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做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10:47:28

点击下载

作者:刘红艳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的青春我做主

我的青春我做主试读:

前言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满怀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求,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有人把这个时期叫做第二反抗期,与其说是反抗期,不如说是青少年学习独立自主的时期。随着身体发育上逐渐成熟,知识储备逐渐丰富,心理活动的意志性不断增强,青少年越来越多尝试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规划,要求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在我看来,由不成熟到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恰恰是这个时期青少年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

青少年不再处处遵从父母的意志、顺从父母的安排,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自己决定想做的事情。就像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请让我自己走,让我自己去摸索,让我自己去体验。”家长过多的管教来自于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担心孩子经验不足、处事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等,但青少年仅仅通过反抗不是最好的表达,重要的是学会独立自主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书,是青少年学习独立自主,学习掌控自己人生的书。“我的青春我做主”,只有主动把握好自己的青春,才能真正减轻父母心中的焦虑,才能让他们放心地放手,也才算完成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课题。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从学习能力、时间管理、情绪调节、人生理想四方面入手,以生动有趣的科普知识和启迪心灵的哲理故事为载体,为青少年打开了“学习自我管理知识,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大门。编者

爱学习要有好方法

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中学阶段,学习课目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业上事半功倍,也才能不断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大脑越用越灵

生命在于运动,人类的智慧则在于大脑的运动。蒲柏曾说过:大脑的力量在于运动而不在于静止。近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越用越灵”有其科学依据。科学实验表明,学习能增加脑细胞的部分机理。研究人员在实验中用电极刺激实验鼠的大脑切片,并且人为控制刺激程度与θ波产生的刺激程度相同。他们发现,位于海马部位的祖细胞变得兴奋,以这种兴奋为诱因,祖细胞发育成了脑神经细胞。

美国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大脑在短期记忆后,虽然再进行刺激会有一定抵抗,但只要稍作休息就能很快恢复记忆能力。而且随着刺激增加这种恢复能力也在加强,就像人在学习中掌握规律后会越学越快一样。

大脑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越用越灵。甘地70多岁还在领导印度人民同帝国主义作斗争,巴甫洛夫80多岁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学说,齐白石90岁时依然绘画不辍,这与他们平时勤于用脑是分不开的。可见,勤于思考,经常用脑,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会帮助我们学习越来越轻松。

海德堡教育大学生物学博士克里斯多夫·伦德勒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晨型”的人更容易在职业上取得成功。“早晨型”的人喜欢在白天工作,一边思考一边作出决策;而“夜晚型”的人往往在晚上变得活力四射,十分兴奋。克里斯多夫·伦德勒说:“每当说起一笔生意成功的时候,早晨型的人总是手握举足轻重的牌。我早期的研究显示,早晨型的人在学校里更有可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他们能够进入更优秀的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可以更平坦顺利。不仅如此,早晨型的人还能够提前预知问题并尽力尝试去解决他们。他们有着先发制人、先行一步的能力。”

维他命瓶装水企业的创始人克里斯多夫·科尔里奇认为:早晨是做出决策最好的时候,因为人们总是很乐观。早上9时前,一般没有什么事情会出错,所以你感觉充满了希望。到了下午4时,至少会有6件令人烦恼的事发生,到了晚上你可能有恼怒和受挫的感觉。幸运的是,接下来你就可以好好休息,到明天爬起来再大干一场。

人们经过一夜的睡眠,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早晨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是学习的最佳时机。而且,趁着头脑清晰时,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天便有一个好的开始,人们对一天中接下来要做的事也会充满信心。因此利用好这段时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爱运动,更聪明

有一句古希腊格言说道,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可见,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运动很重要。

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久坐不动,大脑容易缺乏充足的氧气和血液,加上学习活动要大量用脑,人脑更易疲劳,严重时会感觉头晕眼花。而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氧气和血糖的含量,帮助大脑消除疲劳。人体运动时大脑处于活跃状态,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活跃状态,其线粒体、核糖体数量增多,从而使大脑能适应快速的思维活动,因而使人更聪明。

