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二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3:04:28

点击下载

作者:月润江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二部)

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二部)试读:

内容简介

本系列图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唐末农民起义到崖山海战之间三百余年中发生的历史故事。

全书史料均源于正史,其中既有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既有帝王的开疆拓土、或明或昏,也有名臣们的生平际遇、宦海沉浮,众多人与事交织成一部大气磅礴的两宋历史剧,读者可从中感受到那段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更可从人与人及国与国的博弈中品味世情的冷暖与处世之道。

本书行文沉稳大气而不失轻松幽默,语言极具镜头感,读来有“追剧”的感受,令读者不忍释卷、拍案叫绝,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历史小说。

自序

我很喜欢历史,因为历史很有趣儿。有趣儿的人、有趣儿的事、有趣儿的片段,构成了有趣儿的历史。

我喜欢徜徉在这有趣儿的历史长河中,感受着、体会着那悠长的时光隧道深处曾经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曾经的英雄迟暮、黯然神伤。这些有趣儿的人和事,纵然相隔千年,却依然闪耀着光芒,吸引着后人去探究、去寻找、去品味、去思考。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她从未走远。我相信,这是每一位喜欢历史的朋友共同的感受。于是,我想把那些有趣儿的历史写下来,献给自己,也献给所有喜欢历史的朋友。

在本书中,我用我的方式主要记述了从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陈桥兵变)到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崖山海战)期间,两宋319年有趣儿的历史。

本书的原始资料均来源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汇编》等宋朝史料,以及《涑水纪闻》《默记》《闻见近录》《丁晋公谈录》等宋人笔记。要知道,写历史,我是认真的。当然,为了行文的流畅,也为了阅读的方便,在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叙述的过程中,相应的出处就不再一一标注了。

这样做有个更重要的好处,就是能保持历史的趣味性。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曾读过太多艰涩难懂的历史古籍,也曾读过太多学究气十足的历史著作,这样的书读得多了,往往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索然无味的感觉。

历史本来很有趣儿,历史也可以被写得很有趣儿。

我相信,用一些有趣儿的文字写一段有趣儿的历史,一定很有趣儿!

我更相信,我不孤单,一定会有一群有趣儿的朋友伴我一路前行,这个过程一定也很有趣儿!第一章 一征北汉

短短五年时间,收服荆湖、平定后蜀,大宋国威震慑海内。赵匡胤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展得有点出乎意料的顺利。正当他在谋划帝国下一个目标之时,机会再次来临。

开宝元年(968年)七月,北汉主兼大宋头号恐怖分子刘钧终于一命呜呼,其养子刘继恩继位。北汉领导人的突然更迭,让赵匡胤一下子闻到了腥味。刘钧的卖惨告白

刘钧也算是赵匡胤的老熟人了。早在宋初李筠叛乱之时,刘钧就曾与李筠组建联军,共抗宋朝。李筠兵败自焚后,刘钧只好打道回府,退回了山西老窝。不过,不安分的他也没有就此消停,三天两头在宋汉边境骚扰成了他此后的主要工作。

这种类似于“躲猫猫”的游戏令赵匡胤不胜其烦,太祖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通过边境的间谍转告刘钧:“阁下的家族与周朝是世仇,你抗拒周朝,我当然无言以对,但我一手创立的大宋是新朝,和你们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为什么还要这么折腾呢?如果你有一统中原的大志,不如我们之间来个痛快的!你越过太行山,来与我一决胜负!”

收到宋太祖的这道战书,刘钧倒是很有自知之明,立即派使者回应道:“我所有的地盘和军队,还不到你们中原的十分之一(这倒是实话),我之所以守住这份基业,不过是为了让我汉室的祖先有个祭祀的场所而已。”

刘钧可怜兮兮的一番话却也道出了实情,史载赵匡胤“哀其言”,似乎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笑着对使者说:“替我告诉你家主人,我放他一条生路。”

于是,刘钧在位期间,宋朝再未对北汉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过,赵匡胤的这一番话被看作是缓兵之计似乎更为恰当,因为事实很清楚,赵匡胤对于北汉的蚕食政策始终未变。刘继恩的身世

数年之内,曹彬、李继勋等人作为主将,均在宋汉边境有所行动,并接连拿下了北汉的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辽州(今山西省左权县)等要地,俘获和招降了北汉的大批将领,仅在乾德五年(967年),就有阎章、樊晖等数位大将来降。所以,虽然赵匡胤嘴上答应了刘钧,但手底下的小动作却也一直没停过。

在宋朝的蚕食政策下,北汉的地盘和军队被一点一点地侵蚀。刘钧当政期间,契丹老爹因为刘钧擅自与李筠联合、擅杀枢密使段恒以及擅改年号等事宜,对其很不满意。老爹不满意,后果很严重啊!这之后,刘钧派出赴辽的使臣均被辽国扣留,北汉与辽国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内忧外患之下,担惊受怕的北汉主刘钧终于被吓出毛病,彻底地撂了挑子。临终前,可怜的他将北汉那点可怜的家当传到了可怜的养子刘继恩手中。

刘继恩名义上是养子,其实真正身份是刘钧的外甥。刘继恩的生母是北汉开国国主刘崇的女儿,虽是金枝玉叶,不过似乎天生就是个克夫命。刘氏最初嫁给了一个名叫薛钊的大头兵,生下了薛继恩。后来薛钊意外身亡,刘氏改嫁一何姓人家,又生下儿子何继元,没多久何姓男子也挂了,刘氏也随后离世。姥爷刘崇因为刘钧没有儿子,便让其收养了两个外孙——薛继恩和何继元,并都改姓为刘。刘继恩从此成为刘钧的养子,并顺利继承大统。

但是,这位北汉继任国主有个缺点——性格懦弱,缺乏治理国家的才干。不过,不用担心,养父刘钧已经为其准备了两个治国良才。和尚理财

刘钧留下的这两位治国良才,身份都比较奇怪。

一个是和尚,一个是道士。

先说和尚。北汉这位举足轻重的和尚名叫刘继容,是燕国国主刘守光小老婆所生的儿子。这个燕国也是五代时期一方割据政权,但地盘实在是太小,实力实在是太弱,因此史家并未将其归入五代十国之列,只能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编外政权”。

燕国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灭,国主刘守光兵败被诛,刘继容从此便流落民间,后来看破红尘,在五台山出家为僧。至于法号,史无明载,无从查证。不过,继容和尚的佛学造诣似乎还是不错的,据说他善于讲解佛教经典教义《华严经》,因此四方信徒甚众。

人一多,香火钱自然也就多。也许因为都姓刘,作为本家,继容和尚便将四方布施都存起来供给北汉王朝使用。同时,他又变戏法似的在柏谷山中建起白银加工厂,招募矿工开山冶矿,提取白银,每年产量居然多达千斤。

