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翻个底朝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7:19:05

点击下载

作者:孔继高,李俊勇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洋翻个底朝天

海洋翻个底朝天试读:

前言

开启科学的大门,人类就能迈入崭新的天地,我们就能获得更加无限的生存空间,这就是科学的力量。科学的内涵就是事实与规律,需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并寻找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但是,我们生存世界的奥秘,那简直是无穷无尽,从太空到地球,从宇宙到海洋,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环境是捉摸不透。破解这些谜团,就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其实,宇宙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那些无限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

宇宙世界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发现更多的丰富宝藏,破解更多的奥秘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宇宙世界的无穷奥妙,我们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套书。主要包括宇宙、太空、气象、地球、海洋、自然、动物、植物、古文明、现代科学等存在奥秘现象、未解之谜和科学探索诸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书内容精炼、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和收藏,其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宇宙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各种奥秘现象,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科学世界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成为科学的主人。

第一章 神秘的蓝色世界

海洋的形成和演变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有关海洋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知识已取得很大进展。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原始海洋世界中,感受海洋的神秘与美丽。

广阔的海洋美丽而又壮观,但你是否知道,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并没有河流和海洋,大气层里的水分也很少,即使有一些,也随着其他气体分子蒸发了。地球上后来的水是与原始大气一起由地球内部产生的。在早期,地壳才固结不久,地球内部全是“岩浆海洋”,火山喷发此起彼伏,带出了大量的水汽直冲九霄,聚集成无比巨厚的云层。随着地球逐渐变冷,当水蒸气超过其饱和点时,就开始凝结成水滴、冰晶。从而就引发了“排山倒海”的狂风暴雨,一“下”就是几百年、几千年。雨水不停地流向低洼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原始海洋就这样诞生了。此时的大洋水不仅严重缺氧,而且含有大量的火山喷发酸性物质,如HCL、HF、CO2等,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根据科学家对化石的研究,大约在39亿年前就形成了原始海洋。

从规模上来看,原始海洋的面积远没有现代海洋这么大。据估算,它的水量只有现代海洋的10%左右。后来,由于贮藏在地球内部的结构水的加入,原始海洋才逐渐壮大,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现代海洋。原始海洋中的水不像现代海水一样又苦又咸。现代海洋海水中的无机盐,主要是通过自然界周而复始的水循环,由陆地带入海洋而逐年增加的。可是,原始海洋中的有机大分子非常丰富,是现代海洋所无法企及的。

生命来自海洋

关于生命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有“团聚体说”、“类蛋白微球体说”、“来自星际空间说”等,每种假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与水有关。

自古以来,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生命学家所热衷的研究课题。现代科学的研究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原因有二:一、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二、海洋为生命的诞生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庇护场所,丰富的海水能有效地遮挡紫外线,避免生命遭受损伤。

39亿年前诞生的生命,其概念只是单细胞生物,和现代细菌有着相似的结构。它们经过了1亿年的漫长演变,逐渐进化成为最原始的藻类——单细胞藻类,这就是最原始的生命。这些原始藻类不断地繁殖,进行大量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就这样,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又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变成原始的海洋动物,如水母、海绵、蛤类、珊瑚、三叶虫、鹦鹉螺等,而脊椎动物的出现相对来说较晚,大约是在4亿年前。

那么,生物又是怎样出现在陆地上的呢?由于月球对地球巨大引力的作用,海洋出现潮汐现象。由于涨潮的时候水位上升,海水不断地拍击、冲刷海岸,就会将一些生物冲到岸上;退潮时,大片的浅滩又暴露在阳光下。这样在海陆交界处就形成了一条潮间带。与此同时,臭氧层逐渐形成,这样就阻挡了紫外线对陆地的直射,为海洋生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原先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经历潮涨潮落的不断磨练后,一些生物就慢慢适应了陆地的生活。当然,也会有一些原始的生命在这个过程死去,而经过无数严酷考验最后留在陆地上的生命,就会不断为适应新环境而进化。约在2亿年前,爬行类、两栖类、鸟类相继出现,地球上生命的种类开始多样化。

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都是在陆地上诞生的。后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原因,它们中的一部分又重新回归到海洋中,如鲸和豚。还有一部分在经过自然界的众多剧变后,仍然顽强地存活在陆地,并逐渐发展壮大。直到300万年前。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海陆分布极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大陆、半岛、岛屿、群岛、大洋、海、海峡

大陆:即地球上面积宽广而完整的陆地。地球上一共有6块大陆,分别是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其中,亚欧大陆包括亚洲和欧洲两大洲。

