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的自然奇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23:59:32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地理中的自然奇观

地理中的自然奇观试读:

前言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她是一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由于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地带性因素和风化、雨水侵蚀等非地带性因素,这片土地上形成了无尽的自然奇观。面对这些自然奇观,我们甚至无法用文字描述出心中的震撼。于是,我们只好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自然奇观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些远在杳无人烟的南极洲,有些在茂密的原始森林,有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虽然无法一一造访它们,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震撼。

我们组织编写这部《地理中的自然奇观》,正是希望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开阔广大青少年朋友的眼界,让广大青少年朋友感受这些自然奇观的魅力!

为了反映自然奇观的全貌,我们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精心筛选了全球五大洲、四大洋上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当然,地球上的奇观实在太多了,我们无法在一本书中把它们的靓丽身影都呈现出来。

不过,所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相信广大青少年朋友在翻阅本书之后,自然会对地球上的自然奇观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数据翔实、文字精练、图片精美”的原则,做了大量的努力。

除精心筛选了五大洲、四大洋最具代表性的奇观外,我们还精心地对所选奇观作了分类。这在本书的目录和结构安排上都能反映出来。我们将入选本书的自然奇观分成了八类,并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这八类分别是

名山传奇

、水的变奏曲、峡谷和岩洞、岛屿和海湾、冰火两重天(即冰川与火山)、浩瀚的沙海、国家公园和其他奇观。

我们在对自然奇观分类的同时兼顾了地域原则,尽量把属于同一地域的奇观安排在一起。比如本书第二章的“

鸣沙山与月牙泉

”,前者本应安排在“浩瀚的沙海”一章中的。但鸣沙山与月牙泉是一个完整的风景区,所以我们就把它们放在了一起。

当然,由于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任何一个奇观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其他类奇观的特点。如“国家公园”一章就涉及许多冰川和火山的奇观。不过,这些国家公园除了冰川和火山以外,还有更丰富的景色。这样看起来,我们对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不甚合理。但是,面对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人力之渺小啊!名山传奇

黄山

说到地理中的自然奇观,不能不说世界上的名山;说到名山就不能不说传奇般的中国名山;而说到中国的名山更不能不说黄山。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是这个意思。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奇松、怪石、云海被誉为黄山“三奇”,加上温泉,合称黄山“四绝”,名冠于世。其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神奇美景。因此黄山又有“人间仙境”之美誉。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黄山属于中国东南丘陵的一部分,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在安徽省境内的分水岭。黄山山脉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全山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而黄山风景区则是这座山脉的核心,面积为154平方千米。

大约在两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作“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出露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在两亿多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石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000~6000米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千万年前,这里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伏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黄山的方圆布局。但是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后来风、雨、雪、霜、流水等自然的力量才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出如今玲珑剔透的模样。

黄山的美,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的自然山水之美。黄山风景集奇异深邃、雄伟险峰和神秘莫测于一身,极具审美价值。其中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景为人们所称道,被冠名为“黄山四绝”。“黄山松”享誉中外,素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称谓。黄山松多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崖石上。树龄一般在数百年以上,少数甚至达上千年。这些名松古老苍劲,奇形怪状,有立有卧;有的俯仰斜插,有的刚毅挺拔,有的盘曲倒挂。为此,人们评出了十大名松:舒枝引客的迎客松、垂首送宾的送客松、展翼欲飞的凤凰松,以及连理松、蒲团松、黑虎松、麒麟松、团结松、探海松、飞龙松。不论在山顶、山坡,还是山谷之中,黄山松到处可见,既奇且秀,美不胜收。黄山迎客松

黄山层峦叠嶂,奇峰异石全山遍布,已有各种名称者多达120处。怪石千姿百态,小者玲珑剔透,造化精妙;大者石林耸峙,石笋罗列。著名的怪石有“松鼠跳天都”、“猴子观海”等等。黄山巧石之中更有两种奇妙之处:一种是由于站在不同位置观看,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景象,如在半山寺看天都峰侧有一小峰如“金鸡”,名为“金鸡叫天门”,而到蟠龙坡上回头再看,“金鸡”却变成了“五个老人”,成为“五老上天都”了。仙人指路“喜鹊登梅”和“仙人指路”也属此类。另一种奇妙所在是巧石与奇松的美妙组合,构成令人称绝的景观,如北海的“梦笔生花”即是石之“笔”和松之“花”相结合而形成的。

黄山多云海。每当雨过天晴,或在日出之前,山谷中就雾起云腾,铺天盖地而来,似海不是海,如烟不像烟,风来则气象万千,日出则五光十色,其波澜壮阔之势、变幻莫测之状,蔚为壮观。云海使黄山静中有动,姿态万千,成为黄山优于其他名山的一大特色。黄山云海分为五片,白鹅岭以东称东海,飞来峰以西称西海,莲花峰以南称南海,狮子林以北称北海,光明顶周围称天海。

黄山温泉有三处:一在紫云峰下,名“温泉”;一在松谷庵南侧,名“锡泉”;一在圣泉峰顶,名“圣泉”。前山“温泉”水温较高,一般保持在42℃左右,水质清澄,水味甘美。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沐浴,返老还童,由此声誉大振,名扬四方,被称为“灵泉”。

庐山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真切地描述了庐山的奇观。而古今中外发现并描述庐山奇观的并非苏东坡一人。从这一点来说,庐山绝对算是中国南方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座名山了。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庐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米。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庐山在十亿多年前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史。它记录了地球的地壳演变史,承载过地球曾发生的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巨变:海陆的轮番更替、地壳的缓慢沉积、气候的冷热交替、生物的生死嬗递、燕山运动的山体崛起、第四纪冰川的洗礼等等。

庐山是存留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山体:大坳冰斗、芦林冰窖、王家坡U形谷、莲谷悬谷、犁头尖角峰、含鄱岭刃脊、金竹坪冰坡、石门涧冰坎和“冰桌”、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条痕石等等。大约在两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庐山才成断块庐山山崛起。在距今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中,庐山至少产生过3~4次亚冰期。每个亚冰期长达数十万年,由于气候严寒,降雪量充沛,产生了冰川。每次冰川都对宏伟的庐山进行一番雕饰。亚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炎热可达数十万年,冰川消融,流水涓涓,庐山四周断崖瀑布林立,泥石流不断产生,使庐山变得险峻而秀丽,成为天下名山。

庐山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由于断层块构造形成的山体多奇峰峻岭,所以庐山群峰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山地四周虽满布断崖峭壁,幽深涧谷,但三叠泉瀑布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起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庐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四周围绕的群峰之间散布着道道沟壑,重重岩洞,条条瀑布,幽幽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是盛夏季节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之上,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犹如腾云驾雾一般。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两者的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中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美誉,史称“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雁荡山景色优美,以众多诡形殊状的峰、洞、岩石、泉、嶂称胜。奇峰怪石,悬崖叠嶂,耸峙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谷,曲折迂回;飞瀑流泉,碧潭清涧,如带若练;雁湖日出,百岗云海,一向为游客所赞赏,至于灵峰夜景,灵岩飞渡更为神奇幻绝。

根据地质考察,雁荡山形成于1.2亿多年前,原是火山地带。到了距今4000多万年前,它沉没在海中,岩体受到海水的侵蚀;又过了2000多万年,它逐渐露出海面;以后又遇冰川期,遭到冰川洪水的袭击,岩体又进一步崩解和剥蚀,岩体裸露,形成众多的深谷、峰林,有“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雁荡山是环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火山带中最具完整性、典型性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它比环太平洋安第斯火山带和美国西部火山带更为古老,更为神奇。雁荡山不仅记录了中生代古火山发生、演化的历史和深部地壳、地幔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还展示了1亿年来地质作用所产生的个性优美的自然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雁荡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东、南、西、北、中雁荡山之分。其中北雁荡山规模最大、景点最多、最为出名。人们通常说的雁荡山,简称雁荡或雁山,一般都指北雁荡山。峰、嶂、洞、瀑奇妙的天然组合,形成了北雁显胜门荡山特有的奇秀景色。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游雁荡之后,还有“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之叹!

北雁荡山位于乐清市境内东北部,距温州市区70多千米,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嶂蔽日,飞瀑凌空,向来有“寰中绝胜”之誉。北雁荡山景区总面积450平方千米,分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羊角洞等八大景区,共计景点五百多处,以峰、洞、瀑、嶂称胜,有102奇峰,66洞天、27飞瀑、23嶂峦之说。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四次考察北雁荡山,赞其为“天下奇秀”。

北雁荡山洞穴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奇特。如观音洞,既高又深,洞内建有九层楼阁,气势雄伟。灵峰古洞,洞洞相连,形状各异,迂回曲折。现在辟有云雾、透天、含珠、隐虎、好运、凉风七洞,供游人寻奇探幽。另外还有著名的仙姑洞、北斗洞、将军洞、朝阳洞、天窗洞、东石梁洞、西石梁洞等,或幽深,或宽敞,或奇险,个个充满神奇色彩。

雄壮的岩嶂是雁荡山的一大奇观,从灵峰景区的倚天嶂到大龙湫的连云嶂,如蜿蜒蟠结的蛟龙,纵贯整个景区,形成雁荡山雄伟壮观的磅礴气势。它是奇峰怪石的依托,又是飞瀑夺路而下之所在。它忽而围成一个幽静的深谷,忽而展开托起千丈奇峰,忽而又对峙成雄关天险。雄浑奇绝的铁城嶂、蜿蜒高耸的连云嶂、灿若彩霞的屏霞嶂和气象森严的万象嶂,是北雁荡山的四大奇嶂。连云嶂

飞瀑是北雁荡山景观的灵气所在。清人有诗:“东瓯夙称山水窟,西谷龙湫最奇绝。”大龙湫瀑布从190米的崖顶飞泻而下,势若银河倒泻,匹练横空,在阳光与风的作用下,时而飘逸轻灵,烟雾弥漫。如珠垂挂的小龙湫、变幻多姿的散水岩、气势不凡的西大瀑、活泼潇洒的梅雨瀑等,均各具特色,自有奇妙之处。

