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六十年总目与编后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22:41:49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学评论》六十年总目与编后记

《文学评论》六十年总目与编后记试读:

文学研究所的第三个“六十年”

刘跃进

这几年,文学研究所相继迎来三个“六十年”纪念日,感念之情,油然而生。

2013年,文学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为此,我们主持编辑五部纪念文集:一是访谈录《甲子春秋——我与文学所六十年》,二是资料集《文学研究所所志》,三是《告别一个时代——樊骏先生纪念文集》,四是演讲集《翰苑易知录》,五是在所庆五十周年纪念集《岁月熔金》基础上形成的《岁月熔金二编》。在《岁月熔金二编》序言中,我试图梳理文学研究所的传统,认为何其芳同志在1954年建所之初提出的“谦虚的、刻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或许可以视为文学研究所精神的一个基本内涵。谦虚,是就为人而言,低调做人,和谐共事。刻苦,是就做事而言,焚膏继晷,钻研终身。而实事求是,则是做人做事都必须遵循的准则。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下,文学研究所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其一,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发挥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示范作用,这是文学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最基本的经验,也是最重要的特色。其二,遵循学术规律,整合团队力量,夯实学科基础,这是文学研究所在学术界保持较高学术声誉的根本保障。其三,尊重学术个性,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撰写传世之作。其四,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遵循“双创”原则,把编选优秀的古今文学读本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来做。

2014年,《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我们又编辑了两部著作:一是《〈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年纪念文汇》,二是《〈文学遗产〉六十年纪事初编》。在《〈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年纪念文汇》序言中,我着重阐发了《文学遗产》创刊以来在三个方面的重要推进:一是更新研究理念,推陈出新,加强对传统文献学、中国文体学,尤其是对文学经典的研究;二是拓展时空维度,海纳百川,将华夏各民族文学纳入中华文学研究的大视野;三是强化综合比较研究,旁罗参证,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地域文化、媒体文化以及性别文化等不同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引进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将古今文学与中外文学联系起来,将文学艺术与相关学科贯通起来。

2017年,我们又迎来文学研究所的第三个“六十年”,即《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周年。我们一如既往,组织编选三部纪念文集:一是《〈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选》,从已刊发的六千多篇文章中,选录一百余篇,按照文艺理论、比较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五大板块编排,虽不免挂一漏万,但总体上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六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风貌。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持历史原貌,除个别地方略作技术调整外,文字表述一仍其旧;二是《〈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汇》,收录七十多位作者的回忆性文章,记录作者与《文学评论》的渊源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风云际会;三是《〈文学评论〉六十年总目及编后记》,虽为资料汇编,存而不论,但从中依然可以读出很多有趣的信息。王保生先生的《〈文学评论〉编年史稿(1957~2010)》对这些信息多有解读。为此,我们征得作者同意,这次一并列入纪念文丛,希望为学术界提供经过系统整理的资料。

在组织编辑的过程中,我有机会系统地阅读这些文献,收获良多,感慨也很多。就其荦荦大端者而言,我认为,《文学评论》至少有三个重要特色值得关注。

六十年来,密切关注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文学评论》最鲜明的思想品格。《文学评论》的前身是《文学研究》季刊,创刊于1957年。何其芳同志在创刊号《编后记》中强调,《文学研究》“将以较大的篇幅来发表全国的文学研究工作者的长期的专门的研究结果。许多文学历史和文学理论上的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短促的无准备的谈论就能很好地解决的,需要有一些人进行持久而辛勤的研究,并展开更为认真而时间也较长的讨论”。《文学研究》非常注重专业性和前沿性:一是研究队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工作者”;二是研究对象,是“文学历史和文学理论上的重大问题”;三是研究途径,是“持久而辛勤的研究”。

随着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的临近,1958年《文学研究》第4期《编后记》中指出:“要求全国的作者从各个方面来总结我国这伟大的10年来社会主义文学的经验。”为体现出文学研究的现实性、战斗性,翌年将《文学研究》更名为《文学评论》,用大部分篇幅刊载对当代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评论文章。即便是古代文学研究,重点讨论的也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以及古为今用等亟待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

1978年,《文学评论》复刊,依然坚持面向当代的办刊方针。在《致读者》中明确提出:“《文学评论》当前时期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从理论上、从总结社会主义文艺的成就和经验上,深入批判‘四人帮’在文艺方面所制造的种种谬论,特别是‘文艺黑线专政’论。”改革开放初期,《文学评论》积极参与拨乱反正工作,总结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积极组织召开座谈会,讨论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并刊登系列评论文章,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鸣锣开道,专辟“新书新作评价”“中篇小说笔谈”“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笔谈”等栏目。此后,又专辟“新时期文学十年研究”“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研究”“台港及海外学人园地”“世界华文文学”等栏目,拓展研究空间。还围绕着“两个崛起”“朦胧诗”“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写作”“网络文学”“莫言研究”等话题,组织专题文章,展开深入讨论,推进当代文学研究,总结中国文学经验。

六十年来,围绕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开展积极的思想交锋,始终走在学术的前沿,这是《文学评论》最重要的学术特色。1957年创刊号的《编后记》写道:“我们深信,我们的学术水平,我们这个刊物的质量,都只有在‘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广泛发表各类意见和自由竞赛,然后有可能逐渐提高。在任何学术部门,一家独鸣都是只会带来思想停滞和思想僵化的。”创刊之初,《文学评论》结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围绕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典型性格与典型人物、历史剧创作与理论、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以及诗歌格律等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讨论。

