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进补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0:19:07

点击下载

作者:魏睦新,王霞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进补一本通

中医进补一本通试读:

前言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西方医学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老百姓对中医中药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中医中药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的疗效,以及中医中药在体质调理、治疗未病、养生康复和提供生存质量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效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医疗科技、文化、哲学、思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科学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关注到了中医的很多理论、方法不能被解释与证明,很多疗效无法被确切再现,从而在其生长的土壤上一度遭遇了信任危机。另一方面,目前中医科普市场菁芜并存,既有科学活泼的好作品,也有缺乏科学性甚至误导读者的作品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学科的独特性,要在短期内把中医融入现代自然科学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就是要加强科普宣传,让大众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走近中医、了解接受中医。如果把中医比作开在树梢的美丽的鲜花,科普就是为摘花的朋友搭起脚手架,帮他一把,但又不是替代,而是要让读者凭借自己的智慧摘到鲜花,使中医的独特魅力为大家所认同,这就是编写本丛书的目的所在。

本丛书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食养,共分11分册,分别是:中医基础一本通,中医诊断一本通,中药一本通,方剂一本通,中医内科一本通,中医妇科一本通,中医儿科一本通,中医进补一本通,中医食疗一本通,中医针灸一本通,中医推拿一本通。各分册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读者可以成套购买学习备查,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册单独使用。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基础部分注意结合临床实践,临床部分注意基础知识的温习。作为全书编写的灵魂部分,中医学理论的普及性诠释贯穿了始终。这是因为中医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被,其理论的表达有着深刻的古代哲学意味,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五行”等。本丛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深奥的道理表达出来,用常理解释医理,让人们理解应用。从内容上要注重与现代生活结合,注重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从形式上迎合“读题时代”“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首次尝试把英国著名科学思维专家托尼巴赞创造的思维导图引用到中医知识结构的梳理,加强了趣味性,提高了理解记忆效果。对于针灸、按摩这些广大读者认知度很高的实用中医技术,多用线条图或照片图来说明问题,少用文字,使读者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进一步能够“按图索骥”,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此外,针对部分立志于学习中医却没有机会走进课堂的青年读者的需求,我们特意在每章结束时,做一小结用以归纳全章内容。其后又附一题解,帮助读者复习掌握。由于各分册的内容不同,在题解体例上没有要求各分册的绝对统一。对于把中医当科普常识了解的读者,这两部分可以跳开,不必深究。

与一般教科书不同,为了把本丛书编为一部受欢迎的、有持久生命力的科普作品,编著者首先从内容上注意了对艰深晦涩的专业词汇的处理,尽量用非医学专业读者看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来写,在部分分册中将一些初次接触很难理解的中医术语处理为副标题,另外又起了一通俗易懂的主标题,帮助读者理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经络”——人体内部的互联网,“气、血、津液”——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灸法”——温馨的一把草等。努力把艰深的医理、枯燥的术语变成有亲和力、有表现力、有新鲜感,与现代生活接轨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兴趣。笔者以为,现在是一个讲究包装的时代,中医科普作品在形式上也要多下工夫,力求标题醒目,层次清楚,检索性强,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内容,读者也更乐于接受。本丛书具有以下特色:

1.中医的人文关怀思想的挖掘

传统中医一向注重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一书把人定位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认为人的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东西。如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所取代,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医学人文的回归。我们力求通过自己的笔墨,让读者理解中医治疗的是人,是有病的人,或需要防病的人。人的状态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了偏差就是病。中医的本质就是发现偏差,通过药物针灸等各种渠道扭转偏差,使人恢复到阴阳平衡的常态,疾病就好了。在防病治病中,人的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注重人文关怀,情志调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是中医追求的目标。

2.中医整体观念的挖掘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天人是合一的,人类从大自然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这就是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思路。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人体内的气血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自然的和谐。而当人与它们不能和谐的时候,就要得病。因此,必须遵循自然变化规律,遵循自身的体质条件,研究各种外来因素对人自身体质所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作用。用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观念为指导,调整机体偏差,适应自然环境变化,是中医治疗的本质。现代医学依赖高科技手段,有各种诊疗仪器,而传统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认为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故诊病以“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为基本原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本书虽然无法期待读者对中医诊病方法了如指掌,但通过阅读,力求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手段、方法,理解中医诊断方法的科学性。并学会对常见现象的判断:如观察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多为血虚证或失血证;面黑暗淡,多为肾阳虚的表现;舌有瘀斑,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听声音高亢有力的多为实证等。

3.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挖掘

中医中药因为毒副作用小,很多人只凭对中医的简单了解就将一些常用的中成药作为保健类药物长期服用。如目前人们比较推崇的六味地黄丸,对于那些肾阴亏虚,即在肾虚的基础上还伴有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的人确实有效;而对于肾虚又怕冷的就不能使用,应该换用金匮肾气丸。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对各种内外因子产生偏差的表现,寻找引起偏差的本质,然后纠正,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中医治疗以“辨证施治”为其基本特点,强调个体化,主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现代医学随着人类基因研究的深入,这几年也开始强调“个体化医疗”的重要性了。佐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意义。

4.中医治疗“未病”思想的挖掘

近年来国际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亚健康”,就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如今医学界对亚健康状态的重视正好和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中医除了治病之外,在预防疾病上也有很大的优势。自古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古训。治未病,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就是治在疾病未发生之时、未加重之时、未演变之时、未复发之时、未后遗之时,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等。本丛书在进补一本通和食疗一本通中,充分强调注意把治未病的思路贯彻到养生保健中去。强调中医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偏阳偏虚偏寒偏热等服用中药调理,选择食品调理。治未病的方法自古以来相当丰富,我们在取材方面,注意甄别,尽可能把简便易行,有中医科学内涵,能够期待疗效,改善体质的好方法介绍给读者。

本分册由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魏睦新教授和王霞老师主编策划审改,南京中医药大学魏飞和南京医科大学林青作为副主编,组织编写并直接参与了编写工作。编委管学忠、胡平、丰翔、冯小可和刘佳莅医师在全书的编写、图表编制和通稿方面做出了贡献。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自始至终对本书的编写策划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医科普任重而道远,要用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让人们真正走近中医,认识中医,喜欢中医,让中医的独特魅力终将为世界所认同,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为此本丛书由南京医科大学牵头,邀请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社、南京中医药大学和遵义医学院等国内知名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中医专家和博士硕士年轻学者为主执笔。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是由于中医科学的博大精深,其形成时代的久远,以及本书作者群知识面的局限,难免有不到之处。我们真心期待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有机会再版时使本丛书变得更完美(主编电子邮箱we-imuxin@njmu.edu.cn)。魏睦新 书于石城导论

古人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目前社会中有这样三种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虚证,可以考虑中医进补。一是慢性病患者。慢性病的时间都比较长,久之身体消耗很大,津液气血不足,所以要补,根据气血阴阳的虚损程度,可以对症补之。二是中老年人。因为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也可以对症进补,这样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三是亚健康人群。现在社会竞争性强,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不少白领人士都患有亚健康综合征,这些人用中医来调节身体机能非常好。

一般人的概念,营养物质总是越多越好,于是拼命进补高级补品或补食。其实这种观念和中医的进补原则背道而驰。中医强调“中和”,并不是像在冷开水中掺入热水,使之成温水那么简单。“中和”实际上有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落实在补益上,也就是说一味进食不意药食,这样的补益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真正的中医进补,应该是结合季节、年龄、性别、脏腑特性等多种因素,全面协调,多方照顾。

中医进补的药食资源,其中绝大部分有相对固定的配方。这些配方大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也有是现代医学家、养生家、美食家所创造的。有效而有益的进补方剂,对现代进补实践来说是一个无价之宝。本书记载了大量处方,除了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以外,其中也有一部分方剂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

人体虚损,脏腑功能必然减弱,脏腑功能不足,就会产生痰饮、瘀血、宿食、积聚等病理产物。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在补虚的同时,必须顾及痰饮瘀血之类,即在进补方中加入“泻药”,以利于病理产物的排出。第一章 学会认识自我

中医将身体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虚证有不同性质和表现,从气血、阴阳方面分,虚证可以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等;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期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任其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学会认识自我,判断自己的身体情况、体质类型,对于进补非常重要。第一节 气血阴阳辨证

一、气虚证

气虚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衰退,或各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耗伤元气,或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使元气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气虚严重者可表现为气陷,出现腹部坠胀感或腰酸腰痛,同时伴有脱肛、子宫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症。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

二、血虚证

血虚指血液亏少,不能营养脏腑。器官组织和心神而表现的虚弱证候。常因脾胃虚弱,营养不良;各种急慢性出血致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

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月经失调(经少、经闭、或周期延迟),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四物汤,八珍丸,十全大补膏,河车大造丸等。

三、阴虚证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指体内阴液亏虚,无以制阳,不能滋润濡养机体,虚热内生的证候。常由热病伤阴;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伤津液;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等原因所致。

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五心(两只手心、两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夜间睡觉时出汗,醒后汗止),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干,少津液,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方剂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

四、阳虚证

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指体内阳气虚衰,机体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常由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禀赋不足,或老年脏气亏虚等原因所致。

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肉桂、海马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剂。

五、阴阳两虚

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1.气阴两虚证 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2.阴阳两虚证 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3.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气血并补。图1-1 气血阴阳辨证第二节 脏腑虚实辨证

一、心系虚证

1.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其主要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易惊,健忘,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难以入眠,舌苔白,舌质淡,脉细弱等。

进补方法:补益心气,可选用养心汤、炙甘草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茯苓、酸枣仁、五味子等。

2.心阳虚证 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功能失常,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怕冷,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心阳虚脱则凉,苔白,舌体润,脉迟。心阳衰微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进补方法:温补心阳,可选用保元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黄芪、刺五加等。

3.心血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心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不寐,健忘,头晕目眩,面白无华,唇指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等。

进补方法:补血安神,可选用四物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大枣、桑椹、龙眼肉等。

4.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心悸或怔忡,心烦,失眠多梦,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细数等。

进补方法:滋阴安神,可选用补心丹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柏子仁、玉竹、麦门冬等。

二、肝系虚证

1.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指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其主要表现:头昏眼花,两眼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头晕,面白无华,唇、指甲淡白,胁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白,脉弦细等。

进补方法:补养肝血,可选用四物汤、补肝汤等方剂。中药可选食当归、熟地黄、白芍、枸杞子等。

2.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指肝阴不足,津亏血少,虚热内扰。其主要表现: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胁痛,潮热或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唇燥咽干,口苦,尿黄便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弦细数等。

进补方法:滋补肝阴,可选用一贯煎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女贞子、龟板、石斛等。

三、脾胃虚证

1.脾气虚证(1)脾失健运证:脾失健运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进补方法:补益脾气,健脾助运。可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党参、白术、黄芪、薏苡仁、山药等。(2)脾虚气陷证:脾虚气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脘腹坠胀感,食后更甚,或便意频数,甚则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有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进补方法:补气升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中药可选用黄芪、白术、人参、柴胡等。(3)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便血、尿血、皮肤有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子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等,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弱。

进补方法:补气摄血。可选用归脾汤。药有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

2.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指脾阳虚衰,寒从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尿清便溏,或见浮肿,尿少,或白带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

进补方法:温补脾阳,可选用理中丸、五苓散等方剂。中药可选用益智仁、补骨脂、骨碎补、肉桂、巴戟天等。

3.胃气虚证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表现:纳呆,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胃脘微闷不舒,舌质淡,脉细弱等。

进补方法:补中益气,可选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人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

4.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其主要表现:口渴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燥,干呕呃逆,舌光红少津,脉细数等。

进补方法:滋补胃阴,可选用益胃汤等方剂。同时可选用黄精、玉竹、石斛、沙参、天门冬、麦门冬、西洋参等中药。

5.胃阳虚证 胃阳虚证是指由于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其主要表现:胃脘疼痛,作胀,吞酸嘈杂,呕吐呃逆,四肢厥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沉迟等。

进补方法:温胃散寒,可选用良附丸。

四、肺系虚证

1.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是阴津不足,肺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肺病日久,耗伤肺阴所致。其主要表现: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声嘶,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进补方法:滋阴润肺,可选用百合固金汤等方剂。中药可选用沙参、麦冬、百合、王竹、西洋参、山药等。

2.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指由于肺功能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其主要表现:少气懒言,倦怠无力,常自汗出,声低气促,咳喘无力,痰多清稀,平时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

进补方法:补益肺气,可选用补肺汤、玉屏风散等方剂。同时可选用党参、黄芪、巴戟天、人参、补骨脂等中药。

五、肾系虚证

1.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是指由于老年肾亏,或久病虚损导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耳聋;遗精,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或低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尿黄便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等。

进补方法:滋补肾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熟地黄、桑椹子等中药。

2.肾精亏虚证 肾精亏虚证指由于病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其主要表现:头晕健忘、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等。

进补方法:补益肾精,可选用河车大造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熟地黄、菟丝子、骨碎补、黄精、紫河车等中药。

3.肾气虚证 肾气虚证指由于肾气虚,肾的气化、固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其主要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频数,甚至遗尿,男子可表现为滑精早泄、女子可表现为白带清稀,舌苔淡白,脉沉弱等。

进补方法:补益肾气,固肾摄精,可选用桑螵蛸散、肾气丸等方剂。还可选用杜仲、蛤蚧、仙茅、海马、巴戟天、核桃仁等中药。

4.肾阳虚证 本证多由素体阳虚,老年肾阳不足,或久病、重病伤及肾阳所表现的肾阳亏虚,虚寒内盛的证候。其主要表现:腰酸膝软,耳鸣头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喜卧嗜睡,形寒肢冷,或见阳痿,尿清、舌淡胖,白润苔,脉沉细迟弱等。

进补方法:温补肾阳,可选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方剂。此外可选用仙茅、锁阳、海马、蛤蚧、韭子、肉苁蓉、淫羊藿、鹿茸、冬虫夏草等中药。图1-2 脏腑辨证本章小结

综上所述,首先要对自身体质有个判断,然后可选用补气、血、阴、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同时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但药物不是万能,如果只依靠药物,而不靠自身锻炼和摄养,毕竟是被动的,消极的。药物只是一种辅助的养生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应掌握如下原则。

一、不盲目进补

用补益法进行调养,一般多用于老年人和体弱多病之人,这些人的体质多属“虚”,故宜用补益之法。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补药应有针对性,倘若一见补药,即以为全然有益无害,贸然进补,很容易加剧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故不可盲目进补,应在辨明虚实,确认属虚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进补。清代医家程国彭指出:“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不探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这是需要明确的第一条原则。

二、补勿过偏

进补的目的在于谐调阴阳,宜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反而成害,导致阴阳新的失衡,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例如,虽属气虚,但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及其他,补之太过,反而导致气机壅滞,出现胸、腹胀满,升降失调;虽为阴虚,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候。所以,补宜适度,适可而止,补勿过偏,这是进补时应注意的又一原则。

三、辨证进补

虚人当补,但虚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故进补时一定要分清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辨证施补,方可取得益寿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现偏颇。思考题与题解

1.哪些人适合进补?

答:长期患病、体质较差的人适合进补。如各种胃病、心脏病、肺部疾病引起的体质虚弱,可通过进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疾病的症状,控制疾病发作。亚健康人群也可适当进补,如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快,人易感到疲劳,无法耐受较强的工作压力,又查不出明确疾病者。健康人群若想进补,则要注意调补过程中掌握个人的体质特征,以免盲目进补弄巧成拙。

2.身体较胖、血脂高、血糖高是否能进补?

答:这类人群是可以进补的。不过,在进补过程中,应兼顾选用更多降脂、降糖类的中药材,一般不会增加肥胖;如与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相结合,还能起到减肥作用。

3.中医进补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补的作用包括三方面:(1)器官功能的恢复:受伤害的器官功能恢复,五脏气血调和,使营养自动生产,且不再流失。(2)对疾病抵抗力的建立,即目的在扶正,使身体不容易生病。(3)营养的补充,使身体消耗、流失的营养得以补充,恢复体力。

4.进补方是怎么组织而成的?

