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知道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7:08:42

点击下载

作者:纪广洋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禅知道答案

禅知道答案试读:

序:佛门逸事里的人生智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灵的花开,生命的蓬勃,有时就缘于一次次豁然的顿悟。而佛教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常常触及天理物象、人心灵魂的根本问题。

风尘弥漫的世界,歧途纵横;混沌迷惘的心灵,无所适从。岁月的长河里,生活的道路上,总有这样那样的人生难题,妨碍着人们的快乐和希望。

我家的街对面就是一座清朝道光年间修建的古庙,可以说,从孩提时代我就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对宗教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后来长大了,读了一些有关佛教的著述之后,开始体会到佛教的博大精深。可是,我更加欣赏和迷恋那些有关佛教的逸闻轶事,也就是那些有关佛教的哲理故事,从那些短小的甚至是只言片语的小故事中,我常常体会出人生的大感悟大智慧,甚至找到了创造的灵感和人生的答案。

感受多了、浸洇深了就产生一种感恩戴德的戚切,而且越来越想把自己承蒙的恩惠和启迪宏扬传播出去。当然,我想传播的不是直接的佛法佛理——那太渊博了,像深不可测的大海。我想展示给读者、馈赠给读者的只是自己在海滩上偶尔捡到的几枚既漂亮又蕴涵着悠悠哨音的五彩斑斓的贝壳。而这些源自佛海的贝壳,就是一篇篇浅显易懂的有关佛教的小故事。

因此,这不是一本为了说教而写作的理论书籍,里面的篇章全是娓娓道来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力避枯燥的平铺直叙,在生动的情节和有趣的由头上做了努力。但愿这些以佛法佛理为源泉的飞珠溅露一样零散的小故事,能在读者的心幕上留下丁点的启示和感悟,哪怕就像夜空里迢遥闪烁的星光。当然,若有心慧思捷的读者因此发现了他(她)自己的启明星或北斗星,是再好不过的了,这也是我写作这些篇章的初衷和祈望。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所有篇章,都是作者构思原创的,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当然,在本书付梓的过程中,里面的部分篇章,已开始在台湾的《人间福报》、香港的《经济导报》、马来西亚的《自由日报》、俄罗斯的《莫斯科华人报》以及《亚太经济时报》、《福建侨报》、《华人时刊》、《都市周刊》、《演讲与口才》、《辽宁青年》、《百姓故事》、《东方故事》、《故事会·典藏故事》、《今古传奇·故事版》、《读者》、《青年文摘》、《佛教文摘》、《报刊文摘》上广泛传播。

特别需要感谢的是北京华牧文化发展公司的总经理赵涛先生,是他在本书的书稿杂乱无序、尚欠统筹的情况下,为我点题(拟书名)、为我理清了思路。与赵涛先生的结识和交往,再次印证了人生之路、事业征途上的一种佛缘。

在我国发展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佛教,而今又焕发了应有的生机。就连一些当红的影视及歌坛明星,也对佛教趋之若骛、情有独衷。黄元申、李娜、庄文清等著名艺人相继削发遁入空门。刘德华、曾志伟、张国立、李连杰等人也都是带发修行的俗家弟子(刘德华法号慧果,曾志伟法号慧宣,张国立法号常升)。

你也想求证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吗?禅知道答案。

是为序。

第一辑【认识你自己】

写好一个“我”字

·滴水禅思·

无论写字还是做人,惟独一个“我”字,最难把握、最难出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认清了自我,也就找到了通往世界的路。

引言:[许多人一辈子没认识自己]

小和尚想跟老和尚学书法,老和尚说,从“我”字练起吧,并给小和尚提供了几个前辈和名家们的“我”字帖。

小和尚练了一个上午的“我”字之后,拣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我”字,拿去让师傅指点。老和尚斜乜了一眼说:太潦草了,接着练。

小和尚接着练了一个星期,自己也记不清究竟练了多少个“我”字了。便又拣几个自己满意的字,拿去让师傅看。老和尚随手翻了翻那几个字,一边背过身去一边轻声说:太漂浮了,接着练。

小和尚存住气,接着练了半年,基本上能把前辈和名家们的几个“我”字临摹得惟妙惟肖了。便又拿去,请教师傅。老和尚静静地看了一阵那几个字,拍拍小和尚的肩膀说:有长进,有出息,不过,还得接着练,因为你还没掌握“我”字的要领。

受到承认和鼓励之后,小和尚终于静下心来,揣摩着师傅的开导,一遍遍、一天天地练下去。半年之后,小和尚又来找师傅了。这次他只拿来惟一的一个“我”字,不过,这个“我”字再不是泛写和临摹了,每个笔画都是异样的一种新写法。很显然,小和尚熟能生巧地练就、独创了一种书法新体。

老和尚终于满意地笑了,他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你终于写出自己的“我”、找到“自我”了。

认识你自己

·滴水禅思·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引言:[在茫茫人海里找回自己、认识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前辈支使和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干什么了?”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我想有事做。”

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呼唤自己

·滴水禅思·

其实,常常走失自己的,岂止老方丈、岂止是在梦里?现实人生、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经意不经意间,就走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我。

引言:[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

每天清晨,不等寺院里的晨钟敲响,僧侣们就被老方丈的呼唤声喊醒了。不过,老方丈呼唤的却不是寺院里僧侣们的名字,而是他自己的名字。

多少年了,老方丈总是在晨钟敲响的前十分钟左右,率先起床,站到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对着山谷大声呼唤自己的名字。有一个小和尚曾经问过老方丈:“您怎么天天呼唤自己呢?这样做有什么玄机吗?”

