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才能教育出好孩子:第一部指导父母成长的实用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12:58:32

点击下载

作者:吴安奕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认清自己,才能教育出好孩子:第一部指导父母成长的实用指南

认清自己,才能教育出好孩子:第一部指导父母成长的实用指南试读:

前言

以传统的观念来看,似乎“父母”这个词语就被赋予某种光环,尤其是在长期的封建道德思想的影响下,什么“父为子纲”、什么“父母之命”之类愚孝的思想,让很多自大愚蠢的父母痛痛快快把各种锅甩给了自己的孩子。(*甩锅:网络用语,意思就是把问题归咎于对方,自己不承担责任)

事实上,愚蠢的成年人,即便当了父母也会是愚蠢的父母。他们会把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毛病带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他们的愚蠢自大经常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一味沉浸在“父母”这个身份的光环中。当教育中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顶着这种光环的父母一般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束手无策之后还是重复使用甩锅技能。

于是问题就这样被遗留下来,有些时候会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有些时候会被压抑住,在孩子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显现出来。

父母的锅,很多孩子就这样背了一辈子,似乎认定自己就是不如别人、比不上别人,内疚和羞愧感伴随着他们一生。

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让父母学会先给自己打个分,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但是父母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好。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一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治愈自己过往创伤的过程。

不管是在咨询还是在教学工作中,我接触到很多情感被压抑了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深知“父母”这一环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因为长期和第一线的教学工作紧密相连,我并不想当一个脱离实践的教育家。家里三代教师,三代人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上的观念也存在不少分歧和冲突。我从小耳濡目染,深刻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的观念在变化,每一代孩子的特点也有微妙的变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观念,不断调整我们的认知。

这是一本写给80后父母甚至90后父母和准父母的书,这一代人的生长环境和老一辈完全不一样,他们的孩子所处的环境也和他们原先完全不一样,比起父母的成长环境,变化更大,变化的速度也更快,所以父母调整身为“父母”的认知就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我有更多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比起其他教育专家我能够更频繁地接触教育一线,所以把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非常感谢各位读者和编辑的支持。

本书采取的是“案例+分析”的方式,里面的案例都经过当事人允许匿名发表,在此感谢他们无私提供自己的经历。相信他们也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好的心态。

家庭篇

第一章家庭教育就是一场轮回——家庭教育影响人的一生

近年来,很多年轻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对自己教育理念这方面的培养了。在市场上,有很多照搬西方的“快乐教育”,还有很多地方打着“儒学”的旗号开始复古,兴起封建纲常那一套。

其实很多东西流于形式,放任孩子的“快乐教育”真的会让孩子快乐吗?给孩子“挫折教育”真的能培养孩子的“逆商”吗?不停灌输孩子“孝道”的观念,真的能培养出孝顺听话的孩子吗?

形形色色的教育理念,提供的就是一种思考方向,很多时候并不是教育理念错了,而是运用的人理解错了。

时代在不停地变化,父母在我们小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那时候像你们这样大就如何如何”,其实这根本就是不成立的。我们永远无法处于父母那个时代,而我们的后代也不可能处于和我们一样的时代。我们的“期望”和孩子实际上能达到的“成就”往往是有距离的。

但是为什么有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就特别聪明、听话、懂事,有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就特别叛逆、自私、不求上进呢?

这到底是孩子的先天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环境决定的?

现在多少父母都殚精竭虑往孩子身上砸钱,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孩子的妈妈们,有些时候都活在一种焦虑当中,这里害怕耽误了孩子,那里害怕耽误了孩子。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轮回,你现在给予孩子的,通常都是你父母当年给予你的,而你孩子将来会体现的,就是你现在能达到的。小时候的我们在父母这里得不到的爱,通常会想着给孩子“我当年得不到的”,但是等到真的有了孩子之后,却发现自己依然在复制着父母的那一套。

很多时候,年轻的父母们经济条件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思维模式和“付出爱”的方式却和自己的上一辈如出一辙。

经济的变化给他们一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爱”的错觉,然而并没有,“孩子能感受到的爱”才是你真正能提供给孩子的“爱”,而我们爱的模式往往承袭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学会“爱”孩子。父母要不停地教育自己,审视自己。想给予当年孩子自己缺失的东西,其实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毅力的,因为这代表着某种思维模式的转变。

有一天,我连着接收到了三条差不多内容的私信,都是学生写来的,分别是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三位学生都是在医院确诊了抑郁症,写信向我寻求帮助。

我告诉他们如果确诊为抑郁症,请尽快去医院配合医生治疗,光凭我回信的几句开导,实在是鞭长莫及。可是他们的家长都对他们患上抑郁症表示出非常不理解,拒绝送他们去治疗。这些家长有跑到学校大闹的,指控学校老师虐待孩子,让孩子在同学老师面前非常难堪;也有怒骂孩子的,说:“我对你这么好,你居然敢得抑郁症!”

于是他们的小孩现在都没有能去医院接受及时的治疗,只能问我怎么办。

孩子得了抑郁症不能依靠自己最亲近的人,他们的父母都应该感到很羞耻,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耐心,去网上查一查,就知道这种病给人带来的痛苦,就知道系统性治疗的必要性。

这些家长非常自大,容忍着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出现任何不完美,仿佛两个充满缺陷的凡人结合,突然就被开了光一般,生下的是超凡脱俗的孩子。

他们会特别喜欢听能让他们忘却现实获得片刻安宁的话。比如小孩只要靠自己努力就能赶上那些出身优越、基因优良的小孩,如果赶不上,都是小孩不够努力的错,是老师的错,是社会的错。

事实上,就算小孩很努力,老师也是一视同仁地教,但是差异依然如此明显。

最大的差异在家庭,不是在学校和小孩本身。

如果一个家长不能看清楚自己家小孩起跑线和别人家的区别,就会特别容易好高骛远,抗拒接受自己家小孩不如别人的痛苦——哪怕他家小孩其实很努力,而且在其能力范围内已经做得相当好了。

听好话就是要付出听好话的代价,所以这类家长永远拎不清利害关系,当他们的小孩就特别痛苦。

实际上,不但穷人的孩子面对的起跑线是不公平的,丑人、笨人的孩子起跑线同样不公平:长得好看的孩子或者智商天生高的孩子就会特别得到老师的眷顾、同学的拥戴,社会上也特别容易对这些人露出笑脸,这些都是事实。

一个家长给予孩子物质方面的帮助到底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如果一个家长能给孩子的教育资源满分是十分,那么经济条件占两分,基因占两分,教育背景占两分,家庭关系占两分,社会人脉占两分。

如果你是一个满分的家长,那么你肯定是一个经济条件优越、受过精英教育、外貌健美、讨人喜欢、性格稳定,有着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并且在社会上有着广泛人脉以及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那这样的“十分”家长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吗?

