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玉明临证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3:15:08

点击下载

作者:尹远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查玉明临证经验集

查玉明临证经验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查玉明临证经验集/尹远平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817-4

Ⅰ.①查… Ⅱ.①尹… Ⅲ.①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69727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查玉明临证经验集

主  编:尹远平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8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817-4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写委员会

主 审 李国信

主 编 尹远平

副主编 (按姓氏笔画为序)

    江 红 姜春梅 徐月英 臧天霞

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依兰 马 尧 王 永 王传舫

    付 冰 衣永强 李煜俐 杨 潇

    岑 超 张 晗 张妤姝 张晓枝

    张晓波 陈 巍 陈俊志 金 哲

    查 杰 姚 祈 郭 菁 袭 麟

    梁凤天查玉明简介

查玉明(1918-2015),男,回族,辽宁省新民市人,中共党员,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查老1918年2月10日出生于沈阳新民市,16岁师从盛京世家中医杨耀泰先生学习中医。1942年考取行医资格,行医于沈阳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沈阳市北市区中西医医院祠堂街卫生所所长,沈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沈阳市中医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中医师、教授。查老从医70余载,博学多闻,济世爱民,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第一批、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被聘为辽宁省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新药评审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委员,《辽宁中医杂志》编委会委员;曾参加国家《药典》全国审稿定稿工作;曾任沈阳市中医药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阳市卫生局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顾问,中华药学会辽宁分会顾问,沈阳市中医专家临床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及沈阳市中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辽宁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沈阳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沈阳市民委委员等职,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编简介

尹远平,198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名老中医高徒,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人,辽宁省名中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尹远平主任医师毕业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谨遵古训,注重运用中医四诊手段望色、观舌、听音、切脉、询病,搜集疾病信息;根据中医八纲、脏腑、气血、营卫等辨证方法,分析疾病;依据中药升降浮沉、四气五味、归经,选方用药。从不妄下断言、盲目处方。她于1997年师从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查玉明主任医师学习,专攻内科杂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历经三年,经主管部门严格考核验收,以优秀的成绩,满师出徒,全面掌握了查老对糖尿病中医新辨异治的经验和皮肌炎中医的辨治五法,并将查老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提炼,运用古典医籍理论加以诠释,丰富其理论内涵,使名老中医之宝贵经验得以继承并发展。

在临床上将查玉明老专家的学术思想,结合中医经典理论潜心研究,兼收并蓄,按照“三因制宜”理论,提出北方临证当“阴精、阳气并重”的观点,既重视固护一身之阳气,又不忘滋养人体之阴津。在临床中,多以固护气阴为准则,辨证施治,收效显著。尤其在消渴病、眩晕、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疾病的辨证论治中,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尹远平主任医师毕业后还曾得益于针灸名家眼针疗法创始人彭静山教授、军中名医葛书翰教授、史正修教授等针灸大家的真传亲授。擅长亦药亦针,巧妙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她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省级科研课题三项,多次赴境外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第一章 成才之路第一节 医事传记一、学医经历

查老幼时家境不裕,无力攻读学业,同时受祖父业医的影响,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16岁始师从盛京中医世家老中医杨耀泰先生门下,发奋学医,寒窗八载,深得其言传身教,对杨氏内、妇、儿科疾病审证论治、施方用药经验,尽得精传,领悟极深,深得杨氏赞赏。为求系统学习,于1941年考入当时的奉天汉医学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班,并以优秀的成绩结业。1942年考取行医资格,行医于奉天,久负盛望。

查老平生以求学研读为乐,在学徒期间,白天跟师侍诊,夜晚挑灯苦读。查老先从《三字经》《汤头歌诀》及《药性赋》读起,不断深入,相继又攻读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及《脾胃论》《格致余论》《诸病源候论》《医林改错》等中医学专著,查老言:只有熟读,才能活用。有些经典句段,至老仍能背诵如流。为夯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两次深造。1951年于沈阳市中医进修学校以优异成绩第一期毕业,1956年于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毕业。通过两次系统学习,使其早年所学中医药理论得到进一步升华,对现代医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查老常言: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则难为医也。故而查老遍读经典,博览群书,穷究其理,精学医道,鹤发盈首,未曾释卷,以学为乐。二、临证经验

查老主张,临床医家不能脱离实践,离开患者,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查老行医70余载,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通过医疗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古为今用,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科学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提出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新观点

查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辨证治疗体会,认为“三消辨证”,较为笼统,不能涵盖糖尿病辨证论治的全貌。故而打破成规,对“三消辨证”方法大胆质疑,认为“三消辨证”不甚明确,依据传统的医学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糖尿病辨证施治新理论,创立消渴辨证新体系。提出“肝肾阴虚系其本;肺胃燥热谓其标;湿热湿寒为其化;气阴两虚乃其常;痰浊阻络多其变;火湿浊瘀曰其因;阴阳衰竭终其果”的思辨论点,将消渴病之不同阶段、不同表现归纳五个证候群,即:燥热证、湿郁证、气阴两虚证、瘀阻脉络证、阴阳虚衰证及四个兼证,据证施方,得心应手,自成一家。

2.创立“五脏一体论治冠心病”新理论

集几十年临床之经验,认真研究冠心病之发病原因、病变机理,认为:冠心病,虽然病变在心,但与其他四脏之盛衰密切相关,其发病根源在肾、代谢在脾、变动在肝、其气在肺、归宿在心(病变在血脉),以中医整体观念,创立了“五脏一体论治冠心病”新理论,并经临床验证,收效甚佳。

3.中医论治慢性肾炎新观点

查老依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以“水肿尿少从肾治,无肿虚衰益脾源”为核心的治疗慢性肾炎的临证思辨特点。①水肿日久,应采取扶正固本之法,塞因塞用,补其虚而利其水。②慢性肾炎始发于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当以“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为原则,采取滋补肝肾、益气固精之治法。③蛋白尿的形成,主要病变在脾、肾。治疗应从脾、肾着手。④基于上述思辨特点,将慢性肾炎分为三个证型,即: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灵活辨证,遣方用药,多起重疴。⑤自拟九龙汤方剂,其功能:补肾养心、滋阴制阳、健脾益气、涩以固脱。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4.提出中医辨治皮肌炎五法