1961年,《文学评论》第3期刊发严家炎的《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把关注的重点全面引向当代文学创作领域。这场讨论,不仅仅限于研究者之间,创作者也参与其中,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2005年,刘纳发表《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重读〈创业史〉并以其为例》(《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又引发新一轮争论。可惜作者早已离世,不能亲自作答。在纪念柳青一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以及最近召开的“新语境、新方法、新视野下的柳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个话题一直是学者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可见,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讨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创业史》本身,实际上牵涉创作者与研究者、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问题。柳青坚持认为,文学理论研究、美学研究,必须结合艺术创作实践才会有说服力,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并无实际意义。此后,由批判“人性论”“人道主义”等话题逐渐引申到文学上的共鸣现象、山水诗和自然美的问题;又由历史剧创作引发关于历史与历史剧的论争。这些话题,时至今日依然有值得讨论的空间。

1978年,《文学评论》复刊第1期刊发毛泽东与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同一期,还刊发王朝闻的《艺术创作有特殊规律》,引发学术界关于艺术规律、形象思维问题的大讨论。《文学评论》持续关注,相继刊发陈涌《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李衍柱《美的规律与典型化原则》(《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等论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索。他们提出的一些论点,今天看来也许已不新鲜,但在当时特定背景下,确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文体形式批评、印象批评、文化研究等新的研究方法纷至沓来,众声喧哗。《文学评论》为此专辟“外国文艺理论评介”“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笔谈”“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新建设”等专栏,积极开展学术讨论。早在1962年,钱锺书就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论通感》(1962年第1期)一文,较早运用心理学方法,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与中国的《乐论》,比较唐宋诗词与西方古典诗歌中的通感现象。他指出,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人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通感”或“感觉移借”。这些理论的探讨,成为后来文学研究的理论先声。郑敏《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认为解构主义强调歧异的存在是多元的必然,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差异的运动中,由于变是不可停止的,矛盾成为互补而非绝对对抗。这种理论有其合理性的内涵,可以借此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并引发女权主义思潮,有助于后殖民主义对文化侵略的批判,也有助于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对无序、无整体宇宙观的形成和表达。林兴宅《论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文艺研究中的运用》(《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较早地从方法论角度论述我国文艺研究、文艺批评的变革过程,认为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在于有机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性观念,这在今天看来可能已是常识,而在当时,他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讨论文学问题,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听觉文化与视觉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备受瞩目。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就被介绍到中国,重点分析视觉艺术心理学问题。傅修延《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指出,以拼音文字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对于“图像”非常重视,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核心概念。相比较而言,以形声文字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传统,对于听觉形象更加关注。看字听声,“闻声知情”,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明清小说中存在着的“草蛇灰线”的艺术手法,强调艺术结构要有“连”有“断”。这与西方艺术更专注于一以贯之的“连”有所不同。陈平原《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从近现代的“演说”入手,着重讨论“演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别开生面。

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打破了理性万能的说法。当人们有意识地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作美的时候,荒诞便代替了崇高,非理性也就成为一时的审美思潮。蒋孔阳《说丑》(《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一文指出,作为美的对立面,丑,自有其积极意义。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是站在什么立场来写,要表达什么样的审美追求。美与丑,滑稽与崇高,这些曾经的老话题,在审美追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依然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本土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也是持续不断的讨论话题。黄浩的《文学失语症》(《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认为新小说患上了“运动性失语”,“通俗一点讲,就是新小说说话困难”。由此延伸,古代文论也面临着现代转化的难题。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强调我们应当秉承“不薄西方爱东方”的态度,“让这两种话语并驾齐驱,共同发展”。为此,《文学评论》编辑部在1997年第1期特设专栏,精心择选四篇论文与一篇报道,引导“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学术讨论。

世纪之交,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格外关注。面对中国文论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重大理论问题,文学研究所适时承担院重大课题“新世纪全球化格局与中国人文建设”项目,系统回应急剧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文化现实问题,同时,又组织专家按照类别编选“新世纪文论读本”,选录近十年来重要的理论文章。《文学评论》也积极跟进,组织“二十世纪文学回顾”“文学史史学笔谈”“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笔谈”“全球化趋势中的文学与人”“社会文化转型与文艺美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的讨论”等栏目,重新审视传统文学思想的价值和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回答人们关切的问题。从这些学术活动中可以看出,文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既要坚持“文以载道”悠久传统,又不能放弃研究者应有的文学立场和人文情怀。钱中文就坚持认为,过度强调文化研究的价值其实是泛化了“文学性”,取缔了文学自主研究和独立的学科价值,一味地关注文学外部研究,最终将导致文学的消亡。站在今天的立场看,这场讨论才刚刚开始,今天学术界热衷讨论的生态美学、比较文化等论题,已向传统文艺学、当代文学批评等领域延伸,影响不可小觑。

六十年来,《文学评论》不拘一格扶持青年学人,确保优秀稿件源源不断,这是《文学评论》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从《〈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年纪念文汇》所收文章可以看出,很多青年学者的处女作,就发表在《文学评论》上。我对该书七十多位作者略作统计:30年代出生的有8人,4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各占15人;50年代出生的居多,有30人;70年代出生的5人。这五代人,是目前《文学评论》的主要作者。30年代出生的作者多为新中国成立前期培养起来的,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作者,多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研究生,或者是七七、七八、七九“新三届”大学生。而今,这些作者大多年过耳顺,陆陆续续退居二线。在纪念文章作者队伍中,“70后”虽然仅占很小比例,但他们正奋战在科研一线,已经成为《文学评论》的最重要的作者群体,代表着中国文学研究界的未来。当然,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很多刊物都面临着潜伏的危机。《文学评论》能否承担起名刊的责任,能否不断激发思想的活跃,能否持续推动学术的进步,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期待着年轻一代学者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历史的长河中,六十年只是短暂的瞬间,可能无足轻重,而在共和国的学术发展史上,文学所的六十年,《文学遗产》《文学评论》的六十年却在其中占据着独特位置,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在感念前辈学者艰辛创业的同时,更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鼓励下,勇于面对现实,积极迎接挑战,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2017年8月8日写于京城爱吾庐