半岛:是指伸入海洋或湖泊陆地,一面与大陆相连,其余三面被水环绕。大的半岛主要受地质构造断陷作用而形成,如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此外,由于沿岸泥沙流携带泥沙由陆向岛堆积,或岛屿受海浪侵蚀使碎屑物质由岛向陆堆积,逐渐使岛与大陆连接,形成陆连岛,中国山东省的芝罘岛就是这样一个岛。从分布情况看,世界上大部分半岛都分布在大陆的边缘地带。

岛屿:岛屿是指散布于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在狭小的地域集中2个以上的岛屿,就把它们称为“岛屿群”,列状排列的群岛称为“列岛”。而如果一个国家所有国土都坐落在一个岛上,那么这个国家就被称为岛国。

岛屿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陆型,一种是海洋型。大陆型岛是大陆棚上那些被水包围但未被淹没的部分;海洋型岛是指那些从海洋盆地底部升高到海面的岛。世界上较大的岛大多都属大陆型。最大的格陵兰岛,面积为2175600平方公里,与毗邻的北美大陆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由一片狭窄的浅海与北美大陆隔开。新几内亚岛是世界第二大岛,它是澳大利亚大陆台地的一部分,一道很浅而窄的托列斯海峡将它与陆地隔开。托列斯海峡附近的海底只要稍稍翘起,就完全能够将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连接起来;相反的,海平面稍有上升就会淹没丘陵海岸,而余下的丘顶就会变成岸外小岛。

群岛:简单来说,群岛是指一群岛屿,包括若干岛屿的若干部分、相连的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群岛最早指多岛海(分布着很多岛屿的海),如爱琴海中的岛屿。后来,人们将太平洋图阿莫图低群岛、巴拿马湾中的珍珠岛等也归为此类。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构造升降引起的构造群岛,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群岛,生物骨骼形成的生物礁群岛,外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堡垒群岛。群岛也是有大有小,许多大型群岛中通常也包含着许多小群岛,如马来群岛就包括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东南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等。如果岛屿排列成线形或弧形,人们又将其称为列岛,我国就有长山列岛、澎湖列岛等多个列岛。

全世界有50多个重要的群岛,分布于四个大洋中。其中,太平洋有19个,大西洋有17个,印度洋有9个,北冰洋海域中有5个。

大洋:离大陆较远的辽阔水域,是海洋的中心部分。大洋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深度较大,海水的温度及盐度不受大陆的影响,平均盐度在35%左右。

海:大洋靠近大陆的部分称为海。深度较小(一般2000~3000米),海水特征受大洋和大陆两方面的影响,会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世界上海的面积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1%。根据地理位置划分,海可分为边缘海、地中海和内海。

海峡:又称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洋或海的狭窄水道。它一般海水较深,水流湍急。海峡在航运上、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全世界共有1000多个海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白令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等。

地球表面水陆面积的比例

地球的总面积大约是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公里,海洋所占的面积远大于大陆。

大陆漂移

观察一下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与非洲的西海岸非常吻合,好像是一块大陆分裂后、南美洲漂出去后形成的。1620年,著名的法兰西斯·培根道出了这一事实。此后,法国的普拉赛、德国的洪堡都认为诺亚洪水时两块大陆分离,原先的大西洋只是一条大河,诺亚方舟就行驶在这条河中。

证明两块大陆是连在一起的而不是分开的,还有斯奈德·佩利格里尼。他在1858年写的《地球形成及其奥秘》一书中指出欧洲和北美的煤层中有相似的植物化石,并画出两幅大陆拼命图说明两块大陆分离前后的状态。1908年,泰勒为说明现代山脉的起源而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大陆壳像冰盖一样缓慢滑动,欧亚大陆南移,受印度半岛阻挡而形成帕米尔、喜马拉雅等强烈褶皱带;在东南亚,因阻力不大而形成马来亚岛弧。贝克在1911~1928年间多次论证大西洋两岸山脉的拼合是由于大陆漂移所造成的。

在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的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格·魏格纳提出的,他被称作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1915年,魏格纳发表“大陆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论述大陆漂移的证据。他认为,全世界最初只有一块大陆,称泛大陆。硅铝层比硅镁层轻,就像冰山漂浮在水面一样,又因为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南、北美洲相对非洲大陆是后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亚则向东漂移了。泛大陆的解体始自石炭纪,经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了现代人们所熟知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魏格纳大胆地描绘了一幅莱伊尔的渐变论无法想象和接受的海陆构造变动的图案,因而遭到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对和抨击。魏格纳并没有就此停止研究,而是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仍然有漂移运动,漂移速度大约为每年1米。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队伍迎着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团队成员大都失去了信心,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最后终于成功到达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然而,在返回的途中,他却失去了踪影。直到第二年4月,人们才发现他的遗体,他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30年代初,大陆漂移的说法几乎完全消失了。即使在美国,讲授大陆漂移说的教授也会被解聘,当时的状态可谓是逆莱伊尔者亡。唯一信奉大陆漂移说的人位于南半球,因为南美、非洲、印度和西澳冰川分布的事实使人们不能不相信这四个大克拉通最初是相连的,被称为冈瓦纳大陆(也称南方大陆)。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充分吸收其他学派(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基础上,结合当时诸多新的地质构造理论,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他把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学说使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得到了完美解释。随着板块运动被确立为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学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时而扩张、时而封闭,这幅图景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到板块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的革命,人们也终于承认大陆漂移说并非子虚乌有,而是真正存在的。

