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呼唤:我的支教生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20:55:55

点击下载

作者:陈剑华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的呼唤:我的支教生活

海的呼唤:我的支教生活试读:

前言

人到中年,似乎注定要做点人生中没有经历过的事,才能算真正“不惑”了。2009年6月22日,我在所任教的初三毕业生参加完深圳市的中考之后,踏上了支教的路程。

2009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义务教育“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决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省地级市城区组织1 000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对口帮扶1 000所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由于这次活动以智力支援为主,因此又被称为“智力扶贫”。

5月的一天下午,校长找我去谈话,说学校准备派我前去揭阳市惠来县支教一年。校长强调了这次支教的意义:以“智力扶贫”为主,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帮助当地学校的老师更新教学观念。

学校的这个决定让我感到有些诚惶诚恐。从校长的语气来看,显然学校已经做出了决定。我觉得无论如何,这都代表了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于是在匆忙之中,我没有多想就答应下来了。

回到家中,我才得以静下心来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对于这件事,我的心情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我很愿意去支教。因为我觉得在深圳这座现代化的都市里浸淫已久,已届不惑之年却一事无成。不仅荒废了许多光阴,精神上也有些颓废。换个环境,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调整和锻炼的机会。我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认真想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也不枉此一生。另一方面,我又有些顾虑。一来是我的资格不够。虽说勉强评了个区级的骨干教师,但远未达到可以到外地传经送宝的水平;二来是我的孩子太小。女儿下半年要上小学一年级,正是启蒙之年,需要我的引导;三来是母亲身体不好。母亲长期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之症,需要我在身边照顾。这一系列的问题,如蛛丝网一般困结于我的心里,使我辗转难眠。

母亲、妻子听说此事后,都不赞成。原因很简单,家里离不开我。

但我终于说服了母亲和妻子——实际上,我觉得她们是没有办法改变我的决定。与其说她们是被我说服了,倒不如说是她们的无奈。

我终于有些不忍,说了许多安慰的话。

这几夜,我难以入眠。想到我这一去,家中的重担就要完全落到母亲和妻子身上了,我坚定的意志又开始软化下来。这份亲情,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不能抹去的。

但不管如何,我决定要去了。也许,这是我迈入不惑之年最艰难的一个决定,也是最果断的一个决定。要去,就要像去的样子!儿女情长,岂能成事?既然做出了决定,就要有做出牺牲的准备,更要有踏实奉献的精神,才能抛却一切杂念,为受援的地方做出一点实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茫然之中,我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让你们委屈了,我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2009年6月22日,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我终于等来了出发的日期。在送走了新一批的初中毕业生之后,我正式踏上了前往揭阳市惠来县支教的路程。

以下,便是我支教期间的点点滴滴,也是我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1 初到惠来

2009年6月22日

没有准备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准备的时候。

2009年6月22日早晨7点钟,我刚送女儿到幼儿园,便接到了学校办公室的电话——速速准备行装,前去惠来!

这个时候已近期末了,受援学校差不多快放假了吧。这个时候前往惠来,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按照校长的意思,我此次前往的目的是了解清楚学校的情况,为下学期的支教工作做好准备。

仓促之中,我火速做出发的准备。换洗衣物、洗漱用具、药品、书籍、相机、文具……凡所应带的物品,都装进箱子里去了。大约用了半小时的工夫,我便在母亲的帮助下收拾好了行李。而此时,学校的车也到了家门口。这种急迫的景象,连母亲也觉得很惊讶。她仿佛在太平盛世之中,接到征子入伍的通知一般难过。

我只有不断地安慰母亲。随后,在母亲不停的叮咛声中,我提起行李走出了家门。

这次活动,看得出学校比较重视——竟然由总务处赵主任和教科室李主任两位中层领导亲自护送。

与母亲告别后,我们一行3人便驱车向着目的地——揭阳市惠来县出发了!

也许是好事多磨。这两位主任对路况不是很熟,车子跑了一个多小时,竟然跑到东莞市大岭山镇去了。一看路标,两位主任傻眼了,立刻调头赶回深圳。

时间已到上午10点多钟了,我们却还在赶回深圳的路上行进。终点又回到起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滑稽的事。也许是在责怪我们的拖拉,此时的天公开始发起脾气来。刹那之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好端端的一条大道突然变成了小河,我们只能以极慢的速度前进。到了深圳,再转上梅观高速,接着上机荷高速,经惠州,直奔汕头方向。此时,已近中午了。一路上风雨不住,电闪雷鸣,让人顿觉路途之艰辛。

车子到了惠东境内,更大的考验来到了。由于深汕高速公路进行大修,我们不得不下了高速,改走324国道前进。一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成千上万辆汽车如长蛇般蜿蜒前进,场面蔚为壮观。

过了惠东县后门镇,我们终于重新开上了深汕高速公路。车子如脱笼之鹄,一下子飞了起来。此时的天气,也如变色龙一般赶来凑热闹。车窗外面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原来笼罩在头顶的乌云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公路左侧的巍巍群山飞快地往后移去,右侧的大海上则涌起阵阵波涛。好一幅大自然的杰作,我不禁惊呼起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惠来,这个陌生的地方,莫非将要成为我心灵的涅槃地,梦想的寄托场?

