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沙发图书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0:45:19

点击下载

作者:[美]奚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香(沙发图书馆)

香(沙发图书馆)试读:

【序曲】

生为一朵花,是多么

重大的责任啊!——艾米丽·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

你知道埃及艳后(Cleopatra VII,B.C.70-30)乘船亲迎安东尼将军,巨帆是茉莉油里浸过的吗?你知道汉武帝(B. C.140—87)梦见李夫人送他蘅芜,衣枕沁香,历月不歇吗?你知道匈奴王亚提腊(Attila,406—453)向罗马索求三千磅黑胡椒作为赎金吗?你知道曹操(155—220)最爱九层塔,曹丕(187—226)最爱迷迭香吗?你知道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驰骋战场之际仍不忘全身遍洒茉莉香水吗?这些叱吒风云的历史名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香”的俘虏!

科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每天平均呼吸两万三千次。吸进的分子,透过鼻腔和皮肤,很快侵入我们的脑部和循环系统。鼻子上端有五百万根神经末梢,它们将气味送到主管原始本能和记忆的中脑周边系统。而皮肤则将气味送入血管,周游全身。将大蒜油抹在脚底,不要二三十分钟,你的呼气就会有蒜味。嗅觉经验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药理反应,不由得你不信!

跟视觉或听觉相比,嗅觉经验存留的时间较长。它不像画面和声音,不需经过主管思维的外脑皮层,而是一种直接的化学反应。跟味觉相比,嗅觉所及的范围要广得多。味觉只管甜、咸、酸、苦,其他的味道其实是“闻”到而非“尝”到的。一般人可以分辨三千到一万种气味,却只能分辨两千种颜色。跟触觉相比,气味的空间限制要小得多,流动的距离要远得多。即使空气中只有两百万分之一毫米——0.0000002毫米!——的香草精,我们都可以闻到。虽然动物比人类的嗅觉要灵敏得多,但科学实验显示,凭手汗或吐气我们能辨认人的性别,而女人又比男人嗅觉敏锐。

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气味,当你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它已经深入你的内部,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气味撩起原初的感觉,唤醒当时的记忆,让你情不自禁,无从设防。这个现象被定名为“普鲁斯特效应”(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国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另一位现代文学大师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也说:“没有什么能像气味那样完整地让往昔复活。”中文用花香“扑鼻”,香气“袭人”等意象来比拟气味的力量,颇为传神。

在我们的生活里,没有无臭无味的空气,正如没有无尘无菌的空间一样。自有人类以来,就不曾停止过对“香”的依赖和喜爱。原始人觅食,求偶,自卫,都有赖于辨别气味的能力。而人类对香的使用,至少已有六千年的纪录。古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都有丰富的“芳香文化”,留下许多关于香花、香草、香菜、香料、香油的神话、典故、艺术、民俗和研究。

在人类文明史上,“香”最早的来源和功用是宗教。所有的原始民族都懂得焚香礼拜,向上苍祈福。这从字源里可以看出。英文中的perfume,不仅限于“香水”,而是广义的“芬芳”的意思,它来自拉丁文:“通过烟雾”perfumum。天上的神明闻到袅袅上升的香气,满心欢喜,才会保佑人类五谷丰收,无灾无病。类似的情况在华夏文明里也可见到。中文的“香”,从“禾”从“甘”,直译就是“甜蜜的谷物”。古代主要的食物来源是五谷,中国人用它来煮饭酿酒,祭祀祖先。《诗经》里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周朝人的始祖是后稷,稷是麦,泛指禾黍,“后稷”就是农神的意思。他教人民耕作,也教他们祭祀(《生民》)。祭祀时除了献上牲畜,还有谷物酿的酒煮的饭。所谓“有其香”,“有椒其馨”(《载芟》),形容祭品甘美香醇,祖先享用后,“既醉既饱,福禄来反”(《执竞》)!

几千年后的今天,香的宗教功用并没有消失。不管是佛寺还是教堂,仍保留了上香的仪式。除了宗教,香广泛地使用在生活的其他层面,和食衣住行之所需有密切的关系。香花、香草、香菜、香料、香油,既是人类饮食的主要来源和要素,也具备医病疗伤、消毒保健、清洁卫生、调息按摩、美容养颜、庭园设计、美化环境的用途。“香”固然有的来自动物,例如麝香(musk,鹿的一种)和龙涎香(amberqris,抹香鲸),但是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界。它的来源非常丰富,植物的每个部分——花、叶、根、茎、种子、果实、树脂、树皮——都含有或多或少的精油。不管是新鲜的花草,干燥保存的花草,还是提炼出的精油,都有各种实用和美学的价值。在十九世纪末现代化学发达以前,香的材料全部是天然的。但是,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人工制造的香味:牙膏、肥皂、洗发精、发胶、面霜、化妆品、香水、洗衣粉、洗碗剂,甚至信纸、信封、邮票、书签、墨水……不管是颜色还是气味,这些合成香都还逊于天然香,而且没有医疗的功效。

一九二八年法国化学家贾馥斯(Rene-Maurice Gattefosse)在一次实验里手被烧伤。他立刻将手浸在实验台上的一大罐薰衣草(lavender)精油里。出乎意料的是,炙伤很快就愈合了。这个亲身经验启发了他研究精油的兴趣,并发明了“芳香疗法”(英文 aromatherapy)一词,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植物提炼的精油,一九三七年出版同名书。一九五十年代,奥地利生化学家毛荔女士(Marguerite Maury)将贾馥斯的理念发扬光大,并融合她对中国医学的理解,进一步分析精油针对个别疾病及美容养颜方面的功效。法国医生瓦内(Jean VaIne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芳香精油来医治受伤的兵士,一九六四年出版《芳香疗法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Aromatherapy)一书。英国本来对芳香疗法相当排斥,直到一九七十年代才在悌斯朗(Robert B. Tisserand)的大力提倡下开始接受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芳香疗法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及学术界和工商业界的重视。今天,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精油就有六十种之多,常用的约二三十种。相关的用品从香烛、香炉、香囊到香雾器和香谱,不可胜数。欧美还有专门学校教授这方面的课程,光在美国就有五六十家之多。古老的“芳香学”正以多彩多姿的风貌重现于二十一世纪。

芳香文化在人类历史里无孔不入;它涵括了宗教、医学、文学、艺术、科学、经济、政治、外交等层面。它既属于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既诉诸感官,也触动心灵。它既具有多元的实用价值,也体现恒久的审美尺度。它既平凡,又神秘;既具体,又抽象。芳香文化是人类和自然环境最古老最亲密最神秘的联系。正如婴儿出生不到一个礼拜就可以辨识母亲的体味,天然香让我们重温大地之母的慈爱。一株草,一朵花,一粒种子,一颗果实,都是大自然的赐予,值得我们珍惜。“天涯何处无芳草”,人间处处有馨香!

