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100个伟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06:32:15

点击下载

作者:文小竹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改变世界的100个伟人

改变世界的100个伟人试读:

前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数不清的伟人。他们或者是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在战争史上留下辉煌绚丽的一笔;或者是影响历史进程的政治家,凭着超乎常人的坚强毅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引路;又或者是文学家或者艺术家,虽然做出了极其杰出的贡献但生前并不为人所知,死后才名垂千古;还可能是哲学家,以其深邃睿智的思想给处于迷惘中的人们引路;或者作为科学家,他们的发明成果惠及一代又一代普普通通的人们……总之,由于在某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名字被人类永远铭记。

作为普通人,我们羡慕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希望自己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成功,希望像他们一样为人类做出杰出的贡献。通过本书的阅读,你可能会发现,这些伟人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甚至多次面临生与死的困境,他们也如同我们一样曾经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但他们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压力,而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始终不渝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即使前途一片迷茫,即使一生看不到任何希望,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常人难以想像的境地下,他们取,得了成功。

这本书不仅告诉你伟人成功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向你展示他们奋斗的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精神元素。这过程不仅仅有成功,还包括失畋。本书展鱿现了他们艰苦的奋斗史,展现了他们在失败和挫折中所表现出的杰出品质,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当然,本书并无意把伟人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偶像,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瑕疵,比如他们有的用情不专,有的精神脆弱,有的脾气暴躁……可是正是因为同时具有的缺点,他们才显得真实。

本书旨在告诉你,只要像伟人一样努力,你也一样能够成功。编者2005.10第一章 哲学•宗教

意识到我们在感知或在思考,便是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老子(约公元前571—约公元前471)老子(约公元前571—约公元前47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物经历

公元前571年的2月15日早晨,天空中弥漫着紫色的水雾,一夜春雨过后的曲仁里村显得朦胧而美丽,远处的密林,近处的房屋,当一轮通红的太阳慢慢从紫色的浓雾里爬出云端时,几声鲜嫩悦耳的婴儿啼哭声从村里传了出来。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可是他却以自己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甚至世界。

这个孩子就是老子。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

关于老子的出生,有一段很离奇的故事。传说老子的母亲李氏怀胎九月,孩子在该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出生,母亲也毫不在意。在九个半月的时候,她知道肚里的小生命已经过月了,但仍然没有害怕。到了第十个月的时候,还没有分娩,她就有些害怕了。“怎么还不出生呢?”李氏着急地想。她开始盼望,“盼”当地人叫“巴”。“巴”到第十一个月的时候,这位母亲着急了,恨不能令肚里的孩子在一刻之内离体坠地!她用双手按着自己的肚子,咬着牙往下拉,但是仍然无济于事。她开始向肚里的胎儿恳求:“孩子啊,娘的连心肉啊,你赶快出生吧,娘巴望你出生已经巴到怀你怀到第十一个月的时候了。唉,谁知道‘今儿也巴,明儿也巴,巴到十一(你)不出家!’”没想到窗外有耳,“巴到十一不出家”这句急不可耐的话竟被当成趣闻传扬出去,形成了后来荒唐的传说。说她腹中怀着的这个小生命在娘肚里怀了八十一年。其实此“巴十一”非彼“八十一”,这只是一个误会而已。又传说老子是自己拱破母亲的腹部自己跳出来的,一出生嘴上就有白胡。这只是传说而已,不可信。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而好学,常缠着家臣为自己讲解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相等事情。他的母亲看到老子如此好学,就请来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来教导老子。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子一家敬重。商容教导老子三年,看到老子实在是个勤学苦思的好学生,就把老子推荐到当时周朝的都城去学习典籍文化,老子到周朝以后,博学多思,遍览一切文物、典章、史书,三年以后学业大有长进。后来又被举荐到守藏室当史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老子身处其中,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典章制度,逐渐博古通今,通晓一切礼仪,明了道德的本义,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这时他已经声名远播,闻名于世了。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随同弟子南宫敬叔前去拜见老子,老子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传授给他许多知识,又引荐大夫苌弘为孔子讲解音乐和各种周朝礼仪文化。临别之际,老子对孔子说:“我不是一个大富大贵的人,但是有几句话还是想赠送给你,那就是:聪明的人之所以会招来祸害,主要是议论别人的是非;口才凌厉的人之所以也会招来祸害,主要是四处宣扬别人的坏处。”孔子十分感激,拜谢而归。孔子回到鲁国对自己的弟子们说:“老子真的就是天上的神龙呀,学识渊博而深不可测,他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呀!”

