水量差异很大——青少年以前和老年退休以后,难以创造财富。因此我们在人生的中间阶段应当尽量储蓄,多进少出,并通过和父母、子女的蓄水池连通以缓冲人生各阶段进出水量的差异。

既然蓄水池总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水量,那么通胀就好像注入蓄水池的水被慢慢地风干、蒸发掉了。大雨过后,你盯着地上的一滩水三分钟、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恰好没什么事做的话),你感觉不到它在蒸发,通胀正是如此。对于我们的财富蓄水池来说,通胀的速度可能会很缓慢,有时甚至感觉不到,但日积夜累的效果却是“水滴石穿”。

即使从30岁才开始认真管理财富,我们也面临三十年以上的时间,这是一场超级长跑。在这30年的时间里,经济周期起伏,大约十多年就有可能发生一次高通胀(甚至恶性通胀)。财富管理的最低要求,就是跑赢通胀(注意不是跑赢CPI)。如果你已经开始跃跃欲试,试着规划自己的资产配置,脑海里有了跑赢通胀的意识,那么恭喜你!在财富管理方面,你已经超过了80%以上的群众。如果你还不知道目标,那么可以参考CPI和GDP紧缩指数。

面对通胀,我们能做什么?

首先,在满足日常开支及为突发事件储备的前提条件下,应当尽可能多地持有可以带给你回报的资产,而不是持有货币(特别是现金)。但仍需注意,不同类别的资产对应了不同的收益和风险,有时甚至可能会招致损失。如果你投资经验还不足,则应当先从低风险、低收益的品种入手,或者试探性先少量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上。

其次,你也可以将货币换成“东西”。这类“东西”必须容易保存(折旧年限长)和变现(可迅速达成交易且费率低),且该种“东西”的劳动生产率无法显著提高。这一领域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房产、贵金属以及某些收藏及纪念品。

第一类的资产可以达到“鸡生蛋,蛋生鸡”的目的,当然也可能鸡飞蛋打(风险);第二类实物虽不会鸡飞蛋打,但它没办法生“蛋”[1]。其主要风险是长周期中的泡沫,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此外,不要过于害怕债务。很多人在买房选择付款方式时,一提起贷款,首先想到的是银行收了我多少利息,一算总觉得这些钱被别人“赚”走了,不划算。实际上,今天的2000元的月供可以下馆子四五次,但二十年后,揣着2000元恐怕都不好意思出门了。通货膨胀使债权人(借出)受损,债务人(借入)受益——通货膨胀降低了获取资金的实际成本。所以我们可以尽量利用贷款,特别是低息贷款(如住房公积金,目前贷款利率仅为3.25%,2016年1月1日)。【小知识】什么时候容易发生大幅通胀?以下是两种常见情况:(1)当经济萧条时,劳动生产力(提高)对超发货币的抑制作用降低。而此时政府部门会施行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刺激经济,这包括货币政策(发行更多货币)和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双重叠加引发更高水平的通胀。积极政策施行后,一直要到中后期通胀才会显现出来。(2)经济繁荣的中后期,投资和消费都比较活跃,社会总需求旺盛,进而拉动借贷利率、基础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涨,引发通胀。以上两个时期,注意做好财富的保值、增值工作。

[1]就算你把一斤黄金埋在土里100年,它也不会多出1克。  第三章财富的载体是什么?为何说财富是时间的化石?

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究竟如何看待“财富”呢?

有人说,亲人是我最大的财富,跟他们在一起每天都很开心;有人说,人脉是我最大的财富,我的特长就是与人沟通;还有人说,我的财富都存在保险箱里……

每个人对财富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所有财富都需要“时间”这个要素来承载。时间可能是上天赐予世人最公平的东西,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是相近的——我们管它叫“一生一世”。哪怕是坐拥数百亿资产的富翁,享受一流的医疗条件,也无法使自己的寿命显著高于常人。换句话说,富豪的财产可以高出普通人数千万倍,但其拥有的时间(寿命)却无法高出平均寿命一倍以上。