南雁荡山位于平阳境内,距温州市区87千米,离平阳城关32千米,总面积97.68平方千米。因北部明王峰上有泥塘沼泽,秋冬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南雁荡山。风景区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为六大特色,有“浙南第一胜景”之称。与北雁荡、中雁荡合称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景区山岳由浙闽边界的洞宫山山脉延伸而来,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为主峰,海拔1077米。九溪汇流,中贯溪滩,山水相映。并分东西洞、顺溪、东屿、畴溪和石城5个景区,有67峰、24洞、13潭、8瀑、9石之胜。

中雁荡山因居北、南二雁荡山之间,故称中雁荡山,分玉甑、三湖、东漈、西漈、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七个景区。其中玉甑、西漈、东漈为三大主要景区。步入景区,即见峰峦陡峭,洞谷深邃,峰奇石怪,溪碧泉清,自然造型奇秀,空间组合协调优美。

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北部,处于韶关市仁化、曲江两县交界地带。丹霞山被誉为岭南第一奇山。山体由红色砂砾岩组成,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极具特色,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这里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狭义的丹霞山仅限于北部的长老峰、海螺峰和宝珠峰构成的山块,以宝珠峰最高,海拔409米。广义的丹霞山包括了这里由红石组成的215平方千米的丹霞山区。丹霞地貌

丹霞山区在地质构造中属于南岭山脉中段的一个构造盆地,地质学上叫丹霞盆地。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前后,南岭山地强烈隆起,这里相对下陷,形成一个山间湖盆。在湖盆中开始了红色碎屑物质的堆积。直到距今7000万年以前,在盆地中形成了一层厚度约3000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盆地地层。其上部1300米厚的坚硬砂砾岩,称为丹霞组地层,丹霞山的奇山异石,就发育在这层丹霞组地层上。在约距今4000万~5000万年前后,随着地壳运动,整个湖盆抬升,锦江及其支流顺着裂隙对这一层红色沉积岩下切侵蚀,保存下来的岩层就成为现在看到的丹霞山群。据专家研究,丹霞山地区的地壳还在抬升,平均每万年上升0.97米。

构成丹霞山的岩层多呈水平状态,而且粗细、软硬不同。粗大的碎石组成的岩层称作砾岩,一般比较坚硬;粗细均匀的叫砂岩,更细的叫粉砾岩,砂岩尤其是粉砾岩比较软。软弱的岩层更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形成与岩层一致的近水平凹槽或洞穴,坚硬的砾岩则突出为悬崖。日久天长,洞穴加深、扩大,上覆岩层失去重力平衡就会出现崩塌。所以丹霞崖壁就是过去的崩塌面。如果洞穴进一步风化或流水侵蚀,而穿透了某个山梁或石墙,在上部岩层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可能会保存下来,就是天生桥或穿洞。

1938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教授在对丹霞山及华南地区的红石山地进行考察研究之后,首先提出了“丹霞地貌”这一术语,而后丹霞地貌逐渐成了地理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特指由中、新生代红色砂岩构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山地地貌。世界上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澳大利亚、欧洲中部,其中又以中国分布最广。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丹霞地貌区达300多处,广东丹霞山在规模和景色上都堪称最佳。在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石块离散,群峰成林,山顶平缓,山坡直立;赤壁丹崖上色彩斑斓,洞穴累累;山与山之间是高峡幽谷,清静深邃;山石造型丰富,变化万千。其雄险可比花岗岩岩石,奇秀不让喀斯特峰林。而且丹霞地貌分布区内往往都有河流穿过,丹山碧水相辉映,是构成风景名山的一个重要地貌类型。

长白山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白山地区境内。面积为8000多平方千米,她宛如一条自东北往西南腾飞的巨龙,起伏绵亘在吉林省的东南部,并向东南延伸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长白山为中国的著名山脉之一。在沧海长白山风光桑田的历史演变中,由于地球内外引力相互作用,造就了雄壮巍峨的山体。长白山的主峰高出海平面2691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最高峰。

长白山是一座在200万年前开始,中止于距今不到300年的时断时续时猛时缓的休眠火山。其地貌为较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它自下而上由玄武岩台地、熔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在广阔的玄武岩台地和熔岩高原之上,耸立着雄伟壮观的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白头山火山有过多次喷发,又有过较长时间的间歇,其最后一次猛烈喷发,是在1702年。白头山火山喷出黏稠度较大的熔岩和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使白头山山体高耸成峰。其中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有16座。在我国境内由北向西有白岩峰、天文峰、龙门峰、鹿鸣峰、白云峰、青石峰等六座。其中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一高峰。所有这些山峰都高耸入云,嶙峋突兀,气势磅礴。白头山经常是云雾弥漫,气候变幻无常。特别是夏季,好端端的艳阳天,却可以在骤然之间风云突变,雷雨交加,冰雹齐落。可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山峦峻峭,林木苍秀,又江山如画了。白云峰

在白头山顶部的火山口,由于积水而形成了面积为9.8平方千米的天池。天池处于中朝两国边境上,整个湖面呈椭圆形,像一块碧蓝的大宝石镶嵌在群峰之中。天池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3千米,周长为13.1千米,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为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其海拔为2194米,也是我国火山口湖海拔最高的一个。平时,湖中波光粼粼,清澈碧透,湖周岩壁陡峭,险峰林立,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卷。雨雾时,浪花翻卷,水天相连,茫茫沧海,云海翻卷如絮,美不胜收。天池风光瑰丽,水力资源丰富。其蓄水量为20亿立方米,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的水源。“三江”源远流长,千秋万代滋润着东北大地,造福于民。

在天池西岸的山峰上有金线、玉浆两个较大的山泉。两泉味美甘甜,终日潺潺不息地流入天池。“请君若到天池上,须把银壶灌玉浆”之言,惟妙惟肖地道出了两个山泉的甘味浓醇,诱人之至。

在白头山上,除天池以外,还有长白湖、玉池、圆池等小的火山口湖。长白湖,在天池以北4000米之遥,周长为260多米,面积5000多平方米。湖面平静,水深幽蓝,山峰绕湖岸耸立,森林倒映湖底,风光迷人,有小天池之美称。圆池,又叫天女浴躬池,面积10000多平方米。传说是清皇室祖先的发祥地。

天池四周被群峰环绕,水由天文峰与龙门峰之间的唯一出口溢出,向北奔流在只有1250米长的乘槎河上。乘槎河的终端是高达68米的悬崖峭壁。天池水从断崖上急滚而下,一泻千里,形成了天池飞瀑。天池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晴日远眺,似玉带起舞,浪花吐雪,水雾弥漫,彩虹当空,飘彩流丹,山呼谷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览者,成为长白山天池驰名中外的古今奇观。

沿瀑布之水顺流而下,在近900米处,就是分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温泉群。温泉群的泉口比较集中,水温都在60℃以上,有的高达82℃,并保持常年不变。由于温泉水是从地壳深处涌出地表,所以泉里水珠翻滚,咕咕作响,泉表热气腾腾,蒸汽弥漫。冬季的长白山虽然到处风吼雪滚,冻地冰天,可温泉附近却热气升腾,流水淙淙,树满雾凇,一派琼山玉阁的仙境风光。

另外,长白山的林海和大峡谷也是世界上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林海层次分明,非常壮观。而且林海中栖息着梅花鹿、东北虎等珍稀动物。大峡谷则是近年才发现的一大奇观,它的壮美不亚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为“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千米,最宽处达10千米,一般高度在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缭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火焰山

地质学家经研究发现: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

火焰山自东而西,横亘在吐鲁番盆地中部,为天山支脉之一。亿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闪闪发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犹如大火烈焰腾腾燃烧,这就是“火焰山”名称的由来。

火焰山深居内陆,湿润气流鞭长莫及难以进入,云雨稀少,十分干燥,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到达地面热量多;地面又无水分供蒸发,热量支出少,地温升得很高,火烫的大地既可烙饼,又能烤熟鸡蛋;而大地又把能量源源不断地传给大气。加上火焰山地处闭塞低洼的吐鲁番盆地中部,一方面阳光辐射积聚的热量不易散失;另一方面沿着群山下沉的气流送来阵阵热风,由于焚风效应,更加剧了增温作用,以上种种,使这里形成名副其实的“火洲”。

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火焰山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而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吐峪沟大峡谷了。吐峪沟大峡谷位于鄯善县境内火焰山中段,北起苏巴什村,南到麻扎村,两村间的峡谷长约12.5千米,大峡谷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南北两端有简易的盘山公路相连通。南谷口西南距高昌古城13千米,位置优越。吐峪沟大峡谷内有火焰山的最高峰。吐峪沟大峡谷的东西两峰,素有“天然火墙”之称,温度最高时可达60℃。

吐峪沟大峡谷浓缩了火焰山景观的精华。沟谷两岸山体本是赭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便显得五彩缤纷,且色彩浓淡随天气阴晴雨雾而变幻万千。山涧小溪斗折蛇行向南流去,漫步谷底,溪流清澈。仰望千姿百态的五彩奇石,红、黄、褐、绿、黑等多种色彩杂陈于眼前。吐峪沟峡谷山体之奇、山岩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其他峡谷所少有,称之为“火焰山中最壮美的峡谷”。

吐峪沟大峡谷底部的土壤呈黄红色。穿谷而过的天山雪水将黄红色的土壤冲出南谷口,在峡谷南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这种土壤最适宜培植无核白葡萄,所以葡萄最早落户中国正是在吐峪沟。这里是吐鲁番无核白葡萄的故乡,也是无核白葡萄的出口基地之一。这里出产的无核白葡萄颗粒最大、甜味最浓,素有“葡萄中的珍品”之美誉。火焰山葡萄沟