答:进补人群中,大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老慢支等慢性病,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虚证,如气虚、阴虚等。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结合医师掌握的体征综合归纳,决定他们的证候属性,开展针对性治疗。比如高血压,阴虚证候比较多,应用北沙参、白芍、枸杞等;冠心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较多,可用党参、黄芪、附子、桂枝等;胃病则以脾胃虚弱多见,可用太子参、生白术、淮山药等……临床治疗众多,证候属性不一,一定要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归纳正确,有目的地选用补益之品。

5.进补时是否只选用补益药,其他治疗药物能应用吗?

答:治疗性药物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的疾病常常是虚实夹杂。例如,高血压除阴虚外,还可见有痰湿;冠心病人瘀血很常见。所以,组方要对痰湿、瘀血等诸症兼顾治疗,这也体现“寓通于补”的中医经典思想。

此外,选用一些中药药理中明确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也很有用。比如首乌、葛根、白蒺藜、羚羊角粉等能降血压,天花粉、玉竹、蚕茧、淮山药等能降血糖,枸杞、泽泻等能降低血脂,生薏苡仁等能降血尿酸等。当然,选药与病人的证候属性一致,效果则更好。

6.如何选择补品?

答:现在市面上补品很多,常见的有人参、冬虫夏草、鹿制品等。不过,大家选择时要注意几点:凡是医生判定的热性体质或阴虚内热体质,一般用偏寒凉补品,如西洋参、枸杞、冬虫夏草等;如寒性或阴虚内寒体质,可以用生晒参、桂圆、红枣等,甚者可以用鹿制品、红参、胎盘制剂等。进补应该在胃口较好、舌苔不腻等情况下进行,若近期由于种种原因引起苔腻、胃纳不佳等,则应暂停;若遇感冒、发热或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慢性病的发作期,进补也应暂停。

7.补药是否可以长期服用?

答:补药不可长久服用。药性有寒、热、温、凉之不同,各有其适应证候。例如当人体有热证时须用寒性药治之,而当热证已除,如果再用寒性药,那就于人体有害了。人体阳虚过甚,适时服用鹿茸定当奏效,而人体阳虚已好如果再服鹿茸,那就可能出现狂躁证候。人参虽是补药之王,但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人参滥用综合征”。所以,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8.脾失健运证与脾不统血证、脾气下陷证如何区别?

答:三者在临床上都有脾气虚证的表现,如食少腹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除脾气虚证的表现外,还应有气不摄血导致的各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

脾虚气陷证是因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减弱,脾气不升反降所致。因此除脾气虚证的表现外,还应有脘腹重坠作胀,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的表现。

9.肾阴虚和肾阳虚可以相互转化吗?

答:肾阴、肾阳的相互关系:肾阴与肾阳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的作用,称为肾阴;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的活动的作用,称为肾阳。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脏病理的两个方面,虚而有热为阴虚,虚而有寒是阳虚。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阴阳、寒热,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共居于肾脏之中,是肾精和肾气的具体表现,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阴液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需要阴液为基础。肾阴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的病理现象。我们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能平等看待,必须具体分析,看哪个方面在病理变化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以肾阴虚为主,要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在中医理论上叫做“精能化气”。以肾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首先要培补元气,使肾阳得到旺盛,才能促进肾阴恢复。在中医理论上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还必须注意,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位置会变换,治疗的重点就要相应变化。

10.何为血虚证?

答:血虚证指血液亏少,不能营养脏腑、器官组织和心神而表现的虚弱证候。常因脾胃虚弱,营养不良;各种急慢性出血致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第二章 进补分类用法第一节 进补的原理

无论何种补益,都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各自的方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五脏,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一、平衡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中医便认为属于健康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着一,命曰平人”。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斗争的结果使得阴阳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则称之为阴阳失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进补作为中医“八法”中的补法,也应当依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实施辨证施补。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中,阴阳系八纲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八纲辨证中,阴阳统帅其他六纲,其中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互根的。明代赵养葵在其所著的《医贯·阴阳论》中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说明,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意思是说阴精(指一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依赖阴精的资助。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生理功能活动便无以产生;而阴精的生成又必须以阳气为之生化。如果没有阳气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阴阳之间相互依赖,互生互长。在补益当中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阴、或壮阳、或阴阳双补,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二、调和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盈方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早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认为气在人体中有五大作用:(一)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二)气的运行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因而保证了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作用被称为温煦作用。(三)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各种外邪的侵袭,起到对疾病的防御作用。(四)气能够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气还能够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对人的津液起到固摄作用。(五)气还具有气化作用,所谓“气化”也就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关,比如将食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而水谷之精气又化生为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由于气化作用。

气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的作用是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的。而人体的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

气的运行方式称为气机。气机表现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气的升、降、出、入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就能正常进行;气的升、降、出、入失常,人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破坏,影响人体健康。气机失常可以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都、气陷、气脱等。结合到脏腑的病变则可以表现为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等。

血是人体脉管内循行着的红色液体,和气一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主要靠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对机体有营养作用,通过血脉输布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血还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液充足,则人的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感觉灵敏,正如《灵枢·平人绝谷》篇所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与气之间关系密切,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又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津液,营养物质和津液再转化为血液,这当中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气的作用。血液生成后的循行和输布,也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气对血液循行的推动一方面表现为对血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保证和促进了脏腑的正常功能,而脏腑的功能又反过来推动了血液的运行。

气不仅能使血液在血脉中正常的循行,同时保证血在血脉中不致溢出,即气能摄血。当气的功能降低或失常时,均对血产生不良的影响,气虚使脏腑功能下降,如脾胃功能减弱,则化生血的功能减弱,造血减少,导致血虚证的发生。气虚时,可导致血行缓慢,严重的会造成血液瘀阻。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会导致各种出血证的发生,即所谓“气不摄血”。

各种补益方式,既补气又补血,使气血调和,促进机体对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保证气血生化充足,保证了气血的正常作用,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三、补益五脏

人体的亏虚,不论是阴阳还是气血,最终都体现在五脏上。所以中医在注重阴阳、气血补养的同时,十分注重五脏补养。所谓五脏,是指中医根据脏器的形态、功能不同而确定的五种功能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正常,发挥着藏精的作用,中医谓之五脏坚固,反之则认为五脏亏虚。《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故能长久。”《灵枢·本藏》说:“五脏皆坚者,无病。”在五脏之中,中医十分强调以脾肾为本。因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肾关系密切。所以有“肾为先天”之说。先天禀赋好,给人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有了这样的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后天调养和资助。

后天的资助和调养主要是通过脾来实现的。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方能保证人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脾肾之间也就是先天后天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相互资助的关系。在调养后天的同时,能使先天的精气得到不断的充实并使之强壮,也就是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而转弱为强。正如古代医家所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这就充分说明了补脾的重要性。第二节 进补的分类

从方法分,进补分为精神补益、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和艾灸补益等。

在药物、饮食补益中,根据食物和药物的性质,又可分为温补、清补、平补等;从补益作用的大小和强弱,又可分为峻补和缓补。一般饮食补益比较平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而药物补益作用较强,见效较快,但比较难掌握。图2-1 中医进补的原理

在药补和食补的形式上可以分为单味进补,如人参切片服用,冬虫夏草打粉服用,枸杞子泡茶等。有的制成复方或者混合使用,如各种补益的方剂,如生脉饮,则是根据心气虚和心阴虚所设置的;四君子汤,则既可以健脾又可以补气;六味地黄丸,对肾阴虚有很好的作用等。除了药物之间的配伍之外,有的还将食物和药物加以配合,如虫草炖鸭、当归生地羊肉汤等等。

药物补益可制成各种剂型,如泡茶、煎煮,也可以制作成药丸、膏滋等。食物补益则可制成各种药膳,最常见的是熬制成各种药粥。第三节 方法的选用

选用合适的进补方法,对于进补的效果关系密切。五种补益方法对于成人来说几乎都可以选用,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就不一定完全适用。对于某些人群来说可能使用这种方法,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需要选用另外几种方法。艾灸、按摩补益虽然不需要花费,但需要每天坚持,对于上班族可能难以做到,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比较容易。市售的补益中成药,价格相对较高,对于经济收入较低者,亦难以承受。所以,补法的选用,不仅要根据各自的生理特点、年龄特点等,还要根据自身的各种条件和工作性质等,选用适合自己的补益方法。

人的胖瘦不同,补益的方法也不相同。对没有明显疾病而体型较瘦的人,通过进补,增强了脾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增加体重。这些人应以食补为主。对于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人,出现舌红苔少,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秘结等津液亏耗,阴血不足的症状,应采用滋阴补血的方法。常选用沙参、玉竹、牛奶、鸭肉、龟肉、鳖肉、猪肉等,炖服以滋阴降火,应忌食辛辣燥热之品,以免耗损津液,加重病情。

肥胖之人常出现动则气喘,心跳加快,心慌汗出,容易疲倦等一系列气虚的症状。中医认为肥胖多为气虚,痰湿内蕴所致,因此有“胖人多气虚”之说。肥胖者以补气为主,脾健则水道畅通,水湿运化正常,痰湿不生。依据这一道理,对于肥胖之人,在补气的同时要注意健脾,采用益气健脾的补益方法。可选用党参、白术、薏苡仁、菱角、猪肉、茯苓等以及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也可用补气利水的药物与粳米等煮粥服用。按摩补益则以按摩关元穴、旋摩全腹等,艾灸补益可以艾灸足三里、气海等穴,以益气健脾助运,起到利水减肥的作用。还要注意节制饮食,避免过食膏粱厚味之品,增加蔬菜等食物的摄入。

因情至虚者,药物、食物补益以及按摩、艾灸补益常常难以奏效,故应当使用精神补益的方法加以治疗。对于情志太过而致虚者,应调息养神;虚损较甚者,因病程较长并出现反复多变,难以治愈,以致思想苦闷,意志消沉,原本体虚,又复忧思疾苦,对于此类患者,在施用药物、饮食补益的同时,要注重精神补益,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脑力劳动者的特点是体力劳动相对较少,脑力劳动较多,作息缺少规律,工作节奏紧张,睡眠较少,造成思虑太过而劳伤心脾,起居失常而致心肾两亏等。其进补要注意补养心、脾、肾三脏。症状较轻者,可选用粥养的形式。在粥内加入养心、补脾、益肾的食物和药物,既可以有利于吸收,又可以起到三脏同补的作用。对于病情较重者,可以服用养血安神丸、归脾汤等。按摩和艾灸对于健脾益肾有较好的作用。脑力劳动者,在工作当中抽时间,进行自我按摩补益,以调节心、脾、肾三脏的功能,也让肢体小劳,使自己情绪放松,精力更旺盛。如能长期坚持,其效果可能比药补和食补更佳。

体力劳动者需要有坚强的筋骨、持久的耐力。中医认为筋的营养来源和筋的活动能力都是由肝主宰的。筋和肝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虚可使筋衰,筋衰可使人无力,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肾主骨,“肾气平均”,则“筋骨坚”。“筋骨劲强”;脾主肌肉,耐力持久与否,与脾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体力劳动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多进食健脾、养肝、益肾的食物,以保证机体的需要。第四节 膏方的妙用

膏方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主要有外用、内服两类。外用膏方多用于治疗外科疾患或内病外治,内服膏方则分为成药和膏滋方两种。我们日常所指的膏方,多是膏滋方。(一)膏方的服务对象

膏方是用中药配伍熬成的膏状滋补剂。一般来说,儿童及青少年,当以食补为主。但某些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或患有肺结核、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肠胃疾病的儿童,也可以服膏滋药。

中年人工作、家庭的负担较重,机体渐趋疲劳,或已有衰老的迹象,此时通过膏方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可使其保持旺盛精力,防止衰老;老年人,身体处于衰老阶段,通过膏方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精力减退、头发花白、视力减退、头晕耳鸣、记忆力差、夜寝时短、腰背酸痛、神疲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由于膏滋药既有补益之力,同时也辅以祛邪,有利于慢性病的调治,所以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冠心病、贫血、慢性肝炎、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月经病或病后体弱者,均可服用,达到补益和治疗作用。

具体来说,膏方适合下列人群:(1)无慢性疾病,但身体虚弱,春夏季节经常感冒者。(2)中青年工作量过大,体力消耗透支过多,难以自身恢复者。(3)中老年人体质下降,虽无明显疾病,常感这样那样的不舒服;或中年人工作繁忙操劳,常感疲乏困倦,精力下降和睡眠质量下降者。(4)体内有一些慢性疾病已经恢复或虽未治愈,但相对稳定,服用膏滋药以继续治疗,巩固疗效,改善症状,增强体质。(5)病后、手术后、出血后处于恢复阶段者。包括肿瘤病人手术后、化疗后、放疗后。(6)性功能减退者。

下列人群则不适合服用膏滋药:(1)青少年体质健壮者。(2)急性疾病和有感染者。(3)慢性疾病发作期和活动期。(4)胃痛、腹泻、胆囊炎、胆石症发作者。(5)慢性肝炎、转氨酶很高者。(6)自身免疫球蛋白和抗体很高者。(二)膏方服用时间及注意事项

冬季人体代谢降低,消耗少,易于把营养储藏在体内。膏滋药一般要求在立冬到次年立春前后,即11月上旬至次年2月上旬,服用约3个月时间。也可以在冬至到立春的一个半月内,或从霜降到次年春分,即10月下旬到次年3月份服用,具体可遵医嘱。

服膏方是我国民间养生的传统习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服用方法十分讲究,服前一般先要用“开路方”,即先服几剂中药汤剂。既为调理脾胃功能,也为观察药效,以便在膏方中调整用药。膏方最好“一人一方”,请医师针对各人症状和自身特点拟方,并非“越贵越补”。一开方必用人参、冬虫夏草、鹿茸等贵重药并不可取。膏方还可治疗如心血管、内分泌、呼吸系统等疾病。是否有效,决定于辨证是否精当。立法应消补并用,通补兼施,应本着“胃以喜为补”、“莫与气血为难”的原则,在养护胃气,畅通血气的前提下制订理法方药。如果药不对证,将越补越壅、闭门留寇,还会贻误时机,加重病患。

一副膏方的药味一般在20~30味,煎制前首先浸泡5小时以上,然后火煎1~2小时,煎2~3次,而后去渣浓缩并加入阿胶、糖等辅料不断搅拌收胶、放在容器中而成膏滋药,整个制作过程十多个小时。膏方每日服用2次,每次1~2调羹,即30~50毫升,用温开水化开、稀释,再用微波炉加热或煮沸都可以,清晨空腹或晚上就寝前服用。原有胃病者可于饭后服。少数膏质黏稠难化,可盛在小碗中,隔水蒸热烊化后服用。

此外,服膏方期间应少进油腻辛辣之品,戒烟限酒,不吃萝卜等破气之物。如出现胃纳不舒、腹胀腹泻,甚至鼻腔出血等,可采用减半用量,延长服用时间等。必要时还应请开具膏方的医师作补充调整。患急性病期间禁服膏方,如急性感染、发热等,应在治愈或基本缓解后再加以调补。(三)膏方的保存

膏方的收藏也是重要一环,如收藏不妥,极易霉变,影响药效,一料膏方通常要服用4~8周,所以放置环境以阴凉干燥为好,冰箱亦可。容器以瓷罐为易,切不可用金属器皿,以免引起化学反应。如遇冬令气温回升,可隔水高温蒸化,启盖后待完全冷却,然后再将盖子盖好,防止水蒸气落在膏面上产生霉点,影响疗效。

膏方如辨证确当、处方确切、选药合理,那么一个冬季服用下来,会感到精神振奋,精力充沛,肾气充足。不过,医学专家也强调:膏方并非灵丹妙药。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如果并非体虚者补过头,就会破坏体内平衡、营养过剩,适得其反产生疾病。因此,进补不可盲目进行。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1)中医进补的分类,包括从方法上分,分为精神补益、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和艾灸补益等;从食物和药物的性质可分为温补、清补、平补等;从补益作用的大小和强弱可分为峻补和缓补等。(2)不同的进补方法对不同的人群各有用处,这就提示我们在日常和临床生活中不要千篇一律的全部采用一种进补方法,最合适的进补方法才是最好的。(3)具体介绍了膏方的使用人群、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便于我们准确把握膏方的使用特点。思考题与题解

1.经常上夜班的怎么补?