不仅如此,由于五台山靠近辽国边界,经常能白捡到辽国走散的马匹,而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就如同装甲运兵车,是难得的军用物资,于是继容和尚就把这些辽国的马匹全部收集起来,每年能得好几百匹,足够装备一个骑兵加强营。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他也是一股脑地全部白送给北汉。

天上掉下个财神爷,北汉主自然是乐不可支。刘继容的大手笔令本就衰微、捉襟见肘的北汉小朝廷得以喘口气。这个富可敌国的和尚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北汉的一棵参天大树。道士辅国

再说道士。

道士姓郭,名无为,曾在武当山修行多年。按照史书记载,郭道长长得很有创意,充满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前额凸出,天灵盖巨大,尤其是那张嘴,居然长得像鸟的嘴巴,这不禁让我对他怎么进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过这样的长相丝毫不影响他招摇过市、蛊惑世人。这位郭道士似乎六根未净,在武当山里窝了几年后,居然重新堕入凡尘,开始了毛遂自荐、四处求职的生涯。

经过一番奔波,他来到当时正在讨伐河中李守贞的郭威军中,兴许当时和赵匡胤还有一面之缘。郭威以国家大事问之,郭道长则娓娓道来,颇有见识,令郭威颇觉奇特,遂有留其在帐下用命之意。

其实,我们从郭无为以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这个道士在武当山研修的恐怕不是什么道家经典,而是阴阳五行之类的谋略学说。因此,说得客气点,郭道士是个阴阳家;说得直白点,郭道士就是个阴谋家。

于是,有人及时提醒郭威,身为后汉手握重兵的大将,若私交郭无为这种阴阳纵横之士,恐怕不是全身之道。一语惊醒梦中人,郭威就此婉拒了郭无为。郭道长的第一次求职遂以失败告终。

此后,无业青年郭无为干脆过起了蜗居的生活,独自隐居于抱犊山(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时刻等待着就业形势的好转。后来,北汉国防部长段恒得知了郭无为的一些情况,觉得小伙子也算是个人才,就推荐给当时的北汉主刘钧。

有了一次失败的经历之后,郭无为牢牢抓住了这次露脸的机会,把刘钧忽悠得晕头转向、乐不可支。一番云里雾里的高谈阔论后,郭道士终于一步窜入了北汉的权力中枢——被刘钧任命为检察长(谏议大夫)兼国务院高级顾问(参议中书事)。

郭无为就此在北汉朝中扎下了根,并且一步一步爬到了宰相的位置,执掌北汉的军国大事,最终成为刘钧临终前的托孤大臣。

于是,北汉就成了由一个弱主、一个道士外加一个和尚支撑的国家。

如此境况,赵匡胤能不动心吗?发兵太原

对于北汉,赵匡胤觊觎已久。只是因为一直贯彻“先南后北”的方针,对南取攻势,对北取守势,故而将用兵的主要方向放在南面。现在荆湖和两川已经平定,南唐和吴越一带的政权均俯首称臣,令赵匡胤南面的压力顿减。如今北汉突然易主,以刘继恩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似乎也不是那么和谐,一切似乎意味着平定北汉的机会已经来临。

赵匡胤果断决定:事不宜迟,立即出兵!

开宝元年(968年)八月,北汉先主刘钧薨逝后仅一个月,赵匡胤就火速下达了攻击令:任命李继勋为河东远征军总指挥(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党进为副总指挥(河东行营前军副都部署),曹彬为总督察(都监),何继筠为先遣部队司令(先锋部署),康延沼为先遣部队督察(都监),赵赞为河东远征军汾州方面军指挥官(汾州路部署),司超为副指挥官(汾州路副部署),李谦溥为汾州方面军督察(都监)。

宋军的准备工作刚刚完成,刀还没出鞘呢,北汉的政局再次突变——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皇帝刘继恩意外下岗了。原来,刘继恩上台没多久,就与郭无为顶上了。

起因之一是,先主刘钧在为北汉选定继承人时,曾经对是否选择刘继恩犹疑不定,在这个要命的关头,在刘钧面前说话最有分量的宰相郭无为却始终保持沉默,他这个要命的举动使得刘继恩确信:这个牛鼻子老道到底不是和我一条心!从此,刘继恩将郭无为排除在自己人之外——不是自己人,那只能是敌人!

起因之二是,作为一个道士,郭无为最热心的不是炼丹,而是炼权。郭道士对于权力的热爱远远胜过得道成仙,他的处世哲学并不是像他的名字那样——无为,而是胡作非为。他在北汉小朝廷内上下其手、大肆专权、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众多政敌被其打倒在地。相权的空前扩张自然不可避免地与皇权产生了冲突。

作为北汉的CEO,郭总裁希望新任董事长能理解并大胆放权,但是很显然,新老板刘继恩并不喜欢和别人分享任何东西。即位后没多久,刘继恩为了巩固皇位,就找了个借口把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忠给剁掉了。郭无为的算盘

新主子出手之狠令郭宰相坐立不安——弄不好混了一辈子,到头来又得被赶回武当山讨饭去。没多久,郭宰相的预感得到了证实,刘继恩加封其为司空——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司空等于架空。于是,老奸巨猾的郭道士急不可耐地发动了政变。

在一个月黑风高、适合杀人放火的夜晚,受郭无为指使的北汉宫廷侍从官侯霸荣潜入宫中,刺杀了刘继恩。正在侯霸荣庆幸一举得手之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郭无为亲自率兵冲入宫中,以诛杀刺客的名义将其灭口,随即拥立刘继恩同母异父的弟弟——太原市长(太原尹)刘继元继承皇位。

于是,一夜之间,郭无为由政变的策划者摇身一变,成了新朝的奠基人。可见,郭无为深谙“富贵险中求”的道理。不过,不久的将来,事实将证明,过分迷信这句话的后果也是要命的。

刚刚登上皇位的刘继元椅子还没坐热,宋军已经攻进了北汉境内。刘继元一方面慌忙遣使请契丹老爹帮忙,另一方面紧急派遣禁军总督察刘继业、冯进珂率大军扼守要地团柏谷(今山西省祁县西南),国防部长(枢密使)马峰担任监军。

马峰率军至洞过河(一作“洞涡河”或“铜锅河”),与宋军不期而遇,一场遭遇战随即展开。宋军先锋部队司令何继筠率部出击,一举击败北汉部队,阵斩汉军两千余人,生擒北汉将领张环、石斌等人,宋军乘势夺下汾河桥,渡过汾河,直逼太原城下。大军随即展开攻城战,太原城的延厦门首当其冲,被宋军点火焚烧。刘继元派大将郭守斌率军出战,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狼狈退入城中。至此,太原城被宋朝大军团团围住。