根据70余年医疗实践,病证结合,审证求因,精选方药,总结出对皮肌炎的中医辨治五法。查老认为,皮肌炎属中医学之“皮痹”“肌痹”“风痱”“虚损”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卫外不固,以致毒邪内侵,伤及肺脾,从而导致阳气不足,邪毒外中,皮肤、肌肉、经络之气血痹阻不行,营卫失和,肌肤失养,以致皮肤变硬,肌肉萎缩,肌瘫不用。治疗当视其临床表现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施以温阳益气、扶正起衰;驱逐寒邪、温通经络;益气血、复化源;养血润燥、化瘀通络;清热化湿、消肿解毒等法则,方能收显效,起沉疴。

5.以痰瘀论治高脂血症

根据7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以“升清泄浊、逐痰行瘀”为原则的治疗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经验。《内经·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查老认为凡饮食物之稠厚者,具有黏稠、涩滞、沉着的特点,谓之浊脂,与现代医学中的血脂含义极为相似。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痰浊、瘀血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营养过剩伤及脾阳,水湿不运,聚而生痰,痰浊久积,气滞血瘀,导致浊脂瘀积,形成高脂血症。其发病机理主要与是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脾之运化功能对脂类代谢最为重要。

在治疗方面,根据痰浊与瘀血在疾病的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特点(《血证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及其临床表现偏重的不同,将高脂血症分为3类进行辨证治疗,收效甚佳。血脂偏高型,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浊,除脂祛垢,畅通血液,采用导痰汤加减;血液黏稠度偏高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滞通络,采取丹参桃红四物汤化裁;二者兼而有之,属痰瘀互结者,治以活血化瘀、利湿祛痰为主,方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6.以“治水必先治气”为原则论治肝硬化腹水

查老认为肝硬化腹水,其病机或因肝病及脾,脾虚水泛,聚而为臌胀,或因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湿阻血瘀,湿瘀互结而发病。究其理终因于气,或为气虚,或为气滞。气为血与水之帅,气行则血行、水行,气滞则血瘀、水停,故治水必先治气。治疗当求其本,以扶正祛邪为正治,缓图可以收功。治法有二,一是益气健脾、化湿行水;一是理气化瘀、养血柔肝。在施治过程中,查老始终认为治标与治本的关系问题是决定肝硬化向愈转化的关键,务必遵照“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攻补兼施,方不致误。

查老论治肝硬化腹水立法有四:一是调理脾胃,常以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化裁;二是疏肝理气,多予逍遥散加味;三是培补肝肾,采用甘露饮或猪苓汤加减;四是养血柔肝,多以丹参四物汤倍加黄芪,或八珍汤加味。

7.以温肾阳、益心气立法论治慢性心衰

在慢性心衰的辨证论治中,抓住“阴胜则内寒”“阴胜则阳病”的病变规律,注重其标在心,其本在肾之病理特点,既重视痰饮、瘀血内停之标实证,又不忽略心阳虚衰之本虚候,依据“因其衰而彰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理论,从“益火之源”着手,以温肾阳、益心气之法为立法之旨。运用温阳利水、益气化湿的治疗方法,以真武汤为主,自拟抗衰温化汤,重在温补化气,从而达到阳复阴化、气化水行,肿消悸安的目的。查老在辨证施治中,首先以扶正为主,因为正复则邪可去,气充则血畅行。查老主张心衰尚未改善者,切不可化瘀攻邪,否则徒伤其正也。正气愈虚,气血愈难恢复,邪气愈盛,从而导致病势恶化。待心衰控制后,在益气的同时兼以化瘀,攻补兼施,方为正治。

8.以温病学说为依据,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查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之经验是以温病学说立论,根据“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理,指导本病论治。①毒热内蕴(初期、急性发作期),采取清热解毒、养阴益心之法,宗以清营解毒汤。②气阴两虚(心律不齐),依“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汤”之训,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复脉之法。采取复脉汤化裁。③气血亏损(末期、恢复期),据《难经·十四难》之“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当益气血,和营卫,复化源,固本培正。方用生脉散加强益气复脉之功,合当归补血汤滋阴养营、大补气血,临床屡用屡效。

9.巧配药对

查老在几十年医疗实践中,依据临床辨证与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质,在吸取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很多独特的用药经验和用药规律。如大黄与黄芪配合、人参与附子配合、大黄与附子配合、附子与白术配合、黄芪与附子配合、附子与干姜配合、赤芍与白芍配合、珍珠母与远志配合、佩兰与苍术配合、红花与细辛配合所组成的“药对”,在临床组方中,针对性强,对提高疗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10.独创有效验方十余首

查老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创立多首行之有效的验方。如治疗神经官能症、不寐证之明志汤;治疗慢性心衰之温肾救心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之熄风汤;治疗前列腺肥大、尿闭之宣导通闭汤等,临床应用,每每收效。

11.谈用药之道

跟师偶兴随谈用药之道,贵在切病,药必对症,有的放矢。对初病邪实,正气未衰,利在速战,首先祛邪,邪去则正安。邪实热盛非大剂重剂不能克制。如通腑泻热之大承气、风寒两解之大青龙,一下一汗,取其剂量宜重,方能奏效。以及辛凉重剂白虎汤,阴虚液涸增液之类,一清一润,非重用不为功。但是,施用大剂重剂务须辨证精确,用之有据,不可滥投,安危立见,邪之不去,留之生变,当以除邪务尽。当久病正虚,应先扶正,用药力求和缓,不宜急切图功,滥投峻剂,妄伐无辜,遗留后患。扶正应取气味甘温性润和缓之剂,且应剂小量轻,如小建中汤,建立中气,体虚可复;小柴胡汤调和营卫,皆补益之剂,不宜辛燥苦寒,以免损伤胃气。或如辛凉轻剂桑菊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可去实,取其药少量轻,力不太过,中病即止,不伤正气。药量之轻重取决于证。掌握分寸,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勿太过,勿不及。多量则损伤正气,药轻则不达病所。据证施方用药,慎重而精详,圆机而活法,应有独到见地。

12.变方原则

证候是疾病的反应。“藏居于内,形见于外”。“察外形,以知内变”。方药是依从证候变化而变化。证候的改变,就是变方的原则,方药以证为准绳。但每一证包括许多症状,药味亦随之增减,辨证精细,立法得当,方药无误,效如桴鼓。