经济条件良好,保证你的孩子能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购买到最好的教育资源。

天生基因好,你的孩子身体健康、智商偏上、体态优美,这样的小孩在学校、团体、工作中都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可以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机会。

家长学历高,孩子在早教的时候占尽便宜,而早期教育对一个孩子将来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高学历家长其眼界和思维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家庭关系和睦,小孩子可以避免很多离异、家暴、家庭冷暴力等影响。这种家庭出来的小孩心理都很健康,不管是将来工作与人合作,还是组建家庭,都非常有优势。

家长的广泛人脉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从小接触的人群、将来工作能够得到的机会等等,都是建立在父母人脉上的。

当然家长影响小孩起跑线的因素还有很多,我这里只是说一个笼统的概念,就不细分了。

满分的家长是极其稀少的。有钱的家长不见得受过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可能有些时候会比较偏执;有些相貌出众、能提供良好基因的家长,可能并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家庭,或者赚不到什么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遇见一些五分的家长,甚至二三分的家长。

以上就是父母在孩子出世之前,能够提供的一条“起跑线”。

在这五个因素里,我会特别强调经济条件和家庭关系这两项,是因为相貌、素质、智商这些都属于不太好控制的因素,经济条件和家庭关系算是最容易突破的两个人为可控的因素。

比如作为一个普通家长,你生出一个孩子,孩子基因已经是父母决定、不可更改的了,学历和现有配偶又是生生摆在那里难以改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具有可操控性的就是“多赚钱”和“家庭和睦”。

有些家长给我写信,问我一般人家的孩子怎么和别的优秀家庭的小孩竞争。你们按这几个笼统的标准对自己打个分,如果自己家经济条件、基因这些都拿不到分,那么就请努力在家庭和睦和社会人脉那方面来补。不可能什么都不想补,只想靠着美丽的幻想活下去。

人有自知之明是很重要的,某些教育专家的鸡汤文章,说的都是类似教授和银行家孩子的故事,好像照着上面做,自己家的孩子就能得到一样的结局。但是结局往往并不是由文章上面说的几个小故事决定的,而是由实打实的“父母的高分”来决定的。

我特别不赞同这种坑大众的宣传,鸡汤文里的家长通常都是六分以上的高分家长,以前老是有人喜欢举例子,说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后来就创立微软,文章里完全不会提及比尔•盖茨全家到底是个什么背景。

其实比尔•盖茨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退学”。去查一下就知道,他的父母明明是八分的高分家长。他天生的基因、从小接触的事物、培养出来的观念都不是寻常人家小孩能比的。倘若自己明明是三四分的家长,却非要从八分家长的孩子那里去学习经验,你能学到什么有用的经验呢?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罢了,你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诸多原因。

如果一个人总是相信那些看起来特别爽的鸡汤故事,在生活中肯定就觉得特别的苦,所以沉迷于成功者故事的家长,特别容易怪小孩、怪老师、怪社会,但是他们很神奇地从来不会怪自己。

所以建议父母在要小孩之前,好好给自己打一个分,放弃那种撞大运的心态,不要给将来的孩子设立很多不切实际的预期,以免徒增烦恼,也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下面我就这五个笼统的方面,来说一下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经济

我记得我第一次收到的咨询就是一个家长问我该不该花大价钱去买学区房。

我知道提这种问题的家长,如果她资金充裕,根本不需要来问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她根本没有钱,也不会来问我这个问题。

显然这个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便怯生生地想把自己家里的大部分资源投资到教育这块。这个家庭可能需要很多贷款,可能需要卖掉自己原本宽敞的房子去好学区换一套新的,但是这些问题,在“有钱人”的家里就不会存在。

如果她辛辛苦苦换了学区房,孩子真的就能够在学校里取得家长预期的成绩吗?未必。

根据我的了解(我只说现实的情况,不带有任何道德评判),很多名校在校内对学生依然有阶层划分。他们会在学校里不露声色地把孩子分成“特优”“尖子生”“二尖”和“普通”。在“特优”和“普通”的学生之间,有着某种无法逾越的鸿沟。一名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亲口和我描述:“普通班的学习非常轻松,只要及格就可以了。但是尖子班,几分差距就会拉开好大的名次。”

而决定孩子进入“特优”“一尖”“二尖”或者“普通”班的是什么呢?是入学成绩?是特长?还是台面上看不到的一些父母的关系?

我说的是现在存在的社会现实,不公平是永远存在的。要谴责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那是另外一个命题了,在这本书里就不赘述了。

回到原先的问题上,你确定你买了学区房,孩子就能进入“特优”或“一尖”班吗?“普通”班和普通的非重点学校有区别吗?尤其是现在经过教育改革之后,成绩全部转变成等级,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更为不易察觉,如果想要在“普通”班赶上“特优”,家长就要在课外辅导上付出更多的金钱。

现在在课外辅导班上课的孩子,还有许多是来自“特优”和“一尖”班的呢!

商品经济让更多的人有努力的空间。要知道,如果不谈钱这种一般等价物,而是靠别的方面去争夺教育资源的话,那些在其他项目上缺分的家长,要弥补差距只能通过强行改变基因、更换配偶或继续去参加更高级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分数,无论哪一项看起来都很难。甚至你做了上面的努力,同样还是不能为孩子争取到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假设没有经济效益的驱动,那些付费就能接受的教育项目就不存在了,从而导致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孩子根本就接触不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那么家长在这项上是失分的,不单单是小孩可能没办法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心理上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穷人的思维”。

很多人会说,我从小家里也不富裕,那个某某某也是出身寒门,可是不照样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来了?可是那时候所面对的教育环境和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过去是大家都没什么钱,现在是有部分人有钱了,有部分人还是没钱,所以现在的教育情况和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共同富裕是我们的伟大目标,但是距离这个目标还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你非要拿着自己孩子的将来在这个有着明显经济收入差距的时代赌气,那有什么用呢?