2015年5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而世界上有确切记录的最高寿命为122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寿命期望值落在60至80岁的较多。当承载财富的“时间”耗尽,“财富”也随之逝去。我们无法继续陪伴亲人左右,而存放于保险箱中的金钱也将归于他人。

在这本书里,我们先将广义的精神财富抛开,单纯来聊聊该如何规划我们的物质财富。

有一次小明去游乐场,最热门的云霄飞车已经挂上了“此处排队约需1个小时”的牌子。小明想了想,1个小时有点久,但自己尚能忍受,于是加入了队伍。

一小时后,当小明排到队伍的最前方时,一位风一样的男子跟他说,愿意出价100元购买他的位置。小明想了一下,游乐场的门票也才80元,仅仅排了1个小时的队,已经收回了门票支出,还能净赚20元,似乎还不错。正当小明还在犹豫的时候,这位风一样的男子已经加价到200元,二话不说从钱包里拿出两张红票子,晃了晃,就要往小明手里塞。这时小明该不该换?小明的月薪约5000元,扣税再除掉休息日等,日薪大约是200元,排一个小时队,已经相当于工作了八小时。这个条件很诱人,于是小明接受了这笔交易。

物质财富是历史时间的沉淀,是时间的化石。比如说小明花了8个小时干活,拿到了200元的日薪,那么小明就是拿8小时时间,换取了200元。在这里小明仅仅排了1个小时的队,就拿回了200元,对小明来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出价200元的男子,他是不是冤大头?当然也不是——他之所以愿意出价200元,是因为他在一个小时里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且痛苦程度不高于排队)。曾经有一则趣闻,说某位富翁不小心掉了几百美元,路人见状后告知,谁知他头也不回径直走开了,因为他心里在盘算,在弯腰把几百美元捡起来的这几秒钟时间里,他能赚到更多的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开销的理解,多以金钱来量化,很少有人会把时间也计算在内。比如出门看电影,很多人都会注意到路上花了多少交通费、电影票花了多少钱,但很少有人会注意路上花了多少时间,电影开播前等待了多长时间。

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多地注意金钱,而很少注意“时间”。前面已经提到过,富人的财产可以高出普通人数千万倍,但其拥有的时间(寿命)却无法高出普通人一倍。当你拥有很多物质财富时,时间就相对更少,因此富人更在意时间,并且愿意用金钱去置换时间。而当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较少时,时间就相对更多,因此他不愿意花费本就稀少的物质财富,而更愿意消耗大把大把时间。

一个人越是紧紧抓住财富不放,财富反而越是离他远去。不少人小心翼翼地省下一笔笔物质财富,却浪费了大把时间,这些时间本可以用于丰富他们的大脑,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报酬率,以创造更多财富。比方说,我之前一本投资类书籍出版后,网络上曾碰到过几条留言说书的价格“贵”了(普通的书价,并没有令人咋舌)。实际上,一本书的成本主要不在于三十元左右的售价,而在于读完这本书所需花费的时间(一般需要20小时以上)。其实书中只要有一两个观点能对你有启发,就已经物有所值。

如果对于财富的关注点都是细枝末节,你就没有办法着眼大局。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用金钱换时间”的思维也会愈发明晰。如果你现在还处于事业起步阶段,没关系,先把这个观念植入大脑,尽量花时间去武装头脑,而不是为了节约开支而浪费大把时间。年轻人,注意劳动能力的稀缺性!

随着生产力进步,社会化大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以此获得收入并用以换取其他人创造的财富。我们都要穿衣,但并不需要亲自去学习织布和缝纫。我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是销售员、行政管理人员、又或者是专业技术员等。

虽然我们各自都做着自己擅长的事,但为何每个人所能获得的收入不尽相同呢?到底谁主宰这一切?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问题。它受制于劳动生产率(必要劳动时间),你无法用生产1斤粮食所获得的收入去换回一辆汽车;它又受到供需关系影响,因为顶级著名画家很少而普通画家很多,所以不是所有画作都能像毕加索的那么值钱。

如果你的劳动能力是稀缺的,那么意味着其他人需要拿更多的劳动时间来跟你换,也即你能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反之也类似。发展中国家脑力劳动稀缺而体力劳动廉价,因为学习高等知识的人少。在发达国家,许多蓝领工人收入不错,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普及率高,而愿意从事粗活脏活的工人偏少。我们再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家企业中的一个普通行政办公人员,他所从事的工作包括办公用品采购、会议室安排、车辆等设备的年检等,甚至还有交电话费、物业费,供应饮用水等杂事。如果你刚好处在一个类似的工作岗位上,那么寻思一下,你的工作岗位是否很多人都能胜任?如果换一个新人来接替你的工作,他是否需要很长时间去学习和适应?