葡萄沟也是风景秀丽、瓜果飘香的沟谷之一。葡萄沟位于火焰山西端,沟中铺绿叠翠,景色秀丽,别有洞天,同火焰山光秃秃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照。葡萄沟内,两山夹峙,形成坡洼沟谷,中有湍急溪流。沟长8000米,宽500米,其间布满了果园和葡萄园。这里世代居住着维、回、汉等民族的果农,主要种植著名的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还有玫瑰红、喀什哈尔、比夫干、黑葡萄、琐琐葡萄等优良葡萄品种。沟中的无核白葡萄晶莹如玉,堪称天下最甜的葡萄。葡萄沟的崖壁中渗出泉水,汇而成池,池水清澈。漫步于此地,令人有不知身在炎炎火焰山中之感。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的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848.13米,有地球“第三极”之誉。“珠穆朗玛”是佛经中女神名字的藏语音译。山体呈金字塔状,山上有冰川,最长的冰川达26千米。山峰上部终年为冰雪覆盖,地形陡峭高峻,是世界登山运动员所瞩目和向往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是典型的断块上升山峰。在其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基底和上覆沉积岩系间为冲掩断层带,早古生代地层即顺此带自北往南推覆于元古代地层上。峰体上部为奥陶纪早期或寒武——奥陶纪的钙质岩系(峰顶珠穆朗玛峰为灰色结晶石灰岩),下部为寒武纪的泥质岩系(如千枚岩、夹片岩等),并有花岗岩体、混合岩脉的侵入。始新世中期结束至海侵以来,珠穆朗玛峰不断上升,在新世晚期至今约上升了3000米。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致使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珠穆朗玛峰每年也增高约1.27厘米。

珠穆朗玛峰周围辐射状展布有许多条规模巨大的山谷冰川,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有18条。其中以北坡的中绒布、西绒布和东绒布三大冰川与它们的30多条中小型支冰川组成的冰川群为主。珠穆朗玛峰周围50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冰川覆盖面积约1600平方千米。在许多大冰川的冰舌区还普遍出现冰塔林。古冰斗、冰川槽形谷地、冰川或冰水侵蚀堆积平台、侧碛和终碛垄等古冰川活动遗迹也屡见不鲜。因寒冻风化强烈,峰顶岩石嶙峋,角峰与刃脊高耸危立,遍布着岩屑坡或石海。土壤表层反复融冻形成石环、石栏等特殊的冰缘地貌现象。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珠峰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千米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嶂。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000米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000米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海拔7855米)和普莫里峰(海拔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是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所有这些高峰形成了群峰来朝,波澜壮阔的场面。

珠峰保护区包含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其他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整个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三个类型。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基本保持原貌。珍稀濒雪豹危物种、新种及特有种较多。初步调查共有高等植物2348种,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两栖动物8种,鱼类5种。其中含有代表该地域特色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4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10种,二级保护动植物28种。如雪豹、藏野驴、长尾叶猴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其中雪豹被确定为保护区的标志性动物。

富士山

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的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跨静冈、山梨两县,距东京约80千米,为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的一部分,海拔3776米,山底周长125千米。富士山是一座比较年轻的休眠火山,其名字的发音“FUJI”,是来自日本少数民族阿伊努族的语言,意思是“火之山”或“火神”。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对称的山形和终年积雪的山峰向人们展示着美的极致。

富士山乍一看对称得很“完美”,但严格来说它并非完全对称,这反而增加了它的魅力。富士山的各处山坡向上的坡度稍有不同,因此不是汇集在顶峰一个点上,而是汇集在一条曲折的水平线上。富士山的山坡倾斜度为45度,近地面时坡度减小,趋于平缓,山底几乎呈正圆形。富士山的四周有八座山峰围绕——剑峰、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它们统称“富士八峰”。富士山

富士山的山峰终年积雪。在富士山周围100多千米以内,人们远远就可以看到那终年被积雪覆盖着的美丽的锥形轮廓,昂然耸立于天地之间,显得神圣而庄严。山体自海拔2900米处直到山顶,均为火山熔岩、火山砂所覆盖,是一片既无丛林又无泉水的荒凉地带。

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据传是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山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火山口,像一只大钵盂,日本人称之为“御体”,它的直径有800米,深220米。由于火山口的喷发,富士山在山麓处形成了无数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喷气现象。最美的富岳风穴内的洞壁上结满了钟乳石似的冰柱,终年不化,被视为罕见的奇观。山顶上有大小两个火山口,大火山口,直径约800米、深约200米。富士山的南麓是一片辽阔的高原地带,绿草如茵,是牛羊成群的观光牧场。山的西南麓有著名的白系瀑布和音止瀑布。

在富士山的北麓有五个湖排成弧形。这些湖也起源于火山活动,包括山中湖、河口湖、精进湖、本栖湖、西湖,统称为“富士五湖”。它们从东至西围绕着富士山,湖泊海拔都在820米以上。这里游艇穿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富士山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富士五湖像镶嵌在山体上的一串明珠,其中山中湖面积最大,约为6.75平方千米;河口湖是五湖的门户,它是通往其他四湖的出发点,在这里可一览富士山的近貌及其在湖中的倒影,是富士山北边景色的点睛之笔;精进湖是五湖中最小的一个,它为树林、山冈所环绕,是观赏富士山南面风貌的理想地点;本栖湖是五湖中位置最靠西的一个,湖水深146米,深蓝澄清,终年不结冰;西湖南面有红叶谷,周围长满枫树,秋季景色十分迷人。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经瑞士、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东到维也纳盆地,呈弧形贯穿了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6个国家,绵延1200千米。阿尔卑斯山山势高峻,平均海拔约达到3000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

在阿尔卑斯山脉的无限风光中,勃朗峰以其山峰壮景最为引人注目。勃朗峰位于法国东北部,接近意大利边境。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也是欧洲最高峰,享有“欧洲屋脊”之美称。此峰终年为白雪覆盖,“勃朗”在法语中即“白”的意思。皑皑的雪峰犹如教堂的圆顶,气势磅礴。勃朗峰那巨大的圆顶盖满着万年积雪,冰川向四周倾泻。勃森斯冰河犹如一条银龙,一直向下窜往沙木尼。勃朗峰四周的山峰,如剑如戟,似针似指,围着勃朗峰,竞出高寒,直插云霄。奇险之处若不是亲临,恐怕难以想像。雪峰、冰川、冰谷、云海,组成世间难得一见的宏伟山景。勃朗峰

阿尔卑斯山另外一个著名的山峰是少女峰。少女峰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二三十千米处,海拔4158米,差不多是珠穆朗玛峰的一半,是伯尔尼高地最迷人的地方。这里终年积雪,如果天气晴朗,极目四望,景象壮丽。山间景色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夏日融雪,便露出覆盖坚冰的石砾;早冬降雪,又把山坡变成白玉,愈发娇艳。

少女峰附近的主要山峰有3座,呈东西向排列。由东而西分别为艾格尔峰、教士峰和少女峰,三峰的高度分别为3970米、4099米、4158米。关于这三座山峰的名字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少女峰也因此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素材。在海拔约4000米、总面积约470平方千米的广阔地域内,环绕着艾格尔峰、教士峰、少女峰三座名峰的是一条瑞士最长的冰河——阿莱奇冰河。壮丽宏伟的山河可谓是阿尔卑斯山创造的自然艺术。

从自然保护的角度出发,1930年在阿莱奇地区设立了森林保护区,这在瑞士保护生态平衡运动中起了先驱的作用。当然,保存完好的阿尔卑斯山特有的高山植物或动物的生态系统也值得一提。这里是瑞士的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在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深处有一处冰洞奇观——冰像洞穴,它被人称为“冰雪巨人的世界”,它是欧洲最大的冰穴网。冰穴内的柱廊犹如迷宫,而穴室长约40千米,一直伸展到奥地利萨尔茨堡以南,好像教堂一般宽阔。冰穴的入口处有一堵高达30米的冰壁,冰壁上面是迷宫般的地下洞穴和通道。冰的造型犹如童话故事里描述的世界,因此赢得了“冰琴”、“冰之教堂”等名称。

山的深处还有冰凝的帷帘悬垂着,称为“冰门”。在山的更高处,偶尔会有冰冷的气流夹着呼啸声,沿狭窄的洞穴通道吹过。“冰雪巨人”是水渗入到数万年前形成的石灰岩洞的结果。冰像洞穴位于海拔1500米以上,冬天穴内异常寒冷。春季的融水和雨水渗进洞穴里,瞬间便凝结成壮观的积冰造型。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在阿尔卑斯山区,冰门因为四周有高山的保护,越深的山谷越干燥,越高的山峰则有较多雨量。降雪量也是各地区不同。海拔700米的地区,有雪的日子每年约3个月;1800米地区,有雪的日子可达半年;2500米地区,有雪的日子可达10个月,2800米以上地区,则终年积雪。在冬天,阿尔卑斯山区经常阳光普照,故此冬天是旅游阿尔卑斯山的最佳季节。

比利牛斯山

雄伟壮观的比利牛斯山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两国交界处,是两国的界山。比利牛斯山是阿尔卑斯山脉向西南的延伸部分,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东迄地中海利翁湾南,长435千米,宽80~140千米。按自然特征分为三段:西比利牛斯山,自比斯开湾畔至松波特山口;中比利牛斯山,自松波特山口至加龙河上游河谷;东比利牛斯山,自加龙河上游至利翁湾南,亦称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比利牛斯山脉是欧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脉,东西走向,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以海拔3352米的珀杜山顶峰为中心,面积达30.639万平方米。山体的轴部是强烈错动的花岗岩和古生代页岩、石英岩;两侧为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北部山坡是砾岩、砂岩、页岩。北部山坡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是500~2000毫米,植被有山毛榉和针叶林。南部山坡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为500~珀杜山700毫米,植被类型为地中海型硬叶常绿林和灌木林,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区,冬季气温为-6℃~2℃,湿度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石生栎、油橄榄、栓皮栎等;海拔400~1300米之间的地区,冬季气温在-6℃~-13℃间,降水量较多,是落叶林分布带;海拔1300~1700米之间的地区,冬季气温在-13℃~-16℃间,降水量多,是山毛榉和冷杉混交林带;海拔1700~2300米之间的地区,冬季气温在-16℃~-20℃间,是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300米以上,是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以上,为冰雪覆盖带。比利牛斯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藏:铁、锰、铝土、汞、褐煤等矿产丰厚。另外,山中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既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又是冬季登山滑雪的理想场所。