1957~2016年总目录

《文学研究》1957年总目录

(括号内分别为年、期、页)论文题目/作者/年/期/页

论现实主义问题/蔡仪/1957.1.1

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商榷/陆侃如 冯沅君/1957.1.21“琵琶记”的评价问题/何其芳/1957.1.30“桃花扇”校注前言/王季思/1957.1.44

论姜夔词/夏承焘/1957.1.59

宋代诗人短论(十篇)/钱锺书/1957.1.71

陆游及其创作/程千帆/1957.1.86

清商曲小史/孙楷第/1957.1.98

今传李太白词的真伪问题/俞平伯/1957.1.101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道”的问题/郭绍虞/1957.1.108

论“庄子”的思想性/罗根泽/1957.1.123

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罗大冈/1957.1.133

回忆、探索和希望(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十五周年)/何其芳/1957.2.1“文心雕龙”初探/刘绶松/1957.2.12

释刘勰的“三准”论/刘永济/1957.2.35

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俞平伯/1957.2.40

王实甫生平的探索/冯沅君/1957.2.47

关于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沈祖棻/1957.2.54

再论现实主义问题/蔡仪/1957.2.66

现实主义不断的发展着和完善着/董修智/1957.2.84

论郭沫若的诗/楼棲/1957.2.93

斐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杨绛/1957.2.107

保卫文学的党性原则/本刊编辑部/1957.3.1《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1957.3.5《格列佛游记》论/杨耀民/1957.3.29

宋诗选注序/钱锺书/1957.3.55

李清照事迹考/黄盛璋/1957.3.67

柳永事迹新证/唐圭璋/1957.3.91

陶渊明事迹新探/段熙仲/1957.3.99

姜夔词编年笺校/夏承焘/1957.3.104

试论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叶玉华/1957.3.152

拥护两项伟大的革命宣言/本刊编辑部/1957.4.Ⅰ

暴风雨所诞生的——略谈十月革命后最初十年间的小说/水夫/1957.4.1

布莱克的诗——威廉·布莱克诞生二百周年纪念/袁可嘉/1957.4.12

科学对法兰西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影响——纪念《包法利夫人》成书百年/李健吾/1957.4.39

论文学艺术的特性——评陈涌等关于文学艺术的特性的错误意见/毛星/1957.4.66

抗战时期丁玲小说的思想倾向/王燎熒/1957.4.93

苏轼试论/王季思/1957.4.111

论巴金的小说/王瑶/1957.4.124资料

关于高鹗的一些材料/王利器/1957.1.166书评《唐宋词人年谱》/陈瀣/1957.1.172

新版《鲁迅全集》第一、二、三卷的注释/凡/1957.1.174《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车尔尼雪夫斯斯论文学》上卷)/智量/1957.1.177《中国诗史》/谷典/1957.2.148《晚清小说史》/刘世德/1957.2.150

三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耀东 毅伯 冠星 建领/1957.2.153《中国文学批评史》/競耕/1957.3.161《文学论稿》(修订本)恒茂 文昭/1957.3.164

评几本文艺学概论中的文学的分类/查良铮/1957.4.155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讨论研究鲁迅与研究“红楼梦”的论文/曲水/1957.1.181

外国讨论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近况/邦元/1957.2.158补白

对“陆游及其创作”的两点质疑及作者的答复/1957.2.160编后记

1957年第1期/1957.1.185

1957年第2期/1957.2.147

1957年第3期/1957.3.168

1957年第4期/1957.4.162插页

拉奥孔 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手迹/1957.1

斐尔丁像(剪影) 霍布斯为斐尔丁画像(剪影)/1957.2

黄庭坚像 李清照像 谋尔飞像/1957.3

俄国和苏联文学作品的几种早期的中译本 布莱克画像 英国人民起来了/1957.4

《文学研究》1958年总目录

(括号内分别为年、期、页)论文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郑振铎/1958.1.1

论艾青的诗/冯至/1958.1.9

关于左联时期的两次文艺论争——批判冯雪峰的反党活动和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刘绶松/1958.1.23

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兼评何直、周勃及陈涌等人的修正主义论点/以群/1958.1.47

韩愈的基本思想及其矛盾/季镇淮/1958.1.69

元好问及其丧乱诗/陈中凡/1958.1.79

汉乐府诗相和歌即汉清商说/王达津/1958.1.87《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其时代/罗大冈/1958.1.89

论旭恩·奥凯西/王佐良/1958.1.115

高尔基的文学史观点和方法/缪灵珠/1958.1.141

论关汉卿的杂剧/郑振铎/1958.2.1

论关汉卿/杨晦/1958.2.21

关汉卿杂剧的人物塑造/王季思/1958.2.39

笔谈《林海雪原》、《苦菜花》、《红日》/何其芳 王燎熒 何家槐 王淑明 路坎 平凡 王积贤/1958.2.51

论阿Q的典型性格——批判冯雪峰反现实主义,反阶级论的文艺观点/唐弢/1958.2.71

论郭沫若的历史剧/王淑明/1958.2.83

曹雪芹的《红楼梦》/蒋和森/1958.2.97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林庚/1958.2.127

高尔基和中国/戈宝权/1958.2.131

惠特曼在诗歌方面的革命(特约稿)/〔捷克〕亚伯·察佩克/1958.2.147评论

致读者/本刊编辑部/1958.3.1

王瑶先生是怎样否认党的领导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鲁迅文学社)集体写作/1958.3.4