公元前499年农历2月15日至22日,老聃先生从周都洛阳回到家乡曲仁里村,回乡三天之后,他幵始思考过一种隐居山林著书立说的生活,可是很难,亲戚朋友来来往往,让老子非常烦躁,最后他决定彻底隐居隐阳山。正是在这里,老子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道家代表作《道德经》。启示

老子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普遍推崇,主要是因为他的学说,他的道家思想。这种思想博大精深,至今其中的许多精华仍然对我们有启发。比如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将治国的大事与炒菜的小事联系起来,引人深思。又比如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他又告诫我们别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因为“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做出的承诺也必定很少能讲信用,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道德经》里面比比皆是,给后人以很多有益的启示。另外它还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道”即自然。主张清静无为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这种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和文化。

老子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博学多思,甘于寂寞。我们都看到了作为伟大思想家的老子,可是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为创建自己的学说所付出的代价。无论是年轻时的苦读深思,还是在周任史官时如饥似渴地学习典章制度,直到最后由周都洛阳退居深山著书立说,这都需要勤奋,需要与世无争甘于寂寞的品质,需要甘守贫困坚忍不拔的超强意志。这些说起来容易,可是要持之以恒却异常艰难。老子做到了,所以他获得了成功。相关链接道家养生十法1.导引按摩类。2.吐纳行气类。3.意念修炼类。4.内丹周天类。5.辟谷断食类。6.滋补服食类。7.房中养生类。8.起居摄生类。9.香汤沭浴类。10.指印符咒类。释逝牟尼(约公元前565—公元前458)释逝牟尼(约公元前565—公元前458)一切罪中,杀生第一,偷盗第二,淫欲第三;淫欲者,恩爱相缠,千万生中不得解脱。何以故?生死根本,淫为种子,是故菩萨,欲出生死,先断爱渴。人物经历

释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

公元前564年的一天,古印度迦毘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祭盛典,大典已经进行了六天,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到了第七天月圆的时候,大摩耶王后一大早就起身沐浴更衣,袖备了花环、香料和各种供物,准备作大布施及守八齐戒。入夜以后,王后让侍女点上了油灯和熏香,熏香的香味合着油灯升起的袅袅薄烟,很快就营造出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氛。王后躺在床上想休息片刻,可是不知怎的就做起梦来。她感觉恍恍忽忽中,四大天王把她的卧榻抬到雪山一片仙境之中的一棵大娑罗树下,沐浴更衣以后,就让她躺在金碧辉煌的皇宫序上。这时善慧菩萨化身为美丽的白象,银色的鼻子卷着白色的莲花,轻轻吼叫了一声,绕王后卧榻走了二圈,就从王后的右胁进入了王后的身体。王后醒来后对这个梦感到惊诧不已,于是告诉自己的夫君净饭王,夫妇请人来圆梦。

圆梦人告诉夫妇二人说:“善慧菩萨是世界的大善者,他化身为白象是为了寻找世界的拯救者,来超脱受苦受难的大众,这是一个十分吉祥的征兆,预示着你们将有一个世界之王。”净饭王夫妇听了十分高兴,不过圆梦人又告诉他们说:“孩子长大以后,将来如果看见四种景象,他就会离世出家,这四种景象就是老人、病人、死人、出家人。如果他看不见这四种景象就不会出家,将来会成为统理天下的伟大君王。”

大摩耶王后怀胎至满十月,按照当时的习俗,必须回娘家天臂城分娩。净饭王吩咐侍从将从迦毘罗卫城至天臂城的道路铺平,沿途以鲜花及五彩旗帜装饰,并派了大批随从护送王后回娘家。他们屮途来到了蓝毗尼园,王后下轿到园中一棵娑罗树下休息一会,突然感到腹中疼痛,于是侍从们就搭起帐篷,王后右手攀捉娑罗树枝,立着从右胁生下了她的孩子。

这个孩子就是释迦牟尼。相传王子出生,大地震动,一片光明,地上喷涌出一冷一热两股泉水,王后就从这泉中取水洗涤王子。王子洗涤完后,不需别人扶持即可行走,朝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踏出一片莲花,环顾四周,举起心手说:“天上天卜,惟我为尊。”

净饭王为孩子取名为悉达多,意思是太子生下来就具足了所有瑞相。他本姓是乔达摩,因为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就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王子出世七天后,摩耶王后就去世了。净饭王把王子交给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王妃抚养,王妃对他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地关心王子的成长。王子从8岁开始,父亲就请来老师传授王子文韬武略的知识,使他成为了一位英俊威武的少年。