13.肝阳证用药特点

肝阳有余,介类以潜之(牡蛎、石决明、龟甲),柔静以摄之,味有酸收(枸杞子、白芍之类),佐以咸寒(羚羊、玄参、地龙),清其营络之热,则升散伏矣。如:龙骨、牡蛎、石决明,建瓴汤等,使肝平阳自潜;地、芍、代赭等,使阴充阳自敛。三、学术主张

在学术方面,查老一贯主张融百家之长,不拘成见。在临床上,查老集李杲、朱震亨、王清任之所长,在疾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尤其重视气、阴与瘀血的作用。查老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瘀血乃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医家不可小视。在糖尿病的辨治中专立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特设气阴两虚证、血瘀痹阻心脉证,充分体现了查老重视气、阴与瘀血的学术思想。

1.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查老常谓为医者,当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深悟其道,兼收并蓄,不得偏执。金元医家,各有千秋,查老在几十年临证过程中,融朱震亨、李杲之长,注重阳气和阴津在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中的作用,提出了气阴两虚的辨证分型,应用临床,辨证有理,疗效显著。查老在临床中多承清代王清任之活血化瘀学术思想,他认为《医林改错》,独辟蹊径,发展中医气血理论,创立“活血化瘀”学说,补前人之未备,为后学之启迪。“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三个逐瘀汤,条分缕析,论证清晰,功能明确,乃其临证智慧之结晶,极受后世赞赏。“补阳还五汤”更具有实用价值,古方今用,丰富了中医学异病同治之理论。对现今之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师古不泥 重在创新

查老主张:为医者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但不应拘泥于古人之一药一方,一生刻意遵循宗古方宜活而不离其轨、师古意当变而不泥其方之原则。在师从古人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其提出的“糖尿病论治新观点”“标本兼治论治慢性肾炎”“五脏一体论治冠心病”“皮肌炎新辨异治五法”等均有重要影响。

3.中西结合 融会贯通

查老不仅精通中医,而且对西医亦无门户之见,认为这两种医学体系都是面对病人,当互为借鉴,扬长避短。主张临床当病、症结合,认识疾病。提倡现代科学检测方法为我所用。耄耋之年时,仍对西医学之新技术力求明了,为我所用。在临床诊治方面,刻意求精,每遇奇症,不为西医病名所惑,扬中医之长。对复杂疑难重症,运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析病论治,力求实效。

查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医人才培养工作近70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精于内科,尤对治疗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及肝肾疾病颇有建树,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立学术专著1部,参与编著10余部,获科研成果2项(详见书末)。第二节 读书心要一、经典医著 重点研读

查老常言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黄帝内经》乃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系临床各科之理论基础;《伤寒论》《金匮要略》则为《内经》理论的发展,临床证治之规范,多示人以法,使之有章可循。此三部经典可谓医书之圣,乃学医必读,务须精读深透,悟其精髓,方能触类旁通,辨证有法,临床有据。查老对这三部医书情有独钟,每遇沉疴怪疾,务必复习研读,寻求根源、法则,古为今用。在查老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在糖尿病、皮肌炎、水肿等疾病的辨证论治及对小柴胡汤、真武汤等方剂的应用上,均体现出了对“四大经典”之精髓的深刻理解。

李杲之《脾胃论》、朱震亨之《格致余论》亦被查老列为精读强研之典籍。经多年细心研读,深刻领悟其学术思想的内涵,并将两者学术观点融会贯通,结合临床实际,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益气养阴之论治特点。

查老在临床中,每遇复杂疑难重症,必研古籍,析病论治,多据经旨,往往一箭中的,数起沉疴。故而查老常寄语后学:夯实基础当钻“四大经典”;灵活思辨当法“金元四大家”;学杂病以《医宗金鉴》为好;学妇科以《傅青主女科》为优;中西医汇通当读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辨治气血当宗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治新感伏邪,取法叶(桂)、吴(瑭)。二、名医经验 博采兼收

查老对前人之经验博采兼收,不拘泥于一人、一方、一药。对历代医家之经验,认真学习、领悟其道,取其精而去其粗,使其为我所用,为今所用,为现代所用。

1.活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为清透少阳、扶正祛邪而设。主治“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之证。然查老深悟《伤寒》之精髓,依据“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原则,将小柴胡汤广泛、灵活地应用于临床之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产后发热、感染性发热等,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查老认为发热是邪正交争的反应。各种疾病引起的发热,只要审证明确,把握主证,施用小柴胡汤辨证加减,必当奏效。

2.秉承李杲、朱震亨之长,重视益气养阴之法则

查老认为李杲以脾胃立论,谓脾胃为元气之源,精气升降之枢,提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学术论点,虽重视脾胃,偏于补阳,然并未疏于养阴;震亨主相火病机立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学术论点,重视肝肾,偏于补阴,但亦未忽视益阳。李杲强调后天,震亨注重先天,一补其阳,一养其阴,为后世医家临证论治开辟两门大法。然李杲方多升提温燥,久服恐劫肾伤阴也;震亨方多苦咸寒、滋腻之品,常服恐伤胃阳也。故医者当吸取两家之长,去芜存菁,兼收并蓄。从而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益气养阴之辨证论治特点。

3.重视瘀血之病机,善用活血之治法

中医界对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多有评品,褒贬不一。然查老认为《医林改错》独辟蹊径,发展中医气血理论,创立“活血化瘀”学说,补前人之未备,为后学之启迪。尤其所创之“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三个逐瘀汤及“补阳还五汤”,条分缕析,论证清晰,功能明确,乃其临证智慧之结晶,实为可传世之方。查老在临床中,取其所长,古方今用,在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治疗中,重视瘀血之病机,善用活血之治法,取得了显著疗效,丰富了中医学异病同治之理论。三、博览群书 知古达今

查老认为医学是益精至微的一门学问。中医学更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要想学好中医,做好中医,只有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融为一体,方可古为今用,才能做到观病识病出神入化,医方医理博大精深,成为富于经验的临床家。

