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3:37:5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单元 史前时期美术

(约公元前21世纪之前)

1.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1.美术的概念

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

2.美术的分类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几大门类。

二、中国美术的开端——旧石器时代美术

1.研究艺术起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1)对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艺术,即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作品作实证性研究;(2)对现代残存的原始民族艺术的研究;(3)通过对儿童艺术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来揭示人类早期艺术的发生动因。

在这三种研究思路与方法中,以第一种最为重要并有一定说服力。

2.工具的演进与发展

我国旧石器时代工具的演进与发展分早、中、晚三个阶段,这个时期已发现的遗址有200多处。(1)旧石器时代早期

①巫山人遗址(距今200万年前)

位于重庆巫山龙骨坡。出土有打制石器,为一次性加工而成,呈无规则状态。

②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

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先后出土的7件石制品,人工痕迹清楚。

③西侯度遗址(距今180万年)

位于山西芮城。其中发现的打制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和尖状器,诸器多为单面加工,部分砍斫器为两面加工。

④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年)

发现于陕西蓝田,出土的石器表明蓝田人已能够制作三棱大尖状器和石球,显示出石器工具的进步。

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距今约60万年)

位于北京周口店,是北京猿人的生活遗址。

A.北京猿人的特点(a)大脑已比较发达,手脚完全分工,右手已相当灵巧;(b)可能已产生有音节的语言;(c)北京猿人属于晚期直立人,体态上虽还保留着古猿的若干特征,但在石器的制作与使用上,已积累了不少经验。

B.工具的发展(a)掌握了一定的打击石片的方法以及进行第二步加工的技术。(b)已能制作许多种石器(如图1-1所示),且形制逐渐趋向规整。

图1-1  北京人石器(c)尖状器和雕刻器的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已比较固定,其精致程度在世界上已发现的同期的打制石器中较为罕见,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2)旧石器时代中期

①概述

指约生活于10万年至20万年以前、处于原始人类发展第三阶段的早期智人时期。

②文化遗址

马坝人(广东韶关马坝)、长阳人(湖北长阳)、丁村人(山西襄汾丁村)、许家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和大荔人(陕西大荔)等。

③工具的发展

A.形制比较固定,多采用交互打击法;

B.打制技术又进了一步,石器的类型更为多样;

C.对用以砍伐的斧状石器的手握部分特意加以修整,以便于把握;

D.在选材方面,选择质地细腻、色泽优美的玛瑙作原料。(3)旧石器时代晚期

①概述

指约生活于距今两三万年、属原始人类发展第四阶段的晚期智人时期。

②文化遗址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在我国的广西柳江、内蒙古河套地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四川资阳、安徽泗洪、宁夏灵武水洞沟、山西朔县峙峪等地都有发现。

③工具的发展

A.器型多样,加工精细,形制规整;

B.采用间接打击方法,注重修整台面,并能制作长而薄的片状形工具;

C.出现了用骨、角为材料制成的专门工具。

3.研究工具演进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原因(1)工具的制作不仅培养了原始先民最初的形式美感和基本造型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一种新的心理能力,即制作者的大脑里预先形成被加工对象的样子。(2)目的决定加工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使自然物的形态发生变化,在最早的美术门类中,雕塑创作可能与这种心理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4.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1)社会背景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采集与渔猎经济的发展,原始先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改观。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对精神生产领域有了新的要求,制作美化生活的装饰品成为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2)发展表现

①石墨材质的装饰品

A.距今约2.8万年的峙峪人用石墨为材料,通过研磨和钻孔工艺制作装饰品;

B.山西峙峪出土的石墨制品,经研磨呈扁平状,鹅蛋大小,中央穿孔。

②鸵鸟蛋装饰品

A.宁夏水洞沟发现有用鸵鸟蛋皮磨制的圆形穿孔饰物;

