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日强 周汉清医案精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1:08:37

点击下载

作者:刘朝圣,何清湖,周利峰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谭日强 周汉清医案精华

谭日强 周汉清医案精华试读:

前言

湖南是中医人才辈出之地,名医众多。谭日强(1913—1995),近代湖湘著名中医学家,与李聪甫、刘炳凡、欧阳锜、夏度衡一起并称“湖湘中医五老”,以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疗效卓著、医德医风高尚而名扬湖湘杏林。谭日强教授临床擅长内科、妇科,熟读经典,尤其是对《金匮要略》的认识和理解深入独到,曾著有《金匮要略浅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周汉清,出生于中医世家,15岁开始学习中医,学徒3年出师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已50余年,对肝病、胃病、肾病、中风等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经方、古方治病,善于运用《内经》中时间医学和养生学及阴阳五行,指导辨证施治,属于脾胃论派和血瘀论派,2004年10月获“湖南省农村名中医”称号。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促进中医药学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服务,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加以抢救性的收集、整理、总结,十分必要。本书是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专项课题“湖湘当代名医医案精华研究”子课题,因篇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将谭日强医案精华、周汉清医案精华合并一书出版。“谭日强医案精华”主要包括名医传记、医案精选和附录三个部分。名医传记分“医家自传”和“学术思想”两个部分,“医家自传”编选谭老自撰的“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使读者可以更真切地体会一代名家的成长历程,“学术思想”部分系编者对谭老的学术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分析。临证医案是本书的重点,收录了谭老亲诊的验案86则,主要医案来源于《金匮要略浅述》所附医案及谭老在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医案,少部分来源于谭老弟子总结的医案。谭老医案的特点是理、法、方、药齐备,处方药味精简,多采用经方治疗。附录主要包括谭老的验方选粹和医论医话。“周汉清医案精华”包括名医传记、医案精选两部分,名医传记主要介绍了周汉清教授的成才之路、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医案精选收录了周老临床医案90例,其内容都由周老亲自过目并点评。

由于资料有限,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很难全面体现谭日强、周汉清教授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思想,但开卷有益,我们相信读者一定能从本书所收集的有限医案和医论中,体悟到二位名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个好的中医该如何读书,如何临证,如何思考。编 者2016年6月谭日强医案精华名医传记一、医家自传——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

谭日强(1913—1995),湖南湘乡人,17岁拜师学徒,1936年毕业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著名中医学家。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导师。

谭老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其中医学术造诣深厚,擅长内科、妇科。曾任湖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湖南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学会湖南分会副会长,是湖南省中医界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名老中医。

谭老数十年来研究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心得,著有《金匮要略浅述》《传染性肝炎的辨证治疗》等书,对于冠心病、血液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痰证等颇有研究。

谭老在晚年曾撰文《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比较详尽地回忆总结了自己的学医生涯,对后学者很有启发,也算是其人生的自传,兹录于下。(一)学徒三年 初入医门

我八岁开始念书,上了八年私塾,读了《幼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左传》《诗经》《易经》《古文观止》等书。十七岁从师学医,在老师的指点下,第一年读《药性赋》《汤头歌诀》《经络歌诀》《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并参看《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等书。第二年读《素灵类纂》白文、《伤寒论》白文、《金匮要略》白文,并参看《灵素节要浅注》《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书。这些书读起来枯燥无味,特别是《内经》白文读不懂,开始有些畏难情绪。第三年随同老师临证实习,并参看《时方妙用》《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等书。我的老师在医学上是崇拜陈修园的,所以他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多是陈修园编著的。他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在临床上治疗伤寒,杂病,多用经方,疗效颇好,但对温病就不是他的所长了。(二)初诊失误 深自内疚

三年学徒期满,我才二十岁,由于年轻没有经验,就诊者无几。一九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有远房本家邀诊,其弟因上午修路,搬运砂石,汗出湿衣,又受风凉,中午暴饮暴食酒肉过多,下午腹痛,按之甚剧,我诊为感寒伤食,用藿香正气散加保和丸治之无效,及夜半竟然死亡。翌晨检视其尸,发现背部瘀癍累累,不知为何病,深自内疚。认为患者之死,实由我之失误,虽其家属不曾责怪于我,但我内心实为难过。从此对于学医,信心尽失,乃改行当小学教员。旧社会教小学,也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保障,今年在这个学校任教,明年又不知能否找到工作,经常处于失业恐慌之中。我的家境,仅系小康,没有固定工作,生活便无着落。为了生计,只有发奋图强,努力深造,从原来所学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打开一条出路,舍此别无息图。(三)发奋图强 努力深造

一九三四年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招生,我决心去报考,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这个学校的老师,都是湖南比较著名的中医。我因原来在医疗上有过失误的教训,这次重新学习,自觉性高,不懂的地方,尽量发问,做好笔记。在学《内经》的同时,参看《医经原旨》《张氏类经》,学《伤寒论》的同时,参看《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学《金匮要略》的同时,参看《金匮要略心典》《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学内科的同时,参看《医学心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学妇科的同时,参看《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温病一课,是我以前没有学过的,除听课外,参看了《通俗伤寒论》《寒温条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书。

第三年每日上午分组到各老师的诊所去实习,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详细记录下来,下午自习。这一年看的参考书比较杂,如《兰台轨范》《东医宝鉴》《类证治裁》《临证指南医案》《王氏医案》《冷庐医话》《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但杂而不专,深入不够。毕业后,留校工作。(四)再诊取效 盲目自满