查老自学徒开始攻读医书,求识若渴,每日必读。从《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读起,直至《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金匮要略》,凡能接触到的医书,必然通读。其中经典者,反复读,甚至终生读。查老常言: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前人之论著乃对临床经验之高度概括,必有可借鉴之处,当多读、多想,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对我们今天的临床都有指导。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结合今天的临床延用、丰富、继承、发展;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结合今天的临床避其误区,少走弯路。正因为查老博览群书知古达今,所以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各种疾病,引经据典,灵活辨证,遣方用药,多有创见。从而做到救厄危难,数起沉疴。四、治学方法 重在精通

查老最欣赏的名句是“书经三复有余味”;“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则难为医也。”其实,这也是查老几十年来读书的体会。查老读书,在博览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对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的书籍或章节力求精通。查老认为所谓精通,一是精,二是通,不精则无以通。精,即专一、深入、极致,也就是掌握书中之精髓,把握其要义;通,即通达,彻底明了,没有障碍,也就是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见证能识,立法有据,不至为复杂的症状所惑。要达到精通,首先必要精读。一读知皮毛,二复明筋肉,三复通脏腑。书必经三复方可明其理,辨其道,通其精。对古典医籍必须反复研读,反复揣摩,像消化食物一样,才能将书中之精华,消化吸收,兼收并蓄,在临床中才能游刃有余。第三节 临证要诀一、临证技巧

1.望诊

查老望诊以望面色、望舌象为主。

望面色:人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望面色可知气血之盛衰,辨病邪之属性,明脏腑之虚实,测预后之转归。面色萎黄不泽,为气虚血少,无以上荣;面色晦暗,甚或黧黑,乃肾阳衰微,无以光照所致;面色白,主寒、主痛;面红属热盛;面青则为肝阴亏虚所致。

望舌:五脏六腑之经脉皆直接或间接与舌象联系,其中尤以与心、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舌苔禀胃气而生,故望舌质、舌苔可知脏腑之病变。若舌色暗紫,或瘀斑,多见气滞血瘀,痹阻心脉;若舌质淡胖,苔薄白,或腻,多见气虚、痰浊痹阻心阳。望舌下络脉是查老望诊的又一特色。“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查老根据几十年之临床经验,认为望舌下络脉充盈与否,可辨病之深浅,瘀血之轻重,预后之凶善。若舌下络脉怒张、粗大、色暗,程度越重,显示病势较深,瘀血较重,病程较长,治疗相对难。反之,显示病势较浅,瘀血较轻,病程较短,治疗相对容易。

2.问诊

查老临证必问寒热、汗出及二便。

问寒热:明辨阴阳,畏寒怕冷为阳气不足,五心烦热为阴津受伤,大热伴口渴为内热炽盛。

问汗:问汗可知虚实、寒热。自汗出乃阳虚、气虚之故,盗汗为阴虚内热之因。

问二便:查老临证必究二便,查老认为大便通畅与否,提示病之虚实。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大便通畅,说明六腑功能尚未失调,不须用药调理;如长期便溏腹泻,说明脾肾两虚。大便干燥不行,乃胃燥肠枯,是实证;若老年便秘,乃津液耗损,肠蠕动过缓,导致长期便秘,是虚证。便结不行,腑气不通,其病机多为大肠传导失调,必须通便,或清或降,或下或润,使毒热得泄,瘀滞得散,升清泄浊,不致堆积。高脂血症的形成与加重,多数与大便相关联。

3.自拟问诊歌

在传统“十问”的基础上,查老根据临床经验,又增四问。“欲求下焦询腰痛,肝胆脾胃按腹行,气阻胸闷心肺病,不眠脑肾系神经。”即:欲了解妇科、肾、尿道等疾病要问腰是否疼痛;触按腹部可了解脾胃、肝胆系疾病;问胸闷气阻之症可知是否气机不畅失于宣降,或血行不畅,心脉失养之疾;问睡眠可了解脑、肾及神经系统是否异常。

4.辨证论治,灵活施方,精选用药

查老一贯坚持宗古方宜活而不离其轨,师古意当变而不泥其方之原则。临床力求实效,刻意求精,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复杂疑难重症,依据经旨,析病论治,据证立法,依法制方,往往经方、时方并用,随证加减,不为一方一药所限。如消渴之燥热证,由于阴阳燥化,燥热内燔,伤阴损液,津营枯涸,故临床表现“三多”症状明显。治疗既当清除内燔之燥热,又当固护枯损之真阴。治则:“热者寒之”,采取辛寒清热、甘寒生津的白虎汤,意在祛亢盛之火,使津液自生。根据“瘅热焦渴”,瘅为热邪,“壮火食气”,热淫于内,真阴内乏,热伤元气,非白虎莫属,务加人参(西洋参为佳),以固正阳、益气阴,白虎祛邪阳,邪重非其力不举,火去则津回,消渴自止。白虎汤方内粳米调护胃气,不致因其寒而伤胃。查老常以山药代替粳米(仿张寿甫法),山药取其既能补气又能养阴之功;配以苦寒胜热、甘苦化阴以救肾水的大补阴丸,取其泄热养阴、滋阴降火、保存津液也。朱震亨立方原意为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制定,两方合用,一祛其火,一填其水,泻火养阴并举。佐甘寒养液之麦门冬,味苦咸寒启发肾水之玄参;配加滋养胃肾之阴、生津止渴的玉竹、天花粉,对“三多”症状明显者收效甚捷。二、心得体会

1.虚心求教,勤奋好学

所谓虚心求教,即初入临床,要向老师、长者求教,学习临证之经验、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学习如何观病、识病、治病。勤奋好学,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有“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态度,才能掌握更多的临证知识,尽快成为一个好医生。

2.名师教诲,熟读经典

要想成为一个精于临床的医生,一是要有名师的教诲,二是要熟读经典。名师的教诲可以使人获得很多宝贵的间接经验,学会良好的治学方法、思维方式,缩短成才的路程。所谓经典,即经过历代医家传承下来的,作为临证思辨、立法、处方、用药标准的医学古籍。熟读经典是成为医家的基本功。熟读经典才能学医识,明医理,知医术,才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知古达今。这是查老成为当今名医的亲身体验。