我刚毕业时在一家房地产集团工作,当时分配到经营部。我们部门的主要工作由负责下面子公司的采购招标及监察,主要是工程方面,有时也兼顾营销。当时的部门经理和一位男同事是做预决算出身,主要技术性的工作由他们负责;而我没有学过预决算,所以只能做一些基础的文件整理、打电话通知投标单位时间、地点等杂务。我的工作很轻松,薪资待遇也不错,当时很多同学羡慕。但是每次我拿到各种投标文件时总是头大,不知从何学起,而且经营部也没有学习的条件。因此,我经常被分派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任务。有一次陪同预决算部的同事去公司旗下某个别墅项目测量光缆长度,起因是怀疑业务单位多报了用量。两个人拿着卷尺在工地上灰头土脸、蹦蹦跳跳搞了三天。完事以后这位同事告诉我,其实这些光缆每隔一米都会标记一个小数字,只要把两个数字相减就可以得出用量。我脸上顿时就画了个囧字,问他:“那我们折腾了三天是在干嘛?”他苦笑道,“没办法,这是总部坐在办公室里的老总拍脑袋要求的,一定要这么干,你就当是出来旅游呗。”还有一次,跟着园林部去验收绿化,这位同事明明拿着绿化图纸,只要对着图纸核验每个区域就行,结果他怕搞错,硬是要按照植物的种类一种一种地数。小区有八十多种植物,于是我们就围着小区转了八十多个圈圈。我作为经营部的职员担负着监督责任,但这些事情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我只是跟着跑腿而已。

这是我毕业后的第一家单位,我只待了半年。当时很多同学不明白,毕竟刚毕业就能直接进入房地产公司很不容易,更何况是集团公司的层级。如果我跑到下面的分、子公司检查工作,对方还需经理级别来对接。工作轻松是事实,薪酬待遇不错也是事实,但转念一想,能够胜任我这份工作的人一抓一大把,如果换一个新人,不足一个星期就能替代我的岗位。

同期毕业的同学,许多人在类似轻松的环境下温水煮青蛙,耽误了奋斗上进最好的年华。短短几年,相互之间的差距就拉得很大。如果你还是20来岁刚毕业不久,请务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你所在的岗位是否需要知识的沉淀,是否越老越吃香。想要提高收入水平,首先你得提高自身劳动能力的稀缺性。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自主创业——如果只是在小区门口开一家小卖店,这个门槛很低(不稀缺)。只要生意稍微好一点,就会吸引新开的小卖店参与竞争。【青春的价值】人生在不同时期,时间所能换回的财富值(时间的化石)也是变化的。特别注意,年轻时我们的时间看上去“不值钱”,但不能因此而蹉跎岁月,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法提高劳动报酬率的琐事上。资金也有时间价值?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遇到亲戚朋友借钱的境况。借钱这种事,拒绝吧又怕伤和气丢面子,答应吧又担心对方忘记或赖账。以下两种情况,哪种更令你不悦?(1)跟同事小欣逛街,她遇见了心仪的包包,可是身上钱没带够,于是找你借了几百元。此后,她好像一直没记起这件事,你暗示了好几次也没用,最后不了了之。其实当时那件包包你也很想要,但你都没舍得花钱买下来。(2)好友小诺要买房,一时周转不开找你借了10万元,并约定半年后还款。半年后他如约还款,但是却没有提利息之类的事情。他既然没有给,你当然也不好开口。朋友周转困难,相互帮忙也是理所当然的嘛,于是就这样算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情况一更令人不悦。每当看见小欣背着那款包包,愉快地哼着小调来上班,你心里都会梗一下(男同胞请自行脑补其他类似画面)。至于情况二,小诺答应半年后还款并且做到了,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值得我们信赖。

事实真是这样吗?不完全是!