王瑶先生的伪科学/鲁迅文学社/1958.3.15

评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曹道衡 徐凌云 陈燊 乔象钟 蒋荷生 邓绍基集体讨论、写作/1958.3.19

论巴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兼驳杨风、王瑶对巴金创作的评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与青年教师集体写作/1958.3.34

大跃进时代的新民歌/贾芝/1958.3.52

生气蓬勃的工人诗歌创作/力扬/1958.3.68

文学研究工作往哪里去/毛星/1958.3.79

资产阶级专家到底有多少货色?/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一班“红旗”学习小组/1958.3.84

批判陈涌关于文学艺术特征的右派论调/蔡仪/1958.3.90

陈涌在题材问题上对鲁迅的歪曲/伊凡/1958.3.107

驳秦兆阳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论/姚文元/1958.3.114

评李健吾先生的《科学对法兰西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影响》/陈燊/1958.4.1

批判杨绛先生的《菲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杨耀民/1958.4.16

孙楷第先生的考证工作/胡念贻/1958.4.24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批判/朱寨/1958.4.33

谈《雾、雨、电》的思想和人物/李希凡/1958.4.44

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巴金过去的创作/刘国盈 廖仲安/1958.4.50

农民作家刘勇和他的创作/《新苗》编辑部/1958.4.65

塔吉克古典文学的始祖鲁达基/戈宝权/1958.4.78“把凯撒的还给凯撒”——评南斯拉夫维德马尔的《日记片断》/罗荪/1958.4.84

从法斯特的小说看法斯特的本来面目/朱虹/1958.4.95

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以群/1958.4.99纪念三位世界文化名人专辑

关于伊朗大诗人萨迪(特约稿)/希阿赫瓦什/1958.3.122

诗人密尔顿的革命精神/殷宝书/1958.3.128

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孚/郑振铎/1958.3.139讨论

对王季思先生的《苏轼试论》的几点意见/中山大学中文系四年级乙班黄昌前/1958.4.108

关于《苏轼试论》的几个问题/王季思/1958.4.111资料《西游记》与《罗摩延书》/吴晓铃/1958.1.163

关于孔尚任的几种诗集/汪蔚林/1958.1.170

元曲家考略续编/孙楷第/1958.2.171书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锺书/1958.2.179

评北大中文系文学专门化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谷代/1958.4.116

评李广田新著《春城集》/卞之琳/1958.4.119通信

对《科学对法兰西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影响》的意见/杨耀民 陈燊 董衡巽/1958.2.185

对郑振铎先生《论关汉卿的杂剧》的意见/邓绍基 董衡巽/1958.3.143

对《宋代诗人短论十篇》的意见/曹道衡/1958.4.114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关于方针任务问题的辩论/黎颖/1958.1.179

中国文学教学中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北京大学]吴协 [上海复旦大学]申椒 [北京师范大学]乐青/1958.2.187

北大、复旦、南开、武大中文系的学术思想批判与教学改革的情况/本刊记者/1958.3.145编后记

1958年第1期/1958.1.183

1958年第2期/1958.2.178

1958年第4期/1958.4.122补白

补之:稗畦集·稗畦续集/1958.1.46、48

夏承焘:杜诗札丛/1958.1.114、140

郭君曼:明人诗文中赞美水浒的话/1958.1.162

卜冬:王之涣的“凉州词”/1958.1.178

夏承焘:杜诗札丛/1958.2.38、126

郭君曼:罗隐的讽刺诗/1958.2.130

平:读周邦彦词札记/1958.2.170插页

韩愈像《约翰·克利斯朵夫》卷一:“黎明”木刻《约翰·克利斯朵夫》各国译本

高尔基(1907—1908在喀普里写《俄国文学史》时摄)《俄国文学史》的计划草稿手稿/1958.1

元刻《古今杂剧》 明《脉望馆》抄校本 明《元曲选》《救风尘》插图 明顾曲斋本《绯衣梦》插图

高尔基在1912年10月25日写给孙中山先生的原稿 高尔基的作品的三种最早的中译/1958.2

萨迪画象 伊朗文《蔷薇园》二十一岁时的密尔顿 拉格洛孚画象/1958.3

鲁达基的画象 鲁达基的故乡潘治鲁达村和他的坟墓/1958.4悼念郑振铎先生专辑

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序/郑振铎遗作/专辑1958.3.1

郑振铎先生传略/吴晓铃/专辑1958.3.2

悼念郑振铎先生/何其芳/专辑1958.3.4

忆郑振铎同志/〔苏联〕艾德林/专辑1958.3.5

悼念铎兄/王伯群/专辑1958.3.7

悼念郑振铎先生/余冠英/专辑1958.3.9

悼念郑振铎教授/〔波兰〕亚奈士·赫迈莱夫斯基博士/专辑1958.3.9

郑振铎先生撰著编译目录初稿/吴晓铃/专辑1958.3.11

《文学研究》1959年总目录

(括号内分别为年、期、页)讨论

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争论/何其芳/1959.1.1

谈民歌体/徐迟/1959.1.23

诗国上的百花齐放/力扬/1959.1.27

关于新诗的形式问题/冯至/1959.1.34评论

是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对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初步批判/巴人/1959.1.39

驳冯雪峰的民族文化论/王子野/1959.1.6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王燎熒/1959.1.67

理想与现实在文学中的辩证结合/胡经之/1959.1.84

农民作者冯金堂的创作/《奔流》编辑部/1959.1.97

资产阶级思想必须改造,可以改造/集思/1959.1.106

评《中国文学发展史》/胡念贻 乔象钟 刘世德 徐子余/1959.1.110

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和他的诗文——《李大钊诗文选集》前言/贾芝/1959.2.1

