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3:34:22

点击下载

作者:宁建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兴培

李兴培试读:

前言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有着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的干预手段,以及注重临床实践的务实风格,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当前,中国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确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但是,要发展中医首先是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把握中医药的发展精髓和深刻内涵,继承其宝贵知识和经验,并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和共同责任。

继承包括书本经验的继承(前人经验)与临床经验的继承(现代人经验)两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唯一的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中医药出版社始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所要求的,要把中医药出版社办成“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而不懈努力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编辑出版后,又策划了《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医家的遴选本着“著名”“临床家”的两大原则。“著名”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为标准。“临床家”是指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有医疗特色与专长者。

本丛书正文主要分4部分,即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及年谱。

医家小传主要介绍医家经历,着重介绍从医的经历及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专病论治以中医的病证或西医的病名统医论、医话、医案几部分内容,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把与某一病证相关的医论、医话、医案放在一起,使读者对这一病证的经验有清晰全面的了解,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这一病证辨证、治疗的独特经验。

本丛书的最大特点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独特经验不厌其详、大篇幅地介绍,医家的用药、用方特点重点介绍,写出了真正临床有效的东西,写出了“干货”。

诊余漫话则主要是医家们的读书体会、用药心得等。

年谱则按照时间顺序,将医家经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逐年逐月列出。

本丛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现代著名临床家的临床经验,并介绍了其从医过程,是现代中医学术发展概况的反映,它带有浓浓的时代色彩。本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对现代著名临床家经验的梳理,也为人们学习、继承乃至发展中医学术奠定了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医道传承录》《中医之路——60年的见证》首发式:李兴培教授(右四)、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左四)、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教授(左三)、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李明富教授(右三)、灵兰阁图书国际公司张丰总编辑(右二)李兴培教授(右四)病区大查房李兴培教授门诊接治患者李兴培教授偕夫人游海南五指山市神玉湖八旬画家王玖女士为李兴培教授作画赋诗:国色天香万年春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李兴培,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是我国中医院校首届毕业生,学成毕业后投身新疆医疗事业,矢志不渝,行医至今五十余载,潜心临床科研,屡有创获,擅长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对多种常见疾病见解独到。本书包括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诊余漫话及年谱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李兴培的临证经验及其验案分析。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读性强,可供广大中医从业者及爱好者阅读参考。医家小传

果断抉择,“情定”中医

1939年8月11日,李兴培出生在四川彭县(现彭州)堋口乡关口(现丹景山)镇一个小商之家。关口坐落在川西平原西北素有“史前活化石”之名的龙门山系脚下,雪水自山中倾泻而出注入湔江,古有与李冰齐名之文翁在此筑堰分流,灌溉下游数百里沃野。李兴培在上学后见同学都会游泳,自感羞愧便偷学起来。虽然母亲反对,还有一次差点淹死,但依然学泳不辍,未几终于学会。尝从湔江激流险滩头与同伴踩着奔腾浪花直下畅游之乐,领略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此他学会乐观,吃苦,坚韧,认准的事“不干则已,干则必好”,直至晚年。

李兴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看小说和报纸,曾把镇上“书香门弟”家藏的小说都借来看,他明白了外面世界原来那样色彩缤纷,人世间充满着喜怒哀乐与忠奸善恶。

1950年,考取并就读于四川省彭县中学(现彭州中学)。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

1958年底~1959年初,参加成都中医学院医疗队,赴青川县治疗梅毒和麻风。李兴培在队部参加板桥乡灭梅试点,兼管全队文书,主编和刻印 《灭梅战报》,亲睹用秘方“三仙丹”治疗梅毒,疗程短、疗效好,并发口疮及呕恶者以中药与针刺处理奏效快捷,他将这些经验总结寄往北京,很快被卫生部 《卫生工作通讯》全文刊登。他还初试“锋芒”,用针灸治愈一些风寒湿痹和脾胃病患者。

1959年暑期返家,不断有患者来诊。如林场工人胡某患强直性脊柱炎,针大椎、至阳、肾俞、委中加艾灸,仅六诊剧痛消失,活动自如。王姓农妇左腋下窦道流清稀分泌物年余,以大蜈蚣一条焙干研末,洁净桑皮纸卷药捻,局部消毒后插入患处,一日一换,3天愈合。周姓3岁男孩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双下肢痿废不能站立行走,以膝代脚跪行或肘膝并用爬行,他受“肾主骨”理论启示组方治疗,断续服药90余剂,历时5个月,竟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仅行路时右下肢略显蹒跚,在家乡引起不小轰动。邻里黄妇左侧甲状腺囊肿1年余,肿块如鸭蛋大,遣《医学心悟》消瘰丸加味,服药3个月肿块消失。后两例是寒假回乡患者家属告知后,随访复诊确认疗效的。此后寒暑假回家,每天来看病者很多。

1960年初秋,成都中医学院医疗队赴苏轼故里眉山县(现为眉山市)巡回医疗。李兴培驻点某乡生产大队,一日深夜出诊,以针刺内关、中脘和足三里成功救治1例来不及送县医院手术的肠梗阻患者。几根小小银针奇迹般地避免一次腹部大手术,确实简便廉验和高效速效,这次特殊经历更坚定了他学好中医学的信心和决心。

献身新疆,矢志不移

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响彻云天的豪迈口号。性格内敛但生性要强的李兴培不甘愿落于人后,决意去条件艰苦落后的边疆干一番事业。年轻的李兴培怀着一腔矢志建设边疆的情怀,惜别天府之国首府成都,在风雪交加、滴水成冰的隆冬之际抵达乌鲁木齐,开始新的征程。

李兴培被分配到一个拥有500张病床的综合性省级中心医院——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医院(相当于总院)工作。综合医院中医不分科,面对各科不断送来的会诊单,会诊的多属病情危重的患者,好些病种根本未曾见过,又没有上级医师指导,令李兴培这个初出茅庐的医生颇感掣肘。他思忖:医乃仁术,人命关天,岂仅有同情心而不学无术之人所能为之?于是横下一条心:学习!工作的责任感驱使他必须力争当个“全科医师”和“杂家”。

他从微薄的工资中硬挤出钱来购买中西医药书籍,订阅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杂志。沉重的工作担子,促使他必须视读书、学习为生活第一需要,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看书、做笔记。他还尽量挤时间去院内、外图书馆(包括后来出差内地),进行文献追踪,中午则请工作人员把自己反锁室内饿着肚子继续查摘。

工作不断取得成绩,发表论文越来越多,李兴培的辛劳获得了同事、同行和组织的肯定,荣誉接踵而至。但时而也拌和着些许不和谐音,他都能反躬自省,正确对待,认为人生苦短,当以事业为重,问心无愧,无须为闲言碎语陷入莫名之苦恼。为力戒浮躁和固步自封,1982年他将住处兼书房之陋室取名“自非斋”,藉以随时警示自己。

光阴荏苒,来疆瞬逾五十载。1972年母校成都中医学院同该院商调李兴培回成都工作,但院领导苦留;1985年卫生部报中央批准在全国抽调15名副高以上中医师进京工作,他是商调对象之一;他也曾有机会应邀去美欧执业。但李兴培最终选择服从边疆事业需要,留下继续工作,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和大半生精力献给新疆——他可爱的第二故乡!