老方丈笑笑说:“我天天晚上在梦中出走,甚至云游四海,腾空万里,根本无法约束自己。醒来后当然要呼唤自己了,把自己及时地唤回来呀。不然的话,就有可能把自己走失了,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你在谋杀自己

·滴水禅思·

可以说,这简短的话语是千金难买的警句醒言、劝世良方。可是,又有几人幡然醒悟,把高僧的话记在心里,从而挽救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呢?

引言:[挽救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一得道高僧,抱着普渡众生的愿望,云游四海、深入民间。

在路上,他遇到一个杀人越货的强盗,就直言相告:“害人如害己,你在谋杀你自己!”

在地头上,他遇到一个停犁歇马、贪睡偷闲的懒汉,就对他说:“季节不等人,你荒芜了田地,也谋杀着自己!”

在私塾里,他遇到一个常常逃学、虚度年华的学子,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光阴是人生的利刃,你在谋杀你自己!”

在市井、店肆、官衙里,他每每遇到刁民恶霸奸商酒鬼吸毒者、遇到土豪劣绅贪官污史们,还是那句老话:“你知道吗?你在谋杀你自己!”

照着自己塑佛

·滴水禅思·

看来,善男信女们礼敬佛陀,也需要一种“敬业精神”,鞠躬尽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

引言:[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一种敬业精神]

一座新的寺院终于在半山腰落成了。

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他们要自己动手塑佛像。

小和尚就说:咱得照其他寺院里的佛像比着塑吧?

老和尚说:不,咱照着自己的模样塑就行。

小和尚就说:师傅还行,我这副尊容就免了吧。

老和尚暗自一笑,对小和尚说:谁也别想推辞,我照着你塑,你照着我塑,岂不方便许多。

小和尚表现出一副惊讶而难为情的样子,还想推辞。

老和尚就开导小和尚说:心表如一、言行一致地把自己当做佛、塑成佛,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佛。你想想,咱俩的德行和模样都可塑佛,世上还不平添许多向往成佛、可以成佛之人?

自己的一片天

·滴水禅思·

蓝天和世界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每一个人。凡是那些物质的拥有者和事业的成功者,他们定是开发了自己的心智、付诸了自己的努力、端出了自己的铜盆和清水。

引言:[端出自己的铜盆和清水]

化缘回来的小和尚们,看到老法师正端坐在寺院的菩提树旁,对一个铜盆俯首侧目、念念有词。弟子们不明就里,便凑过去看个究竟。可是,铜盆里只有半盆清水,清水里什么也没有。弟子们越发好奇。有一个小沙弥试探着问法师:“请问师傅,您刚才对什么祈祷呢?”“对我自己的一片天。”法师慢悠悠地答道。

弟子们就争先恐后地围观那个盛着清水的铜盆——那汪静静的清水里正倒印着一片圆圆的蓝天,蓝天“上”还点缀着数片白云。刚才提问的小沙弥又似懂非懂地问:“师傅说的自己的蓝天,就是盆里的蓝天吗?”“不是盆里的蓝天,”法师微微笑着说,“是通过铜盆和清水采集到的那角属于我自己的蓝天。”

看小沙弥和其他弟子们依然困惑的样子,法师又说:“同在蓝天下,天本来是属于所有人的。可是,我用自己的心智,通过躬身和亲手的努力,借助铜盆与清水,拥有了一片只属于我自己的蓝天……”

顿悟

·滴水禅思·

雏鸟出壳,蛾蝶破茧,只有经历过束缚和困顿的心灵,才真正体会到超脱的喜悦。当人们经历着难以忍受的挫折、磨难和心理困惑的时候,也许就是你致力一搏、蜕变腾飞之际。

引言:[击破现实的牢笼,让生命有一次霍然的腾飞]

有一个小和尚,出家几年了,一直对禅理不得要领。更遗憾的是,他一直未能从世俗的心理纠葛中挣脱出来。

有一天,他在万般无奈中去找老方丈求教,老方丈听了他的诉说后,微微一笑说:“你既然能来找我,能把心里的困惑向我诉说,就说明你的虔诚和慧性,你的悟性就差一层薄纱了,这样吧,你回去蒙上被单睡一觉,估计就差不多了。”

小和尚就听了老方丈的话,回到自己的卧室里蒙头就睡。就在他刚刚入睡不久,老方丈带着几个身强体壮的和尚来到他的卧室,二话不说,就用他身上被单把他裹了个严严实实,连鼻子嘴都缠上了。他从梦中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懵懵懂懂地只感到憋得难受,甚至要窒息了。为了活命,他使出全身的气力一下就把被单给撑破了,由于用力过猛,他还一下子掉到了床下边。

当他看到自己的卧室里,站着方丈和几个僧侣时,惊讶而困惑地对方丈说:“不是您让我睡的吗?怎么又带人来捆我?”