相比于后面我要谈到的几个因素,经济相对来说真的是属于一个可控性很强的因素了。

对于家庭收入的差距,孩子的感受其实会非常明显。有些家长来信问我,说把小孩花高价钱送到重点学校好不好,我说这个要一分为二来看。

好的学校集中好老师和好学生,毕竟和工程师、教授的孩子一块学习,相对于和那些劳动者的孩子学习,思维和眼界都会不一样。从另外一方面说,好学校里的学生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好,如果你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地方,他们比较的不光是学习,还有生活水平方面,那么相应的问题也跟着来了:普通人家的小孩在心理上会面对很多很多的挑战。

你要让你家孩子达到“淡泊明志”这种境界,其实对孩子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那是成年人都很难做到的境界。就相当于别人家孩子只想着努力学习,你家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要努力克服物质上的窘迫,你家的孩子在负重前进。

其实贫穷有时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贫穷带来的“贫穷的思维”。“贫穷的思维”是会影响小孩的一生,经济上的拮据容易造成眼界狭隘,家长如果在这方面不注意调整心态,那就很容易培养出偏激、敏感又自卑的孩子。

一些家长为了躲避自己赚钱能力差的羞愧感,会把这种窘迫以一种非常负面的方式发泄出去。比如说他们会有某种仇富心态,凡是谈到钱他们就暴跳如雷。如果小孩子产生了金钱方面的需求,他们会指责小孩虚荣、爱攀比,给小孩很多负面的评价。其实这一切都是家长为了躲避自己“挣钱能力有限”这种羞耻感所造成的。

这种家长教育下的小孩,天生就会有一种羞耻感,觉得提钱是不对的,或者相对来说会产生对某些物质变相的追求,这些都和家长那种畸形金钱观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应该正视经济上的差距,并且正面反馈给小孩。比如告诉小孩:“对不起,爸爸妈妈赚钱能力有限,所以不能让你和你同桌一样坐豪车去上学,也不能给你买苹果手机,但是爸爸妈妈已经尽力让你和他们坐在同样的教室里上课了。你看,你们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了。贫穷只是暂时的,你以后可以努力靠自己的力量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现在是把有限的钱放在能增值的项目上,比如投资你的教育。亲爱的,我们比起他们起步稍微晚了一点,但是我们不会一直都这样的,你好好在其他方面胜过他们,也很好呀。”又或者加上一句:“你要是真的喜欢苹果手机,那爸爸妈妈加班挣钱给你买,但是你可能会失去很多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机会,而且也可能就不能去上钢琴课了。你看,学会一样技能对你来说是永远的价值,苹果更新换代可快了,你觉得哪样比较划算呢?”

耐心坦诚地交谈,不要否认自己的差距,不要用攻击性的、充满敌意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在经济上产生的羞愧感,不要让小孩感到自卑。虽然明知道在其他方面的教育资源争不过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但是至少你能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反馈,告诉他贫穷只是暂时的,人是有力量改变将来的。

如果你家的小孩能取得和别人家的小孩一样的成绩,你要特别感谢他,因为你家小孩真的很了不起。很多家长都自夸很会表扬小孩,但是我从很多来信看得出,他们根本就不是发自内心地夸奖小孩,他们只是想哄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而已。夸奖小孩,赞美他们,要切身站在他们的处境上理解他们。一个小小的孩子,在知道家境差距的情况下,还能勇敢参与竞争,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算他们也许赶不上其他得天独厚的孩子,但是请家长也要不吝赞美,因为你家孩子要面对的一些落差,一点都不比大人每天要面对的小。

二、基因

人的智商呈正态分布,人群中特别愚钝和特别聪明的人占据的比例很小,千万不要认为你家的孩子特殊。有些孩子反应快但是思虑不周,有些孩子反应慢但是喜欢深思熟虑,有些小孩智力发育快,有些小孩智力发育慢,各方面的优劣结合起来看,这都是一个常态,不要用一个短时间的成绩去随便评判一个孩子的智力高低。

有些小孩学习能力特别强,并不是说智商特别高,那很大可能是早教做得好,他们对一门学科早就建立了一个系统的了解。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图式,新知识只是不断纳入他们已有的图式里,所以他们学新东西都会比别的孩子快,不见得是天生智力上的差距。

早教这一块,也和家长关系巨大,这个我放在家长后天教育那一块说。我这里要说的基因,大部分是指孩子身体发育和相貌。

其实我们内在的智力差距,远不如外貌上来的大。很多人会指责:“哎哟,你怎么以貌取人?”

不以貌取人是美德,要知道美德这种后天的东西,是一种自律,你可以用美德要求自己,但是你不能用美德约束别人。喜欢美丽的东西是人的天性,身体健美、容貌清秀的人本来就是一种竞争优势,你不能违背人性去忽略它。

我以前去幼儿园拍一个纪录片,老师就是很自然把漂亮的小孩放到我面前,然后把那些戴眼镜的小孩放到镜头后面,最后那些被放到镜头后面的小孩难过地哭了起来。虽然我觉得那些戴眼镜的小孩也萌萌的,但是不管我怎么和老师解释,他们都坚持为了维护学校形象而把漂亮的孩子放前面对着镜头,把那些他们认为不上相的孩子藏到了后面。

在孩子的群体中,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长得越好看的孩子在社会上得到的重视也越多,他们也非常容易交到朋友、得到肯定,并且犯了错也容易得到原谅。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整容业那么发达的原因,虽然内在美很重要,但是同时有外在美不是更好吗?很多开明的家长会在这方面非常注意,比如会在适龄的时候带小孩去矫正牙齿、做近视眼矫正手术,包括在穿衣方面,尽量让孩子整洁得体。

所以说有些时候家长会特别苦恼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得不到重视,或者经常被批评,或者在同龄人中和别人相处有问题,有一个很残忍的原因也许就是“小孩长得不太好看”,也就是家长提供的基因不太好。

我说到这里是想让家长正视这个原因,以貌取人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提到整容、矫正什么的特别刺激到你的心,那至少你要试着给孩子一个整洁一点的外表,教给孩子一个落落大方的仪态,这些都可以改变孩子给别人外貌上的印象。

你的孩子如果遭受了不公平,你要试着从这些方面找找原因,加以改善,而不是愤愤不平地去发泄你的愤怒。作为一个成年人,而且还是个有孩子的成年人,你要勇敢地去正视一些可能存在的原因,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孩子的处境,而不是遇见了什么问题就像只掉进水里的猫咪一般惊慌失措。