在加强军事打击的同时,赵匡胤再次祭出了他擅长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法宝。开宝元年十月,赵匡胤遣使携诏书前往太原,劝说北汉投降。宰相郭无为代表北汉政府接见了大宋使者。郭道士没想到,这一场会见让自己捡到了一个大便宜。

为了保证此次合作协议顺利签字,大宋皇帝赵匡胤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诚意,一下就发出了四十多份任命状:授予北汉主刘继元平卢节度使一职,授予宰相郭无为安国节度使一职,枢密使马峰等人也分别许以高官。

为了早日平定北汉,赵匡胤不计代价,直接搞起了官帽批发。见官心动的郭无为更是不计代价,决定将赵匡胤批发来的官帽改成零售,一顶给自己,一顶给主子刘继元,其他人的则全部藏起来,谁都不告诉——只准自己吃肉,不许他人喝汤,郭道士的人品确实不咋地。

看到了胡萝卜的郭道士仿佛一只贪婪的兔子。而且,郭兔子自信地认为,刘继元也是一只兔子。被胡萝卜熏晕了头的郭兔子屁颠屁颠地捧着诏书准备劝说刘兔子投降。可惜,刘继元不属兔。

刘继元再小,也算是个皇帝,宁做鸡头不当凤尾,自然不稀罕赵皇帝的节度使,因此不假思索地拒绝了郭无为的馊主意。而郭无为迫不及待的投降表现自然在主子面前露出了狐狸尾巴。从此,刘继元对这个亲密战友多了个心眼,而被赵匡胤糖衣炮弹砸中的郭兔子却从此把自己当成了大宋子民。谍中谍

为了早日完成投降大业、拿到大宋的户口本,郭兔子搜肠刮肚地想给新主子赵匡胤准备点见面礼。没多久,他就逮到了一个机会。

原来,为了刺探北汉皇宫内的情况,赵匡胤早就在另一个隐秘战线布下了棋子。他派间谍惠璘以逃犯的名义潜逃至北汉,伺机窃取军事情报。郭无为看破了惠璘的真实身份,却仍然不动声色地将其任命为宫廷侍从官,惠璘得以顺利地在北汉皇宫中隐藏下来。

现在双方战端一开,惠璘便马上携带情报逃奔到岚州(今山西省岚县)附近,准备和大宋远征军会合。结果倒霉的他阴沟里翻船,被北汉边境巡逻人员捕获并被押解回太原,北汉主刘继元命郭无为亲自审讯。

早已心知肚明的郭宰相连问都没问,就将这位大宋的地下工作者给无罪释放了。郭道士的如意算盘当然是希望日后惠璘能在赵匡胤面前为自己说话,这样一来,在新朝之中,他郭道士又能如鱼得水了。可惜,惠璘这个人比较背,属于典型的失败男,还没有走出太原城,就又被逮回来了。

就在郭道长为自己的老谋深算沾沾自喜的时候,半路杀出来一个程咬金。北汉朝中一个叫李超的愣头青也知悉了惠璘的真实身份,于是开始上访告状。眼见一个好局被搅成了一锅乱粥,郭无为大怒,问都没问就将上访户李超连同失败男惠璘一起杀了灭口,倒霉的惠璘同志就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下工作者”。

怅然若失的郭宰相痛失好局的同时,大宋军队也遇到了麻烦。十月底,辽军在南院大王耶律达烈的率领下迅速南下,驰援北汉。大宋远征军总指挥李继勋得知辽军来援的消息,担心宋军腹背受敌,不得已只好引兵回撤。北汉军队趁机反攻,纵兵劫掠宋汉边境的晋州(今山西省霍州市)、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

大宋对北汉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就这样草草结束了。第二章 二征北汉

第一次征讨北汉无功而返,赵匡胤显然心有不甘。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初十,距离上一次军事行动仅三个月,赵匡胤宣布御驾亲征,二征北汉。

为了展示必胜的决心,大宋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开封市长(开封尹)赵光义为东京留守,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沈义伦为皇宫总管(大内部署),二人留守京城,代理政务;帝国最强悍的两员战将曹彬、党进则各自率军先行奔赴太原;李继勋为前军总指挥(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赞为前军总参谋长(马步军都虞候),率大军随后进发。

二月十六日,赵匡胤亲率禁卫军从京城誓师出发。二月十九日,御驾驻跸王桥(今河南省浚县)。河南安阳军分区司令(彰德节度使)韩重赟前来觐见。赵匡胤鉴于第一次进攻北汉的教训,断定辽军此次将会从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两处大举南下驰援北汉,遂任命韩重赟为北方军团总指挥(北面都部署),郭延义为副总指挥,火速率军赴镇州、定州一带布防,阻击辽军。同时,为了保证大军粮道畅通,赵匡胤任命赵逢为随驾转运使,专门负责粮饷供应。

一切布置妥当,赵匡胤亲率大军经滑州、相州(今河北省临漳县)、磁州(今河北省磁县)等地,进入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得知宋军来袭的消息,刘继元仍然按照老套路出牌,再次急令刘继业、冯进珂率军屯驻团柏谷,扼守要地,阻挡宋军。

刘继业抵达团柏谷之后,立即派大将陈廷山率数百骑兵出营侦察,结果陈廷山出营没多久就与宋将李继勋率领的前军意外遭遇。陈廷山二话不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立刻投降。

双方还没有交兵,就先折了一员大将。刘继业没想到宋军来得如此迅速,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刘继业主动放弃团柏谷,率军撤回太原城。老板刘继元刚刚信心百倍地把大军送出城外,还在满心欢喜地等待胜利的消息呢,哪承想自己前脚刚进城,刘继业后脚就狼狈不堪地撤回来了。

刘继元大怒,立刻将刘继业撤职。宋军则在李继勋的率领下趁机扫清太原外围据点,进至太原城下。战役的第一阶段进展非常顺利。郭无为的表演秀

城外宋军的节节胜利令城内的郭无为深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善于见风使舵的他已经完全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宋地下工作者。早已不把自己当外人的郭宰相决定再搞点工作业绩出来,多攒点投降的本钱。

当时,北汉臣服于辽,新皇登基必须得到辽国的承认才能算是正式上岗。很快,辽国派遣使者韩知范携带辽国皇帝的诏书前往北汉,准备正式册封刘继元为北汉国主。能够得到老爹的正式认可,这令刘继元兴奋不已,于是他趁夜色悄悄打开城门,将辽使恭恭敬敬地迎入太原城内。第二天,刘继元于皇宫内接受辽国的册封,正式继国主位。

正式上岗的刘继元很是兴奋,当夜便在宫中设宴款待辽使,大宴群臣。大家正喝到兴头上时,郭无为独自一人跑到院子中央,众目睽睽之下,郭宰相旁若无人地号啕大哭起来,哭得老泪纵横、风云色变、天地动容之时,还不忘狂呼:“怎能以一座孤城对抗百万大军?!”

