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经典作品中的《圣经》文体风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20:49:06

点击下载

作者:贾国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明威经典作品中的《圣经》文体风格

海明威经典作品中的《圣经》文体风格试读:

序言

我们都知道,海明威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其独特的叙事能力和具有影响力的文体风格,这是海明威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授奖辞中对他的褒述。那么海明威的这种独特文体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有评论认为是他的记者生涯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的,特别是他初入新闻业时《堪萨斯城星报》的“用小词”“写短句”“态度积极”等报训给了他很大影响。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海明威文体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他坚持不懈地反复阅读《圣经》,正如其首位传记作者菲利普·扬所记录的海明威原话“这就是我如何学习写作的——通过阅读《圣经》”。海明威的另一位传记作者卡洛斯·贝克也认为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形成与他从小阅读《圣经》有关。

但这些记录和观点如何得以证实呢?特别是如何从《圣经》文本和海明威文本中在构成文体风格的文字、句法、篇章、修辞等维度上找出两者间的共性或传承性呢?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用实例和数据来说:海明威文体风格的形成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圣经》的影响。

因而,本研究从回顾文体风格的发展史入手,借用文体学理论,从词法、句法、修辞和语篇四个维度对《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和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一个全新角度认识海明威风格的渊源。

文体风格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贺拉斯到现代德国的奥尔巴赫、英国的理奇等,他们都以详尽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阐释了文体风格对于写作、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重要性。奥尔巴赫更是独树一帜,他在《摹仿论》中以细腻的文体分析方法剖析了西方文学经典的内涵和寓意,开辟了文学批评的蹊径,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理奇在《小说文体论》中则进一步建立起了一种简捷、有效的对小说文体风格进行详尽分析的框架,规约了小说文体分析的路径,为文学文体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钦定本《圣经》作为文学文本的研究已有许多文献,但对其文体风格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圣经》文体影响西方作家文体风格的实证研究还尚未发现。同样,海明威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知名作家,国内外对他的作品,尤其是对《老人与海》的研究文献已汗牛充栋,然而,对海明威文体风格来源的研究尚未有人探讨。本研究正是从这点切入,运用理奇的文体分析理论,通过对《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文本的文体风格比较,探讨了“对当代文体风格给予巨大影响”(诺贝尔授奖辞)的海明威文体风格的渊源。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圣经》文本与海明威《老人与海》文本的文体比较,可以理清《圣经》对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西方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文体风格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以量化的数据为支撑来求证《圣经》文体对西方作家文体风格的影响力。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观察。一是可以验证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海明威文体风格渊源的争鸣;二是可以为研究《圣经》文体对其他西方作家文体影响提供研究的参照模式和方法,促进《圣经》文体影响力研究的发展;三是可以从一个侧面掌握《圣经》文体和海明威文体在遣词、造句、修辞、谋篇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为《圣经》和海明威文体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四是可以详细分析两部作品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传达基督教文化意象等方面简约文体的运用方法,为《圣经》文学和海明威文学的欣赏与批评提供一条不同的路径。

本研究运用文本对比分析、文本细读、文本互文、语料库检索与统计等文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两个文本的词法、句法、修辞格和连贯与语境四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老人与海》在文体的这四个方面都存在对《马太福音》的仿效关系,下面分别阐述。

一、词法

《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在词汇复用率、平均词长、高频词使用、实义词使用、词类搭配使用、人称代词用法、介词及搭配用法等诸多方面趋于一致,这里以前三项为例作一简述,其他详见第3章。第一,词汇复用率较高高度趋同。《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各有大约2.7万词次,其词汇的复用率统计结果分别是7.58%和9.42%,即两个文本总词汇中有近十分之一的高频词汇是反复使用了它们的不同义项,充分发挥了高频词语义丰富、使用灵活、搭配多样等特点,使文学文本的表现力呈现出丰富的语言色彩。第二,词汇平均词长完全一致。两个文本全部词汇的平均词长是4个字母,这表明两个文本都趋向于使用字母相对较少的简易词汇以增加易读性,也便于被更广泛的读者群所接受。第三,高频词使用率基本一致。以两个文本的前10个高频词为例,其中有7个是完全相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者用词上具有一致性,也或称为海明威对《圣经》在词汇的使用上具有模仿性。

二、句法

《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在平均句长、基本句型、多样句型、特殊句型等的运用方面都趋于一致。这里也简述前三例,其他见第4章。第一,从统计数据来看,两个文本的平均句长只有14个单词,这在英文句式中属短句结构,读上去简单易懂,不会造成阅读理解困难。第二,基本句型结构使用趋同。两个文本中大部分句子均采用“主+谓+宾/状”的简单句句式,结构清晰,句义突出,易于理解。第三,多样句型使用趋于一致。两个文本虽以简易的主谓结构为主,但在必要之处也使用了并列句、复合句、并列复合句,甚至其他特殊结构如末重句、倒装句、省略句、虚拟句等不同句式,以表达复杂、抽象的概念。这一方面满足了特殊情景用结构复杂的句式加以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文本更呈现出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修辞格