另外,体育运动还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应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研究表明,运动时大脑会分泌脑内啡,帮助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众所周知,心情好时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让大脑的不同部分轮流休息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大脑难免疲劳,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让大脑得到休息。泰戈尔说:休息与工作的关系,正如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大脑的不同部分轮流休息。大脑皮层具有兴奋与抑制两种状态,当你集中注意力从事某种学习活动时,并非大脑的所有部分都参与,而是大脑与此有关的区域处于优势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则处于相对劣势兴奋状态,或抑制状态,这就是大脑的分工。兴奋的区域长时间工作,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我们改变一下学习的内容,换一个用脑的区域,让大脑疲劳的部分得以休息,其他的部分开始兴奋起来。这样,使大脑各个部分轮流休息和兴奋,可以延缓整个大脑的疲劳。例如,学习活动和文体活动可以交替进行;当你学习文科的东西感到疲劳时,不妨换成学习理科知识等等。

马克思在紧张地写《资本论》时,经常以演算数学题作为调节。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在工作之余——当然不能老是写作——我就搞搞微分学”。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也酷爱数学,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数十年如一日地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钻研数学,留下了近千页数学手稿。马克思曾经强调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马克思把研究数学作为丰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源泉。他认为,在高等数学中,他找到了最符合逻辑的同时又是形式最简单的辩证运动。

居里夫人为了缓解读书的疲劳,经常交换读几种书。读累了就演算代数和三角习题。她说:“交换工作就等于休息。”

列宁在给他的妹妹玛·伊·乌里扬诺娃的一封信中说:“我劝你按现有的书籍正确地分配时间,使学习内容多样化。我很清楚地记得变换阅读或工作的内容,翻译以后改阅读,写作以后改做体操,阅读有分量的书之后,改看小说,是非常有益的。”

记忆的规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我们究竟能够记住多少东西呢?人的大脑约由140亿个细胞构成,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量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据劳森贝克教授的计算,让人脑每秒钟都接收10个新信息,即使这样继续一生,也还有存储其他事物的余地。可见,任何人都能提高记忆力。

俄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教授对一个以“保持完整的记忆”著称的人进行了数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他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普通人并无差异,他之所以具有超人的记忆力,是因为他幼年时就自然地掌握了记忆身边发生事情的方法。中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掌握一些记忆的规律能使学习效果更显著。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记忆试验。最后把试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保持量。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按照这个记忆的规律,新学习的知识要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第一次复习尽可能当天完成,重复多次复习,间隔不要太久。勤于复习,记住的知识就不太容易遗忘了。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两种看法:

1. 衰退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说法易于被人们接受,因为它有时合于一般常识,比如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痕迹随着时间而衰退甚至消失。但这并不符合所有事实,也缺乏相应实验的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有些实验已证明,干扰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

2. 干扰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被排除,记忆还可恢复。此理论与衰退理论的不同点在于记忆痕迹并未发生变化,仍存在于头脑中,只是因干扰而造成了遗忘。

干扰说可用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得到安德华德的实验所证实。实验者要求两组被试学习字表,第一组被试在学习前进行了大量的类似学习和练习;第二组被试没有进行这种练习。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只记住了字表的25%,而第二组记住了70%。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缪勒和皮尔札克首先发现这种现象。他们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后,休息5分钟,再进行回忆,结果回忆率为56%;如果被试在识记与回忆间从事了其他活动,回忆率就只有26%。可见,后面从事的活动对前面的学习有干扰作用,从而导致成绩下降。

詹金斯和达伦巴赫的实验也证实,干扰可能是遗忘的重要原因。他们要求被试识记10个无意义音节,达到一次能背诵的程度。然后,一组被试立即入睡,一组被试照常进行日常工作。结果表明,照常工作组的回忆成绩低于立即入睡组。说明照常工作对回忆所学的材料起了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现象提示中学生最好把需要背诵的学习任务放在每天早上刚起床和晚上上床睡觉前完成。早晨刚起床记忆的内容没有前摄抑制的干扰,保持的效果比较好。晚上入睡前记忆的内容没有倒摄抑制的干扰,因而第二天感觉记忆犹新。许多中学早晨都会安排晨读,背诵语文和英语课文,这样的做法非常符合这一原理。

平时自己在安排学习任务时,类似材料的复习尽量不要排在一起,如文科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不要安排连续复习,而应和理科科目如数学、物理等交叉安排,学习中间还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学习的干扰作用。

帮助记忆的好方法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哪一门功课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托·富勒说过:方法乃记忆之母。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1. 尝试回忆记忆法

尝试回忆记忆法就是在诵读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回忆记忆的内容,如采用复述或默写的方式等。实验证明,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可以加强复习效果。例如,在一个实验中,让学生识记课文的内容。甲组学生连续读四遍进行识记;乙组学生则阅读两次和回忆两次,即阅读和回忆交替进行。结果在复习后一小时、一天和十天分别检查保持率,甲组是52%、30%、25%,而乙组则是75%、78%、75%。可见采取阅读和回忆交替进行的复习,其记忆更准确和全面,保持更牢固。