方丈呵呵一笑说:“你挺厉害的嘛,一下就挣脱了。”“能不挣脱吗?快憋死我了!”小和尚委屈而痛苦地说。“是啊,遭受再厉害的束缚,只要拼命地挣扎,也是能够瞬间挣脱的……”老方丈意味深长地说。

小和尚激灵一下打了个愣怔,马上从地上爬起来,接着又跪下来,惊喜而感激地对老方丈说:“多谢师傅开恩,弟子顿悟了!”

没道的地方才是路

·滴水禅思·

在固有的道路上,走的遍数再多,也不会留下自己的足迹。只有在没道的地方,才能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来。

引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方丈常带一个小和尚到寺外的山坡上散步。时间一长,山坡的草地上就踩出了一条明晃晃的小路。

有一天,方丈忽然问小和尚:“你经常跟我出来散步,有什么发现和心得吗?”

小和尚迷惘地摇摇头。

方丈便又开导说:“你看看我们的脚下和身后。”

小和尚低头看了看,又回头看了看。惊喜地说:“我们踩出了一条路!”

方丈就意味深长地说:“你想想看,我们若是在原有的山道上散步,还会有自己踩出的路吗?”

绕过无法攀登的悬崖

·滴水禅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黄河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曲折,所以被称为“九曲黄河”。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迂回和曲折,有时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引言:[迂回和曲折,有时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老和尚在先后两天里,分别安排甲乙两个小和尚去另一座寺院取一本经书。他对两个小和尚都是这么讲的:“那座寺院,在我们的正南方,你去的路上千万别走叉了道,要一直往前走。”

头天清晨去的甲和尚,不到中午就回来了,可他没取来经书,他对老和尚说:“你指的道根本不对,一直往前走,隔着一座无法逾越的悬崖呢。”

老和尚就让他先休息去了。

第二天清晨又去的乙和尚,直到天黑才回来,他终于取回了老和尚要的经书。

那本经书的扉页上赫然印着:所有的目的地都是正前方,但并不说明走向目的地的路线没有任何曲折。

离成功一步之遥

·滴水禅思·

其实,值得悔恨的,何止这个失足天街的小沙弥?想想吧,不知有多少失败者,都是离成功一步之遥时,停止了脚步、放弃了追寻。

引言:[当你转身退却的时候,成功也许就在眼前]

一位早已出神入化的高僧,为点化一个怨天尤人的小沙弥,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开导方式——带小沙弥去爬泰山。

师徒二人沿先人们早已修好的石阶山道攀登了一段路程时,高僧对小沙弥说:“为了让你有个意外的收获,现在就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像盲人一样攀上去,直到天街。我已去过天街了,这次就不去了,坐这里等你。你什么时候感到脚下的石阶没有了,变成了平坦的空地,再摘下蒙眼条,那就是天街了。你在天街上采购两个木鱼,再回到我的身边来。记住,在攀登的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懈怠,更不能休息,要一鼓作气登上天街。”

小沙弥被厚厚的黑布条严严地蒙上了双眼,他摸摸索索、磕磕绊绊地独自一人攀援而上,心中充满疑惑,甚至充满苦恼。当他丢失了鞋子、磕破了膝盖,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实在是快撑不住时,就听身边有人说:“呵呵,出家人也有犯傻的,这半山腰里风景如画,蒙什么眼睛,装什么瞎呀!”小沙弥一听才到半山腰,腿一软,就势跪在一级石阶上,想偷懒休息一下,再接着爬。这时,他忽然听到师傅的声音:“太不争气了,还差一步就是天街了,一步登天之际,怎可跪下休息呢?摘下布条看看吧!”

小沙弥打了个激灵,摘下了蒙眼条——看到师傅正站在一步之遥的天街上,手提他刚才丢失的鞋子,疼爱而愠怒地凝视着他。附近并没有其他的游人。小沙弥知道上了师傅的“当”,非常悔恨地说:“我知道错了……我领会师傅的苦心了!”高僧一边为小沙弥穿鞋,一边语重心长地说:“你既然步入了佛门,差一步就是佛了。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暴自弃,更要有一颗明辨是非、恒定向上的慧心。”

第二辑【梦想落脚的地方】

把重大目标化整为零

·滴水禅思·

有些学习目标、事业目标以及其他的人生目标,看起来想起来,显得特别重大和遥远。不过,一旦分解开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进行和落实,也就成了一个个一节节轻而易举、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小目标。而所有的小目标加起来,依然是计划和期待中的大目标。

引言:[手握一块砖并不重,积累多了便可建成高楼大厦]

普慧寺的僧侣们大都强记博闻、腹有经书,成卷成卷的经文张口就来,甚至倒背如流、如数家珍,似乎有着超强的记忆力。

原来,该寺院的老方丈慧丰法师在平时让弟子们背诵经文时,总是把厚厚的经卷一页页地拆开,一篇篇或一页页地发给每个僧人,限期让他们背熟吃透。这样一来,僧侣们的手中总是薄薄的一页纸、短短的一段(篇)文,他们没有任何思想压力,高高兴兴、轻而易举地就背诵下来。时间一长,整卷整卷的经书也就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地全部背诵掌握了。

后来,该寺院大力推行慧丰法师的“教学”方法,专门刊行印制了一些僧人必修的活页书刊。为僧侣们的修学和成长起到了立杆见影的作用。

黑夜中的寨墙

·滴水禅思·

有些艰难险阻,其实是一种假象、是一种判断上的错误(觉)。只要换个角度(方向),稍事摸索,便可以通过、可以迎刃而解了。

引言:[有些艰难险阻其实是一种假象]