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从鲁迅杂文谈他的思想演变/唐弢/1959.2.17“五四”文学革命的思想领导/以群/1959.1.28

略叙文学研究会/叶圣陶/1959.2.36

彭斯与民间歌谣——罗伯特·彭斯诞生二百周年纪念/袁可嘉/1959.2.39

再谈诗歌形式问题/何其芳/1959.2.55

五七言和它的三字尾/林庚/1959.2.76

谈诗歌的格律问题/卞之琳/1959.2.79

胡也频的《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苏联〕尼·马特柯夫/1959.2.84

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批评/刘大杰/1959.2.93

试论形象思维/李泽厚/1959.2.101

普希金和中国/戈宝权/1959.4.1

阿拉贡的小说《共产党人》/罗大冈/1959.4.17

谈《山乡巨变》及其它/朱寨/1959.4.39

试论《百炼成钢》/王西彦/1959.4.52

现实主义在中国古典文学及理论批评中的发生和发展/罗根泽/1959.4.65

再谈《胡笳十八拍》/刘大杰/1959.4.80

蒙古族民间艺人琶杰及其创作/〔蒙古族〕托门/1959.4.91关于诗歌格律问题讨论专辑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王力/1959.3.1

谈新诗格律/朱光潜/1959.3.13

诗的节奏/罗念生/1959.3.18

论民歌、自由诗和格律诗/周煦良/1959.3.25

从“民歌体”到格律诗/唐弢/1959.3.38

诗歌琐谈/金克木/1959.3.46

对于新诗的一些看法/季羡林/1959.3.53

试谈现代格律诗问题/金戈/1959.3.56

论“自由格律诗”/陈业劭/1959.3.62

现实主义艺术的典型创造——三论现实主义问题/蔡仪/1959.3.72

司汤达的政治观点和《红与黑》/李健吾/1959.3.92

萨克雷《名利场》序/杨绛/1959.3.101

有没有这样的线索和标准?——关于我的《宋元文学史讲义》的批判的答辩/王季思/1959.3.113

辛弃疾词论纲/夏承焘/1959.3.122庆祝建国十周年特辑

对十年来新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些理解/毛星/1959.5.1

十年来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工作/吴晓铃 胡念贻 曹道衡 邓绍基/1959.5.15

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卞之琳 叶水夫 袁可嘉 陈燊/1959.5.41

老舍近十年来的话剧创作/邓绍基/1959.5.78

试谈李季的诗歌创作/卓如/1959.5.91

现实主义艺术与美感教育作用——四论现实主义问题/蔡仪/1959.5.107

真实和虚构——关于特写、传记、回忆录等一个基本问题的讨论/井岩盾/1959.5.126

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古代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传统/林庚/1959.5.138兄弟民族文学研究专号

苗族的文学/作协贵阳分会筹委会、贵州省语委会、贵州大学苗族文学史编写组/1959.6.1

僮族的近代文学——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僮族文学史编辑室/1959.6.17

傣族古代的几部长篇叙事诗/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西双版纳调查队/1959.6.30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徐国琼/1959.6.45

论彝族史诗《梅葛》/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1959.6.55

尹湛纳希及其作品/额尔敦陶克陶/1959.6.71

康朗甩及其创作/陈贵培/1959.6.82

谈祖农·哈迪尔的创作/陈箭 秦弦/1959.6.95

试论白族龙的神话的产生及发展/郑绍堃/1959.6.103资料

元曲家考略续篇/孙楷第/1959.4.108通讯

关于形象思维的问题/虹夷/1959.1.124

关于批评方法答刘大杰先生/胡念贻 刘世德 乔象钟 徐子余/1959.4.119学术动态

一九五八年工人文艺创作活动/何达理/1959.1.127

诗歌发展问题的争论/郑青/1959.2.118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问题的讨论/于言/1959.2.121

如何评价陶渊明的讨论/文怡/1959.2.125

苏联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沙仁/1959.3.133

本刊召开编委会议/本刊记者/1959.3.138

诗歌格律问题的讨论/本刊记者/1959.5.149

兄弟民族文学的巨大成就/昌仪/1959.6.122编后记

1959年第1期/1959.1.132

1959年第2期/1959.2.126

1959年第3期/1959.3.91

1959年第4期/1959.4.79

1959年第5期/1959.5.154

1959年第6期/1959.6.116插页“五四”时期重要文艺刊物《小说月报》与《晨报副镌》彭斯像 彭斯诞生地图片/1959.2

辛弃疾到官帖 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刻本稼轩长短句 青年时代的司汤达 萨克雷画象/1959.3

有关普希金和中国的图片四幅 明抄《说集》本《录鬼簿》和明抄本《阳春白雪》二幅/1959.4

毛主席塑像(刘开渠作) 《灵泉洞》插图(古元作) 《王贵与李香香》插图(周令钊作) 《茶馆》插图(叶浅予作) 《暴风骤雨》插图(古元作)/1959.5

傣族叙事诗《召树屯》插图 汉译兄弟民族文学作品的封面 苗族情歌《红丝球挂在芦笙上》插图 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手稿/1959.6

《文学评论》1960年总目录

(括号内分别为年、期、页)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旗帜下不断学习,永远前进/唐弢/1960.1.1

文学研究工作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刘绶松/1960.1.6

党的领导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以群/1960.1.10

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国风——读《红旗歌谣》三百首/力扬/1960.1.20

论“人类本性的人道主义”——批判巴人的《论人情》及其他/洁泯/1960.1.28

为“拍”字进一解/郭沫若/1960.1.39

对《再谈〈胡笳十八拍〉》的商兑/张德均/1960.1.44

关于中国文学史上两条道路的斗争/冯沅君/1960.1.61

试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曹道衡/1960.1.67

契诃夫和中国/戈宝权/1960.1.77

对《对十年来新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些理解》一文的意见/少知/1960.1.89