当然基因这方面也可以从源头方面解决,结婚的时候可以考虑选择聪明漂亮的伴侣,但是这种伴侣是需要你用别的长项来填补你的弱项的,比如你可以多赚点钱,这样可以让你般配得上这样的伴侣。

很多成年人在择偶的时候,面对一个颜值或者智商高出自己许多的伴侣,要有自觉用其他方面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要知道你的后代会占尽人家好基因的好处,你的孩子会得到这些好基因,在未来的竞争中,得到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基因方面,孩子身体的健康也非常有利于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体态、灵敏的反应都是在交际方面非常受欢迎的加分项,这些在优生优育手册里都会提到,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教育背景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龙生龙,凤生凤”,家长的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早期教育能接收到的信息量。

现在有很多早教班,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早教班,甚至还有家长严厉谴责那些不把小孩送到早教班的家长。

我曾经接到过一个家长的咨询电话。这位家长的父母是大学教授,丈夫的父母也是大学教授。她的小儿子才两岁半。她刚开始不愿意把孩子送到早教班,因为自己有时间带孩子,还是希望把小孩带在身边。这件事遭到了小区的爷爷奶奶团的攻击,说如果不把小孩送到早教班,以后上幼儿园就会拖同班小朋友的后腿。最后还是扛不过大环境的压力,带着两岁多的孩子去报了一个还挺贵的双语教学的早教班,还是由外教执教的。

送去早教班不久,遭到了周围家长的一些“友好”的“轮番问候”。

原因是她家小孩子喜欢说英语,或者是喜欢中英文夹杂着说。家长们认为这样会导致小孩子语法混乱,以后肯定作文都不会写了,叫她多多注意这个问题。

这位妈妈也非常紧张和焦虑,来问我这到底怎么办,不再允许她家孩子说英语吗?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妈妈在家里和丈夫也经常是中英文混杂着说,打电话有时候也用英语,经常带着孩子出国,孩子经常和外国的一些小孩子玩,小小年纪对地图有特别的好奇心,能记住很多国家的名字。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小孩,会说中英文不是很正常的吗?

至于那些家长说的语法混乱的问题,我说,既然怕家里孩子语法混乱,何必要把孩子送到早教班呢?要知道早教班的老师也是外籍,也是中英文混着说的呀!

这位家长后来一想才恍然大悟,不觉失笑。

那些家长把自己孩子送进了双语早教班,请外教来上课,却集体对一个开口就能说英文的学龄前儿童说出带着恶意的担忧。如果说让学龄前儿童学双语会造成语法混乱的话,那么这些把孩子送到双语早教班的家长,不就全部都是奔着“让孩子语法混乱”这个目标去的吗?

其实小孩子的语言学习系统相当复杂,也许会有一段时间存在对于同一样事物不同表达的混乱,但是这种混乱会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得到调整。所以我建议这位家长以后和孩子说话尽量中英文分开说,而不用只说某一种语言,另外一种不说。

对于一个出身于高知家庭、小小年纪就能游历世界的幼儿来说,开口就能说一口带着童音的英语一点都不奇怪。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相当强大,目前孩子“言语爆炸”阶段的研究依然还在进行,并不能简单地说“小时候听到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就会语法混乱”。

这些家长一方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双语早教班听外教讲英文,看到自己的孩子偶尔能说出几个英文单词就欣喜若狂,但是一方面又说同班的小朋友中英文混着说会导致语法混乱,其中不过是别人家孩子由于得天独厚的环境达到自己孩子难以企及的目标,从而引起内心深处的恐慌而已。

案例里本身教育程度高、家庭自带教育资源的家长称为A类家长,相比之下,那些本身家庭教育资源有限、只能靠“外补”的家长称为B类家长,那么可以说A类家长带出来的孩子,本身接收的信息量就远远大于B类家长的孩子。所以A类家长的孩子就不可能和B类家长的孩子一样,如果要用“不上早教班就会拖后腿”“学英语只能说单词不能说句子,否则就是语法混乱”这种标准要求A类家长的孩子,就是非常可笑的。因为那是B类家长的标准,也是B类家长的眼界。起跑线完全不同的孩子如何能相提并论?

高教育程度的父母给孩子每天不经意间输出的信息量,和花钱送去早教班接受一两个小时教育所能获得的信息量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所以我会把父母教育程度作为父母打分的一个大项。就这个案例来说,我还是建议这些“无师自通”的教育专家们(案例中的B类家长)多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修养,这比打压别人家孩子有用得多。不管你花多少钱送孩子去读早教班,不管找多贵的老师给孩子每天上够那一两个小时的课程,也远远比不上父母言传身教起的作用大。

网络上有一句话讽刺这种把自己的标准当作整体标准的思维方式,叫作“你家屋顶就是宇宙中心”。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对小孩的教育是相当有害的,因为如果按照“我家屋顶就是宇宙中心”的思维模式,B类家长就经常找不到教育问题中实际解决的方法。

比如在遇到自家孩子和旁边孩子产生差距的时候,B类家长把注意点放在“他人的道德”“他人的选择”“国家体制”上面,从来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这种家长的孩子一旦达不到要求——他们孩子达不到要求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就会骂孩子、怪罪老师。

这种B类的家长,在学校—家庭的沟通关系上,也是非常令人讨厌的角色,老师通常也非常害怕这类家长。聪明的老师会用“你家孩子特别聪明,就是不太专心,不然努力的话一定是年级第一”“别看他现在成绩不好,但是将来上了社会一定是一把好手”这类话来闪避这些家长的负能量攻击。

其实成绩不好、家里又没背景的孩子,到了社会混成什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孩子继承的也是家长那一套三观,眼里也只有“自家屋顶”,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老一辈人总是喜欢强调“过去我们不论出身,关键是看孩子的努力”,但是时代已经在变化了,过去每个人接受的初等教育环境都很单一相似,和现在初等教育环境天差地别。你用过去的环境得出来的结果,来否认现在已经产生变化的环境,都是不足取的。