一个非常大胆非常有勇气的小沙弥,在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听从方丈的安排,按方丈指定的几个山头,去执行一次特殊的任务、或说是去接受一次特殊的磨练。

在一座陌生的山巅,他走着走着,遇到一堵高高的寨墙,他抠住垒墙的大石块,尝试了几次都没能翻过。就想,只能绕过这堵墙了。于是,他按方丈的嘱咐在转弯的地方做下一个秘密符号(为防万一,便于寻找和辨认),就顺着墙壁朝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着走去,待他磕磕绊绊地走了不知多少路途时,他隐约地发现寨墙的尽头居然是悬崖。

于是,他又磕磕绊绊地往回走,走着走着天就蒙蒙亮了,待他终于看到自己留下的秘密符号时,他唉声叹气、后悔不已——符号的另一侧,几米远的地方就是一个可直接通过的缺口。

携带着锤和錾登山

·滴水禅思·

携带着锤和錾登山,在路的尽头开辟路,在上不去的陡坡上錾出立足的石阶,这不仅仅是佛门法师的高明,也应是每个攀登者、每个向往高峰向往成功的人必备的心志和毅力。

引言:[在路的尽头开辟路,在陡坡上錾出立足的石阶]

云峰山之所以叫云峰山是因为它的顶峰是一柱兀立高耸的岩石,岩石尽管只有两米多高,但特别陡峭,在济平法师来法云寺之前,没有人能登上过那柱高耸的岩石。

济平法师从佛学院毕业来到法云寺的第二天,就独自一人去观察了那柱岩石,接下来的五、六天时间里,他便天天携带着锤头和钢錾登山,在那柱岩石斜面比较舒缓的一面錾出一级级的石阶,一直通到岩石的顶点。就这样,济平法师成为第一个登上岩石、登临云峰山顶点的人。并为所有的后来人,开辟了通往顶点的台阶。

宝藏就在你的脚下

·滴水禅思·

人们在追求寻觅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着眼前和身外的地方,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脚下和自身。而真正的宝藏,往往就在自己的脚下,甚至就在自己的身上、在自己的头脑里。

引言:[真正的宝藏,往往就在自己的脚下]

寺院外的山坡上忽然来了一帮人,据说是来寻宝的,他们听说这个山坡上有古人留下的宝藏。这帮人不仅带来了挖掘的工具,还带来了驻扎的帐篷。帐篷就撑在离寺院不远的一片平地上。看来,寻不到宝,这帮人是不肯罢休的。

从此,寺院外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叮叮当当的挖掘声不绝于耳。有和尚向住持方丈提出来,不能让这帮家伙随便挖来挖去,这可是佛教圣地啊。方丈就说,既然传出了有宝藏的风声,在挖出之前就别想再有什么宁静,谁挖都是挖,早挖晚挖都是挖,任他去吧。方丈还说:我倒盼着他们早日挖出宝藏来,还圣地一片清净。

可是,十几天过后,那帮人挖遍了山坡的角角落落,还是没能找到传闻中的宝藏。就在这帮人的头领感到失望,甚至怀疑上当受骗,准备撤离山坡时,老方丈忽然出现在他们的帐篷前,对寻宝人的头领说:“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归,再挖挖你们帐篷的下面吧。”

寻宝人的头领马上支使手下撤掉帐篷,就地开挖,果然不出方丈所料,几锹下去,就掘出一个洞口,里面存放着大量的金银珠宝。

每次捎回一把野菊

·滴水禅思·

人和人之间的许多差别,都不是大环境大氛围决定的,更不是能力或机遇决定的,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稍微比别人多份心计、多份勤恳,日积月累,就有了生活质量乃至心灵层次上的跃进和差别。

引言:[每天篆刻一个字,人生就有了长长的碑文]

甲和尚和乙和尚负责寺院的伙食,他们二人轮换着去不远的山溪挑水。

山溪旁长满了野菊。

秋天到了,野菊绽开了金黄的小花,清香四溢、沁人心扉。

有一天,甲和尚挑水回来对乙和尚说:“那些野菊花真美啊!”“是的,”乙和尚说,“我每次去都捎回一小把,待晾干了,装个清心安神的菊花枕。”

甲和尚就说:“挑水就够累的了,再麻烦那些事干啥,咱又不是没枕头。”“反正不用专门掐,挑水回来的路上,顺手掐几朵就行了。”乙和尚笑着说。

转眼秋天过去了,有一天晚上,甲和尚和乙和尚忙完一天的活计,双双回到他俩的卧房。二人刚上床休息,甲和尚就闻到一种淡淡的清香,问乙和尚是什么气味。乙和尚说,他的菊花枕装好了,枕着挺惬意的。甲和尚就非常羡慕地说:“没想到,你一小把一小把的还真掐成个大枕头,明年我也得跟你学,每次捎回一把野菊……”

究竟去干什么的

·滴水禅思·

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更不知有多少次,在缤纷世界的诱惑面前居然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忘记了自己究竟“是去干什么的”。

引言:[诱惑面前,千万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老方丈分三天派三个小沙弥去某个山涧去采药。