经过6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惠来县仙庵中学。学校总务处的胡汉金主任早早地等候在路旁,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在胡主任的引导下,我们向着目的地——仙庵中学走去。仙庵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惠来县仙庵镇的一座山边,环境十分安静。学校大门的上方书有“仙庵中学”四个大字,显得苍劲古朴。进入校门,两座有些古旧但很宏伟的三层教学楼一前一后排列在校园中央。教学楼之间砌有两个花坛,花坛里面松柏掩映、苍翠欲滴,是个书香之地。

在胡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学校的负责人——林校长。林校长今年40岁(和我同龄),是个和蔼的中年人。听到我来了,林校长赶忙从校长室里走了出来,握住我的手热情地打起招呼来。

坐定后,林校长向我介绍了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学校目前共有1 600多名学生,但教师只有70多名。由于师资有限,因此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很多,最多的一个班超过了100人。虽然条件有限,但教学质量却不差。在惠来县各初级中学里,这所学校算是办得比较好的。

夜深人静,我在临时住所——校长办公室里住了下来。由于教师一般都住在家中,学生全部走读,所以整栋教学楼里实际只有我一个人住着。远处,田野里的蛙声传入耳际,悦耳而动听,让我体会到了久违的乡村气息。

在朦胧的月色中,我沉沉地进入了梦乡……

2 参观仙庵中学

2009年6月23日

第一次到仙庵中学,我的心中充满了好奇。这个地处沿海的学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今天一大早,我便起了床,开始参观起仙庵中学的校园来。

教学楼的外观是很不错的,两栋都是楼房。房前设有花台,树木葱茏,生机盎然。学校广场右侧有两棵高大的木棉树,在绿树的掩映下,仙庵中学的校园显得古朴而庄严。学校后面是一座山,叫客仔湖山。山不算高,但上面有很多鹅蛋形的石头,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山下是一片杂草地,这就是学校的操场了。操场的右边有一个篮球场,地面铺着水泥,十分整洁,看不到一点儿垃圾。初一到初三的单车棚全部用篱笆隔开,看上去很像一个个菜园。

虽然教学楼的外观挺不错,但走进教室里面,情形则大不一样。课桌都是长条形的,与20多年前我上初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一间教室里拥挤着80多个人(多的有90多人),黑压压的一片。教室内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施,“一支粉笔打天下”仍然是这里最常见的教学景观。

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大海沿岸的农村,家庭以种田或捕鱼为业,所以穿着都很朴素。当然,时代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从部分学生的装扮可以看出来。斜长的头发,掉须的牛仔裤,时髦的手机显然是这些少年赖以彰显的道具。

学校虽然有些简陋,但管理却很有条理。7:20学生到校,接着开始早间劳动。学生们或拿着耙子,或提着桶子,或扛着锄头,奔向各班的责任区,开始清除杂草。一边劳动,一边嬉戏,好不热闹!

早上8点,林校长带着我到学校和各个班级转了一圈,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仙中的学生和老师们,也得以更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我们走过两间教室,学生们都对我投来惊异的目光——似乎我来自爪哇国。这些孩子,大多带着羞涩的笑容,显出一副想看又不敢看的样子。我轻轻地点了点头,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则显出一副惶恐而木然的神态,不知所措地注视着我。

走过两间教室,有一间小屋。屋里摆着一张茶几,几张椅子。校长告诉我,这就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了。校长向办公室里的老师们介绍了我。老师们立即站了起来,很客气地和我握手问候。

在这里,我认识了教地理的严老师、教语文的王老师、教英语的林老师等人,还有李副校长。在与老师们的谈话中,我初步了解到了当地农村的教育现状。

一、教育发展水平落后

关于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我在上文对学校的介绍中已经提到过几句。不过,这只是整个惠来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据老师们介绍,有些学校的设施更为简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地的教育投入十分有限。这里虽然是沿海地区,实际上和内地一些山区没多大分别。经济的落后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落后。当地经济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和很多农村地区一样,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现象是比较严重的。以仙庵中学为例,初一年级入校时有800多名学生,到了初三年级只剩下不足500人。学生流失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作怪。在许多农村家长的心中,最朴实的想法是读书能为孩子带来一份体面的职业,继而为家庭带来实际的利益。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似乎给“读书无用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依据。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读书所带来的利益似乎遥不可及。有人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在广州或深圳工作的打工仔,每月随便都可挣到一两千元。而一个正规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当地的工资也不过一千几百元。如果算上多年付出的培养费用,这笔账实在划不来。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使得“读书无用论”得以蔓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过早地走上了打工挣钱的道路。

二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主导。当地有一种普遍的思想,就是谁家生的孩子多,特别是男孩多,谁家的势力就大。所以,当地社会对男孩子的培养较之女孩要重视得多。只要能力足够,大部分男孩都能接受到完整的中学教育。但女孩子中,除了少数成绩优异且家境较好的学生可以继续深造外,大多数人读到初中就算完成学业了。在一些家长看来,与其花大力气让她们读书,还不如让她们早点出来做生意好。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的流失。

三是外地学校对优秀生源的争夺。一方面,外地一些私立学校,凭借优秀的教学条件来农村中学挖人,以便在中考中为自己的学校树招牌;另一方面,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喜欢到外地求学,以求得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你情我愿的双向作用下,很多优秀生源流向外地。一些家长甚至以子女能到外地学习为荣,认为这是子女成才的最佳途径。