一九三七年元月,为了抗议国民党不许中医办学校设医院,与校长吴汉仙代表湖南中医界赴南京,参加全国中医请愿团,向国民党三中全会请愿。国民党迫于中医界之义愤,为了敷衍应付,通过了中医列入教育学制系统的决议案。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迭遭轰炸,我另找了一个工作,离开母校,辗转于湘西、湘南等地。其时,传染性疾病,到处都有流行,我参照《时病论》《温疫论》《霍乱论》及《温热经纬》有关湿温、疫证的治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渐渐产生了自满情绪。认为我在学徒时,学了治疗伤寒的一套,在医校时又学了治疗温病的一套,牛刀小试,果然得心应手,于是飘飘然放松了学习。一九四一年,我在湖南省地方干训团中医组担任传染病教学,因无教材,就自己动手写了一些讲稿,但是东拼西凑,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多,所以没有付印。其后湖南相继沦陷,疲于奔命,书籍衣物丢失殆尽,景况相当狼狈。总之,我在八年抗战期间,医学上进步很少。(五)戒骄戒躁 继续前进

抗战胜利以后,回到长沙开业,初起诊务不好。当时长沙市的西医院很少,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还是靠中医治疗。我在抗战期间,因对这些病取得了初步经验,疗效较好,病人互为宣传,介绍来诊者渐渐增多。这些病人多属疑难重症,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他医治之无效者,我亦不能愈之,这才使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学力不足,没有什么值得自满的。于是每日利用诊余时间,或温旧课,或读新书。所谓新书,我是指何廉臣、恽铁樵、陆渊雷、张锡纯等所著的书及皇汉医学等,颇有新的启发。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与曹伯闻等组织长沙市中医药界罢诊罢市,向湖南伪省政府请愿,要求拨发救济物资,恢复湖南国医院,幸而有成。但为了此事,从筹建到开院,费时将近三年,荒废了不少业务,耽误了许多学习时间。(六)坚守阵地 稳扎稳打

一九五〇年,参加了由湖南省卫生厅举办的中医进修班。但实际上教的是西医基础课,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寄生虫学、传染病学、诊断学基础等。这些西医基本知识,对我后来参加中西医会诊,不无帮助。但在治疗上还是根据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一九五二年湖南国医院由人民政府接收,改为湖南省立中医院,我参加了工作。当时是我管病房及院外会诊,这对我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在兄弟医院会诊中,学习和建立了我院的病房制度。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我利用晚上时间及节假日,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参考有关医籍,进行了一些辨证分型工作。即把某个病或症,分成几个类型,系之以理、法、方、药,这对我的学习也是一个大的促进。(七)主管教学 兼顾医疗

我是一九六〇年调来中医学院(编者按:指现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当时还在筹建阶段,困难不少,但我信心很足,决心也大,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把这所学校办好。当年就招了本科班学生,直至一九六六年止,每年都招了新生。在教学安排上,坚持了中医课与西医课的比例为七比三。我除管教学工作外,每星期二、五还看点特约门诊。由于接触传染性肝炎、肝硬化病人较多,从实践中初步体会到: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较急,病邪方盛,应从阳明胃治;慢性黄疸型肝炎,多由急性迁延失治而来,应从太阴脾治;无黄疸性肝炎,初起即呈慢性经过,应从厥阴肝治;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应从疏肝软坚、活血化瘀论治。一九六二年曾研制了一种疏肝理脾丸,其方即当归、柴胡、白芍、枳实,鳖甲、青皮、茅根、茜草、地龙、甘草、猪肝、鸡内金等组成,以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疗效颇好。与此同时,还写了《传染性肝炎的辨证治疗》一书,已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八)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一九六三年,我因患肝炎,回湘乡故里疗养,渐有好转。鉴于全国中医统一教材中尚缺《金匮要略讲义》,乃着手编写《金匮要略浅述》一稿,于一九六四年十月才完成。原拟作为我院试用教材,嗣因湖北主编的《金匮要略讲义》先我出版,所以把它搁置下来了。在“文革”期间,不敢接近书本。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特将《金匮要略浅述》一稿,重新加以修改和补充,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付梓。现在我分工管科研,我的自选项目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一九八〇年经过对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其中基本治愈11例,缓解7例,进步4例,无效7例,有效率占76.7%,目前这个项目仍在继续进行。(九)几点体会

五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下体会:(1)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2)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当学徒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著是不错的,但是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讱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国医专科学校时所看的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3)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我在学徒时的老师长于伤寒;我在医校时的老师有的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才。(4)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我在学医过程中,学习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5)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二、学术思想(一)研究经典,重在发挥

谭老17岁从事学习中医,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谭老说:“这些书,初读起来枯燥无味,及临证日久,将经典奥旨,付诸临床,常可得心应手。”

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必须深入研究。尤其初学中医者,决不可徒事以证求方,以方索药,谭老常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能使人巧。”

中医经典著作,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文字古奥,遗漏残缺,历代修纂,真伪相掺,谭老认为研究经典理论决不可单纯堆砌古人的注释,一成不变,应结合个人的心得,剖析古人的原意有所发挥。谭老所著《金匮要略浅述》一书,对金匮条文逐条校勘,验证解字句,一一注释,对条文作了提要、释义、方解,并加了按语,对《金匮》的每个方剂都选用历代医案或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部分条文还提出补正意见,全书凡30余万字,重点在于阐发经典,以启后学。《伤寒论》按六经分类,内容丰富,变化多端,但有些类型临证时不易鉴别。谭老遵古训但不泥古,根据临床体验,将“寒热”的表现结合人体生温及放温的机制列出六种类型,以使条理清晰,泾渭分明。即:①表寒里无热证,是放温功能减退,生温功能正常,选麻黄汤;②表热里无热证,是放温功能亢进,生温功能正常,选桂枝汤;③表寒里热证,是放温功能减退,生温功能亢进,选大青龙汤;④表热里热证,属放温功能亢进,生温功能亢进,选白虎汤;⑤表寒里寒证,属放温功能减退,生温功能减退,选麻黄附子细辛汤;⑥表热里寒证,是放温功能亢进,生温功能减退,选桂枝加附子汤。这种分类,是用表寒、表热、里寒、里热为主线,编织《伤寒论》的症状、类型、处方、用药,使之更便于理解,临证时容易掌握。(二)辨证论治,不拘一体