《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在明喻、隐喻、排比、重复、头韵、拟人、象征等修辞格运用方面趋于一致。下面仍以前三项为例作一简述,其他详见第5章。第一,两个文本中明喻和隐喻使用的格式基本相同,如前者的文本中将圣灵比作和平鸽、将耶稣比作圣洁的血等;后者的文本中将老人的眼睛比作大海、将年龄比作唤醒钟等。这些比喻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语言感染力和表现力。第二,两个文本中排比辞格的使用趋同。这形成了结构整齐、节奏悠扬、语气强烈的句式,起到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如《老人与海》中“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结构无论在格式、音韵、意义上都留给读者美的感受。第三,重复辞格在两个文本中的运用也呈现出一致性,比如《马太福音》中描写三贤士拜望初生耶稣时就使用了重复辞格,如“they rejoiced with exceeding great joy”,用以表达三贤士前来膜拜耶稣时那种欣喜和激动的心情。

四、连贯与语境

连贯与语境分为两个方面。在连贯方面,两个文本在连贯中的交叉照应与连接手段应用上趋于一致,例如,两个文本在交叉照应中都频繁使用确定式指示代词、替代词、重复词等,在连接手段中大量使用并列连词和主从连词,使文本表达流畅、通顺、合乎逻辑。在语境方面,两个文本均在叙事视角、情景语体变化和作者隐含态度表达三个方面具有类似的特点。例如,两个文本均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叉转换的叙事方式。两个文本中人物在不同情景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语体变化,如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等的交叉使用。两个文本的作者隐含态度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将与人为善的意念或顽强拼搏的精神用直白、简约的语言进行表达,它或是显性的直接训诫,或是隐性的间接比喻,二者都将作者的隐含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细节见第6章。

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研究切入点创新。海明威的简约风格已为学界所认可,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但是其成因一直无人问津。本研究从这点出发,通过《圣经》文本与海明威文本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以实例和统计数据作为支撑,对其文体风格之渊源进行了实证性探讨。这可以增加海明威研究新的维度。其次,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以文体分析、文本细读、文本互文等文学研究方法为主,也将语言学研究方法中的语料库检索、统计等方法应用于文学文体研究当中,使研究的结果更加量化、更具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直觉判断的研究倾向,为比较文学研究增加一个新的途径。最后,研究范式创新。文学文体分析嵌入语言学方法的研究范式在国内是一种新的研究探索,特别是对《圣经》与著名作家作品的文体对比分析也是新的尝试,这种范式可为继续探讨《圣经》作为文学文本在文体上对西方文学巨匠,如莎士比亚、劳伦斯、麦尔维尔、福克纳等的文体影响提供研究范式的参考。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尚有继续探讨的余地,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挖掘,如广度上应增加《圣经》及海明威作品的其他文本,深度上应研究更多词类、句型与内容的关系、修辞格的字面意义与潜在意义,连贯与语境应从宏观语篇视角观察文本整体的结构及与其他语篇的关系等。诚然,最为理想的境界是以探讨文体风格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在奥尔巴赫《摹仿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语料库语言学精确数据统计的方法为以文学文体分析为主的文学批评增加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总之,通过词法、句法、修辞格和连贯与语境四个方面的详细比较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那就是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很有可能是源于《圣经》的,换言之,《圣经》文本在文体方面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海明威,促使他形成其如《圣经》般简约的风格。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海明威研究学界多年来对其风格渊源的主观推断,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海明威自己所言,“我是这样学习写作的——通过阅读《圣经》。”希望后续研究的成果能够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的结论,为海明威学术研究的深化与繁荣作出贡献。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985”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海明威创作研究——文体风格之渊源”(批准编号2011N002)的资助。第1章绪论

本章包括“选题缘起”,讨论选题最初选择研究本问题的原始思路;“选题依据”,讨论展开本项研究所依据的理论;“研究问题”,提出本研究的三个重点问题;“研究理论框架”详述了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阐释用于本研究的定性、定量、统计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提出本研究在三个方面可为文学文体研究和文学批评作出的创新贡献。下面分节阐述。1.1 选题缘起

本研究选题“海明威经典作品中的圣经文体风格——《马太福音》与《老人与海》比较研究”缘于海明威作品选读教学、圣经文本的阅读、海明威传记如《海明威全传——创造“硬汉”的“上帝”》[1][2][3]《海明威: 作家皆艺术家》《海明威——生活之叙》等主要作品阅读的需要,其中最为重要的动因是在作者开设了大学高年级英文选修课程“海明威原著阅读”后的教学及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作者对于海明威小说以极其简约的文体风格在小说中自如地阐释人生、社会、伦理、宗教等重大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脑海中时常会泛起这样的问题:海明威是如何用这种简约的文体风格在作品中表现与阐释这些重大主题的呢?海明威是通过什么方式学到这种简约风格的呢?海明威是受到什么人或什么作品的影响才构筑起如此独特的风格呢?对于作家风格的理解与掌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所读作品的主题及含义吗?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作者的脑海中,促使作者去进行更多的阅读和研究,也萌生将这些问题理出清晰眉目的最初想法。[4]