三、学生的思想变化令人担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当今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此,一些老师表达了强烈的担忧。如今,一些学生的理想意识似乎非常淡薄,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等思想在他们心目中正变得日益重要。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更不知道自己的明天要干什么,这一切无不令人忧虑。一位老教师深切地怀念起20世纪80年代学生求学的情景。他认为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个时代的学生有理想、有志气、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但这一切在现在的青少年身上已很难看到了。

通过交谈,我初步了解了当地农村教育的现状。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更深的体会。

3 我的日常生活

2009年6月24日

来惠来3天了,我还没有做什么实际的事。由于临近期末,大家都在复习,所以我也不好去听课,只能待在办公室里看书、写作。欲出不得,我只好把自己关在房里,写一写我这两天的生活情况。

先说吃饭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到哪儿也离不了吃饭。我刚到这儿的第一餐,是和林校长、胡主任等一起在餐馆吃的。这顿饭很丰盛,有海鱼、海贝、蚝肉饼、蚌壳汤,还有一个鸭肠和一个空心菜。到仙庵时,我已是饥肠辘辘。面对这丰盛的食物,我顾不得过多的客套,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吃饭问题竟成了此后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因为学校的食堂尚未开张,所以我不得不到街上去买东西吃。这里的街道,实际上是一条长约500米的公路,没有几家店铺。我走了100来米,总共也只看到三四家小吃店。综合性的饭店只有一家,叫做“奇香饭店”,就是我在这里吃第一餐饭的地方。

我的第一顿早餐,是在学校门口的一家肠粉店里吃的。肠粉很便宜,一份只需3元钱。如果加上虾仁或其他材料,则要45元。店主是个40岁上下的中年人,非常干练。旁边一个微胖的女孩,大约十四五岁,在一旁打下手,看样子是他的女儿。今天早上再去吃时,发现这个女孩原来是仙中的学生。

林校长注意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让我到他家去吃饭。我一想打扰人家不大好,便坚决推辞了。没想到校长再三邀请,无论怎样也推辞不掉。盛情难却,我只好客随主便了。

林校长虽然和我同年,但看上去略显沧桑。古铜色的皮肤,外加一副健硕的身材,显得很有男人味。只是眼睛有些血丝,看来工作比较操劳。校长的家,在教工宿舍一栋的三楼。厅内按潮汕的典型风格,摆放着一张木制的大茶几和一套功夫茶具。茶具旁边摆放着两排古铜色的木制沙发,显出几分古色古香的味道。我接下来几天的饭,都是在校长家吃的。

再说说住的问题。我住在学校最后一栋教学楼三楼的校长室里,这是学校最体面的一间房子。房间分为内外两间,外间约有20平方米,摆放着一张大茶几,桌上摆着一套功夫茶具,旁边围着几张木制沙发——这是典型的潮汕风格。里间是卧室,约有10平方米。房间里有一台电脑,还有一台打印机。在这个地方,能有这样的条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在这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洗澡问题。南方天气炎热,每天不洗澡就浑身难受。在我的住房旁边,沿着走廊直到尽头有一间厕所,兼作洗澡间。胡主任交代我上完厕所或洗完澡后后要记得把门锁上。我很纳闷,为什么要锁上呢?难道这是“专用厕所”?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去上了一趟厕所。打开门一看,里面是个“套间”:外面放着一个煤气罐,里面连接着热水器,下面便是厕所。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上锁是为了保护这里面的热水器,以免被偷去。学校的用水是从后面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是真正的“自来水”。偏偏这几天天公不作美,下了几场暴雨。“自来水”一下子变成了“浓豆浆”。没办法,我只好在胡主任的带领下,到镇上一位居民家中洗了个澡。

在奔波与忙碌中,我度过了支教生活的最初时光。

4 第一次用普通话开会

2009年6月25日

中国有句古话:“丑媳妇怕见公婆。”我虽然是来支教的,但由于挂着个“智力扶贫”的招牌,心里一直感到很不安。自己肚子里有几滴墨水,自己最清楚。要说来为学生们上课,我是完全乐意的——我愿意为孩子们奉献我的最大力量,为他们点亮一盏前进的灯;但要说给老师们传经送宝,我是万万不敢的,我知道自己的水平远远没到这个高度。

但不管媳妇如何丑,公婆的面总是要见的。

6月24日下午,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我和全体老师正式见了面。我被安排坐在主席台上,紧靠在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身边。这让我感到有些不自然,因为像我这样平庸的人,是很少有机会坐在领导席上的。在局促不安中,我如坐针毡地挪上了座位。

校长在会上介绍了我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全体老师给予了我非常热烈的掌声。在众人的注目下,我稍稍正座,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

接下来是教导处副主任柯振明老师讲话。他用普通话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惠来县小学升初中入学水平测试的注意事项,讲得非常细致;二是公布了作业抽查结果;三是宣读了育才三中与仙庵中学联合举办“爱国诗歌原创大赛”的通知。这一部分他讲得非常细致,并再三强调了参与的重要性。对此,我十分感动。一位年逾半百的老教师,如此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怎不令人敬佩?