父母的学历和素质,在我给父母打分的系统里,占据了两分的份额。换句话说,就算他们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的学识已经可以弥补这部分的差距。这类家长教出来的小孩,受父母周边环境耳濡目染,从小培养的思维就远远优于非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教师家庭出来的小孩,对知识就会有一种特别信仰;公务员家庭出来的小孩,就会特别懂得为人处世,这些都是早期教育在不经意间灌输的观念。这些家庭的小孩,已经在这方面占据了优势,所以即使他们父母在经济那里拿了零分,这边他们还可以拿一到两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对的是那些特别容易拿高分的小孩,不要急于否定自己孩子的能力。这些小孩也许早就在父母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早期教育,而且那种环境里耳濡目染、浑然天成的教育优势,真的不是花点钱去参加早教课程就能弥补的。

当然你们也可以在选择伴侣方面为自己将来的孩子选择一个有着优秀素质的母亲或者父亲。承担孩子早期教育的人通常是母亲,按我这个理论来看,那些女博士、女研究生应该非常“畅销”才是。但是我说过,人都是以貌取人的。男人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通常会冲着外貌上的优势基因,往往自己又没有提供购买这些基因的经济能力,就算走运追到手,这些有着优秀外貌基因的伴侣通常是不稳定的。如果你没有与之匹配的经济实力,就很容易遭遇婚姻破裂,你的孩子可能就面临着离异家庭的环境。所以如果无法在外貌基因那两分补足,为什么不选择能提供良好教育的伴侣呢?要知道一个高学历的妹子能为后代省下好多教育经费呢。

我知道很多人不会为后代考虑,他们只顾自己眼前。就算大众再怎么嘲笑知识分子,嘲笑女博士、女硕士,你们也改变不了她们的确能为后代提供很好的教育环境这个事实。

所以高素质的基因往往会和高素质的基因结合,生下的高素质孩子会在学校里秒杀B类家长的孩子,这一点都不奇怪。

要知道人家夫妻高学历各拿一分,就足足比你高了两分呀。

四、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其实就是关系到孩子情商部分的培养。

家庭关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夫妻关系是否和睦、教育孩子的观念是否一致、整个家庭的氛围是否积极向上。民主、宽容的家庭氛围,就很容易培养出自尊高、自律性强、品德坚韧的孩子。那种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通常不是退缩畏难,就是有非常强的攻击性,难以协调周围的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观念难以协调,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经常变动,那么这个小孩就会很容易反抗家长的教育,自制力也会比较缺乏。

我曾经接到过这样一封家长的来信。

原文摘录如下:

2011年我们正式离婚了,孩子归他抚养,那时候孩子才刚刚读一年级,年纪小不懂事。没有自控能力的儿子读书后几乎天天都因为学习的事情挨打挨骂,他那有家庭暴力的爸爸就连我去看儿子的时候也是同样地打骂,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就是因为我这样没用的妈才生出这么笨的孩子……

离婚后的我也是同样地听着他的埋汰和指责,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今年是第五个年头了,这五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要么不联系,要是联系了就肯定是被骂的情况。之前还没觉得怎样,总觉得孩子在长大,会一点一点地学会懂道理,至少在学习生活上可以学着独立照顾自己,可就是这两年,我发现孩子的脾气也是挺古怪的,说什么都要反驳,不肯写作业不肯上学……

虽然这位妈妈原来的婚姻已经破裂了,但是从她和前夫的相处方式,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家庭的一些典型症结。

首先我们看她的开头描述:“那时候孩子才刚刚读一年级,年纪小不懂事。没有自控能力的儿子读书后几乎天天都因为学习的事情挨打挨骂……”刚读一年级的小孩子,生活学习几乎都要靠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六七岁是刚开始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大部分都没有什么自控力。换句话说,这种年纪的小孩子,只要父母老师放着几天不管,再乖的孩子都会上房揭瓦。“没有自控能力”这种指责,就相当于我们在指责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我觉得这孩子缺少舞蹈的天分。”这种指责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而“天天都因为学习的事情挨打挨骂……”这种说法,恰恰就说明了孩子的父亲非常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他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真正“没有自控力”的人,应该是孩子的父亲。

孩子的母亲对这个事实的归咎让人觉得非常遗憾,孩子之所以挨打是因为缺乏自控力,她认为这个因果关系是成立的。

之后还提到:“离婚后的我也是同样地听着他的埋汰和指责,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今年是第五个年头了,这五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要么不联系,要是联系了就肯定是被骂的情况……”

一对已经结束婚姻关系的成年男女,经济各自独立,但是其中一方还要接受另外一方的埋怨,这一点在外人看来就非常奇葩。我不太清楚这对夫妇离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看这位前夫的处事方式,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女方选择离婚,对他来说都应该是一件求仁得仁的事情。面对已经离婚的前妻居然还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当着孩子的面责骂,完全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呀!而且他作为孩子的抚养者,孩子出了问题,难道他的责任不应该是最大的吗?要责怪也应该是孩子的母亲责怪他教育不力才对啊,哪来的底气数落别人呢?

再看看这位妈妈的状况,也是相当地拎不清:“之前还没觉得怎样(她居然不觉得怎样),总觉得孩子在长大,会一点一点地学会懂道理(你要孩子和谁学道理,和那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住的爹吗?),至少在学习生活上可以学着独立照顾自己(还是个小学生,旁边还有个坑孩的父亲,别指望他能学会照顾自己了),可就是这两年,我发现孩子的脾气也是挺古怪的(近墨者黑啊),说什么都要反驳,不肯写作业不肯上学……”

看看母亲平时是怎么和孩子交流的:“于是在我有机会看他或是打电话给他的时候总是会反复地和他说好好学习啊,听话不要犟嘴之类的话,他听着烦我说得也烦了……”

母亲的关注点始终都是在于“孩子啊,你要听话啊,不要顶嘴啊”,但是孩子的监护人父亲明明就是一个不讲道理、有家庭暴力倾向的人,你让孩子听话,自然就是要孩子听这么一个无能的父亲的话。请注意,我使用了“无能”这个形容词,对着孩子只有发泄情绪这一项作法的大人,统统都可以用“无能”来形容。而且这个父亲善于甩锅,他不但打骂孩子,还一点都不把自己当外人地训斥前妻,他就是一个人格不独立、在社会上也绝对缺乏掌控力的一个无能、自私、愚蠢的男人。妻离子散、工作不顺、人际关系恶劣等通常都会和这类男人如影随形。作为前妻,这位妈妈应该对这位父亲的秉性相当清楚,为什么一遇到孩子就盲目地要求“听话,一定要听话”?孩子肯定会愤怒地反抗,不但不会听爸爸的话,更加不会听妈妈的话。因为妈妈就算离婚了,依然和爸爸站在了同一战线,一起“欺负”他。

这位妈妈大概在这一段婚姻中,和丈夫相处的模式也是这样吧。爱甩锅的丈夫,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妻子最后无法坚持“听话”,婚姻结束。自己都没办法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了吧。

很多父母总是觉得,只要我对孩子学习成绩有足够的关注度,那么孩子就“应该”提高学习成绩。但他们采取的关注方法恰恰就是“打骂”“苦口婆心地规劝”,就相当于我们对着一朵花天天念诗,却完全不去看这里的土壤和温度是否适合花朵的生长。

是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越关注,这个孩子的成绩就会越好?