阿拉扎斯河谷是奥尔德萨和珀杜峰国家公园里的四个河谷之一,位于比利牛斯山脉中央,面积达156平方千米。阿拉扎斯河谷

阿拉扎斯河谷的源头是瑰丽的索阿索冰斗,河谷峭壁上有马尾瀑布倾泻而下。索阿索冰斗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圆形洼地,在1.5万多年前由珀杜峰山坡上的冰川侵蚀而成。从索阿索冰斗再往上走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小径,沿山谷的岩壁通向更荒凉的地方。登山者要借助打进岩石里的铁钉,才可通过险峻的山路。大自然漫长的侵蚀作用蚀掉了崖顶上一排排狭窄的石灰岩岩架。弗洛雷斯峰沿着阿拉扎斯河绵延近3000米,高达2400米,令人目眩。冒险登上去可欣赏令人心旷神怡的山谷全貌。山谷像条绿色飘带,从公园的嶙峋地貌中穿过。

奥尔德萨峡谷在比利牛斯山阿拉扎斯河谷处。山毛榉、落叶松和高耸的针叶树悬生在阿拉扎斯河两岸。湍急的河水流经连串的阶梯瀑布后,穿过奥尔德萨峡谷。在风景如画的河谷中,一列石灰岩峭壁巍然矗立,高约600米,上面布满槽沟,气势雄伟。阿拉扎斯河流的上游是处处砾石的牧场,山间生长着高山薄雪草、龙胆和银莲。

奥尔德萨峡谷是比利牛斯山羊的最后栖息地。岩架上可以见到敏捷的臆羚,有时还会见到稀有的黑山羊。雄黑山羊向后弯曲的羊角有1米长。这种山羊已濒临绝种。此外土拨鼠、狐狸、水獭、野猪和棕熊也生活在奥尔德萨峡谷。像麻雀般大小的攀壁鸟攀石本领高强,在陡峭的山谷岩壁上猎取昆虫。这种鸟浑身灰褐色,在岩壁上不易被发现。但当它们振翅攀爬时,翅上鲜红的羽毛往往将它们暴露出来。

鲁文佐里山

鲁文佐里山是乌干达和刚果(金)两国边界上的山脉,南北长约130千米,最大宽度50千米,位于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之间。鲁文佐里山脉位于赤道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幻妙的奇景被浓雾所遮盖。

鲁文佐里山脉能够显露出奇异的光芒,并不完全靠雪,岩石本身也发光,因为覆盖着花岗岩的云母片岩会发光,这是由地壳运动产生出的炽热和高压形成的。在地质学上,鲁文佐里山脉是由一块巨大的陆地向上隆起,然后剧烈倾斜而形成的。前后历时不到1000万年。就时间而论,其形成期并不长。因为它比较年轻,所以仍然十分嶙峋。六座高山直插苍穹,都有冰川缓缓流入山谷。大山之间隔有隘口和深河谷,河谷上游有冰川和小湖,东侧雪线海拔4511米,西侧4846米。与多数非洲雪峰不同,它不是由火山形成的,而是一个巨大的地垒,最高点是斯坦利山的玛格丽塔峰,海拔5119米。

鲁文佐里山脉是非洲大陆很少几处有永久冰雪覆盖的山脉之一。气候随山体高度和朝向而变化,南坡高约2500米,较为潮湿,是降水最多的地区。每天的温度明显地变动于15℃~21℃之间。山顶常年笼罩在薄雾中。山脉的最高点是玛格丽塔峰。沿山上行,生态环境的变化幅度很大,山脚下覆盖着茂密的草地。草地延伸的高度约为1200~1500米间,在那里草地让位于高大的森林。这里的优势树种是雪松、樟树和罗汉松,它们生长的高度可达49米。雨林占优势的高度可上抵2400米,雨林在那里消失在竹林中。竹林生长得很密集,以致野兽和阳光都穿不透它。竹子可长至15米高。3000多米以上是亚高山沼泽地带,占优势的是苔草和粗劣的生草草地,以及由刺柏和罗汉松组成的疏林。扭曲多节的树枝张灯结彩般地装饰着苔藓、欧龙牙草、蕨类以及长长的彩带般的地衣,它们均在终年潮湿的大气中茁壮成长。这种戏剧性的虚幻效果,为它赢得“月亮山”的美名。鲁文佐里山

再往高处,4270米以上,是由湖泊、冰斗湖、冰瀑和独特的植物群组成的高山带。长得低矮的草本植物通常在这里占很大比重。常见的树种有千里光、半边莲和金丝桃,它们均可长至9米高,而且有厚层软木般的树皮。这里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在每枝树枝的末端有由宽大的肉质叶片组成的莲座叶丛,叶面覆有细粉状的银毛。这些莲座叶丛围绕着敏感的生长点,当晚上气温骤降时,叶片包封住它以免受寒害。

在鲁文佐里山脉不仅仅植物区系具有独特性,众多的山坡也维持着一个复杂多样的动物区系。鲁文佐里山脉有不少于37种的地方性鸟类和14种蝴蝶。鸟类包括奇异的红头鹦鹉和蓝冠蕉鹃。在森林中常能见到它们像一道彩色的闪光一样飞驰而过。鸟类的天敌很多,如黑雕、隼鹰,但隼鹰还能捕食森林中的猴子。

高大的森林也是多种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包括象、黑犀牛、小羚羊以及肯尼亚林羚、黑疣猴、白疣猴和丛猴。难以捉摸的霍加披(长颈鹿的亲属)、野猪、野牛在布满草和沼泽的较开阔的林间空地觅食。然而山地森林中最著名的栖息动物则是山地大猩猩,它是该生态条件下的特有种。现今尚存的野生山地大猩猩不足700只,非常珍稀而且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它们遭受着人类山地大猩猩直接迫害和丧失生态环境的双重灾难。不像其近亲黑猩猩,山地大猩猩是一种安详的动物,除了植物的嫩芽和木髓外不吃其他东西,它决不以任何肉类为补充食物。山地大猩猩约10只一群,由一只雌性或“银背”大猩猩(雄性)为主,带几只雌性和年幼大猩猩。当山地大猩猩取食时,极具破坏性,一旦食毕,该地区似乎被劫掠一空,满目疮痍。但是,在其离开几个月后,山地大猩猩喜爱的植物重新生长,且生机盎然。

蓝山

蓝山位于悉尼以西65千米处,是澳大利亚南部新南威尔士州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蓝山其实是一系列高原和山脉的总称。蓝山卡通巴附近,怪石林立,有三姐妹峰、吉诺兰岩洞、温特沃思瀑布、鸟啄石等天然名胜。

蓝山山脉国家公园占地近2000平方千米,以格罗斯河谷为中心,峰峦陡峭,涧谷深邃。山上生长着各种桉树,满目翠蓝。入秋,叶间丹黄,景色更美。桉树为常绿乔木,树干挺拔,木质坚硬,含有油质,可提取挥发油。其挥发的气体在空气中经阳光折射呈现蓝光,因而得名蓝山。

蓝山山区是由三叠纪块状坚固砂岩积累而成的,怪石嵯峨,曾是当时欧洲移民向西推进的障碍。1813年欧洲人布拉斯兰·劳森历经艰险跨越山区达到内地,入山处当时植有纪念树,至今残干尚存,是拓荒者的遗迹之一。这里气候宜人,曲径迤逦。蓝山城是旅游中心,这里有供游人观光用的高空索道和深入峡谷的电缆车,游人在车内可慢慢欣赏四周的悬崖峭壁、瀑布和深谷。此地亦是早期流放囚徒的场所,1831年由囚徒修建的哈特利法院遗址尚存,内有当年警察的徽章、通缉犯人的公告、刑椅、绞架以及牢房等。三姐妹峰

三姐妹峰耸立于山城卡通巴附近的贾米森峡谷之畔,距悉尼约100千米,峰高450米。三块巨石拔地如笋,俊秀挺拔,如少女并肩玉立,故名三姐妹峰。传说此系巫医的三个美丽女儿的化身。为防歹徒加害,其父用魔骨将她们点化为岩石。其后巫医在与敌人的搏斗中,丢失了魔骨,无法使她们还生。现在峰下常见琴鸟飞翔,传说这是巫医的化身,仍在寻找魔骨,以期复原女儿的真身。三姐妹峰险不可攀,1958年建筑的高空索道,是南半球最早建立的载客索道。

蓝山山脉的温特沃思瀑布从一个悬崖上飞泻而下,落入300米深的贾米森谷底。从观瀑台上看过去,大瀑布像白练垂空,银花四溅,欢腾飞跃,气势磅礴。从观瀑台上回首西望,高原和山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虚无缥缈,景象奇特。

蓝山山区的吉诺兰岩洞经亿万年地下水流冲刷、侵蚀而形成,雄伟绮丽、深邃莫测。洞中有洞,主要有王洞、东洞、河洞、鲁卡斯洞、吉里洞、丝巾洞及骷髅洞。1838年由欧洲人发现,约在1867年被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列为“保护区”。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耀眼,光怪陆离。王洞中的钟乳石又长又尖,向下伸展,与石笋相接。河洞中的巨大钟乳石形成“擎天一柱”,气势非凡;石笋巍峨似伊斯兰教寺院的尖塔,庄严肃穆。鲁卡斯洞的折断支柱,鬼斧神工,均为大自然奇观。

琴鸟是蓝山山脉的一道独特景观,也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雄性琴鸟的尾巴羽毛酷似古时候西方的一种乐器竖琴,因此人们把这种鸟称为琴鸟。琴鸟

琴鸟以雄琴鸟的艳丽尾羽而著名。但雄琴鸟表明自己所占的领地和吸引异性的炫耀行为,也同样精彩。雄琴鸟往往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林地上的废物堆成小丘,作为自己的表演舞台。琴鸟一面展尾开屏,亮出羽毛漂亮的银色底面,一面发出嘹亮的鸣叫声,并随着自己的旋律,载歌载舞。一只雄琴鸟所占领地,有时竟达方圆200多米。在领地内建造的表演舞台,有时竟有多达10余只的雄琴鸟轮流到各自的表演舞台“巡回演出”。雌琴鸟用树枝和苔藓建造圆顶的巢穴,内壁以树皮纤维筑成,然后再铺上一层羽毛。

琴鸟非常聪明伶俐,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上百种鸟类或其他动物甚至人的声音。不论是雄鸟还是雌鸟,都非常善于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但雄琴鸟在这方面的本领更胜雌琴鸟一筹。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声音是琴鸟不能模仿的,它们模仿其他动物的叫声逼真而神似,可谓不凡。有的林业工人报告说,琴鸟甚至可以模仿他们在森林中用电锯锯木头的声音。