从文献上看,海明威风格形成的评论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他出身记者所受的训练,特别是他初入记者职业时所接受的《堪萨斯城星报》给其记者们的新闻报道原则,即“用短句子。用短的首段落。用[5]鲜活的英语。要积极正面,而非消极负面”。这一直为海明威所铭记,以至于后来几次回忆起来他都说从未忘记,任何人只要遵循这些[6]原则,一定能写出好东西来。但更多的海明威评论家们则认为,他的文体风格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圣经》的影响,如海明威传记作家菲立普·扬(Philip Young)就记录道,“这就是我如何学习写作[7]的——通过阅读《圣经》。”海明威另一重要传记作家卡洛斯·贝克(Carlos Baker)也认为《圣经》对海明威的风格形成起到直接作用。海明威所说的《圣经》指的是英王钦定本《圣经》,也就是英文[8]缩写的KJV Bible。由于海明威在许多作品中,特别是《老人与海》中隐喻了《圣经》人物与事件,教学中时有对KJV福音书章节的讲解,特别是与《老人与海》相关的章节。基于这样的背景,作者逐步萌发出对《圣经》福音书文本与海明威《老人与海》文本进行细读和比较的想法,以便能从学术研究角度厘清学界一直争鸣的海明威风格之源,为海明威学术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正如大家所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授予海明威文学奖的主要原因[9]是他对当代文体风格的影响。这也就是说海明威获奖与其他作家不同的一点就是他在文体风格方面作出的贡献。授奖辞中特别对海明威创作中的叙事技巧和文体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在谈论他的作品时,除了这些关键因素外,我们不应忘记他的叙事技巧。一个短小的故事经过他反复推敲,精心剪裁,以简明的语言、精致的构想使人们一下子就被他的作品抓住,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在这种时候,他的艺术风格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老人[10]与海》正是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

这是对海明威体现在《老人与海》小说中叙事技巧的肯定,其中特别提及了海明威运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对构成故事的素材进行选择、修改、提炼,并以简单明了的文字把作品的主题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授奖辞中还对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也给予了特别的褒扬。“作为一个时代文体风格的伟大创造者,海明威在25年来的欧美叙事中有着重要地位。他能十分熟练地再现口语的色彩、音调、意义、情感等方面的细微差别,甚至思维呆滞、情感激动时的停顿也能微妙地表现出来。他的叙述有时听起来像是无所谓的聊天,但只有明白他的方法,才会发现这些谈话绝非漫不经心,他喜欢把思索留给读者。他的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对话的生动和语言的交锋上,容易模仿,但[11]却很难掌握。”

从授奖辞的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向被认为对获奖者给予客观评价的诺贝尔奖授奖辞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赞扬海明威在小说文体风格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这在对其他获文学奖作家的评价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认为,对于海明威来说,除叙事技巧外,文体风格的独特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成就,以及这种成就对英美及世界其他国家作家的文体风格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既是对作家本人创作中文体风格的肯定,也是对作家这种成就对世界其他作家创作的影响的肯定。

作者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理由为切入点,加之历年来批评家们[12]对海明威文体风格的肯定性评价,对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进行了特别研究,尤其是探讨了这种风格的来源。这对深入理解他的作品、对理解他的文体风格的形成、理解其对当代文体风格的影响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的意义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概括。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圣经》文本与海明威文本的文体对比,可以从理论上厘清《圣经》对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西方作家文学创作中文体影响的力度与深度,从而以相对准确的数据证明《圣经》在文体风格方面对作家的影响力。这类研究从目前文献来看还没有相关的成果,因而在《圣经》研究的理论建设上应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为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从海明威学术研究角度讲,对其文体风格渊源的探究也是对海明威学术研究的贡献。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该研究可以验证海明威研究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海明威文体风格渊源的争鸣,即部分学者认为其风格受新闻从业影响,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文体风格主要源于《圣经》。其次,该研究可以透彻了解海明威简约风格的确切含义,即海明威之简约具体表现在遣词、造句、修饰、谋篇等方面是如何运用的,为海明威学术研究增添新视角;再次,该研究还可以详细分析简约文体在其小说中是如何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等,为海明威文学欣赏和批评提供一条新的途径。1.2 选题依据

从文献来看,文学文体风格的研究本身就是文学研究范畴中重要的一环。文学文体风格研究的方法呈现出多样性,这里仅举几个较为[13]著名学者的典型论述为例,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14]古罗马的贺拉斯(Horace)、现代德国的奥尔巴赫[15][16](Auerbach)、当代英国的理奇(Leech)、我国文体学研究学者王佐良、申丹等的论述。

第一,亚里士多德在其共26章的文艺理论专著《诗学》中,用了4章的篇幅讨论了言词、词汇使用、风格等文体方面的问题,这足以体现其重要性。下面选其中部分章节为例加以说明。“言词,概括地说,包括下列各部分:简单音、音缀、连接词、[17]名词、动词、词形变化、语句。”