我有一个学生,他的成绩非常的好,而且这位小男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的高,功课如果没有达到A+,他就会自己找原因。初一已经考过了钢琴十级,在国内的大赛拿过一等奖。这孩子聪明好学,对老师也彬彬有礼。听到这样的成绩大家会以为这样的孩子应该出身非常优渥,但其实他家庭最多只能算小康之家,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平时不穿名牌衣服。他能参加钢琴比赛拿到奖的原因非常简单:他本来是和一群同学参加电子琴兴趣班,老师发现他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就主动提出帮助他辅导钢琴,所以他才开始学钢琴的。

我对这个学生很感兴趣,课余时间我问他:“你父母对你怎么样?”

他说:“我爸妈平时不怎么管我,基本不问学习的事情。”

他的父亲是一位技术工程师,在国企上班,母亲是一位医生。两个人工作都比较忙,平时是他的外婆骑着一辆破旧的小电动车带他来上课。

后来我发现这位小男生对老师非常有礼貌和客气,他对人从来不吝啬赞美,年轻的女老师他夸奖衣服品位很好,年纪大的老师他觉得有气质,而且这种赞美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这孩子嘴里几乎从没有说出一句讨厌别人的话来。班主任让他当小组长,他也是恪尽职守,认真督促小组的同学不要上课讲话,就连我上课的时候偷偷喝一口水,他都会建议说:“老师,我们下课再喝怎么样?”认真又有礼貌的建议,让人发自内心喜欢这个孩子,所以作为老师,当然会不自觉地提供帮助。久而久之,我也会在他身上发现更多的优点,比如我会告诉他:“你非常懂得欣赏别人,这种技能对你以后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一定要坚持这个优点哦。”

这个孩子就似懂非懂地看着我,好像从未发现自己有这么一个优点。

说到这里,对于这个孩子的幸运,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孩子当然是会比旁边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资源,而且他总是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对周围事物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就会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并且沉浸在努力过程中乐此不疲。

他的父母真的“不管”他吗?后来家访知道,这孩子的母亲平时喜欢带他到处旅游,还经常带他去一些有趣的餐馆吃饭,课余生活非常丰富。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保守的人,但是并不会太多干涉孩子的思想,这孩子的家庭氛围非常温和民主。这种家庭氛围出来的孩子,平时受到正面的肯定和尊重,对待别人自然就会有相应的肯定和尊重,他的道路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拓展了。

所以这就是父母提供良好“土壤”的一个例子,他们从不催促花朵盛开,但是却能得到怒放的美丽花朵。我们如果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最好放弃关注“花朵”,转而去关注土壤和阳光,否则只是舍本求末,得不到效果。

回到这封来信的问题上来,我是这样回答这封来信的:

这位女士,你原来的婚姻已经破裂,你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接受这个事实意味着:第一,孩子的父亲本身缺乏自控力是一个事实,不要让孩子背锅。第二,你已经不是他的妻子了,他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对你发脾气,责怪你。你目前内心有一种微妙的“负罪感”,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从“他的妻子”这个角色中完全走出来。一个和你都没有法律上关系的男子,有什么立场对你发脾气呢?不过是个无能的男人在甩锅给别人而已。

认清以上两个事实,你对你的儿子首先就不要一味地强求他“听话”了,和这种父亲生活在一起,想必他是非常痛苦的。父亲用暴力迫使他“听话”,和你用“苦情”迫使他听话,其实都是一个套路。你应该多理解你儿子,自己当一个“听话”的母亲,听他说话,听他的想法。只有取得你儿子的信任和认同,你才能考虑如何教育他。

现在的你,对自己的立场认识不清,明明离婚了还接受前夫毫不见外的甩锅,而且还要和前夫统一战线,要求儿子听话,仅仅只是追求他的成绩而已。你儿子目前的问题不是成绩,而是心理上的,如果处理不好,以后出现的问题就不单单是成绩上的了。一个满腹怨气的父亲肯定会教出一个满腹怨气的儿子,这类人会很令周围的人讨厌,他的路会越来越难走。不管你是行使探视权,还是想把孩子接过来养育,你自己都先要处理好目前你的两个心理误区,把土壤改良好了,再想着怎么样去教育孩子吧。

很多家长也许对孩子并没有精英教育的要求,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接受一般的教育不掉队,将来能谋生,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就很好了。那么这部分家长我真的建议你们可以从维护和善待家庭关系这方面入手,进而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给孩子。长此以往,不管小孩在竞争上处于什么地位,至少能给他们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

乐观开朗的孩子在什么地方都很受欢迎,或许将来还能通过一个好脾气收获一个高素质的伴侣,进而改善你家的基因呢。

当然,每一个父母的长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能给予孩子的优势也是大不相同。既然这本书是写给年轻的父母看的,那我就用游戏里的职业来形容一下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教育孩子变成一场团战的话,那么好的颜值基因就相当于一个MT,群嘲拉住仇恨,高素质的家长相当于牧师,也就是治疗的角色。那么良好家庭关系出来的孩子,就相当于一个有控场能力的法师,要知道法师这种职业,配高颜值的MT也可以,配续航能力强的治疗牧师,也相当合拍呀。就算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竞争力上显得平淡无奇,但是这个社会无论什么阶层都需要他们的存在,就像一个团里MT只有一个,治疗也是少数,但是高输出的法师需求量可是相当的大。(*MT:游戏团战里负责吸引敌方仇恨、承担伤害的职业,通常一个团队里是一到两个,特点是防御力强、攻击力低。法师:游戏里负责主要输出的远程职业,特点是防守低,攻击力高。牧师:游戏团战里的治疗职业,负责在后方给队友加血和增强能力。)