临近结束,校长宣布了下学期要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学校将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开设两个实验班。据说,在此以前该校从未举办过。照此说来,这算得上是该校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关于开设实验班的意义,一位领导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开设实验班,是依据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进行的一次尝试。不同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在潮汕地区,随着读书功用的下降,家长对待子女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一些家长看来,读书已不像以前一样能够改变命运了,因而对待子女上学的热情也不如以前高了。这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学习认真的与不认真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倘若把他们继续混杂在一起学习,学习效率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最终会形成整体下滑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开设实验班的初衷。这就好比以前的生产队,大家都在一块田里种地,在一口锅里吃饭,必然会产生不思进取、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其结果是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水平下降。而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的自主性,其结果是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他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想办法把自身发展好了,学校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为此所做出的一切有益的探索都值得尝试。

把教育与包产到户联系起来,这个看法是很新颖的。我觉得,改革意味着原有制度的不合理,也意味着革新方式的诞生。有变革,必然会有失败或牺牲,这是改革者必须面对的可能结果,但不改革则永远不会有进步。

会后,校长告诉我一个秘密——因为我的到来,学校今天第一次使用了普通话开会。

6月26日,学校即将放暑假。我暂别惠来,返回了深圳。

5 重返惠来

2009年8月31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8月31日,在瑟瑟的秋风中,我再次踏上了前往惠来支教的路途。这时,距离6月底离开惠来已有2个多月了。

或许是开学工作太忙了,学校总务处从一家出租车公司租用了一辆别克商务车来送我。其实我是完全可以坐公共汽车去的,但傅经中校长觉得这样太委屈我了,坚持要用专车送我。

上午11点钟,我从深圳的家中出发,正式踏上了前往惠来的支教之路。可是,这一段旅程却走得很不顺利——原本只要4个多小时的车程,竟然走了6个多小时。由深圳前往惠州的这一段路,还走得比较顺畅。一到惠东境内,就出问题了。先是高速公路由双边改成了单边。这条高速公路本来就窄(双向4车道),这么一改更窄了,变成了双向2车道。我们跟在几辆货柜车后面,前进得十分缓慢。接着是单边高速也不能通行了,改走国道。车子开到惠东县境内,两辆警车横在高速公路上,所有车辆都被“截”下了高速公路。我们只好跟着大部队,沿324国道向汕头方向进发。改道原因是深汕高速公路在进行大修。据司机小曲讲,深汕高速公路几乎年年修、月月修,工程质量可见一斑。虽说是国道,但路面并不平整。行不多远,水泥路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乡间土路。一路坑坑洼洼,成千成百辆汽车排成长龙匍匐前进,扬起巨大的灰尘,宛如被赶下河的鸭子一般。大小车辆数量极多,首尾互不相见,场面蔚为壮观。

偏偏天公不作美,和上次一样,途中我们又遇到了暴雨。“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的豪情激起了我的斗志。我们一路顶着风雨前进,一刻也没有停歇。下午2点多钟,我和小曲已是饥肠辘辘,而惠来仍然是遥不可及。无奈,我们决定先解决肚皮问题。在靠近海丰县的一家“东北饺子馆”里,我请司机小曲吃了一顿午饭。饱餐一顿之后,我感到肚皮舒服多了,说话的劲头也大了很多。由于时间较晚,加之小曲还要赶回深圳,于是我们顾不上疲劳,在风雨交加中又继续赶路。

在惠东县后门镇,车子终于驶过了最难开的一段——324国道,开上了深汕高速。路面一下子变得平坦起来,车子如脱缰野马,飞奔起来。一眼望去,左边是辽阔的粤东平原,一座座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宛若绿色帷幕上的珍珠一般;右边则是浩瀚的南海,涛声阵阵,渔帆点点。实是欲界之仙都,钟灵而毓秀。

下午5点多钟,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揭阳市惠来县仙庵中学。回望这段漫长的旅程,我不由得深舒了一口气。而司机小曲则苦笑着说:“我还得赶紧回去,不知道要到夜里几点呢?”我立即握住他的手,嘱咐他路上小心。小曲向我挥了挥手后,便驱车返回深圳去了。站在校门口,我不断为他担心——回去的路,又得折腾他一回了。

来到仙中门口,我有些旧地重游的感觉。但不知为何,校长并没有来见我。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没有多想。我在门口站了一会儿,“老相识”胡汉金主任步履匆匆地赶来了,满脸笑容地握住了我的手。

我随着胡主任到了我的临时宿舍——校长办公室。胡主任帮助我放好行李,然后开始泡茶。我们两个人在办公室里边喝边聊,相互嘘寒问暖。这样一种情景虽然令我有些意外,但一想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我又释然了。聊了大约半个多钟头,胡主任见有些无聊,便提议出去走走。我一听正中下怀,欣然同意了。

我们沿着学校旁边的一条小路前进,准备前往不远处的一个水库看看。一路上,草色青葱,野花遍地。田里的禾苗郁郁青青,散发出泥土的芬芳,让我呼吸到了久违的田野的气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先生当年郊游途中所见的景象是否就是如此呢?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一座山前。山路弯弯,曲折而上,两旁的树木枝繁叶茂,在微微的秋风中摇曳。置身其间,身心皆畅。接着,我们登上了水库大坝。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巨大的水库。据胡主任介绍说,这个水库叫顶溪水库,是50多年前由当地的百姓人工修建的。当年为了修建这座水库,当地政府迁走了两三个村的居民,可见工程之浩大。