16岁那年,他娶了释迦族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婚后两人生活幸福。可是有一天他出宫游玩,途中看到了一位老人,头发灰白,牙齿脱落,腰躬背驼,手中扶着一枝手杖,一面走一面颤抖,王子心中感到十分不安,意识到岁月无情,有一天自己也会变老。

过了几天,他乘车路过南门,又看到一个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人躺在城门边,于是想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生病的痛苦,我们这个身体,实在盛载着许多痛苫,王子为此忧愁不已。

又过了几天,他想出外游玩放松心情时在两门看到了一具尸体,野狗在旁边徘徊,于是想到原来人们经过了疾病、衰老,最后还会死亡。可是有没有办法消除这些痛药呢?王子苦苦思索却感觉无路可退。

这时他遇到了一位出家人,出家人说:“我弃舍了世间的欲乐,过着乞讨的生活,目的是为了克服生命中遇到的烦恼,不被痛苦愁忧所战胜,并寻求永恒的真理和真正的快乐。”于是决定也像出家人那样去寻找无忧无苦无欲无求的人生。

29岁那年,他终于决定舍弃王子的生活,离家出走了。王子来到离家500公里的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外的山林之处,用随身佩刀切断发髻并剃去须发,然后身披袈裟,出家了。他沿途乞讨,不断修行。最后来到森林中一棵佛陀迦耶的菩提树下,盘膝而坐,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佛陀,并创立了佛教。启示

释迦牟尼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首先他从小出生在帝王之家,经过了极其良好的教育,使他能够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

另外,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他的传人把他当作佛教的始祖,将他的名声向四方传播。佛教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公元前6世紀左右,古印度有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个等级之间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武士和平民为基础的刹帝利和吠舍不甘心再屈居婆罗门(祭司)之下,就发起了反抗婆罗门教的运动,当然就必须有取代婆罗门教的宗教,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最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教义满足了广大平民的宗教需要。释迦牟尼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进行了长达45年的传教生活。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四谛”,即苦谛,说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集谛,说一切很苦的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灭谛,说消除欲望,可以达到寂灭境界;道谛,说人的修行要达到涅槃不生不灭的境界。佛教正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也吸收了婆罗门教生死轮回的内容,宣传“众生平等”的口号无疑对实行种姓制度的古印度广大平民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相关链接关于“舍利子”舍利子是个人修行圆寂焚烧时由遗骨结成的骨质结晶体,原来舍利子称为舍利,后来才称为舍利子。“舍利”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名称不是很一样,后来才统一称“舍利”,意思为遗留物或灵骨。释迦牟尼去世以后,身躯被放置在堆满檀木材火中以燃烧,当身躯完全燃烧之后就只剩下神圣的舍利子,而这些舍利子就是佛袓身体遗留下来的代表,此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直到今天。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物经历

公元前563年,晋楚之战,晋国纠合鲁、曹、邾三国攻打倡阳。诸侯的军队围攻了倡阳城,那场战争死伤无数。但倡阳城仍然没被攻破。为了自救,倡阳人想了一条退敌之计。原来,倡阳城共有内外两层门,一座是专门为早晚出城而设置的;另一座在城内,高高在上,平时并不使用。他们先开启了出城的门,引得各诸侯的军队蜂拥而入,这时倡阳人却突然降下城中的悬门,意图阻断已经入城的军队的退路,然后将他们全部消灭。正当危急关头,一个武士挺身而出,用力扛住降下的悬门,他凭一人之力挽救了各诸侯国的军队,立下大功。此人就是鲁国将军叔梁绝——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的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也就是孔子的母亲。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降生于尼山,晚年得子的叔梁纥自然是高兴异常,抱着孩子亲了又亲,突然他的笑声戛然而止,脸上布满了阴云。他发现这个孩子长得太丑了: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右目高于左目。心术不正的正妻施氏也散布谣宵说右眼高于左眼的孩子“乃是克父之相”,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灾难。或许是巧合吧,孔子长到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暴病身亡,临终前只给颜征在留下三句话:“你受苦了,我对不起你!你要带大孩子,教育成人。这儿没法过,你就带着孩子回家去。”果然,叔梁纥死后,颜氏母子的地位更加悲惨,施氏硬说丈夫是让孔丘给克死的,是让颜征在给迷死的。于是对他们母子两个更是百般虐待,害得颜征在整天都是在泪水和屈辱中生活。为了儿子,她决定搬家。租了三间茅舍居住下来。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知书懂礼。