实际上情况二的实际损失远高于情况一,这是因为资金也有时间价值。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而资金的时间价值又该怎样计算呢?

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当前所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比未来同等数量的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换言之,如果人们牺牲即时消费而改在未来消费,那么未来必须获得更多的消费量作为补偿。这是为什么?经济学上给出的解释多种多样,大多出于资本报酬的角度。我们从另一方面试想想,还记得前面提到过金钱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吗?在未来我们剩余的时间变少了,所以金钱也就相对不那么“值钱”(重要)了。随着时间越往后推移,我们剩余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我们甚至愿意花大量的金钱(医疗)来换取更多时间。此外资金的时间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通货膨胀的补偿。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利用这笔资金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如果你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对标银行定期存款,那么存款利率相当于你这笔资金的时间价值。虽然有时是出于生活原因的被动储蓄(还记得财富蓄水池吗),但最终结果就是放弃了即时消费而选择了定期存款。如果你的预期投资回报率(长期)为15%,而且以你的投资能力可以达到这个复利收益,那么你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是15%。对于同等财富积累、同等收入水平的人来说,投资能力越强,即时消费的意愿也越低。

由于通胀不可避免地存在,所以在这里建议不要为了追求安全性,而降低自己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并将资产过多配置在低风险、低回报的资产上——至少给自己一个最低要求,财富增值率不能输给通胀率,否则财富会不断缩水。【比较】小诺借了10万元,即使按目前年化3%左右的货基收益率计算,半年时间也有1500元收益,远高于小欣借走的几百元——但为何损失额更低的小欣,反而更令人不悦?人的大脑有时候很有意思,我们抛开上例中的情感因素不说,也不理会资金的时间价值——无端损失了1000元,和本应赚取的1000元最后没到手,这两者的经济值是相同的,但带给人的痛苦值却不一样。  第四章开源节流,该把时间放在哪?竭力省钱是否可取?

许多理财书籍都强调:尽量节约每一笔开支,收入再低也能理财等。它们鼓励读者将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如“餐饮费”“通信费”“人情费”等。反思哪些是必要性开支,哪些是非必要的,并极尽所能节约开支,增加储蓄。

对不同的人来说,这种方法的效果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收入水平上。简单点说,一些人能通过这种办法增加储蓄,但另一些人不管怎么省,也省不下几个钱。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小丽(化名),她因为贷款买了房,资金压力比较大,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节约开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突然之间把午饭也“省”下来了。当时我们的午饭是安排在旁边一家高新电子企业的员工食堂,每顿饭的花销才三五元!

类似这种苦行僧似的做法,非常辛苦,但很少有人以此积累下大量财富。这其实是很容易算的一笔账,在这顿午餐上再怎么节省,对于改善经济条件也于事无补。长此以往,如果得个胃病什么的,买药钱花得更多。节约开支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马上停止这种愚蠢的做法。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叫“储蓄率”的词语,指的是国民可支配收入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实际我们每个人的财务管理,也可以用到“储蓄率”这个词。个人可支配收入,没有被消费掉的部分(比例),就是储蓄率。

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节约开支对提高储蓄率的作用并不大,因为他们的消费结构中大比例是基础性的必要开支。相对来说,低收入人群本来就没有奢侈的消费习惯,开支已经是减无可减。

对生活开支记账的方法,可以试行一两个月,以便精确地了解自己的消费结构。但如果年复一年“坚持”下去,结果反而是弊大于利。很普遍的例子,当你盘算怎样节约人际交往开支的同时,也将失去人脉关系带给你的一些机会。在开支方面过于精打细算容易养成“极度厌恶风险”的性格,即便有一定的储蓄,也只能死死地放在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中(如银行存款),接受通货膨胀的侵蚀。更要命的是,这个坏处不仅仅体现在财富管理方面——过于保守的性格使我们错失人生中许多重要机会,结果往往是一生平庸,一生忙碌。

所谓“开源节流”,既然出水管不好使,不如多从进水管这头想想办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