从遐想到探索

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过“创世”的神话,而这些神话大多数都与海洋有关。

西伯利亚—阿尔泰的创世神话

最初的时候,地球上除了水之外,什么也没有。上帝和魔鬼那时候的体形像极了鹅,它们每天都漂浮在原始海洋上。

魔鬼总想飞上来,但它每次准备飞的时候反而会沉入海底,几乎快要窒息,于是只好求助上帝。上帝运用法力使一块从海里升起,再让魔鬼从海底抓一把土,接着说:“让世界成形吧。”话音刚落,这把土就开始慢慢变大、变硬。但魔鬼非常有心计,它在给上帝抓土的时候偷偷往嘴里藏了一把土,这把土也跟着变大,大得快要将他的嘴撑破。上帝知道后,立刻让它把土吐出来,这样,大地上就有了沼泽。魔鬼随后也变成了人。

北美迪埃格诺人的创世神话

最早的时候并没有陆地,只有一片广袤的原始海洋。在海洋深处住着两兄弟,他们每天都闭着眼睛,因为倘若不这么做,盐水就会伤害到他们的眼睛。有一次,哥哥走出海洋向四处望去,除了水什么也没有看到。弟弟也跟着上浮,但半途中他睁开了眼睛,眼立刻瞎了,只好返回海底。这种情况下,哥哥就独自留在海面上,打算创造一片陆地。他先做了些红色的小蚂蚁,这些蚂蚁一下子变得非常多,它们的身体把海水填实,因此世界上就出现了陆地。

海神的传说

在各种创世神话中,关于海神的记载寥寥无几。海神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巴比伦文明中。曾经居住在现今伊拉克东南部的巴比伦人非常崇敬“艾亚”,因为她是个海神,她长的很像一只美人鱼。而在稍后的克里特文明时期,也流传着海神的故事。克里特是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个个擅长游泳和潜水。在公元前3000年时,据说有个优秀的潜水夫鲁劳克斯,为了探索海洋的秘密,奋勇投身海洋之中。他的无畏精神深深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让他成了一个不死的海神。在希腊神话中,全体海神的首领是波塞冬,他发怒时,会用三叉戟拍打海面,这样就会引起狂风。希腊人为了讨好海神,就在最悬崖峭壁上建立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海神庙。

中国古代关于海洋的传说

在中国,古时候的人们关于海洋的传说,颇有些特别。在关于海龙王和虾兵蟹将龟宰相的传说之前,则认为以泰山为中心,北到恒山燕山脚下,南达扬子江入海口,东至冀浙海滨,这片三角形的地域称为中州,又名中原。环绕在中原周围的则是海洋,每片海洋都有一个皇帝统治。

在古时候人们的眼里,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这个字“从水从晦”。晦,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晦暗。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海之言,晦昏无所睹。”这里所说的“无所睹”,则表明不可知。由此不难想象到当时人们对海洋的敬畏程度。

面对着恐怖而凶险的海洋,古时候的人们并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他们以丰富的想象来满足好奇心。集中描写海外世界山川道里、风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经》,它里面所讲述的人物个个怪模怪样。“灌头国”其人“人面有翼,鸟喙”;“长臂国”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鱼海中,两手各操一鱼”;“一臂国”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长股国”其人“身如中人而脚过三丈,常负长臂人入海捕鱼”;“聂耳国”其人则“双手托其耳,悬居海水中”……内容可谓丰富而神奇。

古时候的中国人也常用神话来寄托他们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它讲的是管太阳升落的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有一次炎帝外出时,女娃不慎失足于东海溺死。她的灵魂化为一只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卫鸟,为了不让大海再夺去其他无辜的生命,精卫就发誓将大海填平,于是它每天“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敢于向海洋挑战的第一人可能要数秦始皇了。“始皇梦与海神战,若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赉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始终都抱着一种矛盾的思想看待海洋。海洋的雄浑壮阔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海洋的神奇奥秘却又让人类产生了接近它的想法。

人类最初对海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从海的表面开始的。当树叶在水面上随风飘荡的时候,人们从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船。1973年,在一次寻找石油的钻探中,偶然在中国浙江余姚发现了河姆渡古人类遗址,从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了一把小型木桨,这向人们证实了船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