欢迎读者对我们的批评/何其芳/1960.1.91

一九五九年全国各高等院校学报文学论文综述/本刊编辑部/1960.1.100

纪念列宁/林陵/1960.2.1

国际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必须彻底批判/叶水夫 钱中文/1960.2.8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批判巴人《文学论稿》中修正主义文艺思想/任大心 冯南江/1960.2.26

世界观和创作的关系——批判巴人《文学论稿》中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王金陵 水建馥/1960.2.34

批判王淑明同志的人性论——[附]论人情与人性/张国民 黄炳/1960.2.41

文化战线上的战斗红旗——纪念“左联”成立三十周年/唐弢/1960.2.54

记“左联”的两个刊物/楼适夷/1960.2.69“左联”回忆片断/郑伯奇/1960.2.74

回忆我在“左联”的几件往事/艾芜/1960.2.77“左联”杂忆/魏金枝/1960.2.80

蒋光慈的小说/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级鲁迅文学社/1960.2.83

殷夫的诗/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级鲁迅文学社/1960.2.96

重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王任重/1960.3.1

略论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思想表现/卞之琳/1960.3.4

欧洲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中的劳动人民形象/杨耀民 干永昌 张羽/1960.3.26

人性与文学——批判巴人、王淑明同志的“人性论”/于海洋 李传龙 柳鸣九 杨汉池/1960.3.37

关于人性问题的笔记/王淑明/1960.3.54

批判李何林同志的“唯真实论”/樊骏/1960.3.60

谈马烽近两年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朱经权/1960.3.73

论闻捷的短诗/潘旭澜 吴欢章/1960.3.82

这样的批评符合事实吗?/朱寨/1960.3.89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日本/刘振瀛 卞立强 庞春兰 潘金声/1960.3.99

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卞立强/1960.3.111

陆定一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60.4.1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一九六〇年七月二十二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周扬/1960.4.6

正确对待文学遗产,创造新时代的文学——一九六〇年八月二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何其芳/1960.4.32

关于批判和继承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问题——一九六〇年八月一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冯至/1960.4.45

发动群众,大写工厂史、公社史/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1960.4.57

人性论批判/蔡仪/1960.4.65

人性论的一个“新”标本——评王淑明同志的《关于人性问题的笔记》/王燎熒/1960.4.84

李何林同志的资产阶级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李彗/1960.4.99

关于日本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诗歌/李芒/1960.4.105

认真学习,提高思想——欢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本刊编辑部/1960.5.1

优美的歌剧《刘三姐》/何其芳/1960.5.6

论刘三姐/蔡仪/1960.5.14

民间传说刘三姐的新形象/贾芝/1960.5.21

读《山乡巨变》续篇/朱寨/1960.5.28

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陈瘦竹 沈蔚德/1960.5.37

批判人性论者的共鸣说/柳鸣九/1960.5.51

不许把鲁迅歪曲成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家/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现代文学教研组/1960.5.63

托尔斯泰——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张羽/1960.5.72

欧洲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中的个人反抗问题/朱于敏/1960.5.81

越南文学的发展/〔越南〕怀清/1960.5.90

赛珍珠——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徐育新/1960.5.100

王维的山水诗/陈贻焮/1960.5.108

曾朴及其《孽海花》/〔苏联〕弗·谢曼诺夫/1960.5.116

历史长河中的一阵小泡沫——谈所谓“第三条道路”问题,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笔记/唐弢/1960.6.1

理想与预见——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得到的一点启示/朱寨/1960.6.9

托·史·艾略特——美英帝国主义的御用文阀/袁可嘉/1960.6.14

叛徒法斯特对帝国主义主子的进一步效劳——批判法斯特新著《温斯顿事件》/杨宇/1960.6.30

关于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问题/陈伯海/1960.6.36

反对修正主义对托尔斯泰的歪曲/钱中文/1960.6.46

山水诗与自然美/朱光潜/1960.6.56

陶渊明的田园诗/陆侃如/1960.6.64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些理解/廖仲安/1960.6.71

元曲研究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陈中凡/1960.6.79《甲午海战》与历史剧/李健吾/1960.6.92

评《甲午海战》兼论历史剧/张炯/1960.6.102

蒙古族史诗《格斯尔传》简论/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语言文学研究所/1960.6.110书刊评介

北京大学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讨论 颜学孔执笔/1960.1.116《鲁迅旧诗笺注》/林辰/1960.1.120《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林志浩/1960.2.108

两本关于茅盾文学道路的著作/樊骏/1960.2.112

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几本文艺理论教科书/马文兵/1960.3.121《中国小说史稿》/陆树仑 徐培均 盛钟健 李振杰 姚国华/1960.4.115《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文效东/1960.5.122《白族文学史》(初稿)/云文/1960.6.118《中国近代文学史稿》/王双启/1960.6.122读者·作者·编者

反对坏文风,提倡好文风/王宜/1960.1.125

关于陈子昂的时代及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问题的通信/梁超然 林庚/1960.2.117

读《真实和虚伪》后的几点意见/蒋成瑀/1960.3.130简讯

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的科学研究近况/孙庆昇/1960.1.5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研究近讯/齐木道吉/1960.1.38

山东大学中文系师生编写《中国大文学史》/袁世硕 颜学孔/1960.1.126

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努力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包忠文 周勋初 潘容/1960.2.7