3.勤于临证,结合实际

查老认为临床医家不能脱离实践,尤其中医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中医理论源于实践,受验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创新于实践,成功于实践。故实践者,为中医临床家之第一要务。若脱离实践,离开患者,医者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勤于临证,勤于实践,结合实际,在临床中详察隐微,明辨虚实,通权达变,圆机活法,方能精于临床。查老成功之路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4.不断总结,潜心钻研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把临床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出来,认真研究,追求其所以然,再归纳出新的理性的思辨原则、用药规律等,用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实际上,总结钻研的过程就是再提高的过程。

5.求真务实,勇于创新

这是查老临证的又一特点,即在总结钻研的基础上,尊重临床实践,开拓创新,使中医理论、辨证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查老认为人类在不断进化,社会在不断发展,医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要想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就必须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师古不泥,敢于质疑,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正是因为如此,查老才敢于在消渴一病的辨证论治中,打破常规,质疑“三消”,创立消渴辨证新体系。从而,为当今之医家认识消渴、论治消渴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使祖国医学对消渴的认识更趋完善,理论内涵更加丰富。第二章 专病辨治第一节 糖尿病临证思辨经验一、打破陈规,创立糖尿病辨证新思路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多以“消渴”“三消”论之。早在《内经》中就有消渴病的记载,如消渴、消瘅、消中、肾消、脾瘅等,这些病名根据临床证候而命名。古以三消辨证延用已久,然查老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从客观实际出发,感到“三消”辨证不甚明确,如本病之始,“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并见,“三消”辨证界限难分,是其一;本病多迁延难愈,病之渐多气血两耗,正气虚衰,不但“三消”症状不明显,反见形寒,动辄虚汗,甚则浮肿,气弱少神,一派虚衰证候,无“三消”症状何谈“三消”辨证?是其二;本病多有隐性发病者,本无“三消”症状可察,又怎可以“三消”论治,是其三;本病后期,气血衰惫,精气被夺,阴阳俱损,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不见“三多”症状,何谈“三消”辨证,是其四。因此,查老认为“三消”辨证方法不尽其全,不能涵盖糖尿病辨证的全貌,应当根据糖尿病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现不同的证候,以及其由实转虚的变化规律进行辨证施治。不可拘泥于“三多一少”或“三消”之分机械地对症施治。

查老集70余年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始于“阴虚”引起的“燥热”。阴虚重点在肝肾;燥热表现在肺胃。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愈虚。热之极由于阴之虚,而阴之虚由于热之甚,二者互为因果,符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阳明为燥土之腑,邪易从燥化,燥化灼阴耗营,火热炽盛则消谷善饥而多饮。少阴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易于从寒从热,邪从热化,烁阴损液,阴亏则火动,肾关开阖失利则多溲,临床尤以中、下消为常见。查老认为消渴日久,或误治、失治,则燥热耗气伤阴,使湿浊瘀血从内而生,病情由实转虚,导致气阴两虚,或虚实夹杂,或阴阳俱虚之危证。在总结临床辨证施治经验的基础上,查老将消渴之病变机理归纳为:肝肾阴虚系其本(各种因素化火伤阴,肝肾同病);肺胃燥热谓其标(初期多见肺胃证候);湿热湿寒为其化(太阴湿化,郁久化热,脾阳虚衰,湿寒内生);气阴两虚乃其常(由实转虚演变规律);瘀浊阻络是其变(久病入络致瘀,深化发展);火湿浊瘀曰其因(燥热化火、湿郁化浊、久病致瘀);阴阳衰竭终其果(后期精气被夺、多种并发症)。这一概括,明确了各脏腑之气血、阴阳、虚实、寒热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据此,查老打破陈规,独出心裁,创立消渴辨证施治新方法,将糖尿病之辨证论治概括归纳为燥热证、湿郁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阴阳虚衰证等五个证候群进行论治,使消渴病的临床辨证施治有了新的突破与进展。二、师古不泥,审证求因,灵活用药

查老论治消渴,刻意求新,据证施方,规范用药,独具特色,自成一体。查老认为,糖尿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具有发病率高、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并发症多、治疗难的特点。故见证有虚实,证情各异,一病多证,兼证有别。因此,某一方法、某一方剂、某一味药都不能包揽通治本病的始终。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故临床不可拘一方,务须审证求因,据证施方,方能收效。

治疗中当据不同证候,采取不同的治法,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物。从治法上分,如:实者泄之,宗黄连解毒汤、抽薪饮;热者清之,宗白虎汤、甘露饮;虚者补之,宗四君子汤、生脉散;损者益之,宗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劳者温之,宗二仙汤、肾气丸;瘀者消之,宗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燥者润之,宗麦门冬汤、玉泉丸;湿者燥之,宗加减白术散。常两方联合运用,屡见成效。随症加减:大便燥结加当归、火麻仁养血润燥;肢端麻痛(神经炎)加红花、细辛温经止痛;尿道灼热阴痒(尿路感染)加胆草、黄连利湿清热;大便稀溏加山药、莲肉助脾益气;腹胀加金铃子、大腹皮降气行滞;疖肿疮疡加黄连、公英清热解毒;口渴甚加葛根、生石膏鼓舞胃气、生津止渴;皮肤燥痒加夜交藤、蝉蜕润燥止痒;目昏不明加决明子、沙苑子养阴明目;消瘦加菟丝子补不足,肥健肌肉;胃浊呕逆、酮症加芦根、佩兰降逆止呕、宣化湿浊;浊脂内蕴(高脂血症)加山楂、槐花化积散瘀、清营泄热。从用药上论,如:生脉散、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汤、益胃汤、地黄汤等具有养阴润燥、益营扶正之功效,可为治疗糖尿病的代表方。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两方相宜的配合,如上消以生脉散合白虎汤为基本方,意在润肺清胃,使胃火不致伤肺;中消以白虎汤合增液汤为基本方,意在清胃滋肾,使相火不致伤胃;下消以地黄汤合生脉散为基本方,意在滋肾补肺,滋上源以生水。总之,消渴病的治疗重在养阴润燥生津。根据不同证候可随症增减:渴甚加葛根、天花粉;腰膝酸软加首乌、枸杞、山茱萸;消瘦加菟丝子、苍术、鸡内金;潮热出血加丹皮、地骨皮;呕逆加芦根、佩兰;肢麻加鸡血藤;有瘀血征象加红花;目昏加决明子、蝉蜕;大便秘重用麦冬、火麻仁;大便稀溏加苍术、黄连、山药。三、消渴勿忘化湿