站在坝顶,极目远眺,水库宛如一颗明珠,静静地矗立在两岸的群山之中,宁静而庄严。湖水壮阔而清涟,由岸边至中央颜色渐深。清风吹来,湖面水波荡漾,泛起阵阵涟漪。偶有一两个巨大的波纹在湖中间泛开,那是湖底的鱼儿在嬉戏。这样的湖光山色,不由令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旅途的劳累仿佛瞬间便消失了。在古代,迁客骚人们常常寄情山水,借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在我看来,那只不过是失意时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这好比现代心理学中的“情感发泄”,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这样描述过迁客骚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淫雨霏霏时,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情;春和景明时,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意。他认为这两种心境皆不可取,都是俗人的感受。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至善境界。这种境界,是多少人难以企及的啊!我想,除非真有圣人,否则就是和尚及道士也难以达到。我是个普普通通的感性之人,女儿的一个电话都会让我挂牵,何况人生的际遇、环境的变迁!

站在坝顶远眺,巍巍山岳在湖水的映照下显得十分庄严。我的心情顿时变得轻松起来。

下得坝来,胡主任约上李副校长及两位教师,在镇上的奇香饭店吃了一顿饭,应该是为我接风吧。

一夜无眠,直至凌晨4点多钟,我才有些睡意。新的一天来临了,我要准备投入新的工作了。

6 开学第一天

2009年9月1日

今天是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全国的学校一样,仙庵中学也开始忙碌起来了。

早上7点不到,校园里便传来了喧闹声。我朝楼下望去,只见同学们有的骑车,有的步行,三五成群地来到了学校。

学校教学楼的东边有一片很大的泥巴地,用竹篱笆分隔成三大间。每一间的门口都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分别写着“初一”、“初二”、“初三”的字样。乍一看还以为是各年级承包的菜园,实际上这里是学生停放自行车的场所。同学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个场所,进门后便忙着选好地形,然后把车子一放就走开了。

7:20,预备铃响起,这是即将开始早读的信号。7:30,早读正式开始。校园里顿时书声琅琅,充满了浓郁的书香味。初一、初二年级的部分班级安排有值日劳动(初三一般不用)。不一会儿,便见到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来到楼下打扫卫生。让我感到有些新鲜的是同学们劳动用的工具。他们用的是一种分了叉的竹耙,我估计是这里的地面石头较多的缘故。他们用竹耙把地上的树叶等垃圾扒好后,扫成一堆,再装入一个拴着绳子的垃圾桶内,最后由两个人抬到垃圾池倒掉。还有一些班级的同学蹲在地上拔草,拔好后再扫成一堆装入垃圾桶。我曾问过校长,天天这样拔,草还不都拔光了?校长一听乐了,说这里的草长得很快,隔几天就长得很高了。暑假一过,地面的草长得有筷子高了。清扫垃圾和清除杂草,是同学们劳动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劳动每天要进行两次,早上一次,中午一次。所以,虽是农村中学,却显得十分干净。而仙中的同学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劳动,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干得很快乐。这种情形在农村学校是很常见的,对于城市里一些被娇宠惯了的孩子们来说,是要皱着眉头避而远之的。

今天的主要事情,是落实我的工作。经过一番考虑,林校长决定让我教初三年级的实验班——初三(1)班。据说这是年级里最好的一个班,也是学校最为看重的一个班。

这个班的语文原本是柯振明老师教的。柯老师是教导处的副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仙庵中学享有很高的声望。我一听这样的安排,觉得很不妥,便坚决地拒绝了,要求去教一个普通班。一方面,我认为这是对柯主任的大不敬,有“喧宾夺主”之嫌;另一方面,我觉得普通班的孩子更需要关心,教育工作也更有挑战性。可无论我怎样推辞,林校长和柯主任都没有答应。僵持不过,我只好勉强应承下来。按照林校长的说法,实验班的课主要由我来上,教师培训的组织工作则由柯主任来负责。柯主任将按照教学计划,定期组织语文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林校长希望我能将发达地区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展现出来,与仙中语文组的教师们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听到这里,我觉得责任很大,同时又感到不安——我能否胜任这项重大的工作?我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柯主任则极力劝我不要太谦虚。就这样,在一个多小时的拉锯式讨论中,我终于接受了学校的安排。

工作落实后,柯主任立即把语文教材和教师用书给了我,并介绍了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情况。接过教材,我才发现这里所用的教材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与珠三角地区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有所不同。翻开课本,扉页下方印有一行加了边框的文字:“本教材由政府免费提供。”看到这个,我不禁有些纳闷:全国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了,再添上这句话不是有些“画蛇添足”的味道吗?