一时间,眼泪与唾沫齐飞,鼻涕共酒水一色。很囧很无辜的新皇帝刘继元完全倒了胃口,只好亲自走下台阶,哄小孩似的将郭老道哄了回去。

郭无为这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表演,用四个字来形容最为贴切:妖言惑众。身在汉营心在宋的郭道士这样的举动,无非是为了打击北汉小朝廷的斗志而已。不过,这样一折腾,北汉宰相肚子里的那点事儿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边,望穿秋水的郭无为眼巴巴地盼着新主子的到来;那边,英明神武的大宋皇帝却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由于连日阴雨,道路泥泞难行,赵匡胤所率的禁军被迫在潞州逗留了十八天。

兵法有云:兵贵神速。尤其是深入敌境作战,更应速战速决。如今,天公不作美,大军行进困难,前线军情不明,赵匡胤不禁对此次出兵多了几分担忧。不过没多久,大宋皇帝的烦恼就一扫而空了。

外出巡逻的士兵抓到了一个北汉间谍,并将他带到了赵匡胤的营帐。已经命悬一线的间谍在太祖面前巧舌如簧:太原百姓盼望英明神武的大宋皇帝,犹如盼望光芒万丈的太阳,只恐陛下您来得太迟!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高帽一戴,赵匡胤的心情立刻好了起来。伸手不打笑脸人,奉承话谁都喜欢听,皇帝也不例外,更何况这个间谍确实一语道破了赵匡胤心中所想:大宋本来就是正义之师,此次出征正是来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汉百姓。如今,民心可用,赵匡胤怎会不高兴?!于是,赵匡胤重赏了这个会来事的北汉间谍,并将其释放。

收拾好了心情,天空也放晴了,御驾再次出发。五日后,大军抵达太原,宋军主力至此全部集结于太原城下,惊心动魄的太原攻防战正式开始。太原攻防战

三月二十二日,赵匡胤在太原城南视察军队,并亲自部署攻城事宜:首先,命大军在临汾河上建造桥梁——方便两岸部队调防和物资运输;其次,征调太原郊区各地民众数万人,集结于太原城下,挖掘壕沟、修筑碉堡——深沟壁垒,围困北汉都城;最后,任命国防部副司长兼皇帝秘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卢多逊为太原地区行政长官(知太原行府事)——展示宋军的必胜决心。

而最狠的一招则是命令民众修筑堤坝,拦截汹涌的汾河水。出此狠招的人正是赵匡胤麾下左神武军团总司令(左神武统军)陈承昭。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这位陈总司令曾是南唐的水军将领,在清口战役中被赵匡胤生擒,从此陈总司令就变成了陈总工程师——主要负责大宋王朝的水利工程建设,因此对于水的运用,他再熟悉不过了。

由于太原城是“雄藩巨镇”,并经北汉历届主子用心经营,因此城防坚固异常,其城墙周长四十二里,共有二十四道城门,规模堪与长安、洛阳相媲美,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称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太原城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这样一来,宋军要想将其团团围住,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故而赵匡胤御驾抵达太原城的当日,就有部将建议继续增兵。

陈承昭力排众议,信心满满地说:“陛下身边自有千军万马,为何不用呢?”

赵匡胤乍一听,还有点摸不着头脑。陈承昭笑着以马鞭指着汾河,赵匡胤恍然大悟,哈哈大笑,于是命陈总工程师全权负责此项工程。

与此同时,赵匡胤将攻城部队分成四部,分别由帝国最强悍的四员战将率领,全面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具体部署是:李继勋部驻扎城南,赵赞部驻扎城西,曹彬部驻扎城北,党进部驻扎城东,分别构筑堡寨、立栅安营、深沟壁垒、互相呼应,四部合围太原。

宋军这密不透风的铁桶阵一摆,太原城内就连一只兔子也跑不出去了——郭兔子当然也跑不了。杨老令公初登场

北汉皇帝刘继元不甘心坐以待毙,准备组织反扑。是夜,北汉兵借着夜幕的掩护,悄悄摸出了城,扑向了城西的营寨——赵赞部。

原来,当晚,面对着大宋四员攻城大将,北汉的将军们事先不得不集体做了一道单项选择题——往哪个方向偷袭?曹彬、党进都是不好惹的主;李继勋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四个选项中,似乎只有赵赞弱那么一点点。于是,北汉选择了赵赞作为软柿子捏。

可惜,这次北汉显然没有选对正确答案。事实证明,赵赞不是软柿子,而是硬核桃。

面对北汉的偷袭,赵赞临危不乱,率领全军沉着应战。正当他身先士卒,率军抵抗之时,一支冷箭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贯穿他的脚底板。赵将军充分展示了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毫不退却,坚守阵地。他的表现令全军为之一振,北汉的突袭并没有冲乱宋军的阵脚。

当晚,隶属党进部的总督察李谦溥恰好率后勤保障部队,在西山砍伐修筑营寨所需的木材,听到山下战鼓齐鸣、人声鼎沸,心知有变,立即率部冲下山来,与赵赞合兵一处,给予北汉军队迎头痛击。

事实证明,在猛将李谦溥的手里,火头军也是精兵!

眼见北汉军队在城西讨不到便宜,刘继元只得再次启用刘继业。数百北汉骑兵在刘继业的率领下,奔出东门,突袭城东的宋军营寨。

城东是猛人党进的责任田。听说刘继业敢到他的地盘来找麻烦,党进二话不说,操起家伙就冲了出来,打得北汉兵满地找牙,追得北汉主帅刘继业满世界乱窜。最后刘继业被这个黑大汉逼得跳进壕沟里躲了起来,靠一根绳索才得以攀上太原城内,逃得性命。

党进得意扬扬地回营寨呼呼大睡了,如果他知道这次的手下败将在今后历史中的威名的话,估计做梦也会笑醒。

刘继业,原名杨重贵,因战功卓著、有勇有谋,被北汉主刘钧赏识,收为养子,赐名刘继业。他日后又改名为杨业,被尊称为杨老令公——名动天下的杨家将的老大。此时,他还只是党进的手下败将。

北汉的数次军事行动均以失败告终,现在,刘继元只剩下最后一个希望了。光荣与梦想

虽然我一向对契丹人没什么好感(萧峰除外),不过他们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重合同、守信用。

接到刘继元的求援信后,契丹人遵守了“儿子有难,老爹支援”的承诺,迅速组建了南援军团,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往太原附近的石岭关而来,一路则直扑大宋北部重镇定州。

定州方向,赵匡胤早有准备。韩重赟遵照圣谕,已经在镇州、定州两地屯驻多时了,天天都在磨刀玩儿,唯一的工作就是等着契丹人扛着脑袋送上门来。因此,当灰头土脸、满面尘埃的契丹骑兵上气不接下气地出现在定州之时,迎接他们的是漫山遍野的旗帜和寒光闪闪的刀枪。

很显然,契丹人掉进了韩重赟精心设计的口袋里。

战场陷入一片令人心悸的沉默。

很短暂的沉默。

之后,红色的令旗挥起,无数箭矢破空而出,整个战场瞬间变成了屠宰场。一部分头脑清醒的契丹人挣扎着侥幸逃了出去,没跑的契丹人则变成了刺猬。

辽兵大败,宋军完胜。

与此同时,另一路辽军已经距太原北面的险隘石岭关不远。赵匡胤急召大将何继筠于太原城下,令其率三千精骑,北上阻击辽军。临行前,赵匡胤亲赐麻酱粉一碗,为爱将消夏解暑。何将军从容吃完,拜谢皇恩,飞身上马,引兵北去。

何继筠明白这一战事关全局,自己只可胜不可败,因为皇上限定了胜利的时间——一天!明天中午,陛下就要在太原城下静候我的捷报。

一天,只有一天!光荣与梦想,仅此一天!