答:经常上夜班会感到眼睛干涩,食欲差,疲劳不堪,工作效率降低,记忆力衰退。进补原则: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上夜班后应以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和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如豆浆、菜汤、甜点之类。这样,既可满足白天睡眠时的热能和体液代谢之需,又不会因进食脂肪、蛋白过多,出现饱胀现象而影响睡眠。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核桃、芝麻补肾益脑,都是常上夜班的工作人员的首选。此外,柑橘、橙、苹果、猕猴桃等水果为碱性食物,经常食用有利于消除大脑的酸性代谢产物。鱼类中的鳕鱼、沙丁鱼对大脑细胞特别是脑神经传导、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牛奶、酸奶富含蛋白质,对人体补脑有益。麦类、小米、玉米含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能预1防神经衰弱,其植物纤维可促进大脑微循环畅通。

2.虚胖之人如何补?

答:肥胖是导致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很多肥胖之人属于虚胖。尤其是女性肥胖。进补原则:应控制脂肪及总能量的摄入,饮食宜清淡,少吃盐和味精等调料,做菜多采用少油的烹调方式,如清蒸、清炖、凉拌等。

食疗方案:鸭肉粥 青头雄鸭肉100g,葱白3根,粳米100g。先将青鸭肉切细煮至极烂,再加粳米、葱白一同煮粥。每日早、晚温热食用,5~7天为一疗程。鸭肉粥有补益脾胃,利尿消肿的功效。赤豆薏苡仁红枣粥 赤小豆、薏苡仁、粳米各30g,红枣10枚,每日熬粥食之。赤豆薏苡仁红枣粥适用于更年期有肢体水肿、皮肤松弛、关节酸痛者。

3.皮肤干燥如何补?

答:女性30岁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肤干燥为女性拉响了“警报”。尤其进入冬季,很多女性的皮肤或多或少有变干的迹象。进补原则:雌激素是女性风采的“生命线”,每天喝500毫升豆浆或100g以上的豆制品,对内分泌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可弥补女性雌激素不足。肉皮、猪蹄、骨头汤、鱼头、海参等食物,含有极丰富的胶原蛋白,经常食用可防止皮肤干瘪起皱,增强弹性和韧性,使皮肤滋润。

食疗方案:二乌润肤汤 何首乌、乌梅、玉竹各30g,切片,新鲜猪皮300g。中药、猪皮加清水、盐、葱白,煮沸后,用文火煨一个小时左右即可。二乌润肤汤有养阴、润肤、止痒功能,可预防冬季皮肤干燥、皮脂减少。丹地冰糖粥 丹参、生地、枸杞子各30g,煮沸20分钟后去渣,加糯米100g煮粥,粥成加冰糖。此粥有凉血、养血、养阴、润肤功能,可预防肌肤干燥、瘙痒。

4.压力大及内分泌失调如何补?

答: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造成心神过用,气血不足,导致月经紊乱,身体疲惫。由于压力导致女性月经异常、焦虑、失眠、易疲劳、体力透支、性欲下降等,这些现象从生理学上就是早衰的表现。对于压力大及内分泌失调的女性,应从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失衡来恢复健康,这是调整女性机能早衰的有效手段。进补原则:女性种种的亚健康症状与中医“肝气郁结”有关。

对于患有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的女性,进补可选用人参、当归、川芎、黄芪等中药,亦可选乌鸡白凤丸、四物汤、阿胶补血浆等中成药。平日注意营养均衡,多食猪心、母鸡肉、海参、鱼、虾、红枣、猕猴桃、葡萄、桂圆、核桃、芝麻、胡萝卜、红薯、菠菜、洋葱及豆制品等食物。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经量过多者可选用逍遥散舒肝健脾、活血调经。补药可用具有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功能的西洋参含片,以增强体质,恢复活力。

5.从事文字工作或操作电脑如何补?

答: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和经常操作电脑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眼睛疲劳干燥。其进补原则是:各种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经常食用,有益于保护眼睛,但血脂及胆固醇偏高者应少食或不食。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也应多吃,每周吃3根胡萝卜,即可保持体内维生素A的日常含量。此外,红薯、橘子、柚、柿子的维生素A含量也较高。乳、蛋类食品,如牛奶、鸡蛋、鸭蛋、鸽蛋等蛋黄内维生素A含量比较丰富。枸杞子富含丰富的胡萝卜素,是补眼佳品,冬令以浸泡代茶饮用为宜。

食疗方案:黑豆核桃奶 黑豆500g,炒熟后待冷磨成粉;核桃仁500g,炒微焦去衣,待冷后捣如泥。每次取两种食物各1匙,冲入煮沸过的牛奶1杯,加入蜂蜜1匙。早晨或早餐后服或配早餐食用。黑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维生素B,营养价值高;又因黑色食物入肾,1配合核桃仁,可增加补肾作用;再加上含有较多维生素B、钙、磷等1的牛奶和蜂蜜,能增强眼内肌力,加强调节功能,改善眼疲劳的症状。枸杞子、桑椹子、山药各10g,红枣10枚。上述四种药物水煎2次,分2次服用。枸杞子、桑椹子能补肝肾,山药、红枣健脾胃,视力疲劳者如能长时间服用,既能消除眼疲劳症状,又能增强体质。

6.为什么膏方要冬令进补?

答:中医进补,四时皆宜。但服用膏方,则以冬季为宜。因为寒冷的冬天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冬令进补,有利于把进补的物质保留在体内,得以慢慢吸收利用,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膏方内容有较多的滋补品,热天服用,不易消化吸收,加上膏方一般服用时间较长,如果保存不当,特别是在环境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变质。因此,冬季就成为膏方进补的最佳季节。我们常说的“冬天进补、春天打虎”也是这个意思。

7.膏方是进补的最好形式吗?

答:从目前来看,服用膏方是冬令进补的好形式,因为膏方是针对个人病症特性,结合补益药品、治疗药物及相关保健品,把治疗与补益融于一炉的剂型。同时,膏方服用较方便,保存也很容易。

8.膏方服用过程中有否副反应?如果有,该怎么处理?

答:一般而言,膏方服用不会有毒副反应,但个别人也会出现少许副反应。常见的副反应有腹泻、胃口不好及出血倾向。胃口不好主要是补益过腻引起的,膏方中的流通药不够;腹泻可能是药性偏凉,或应用数味润肠药引起;出血倾向,则可能由于药性偏温引起。碰到上述情况,最好请医生作一些修正,加用一些针对性的药与膏方同时饮服,勿将膏方轻易丢弃。

9.什么叫“开路方”?

在开膏方之前或服用膏滋药之前,有的病人需用中药调理一下。这种先服的方俗称为“开路方”。先服的小型补药汤剂,其实是膏方的雏形,使处方更加适合各人的身体情况。膏滋药一经制成,不能更改,如不合适,就不能进食,先服“开路药”,以免造成浪费。如有感冒、咳嗽、胃痛、腹泻、便秘、胆痛等病症要先治疗,为服用膏滋药创造条件。

10.瓶装或罐装的膏方该怎么保存?

答:保存时应注意三点:放入冰箱的冷藏室;用开水烫洗过的勺子取药,勺子用后要洗净擦干,不放入膏药中;不进入水蒸气。第三章 体虚补养原则第一节 因地而补

地域的不同,进补方式也不同,这是补益因地制宜的原则。所谓地域的不同,有南方与北方、平原与山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等区别。我们重点讨论城市与乡村人群在进补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城市人群

城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人口密度大,文化水平较高,生活设施完善等特点。饮的是自来水,烧的是煤气,用电保证,交通方便,物资丰富,食品保证,品种繁多,医疗条件较好。这些提高了城市人的生活水平,对人体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

城市同时也存在着不利健康的因素。以车代步,缺少锻炼;汽车、摩托车相对集中,尾气排放造成大气的污染;人口密度高,竞争日趋激烈(职业、职务、利益),时时刻刻在扰乱着人们的心神;居住独门独户,阻断了邻里交往;食品丰富,不注意饮食节制,使心脑血管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明显上升;城市的喧嚣伤人心神,耗人心阴。补品供应丰富,滥补、蛮补的现象比较严重。

城市人群的进补首先要注重神补。尤其注意静神,保持心神宁静。有条件的要选择环境优美、噪声少、空气新鲜的地方居住,住在城市中心地带和沿街居住的,要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噪声的污染;工作之余,闲暇时间,可以种种花草或养养鱼,或读书、或学书法绘画,培养自己高雅的气质和有利于放松自己紧张情绪的兴趣和爱好;在周末,到郊外踏青、放风筝、爬山、垂钓等,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确保情绪能有张有弛。另外要淡泊名利,少一些得失心。邻里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照,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心理的健康。

食补要注意荤素搭配,合理营养,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以防过多进食某些食物而造成疾病的发生。

药补应注意辨证施补。虚则补之,不虚不补,严防滥补、蛮补。

按摩的补益对于城市人来说是十分合适的,早晨起床、晚上临睡前都可以花不多的时间进行按摩补益,长期坚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按摩关元,长期坚持可减轻肥胖的症状,治疗肥胖所导致的气虚证;摩腹可以调节胃肠道的功能,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这是其他补益方法难以相比的。

艾灸补益对城市人来说也是十分方便的,效果明显。但艾灸补益时要注意通风以保护环境,保证居室空气的新鲜,防止受到烟的伤害。老年人和小孩在利用艾灸方法补益时,尤其要注意防止烫伤和火灾的发生。

二、农村人群

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与城市相比,相对较低,卫生条件比较差,有的地区还没有脱贫。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农村人的进补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的。

散,自然环境较好,人为污染较小,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视野开阔,没有喧嚣,少噪声污染,农村的人们以体力劳动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身体较结实,心血管疾病、肥胖病、高脂血症等发病相对要少,和谐相处,村民们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习俗代代相传。人与人之间名利竞争较少,对生活往往要求不高,容易满足。人们的精神压力较小,因此现代社会里常见的一些精神性疾病较为少见。农村中饮食结构以素食、清淡饮食为主,粗细粮搭配。

一般都是粗茶淡饭、低热量、低脂肪、多瓜果蔬菜、多杂粮,而较少甘肥油腻,食物新鲜,化学药品污染较少,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病等病证较少发生。

农村存在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是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比如饮水条件、卫生设施、粪便处理等。饮食结构均衡相对较差,动物性蛋白质供应相对不足,鲜奶供应更为困难,这就使得农村人口日常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难以得到合理的均衡的补充。在某些贫困地区,营养摄入不足,以致出现由于营养不良所造成的某些疾病。

农村人的补益,在精神补益方面要注意做到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与外界多接触,开扩眼界,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生活富裕的地区可以在房前屋后种植一些集观赏性与经济实用性于一体的作物,既美化环境,使人精神愉悦,又增加收入。在食补方面,最重要的是使机体能够得到均衡的营养。每日在进食新鲜蔬菜的同时,就保证肉、禽、蛋等动物蛋白质以及豆类和豆制品等植物蛋白质的摄入。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在收获季节劳动强度较大时,要注意进食一些健脾和养肝的食物以保证肌肉和筋骨的营养供应,在冬季天气寒冷时,注意进食一些温阳补肾的食物,以抵御寒冷的侵袭。

除了城市、农村的区别以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的跨度都很大。各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补上也应当有所区别,比如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因此在食补和药补时要注意用温热、滋润为主的食物和药物进行补益;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势低而温热多雨,因此多宜用清凉、燥湿的食物和药物进行补益等。总而言之,各地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并结合个人自身的特点和病证等情况使用各种补益方法,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图3-1 进补原则——因地而补第二节 因人而补

人从出生到老,要经过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几个时期,不同时期又各有其特点;人所从事的工作,有职业、职务、工种之不同,各有其特点;另外,人有胖瘦之分,体质差异,性别不同,在进补时应区别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实施,也称为“因人制宜”。

一、幼儿期

幼儿期包括婴幼儿和幼童期。中医认为幼儿的主要特点是“稚阴稚阳”及“三有余”、“四不足”。稚阴稚阳,是说幼儿的身体、脏腑,还是生理功能均未发育健全、成熟。三有余四不足,是指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

幼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多,其食补和药补应当以健脾和胃助运为主,以促进脾胃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可以选用粳米、扁豆、大枣、莲子、山药、黄精、熟地、白术、黄芪、茯苓等。中成药可以选用八珍糕、玉屏风散等。现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一般很少发生营养不足的情况,但要注意的是出现营养过剩,甚至滥补,造成孩子脾胃受损,严重的可导致孩子躯体和身体发育的失衡,造成以后的心脑血管病发生率提高等。

婴幼儿的神补:夫妻恩爱,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这样家庭的孩子精神放松,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积极乐观,与人相处和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当和睦相处,同时还应经常与孩子嬉戏娱乐,出外游玩,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以保持孩子的童心、童趣和求知欲,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得以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期

青少年处于幼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过渡时期,身体迅速生长,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最繁重的时期。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及下丘脑亦迅速发育成熟,第二性征显现,性器官发育趋向成熟,女孩有了月经,男孩会出现遗精。青少年时期一般不需要特殊进补,只要供给其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即可;适当增加一些健脾补脑充髓的食物,如大枣、核桃仁等,女孩也可以适当、适时增加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猪肝、菠菜、大豆等。

有些青少年思想不稳定,负担过重,不注意劳逸,寝食偏废,对性的好奇心过重,过多的手淫,会产生头昏目眩,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失眠梦遗(女子月经不调),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症状。辨证施补,可采用补益心脾、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补益。

青少年的神补:重点是要引导孩子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校既要培养青少年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又要防止只重视智力教育,放松道德和意志力的培养。

在家庭,父母与孩子要友好相处,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社会要造成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和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氛围。

三、中年期

中年人肩负着社会家庭重任,不仅有对事业的追求,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任务繁重,家务亦重,是人生压力最大,也是体内能量消耗最多的时期,需要及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以保证人生这一阶段历史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为老年期的生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中医所说的“再振根基”。进补是保证足够和全面的营养,可食大豆、大枣、核桃仁、芝麻、莲子、松子,人参、枸杞子、熟地、党参、何首乌等进行补益,其总的原则是以肺、脾、肾为主,兼顾五脏的补养。

中年时期的神补原则:中年时期由于社会责任重大,工作任务繁忙,又有家务的拖累,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所以这一阶段的神补要注意做到以事业为乐,以苦为乐,同时要努力培养和保持自己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人际相处要以诚相待,宽以待人,多为别人着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相和谐。碰到问题和矛盾时要及时排解。日常生活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培养和保持一定的兴趣爱好,以缓解因事业、工作、家庭、人际关系带来的紧张情绪。

四、老年期

老年期各种功能逐渐衰退,形体趋于懈情。老年人脏腑衰弱气血虚少,特别是肾气、肾精不足更为明显。脏腑衰弱,又以脾胃为关键。因肠胃功能日渐衰弱,胃肠容纳量减少,其蠕动功能也相应地迟缓。“年长者肠胃日弱,容纳少而转化迟。”(清·黄元御)由于脾胃弱,水谷之精气不足,不能滋补先天,故肾气、肾精会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故而气血虚少。图3-2 进补原则——因人而补

老年人的进补要做到五脏同补。同时又要根据肾气不足,脾胃功能虚弱的情况,侧重补养脾肾,以增强脏腑功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可多食核桃仁、黑芝麻、大豆、桂圆、莲子、栗子、木耳、香菇、大枣、山药、百合、玉米等。同时可以选六君丸、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进行补益。

老年期的神补:因退休,机体功能的衰退,容易产生无所事事,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这一特点,老年人应“老有所学”,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充实生活内容,心理上保持年轻。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为社会再作奉献,做到老有所为。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与人同乐,保持社会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当中,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乐趣,学学烹饪,种花养草等,从小劳之中,获得无穷乐趣。第三节 因时而补