水的变奏曲

鸣沙山与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人们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鸣沙山东西绵亘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鸣沙山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其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人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似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合鸣,进而金鼓齐响,轰鸣不绝于耳。

自古以来,由于不明鸣沙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有位汉代将军率军西征,一夜遭敌军偷袭。正当两军厮杀难解难分之际,大风骤起,刮起漫天黄沙,把两军人马全都埋入沙中,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至今犹有沙鸣则是两军将士的厮杀之声的说法。据《沙州图经》记载: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了鸣沙山形状多变,是由流沙造成的。鸣沙山东西南北纵横的山体,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月牙泉

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却不被流沙所湮没,地处戈壁而泉水则不浊不涸。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最壮观的大瀑布之一。它位于贵阳以西160千米的白水河上。黄果树瀑布落差74米,宽81米,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势如翻江倒海。瀑布水石相激,发出震天巨响,腾起一片水雾。迷蒙的细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又化作一道道彩虹,幻影绰绰,奇妙无穷。

黄果树瀑布群,是以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为中心的一个瀑布群体,由姿态各异的十几个地面瀑布和地下瀑布组成。瀑布群集中分布在约450平方千米区域内的贵州北盘江支流打邦河、白水河、灞陵河和王二河上。

黄果树瀑布群形成于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区,统称“岩溶瀑布”。科学工作者经过考察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代表的河流袭夺型瀑布,以关脚峡瀑布为代表的断裂切割型瀑布。黄果树瀑布群被称为“岩溶瀑布博物馆”。

黄果树瀑布群由于分布在岩溶洞穴、明河暗湖中,构成“瀑布成群、洞穴成串、星潭棋布、奇峰汇聚”的世界罕见自然景观。黄果树瀑布群按地理位置和河流体系可划分为五大片区,即黄果树中心区、灞陵河区、天星桥区、关脚峡区和龙潭暗湖区。滴水滩瀑布位于灞陵河上游,距黄果树瀑布以西1000米。它是灞陵河上的一个支流突然坠落而成,由7级组成,总高达410米;最后一级为高滩瀑布,宽63米,高达130米,是瀑布群内最高的瀑布。雪白的瀑布飞流直下如一匹白练,与两旁黛青色山岩上的苔藓相互映衬,别具风格。天星桥瀑布区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下游6000米处,这里是石、树、水的美妙结合。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中心区位于贵州省镇宁、关岭两县境内北盘江支流、打帮河上游的白水河和灞陵河上。白水河自7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犀牛潭中,发出震天巨响,10里之外即闻其声,如千人击鼓,万马奔腾,使人惊心动魄。数百年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至黄果树瀑布时曾这样描述:水自“溪上石漫顶而下”,“万练飞空”,“揭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具不足拟其状也”。黄果树瀑布的水,随季节变换出种种迷人奇观。冬春季节水小时,瀑布铺展在整个崖壁上,不失其“阔而大”的气势,人们赞美它如银丝飘洒,豪放不失秀美;秋、夏水大时,如银河倾泻,奔腾浩荡,势不可挡,瀑布激起的水雾,飞溅100多米高,飘洒在黄果树街上,又有“银雨洒金街”的美称。

在正面看黄果树瀑布,景色壮丽,而在瀑布背后的洞穴里观瀑,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们早知道瀑布背后的山腰上有洞穴,并称之为水帘洞。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水帘洞,但像黄果树这样的水帘洞却是绝无仅有的。水帘洞长达134米,内有6个洞窗、5个洞厅和3股洞泉。在水帘洞里看彩虹,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而且从每个洞窗看,各有不同的景象。只要是晴天,上午9点到11点之间,在瀑布前一般都能看到彩虹,有时还可以看到“双彩虹”,前面一道长,后面一道短;水帘洞前面一道色彩浓,后面一道色彩淡。黄果树这个地区除瀑布以外,还有许多奇特的洞穴。这些洞穴中堆积了千姿百态的滴石、边石,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洞穴世界。

纳木错

纳木错是闻名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千米,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千米,总面积为近2000多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处约33米以上。纳木错藏语为“天湖”之意,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峰北麓,西藏自治区当雄和班戈县境内。纳木错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

据《措之解说》中记载,纳木错的全名是:“纳木错秋莫·多吉贡扎玛”。纳木错是第三世纪末和第四世纪初,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大型构造断陷湖。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3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湖滨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场。传说纳木错是绵羊的主护神,所以每逢藏历的羊年,纳木错将要敞开圣门迎接众神前来汇集。据传,天下之众神按照不同的年份进行轮流汇集,藏历马年汇集到岗嘎德斯,猴年汇集到南方的杂日山。羊年则汇集在纳木错。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往纳木错朝圣转经。从藏历羊年的元月开始到年底十二月止转湖队伍终年不断。既有骑马转湖的又有徒步跋涉的,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以转湖朝圣一次为积大德,并相信也能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福。这种心理驱使信徒们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日夜兼行地转湖不止,即便是走不动路的老者或者残者也乘马前往,并认为转得越快功德也越高。所以那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不分昼夜地拼命往前跑,竟能在10天之内转纳木错一周。

在藏北众多的湖泊中,人们为何如此笃信纳木错呢?这也许是除了在纳木错周围有4座古老的寺院外,其主要原因就是纳木错独特的山水景色和各种奇石异土及其美妙的传说给纳木错涂上了神秘的色彩。纳木错

纳木错中5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这五座岛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千米。此外还有5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5个半岛之冠。扎西半岛位于湖的东侧,像是湖岸伸入湖中的一只拳头。远远望去,它是个小山包,由于山包中间明显裂开,人们说它是个睡佛,短的一段是脑袋,长的一段是身子,腿侧伸入湖中隐而不见。其实,这是个由石灰岩构成的约10平方千米的半岛,由于湖水的侵蚀,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溶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里布满了钟乳石。岛上到处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岛上地貌奇异多彩,巧夺天工,实属奇观。纳木错阴面有18大梁,阳面有18大岛。藏北牧人自豪地说:“纳木错美如画,阴有18大梁,最著名的山梁在阳面,阳有18大岛,最著名的岛在阴面。”就是说在纳木错湖周围共有18道山梁,其中除多加山梁在阳面外,其余都在湖的阴面即南边。

纳木错共有18个岛,其中扎西岛在阴面外,其余诸岛均在阳面即纳木错湖的北边。虽然纳木错海拔达4718米,但岛上、湖滩上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牧草和柏树林。湖岛上那些岩洞及树丛中还有极丰富的水生物,这些水生物给熊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乐园。

苍山洱海

苍山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古今旅游者所向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描绘它“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苍山洱海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西部与横断山脉南端交汇处,主峰点苍山位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顶端保存着完整的典型冰融地貌,洱海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苍山洱海山水相依,绵延40余千米,宛如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卷。

苍山,又名点苍山,共有19座山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苍山景色向来以雪、云、泉著称。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最。在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点苍山顶显得晶莹娴静,不愧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点苍山的云变幻多姿,时而淡如青烟,时而浓似泼墨。在夏秋之交,不时出现玉带似的白云横束在苍翠的山腰,横亘百里,竟日不消,妩媚动人。

在苍山顶上,有着不少高山冰碛湖泊,湖泊四周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还有18条溪水,泻于19峰之间,滋润着山麓坝子里的土地,也点缀了苍山的风光。苍山还是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不仅有几十种杜鹃,而且有珍稀的茈碧花和绣球似的马缨花等。点苍山

苍山自然景观优美,风景名胜荟萃。如闻名遐迩的蝴蝶泉、奇险兼有的凤眼洞和龙眼洞、历史悠久的将军洞,以及南诏德化碑感通寺、中和寺等文物古迹。山顶有绮丽的花甸坝子、洗马潭、黄龙潭、古代冰川遗迹等自然景观。古人将苍山多种自然景观概括为苍山八景,即晓色画屏、苍山春雪、云横玉带、凤眼生辉、碧水叠潭、玉局浮云、溪瀑丸石、金霞夕照。

洱海形成于距今1.2万多年前的大理冰期。当时,在大理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地壳断裂为一个大的内陆盆地,而后聚水成湖。洱海地区因受沿横断山脉北上孟加拉湾海洋风的侵袭,下关、大理一带经常刮风,所以湖面多浪。一遇大风,湖面波涛汹涌,呈现出“海”的幻觉。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洱海水面海拔1900米左右,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镇,形如一弯新月,南北长41.5千米,东西宽3~9千米,周长116千米,面积251平方千米。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水源丰富,汇水面积达2565平方千米,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苍山下的洱海

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自古及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韵士写下了对其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作中描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汪洋,烟波无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洱海气候温和湿润,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巡游洱海,岛屿、岩穴、湖沼、沙洲、林木、村舍,各具风采,令人赏心悦目。古人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三岛为金梭岛,玉几岛、赤文岛;四洲为青莎鼻洲、大鹳淜洲、鸳鸯洲、马濂洲;五湖为太湖、莲花湖、星湖、神湖、渚湖;九曲为莲花曲、大鹳曲、蟠矶曲、凤翼曲、罗莳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鹤翥曲。随着四时朝暮的变化,各种景观呈现出万千气象。

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淡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区内具有明显的七大植物垂直带谱,保存着从南亚热带到高山冰漠带的各种植被类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富有的地区。本区已鉴定的高等植物有284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同时还是数百种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苍山花卉,品种繁多。云南的八大名花,即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龙胆花、兰花、绿绒蒿,在苍山都能寻找得到踪迹。其中,仅杜鹃花品种就有41种,从山脚直到海拔4100米的积雪地带,层层叠叠,成片成簇。苍山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里气候适宜,植被茂密,至今还生活着鹿、麂、岩羊、野牛、山驴、野猪、狐、雉鸡以及少数的珍稀动物“麋鹿(四不像)”等。