中山大学中文系完成第一阶段科研任务/吴文辉/1960.2.25

云南大学中文系科研工作/文勋/1960.2.73

四川大学中文系科研近况/唐正序/1960.2.73

南开大学中文系向“五一”献礼的十个科研项目/昌/1960.2.107

上海各大学中文系科学研究简况/张玺/1960.3.25

中山大学中文系整理《车王府曲本》/康/1960.3.72

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北京市文联召开座谈会/千/1960.3.110来稿综述

对王淑明同志的《关于人性问题的笔记》的批评/1960.5.126编后记

1960年第1期/1960.1.59

1960年第2期/1960.2.120

1960年第3期/1960.3.59

1960年第4期/1960.4.114

1960年第5期/1960.3.128

1960年第6期/1960.3.126插页《红旗歌谣》插图:江上渔船穿梭忙(米谷) 新媳妇走娘家(力群) 契诃夫像 契诃夫小说中译本《黑衣教士》/1960.1

列宁像〔苏〕Л.华西里耶夫作 列宁和高尔基在意大利喀普里岛上和渔民们谈话〔苏〕M.波略科夫作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1960.2

日译本《毛泽东选集》 日译毛泽东同志著作的几种单行本 小林多喜二像及鲁迅的唁电 《蟹工船》的原稿/1960.3

《文学评论》1961年总目录

(括号内分别为年、期、页)关于文学上的共鸣问题和山水诗问题的讨论

谈谈文学上的共鸣现象——并与柳鸣九同志商榷/闵开德/1961.1.2

对共鸣问题的几点意见/冯植生/1961.1.11

关于山水诗画的点滴感想/宗白华/1961.1.16

山水诗景物画的阶级性/李正平/1961.1.18

文学的共鸣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文礼平/1961.2.1

文学上共鸣的基础是什么/洁泯/1961.2.10

如何认识共鸣现象/张振宁/1961.2.19

山水诗的阶级性问题/叶秀山/1961.2.22

也谈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曹道衡/1961.2.26

谈谈有关山水诗阶级性的几个问题/洪毅然/1961.2.34

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林庚/1961.3.92

关于山水诗的阶级性/罗方/1961.3.102

怎样理解共鸣中的“同样的思想情绪”/朱虹/1961.3.112

关于文学上的共鸣问题和山水诗问题(来稿综述)/编者/1961.3.135

为“共鸣”而争鸣/陈燊/1961.4.85

也谈山水诗的产生问题/袁行霈/1961.4.100

有没有不带阶级性的山水诗?/孙子威/1961.4.106

关于文学上的共鸣问题和山水诗问题的讨论/本刊编辑部/1961.6.58

再论共鸣现象的实质及其原因——关于共鸣问题的答复/柳鸣九/1961.6.67纪念鲁迅先生诞生八十周年

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唐弢/1961.5.1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刘绶松/1961.5.22

谈朱老忠/冯健男/1961.1.22

革命英雄典型的巡礼/李希凡/1961.1.30

表现革命领袖形象的可贵成就——谈阎长林的《记毛主席在陕北战争中》/吴子敏/1961.1.45

关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几点看法/樊骏/1961.1.55

伟大的乌克兰人民诗人谢甫琴柯——纪念谢甫琴柯逝世一百周年/戈宝权/1961.1.68

战斗的非洲革命诗歌/柳鸣九 赵木凡/1961.1.86

辨旧说周邦彦《兰陵王》词的一些曲解/平伯/1961.1.99

陆机《文赋》二例/陆侃如/1961.1.103《孔雀东南飞》疑义相与析/傅庚生/1961.1.107

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些体会/刘勇/1961.2.41

毛主席著作是个宝/李茂荣/1961.2.49

论戏剧冲突/张葆莘/1961.2.54

谈黄声孝的快板诗/华中师范学院现代文学评论组/1961.2.66

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郭预衡/1961.2.74

试谈萧统的文学批评/李嘉言/1961.2.81

关于《孔雀东南飞》疑义/余冠英/1961.2.84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指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为越南《文学研究》特刊作/何其芳/1961.3.1

学习毛主席诗词的一些体会/王振铎/1961.3.29

情节·结构——习剧笔记一则/胡可/1961.3.41

论历史剧/吴晗/1961.3.50

谈《乘风破浪》中宋紫峰的形象及其他/朱寨/1961.3.55

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严家炎/1961.3.63

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几个问题/刘澍德/1961.3.70《苗族文学史》的作品年代判断和文学史分期问题/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1961.3.78《广西僮族文学》编写中一些问题的探讨/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僮族文学》编写小组/1961.3.85

高尔基与中国革命斗争——纪念高尔基逝世二十五周年/戈宝权/1961.3.119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夏承焘/1961.4.1

论陆机《文赋》中之所谓“意”/郭绍虞/1961.4.8

小林多喜二的生平和业续(特约稿)/〔日本〕江口涣/1961.4.15

巴尔扎克是一个什么样的正统派?——读书笔记/李健吾/1961.4.26

谈各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贾芝/1961.4.37

关于《蒙古族文学史》编写中的几个问题/额尔敦陶克陶/1961.4.65

从闻一多的《死水》谈到新格律诗问题/董楚平/1961.4.74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从《卧薪尝胆》的许多不同剧本说起/茅盾/1961.5.37

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何其芳/1961.5.66

毛主席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力扬/1961.5.88

西谛所藏善本戏曲题识/郑振铎遗作/1961.5.96

西谛题跋/郑振铎遗作/1961.5.102《琵琶记》的艺术动人力量/王季思/1961.5.108“黑暗大陆”的黎明——评介非洲反殖民主义小说/董衡巽/1961.5.116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续完)——从《卧薪尝胆》的许多不同剧本说起/茅盾/1961.6.1