进补,有人认为只宜在冬季进行,“冬季进补,春天打虎”的说法流传甚广。冬季进补,确是人体进补的很重要的时间。冬季是收藏季节,此季节进补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另外,冬季气候寒冷,而中药补品一般温性的较多,在冬季容易为人体所接受。同时由于冬季气候的原因,人体的各种活动相对减少,人的新陈代谢也相对缓慢,这种情况下进补,容易见到效果。所以,习惯上人们重视冬季进补,而容易忽视其他季节的进补。其实,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特征的新陈代谢,是不论季节变化与否,都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的。因此,为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进补不应当局限于一季一时,而应当顺应季节的变化,四季都能进行。有养生名言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进补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同样也应当顺应四时。一是要根据气候的特点,二是要注意季节对人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补益效果。这也称为“因时制宜”。

一、神补

四季的进补首先是精神方面的调养,使人精神条达,情绪稳定。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持肌体的稳定性。

1.春季的神补 主要是畅神,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阳气生发,天地俱生之时,万物复苏,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人在此时的调神养生,应顺应阳气生发,万物外向生长的特点,注意陶冶情操,晚睡早起,披开束发,宽衣解带,散步于庭院之中,以使形体舒缓,神气畅达从容,保持愉悦之情,切忌感情抑郁,以逆生理。这里所说的“生”、“予”、“赏”皆指神气的活动,应当顺应春季阳气生发之势,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以使志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春天可以通过散步、踏青、赏花、郊游等来舒畅自己的情志。居住在城市的人限于条件,已不可能广步于庭,但可以在寓所附近的公园或绿地进行散步,使四肢、肌肉、关节适度地运动,使气血流畅,功能协调,精神振奋。周末,全家老小或朋友可以到郊外踏青、赏花、游览,使人精神焕发,心情愉悦。

2.夏季的神补 主要是充神,以使志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为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季天气炎热,阳气旺盛,万物盛长,生机勃勃,争芳斗艳,阴阳天地之气交合,开花结实。就人而言,夏令正值人体阳气旺盛外浮之时,人宜晚睡早起,切勿厌恶长日,以使阳气充盛,人之情志精神充沛饱满,充分得以抒发,处于外向状态,保持欢快之情,切不可恼怒。心情舒畅,神气向外,阳气得神而不郁,脏腑气血自然安和。夏季神补可以从改变居室的环境、赏花、纳凉聊天、避暑旅游等方面进行。

在居室增加淡绿、浅蓝的冷色调。案头摆上一盆文竹,有条件的可以在庭院或阳台养上两小缸荷花或两盆栀子花。如此竹影疏斜,荷叶滴翠,栀子香浓,手摇纸扇,凉风习习,怒气自然难以产生,何愁心志不畅。

3.秋季的神补 主要是敛神,以使志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阳气渐趋收潜,阴气逐渐旺盛,气候由热转凉,自然界渐呈清肃之景象。肃杀之气降临,人体之阳气开始收敛。此时对神的调摄,亦当顺其自然,宜早睡早起,神志保持清静、安宁,使神气内敛,处于内向状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以免秋今肃杀之气的伤害。秋季的调神当与秋天的阴升阳降,阳气始敛的自然规律相适应。赏月则是绝妙的方法,中秋之夜于湖畔池边,举目望那明月渐上中天,水面月影摇曳;或置身于松林石径,月光透过松影,点点片片,洒落于小路,如雪似霜,微风阵阵,松林轻语,此情此景当会让人神敛志收。

4.冬季的神补 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寒气笼罩,万物闭藏,气潜匿,阴气盛极,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阴盛寒冷之景象。此时人体之阳气亦潜藏于内,所以此时的调神,当以收敛为是,使心情处于心满意足之状态,以保证体内阳气的闭藏,神气不被扰动。志意内藏而不外露,若有隐私之状。同时注意,早卧晚起,不使皮肤开泄汗出而伤阳。冬季的调神,当顺应阴盛阳衰的气候变化,符合冬以之规律。在温暖的阳光之下,尽情地获取大自然的给予,享受那曝背之乐。夜晚避免过多的夜生活。尽可能地早早将息,以此收种、养神、藏神。

二、食补、药补

1.春季的食补和药补 宜选择甘平的食物和药物以健脾和胃,保证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健脾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春天肝本过旺而克脾。根据五脏的原理,春季肝的活动较为旺盛。因此春天的补益就必须注意补养脾胃。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说:“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适当减少酸性食物,增加甜味食物。除了补养脾气以外,还要注意增加一些具有疏理肝气的食物和药物的进入,如大枣、胡萝卜、菠菜、马兰头、荠菜、芹菜、荸荠、菊花脑、枸杞子、菊花、党参、黄芪等。中成药可以选用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等。

2.夏季的食补和药补 应选用清淡的食物和具有清心解暑的药物。在夏季,人的阳气旺盛,皮肤开泄,血脉充盈,出汗增多,容易表现出“夏气通心”的生理变化;夏季湿气较重,易于困脾,故夏季除了应选用清凉的食物,还要注意化湿健脾。所用的食物和药物不仅具有解暑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开胃增食、健脾助运的作用。这些食物包括玉米、薏苡仁、绿豆、西瓜、黄瓜、丝瓜、冬瓜、茄子等。药物包括西洋参、莲子、乳香、地骨皮、金银花、茯苓等。补益的中成药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金银花露、薯蓣丸等。

3.秋季的食补和药补 要选用滋阴润燥、补养肺气的食物和药物。秋季气温渐凉,气候干燥。秋燥容易伤及人的肺脏,耗伤人的肺阴,使人出现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因此根据燥者润之,滋阴润肺的补养原则,采用具有甘润作用的食物和药物进行补益。选用的食物和药物包括梨、甘蔗、木耳、香蕉、蜂蜜、百合、天冬、麦冬、沙参、银耳等。中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

4.冬天的食补和药补 宜选用具有温阳补肾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同时冬季气温较低,皮肤血脉收紧,容易出现阴寒盛,阳气衰的情况,因此要遵循温阳补肾,温而不散的原则进行补益。冬季进补可选用糯米、核桃仁、狗肉、桂圆、虾仁、黑豆、人参、鹿茸等进行补益。同时可选用金匮肾气丸、人参鹿茸丸等。

总之,进补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按照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和不同体质等情况,正确把握进补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取得好的补益效果。图3-3 进补原则——因时而补图3-4 中医的进补原则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医进补的原理及进补原则。中医进补强调的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及五脏健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因人制宜,是指治病时不能孤立地看病证,必须看到人的整体和不同人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法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只有全面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思考题与题解

1.人们常说“冬令进补”,其他季节,是否可以进补?

答:冬令适合进补,并非就是其他季节不可以补。不过,进补要注意季节特点,一般气候偏暖,不宜进补特别温热的补品。南方的湿度相对较高,不要养而碍胃。此外,天气暖热情况下,要注意如何保存补品不变质。

2.哪些儿童可以进补?

答:三类孩子是需要考虑适当进补的:第一类是先天不足、身体发育缓慢的孩子;第二类是平时一贯体弱多病,容易发生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的孩子,对这些孩子进补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发病,还能增加抵抗力。但是在进补之前必须先治好疾病。只有等到没有疾病,并且能够正常饮食,才可以进补;第三类是脾胃虚弱、消化道功能差、食欲不振、容易腹泻的孩子,这类小孩可以先向医生说明情况,知道了孩子的体质后才进补。

3.哪些人可以春天进补?

答:以下几种人适宜在春天进补:中老年人有早衰现象者;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孱瘦者;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委靡者;春天气候变化大,受凉后易反复感冒者;过去在春天有哮喘发作史,而现在未发作者;到夏天有夏季低热者。凡属上述情况者,均可利用春天这个季节,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法,防病治病。

4.夏季进补应注意什么?

答: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发育最茂盛之时,中医认为:“暑气通于心”,“心为火脏”,故夏季宜食清凉解暑之品。但由于此时人体具有阴气的内敛而阳气过于蒸腾的特点,若不注意“养阳”,阳气极易受损,因而清凉之品又不可太过。其次,夏暑天气酷热难当,往往出汗量较大,容易耗气伤阴,故又宜多食些有益气阴的食品,但不可过于滋腻。再次,夏季中的长夏时节,湿气甚重,常会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故应选些具有化湿作用的清淡食物,以利脾气的运化。人们在夏季可以选用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的药物适当进补以调正气而改善体质。但是,夏季进补不可像冬季,必须严谨,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下列几种情况不需进补。(1)体强无病:身体强壮者,一般不需进补,更忌长期进补。(2)有湿热者忌补:病人如有舌苔厚腻、胸腹胀闷、肢体酸重、小便黄赤等,是湿热困脾,有外邪,故不能进补,否则就会闭门留寇。(3)暑热未清者忌补:如过早进补,会使暑热不易消退,甚至使已经逐步消退的暑热死灰复燃。所以一定要结合清暑退热药,如清暑益气汤。(4)忌腻补:夏天多热多湿,要清补,而不能腻补、蛮补。如十全大补汤更是不能用。参类中推荐西洋参。西洋参性凉,有补气生津之效。夏天出汗较多含上一片效果很好。

5.何为“冬病夏治”?

答: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治时机,称为“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具体方法:可内服中成药,也可外敷药于穴位之上。内服药,以温肾壮阳为主,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以用白芥子20g、元胡15g、细辛12g、甘遂10g,研细末后,用鲜姜60g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cm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药饼直径约3cm,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g置药饼中央),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或贴在双侧肺俞、百劳、膏肓等穴位上,以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每伏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通过如此治疗,有的可以缓解,有的可以根除。

6.补品能不能在睡前吃?

答:人到中老年,血液黏度会增加,加上睡眠也会使人的心率减慢、新陈代谢降低,如果在睡前服用含糖量较高的滋补品,会使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加,导致局部血液动力异常,有可能引发脑梗塞等意外事件。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人,不要长期服含糖量高的滋补品,更不要在睡前服用。

7.秋季进补的宜与忌是什么?

答:秋季天气干燥,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芝麻、乌骨鸡、猪肺、豆浆、蜂蜜等,防止秋燥伤身。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秋冬季是中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多发期。对于有这些病史的进补者来说,食用百合、银耳等补品有很好的润肺效果。对于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秋天多吃坚果,能达到保护心脑血管的目的。对于普通的进补者,推荐如下补品:百合、莲子、山药白扁豆、藕、牛羊肉、栗子、红枣。初秋时人的脾胃尚未完全恢复,不宜多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有内热者不能随意进补。另外,秋天人容易上火,饮食中要少葱、姜、蒜、椒等辛辣食品,应选择平补、清补。进补人的年龄也不宜太小。选择补品前,最好向医师咨询。

8.何为“三因制宜”?

答: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9.气的作用有哪些?

答:气在人体中主要有以下作用:(1)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2)气的运行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因而保证了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作用被称为温煦作用。(3)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各种外邪的侵袭,起到对疾病的防御作用。(4)气能够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气还能够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对人的津液起到固摄作用。(5)气还具有气化作用,所谓“气化”也就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关,比如食人的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而水谷之精气又化生为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由于气化作用。第四章 常用补益中药

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主要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又称补虚药。

根据补益药的功效及适应证,通常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补气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重在补脾肺之气,主要适用于脾气虚证,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神疲乏力,肢体倦怠,甚至浮肿或脱肛等症;肺气虚证,见咳喘气短,动则益甚,懒言声低,自汗畏风等症。

2.补血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能补肝养心或益脾。主要适用于心、肝血虚证,见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唇甲色淡,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经闭等症。

3.补阴药 本类药物药性多甘寒质润,能补阴、滋液、润燥,而以治疗阴虚液亏之证,重在补肺、胃、肝、肾之阴。主要适用于肺阴虚证,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口燥等症;胃阴虚证,见口燥咽干,饥不欲食,嘈杂干呕,或大便燥结等症;肝阴虚证,见眩晕眼花,两目干涩,胁肋灼痛等症;肾阴虚证,见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遗精耳鸣等症。

4.补阳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能温补人体之阳气,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证,见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遗尿,尿频,阳痿,肾不纳气之虚喘及脾肾两虚之久泻等症。

补益药中味甘质腻之品较多,虽能滋养补虚,但易滞脾碍胃,应用时应酌情选配具有行气健脾,消食和胃作用的药物,使“补而不滞”。另外,温补肾阳药性多温燥,易耗伤阴液,应用时适当配伍补阴药。第一节 补气药人参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于秋季采挖。园参一般栽培6~7年后收获。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焯烫浸糖后干燥者称“糖参”或“白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切片或研粉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微苦,微温,味甘。

2.归经 归心、肺、脾经。

3.功效 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益智。为治脾虚、肺气虚的主药,为救脱扶危良剂,亦是治疗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皆可以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气虚欲脱,肺、脾气虚,热病气津两伤、消渴,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虚脱危证及元气虚衰之证。本品大补元气,有救脱扶危之效。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咳喘,津伤口渴,内热消咳,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均可选用人参。配伍附子,即参附汤,以益气回阳。若兼见汗多口渴,气阴两伤者,可合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阴,即生脉散。

2.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脉虚自汗等。为补肺要药,可配伍黄芪,五味子等;若喘促日久,肺肾两虚,常与胡桃肉、蛤蚧等,如人参胡桃汤。

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等。为补益脾气要药,常配伍白术、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药同用,如四君子汤。

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的身热口渴及消渴证等。治气阴两伤的口渴多汗,脉虚者,每与麦冬、五味子等同用,即生脉散。治消渴证,可与天花粉、生地、黄芪等同用,如玉泉丸。

5.用于气血亏虚的失眠、健忘等,可配伍龙眼肉、当归、酸枣仁等养血安神同用,如归脾丸。

6.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人参注射液对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升白作用。

7.用于治疗肿瘤。人参提取物Prostisol用于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肉瘤等,能改善临床症状,延长肿瘤患者生存率。

8.用于治疗糖尿病。人参浸膏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控制症: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剂量,延长降血糖作用时间。

9.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人参片剂口服对流行性出血热之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含服人参饮片,对房颤、病窦综合征、室内亦有一定治疗作用。

10.用于治疗延缓衰老。口服人参芦皂甙糖衣片,对改善老年病人智力减退、记忆力消失、思维迟钝等有一定作用。

11.用于治疗美容。以人参面膜作为化妆品可使细胞重生。

此外,人参对贫血、高脂血症、遗尿、新生儿疾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有显著疗效。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5~10g,水煎服,急重证15~30g,研末吞服,每次1.5~2g。

2.用药注意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不宜同时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药力。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四、毒副作用

如果长期大量服用也有许多副作用,称为“人参滥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情兴奋、烦躁忧虑、失眠,出现人格丧失或精神错乱等类似皮质类固醇中枢神经兴奋和刺激症状。有报道服用3%人参酊剂100ml后,仅感觉轻度不安和兴奋,内服200ml后可出现中毒现象,全身玫瑰疹、瘙痒、头晕、发热及出血。曾有服用人参酊剂500ml后死亡的报道。党参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因以山西上党者最有名,故名党参。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切厚片,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平,味甘。

2.归经 归脾、肺经。

3.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脾虚食少,面目浮肿,久泻脱肛,或血虚、气血两虚之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及气血两亏等症。党参既可补脾胃而益肺气,又能益气以补血。也可用于虚实相兼之症,如虚火外感,可与解表药同用;体虚里实,可与攻下药配伍,都是用以扶正怯邪。配伍黄芪、白术,治中气不足之食少便溏,体虚倦怠等。配伍当归、熟地合用于血虚或气血两虚之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

2.用于肺气虚弱的气短咳喘,语声低微等。配伍黄芪、五味子等益气,止咳平喘,如补肺汤。

3.用于治疗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党参、黄芪、鸡血藤各30g,女贞子、淫羊藿、白术、山药、鹿角胶各9g,水煎服。

4.用于治疗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党参、黄芪各15,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各9g,水煎服。