船能够行驶在海上,最初人类用它在海边巡逻,以捕捉鱼虾。古书《竹书纪年》有“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而人类驾舟远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人类所能考证的第一次大规模远航是在公元前609年。当时的埃及法老尼科是个求知欲极其强烈的统治者,他不满足他的船队只在地中海游弋,他想知道地中海以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就雇用了一批善于航海的腓尼基水手,租用了3艘有50把大桨的木船,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

从此,人类一直未停止探索海洋的脚步。就这样,一个地方的人的视角扩展到了海的那一边,发现了新的大陆,新的人群,感受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接下来,他们继续寻找,继续过着漂流的生活,于是,无边无际的海洋成了他们的家园。直到后来,终于发现海洋本是孕育生命的母亲。

领海、公海、专属经济区

波澜壮阔的海洋共分为几大区域: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公海。从法律制度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海洋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国际航行海峡、群岛水域、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在它们当中,有些区域在自然位置上相互交叉在一起的。

领海

什么是领海?海洋法将领海定义为:国家主权扩展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其海岸的一带海域。关于领海的宽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但并不指可以随意地确定,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也就是说,量算领海的宽度要有一条起点线,这条起点线被称为领海基线。沿着领海基线向外划出一定宽度的海域,就是领海,基线内的水域则为内水。一般有2种确定沿海国领海基线的方法:(1)正常基线,又称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退出最远的那条海岸线。(2)直线基线,即在大陆岸上和沿海岸外缘岛屿选定适当点作为基点,然后将相邻的基点用直线连接起来,这一系列的直线构成的基线为直线基线。这种基线适用于海岸线极为曲折,或者紧接海岸有一系列岛屿的地方。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其海岸的具体状况自行择定领海基线。

领海是一个国家领土的延伸,这个国家对领海享有主权。如属地优越权,对于领海内的人和物,除受国际法的限制外,行使排他的管辖权;捕鱼和开发领海资源的专属权利;领海上空的专属权利等,这些都包括在内。

但是,一个国家在行使其领海主要时,要受到习惯国际法规则的限制,即外国船舶享有无公害通过一国领海的自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无害通过权”。外国船舶在一个国家领海享有“无害通过权”,必须达到以下条件:(1)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法规则。(2)在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3)除了意外情况,通过领海必须是继续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能随意停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无害通过权一般只适用于商船,军舰的海上航行活动是否享有这项权利,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公海

国际法上指,国家领海以外的海域通称为公海。《联合国海洋公约》给公海下的定义是:“公海是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车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按照公认的国际法的原则,公海是所有国家共同拥有的财富,对所有国家自由开放,平等使用。它不属于任何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因而主权不单独归任何一个国家属有,任何国家不得将公海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且不能行使公海管辖权。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利用活动越来越频繁,公海自由也有了发展。1958年《公海公约》规定,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飞越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上述各项自由在传统法上被称为“公海四大自由”。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为公海自由增加了两项新内容,即建造国际法所准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以及科学研究的自由。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就各有其国籍。船舶悬挂某一国家的国旗即具有该国国籍。船旗国对具有其国籍的船舶,应行使有效的管辖和控制。为了使海上秩序维持稳定,每个国家有权对在公海上发生的海盗行为,贩运奴隶,未经许可的广播,非法贩运毒品等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进行干涉。

专属经济区

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确定了专属经济区这一项新的制度。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毗邻领海的一个区域。

从现实中来看,海洋大国或岛国更容易获得较大面积的专属经济区。如美国除本土东西两侧延伸的大陆架外,还在太平洋、大西洋上拥有夏威夷、关岛等属土,宣称是世界上拥有最大的专属经济区的国家;法国利用其在太平洋上的属岛,也宣布拥有极大的专属经济区;澳大利亚由于四面环海,注定其拥有较大的专属经济区。此外,只要是岛国,也都堪称是“海洋大国”。如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陆地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但构成国土的200多个珊瑚岛散布在2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其专属经济区超过90万平方公里,是国土面积的3.4万倍!

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所享有的权力包括: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而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自由等,但这种自由也要适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并应遵守沿海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其他国际法规则所制定的法律和规章,一切“按章办事”。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专属经济区内,还享有行政管辖权、民事管辖权、刑事管辖权和国际法所赋予的其他权利的管辖。专属经济区既不属于公海,也不属于领海,而是自成一类的具有独立地位的海域。专属经济区本身不是自然存在权利,需要国家以某种形式宣布建立并说明其宽度。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也就是370.4公里。到1995年为止,世界上共有112个沿海国确定了200海里区和专属经济区,其中专属经济区80余个,还有一些国家宣布了专属渔区。

海洋与气候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海洋的气候调节功能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莫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受热的状况和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多与少。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太阳,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前提条件是,它必须要经过海洋这个“调节器”才能影响地球气温,使地球温度发生变化。