B.河北阳原虎头梁出土的用鸵鸟蛋皮制成的扁形佩饰物。

③骨质贝壳类装饰品

A.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装饰品(a)有截成小段的鸟骨管,磨光之后,复刻上一些线纹;(b)有从海滨拣来的海蚶壳,在蚶壳的顶部磨出小孔;(c)有在根部挖出孔眼的兽类牙齿(如图1-2所示)。

图1-2  山顶洞人装饰品

B.山西峙峪出土的一件兽骨片上,有用利器刻出像动物和人物的简单图像。

C.河北兴隆发现的一件已经石化的刻纹赤鹿右角眉枝的残段,距今1.37万年左右,上面刻出直线、斜线、弧线、曲线,并组合成水纹、叶纹和“∞”形纹,刻出纹饰以后,又染成红色。(3)研究器物装饰的意义

器物装饰是探索美术起源的一个主要对象,因为它不仅是实用功能与审美表现的结合,还可能是从实用向艺术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新石器时代美术

1.概述(1)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以及磨制石器、陶器和原始纺织的出现。(2)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社会背景

①原始先民已经摆脱穴居野外的境地,开始筑房定居,出现了原始建筑和聚落;

②农业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③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3)新石器时代美术发展分期

①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7000年)

发现的遗址较少,出土有石镰、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工具(如图1-3所示)。

图1-3  锯齿刃石镰与石磨盘和磨棒  裴李岗文化  河南新郑

②新石器时代中前期(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A.遗址发现渐多,陶器、石雕、玉雕开始出现;

B.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和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有部分红陶三足钵与圆底钵的口沿下已开始装饰紫红色的宽带纹,呈现出属于仰韶文化彩陶先驱的性质。

③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A.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的文化遗址已遍布全国各地;

B.在众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有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

C.还发现了祭坛、神庙和女神像以及器物上作为记事的刻划符号。

④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该时期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

A.代表性文化(a)该时期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

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河南陕县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陕西长安的客省庄文化。(b)该时期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文化

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的石家河文化。(c)该时期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内蒙古、云南、西藏等地也有相当多的遗址被发现。

B.艺术的发展表现(a)城堡建筑出现;(b)彩陶逐渐走向衰落,玉器特别发达;(c)作为记事和交流的文字已经产生。

2.陶器(1)概述

①陶器出现的意义

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美术创造,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贡献给世界美术历史宝库的珍贵遗产。

②陶器的制作方法

A.早期陶器的制作,一般采用泥条盘叠法,而较小的器物则是用手直接捏塑而成的;

B.中期出现了慢轮制法,后来出现了快轮成型。陶器的原料采用较细腻而有黏性的黄土,并就陶器的不同用途而对原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如淘洗或羼料。

③陶器的分类

A.按色泽划分,可分为红陶、黄陶、黑陶、白陶;

B.按器型划分,可分为壶、碗、钵、罐、盆、瓶、鼎、鬲(lì)、甄、甗(yǎn)、鬻、盘、豆、杯、斝(jiǎ)、盉(hé)等。

④陶器的装饰

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刻划、拍印、雕塑、彩绘等。

⑤文化代表

该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以及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彩绘陶。(2)仰韶文化彩陶

①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A.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

B.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

C.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②仰韶文化彩陶的着色

A.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衣作衬底。

B.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使得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

C.彩陶的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③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按时间、地区的差异可分为:

A.关中、豫西和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

B.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

C.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

在上述仰韶文化诸类型中,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④半坡类型

A.半坡类型的代表

半坡类型(如图1-4所示)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图1-4  半坡类型彩陶

B.半坡类型彩陶的特点(a)半坡类型彩陶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b)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c)彩绘纹饰以人面、鱼、蛙、鹿等形象最为常见。(d)常用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几何纹,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e)纹样呈现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⑤庙底沟类型

A.庙底沟类型的代表

庙底沟类型(如图1-5所示)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图1-5  庙底沟类型彩陶

B.庙底沟类型彩陶的特点(a)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碗较小,直口。(b)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都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c)纹饰大多为两端相交的弧线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d)以鸟为母题作纹饰也是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一大特色,并且是一个由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C.庙底沟类型彩陶的意义