以上是第20章中的一段,亚里士多德详细阐述了文体风格中词汇的分类和使用、语句的意义和在不同文学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及所产生的效果。“名词有两种,即简单名词和双字复合名词。……字分普通字、借[18]用字、隐喻字、装饰字、新创字、衍体字、缩体字、变体字。”

在第21章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讨论了实体词名词的用法和各种“字”的含义及用法,因为名词是实义词,是写作或创作中的主干词汇,这种详尽的分析为写作或文学创作提供了词汇用法的参考。“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但平淡无奇,克勒俄丰和斯涅罗斯的诗风即是如此。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平凡;所谓奇字,指借用字、隐喻字、衍体字以及[19]其他一切不普通的字。”

在第22章中,亚里士多德辩证地阐述了如何使用普通字与深奥字会使文体风格既能够通俗明晰,又能够高雅不凡。“现在讨论用叙述体和‘韵文’来摹仿的艺术。显然,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才能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20]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在第23章中,亚里士多德借用史诗对文学叙述的方式、选材、情节安排等作详尽的描述,特别是从叙事和文体角度探讨了素材的取舍,以及其可能产生的效果,这对文学创作中文体的铺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显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如上论述,让我们看到文体在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阐释、批评中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些论述中提到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是《圣经》文本与海明威文本中清晰可见的,比如使用通俗的词汇、简易的结构、典雅的修辞等。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另一名著《修辞学》的第三卷中用了12章的篇幅讨论了散文的文体风格,他从用词、比喻、描写、格[21]律、句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使散文风格的美明晰化,并用了大量例证说明“求其适合”。在讲到风格与题材的关系时,他还指出,[22]“风格如果能表现情感和性格,又和题材相适应,就是适合的。”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风格”应当体现出“适合”性,对于大事、小事的叙述上要把握好一个“度”,即要符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第二,古罗马的贺拉斯也对文体做过专门的论述,他在《诗艺》中对文体是这样论述的。“你们从事写作的人,在选材的时候,务必选你们力能胜任的题材,多多斟酌一下哪些是掮得起来的,哪些是掮不起来的。假如你选择的事件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自然就会文辞流畅,条理分明。谈到条理,它的优点和美就在于作者在写作预定要写的诗篇的时候能说此时此地应该说的话,把不需要说的话暂时搁一搁不要说,要有所取[23]舍。”

贺拉斯的这些论述是对亚里士多德阐释的补充,且更加直白地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选材与文体的关系,选材要适当,要因作者而异、因读者而异,要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说适当的话,要舍得割爱,要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要能把常用字安排出新奇的意义来。这些都是文学文体细化铺陈的精确论述,对文体分析大有裨益。

第三,德国著名学者奥尔巴赫是文学文体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在《摹仿论》中以文体分析的方法所形成的文学批评模式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独领风骚近半个世纪,成为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佳话,至今仍是许多批评家们所仿照的样例。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主要采用对文学文本的文体进行详细分析的方法来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揭示语言表现力与文学表现力间的关系。奥尔巴赫最主要的方法是,“采用文体分析的手法,对原作语言的问题极为关注,从而把握住了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的精髓。……他从措辞、语法、句法、文体出发,以具体的文本选段作为样本,对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的文体特征进行个案分析,并将特定文学对现实的再现置入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研究。……他侧重艺术家如何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来表现一[24]个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的现实的本质。”[25]

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萨义德特别为此书英译本出版五十周年撰写了长篇导读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批评著作多如牛毛,但大多昙花一现,论影响几近于无。只有极少数流传至今,其魅力持[26][27]久不衰。《摹仿论》即是其中的一种。”批评家韦勒克对《摹仿论》的评价也很积极,他认为“该著作成功地将文学、文体学、观念史与社会史、学术史与艺术趣味史、历史想象史与当代认识史结合在[28]一起。”显然,奥尔巴赫的《摹仿论》是一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功案例。这也说明从文体分析的角度切入做出全新的解读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可以拓展出崭新的思路。

第四,理奇可谓当代文学文体分析的专家,他的《英诗语言学分析指南》(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和与肖特(Short)合著的《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两部著作奠定了他在文学文体分析与阐释领域的地位。特别是《小说文体论》一书是其小说文体分析的代表作。该著作“打破了文学文体学重诗歌、轻小说[29]的传统,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具有开创意义”。他所提出的词法特征、句法特征、修辞特征和连贯与语境特征这四大小说文体分析途径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明确、最具可操作性的小说文体分析模型,被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广泛采用来分析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本研究即以此理论模型作为指导,对如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第五,中国老一辈学者王佐良先生和丁往道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英语文体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文体分析就是研究语言的方法。我们对一个作家或作品的语言风格,只要稍加注意,应可得到一个大体的印象。但在进行文体分析的时候,不能全凭印象,而要找出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特点。风格正是[30]由作品中比较普遍的或占优势的某些语言现象和特点形成的。”