另外,为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是被称为圣人的孔子,是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是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的孔子,是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气质的孔子。可是谁又能知道他为追求理想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呢!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7岁母亲病逝,青年时做过仓库管理员和看管牛羊的小官,经历过鲁国的叛乱,远赴齐国做过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后来回到鲁国开始讲学,传授礼仪、教授弟子,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名气逐渐大起来后鲁国终于开始重视他了、孔子在51岁时担任鲁国中都宰,后来做过大司寇。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孔子政治事业的巅峰期,可是好景不长,不久齐国派人给鲁定公送去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女子,鲁定公就逐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愿再料理国事。公元前497年,已经54岁的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晋、陈、蔡、楚等国,风尘仆仆,历时14年。在此期间,他历经磨难。在宋国,他被误认为是要犯而差点被杀;在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在荒野绝粮7日,差点被饿死;在郑国,有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犬”。其狼狈样可想而知。可是无论在如何艰难的情况下,孔子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68岁那年孔子回到鲁国,从此广收门徒,把推行仁政、恢复礼乐的希望寄托在门徒的身上。并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死于鲁国,终年73岁。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论语》,流传千古。他死后,许多弟子到他的坟前守孝三年,最终子贡一人一直居住在那里。以后不少人也搬去居住,逐渐发展成“孔里”。他的弟子把他讲学的地方进行改造,每年祭祀,逐渐就发展成今天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启示

生前历经磨难,郁郁不得志,死后名传千古,这就是真实的圣人孔子形象。他所创建的儒家学派及其经典,影响甚为深远。我们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勤奋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天才源自于勤备,孔子的博学多才不是天生的,他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周礼》和《周易》,对礼乐文化极为熟悉。后来一直勤学苦读,这为他后来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这“六经”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而除了《乐经》失传以外,其他“五经”成为后世读书人必读的经典书目,其中“入世”的思维方式影响至今。我们可以说,如果孔子不是通过勤奋获得扎实知识基础,他就不能够成功。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他认准了自己的理想就持之以恒地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后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54岁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这件事看出来。

当然,孔子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贫民阶层,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比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箴言。相关链接《论语》中必须掌握的经典话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第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第二》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第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九》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十二》子曰:“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阳货十七》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公元前399)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公元前399)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人物经历

说起西方文明,我们必然要提到古希腊,提到希腊,人们自然而然地便会想起雅典城里三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在西方,可能没有不知道苏格拉底的了,但是具体到他的生平,人们却知道的很少。我们只能从柏拉图的书中大致了解一些苏格拉底的情况。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0年,自幼家贫,喜欢辩论,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是雅典文化从辉煌走向没落的时期,他当过小兵,做过小官。

据《宴饮》记载,苏格拉底常常坐在一个地方发呆,有时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同时,苏格拉底性格豪爽又不拘小节。他相貌丑陋,整天衣衫褴褛。平生淡泊名利而又幽默风趣。在雅典的大街上,或者在神庙前,我们经常会看到他和一些热心的青年讲学论道。他可以说是一位老师,但奇怪的是这个老师教授学生哲学时却从不收费。而且他又没有另外谋生的职业,结果生活就成了问题,惹得妻子对苏格拉底极为不满。

苏格拉底的妻子据说是一个有名的悍妇,在妻子的眼里,苏格拉底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懒汉,是一个只会带回麻烦却带不来面包的家伙。所以夫妻之间的关系并不很和睦,经常会有一些矛盾。每当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总是沉默不语,偶尔还幽默一下,以化解紧张的关系。据说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和几个学生在讨论某个学术问题,他的妻子突然闯入课堂叫骂起来,苏格拉底一如既往的沉默不语。谁知他妻子得寸进尺,提着一桶凉水泼向苏格拉底,浇了他一个透心凉。这时候学生们感觉十分尴尬。苏格拉底只是淡然一笑,幽默地说:“我早就知道打雷过后一定会跟着下雨的。”这一句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他的妻子也在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的幽默和乐观,可是你要因为这件事就误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苏格拉底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来研究伦理问题,他强调“哲学应从怀疑开始,要把人对物质自然也就是客观世界的求知,转化为对于内在自我亦即主观世界的求知”,他告诉年轻人说“认识你自己吧”。苏格拉底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好是诡辩学派盛行的时期,这一学派怀疑一切知识,否认客观的真理,只叫人们从事辩论,依据个人的主观猜想来赢得辩论。苏格拉底对这一个学派深恶痛绝,他批评说让诡辩学派引导青年就好像是“盲人骑瞎马”,最后只能误入歧途。他揭露政治的腐败,痛斥社会的黑暗;苏格拉底支持贵族政治,与当时民主派的当权者关系极为紧张。他信奉一神论,与雅典的多神思想显得格格不入。最后有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控告他,罪名是苏格拉底只信仰自己的神,不信仰城邦的神,另外就是他假借教育手段以蛊惑青年。按照雅典的法律,不信奉城邦的神可以判处死刑。