谭老在临床上不断摸索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总结谭老辨证论治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效法:

1.因地制宜,注意气候

中医的临床经验,有一定的地区性。学习外地经验,必须结合本地条件。如1956年,湖南省“乙型脑炎”流行,当时正推广石家庄用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的经验,但按方施药,用之不应。谭老根据湖南的气候暑湿渐盛,病人的临床表现又以湿热为主,少有燥热现象,便力主重用清热化湿,取得较好的效果。

谭老认为诊病必须顺应天时气候,知变应变。如湖南春夏之交,天雨连绵,素体阳虚气虚者,最易被湿浊所困,致使阳气不能升发,常见怠惰嗜卧、头昏体重、四肢酸胀、纳谷不香、消化不良、洒淅恶寒,似有大病缠身,检查又无阳性发现,根据气候特点,借用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人参、炙甘草、法夏、黄芪、白术、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柴胡、茯苓、泽泻、陈皮、黄连)以升阳,除湿,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2.因人制宜,注意体型

谭老在重视病人主诉的同时,非常注意患者的体型。认为从体型可以判断患者之素质,而在不少疾病中,体型——这一表露在外的,不用叙述的体征,往往是辨证论治的重点。

谭老诊治高血压临床效果是比较好的,此病的辨证重点是:体型肥胖者以痰热内蕴、风阳上扰者多见,自拟钩菊温胆汤加减(钩藤、菊花、蒺藜、牛膝、地龙、法夏、陈皮、茯苓、竹茹);体型清瘦者以肾阴亏虚、肝阳上亢为多见,自拟滋肾柔肝汤(首乌、生地、白芍、牛膝、地龙、钩藤、菊花、蒺藜、桑椹、女贞子、旱莲、胡麻仁、龟板、豨莶草、炙甘草),又兼顾各方面有40余种加减。谭老的治疗方法既重视“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的理论,又根据八纲、脏腑辨证综合权衡,使治疗方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冠心病,常见胸闷、心绞痛、心悸、短气、动则尤甚。谭老认为本病以实证为多,不要一见心悸、短气、动则尤甚便作虚证治疗。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所言:“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冠心病好发于肥胖体型的成人,所以也可以按“肥人多痰湿”的理论来分析。冠心病人因多食膏粱厚味,肥甘之物,致使脾气阻滞,滋腻厚味生痰湿,且冠心病人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因思考伤脾,脾虚而生湿痰,故冠心病初起的病机往往是痰湿凝滞,由于痰凝,继之出现气滞,临床常以胸闷、短气为主要表现;痰凝气滞进一步阻遏心阳,血流不畅达出现瘀血内阻,临床以胸痛为主,兼见胸闷、心悸、气短;若临床上出现唇绀舌紫、甲青、面如漆色、心悸、气短、中气欲脱、脉涩等症便为心络阻塞之危候。谭老将冠心病的病机归纳为:“痰凝—气滞—血瘀—络阻”。清晰明了,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但本病的重点是痰瘀兼夹之证,必须痰与瘀血同时兼治,为临床上使用方便,谭老拟定“冠心通络丸”(组方:丹参、杏仁、旋覆花、蒲黄、五灵脂、琥珀、茜草、法夏、茯苓、陈皮、瓜蒌、薤白头),经临床系统观察,显效率50%,总有效率达83.5%。很受患者欢迎。

3.因证制宜,深究主症

辨证论治必须全面搜集病人的资料,重视全身各部位的症状和病态改变,包括病人的情绪、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正确地抽提出一个确当的证型,再绳之以理、法、方、药。但每一个证型中必然有1~2个主要的症状,谭老认为认清每个证型的主症,详细而又全面地了解主症的各个方面,在临床上往往是辨证论治成功的关键。这样,一个主要症状,往往因临床表现不同,就分属于不同的证型,所以主症的描述必须特点明确、界限分明,在临床上证与证、型与型才容易识别。如月经不调的辨证,谭老抓住经期、经量、经色、经质为主要指标,分成十个证型,即血热妄行及气虚不摄型均见月经提前、量多,但前者色深质稠,后者色淡质薄;肝郁化热及阴虚内热型均月经提前、量少,前者行而不畅夹血块,后者色鲜红而质清;心脾劳伤及冲任虚损型均见月经推迟、量多,且均质稀,而前者色淡,后者色暗黑;寒湿凝滞及气血两虚型均见月经推迟、量少,前者色暗而黏稠,后者淡红而稀薄;肝脾不和与肝肾失调均可见经期先后无定期,以脾、肾的症状作两型之鉴别。

谭老认为将疾病分型或分证都应服务于提高临床效果。如感冒的治疗历来以风寒、风热、夹暑、夹湿等分型,而谭老却以主要症状来作临床选方的依据,如以头身痛为主的用羌活胜湿汤或川芎茶调散,偏热的用九味羌活汤;以咳嗽为主者,用麻杏参苏饮或金沸草散,热象明显者用银翘散;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用藿香正气散或六和汤(《医方考》方),热象明显者用葛根芩连合平陈汤;头身痛、咳嗽、胃肠道症状并存者用人参败毒散,热象明显加银花、连翘;三阳合病者用柴葛解肌汤;素体阳虚者用再造散(《伤寒六书》方),素体阴虚者用七味葱白汤(《外台秘要》方)。这样辨证界限分明,选方确切,临床效果可靠。