这套教材和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在内容和体例的编排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各有千秋。从现代文部分来看,所选的课文及体例均有较大差异。以九年级上册为例,全册共有7个单元,共29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散文单元,编选了茅盾的《白杨礼赞》、陆蠡的《囚绿记》、邓颖超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等;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编选了鲁迅的《孔乙己》、毕淑敏的《一厘米》、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等;第三单元是议论文单元,编选了鲁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邓拓的《吴汉何尝杀妻》、金克木的《大小猫洞》等;第四单元是专门的书信单元,编选了廖承志先生的《致蒋经国先生信》、刘亚洲先生的《给儿子的一封信》、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等;第五单元是戏剧单元,编选了《茶馆》、《陈毅市长》、《开国大典》等名篇;第六、第七两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编选了庄子的《秋水》、孔子的《论语》等先秦诸子散文及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韩愈的《马说》等唐宋八大家作品。另外,这两个单元都附有古代诗歌作品。

这部教材选材广泛,选文全面而生动,体例划分也很细致,比较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但有些篇目内容过长,影响教学安排。如《差半车麦秸》这篇小说,单从文字上来说就已接近中篇小说的标准了,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会有些困难。有些文章的可读性不强,如《吴汉何尝杀妻》、《大小猫洞》等,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综合性学习中的活动部分相对较为简洁,但写作指导更为具体。附录部分和人教社实验版教材一样,介绍了一些语法知识和写作常识,纠正了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淡化语法知识”的偏激观念,但比起人教社实验版教材来则少了《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内容。至于实际使用效果,有待我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去体会。

工作落实了,我心头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我期待着我在仙中的第一堂课!

7 和木耳老师聊天

2009年9月1日

9月1日晚,同校的木耳老师来到我的住处与我聊天。木耳老师今年三十多岁,是仙庵本地人,是学校为数不多的正规大专毕业生之一。木耳老师人很清瘦,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

我原以为两人只是聊聊家常,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一聊便聊了半夜。

最敏感的话题,当然是教师待遇问题。当地的教师待遇实在是低,正编教师平均每月的工资在一千五六百元左右(初级教师要更低一些)。代课教师每月的工资只有400元。这样一份收入,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只能说刚达到温饱线;对于那些靠“一条腿”走路的家庭而言,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当地的物价并不低。拿猪肉来说,每斤要十五六元,并不比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低多少。这样一种高物价、低收入的状况令很多老师的生活变得非常拮据。

由于经济落后,很多人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除了这种被动性的“高消费”外,还有一些习惯性的消费存在。这种习惯性的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喝茶。喝“功夫茶”是潮汕地区的传统,这是每家每户都必须开销的。和别处不同的是,这里几乎人人都要喝茶。家里人要喝,客人来了更要喝,而且还要拿好茶出来喝。据木耳老师讲,以前大家喝的茶一般是十几元一斤,上等的铁观音也只需三十几元一斤。随着物价的上涨,加上茶商的哄抬炒作,现在普通的茶叶已涨到四五十元一斤,好一点的涨到了七八十元一斤。有点身份的人要喝上百元一斤甚至更高价格的茶。这样的开销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天。

二、抽烟。在中国,抽烟的人实在太多,难怪我国被称为“烟民大国”。潮汕地区也不例外,烟民众多。大多数人抽的是十元左右的“红双喜”(当地人称之为“特喜”),普通农民则抽几块钱的烟。一些有点身份的人则抽四十多元一盒的“中华”——这是非常昂贵的香烟。

三、游戏。打麻将是全国流行的游戏,这里当然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买“六合彩”也成了一个连3岁小孩都知道的游戏。这里的家庭,无论贫与富,大多会购买一点“六合彩”,只是数量多少而已。少到一两元,多到几千、上万元。资金少的都是忠实的“彩民”,资金多的往往要当“庄家”。所以,这里常常可以听说一些人不做什么实业,却富得冒油的故事。只有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坚守着脚下的一块土地,年复一年地劳作着。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悄悄发生改变。有钱的瞧不起没钱的,没钱的妒忌有钱的,从前那种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已逐渐消失。“过去那种屋不闭户,搬张椅子到晒谷场上看星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提起童年时代的快活时光,木耳老师的脸上写满了惆怅。

工资太低了,成了老师们的一块心病,让他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得到。什么时候能涨工资?这是所有老师当下最迫切的愿望。

我曾从新浪网上看到过一篇《教育发展从提高教师待遇开始》的文章。文章针对武汉市江岸区某中学的老师因感“待遇不如意”而集体“请假”的现象作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经济学理论认为,教师待遇制度就是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安排,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最低生存工资论。最低生存工资论认为,谋取生活基本保障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如果生活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自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和服务精神。从长期来看,教师工资水准要维持在最低生存水准左右。如果工资水准高于社会的最低生活费用,则教师数量可能会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反之,教师数量会减少,而工资应该恢复到最低生活费用水准。当物价上涨或者社会生活水准提高时,待遇也应随之调整。当个人劳动所得与劳动付出绝对或相对不对等时,教师对同工同酬的呼吁就会不断高涨。显然,教师待遇没有得到基本的保障和社会分配不合理是引发这起事件的根本原因。教师虽说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但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很难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这些年来,“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随处可见,但我真切地希望各级政府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而不要使之成为一句空话。

由于待遇过低,许多老师不得不发展“第二产业”,或由家人开一家小商店,或买彩票以期中奖,或者搞点课外兼职之类……总之,能想得出的办法都想出来了。从教育法规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会如此辛苦恣睢地工作着呢?