第一个小沙弥一走进那个山涧,马上被遍地的天然美玉迷住了,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佛像的,就喜出望外地捡了许多回来了。老方丈含笑表扬了他,并嘱咐他暂时不要把拣到美玉的事说出去。

第二个小沙弥一步入那个山涧,也马上发现了那些非常漂亮的美玉,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菩萨的,就非常激动地捡了一大包回来了。老方丈也含笑表扬了他,也嘱咐他暂时不要把拣到美玉的事说出去。

第三个小沙弥来到山涧之后,就开始抱怨前面的两个沙弥:这么多的美玉不捡不是有眼无珠吗?若用这样的美玉做成念珠,岂不完美无比?于是,他抱着沉甸甸的美玉回来了。为了不独占这份“功劳”,他邀上前面的两个小沙弥一快去见老方丈。可是,老方丈迟迟下不了床,病得很重。三个小沙弥就非常惊恐非常关心地问方丈这是怎么了,老方丈说:“我病了三天了,可是,手握你们仨为我采来的美玉,一点儿也不起作用,而且越来越重了。”

直到这时,三个小沙弥才意识到他们在美玉面前居然忘记了自己是去干什么的,并通过这件事领悟到了相关的人生哲理。

无怨无悔每一天

·滴水禅思·

时光是构成人生的重要元素,百年人生无非也就三万多天。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倒计时,浪费一天的光阴,就是残害三万分之一的生命。如此看来,虚度光阴无异于慢性自杀。能真正把握时间、调配光阴的人,才不会亏待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每一天。

引言:[谁在时光里迷失了自己]

伊庵权禅师是一位刻苦修炼、严于律己的高僧,他惜时如金、每日三省,每到傍晚十分总是感怀时光、泪流满面。新来的弟子不了解情况,就关切地问他为什么哭泣,他忧伤而惭愧地说:“今天我又混混沌沌、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不知明天能不能有所长进、有所作为。”

无独有偶,鲁南青山寺的一位禅师,早年就给自己规定:每天诵读经文三百句、背诵古诗四句、写作古体诗四句,写作的时候要用毛笔写正楷,以便练习书法,陶冶情操;另外,在每一天里,他务必还在清晨和晚上各练习半小时的拳脚,上下石阶二百级,风雨无阻、从不懈怠……既注重心灵营养、又不误身体的锻炼。我见到这位僧人时,他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耳不聋,眼不花,鹤发童颜、红光满面。谈到人生世事、诗歌经文,他挥笔写下笔势清圆、笔画遒美的两行字:有文有武伴百年,无怨无悔每一天。

佛手

·滴水禅思·

其实,无论是老方丈馈赠的佛手,还是其他事情,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既珍惜又重视,并为之付诸于行动,付出相应的汗水、做出应有的奉献,才能发扬光大、有所长进,拥有自己的“佛手”和“馨香”。

引言:[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属于自己的佛手]

老方丈禅房的窗前摆放着一盆四季常青、叶茂果灿的佛手,绿叶间伸出的色泽金黄的果子,恰似观音的菩萨的玉手。佛手的枝叶间氤氲着沁人心肺的馥郁香气,常常弥漫着老方丈的整个禅房,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寺院里的僧侣们闲暇时常来观赏老方丈的这盆茂盛而神奇的佛手,羡慕而崇敬。

后来,老方丈采用扦插、嫁接等方法培植了许多盆小佛手,一一分发给寺院里的众僧,让他们各自去养殖和观赏。

可是,一年之后,老方丈再巡查各位僧侣们对佛手的养殖情况时,发现不少僧侣的佛手已经枯萎了,有的甚至光剩半盆腐土了,别说佛果了,就连绿叶也不见了。

为此,老方丈专门召开一次法会,对那些珍惜馈赠、勤于管理,经常为佛手施肥和浇水,把佛手养殖得枝繁叶茂、佛果累累的僧侣予以表扬;对那些性情懒散、疏于管理,得到佛手之后,再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僧侣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训斥。

返璞归真

·滴水禅思·

置身尘事,难免身心蒙尘;心智再高,也有被埋没的时候。投入一条事业的河流或一朵智慧的清泉,再寻找一位心灵手巧的“玉匠”,洗亮蒙尘的心、雕刻自己的“佛”。

引言:[通过洗礼和雕凿,使自己返璞归真]

小和尚跟老和尚外出化缘时,老和尚在路边的泥土里捡起一块石头,小和尚就说:“师父,为什么要捡这个满是泥土的普通的石块呢?”

老和尚说:“这不是普通的石块,它包含着美玉呢。”说着就领小和尚来到一条小河边,用清水冲洗那个蒙着泥土的石块。石块冲洗干净后,小和尚才发现石块的斜面上隐约露出温润的白色。老和尚又领小和尚来到一家玉石店,花了两个铜板,玉匠就把石块中的美玉磕了出来,并当场雕刻成一尊精美的玉佛。

小和尚就说:“师父真有慧眼,在洗净之前,我怎么就没发现石块上美玉的痕迹呢?”