在医疗实践中,查老深感某一证型、某一立法都不能反映本病的全貌。在消渴论治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主张不限于上、中、下之分,不能拘于“三多一少”。认为消渴之发病除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虚衰等证型外,与脾虚、湿郁、痰浊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湿郁痰浊之因,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恣食辛热、营养过剩,生湿生痰、化热化浊而致。形成痰浊、湿郁是诱发消渴因素之一。《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说明,嗜食肥甘美味,营养摄取过剩,使脾气受伤,脾伤失运,则无以化湿,湿浊内蕴(脾伤则湿郁),郁久化热(脾热上溢则口甜),导致湿热互结,焦灼成痰。痰浊郁热阻滞于内,则气机受阻,津液不布,损阴伤阳,发为消渴。故脾伤气虚,湿从内生,积湿蕴热,湿热互结,是形成痰浊诱发消渴的重要原因之一。《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不节,损伤脾阳,脾阳伤则气虚,中州失运,升降失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湿郁内伏,聚湿生痰,蕴久形成湿热,伤阴耗气而发为消渴。

脾喜燥而恶湿,脾气受伤易从寒而化,寒愈伤阳,脾阳不振,脾不散精,精微不布;久而先天之本失于后天之充养,肾气亦虚,失于固摄,则精脂下注,随小溲排出而多尿,形成消渴湿寒证。此证临床亦不少见。故查老认为由湿郁导致消渴,临床不可忽视。《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消瘅……偏枯……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本段论述进一步阐明消渴之病变进程及其变证与肥甘厚味伤脾助湿生痰关系极为密切。嗜食膏粱厚味,脾气受伤,运化失司,脂膏内积,则肥贵人;厚味肥腻,物积生热,热灼血耗阴,而生瘀积,气血不通,经络受阻,则发偏枯、痈疽疖肿,故古人有“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之说。临床实践证明消渴病变中并发痈疽疖肿、偏枯者,恒常有之。

湿郁所致之消渴,临床症状多不明显,病情隐匿、始无消渴症状,一经体检方能发现血糖增高,易于忽视。此症多见于老年人及妇女。脾气虚,湿气内盛则体胖。老年体弱及肥人安逸少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导致气虚湿盛,痰浊内生;且肥人多湿多痰。故老年及肥胖之人患糖尿病多见湿郁证(湿热、寒湿)。亦有形体丰腴女性病例,临床表现“三多”症状不显,始发于阴部发痒,经妇科久治不愈,理化检查方知血糖增高,此种病例屡见不鲜,易被临床所忽视,误治失治者兼有之。

查老认为精是气之本,气乃精之所化,精气来源于后天之本——脾,若脾气虚,精微不化,气血乏源,阴津不足,阳气衰微,正气不存,体虚不治,则病家亡矣,故湿郁为病,从脾论治,尤为重要。消渴变证多端,万变不离其宗,不越虚实二证而已。湿郁诱发消渴,论治勿循常法,强调立足于证,取法施方,从脾论治,善以平淡中和之剂,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宗法有三:其一,补脾益气、佐以养阴,此法主以甘温益气扶正之品,辅以酸甘养阴生津之物,既能助脾益气以行津液,又能升阳生津,使阳回阴复,气足脾运,散精于肺,以内养脏腑、外濡形体,生化之源不竭,改善消渴,其效甚佳。其二,健脾化湿,此法以平淡中和温养之参苓白术散为主,益气扶正,辅以辛温甘淡、化湿和胃、宣化湿浊之品,调理中州,使升降有序,水湿得运,脾健病去。其三,益气化湿、佐以养阴,此法适用于湿邪内伏、郁久化热,伴见气阴两虚之证者,方用四君子汤合甘露饮化裁,清而兼补,补脾助运、益气生津,折热而祛湿,湿热祛则诸证消,病状向愈。四、辨证分型

1.燥热证

为实证。

临床表现:血糖增高,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之“三多”症状明显。

病机:由于阴阳燥化,燥热内燔,伤阴损液,津营枯涸,胃燥火炽则消谷;肺燥灼津则消渴;肾燥阴损,开阖失度则多溲。

治则:“热者寒之”。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合大补阴丸加减(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西洋参、熟地、龟甲、黄柏、麦冬、玉竹、玄参、天花粉)。

方解:取辛寒清热、甘寒生津的白虎汤,意在祛亢盛之火,使津液自生。根据“瘅热焦渴”,瘅为热邪,“壮火食气”,热淫于内,真阴内乏,热伤元气,非白虎莫属。加人参(西洋参为佳),以固正阳、益气阴,白虎祛邪阳,邪重非其力不举,火去则津回,消渴自止。白虎汤方内粳米调护胃气,不致因其寒而伤胃(查老常以山药代替粳米——仿张锡纯法,山药取其既能补气又能养阴之功);配以苦寒胜热、甘苦化阴以救肾水的大补阴丸,取其泄热养阴、滋阴降火、保存津液也。朱震亨立方原意为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制定,两方合用,一祛其火,一填其水,泻火养阴并举。佐甘寒养液之麦门冬,味苦咸寒启发肾水之玄参;配加滋养胃阴、生津止渴的玉竹、天花粉,对“三多”症状明显者收效甚捷。

2.湿郁证

分湿热证与湿寒证。(1)湿热证

1)湿热证

临床表现:

血糖增高,高脂血症,形盛体胖,阴痒反复发作,小便灼热,口干不欲饮,或肢节酸痛,大便溏薄。

病机:

此证由太阴湿化,湿郁久则为热,热蒸更为湿,湿热互结,湿热下注则阴痒,湿留关节则酸痛。

治则:

清热化湿养阴。

方药:

甘露饮加减(黄芪、茵陈、天门冬、麦冬、生地、熟地、石斛、甘草、栀子、胆草、黄连、天花粉)。

方解:

方用甘露饮意在折热而祛湿,养阴以清热。方内黄芪、茵陈之苦寒,清肺火导湿热下行;二冬、二地之甘,养阴以清热;石斛、甘草之甘淡,养胃生津、滋阴除热;佐栀子、胆草通清三焦之火,除下焦湿热,伍黄连、天花粉意在清热解毒,控制感染,使湿热浊脂得除,多奏功效。