【草之卷】香草美人,不可方物。

薰衣草

迷迭香

广藿香与藿香

薄荷

香草传奇

薰衣草我拥着生命的节拍季节仿佛凝止宁静里我看到永远紫色的花疲倦时让瓶盖打开思念的香气便散发出来那是换季时的叮咛叫一个柔弱的身躯倦缩在薰香的温暖中那混合了雄性的醉人情欲——七百《薰衣草》在忧伤和虚无之间我选择百里香和薰衣草——夏宇《逆风混声合唱给匚》

如果在所有的芳香精油中我只能选择一种,我会选薰衣草。因为,它好比一位内外兼美的女子。它美得自然自在,平易近人,像秀慧的母亲,让人想亲近它。薰衣草的穗状花只有米粒般大小,密密地长在一到三英尺长笔直的梗茎上端,下面是细长柔软的灰绿叶子。虽然也有白色和粉红,但是薰衣草花仍以紫色为正字招牌——从艳紫到靛紫到粉紫。它的名字lavender在英文里本就代表浅紫的意思。薰衣草不仅花香,而是整株植物都香。它香得清爽怡人,甜而不腻,所以各种场合都适用。而且它的香柔中带刚,男女皆宜。它可以和任何其他类型的香味搭配,不管是花香、橘香、木香,还是香料。即使今天,它仍是香水和盥洗用品中用得最普遍的精油。

薰衣草的名字来自拉丁文lavare(“洗濯”)一词,告诉我们在欧洲文明里它和洁身是分不开的。薰衣草的原产地是地中海和北非一带,随着罗马帝国势力的扩张而传遍欧洲,并远及阿拉伯和印度。它的种类有三十多种,包括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种等,其中以英格兰种的香味最浓郁。薰衣草适合生长在温和干燥的地区,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Provence)是当今世界的最大产地。六七月时,一望无际的薰衣草田在阳光下盛开浓艳的紫,散发芬烈的香,怎能不让人陶醉!

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以来,薰衣草一直是英国最受欢迎的香草。仕女将它缝在裙子里,走起来步步生香。在庭园设计里,它常被用来隔间花圃,作为藩篱,或种在幽径的两旁。连大学者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都说,没有比走在薰衣草芳径上更美好的事了。古伦敦的街上常可听到叫卖香花、香草的小贩,他们吆喝着:薰衣草(德)奥托·威廉·汤姆《奥托手绘彩色植物图谱》芳香的薰衣草唷,十六枝才一便士,女士们,你可知它的芬芳世无双!

薰衣草物美价廉。今天精油的市价大概是美金十五块钱一盎司,日常生活里使用也不算奢侈。每到夏天,在欧美的农民市场或自然食品店里可以很便宜地买到新鲜的薰衣草。捆成一束束的薰衣草买回家,倒挂在阴暗处风干,然后系上一根缎带放在衣橱或抽屉里,可以薰衣又可防虫。搁一束在床头柜上,它的芬芳包管让你睡得“香”。

如果你有时间有兴趣,也可以自制薰衣草香袋或香囊。只需用一块棉布或薄纱裁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及大小,缝边时留一个开口,塞入干燥的薰衣草花即可。四方、长方或心形的香袋,睡觉时放在枕头上或垫在枕套下,可以防止头疼。当香味淡去时,将薰衣草拿出来放在有盖的容器里,滴几滴芳香精油盖上,放两个礼拜就会恢复原来的浓郁。提醒大家务必要买纯正的精油,而不是较便宜但是香味次等的变种Lavandin。所有的芳香精油都不可曝晒在阳光下,而应装在深色的玻璃瓶里放在阴凉处,这样可以保存得久些。

薰衣草有镇静作用。过去欧洲人认为它可以克制过盛的情欲,将薰衣草露洒在少女头上,以防止她们青春期不慎失足。这个古老习俗固然不足采信,但是薰衣草仍普遍地被用来治疗情绪不宁,颓丧失意,头疼失眠等症状。用蒸馏水稀释几滴薰衣草油,装在小型的喷罐里,放在皮包里或随身携带。工作疲劳,坐长途飞机,或路上塞车时,拿出来喷一喷脸,可以提神醒脑。此外,旅行时差不需服药,到达目的地后加几滴薰衣草油在洗澡水里,浸泡至少二十分钟,就可以消解疲劳。

薰衣草既可用来沐浴、按摩、润肤、饮茶,还有消毒消肿,辅助消化、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功效。说它是万能草,也不为过。不同于大部分的芳香精油,薰衣草油可以直接抹在皮肤上而不会刺激或引起过敏反应,而且儿童和产妇都可安心使用。当年芳香精油疗法的发明人贾馥斯就是从薰衣草那儿得到的启示。美国当代芳香精油专家蔷薇珍女士(Jeanne Rose)的亲身经验也可供大家参考。她的爱犬被汽车撞了,右后腿伤得很重,医生说只能锯掉,但她坚决不肯。回家后,她将纱布浸泡在稀释的薰衣草油和澳洲茶油里,然后用来包扎伤口。每天换洗两次,白天还用薰衣草蒸气来稳定爱犬的情绪。两个月后,它的伤口愈合,虽然坏死的肌肉和韧带不能再生,但是右腿保住了,而且可以微跛地行走。

顺便一提,古代中国也有一种香草叫薰草,又名蕙草。顾名思义,它芬芳清冽,可用来薰香,又称零陵香。虽然也是绿叶紫花,但是中国的薰草不是薰衣草,而是九层塔的古名。根据潘富俊博士的《唐诗植物图鉴》,西方的薰衣草要到一九五二年才引进中国。

随着夏天的到临,我进入最忙碌的季节。院子里的花草盛开,几乎每隔一天就得修剪整理,将拣选后的香花香草带回屋内,挂起来干燥后各派用场。后院里的六株薰衣草,是不同时期种下的。其中最早的一株已长得十分健壮,圆圆胖胖的一大丛,每季可收获几百枝。除了一束束干燥的薰衣草外,零散的小紫花盛在瓷碗里,随意摆设,甚至连针状叶,都不必丢弃,可塞在香袋里派用场。漫长的夏季,因为有了薰衣草,生活总飘散着一抹幽淡的清香。干燥的薰衣草花(图片由作者提供)迷迭香迷迭香,那是回忆。盼吾爱,铭记在心。——莎士比亚《哈姆雷特》(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睡美人》的童话故事人人皆知。但是,你可知道在原始版本里,昏睡了一百年的睡美人,不是被白马王子吻醒的,而是被一束迷迭香给唤醒的?

迷迭香(rosemary),多么浪漫绮丽的名字!迷迭香原生长在地中海地区,尤其是滨海的岩石地带。一到五英尺高的常绿灌木,长着灰绿色、形状如松针的叶子,春夏两季开满浅蓝或靛紫的小花,清芬浮动,晶莹闪烁。难怪它的名字rosmarinus在拉丁文里是“海之露”的意思。在希腊罗马神话里,它与爱神维纳斯(Venus)相连,许是因为女神的诞生是翩然浮自海底之故。

另一个字源则与宗教有关。迷迭香的字面意思是“玛利亚玫瑰”。根据天主教的说法,迷迭香本来开白色的小花,后来因为圣母玛利亚将圣婴耶稣放在花丛中,裹着圣婴的蓝披风把迷迭香染成浅蓝色,圣母的颜色。在西班牙,迷迭香是朝圣者的象征,花丛永远不会长过耶稣成人的高度。也因此,迷迭香和圣诞节分不开。按照传统习俗,圣诞节时人们将迷迭香叶洒在地板上,可以避鬼驱邪。即使今天在欧美,种在花盆里的迷迭香,也常被修剪成圣诞树的形状,作为一种节庆装饰。迷迭香(德)奥托·威廉·汤姆《奥托手绘彩色植物图谱》

在古埃及文明里,迷迭香象征永生。欧洲文明承袭了这个传统,视迷迭香为隽永回忆的象征。它反映的是人类最深层的恐惧:既害怕遗忘,也害怕被遗忘。对于青春不再,爱情短暂,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迷迭香提供了圆满的答案:它既可增进记忆力,让回忆永存,又保证爱情专一不变。

七月,联考季。埋头苦读时,不妨考虑用点儿迷迭香。这个习俗已有几千年的传统。古希腊学子将迷迭香编结在发辫中,因为他们相信迷迭香可以帮助记忆,增强注意力,让他们在考场一举成功。这或许并非无的放矢。当今欧美医学界正在研究如何用它来预防及治疗老年痴呆症。