按照中医学术源流学习和研究中医

1.继承不离宗,经典未放松《黄帝内经》是集战国和之前有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治则、摄生及彼时萌芽的边缘学科医学心理学、医学地理学和医学气象学等成果的鸿篇巨制,是中医学的活水源头。对疑难杂症,李兴培常通过追忆 《内经》论述获得顿悟而设治。如临床初期,常悯肝硬化腹水患者痛苦,屡用逐水剂取悦一时,反快速复发,后从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中得到启示,治病当以正气为本,注意正邪消长,后期未待邪气退尽,以顾正为主奏效稳妥。某些怪异之证,诸药罔效,从脏腑学说觅法,尝获佳效。如一例夜游症患儿,10天来夜间起来活动、说话,次日不知其事,诊为“肝不藏魂”,予吴茱萸汤三剂而愈,后未再犯。《伤寒杂病论》开四诊先河,建辨证论治体系,所创各方,后世尊为“经方”,大多药简功专效宏。李兴培曾以千金苇茎汤加味治肺脓肿,真武汤加味治疗阳虚型心衰皆获显效。李老最常用的经方达60余个。2.学宗百家,取精用宏

刘、李、张、朱金元四大家主火、崇土、攻下、养阴,各有特色;明·薛己强调先、后天并重;张景岳丰富和发展温补学说。李兴培杂取各家之长,以之治疗诸虚百损,尝取效凿然。他应用清代温病学派理论,治疗风热直犯肺卫,已经或将出现高热、咳嗽者,急予银翘散轻清透达,热势很快得以顿挫,鲜有转成肺炎者,确有截断扭转之效。治疗肾积水,属湿热稽滞、三焦不利,他以辛开苦泄之三仁汤治愈,平淡中洞见神奇。

其受清·吴尚先“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启示,用贴脐或贴涌泉穴外治多种病症,每获捷效。如一患者胃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大便干结未解4天,腹痛剧烈,补液和胃肠减压罔效,因体质极度虚弱,不任手术,他会诊后,以大承气汤研末外用调敷脐部,2小时后即解出多量羊矢状大便,腹部剧烈胀痛消失,梗阻解除。3.名师授业,奠基厚实

李兴培一生幸得多位名师教诲。大学时曾受教于李斯炽、邓绍先、孔健民,他们是1936年创办四川国医学院的元勋,曾培养出500多名学生,成为川渝和邻省中医骨干力量。卓雨农先生学验俱丰,有“卓半城”的雅号,因其给大部分成都妇女看过病,他主讲 《中医妇科学》。

1975年4月~1976年8月,李兴培赴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进修,他在老中医力量最强的西苑医院,随王文鼎、岳美中、赵锡武、钱伯煊和赵心波等中医泰斗深造;还就学术问题与正年富力强的方药中、耿鉴庭和郭士魁等名医问疑。他曾聆听内科每周危重疑难病例大会诊,每次王、岳、赵三老均参加,引经据典,讲述几十年读书心得和临床独到见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兴培陆续整理有关学术文章,其中王老3篇、岳老和赵老各4篇,分别发表于国内多家中医药杂志。

潜心临床科研,屡有创获

当年在北京,王文鼎先生回答了李兴培在治疗疑难重症时碰到的诸多问题,获益良多。王老还几度谆嘱他学术上“不要迷信老中医”,多年后他才理解,恩师分明在激励他踏实学习,不断进取,敢于超越老师。岳美中先生尝强调“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几十年来他谨记师训,勤奋工作,悉心临证,埋首科研,屡有创获。1.发挥非药物疗法的治病优势

李兴培从小体弱多病,按“基因决定论”不属长寿家族。但他又感于民众寄望中医强身健体,决心发挥中医优势,靠锻炼“闯”出健身防病之路,奉献人民,同登寿域。1982年,他根据中医经络学和腧穴学古今研究成果,参酌中西医有关衰老和抗衰老文献,编创“自我保健按摩”,坚持锻炼30余年,现在已77岁,每天仍工作5小时,看大量患者,很少生病。曾将本法介绍给数百名中老年患者,举凡坚持锻炼者,确有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缓衰老之功效。

针灸治病简、便、廉、验。他大学阶段三度参加医疗队赴青川、绵阳和眉山除害灭病;工作后,多次到兵团、农村和工矿巡回医疗,以针灸治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与疑难病;几次出差,遇急性胃肠炎、急性荨麻疹和痛经等,均用针灸或拔罐治疗,简捷高效,深得好评。2.治疗研究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疑难病证

54年来他从未脱离临床,治疗各族患者逾30万人次,涉及各科病种。他认为临证、读书和写作,应与医教研的前瞻性有机结合,如所撰中医对三叉神经痛、丝虫病、乳糜尿和白塞病的认识和治疗的文章,在国内皆系首次文献综述,后经充实收入王琦主编的 《危重疑难病证中医治疗进展》一书(湖北科技出版社,1989年)。

同窗好友、国医大师郭子光领衔主编(中日合编)《现代中医治疗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1版)礼聘他为编委,承担编写部分章节共计5万余字。其中丝虫病(包括微丝蚴、乳糜尿和象皮肿三部分)为第一次以完整疾病形式正式作为专节编入大型综合性中医临床专著。1997年该书被评为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治探索及新见解

1963年初起,他通过研究创制“活络通脉汤”加减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甚效,致残率显著降低。同时,发现本病涉及免疫、内分泌和血流变失调,病变可由单指(趾)发展到多指(趾),单侧肢体发展到双侧肢体,上肢波及下肢、头部、腹部,充分说明其为致残率极高的全身性疾病,既往将其视作局部病变的观点是错误的。4.探索虫类药的临床应用与利弊得失

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叶天士藉以推崇其补虚扶羸作用。李老认为虫类药如蜈蚣、全蝎、僵蚕、土鳖虫、地龙等何尝不是血肉有情之品?其除具较好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消积软坚作用,对虚损劳极,亦兼具良好补虚扶羸作用。故治吉兰-巴雷综合征、癌症性肌萎缩神经脱髓鞘等虚损病症选用上述药物,尝获卓效。