如果你要问我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孩子相当于什么,那些孩子不属于任何一个职业,在游戏的世界他们叫作外挂,俗称人民币玩家。(*人民币玩家:游戏里靠砸钱堆装备的玩家。)

虽然人们经常骂外挂,但是外挂可以弥补职业上的缺憾,这既是一种不公平,也是一种公平。

五、人脉

人脉这两分,其实非常的微妙。

因为人脉这个东西,必须要建立在经济、个人素养、外貌和对外界的协调能力上面。所以不存在单独拥有的两分,这两分必然是和前面那四项相关联,至少你要有其中的一项才能拥有拿这两分的资格。

过去我曾经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她说她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父母花了钱把她送进了重点中学。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班主任会经常提问她,有时候犯错受罚也不重,渐渐她越来越有自信,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全班前十名。过了几年她才知道她父母和班主任有私交。

人脉这个东西,它的潜在价值通常很难衡量,但是利益却是直接的。

在家庭教育中,它代表的是父母的交际圈、父母的信息渠道,还有父母对外界的协调能力。

有些父母不见得特别有钱,不见得特别有才华,不见得特别漂亮,但是他们就是有办法为自己孩子打听到最新的信息,能为孩子找到最便捷的通道。

这其实也是一种才能。

但是这种才能不会平白无故地存在,它是建立在父母必然有一项长处上的。这种才能越是往后越能为孩子发挥力量,人脉广可以为孩子找更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接触更广的圈子,为孩子争取到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还可以为孩子介绍更好的相亲对象等等。

一个人人脉广,他必然是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所以这两分我说是和前面四项相关联的。

如果父母两边各算一分,那么就让我们拿着这个标准给家长打个分:你有钱吗?你漂亮吗?你有才华吗?你家庭和睦吗?你会来事儿吗?你伴侣有钱吗?你伴侣漂亮吗?你伴侣有才华吗?你伴侣那边家庭关系好吗?你伴侣会来事儿吗?

基本上如果能拿到五到六分的家长,就可以组个小队去刷教育这个副本了,容易打过BOSS,还容易掉装备。(*副本:大型游戏中的一种战斗形式,可以在其中完成任务和练级,来获取经验和装备。)

但是如果在某方面特别瘸腿,只能拿三四分的家长,也不是说你们不能刷副本,只是你们会刷得慢一些,掉的装备可能没有那么好。如果你们的小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就要发自内心赞赏他,因为你家孩子没有占到你一点便宜,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赶上了自己的同学。而且你要知道,就算成绩赶上了旁边来自高分家庭的同学,你家孩子肯定会在别的地方付出代价。也许他们集中精力在读书,交际能力就比较弱,或者内心比较敏感,烦恼可能也多一些,将来找工作可能还不如那些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你们都要理解他们,因为来自三四分家庭的孩子,每前进一步,都像是在走上坡路,比起那些平地蹦蹦跳跳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但是现实生活中,通常是高分家长比较能认清现实,低分家长特别不能接受差距。那些能认识自己的短板和优势的家长,恰恰都是享受了自己高分部分带来好处的家长,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定位非常清楚,也会给予孩子非常正面的反馈。而那些低分家长,通常都是拎不清实际现状,又容易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不平衡和抱怨,以为自己生了个孩子就能改变命运,把重担全部扔给孩子,自己负责幻想、抱怨和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各种脱离实际的比较。所以他们的孩子要不就是严重跟不上周围的孩子,要不就是连滚带爬跟上了,却要承受很沉重的心理压力。

如果说有命运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人的思维习惯无法改变所带来的轮回吧。第二章好的教育是不走寻常路吗?——投机心态要不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寻求更特殊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新闻报道说,有爸爸大冷天给自己家儿子洗冷水澡,要效仿战斗民族,也有爸爸把自己女儿从学校接回来,要给予“全文科”的“传统教育”。

这些家长身上,我都看到了一个个偏执的灵魂,拼命要把孩子送进自己预想的模具里,而且这种教育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错过了孩子最佳发展期,不可能再回去重来。如果你是这样父母的孩子,你将多么害怕啊。

我给大家引入一个情境。

你们要坐船去目的地,有两艘船供你们选择。

一艘船很旧了,但是船工非常有经验,他告诉你,他从事这摆渡的生意很多很多年了,运送过很多乘客,沿途虽然也发生过一些漏水的事情,但还是能把乘客送到对岸。他们每年都会做检修,而且还有上头工商局管着,这艘船明码标价,你可以花钱坐好点的位置,没钱就去差点的位置,但是没关系,反正都可以到岸。

另外一艘船看起来特别新特别漂亮,船工说,他曾经送过一两个人到对岸,他们都觉得舒服极了。这艘船不受工商部门监管,可是他们特别有情怀、有梦想、有勇气、有抱负,他们热情邀请你上船,说不要钱,他们就是有个梦想能再拉几个人上船,证明他们是可以航行到对岸的。

沿途不能换船。

你告诉我,你坐哪艘船?

许多正常人都会选择有正规执照的船,因为另一艘船出了事上头没人监管,你才送了一两个人到岸,你就敢出来营业,谁会为了什么情怀什么勇气拿自己性命开玩笑?

现在我说,船就是你选择的教育方式,上船的就是你家的孩子。旅程就是你家孩子受教育的过程,它不可逆。你选哪一艘?

很多家长对于自己挺惜命的,但是对于自己家的孩子却大胆得很,他们经常把孩子送到第二艘船上去。这种人非常容易被一些假大空的情怀打动,自己失败了也经常归因到外界的偶然性事件上。

他们觉得自己家小孩很特殊,希望用最小的努力博取最大的利益,这些家长经常喜欢把什么所谓的正能量挂在嘴边,但是其实这群人是最贪得无厌的。

一、你家小孩很特殊?他(她)不属于常态分布吗?