校园暴力是我们聊天的第二个话题。这个现象现在似乎各地都很普遍,网上也时有报道。据说这里一点也不少见,尤其是在城市。据介绍,当地的学生中帮派众多,互不理睬。他们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往往以暴力解决。普通的同学因此变得十分谨慎,对这些人避而远之。谁要不小心惹着他们了,就得提防挨打,甚至连老师也不例外。据说县城某所中学的一名教师因批评了一名学生,竟然在下班时间遭到多人围攻,最后受伤住进了医院。这番话,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网上疯传的一段当地女生暴力围殴视频,不知是否印证了这种说法。“比起珠江三角洲来,这里的发展至少要落后50年。不仅仅是经济的落后,更是人的素质、思想观念的落后!”谈起未来,木耳老师显得忧心忡忡。

毋庸置疑,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基础教育全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这对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是,这一代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现的若干问题也不能不引起决策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在精神上不能健康发展,那么将靠谁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夜深了,窗外已是灯火阑珊。木耳老师和我的谈话,久久回荡在我的耳旁。我将目光投向窗外,投向了遥远的星空。

8 听柯老师讲课

2009年9月2日

按照事先的约定,今天上午第3、4节课,我来到初三(1)班听柯振明老师讲课。

柯老师上的课文是姚雪垠写的小说《差半车麦秸》。这是一篇相当长的文章,完全达到了一部中篇小说的规模。这么长的小说,对于一般老师来说,上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柯老师则毫不在意,主动承担了下来,这不由得令我心生敬佩。借这个机会,我也想学习一下柯老师是怎样讲长篇课文的。

讲课前,柯老师郑重地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我。同学们立即向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理解同学们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之情,站起身来,向同学们点头致谢。之后,我便坐在教室后面专心听起课来。

这堂课分为上、下两个课时,过程大致如下:

柯老师首先介绍了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姚雪垠的有关情况,接着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通读完文本之后,柯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依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展开分析。

课堂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项:

1.“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指谁? 主人公“差半车麦秸”(即王哑巴的绰号)是一什么样的人?

教师总结:“差半车麦秸”——憨厚质朴但愚昧落后;胆小狭隘但勇敢干练。

2.文章在细节描写上非常独到,使主人公王哑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并加以体会。

3.作者塑造“差半车麦秸”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

4.就小说的艺术手法作出简要分析。

听完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柯老师是个严谨而敬业的人。柯老师50多岁,有30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从整堂课的结构来看,设计周密,重点突出。柯老师紧紧抓住人物这一主线,让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柯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分析得入情入理。在解释“舐”这个词的含义时,柯老师不顾年长,亲自演示。虽然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柯老师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让我深受感染。在讲到“差半车麦秸”(北方方言,指不够数,做事能力总差半截)时,柯老师联系潮汕地区的绰号,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得学生发出阵阵笑声。

2.柯老师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问题的设计。对于这么一篇上万字的长文章,柯老师把问题设计得简洁而得体。既抓住了关键又节约了时间,处理得十分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柯老师注意到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问题,频频点名由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感悟,并加以指导。学生在获得文本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学鉴赏的能力。

3.学生虽聪明但普遍胆小。从这堂课来看,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是很高的,说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是很透彻的。但也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学生普遍胆小。课文中的主人公“差半车麦秸”是个极为胆小怕事的人,在逃命途中被抗日游击队当作“汉奸”活捉。“差半车麦秸”竟然吓得双腿筛糠,趴倒在地。而学习这篇文章的同学们的胆量如何呢?我看比“差半车麦秸”强不了多少!柯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入神,可从头到尾竟然没有一个人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多是群体回答,或者是随声附和。有时一个问题问了好几次,下面都没有反应。柯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直接叫号。被点到名的同学除一两个较为大胆的外,其他几名同学说话的声音都很小,简直细若蚊蝇,以致柯老师不得不凑到该学生面前去听。

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如此胆怯怕事怎能成才?我觉得,提升同学们的自信心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

4.教学条件简陋。教室里教学条件之简陋,令人吃惊。同学们坐的是两人一张的长板凳,面前是一张前后通透、凹凸不平的长方桌,上面涂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画。讲台是一张更为破旧的长方桌,上面摆放着一盒粉笔——教师们戏称是“一支粉笔打天下”。四面的墙壁千疮百孔,用手一抹,墙皮连着粉末便会翻滚而下。窗户上的玻璃也许好多年没换了,已有不少破洞。冬天的风吹来,不知孩子们如何忍受得了。由于窗户不大,教室里的光线比较昏暗,坐在后边听课的我需要睁大眼睛才能看清黑板上的字。教室里无任何电教设备,只有几台不停旋转的电风扇给这沉闷的教室带来了一些现代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条件,与我20多年前在江西农村上初中时毫无二致,这令我吃惊不已。在21世纪的今天,谁能相信号称GDP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广东省,竟然还有这么落后的教学场所存在呢?