可是即使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投到监狱里的时候,他仍然有机会逃跑的。因为按照雅典的法律,被判死刑的人,如果有机会逃到国外,其罪行就可以不予追究。而且他也可以出钱赎罪。有的弟子劝他逃走,有的提出来要给他出钱赎罪。但是这位勇敢的哲学家拒绝了。他说无论是逃走还是出钱赎罪,都是对邪恶势力的妥协,他不想这样做。即使为了理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临死之前,苏格拉底的妻子非常悲伤,痛哭不己,苏格拉底仍然很轻松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劝她回家吧,我一生最怕见女人流眼泪了。”他的妻子哭着说:“苏格拉底,你是冤枉的呀!你不能无罪而死啊!”没想到苏格拉底却说:“我无罪而死,死得很光明磊落啊!难道要有罪而死吗?”

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乐观风趣不拘小节的人,一个淡泊名利而勇敢的追求真理的人。启示

苏格拉底的成功主要在他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坚持自己的哲学理想,一生都持之以恒地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甚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苏格拉底几千年来一直受人尊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他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和他热心进行教育事业息息相关的。他的道德言论,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学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苏格拉底的哲学事业正是由他的这些伟大的学生们发扬光大的。

苏格拉底之所以被人尊敬,还有一点就是他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对于家庭琐事,他并不斤斤计较,在面临死亡时,他仍然乐观开朗,毫不危惧。这种人生态度同样值得人们学习。相关链接懂得低头曾经有一个人问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然微笑着回答:“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想能够长期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沒有任何东西比理性更属于人的了。人物经历

柏拉图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柏拉图的原名是亚里士多克勒斯,后来体育学校的老师看到他的前额突出才给他命名为柏拉图。他早年丧父,母亲改嫁。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曾亲眼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畋与无能。柏拉图涉足哲学和文学,与当时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提起柏拉图,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的哲学名著《理想国》。他是个有名的梦想家,在他看来,人本应是雌雄同体的;只是因为人类所犯下的罪,才被分成了两部分,于是就有了男人和女人的分别。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体现了他最美好的梦幻。在他的幻境里,人先是睡觉,然后醒来张着眼四下观看,然后又是睡觉;人也不应该拿肉眼去看日食,要弄桶水来看水中的倒影,不然就会变成瞎子。因为现实世界并不真实,梦境幻影才最美好。

为人们所广为流传的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它充分体现了柏拉图的爱情观。这是一种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的感情。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美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对肉欲没有强烈的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在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传说,柏拉图有一天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笑而不语,只是告诉他去麦田里走一次,不要回头的直接往前走,在途中要摘一个最大最好的麦子回来,但是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这件事做起来很容易,就去了。

过了好半天他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手上空无一物。他告诉老师,开始他看到了一颗不错的麦子,但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次,于是他就继续往前走,许多颗看上去不错的麦子就在他犹犹豫豫中错过去了,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挑来拣去的结果是,到头来手上空空如也。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苏格拉底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柏拉图,他把“理想”推向了极至。或许是他太过于理想化了吧,在现实生活中,柏拉图的政治事业屡屡受挫。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但柏拉图对这些寡头们企图假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深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使柏拉图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

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试图建立新政体。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到西西里时触怒了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场当作奴隶拍卖,幸遇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出资为其赎身。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他应邀再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后来狄翁与国王发生内讧,柏拉图被迫再次离开西西里。公元前361年,他第三次来到了西西里,他是应国王邀请来传授哲学的,最后他还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谋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告彻底破灭。

有所失必有所得,柏拉图在政治事业屡遭挫败的同时,其哲学事业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公元前387年,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得名。据说学园建筑物上就题有“不懂几何学不准入内”的字样。学园授课的方法主要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有时也采取系统讲授的方式。柏拉图学园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正规的学校,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到公元529年,柏拉图学园才被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下令关闭。学园里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声学和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

亚里士多德在悼念柏拉图的诗文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利也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我们可以说,柏拉图的哲学在影响了西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他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少数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启示