庙底沟类型彩陶标志着我国原始彩陶进入鼎盛时期,其装饰纹样及一些构成方法,与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屈家岭文化、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和西部的马家窑文化,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3)马家窑文化彩陶

①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马家窑文化以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它与仰韶文化相似,可能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所派生。二者时间有先后,分布地区也不同,因而也被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示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②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分为四种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这四个类型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地域上由东向西延伸。

③石岭下类型

A.概述

石岭下类型以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其中心区域在天水、武山一带。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叠手制的居多,器型有壶、罐、瓶等。

B.石岭下类型彩陶的特点(a)彩陶多为黑色彩绘,构图疏朗;(b)彩陶纹饰大致分几何和动物纹两种,几何纹有单线或多线平行条纹、波浪纹、锯齿纹、叶形纹、垂弧纹等;动物纹有鲵鱼和各种不同姿态的鸟纹。

④马家窑类型

A.概述

马家窑类型(如图1-6所示)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武威以东的甘肃境内和青海东部。陶器的制作也是泥条盘叠手制。器型较丰富,有瓮、壶、罐、盆、钵、盂、碗等,大容积器皿增多。

图1-6  马家窑类型彩陶

B.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特点(a)彩绘以黑彩为主,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加施红彩;(b)彩绘装饰面积大,有的饰满器体全身;(c)盆、钵、碗等器物往往内外均加彩绘;(d)纹样多为波状纹、垂幛纹或漩涡纹,流利生动;(e)图案构成丰富繁密而多变化,装饰带有主次之分;(f)吸取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在并列直线之间和波状、垂幛纹单位的两端点缀黑圆点的办法,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⑤半山类型

A.概述

半山类型(如图1-7所示)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半山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图1-7  半山类型彩陶

B.半山类型彩陶的特点(a)器型为长颈(或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考究,形象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b)彩绘以黑为主,黑红兼用的也很多;(c)装饰带较多,且主次分明,主次之间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一个多样而统一的装饰整体;(d)纹样结构严谨,描画规整而又灵活自然,大都是各式各样的几何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纹;(e)较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半山类型的彩陶更巧妙地利用了纹样和底子相互成形的手法,获得了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奇异美妙的效果。

⑥马厂类型

A.概述

马厂类型(如图1-8所示)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

图1-8  马厂类型彩陶

B.马厂类型彩陶特点(a)代表性的器型为小口折沿宽肩罐,形体比较高耸,双耳增大,外廓线不及半山型的紧凑和富于弹性感;(b)纹饰粗犷简约,有的流于草率;(c)纹样以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和蛙形纹为主,在作为二方连续单位纹样的大圆圈纹内,都填有不同的纹饰。(4)龙山文化陶器

①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遗址而得名。

②龙山文化陶器的分类

A.按器型划分,可分为碗、盘、豆、杯、罐、鬲、鬻、鼎等多种。

B.按颜色划分,有黑陶、红陶、灰陶和白陶四类,其中以黑陶为主。

③陶鬻

龙山文化的陶鬻多为白陶或灰陶,它的三个袋形足扩大了受热面,加快了炊煮速度,还起着稳定的支撑作用。其腹部丰满,上接筒状的颈,颈口有斜出的流,颈和腹的一侧安有绳纹把手,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立兽,美观而有气势。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如图1-9所示)。

图1-9  陶鬻  龙山文化  山东潍坊

④黑陶

A.制法

黑陶是烧成后在窑顶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形成。

B.特点(a)黑,即色调乌黑;(b)光,指器表光亮如施釉;(c)薄,黑陶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在0.1厘米至0.2厘米之间,俗称“蛋壳陶”;(d)棱,转折关系清楚明确,有的器物上有凹凸的弦纹;(e)鼻,指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纽鼻。

C.代表陶器——黑陶杯

黑陶杯造型比例适度,形态轻盈秀美,沿口外张,犹如开放的花朵,有的高足上加以镂空,实用与造型装饰达到完美的统一(如图1-10所示)。

图1-10  黑陶杯  龙山文化  济宁(上图)  山东日照(下图)