迷迭香和隽永回忆之间的联想使它在人生两个重要阶段占着特殊的地位:一是葬礼,一是婚礼。早在希腊罗马时代,死者下葬时手中握着一束迷迭香,象征获得永生。随着风俗的演变,哀悼者也配戴迷迭香,并在死者入土时将它抛在棺材上,有缅怀死者的意思。这个古老的习俗至今仍保存下来。

迷迭香和爱情也有密切的关系,它代表海誓山盟,永志不忘。因此,婚礼上新娘戴的是迷迭香花环,捧花里放的是迷迭香,连喜酒里也漂着迷迭香。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保姆就问道:Romeo和 rosemary不都以R这个字母起头吗?它暗示这对小情侣之间忠贞的爱情。但是悲剧结尾时,它的意义逆转,指向死亡和埋葬。

欧洲民俗相信少女将迷迭香放在枕头下,夜里会梦到她未来的夫婿。又有一说是,将一碗面粉搁在迷迭香丛下过夜,第二天早晨面粉上会显现未婚夫名字的缩写字母。至于已婚的女性,也用得着迷迭香。老公出门旅行时,别忘了把迷迭香夹在他行李箱里的衣物间,可以防止外遇!

除了神奇有趣的传奇典故,迷迭香在生活里也有各种具体用途,普遍地应用在医疗、薰香、饮食、化妆等方面。迷迭香的古希腊名指的是烧香用的香,在法文里 rosmarin encens也有同样的意思。一般平民负担不起昂贵的乳香和安息香(两种树脂),就用迷迭香代替。十四世纪欧洲闹“黑死病”时,人们流行带香囊,里面装的香草就包括了迷迭香。走在路上,随时拿出来嗅一嗅,可以预防感染瘟疫。如同绝大多数的香草,迷迭香有杀菌消毒的功效。在现代医学发达以前,法国医院都用烧香来清洁环境,用的就是迷迭香和杜松。

迷迭香对治疗头发脱落、头皮屑、头皮痒特别有效。我平时最爱用的洗发精混合了迷迭香和薄荷精油。如果市面上买不到现成的,自己调配也很容易。只要在你日常用的洗发精里加几滴迷迭香精油,放在阴凉处两个礼拜,让精油彻底融入,即可使用。

迷迭香叶在法国菜及意大利菜里用得很多。炖肉(尤其是羊肉)或烤鱼时放少许可以去腥,而且增加辛香。这里提供一则烤三文鱼的食谱:将一汤匙苹果醋,四瓣大蒜,两汤匙浅色酱油,六汤匙橄榄油,一汤匙绿柠檬汁,和三小枝迷迭香拌匀,调成卤汁。放进四块三文鱼块,腌两个钟头后拿出,以高温烤十到十五分钟,其间记得翻转一次。

在一杯热水里加入两茶匙迷迭香叶,浸泡十分钟后即可饮用,也可将迷迭香加在柠檬汁里。除了叶子,迷迭香蓝色的小花可以食用,一般是放在沙拉里。收割迷迭香时,要注意剪的长度不要超过枝干的百分之二十,否则会影响它的生长。如果没有新鲜的迷迭香,干燥的效果也一样好。

迷迭香属于薄荷科,香味浓郁芳冽,接近松脂和樟脑,带着一股阳刚的清香。因此,它一直是男士古龙水的重要成分。古龙水是欧洲十八世纪发明的,它的前身是“匈牙利花露水”(Hungary water)。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它是一三七〇年匈牙利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的独家发明,也是欧洲最早用酒精蒸馏法制造的香水,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迷迭香。据说每天擦“匈牙利花露水”,不但治好了伊莎贝拉的风湿,而且让她恢复青春,花容玉貌。传说她七十二岁那年,年轻的波兰国王还向她求婚呢!信不信由你!如果你想试一试它的魅力,“匈牙利花露水”的香方(其中的一种版本)如下:将三十五滴迷迭香,十三滴柠檬,七滴玫瑰,五滴薄荷,和三滴鼠尾草精油,融在二又二分之一盎司的谷类酒精(或白兰地)里即可。

迷迭香在古代中国也不算陌生。根据南宋陈敬《香谱》的记载,迷迭香来自西域(另一说法是来自阿拉伯)。《本草拾遗》形容它:“味辛温无毒主恶气,令人衣香烧之去臭。”薰香的时尚,自汉魏以降,普遍流行于上层阶级。魏文帝曹丕对迷迭香即情有所钟,他将迷迭香从西域移植到中土,并写了一篇《迷迭香赋》来赞美它。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如王粲(177—217)、陈琳(?—217)、应(?—217)等,也都曾以此为题,留下诗篇。曹植也有《迷迭香赋》存世,其开头道:“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凝晖。”来自西域的芳草,仿佛凝聚着整个春天的辉煌。结尾两行:“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随身配戴迷迭香,不论是步行还是伫立时,那股清香都令他感到舒坦光洁。

迷迭香至今仍是欧美最受欢迎的香草之一。二〇〇〇年美国香草学会将迷迭香命名为“千禧年香草”。此举一方面肯定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作为古老的永生象征,迷迭香也代表了人类历久弥新的向往与追求。广藿香与藿香广藿香与藿香依然记得她最爱广藿香……她,是我的幻觉皇后她,是我年轻时的禅因为我的失落与迷惘她是一张无名的容颜——航空匠人(Aerosmiths)《容颜》讵如藿香,微馥微薰,摄灵百仞,养气青云。——江淹《藿香颂》

曹植(192—232)在著名的文论《与杨德祖书》里说:“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虽然他谈的是文学品味,但是他的比喻建立在嗅觉的主观性上。的确,嗅觉和口味一样,往往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譬如臭豆腐和榴莲,有人为之如痴如狂,有人避之唯恐不及。香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般人都能接受花香,尤其是芬馥清新的玫瑰、茉莉、百合之类,但是浓郁或不寻常的香味就难说了。在各种香草中,广藿香(Patchouli)可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

广藿香是高达一公尺左右的常绿植物,原产于亚洲热带,包括印尼、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新加坡等地,现代的南美洲也普遍培植。广藿香的两个品种分别开白花和蓝紫色的花,前者的香味较浓。它的香味来自叶子,阳光愈多,香愈浓烈。广藿香的英文名字来自印度语,起源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印度地名帕丘里(Patcholi)的音译,该地以生产纺织品,尤其是披肩著名。另一说认为它是东印度语“火焰”的意思,似乎和香草没有太多关联。还有一个理论说它是一复合词,来自南印度语的“绿叶”两个字。在中国它有一个别致的名字是“到手香”。顾名思义,它的叶子触手就留下独特的芳香。

广藿香的外形有点儿像薄荷,但是不同于后者的清新,它散发一股充满异国情调的香味,糅合了泥土的厚重,天兰葵的甜美,以及麝香的原始情欲。它既神秘又野性,既平易近人又性感撩人。如同檀香,广藿香也是古老东方的一个重要象征。它的传统用途之一是催情春药,用来焚香、薰香、涂抹皆可。另一传统用途是净化居家环境,可以防虫去潮,治疗蛇伤。在现代芳香疗法里它的应用范围很广。美容护肤方面,它有助于收缩毛孔,消除皱纹,皮肤再生,减轻日晒和皮肤过敏等。头发特别油的人,可在洗发液里加几滴广藿香精油。由于它有抑制胃口的作用,广藿香(外用)也可瘦身。心理方面,它有双重调剂作用:用量少可使心情平和宁静,用量较多则可驱逐沮丧,开朗心情。广藿香无毒,也不会引起过敏,但是必须先以植物油稀释,孕妇和儿童不宜使用。