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青藏高原并行从北至南奔腾而下,穿过大小雪山、云岭和怒山山脉,形成“三江并流,四山并立”的自然奇观。它涵盖于中国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国内外专家认为,三江并流地区是反映地球演化重大事件的关键区域,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还是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的主要栖生地,这里自然景观类型之多,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面积为1.7万平方千米,由高黎贡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千湖山、红山雪山、云岭、老君山、老窝山八大片区组成,每一个片区都分别代表了不同流域、不同地理环境下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地质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典型特征,相互之间存在着在整体资源价值上的互补性和在典型资源类型上的不可替代性。

发生在40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举世罕见的“三江并流”自然奇观。据权威地质史资料记载,发生在4000多万年前的一次强烈地壳运动,使印度次大陆板块游离澳洲大陆而漂移,并与欧亚大陆板三江并流地区风光块大碰撞,引发了地球演化史上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三江并流”就是远古地球陆地漂移碰撞的产物。如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以及其南缘部分的云南“三江并流”地区,在远古洪荒时代还是波涛浩渺的古特提斯海(又称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这里的岩石被挤碎、揉皱,造成变质重组,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等岩体构造变形现象格外引人注目,形成了“四山并立”(大小雪山、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独特自然奇观。

金沙江是三江之一。它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西藏的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在巴塘河口由上源通天河进入了川藏之间的高原地带时,在深山峡谷中一波三折、蜿蜒而去,呼啸在悬崖陡壁之间。这里属于地质学上的”三江褶皱带“,各山系平行绵延于一狭窄地带,高山峡谷相间,形势险要。在2308千米的流程中,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河道达2000千米,江面与两岸群山的高差多在1000~1500米。深切的金沙江,拥有众多呈羽毛状排列的支沟。沿江地貌陡峻而破碎,支沟下游多为峡谷、嶂谷或干热河谷。金沙江从石鼓突然急转北流约40千米后,在中甸县桥头镇闯进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穿山削岩,劈出了一个世界上最深、最窄、最险的大峡谷——虎跳峡。江水在约30千米长的峡谷中,跌落了213米,江面最窄达30米,金沙江在这里展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

澜沧江是三江中的第二条大江。它系国际河流,在东南亚为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它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是世界第六大河,全长4900千米。国境处多年平均年水量约640亿立方米,为黄河的1.1倍。澜沧江在我国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3000万千瓦。这条河在中国境内的流程为2198千米,境外长度为2711千米。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乱,湖沼密布。澜沧江上游的杂曲河流经的地区有险滩、深谷、原始林区、平川,地形复杂,冰峰高耸,沼泽遍布,景致万千。

三江中的另外一条江就是怒江。怒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的南麓,流经西藏、云南,出国境穿过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云南境内的怒江,奔腾于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之间,两山海拔多在4000~5000米。怒江河床海拔怒江大峡谷仅800米左右,河谷与山巅等相差达3000~4000米,形成著名的怒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300多千米,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深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夹着水流汹涌的怒江,峡谷中险滩遍布,两岸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比较有名的景观有双纳洼地嶂峡、利沙底石月亮、月亮山、马吉悬崖、丙中洛石门关、怒江第一湾、腊乌崖瀑布、子楞母女峰、江中松等。

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千米,南北宽约63千米,周长约360千米,面积约450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约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约754亿立方米。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在青海湖的西北隅,距入湖第一大河布哈河三角洲不远的地方,有两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岛屿,一东一西,左右对峙,傍依在湖边。远远望去,这两个岛屿就像一对相依为命的孪生姊妹,在湖畔相向而立,翘首遥望着远方。这两座美丽的小岛,就是举世闻名的鸟岛。

鸟岛,因岛上栖息着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它们真实的名字,西边的小岛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岛;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山形似驼峰,面积原来很小,现在随着湖水下降有所扩大,岛顶高出湖面7.6米。岛上鸟类数量最多,约有八九万只。这里是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的世袭领地。每年春天,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等一起来到这里,在岛上各占一方,筑巢垒窝。到了产卵季节,岛上的鸟蛋一窝连一窝,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所以,人们又把这里称为蛋岛,平时所说的鸟岛也主要是指这里。青海湖的春天鸟岛

海西皮,东高西低,状如跳板,面积比海西山大四倍多。岛上地势较为平坦,生长着茂密的豆科禾、野葱等植物。岛的东部悬崖峭立,濒临湖面。岛前有一巨石突兀嶙峋,矗立湖中。四周波光岚影,颇为壮观。岛的西部是一缓坡,与海西山紧相毗连。海西皮为鸬鹚的王国,栖息的鸬鹚数以万计,它们在岩崖上筑满大大小小的窝巢。尤其是岛前的那块巨石之上,鸬鹚窝一个连一个,俨然一座鸟儿的城堡。

鸟岛之所以成为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主要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三面绕水,环境幽静,水草茂盛,鱼类繁多。那些独具慧眼的鸟儿们,根据自己的习性和爱好,在这里选择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构筑自己的家园。鸟岛的鸟,大都是候鸟,每到春天,当印度洋上的暖流涌来时,侨居南亚诸岛的鸟禽便带着清新的气息,越过冰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向北迁徙。一路上,它们嘎嘎地欢叫着,日夜兼程。其中有的飞到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有的飞过沙漠到更远的地方,有的飞到青海湖鸟岛。它们一到这里,来不及洗去羽毛上的征尘,也顾不上安闲地歇息,便忙忙碌碌地衔草运枝,建造新居。这时候的鸟岛,简直是一片欢腾的世界、繁忙的世界、喧闹的世界。云集到岛上的数十万只鸟儿,从早到晚不停地起飞落下,落下又飞起。天上地下,岛上岛下,全是鸟儿们的身影。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境北部,距县城150千米,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长24千米,平均宽1.9千米,湖水最深188.5米,面积44.78平方千米。喀纳斯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映,湖面还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是有名的“变色湖”。每至秋季湖边层林尽染,景色如画。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20多万年前后,是第二次大冰期的巨大复合山谷冰川刨蚀而成的。当时,喀纳斯冰川长达百余千米,冰川厚度大约两三百米。冰川缓慢而稳定的退缩,在喀纳斯湖口留下了宽1000多米、高50~70米的终碛垄,而后即迅速的退缩,形成了现在喀纳斯湖的基础。喀纳斯湖区垂直自然景观带非常明显,在湖边就可看到阿尔泰山7个自然景观带的全貌,它们是黑钙土草甸草原带、山地灰黑土针阔叶林带、山地漂灰土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冰沼土带和永久冰雪带。

喀纳斯湖有几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湖中的浮木被强劲的谷风吹着逆水上漂,在湖上游聚堆而成的;二是湖中有巨型“湖怪”(近年有人认为是当地特产的一种大红鱼),常常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给喀纳斯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喀纳斯云海佛光。

喀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整个地区峰顶银装素裹、森林密布、草场繁茂,山坡一片葱绿,湖面碧波荡漾。群山倒映湖中,使蓝天、白云、雪岭、青山与绿水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垂直带谱明显,山巅银光闪烁,现代冰川雄伟壮观。本区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整个阿尔泰山的74.46%和70.08%。山腰、山麓地带原始西伯利亚泰加林一片葱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喀纳斯湖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时时变换着自己的颜色:或湛蓝、或碧绿、或黛绿、或灰白……有时诸色兼备,浓淡相间,成了有名的变色湖。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区为寒温带高寒山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7月的平均气温为15.9℃,无霜期达80~108天,年平均降水量达1065.4毫米,空气温凉,非常适宜于寒温带林木的生长。这里是我国寒温带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以挺拔的落叶松、塔形的云杉、苍劲的五针松、秀丽的冷杉,以及婀娜多姿的欧洲山杨、疣枝桦等构成了植被的主体。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9.4%,在林业用地中,森林更高达82%。经考查,喀纳斯湖区已知的植物有83科298属798种。这里的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灌木柳,以及西伯利亚花楸、接骨木、鹿根、小叶桦、阿尔泰大黄鸡腿参等是中国仅有的分布区。生活在喀纳斯湖区已知的兽类有39种,昆虫有22目63属224种。

喀纳斯湖东岸高大的陡崖旁,至今还有长几十米的羊背石。石上布满了丁字形冰川擦痕,更有趣的是,石上还留有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石刻。画面共分两处,间隔离50余米。第一处岩画在羊背石磨光的刻蚀槽内,图案有刺猬、野猪、山羊、雪鸡等动物造型。第二处岩画在羊背石背面的小陡坡上,图案清晰,分上下两排队,以马、羊、狼、鹿等动物图案为主。最大的一幅为梅花鹿图案,鹿角向上,眼睛俯视前方。岩画雕刻手法拙朴、造型逼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古称“瑶池”,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天池位于新疆阜康市城南西博格达峰的群山之中,海拔1980米,长3400米,最宽处约1500米,最深处达105米。这里,群山环抱一潭碧水,雄伟挺拔的雪峰倒影在池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满山苍松叠嶂,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林间花草丛生,毡房点缀,羊群遍野。

天池属冰碛湖。早在2.8亿年前的古生代,这里曾是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的频繁活动、海底火山的不断喷发和华力西造山运动,海底崛起成为陆地,形成博格达山的原始轮廓。中生代以后的燕山运动又使博格达山再次隆起。新生代时期,山地大幅度断块上升,形成了今天的博格达山脉,湖水退到现在的山前盆地。第四纪大冰期以后,气候转暖,冰川逐渐消退,天池就是在冰川消退回缩、融水下泄时所挟带的岩屑巨砾逐渐停积阻塞成垅、积水成湖的。

天池的气候别具一格。新疆远离海洋,位于大陆腹地,但天池却冬暖夏凉,雨水充足,接近海洋性气候。它没有“四季”之分而以0℃为界,零上气温7个月,零下气温5个月。最热的7月,气温只不过15℃,最冷的1月,气温也不过零下12℃左右。气象学家将这种高处暖、低处冷的温度分布称作“逆温”,这是由盆地的地形特色造成的。

天池风景区,以天池为中心,融森林、草原、雪山、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风光。它北起石门,南到雪线,西达马牙山,东至大东沟,总面积达160平方千米。立足高处,举目远望,那一泓碧波高悬半山,就像一只玉盏被巨手高高擎起。

天池湖水清澈碧透,四周群山环抱,青峦拔翠,幽谷深壑,湖滨绿草如茵。这里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盛夏,戈壁酷暑难熬,而天池却空气清新,凉爽宜人。七八月份,夜晚房间还要生火取暖,故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绝景。天山天池