④彩绘陶

A.彩绘陶以陶寺类型为代表,陶寺类型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而得名。

B.陶寺类型的分布

其遗址现已发现70余处,主要分布在晋西南的汾河、浍河流域。

C.陶寺类型的年代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陶寺类型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上居新石器时代晚期,下接夏代前期。

D.陶寺类型的器型

陶寺类型的陶器主要有灶、斝、罐、壶、瓶、盆、盘、豆等,个别墓中有鼎和觚。

E.陶寺类型的艺术特征(a)大部分陶器都有绘彩,以黑彩为地,上施红、白、黄彩,或以红彩为地,上施黄、白彩。(b)纹样有圆点、条带、涡纹、云纹、回纹、蟠龙纹、变体动物纹等。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其最富有特征的器物,盘内蟠龙蜷屈,口衔植物,为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蟠龙图像标本(如图1-11所示)。

图1-11  彩绘蟠龙纹陶盘  龙山文化  山西襄汾(c)陶寺类型的彩绘陶器多为陪葬器或礼器,其纹样构成与后来青铜器上的纹样构成接近,借此能触摸到史前陶器装饰向夏商周青铜器装饰转变的一些线索。

3.绘画(1)概述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彩陶装饰、殿堂地画、岩画以及其他一些实用器物上的纹饰刻画方面。它们是远古绘画的重要遗存,展示了早期绘画发展的一些状况。(2)彩陶上的装饰画

①彩陶装饰画的意义

A.反映当时的渔猎畜养、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或作为一种图腾标志,是氏族文化的表现;

B.彩陶上的装饰画主要以其意象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初步奠定了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

C.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中的水族动物形象标志着当时的绘画已具有一定的写实水平,凝结着先民的审美情感。

②彩陶装饰画的特点

A.除少量的描绘人物形象外,多为自然界形象;

B.画风虽还显稚拙,但已能扼要地捕捉住对象的形态特征。

③彩陶装饰画的纹样类型

A.动物纹,如鱼、鹿、鸟、虫、蛙、犬等;

B.植物纹,如枝叶、花朵;

C.网纹,有可能是从人物形象和劳动工具中变化而来。

④动物纹彩陶

A.鱼纹彩陶(a)鱼纹经过概括、变形和图案化,形象简洁明快。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件三鱼纹彩陶盆,器腹外绘三尾张嘴露齿的大鱼,鼻部翘起,呈现出吸水吐气、向前游动的状态(如图1-12所示)。

图1-12  三鱼纹彩陶盆  半坡类型  陕西西安(b)所绘鱼活泼优美、富有。如临潼姜寨出土的一件内彩鱼蛙纹彩陶盆,画两只蹒跚爬动的大蛙及两对比目鱼,大蛙情态警觉,比目鱼协调呼应,充满了灵动和生气。(c)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一件石岭下类型彩陶瓶上装饰有鲵鱼形象,头似人面,两目圆睁,前肢张开,躯体弯曲作游动状,构思颇为别致(如图1-13所示)。

图1-13  鲵鱼纹彩陶瓶  石岭下类型  甘肃武山

B.鹿纹彩陶

鹿的形象也多次出现于半坡彩陶中。其大多是侧面,有的奔跑,有的伫立,有的两耳支出身躯后缩,表现出鹿的胆怯和警觉,显示了作者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C.鸟纹彩陶

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其上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鸟,虽仅是简单侧影,但却抓住了鸟将起飞前的刹那动态,具有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如图1-14所示)。

图1-14  鸟纹彩陶盆  庙底沟类型  陕西华县

D.鱼鸟混合纹彩陶(a)半坡类型彩陶中有鱼鸟搏斗的形象。武功游凤与宝鸡北首岭各出土一件彩陶壶,前者绘一尾大鱼吞食鸟头,后者绘一只长喙有翎水鸟衔咬一怪鱼尾部。(b)表现鱼鸟形象最精彩的是河南临汝出土的一件庙底沟类型彩陶缸。图像绘于陶缸的腹部,描绘一支高脚长喙的鹳鸟口中衔鱼,一侧画着一个竖直的石斧。鹳鸟通身白羽,用白彩涂出而不勾轮廓,以褐色线画出炯炯有神的眼睛,鱼和石斧用线条勾出轮廓,内施白彩,形象质朴而生动(如图1-15所示)。