这说明文体分析语言现象和特点对于研究作家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仅满足于凭主观判断获得一个粗浅的印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体分析。文体分析要通过一定的有效方法,能够从作品中发现语言使用上一些有说服力的、有特色的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特点来分析,从而归纳出一位作家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体风格。

第六,当代学者申丹对叙事学与文体学之间的互补性做了深入研[31]究,其成果体现在专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当中。申丹在书中探讨了叙事学中权威著作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和理奇的《小说文体论》,认为两者虽然关注点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但在具体的小说文本分析中是可以从宏观叙事结构与微观的遣词造句中通过方法上的相互借鉴与补充而取得理想的分析效果。申丹继而用这种互补的方法对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做深入分析。申丹总结说,“通过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结构技巧的‘话语’和作为遣词造句的‘文体’之间的互补性,有更多的人会努力综合采用叙事学和文体学的方法,对文字叙事作品的形式技巧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解读。”[32]

这说明作为结构使用的“话语”和作为遣词造句使用的“文体”之间在一定语境下是相互补充的,这会使读者对叙事学和文体学的方法加以总结,从叙事形式和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诠释,以能全面解读一个作家作品的结构和文体方法。

以上文献表明,文学文体风格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都指出了文学文体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以丰富的例证详细探讨了如何从文体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这部著作也成为一部意韵独特、视角全新的文学批评著作。我国学者也从文体分析的具体方法、文体与叙事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说,文学文体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作家的文体的细致分析,是可以判断出作品的创作风格来的。通过对作家风格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作品的内涵、寓意、美学价值等,从而对作品做出全面的解读、评价和欣赏。

因此,当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足以“对当代文体风格产生巨大影

[33]响”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认真地来探讨这种风格的渊源。这种探讨一方面是为海明威学术研究增加共识做出一定贡献;另一方面,理清海明威文体的渊源对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小说文体与小说中的基督教文化意象、深化文学鉴赏也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同时,如果能揭示《圣经》文体对海明威的文体的影响,也可以类推《圣经》作为西方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对其他英美作家文体风格的影响,进而可以进行相关作家间的文体比较研究,拓展研究的范围,增加文学批评的内涵,增添读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文体美学意识。

本研究将海明威文本与钦定本《圣经·新约》做比较研究,以探索其风格之渊源,主要因为:第一,根据海明威传记评述所述,“海明威出生在一个基督教氛围非常浓郁的家庭,从小受到《圣经》文化的熏陶,阅读与朗诵《圣经》文本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他对《圣经》内容非常熟悉。因而《圣经》文体风格对他的写作影响应是潜移[34]默化的。”第二,著名的海明威传记作家菲立普·杨在其著作《欧内斯特·海明威:重新思考》中就记录到海明威自己所言“我是这样[35]学习写作的——通过阅读《圣经》。”第三,其他海明威研究专家也认为,“海明威的叙事与文体有《圣经》的影子。在巴黎,他不仅博览了古今文学名著,而且反复研读了《圣经》,这可以从他在‘莎[36]士比亚公司’的借书单上得到佐证。”他把海明威的文笔“同英语的《新约》,特别是同《使徒行传》中若干叙事段落的文笔做了比较,[37]发现在文体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第四,从作者阅读《圣经》文本与阅读海明威文本的感受来看,他小说的文体风格与《圣经》颇有相似之处。

虽然从文献中和作者实际阅读与教学中可以肯定,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与《圣经》风格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专家们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大多为直观性感受,需要进一步从词汇选用、句子构造、辞格呈递、篇章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用细读方法和统计数据对海明威的风格渊源加以验证和诠释。1.3 研究问题

基于对文体风格定义和学者们对于海明威风格源于《圣经》的基本论述,本研究重点放在《马太福音》的文体风格、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文体风格和《马太福音》与《老人与海》之间的关系上,三个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研究问题一:《马太福音》文体风格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研究问题二:《老人与海》文体风格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研究问题三:《马太福音》与《老人与海》文体风格之间是否存在模仿关系?如果存在,这种模仿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通过自建的《圣经》文本与海明威作品文本语料库进行系统分析,主要根据理奇文体分析模型重点考察两个文本词汇的选用、句法的差异、修辞格的使用和语篇层次的连贯与语境四个方面。鉴于文献所述,海明威的风格形成与钦定本《圣经·新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本研究以《圣经·新约》第一书《马太福音》和海明威的经典代表作品《老人与海》为例,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它们包括两个文本的词法方面的比较,如名词的种类、名词在上下文中的意义、特[38]殊名词的文学含义等;动词的种类、动词的形容意象等;句法方面的比较,如英文句法结构中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并列复合句四种基本类型的比较、特殊句型的比较等;修辞格运用方面的比较,包括明喻、隐喻、排比、重复、拟人、象征等;语篇连贯与语境方面的比较,包括替代语的使用、连接语的使用、作者隐含态度的表达等。通过这四个方面多层次的比较研究,我们就能够看出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在多大程度上与《圣经·新约》风格一致,从而可以推论海明威是否承袭了《圣经》的文体风格,或在哪个方面有所承袭及其原因。