第二天,赵匡胤登台远眺,只见一骑由北面疾驰而来,他心中大安——必是捷报!不多时,探马回报,来人正是何继筠的儿子何承睿,其战报如下:石岭关一战,活捉辽将王彦符,阵斩辽兵千余人,俘虏百余人,缴获战马七百匹、军械无数,辽军败退,余者逃遁。

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至此,两路辽国援军均被宋军击败,刘继元最后的希望终究还是落了空。

赵匡胤命士兵将缴获的兵器及辽兵首级示众于太原城下,北汉守军无不胆战心惊,城中军民士气低落。北汉人的失落情绪还没有调整过来,一件更令人沮丧的事情发生了。第三章 太原!太原!

汾河决堤!

五月八日,赵匡胤抵达太原城北,视察陈承昭负责的汾河堤坝修筑工程,验收合格之后,赵匡胤亲自下令掘开堤坝,水淹太原城。太原城外,顿时一片汪洋。

趁着水势,宋军加强了对太原城的围攻。攻城的士兵被编成一个一个的小分队,每个小分队各分配一只冲锋舟,各装备一挺重机枪——强弩。宋军化整为零,开始了全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无缝隙的战斗“服务”。

宋军凌厉的攻势令太原城压力骤增,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北汉士兵进行了顽强的阻击。短短两天内,宋军骁将王廷义、石汉卿相继战死沙场,士兵死伤无数。赵匡胤震怒,恨不得把太原城碾成齑粉,三军将士齐心用命,全力猛攻。双方都打红了眼。

就在两军交战正酣之际,太原南城部分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突然崩塌,大水直接冲入太原城。洪水撕开的口子越来越大,城内军民顿时一片混乱。守城士兵争分夺秒地沿着城墙缺口处修筑第二道防御工事,城外的宋军则针锋相对,集中全部火力,以密集的箭矢对着城墙缺口处猛射,令北汉士兵无法顺利进行施工作业,其余的宋军士兵则顶着城墙上的箭雨全力往缺口冲击。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不久,一大堆的积草从城中漂出,直接漂到缺口处停止,将城墙的入水口完全堵住。宋军的弓箭无法穿透大堆的草垛,失去了攻击的效用,北汉士兵趁此间隙全力组织施工,终于重新堵住了城墙的缺口。

双方暂时打了个平手。急眼的郭兔子

太原城下的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宋军索性分兵袭取北汉境内其他州县。在宋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北汉岚州州长赵宏献出城池投降。赵宏同志弃暗投明的壮举令赵匡胤龙颜大悦。

为了打击守军士气、瓦解北汉军心,赵匡胤亲自接见了赵宏,并赐名赵文度(赵匡胤的老爹叫赵弘殷,“宏”与“弘”同音,赵宏的名字犯了皇家忌讳,必须得改),同时给其准备了一份大礼——任命赵文度为安国节度使。由北汉的州长晋升为大宋的节度使,赵文度的这笔生意显然很合算。

这边,赵文度平白捡到了节度使的头衔,得了头彩;那边,郭无为却在太原城中眼巴巴地望穿秋水。因为安国节度使这顶官帽,赵匡胤本来是给他郭无为准备的。可惜郭道士在投降的工作上总是慢半拍,有奖不兑,过期作废。

如今眼看着萝卜被赵文度抢跑了,郭兔子这下真的急了。再不抢,恐怕连萝卜皮都抢不到了!于是,急了眼的郭兔子果断决定,以200迈的时速投奔光明!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郭兔子在狂奔的过程中方向没把握好,最终,duang……撞树上了。郭无为的谢幕演出

郭无为主动请缨、毛遂自荐,以为主分忧的名义,强烈要求亲自率军决一死战。

看到一直以来在军事方面碌碌无为的郭宰相突然觉醒,摆出一副大无畏的架势,不明就里的刘继元不禁被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英明的皇帝立刻批准了郭勇士的作战计划。他拨给郭无为一千精兵,同时调派了两员大将——刘继业和郭守斌担任宰相大人的副手。

为了鼓舞士气,皇帝甚至亲自到延厦门为其送行。临行前,激动无比的皇帝与动机不纯的宰相热烈握手。皇帝充满深情地表示,要在延厦门等待宰相凯旋。此时,宰相的脸上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在一番生离死别的感叹之后,怀揣着投降梦想的郭无为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发了。在郭兔子看来,自己的计谋天衣无缝,他那充满了智慧的兔子脑袋与大宋节度使的官帽实在是相得益彰。

一切似乎都在郭兔子的掌握之中,除了天气。

是夜,就在郭无为率军出发不久,本是满天星斗、万里无云的天气,突然风云大变、暴雨滂沱。当被淋成落汤鸡的郭无为在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好不容易挨到了延厦门外的北桥时,得到的消息却是,他的两个副手——刘继业和郭守斌来不了了。

刘将军的借口好像还比较合理,因为他的战马腿受伤,无法骑乘(难道只有一匹马?),只好率军返回太原城。而郭将军的借口实在有点没事找事:由于天气实在糟糕,加上出门忘记带地图,也没有GPS导航,所以郭将军在自己的家门口居然迷了路,已经失去联系。

刘继业和郭守斌如此举动,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郭兔子的那点心事儿已经是路人皆知了。

两位将军不来不要紧,要命的是大部分士兵被刘继业和郭守斌带走了,身边仅剩数十人的郭无为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凭着这点资本去见新主子,注定是讨不到什么便宜的——那赵文度可是拿一个州才换来的安国节度使啊!天下没有无本的生意,这一点,郭无为是清楚的。更要命的是,大雨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前途”一片渺茫。

备受打击的郭无为无奈之下,垂头丧气地返回了城内。纸终究包不住火,郭道士拙劣的演技终于让观众忍不住赶他下台领盒饭了。一个叫卫德贵的宦官站出来,在刘继元面前大声揭发郭无为叛国投敌的阴谋。

趁你病,要你命!