柏拉图一方面在政治的漩涡中摔得伤痕累累,另一方面却在哲学方面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看似矛盾,却正体现了人生的真谛。是的,我们总会去羡慕名人的非凡成就,却没有人知道他们为此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请你记住,如果你要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那么就应该能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遇到挫折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是柏拉图成功的一个最容易也是最难的一个秘谈。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几个人。柏拉图的一生无论是从事政治活动,还是哲学事业,都坚持不懈。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先后三次去西西里岛,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理想没能实现,但这些政治实践为他后来潜心研究哲学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准备。同样是由于他在哲学园地的长期坚持,才最终写出了影响深远的哲学论著。

政治上的失败和哲学上的成功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也应该是哲学家,他希望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可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本就没有适合他理论的土壤,这正是雅典走向衰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因此他在政治上屡遭挫败就变成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了。直到公元前399年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杀,柏拉图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开始专心于自己的哲学事业。结果便有了流传至今的24篇对话和7封信。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柏拉图政治上的不幸才造就了他哲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相关链接甩手的故事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甩手”和成就伟大事业好像没有联系,但正因为柏拉图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造就了他在学问上的伟大成就。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人物经历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家境较为富裕。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过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园的积极参加者。

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他在逻辑、物理、天文、数学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而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哲学方面,哲学到他的手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古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从17岁时来到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开始,在那里一待就是20年,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哲学史上奠定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公元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受朋友赫米亚斯的邀请来到位于小亚细亚海岸的阿索斯,充当赫米亚斯的顾问,之后又移居列士波斯岛上的米提勒涅城。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搜集了很多生物学上的资料,并对许多动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过,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担任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位。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打垮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到埃及、北抵中亚。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故。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20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反马其顿的势力还是很大的。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可能肩负着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统治的政治使命。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800金塔兰(每个塔兰重合黄金60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158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63岁。启示

亚里士多德辉煌的一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批判精神。亚里士多德很尊重老师柏拉图,但是决不盲从。他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他善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思考、推理、探索和研究。他的哲学与导师柏拉图的哲学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批判要多于继承。例如,他的哲学认识论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做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在批判柏拉图理念的同时,亚里士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特点是博习古今、兼综百家。亚里士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做一些外科手术。亚里士多德18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400到1000部。他在科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链接亚里士多德的猜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猜想: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四个壳层组成的,而这四个壳层又分别由四种原质构成,它们是:土、水、空气和火。他说,这些壳层之外的宇宙是由神秘的、纯粹的第五种原质构成,他把它叫做“以太”。在这样一幅图像之中,是没有“真空”(即“无物”)的位置的:在土的尽头,水就开始出现;土和水的尽头,气开始出现;火开始于气的尽头;而在火的尽头,以太又紧接着开始出现,它一直延续到宇宙的终极。“大自然厌恶真空”——古代的哲学家们就是这样说的。水压机看来正是大自然厌恶真空的极好的例证。在水压机的把手被压下去时,活塞就被提起来,从而在圆筒的下半部分留下一段真空。但由于大自然厌恶真空,所以周围的水会打开筒底的一个单向阀门,涌入真空。重复进行这种运作,就会把简内的水越提越高,直到它从泵口流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应该能用这个方法把水提到任意高度。但是那些不得不把水从矿坑底部汲上来的矿工们却发现,无论花费多大的努力和多长的时间,都不可能把水汲到离原来水面10米以上。伽利略晚年对这个谜很感兴趣。显然,大自然对真空的厌恶只是到一定的限度为止,除此之外,他不可能再得出任何结论了。他怀疑如果使用密度比水大的液体,这个限度会低一些,但他没有来得及做这个实验就去世了。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物经历

他喜欢林间的早霞、山间的雾霭;他率性认真、无视礼法;他像来自大自然的一缕清风,在天人合一中任意逍遥;他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快乐的蝴蝶,醒后弄不清楚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这个极具浪漫主义气质的人就是庄子。庄子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他是中国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祖上曾是贵族,可是到庄子父亲一代,家族开始没落,家庭十分清贫。他少年时在蒙县的一位章老先生办的私塾中学习,了解了圣人的言行,知道做人应该具有仁义礼智的品行和爱心的道理。可是战国时期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却让庄子对这些圣人的经典产生了怀疑。做到这些就能够救世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那些知书达理的老百姓却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呢?这时候他读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并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岁时,庄子开始周游四方,曾经到过鲁、魏、楚、赵等地,但他最喜欢的是楚越等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楚国那澄澈高渺的天空,入夜后在井水中映照出的那细碎的月光,以及那波平如镜的湖面上响起的悠扬的渔歌,还有楚地赛龙舟、祭神灵、比武狩猎、野外对歌等风俗,都让庄子感觉异常着迷。后来他写的《庄子》一书中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可见楚地风俗对他的哲学观影响之大。大约在30岁时,他出任蒙城的漆园吏,但不久就归隐了。