图1-15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庙底沟类型  河南临汝(c)鱼和鸟具有图腾的意义,这两种形象的组合可能表现了两个氏族间的关系。这种简略的形象组合表现了较复杂的社会内容。

⑤植物纹彩陶

庙底沟类型彩陶中的植物纹也具有一定的写实技巧。有的花朵盛开怒放,有的枝叶似迎风飘摆,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⑥人物形象彩陶

A.临潼姜寨出土的一件彩陶瓶腹部也绘有人像,两眼圆睁,给人以粗犷威严之感。

B.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内壁上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舞蹈者分为三组,每组五人,五人动作整齐和谐,动态鲜明,每组舞蹈人群两旁又间以数条平行内向的弧线,使画面集中并具有装饰效果(如图1-16所示)。

图1-16  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  青海大通

C.1995年在青海同德县巴沟乡宗日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两组人物,一组13人,一组111人,皆大肚细身,作手拉手跳舞状(如图1-17所示)。

图1-17  舞蹈纹彩陶盆  宗日文化  青海同德(3)其他门类绘画遗迹

①地画

A.位于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一处大型房屋遗址地面上;

B.距今约5000年左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为研究史前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C.画面分为两部:上部横列两个人,以黑色画成剪影式形象,皆双足交叉而立,腹下横出一棍状物;下部在一方框中画一男一女曲膝仰卧。

②岩画

A.概念

岩画是指在山崖岩石面上用利器刻凿或用矿物质颜料涂绘的图画。

B.分布

岩画在内蒙古、甘肃、宁夏、江苏、云南、新疆等地均有发现,为研究原始社会绘画提供了新的资料。(a)内蒙古境内的岩画

位于阴山山脉,有狩猎、牧放、战争、舞蹈及天体神灵等内容,还有奇特的人面纹和太阳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图像多用坚硬的石头敲击而成。(b)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

画有以植物茎叶连缀的人面像和天体星象图(如图1-18所示)。

图1-18  将军崖岩画  新石器时代  江苏连云港(c)西南地区的岩画

多用赤铁矿粉绘制,时间较晚些。如著名的广西花山岩画(如图1-19所示),其年代大约在战国秦汉时期。这些岩画具有天真淳朴的特点。

图1-19  广西花山岩画

4.雕塑(1)概述

①旧石器时代

在我国的考古发掘中,迄今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雕塑品。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第45号墓室,发现三组由蚌壳、人骨摆出的雕塑作品。这三组摆塑作品与寓意死者权威、灵魂升天以及方位神祇(qí)有关,开中国陵墓装饰雕塑之先河(如图1-20所示)。

图1-20  摆塑龙虎北斗图  仰韶文化  河南濮阳

②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雕塑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泥塑、陶塑以及石雕和玉雕方面。(2)动物雕塑

①出现的意义

动物雕塑的出现,证明我们的先民在狩猎业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生产已现雏形。

②猪形雕塑

A.新石器时代,猪形雕塑已大量出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猪、河南浙川下王岗出土的陶猪头、山东胶州三里河出土的猪形鬻、湖北宜都红花套出土的陶猪、黑龙江宁安莺歌岭出土的陶猪等。

B.从出土的猪形雕塑看,其体形结构特征已是驯化了的家猪模样。

C.猪的形象在原始雕塑中被如此广泛而反复塑造,标志着饲养这种牲畜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③狗形雕塑

A.山东泰安和胶州三里河出土的狗形陶鬻,都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作品。狗作引颈狂吠状,小尾巴上卷,背部安置桥形把手,堪称是动物形象与器物造型完美结合的范例(如图1-21所示)。