2)湿热兼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

血糖增高,形体丰腴、尿道灼热、淋证时发、阴痒明显、大便黏滞不畅、烦热、口干而黏不润、汗出乏力,舌色绛暗、舌苔薄黄、脉多弦滑。

病机:

脾胃受湿,郁热在里,湿挟热而化浊,致血液黏稠,湿瘀互结,湿邪内伏,郁久化热,耗阴伤气,故湿热常与气阴两虚相并见。

治则:

益气化湿、佐以养阴。

方药:

四君子汤合甘露饮化裁(西洋参、茯苓、白术、甘草、生地、熟地、天门冬、麦门冬、石斛、茵陈、黄芩、天花粉、黄连)。

方解:

四君补脾助运、益气生津,二地、二冬、石斛之甘,清胃肾之虚热,清而兼补;茵陈、黄芩折热而祛湿;加天花粉以助清热养阴生津之效;佐黄连苦能燥湿,湿热祛则阴痒止、淋证除。(2)湿寒证

1)脾肾两虚

临床表现:

血糖增高,形盛体胖、中满腹胀、食少纳减、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气弱神疲、形寒怕冷、尿频多、下肢酸重、阴痒,舌淡质,舌体胖大,苔白或灰白,脉沉而缓。

病机:

此证由脾肾气虚,中州失运,升降失调,湿从内生,易于寒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肾不固摄,精脂下注,随小溲排出而多尿。

治则:

湿得温则化,得阳则宣,当健脾固肾化湿,补其气,除其湿,调其气,行其滞。

方药:

采用平淡中和温养之参苓白术散加减(西洋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莲肉、砂仁、陈皮、黄芪、佩兰、鸡内金)。

方解:

四君甘温益气扶正,山药益脾阴、固肾精、气阴兼顾;莲肉健脾益气生津;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佐黄芪补中益气、升阳止渴;佩兰化湿和胃、宣化湿浊;鸡内金消食助化源,使气复津回,收效甚佳。

2)脾虚兼阴虚

临床表现:

血糖增高,形体肥胖、动辄虚汗气短、疲倦少力、食少纳减、大便稀溏、口干不欲饮、舌淡少津、口唇干燥、脉象虚缓或沉细无力。

病机:

精为气之本,气乃精之所化,精气来源于脾,脾气虚运化失职,精微不化,气血乏源,故气虚阴虚并见。

治则:

据“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治当补脾益气、佐以养阴。

方药:

四君子汤加味。

方解:

用四君子汤甘温益气扶正;配黄芪、山药助脾益气,以复脾虚肺损;伍以鸡内金健胃消食助化源,使气复津回;佐乌梅、白芍酸甘以养阴生津,既能助脾益气以行津液,又能升阳生津。诸药合用使气足脾运,散精于肺,以内养脏腑、外濡形体,生化之源不竭,改善消渴,其效甚佳。

3.气阴两虚证

此型临床多见。

临床表现:

血糖增高,“三多”症状不明显,消瘦乏力、动则虚汗、下肢酸软、咽干、气弱少神、尿频。

病机:

由于久病致虚,热伤气阴,由实转虚,正不胜邪。

治则:“虚者补之”。

方药:

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味。

方解:

生脉散酸甘化阴,益气养阴以敛汗;配合专能补气,鼓舞五脏机能之四君子汤,取其扶正、益气血生化之源之意;佐以益气力、补不足之黄芪、菟丝子;配以甘寒补水滋阴的枸杞、生地,补肝肾以复真阴亏损,全方起到扶正起衰之效。

4.瘀阻脉络证

多为糖尿病之并发症。

临床表现:

血糖增高,肢麻酸重,或肢端色变溃破,舌质绛,舌下脉络色青紫或瘀斑、瘀点等血瘀征象(多并发心、脑血管病及神经炎),兼有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

病机:

多由久病入络,病久致瘀,气虚血滞,气滞则血瘀,血行不畅,脉络失养则肢端麻痛。即《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之理。

治则:

瘀者消之(在消渴辨证的同时,务结合运用活血化瘀药)。

方药:

由于并发部位不同,选方因证而异,其见证有三:(1)心胸痹痛(心血管病):

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怀牛膝、丹参、葛根)。

方解:

方用血府逐瘀汤促进血液畅通,使瘀滞不积,佐以丹参,功同四物,通利血脉,善破宿血,专生新血,伍以葛根鼓舞胃气、解渴生津,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2)中风先兆(脑血管病):

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天花粉、全蝎、丹参、葛根)。

方解:

方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佐天花粉、全蝎息风解挛;配加丹参、葛根降低血黏度,使气行血活,血脉通达,脉络得养。全方合用气充血足,血脉畅通,可使肌肉神经机能恢复,达到症消病去之目的。(3)肢端麻痛(末梢神经炎):

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味(川芎、当归、熟地、白芍、桃仁、红花、桂枝、细辛、西洋参、天花粉、鸡血藤、钩藤、全蝎、怀牛膝)。

方解:

方用桃红四物汤化瘀活血、逐瘀行滞、益气通脉、促进血运,使经络畅通;佐桂枝、细辛温经止痛;伍西洋参、天花粉补气益血、生津润燥;配加鸡血藤、钩藤舒筋活络(扩张末梢血管),加全蝎、怀牛膝解挛止痛,引药下行,麻痛可除,有较好的效果。

5.阴阳虚衰证

多为糖尿病之后期虚损阶段。

临床表现:

血糖增高,面足浮肿,形寒肢凉,腰膝酸软,面色晦滞,舌质绛,舌下络脉色紫,可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合并糖尿病肾病,或合并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多种并发症。

病机:“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灵枢·决气》)多由失于适当调治,病变深化,由实转虚到衰,气血衰败,精气被夺,形成虚损重证。

治则:

损者益之(从肝肾论治)。

方药:

二仙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黄芪、怀牛膝、红花)。

方解:

方用温养苦泄、益阳和阴之二仙汤,方中“二仙”温肾阳,益肾精,以助阳生阴,知母、黄柏滋阴,当归养血,巴戟天温补肝肾,使肝肾得养,阳虚自复;合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使真阴亏损得以改善;佐黄芪补气,以益诸虚不足;怀牛膝强腰膝,益下元,使精充而骨髓健;红花化瘀和血,畅通经络。全方可补阳益阴,寓有阳能生阴之意。五、消渴用方心得