贫民出身的庄子轻视高官厚禄。好友惠施在魏国当国相,庄子前去拜访,有的人就对惠施说庄子想夺其相位。惠施很惊慌,在城中大肆搜查庄子。庄子见到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叫做鹓鶵,它从南海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停,不是精美的食物就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就不喝。这时有一只猫头鹰得到一个死老鼠,看到鹓鹡飞过,对它喊道‘嚇!今天你想拿魏国嚇我吗?’”庄子见魏王时不卑不亢,在宫廷上有礼有节地回击了魏王对自己的轻视,很快他的名声就传遍了诸侯各国。

楚威王听说庄子的名声后就派使臣带着重礼,前去聘请庄子到楚国为相。庄子知道使臣的来意,就对他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礼,国相是很尊贵的职位。可是你见过祭祀用的牛了吗?人们养它几年,给它披红戴绿,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那时,它即使是想做一头快乐的小猪,还能够么?你快走,我宁可在有污泥的小河中嬉戏,也不愿当什么官。我终身不为官,这是我的志向。”因为家庭贫苦,他曾经不得不向别人借米,有时又以编织草鞋为生。

相传庄子的妻子去世以后,他并没有像别人那么悲伤,反而坐在尸体的旁边,敲着瓦盆,对着尸体高歌,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旷达。《庄子》又称《南华经》,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而“外篇”和“杂篇”则可能是庄子的弟子或庄子学派的人后来写的。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的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庄子》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说:“一般的散记文学应该推他为鼻祖。”其中的名篇如《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为后人广为传颂。启示

庄子之所以为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他淡泊名利,超脱于尘世欲望的处世态度。庄子的淡泊名利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他能够做到在生活最窘迫时拒绝楚国使者的千金重礼,他的超然脱俗不为名利所动的精神气质具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所谓“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他的这种“出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那些失意的文人有极强的吸引力。当这些失意者在现实社会中被撞得头破血流时,自然而然的,他们就想到了庄子,那个超脱于现实社会之外的隐者形象。可以说,庄子成为了后世许多失意文人的精神避难所。

庄子之所以名垂千古,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所写的《庄子》一书具有深厚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纵横千里、寓言生动丰富,想像奇特瑰丽,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

庄子临死时对弟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们不必悲伤!”弟子担心庄子没有什么东西陪葬,很忧伤。庄子却说:“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弟子又担心尸体被老鹰咏食,庄子说:“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二者有何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我们又何必这样偏心呢?”如何对待生死、怎么看待名利、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哲学史上具有永恒意义的话题在《庄子》一书中都有涉及。而他的超脱旷达的处世态度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相关链接庄子语录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也。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之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孟子(约公元前322—公元前289)孟子(约公元前322—公元前28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物经历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农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相传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三岁丧父,是母亲把他养大成人的。

关于孟子的出牛,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据《天中》记载,孟子出生的那天深夜,他母亲梦到有一个祌仙驾五彩样云自泰山的方向而来,停在孟宅的上空,孟母凝视了那云彩许午久,突然其中一片彩云覆盖在屋顶上空,在样云护佑之下,孟子呱呱坠地。

说起孟子,我们不得不提他的母亲。孟母教育孩子非常注意方法,如她非常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她曾经飞次搬家,留下“孟母三迁”的佳话。他们第一次居住的地方离坟地很近,珥濡目染,孟子就跟着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情。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决定搬家。他们搬到市镇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之类的事情。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仍然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再次搬家,这次她将家搬到邹城的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也将这些礼节一一记住,模仿学习。孟母见了,感觉非常欣慰。觉得这个地方虽然异常简陋,但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说因为有了“孟母三迁”,所以孟子后来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是孟母早期为孩子营造的良好的成长环境,确实使孟子从小就在性格深处养成了知书懂礼的良好性格。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性格是在6岁以前形成了。孟母借良好的环境因素来塑造孟子的人格,这一点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另外,孟母还注意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教育孩子。有一天,孟子因为贪玩而逃学。孟母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在儿子回家时,顺手拿起剪刀,将刚刚织成一半的布“咔嚓”一声剪为两截。孟子觉得可惜,问母亲为何将快要织完的布剪为两截,孟母说:“这布织到一半就剪断就像你逃学一样,是半途而废啊!一个人只有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地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从此,“断织督学”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还有一个著名的“孟子受教免休妻”的故事,说得是这样一件事。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对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为什么呢?”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时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后来,孟母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有礼仪文化的人,就把孟子送到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下学习。孟子在子思的教导下,学业突飞猛进。孟子成名以后,也像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周游列国,向诸侯各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他早年生活在鲁国,后来又曾到宋国,还做过齐国的客卿。当时诸侯各国互相争霸,他们需要的是帝王之术,而孟子却对这些君主大谈仁义道德,这当然不能满足这些统治者的需要。虽然各诸侯王对孟子也都热情接待,可是没有人采纳他的政治主张。最后孟子无奈之下退居讲学,“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他把伦理和政治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反对诸侯之间进行的兼并战争,并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他和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对后世影响深远。启示