天池的秀丽风姿引人入胜。天池湖面平静,湖中游艇荡漾,四周雪峰环列、云杉参天。在百花盛开的草地上,毡房点点,炊烟袅袅。游人在此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览天池全景;也可泛舟湖面,饱览湖光山色。雪天天池银装素裹,远望博格达峰皑皑白雪,别有一番情趣。天池共有三处水面,除主湖外,在东西两侧还有两处水面,东侧为东小天池,古名黑龙潭,位于天池东500米处,传说是西王母沐浴梳洗的地方,故又有“梳洗涧”、“浴仙盆”之称。潭下为百丈悬崖,有瀑布飞流直下,恰似一道长虹依天而降,煞是壮观。西侧为西小天池,又称玉女潭,相传为西王母洗脚处,位于天池西北2000米处。西小天池状如圆月,池水清澈幽深,塔松环抱四周。如遇皓月当空,静影沉壁,清景无限,因而得一景曰“龙潭碧月”。西小天池侧也飞挂一道瀑布,高数十米,如银河落地,吐珠溅玉,这一景曰“玉带银帘”。池上有闻涛亭,登亭观瀑别有情趣。眼可见帘卷池涛,松翠水碧;耳可闻水击岩穿、声震裂谷。

天山天池不仅山水风光秀美瑰丽,而且还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其中最惹人喜爱的是被称作“高山玫瑰”的雪莲。雪莲多开放在高山的雪线以上,可从盛夏开花直到深秋,即使是在雪花纷飞中照样怒放。它傲霜斗雪的禀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赢得了人们的赞叹。雪莲可入药,当地人民喜欢以雪莲烹煮食物,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南部赞比西河中游的巴托卡峡谷区,地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最大的瀑布。瀑布落差106米,宽约1800米,瀑布带所在的巴托卡峡谷绵延长达130千米,共有七道峡谷,蜿蜒曲折,成“之”字形,是罕见的天堑。在离瀑布40~65千米处,人们可看到升入300米高空如云般的水雾;在未见到瀑布前的远方,就能听到水的轰鸣声。当地称该瀑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雷鸣之烟”。

赞比亚的中部高原是一片300米厚的玄武熔岩;熔岩于两亿年前的火山活动中喷出,那时还没有赞比西河。熔岩冷却凝固,出现格状的裂缝,这些裂缝被松软的物质填满,形成一片大致平整的岩席。约在50多万年前,赞比西河流过高原,河水流进裂缝,冲刷裂缝的松软填料,形成深沟。河水不断涌入,激荡轰鸣,直至在较低的边缘处找到溢出维多利亚瀑布口,注进一个峡谷。第一道瀑布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一过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瀑布口下泻的河水逐渐把岩石边缘最脆弱的地方冲刷掉。河水不断地侵蚀断层,把河床向上游深切,形成与原来峡谷成斜角的新峡谷。河流一步步往后斜切,遇到另一条东西走向的裂缝,把里面的松软填料冲刷掉。整条河流沿着格状裂缝往后冲刷,在瀑布下游形成“之”字形峡谷网。

赞比西河接近瀑布时,河水在巴托卡峡谷突然折转向南,从悬崖边缘下泻,形成一条长长的白练,以无法想象的磅礴之势翻腾怒吼,飞泻至狭窄嶙峋的陡峭深谷中。整个瀑布被巴托卡峡谷上端水面的四个岛屿划分为五段。最西一段被称为魔鬼瀑布,此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直落深谷,轰鸣声震耳欲聋。该地段宽度只有30多米,水流湍急,即使旱季也不减其气势。与魔鬼瀑布相邻的是主瀑布,流量最大,高约93米,中间有一条缝隙。主瀑布东边是南玛卡布瓦岛,旧名利文斯敦岛。因当年英国传教士利文斯敦乘独木舟到达此岛而得名。而南玛卡布瓦岛东边的一段瀑布被称作“马蹄瀑布”。再往东去,是维多利亚大瀑布的最高段,在此段峡谷之间,水雾飞溅,经常会出现绚丽的七色彩虹,被称为“彩虹瀑布”。维多利亚大瀑布最东面的是“东瀑布”,它在旱季时往往是陡崖峭壁,雨季才挂满千万条素练般的瀑布。大瀑布的第一道峡谷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峡谷宽仅60多米。整个赞比西河的巨流就从这个峡谷中翻滚呼啸狂奔而出。峡谷的终点,被称作“沸腾锅”。这里的河水宛如沸腾的怒涛,在天然的“大锅”中翻滚咆哮,水沫腾空达300米高。

峡谷东部有处景观叫“刀尖角”,是突出于峡谷之中的三角形半岛,该地中途骤然收窄,直至成刀尖点。从刀尖角到对岸有30多米的间隔,在1969年建有一座宽2米的小铁桥用来沟通峡谷两岸。铁桥飞架在急流之上,名叫“刀刃桥”。这是一处令人心惊胆战的最佳观景点。漫天的巨涛从前面扑来,万丈巨崖都在抖动,不但壮丽,而且震撼人心。

居住在维多利亚瀑布附近的科鲁鲁族人,非常惧怕维多利亚瀑布,从不敢走近它。邻近的汤加族人则视瀑布为神物,把彩虹视为神的化身。他们每年都在东瀑布举行仪式,宰杀黑牛祭神。

死海

死海位于西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约旦—死海地沟最底部。约旦—死海地沟约长560千米,是

东非大裂谷

的北部延伸部分,这是一块下沉的地壳,夹在两个平行的地质断层崖之间。死海是地球的最低点,海拔负400米。死海因地势特低而积聚大量的矿物质,自古称为咸海,其海水盐分是一般海水的6倍,能产生极大的浮力和有治疗皮肤病的效用。

死海南北狭长,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湖面低于地中海海平面392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湖水平均有146米深,最深的地方有400米,所以湖底最深的地方,已经在海平面以下700多米了。

死海的北面有约旦河流入,南面有哈萨河流入,但是,却没有水道和海洋通连,湖里的水只进不出。由于死海所在地区炎热干燥,气温高,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后盐分却留了下来。年深日久,湖中积累的盐分就越来越多了,使死海变成世界上最咸的湖泊,含盐量高达25%~30%。就是说5千克湖水中含有1千克盐,是一般海水含盐量的6~7倍。

由于含盐量高,湖水的比重超过了人体的比重,所以在死海中游泳的人平躺在水面上也不会下沉,甚至可以躺在水面上静静地看书。因为死海中含盐量太大了,所以湖水里除了某些细菌以外,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稀少,湖泊周围死气沉沉。大家也就把它叫作“死海”。游客躺在水上看书

死海的形成,是由于流入死海的河水不断蒸发、矿物质大量下沉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死海一带气温很高,夏季平均可达34℃,最高达51℃,冬季也有14℃~17℃。气温越高,蒸发量就越大。其二,这里干燥少雨,年均降雨量只有50毫米,而蒸发量则是140毫米左右。晴天多,日照强,雨水少,补充的水量微乎其微,死海变得越来越“稠”,沉淀在湖底的矿物质越来越多,咸度越来越大。于是,经年累月,便形成了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其实,“死海”是个大盐库,光是食盐的蕴藏量,据说就足够全世界的60亿人吃2000年。此外,死海中还含有多种盐类,如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钾、溴化镁、溴化钾等等,都是重要的化学原料。近年来,死海沿岸已兴建了一些化工厂,开发这些宝贵的天然资源。在死海沿岸,盐堆积成奇怪的形状,看上去很像雪人。

人们还在死海发现了《旧约全书》的抄本,人们称之为死海古卷。死海古卷远在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就被藏在死海西北的山洞中。因为这个地方离死海很近,所以就称这本古卷叫死海古卷。它是在1947年才被发现的。古卷抄在羊皮上面,距离今天大约有2000多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以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旧约圣经抄本也不过是约900~1000多年以前的抄本,名叫马素列古卷。死海古卷包括《圣经》中除了《以斯贴》之外所有《旧约全书》的抄本。此外还有回忆录、赞美诗及其所属教派的情况介绍等。这些古卷比以前所发现的任何《旧约全书》抄本都要早至少1000年,而且是极具价值的希伯来语和阿拉来语文字手写体的范本。

亚马逊河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段科罗普纳山的东侧,有一股涓涓细流,顺着山脉东麓古老岩石的表面向北流,在秘鲁伊基托斯市以北转而向东。一路上它汇聚了成千上万条支流,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日夜不息地倾入大西洋。它就是世界第一大河——亚马逊河。亚马逊河是拉丁美洲人民的骄傲。它浩浩荡荡,千回万转,蜿蜒流经南美洲的8个国家和1个地区,滋润着700多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土地。拉丁美洲人民自豪地说:“安第斯山是我们的矛,亚马逊河是我们的盾。”亚马逊热带雨林

亚马逊河的名字与一个希腊神话有关。相传,在黑海高加索一带有个叫亚马逊的女人国,妇女们勇敢强悍。当初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来到亚马逊河流域,发现当地居民像亚马逊女人国的妇女一样勇敢顽强,是一个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势力的民族。而源远流长的亚马逊河神秘莫测,也难以驯服,于是这条河流被称为“亚马逊河”。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全长6751千米,沿途接纳约1000条支流,其中长度在1500千米以上的大支流就有17条,流域面积达70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多年来,国际地理学界一直认为埃及的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但美国地质、地理学家经过反复测定,认为亚马逊河超过了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大部分位于巴西境内,所在地区的海拔大多低于200米。这里雨量充沛,加上安第斯山脉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河水,每年有大部分时间被洪水淹没。亚马逊河流域地处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在25℃~27℃,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500毫米。这种气候条件很适宜各种热带植物的生长。亚马逊河流域是一座巨大的天然热带植物园。据统计,这一地区的植物品种不下5万种,其中已经做出分类的就有2万5千多种。茂密葱茏的林海覆盖了整个亚马逊河流域,以至它的一些支流至今还没有被发现。1976年,巴西空军用红外线从空中拍摄了亚马逊河流域的照片,通过对照片的分析,竟意外地发现了一条长达600千米的河流。这条河流由于被密密的森林和浓重的雾霭所遮盖,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树獭