一五八六年波斯占领印度,引入尖端的纺织工艺,其代表之一是编织精致的羊毛披肩。英文的披肩(shawl)一词即来自波斯语shal,本是“纺织品”的意思。十八世纪印度喀什米尔(Kashimir)生产的羊毛披肩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引进本国,成为一时之尚。名小说家司各特(Sir WaIter Scott)就曾把一条喀什米尔披肩送给他的法国未婚妻。一八二〇年印度出口纺织品,装箱时里面垫着一层层干燥的广藿香叶,其目的是防虫。等到货轮抵达英国港口时,广藿香浓郁的香气早已渗入了布匹,那香味成了如假包换的印度进口货的注册商标。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仕女流行服饰,广藿香的香味风靡全国。当时苏格兰的小镇裴丝丽(Paisley)为了争夺纺织品市场,也以广藿香来薰香其产品,甚至鱼目混珠,让顾客以为买的是舶来品,抢走了不少印度的生意。裴丝丽织品的典雅造型,加上广藿香的芬芳,终于使它发展成英国的纺织中心,至今驰名世界。

如果十九世纪广藿香代表维多利亚时代的窈窕淑女,到了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它的文化象征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嬉皮士对广藿香情有独钟,和他们对东方文化的向往是分不开的。他们自称是“花的儿女”(Flower Children),反体制,反传统,追求自由,放荡不羁。厌倦了西方的主流文化,他们在东方文明里寻求寄托,从中日的老庄禅宗到印度的瑜伽玄学,莫不趋之若骛,至于焚香打坐,嗑药吸大麻,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也是反战的一代,打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口号“做爱不作战”(Make Love,Not War)在街头校园游行示威。很少有一种花草被赋予如此具体特定、无可取代的历史意义:广藿香成了六十年代英美嬉皮的商标香味。直到今天,美国人仍难免不将广藿香和嬉皮文化联想在一起。有些人对它颇有怀旧之情(九十年代广藿香曾再度流行),但是厌恶它的也大有人在,大概因为广藿香唤起那段荒唐岁月的记忆吧!

除了东方传统和现代芳香疗法的用途,广藿香也应用于食品类(如口香糖、糖果)和化妆品。最早的香水限于天然的香花精油,而且以花王(茉莉)花后(玫瑰)为主调。十九世纪中期以降,欧洲化学家发明了人工香精,但仍然是以名花为模仿的对象。广藿香进入香水世界较晚,要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才出现,在当时可算是创新之举。其实,广藿香很适合做香水定剂;不同于绝大多数的花草,广藿香不会随着时间而流失它的芬芳,反而愈陈愈香。因此,它常作为香水的基调(后调),以增加其深度和质感。一九七二年倩碧(Clinique)推出仙露水,带动了欧美一股广藿香风。其他法国名牌香水中,如“迪奥小姐”(Miss Dior)、“菲基”(Fidgi)、“鸦片”(Opium)、“天使”(Angel)、“毕加索”(Paloma Picasso)、“撒提斯”(Ysatis)等,都以广藿香为基调的成分之一。同时,由于它的泥土香和麝香味,也使广藿香跨越男女界线,成为两性皆宜的香味。男性香水如“罗伦”(Lauren)和“比利布莱斯”(Bill Blass)也含广藿香。广藿香和芸香科(如桔类)、薰衣草、天兰葵、玫瑰、乳香等精油搭配合宜。如果自己调配,广藿香的用量要少,否则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

谈广藿香不能不提到藿香。开紫花的藿香是台湾常见的野花,属唇科植物。中国传统里藿香已有长久的历史,它屡屡出现在佛经里,如《法华经》、《楞严经》、《光明经》和《涅经》,可见它和印度的渊源。明代周嘉胄的《香乘》说藿香来自东南亚诸国,香味和苏合及都梁相似,花叶晒干后可薰衣,磨成粉可敷身。藿香常用在中国古代的香方中,除了焚香、薰香,还用来制印泥。中药认为藿香性辛微温,可清暑解热,和胃止呕,行气化湿。有名的藿香正气水至今仍广为流传,用来调理消化不良、胃肠性感冒、吐泻腹痛等症状。藿香可提高免疫力,近年来大陆有些医生认为藿香有预防“非典”(SARS)的功效,仍有待证实。

南北朝时代梁朝诗人江淹曾作《藿香颂》。和桂花、麝香相比,他认为还是藿香好,因为“桂以过烈,麝似太芬”,反倒是藿香“微馥微薰,摄灵百仞,养气青云”。不论是藿香还是广藿香,只要你放宽胸怀来接受它,就会爱上它独特的香味。薄荷薄荷那时你就应该了解爱是红柿子和薄荷香混杂在一两册诗集里的气味。——杨牧《鹧鸪天》(之五)双眉如寒禽扑翅眼是微闭的五更星:还能看见地上初生的薄荷罢踏短的香味揉在风里——杨牧《十四行十四首》之一

没有一种香草比薄荷(mint)更大众化了。日常生活里的口香糖、牙膏、肥皂、漱口水、咳嗽药,甚至邮票背面和信封封口处的胶液,都有薄荷味,它已熟悉到让人闻而不嗅的地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薄荷的可爱。虽然不是名贵的香料,然而它清爽怡人,价廉物美,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薄荷是常绿的唇形科薄荷属植物。我在第二、第三篇介绍过的薰衣草和迷迭香,还有大家熟悉的九层塔、鼠尾草、马郁兰等,也都属于薄荷类,虽然它们各有各的姿态和芬芳。常见的薄荷就有二十五种,还有数不清的混种,可能在两千种以上。薄荷有带柠檬味、苹果味、香蕉或姜味的;有的长在水边(“水薄荷”),有的生在玉米田间(“玉米薄荷”)。全株都香的薄荷,最主要的三个品种是:胡椒薄荷(peppermint)、荷兰薄荷(又称“绿薄荷”,spearmint),和英国薄荷(pennyroyal)。胡椒薄荷因所含薄荷醇量最高,因此香味最浓,药性最强,婴儿孕妇不宜使用。荷兰薄荷的香味较甜较温和,而且不会引起过敏,所以常用来代替胡椒薄荷。至于英国薄荷,它的香油有毒,不可食用。

野生的薄荷,欧、亚、美、非四大洲都有,最早可能出现在地中海地区。夏秋两季开花,通常是紫色调的,但也有红有白。清香的薄荷花,倒挂在阴暗通风处,干后可用来插花,比薄荷叶来得美丽持久。薄荷不但容易栽培,而且四处蔓延,所以最好种在花盆里,否则很难控制。放一盆薄荷在阳光饱满的窗台上,除了薰香,还可随时摘下几片来做菜或泡茶,方便极了。

如同大多数的香草,薄荷的由来也充满了传奇性。希腊神话里,驾着四匹黑骏马车的地狱王黑地斯(Hades),引诱了森林仙女敏逖(Minthe),被地狱王后普赛佛妮(Persephone)发现了,因妒生恨,将敏逖变成一株薄荷草。它浓郁的芳香象征仙女不死的魂魄。

今天流行喝花草茶,最受欢迎的种类之一是薄荷茶,而古希腊人早就有这个习惯。神话中的五谷女神迪米特(Demeter,地狱王后的母亲)喝的就是麦茶加薄荷。有一次她正喝得津津有味时,发现一男子在偷窥,一怒之下将他变成蜥蜴!除了饮用,希腊人沐浴时将薄荷叶放在水里,浴后用薄菏油抹香身体,尤其是胸口和双臂。希腊葬礼用三种香草:薄荷、迷迭香、桃金娘,因为它们的芳香足以掩盖死亡的腐朽味。

古代犹太人在教堂的地上撒薄荷叶,《圣经》里玛德莲用薄荷油涂在耶稣的脚上。罗马人宴客时用一束束的薄荷草来点缀餐桌,表示欢迎嘉宾之意。薄荷又是爱神维纳斯的象征,因为罗马人认为它有春药的功效。此说法一直延续到中世纪。他们还相信薄荷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注意力更集中。这点似乎比较可信。日本曾做过实验:将薄荷香油从公司的排气管里喷洒到办公室里,结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果真提高了。这点值得老板和老师们参考!