太阳光以短波辐射的方式照到地球,当它通过大气时,只能一小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大部分则照射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增温后,会不断向外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和太阳的短波辐射不同,不发光,只发热,属于长波辐射,也叫热辐射。这种长波辐射正是大气层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气温度提高。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它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同时,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1cm3的海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cm3的空气温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体,太阳可以照射到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层海水降温1℃,释放的热量就能够使全球大气增温60℃。所以,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就像是一个“锅炉”,通过能量的传递,对天气与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海洋。海水在蒸发时,会将大量水汽散发到大气,海洋的蒸发量占地表总蒸发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万亿立方米的水化为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多了,就会使空气变得轻薄、新鲜些。

同时,海洋能够吸收大气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全球变暖。

根据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因此,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一点都不夸张。

气候对海洋的影响

反过来讲,气候变化也会对海洋产生重要的影响。气温上升会导致海平面和海水温度升高,而海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则会增强海水的酸性,这些都会对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岛屿遭淹没等一系列问题都与此有着重要联系。可见,气候对海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拿印度尼西亚来说,该国海洋事务和渔业部部长曾表示,在未来几十年里,印尼的很多岛屿将会因为海平面上升而沉入海中。也有环境学家称,如果人类不马上投入行动,地球上的珊瑚礁将在20世纪末全部消失,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使海洋的气候模式与洋流发生改变,从而加大海洋灾害的程度。尤其是海水酸化后发生倒灌,进入陆地后会对河口、入海口等生态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可见,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这是所有地球人共同的责任!

海洋中的岛屿

在海洋里,无论是在大陆架,还是在大陆披上,或是在大洋底区域里,都有或大或小的露出水面的陆地,我们把这样的陆地称为海洋中的岛屿。

根据岛屿的成因、分布情况和地形的特点,海岛可分为堆积岛、大陆岛和海洋岛三种类型,还有一种较特殊的珊瑚岛。

大陆岛

什么是大陆岛呢?大陆岛其实最初也属于大陆,多分布在离大陆不远的海洋上。大陆岛的形成主要是陆地局部下沉或海洋水面普遍上升,下沉的陆地、地势较低的地方被海水淹没,高的地方仍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陆地,就成为海岛。我国的舟山群岛、台湾岛、海南岛以及沿海的一些小岛,都是这种类型的岛。还有一些大陆岛是历史上大陆在漂移过程中被甩下的小陆地,如新西兰、马达加斯加岛等。大陆岛也有大小之分。但世界上的大岛都是大陆岛。如格陵兰岛、伊里安岛、加里曼丹岛、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上的四大岛。

在地貌上,大陆岛与大陆的特征十分相似。在我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丘陵海岸,地势不是特别高,所以附近的海岛海拔也不太高,面积也都不超过30平方米。而在山峰纵横的东南沿海,海岛不仅多,而且海岛的海拔、面积也较大。我国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大岛几乎都分布在这里。在美丽广阔的大岛上,有平原、丘陵和山地,远望山峦叠起,近看悬崖陡壁,山峰直刺青天。如:海南岛的五指山山脉,海拔为1867米;台湾岛的台湾山脉,海拔在3000~3500米。

火山岛

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岛屿称为火山岛。海底火山熔岩不断堆积,直到厚度颇大,最终突出在海面上。火山岛按照其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同,是介于大陆岛大洋岛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

火山岛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著名的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其中,构成夏威夷群岛的熔岩堆,要足足高出大洋底9700米。

在我国,火山岛并不多见,总数不过百十个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周围;在渤海海峡、东海陆架边缘和南海陆坡阶地仅有零星的几个。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花屿等几个岛屿除外)是以群岛形式存在的火山岛;台湾岛东部陆坡的绿岛、兰屿、龟山岛,北部的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东海的钓鱼岛等岛屿,渤海海峡的大黑山岛,细纱中的高尖石岛等,都是孤立于海洋中的火山岛。它们都是第四纪火山喷发而成,形成这些火山岛的火山现在都已经停止喷浆。

火山所喷发出的熔岩一边堆积增高,一边从火山口宁静溢出,好像煮沸的米汤从锅里沸泻出来一样,使火山岛形成圆锥形的地形,被称为火山锥。它的顶部为大小、深浅、形状不同的火山口。火山喷发的地方大多都会形成地势崎岖的丘陵。我国的火山岛主要是玄武岩河安山岩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浆粘度较稀,喷出地表后,向外流淌,由此形成的火山岛的坡度较小,面积较大,高度较低,其表面是起伏不大的玄武岩台地,如澎湖列岛。安山岩属中性岩,岩浆粘度较稠,喷出地表后,流动较慢,并随温度的下降而迅速凝固,碎裂的岩块从火山口向四周滚落,形成地势高峻、坡度较大的火山岛,如绿岛和兰屿。如果火山喷发量大,次数多,时间长,火山岛的高度和面积自然而然也会随之增大。