4.治疗杂病注重脏腑辨证

谭老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方面亦颇具特色。其方法主要是根据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从脏腑着手进行辨证施治。

如糖尿病,谭老根据该病“三多一少”的症状特点和大便情况而决定从脾着手进行辨证用药。“三多一少”并见大便干者,为脾阴亏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之候,治当滋脾增液,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合增液承气汤治疗;“三多一少”兼见大便稀薄者,是为脾失健运不能生化津液所致,治当健脾生津,方用七味白术散;临床仅见“三多一少”症状者,则遵循气阴双补、以脏养脏的原则,方用滋膵饮加玄参、麦冬、菝葜等;但如属肾阳亏虚,不能蒸化津液,证见饮多、溲多、怕冷、腰痛等,还当从补肾着手,方用金匮肾气丸。

谭老说:“我临床治病,遇内科杂病常采用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但如遇伤寒、温病等病证,亦不乏采用六经、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关键的问题是要善于辨证。前人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效法,但主要还要靠自己不断摸索。有些疾病我就喜欢按自己的认识进行辨证。”(三)不断学习,洋为中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谭老曾学习一些西医基本知识,谭老认为不论是西医的知识,还是其他现代科学知识,只要对发展中医学有利的都应学习,为我所用,但必须立足于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

肝硬化腹水是由门静脉高压所引起,与中医学所述肝络瘀阻、疏泄不通有近似之处。将西医知识应用到中医学术上,进一步认识到该病的发病机制是:肝失疏泄,脾不运化、络脉瘀阻,水湿内蕴而成。基于以上认识,回顾历来的治法,投以攻逐之剂,泻肠中之水,投渗利之品、洁净府之液,使腹水回流而达消水的目的,都是舍本逐末之治。水既不在膀胱,又不在大肠,而在腹腔,正如《金匮要略》所言:“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宜采取疏肝理脾、行气活血、祛瘀通络、软坚散结之法,以冀缓解门静脉高压,而达治本之目的。谭老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拟定疏肝理脾丸(当归、柴胡、白芍、枳实、青皮、鳖甲、茅根、茜草、地龙、鸡内金、五灵脂、加猪肝粉制丸),明显提高了临床效果。本丸还可治疗斑替氏综合征、慢性肝炎气滞血瘀型。

谭老对于那些背离中医基本理论或一味用西医观点去硬套中医理论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西医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骨髓不能生血。从而也将中医生血的机制归之于肾,用肾主骨、骨生髓,肾虚则骨髓不生血立论。但是,临床上用补肾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谭老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特点是贫血与出血同时出现,应用中医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及“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等理论指导临床。分心脾两虚、心肝两虚两个证型,分别用归脾汤、一甲复脉汤为主加减治疗,缓解率较高,因而,认为肾虚不是本病的主要证型。如证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脉象虚弱和出血症状者,证属心脾两虚,治当补益心脾,主用归脾汤加阿胶、花生红皮;若兼形寒肢冷、腰腿酸痛等阳虚症状者,以上方加补骨脂、鹿角胶之类药物兼护;如见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舌淡、脉虚弦等症者,证属心肝两虚,治则滋补心肝,方用一甲复脉汤加桑椹、女贞子、旱莲草等;若兼腰腿酸痛、梦遗等症状者,则以上方加胎盘粉、龟板胶之类药物兼顾肾阴。在上述分型施治的基础上,必要时配合输血或西医药进行治疗。(四)医德为先,大医精诚

谭老在《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中就强调医者必须以医德为先,在临床工作中,他也是这么做的。谭老临床经验丰富,活人无数,远近闻名,求医者络绎不绝,由此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然而谭老总是热情接待,从不厌烦,遇病家有困难者,除送诊外,还给病家出钱买药,外地来的病友甚至还安排食宿等,常使病人及其家属大受感动。谭老一再强调:“医生以医疗为职业,就应医德高尚作风好,要急病家之急,而不要乘人之危,向病人需索财物;病人提出过高要求时,不要投其所好,迁就病人,但要态度和蔼,耐心说服,重病人要给以治愈的希望,帮助其树立治病的信心;再者不要为提高自己而贬低同道。”谭老医德之高尚,确实是后辈学习之典范。医案精选案1:大承气汤治乙型脑炎案

李某某,女,7岁。患流行性乙型脑炎,其症高热汗出,口噤齿,项背反张,手脚痉挛,大便七日未解,曾经灌肠,排出粪便不多,指纹青紫,脉沉弦数。

辨证:阳明燥热,腑实不通。

治法:急下存阴,再议其他。

主方:大承气汤。

处方:枳实3g,厚朴3g,大黄6g,玄明粉6g。

水煎如法,鼻饲1剂,大便得通,高热稍退,后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而愈。

按语:辨证确系阳明腑实,大承气汤1剂便见显效,转危为安。汗下得当,亦可却邪愈病,全在医者灵活掌握。案2:麻黄加术汤治感冒案

陈某某,男,46岁,运输工人。因劳动汗出遇雨,感受寒湿,发热恶寒,头痛如蒙,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脉象弦紧。