5.用于治疗贫血。党参、黄芪各15g,阿胶、鹿角胶、龙眼肉、白术、当归、大枣各9g,水煎服。

此外,可与解表药或泻下药同用,治体虚外感或里实正虚之证,以扶正祛邪。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30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气滞、肝火盛、正气不虚者不宜使用。

四、毒副作用

有报道用量每剂超过60g,引起心前区不适和心律不齐,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五、相似中药比较黄芪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温,味甘。

2.归经 归脾、肺经。

3.功效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症,为补气升阳之要药。治脾虚气短,食少便溏,常配伍白术,人参等;治脾虚中气下陷者,内脏下垂,常配伍升麻、柴胡、等以培中举陷,如补中益气汤。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等症。治肺气虚,多配伍紫菀、五味子等,近年来配伍百部、地龙治疗慢性气管炎有一定疗效。治表虚自汗,易外感者,多配伍白术、防风,如玉屏风散。

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小便不利等。常配伍白术、防己等,如防己黄芪汤。

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或溃久不敛。配伍党参、肉桂、当归,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与当归、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用于脓成不溃。

5.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生黄芪、鸡血藤各60g,当归30g,党参、熟地各15g。水煎分2次服。孕妇当归应减量。

6.用于治疗乳汁缺乏。①黄芪30g,当归15g,知母、元参、炒王不留行各12g,路路通9g,炮山甲6g。水煎服。②黄芪30g,当归、白芷各15g。炖猪蹄2~4只。分3次服。效果好。

7.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生黄芪50g,双花30g,党参25g,土茯苓50g,赤芍15g,苦参12g,川芎15g,仙鹤草30g,淡竹叶草50g,玉竹2.5g(冲)。

8.用于治疗糖尿病。①生黄芪30g,升麻6g,柴胡6g,知母15g,桔梗9g,花粉30g,黄连6g,云苓15g,山药30g。水煎服。②生黄芪60g,天花粉、生地黄各30g,五味子15g,川黄连6g(若无,可用黄连须15g代)。水煎服。控制饮食,玉米须煎水代茶。

9.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黄芪25g,桃仁、红花、地龙、归尾、赤芍、僵蚕、蜈蚣、甘草各7g。水煎服。

此外,本品又可与活血祛瘀通络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配伍,用于中风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气活血、通络利痹的功效。对于消渴病症,也可应用,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山药等配伍。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大剂量30~60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凡是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均不宜使用。

四、毒副作用

过量服用可引起头晕、胸闷、失眠、肢体疼痛,或引起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五、相似中药比较白术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收,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麸炒用,炒至黑褐色,称为焦白术。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苦、甘。

2.归经 归脾、胃经。

3.功效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为健脾要药,又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妊娠胎动不安,不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本品。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为治疗脾虚诸症的要药。治疗脾虚食少神疲,常配伍人参、茯苓、炙甘草等,即四君子汤。治脾虚脘腹痞闷,多配伍枳实,如枳术丸。

2.用于脾虚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等。治疗痰饮,常配伍桂枝、茯苓、甘草,即苓桂术甘汤。治疗水肿,多配伍茯苓、泽泻等,健脾利湿,如四苓汤。

3.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如有内热,常配伍黄芩,气滞腹胀者,配伍苏梗、砂仁、陈皮等;腰酸腹痛者,配伍杜仲、续断、菟丝子等补肾安胎。配伍黄芪、浮小麦等,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

4.用于治疗止久泄痢。白术有滋补功效。白术300g,水煎,浓缩成膏,放一夜,倾出上面清水。每服1~2匙,蜜汤调服。

5.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白术9g,干姜3片,红糖适量。煎汁50ml,分3~4次温服。6个月至2岁小儿,平均4日治愈。

6.用于治疗慢性腰腿痛。白术30g,炙山甲6g。加20~30度白酒100ml,加盖,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半小时,药渣用同法再煎1次,合并2次煎液,混匀,早晚2次分服,连服2~3日。

7.用于治疗便秘。生白术30g,生地黄30g,升麻3g。水煎服。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2.用药注意 阴虚内热及津液亏耗者忌用。气滞胀满者忌用。

四、毒副作用

白术入药安全性好,服用后未见中毒的报道。

五、相似中药比较山药

为薯蓣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根茎。主产于河南、江苏、广西、湖南等地。霜降后采挖。刮去粗皮,晒干或烘干,为“毛山药”;再经浸软闷透,搓压为圆柱状,晒干打光,成为“光山药”。润透,切厚片,生用或麸炒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平,味甘。

2.归经 归脾、肺、肾经。

3.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为平补气阴之良药。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脾气虚证。山药补脾肺肾,可配人参或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如脾虚久泻不愈,可与人参、白扁豆、陈皮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2.用于治疗肺虚咳喘,或肺肾两虚之久咳久喘。可与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同。

3.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消渴证。山药益气养阴,见口渴引饮,形瘦神疲,小便频数等。常与黄芪、天花粉、麦冬、生地黄等益气养阴药配用。配伍黄芪、知母、天花粉等,生津止渴,用于消渴。

4.用于治疗肾虚不固之证。妇女白带过多,属脾虚有湿者,多配伍党参、白术、车前子等健脾利湿药,如完带汤;属肾虚不固者,多配伍熟地、山萸肉、菟丝子等补肾收涩药。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常配芡实、金樱子、五味子等,如秘元煎。肾虚不固之遗尿、尿频。可配益智仁、乌药等,如缩泉丸。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30g,水煎服,大量60~250g。研末吞服,每次6~10g。补阴生津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2.用药注意 湿盛中满而有积滞者不宜使用。

四、毒副作用

山药使用安全,临床未见中毒病例报道,动物实验也证明毒性很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甘草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主产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平,味甘。

2.归经 归心、肺、脾、胃经。

3.功效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解毒。对多种中毒有很好的解毒作用,有解百毒之称,主要解毒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的吸附作用、甘草次酸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甘草甜素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结合解毒。甘草是一味常用的药物,一般认为本品在方剂中只是作为辅助、矫味之用;其实根据临床实践的体会,它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功效,如炙甘草汤补心气、振心阳,甘草干姜汤温润肺脾,芍药甘草汤缓急定痛,甘橘汤祛痰利咽,银花甘草汤清热解毒等,都是用它作为主药的。甘草又能缓和药性,如四逆汤用本品以缓和干姜、附子的温热,调胃承气汤用本品以缓和大黄、芒硝的攻下作用等。

2.用于心气不足的心悸以及痰多咳嗽等。治心气虚,常以之为主,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如炙甘草汤。治疗咳喘,无论寒热虚实及有痰无痰,均可配伍应用。如治肺热咳喘,可配伍石膏、麻黄、杏仁等,亦可治寒痰咳喘。

3.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调和药性。治热毒疮疡,多配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治疗药物食物中毒,可单味应用或与绿豆配伍煎服。

4.用于治疗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可以治疗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产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席汉氏征)、尿崩症等。其有效成分与甘草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抗利尿作用有关。另外,甘草还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先天性肌强直症、腓肠肌痉挛症等,这与甘草的解痉及抑制末梢神经兴奋性作用有关。

5.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甘草具有抗胃溃疡作用,抗胃炎作用。这与甘草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作用。

甘草还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3~10g,水煎服。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2.用药注意 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四、毒副作用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制剂会引起假醛固酮增多症,出现高血压、低血钾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浮肿、心肌损害、四肢无力等症状。有报道每日煎服5~10g,连续服用一年而引起上述症状。直接服用甘草甜素或甘草酸也会出现上述现象。过敏反应:有人每次服用甘草均引起气喘、胸闷,可能属甘草引起的过敏反应。

五、相似中药比较大枣

为鼠李科落叶乔本植物枣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甘。

2.归经 归脾、胃经。

3.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主治脾虚食少,乏力便溏,血虚面色萎黄,妇女脏躁,神志不安。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血虚的病症。大枣即平日供食用的红枣,性质平和,能培补脾胃,为调补脾胃的常用辅助药。民间常用作为补血的药物,治疗血虚的病症;因此近年来临床上用它补血以止血,治疗过敏性紫癜,可单用或配合其他药物同用。配伍党参、白术等补中益气,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不足、倦怠乏力等症。

2.用于治疗脏躁。本品配合甘草、小麦,即为甘麦大枣汤,前人用治脏躁。脏躁的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其临床表现为无故悲伤、精神失常、坐卧不安、心烦不寐等症。此种证候,类似现代的癔病。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30g,劈破水煎服;亦可去皮核捣烂为丸服。

2.用药注意 湿邪内盛、食积、虫积及痰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四、毒副作用

大枣使用安全,临床未见中毒病例报道,动物实验也证明毒性很小。图4-1 补气药辨证论治

五、相似中药比较第二节 补血药当归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主产甘肃东南部岷县(秦州),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陕西、四川、云南等地。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切薄片,或身、尾分别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甘、辛。

2.归经 归肝、心、脾经。

3.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久咳气喘。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血虚证。当归的首要功效,就是补血。血虚引起的头昏、眼花、心慌、疲倦、面少血色,脉细无力,最宜使用当归。当归补血汤,就由当归和黄芪组成。如果再加入党参、红枣,补养气血的功效更强。配伍白芍,当归补血活血而止痛,白芍补血敛阴而柔肝止痛。二者相须为用,有敛阴补血、活血柔肝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诸症及肝血虚、血脉不和所致之胸胁隐痛、腹中挛急作痛、痛经及头晕耳鸣等。

2.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当归是妇科要药,因为当归不仅能补血,而且能活血,最宜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由当归与熟地黄、白芍、川芎配伍而成的四物汤,就是妇科调经的基本方。经行腹痛,可加香附、延胡索;经闭不通,可加桃仁、红花。配伍川芎,当归甘辛苦温,质润而腻,养血调经、活血止痛,功擅养血,川芎辛温而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长于行气。二者合用,川芎得当归,祛瘀而不耗伤气血;当归得川芎,养血而不壅滞。共奏养血调经、活血行气、散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头痛、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以及妇人胎前产后诸症因血虚血瘀所致者。若配伍熟地,当归补血活血,熟地滋阴精而养血。二者均为补血要药,相须为用,有补血滋阴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阴亏之眩晕、心悸、失眠、咳喘日久不愈以及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3.用于治疗疮痈肿痛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疼痛等。治疗疮痈肿痛,常配伍金银花、连翘、炮山甲等,若有气虚,再配伍人参、黄芪、熟地等。治跌打损伤,配伍乳香、没药;治风湿痹痛,常配伍羌活、秦艽、桂枝等。

4.用于治疗脑血栓。当归30g,鸡血藤3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川芎15g,穿山甲10g,水煎服,每日1剂。

5.用于治疗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当归15~30g,贝母10g,苦参6~15g,加水1500ml,煎至500ml,每日1剂,分3次饭前服。郁火伤阴者用川贝母,肝胃郁热者用大贝母,痛势急迫者合芍药甘草汤,兼气滞者加九香虫、甘松。

6.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当归、莱菔子各20g。加6倍量水煎煮2小时,共煮2次,沉淀后过滤去渣,入蜂蜜200g混匀煮沸即成。

此外,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斑秃等。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5~15g,水煎服。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又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2.用药注意 大便溏泄者慎用。必要时可配伍健脾药或用土炒当归。

四、毒副作用

当归流浸膏给小鼠灌胃的最小致死量为0.3~0.9g/10g体重;叶流浸膏为1g/10g体重。当归水提取液给小鼠灌服及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大于8g/kg和6.58g/kg;当归乙醚提取物给小鼠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大于10g/kg和5g/kg;当归甲醇提取物给大鼠、小鼠灌服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均大于6g/kg。当归挥发油静脉注射1ml/kg,可使动物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加大剂量则血压骤降,呼吸停止。静脉注射乙醚提取物0.06ml/kg和0.02ml/kg,可分别使犬及猫死亡,中毒死亡时呼吸道有多量水样分泌物,偶有强直性惊厥,呼吸早于心脏先停。当归的甲醇提取物给大鼠和小鼠腹腔注射后5分钟时其自发运动均被抑制,眼、鼻、口的周围附着血液样物质,体重下降。临床应用本品,少数病人静脉注射后体温达38~39℃,可能是热原反应,有时可给予抗过敏药,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五、相似中药比较熟地黄

为生地黄(见清热凉血药)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切厚片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温,味甘。

2.归经 归肝、肾经。

3.功效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崩漏等。为补血要药,治疗血虚诸症,配伍当归、白芍、川芎等,如四物汤,治疗时,随症加减配伍。

2.用于肾精不足,如六味地黄丸中的应用。配伍何首乌熟地养血滋阴;何首乌补益精血、乌须发。二者伍用,有益精血、乌须发之作用,用于治疗精血不足之须发早白等症。配伍山药熟地滋阴补肾益精;山药补脾益肾固精。二者合用,有补肾固精止遗之功效,用于治疗肾虚遗精、遗尿、消渴等症。

3.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熟地20g,木瓜、鹿角胶各12g(烊化),干姜炭、肉桂、白芥子、生甘草各6g,麻黄9g,川牛膝、王不留行子、威灵仙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随症加减。

4.用于治疗汗症。生熟地、当归、黄芩、黄柏各12g,黄芪12~24g,黄连3~6g。每日1剂。气血甚虚者加甘草,重用黄芪;气阴虚者加麦冬、西洋参;汗多加煅龙牡、五味子。

5.用于治疗老年便秘。熟地、当归、威灵仙、白术、首乌各30g,升麻10g。水煎服,每日1剂。

6.用于治疗精子密度过高不育症。熟地、淮山药、茯苓各15g,枣皮、丹皮、泽泻各10g。随症加减。

7.用于治疗斑秃。常配伍熟地、菟丝子、川芎、杭芍、木瓜、天麻、五味子、丹参等。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30g,水煎服。使用本品应注意辨证。

2.用药注意 熟地黄味厚质重,性较腻滞,易生湿生痰、伤脾碍胃,阻滞气机。凡属于脾胃虚弱而食少便溏者、痰湿毒盛气机不畅者不宜服用。

四、毒副作用

熟地黄临床使用安全性好,少数人常规用量服用会出现腹泻、腹痛、头晕、疲乏、心悸,停药后自行消失。动物毒性实验证明该药毒性很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白芍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主产浙江、安徽、西川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至无硬心,捞起晒干。切薄片,生用或炒用、酒炒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寒,味苦、酸、甘。

2.归经 归肝、脾经。

3.功效 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崩漏下血,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挛痛,盗汗,自汗。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常配伍当归、熟地等同用,如四物汤。如阴虚有热,或崩漏不止,可加阿胶、地骨皮等同用。配伍柴胡,白芍养血柔肝止痛,清解虚热;柴胡疏肝解郁理气,和解退热。二者合用,一散一敛,一补一泻,共奏养血柔肝、解郁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血虚之头晕、目眩、胸胁苦满、两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

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治疗肝阳偏亢的头痛,常配伍生地、牛膝、石决明等,如建瓴汤。治疗肝郁胸胁胀痛,配伍当归、白术、柴胡等,如逍遥散。配伍石决明,白芍平抑肝阳而敛阴;石决明平肝潜阳。二者合用,有平肝潜阳养阴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筋脉挛急等症。

3.用于阴虚盗汗及表虚自汗,治疗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常配伍桂枝,如桂枝汤。治疗阴虚盗汗,可配伍生地、牡蛎、浮小麦等敛阴止汗。

4.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白芍200g、甘草150g、冰片15g、白胡椒20g,共研细末,5g/次,每日3次,饭前30分钟口服,连服2个月后复查。

5.用于治疗肠道激惹综合征。白芍30~40g,陈皮、炒白术各10g,防风、生甘草各6g。每日腹泻4次以上者,加石榴皮、乌梅;便秘者,加炒莱菔子、郁李仁;腹胀甚者,加炒枳壳;脾气虚者,加党参;阴寒甚者,加干姜、吴茱萸;湿热甚者,加川连、茯苓。