经过多次复活喷发、崩塌,以及很多年风化剥蚀形成,岛上岩石破碎并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岛会出现动物和植物。因成岛时间、面积大小、物质组成和自然条件的差别,火山岛的自然条件也并都是相同的。澎湖列岛上土地瘠薄,常年吹着狂风,植被稀少,岛上景色单调。绿岛上地势高峻,气候宜人,树木花草漫山遍野,海上风光异彩纷呈。

珊瑚岛

珊瑚岛是海洋岛的一种。大多分布在热带海洋中,它的形成与大陆的构造、岩性、地质演化历史无关,因此,珊瑚岛和火山岛被人们合称为大洋岛。

珊瑚岛是由海洋中的珊瑚虫遗骸构成的岛屿。珊瑚虫死后,其身体中所含的胶质能把各自的骨骼结在一起,一层粘一层,天长日久就了礁石。珊瑚岛的外表覆盖着一层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和珊瑚泥。按其形态划分,可将珊瑚岛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岸礁沿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形状似长条,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堡礁又称堤礁,是离岸距离较远的堤状礁体,与岸之间有泻湖分布,最为著名的就是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状多样化,但最多的还是环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是群岛。

冲积岛

冲积岛也称冲击岛。它是陆地上的河流携带着泥沙流向海里,沉淀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陆地的河流流动速度比较快,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会变得缓慢,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久而久之,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也就是冲积岛,它有“海中田园”的美称。

世界上许多河流入海处都会产生一些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地处我国长江口的崇明岛,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我国第二大冲积岛是湖北枝江长江中的百里洲。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冲积岛地势低平,它的四周环绕着许多滩涂。

形成冲积岛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国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所致,形成暖流区,是泥沙不断堆积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岛成因不一,有的是因河心滩发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油岩岛阻挡产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较慢的一侧泥沙沉积而成沙垣,再逐渐形成沙岛;有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湾岛浊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岛;还有一种是由波浪侵蚀沙泥海岸,从海岸分离出小块陆地,也成了冲积岛,不过这种冲积并不多见。

我们知道,冲积岛主要由泥沙形成,因此它的结构比较松散,性质不稳定。如果周围的水流条件发生改变,岛的面积就会随之涨大或缩小,形态也会变化。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岛四周形态发生改变。大多数情况下,在冲积岛屿河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一边逐渐淤积,日积月累,便形成长条形岛屿;有的冲积岛会冲蚀消失;有的岛屿则会不断成长,最终与陆地形成一体。

冲积岛的地貌形态比较简单,地势平坦,海拔只有几米,有些有绿荫覆盖,有些则是满目黄沙。在土壤化较好的冲积岛上,也可以种些林木、绿草或庄稼来保护岛屿。

地处长江口门户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第三大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12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5万人。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东濒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海门、启东两市一水之隔。总面积1411平方千米。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

崇明县目前辖有13个镇和3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县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08人,外来流动人口11.1万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8.33%,自然增长率-2.4%。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满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历史据考,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称。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员陆铁强、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岛风光更加旖旎。绿树成荫的200多公里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东端,欣赏东海日出,不减泰岱奇观;傍晚,立于大堤西侧,饱览长河落日,耳听归舟晚唱,令人心旷神怡。岛上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园;千姿百态的城桥镇澹园;还有金鳌山、寿安寺、孔庙、唐一岑墓、明潭、郑成功血战清兵的古战场等遗址;有面积达5400多亩的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森林——东平林场。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各旅游景点的建设,海内外观光旅游者源源不断,仅1997年前来观光的游客近百万人次。最近,崇明县政府就进一步开辟岛上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今后五年旅游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区;中南部文化旅游区;西部绿华水上游乐度假区;东部东海瀛洲大乐园旅游区,并逐步建设成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最终建成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崇明岛是整个上海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且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作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纪崇明将拉开大开发,大开放的帷幕。规划到2020年崇明将建成全国开放度最高的绿色食品开发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际金融贸易区。即时,崇明岛将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岛屿。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徙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千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我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由柳洪平创建。

坡上的冲沟

——海底峡谷

如果有幸乘潜水器来到海底,你会发现从大陆架顺着大陆的斜坡散布着一道道裂谷,这就是海底峡谷,又称水下峡谷。峡谷蜿蜒弯曲,有支谷岔道,谷底向下倾斜,往往从浅海陆架或陆坡上部,一直延伸到水深达2000米以上的陆坡底部。它的规模比陆地上穿过山脉的山涧峡谷还要壮观。

海底上的谷地同陆地上的峡谷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因此并不是每种海谷都能称为海底峡谷。海底峡谷的横剖面呈V或U形。谷壁险峻且带有阶梯状陡坎,谷底有小盆地及高低不等的横脊,大多数峡谷蜿蜒带有分支,谷壁上有大量岩石显露,大多数峡谷都切割在花岗岩层或玄武岩层中,只有少数是直线形轮廓。