学生人数多,也是一个突出现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加上教学场所不够,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一般要坐七八十人,最多的一个班坐了102人——这是怎样一种场面啊!时代在前进,这里的教育却在原地徘徊;积极的义务教育政策与落后的教学环境严重不相称……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在支教的这段时间里,我能给仙庵中学留下一点什么呢?我思索着……

9 学泡功夫茶

2009年9月3日

来仙中已有3天了,我发现这里的教师办公室非常特别。

说它特别,是因为与其说它是办公室,不如说是茶室。后来一打听,潮汕地区的农村学校基本上都是如此。办公室里很少有办公桌,都摆着一张大茶几,四周围着几张木制靠椅。茶几上面摆放着一个茶盘,茶盘的造型各具情态。有的平实质朴、简洁大方,有的雕龙画凤、精致玲珑。有实木制作的,也有其他材料制作的。茶盘上摆放着茶碗和茶杯。茶碗是用来泡茶的,上面盖着一个盖子。茶杯很小,大约一寸来高,数量一般根据喝茶的人数来定。这种摆设,不光家里有,办公室有,商店、工厂、酒楼等处都有。

下午5点多钟,同楼的曾铭飞老师过来同我打招呼。曾老师是一位20多岁的青年教师,平时住在县城,偶尔住在学校。我见他今天没有回家,便邀他与我一同吃晚饭。铭飞很不好意思,委婉地谢绝了。我再三邀请,铭飞终于同意了。大概是为了表达心意,他特意跑回房间拿来3根火腿肠,与我共享。晚餐比较简单,一份豆腐干,一盆紫菜汤,我俩却吃得很香。能在偏僻的农村地区相识并共进晚餐,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吃完晚饭,我俩决定一同出去散步。我们边走边谈,向着老地方——顶溪水库走去。晚风习习,吹来秋的凉意,我们的心情轻松而愉快。从谈话中得知,铭飞的父亲在县水利局上班,偶尔会来顶溪水库察看一下工程。言语之中,可以看出铭飞对父亲的崇敬。

散步归来,铭飞提议一起喝点茶。经他一提醒,我忽然有了学泡功夫茶的想法。我便要求他来教我,铭飞热情地答应了。

根据铭飞的介绍,我明白了泡功夫茶的大致程序:

首先用电水壶烧开一壶水,作冲茶用。在此期间,把茶杯摆好。茶杯的数量因人而异,有多少人就摆多少个茶杯。但也有些讲究的人,会有所不同。按照当地 “茶三酒四”的说法,如果两个人喝茶,他们往往要摆上3个茶杯,以示礼貌。在我看来,这也许是为了避免浪费茶水而杜撰出来的一句戏言。

水烧开后,把开水倒入各个小茶杯,用木制的茶钳夹住小茶杯进行清洗、消毒。茶杯清洗完毕后,再开始泡茶。泡茶时,先将茶叶装入茶碗或茶壶当中。然后将开水冲入,盖上盖子。再用拇指按住茶盖,中指和食指托住茶碗底部,将茶碗倾斜过来,把渗出的茶水依次冲入各个小茶杯当中。倒茶时一定要将茶碗在各个茶杯上方来回游动,这叫“关公巡城”。倘若将剩余茶水一点一滴倒入茶杯中,则叫“韩信点兵”。如果在某一个茶杯上方停留过久,就会出现各杯中同一壶茶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让人家一看便知道是个外行。

茶泡好后,主人会双手端上一杯茶放至客人面前,以示敬意。之后,主人喊一声“唊!”(喝),大家便可端起茶杯,享用醇香的功夫茶了。

我按照铭飞传授的方法实习了一遍,结果立刻就出了岔子。由于我端茶杯的姿势不对,被滚烫的茶碗烫得叫了起来,忍不住把茶碗往桌上一放,差点没将茶碗打翻。铭飞见状哈哈大笑,嘱咐我要多多练习,习惯了就会变好的。

没喝多久,林校长也来了。听说此事后,他也大笑不已。接着,他又对我做了一番补充说明,直到我基本合格为止。我们三个人一边喝着热茶,一边山空海阔地神侃起来,场面十分快活。

说起功夫茶的名字,我今天才明白它的来历。原来这只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并非什么喝了就能长少林、武当之功力的茶。因为潮汕人对泡茶的方式非常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故而得名“功夫茶”。据《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记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可见功夫茶的烹泡技法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的地位之高。

关于功夫茶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唐代。这一时期,随着唐朝的繁荣,在我国西南地区产生了以茶叶、骡马等商品交易为主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在潮汕地区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喝茶的方式——“潮汕茶道”。当然,这里的“道”指的是饮茶的方法。“潮汕茶道”兴盛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及福建的漳州、泉州等沿海地区最为盛行。苏辙曾有诗云:“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据我的了解,功夫茶的茶具讲究小巧精致,茶杯以陶瓷为佳,茶盘以实木为上。

功夫茶的讲究不仅体现在烹茶的技法和喝茶的工具上,还体现在对茶叶的选择上。潮汕人一般选用的是铁观音、大红袍和凤凰茶等,其中以铁观音居多。这些茶叶大多产自福建,然后由茶商运到本地来包装。买的时候一定要看仔细,否则很容易碰到以次充优的情况。

在潮汕地区,喝功夫茶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功夫茶具,无论男女老少每天都要喝上几杯。虽我在仙庵中学住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星期,但茶水已喝了好几壶了。潮汕人喝茶的地点很随意,不光在家里喝,在街边随便摆个桌子也能喝。喝茶的人也很投入,全然不顾路上来往的的车辆和行人。仙庵中学门口的街道上,一到傍晚便会出现这种悠然自在的景象。除此之外,远至海外,近到广州、深圳等地,凡是潮汕人,都会保留着喝功夫茶的习惯,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特的现象。难怪有人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乐趣到处可寻,只在于我们的眼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