辨证:寒束肤表,湿留肌腠。

治法:解表散寒,发汗除湿。

主方:麻黄加术汤。

处方:麻黄3g,杏仁9g,桂枝10g,甘草3g,白术10g。

服2剂,寒热已除,头身痛止,唯食欲未复,疲乏无力,后用五味异功散加姜枣3剂,调理收功。

按语:寒湿在表,阳气被郁,故身体烦痛。麻黄汤功能发汗散寒,加白术功能健脾祛湿,故可与之。案3:麻杏苡甘汤治急性风湿病案

张某某,男,15岁,中学生。一周前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周身不适,学校卫生科予APC、青霉素喉片等药,头痛咽痛已愈,但仍发热咳嗽、四肢关节游走疼痛、局部红肿,小便短赤,经医院化验检查:血沉36mm/h,抗“O”800U。诊断为急性风湿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风湿在表。

治法:发表解热,除湿宣痹。

主方:麻杏苡甘汤。

处方:麻黄3g,杏仁10g,薏苡仁15g,蚕沙12g,赤小豆15g,甘草6g。

服5剂,发热已退,咳嗽亦止。后用宣痹汤连服20余剂,关节肿痛全消,抗“O”、血沉正常。

按语: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宣肺解表,苡仁、甘草健脾除湿。服用之时宜温服取微汗避风,则风湿俱去,其病获愈。案4:防己黄芪汤治急性风湿病案

王某某,女,25岁。患急性风湿病已月余,肘膝关节肿痛,西医用青霉素、维生素B、阿司匹林等药,关节肿痛减轻,但汗出不止,身重恶风,舌苔白滑,脉象浮缓。

辨证:卫阳不固,湿邪停内。

治法:益卫固表,除湿蠲痹。

主方:防己黄芪汤。

处方:防己12g,白术10g,黄芪15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1枚,防风10g,桂枝6g,酒芍10g。

服5剂,汗出恶风遂止,关节肿痛亦有好转。

按语:防己黄芪汤:防己祛湿,黄芪固表,白术、甘草燥湿健脾,生姜、大枣散寒和胃,主治风湿在表。案5:桂枝附子汤治风湿性关节炎案

王某某,男,46岁。患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因感受寒湿复发,四肢关节疼痛,时过农历端午节,仍穿冬季衣服而不觉热,前医曾予五积散、阿司匹林等药,汗出不止,恶寒日甚,脉象沉细而涩。

辨证:汗多亡阳,心液亦伤。

治法:强心温阳,兼顾心液。

主方:桂枝附子汤。

处方:桂枝10g,附片1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党参30g,白芍12g。

服5剂,汗出已止,关节痛减。后用原方加黄芪、当归5剂,以益气血。

按语:桂枝附子汤:桂枝解肌祛风,附子温阳止痛,生姜、甘草、大枣散寒和胃,主治风湿在表的阳虚证治。案6:白术附子汤治寒热身痛案

黄某某,男,35岁。其人素有内湿,大便溏软,又因春插下水,感受寒湿,发热恶寒,一身尽痛无汗,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舌苔白滑,脉浮而濡。用麻黄加术汤,服2剂,寒热已除,身痛亦止,唯食欲未复,大便仍溏。

辨证:脾虚湿胜,寒湿内滞。

治法:温阳化湿,健脾扶正。

主方:白术附子汤。

处方:白术12g,附片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茯苓10g。

嘱服3剂以善其后。

按语:本案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不须利其小便,故“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健脾,能与附子并走皮中以逐水气。案7:甘草附子汤治风湿性心脏病案

杜某某,女,4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小便不利,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脉象沉细不整。

辨证:寒湿内浸,心阳受损。

治法:强心通阳,温脾化湿。

主方:甘草附子汤。

处方:炙甘草10g,附子10g,白术10g,桂枝6g,防己10g,茯苓12g。

服3剂,汗出恶风已止,关节冷痛减轻。后用真武汤加桂枝、防己,下肢浮肿亦消,但仍心悸短气,心律不齐,嘱用柏子养心丸成药常服,自行调理。半年后随访,已能参加一般家务劳动。

按语:甘草附子汤:炙甘草缓急补中,附子温经止痛,桂枝祛风,白术除湿,主治风湿并重之阳虚证候。方中附子用量较重,需注意煎服方法。案8:白虎加人参汤治发热案

李某某,女,35岁,小学教师。因盛夏田间劳动,感受暑邪,发热汗出,烦渴喜饮,如当风乘凉,则皮肤粟起,汗出减少,体温增高;如用热水抹澡,则汗出增多,体温稍降,口渴益甚。小便赤涩,脉象虚大。

辨证:暑热蒸淫,气阴两伤。

治法:清热去暑,益气生津。

主方:白虎加人参汤。

处方:石膏15g,知母10g,粳米10g,甘草3g,党参12g。

服2剂,热退汗止,唯口尚渴,精神未复,后用生脉散泡水作饮料,以益气阴。

按语:白虎加人参汤:石膏辛寒以清表热,知母苦寒以清里热,甘草、粳米甘平养胃,党参甘寒益气生津,治暑热偏重证治。案9:百合病证治案

谢某某,女,23岁。患神经官能症,主诉经常头痛、失眠,眼冒金花,口干口苦,手足心热,食欲时好时差,月经提前、量少,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问其有无其他不适,则恍惚去来疑似有无之间。其人营养中等,面色如常,舌润无苔、边尖俱赤,脉象弦细而数。病已年余,西药如谷维素、地西泮、氯氮等之类;中药如丹栀逍遥散、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之类,遍尝不效。

辨证:阴液未复,余热未尽。

治法:滋养心肺之阴,佐以清热镇静。

主方: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瓜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汤合为一方。