发现全蝎“催经”作用。在治疗多例女性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注射引起局部静脉血栓等的过程中,他发现用全蝎后,出现月经提前或刚净又至的“催经”作用,检索诸书尚无此记载。后遇闭经或月经明显滞后者,辨证方用之罔效,加全蝎后部分月经畅行。

蜈蚣、全蝎抗过敏、抗肿瘤问题。他从多年临床中观察到,有的呈现抗过敏作用,有的反致瘙痒加重,皮损增多。有的显示活血化瘀、消积软坚作用,个别则反致肿瘤增大,如一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经用药2月后肌瘤明显变大,最终手术切除。关乎此,迄今未见文献报道。有了失败,不可文过饰非,其因由亟待中西医药工作者通力合作,探究解决。5.治则方药和剂改研究略例

引经药研究。从张洁古的见解,远溯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 《本经》)、仲景“用药须分经络”,虽 《医断》言“药物分经分脏不可拘泥”。《研经言》主张“药性有轻清重浊不拘归经”。见仁见智,阅历迥异使然。李老认为“药引论”较之西方“靶向治疗”毕竟要早两千年,乃撰《“引经报使”小议》一文,以申其说。

明矾研究。他工作翌年用广州黄体超中药厂内含明矾的“泻痢丹”治泻痢颇效;口腔科以1%明矾液漱口止血快;他用纱布蘸明矾末塞鼻治多例鼻衄(包括胡姓“再障”鼻衄不止,西法罔效),尝获止血佳效。从而激发他对明矾防治疾病的文献搜采。1979年起,发表从基础研究到各科临床应用文献综述4篇,所治病症250种以上,其中有翔实临床验证者达110种。

童便研究。童便,即人尿,仅蒲辅周遗著提及治病达28处。他平素也观察童便对一些病证的疗效,结合博采古今文献,首次综述表明其具有扶正强壮,抗菌消炎,清热止血,润肤消斑,安神定痛,活血化瘀和抗癌抑癌等卓越功效。人尿与明矾,皆深具开发前景。

20世纪70年代初,李兴培响应周总理“防治三病”号召,随新疆科分院专家和药剂科同志登天山采集唇形科植物全叶青兰,经提取有效成分治疗咳喘颇效。结合在天山上的发现,新疆本身就是个天然大中草药库,为此撰文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强有力的中草药资源考察队,摸清“家底”,筛选开发,使之更快更好地发挥巨大社会效益,为人类健康服务。6.致力当代名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编撰《蒲辅周研究》

李兴培还是在孩提时期,即尝闻老人提及成都有治病如神的蒲辅周、王文鼎等名医的大名。临床多年后,特别是在京亲睹众前辈对蒲老之尊崇与追忆,更加体悟到理论和古今名医经验之可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巨细靡遗地阅读了介绍蒲老的所有文章、医案和专著,做了大量眉批、勾玄和笔记,旋即分门别类加以搜讨。

蒲老在梓、在蓉期间,每遇瘟疫流行,皆紧急制药施药,全活甚众,两地老辈人中迄今仍口碑载道。李兴培以《蒲辅周医案》和 《蒲辅周医疗经验》两部代表作做统计,写成 《从蒲辅周先生临床经验看辨证论治在急证治疗中的地位》一文,1982年12月参加上海“全国首届中医内科急证学术研讨会”,并进行大会发言,当即受大会主席王永炎教授之邀进入大会秘书处与上海中医学院张天教授共同主笔大会文献综述。

1987年他从多侧面、多角度写成 《蒲辅周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见解和应用》长文,出席北戴河“全国首届中医体质学说研讨会”,全文在1988年 《辽宁中医杂志》11、12两期连载。

20世纪80年代初起,李兴培陆续在京、沪、穗、蓉、辽、浙等地中医刊物发表研究蒲老的系列文章,屡获老一辈中医专家和同行高度关注与鼓励,后来不断有学者建议结集出版。为弘扬蒲学,将蒲学研究引向深入,他高兴地采纳建议,并向拟收入专著的文章作者如沈仲圭、俞慎初、薛崇成、徐荣斋、丛春雨、刘正才等名老中医和蒲老爱子蒲志孝一一发函,还利用赴京开会之机,登临高辉远、陈鼎祺和徐振盛等蒲老高足府上当面请教和征询意见。

1990年2月,《蒲辅周研究》(主编李兴培,副主编陈鼎祺、丛春雨)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专著,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汇集国内11位名家研究蒲老生平事略、学术渊源、治学态度、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文章共27篇(李兴培16篇)计23万余字。为本书题词的有聂荣臻、王恩茂、陈敏章、胡熙明、董建华、路志正、姜春华;写序的有方药中、邓铁涛和耿鉴庭等领导及老专家。该书2000年8月第二次印刷。之后李兴培又相继发表研究蒲学文章4篇,计2万余字。7.编纂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校友医文集 《医道传承录》

2006年10月,母校五十华诞,几十位名老中医欢聚蓉城畅怀时,一致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中医药成就巨大,动议出版一部同窗医教研成就的书。受大家重托,这部深具重大意义之综合性专著,由李兴培组稿终审。历经4年余努力,一部沉甸甸的凝聚几十年心血的多人集学术巨著“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校友(1956~1962)医文集”《医道传承录》(上、下册)(刘敏如、李兴培、马有度主编),于2011年10月由香港灵兰阁图书国际公司出版。8.培育新人,不遗余力

1979~1999年中,李兴培先后承担新疆医科大学中、西医本科,新疆中医药学会经典著作、急症和写作三个高级讲习班,医院两届西学中班主讲任务,石河子医学院西学中班、卫生厅基层中医师短训班、多批进修医师带教任务。培养各层次人才1500余人,其中很多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医教研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远赴欧美、加拿大等,让中医药为国外民众服务,扩大了中医药对世界的影响。

20余年来,作为新疆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他承担了 《新疆中医药》杂志大量审稿任务。为了把 《新疆中医药》办好,为了培育中青年骨干,他甘为人梯无怨无悔,赢得了学会、编辑部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并认为这是他一贯“严”字当头的结果与延伸。9.孜孜以勤,创获颇丰

54年来李兴培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善思敏悟,不断捕捉科研苗头,常抓不懈,先后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等奖各1项,厅局级成果1项;《蒲辅周研究》2001年10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优秀奖。他主持的脉管炎课题,京沪四位国家顶级中医专家“背靠背函评”一致建议二等奖,新疆中西医结合专家1988年则评为科技进步四等奖。对此,中医界有人士认为“中医成果应由中医专家评定”,他却不加申诉,非但毫无怨言,反而紧抓课题不放,继续积累病例,并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协助,完成有关基础实验研究,终于在1993年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57例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之成果,在美国洛杉矶国际中医针灸学术会议上,一举获得“金奖”之殊荣。1998年赴美国参加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暨科技成果大奖赛,设计和主持的《女健乐雪莲药垫治疗妇科病134例暨实验研究》获国际金像一等奖,并被授予“民族医药之星”荣誉称号。