作者选择《马太福音》与《老人与海》两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有如下六方面的原因。第一,两个文本的文学性强、故事完整、文体特色突出。第二,从文学文本的成就来看,两个文本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第三,从文本叙事角度来看,两个文本都比较一致,都是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线,穿插有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包括引语的使用方式,如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等。第四,从文本语料的长度来[39]看,两个文本各约2.5万的词汇总量非常相近,有利于进行对比研究。第五,《老人与海》中若干基督教文化意念与《圣经·新约》在内[40]容上有很高的相关度。第六,《马太福音》是《圣经·新约》的第1章,是海明威反复阅读的一章,他对文本熟悉度大,因而对其影响相对更大。1.4 研究理论框架1.4.1 文体分析概述

本研究采用著名文体学家理奇(Leech)和肖特(Short)在《小[41]说文体论》一书中提出的文体分析模型。理奇和肖特是著名的英国文体学家,他们合著的《小说文体论》“是一本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西方文学文体学的经典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打破了文学文体学重诗歌、轻小说的传统,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具有[42]开创意义”。

本研究主要从《小说文体论》提出的小说文体分析模型的四个维度对《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的文本进行分析。这四个维度是词法维度(Lexical categories)、句法维度(Grammatical categories)、修辞格维度(Figures of speech)和连贯与语境维度[43](Cohesion and context)。这四个维度在分析中还会深入其中,详细探讨它们的分支,如词法维度中会具体比较两个文本中名词、动词等实义词用法和介词及介词短语等虚词用法。句法维度会深入到一般句型和特殊句型当中。修辞格维度将对比两个文本在比喻格、排比格、拟人格、象征格等不同辞格中使用的细节。连贯与语境维度关注语篇中照应关系和语境的关系。1.4.2 文体分析理论框架《小说文体论》一书的主要章节有第一章文体与选择(Style and Choice),第二章文体、文本和频度(Style,Text and Frequency),第三章分析方法与样例(A Method of Analysis and Some Examples),第四章文体层次(Levels of Style),第五章语言与小说领域(Language and the Fictional World),第六章关注文体(Mind Style),第七章文体修辞(The Rhetoric of Text),第八章语篇和语篇情境(Discourse and Discourse Situation),第九章小说中的对话(Conversation in the Novel),第十章话语与思想呈递(Speech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共十个章节,其中以第二章至第八章为主提出的文体分析模型重点从语义层面、语法层面、修辞层面和语篇层面四个方面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其路径如果我们用图示来解析的话可见图1.1。在该图中,词法(语义层面)、句法(语法层面)、修辞格(修辞层面)、连贯与语境(语篇层面)四个维度呈循环状态,即先从词法维度起步分析,厘清语言组成的最小单位的结构,为下一步分析打好基础。进而扩展到句法维度,扩大语言分析的单位,将构成语篇的二级语言单位中各类句子类型和结构条分缕析,比如句子类型、句子复杂程度、各种从句的类型、从句结构等,同时还要找出不合规则的特殊结构的句子,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可达到的效果,为充分理解文体和文体所表达的文学意义进一步夯实基础。第三个分析的层次是修辞格维度,仔细检索文本中修饰语言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比喻类、排比类、拟人类、象征类等,分析各类是如何修饰语言的,其效果如何等。第四个层次是连贯与语境维度,涵盖连贯中表示文本内部关系的句子之间逻辑、句间照应、交叉引用等,也包括语境中的叙事角度的切换、连接词语的使用及效果和作者所持态度在作品中的反映等。[44]图1.1:基于理奇与肖特文体分析模式理论框架

这四个维度中,词法维度与句法维度属于基础维度,或称语义层次维度,是文学文本分析的前提,修辞格维度和连贯与语境维度属于高级维度,或称语篇层次维度,是解决文本的美学价值和文本整体性及对外交流性的维度,因而显得更加重要。但四个维度又是一个整体,是由基础到高级的逐级过渡性分析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只有把四个维度的分析全部做到位,文学文体分析才比较完整。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文学文体学的终级指向,它应是“阐释语言形式与美学效果或主题意义之关系的学派,……旨在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的”[45]。因而该图中三角形框架表示将文体分析的四个维度综合连接在一起,以语篇层次分析为基座,以一个整体形式突破单纯地关注语言现象而与文学阐释紧密结合,抽象出基于文体诠释的文学意义。1.5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方法、互文方法和语言学研究中语料库检索与统计方法。这三种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互有交叉。作者在文本细读中也用互文方法思考问题,互文时也从文本的细微之处着眼,考虑问题间的互为映衬关系。细读与互文的基础是以语料库方法下产生的文本数据为支撑。三种基本研究方法的交相辉映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1.5.1 文本细读方法

文本细读方法一般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它强调文本内部语言、语义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文本结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关系。文本细读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文本内部的语义和结构对意义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而不主张引入作者[46]生平、心理、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来帮助解读文本”。