处方:百合20g,生地15g,知母10g,滑石10g,天花粉12g,生牡蛎20g,淮小麦15g,生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3枚。

服10剂,口苦口干已愈,小便转清,于原方去知母、滑石、天花粉,加沙参15g、麦冬10g、酸枣仁10g、阿胶10g(蒸兑)、鸡子黄2枚(冲服),连进20余剂,诸症悉平。

按语:此案乃《金匮要略》所谓“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之百合病,用百合诸方合方治之得效。案10:甘草泻心汤治狐惑病案

穆某某,女,30岁。患狐惑病,其症如下阴无病,则口腔咽喉溃烂疼痛,如口腔病好,则阴道阴唇溃烂疼痛,如此交替发作已一年余,颇似眼-口-生殖器综合征,但未见有眼科疾患。

辨证:狐惑之湿热郁遏证。

治法:燥湿清热,补虚安中。

主方:甘草泻心汤。

处方:甘草15g,党参10g,黄芩10g,黄连5g,法夏10g,大枣3枚。

水煎内服。口腔溃烂时,用锡类散吹之;下阴溃烂时,用苦参汤洗之。经反复治疗半年之久,其病始愈。后以此案告之同事张某,其邻妇有患此病者,用上法治之亦效。

按语:狐惑病,是因其病狐疑惑乱症见多端而定名,即相当于西医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多因湿热郁遏所致。甘草泻心汤中甘草、党参、大枣补虚安中,法夏温燥除湿,芩、连苦寒清热,治之有效。案11:升麻鳖甲汤治腥红热案

次女赛男,患猩红热,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服银翘散2剂,恶寒已罢,仍发热咽痛。服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3剂,另用冰硼散吹喉,咽痛减轻,热仍不退,颈、面出现红色斑疹,唯口唇四周苍白,舌绛无苔。印象为猩红热。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急送长沙传染病院,经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符合猩红热诊断。

辨证:阳毒发斑。

治法:解毒透斑。

主方:升麻鳖甲汤,配合肌注青霉素。

处方:升麻3g,鳖甲10g,当归3g,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生地12g,丹皮10g,赤芍6g,桔梗3g,甘草3g。

服3剂,红疹遍及四肢,压之可暂退色,继用原方去升麻、当归、桔梗,加元参、麦冬、大青叶。3剂,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痊愈出院。

按语:本案所见为“阳毒”证,故用升麻鳖甲汤加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品治之而愈。案12:白虎加桂枝汤治温疟案

谭某某,男,31岁。患温疟,发作时微恶寒,继发高热,头痛面赤,身痛,呕吐,持续约8小时之久,然后大汗自出,高热始退,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弦大而数。前医曾用清脾饮,未效。

辨证:阳气独盛,阴气偏虚。

治法:抑阳扶阴,清热抗疟。

主方:白虎加桂枝汤。

处方:生石膏15g,知母10g,粳米10g,甘草5g,桂枝(去皮)5g,瓜蒌根15g,生牡蛎30g。

服3剂,病势减轻,但仍发作,后用清中驱疟饮(首乌、党参、柴胡、黄芩、天花粉、知母、贝母、醋炒常山、甘草)连服5剂,其疟遂止。

按语:谭老认为,从《素问》以先热后寒为温疟来看,温疟并非无寒,只是热多寒少而已。温疟热多时呕,骨节烦痛者,宜用白虎加桂枝汤清热救阴。案13: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治劳疟案

伍某某,女,40岁。患劳疟已半年,每日下午开始畏冷,旋即头痛发热,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脉弦细数。每次服奎宁可止,但遇劳即发。

辨证:体质虚弱,正不胜邪。

治法:扶正祛邪。

主方: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处方:党参15g,柴胡10g,黄芩10g,瓜蒌根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醋炒常山10g。

服3剂疟止,继用秦艽鳖甲汤(秦艽、鳖甲、地骨皮、柴胡、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加首乌、党参、甘草,服7剂后未再发。

按语:《金匮要略》指出:“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本案劳疟口渴,方证对应,仅3剂而获良效。案14:柴胡桂姜汤治牝疟案

李某某,男,45岁。患牝疟,发作时畏冷发抖,虽盖厚被两床,仍然寒战不止,头痛身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持续约5小时,后微热汗出而解,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象弦细而濡。

辨证:寒湿久羁,阴盛阳衰。

治法:温寒散湿,助阳抗疟。先用熟料五积散,寒战时间缩短,诸证相应减轻,继用柴胡桂姜汤。

主方:柴胡桂姜汤。

处方:柴胡10g,酒芩6g,桂枝10g,干姜6g,牡蛎15g,甘草3g,瓜蒌根10g,醋炒常山10g,槟榔10g,草果5g。

服3剂疟止。后用四兽饮(党参、白术、法夏、茯苓、陈皮、草果、乌梅、甘草、生姜、大枣)以巩固疗效。

按语:疟多寒者为牝疟,《金匮要略》曰:“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本案寒象明显,辨证为牝疟,用柴胡桂姜汤加味治疗,服3剂疟止。案15:侯氏黑散治中风半身不遂案

谭某某,男,71岁。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因晚上起床小便,猝倒于地,昏不识人,痰涎壅盛,右侧手足偏瘫,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此痰热内蕴,风阳上扰,拟清热涤痰、镇痉息风,用涤痰汤去人参、枳实、半夏,加钩藤、菊花、牛膝、地龙、水牛角等味,服5剂痰涎减少,神志渐清。仍用原方去半夏、远志,加川贝、白芍,再服5剂,舌苔已去,脉象弦缓。