老和尚说:“慧眼源自慧心,慧心源自学习和修炼,倘若不了解璞玉的知识,我也不会发现这块美玉的。”看小和尚沉默不语,老和尚又说:“其实,你也是块尚待开凿的璞玉,你的慧根和菩萨心还蒙在厚厚的‘尘垢’和困惑里,稍事洗礼便可以开悟彰显出来。”

小和尚感恩戴德、心领神会地笑了。

梦想落脚的地方

·滴水禅思·

其实,人生就应该这样。无论你是谁,身在何处,有什么样的信念、追求和热望,都应该像老方丈那样,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的梦想找到落脚的地方。

引言:[梦想的彩翅再绚丽,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寺院住持定一方丈不摆资格不讲身份,经常和小和尚们一起四处奔波,念斋化缘。有一天,一个新来不久的小和尚,不解地问定一法师:“师傅劳苦功高,又年迈体弱,为什么还要与我们同甘共苦,一样劳作呢?”“因为我有一个夙愿还没实现,”定一法师微笑着说,“从我当上方丈的那一天起,我就立志,在有生之年,把咱们的寺院扩大一倍的规模。现在这一心愿还没有完全实现,我哪能懈怠半分呢!”

两年之后,寺院的规模真的扩大了一倍。定一法师也更加苍老了,已近垂暮时分。可是,他每天坚持青灯长卷,深夜不眠,忙着翻译一部泊来的经文。有几个徒弟看不下去了,担心方丈的身体,一同向老法师请愿,请求他保重贵体,注意休息。感动欣慰之余,定一法师语气凝重地对徒儿们说:“我尚有一个心愿未了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这部经文详尽翻译、付印发行,以荫泽后人,宏扬我法。生命有限,心愿无垠啊!”徒弟们听后,对师傅的关切里又平添几分钦佩。

不知挺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定一法师的译著终于完成了。刊行面世的那天,老法师在自己的禅房里含笑圆寂。

第三辑【你也是菩萨】

心中要装着别人

·滴水禅思·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真实幸福,不能仅仅囿于个人的一管之见、一私之利。要关爱别人、回馈社会,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在其名篇《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有这样的心志和心态,人生才能抵达一种高尚而神圣的境界。

引言:[关爱社会,念及众生]

一尊几百年前的弥勒佛,终因年久失修,有些残损了,寺里请来佛工为其修茸。当佛工根据残损程度,揭开弥勒佛的腹部,准备加固翻新时,在场的方丈和僧侣们无不惊愕动容——弥勒佛主的阔腹里居然装着十二个男女老少的陶俑!

见过、朝拜过弥勒佛主的人们,往往陶醉或羡慕于佛主无与伦比的朗笑,更为佛主的超级大肚子动之以容、付之一笑。有人还铭记着有关弥勒佛主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可是,又有几人,能够联想到、颖悟出,弥勒佛主只所以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真正因由?

心中装着别人,装着衣食父母、亲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装着需要照顾、需要超度的芸芸众生,肚子能不大吗?笑容能不爽朗吗?

佛教以及信奉佛教的人们,能创想塑造出如此经典、如此奥妙的弥勒佛来,就是一种念及苍生、真实再现的慈悲情怀,就是一种高深玄妙、经世绝伦的人文艺术。

一炷心香

·滴水禅思·

其实,无论佛教还是其他的事情,心中的挚爱、虔诚和持守,才是最真实和长久的。外在的形式并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一种缺乏心灵底蕴的虚设和矫饰。

引言:[为愿望和梦想点燃一炷心香]

一位修行多年的心吾和尚,就要到一座新修的寺庙里做住持了,临行,他向老法师海帆方丈求教:“佛海无涯,何日是归期?人生有限,那天成活佛?”

海帆方丈答道:“香火不断,水漫灵山亦通明,天天是归期;风雨飘摇,一炷高香常相伴,即刻成活佛。”

心吾和尚到了新修的寺庙后,便把敬佛上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的禅房和卧室里,高香常明,及时续接,片刻都不曾断过香火。即使外出化缘,他也手持高香,从不间断,风雨无阻。

可是,三年五载过后,心吾和尚感到自己的道行并无长进,就又返回往日的故庙,想再次向海帆法师求教。可是,当他手持高香刚刚踏进海帆法师的禅房,海帆法师就端坐圆寂了。一滴清泪悄悄滑下心吾和尚的眼角,正好滴落在他手拿的香火上,哧啦一声,他手里的香火湮灭了。可是,出于敬重和无奈,他又在自己的心底为海帆法师点上另一炷更加旺盛的高香。而且,他马上联想到海帆法师曾经说过的话,意识到——只有心中虔诚的香火才能够“水漫灵山亦通明,一炷高香常相伴”啊!他终于开悟了。

阳光抚慰的笑脸

·滴水禅思·

同在蓝天下,所有的人都拥有同样的阳光,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觉察和体会到阳光的明媚和温馨,更忘了珍惜这美好的光阴。

引言:[在明媚的阳光下,灿烂地微笑]

一位叫乐天的老和尚,每天都乐呵呵的。有个小沙弥感到好奇和羡慕,就寻个机会问乐天和尚:“师父,我看你每天都乐呵呵的,太令人眼馋了,有什么诀窍吗?”“什么诀窍也没有,”乐天和尚笑眯眯地说,“我这张被阳光抚慰过的脸,就像骨朵开花一样,自然而然地就笑了。”

小沙弥就说:“阳光怎么不抚慰我呢?我怎么就笑不起来呢?”“那是因为你没抚慰阳光,”乐天和尚依然笑眯眯地说,“其实,阳光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经常看到,你的脸上也满是阳光的。”