屡遭郭无为欺负的众多朝中大臣也趁机群起而攻之,郭道士的政治生涯终于走到了尽头。同理可证,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刘继元为郭无为的背叛行为开出了最终罚单——弃市(在闹市中斩首示众并暴尸)!

郭兔子的节度使美梦至此灰飞烟灭。暗战

郭无为的时代画上了永远的句号。把门户清理干净之后,刘继元抖擞抖擞精神,决定再赌一把。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北汉士兵从太原城西门潜出,企图焚毁宋军的攻城器械。

已经吃过一次亏的北汉人显然没有吸取教训,城西的宋军将领正是那位轻伤不下火线的赵赞同志。脚底板被射穿了都面不改色的赵将军,再次发扬了拼命三郎的优良作风,为了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损失,率军与北汉贼兵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北汉人扔下万余士兵的尸体,仓皇而退。

刘继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当晚午夜时分,宋军营寨外突然人声大作。有消息传来,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了!被胶着的战局折腾得寝食难安的赵匡胤如同打了一剂兴奋剂,觉也不睡了,立刻翻身而起,命人大开营门准备受降。

八作使(相当于秘书)赵璲提醒:“接受敌人投降就好像和敌人交战一样,必须小心谨慎,不可以在深夜仓促接受!”猛然醒悟的赵匡胤立刻派人打探消息的真伪。果不其然,是北汉的间谍在捣鬼。

太原的战局就在双方谍中谍的反复暗战中纠缠不清。

赵匡胤自从平定二李之乱后,基本上就不再亲临战阵了,甚至连后蜀动乱的两年里,赵匡胤也没有亲自出马。此次攻伐北汉,赵匡胤不惜御驾亲征,为的就是一鼓作气、一战而下。本以为一定是势如破竹、马到成功,没想到遇到了北汉顽强的抵抗,甚至在掘开汾河、水淹太原的情况下,仍然奈何不得区区一座孤城。

从二月出兵到五月围城,数万大军云集太原城下,刀砍火烧、水淹炮轰,却始终无法撼动城池。劳师费力,却收效甚微,这自然令赵匡胤脸上无光、焦躁不安。

主忧则臣死。为了替主分忧,赵匡胤身边最精锐的侍卫亲军主动出击,禁军东西班指挥官(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身先士卒,率部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伤,几乎丧命。

眼见侍卫兄弟死的死、伤的伤,殿前禁军总参谋长(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这下真动了肝火,他率各班侍卫跪在赵匡胤脚下磕头请战,愿以死战。

殿前禁军诸班侍卫身负保护皇帝安全的重任,全都是百里挑一、以一当十的勇士,万一有个闪失,赵匡胤自身的安全保护都成问题。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赵匡胤自然不会孤注一掷。于是,他果断拒绝了众侍卫的请求,并动情地说道:“诸位都是我亲手训练出来的卫士,无不以一当十,所以让你们护卫在我的身边防备万一、同生共死。我宁愿得不到太原,也不能让你们冒生命危险。”

一番肺腑之言,把众侍卫感动得眼泪汪汪的。在危难时刻凝聚人心,显然比大难临头不顾他人安危要高明得多。赵匡胤的这一手很快收到了实效。

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大宋的文武大臣群策群力,商量对策。大宋社科院研究员(太常博士)李光赞建议撤军,同时在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驻军,夏割其麦,秋收其禾,掠夺北汉的物资,削弱北汉的根基,将其一点一点地蚕食。

李博士的建议正合赵皇帝的心意。此时正值雨季,宋军水土不服,导致疾病流行、士气衰落。而辽军在第一次救援受挫后,再次派军增援,兵锋已经抵达太原城西,与城内的北汉守军遥相呼应,宋军处境非常不利。

当时的战局正如同曹操在汉中之战的局面一样,已成鸡肋之势。只是赵匡胤碍于面子,不好说出口,如今李光赞的建议给了赵匡胤一个最好的台阶,于是皇帝就坡下驴,在与赵普商议之后,准备撤军。

大军撤退之际,赵匡胤采纳绛州人薛化光的建议,进行了大范围的拆迁安置,将太原附近的民众一万多户迁居到河南、山东等地,同时将忻州(今山西省忻县)、代州(今山西省代县)的民众全部迁到宋朝境内。北汉的劳动力被大举外迁,税收来源大幅减少,赵匡胤此举无疑极大地削弱了北汉的国力。

国势日衰的北汉注定蹦跶不了多久了。反思

二征北汉,还是打了个平手,北汉的顽强超出了赵匡胤的想象。更有点黑色幽默的是,北汉的城墙也超出了赵匡胤的想象。

在宋军退兵之后,北汉军民立刻排除城中积水,水位回落之际,太原城的城墙大面积倒塌,一直躲在城中做缩头乌龟的辽国使者韩知范此时却跑出来说风凉话。他幸灾乐祸地惋惜道:“宋军引水淹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他们知道城墙经水浸泡之后不再坚固,极易崩塌的话,就先放水浸泡再泄洪排水,太原恐怕早就落入赵匡胤之手了。”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到底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二征北汉的结果,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前朝枢密使王朴所主张的“先南后北”战略的正确性。事实上,表面看来,虽然北汉本身的国力不强,可是在北汉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强大的影子——辽国。由于有辽国的全力支援,宋军两次征讨北汉均无功而返,这个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辽国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赵匡胤最初关于“当今劲敌,唯契丹耳”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沉重的事实令赵匡胤明白,要最终解决北汉的问题,恐怕还得假以时日,而“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也必定是今后大宋统一战争的总方向,这一根本是不能动摇的,否则因此激化与辽国的矛盾,导致双方直接卷入冲突、兵戎相见的话,大宋的军事实力尚无必胜的把握,刚刚稳定的国内局势有可能再起波澜。

对付北汉的最佳策略,无疑还是采取逐渐蚕食、步步为营的方针最为稳妥,既不至于激化与辽国的矛盾,又能有效地削弱北汉国力,为最终一举平复创造条件。

而一个更为有利的因素,还在于北汉国主刘继元本身。这位依靠郭无为的政变阴谋得以篡位的继任者,由于得位不正,故而疑心重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杀人成了这哥们儿最为热衷的游戏。其弟刘继钦,宰相张昭敏,枢密使高仲曦,大将张崇训、郑进、卫俦等,均成了刀下冤魂。大规模的政治清洗令北汉朝臣人人自危,在高压统治下,刘继元成功晋升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其专业兴趣亦全面转向了对美女的研究与探索。