辨证:气血亏虚,邪风入中。

治法:补中祛风。

主方:侯氏黑散加减。

处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川芎3g,菊花10g,黄芩6g,防风10g,生牡蛎30g,钩藤15g,白芍10g,牛膝12g,杜仲12g,桑寄生15g。

作汤剂服,调理半年,言语运动恢复,能任一般轻活。

按语:中风如风寒偏盛,证见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用侯氏黑散补虚祛风。案16:防己地黄汤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案

崔某某,女,51岁。患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其人身体羸瘦,四肢关节疼痛,手指变形,下肢肌肉萎缩,双踝关节肿大,病已经年,卧床不起。患者是针灸医生,曾用针灸、中药多方治疗不效,大便干结,小便尚可,舌淡无苔,脉象弦细。

辨证:营气不通,肝肾俱虚。

治法:养血和营,兼益肝肾,缓缓图功。

主方:防己地黄汤。

处方:生地30g,防己10g,桂枝10g,防风10g,甘草3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3g,萆薢10g,木瓜6g,苡米12g。

嘱服30剂,踝关节肿痛渐消。仍用原方去防己、苡米,加地龙10g、红花3g,再服30剂,关节疼痛减轻。继用原方去桂枝、防风,加牛膝、桑寄生,又服30剂,下肢活动进步。后用原方加党参、杜仲、续断、鸡血藤等味作丸剂常服,并嘱下床适当活动,调理年余,身体渐次康复,已能上班工作,坚持来去走路。

按语:痹证外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内因为“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诸病源候论》),用防己地黄汤养血清热,祛风胜湿,诸症遂愈。案17: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类风湿关节炎案

彭某某,女,32岁。患类风湿关节炎已3年,四肢关节疼痛,手指变形如梭状,每遇天气阴雨或感受寒湿即发,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舌苔白滑,脉象濡缓。

辨证:风寒湿痹。

治法:祛风除湿,温阳通痹。

主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桂枝10g,酒芍10g,知母6g,麻黄3g,防风10g,白术10g,炮附子10g,甘草3g,生姜3片。

服5剂,诸证减轻。后用三痹汤(桂枝、防风、秦艽、独活、细辛、茯苓、党参、黄芪、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杜仲、续断、怀牛膝、大枣)以扶正祛邪。

按语:桂枝芍药知母汤,酸苦辛甘合用,功能通阴阳,和气血,祛风除湿,为治历节疼痛的良方。徐忠可说:“桂枝行阳,知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契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案18:乌头汤治痛痹案

徐某某,男,35岁。患类风湿关节炎,四肢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辨证:寒邪偏胜之痛痹。

治法:温经散寒,通阳宣痹。

主方:乌头汤。

处方:麻黄3g,芍药10g,黄芪10g,甘草3g,川乌10g(用白蜜30g久煮乌头取汁兑服)。

服3剂,四肢已温,关节痛已止,唯屈伸仍不灵活,后用独活寄生汤多剂,调理月余,运动恢复出院。

按语:乌头汤主治寒湿偏胜之痛痹。其中乌头深入筋骨,以祛寒湿;麻黄发越阳气,领邪外出;黄芪、白芍补虚固表,预杜亡阳之患;甘草、白蜜缓急止痛,并解乌头之毒。案19: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肩关节周围炎案

宋某某,男,52岁。患肩关节周围炎已数月,右侧肩背胀痛,右臂肌肉酸麻,运动受限。前医曾作风治,用羌防四物汤之类,未效。患者饮食尚可,二便自调,无其他不适,舌苔薄白,脉缓无力。

辨证:营卫虚弱,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调营益卫,温通气血。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处方:黄芪 15g,桂枝 10g,白芍 10g,生姜 3片,大枣3枚,片姜黄5g。

服5剂,并嘱配合针灸治疗,肩背胀痛减轻,仍用原方去片姜黄,再服10剂,手臂酸麻已愈,运动亦渐恢复。

按语: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功能通阳行痹,调和营卫。案20: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带下案

张某某,女,42岁。带下质清稀,阴中有冷感,腰腿酸痛,睡眠多梦,经期推迟,量少色淡,舌苔薄白,脉象弦虚。

辨证:疏泄太过,阴损及阳。

治法:潜阳摄阴。

主方:桂枝龙骨牡蛎汤。

处方: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生龙骨15g,煅牡蛎15g。

服5剂。白带减少,睡眠较安。后用补宫丸 (鹿角霜、白芍、淮山药、白术、白芷、白茯苓、煅牡蛎、乌贼骨、白薇)作汤剂5剂,诸证豁然。

按语:桂枝汤功能调阴阳,和营卫,加龙骨以安魂,牡蛎以收涩,治肝肾虚损之象。案21:小建中汤治腹痛案

陈某某,女,42岁。患腹痛已年余,经常脐周隐痛,用热水袋温按可止,大便镜检无异常,四肢酸痛,饮食无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曾服理中汤无效。

辨证:里寒中虚,营卫不足。

治法:辛甘温阳,酸甘养阴。

主方:小建中汤。

处方:桂枝 (去皮)10g,白芍2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饴糖30g。

服5剂,腹痛、四肢酸痛均减。仍用原方加当归10g,服5剂,月经正常,食欲转佳。

按语:小建中汤:芍药、甘草酸甘养阴,桂枝、胶饴辛甘养阳,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中气建立,阴阳相生,则病自愈。案22:黄芪建中汤治腹痛案

胡某某,男,28岁。患腹痛年余,喜温喜按,食欲不振,精神疲倦,身体瘦弱,四肢无力,稍有劳动则汗出气短,平时容易感冒,舌淡苔薄,脉象虚弱,曾服补中益气汤,精神食欲稍好。余证如前。