李兴培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科普文章80余篇;主编和参编已出版专著还有 《中国中医理论暨临床经验》《现代中医治疗学》和 《危重疑难病症中医治疗进展》等20余部。其生平和学术经验,为 《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志》和 《中国名医特技集成》等专著收载。他还有4部心血之著,将陆续完成,奉献国家,留给后代。“老夫自知夕阳晚,不待催促赶路程。”他1999年退休,但是退而不休,连续6年把主要精力放在撰著 《中医之路》、编审 《医道传承录》的繁重工作中。2006年返聘后,他热情接治大量患者、会诊各科病人,悉心指导年轻医师医疗科研工作。考虑已届高龄,病人较多,77岁前,医院领导多次提出派车接送他上下班,他都婉言谢绝;医院多次限制患者挂号,他说:“多年来组织上从各方面关怀和造就我,质朴宽厚的新疆各族人民,以博大胸怀接纳和培养了我,现在正是以我的知识和经验回馈他们的时候。在我的几十年医疗生涯中,不能出现拒绝前来看病的患者。”纵然他好几次生病,一只手打着吊瓶治疗,另一只手仍然坚持给患者看病处方。因于上述,有新疆主流媒体称他为“心里总装着患者的老中医”(2014年1月6日《乌鲁木齐晚报》)。专病论治

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发于冬春季节,治不及时易续发脑膜脑炎及睾丸炎等,发病年龄3~15岁,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处理。本病属中医温毒发颐,俗称“痄腮”或“衬耳寒”,中医药疗效突出。【验案辑要】

党某,男,3岁,新疆乌鲁木齐市百园路孩。2005年7月9日初诊。

病史:发热,体温38.5℃~39.2℃,左腮腺红肿疼痛2天。

现症:兼咳嗽,喉间痰多,胃纳不佳,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数。

辨治:证属风热上扰,邪毒炽盛,肺气不利。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宣肺宁嗽。方选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桑叶、竹叶、杏仁、僵蚕各10g,菊花、黄芩、桔梗、浙贝母、前胡各6g,白茅根、芦根、麦芽各20g,炙甘草3g。

7月18日二诊:服上方4剂,烧退,左腮腺红肿疼痛明显减轻,余症皆减。上方加夏枯草、玄参、牡蛎各10g。续服4剂,未再发烧,咳止,左腮腺红肿疼痛完全消失,食纳正常,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语】

本病多因感染温毒,兼之内有积热,郁积于少阳,上蒸发为腮腺红肿、发热,症兼咳嗽。李老方予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方中银、翘清热解毒,桑、菊辛凉透表清热,皆清风热佳品;芦、竹清宣达热、生津利尿,俾热有出路;黄芩清热散结;桔梗为诸药之舟楫,擅升清以降浊,能宣肺止咳,解毒利咽;杏、前止咳化痰,僵蚕疏风化痰散结。烧退症减后,以夏枯草泄热散结,玄参咸寒软坚,养肺阴以润燥,牡蛎安神软坚,浙贝止咳化痰散结,后三味即 《医学心悟》化痰散结名方“消瘰丸”。诸药相伍,渊源有自,获效满意。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理改变为结肠弥漫性炎症。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中医“痢疾”范畴,中西医治疗均有比较好的疗效。中医对急性菌痢按湿热痢、寒湿痢和疫毒痢辨治;慢性菌痢则按休息痢与阴虚痢酌情遣方用药。湿热痢邪气未尽之时,断不可为减少大便次数而过早孟浪兜涩,否则“闭门留寇”,害莫大焉。【验案辑要】

余某,男,40岁,微企老板。2008年9月5日初诊。

病史:大便下赤白黏冻4天,每天4~8次,伴里急后重。

现症:兼便前腹部阵阵疼痛,口干,心烦,眠差,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治:证属湿热痢,湿热俱盛,兼肠中滞气。法当清利湿热,佐以调气。方予葛根芩连汤合香连丸加味。

处方:葛根20g,黄芩、木香各10g,马齿苋60g,地榆30g,黄连6g,炙甘草3g。

9月11日二诊:服上方4剂,痢下赤白消失,泻止,腹痛及里急后重减至微。上方去地榆、马齿苋,加白芍15g、麦芽30g。

7月15日三诊:服上方4剂,诸症消失。续投香砂六君子汤4剂,以善其后。后因他疾来诊,述菌痢未复发。【按语】

本例大便赤白黏冻,腹痛,里急后重,口干,心烦,舌红苔黄腻,病属中医之痢疾(湿热痢)。临床多责之湿热、疫毒外侵,或饮食不当,积滞肠中,气血阻滞,传导失司而发病,故选葛根芩连汤加味治之。葛根解肌清热,升阳止泻;芩、连清热燥湿解毒;木香行气导滞,乃“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佳品;马齿苋解毒止痢;地榆凉血止血,《本草正义》论其主“血痢”;甘草清热缓中。本案选方准确,用药简练,但确不乏将治痢的基本原则——去滞、调气、和血贯穿其中,以取良效。肠伤寒

肠伤寒,系指西医之“伤寒”,乃伤寒杆菌引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性高热,特殊中毒状态(纳差、腹胀、耳鸣、耳聋、表情淡漠或谵妄等),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脏肿大,有者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夏秋季多发,平时散发。

本病属中医“湿温”病范畴,为有别于中医之“伤寒”,故有以“肠伤寒”名之。【验案辑要】

验案1

张某,女,28岁,化工厂工人。1965年4月1日初诊。

病史:头身疼痛,恶寒发热2天。咳嗽痰白,大便干结。传染科门诊检查:体温39.8℃,急性病容,神清,口唇干,舌被厚苔,咽轻度充血,颈软;两肺闻及少许干鸣音;腹软,肝触及肋下两指,质中;脾肋下一指,质软;腹部见3个玫瑰疹。拟诊伤寒。服合霉素、使痛宁和水合氯醛不效,是晚体温升至40.2℃。遂延李老诊治。