人群有个常态分布,就拿身高来说,生活中一米八几的男性、一米七几的女性,我们都说很高;一米四的女性、一米六的男性我们觉得是矮,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身高,都处于一个常态的分布。如果一个成年人身高超过两米,或者低于一米二,那就不是一个正常分布范围内的数据了。如果你家孩子超出这个范围,你会心生疑窦,去医院检查这孩子是不是得了侏儒症或者巨人症。

我们通常说的教育,就是针对这种常态分布的人群,孩子们聪明些或者迟钝些,反应快些但是做事不够深思熟虑,反应慢些但是喜欢做深入思考。大部分孩子的天生智力,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常态分布,可能聪明些,可能愚笨些,但是超常和弱智占据的比例都很小。正常的小孩,他们的智力都处于常态分布,那肯定受到更优质教育的那个发展得会更好一些,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方法,包括学校编制的教材、考试制定的考题,都是按照人常态分布这个标准来制定的,这就是为什么选拔性考试中,考题的难易程度是有严格规定的。太难,你会把一些相对中上水平的普通人和那些差生一起淘汰掉;太容易,就区分不出高分里高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区别。所以选拔性考试的难度都会控制在一个固定的难度里,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技能。可是有些家长就是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觉得自己家小孩很特殊,他们就是要不走寻常路。

教育不是以小博大的一种概率事件,你总觉得自己家小孩很特殊,将来要走的都是一些小概率的路,要进入的是一个小概率人群,就相当于别人家小孩是在大马路上你追我赶,你偏偏要把你家小孩放在独木桥或者钢丝上面去赶路。

试着想想吧,明明就是一对平凡人,却幻想自己能生出个智力超群的小孩,不相信大多数人走过的路,非要走人迹罕至的路,来源的信息都是一些另类的文章,说什么“外国的小孩”“某某名人的小孩”。

的确,在过去是有很多富豪都是白手起家,但是你要结合那个时代特征来看。就拿我们国家来说,现在国内的很多民营企业家,基本都是借着改革开放那股浪潮下海的先行者,那时候的经济环境和我们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鸡汤文里列举的那些白手起家、实现人生逆转的外国人,他们或者是在战后恢复时期,或者是某个行业的新兴时期,但是这些人真的是人群中的少数,只占非常非常小的比例。尤其是到了现在这个社会,每个行业都进入了一个稳固发展期,要靠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不接受大众都认可的教育方式,打破种种壁垒一鸣惊人,不是说不可能,而是他会很辛苦,而且要很幸运。

你愿意你家小孩上那种没有经过科学实证、船工没有多少经验全靠运气、让你家小孩独自面对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的船吗?你觉得这是真正教育的理念吗?

很多英语学不好的学生写信给我,问我英语怎么学,我说多读课文。可是他们就死活不信,回去也不会照做。因为多读课文这种方法太朴实了,他们觉得成绩好一定会有更酷炫的方法。同样,有些同学跑过来问我文科怎么学,我也是说多看课本。他们也不会信,其实很多答案明明就在课本里,他们就是要合上课本天马行空乱想。有一次,距离高考还有二十多天,一个基础几乎是零的女生来问我怎么学历史,我一问她最基本的历史脉络,她一问三不知,我那个急啊,她却慢悠悠地说:“你告诉我大题的答题方法就好,我尽量多抓一些大题的分数。”

这种小孩继承了他们家长的轮回,和他们的家长一样都是有投机心态,不相信基础知识的积累,想靠一些小聪明小技巧就一飞冲天。

一个连年份大事件都没搞清楚的学生,觉得一道大题分数多,就想光靠掌握“答大题的方法”拿分,但就算你知道方法,你没有基础你答得出什么?

具有投机心态的家长就会培养出有投机心态的小孩,他们觉得自己小孩很特殊。他们平时也觉得自己很特殊。看看那些医闹、袭警的事情,规定上把程序写得清清楚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们就是不听,就觉得自己很特殊。你就算告诉他们要认清事实,家庭环境、教育投资,还有小孩子学习的时间都和回报相关,可是他们就是拿篇鸡汤文,拿里面那种小概率人群来对比自己家孩子。

你想敲打敲打他们,他们就暴跳如雷,说你负能量。

他们觉得自己很爱小孩,他们不能给小孩提供很好的教育资源,自己也不愿意努力,寄希望于小孩,觉得一对平凡的父母能生出一个基因突变、能力超群的小孩。

二、你家小孩的起跑线和别人一样吗?家庭和教育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商品经济那么多年了,还是有很多人忌讳谈到贫富差距。

现在很多人都接受“关键看脸”这种说法,但是还是不太能接受“关键看钱”这种说法。好像前者还能卖卖萌,后者把一个人的能力、人生际遇还有家庭出身都摆在台面上说了,似乎太赤裸裸、太不正能量、太不够鸡汤了。

如果说正能量就是把一切相关因素视而不见,那未来的希望大概就只能寄托在空无的情怀上面了吧。

在这里我引入一个实验学里的概念。比如我们经常谈到两种事物的关系,如果A事件引起了B事件,我们可以说是因果关系。如果A事件的发生和B事件有关,但是不一定引起B事件,我们可以说相关关系。比如“吸烟容易引起肺癌”,只能通过大量研究和数据证明,吸烟和肺癌有某种相关的关系,吸烟的人容易患上肺癌的概率比不吸烟的大,但是你不能说“吸烟一定引起肺癌”。

还有一种是根本就没有相关关系,叫零相关。

家庭对孩子教育无疑就是一个相关的关系,素质高的家长言传身教,小孩子从小就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都说学习遵循模仿律,小孩的教育从进学校就开始了,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是出生第二年,家长平时言传身教,要在教育方面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是巨大的,但绝对不是靠喝鸡汤获得心理安慰就能达到的。

如果你非要驳斥我说“我见过家庭有钱的小孩也不学习,一样是垃圾”,这并不能说明家庭收入对小孩教育是零相关的,只能说明它们之间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

我没有说过家庭环境和小孩成才成因果关系,不能偷换概念。毕竟“家里有钱不学”的小孩,他比起“家里没钱还不学的小孩”还是占优势的啊,家里有钱不学的孩子长大了还能吃家里的,家里没钱的孩子长大了怎么活下去呢?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家庭因素占劣势的小孩在追赶家庭占优势的小孩的时候,在学习和心理各方面都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你家孩子很多时候是负重前进,你要快乐可以,快乐、舒服的都是下坡路,你要让小孩走下坡路,那将来就不要满腹怨气,怪小孩没达到一个高的水平。

投机的家长非要无视这种相关的因素,特别突出某一个因素的小概率事件,才能有勇气面对这个世界吗?

所以这一章除了驳斥那些喜欢教育不走寻常路、拿孩子去冒险的家长的投机心态之外,还有一层最根本的隐含意思——你要看清楚你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家庭出身,不要对他提出太多超出实际情况的期望。

很多经济条件不怎么样的人很喜欢举一些励志故事里的例子,比如说“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后来创立了微软王国”“马克•扎克伯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