阿拉伯世界也喝薄荷茶,中东料理里的沙拉及酸奶酱(和面包或蔬菜一起吃)都有薄荷的成分。美洲原住民文化里大概有六百种草药,薄荷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除了饮用和嚼食之外,某些部落还以薄荷编织仪式用的头饰或薰香居住的帐篷。过去环境卫生较差,欧洲人常将新鲜或干燥的薄荷叶撒在食物上面,作为防虫驱鼠的香药。《本草图经》里说薄荷:“旧不着所出州土,而今处处皆有之。”可见薄荷在中国也很普遍。它又名“苏薄荷”、“鱼香草”,古称“番荷”,显示它最初可能来自外国。今天中国大陆最大的薄荷产地在江苏南通,那里的薄荷厂号称产量世界第一。一般的薄荷油十毫升只要十五美金左右,然而品质最好;英国产的薄荷精油,价格较高。由于它的大众化价格,薄荷广泛地用在食品、化妆品、药品等方面。

薄荷的药效是古今中外所公认的。它有多种功效,内用可以消炎消肿、散风解热、提神醒脑、帮助消化、清肝明目、防暑降温等。外用则用于风湿、皮肤痒、口疮、烫伤、虫咬等。中药说薄荷性寒味辛,西方的芳香疗法则认为它具有清凉和暖和的双重功效。不论你相信哪个,薄荷有助于减轻感冒、喉咙痛、咳嗽等症状,应该没有异议。今天的许多成药都含薄荷,绝不仅仅取其香味而已。其实,喝薄荷茶来治疗感冒,早在古埃及时代就已如此,只是茶中还加蛇皮,你可敢“尝”试!

当然,我们毋须等到生病时才想到薄荷,它也是食品中常用的原料。夏天将小片的新鲜薄荷叶放在制冰盒里,加水冷冻后当冰块用。放在饮料的玻璃杯里,碧绿的薄荷叶又赏心悦目,又增加口感。此外,不妨试试薄荷果露的滋味:取一夸薄荷叶,洗净后拭干,用木杓捶软了浸在滚水里十分钟。将薄荷汁滤出,待冷后加入两杯葡萄汁,一夸生姜汽水(gingerale),几滴鲜柠檬汁,和适量的细砂糖即可。薄荷最适合加在甜食里,例如薄荷霜淇淋,薄荷巧克力,薄荷甜酒,薄荷蜂蜜(温热的蜂蜜加一汤匙薄荷叶,放在玻璃罐里,置暖和处三星期即可),吃起来就不觉得腻。

作为盥洗用品和化妆品,薄荷也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天然的牙齿洁白剂。古中国用

丁香

香口,现代人多用薄荷。如果你不喜欢口香糖里的糖分,不妨直接嚼薄荷叶,香味远比口香糖浓烈。薄荷还可以美容,用薄荷薰脸,有双重功效:除了清洁毛孔,美化肌肤,同时可以减轻感冒的诸种症状。方法很简单:在一浅盆热水(太烫会伤害皮肤!)里加五滴薄荷油和五滴尤加利油,用大毛巾将头脸和盆子罩在一起,像一个不通风的帐篷,这样薰十分钟左右即可。如果要药性温和一点的配方,可选择薄荷加薰衣草油。

薄荷好比一位亲切随和、任劳任怨的女子。它既没有亮丽的外表,也没有性感的芳馥,但是它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陪伴着你,眷顾着你。下一次当你看见一盆茂盛的薄荷时,也许你会送上一份衷心的赞美吧!香草传奇如君前往斯卡布罗市集香菜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请君代向彼方伊人致意因为她曾是我唯一的爱让她为我裁剪一袭棉衫香菜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看不见接缝看不见针眼然后她才是我唯一的爱让她在枫树荫径上织布香菜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放在满是鲜花的篮子里然后她才是我唯一的爱让她找口枯井来浣布衫香菜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清泉不涌雨水不积的井然后她才是我唯一的爱让她找块一亩大的良田香菜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介于海浪和沙滩间的田然后她才是我唯一的爱让她用一只绵羊角耕田香菜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播下水库北边来的种子然后她才是我唯一的爱让她用羽毛镰刀来收割香菜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收割一束束野生石楠花然后她才是我唯一的爱——《斯卡布罗市集》(Scarborough Fair)

这是一首英国民谣,源自中世纪晚期。斯卡布罗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在中世纪是著名的海滨胜地。每年八月中举办长达四十五天的市集,来自全岛的客商聚集此地,进行交易。随着吟游诗人的足迹,这首情歌远播四方,歌词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版本。一九六六年西蒙与加芬克尔二重唱(Simon and Garfunkel)以此曲为唱片的主歌,使它红遍欧美。民谣每节的第二行重复四种香草的名字,构成整首歌的母题。鼠尾草素描(法)雷杜特

我们想象斯卡布罗市集里香草商人云集,他们带着一箩筐一箩筐的上品货色,供买方察看拣选。顾客们穿梭其间,手上袖口衣边难免沾染了浓郁而温润的香气。那股天然的芬芳,久久不散,怎能不引人遐想,思及美人与爱情呢?欧洲文化里,每种香草都有其象征意义。香菜代表喜庆,鼠尾草代表贤慧和健康,迷迭香象征忠贞和回忆,百里香象征勇气。失恋的歌者幻想远在海滨的情人,如何秉持这些美德,在通过了重重严苛的考验,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之后,回到他的身边,共结连理。

歌中的香菜不是中国的芫荽,而是西洋香菜(parsley),和鼠尾草(sage)、迷迭香(rosemary)、百里香(thyme)一样,都是西方菜肴中常用的香料,可以去腥调味。但是,它们在中世纪晚期的意义当不止于此。十四世纪欧洲的一件大事是一三四七至一三五一年间的瘟疫,据估计至少两千万人丧生,约占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光是在巴黎一处,三个月内平均每天死八百人。当时的人不明白瘟疫的病源和传播方式,有各种奇怪的说法,或说是天谴,或说是空气不洁,甚至有人以为是“毒眼”(evil eye)传播的。所谓“毒眼”,在欧洲和中东文明里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犹太、希腊等都有相关的传说,认为邪恶或忌妒心强的人(通常是女人),透过眼睛可以伤害别人。对抗它的方法是带一个“毒眼”护身符,以毒攻毒。直到今天,仍常看到这样的护身符。

虽然香草在欧洲文明里有很长的历史,但随着瘟疫的猖獗,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避免吸进污浊的空气,人们走在街上必携带一束香草,靠呼吸香气来抵御疾病。同时也配戴装着香草香花的香囊香袋,或涂抹香精和油脂制成的香膏。此外,人们还把一捆捆的香草香木堆在市中心焚烧,让弥漫的香气来净化空气,驱除瘟疫。

今天英语世界仍流行的一首儿歌《圈圈歌》(Ring around the Rosie),也起源于十四世纪的这场瘟疫:围着粉脸团团转,口袋装着香草圈。灰烬啊,灰烬,我们都倒下了!