现症:兼面色晦黄而间黯,乏力肢软,口苦乏味,饮热少量,两日大便未行,溲黄,舌质及尖红,舌苔黄厚腻乏津,脉细滑。

辨治:为湿温病,证属湿伏中焦,蒙上流下,热重于湿。法宜芳香化湿,宣透疏表,清利下焦湿热。

处方:藿香、佩兰叶各9g,金银花、薏苡仁各12g,连翘15g,黄连、木香、酒制大黄、芒硝各6g,滑石18g,甘草3g。

服药1剂热退。又剂身困痛止,纳增口和,大便畅行。惟头顶部仍痛,口干渴喜冷饮,汗出,舌质红,苔黄,脉细滑不数。证属湿郁久而化热伤阴。上方去硝、黄,加玉竹、石斛各9g,牡蛎15g,育阴潜阳。2剂后,渴止汗收,余况亦可。前方增损,又4剂康复。

按语 湿温为病,由于感受湿热时邪,邪热乖张所致。湿邪内蕴,脾滞不运,复感外邪,相合为病,即薛生白所谓 “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为阴邪,其性黏腻,蒙蔽清窍,不能发越则头剧痛;湿邪阻遏膜原,卫阳被抑,邪正交争,则恶寒发热;湿热郁滞中焦,气机不畅则乏力,胃液不行,脾不输津,则口干,口苦,多饮,苔黄燥;湿热蕴结下焦,则溲黄,便干;舌质红,脉滑数,湿热使然。李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悟出,湿热蕴结之证,若单用苦寒直折其热,则湿仍稽留,惟辛开苦降,轻宣淡渗,宣畅气机之品斡旋其间,始能使湿热分消。故药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而悦脾,快气宽中,能散表邪,又能化里湿;金银花、连翘宣透疏表,清气、血分热,乃清源洁流之意;黄连清解胃中湿热;大黄、芒硝攻下瘀热,合用通腑下燥,使邪有出路;薏苡仁健脾利湿;滑石、甘草清利湿热自小便而出。甘草尚用以缓和硝、黄之峻烈,亦照顾正气也。药物直中病机,首剂即热退,各症显著减轻。惟舌质红,苔黄,口干,渴喜冷饮,汗出,热炽伤阴可知,因加玉竹、石斛、牡蛎育阴潜阳,去硝、黄,2剂而渴止汗收。续以前方出入,又4剂而愈,停药食疗调摄。

验案2

马某,女,25岁,乌鲁木齐县农民。1974年6月25日初诊。

病史:畏寒、发热29天,体温39℃,某省级医院内科6月20日曾给予阿司匹林及土霉素处理,某医院一中医师曾予小柴胡汤加桔梗均未效。肥达反应回报:伤寒“H”“O”均1/320。

现症:畏寒发热,发热甚于畏寒,体温39℃,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濡数。

辨治:证属表寒里热,热多寒少。法宜辛凉透表。方予银翘散加减治之。

处方:金银花24g,连翘、白茅根、芦根各30g,牛蒡子、荆芥、薄荷、淡豆豉、桑叶、菊花、黄芩各9g,甘草3g。

7月1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烧退。续服3剂,未再发烧,惟头晕,口渴,纳差,嗳气,舌光红无苔,脉细濡数。

处方:北沙参24g,麦冬、扁豆、山药各15g,玉竹、石斛、山楂各9g,甘草3g。

7月1日三诊:服上方3剂,纳已增,口渴稍减,头晕减但不清爽,乏力肢软颇甚。上方加太子参24g,生地黄15g,玄参、荷叶各9g。

两月后家人因病来诊,谓其服药3剂后,诸症消失,迄今一切正常。

按语 20世纪80年代初夏秋之交,李老屡用大剂银翘散治疗今之伤寒以及产褥感染,频频奏效。有同道置疑:伤寒即湿温,岂有用银翘散之理?他对此答曰:须知,上焦肺主气属卫,邪热初侵,卫分受之,未犯或将犯中道,正邪交争,邪气立脚未稳之际,肺卫症状尚在,根据“有是证,用是方”之理,径投大剂银翘散,自然方证合拍而奏佳效。

试观本例为青年农民,病程已达29天,仍畏寒壮热,正值邪气乖张,正邪交争进行殊死搏斗之际,脉细为虚,当属本虚标实。“急则治标”,但根据治病“一分恶寒不罢,即是表证未解”之警语,乃投予大剂辛凉透表之银翘散与桑菊饮合剂加减治疗,2剂退烧,又3剂巩效。因热邪伤阴,故银翘方更叶氏清胃汤增损,虽效但口渴仅稍减,头晕虽减但不清爽,乏力肢软颇甚,皆系病久气阴两伤较甚,故加太子参、生地黄、玄参以协同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补气养阴,加荷叶清震且升脾胃清气而竟全功。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系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其病原体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与戊型。临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包括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两种),瘀胆型肝炎。本病按其症状、体征与病势分属中医“黄疸”“湿热”“胁痛”“肝郁”“癥积”和“虚损”等范畴。(一)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案辑要】

蒋某,男,33岁,个体小商。1993年9月30日初诊。

病史:右胁疼痛,双目及皮肤发黄,小便深黄,口干口苦,纳差1周。检查:肝肋下3cm,有压痛。肝功能化验:黄疸指数316,谷丙转氨酶1000U/L。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

现症:兼乏力,腹胀,小便黄,舌白脉细数。

辨治:证属阳黄,湿热俱盛。法当清热利湿除黄。方遣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加减化裁。

处方:茵陈30g,栀子、大黄、黄柏各10g,白术、泽泻各12g,猪苓、茯苓、秦艽、郁金各15g,金银花、白茅根、麦芽各30g,桂枝6g,炙甘草3g。

服药3剂,即见黄疸显著减轻,精神、纳谷渐振。上方去桂枝、秦艽、麦芽,加蒲公英30g。三诊时黄疸继续显著减轻,腹胀已消失,纳佳且馨,继上方加桃仁10g、丹参30g。又3剂,黄疸退净,尿色转清澈,各况佳。再上方更大黄为3g、茯苓30g,加神曲、麦芽各30g,砂仁、白蔻各6g巩效。断续服用至28剂时,检查肝功能正常,各症消失,半年后随访,从事正常工作,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按语】《金匮要略》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复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李老谨遵古训,驾驭病机,熔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为一炉,增损化裁。茵陈蒿汤清利湿热;茵陈五苓散清利湿热,化气利水;栀子柏皮汤清解郁热;佐双、茅清热,导热下行;秦艽化湿退黄,上药相须为用,使黄疸从二便利出。李老谓:“肝郁必气滞,气滞必血瘀。”故用郁金行气解郁,利胆退黄;麦芽疏肝和胃;益以丹参、桃仁活血化瘀,既能加速黄疸之消退,又有助于软肝缩脾,减缓或避免肝纤维化之发生;佐以蒲公英清热解毒,近代已证明其为保肝佳品;曲、麦、砂、蔻醒脾利湿,胃气得复,余邪自去;甘草和中缓急,顾护胃气。诸药协同,共奏湿热兼瘀俱除,短期康复之殊功。(二)亚急性重症肝炎