文本细读在类型上大约分为两类,一是把阅读文本作为理解的核心,强调要“关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关注语言在普通层面和修辞层[47]面的意义”。这样的细读更常用的方法一是对作品的“意象”或“隐喻”做出挖掘,对它们的指向进行分析和解读;二是把文本的内部结构所体现的意义作为关注的焦点,作为分析的主要指向,因此,这种注重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方法“是探讨文本内的含混、反讽、悖[48]论、张力等矛盾关系,并由此提示作品主题”。

总之,文本细读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确立文本的主体性,从而对作品进行一种‘内部研究’。这个研究方法主要专注于文本内[49]部的语言和结构,强调意义存在于文本内容”。

在抓住文本细读的要义后,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仔细研读《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两文本的词汇使用、句子类型与结构、修辞格运用和语篇层次的连贯与语境四个方面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以便发现两个文本在文体上的差异,探索两个文本间存在的承接关系。在更宏观的层面,也通过仔细分析文本的内容与结构,解析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文学与宗教含义。1.5.2 文本互文方法

文本互文方法(也称互文性)一般“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一,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transtexuality);二,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50]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一般称作intertexuality)”。从互文视角探讨文学阅读与批评的研究是指将文学阅读与批评从只注重作品与作者的传统研究转向“把文学文本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51]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与各类文本自由的批评语境中”。

从历史上看,对互文性有过论述或影响的有俄国的巴赫金、法国的列维·施特劳斯和罗兰·巴特、美国的布卢姆等。他们或从“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的交织、渗透与对话的结果”或者“采用互文性建构方法,依据符号学的任意性理论,从神话、艺术和社会发展中,看到了原始思维的异质性、[52]多元性、封闭性”。

显然,互文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叙述的空间,阅读与写作均可利用其探讨某一文本内部各因素间的关联或某一文本与另一文本间的对话,同时它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吸收、一种效仿或一种批评活动。本研究更多采用后者,即力图通过互文性探索《马太福音》与《老人与海》间是否在文体模式、表达内容、宗教意念等方面存在互文关联。如果存在,这种互文关系具体是体现在哪些方面的。1.5.3 语料库检索方法

语料库研究方法是语料库语言学用于对语言进行基于数据的、系统研究的方法。语料库研究方法一般首先要建立起研究使用的语料库。语料库是被“作为语言研究或教学所用的,它的语料存储不同于图书馆或文本档案库,它存储的文本有标识,可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调用,[53]为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提供数据源”。通过一定的语料库,研究者即可将语料库中经过标注的语言进行系统的统计与分析,从而找到语言使用的共性或特性。语料库研究方法是通过一定的软件对成熟语料中的语料分析和解读,归纳出有大量样本支撑的结论。

语料库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当中,逐渐成为研究者们青睐的研究方法之一。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圣经》文本与[54]海明威作品文本两大语料库,并对语料库中大部分语料,包括《马太福音》和《老人与海》进行了词性标注。标注使用的是英国兰[55]开斯特大学的CLAWS标注系统,具体语料标注文本以词为单位竖排(样例见附录C)。标注过的语料库就可以进行其文体方面的定量统计与分析了,比如以词汇语义层面为例,可以分析某类词的出现频率、复现频率、高频词、关键词、词类分布等。本研究对语料库进行检索的工具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料库检索软件[56][57]WordSmith4。本研究使用的参照语料库是美国的布朗语料库、[58][59]美国国家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这些公共语料库主要用于本语料库文本需要与其他语料库文本的对比说明,以参照说明本语料库中语料的共性或特性。1.6 研究创新“海明威风格”已是学界认可的文体风格,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且对世界范围内的作家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影响。但是他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至今国内外没有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本研究希望从这点出发在如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研究领域创新。《圣经》文体对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西方作家的文体影响研究一直是极少人关注的领域,特别是基于语言学方法的文本文体比较研究还没发现研究成果,因而这个研究可以增加该学术领域的新知。

第二,研究切入点创新。文献表明,海明威简约风格的来源是一个尚未有学者探索的领域,因此,本研究从这点切入,通过《圣经》文本与海明威文本词法、句法、修辞格、连贯与语境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以数据作为支撑对其文体风格之渊源进行探讨。这可以增加海明威研究新的维度,能对这一问题赋予一个较新的诠释,这在国内外的海明威学术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国内外《圣经》与文学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批评与阐释、[60]叙事学、影响论、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目前尚未发现集中研究《圣经》文体对作家创作影响的研究,更没有《圣经》文本与作家文本进行基于语料库的文体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蕴含一定的创新意义。

第三,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既以文体分析、文本细读、互文等文学研究方法为主,也将语言学研究的语料库检索、统计等方法应用于文学文体研究当中,力争能够诠释出《老人与海》中的宗教意象、宗教隐喻等与基督教文化和传统相关的主题意念,也是从文体切入诠释这部经典的新尝试,使研究的结果更加量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推断性研究倾向,为比较文学研究增加一个新的途径。