6.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生白芍24~40g,生甘草10~15g,水煎服,一般2~4剂即可见效。气虚加生白术24~32g,阴寒凝滞加附子10~15g,阴亏血燥加阿胶9~15g,血虚偏寒加当归9~15g,兼气滞者加麦芽10g,血压高系肝旺者去甘草加代赭石20~30g,血压高而偏于湿盛者去甘草加半夏、陈皮。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大量15~30g。平肝、敛阴多生用;养血调经多炒用。

2.用药注意 白芍性寒,凡属虚寒性腹痛泄泻者忌食,小儿出麻疹期间忌食,痰湿内盛不宜,服用中药藜芦者忌食。

四、毒副作用

白芍入药安全性好,未见中毒的报道。

五、相似中药比较何首乌

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我国大部地区,如河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地均有出产。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切厚片,干燥,称生首乌;再以黑豆汁拌匀,蒸至内外均呈棕褐色,晒干,称为制首乌。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制首乌性微温,味甘、涩。生首乌性平,味甘、苦。

2.归经 制首乌归肝、肾经。生首乌归心、肝、大肠经。

3.功效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主治血虚萎黄,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崩带,须发早白;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主治体虚久疟,肠燥便秘,痈疽,瘰疬,皮肤瘙痒疮疹。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血虚而见头昏目眩,心悸失眠以及肝肾精血亏虚的眩晕耳鸣,遗精崩带。多配伍熟地、枸杞子、白术、巴戟天等同用,如王母桃丸。治疗肝肾精血亏虚,常配伍当归、枸杞子、菟丝子等,如七宝美髯丹。

2.用于体虚久疟,肠燥便秘及痈疽等。治疗体虚久疟,常配伍人参、当归等,如何人饮。治肠燥便秘,血虚津亏,配伍当归、火麻仁等同用。此外对于痈疽,配伍金银花、连翘、苦参等。若皮肤瘙痒,可用生首乌配伍荆芥、防风等内服,或同艾叶煎水外洗。

3.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体癣。常配伍生地、丹皮、红花、地肤子、当归、僵蚕、玄参等,纳差者加苍术、白术;瘙痒者加蛇床子、地骨皮;感染者加银花。

4.用于治疗发白与脱发。常配伍生地、生侧柏、女贞子、旱莲草、黑芝麻、陈皮、大青叶、川椒等。

5.用于治疗血管硬化。常配伍生地、玄参、生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沙苑蒺藜、豨莶草、桑寄生、怀牛膝各9g,煎服,宜于肝血不足、阴虚阳亢之血管硬化、高血压、肢体麻木等症。

6.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常配伍杜仲、黄精、丹参、赤芍、红花、法半夏、菖蒲、泽泻、枳实生大黄、甘草各等。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30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补益精血宜用制首乌,截疟、润肠、解毒宜生用首乌。平素大便溏薄之人忌食。何首乌忌用铁器煮食。根据前人经验首乌忌同猪肉、羊肉、萝卜、葱、蒜一并食用。

四、毒副作用

首乌久服或过量服用会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生首乌。可出现腹泻、腹痛、肠鸣、恶心、呕吐,重者可见痉挛、抽搐、躁动、呼吸麻痹。有报道一次口服煎服生首乌200g后,出现头晕、恶心、频繁呕吐、四肢无力、口角埚斜,CT检查示脑梗塞,并见肝功异常。动物慢性毒性实验亦证明长期服用有肝细胞迟行件变等损害。临床使用首乌应注意勿过量过久,常规用量下短期服用本品是安全的。少数人服后皮肤出现药物性皮疹、发热。

五、相似中药比较阿胶

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主产山东、浙江、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以山东省东阿县的产品最著名。捣成碎块或以蛤粉烫炒成珠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平,味甘。

2.归经 归肺、肝、肾经。

3.功效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血虚诸症。常配黄芪、当归、熟地等。

2.用于治疗多种出血病。对于出血而兼有阴虚、血虚证者尤为适宜。因血热者,配伍生地、蒲黄等,如生地黄汤;治疗便血如下豆汁者,配伍当归、芍药等,如阿胶芍药汤。治疗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症效果明显,治疗贫血含有阿胶的中成药有:阿胶补血口服液、山东阿胶膏、复方阿胶浆、当归养血丸等。

3.用于阴虚及燥证。治肺虚火盛,与马兜铃、牛蒡子、杏仁等配伍,如补肺阿胶汤。治热病伤津,虚烦不眠,配伍白芍、鸡子黄等。配伍麦冬、沙参、马兜铃等,用于阴虚咳嗽、咯血。

4.用于保胎安胎。阿胶还用于妊娠期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

5.用于防治老年病,延缓衰老。临床上充分发挥阿胶的养血、补血、益气的作用,用来调治多种老年性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低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等。

6.用于防癌抗癌。表现在提高肿瘤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抑制肿瘤生长,减轻其他抗癌药物和化疗的毒性,使之有可能顺利完成治疗过程。中医临床上常用阿胶配以其他药物治疗白血病、鼻咽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等。

7.用于增强体质和美容。阿胶不温不燥,老少皆宜,一年四季均可用,是强身健体的滋补佳品。许多家庭冬季用阿胶再配以冰糖、核桃仁、黑芝麻、桂圆、大枣等做成稠膏,早晚温开水冲服,用后感到身上有气力、抗寒力增强、感冒少。孕妇产前产后服用阿胶有利于小儿的成长和产后身体的恢复。阿胶富含蛋白质降解成分,通过补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有利于皮肤的保健,使用后会使面色红润,肌肤细嫩,有光泽,弹性好,而且有一定的祛癍效果,所以也用以护肤养颜。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5~15g,入汤剂,烊化兑服;止血常用阿胶珠,可以同煎。

2.用药注意 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如脾胃薄弱,不思饮食或纳食不消,呕吐泄泻者忌服。

四、毒副作用

阿胶服用安全,未见中毒的报道。动物实验亦证明其毒性很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图4-2 补血药辨证论治第三节 补阴药北沙参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的根。主产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地。夏、秋两季采挖,洗净,置沸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或洗净直接干燥。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苦,微寒,味甘。

2.归经 归肺、胃经。

3.功效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劳嗽久咳,热伤胃阴,口渴咽干。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肺阴虚的肺热咳嗽,干咳少痰或肺痨久咳等。常与麦冬、郁金、或冬桑叶,如沙参麦冬汤。治疗阴虚劳热,与知母、麦冬、贝母、鳖甲等同用。

2.用于胃热阴虚,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等,可单味用,或者配伍麦冬,生地、石斛等益胃生津,治热病伤津、咽干口渴,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绛等症。

3.用于治疗虚火牙痛。北沙参、地骨皮各15g,生地、知母各9g,细辛1.5g。水煎服。

4.用于治疗治鼻咽癌。北沙参15g,天冬15g,麦冬15g,石上柏30g,菝葜20g,山豆根15g,蛇蜕9g,山慈姑15g,制首乌15g,当归15g,钩藤30g,白花蛇舌草50g,白茅根30g。水煎服,每日三次,清热解毒,消肿抗癌。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肺寒及痰湿咳嗽忌用。

四、毒副作用

临床服用沙参未见有中毒的报道,服用安全。

五、相似中药比较南沙参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轮叶沙参,或杏叶沙参的根。主产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干燥。切厚片或短段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寒,味甘。

2.归经 归肺、胃经。

3.功效 养阴清肺;化痰;益气。主治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气阴不足,咽干口燥,食少不饥。常用于热病后气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诸症。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阴虚燥咳。本品养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并能化痰止咳,可合桑叶、川贝母、麦冬、知母等同用,治阴虚燥热咳嗽,干咳少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者。配伍北沙参,润肺止咳,滋阴祛痰,属清补之品,对肺胃阴伤而痰多有热者最宜选用。

2.用于治疗热病气阴两伤或脾胃虚弱之证。常与石斛、麦冬、山药、谷芽等配伍。配伍党参,寒温适宜,既健脾补气,又益胃生津,用治气阴两虚之症。配石斛,滋阴养胃生津。配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3.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沙参1000g、百部1000g、白蜜1000g。将前二药水煎去渣,浓缩,入白蜜,小火熬成膏。每次服1调羹,1日2次。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南沙参质润,清肺润燥作用好。但多服可生湿致寒,不利于止咳。将南沙参当补品润肺应经过辨证,辨清机体状态,素体痰湿较盛者不宜服用。

四、毒副作用

临床服用沙参未见有中毒的报道,服用安全。

五、相似中药比较麦冬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块根。主产四川、浙江、湖北等地。夏季采挖,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寒,味甘、微苦。

2.归经 归心、肺、胃经。

3.功效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主治肺燥干咳,劳热咳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心烦不眠。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肺阴不足,有燥热的干咳、咳血等。治燥咳、咽干,常配伍桑叶、杏仁、阿胶等,如清燥救肺汤。治阴虚火旺的咳嗽,常配伍黄柏、知母、生地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麦门冬饮。配伍沙参,肺胃同治,具有清肺凉胃,养阴生津之良好效用,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喉干燥等症。

2.用于治胃阴虚,口渴咽干等。常配伍玉竹、沙参等,如益胃汤。配伍乌梅,酸甘化阴,生津止渴效力显著,外感所致的肺胃津伤渴甚或内伤而见的胃热津伤消渴,均可选用。又乌梅能涩肠固脱而止利,合麦冬救阴以润燥,对于久泻久利,大肠津脱,虚火上炎之喜唾,喉干难忍,引饮无度者,尤为适合。

3.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常配花粉、石膏、竹叶、芦根、覆盆子、连须、粉葛等,兼表邪者加黄芩、薄荷;并肺炎者加桑皮、杏仁;兼腹泄者加地锦、神曲;兼痢疾者加厚朴、槟榔;兼腹痛者加川楝子、乌梅;大便秘结加大黄;睾丸肿痛者加橘核、荔核。

4.用于治疗糖尿病。常配花粉、玄参、生地、黄精、芦根、连须、乌梅、覆盆子、甘草6g,每日1剂,水煎3次服。加减:烦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气弱者加人参;头昏者加天麻、钩藤、炙首乌。

5.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常配丹参、白术、桂枝、柏子仁、茯苓、檀香、砂仁、五味子、炙甘草等。气虚甚者加炙黄芪;尿少,水肿甚者加猪苓、泽泻;喘息气短甚者加葶苈子;脉结代者加细辛;脉促者加苦参。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凡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新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四、毒副作用

麦冬临床使用安全性好,动物亚急性毒性实验证明该药毒性很小。有报道服用麦冬引起过敏,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瘙痒。天冬

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科草本天冬的干燥块根。主产于贵州、四川等地。秋冬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和须根,置于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除去外皮,洗净,干燥。切薄片,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寒,味甘、苦。

2.归经 归肺、肾经。

3.功效 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主治肺燥干咳,劳嗽咳血,顿咳痰黏,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潮热,盗汗遗精,肠燥便秘。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天冬为一味甘寒清润的药物,善治肺肾虚热。用于上焦,能清肺热而养肺阴;用于下焦,能滋肾养阴,且可润燥滑肠。治疗燥热咳嗽,单用即可,如天门冬膏,也常配麦冬、沙参、川贝母等养阴润肺止咳药同用。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症。配伍生地、麦冬、石斛等,滋阴生津,治疗热病伤阴、阴虚内热、津少口渴等症。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皆忌服。

四、毒副作用

天冬入药安全性好,动物实验也证明该药毒性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石斛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铁皮石斛、或金钗石斛的茎。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安徽、广东、广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为佳。烘干或晒干,切段,生用。可栽于砂石内,以备随时取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寒,味甘。2.归经 归胃、肾经。

3.功效 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主治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胃脘灼痛,肾虚目暗,视力减退,内障失明,肾虚痿痹,腰脚软弱。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适用于热病后期低热不足,口干渴,及虚劳烦热,梦遗滑精。亦可用于妇女不明原因低热,心烦,口干者。亦适用高热病后津伤口干,烦渴,虚热不退者食用;亦适用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液不足,胃中虚热者食用;适宜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等阴虚内热者;适宜声音嘶哑、失音者食用,阴虚干咳,声音嘶哑,虚火牙痛,心悸失眠,盗汗自汗,眼燥目糊,手足心热,神疲烦倦,腰膝酸软,记忆力衰退,大便干结,体弱多病手术后及癌症病人放化疗后出现上述症状者,烟酒过度,夜生活过度,劳累过度等引起的机体不适者。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30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舌苔厚腻、大便溏泄者不宜用。

四、毒副作用

石斛入药安全性好,毒性极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玉竹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玉竹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江苏等地。秋季采挖。晒至柔软后,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切厚片,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寒,味甘。

2.归经 归肺、胃经。

3.功效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主治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内热燔灼、耗伤肺胃阴液证。本品养阴润肺的功效,与天冬、麦冬相近似,但天冬能滋肾,麦冬可清心,玉竹则专治肺胃燥热,三者各有所长。本品虽为养阴之品,然无滋腻之性,故补阴而不恋邪,可用于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而致发热、无汗、恶寒、咳嗽、咽干口渴等症,可与葱白、豆豉、薄荷、桔梗、白薇、甘草等同用。配伍沙参、麦冬、天冬,增强润肺养胃、生津增液的功效,适用于肺胃燥热之症。若配伍五味子、麦冬、川贝母、水煎服。用于阴虚肺燥、久咳痰少,咽干口渴,气短乏力。

2.用于治疗食管癌。常配南沙参、天冬、旋复花、山药、白茅根、白花蛇舌草等。

3.用于治疗鼻咽癌痛。常配白茅根、党参、天冬、麦冬、沙参、生地、茯苓、元参、银花、玉竹、白花蛇舌草、丹参等。

此外,还可以用于阴虚外感,养阴而不恋邪。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胃有痰湿气滞者忌服。

四、毒副作用

动物实验中常规用量及大剂量给药提示玉竹毒性极小。临床入药安全性好。

五、相似中药比较百合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或细叶百合的肉质鳞叶。全国各地均产,以湖南、浙江产者为多。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生用或蜜炙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寒,味甘。

2.归经 归肺、心经。

3.功效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主治燥热咳嗽,阴虚久咳,劳嗽痰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阴虚燥咳证。本品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如百花膏。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汤。配伍麦冬、沙参、贝母、甘草,增强清肺润燥,治疗肺燥或肺热咳嗽等症。

2.用于治疗热病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本品有清心安神功效,常配知母、地黄。配伍知母、生地黄等,有宁心安神作用,用于热病后余热未清,神思恍惚等症。

3.用于治疗肺痈。鲜百合100g,白酒(或甜酒)适量,捣研绞汁1杯,温水和服。

4.用于治疗疮痛红肿,无名肿毒。鲜百合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如泥,敷于患处,日换2次。

5.用于治疗小儿头面湿疮、天疱疮等。干野百合研为细粉,用麻油调匀涂抹患处。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30g,水煎服。清心宜生用,润肺蜜炙用。

2.用药注意 风寒痰嗽不宜服食,中气虚寒或两便滑泄者忌食为妥。

四、毒副作用

动物实验中常规用量及大剂量给药提示百合毒性极小。临床入药安全性好。

五、相似中药比较黄精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黄精、滇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分为“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主产于河北、贵州、湖南、安徽等,春秋季采挖。置于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切厚片生用或酒制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平,味甘。

2.归经 归脾、肺、肾经。

3.功效 滋肾润肺;补脾益气。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内热消渴,肺虚燥咳,劳嗽久咳,肾虚头晕,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阴虚燥咳证。黄精气味和平,质地滋润,能补养肺肾之阴,润燥生津,治疗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可单用熬膏,或配沙参、贝母同用。如果是肺结核病咳嗽,可与地黄、天冬、百部同用。

2.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证。黄精既补脾胃之气,又能益脾胃之阴。脾胃气虚症见:全身无力,食欲不振,脉象虚软,可用黄精与党参、白术等使用治疗。脾胃阴虚症见:口干、食少,全身无力,饮食无味,舌红无苔,黄精与石斛、麦冬、山药等养阴益胃药同用。配伍党参、白术,有补中益气、润肺的功效,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等症。