为了配合刘继元的个人爱好,那位五台山的继容和尚特意打造了数百副银首饰,献给了刘继元的N个小老婆。于是,北汉太师兼中书令的官帽就从天而降了。

在刘继元的“不懈努力”下,北汉已经不足为患。第四章 杯酒释兵权第二季

对于赵匡胤来说,战争仅仅是政治的延续。对外战争刚结束,回到首都开封的大宋皇帝又对国内的政治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军事方面,为了加强北部边防、稳定边境局势,赵匡胤任命皇家礼仪官(仪銮使)、易州州长贺惟忠兼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定州等州的边防部队总司令(巡检使),继续监视防范北汉和辽国的侵扰,确保帝国北部边境的安全,看住大宋的北大门。

在人事任命方面,为了巩固国内政局,加强地方建设,赵匡胤一口气进行了三项重大的人事调整。

首先,将洛阳市长(西京留守)向拱予以免职,把他打发到四川绵阳去放牛。向拱是前朝老臣,也是赵匡胤比较信任的大臣之一。向老镇守洛阳长达十余年,但由于长期放松对自我的约束,抵挡不住声色犬马的诱惑,带头逛妓院、喝花酒,白发苍苍了,仍不失风流本性,严重影响了大宋王朝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直接导致大宋整个西京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恶化。

赵匡胤一怒之下就把花老头给撤了,调其为四川绵阳军区司令(安远节度使),洛阳市长一职由原左武卫大将军焦继勋继任。皇帝一再叮嘱新任市长不要学向拱——向老头就此成了大宋反腐倡廉建设的反面典型。强化皇权是一项长期工作

其次,原安徽泗县县长(知泗州)段思恭升任宁夏灵武军区司令(灵武节度使),原任司令冯继业调任陕西彬县军区司令(静难节度使)。

灵武一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用教科书里面的话来说,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地方。原灵武节度使冯继业本身也是少数民族,这个哥们儿上台,靠的是血腥的手段——杀了自己的亲哥哥,然后承袭其父的职位。

冯继业得位不正,部族内部本来就不服,再加上小冯同志不太讲礼貌,上位之后,骄横肆意,想吐痰就吐痰,想骂人就骂人,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令部族内的长辈们非常不满,人心思变,到最后,连他手下的那帮士兵都有了二心。

冯继业担心军队变乱,自己压不住台面,于是主动要求归附中央,请求携全家迁居开封,混个留京指标。冯继业能主动归附,大宋朝廷自然是求之不得。不过,要治理好灵武地区、确保地方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赵匡胤特地将拥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段思恭调了回来,委以重任。

后来,这位段书记果然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上任后,又是下基层,又是搞调研,积极改正了冯继业的错误措施,用心安抚当地少数民族,使地方得以安定,为大宋王朝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最后,将河北大名军区司令(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予以免职,打发老符去陕西凤翔养老。这位前朝国丈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临退休了却有点老糊涂,在敏感的政治问题上全面实行“甩手掌柜”政策,将地方政务全权委托给一个叫刘思遇的白痴,致使地方工作一塌糊涂。赵匡胤为此很生气,将其调离了原防区,另派人选接替。

以上三项人事任命,均是由中央直接下令撤换地方主政官员,这明显透露出一个信息——太祖正在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以期改变五代时期地方藩镇尾大不掉的情形。这一基本思路很快就反映到政策面上。罢镇改官

五代时期,是节度使的天堂。坐拥地方财权、军权、政权的节度使,就是一个一个的土皇帝,生活过得不是一般的滋润,而是相当的滋润,属于“给点阳光就可以灿烂,给点雨水就可以泛滥”的类型。运气好的话,还能混个正儿八经的开国皇帝当当。

赵匡胤自己就是从节度使起家的。很显然,这是一条直奔皇帝宝座的捷径。但是,这条捷径,赵匡胤心里明白:我能走,别人绝对不能走!版权所有,仿冒必究!这才有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三大策略,根本目的就是逐渐削弱地方藩镇的实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无疑还是兵权。于是,在二征北汉之后不久,大宋王朝《杯酒释兵权》第二季的大戏又拉开序幕了。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二十四日,距离二征北汉之战结束仅仅四个月,刚脱下戎装的太祖就在皇宫后花园举行宫廷宴会。宴请的对象无一例外的是地方节度使:安远(今湖北省安陆市)节度使武行德、护国(今山西省永济市)节度使郭从义、定国(今河南省许昌市)节度使白重赞、保大(今陕西省富县)节度使杨廷璋、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节度使王彦超。

接到邀请函的几位当然很高兴——皇帝请喝酒,多美的事啊!一人赴宴,全家光荣!不过,恐怕有一位,心情就不是那么轻松了,他就是那位曾经被赵匡胤称呼为“王伯伯”的凤翔节度使王彦超。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当年赵匡胤浪迹天涯、驴行四海的时候,曾经投奔到王彦超手下。当时身为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眼拙,没看出来眼前这个一身丐帮打扮、鼻角挂着鼻涕、很潮很fashion的犀利哥后来能混成开国皇帝,就随便拿几贯钱给打发了,整得小伙子的心拔凉拔凉的。这件事,王大人忘不了,赵皇帝当然更忘不了。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穿上皇袍才刚一年,他就在一次宫廷宴会中酒后失言,笑着问王彦超当年为什么不收留自己。赵匡胤这一笑,把老头儿吓得够呛,怎么看怎么觉得皇帝这笑容里藏着一把明晃晃的刀。还算老王反应快,连连声称皇帝是一条真龙,小人是一瓢浅水,容不下神物,拍足了马屁才算蒙混过关。

第二天,被吓得差点大小便失禁的王彦超立刻写检查,主动认错,准备受罚。虽然赵匡胤借口一切都是醉酒惹的祸,好言安慰了一番,但是这一惊一吓,还是在老王脆弱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如今,再次接到皇帝的邀请函,参加这莫名其妙的夜宴,王彦超心里不免又打起鼓来。

果然,当晚宴饮正酣之际,皇帝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的歉意。赵匡胤表示,在座的各位经理都是老革命,如今却依然战斗在各部门的第一线,为大宋王朝独资公司的发展日夜操劳,作为董事长,实在是不好意思,但是(注意这个词),让大家这么辛苦并不是我的本意,其实我是想给大家搞点IPO,弄点实惠,每年都能分分红,也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赵匡胤这一番言语,明显是话里有话,尤其是这段话中有一个关键词——但是。“但是”作为转折而引出来的话,在法律上被称为“但书”。学过法律的人都清楚,但书在法律条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立法者的真实意图往往就体现在其中。

这样看来,赵匡胤说这番话的真实意图也很明显地体现在“但是”之后,那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别干了,拿退休金,走人吧。

有心理准备的王彦超立刻听懂了皇帝的话外音,立马跪拜谢恩道:“臣本无什么功劳,却蒙陛下如此恩宠,实在有愧。现在臣已老朽,叶落归根,乞骸归园,臣之愿也!”