小和尚就更加迷惑了,不解地说:“阳光怎么抚慰呢?”“珍惜每寸光阴,不虚度每一天,”乐天和尚还是笑眯眯地说,“早晨迎接朝阳的升起,傍晚目送夕阳的余辉,不就抚慰阳光了吗?”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乐天和尚的开导,舒心地笑了。

树树皆菩提

·滴水禅思·

无论是承载佛教的菩提树,还是祭奠先祖的其它法器,都是诚则灵、信则有。天明法师为人处世的圆融和智慧,既体现了佛性的慈悲,也蕴涵着人生的哲理。

引言:[凤凰不落无桐地,菩提不度无心人]

有一位拜香信佛大半生的的老太婆,在二十多年前,她从花木市场买了一棵菩提树,栽植在自家的院落里。当时的小树苗,已经长成遮天蔽日的大树了。老太婆把这棵她亲手栽植的菩提树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她经常既骄傲又虔诚地坐在大树下颂经念佛。

可是,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位客人,楞说这棵大树不是菩提树,而是一棵与菩提树长得很相似的糠椴树。老太婆很惊讶也很意外,甚至有些伤心,严重影响了她的情绪和心绪。为了辨明真伪,了却心结,她托人捎信给丛林寺院的天明法师,让他来看看这棵大树究竟是不是菩提树。天明法师很快就带一弟子来到老太婆的家,他见到那棵大树后,马上顶礼膜拜,亲近无比,连声说:菩提树啊,真正的菩提树!我佛荫庇、我佛慈悲!老太婆一听连大法师都说这棵树是真正的菩提树,就深信不疑了。

可是,天明法师刚走出老太婆的家门,他的弟子就悄声说:师父,您不会看走眼吧?那的确不是一棵菩提树,而是一棵椴树啊。天明法师连念阿弥陀佛,悄声对弟子说:那棵椴树对老太婆来说就是菩提树,真真正正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我们所认定的菩提树原本也不叫菩提树,还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主坐化其下幡然成佛的原因吗?而今,虔诚的老太婆二十年如一日地呵护深爱、坐化成佛的一棵树,不是菩提树,又是什么树呢?

弟子终于明白了法师的一片佛心,呐呐地自语道:人人若菩萨,树树皆菩提。

生命的绿荫

·滴水禅思·

当我看到满山遍野、以及道路两旁郁郁苍苍的林木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佳话,那可是一片片、一丛丛、一抹抹前人的心血、生命的绿荫啊!

引言:[植下一棵树,留下自己生命的绿荫]

丛林寺院的历代方丈都在自己的寺院里亲手植下一棵树。由于寺院的空闲地方特别的有限,到了云路法师做方丈的时候,已基本上没有空地栽植树木了。于是,每年的春天,他都要到附近的山上或道路边,亲手植上几棵自己精心培植的小树。

有一年春天,年迈体弱的云路法师终于病倒了,病入膏肓之际,他居然没有忘记植树的事情。于是,毅然起床,由几个小和尚搀扶着去山坡植树。小和尚们想帮他挖挖树坑什么的,他都不让。年近百岁的老人,双手颤抖、虚汗淋漓地硬是又亲手栽下三棵小树。可是,当他植树之后,刚刚返回寺院就含笑圆寂了。

以雪的方式灌溉

·滴水禅思·

以雪的方式灌溉麦田,麦田就会丰收,迎来好年景;以雪的方式灌溉心田,智慧就会葳蕤,培养出英才来。

引言:[无数的心灵渴望智慧的瑞雪]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题为《春夜喜雨》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曾经为该诗的静柔之美和哲理意蕴所折服。可是,前不久,我在一位高僧那里听到这么一句更加静柔的哲言睿语:“以雪的方式灌溉。”

那天,为寻找一本佛教刊物,我去拜访三咸法师。在谈到佛教及学校教育时,三咸法师说:“无论什么教育,只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人之职、育人之事,绝对不能暴风骤雨,更不能山洪爆发,而应以雪的方式灌溉……”

试想,针对一片干旱的麦田,暴风骤雨和山洪爆发尽管来势凶猛、水势浩大,但大部分水源都接着流走(失)了,不仅浇不透、浸不透,还容易产生破坏性,甚至造成灾害。若是一场静然飘落的大雪,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它轻柔地厚厚地覆盖在麦田上,一点一点地溶化、一层一层地深入,拥抱着禾苗的叶片、滋润着禾苗的根系,是一种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所以,被称之为“瑞雪”、被颂扬为“瑞雪兆丰年”。

你还有阳光和蓝天

·滴水禅思·

试想,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吗?还有什么想不到,做不成的呢?凡是有痛苦和烦恼的人,都是可以拯救和自我拯救的。

引言:[凡是有痛苦和烦恼的人,都是可以拯救和自我拯救的]

有一个小沙弥,不知是受不了梵宫的寂寞、寺院的冷清,还是六根未净、心有旁骛,他患了一种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一天,他独自一人走上了寺院后面的一个悬崖险峰,就在他紧闭双眼,准备纵身跳下时,一只大手按住了他的肩膀。他转身一看,原来是老方丈。小沙弥的眼泪马上就出来了,他如实告诉方丈,他已经万念俱灰,真的“看破红尘,四大皆空”,什么牵挂都没有了,也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了,直想一死了之。

老方丈异常关切地说:“你这是误导你自己,你拥有的东西还很多很多,你先看看你手背上有什么?”