脸面发红是瘟疫病人的症状之一,灰烬是焚香后残留下的,而最后一句直指无所遁逃的死亡。我们想象当时孩童边唱边跳的情景,是何等地诡异恐怖!“黑死病”深刻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人口剧减导致封建制度的没落)、宗教(传统教会式微,个人信仰兴起)、文学艺术(穿黑袍、手握镰刀的死神形象与故事),和社会秩序(对女巫及犹太民族再度大兴迫害)。香草、香花、香精虽然在当时于事无补,但是由此产生的各种芳香疗法和手艺,流传至今。人类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却留下了如此亘久的美丽传说与奇特民俗,也算得上是一簇芬芳的“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法国象征诗人波特莱尔的名作)吧!

【花之卷】掬水月在手,握花香满衣!

花中之后:玫瑰

薔薇·月季

茉莉

丁香

莲与荷

花中之后:玫瑰我沉醉于玫瑰我沉醉于爱玫瑰的少女我沉醉于四月的沉醉——纪弦《四月的沉醉》玫瑰花,斓开在碧栏杆下。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龙榆生《玫瑰三愿》此刻你面前是一盆玫瑰令人难以忘怀,充满了无法企及的存在与承诺比赠予更高的赠予,那呈现或许是我们,我们的完美。——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你知道玫瑰比人类还老吗?化石显示,它在地球上已有七千万年的历史。产地遍及北半球,现今品种多达一万以上。最早的纪录据说是三千多年前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作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花园中的花草就包括玫瑰。

玫瑰是肉体与精神、性感与灵性的完美结合。它的娇艳柔美使它成为小爱神丘比特的代言人,据说还有春药的功效。它的纯洁高贵却召唤心灵的崇高神圣,因此每每被用作宗教的象征。在基督教里,红玫瑰是耶稣受难时血流到土里长出来的,而白玫瑰则代表圣母玛利亚。回教有近似的说法,穆罕默德的汗水流到土里,长出了玫瑰和稻谷。玫瑰浓烈的芬馥令人愉悦舒畅,乐观面对人生,因此又是治疗恐惧和忧郁症的良药。自古至今,玫瑰所启发的诗歌、神话、音乐、绘画、电影……不可胜数,美不胜收。

根据希腊神话,一天早晨,花神在森林里发现一位仙子的尸体。她心痛这位少女的早夭,决定赋予她新的生命。于是,她向爱神求得美丽、魅力与喜悦,请西风将云雾吹散,让太阳神将温煦的阳光照耀着她,又请酒神赐予醉人的芳香。最后,她用晶莹的露珠做成一顶冠冕,戴在她的头上,造就了西方文明里最神秘、最隽永的花。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The Iliad)里的晨曦女神有“玫瑰色的纤纤玉指”,英雄盾牌上刻着玫瑰的图饰。十三世纪的法文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Le Roman de la Rose)描写诗人在梦中追求玫瑰花苞,是一则爱情寓言。十六七世纪的英诗常以“玫瑰色的双颊”(rosy cheeks)来形容美女(胭脂想必受此启发),沿用至今。苏格兰诗人博恩(Robert Burns,1759—1796)的《吾爱》(My Love)以其简单的语言和淳朴的感情而流传后世:吾爱好比红玫瑰,灿烂初放六月天。吾爱好比歌一曲,优美旋律满人间。

舒伯特的《野蔷薇》,爱尔兰的民歌《夏日最后的玫瑰》,都是家喻户晓的歌曲。三十年代的上海,姚莉唱红了《玫瑰玫瑰我爱你》,后来译成英文,五十年代曾风靡美国;台湾作家王祯和一九八四年的讽谕小说也用它作为书名。一九六〇年的港片《野玫瑰之恋》里,葛兰饰演一类似卡门的妖媚歌女,一九九九年此片被《亚洲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中文影片之一。同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台湾译为《美国心·玫瑰情》)其实是一种红玫瑰的名字,片中男主角不堪现实生活的挫败和空虚,幻想他就读高中的女儿的好友,裸体上覆盖着鲜红的玫瑰花瓣,向他求爱。荒谬剧场式的故事以男主角被枪杀、家破人亡的悲剧收场。

红玫瑰象征爱情,白玫瑰象征纯洁。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情人节和婚礼等庆典仪式里担任重要的角色。希腊女诗人萨福(Sappho)早在西元前七世纪就封玫瑰为“花后”。几千年来西方文化一直视玫瑰为花后,茉莉为花王。其实,玫瑰的可见度和受欢迎度远超过茉莉。其颜色,姿态,芳香的万千风情,其他花种也难以企及。欧美到处有玫瑰园,其创始人是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Josephine)。一八〇五年她在巴黎郊外开辟了一座占地六百五十英亩的玫瑰园(Jardin de la MaImaison),搜集了当时世界上所能找到的所有品种,同时皇家园艺家也勤于培植新品种的结果是,园内一共种了两百五十株玫瑰,大多数的品种来自法国本土。其中一百六十六种由画家雷杜特(Pierre-Joseph Redoute,1759—1837)为它们作彩色素描,给后代留下珍贵的史料。

古埃及人喜爱花草,每年用来插花编花环的数量令人咋舌。仅是阿牡神庙(Temple of Amun)一处,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用了近两百万束的鲜花!考古学家在法老墓中发现了陪葬的玫瑰花环。公元前三三〇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将这方面的知识和习俗引入欧洲。罗马帝国征服波斯和中东后,此风更盛。罗马人对玫瑰情有独钟,最极端的例子是罗马皇帝尼禄(Nero,37—68)。这位草菅人命兼性变态的暴君,酷爱玫瑰。在他新建的黄金宫殿里,喷水池喷的是玫瑰露,地上铺的是厚厚的玫瑰花瓣,衣物、床单、被褥、器皿、坐垫……都用玫瑰露浸过;喝的是玫瑰酒,吃的是玫瑰布丁;连饲养的飞禽翅膀上都滴了香露,当它们飞翔时,薰风习习。尼禄还精心设计了圆拱形的天花板,上面绘着蓝天白云,机关控制的网子可以拉开,让玫瑰花瓣自天而降。千千万万的花瓣香到令人窒息,多到将人活埋的地步!我们怀疑他到底是爱玫瑰呢,还是虐待狂?玫瑰素描(法)雷杜特

公元一千年,阿拉伯“医王”阿维森那(Avicenna,980—1073)在将玫瑰与诸金属混合的实验过程中,发明了蒸馏法,就此改写了芳香历史。阿拉伯成为当时香水、香油的制造中心,从印度、中国等地输入原料。十三世纪,欧洲十字军东征带回的战利品之一就是波斯的玫瑰油。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尤其是威尼斯,是进口近东及远东香料的枢纽。王公诸侯和新兴的富商阶级极尽奢华之能,争相使用香水、香油,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芳香文化。历史上著名的玫瑰战争(War of Roses)是英国两大家族的王位争夺战:兰开斯特以红玫瑰、约克以白玫瑰作为族徽,打了三十年(1455—1485),最后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联姻,兰开斯特建立都铎王朝的喜剧收场,至今红玫瑰仍是英国的国徽。唐宁街10号的标志是英国国徽,国徽下方有玫瑰图案。