看到这位昔日的“王伯伯”觉悟这么高,赵匡胤很是欣慰。可是接下来,另外几位的表现就让他有点小郁闷了。

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等人虽然也明白皇帝的意思,但从内心来说,作为带了一辈子兵打了一辈子仗、好不容易混成一个节度大员的人来说,解除兵权比要他们的命还难受。

于是,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陈述自个儿劳苦功高的辉煌战史,甚至有个别同志宽衣解带、袒胸露乳、手指创痕、唾沫横飞,把一个喜洋洋的宫廷宴会搞成了一个苦哈哈的医疗鉴定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眼瞅着这帮封疆大吏如同祥林嫂似的没完没了,赵匡胤终于怒了:“那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还有什么好吹的?!”

武行德等人以为自己不提辞职的事,皇帝也就不好意思解职,可是不要忘了,领导总是有办法的:既然你们不打辞职报告,那就由我来下发免职决定吧。

第二天,赵匡胤迅速下达诏令,解除了武行德等人的节度使职务,同时给了武行德一个太子太傅的荣誉称号,授予郭从义、王彦超、白重赞、杨廷璋等人上将军的虚职,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罢镇改官”。

紧接着,针对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也依葫芦画瓢,参照这种方式陆续解除其兵权。就此,赵匡胤完成了第二次剥夺武将军权的行动,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第五章 文治天下

在罢黜天下武将兵权的同时,赵匡胤极力推行文臣治天下的策略。这项基本国策的出炉,是赵匡胤长期思考与实践的成果。其实,最初,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对于文治的认识也是有点偏见的。国之大事

宋朝开国后不久,有一天,赵匡胤领着赵普等一众大臣巡视皇城。来到当时的朱雀门下时,他指着门上的牌匾,颇为不解地问赵普:“为什么不直接写‘朱雀门’,而要写成‘朱雀之门’呢?中间加这个‘之’字有何用处?”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之’字只是一个语气助词,本身并无具体含义。”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言语中透出不屑之意。可以想见,在当时的他看来,这些文绉绉的东西没啥卵用。

不过,在后来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随着对五代乱局的反思以及对构筑新统治秩序的探索,赵匡胤逐步改变了以往不重视文治的想法。

比较有代表性的变化发生在一次祭祀大典上。那时,赵匡胤在太庙举行祭祖大典。既然是祭祖,当然要摆放供品,所以在祭祀的香案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供品。有趣的是,盛放供品的礼器,造型实在是千奇百怪。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皇家祭祖大典是国之盛事,从祭品到礼器,从摆设到仪式,都必须严格规范,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而有趣的关键在于,行伍出身的赵皇帝不认识这些奇形怪状的礼器,他随口一问:“这些是什么东西啊?”左右回答:“陛下,此乃祭祀所用的礼器。”

赵匡胤是个实在人,实话实说:“我老祖宗哪里认得这些东西?!”

老赵说得也没错,毕竟他祖上没出过大官,这些东西放到老祖宗面前,估计他们也很头疼。于是,赵匡胤大手一挥,命令撤去这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礼器,全部更换!

赵匡胤不仅说话说得实在,东西换得也很实在。这一换,换上来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平时吃饭的碗筷和家常饭菜。

好嘛,这下再也不用担心老祖宗看不懂了,直接捧起来就能吃了。

正当左右近侍把这些东西摆弄好的时候,坐在一旁盯着碗筷和饭菜看了半天的赵匡胤似乎有点明白过来了。

哦,我是皇帝啊!这可不是普通老百姓家祭祖,这是国之大典啊!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于是,赵匡胤马上改口:古礼不可废!

好家伙,大伙又是一通摆弄,一切恢复原状,礼器照旧。

礼在古代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的背后,凸显的是一种统治秩序。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维护好王朝的统治秩序,所以一旦礼崩乐坏,必定天下大乱。赵匡胤正是顿悟了这一点,才纠正了自己唐突的做法。

礼制之说本来就是儒家理论的基础。既然要定礼乐,自然就要尊儒兴文。从这时起,赵匡胤有了文治天下的念头。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坚定了赵匡胤文治天下的决心。赵普的软肋

建隆三年(962年)年底,赵匡胤准备下一年改个年号。在古代,改元是件很讲究的事情。年号一般反映了君主的治国思路,不仅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一定要具有唯一性,绝不能和以前朝代的年号相同,否则会被天下人所耻笑。

改年号是国之大事,所以赵匡胤理所当然地把这件事交给了宰相赵普处理。赵大宰相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熬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憋出了一个年号——乾德。赵匡胤一看,嗯,还不错,像那么回事儿,于是大笔一挥,同意!

第二年,大宋王朝开始使用乾德年号。

乾德三年(965年)某一天,赵匡胤兴致勃勃地在皇宫中闲逛,正好来到一位嫔妃的居所,便信步走了进去。这位妃子正在对镜梳妆,闻听圣驾亲临,立刻起身接驾。

赵匡胤见爱妃妆容精致、举止得体,颇为满意。顺眼望去,便看到了梳妆台上那面铜镜,造型古朴典雅。皇帝一时兴起,拿过来把玩。突然,他愣住了,眼睛盯着铜镜的背面,很是惊讶。

原来,这块铜镜的背面镌刻着一行小字:乾德四年铸。

现在是乾德三年,怎么会有乾德四年制作的镜子?难道我穿越了?这不是大白天见鬼了吗?

赵匡胤大惑不解,立刻命内侍召宰相赵普等人过来。看到赵普上气不接下气地赶过来,赵匡胤没好气地把铜镜扔了过去,厉声道:“这是怎么回事儿?”

赵普一看,也愣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眼见皇上发怒,立刻倒头就拜,冷汗直流。

一起赶来的翰林学士窦仪拿过铜镜一看,略一沉吟,从容对曰:“陛下,此铜镜应为前蜀王衍时期的物品。当时,前蜀用过乾德这个年号。”

好嘛,赵大宰相绞尽脑汁、挑来挑去,最后竟挑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年号。

赵匡胤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速取笔墨!”

皇帝气得声音都发抖了。

内侍不敢怠慢,迅速拿来笔墨。赵匡胤拿起毛笔,蘸满了墨汁,照着赵普的脸就画了过去。赵普一动也不敢动,任凭皇帝在自己脸上鬼画符。赵匡胤胡乱画了一通,算是消了气,把笔一扔,叹了口气道:“唉!宰相须用读书人啊!”

赵普听了,恨不得当场找个地缝钻进去。

经由此事,赵匡胤逐渐意识到读书人的价值。以后,每次见到赵普,他总是劝导其多读书。赵普自从上次“黑脸事件”之后,也发自内心地感到恐慌——大宋宰相没有点真学问可真是不行啊!于是,养成了好学不倦的习惯。

赵普每天处理完朝政回家,必定端坐书房,从书箱中取出书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