例如,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可以看着汉语写英文,或看着英文说出汉语。背诵语文课文时,也可以边读边尝试背诵。

尝试回忆记忆法是一种积极的记忆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即时了解自己哪部分背过了,哪部分还没背过,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以便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尝试回忆,大脑要不断积极地进行思考,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记忆过程的进行。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读书。有位细心的人发现,陈景润读书时宿舍的灯时亮时灭,那人很纳闷,进屋问其原因,原来他在运用阅读、回忆交替的方法读书。他先打开灯读一段书,然后,灭灯尝试回忆、思考刚才阅读的知识内容,弄懂了,记住了,打开灯检查一遍,弄不懂或记不住的地方就再读读,直到理解并记住才继续往下读。因此,他读书的效果格外好。

2. 利用组块提高记忆效率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在论文《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中提出记忆的单位为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记忆材料的每一个单位可以是一个字母、数字、符号,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符号的组合,甚至一个语句等。米勒根据复述3至12位随机排列数字表的实验结果,发现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为7±2个组块。

这就提示我们在进行记忆时,可以尝试按一定的规律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组,按组块来进行记忆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有人在2010年做了一项研究,利用组块构建记忆策略来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质量。实验结果说明,采用组块记忆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记忆技能。词汇组块记忆策略在初中学生学习词汇中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增强语篇组织能力,激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

3. 多通道协同记忆法

多通道协同记忆法是指多种感觉对同一材料共同发挥作用的记忆方式。即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听觉、语言、运动等功能,使各个部位协同记忆,以提高记忆效率。

原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做过一个实验,让不同的人识记不同的材料,第一组被试只看,第二组被试只听,第三组被试既看又听。结果发现,第一组记住70%,第二组记住60%,第三组记住86.3%。可见多通道协同记忆法比单一识记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多种感觉的协同活动,使得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了多通道联系,记忆痕迹多而深刻。

例如背外语单词时,既要眼睛看、耳朵听,又要嘴巴读、用手写,这样记得又快又牢。

4. 过度学习法

所谓过度学习法,就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或复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回忆起来或能背诵的程度的次数。通常把识记以后刚刚能够作出正确反应看做100%,超过这个水平的学习就是过度学习。比如说背诵熟练之后,仍继续学习就是过度学习。

但过度学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背诵次数越多越好。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反而事倍功半。实验研究发现,过度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好。例如,学习某个材料,学习20遍刚好能背过,就将这个程度定为100%,如果再继续学习,就是过度学习。如果再学10遍,学习程度就是150%,这个时候学习效果最好。实验表明,33%的学习,遗忘为57.3%;100%的学习,遗忘为35.2%;150%的学习,遗忘为18.1%。超过150%的学习,记忆提高的效果并不明显。

5. 分散复习法

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集中复习是指将复习材料安排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复习,而分散复习则是将复习材料安排在几个时间段内进行复习。

沙尔达科夫对五年级学生分班实验,五年级甲班和乙班成绩大体相同,学习自然课程时,一学期内甲班在讲完大纲后集中复习5节课,乙班则分成几次按单元复习,总课时也用5节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乙班的学习成绩要好于甲班。见下表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效果对比

这是因为集中复习,大脑神经过程容易产生抑制的积累,而分散复习由于有时间间隔,有利于抑制的消除以及联系的巩固。为更好地安排复习时间,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散复习要有一定的前提。不能间隔时间太长,以至于遗忘很严重,也不可间隔时间太短,这样就接近于集中复习。不能将时间分得太细,最好将分散与集中结合起来。(2)两种复习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使用。平时坚持分散复习,必要时采用集中复习。(3)系统性较强的材料,如历史、政治一类的内容,适于整体记忆;而记忆性较强又比较零散的内容则适于分段记忆,如英文单词、人名地名、时间年代等。(4)还有一种分段与整体相结合的记忆方法,称为“渐进分段记忆法”,在分段的同时进行区域集中,将几小段合成一个大段。这种方法既便于分段记忆,各个击破,又利于加强各段材料间的联系,融会贯通。

6. 记忆力体操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规定自己每天早晨都要背诵一些外语单词或者普希金等名家的词句,在他看来,记忆力像人的体质一样,是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高的,因此他把这些锻炼叫做“记忆力体操”。托尔斯泰就是凭着每天坚持做记忆力体操,培养了惊人的记忆力。他学识渊博,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多种语言。