3.用于治疗糖尿病配伍山药、黄芪、天花粉、枸杞子等,滋阴益气,治疗糖尿病。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30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凡平素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忌食;痰湿痞满气胀,食欲不振,以及舌苔厚腻之人忌食。

四、毒副作用

黄精入药安全性好,未见中毒的报道。

五、相似中药比较枸杞子

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宁夏枸杞子的成熟果实。主产宁夏、甘肃等地。夏、秋二季果实呈橙红色时采收,晾至皮皱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平,味甘。2.归经 归肝、肾经。

3.功效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主治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视力减退,内障目昏。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阴虚精乏,肝肾不足证。枸杞子适量,加酒同量,于密闭容器内浸2个月,取出枸杞子榨取汁,同浸酒入银器内,用慢火煎熬成膏,早、晚各服1食匙。常服能补肝肾,益精血。配伍菊花、生地黄、山萸肉等,如枸菊地黄丸,用于头晕目昏等症。

2.用于阴虚劳咳。多配伍知母、麦冬、贝母等养阴润肺止咳药同用。

3.用于治疗癌症。治疗癌瘤积毒、肝癌,常配八月札、干蟾皮、丹参、赤芍、皂角刺、橘叶、瓜蒌皮、蛇舌草等。可使肝区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贫血改善,肝肿缩小。治疗白血病,常配熟地、炙首乌、炙龟板、玉竹、桑椹子、旱莲草、鸡血藤、当归、黄精、阿胶、紫河车、炙鳖甲等。能使贫血、口渴等症状缓解,肝脾缩小,延长生存期。治疗乳腺癌,常配熟地、贝母、山茱萸、山药、茯苓、炙甘草、半枝莲等。治疗食道癌,常配石见穿、蜀羊泉、全瓜蒌、海浮石、丹参、刺猬皮、急性子、黄药子、天花粉、大远志、麦冬、旱莲草、紫草等,可使吞咽顺利,症状改善。

4.治疗血虚目眩。常配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菊花、熟地黄等。并可用于高血压病,神经衰弱之眩晕头痛,视神经萎缩及白内障早期。

此外,配伍苦参、黄柏等,清热燥湿药,用于疮痒肿毒,皮肤痒疹。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本品虽为临床常用药物,但如有外邪实热、脾虚湿滞及肠滑便溏者不宜应用。

四、毒副作用

枸杞子入药或作为食品使用安全性好,未见中毒的报道。极个别人服后会出现皮疹、皮肤潮红等过敏反应。

五、相似中药比较墨旱莲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醴肠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江西、浙江等地。花开时采割,晒干。切段,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寒,味甘、酸。

2.归经 归肝、肾经。

3.功效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主治头晕目眩,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耳鸣,血热吐衄,便血尿血,崩漏下血。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肾虚须发早白。墨旱莲、制首乌、桑椹各30g。水煎服。配伍女贞子、桑椹子,治疗肝肾不足,头晕目眩,头发早白等症。

2.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睡梦遗精、神疲、耳鸣。墨旱莲125g(煎取浓汁),女贞子125g(研细粉)。炼蜜为丸,每服9g,1日3次。

3.用于阴虚血热的咳血,衄血,便血等。常配伍生地、阿胶、蒲黄等凉血止血药同用。此外鲜品捣烂外敷,可止外伤出血。

4.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墨旱莲、血见愁(铁苋菜)各15~30g(鲜品30~60g)。水煎,分2次温服。

5.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墨旱莲(鲜品)90~120g。洗净,捣碎绞汁,用药汁涂患处,1日数次。

6.用于治疗蜂螯伤。墨旱莲、马齿苋、大蒜子各60g(均为鲜品)。洗净,晾干,捣烂,取其汁加冷水约500ml备用。用上述药液反复冲洗,擦拭患处,1日2~3次。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外用适量。

2.用药注意 脾肾虚寒者忌服。

四、毒副作用

旱莲草服用安全,临床使用范围较广。动物实验证明该药毒性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女贞子

为木樨科常绿乔木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冬季采收,稍蒸或置于沸水中略烫后,干燥。生用或酒制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凉,味甘、苦。

2.归经 归肝、肾经。

3.功效 补肝肾阴;乌须明目。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阴虚发热。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肾虚、骨蒸劳热、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女贞子、桑椹子、肉苁蓉、熟地、何首乌、旱莲草各12g,水煎服。

2.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头晕耳鸣、眼目昏花。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白芍、旱莲草、熟地各9g,水煎服。配伍熟地、菟丝子、枸杞子等,治疗肝肾阴虚之目暗不明。

3.用于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女贞子、柏子仁、当归、肉苁蓉各12g,水煎服。

4.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女贞子、党参、鸡屎藤、旱莲草各15g,水煎服。

5.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多次口服女贞子蜜丸1丸,(每丸含生药5.3g),1个月为1疗程。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本品多用于治滑肠,如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应用。

四、毒副作用

女贞子服用安全,临床使用范围较广。动物实验证明该药毒性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龟板

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全年均可捕杀。剥取甲壳,除去残肉,晒干。以砂炒后醋淬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寒,味甘、咸。2.归经 归肝、肾、心经。

3.功效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主治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囟门不合,心虚惊悸,失眠健忘。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阴虚内热,及热病阴虚风动。治阴虚内热,骨蒸盗汗,常配伍熟地、知母、黄柏等,如大补阴丸。治疗虚风内动,手足蠕动,多配伍生地、牡蛎、鳖甲等,如三甲复脉汤。配伍生牡蛎、鳖甲、白芍、生地等,用治疗阴虚阳亢。阴虚而动风者,再增入阿胶、鸡子黄等品,以滋液而熄风。

2.用于治疗肾虚骨痿,小儿囟门不合以及脑震荡及脑外伤(恢复期)。常配伍熟地、锁阳、牛膝等补肝肾药同用。治疗脑外伤恢复期,常配钩藤、生龙牡远志、泽泻、当归、野菊花、酸枣仁、石决明、川芎、甘草等。

3.用于治疗体虚证。虚弱小儿、妇女产后体虚不复、脱肛或子宫脱垂者,常用乌龟肉煮食,具有强壮、滋补、促进吸收的功效。

4.用于治疗乳腺癌。龟板数枚。炙黄,研细,以枣肉捣和成丸,每服9g,橘叶煎汤下。或用酒、糖各半调服,或用开水送服。

5.用于治疗甲状腺腺瘤。常配伍鳖甲、生龙骨、生牡蛎、天冬、炙百部、川贝母、北沙参、生地、元参、山楂、柏子仁、全瓜蒌、橘红、夏枯草、草河车等。

此外,本品还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失眠、健忘等证。如配伍地黄、旱莲草等,能益肾阴而通任脉,且性平偏凉,可用于血热所致的崩漏等症。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5~30g,水煎服,宜先煎。

2.用药注意 阳虚及外感,未解者不宜使用。孕妇或胃有寒湿者忌服。

四、毒副作用

龟板服用安全,临床使用范围较广。动物实验证明该药毒性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图4-3 补阴药辨证论治第四节 补阳药鹿茸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青海等地。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用时燎去毛,刮净,横切薄片,或劈成碎块,研细粉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甘、咸。

2.归经 归肾、肝经。

3.功效 补肾阳,益精血;生精髓,强筋骨。用于治疗气血亏虚之证。还有调冲任、固崩止带的良效,治疗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内托之功。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气血亏虚之证。鹿茸功擅益精,精旺则能化气生血。如香茸丸、茸桂百补丸、参茸固本丸、补天大造丸等,可以看出,鹿茸为补气生血必施之品。配伍人参、熟地、枸杞子等用于阳虚精亏之阳痿早泄、宫冷不孕、腰膝酸软、遗尿尿频、肢冷神疲、头晕耳鸣、须发早白等。临床上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等,能使病人的眩晕、头痛、倦怠乏力、齿龈出血、鼻衄、失眠等症状及血象得到较好的改善。同时,还可以治疗失血引起的贫血等。

2.用于治疗肾阳虚衰之证。鹿茸一直被视为益精填髓、温肾助阳的上乘之品。有关治疗性功能低下的中成药,诸如三鞭丸、全鹿丸、参茸卫生丸等,总是离不开鹿茸。近代临床也多将鹿茸与淫羊霍、仙茅、巴戟天、山萸肉等益肾药配合使用,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据报道,用鹿茸制剂治疗阳痿、遗精、早泄等肾阳虚患者的性功能障碍,或用鹿茸精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常用鹿茸制剂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而伴有心悸、腰痛、尿少等症,以及应用于低血压及其他慢性循环障碍,颇具强心升压益脑的作用。因此,也有人将鹿茸用于治疗肺心病缓解期和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取其强心益脑复脉之效。

4.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及伤科跌打损伤等多种疾病。本品具有行血、化瘀、消肿、解毒和生肌的作用。因此,常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及伤科跌打损伤等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经久不愈者,疗效更佳。

5.用于治疗肾虚骨痿,小儿发育不良等证。鹿茸强健筋骨的作用,向来为古今医家所推崇。老年人精衰血少、腰脊酸楚、肢节疼痛、筋骨痿软、手足拘挛,小儿发育不良、筋骨痿软、手足拘挛,小儿发育不良、筋骨疲软、行迟、齿迟、囟门不闭合等症,不仅可以单味服用,还可以与龟板、熟地、杜仲、续断、肉苁蓉、巴戟天等配伍成复方应用,均能起益肾壮骨强筋的作用。

6.用于治疗妇女冲任虚寒。鹿茸是一味妇科良药,从而用它固崩、止带、安胎、暖宫。两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指出其“主漏下恶血”。当今化学分析证明它含有极少量的女性卵泡激素,并能促进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兴奋机体功能。临床上对于崩漏、带下、不孕、胎漏属于虚寒者,可以和阿胶、当归、熟地、山药、白芍、乌贼骨等配伍应用。

此外,鹿茸为全身强壮药。其强壮作用的机制是鹿茸通过调节神经的兴奋、抑制过程和内分泌功能,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增强肝脏解毒,刺激造血系统,提高免疫力和调节新陈代而发挥效用。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3g,研细末,一日3次分服,或入丸散,随方配制。

2.用药注意 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助火动血,而致鼻衄。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忌服。

四、毒副作用

鹿茸常规用量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用量过大会使少数病人出现上腹疼病、恶心、出冷汗,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这是因为鹿茸所含激素类物质刺激胃肠黏膜所致,大剂量鹿茸精给药,实验动物会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肝功异常、A/G比值降低,并出现颤抖、安静、气喘、流泪等症状。肌肉注射鹿茸精可引起过敏,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气短、胸闷、大汗淋漓,重者可导致休克死亡。

五、相似中药比较巴戟天

为茜草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巴戟天的根。主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全年均可采挖。晒干,再经蒸透,除去木心者,称“巴戟肉”。切段,干燥。生用或盐水炙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温,味辛、甘。

2.归经 归肾经。

3.功效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筋骨痿软,腰膝疼痛,风湿久痹,步履艰难。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腰膝痿软等症。巴戟天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能补肾阳、强筋骨。用于阳痿遗泄,常与肉苁蓉、菟丝子等同用;治疗腰膝痿软,常与续断、杜仲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治疗下肢寒湿痹痛等症。本品能助肾阳、散寒湿,治痹痛,用治上述证候,常与附子、狗脊等配合应用。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阴虚火旺、湿热内盛者不宜使用,如属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等症则忌用。

四、毒副作用

临床未见报道。

五、相似中药比较淫羊藿

为小檗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蕾或朝鲜淫羊藿的地上部分。主产陕西、辽宁、山西、四川等地。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粗梗及杂质,晒干。切丝生用或羊脂油(炼油)炙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辛。

2.归经 归肝、肾经。

3.功效 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筋骨痿软,风湿痹痛,拘挛麻木;更年期高血压症。现代用于肾阳虚的喘咳及妇女更年期的高血压等,亦有较好疗效。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阳痿。常配伍淫羊藿、菟丝子同用。配伍补骨脂,二者均能补命门之火,且补骨脂尚能温敛固摄。相伍为用,有温补肾阳、固精止遗之功效,用于治疗肾阳虚弱之下元不固诸症,如:阳痿、遗精、早泄、遗尿、尿频等。若配伍巴戟天,二者均有补肾阳、强筋骨、散风除湿之功,相伍为应,其效更著,用于治疗肾阳虚衰之阳痿、腰膝冷痛及妇女宫寒不孕、带下、腰腹冷痛等。

2.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的筋骨痹痛,风湿拘挛麻木等症。可配伍威灵仙、苍耳子、桂心等,或加配伍杜仲、巴戟天、桑寄生等同用,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3.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淫羊藿制成冲剂口服,每包15g。第1周每日3包,第2周每日2包,共治疗30~45天,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升白细胞及维生素类药物。

4.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常配伍党参、枸杞、麦冬各0.25kg、茯苓等同用。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还有良好的生血和补血作用,对纠正内分泌紊乱亦有较好效果。

此外,可用于治疗小儿麻痹症,病毒性心肌炎等。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5~10g,水煎服,也可浸酒、煎膏或入丸散。

2.用药注意 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四、毒副作用

淫羊藿甲醇提取物的毒性很低,小鼠灌服450g/kg,连续观察3日,结果活动正常,无毒性反应。日本产淫羊藿能使蛙的瞳孔扩大,使小鼠随意运动增加,反射机能亢进,往往发生轻度痉挛,遂至呼吸停止而死亡,心脏于呼吸停止后一定时间内持续搏动。

五、相似中药比较肉苁蓉

为列当科多年生肉质草本肉苁蓉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多于春季苗未出或刚出土时采挖。干燥、切厚片,生用或酒制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甘、咸。

2.归经 归肾、大肠经。

3.功效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主治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不孕,筋骨无力等。治疗阳痿不育,常配伍菟丝子、五味子、熟地等,如肉苁蓉丸。治疗腰膝酸软者,常配伍巴戟天、萆薢、杜仲等,如金刚丸。可配伍巴戟天,增强温肾壮阳之力,二者温润不燥,具有补火而无燥水之妙,对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腰膝酸冷,筋骨痿弱等病证,较常选用;还具有扶阳通便的作用,用于年老气衰,阳虚便秘之证时,可适当加大肉苁蓉用量,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用于治疗肠燥便秘(年老或体虚的病人)。单用大剂量煎服即有效,或者配伍当归、枳壳等。配伍当归,养血润燥,增水行舟,通便力强,对于老年人阳气虚弱,精血不足之便秘症,用之最为适宜。亦可以用肉苁蓉(酒浸,焙过)100g、沉香末50g,共研为末。加麻子仁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开水送下。

3.用于治疗消中易饥(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体很消瘦)。用肉苁蓉、山萸、五味子等分,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盐酒送下。

4.用于治疗破伤风(口禁,身强直)。用肉苁蓉切片晒干,烧成烟熏伤处。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单用大剂量煎服,可用至30g。

2.用药注意 肉苁蓉性温助阳,凡属阴虚火旺、阳热亢盛、阳强而精不固、外感热病者均不宜使用。

四、毒副作用

肉苁蓉入药安全性好,临床未见中毒的报道,是常用的补阳之品。

五、相似中药比较补骨脂

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主产河南、四川、陕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生用或盐水炙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苦、辛。

2.归经 归肾、脾经。

3.功效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主治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肺肾虚喘,五更肾泻;外治白癜风,斑秃。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遗精、腰痛、小便频数、遗尿等症。常配伍菟丝子、覆盆子等同用。腰痛日久不愈,酸痛放射及下肢,遇寒冷及劳累时易复发,必用补骨脂、骨碎补、杜仲、川断等功能显著。

2.用于治疗虚寒泄泻。常配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与白茯苓同用,则定心、补肾。所以为治肾阳虚、阳痿遗精、脾肾阳虚泄泻常用之药。

3.用于治疗妇科及其他出血症。如人工流产后出血,以及服避孕药或子宫腔内避孕器引起的出血,内服煎剂治疗,疗效颇佳。

4.用于治疗肾不纳气的虚喘。常配伍胡桃肉、人参、木香等,如劳咳方。

5.用于治疗小儿遗尿。将炒补骨脂研成末,每晚以开水送服,即能痊愈。

6.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单用补骨脂蜜丸或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等配合,阴阳两虚者可配山萸肉、女贞子等同用。