关于谢翱的诗歌——夜读札记/张白山/1961.6.84

试论拜伦的忧郁/杨德华/1961.6.92资料

元曲家考略续编/孙楷第/1961.2.89

小说旁证三则/孙楷第/1961.4.113

小说旁证四则/孙楷第/1961.5.123

小说旁证二则/孙楷第/1961.6.112书评

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和《后记》中的一些问题/范宁/1961.2.92动态

山水诗的讨论/本刊记者/1961.1.111

越南将召开第三次全国文代大会/翔/1961.6.83

蒙古纪念达·那楚克道尔吉诞生五十五周年/仁钦/1961.6.91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高尔基与中国革命斗争》一文的几处改正/戈宝权/1961.5.130补白

苏联学者关于奥涅金是否系“多余人”的讨论/1961.2.25

苏联科学院两大文学研究所今年的研究工作/1961.2.65

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讨论文学上的共鸣问题/1961.3.54《北京日报》讨论《林海雪原》/1961.3.141

华中师范学院等六个高等院校讨论山水诗问题/文雪/1961.4.7

略谈《孔雀东南飞》/平伯/1961.4.118

读卜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汝弼/1961.5.132编后记

1961年第1期/1961.1.113

1961年第2期/1961.2.91

1961年第3期/1961.3.142

1961年第5期/1961.5.101插页

塔·格·谢甫琴柯自画像 谢甫琴柯所作《浪子》组画二幅/1961.1

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九日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1.3

毛主席诗词的俄、英、法、德、意、波兰、罗马尼亚等文译本/1961.3

鲁迅手稿:《我的失恋》《汉文学史纲要》《立此存照》致韦漱园信/1961.5

《文学评论》1962年总目录

(括号内分别为年、期、页)

释“风骨”/廖仲安 刘国盈/1962.1.1

通感/钱锺书/1962.1.13

词论十评/夏承焘/1962.1.18

跋洪升《枫江渔父图题词》/游国恩/1962.1.26

略论唐克新短篇创作的特色/晓立/1962.1.30《雷雨》人物谈/钱谷融/1962.1.40

论《狂人日记》/卜林扉/1962.1.55

论拜伦与雪莱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范存忠/1962.1.66

略论欧洲十九世纪资产阶级进步文学中个人反抗的几个问题——从朱于敏同志提出的问题谈起/王向峰/1962.1.85

形象、感受和批评(札记)/毛星/1962.1.99

钟嵘的诗歌评论/牟世金/1962.2.1《文心雕龙》术语用法举例——书《释“风骨”》后/陆侃如/1962.2.17

论《长生殿》/许可/1962.2.26

桐城派古文与时文的关系问题——梦苕庵读书札记/钱仲联/1962.2.39

裴多菲的诗歌创作/兴万生/1962.2.43“新批评派”述评/袁可嘉/1962.2.63

谈杨朔的几篇散文/洁泯/1962.2.82

柯尔克孜族民间英雄史诗《玛纳斯》/刘发俊 太白 刘前斌/1962.2.95

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纪念杜甫诞生一二五〇周年/萧滌非 廖仲安/1962.3.82

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夏承焘/1962.3.94

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评《红岩》/罗荪 晓立/1962.3.99

跋《李慧娘》/孟超/1962.3.110

狄更斯与美国问题/范存忠/1962.3.116

诗史浅论/冯至/1962.4.1

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陆志韦/1962.4.13

杜集叙录/万曼/1962.4.36

汤显祖《牡丹亭》简论/陈中凡/1962.4.56

关于《老残游记》——《晚清小说史》改稿的一节/阿英/1962.4.71

说说《语丝》/川岛/1962.4.77

弗朗梭娃丝·萨岗和最近法国资产阶级文学/罗大冈/1962.4.83

冈察洛夫和中国/戈宝权/1962.4.98

关于历史剧问题的争论/朱寨/1962.5.1

试论近年间的短篇小说——在河北省短篇小说座谈会上的发言/康濯/1962.5.12

谈刘真的短篇小说——作品与作家之一/艾芜/1962.5.30

蒋光赤论/范伯群 曾华鹏/1962.5.42

读《拉奥孔》/钱锺书/1962.5.59

亚理斯多德的《诗学》/罗念生/1962.5.68《唐宋词选》前言/俞平伯/1962.5.78

初读《中国文学史》/廖仲安 施于力 沈天佑 邓魁英/1962.5.89

文学史工作中的三个问题——从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想起/陆侃如/1962.5.103

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蔡仪/1962.6.1

狄更斯的创作历程与思想特征/杨耀民/1962.6.19

海明威浅论/董衡巽/1962.6.48

拉法格的文学批评——读《拉法格文学论文选》/柳鸣九/1962.6.65

论“风骨”——兼与廖仲安、刘国盈二同志商榷/寇效信/1962.6.81

谈李商隐的咏史诗和咏物诗/陈贻焮/1962.6.97

艺术是克服困难——读《红楼梦》管窥/杨绛/1962.6.110

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沈》的成就及其特色/林辰/1962.6.116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结句试解/邵燕祥/1962.6.125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

战斗的胜利的二十年/何其芳/1962.3.1

论作家与群众结合/唐弢/1962.3.29《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背景问题/王燎熒/1962.3.57《赶车传》下卷后记——学习毛主席文艺思想札记/田间/1962.3.77书评

简评《诗品注》/陈建根/1962.1.111资料

小说旁证二则/孙楷第/1962.1.115

小说旁证五则/孙楷第/1962.2.100读者·作者·编者

读《〈雷雨〉人物谈》——和钱谷融同志商榷/胡炳光/1962.6.128动态

罗马尼亚举行作家全国会议/多瑙/1962.2.25

关于学习古典诗歌的讨论/杜怀/1962.2.108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