亚急性重症肝炎,昔称“亚急性黄色肝坏死”,是急性重症肝炎发病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困乏,纳著减,恶心呕吐,重度腹胀与腹水,明显出血倾向,肝脏缩小,嗜睡,进而昏迷,谵妄,抽搐,若不及时抢救,10日~3月内可致肝功能衰竭,发生肝昏迷。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胁痛”“黄疸”,俗称“瘟黄”“胆黄”等范畴。【验案辑要】

赵某,男,35岁,新疆兵团第六师天山化工厂干部。1978年2月11日初诊。

病史:患者5年前曾因纳差、乏力、尿黄,检为“无黄疸型肝炎”,经治“痊愈”,之后GPT一直较高。1周前出现纳差、乏力、尿黄、厌油、恶心和腹胀等,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于1977年12月8日收住我院传染科。入院后用维丙肝、肝乐和能量合剂(ATP、辅酶A)等,仍低热,体温38℃,12月13日出现恶心加剧、头晕、头痛和烦躁等,黄疸进行性加重,肺肝浊音界缩小,腹部叩呈鼓音,无腹水,当即考虑为:①亚急性黄色肝坏死;②肝昏迷。即予谷氨酸钠、地塞米松等静点3天后好转。继之加用康得灵、复肝丸及速尿。盖肝功能损害明显加重,II20U,VDB双相,胆红素 2.0,ZnT18U,TTT18U,TFT(4+),ALT148U。B超:肝小复波密集,少量腹水。遂邀李老会诊,给服中药治疗。

现症:症见精神委顿,巩膜轻度黄染,头部晕重,神疲乏力,口渴少饮,心烦易怒,对病恐惧,不时啼哭,口苦口臭,右胁疼痛,纳差恶心,夜寐甚差,小便发黄,大便色白,全身关节酸冷,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洪大虚数。

辨治:证属湿热渐盛,阴寒犹存,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治当清热利湿,温肾散寒,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方遣茵陈蒿汤、茵陈术附汤、茵陈五苓散合剂化裁。

处方:茵陈、茯苓各30g,猪苓25g,泽泻15g,炒白术12g,栀仁、大黄、桂枝、熟附片各10g,大腹皮20g,金钱草60g。

3月31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各症减轻,尿量增多。一周后呕恶消失,腹胀减轻,食欲增加,大便转黄。又3剂后,尿量日达3000~4000mL,巩膜黄染明显减轻,食纳转佳,精神明显增进。上方继用,另加:①甜瓜蒂粉0.2g,吸鼻,1次/周 (共2次)。②明矾末,1g,饭后服,3次/日,以利湿消水。考虑病久缠绵不愈,系缘“穷必及肾”,法更补气健脾,益肾柔肝。

处方:党参、菟丝子各12g,茵陈、酸枣仁、麦芽各25g,山药、陈皮各9g,木香、五味子各6g,制首乌、女贞子各15g,茯苓、楮实子各30g。

5月22日三诊:服上方7剂后,巩膜黄染完全消退,腹已不胀,叩诊示腹水征 (_);B超复查示肝微小波密集,未见腹水。再服11剂,精神、眠纳、二便正常,舌苔白略厚有津,脉细数,踵前法巩固治疗。

处方:党参、菟丝子、枸杞子各12g,炒白术9g,茵陈、茯苓、制首乌、白蒺藜各15g,郁金、麦芽各25g,丹参20g,山药10g,陈皮、木香各6g,楮实子30g。

服上方至6月15日,复查肝功能示完全正常,症状、体征消失,临床痊愈,出院。

后于1981年、1983年、1984年曾三度发现ALT增高等肝功能轻度损害,均经短期服中药治疗获愈,迄今已逾30年,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注:患者服中药后,曾短程并用西药有氨苯喋啶、双氢克尿噻、速尿、氯化钾及门冬氨酸钾镁等。【按语】

本案属中医“急黄”范畴。李老认为,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治宜肝、脾、肾同治,疏木达郁,暖水燥土,方选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加减化裁。方中茵陈配附子以温化寒湿而退黄,附、桂温阳化气。盖理法方药合辙,脾阳得振,寒湿得化,瘀黄得退,肝络得通,诸症悉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能明显减轻肝脂肪变性坏死,促进胆汁分泌;白术能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泽泻有明显扩血管作用。同时痰湿瘀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故在清热化湿方中加活血化瘀之药,可起相得益彰的作用。二诊考虑久病缠绵不愈,“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在“实脾”基础上加菟、枣、药、味、首、贞、楮,益肾柔肝。历经上述治疗,水暖,土和,木达,病乃向愈。过程中以甜瓜蒂粉吸鼻法,导源于《本草纲目》所载“热病发黄,用瓜蒂为末,取大豆大小一团吹鼻中,轻则半日,重则一日,流取黄水乃愈”。本案用后,顽黄退净,信不诬也。现代研究证实,甜瓜蒂具有保护肝细胞、增强细胞免疫、抗肿瘤、催吐等功能。甜瓜蒂通过鼻黏膜给药,虽具剂量小,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且无肝脏首过作用等优异之处,但其刺激性较强,呼吸道会出现诸多不适,故使用剂量及方法,应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循环系统疾病

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血液黏稠、类脂质过多沉着于冠状动脉壁,形成了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或梗阻,血液循环障碍,使心肌缺血、缺氧,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和气短为其特征。具体可见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等病症。本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冠心Ⅱ号方”等为代表主方体现的活血化瘀治则研究为重点突破口,从基础到临床观察活血化瘀方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和疗效机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医中药治疗在该领域有明显优势。李老认为,本病多病程久远,耗气伤正,久则湿盛生痰,痰凝气滞,瘀血由生,痰瘀互结,阻遏心脉,遂发为胸痹、心痛和真心痛。故当予益气养阴、化瘀豁痰,生脉饮、瓜蒌薤白半夏汤、冠心Ⅱ号方、桃仁四物汤和血府逐瘀汤都可酌情选用。20余年来,李老从临床实践中创制“冠心通舒汤”,以之为主进行加减化裁,对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时灵活用之颇效。但对急性心梗,应当:①立即加压输氧,同时安抚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②针刺内关穴(双侧),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每隔2~3分钟提插捻转1次,手法宜稍重,亦可用电针仪维持;③外用宽胸气雾剂或心痛气雾剂喷舌下及咽部;④或酌情舌下含化麝香保心丸,或心宝,或服冠心苏合丸。心绞痛缓解后,转入内服辨证论治汤剂,对气阴两虚较甚者,辅以静点生脉注射液。缓解期应以食疗,辅以适当空气清新处散步为主,逐步过渡到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或五禽戏等健身为主,酌选冠心丹参滴丸或复方丹参滴丸,瘀血较甚者可用通心络胶囊服用。无论治疗或巩固疗效,不可一方一法到底,应及时复查,根据客观检查报告,结合症征舌脉,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治疗还应注意活血化瘀“中病即止”,力避“药过病所”,消戕正气。【验案辑要】