亚马逊河流域的动物种类也很丰富,有不少珍禽异兽,主要有美洲豹、貘、犰狳、树豪猪等。这一地区森林茂密,再加上河滩地带定期泛滥,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这里的动物必须学会攀援树木或者葛藤,而树枝和葛藤是经受不住过于笨重的动物的。因此,亚马逊地区的哺乳动物一般体形都比较小,而且大多数是生活在树上,例如,树懒、猿猴、小食蚁兽、负鼠、蝙蝠等。这里的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为淡水鱼和各种水栖动物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乐园。

亚马逊河主流和支流中的鱼种多达2000种,这里有长约4米、重200千克的皮拉鲁库鱼,有带有发电器官的电鳗和电鲶。巨龟和龟蛋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品之一。龟蛋可以制成龟油。两栖类动物中最著名的是树蛙和负子蟾。有一种牙齿锐利非常的食人鱼,体长仅20~40厘米,形似鲳鱼,非常嗜血,一旦有一只动物被一条食人鱼咬出血,成百上千条食人鱼就会闻到味而扑来抢食。据说,它们袭击牛、马需要15分钟,而吃人仅需5分钟。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知道的鸟类就约有1500种。昆虫的种类不计其数,光是蚂蚁就有5000种。这里昆虫的特点是体形特别大,例如黑蚁长达4厘米;有一种夜蝶的翅膀,长达27厘米;还有一种长达20~30厘米的大蜘蛛,靠张网捕鸟为生。

尼亚加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知名的三大瀑布之一。“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就是雷神说话的声音,因为瀑布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万马奔腾之势直捣河谷,咆哮呼啸,如阵阵闷雷,声及数里之外。尼亚加拉河左濒加拿大,右接美国,从伊利湖蜿蜒流向安大略湖,全长57.6千米。上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及至中游,河面陡落48米,河水在此垂直下泻,形成巨瀑,这就是著名的天下奇观——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宽1240米,平均落差55米,最大流量达每秒6700立方米,将近黄河水量的3倍。伊利湖水流入比它低100多米的安大略湖,途经地表石灰岩断层形成巨大的落差,造就了尼亚加拉瀑布奇观。据科学家考证,尼亚加拉瀑布已经有1尼亚加拉大瀑布万多年的历史。参观尼亚加拉瀑布最好的时间是每年7~9月,因为这时的水量最大。伊利湖水经过河床绝壁上的山羊岛,被分隔成两部分,分别流入美国和加拿大,形成大小两个瀑布。小瀑布称为“美国瀑布”,在美国境内,高达55米,瀑布的岸长达328米。大瀑布称为“加拿大瀑布”或“马蹄瀑布”,形状有如马蹄,在加拿大境内,高达56米,岸长675米。

小瀑布因其极为宽广细致,很像一层新娘的婚纱,故又称为“婚纱瀑布”。由于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因此水流呈漩涡状落下,与垂直而下的马蹄瀑布大不相同。这里也成为了情侣幽会和新婚夫妇度蜜月的胜地。

马蹄瀑布水量极大,水从50多米的高处直接落下,气势有如雷霆万钧,溅起的浪花和水汽,有时高达100多米,当阳光灿烂时,便会营造出一座美丽的七色彩虹。人稍微站得近些,便会被浪花溅得全身是水。若有大风吹过,水花可溅得更远,如同下雨一般。冬天,瀑布表面会结成一层薄薄的冰。只有在这时,瀑布才会寂静下来。

尼亚加拉瀑布是一幅壮丽的立体画卷,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西方著名文学家狄更斯用那充满哲理的语言所表达的:“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

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下面有一座同名博物馆。据说尼亚加拉大瀑布博物馆是北美最早的博物馆。1819年美、加在此划定边界后,1828年英国收藏家就在这里建立了这座博物馆。1998年,该馆拍卖了其他藏品,只留下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有关文物和资料,展出规模也因此缩小了。博物馆的陈列向人们展示了1万2千多年前这个大瀑布形成的地质历史,以及对瀑布的开发和参观游览盛况。许多艺术照片真实地再现了7000立方米/秒的流量从千余米宽的崖岸上跌落下来的人间奇景。这个袖珍型的博物馆陈列可以说应有尽有。

峡谷和岩洞

长江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中一段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2千米。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自古以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三峡有峡谷与宽谷之分,这和峡江经过地区的岩性有关。峡谷多在石灰岩地区,其地岩层质地坚硬,抗蚀力较强,因而河流对两岸的侵蚀能力较弱,但垂直裂隙(指在岩层中由于地质作用而产生的裂缝)比较发育,河流便趁隙而入,集中力量向底部侵蚀。随着河床逐渐加深,两岸坡谷的岩层失去了平衡,就会沿着垂直裂隙崩落江中,形成悬崖峭壁。而当河流流经比较松软、抗蚀力也较差的砂岩和页岩等地区时,河流向两旁的侵蚀作用加强,便形成了宽谷。

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大溪镇。峡长虽然只有8000米,顺流而下,瞬间即过,但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边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两岸悬崖绝壁,群峰对峙,赤甲山巍巍江北,白盐山耸立南岸,山势岌岌欲坠,峰峦几乎相接。每当晴空丽日,远眺赤甲、白盐,一如仙桃凌空,一如盐堆万仞,两山云游雾绕,时隐时现,乃为瞿塘一奇观。峡中江面最宽处一二百米,最窄处不过几十米。入峡处两山陡峭,绝壁相对,犹如雄伟的两扇大门,镇一江怒水,控川鄂咽喉,形势非常险要。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描写的那样:“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故有“夔门天下雄”之赞。

若经过瞿塘峡,仰望千丈峰峦,只见云天一线,奇峰异石,千姿百态。俯视峡江,惊涛雷鸣,一泻千里,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从瞿塘峡经过一段山舒水瞿塘峡缓的宽谷地带,便进入了奇峰绵延、峭壁夹岸、美如书廊的巫峡。巫峡因巫山得名,西起巫山县的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的官渡口,全长45千米,整个峡谷奇峰削壁,群峦叠嶂。船行其间,忽而大山当前,似乎江流受阻;忽而峰回路转,又是一水相通。咆哮的江流,不断变换着方向,忽左忽右,七弯八绕,令人目不暇接。

幽深秀丽的巫峡,处处有景,景景相连,最为壮观的则是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这些山峰神态各异,有的若龙腾霄汉,有的似凤凰展翅,有的青翠如屏,有的彩云缠绕,有的常有飞鸟栖息于苍松之间。而其中神女峰则最令人神往。还有与巫峡相连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青山绿水,风景别致,充满山野情趣。“十丈悬流万堆雪”的西陵峡,西起秭归县的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76千米。这里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滩多流急,以险著称。“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昔日西陵有三大险滩,青滩、泄滩、崆岭滩。滩险处,漩洞流急,只有空船才能过去。一首民谣中唱道:“脚踏石头手扒沙,当牛做马把船拉,一步一鞭一把泪,恨得要把天地咂。”今日,航道上的险滩经过整治,如今航船已日夜畅通无阻了。峡内从西向东依次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黄牛峡等。灯影峡一带,不仅有掩映的飞瀑,还有奇特的石灰岩洞、神奇的传说故事,为西陵峡增添了奇妙的色彩。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险峻幽深,侵蚀下切达5382米,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等九个垂直自然带,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最完整的地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地质上归属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相对应,是印度大陆楔入欧亚大陆最强烈的部位。大峡谷地处强烈的地壳活动中心,是适应构造发育的构造弯、构造谷。大峡谷所在地区正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中心地带,东侧又受到太平洋板块的抵挡,因此大峡谷随构造转折而拐弯。目前已在大峡谷中发现多处来自地壳深处的基性、超基性岩体,证明板块缝合线构造的确存在。地质资料显示,大峡谷内侧的南迦巴瓦峰裸露的中深度变质岩系,经铷锶等时线法测定,其绝对年龄值为7.49亿年,这是迄今为止所测得的我国喜马拉雅山一侧地层的最老年龄值,相当于前寒武纪,与古老的印度台地地质年龄值相仿,它表明地质上这里是古老印度板块北伸的一部分。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两侧,壁立高耸着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垒峰(海拔7234米)。其山峰皆为强烈的上升断块,巍峨挺拔,直入云端。峰岭上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从空中或从西兴拉等山口鸟瞰大峡谷,在东喜马拉雅山无数雪峰和碧绿的群山之中,雅鲁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条陡峭的峡谷,穿越高山屏障,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奇特的大拐弯,南泻注入印度洋,其壮丽奇特无与伦比。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间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深处达5382米,围绕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约有5000米,其深度远远超过深2000多米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深3200米的科尔卡大峡谷和深4403米的喀利根德格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林木茂盛。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而且许多河段根本没有人烟,加上大峡谷云遮雾罩、神秘莫测,所以环境特别幽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连续的峡谷绕过南迦巴瓦峰,长达496.3千米,比号称世界“最长”的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还长56千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许多河段两岸岩石壁立,根本无法通行,所以至今还无人全程徒步穿越峡谷。

整个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可以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秀甲天下”概括。谓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无论在秀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独领风骚。大峡谷的秀还有其深远和雄伟的内涵。例如大峡谷之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溪流、帘帘飞瀑直至滔滔江水,固态、液态、气态变幻无穷。而从力度来看加拉白垒峰,数百米的飞瀑每秒16米的流速、每秒4425立方米的流量,甚为壮观。再如大峡谷之间,从遍布热带季风雨的低山一直到高入云天的皑皑雪山无一不秀;茫茫的林海及耸入云端的雪峰给人的感受更如神来之笔。

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地貌景观异常奇特,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水汽通道作用。在这条水汽通道上,年降水量为500毫米的等值线可达北纬32度附近。而在这条水汽通道西侧,5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的最北端仅为北纬27度左右,两者相差5个纬距。这就意味着,由于这条水汽通道的作用,可以把等值的降水带向北推进5个纬距之多。水汽通道还使大峡谷地区的雨季提早到来。一般来说,西藏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北侧的雨季在6月末到7月初开始,而沿这条水汽通道,雨季都在5月或5月之前开始,比通道两侧提早1~2个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