人的记忆能力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发展规律,经常进行记忆活动,就会使自己的记忆能力保持在最佳状态。

因此,中学生每天都要结合自己所学的课程,给自己安排一些记忆的内容,这样才会使自己的记忆力经常得到锻炼,学习新内容时效率就会高。

吃什么更聪明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依赖大脑中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不断的活动,它们活动能力的维持需要源源不断的食物供应。在我们日常食用的物质中,某些食品可以提高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高效。

1. 鸡蛋

大脑活动功能、记忆力强弱与大脑中乙酰胆碱含量密切相关。乙酰胆碱是中枢胆碱能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意识的清醒,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而蛋黄中所含丰富的卵磷脂被酶分解后,能产生出丰富的乙酰胆碱,进入血液后到达脑组织中,有助于记忆力。研究证实,每天吃1到2枚鸡蛋就可以向机体提供足够的胆碱。另外,像大豆制品、麦胚、植物种子、坚果、甜菜根和乳酪等食品中也都含有丰富的胆碱。

2. 花生

花生富含维生素E,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花生富含卵磷脂和脑磷脂,这些物质是人体大脑营养必不可少的物质。科学研究显示,当大脑中的脑磷脂和磷脂酰胆碱含量增加时,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记忆力功能得以增强。

3. 菠菜

菠菜属于健脑蔬菜,因为菠菜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维生素A、C、B和B,是脑细胞代谢的“最佳供给者”之一。研究者对食用菠12菜的老鼠进行了一次为期8个月的实验,结果发现老鼠的神经细胞通讯传递有了明显的增强。此外,菠菜还含有大量叶绿素,也具有健脑益智作用。

4. 橘子

橘子含有大量维生素A、B和C,属典型的碱性食物,可以消除1大量酸性食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危害。考试期间适量吃些橘子,能使人精力充沛。

5. 菠萝

菠萝含有很多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锰,而且热量少,常吃有生津、提神的作用,有人称它是能够提高人记忆力的水果。菠萝常是一些音乐家、歌星和演员最喜欢的水果,因为他们要背诵大量的乐谱、歌词和台词。

6. 玉米

玉米中所含的谷氨酸较高,能帮助促进脑细胞代谢。脑组织只能氧化谷氨酸,而不能氧化其他氨基酸,食用玉米能帮助改进维持大脑机能。另外,玉米胚中富含亚油酸、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营养物质也都对智力的发展有利。因此,常吃些玉米尤其是鲜玉米,具有健脑作用。

7. 牛奶

牛奶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营养品。它富含蛋白质、钙及大脑所必需的氨基酸。牛奶中的钙最易被人吸收,钙是天然的神经系统稳定剂,是脑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有实验证明,人在受到某种压力时,通过小便排出体外的钙就会增加。此外,它还含有对神经细胞十分有益的维生素B等元素。如果用脑过度而失眠时,睡前一杯热牛奶有助1睡眠。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注意力集中会让我们最大程度地调动潜在的能力,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工作或其他任务。乔治·居维叶曾说: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

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思是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子,但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棋手叫奕秋。由于他棋艺高、名气大,从各地慕名而来的学生不少,结果是有的学生只学了半年,便成了下棋的高手,可也有的学了一年,甚至两年,结果还是棋艺不高。有人便去问奕秋这是怎么一回事,奕秋说:“下棋是个简单的技艺,可是不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从前,我收过两个学生,一个学生精力集中地听我讲棋艺,又认真观察我下棋,天天想的看的听的做的无非都是棋,结果棋艺大为长进。另一个学生,貌似坐在那里听我讲棋,心里总想的是拉开弓箭射下正在飞的天鹅。像这样的学生,别说教他一年,就是教他十年,也是学不好棋术的。”

看来,良好的注意力跟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老师上课经常会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那么,一个人的注意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比如,大家都在专心听课,有人突然推开教室的门走进来,大家不由自主地都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新异的刺激很容易吸引人的无意注意,如见到以前没见过的物品或场景;还有刺激物的强度也与人的无意注意有关,如较强的声音或较浓的气味等。因此,根据无意注意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布置学习环境时要留心以下方面。首先,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来学习,学习桌上尽量不要频繁更换新买的装饰品或其他用品。其次,选择学习地点时尽量远离噪音或嘈杂的公共场所,选择安静的学习环境。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目的性和意志努力是有意注意的特征。学习活动就是一种有意注意的过程,因此,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对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很重要。任何有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不通过意志努力很难使自己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因此,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东汉时候,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绑在自己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