此外,用于治疗白癜风、外阴白斑、银屑病、湿疹、神经性皮炎。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6~15g,水煎服。外用适量。

2.用药注意 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服。

四、毒副作用

大剂量服用会引起乏力、头晕、呼吸急促、呕吐,甚则呕血、昏迷。过敏反应:肌注补骨脂制剂少数病人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胸闷、心慌、头昏,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内服或外涂补骨脂制剂后,经紫外光照射皮肤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少数人会发生红肿和水泡。

五、相似中药比较益智仁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夏秋季间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生用或者盐水炙用。用时捣碎。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辛。

2.归经 归肾、脾经。

3.功效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主治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涎唾。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脾肾虚寒之证。益智仁功能暖脾胃而和中,助肾阳而固下,用治脾肾虚寒等症,大都是取其固涩的特长,配伍补骨脂、菟丝子等,温肾助阳、涩精缩尿,用于肾虚遗泄。

2.用于治疗口涎。益智仁善于温脾摄涎唾,它所治的涎唾多而自流,乃是脾虚不能摄涎所致,必无口干、口苦的现象;如属脾胃湿热所引起的口涎自流,多有唇赤、口苦、苔黄等症,则宜用黄芩、白芍、甘草等品,不可用辛温的益智仁。配伍党参、茯苓、半夏、陈皮、淮山药等,用于脾脏虚寒,不能摄涎,以致口涎多而自流者。

3.用于治疗习惯性流产。益智仁15g,升麻、白术、艾叶各10g。水煎服。胎动不安兼见阴道流血者,加阿胶、黄芪;腰痛剧者加杜仲、续断;腹痛、心烦、失眠、口苦口干者加黄芩、白术。治疗3例,一般服药3~9剂,即见阴道流血止,腹痛、腰痛明显减轻。

4.用于治疗遗尿症。常配伍补骨脂、覆盆子、金樱子、山药、桑螵蛸、五味子、莲须、党参、杜仲等同用。配伍川萆薢、乌药等,用于肾虚白浊或小便余沥。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6~15g,水煎服。

2.用药注意 阴虚血燥及湿热淋证、吐泻,崩带等不宜用。

四、毒副作用

益智仁服用安全,临床使用较广,未见中毒反应。

五、相似中药比较菟丝子

为旋花科一年生缠绕性草本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江苏、辽宁、吉林、山东等地。秋季采收。生用或盐水炙用,或煮熟捣烂做饼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甘。

2.归经 归肝、肾、脾经。

3.功效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带下,目昏耳鸣,脾肾虚泻,胎动不安;外治白癜风。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肾虚证。菟丝子性柔润而多液,不温不燥,补而不腻,功能滋补肝肾,为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不论属于肾阳虚或肾阴虚,都可应用。还可治疗消渴,亦可治疗冲任不固,胎漏下血、胎动欲堕。配伍枸杞子、潼蒺藜、杜仲等,治疗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及肾虚腰痛等症。配伍阿胶、桑寄生、续断等,用于肝肾不足之胎漏下血、胎动不安。配伍白术、茯苓、山药、莲肉等,助脾以止泻,可用治脾虚久泻。

2.用于肝肾不足,目失所养的目昏,视力减退等,多配伍熟地、枸杞子、车前子等,如驻景丸。

3.用于治疗黄褐斑。治疗黄褐斑基本方:菟丝子15g,黄芪12g,生地黄12g,何首乌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枸杞子10g,当归9g,白芍10g。虚感受风邪加白术9g,白蒺藜9g,浮萍6g,肝郁气滞加制香附12g,赤芍6g;血虚加阿胶9g,熟地黄15g。水煎服,每日1剂。

4.用于治疗不孕症。菟丝子25g,当归10g。水煎服,每日3次,经期第一天开始服用,18天为1个疗程,服药2~3个疗程。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外用适量。

2.用药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用。菟丝子虽能补肾之阴阳,但侧重于补阳。古代医籍认为:肾阳盛多火、阴虚火旺、大便燥结以及里热实证不宜服用。

四、毒副作用

菟丝子服用安全,临床使用较广,未见中毒反应。

五、相似中药比较杜仲

为杜仲科落叶乔木植物杜仲的树皮。主产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切块或丝,生用或盐水炙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甘。

2.归经 归肝、肾经。

3.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习惯性流产等。杜仲能补肝肾而强筋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肾虚腰部酸痛,这是它的特长。至于它又可用于胎动不安,也是由于肝肾不足、冲任不固所致。据近代研究,本品又有降血压作用,这是它在临床应用上新的发展。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足膝酸楚、腰肢乏力等症。常配以其他补肝肾药,如续断、狗脊、桑寄虫、补骨脂、胡桃肉等应用;治肾虚阳痿尿频,常与山萸肉、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多配伍补骨脂,温补肾阳力增,兼补脾、肝,既涩下元,又固冲任,常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之阳痿,腰膝冷痛及下元不固之滑精遗尿,亦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胎动不安及脾肾阳虚泄泻等症。

2.用于治疗胎动不安。安胎作用:中医临床经验,妊娠2~3个月胎动腰痛及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常与川续断或桑寄虫、阿胶、菟丝子等同用。

3.用于用于治疗高血压。杜仲制剂对一、二期高血压病的疗效较显著,主要表现在降低血压和主观症状的改善,连续服用,较长时间未发现副作用及毒性反应。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对血管平滑肌直接舒张作用。

此外,杜仲有抗菌消炎作用,杜仲水煎剂对结核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配伍五加皮,既强壮筋骨又祛风湿,乃补泻兼施的药对,适宜治疗肝肾两虚,风湿侵入筋骨而致的腰腿痛,足膝酸痛,关节不利,两下肢无力等症。对实验性关节炎有防治作用。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炒用更佳,可单用本品研末,枣肉为丸服。

2.用药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四、毒副作用

杜仲常规用量使用安全,动物实验也证明该药毒性很小。

五、相似中药比较续断

为川续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续断的根。主产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切薄片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微温,味苦。

2.归经 归肝、肾经。

3.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主治肝肾不足,腰痛脚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胎动欲坠,崩漏经多。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肝肾不足,风湿痹痛,以及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治疗腰酸膝软,常配伍杜仲、牛膝、补骨脂等,如续断丸。治疗骨折、肿痛等,多配伍骨碎补、自然铜等活血疗伤药同用。

2.用于肝肾亏虚,冲任失调的胎动欲坠或崩漏经多等。常配伍桑寄生、菟丝子、阿胶等,如寿胎丸。若崩漏太多,可与地榆、黄芪、艾叶等同用,如《妇人良方》续断丸。

3.用于治疗老人或肾虚之腰腿酸痛。川续断、川杜仲、怀牛膝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9g,温酒或温开水送服。也可用续断、杜仲各9g,狗脊、菟丝子各12g,水煎服。

4.用于治疗男子不育症。续断、杜仲、枸杞子各9g,菟丝子、黄精、鹿角肢(或鹿角霜)各12g,水煎服。连服30~90天。

5.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续断、五香血藤、老君须各9g,小血藤、威灵仙、徐长卿各6g,大风藤3g,水煎服。风湿关节痛、筋骨拘挛可与牛膝、防风、羌活等同用。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10~15g,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敷。

2.用药注意 如关节红肿热痛炎症明显,属风湿热痹者不宜用。

四、毒副作用

续断入药安全性好,未见中毒的报道。个别人服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风团、瘙痒。

五、相似中药比较蛤蚧

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主产于广西、江苏等地。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用竹片撑开,低温干燥。用时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或者取蛤蚧块,黄酒浸润后,烘干。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平,味咸。

2.归经 归肺、肾经。

3.功效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主治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可单味浸酒服;或者配伍补骨脂、益智仁、巴戟天等,如养真丹。

2.用于治疗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的虚喘久咳。为治疗虚喘劳咳的要药,常配伍人参、杏仁、贝母等。配伍人参、蛤蚧补益肺肾、定喘止嗽,人参补益肺气以定虚喘。二者合用,使其补肺益肾、纳气定喘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肺肾两虚或肾不纳气之久咳喘急、动则更甚、四肢浮肿等症。配伍生地、麦冬,蛤蚧补肺定喘,生地清热滋阴,麦冬清热润肺止咳。三药合用,有清热滋阴、润肺定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肾亏虚所致之久喘或痰中带血者。

3.用于治疗酒渣鼻。蛤蚧粉、石膏(煅)各15g,轻粉、川黄柏各7.5g,青黛4.5g,共研细末,用50~120ml芝麻油调匀备用。用时加入冷水,以涂在皮肤上不往下流为度,涂药前先以温水洗净面部,再将药膏涂于患处,每日2次。

此外,近年蛤蚧在男科病中也有应用。男科病因复杂,补肾是关键。治疗中加用蛤蚧治疗不射精、无精虫、阳痿,均有效。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研末服,每次1~2g,每日服3次。亦可浸酒服,或入丸、散剂。

2.用药注意 对风寒感冒咳嗽气喘,或大叶性肺炎或气胸之咳喘气短之人忌食;凡属阴虚火旺体质者忌食。

四、毒副作用

蛤蚧醇提取物脂溶性部分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24g/kg左右,水溶性部分的半数致死量与其相近。蛤蚧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35g/kg。用相当于成人剂量50、100和200倍的鲜蛤蚧乙醇提取物及相当于成人剂量50倍的蛤蚧脑匀浆给小鼠灌胃,用相当于成人剂量25、50和100倍的哈蚧乙醇提取物给犬灌胃,观察72小时,各组动物均未见毒性反应。临床曾有应用蛤蚧定喘丸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的报告。

五、相似中药比较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寄宿生在蝙蝠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主产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初夏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6~7成干,除去似有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一、性味与功效

1.性味 性温,味甘。

2.归经 归肺,肾经。

3.功效 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瘀。冬虫夏草主要用于补肾润肺、益气生津、平衡阴阳、延缓衰老、对防癌抗癌、贫血虚弱、乙肝、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起固本作用。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久咳虚喘,劳嗽痰血。

二、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可单味浸酒服用;或配伍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等同用,可增强疗效。亦可配伍仙灵脾、菟丝子、巴戟天等,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

2.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的久咳虚喘等。本品既能益肺肾之阴,又能平咳喘,常与胡桃肉、人参、蛤蚧等纳气平喘药同用。配伍北沙参、川贝母等,养阴润肺,止血化痰,治疗劳嗽痰血。

3.此外,病后体虚,自汗畏寒等,常用于配合鸭、鸡、肉类炖服,成为食疗之品用以辅助治疗,下面介绍几种方剂。(1)虫草鸭子:用冬虫夏草3~5枚,老雄鸭一只,去毛及内脏,将鸭头劈开,纳药其中,以线扎好,加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此方用于滋阴补肾。适用于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齿痛,失眠烦躁,手足心热,咳嗽气喘,腰膝酸痛等症。对乙型肝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红斑性狼疮等亦可用作辅助治疗。(2)虫草鸡:用冬虫夏草4~6枚,乌骨鸡一只,去毛及内脏,共炖服。此方用于补肾助阳,适用于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心悸怔忡,视物昏花,体虚易感冒,多汗怕冷等症。对乙型肝炎、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之肾阳肾精不足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虫草饭:用虫草1~2枚,洗净,放入高压锅内与米饭同时蒸熟后吃。每天1~2次,连服3个月到半年。此方作为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大三阳、小三阳的辅助治疗会有良好效果。

三、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 5~10g,煎汤或炖服。

2.用药注意 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独使用。

四、毒副作用

冬虫夏草为平补之药,久服方效,无明显副作用。图4-4 补阴药辨证论治

五、相似中药比较本章小结

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主要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又称补虚药。

一、补气药

1.人参 微苦,微温,味甘。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益智。为治脾虚、肺气虚的主药,为就脱扶危之良剂,亦是治疗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皆可以应用。

2.党参 性平,味甘。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脾虚食少,面目浮肿,久泻脱肛,或血虚、气血两虚之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

3.黄芪 性微温,味甘。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4.白术 性温,味苦、甘。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为健脾要药,又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妊娠胎动不安,不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本品。

5.山药 性平,味甘。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为平补气阴之良药。

6.甘草 性平,味甘。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7.大枣 性温,味甘。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主治脾虚食少,乏力便溏,血虚面色萎黄,妇女脏躁,神志不安。

二、补血药

1.当归 性温,味甘、辛。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久咳气喘。

2.熟地 性微温,味甘。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3.白芍 性微寒,味苦、酸、甘。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崩漏下血,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挛痛,盗汗,自汗。

4.何首乌 制首乌性微温,味甘、涩。生首乌性平,味甘、苦。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主治血虚萎黄,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崩带,须发早白;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主治体虚久疟,肠燥便秘,痈疽,瘰疬,皮肤瘙痒疮疹。

5.阿胶 性平,味甘。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三、补阴药

1.北沙参 性微苦,微寒,味甘。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劳嗽久咳,热伤胃阴,口渴咽干。

2.南沙参 性微寒,味甘。养阴清肺,化痰,益气。主治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气阴不足,咽干口燥,食少不饥。常用于热病后气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诸证。

3.麦冬 性微寒,味甘、微。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主治肺燥干咳,劳热咳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心烦不眠。

4.天冬 性寒,味甘、苦。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主治肺燥干咳,劳嗽咳血,顿咳痰黏,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潮热,盗汗遗精,肠燥便秘。

5.石斛 性微寒,味甘。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主治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胃脘灼痛,肾虚目暗,视力减退,内障失明,肾虚痿痹,腰脚软弱。

6.玉竹 性微寒,味甘。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主治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胃脘灼痛,肾虚目暗,视力减退,内障失明,肾虚痿痹,腰脚软弱。

7.百合 性微寒,味甘。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主治燥热咳嗽,阴虚久咳,劳嗽痰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8.黄精 性平,味甘。滋肾润肺,补脾益气。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内热消渴,肺虚燥咳,劳嗽久咳,肾虚头晕,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9.枸杞子 性平,味甘。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主治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视力减退,内障目昏。

10.墨旱莲 性寒,味甘、酸。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主治头晕目眩,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耳鸣,血热吐衄,便血尿血,崩漏下血。

11.女贞子 性凉,味甘、苦。补肝肾阴,乌须明目。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阴虚发热。

12.龟板 性寒,味甘、咸。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主治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囟门不合,心虚惊悸,失眠健忘。

四、补阳药

1.鹿茸 性温,味甘、咸。补肾阳,益精血,生精髓,强筋骨。用于治疗气血亏虚之证。还有调冲任、固崩止带的良效,治疗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内托之功。

2.巴戟天 性微温,味辛、甘。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筋骨痿软,腰膝疼痛,风湿久痹,步履艰难。

3.淫羊藿 性温,味辛。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筋骨痿软,风湿痹痛,拘挛麻木;更年期高血压症。现代用于肾阳虚的喘咳及妇女更年期的高血压等,亦有较好疗效。

4.肉苁蓉 性温,味甘、咸。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主治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5.补骨脂 性温,味苦、辛。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主治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肺肾虚喘,五更肾泻;外治白癜风,斑秃。

6.益智仁 性温,味辛。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主治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涎唾。

7.菟丝子 性温,味甘。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带下,目昏耳鸣,脾肾虚泻,胎动不安;外治白癜风。

8.杜仲 性温,味甘。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习惯性流产等。杜仲能补肝肾而强筋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肾虚腰部酸痛,这是它的特长。至于它又可用于胎动不安,也是由于肝肾不足、冲任不固所致。据近代研究,本品又有降血压作用,这是它在临床应用上新的发展。

9.续断 性微温,味苦。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主治肝肾不足,腰痛脚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胎动欲坠,崩漏经多。

10.蛤蚧 性平,味咸。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主治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11.冬虫夏草 性温,味甘。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瘀。冬虫夏草主要用于补肾润肺、益气生津、平衡阴阳、延缓衰老、对防癌抗癌、贫血虚弱、乙肝、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起固本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