十六世纪时,保加利亚领先用两次蒸馏法提炼出玫瑰精油,至今它仍是欧洲主要的玫瑰产地,产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每年六月初,保加利亚在玫瑰谷卡珊拉克(Kasanlak)举办“玫瑰节”,这个节庆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可想而知,历时数日的活动都围绕着玫瑰:去玫瑰园采花,品尝玫瑰酒、玫瑰果酱、玫瑰糖果,参观玫瑰博物馆和玫瑰精油工厂,观赏玫瑰公主选美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洛杉矶每年一月也有著名的玫瑰花车游行(Rose Parade),在帕萨蒂纳镇(Pasadena)举行,华航曾代表台湾地区参赛,还得过奖。

丰富的历史,传奇的色彩,玫瑰早已成为西方语言的一部分。英文里“玫瑰色”(rosy)是美好、顺利的意思,“玫瑰色眼镜”(rose-colored lenses)代表天真、乐观,“玫瑰床”(a bed of roses)近似温柔乡,“美酒与玫瑰的日子”(days of wine and roses)意味着浪漫风流的生活方式。“停下来嗅嗅玫瑰吧!”(Stop and smell the roses)是劝人不要只顾工作而忘了享受人生。

玫瑰油主要来自三种玫瑰:浅红色的“大马士革”(Damascus,又名“土耳其”、“保加利亚”、“摩洛哥”)玫瑰,粉红的“包心菜”(Cabbage,又名“印度”)玫瑰,和深红色的法国玫瑰。玫瑰花瓣含百分之零点零三的精油,三十朵玫瑰才提炼出一滴,六万朵才提炼出一盎司,一百万朵才提炼出一公斤!现在的市价大约是一千美金一盎司,远比黄金珍贵。因此,玫瑰油素有“液体黄金”之称,过去欧洲曾以它作为贸易的通行货币。

即使你负担得起,还是要珍惜它,万万不可浪费自然的稀有赠予。而且以玫瑰精油之香烈,一滴往往就足够了。这里提供一则美颜香方:一滴玫瑰精油,两滴乳香油(frankincense),融入一汤匙的媒介油(如杏仁油、红花油、荷荷巴油,或没有加香料的润肤霜),有助于消除皱纹。

其实,一般用途不需要那么奢侈,以玫瑰露代替即可。玫瑰露(rose water)是玫瑰精油蒸馏过程的副产品,市面上最好的来自法国南方。纯的玫瑰露效果和精油相当,适合任何类型、任何年龄的皮肤。尤其适合作喷液,可以消除体臭。中东世界将玫瑰露盛在一种叫作“古拉丹”(gulabdan)的长形窄口的玻璃瓶里,客人进门时洒上几滴,是传统的待客之礼,至今不变。玫瑰可食可饮,可以沐浴爽身,润肤养颜,安神活血,益肝养目。目前医学界正在研究它的防癌抗癌潜能。

玫瑰无所不在,它的芬芳深深融入世界文化和日常生活。一如美国诗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说的,谁不羡慕花国之后、天之骄女的玫瑰呢?我们可以确定,过去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任何一种花能取代它的地位。玫瑰,是玫瑰本来就是玫瑰但是新理论说苹果花是玫瑰梨花也是,那李花也该是下次将轮到谁?当然,你是玫瑰——而且从来就是。薔薇·月季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江洪《咏蔷薇》蔷薇在爱中开放,爱是温暖的衣。——杨牧《日暖》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蔷薇水冷。——辛弃疾《清平乐》——月季花开,开在心里:在倒挂的蔓藤下。——杨牧《月季花开》

莎士比亚的名言:“玫瑰,无论如何称谓,依然芬芳迷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在欧洲语言里玫瑰从来就只有一个名字,不管是拉丁文和意大利文里的rosa,还是英、法、德语里的rose,简单明了。反倒是中文,玫瑰有着不同的名字,而且随历史的演进而变化。

从它“玉”的部首可以看出,“玫瑰”本是美玉之称,又名“火齐珠”。《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楚国人到郑国卖珍珠。珠子放在木兰做的小柜子里,用桂花和椒兰薰香,上面还镶了珠玉、玫瑰、翡翠。结果买主把柜子留下,却将宝珠退还给卖主!因此有“买椟还珠”的成语,表示见识短浅的意思。典故里的“玫瑰”是美玉而不是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有“其石则赤石玫瑰”,《上林赋》有“玫瑰碧琳”的句子,形容的也是美玉。至于玫瑰为什么会变成落叶灌木花的名字?可能因为玫瑰美玉是红色的,转借为花名。另有一说是,玫瑰花“媚如梅,香似桂”,故称“梅桂”,或曰“美桂”,和“玫瑰”谐音。

玫瑰原产中国北方,西汉以前已有栽培。《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的乐游苑里种了玫瑰。唐宋以来,江南一带普遍培植,明清以来以河南商水最富盛名。玫瑰和蔷薇不易区分,唐人徐夤《咏玫瑰诗》已指出这个事实:“芬菲移自越王台,最似蔷薇好栽培。”两者的差别可能在形态和香味上。蔷薇的香味比较淡,并囊括爬藤式的品种。《长物志》赞美“野蔷薇”(又称“蔷蘼”),说它的芳香“可比玫瑰”。蔷薇早出现在陶渊明的诗里:“蔷薇叶已抽,秋蔺浅当馥。”(《问来使》)

玫瑰和蔷薇都有单瓣和重瓣两种,一年开花一度。另外还有一种玫瑰叫月季,月月开花之意,所以又名“月月红”、“长春花”,以有别于玫瑰和蔷薇。十八世纪末,月季传入欧洲,它的花期、颜色和香味让欧洲人惊艳。拿破仑皇后约瑟芬的玫瑰园里就搜集了二十二种中国月季。现代玫瑰春夏两季开花不断,很多都是月季的混血儿子孙。今天的河南南阳号称“中国月季之乡”。

中国古籍里提到玫瑰露和蔷薇露。蔷薇露又称“大食水”,因为它来自阿拉伯。据说,当地人早上起来,将花露滴一滴在耳轮上,“则口眼耳鼻皆有香气,终日不散”。柳宗元每接到韩愈的诗文,必先以蔷薇露净手,薰香后才拜读,他的理由是对待“大雅之文,正当如是”。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记载来自西域的蔷薇水,洒在衣服上,衣服都穿破了,香气仍在。元裕之词云:“蔷薇水润宫衣软。”《群芳谱》记载宋代宫人用紫玫瑰制成香囊,《长物志》也提到以玫瑰结为香囊,芬氲不绝,所以玫瑰又称“徘徊花”。可见唐宋以来,玫瑰在上层阶级颇为流行。

白居易的《草词毕遇芍药初开》有云:“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菡萏指的是荷花,花萼上仍带点池底的污泥,而玫瑰的茎上则长满了硬刺。玫瑰又名“刺儿玫”、“刺玫花”。《红楼梦》里贾琏编派尤三姐,说她就像“玫瑰花儿可爱,刺多扎手”。过去文人雅士的游戏给花排名,称“花客”,其中玫瑰是“刺客”。如此娇美的花却落个如此粗暴的绰号,不但甚无想象力可言,而且扫兴至极。

玫瑰多刺,让我们联想到出生在布拉格,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里尔克。这位钟爱玫瑰的诗人,一生写了多首以它为中心意象的作品,不幸的是玫瑰也与他的死有关。有一天,为了接待一位即将来访的埃及美人,诗人在花园里采玫瑰时手给刺到了。结果伤口不但没有愈合,反而扩散,以致两臂瘫痪。它造成诗人白血球症的恶化,终于不治。生命晚期虽然痛苦异常,但是诗人拒绝服止痛药。里尔克死前选了自己的诗句作为墓志铭:玫瑰,纯粹的矛盾,喜悦是无人的睡眠,在那众多的眼帘下。