辨证:中虚气乏,营卫不固。

治法:建中益气,兼调营卫。

主方:黄芪建中汤。

处方:黄芪25g,桂枝 (去皮)10g,白芍15g,炙甘草 10g,生姜3片,大枣5枚,饴糖30g。

连服10剂,腹痛已止,形气转佳。

按语: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中加甘温之黄芪,补虚益气,这是内经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道理。本案病例有明显的气虚之证,故用黄芪建中汤治之。案23:八味肾气丸治水肿案

顾某某,女,51岁。患水肿,下肢尤甚,按之陷而不起,双脚冰冷,小便不利,气喘痰鸣,面色灰暗,舌苔黑润,脉象沉细。前医曾用苏子降气汤,痰喘加重,几濒于危。

辨证:肾虚水泛,气不摄纳。

治法:助阳化水,温肾纳气。

主方:八味肾气丸改作汤剂。

处方:干地黄15g,淮山药12g,茯苓12g,丹皮6g,萸肉10g,泽泻10g,上桂末3g,附片12g,加黑锡丹10g(吞服)。

服5剂,痰喘渐平,后用原方去黑锡丹多剂,水肿亦消。

按语:八味肾气丸为温补肾阳的良方,适用范围颇广,无论是小便反多或小便不利,只要是肾阳亏虚,均可应用。案24:薯蓣丸治虚劳案

何某某,男,40岁。患虚劳有年,咳嗽痰少,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精神疲倦,手足烦热,舌淡无苔,脉象细弱,经X线照片,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曾口服异烟肼、肌注链霉素,病情得以稳定,脉证如上。

辨证:肺脾劳伤,气血虚损。

治法:健脾理肺,益气补血。

主方:薯蓣丸。

处方:党参15g,白术10g,茯苓 10g,干地黄15g,当归10g,白芍10g,麦冬10g,柴胡10g,杏仁10g,桔梗 6g,黄豆卷12g,白蔹10g,炙甘草6g,大枣5枚,鳖甲15g,百部12g,川贝6g,百合10g,知母6g,桑白皮10g,川芎10g,防风10g,文火浓煎去滓,再下淮山末30g、胎盘粉30g、阿胶10g、冰糖30g、白蜜30g,和匀熬膏。

每服两汤匙,日三服。调理年余,X线复查肺部病灶钙化,身体亦渐康复。

按语:虚劳之人,阴阳气血营卫诸不足,兼感邪风客气,致生百疾,若专补其虚,则恐留邪,若专祛其邪,则恐伤正,法当扶正祛邪,同时并进。薯蓣丸:参、术、苓、地、归、芎、麦冬、阿胶以补气血;芍、甘草、枣以和营卫;防风、柴胡、桔梗、杏仁、豆卷、白蔹、神曲以祛风气;更用和平中正、健脾补虚之薯蓣为君,统领诸药,共奏祛邪扶正之效。案25:酸枣仁汤治失眠案

马某某,女,45岁。患神经衰弱,经常头昏头痛,心烦失眠,精神疲倦,记忆减退,血压波动在130~145/80~90mmHg之间,舌红无苔,脉象弦细。曾服谷维素、眠尔通、氯氮、补脑汁等药无效。

辨证:肝虚夹热,心神受扰。

治法:清肝除烦,养心宁神。

主方:酸枣仁汤。

处方:炒枣仁12g,川芎3g,知母10g,茯苓10g,甘草5g,钩藤12g,菊花10g,蒺藜10g,生地15g,白芍10g,生牡蛎15g。

服10剂,头痛失眠稍好,继嘱其常服天王补心丹,以善其后。

按语:酸枣仁汤主治虚烦不眠,方中枣仁、茯苓养心安神,知母、甘草清热除烦,并佐川芎以和气血,使阴阳平衡协调,自然烦去眠安。案26:炙甘草汤治冠心病案

何某某,男,60岁,退休老干部。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半年前曾因心肌梗死,急诊住入某陆军医院治疗,已有好转,但仍心悸气短,心律不齐,舌淡无苔,脉象结代。

辨证:心血亏虚,心阳不足。

治法:滋养心血,温通心阳。

主方:炙甘草汤。

处方:炙甘草15g,党参12g,麦冬10g,干地黄12g,阿胶10g,桂枝10g,炒枣仁10g,大枣3枚,白酒15g(兑服)。

先后就诊3次,共服此方20余剂,心律已齐,脉象基本正常。

按语: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有较好效果。案27:甘草干姜汤治慢性支气管炎案

张某某,女,45岁。患慢性支气管炎,每届冬季即发,咳吐涎沫,头眩短气,小便频数自遗,其人身体白胖,平时容易感冒,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辨证:肺气虚冷,不能制下。

治法:温肺化饮,益气制下。

主方:甘草干姜汤。

处方:甘草15g,干姜10g,黄芪12g,益智仁6g。

服5剂,小便自能控制。后用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服5剂,咳吐涎沫亦止。

按语:甘草干姜汤治肺痿上虚不能制下之证。方中甘草、干姜辛化为阳,以温肺寒。案28:射干麻黄汤治哮喘案

蒋某某,女,22岁。患支气管哮喘有年,遇寒即发,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喉间痰鸣如水鸡声,患者素体比较瘦弱,月经色淡量少,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辨证:寒邪郁肺,塞迫气道。

治法:散寒涤饮,宣肺平喘。

主方:发作时用射干麻黄汤:射干10g,麻黄3g,生姜3片,细辛3g,五味子5g,紫菀10g,冬花10g,法夏10g,大枣3枚,以治其标。休止时用参桂鹿茸丸,以固其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