查老常用于消渴的遣方用药原则。(1)实者泻之:

黄连解毒汤用于三焦热盛所致口燥咽干及外阴炎、泌尿系感染,意在清热解毒,控制感染。(2)热者清之:

白虎加人参汤用于热淫于内、壮火食气、津液内烁所致大渴引饮、烦躁者,意在祛其亢盛之火。白虎祛邪阳,人参固正阳。(3)虚者补之:

气虚者,补之以甘,四君子汤益气助脾,意在使生化之源得复。生脉散补气益阴,意在使上源得滋以生水,用于热伤元气之气短倦怠、口渴多汗。(4)损者益之: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证,意在苦寒胜热,甘苦化阴。(5)劳者温之:

二仙汤温养苦泄、益阳和阴,意在以二仙助阳生阴,巴戟温补肝肾,知柏滋阴,当归养血,使肝肾得养,冲任气充,则阳虚自复。肾气丸补肾阳、滋肾阴,用于相火不足,虚羸少气,消渴小便多。阴得阳助而不衰,阳得阴济而不亢。(6)燥者润之:

增液汤甘寒,滋阴生津功著,意在养液复阴,增水行舟,滋阴以清热,用于营阴耗损、津液枯涸之证。麦门冬汤补中气、生津液,用于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玉泉丸用于阳明内热,烦渴多饮,热伤津液者。根据不同脉症,选择两方配合,灵活增减运用。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临证思辨经验一、五脏一体论治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中医学胸痹、厥心痛、怔忡之列。通过医疗实践发现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如年龄(中老年)、体质(体胖超重)、精神(情绪波动紧张)、内伤虚损(生活不节)、饮食(酗酒厚味)等,互为因果,多为诱发冠心病之主要因素。虽然病变在心,但与其他四脏功能密切相关。

查老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将其发病机理总结为:根源在肾(阴阳失调);代谢在脾(浊脂内积);变动在肝(气机阻滞);气本在肺(气血关系);归宿在心(病位在心、病变在血脉),显示五脏功能的内在关联,具有整体观,为指导本病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而言之,从生理来看,“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素问·五藏生成论》),说明心的功能受肾约束主持(水火关系)。心脏与脉相合,它的荣华反映到面色上,因为心属火,因此属水的肾脏能够制约心脏。肾藏精,为阴阳之宅、水火之脏、生命之根。精为气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来源于先天之真元,具有内养五脏、外濡形体的功能,是人体各个器官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心脏),推动十二经脉之循行。故肾气之盛衰关系到人体脏腑功能及抗病能力,对人体具有特殊意义。心以阴血为本、以阳气为用,血液的循行靠心气的鼓动。心气根于肾气的资助,心阳有赖肾阳的温煦方能推动有力。肾之精气不足则四脏供养减少、经络空虚。肾气一衰四脏皆摇,显示根源在肾之理。从年龄来看,“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唐代孙思邈亦云:“人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说明人到中老年,肾精阴气开始渐虚、五脏渐衰、阳气式微的特点。冠心病患者以中老年居多,青少年极为罕见。本病为慢性发病,很少见急性者(心梗除外),显示根源在肾之理。

饮食不调,嗜酒厚味,损伤脾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脾阳不运,反生痰湿,浊脂内积,上犯心胸则痛。脾之运化功能失调,精微不化,代谢障碍。饮食物厚者为“浊脂”,转归于心,即“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素问·经脉别论》)。或体力活动较少的人,“久卧伤气”,气虚则胖,增加心脏负荷。可见五脏之中脾肾功能早已被临床重视。古之李杲倡导补脾益气,朱震亨主张养阴益肾是有道理的。

精神紧张主要影响内脏的气机,使疏泄失常,变动在肝,气机阻滞,气滞则血瘀,可导致心胸痛;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阳亢化风(高血压),阴津耗损,心脉失养,可致心胸痹痛(多见血液流变学异常)。

肺为诸气之本,上司呼吸,下注心脉,肺主气、主血,主持血液之循行,若肺气虚则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心肌失养则心动过缓;气虚则血滞,痹阻心肺则闷痛,显示出气本在肺之理。

冠心病临床表现既有阴阳气血本虚证,又有痰浊、瘀血标实证,查老在论证方面总的精神是注重五脏间的相互联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冠心病临床证治分为虚、实两大类。

1.虚证

常见4组证候群。(1)心脉亏虚(多伴心律不齐)

1)阳气虚衰(心动过缓)

临床表现:

心胸闷痛外,心悸,气短,神疲,脉见迟涩或结代。心电图示心动过缓、T波改变或室早。

病机:

本证系由久病阳虚气耗、鼓动无力、心肌失养所致。

治则:

温阳益气、养心复脉。

处方:

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

用药:

红参、麦冬、五味子、黄芪、桂枝、仙灵脾、甘草、茯苓、大枣。

方解:

生脉散增强五脏机能;黄芪大补气血;桂枝、仙灵脾温心脉;茯苓、甘草、大枣养心气。全方意在温阳复脉。

2)气阴两虚(心律不齐)

临床表现:

心胸闷痛外,气短,怔忡,舌绛红少津,脉结代,心动悸。心电图多提示:频发室早,心律不齐。

病机:

本证多由病久日深、真气内虚所致。

治则:

益气复脉、养血宁心。

处方:

炙甘草汤加减。

用药:

炙甘草、西洋参、黄芪、桂枝、阿胶(烊化服)、生地、麦冬、炒枣仁、生姜、大枣。

方解:

生地、麦冬、阿胶滋阴补血;西洋参、黄芪益气养心;炒枣仁安神;甘草缓中;生姜、大枣和营卫,桂枝通阳温心,使神安悸宁而脉复。

3)阴血两虚(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心胸闷痛外,出现心慌,气短,虚汗,舌红少津,大便多秘结,脉细数兼促代。心电图T波改变,心动过速,110次/分以上。

病机:

多由心脉病久耗阴伤血、阴亏血少所致。

治则:

益阴养血、宁心复脉。

处方:

补心汤加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