验案1 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瘀互结

令某,男,46岁,新疆医科大学某学院干部。2010年1月14日初诊。

病史:左胸闷痛3周,起于从高处跳下剧烈震荡致此,入住某附属医院经检为“冠心病心绞痛”,服硝酸甘油片痛止,但之后经常发作,遂来李老处就诊。

现症:兼气短,口干,心烦,上唇鼻唇沟边起蚕豆大溃疡,自云吃狗肉以后引起,酒客,已嘱终生戒除。舌微黯,苔薄黄,脉细数。

辨治:证属气阴两虚,胸阳不振,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治当补气养阴,开胸散结,豁痰化瘀。方予自拟经验方“冠心通舒汤”治之。

处方:北沙参、薤白各30g,瓜蒌壳、郁金、半夏各10g,麦冬、赤芍、丹参、陈皮、川芎、红花、延胡索各15g,三七末(冲服)、炙甘草各6g。

3月6日二诊:服上方3剂,气短、胸闷痛明显减轻,口干时甚,上方加菊花10g,山楂15g。服药6剂,气短、胸闷痛减至微,唇疡愈。续服上方18剂,诸症消失后无复发征象。

按语 突遇剧烈震荡,伤及气血,气血逆乱,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瘀互结,不通则见左胸闷痛;瘀久化热,耗气伤阴,兼之狗系阳物,其肉大辛大热,该患食之犹“火上浇油”,更伤其阴,则口干、心烦,脉细数为阴津亏虚;舌微黯为瘀象。药用北沙参、麦冬补气养阴;薤白、瓜蒌壳、郁金、半夏、陈皮通阳散结,开胸理气;赤芍、丹参、川芎、红花、延胡索、三七活血化瘀;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服上方3剂,气短、胸闷痛明显减轻,仍口干。上方加菊花、山楂清热化积,温和扩冠。续服半月余,诸症已,未再犯。

验案2 气阴两虚,心、肝、胆失调,痰瘀互结

王某,女,53岁,乌鲁木齐米东区三道坝镇人。2007年12月23日初诊。

病史:头晕痛15年余,胸闷痛、气短、心悸1年余。先后在省级医院检查发现高血压;心电图示前壁心肌缺血,诊断为冠心病、脂肪肝、胆囊炎、右肾积水。9月30日因“脑干出血”住入某省级医院,好转出院。历用多种中西药物(具体不详),见效不大。

现症:兼胸闷痛有堵塞感,上腹牵及右胁不适,口干,心烦,偶夜间惊悸,烘热汗出,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证属气阴两虚,心、肝、胆失调,痰瘀互结。法当补气养阴,心、肝、胆同调,豁痰化瘀。方予冠心通舒汤、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之。

处方:北沙参、丹参、炒枣仁各30g,麦冬、赤芍、郁金、茯苓、桑寄生各15g,瓜蒌壳、竹茹、半夏、薤白、枳壳、陈皮、知母各10g,三七末(冲服)、黄连各6g,炙甘草3g。

服上方5剂后,气顺,气短、胸闷痛、心悸已不著,各状况稍好转,右侧腰痛,上方加桑寄生15g。服药9剂,口干及烦除,头晕、惊悸、烘汗与腰痛未再出现,睡眠明显好转。续服21剂,疗效尚巩固,仅有时睡眠稍差。

按语 头晕痛、胸闷痛、气短、心悸,辨证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痹阻胸阳无疑,药用北沙参、麦冬补气养阴;郁金、瓜蒌壳、竹茹、半夏、薤白、枳壳、陈皮燥湿化痰,行气导滞,开胸散结;知母、黄连清热泻火除烦;丹参、赤芍、三七活血化瘀通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乃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炒枣仁养心安神敛汗;桑寄生滋补肝肾。服药5剂后,气顺,气短、胸闷痛、心悸已不著,服药9剂,口干及烦除,头晕、惊悸、烘汗与腰痛未再出现,睡眠明显好转。

验案3 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瘀互结

朱某,男,42岁,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干部。2008年7月26日初诊。

病史:胸闷胀痛半年余,加重1周。在州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行有关检查,提示为前壁下壁心肌缺血,有高脂血症史11年,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曾服多种西药(不详)仅有微效。

现症:左胸闷胀痛,兼有胸部常有压榨感,以上每因劳累、饮酒加重,有时走100~200米即出现头晕,气短,乏力,口干,心烦,眠差时甚,面、唇、舌质发黯,舌质红,苔薄垢而腻,脉细涩。

辨治:证属气阴两虚,胸阳不振,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法当补气养阴,开胸散结,豁痰化瘀。冠心通舒汤加减治之。

处方:太子参、炒枣仁各30g,麦冬、赤芍、丹参、郁金、橘红各15g,葛根、薤白各20g,瓜蒌壳、半夏、川芎、红花各10g,三七末(冲服)6g,炙甘草3g。

服上方30剂,精神大振,左胸闷胀痛及压榨感明显好转,烦除眠佳,诸症俱减,时头部有沉闷感。将上方太子参改为西洋参10g,加菊花10g、荷叶15g、草决明20g,三七末加量至6g。续服30剂,诸症基本消失。心电图复检:T波由倒置转为低平,ST段由明显压低转为轻度压低。TG由7降低至1.89,为近些年来的最低值。停汤药,以上方5倍剂量按法研为极细末之散剂,装瓶密贮。每次6g,一日3次,饭后半小时以白开水送服。

按语 症见胸闷胀痛,兼有胸部常有压榨感,劳累、饮酒加重,面唇舌质发黯,乃气滞血瘀使然;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气血精微不能达于四末,故见头晕、气短、乏力;气滞血瘀,瘀久化热伤阴,则口干、舌质红;热扰心神则心烦、眠差;脉细涩为气滞血瘀之征。药用太子参、麦冬补气养阴,生津润肺;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橘红、瓜蒌壳、半夏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开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丹参、赤芍、川芎、红花、三七活血化瘀通脉;炒枣仁养心安神;葛根解肌生津;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服上药月余,精神大振,左胸闷胀痛及压榨感明显好转,烦除眠佳,诸症俱减。因时头部有沉闷感,虑及气阴两虚,肝火上攻于头目,故上方太子参更为西洋参补气养阴,因西洋参具有补益元气之功,加菊花、荷叶、草决明疏散风热平抑肝阳。三七倍量,以奏活血化瘀之功。又服药一月,取得心电图复检示T波由倒置转为低平,ST段由明显压低转为轻度压低,TG由7降低至1.89的满意疗效。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心绞痛【验案辑要】