提升注意力的训练

良好的注意力有助于提升我们上课的质量,保证我们高效地完成作业,那么如何提升注意力呢?下面给出了两种训练注意力的方法,大家不妨试试。

1.“舒尔特表”训练法

我国年轻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小时候都曾采用快速做习题的办法,严格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如下:

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研究表明:7~8岁儿童按顺序找每张图表上的数字的时间是30~50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你自己可以多制几张这样的训练表,每天训练一遍,相信你的注意力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

2. 听觉注意训练

这项训练用于提高学生注意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能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听课效率。(1)听报数字,家长把每个数字串读一遍,要求学生听完后立即报出来。刚开始可以是五位数,如75486,然后增加到六位数,如528438,再增加到七位数、八位数。(2)倒报数字,家长把每个数字串读一遍,要求学生听完后立即倒背出来,如75486,学生要背68457,以此类推。(3)听报词语,家长把每个词语读一遍,要求学生听完后立即报出来。如汹涌的波涛等。(4)倒报词语,家长把每个词语读一遍,要求学生听完后立即倒背出来。如车水马龙,学生要背龙马水车。

有兴趣才有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时,不自觉会沉浸其中,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运用。赫而巴特对于兴趣的心理状态做过分析。他认为兴趣状态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是一种集中于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心理活动;另一种是“审思”,是关于“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即协调、同化新旧观念的一种统觉活动。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高,就可以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左右。

匡衡从小喜欢读书,但他家穷,白天要干许多活,只有晚上才能安心读书,但他却没钱买蜡烛。他的邻居很富有,晚上屋里灯火通明。匡衡悄悄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接着,匡衡想读更多的书,同乡有一富人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要求给他家里白干活却不要报酬。文不识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把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被其精神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他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幼时读到一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桃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沈括从小就对自然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发现一些现象后总想弄个究竟。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山上的桃花比山下开得晚。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从小就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科举考试失败后,22岁的徐霞客开始外出旅游,历经34年,直到生命结束。他从不盲目相信前人的著作,而是不辞辛苦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漫长的旅途当中,徐霞客为了考察得准确、细致,大都步行前进,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有时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一次,徐霞客为了探索一个山洞,竟从一条横卧的巨蟒身上跨过。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晚上有时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有时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写的《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上面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兴趣会让人产生强大的动力。人一旦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沉浸于其中,就会主动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喜欢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感觉。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如有的学生虽然觉得背单词很枯燥,但还会坚持每天背单词,因为他对于熟练掌握另外一种语言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如有的学生为了学好外语去学唱外语歌曲,然后在学的过程中喜欢上了外文歌,自觉不自觉地就经常哼上几首,这就是间接兴趣转化成了直接兴趣。学生遇到稍微简单、容易和生动有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直接兴趣;但一旦遇到复杂的、困难的和枯燥乏味的知识时,便需要有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当学生对掌握某种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时,就会对它产生间接兴趣,从而激励自己去学习那些本无直接兴趣的东西。当学生通过顽强学习,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时,便又会对这种东西产生直接兴趣。

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

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也就是由好奇心引起。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上,它的特点是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就说明人往往容易受事物形式上的趣味性吸引,但仅仅依靠趣味性很难长时间的持续,一旦枯燥、疲倦、挫折时,有些人不愿面对困难,转而投向其他有趣的事物。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的。乐趣产生的标志就是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乐趣往往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它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乐趣的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就像我们在前面的故事中读到的那样,沈括为了解开一句诗中的疑问,亲自上山去看个究竟,这就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还有徐霞客为了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就算脱衣换书,也乐在其中。我们平时在学习中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求知欲,遇到不会的问题或者有疑问的内容或现象,多问一些为什么,多去想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便会体会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以及突破自我的成就感,带着这种快乐的感觉就是乐趣。

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乃至废寝忘食,专注地学习,它有助于学习创造性地进行。其特点是具有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和更强的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往往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相联系,甚至终身不变。例如徐霞客,他在22岁时,致力于旅行考察,并把它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努力的目标,不管在途中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生命威胁,依然志向不改。学生们只有把当前要完成的任务与自己的理想、抱负或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时,才会积极投身于目前从事的学习中,也才有勇气去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到底。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他把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和常规型,认为六种类型反映了对职业经历的总取向。下面列出了各种类型的个人特点及适应性工作环境。

1. 社会型:

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

2. 企业家型:

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有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力、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等。

3. 常规型:

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并具备相应能力,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等。

4. 实际型:

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典型职业: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等。

5. 调研型:

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典型职业: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等。

6. 艺术型:

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典型职业:喜欢的工作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善于事务性工作。从事如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等的工作。

习得性无助

学习的动力往往还跟过去在这件事上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喜欢学习,把它当做是乐趣;而学习差的学生往往逃避学习,不愿尝试努力。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马戏团里有一只小象,小的时候被锁链拴在了一个树桩上。刚开始的时候,它尝试挣脱,但他力气太小了,尽管很努力还是失败了;之后它又尝试了很多次,可结果都失败了,再后来它就放弃了。很多年后的一天,马戏团里失火了,里边的老虎、狗熊等所有的动物都逃走了,而只有那只小象还在原地待着,直到被烧死。因为它不知道,它已经长大了,它的力量足以挣脱那条锁链。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叫做“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当时,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研究。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不再选择想办法逃避,而是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后来,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选择逃避,而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塞利格曼将这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多次挫折或失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发现他没有能力完成任务或控制局面时,他的精神就会瓦解,斗志也会丧失,然后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习得性无助产生的根源之一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一般来说,人们总会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去寻求和分析造成失败和挫折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归因的基本结论: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长此以往,都将失败归因于内部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例如,一个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身记忆力差、能力低、先天愚笨等这些属于自身内部且非常稳定而又不能控制的因素时,就会感到绝望和无助。反之,如果把考试失利归因于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正确、时间安排不合理等不稳定而且又可以自我控制的因素时,学生更愿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改进方法,不断努力。因此,学生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理智地对待挫折与失败,根据不同情境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这样才有利于克服习得性无助。

同时,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的安排也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学习与动机

在学习的过程中,动力很重要。没有动力,没有激情,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疲倦。但如果动机过于强烈,太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反而不利于能力的发挥。

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动机水平和学业水平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即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动机水平越高,学业水平也会越高。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平时,学习活动才会产生最佳效果。一般来说,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往往因学习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内容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时,学习效率反而会因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如图所示:

伯奇的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道理,当剥夺黑猩猩食物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解决问题的错误增多,速度也减慢。这说明,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因为动机过强,紧张和焦虑强度过高,注意与知觉的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些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在重要的考试中经常有人发挥失常也往往与此有关。所以,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要保持一个恰当的动机水平,不要给自己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目标太高、压力太大不仅不会促进学习,反而会增加焦虑,不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

动机过强的一种表现就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以对考试成败过度担忧为主要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过度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这种状况使得考生不能集中注意,直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正常发挥,甚至无法参加考试。一家研究机构认为在中学生之中,存在的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临到考试之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学习焦虑,而一到考试之前则表现更为强烈。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考试焦虑有关的主观因素包括:自我期望过高,当能力不及时,便会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一旦考试中不能完整作答,心中慌乱,反而更影响发挥;对自己不自信,总是担心自己不是最努力的,不是最优秀的,越想用好成绩来证明自己,心理压力越大,反而加重焦虑,考前身体状况,生病、失眠等生理上的不愉快情绪也会加重考生对考试成绩的担心。与考试焦虑有关的客观因素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觉得怎么努力也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反而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老师的期望,老师有意无意会把不同学校以及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竞争的压力转移到学生们的身上,学生们为了满足老师的期待无形之中倍感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由于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所以许多同学加班加点,唯恐别人比自己学习的时间长,学的内容多等,久而久之,无形之中就处在一种恐惧和焦虑之中。

那么,如何应对考试焦虑呢?

首先,要有积极的自我暗示。高焦虑的考生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或发挥不好,认为别人比自己复习得好。实际情况并不像想象的这么糟糕,只要你在考前认真复习了,就要相信自己能把自己所学应用在考试当中。

其次,要学会给自己减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对自己提出合理预期。而不是一味把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全部压在自己的身上,转而对自己提出高不可及的要求。

再次,要学会放松。大多数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学习上投入时间过多,且生活安排单调,容易引起焦虑和疲劳。指导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通过唱歌、打球、发微博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放松自己。也可以找亲朋好友或老师聊天,诉说自己内心的压力和焦虑的情绪,求得他人的理解与宽慰,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在考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或感到紧张时,可以用深呼吸来调节情绪。

最后,如果学生的考试焦虑情况比较严重,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调节时,要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