第四,研究范式创新。文学文体分析嵌入语言学方法的研究范式在国内是一种新的研究模式,特别是对《圣经》与著名作家作品的文体比较分析也是新的尝试,这种范式可为继续探讨《圣经》作为文学文本在文体上对西方其他作家如劳伦斯、福克纳等文体影响提供研究范式参考,扩大文体影响研究的范围。如果本研究所得的数据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供证据,海明威文体风格的形成确实深受《圣经》的影

[61]响,那我们可以间接阐释并进一步佐证《圣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的重大意义,至少从文学文体上讲,它对其他作家的影响是准确无误的。这也会增加学界对《圣经》文体研究的认知。

本研究虽有一定创新,但也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向前迈进,是为学术研究增加共识迈出的跬步。如果能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就已达目的。1.7 小结

本章从选题缘起、选题依据、研究问题、研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六个方面简要地陈述了该研究选题的原始出处,即如何想到要对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进行探源。这是通过作者早先阅读海明威传和近期开设的海明威原著阅读课程获得的灵感,同时也是作者对其小词短句的文体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所致。接着在选题依据中主要分析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尔巴赫、理奇、王佐良、申丹等关于文体方面的论述,他们通过有理有据的阐述与分析不但说明文体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部分,还为文体研究设立了科学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为文体学研究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这样的分析与论述也证明本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第三个方面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即《马太福音》文体风格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老人与海》文体风格的显著特点是什么、《马太福音》与《老人与海》文体风格之间是否存在模仿关系,如果存在,这种模仿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的重点是第三个问题,即努力探究《圣经》作为文学文本在文体方面对海明威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第四个方面研究理论框架,重点介绍了理奇和肖特提出的小说文体分析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样板。第五个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写到了本研究使用的文本细读、互文性和语料库语言学三种研究方法以及文学研究方法与语言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第六个方面提到了本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切入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四个方面的创新之处。总之,本章从六个方面对研究主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研究所依赖的理论进行了重点诠释并配以示意图加以直观说明,提出了明确的研究问题,解释了研究方法,陈述了研究创新的四个方面,为后面叙写打下了基础。注释[1]杨恒达. 海明威全传——创造“硬汉”的“上帝”[M]. 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2]Baker,C.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3]Baker,C. 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9.[4]大英百科全书里海明威的词条中关于他的风格有这样的评论:In striving to be as objective and honest as possible,Hemingway hit upon the device of describing a series of actions by using short,simple sentences from which all comment or emotional rhetoric has been eliminated. These sentences are composed largely of nouns and verbs,have few adjectives and adverbs,and rely on repetition and rhythm for much of their effect.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6-07-20]. https://global.britannica.com/biography/Ernest-Hemingway.本书不同章节中所用的“海明威风格”与“海明威文体风格”概念相同,有的地方由于上下文明确,即简称“文体风格”“文体”“风格”等。[5]这是《堪萨斯城星报》的准则,英文是“Use short sentences. Use short first paragraphs. Use vigorous English. Be positive,not negative.”源于该报的The Star Copy Style (http://www.kansascity.com/entertainment/books/article10632713.ece/BINARY/The%20Star%20Copy%20Style.pdf).[6]Jim Fisher,2007,Of “Star Style” and a reporter named Hemingway. The Kansas City Star.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6-08-10]. http://www.kansascity.com/entertainment/arts-culture/article294964/Of-i%60Stari-Style-and-a-reporter-named-Hemingway.html.[7]Young,P.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M].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6:173.[8]詹姆斯王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Bible,KJV Bible),也被称为授权版(Authorized Version)或詹姆斯圣经(King James Bible),是英王詹姆斯Ⅰ世于1611年组织翻译出版的《圣经》英译本。该版本被认为是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的标准版英文圣经,它对英语文学文体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者译注。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3-08-10].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18454/King-James-Version.[9]杨恒达. 海明威全传——创造“硬汉”的“上帝”[M]. 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内封.英文原文: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4 was awarded to Ernest Hemingway “for his mastery of the art of narrative,most recently demonstra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and for the influence that he has exerted on contemporary style.”(“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4”.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3.Web. 8 Mar 2014.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54/).[10]杨恒达. 海明威全传——创造“硬汉”的“上帝”[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248. 该授奖辞英文原文共分为10个自然段,1379个英文词,其中第4段和第7段讲文学叙事和文体。第4段共177个词,第7段127个词,两段共304个词,占全文总词量的近四分之一,足见对叙事和文体的重视。英文原文见诺贝尔奖官网: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4.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3.Web. 8 Mar 2014.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54/.[11]杨恒达. 海明威全传——创造“硬汉”的“上帝”[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248.英文原文见诺贝尔奖官网: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4.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3.Web. 8 Mar 2014.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54/.[12]作者已建立了一个海明威文学批评库,收集了中外批评家关于其创作的学术论文351篇,其中关于文学文体方面的论文62篇,多数文章对其风格给予肯定。[1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 BC-322 BC),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著有《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