孟子的人生经历和孔子类似,都是活着的时候郁郁不得志,死了之后才名传千古。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正是诸侯割据的时期,各诸侯国的君主希望得到的是一种能够帮助他们统一天下的帝王之术。在那种弱肉强食的时代里,孟子所宣传的“仁政”学说无法给统治者带来现实的利益,因此他的政治主张不被重用。而当汉朝统一天下以后,孟子的“仁政”学说有利用缓和阶级矛盾,当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了。

孟子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他从小所受到的良好的早期教育。孟母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教育专家,无论是“孟母三迁”给孩子创造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还是通过生活小事来教育孩子的正确教育方法,都对孟子的成功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第二,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名师的指导,他自然就能够深入领会係家学说的精华,并为他日后将这一学说发扬光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就是《孟子》这本係家经典自身所蕴涵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其中所蕴涵的尊老爱幼、对人友善等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现在已经完全植根在中国人的心中。相关链接孟子名言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4.尽信书不如无书。耶稣(约公元前6—约30)耶稣(约公元前6—约30)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遵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令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人物经历

在西方,或许再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力能超过耶稣了。他所创建的基督教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大、影响最广的宗教了。

耶稣的诞生,多多少少带有一点神话色彩。据《圣经》记载,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是个贞女,即将成为约瑟的妻子。有一天,玛利亚梦见一位天使,说她已被选中受孕上帝之子,圣子的名字就叫耶稣。约瑟看见玛利亚怀孕了,觉得耻辱,但是又不愿意告发她,于是决定悄悄地把她休了。可正在这时,上帝托梦给他说:“大卫之子约瑟!不要怕,把你的妻子玛利亚娶到家里来,因为她所怀孕的,是圣灵带来的。她将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为就是他将把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于是约瑟听从了上帝的安排,娶回了玛利亚。据说耶稣降生时,一颗耀眼的星星出现在伯利恒的上空。一群牧羊人正在附件的田野上追逐羊群,这时一个天使出现在他们眼前,周围闪耀着白光,牧羊人吓得掉头就跑。“别害怕,”天使说,“告诉你们一个特大喜讯,今天在伯利恒,你们的‘救世主’——圣子耶稣诞生了。他就生在你们的山洞里。”接着天空中出现了许多天使,他们赞美着上帝,并说:“上帝至高无上,愿地球上的人们永远和平和安宁。”耶路撒冷的统治者希律王听到了这个传闻,怕这个孩子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派了许多先知去寻访这个婴孩,但是都没有找到。于是他下令按照耶稣出生的年月,把当时所有未满两周岁的儿童全部杀掉。但是耶稣逃过了这次劫难,他们一家逃到了埃及。

大概耶稣在10岁左右时回到了以色列,父亲重操旧业,继续做木匠养活母子二人。12岁,在逾越节上,耶稣盘桓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不肯离去。父母走了,耶稣和众位贤人大师待了三天。这三天是耶稣生命中的一次巨大飞跃。他对这些先知们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生死界线之上谁为最大?

天地之间苦难何处是尽头?

富贵贫贱谁能躲过天堂法庭的审判?

灵魂和肉体从何处可以获得永生?

可是先知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却十分喜欢这个孩子,就开始教他阅读古书经文,三天以后,父母再见到耶稣的时候,发现他的脸上出现了异样的光芒和神采。

后来父亲去世后,耶稣子承父业也干起了木匠。到了30岁时,他开始承担起拯救百姓的光荣使命。经过30年的积累,他打通了自己通往圣界的道路,开始在约旦河附近传教。耶稣对前来接受洗礼的人们说:“悔改吧,罪人们;悔悟吧,罪恶的世界:洗清你们的罪,末日审判的雷霆就要在头上炸响。洗掉你的罪恶,你将得到拯救。快站起身来,跟我一起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切山洼都要填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