乔某,男,71岁,乌鲁木齐市某中学退休老师。2011年12月13日初诊。

病史:反复胸闷、胸痛、气短10余年,加重1月余。经某省级医院多普勒心脏彩超检查示: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壁瘤形成,左心扩大,左心房血栓?左室功能减退。CT示:多发性脑梗,脑萎缩,颈总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经友人介绍来李老处就诊。

现症:面色微黯,形体瘦削,眼眶及颧部深陷,呈大肉陷脱状,头晕,烦躁,声低气怯,口干渴,喜冷饮,心悸怔忡,心率98次/分,胸闷痛有压榨感,盗汗,每周有2~3个夜间,熟睡中胸闷痛、气憋醒,须坐起,纳甚差,不思食,便秘,舌紫黯,苔薄黄,脉细濡数。

辨治:胸痹心痛,证属气阴两虚,胸阳不振,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法当补气养阴,开胸散结,豁痰化瘀。方予冠心通舒汤加减治之。

处方:西洋参、郁金、半夏各10g,麦冬、赤芍、丹参、陈皮、川芎、红花各15g,瓜蒌壳12g,葛根20g,生地黄25g,柏子仁、薤白各30g,炙甘草6g。

2月3日二诊:服上方7剂,心悸及夜间憋醒消失,口干渴、心烦稍减,食欲及精神明显好转,走路下肢已有力。上方加知母、白薇各15g,百合30g,枳壳各10g,生姜0.5g。

服上方后,胸闷痛及夜间盗汗消失,曾因要事停药,夜间胸闷痛、憋醒又作,次日开始不间断服药,夜寐佳,再无胸闷痛憋醒之情况。连续服药21剂,诸症消失,心率76次/分。嘱坚持天王补心丹、通心络胶囊常量服用,以资巩固疗效。【按语】

患者执教数十年,爱岗敬业,桃李天下,积劳成疾,因罹多种心脑血管疾患。李老据脉证认定,病久元气及真阴俱伤,以致大肉陷脱,形销骨立,胸阳不振,病久入络,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故遣用西洋参、麦冬气阴双补;瓜蒌壳、薤白、半夏、陈皮开胸化痰散结;郁金疏郁化热痰功著;赤芍、丹参、川芎、红花、葛根活血化瘀,祛心脉之瘀滞尤佳;生地黄养阴补肾,对远年之疾尤宜,且尚有“除血痹”之功;柏子仁养心宁神安眠,仅服7剂即获显效,心悸及夜间憋醒消失。二诊加知母、白薇、百合、枳壳、生姜(微量),旨在增强养阴清热,宁心安胃,以冀整体调整,诸症若失。冠心病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验案辑要】

李某,女,50岁,吉木萨尔县北庭乡农民。2009年6月9日初诊。

病史:左胸闷痛、心悸、气短1月余,5月7日突然以上症状加剧,急送某省级医院检为“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心绞痛”。经治疗半个月好转出院,即来李老处就治。

现症:左胸闷胀痛每日发作6~8次不等,有时夜间气憋醒来,心悸怔忡较甚,心率可达102次/分,症兼头晕目花,口干心烦,渴喜冷饮,多汗,时纳稍差,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2006年曾行脑CT检查示:散在小灶性脑腔梗。

辨治:证属气阴两虚,胸阳不振,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法当补气养阴,开胸散结,豁痰化瘀。方予冠心通舒汤、参麦饮、小陷胸汤合剂化裁。

处方:西洋参、半夏各10g,麦冬、赤芍、丹参、全瓜蒌、陈皮、川芎、红花各15g,柏子仁、薤白各30g,黄连、三七末(冲服)、全蝎、炙甘草各6g。

6月17日二诊:服上方7剂,左胸闷胀痛每日仅轻微发作1~2次不等,夜间已不再气憋醒来,心悸怔忡已很轻微,口干心烦消失,汗收,食欲及精神转佳,惟头晕时甚,上方加天麻10g、葛根20g。服上方22剂,诸症消失,停药,食疗调摄。建议内服天王补心丹、通心络胶囊,常量服用1个月,以巩固疗效。

11月21日因口腔溃疡和失眠1周来诊,谓完全停汤药3个月来,仅近1个月来偶有轻度胸闷和心悸。【按语】

本患症见左胸闷痛、心悸、气短乃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痹阻胸阳,阻滞心脉使然;心脉瘀阻,久则耗气伤阴,头晕目花,口干心烦,渴喜冷饮;热结于内,热逼汗出;热结于内,耗气伤津,故见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药用西洋参、麦冬补气养阴;瓜蒌壳、薤白、半夏、陈皮开胸散结,行气导滞;赤芍、丹参、川芎、红花、三七活血化瘀;柏子仁养心安神,对快速型心律失常甚效;全蝎搜逐经络窍隧之风痰,通络止痛功著。黄连清热燥湿泻火,《本草正义》云其“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服药1周,左胸闷胀痛、心悸显著好转,口干心烦消失,汗收,食欲及精神转佳,惟头晕时甚,故加天、葛息肝风,平肝阳,解肌退热。计服药22剂,诸症消失。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头晕、头痛最为多见症状的慢性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千金翼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足见,肝阴暗耗,肝阳偏盛,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阴亏虚,肝阳上亢,而见头痛、眩晕。【验案辑要】

韩某,男,42岁,新疆独山子市十三区东方花苑小区居民。2010年9月19日初诊。

病史:头晕痛2年余,加重半个月。血压150/110~105mmHg,在某省级医院诊为“高血压病”。

现症:兼颜面发赤,头胀,目干涩,口干舌燥,心烦,睡眠差,食纳欠佳,自幼迄今时流鼻血或鼻涕中带血,腰酸痛,有嗜酒史,舌质绛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辨治:证属阴虚内热,痰瘀互结,心肾不调,肝阳上亢。法当养阴清热,豁痰化瘀,调理心肾,平肝降逆。方予天麻钩藤饮、蒺枯百郁天麻夏术汤合酸枣仁汤化裁。

处方:天麻、川芎、半夏、白术、知母、杜仲、郁金各10g,钩藤、桑寄生、生地黄、赤芍、丹参、茯苓各15g,牡丹皮12g,百合、夏枯草、白蒺藜、炒枣仁各30g。

10月6日二诊:服上方2周诸症逐渐消失,入冬以来左腰及足微有冷感,血压130/90mmHg。上方加独活10g。

其家人因病来诊,谓其服上方30剂,血压一直正常,已无何不适感,亦未见鼻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