如果玫瑰象征诗人的生命本质与创作泉源,那么玫瑰作为他的死因则是个“矛盾”。我对第三行的理解是,它形容盛开的玫瑰,“众多的眼帘”是花瓣的隐喻。诗人安眠于玫瑰花心,再也“无人”能打扰他的“睡眠”。在此意义上,他终于找到了永恒的“喜悦”。玫瑰启发了里尔克的想象和灵感,而里尔克也赋予玫瑰以不朽的悲情。

古代中国芳香文化最完备的记载,当推明末周嘉胄编的《香乘》。书中搜集的各种香方里,用到玫瑰或蔷薇的并不多。虽然有两则香方叫“蔷薇衣香”和“蔷薇香”,实际上并没有用到此花。唯一留意到的是“玫瑰香”,它的成分是“花一斛,入丸三两磨汁,入绢袋灰干有香”。传统中国似乎对牡丹、芍药、芙蓉、海棠、梅、兰、菊、桂、桃、李等花更重视些。这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现象和花香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而取决于文化意义的积累。中国历史上花的典故很少和蔷薇有关,它的重要性远不如西方文明或是中东文明里的玫瑰,至今玫瑰是英国、法国、卢森堡、美国、罗马尼亚、伊朗、叙利亚等国的国花。也难怪,几年前中国大陆的诗坛掀起一场论战,发生在所谓的“知识分子诗人”和“民间诗人”之间。后者对前者的主要批评是,前者的写作过于西化,脱离人民大众和日常生活,其中一个负面的例子就是诗人作品里老爱用玫瑰的意象。其实,玫瑰,不管是它的名字,还是花种本身,都不是舶来品!

时间对鲜花而言,一如对美人和爱情,是致命的敌人。虽然没有“永恒”这回事,但至少我们可以延长它的芳香。除了玫瑰油和蔷薇露(务必放在深色玻璃瓶里及阴凉处),干燥的玫瑰可保留一年以上。选个阴暗通风的地方,将鲜花倒挂起来,几天就干了。一枝一枝而不要整把地挂,那样就不会挤压变形。挂时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捆起来,因为花干后会缩小,用有弹性的绳子系住才不会落地损坏。用来干燥的玫瑰,以未全开的最佳,开满了反而不美。颜色以浅色或艳色的效果最好,如粉红、橙红、嫩黄、鲜黄;深红或白色的玫瑰都不理想,因为红的干了变黑,白的则变得枯黄,都不好看。长枝的玫瑰干燥后可以一并放在竹篮里,短的可以做玫瑰花球:一枝枝插满一个泡沫球为止,然后以缎带挂起。讲究的话,可将泡沫球先黏上薰衣草花再插入玫瑰,更芬芳袭人。玫瑰花球(图片由作者提供)

根据基督教神秘教派的说法,圣多明尼克 (St.Dominic)梦见圣母玛利亚赐予念珠,颗颗有玫瑰香。古代基督教徒祷告用的念珠,就是用玫瑰花瓣做的。如果你想试试,其实不难,只是需要耐心而已。先采撷一大纸袋的新鲜玫瑰花瓣,任何颜色皆可。挑拣干净,已经开始枯黄了的不要,先用绞碎机打碎,然后放在生铁锅里,加一杯清水盖上,以小火焖煮,开时熄火。待冷后,再重复一次。火要小,否则p会烧焦。也不可煮太久,否则香味会流失。焖煮过的花瓣已变成黑色,散发出浓郁的清香。把水分挤去,待稍干后,像做汤圆那样用手滚成三四公分大的丸子。丸子要大,因为干了以后会缩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趁没干透前,每粒丸子用大号的缝衣针穿孔,然后放在垫了蜡纸的烤盘上,以低温(两百度)烘焙。大概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达到足够的硬度,不再变形。用丝线穿起来,就成了一串乌黑的玫瑰念珠。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穿插对比颜色的琉璃珠或玉石珠子。玫瑰香珠完全干后像木头一般结实,不易败坏。一串亲手做的玫瑰香珠,保证全世界独一无二。据说,它的香味可以保存百年以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接近永恒呢?玫瑰念珠(图片由作者提供)

下次情人送你玫瑰,想想看你要如何留住那份甜美,那段爱情……茉莉从寂静的百语之海里呵,美丽就是她的足迹她的香馥段落分明只是初婴般没有眼睛她舞蹈着就用舞来舞蹈——罗智成《茉莉花魂》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搔天。灵种移来自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江奎《风入松·咏茉莉》雨滴向茉莉低语:“愿吾永驻君怀!”茉莉低头叹息,纷纷落在尘土里。——泰戈尔《飞鸟集》第二三七首外婆的肩上常挑着水桶发髻盛开茉莉花从背后也看得到笑容——焦桐《茉莉花遗事》

在万紫千红的花国里,如果玫瑰是公认的花后,那么茉莉(jasmine)是花王应该当之无愧。茉莉是木犀科蔓生的常绿灌木,原产于印度、斯里兰卡及缅甸,后传入中东,又由中东传入地中海地区。如今,在阳光灿烂的南亚、东南亚、西亚、南欧、北非、澳洲、美洲等地皆广为种植。

印度传奇里,一痴情女子和太阳神坠入爱河。谁知后来太阳神移情别恋,该女子郁郁而终,埋葬处长出绿叶白花的茉莉。那冰清玉洁的花瓣,甜美无比的芳馨,仿佛纪念她忠贞不二的爱。直到今天,茉莉仍然是印度文化里的“爱之花”,含有“爱之回报”的象征意义。婚礼时新娘新郎都配戴茉莉;富有人家甚至在喜床上铺满茉莉,有时多达五十公斤!日常生活里,印度女性也喜欢以茉莉为装饰—可能是一朵、一串、一圈,戴在发间、胸前、腕上甚至耳朵上。

中国古籍里茉莉有两个名字,皆是外来语:一是来自波斯语(yasmin),音译为“耶悉茗”、“耶塞漫”,或“耶惠茗”,与英文同一字源。另一则来自梵文(Mora),音译为“末利”、“末丽”,或“抹丽”,加上草字头后就成了现在通用的“茉莉”。茉莉花期大约从清明到十月,它是一种“夜来香”,花苞在夜晚绽放,芬芳浓郁,香气袭人。印度称它为“林上月光”和“夜之美妇人”。中文又名“夜素馨”、“玉麝”。清人王士禄(名诗人王士之兄)赞美茉莉的诗云:“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可见中国女子也喜欢戴它。茉莉其他的别名还有“雪瓣”、“三白”、“木梨花”等等,多取其形与色。茉莉花通常乳白,但是也有浅黄和嫩黄的。

茉莉早在西汉即可见。陆贾著《南越行记》,已提及“末利”,说它“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另一说是东汉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等印度高僧将茉莉带至中土。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有如下记载:“耶惠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南方指的是华南,尤其是两广、福建一带,栽培茉莉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因为它提供了茉莉所需的多阳光、高温又潮湿的环境。宋代以后,茉莉的栽培才开始普遍,到了明清,几乎遍布全国。今天,茉莉在福建、广西、云南、四川等地都大量栽植,尤以广西横县为最大产地,年产逾五万吨,占全国产量的一半,被称为“中国茉莉花之乡”。在台湾,彰化县花坛乡种植茉莉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近年产品除了茉莉洗发液和香皂外,还有茉莉果冻,颇受好评。

晋人云:“倚枕斜簪茉莉花。”苏东坡也有“暗麝着人簪茉莉”的诗句,可见古代中国和印度一样,妇女也有将茉莉花插在发髻上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