小沙弥抬手看了看,呐呐的说:“没什么呀?”“那不满是眼泪吗?”老方丈语气沉重地说。

小沙弥眨巴眨巴眼睛,又是串串热泪。

老方丈又说:“再看看你的手心。”

小沙弥又摊开双手,看自己的手心。看了一阵,不无疑惑地说:“没什么呀?”

老方丈呵呵一笑说:“那不满是阳光吗?”

小沙弥愣怔了一下,脸上也泛起丝丝的笑容。

老方丈又循循善诱地说:“你再抬头看看。”

这回小沙弥开窍了,没等方丈开导,就心悦诚服地说:“还有蓝天,我还有蓝天!”

老方丈舒心地叹了口气,对小沙弥说:“其实,你除了眼泪、阳光和蓝天,还有烦恼和痛苦、还有经书和木鱼、还有一颗勇敢顽强的心。”

小沙弥异常忏悔地说:“咱回去吧,我今天还有需要背诵的经文呢……”

这山这水都是你的

·滴水禅思·

一个人在人生抉择和人生走向中的得失是不好评判、不好量化的,常言说“得失寸心知”,就是这么个道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当),只要能在日作夜寐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和精神寄托就不虚此行,就是幸福和有意义的。

引言:[敞开心扉,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化缘回来的路上,涉过一条小河,又攀上一坐大山,小和尚有些累了,就要求坐下来歇歇。一同回来的老和尚就依了他,二人坐在山巅的一块岩石上谈起心来。小和尚说:“咱们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一种虚静。那么,我们来世上一遭,究竟为了什么?究竟还有什么属于我们呢?”“为了佛、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开导小和尚说,“属于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以及蓝天白云、这山这水。”老和尚看小和尚一脸困惑的样子,又补充说,“当一个人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时,这世间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梦游四海、思度五岳,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企及呢?”

小和尚就说:“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拥有这些东西吗?”“不,”老和尚说,“有钱的人,心中只拥有钱;有宅第的人,心中只惦记宅第;有权势的人,心中只关注权势……他们摄取、拥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这项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

这时,玉兔东升、金乌西坠,山岚炊烟拂拂袅袅。小和尚观望着山水云月,终于舒心地笑了。

寺外也有佛

·滴水禅思·

人生的转机和成就,往往起源于良心的觉醒和心灵的完善,无论是钱财或智慧,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是一条通往远山高峰的心路。

引言:[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人民服务]

寺院门外的山道旁,来了一位施茶的男子,还搭起一个非常别致的小凉棚。寺院的住持方丈有无法师抱着感激之情前来问慰,他问那个中年男子:“请问施主,您为何前来施茶?”“为了还愿,”中年男子谦和礼貌地说,“回顾前二十年,我投身商海,敛财聚金、贪得无厌,主要是从社会上摄取;展望后二十年,我打算走近佛门,路边施茶,回馈众生。”

有无方丈非常感动,禀手念佛,连声夸曰:“若能施茶二十年,德比山高、行比路长,施主方能成佛也。”

转眼就是十年。这一天,施茶的男子步入佛门,拜见老方丈。他带来一卷厚厚的题为《佛门逸事》的书籍(书中的章节,全是十年来施茶过程中,道听途说的有关佛教的抑恶扬善的小故事),欲请老方丈题字作序。老方丈翻阅之后,苍颜大悦,惊羡感叹道:“施茶十年,您已立地成佛了!”并提笔写到:“山中本无茶,寺外也有佛。”

你也是菩萨

·滴水禅思·

无论真实的故事还是美好的传说,扬善颂德的主题却是鲜明的。真愿千万遍地祈唤,千万遍地说:善良、圣洁的人们都是菩萨。

引言:[善良、圣洁的你,也是菩萨]

一位异常虔诚的名叫兰香的信女,在积善行德大半生之后,听说信佛之人在某座灵山上可以见到观世音菩萨显像。于是,她跋山涉水来到这座灵山,渴望看看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传说能看到菩萨显灵的山洞里,她独自一人信心十足地端坐着、等待着。可是,等了大半天,别说菩萨了,就连一个人影也没见到。她有些气馁和失望,也有些胆怯,这里毕竟是她非常陌生的深山老林。她打算在天黑之前赶下山去,明天上午再来等待。

谁知,就在她正欲起身离开山洞时,山洞里走进一个穿着非常朴素的女子。那女子看到兰香信女,马上摒手朝拜,嘴里还念念有词地祷告着:“观世音菩萨大德,观世音菩萨灵验……”

兰香信女愣怔了好一阵子,才唯唯诺诺地解释说:“这位妹妹,你弄错了,我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不是菩萨,我只是一个虔诚的信女。”

那女子满脸喜悦满是真诚地说:“你就是菩萨,你就是菩萨,怎么能说你不是菩萨呢,我看到你非常的幸福和高兴!”

兰香信女赶紧站起身,迎上前去。她终于看清对面女子的面容——她怎么长得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呢?兰香信女惊讶而喜悦地说:“您就是观世音菩萨吧?小女子在下有礼了,我好感动、好幸运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