图1-21  狗形陶鬻  大汶口文化  山东泰安

B.黑龙江宁安莺歌岭、湖北天门邓家湾的石家河文化也都出土过陶狗。体现了原始先民对动物的形态、性情的理解和熟练的造型能力。

C.其他动物形象的雕塑

原始社会陶塑中的动物形象,还有鹰、鹗(xiāo)、龟、蛙、象等多种,显示出原始先民对这些动物有深入细致的观察、真实生动的塑造以及艺术夸张的表现。(a)陕西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鹗首形陶器盖,器盖整体作鹗首,用锥刺方法刻画羽毛、眼圈,形象逼真,实用与美观有机统一(如图1-22所示)。

图1-22  鹗首陶器盖  仰韶文化  陕西华县(b)华县太平庄庙底沟类型晚期墓出土的陶鹗鼎最具有代表意义。作者以鹰鹗的躯体作鼎腹,以其双腿与尾巴作陶鼎的三个支足,器前端加塑鹗首,和器身浑然一体,尖利的喙和炯炯双目增添了威猛之感(如图1-23所示)。

图1-23  陶鹗鼎  庙底沟类型  陕西华县(c)江苏吴江梅埝出土的良渚文化水鸟形陶壶,造型也很精彩,作者抓住水鸟头部作细致刻画,其余作变形处理,从而获得成功(如图1-24所示)。

图1-24  水鸟形陶壶  良渚文化  江苏吴江(3)人物雕塑

①特点

A.除少数为全身像外,一般都是头像,以面部展现人的整体;

B.把刻画面部神情作为人物形象表现的重点。这种艺术处理手法是我国雕塑艺术重视传神的传统的开端。

②意义

体现了原始先民对自身的形态、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③代表作品

A.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的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残高12.5厘米,陶色橙黄,额上发辫用泥条堆塑而成,两腮圆润,五官清楚,写实程度很高。

B.甘肃天水柴家坪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口、眼镂空,眉及眉弓、前额、两颊、鼻梁是运用起伏变化来表现的。

C.甘肃临夏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塑作品,原为器盖纽部,高度近6厘米,作者用绘塑结合手法,成功地创作出一位呈痛苦流泣状的成年人头像,艺术语言洗炼,造型风格质朴泼辣。

D.陕西洛南出土了一件人头形器口红陶壶。红陶壶通高23厘米,壶口塑成一微微昂首的女孩头像,嘴眼镂空,秀鼻翘起,纯净的面部掩不住稚气和乖俏之情(如图1-25所示)。

图1-25  人头形器口陶瓶  仰韶文化  陕西洛南

E.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物。彩陶瓶通体打磨光滑,橄榄状的腹部施有红色陶衣,黑彩绘出三列圆弧纹;瓶口头像塑制精细,脑后和左右两侧刻出下披的短发,口眼亦用镂空手法而成,耳上有垂系耳饰的小穿孔(如图1-26所示)。

图1-26  人头形器口陶瓶  仰韶文化  甘肃秦安

F.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发现的彩陶器盖状物人头像,面部都有彩绘的装饰,这些彩陶器盖状物人头像,耳鼻捏塑,嘴眼镂刻,胡须画出,面部还装饰有直线和锯齿纹,是迄今我国雕塑史上绘塑相结合的最早实例之一(如图1-27所示)。

图1-27  人头形陶器盖  马家窑文化  甘肃临洮

G.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壶的装饰比较特殊,壶高约34厘米,壶体上除绘有圆圈纹外,还贴塑出一个裸体人像,五官、四肢以及女性器官刻画得细致清楚,反映出原始先民企望丰产的观念(如图1-28所示)。

图1-28  人像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  青海乐都

H.陶塑女神像(a)遗址分布

出土于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共两件。(b)第一件女神像

残高5厘米,通体打磨光滑,似曾施过红色的陶衣;双臂横曲身前,手抚上腹,臀部肥大后凸,肚腹显得异常圆鼓,腹下有表现性器官的明显记号(如图1-29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