少数海底峡谷延伸至大陆架与河流相连接,具有河谷的特征。其的形成主要依靠构造因素与海底浊流的侵蚀作用。大陆坡的海底是地壳最活跃的地带,在形成大陆坡过程中有一系列阶梯状断裂及垂直大陆坡走向的纵向断裂构成海底峡谷的雏形,之后经过浊流及海底滑坡的修饰改造,就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常有许多支谷汇入海底峡谷,使其呈树枝状,但也时有基岩露头。大多数谷壁高出谷底数百以至上千公尺。海底峡谷长度最长的高达320公里以上,不过一般都小于48公里,延伸到大陆坡最陡部分的坡麓以外。有的海底峡谷宽度与深度相等。切割最深的海底峡谷——巴哈马峡谷,其谷壁高差达4400米,是陆上的大峡谷难以相比的。海底峡谷的谷底坡降比陆上峡谷为大,平均约为每公里57公尺。许多海底峡谷近岸谷首的坡度很大,有时达45°。据潜水舱在一个海底峡谷中2100公尺以下深度观察:多见直立、甚至垂悬的谷壁;谷壁常有沟槽或磨光面,宛如被冰川所研磨;谷底常覆盖大砾石或其他粗粒沉积,局部地方基岩裸露;据遥控摄影,有些地方在3公里以下尚有波痕。

从物理特征来讲,海底峡谷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海底扇形谷

这种类型的峡谷谷口向外扩张,主要组成部分是海底沉积物。沉积多为扇面形,在许多情况下,这是海底峡谷谷底的延伸。扇形谷的另一特征是谷壁两侧陡峻,高度约为200米。

2.陆架沟渠

这种类型的峡谷是一种穿过大陆架的较浅的谷地,它们的谷壁高度一般在183米以下,而且沟渠多分布在一些大陆架边缘的盆地处。事实上,这种陆架沟渠在海洋底部并不多见。其中,纽约市北郊的哈得逊沟渠、英吉利海峡中的赫德海沟、爱尔兰海中的圣乔治沟渠等是较为典型的。

3.冰蚀槽

这种类型的峡谷多在冰川侵蚀海岸外的大陆架上,其深度通常高于183米。冰蚀槽的底部有一些面积很小的盆地和一些分支。一般冰蚀槽宽度为80公里左右,深度在500~600米。最具代表性的冰蚀槽是劳伦琴冰蚀槽,它从圣劳伦斯湾开始,延伸1000多公里,交汇于萨格纳河外241公里的大陆架边缘处。

4.深海峡

这种类型的峡谷多分布于深海底,其剖面形状似槽形,它们的走向有的与大陆边缘平行,有的与大陆边缘交叉。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深海峡谷,是从格陵兰西海岸外出发,一直延伸到格兰德滩尖端外的洋中海峡谷。这条深海峡谷比它周围海底的深度还要深100米,宽度只有2.4~6.4公里。

从古到今,人们对海底峡谷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学术界提出了假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最早的一种说法是,海底峡谷是海浪冲刷的结果。人们想象,海浪有无比巨大的能量,对海底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冲刷作用,于是就形成了海底峡谷。这个观点一经提出,立刻遭到了很多科学的质疑。他们认为,海浪不可能对海底产生如此大的侵蚀作用。我们知道,虽然海上狂风怒吼,波浪滔天,但几海洋底却是十分平静的。海浪对几百米之下的海底根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有些人认为,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侵蚀海底,从而形成了海底峡谷。但是,在没有受海啸袭击的地区也存在海底峡谷。再说,如此巨大的海底峡谷仅仅凭借海啸的冲击是无法形成的。可见,用海啸来解释海底峡谷的形成原因,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

还有这样一种假说,认为海底峡谷可能是由大陆架基底原始断裂不断演化而成的。虽然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但它也仅仅是停留在推断上,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

浊流侵蚀说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说法。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荷兰海洋地质学家奎年,为了证明海底浊流具有强大的冲击力,用人工方法在水槽中做试验,模拟海底在清水底下流动的浊流,以证明自己的推断。1929年,纽芬兰海岸外的海底电缆在一夜之间沿陆坡向下依次折断。1952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次事件很有可能是强大的海底浊流所为。同时,他们还根据海底电缆依次折断的时间,计算出这股浊流在坡度最大处流速高达28米/秒,在到达6000米的深海平原时,其流速不低于4米/秒,这也成为浊流侵蚀说的证据之一。后来,在大陆架的外缘、在海底峡谷谷底,人们发现有向下游移的砂砾和流痕。这种现象说明,海底峡谷中曾有强大的浊流通过。可是,浊流虽有较强的侵蚀能力,但毕竟海底峡谷的规模很大,单靠深海浊流,是否能切割出深达数百乃至数公里的海底峡谷,是很令人怀疑的。尤其是许多谷壁都是坚硬的岩石,要在这样环境下形成峡谷,也确实不是件容易之事。总之,尽管浊流可能是形成海底峡谷的重要原因,但它一定不是唯一的原因。