测试一 中学生学习动机测量表

本问卷用于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制定上是否存在行为困扰,共由20个题目构成。测验时,请仔细阅读问卷中的每一个题目,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对照。若觉得相符,请在题目后打个“√”号,不相符则打个“×”号。1. 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极少主动地学习。2. 当你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来。3. 你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倦,直想睡觉。4. 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你不想再多看书。5. 如有不懂的,你根本不想方设法弄懂它。6. 你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7. 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8. 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9. 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宁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10. 为了把功课学好,你放弃了许多感兴趣的活动,如体育锻炼、看电影与郊游等。11. 你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12. 你常认为课本的基础知识没啥好学,只有看高深的理论、读大部头作品才带劲。13. 只在你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14. 你花在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要多得多。15. 你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16. 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17. 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不容易做到。18. 你总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19. 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20. 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记分规则与结果解释:

每个题目若打“√”记1分,若打“×”记0分。

上述20个题目可分成4组,它们分别测查学生在学习欲望上四个方面的困扰程度:1. 1~5题,检测学习动机是否太弱,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则说明你的学习动机不强,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或困扰,需要进行调节,增加学习动机。2. 6~10题,检测学习动机是否太强,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则说明学习动机太强,需要适当放松。动机太强,会使自己过度追求成就感,不利于心态的平衡。3. 11~15题,检测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惑,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则说明兴趣较广,有利于增加自己的知识,但同时,应该把握住自己的主要学习任务。4. 16~20题,测查学习目标是否存在困扰,如果得分为3分以上,则说明已存在学习目标的困惑,需要好好地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增强意志力,以为逐步实现目标而努力。

你是哪种学习类型

学生从事学习活动,要借助于不同的感觉器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写等。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爱,有些人更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有一些人更喜欢通过听觉倾听外在的世界,还有一些人习惯通过动手(或身体运动)来探索外部世界,从而掌握有关信息。不同感知觉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上的表现不同,所应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从感知觉方面看,学习者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三种类型。

视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如喜欢看图片、图表、录像、影片等各种视觉刺激。他们将听到的事情也想象成图像,将所要说的话以形象来取代。他们通过观察所学到的,往往比从交谈、聆听或是实际习作中所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能够过目不忘的人大多是属于视觉型学习者,他们对亲眼看过的东西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视觉型学习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当与人沟通时,他们看别人的嘴唇,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是因为视觉学习型的人主要依靠视觉来获取、理解和记忆信息,他们如果不能“看到”,就无法完全理解。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喜欢阅读,也喜欢练习写字和组词。视觉型的学习者在学习时要善于把知识内容整理成图形或表格的方式,以帮助自己记忆。温习课本时不妨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用记号笔标记出来,这样会让自己脑子留下更深的印象。也可以尝试在脑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想象操作。背单词时可以把阅读和背诵结合起来,或通过读文章来背单词。

听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进行学习。他们喜欢通过讲授、讨论、听录音等方式接受信息。老师提出一些要求,往往讲一两遍听觉型学习者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去做。还有,有的听觉型学习者听一首新歌一遍后就能跟着旋律去唱。所以,听觉型学习者一定要珍惜上课听老师讲的机会,只要认真听讲,就能很好地掌握当天的课程。同时,还要多跟同学交流、讨论,通过说与听来增加信息量以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背诵单词时可以播放读单词的录音,边听边记。在学习时不妨将自己所学的内容与音乐联系起来,如学唱英文歌曲等,也可以把听音乐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手段。

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双手和整个身体运动进行学习,如通过做笔记、操作实验等来学习。他们往往在体育、自然、课外活动等需要他们动手操作的学科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动觉型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动手,比如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背单词时也要尝试多背写几遍,这样会记得更牢。背课文时,可以边背诵边用动作表演课文,以帮助记忆。对物理、化学等问题的理解不妨多动动手,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自己的印象。平时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来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手段。

除上述三类典型的学习者外还有混合型。

各种类型的学习者都各有长处。所以学习者要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一些研究表明,根据人的学习类型因材施教,能显著提高人的学习成绩。

测试二 学习类型自我测试

以下各项是否与你相符合?有三个选项:(A)经常;(B)有时;(C)从不。

请大家选完后,再看后面的解释。1. 我喜欢乱涂乱画,笔记本里常有许多图画或者箭头之类的内容。2. 我的字写得不整洁,作业本上常常有涂黑圈的字或者橡皮擦过的痕迹。3. 对刚买来的电器或其他新产品,我不喜欢看说明书,我喜欢马上动手试着去用。4. 我把事物写下来能够记得更清楚。5. 我只要听见了就能记住,无须看见或者通过阅读。6. 当别人给我演示如何去做某事时,我的学习收获最大,而且我也会找机会试着自己动手去做。7. 如果有人告诉我如何到一个新地方去,我不写下行走线路图就会迷路或者迟到。8. 写字很累,我用钢笔或者铅笔写字的时候用力很重。9. 我喜欢以尝试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喜欢以按部就班的方式解决问题。10. 当我想记住某人的电话号码或者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我得在脑子里“看”一遍才行。

11. 即使医生认为我的视力很好,我的眼睛也很容易疲劳。12. 我在按照指示或说明去做事情之前,喜欢先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13. 我答题的时候,脑子里往往能“看到”答案在书中的第几页。14. 我阅读的时候,容易把结构相似的词弄混。如,马与鸟、请与清、them与then等。15. 我发现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常常中断下来去做别的事。16. 我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喜欢聚精会神地看着主讲人。17. 我难以看懂别人的笔记。18. 我不善于口头或书面表达。19. 当有人在谈话或者有音乐声时,我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明白某个人在说什么。20. 如果让我选择是通过听讲座还是看书的方式获得新信息,我会选择听讲座。21. 甚至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也比别人不容易迷路。22. 如果有人给我讲个笑话,我很难马上明白过来。23. 我对听来的故事比书上看到的故事印象更深。24. 当我想不起一个具体的词时,我会用手比划着帮助回忆。25. 如果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我会把事情干得更好。26. 一首新歌我只要多听几遍就会唱了。27. 体育课中,我不喜欢听老师讲动作要领,而是喜欢自己先模仿。28. 我只要观察过别人做活,无须亲自看书就能学会。29. 看过的电影电视,我对里面的音乐音响效果比画面印象更深。30. 别人告诉我一个电话号码,我自己不说一遍或者写一遍,一般很难记住,哪怕别人说很多遍或者写下来给我看。31. 我读书的时候喜欢用手指或者笔指着所读之处。32. 如果没有电视看,听广播也能让我很欢乐。33. 我比较喜欢手舞足蹈地跟别人说话。34. 字迹印刷得小,书上有污点,纸张质量差,或者装订不好的书或者试卷影响我的阅读情绪。35. 我不喜欢非常安静的环境。36. 我对记过笔记的上课内容,即使没有回头看笔记,也要比没有记过笔记的内容容易记住。

测试结果的统计与解释:

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得0分。

将第1、4、7、10、13、16、19、22、25、28、31、34的得分相加,记为a;

将第2、5、8、11、14、17、20、23、26、29、32、35的得分相加,记为b;

将第3、6、9、12、15、18、21、24、27、30、33、36的得分相加,记为c;

用公式a/(a+b+c)计算你的“视觉”倾向权重;

用公式b/(a+b+c)计算你的“听觉”倾向权重;

用公式c/(a+b+c)计算你的“动作”倾向权重;

最后结果:属于__________学习类型

好习惯坚持21天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而且这种自动化的过程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能起到消极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二子,跟随师傅学习剃头。初学时用冬瓜当“脑袋”练习技术。练习时,师娘常唤他买东西、哄孩子。每当这时,二子就得停下刀,去给师娘帮忙。顺手就把剃刀插在了冬瓜上。帮完师娘的忙后回来接着练习剃头。半年下来,手艺学好了,可往冬瓜上插刀的习惯也养成了。这一天,二子给师傅的邻居剃头,初试身手格外小心,正剃半截,师娘又招呼二子去干活,结果二子把剃刀往邻居头上一插……

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不经意间就会坏事。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当然,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也会帮助人成就自己的事业。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安安静静地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整齐地把鞋脱下来了。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可见,是习惯成就了这些人的梦想。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这句话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霍吉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

对于中学生来说,一旦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或心态成为了习惯,它便会像一架自动化的机器不断的重复,所以好的习惯能让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轻松、效率更高。

那么,如何把一个好的行为或心态变成一种能够自动化了的习惯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时,刚一开始早起晨读或跑早操有些不适应。闹钟响的时候总觉得困意犹然,有些人能够咬咬牙,坚持起床。刚开始每天早晨都要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似乎很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每天到那个时间自己就会醒了,接着起床跑操或者晨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么困难了,这就是形成了早起的习惯了。有些人则不然,总是想着今天再多睡一次,从明天开始早起。结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21天以上,你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你想改变都很困难。

所以,只要你开始做,并一天一天地坚持下去,你就会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