被大多数所认可的一种说法,海底峡谷是大陆坡上的沉积层在地震作用下沿大陆斜坡滑动时产生的沉积流的结果。在冰川时代,海平面显著下降,大陆架成为大面积的浅水区。受风暴和浪潮的影响,浅水区的泥沙被海浪卷起,形成比重较大的沉积层。这种沉积层由于地震的强烈作用,像一股巨大的激流,从大陆架流出,沿着大陆坡流到大洋底,而地壳繁发的地带又多在大陆坡,地壳的断裂就形成了海底峡谷的雏形。强大的海底沉积流顺着海底裂缝滑动,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就形成了今天的海底峡谷。

在大洋深处,除了海底峡谷,还有其他一些海底谷。在大型三角洲前缘,有许多横剖面呈U形,谷身平直,分支稀少的谷地,称为三角洲前缘槽,其形成原因与海底峡谷相似。海底扇上的扇谷,也称深海谷,其深度一般较小,谷底相对平坦,谷壁缺乏基岩露头,通常是海底峡谷或三角洲前缘槽的向海延续。

有些深海谷可向上延展,走向通常平行于海岸线,例如由巴芬湾向南延伸至北美海盆的中大西洋深海谷。大陆坡上还有一些微微弯曲,支谷较少的浅小海谷,叫坡沟,它主要是由块体滑塌而形成。断裂下陷会形成一些槽形谷,特征为谷壁平直、底部宽阔。

海底的盆地

——大洋盆地

海洋深处并不像海面那样善变,一会儿风平浪静,一会儿波涛汹涌。海底的变化漫长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较高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称为大洋盆地,简称为海盆或者洋盆。它是构成大洋底的主要部分,深度一般在2500~6000米。

◎形成原因

在现代社会上,深海钻探技术已提高许多,通过深海钻探可以了解到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和变化。根据实际钻探的结果显示,世界各大洋洋底的地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1.6亿年。我们知道,海洋的年龄距今已有18亿年。地球上的海洋如此古老,为什么大洋洋盆的盆底这么年轻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心中一个疑惑,直到大陆漂移说再次盛行。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说:“2亿年前曾经存在一块联在一起的古大陆,在古大陆的周围存在着一个泛大洋,后来古大陆分裂成几个大碎块,并且各自漂移到现在地球上大陆的位置。如今的太平洋比古代的泛大洋已经缩小了很多。”通过科学家的解释我们明白,大洋的盆底从中间裂开,裂开处涌出大量炙热的岩浆,遇到冰冷的海水后立即凝固形成岩石。裂口处不断涌出岩浆,将新的地层把先前生成的岩石地层向周围挤压推移,经过上亿年的演变,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海底年龄周边岩石的年龄最大,而洋底岩石的年龄最小的情况。其实,这个地壳演变过程从地球诞生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那些塌陷的部分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小不一的海盆。

◎各洋盆的特点

太平洋洋盆是地球上最大、最深的洋盆,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美洲之间。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6624.1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跨越纬度135°,南北最宽达15500公里。它是印度洋和大西洋面积的总和。

大西洋洋盆是世界第二大洋盆,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洋盆,分布于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南连南极洲,北接北冰洋,形状细长,呈S形弯曲。

印度洋洋盆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形状扁平,东西长、南北短,大部分位于赤道周围。

北冰洋洋盆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基本上以北极为中心。北冰洋的洋盆基本都呈椭圆形。

海洋资源的特点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都与资源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的安全,资源的危机是民族的危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各国分别占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亿平方千米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其中有丰富的共有海洋资源。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国不断加大向海洋索取资源的力度和强度,重视对海洋“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联合国秘书长报告的资料,目前世界国民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经济约1万亿美元,占4%以上。全球陆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价值12万亿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态价值21万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国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东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海域辽阔。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报告在总体战略部署中专门提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实施海洋开发”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洋开发列入其中,即意味着开发海洋已经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列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启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好时机。

为使我国最终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必须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战略。海洋资源既有各国的国土资源、又有世界共有资源,海洋资源战略研究涉及的区域应包括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我国主权和管辖海域(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包括2.5亿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我们应该以资源为主体、以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为中心,对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的人口、环境、科技、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做出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使海洋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金属资源基地,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发展空间。

我国的海洋资源态势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开发海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划界工作尚未完成,确切面积还难于确定,估计为200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5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