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18:33:28

点击下载

作者:(瑞典)亨利克·费克萨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心

读心试读:

前言

亲爱的读者,非常高兴你能看到这本全新版本的《读心》。既然你和我都是新来的,简短的背景介绍可能更为恰当。我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的兴趣始于小学,那时,在我试图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我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我觉得每个人都收到了一本名为《如何与他人互动》的手册,而且手册发下去的那天我正好在家。委婉地说,直到七年级之前,我在社交方面一直很笨拙。当然,这意味着我受到了很多批评,反过来,这也导致我开始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的行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的对手会这样做?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和互动?成年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在戏剧、广告、哲学、媒体、心理学和宗教等不同领域寻找拼图的碎片。因此,我对人类行为有了相当广泛的了解,我变成了一个所谓的精神论者。在影视剧的世界之外,通灵者是将心理学与诡计和误导相结合的人,看上去他们能读懂别人的心思,并能在超自然的层面上影响别人。我把我的知识纯粹用于娱乐,因为我认为没有人会对人类行为的“真正”运作感兴趣。我以为大家都知道了,结果我又错了。我很快就被邀请去做关于肢体语言和非言语交流的演讲。正如我之前所写的,我认为我的书会引起一些人的兴趣——这一小部分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50万读者,他们用35种不同的语言阅读了这本书。十多年过去了,无数次讲座之后,我仍然对这个事实感到震惊。当然,我也非常自豪,为了庆祝这一点,我重新修订和更新了这本书,我真心希望你会喜欢它。警告不要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我想把事情说清楚。我并不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在客观上是“真实的”,至少不比其他任何主观的世界观更真实。这些内容都是许多人相信的简单的理论和想法,在经过测量和测试后似乎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当涉及“真理”时,有几种相互竞争的世界观对此提出了完全相同的观点,因此,尽管这本书的内容是有用的工具,但它们实际上只是一些比喻,或者说是一些解释性的模型,并以某种方式描述现实。不同的人喜欢使用不同的模型来理解他们的现实——一些人把他们的模型贴上宗教的标签,另一些人把它们称为“哲学”,还有一些人把它们称为“科学”。这本书中的隐喻应该放在哪一类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问的是谁。有些人会认为它们是科学的,另一些人则认为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不是科学,还有些人会批评这本书中的模型,认为它们是不值得任何人关注的。我不同意,因为这些具体的比喻和模型,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帮助他人并影响他人。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客观且真实地描述事物。在心理学领域,所有状况都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的真相可能变成明天的谎言——或是在后天再次被认为是真实的。我唯一的想法是,如果你能够应用你所学习的知识,那么结果将会非常非常有趣。第1章 你能读懂别人的心吗什么是读心我相信读心这回事,而且是全心全意地相信。对我而言,读心不会比和人交谈时试图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来得神秘;事实上,读心还没那么难懂。我觉得读心没什么特别值得争议的,它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每个人无时无刻都会做,只是我们不了解。当然,每个人读心的能力不同,察觉程度也有高有低,但我相信,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训练自己把这件事做得更好,这也是本书的重点。那么,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当我说我们可以读出他人的心思时,又是什么意思?“读心”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首先,我要说明哪些不是我想阐述的内容。心理学上有种称为“读心”的东西,这也是许多夫妻最后会接受婚姻咨询的原因之一。当某个人预设另一个人可以读懂自己的心思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他真的爱我,那他就应该明白,即使我答应了,也不是真的想去参加那场派对!”或是:“他根本不在乎我,不然就会懂我的感受。”这类希望别人读懂自己的心的要求,比较像是自我中心发作。另外还有一种读心版本,就是你自以为可以读懂别人的想法,但实际上不过是把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投射到他人身上。“糟了,她现在一定很恨我。”或是:“如果她那样笑,肯定是做了什么蠢事,就像我怀疑的一样!”这些就被称为“奥赛罗的错误”(Othello's mistake)。而以上这些都不是我所谓的“读心”,只能算是愚蠢的瞎猜。笛卡儿错了要了解我即将说明的读心,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不同的概念。哲学家、数学家兼科学家笛卡儿是17世纪学术界泰斗之一,他在数学及西方哲学世界发动的革命,其影响至今历历可见。1650年,笛卡儿因为染上肺炎。当时,作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私人教师,他在冰冷的斯德哥尔摩王宫去世。笛卡儿过去一直都在温暖、舒适的床上工作——那里更适合法国哲学家——可想而知,当冬天来临时,斯德哥尔摩王宫里冰冷的石头地板很容易毁了他。笛卡儿拥有极为出色的成就,但也犯下了一些严重的错误。去世之前,他提出了“灵魂和肉体是分开的”的观念,这大概是他所有观点中最蠢的一个,但是“我思,故我在”这类妙思却让笛卡儿获得了知识分子的青睐。因此,这个认为人类乃由肉体和灵魂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特殊(基本上也是宗教的)概念,得以发扬光大。当然,有人认为他错了,但他们的声音却被拥护笛卡儿的欢呼声压了下来。直到近代,才有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用科学方法证明事实恰恰与笛卡儿的观点相反。现在我们知道,从生物和精神层面来看,身体和心灵实际上无可避免地互相关联。无奈,笛卡儿的观点占据主流位置已久,至今多数人仍将之视为公认的事实。但如果期待本书内容对你有意义,你就必须了解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下就是实际情形。在思考的过程中,你的身体必然会发生一些生理反应。当你在思考时,脑部会出现电化学反应。为了让你创造一个想法,脑细胞必须根据某种模式互相传送信息。如果你之前就有过这个想法,那模式就已经建立了,你要做的就是重复这个模式;如果是一个全新的想法,那么你就要在脑中创造新的模式或新的细胞连接,而这个模式也会影响身体,改变激素(例如内啡肽)在体内的传递,并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内的状况——自主神经系统掌管的项目有呼吸、瞳孔大小、血液流动、流汗和脸红等。每一个念头都会影响身体,有时则非常明显。如果你受到惊吓,你会觉得口干舌燥,然后血液会涌至大腿,为可能逃跑做准备;如果你对某人起了好感,你会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反应,而这不过是个念头引起的。有时这种反应非常微小,肉眼难辨。无论明显与否,一直都存在。这表示,只要能观察到某人身上发生的生理反应,你就能获知对方有何感受、有何情绪,也会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而通过训练自己的观察力,你就可以学会看到之前对你来说过于细微、难以觉察的事物。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但事情不止于此。我们的想法会反应在身体上;反之亦然,发生在身体上的事也会影响心理层面。你就可以轻易地证明这一点,试试以下这些动作:●收紧下巴●压低眉毛●盯着眼前一个固定点●维持10秒钟如果都做对了,你很快就会开始觉得愤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刚刚做的肌肉动作,就跟生气时面部会出现的动作一样。可见,情绪不只发生在心里,就像其他念头一样,情绪发生在整个身体里面。如果你牵动和某种情绪相关的肌肉,就同时启动并开始经历相同的情绪——或者说,相同的心理过程——而这又会反作用于你的身体。在这个例子中,受影响的是自主神经系统。你可能没注意到,当你进行上述验证时,你的脉搏每分钟会加快10~15次,你的血液会流进手掌,你的掌心因此会更温暖,或是有点儿发痒。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当你依照我的建议去使用肌肉时,你就等于告诉自己的神经系统你生气了,转眼间,这些反应就出现了!如你所见,上述的作用是双向的。如果仔细思考,你会发现这完全合理,其他情形才叫怪异。如果我们产生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会影响身体;如果身体遭遇什么事,也会影响我们的想法。总而言之,把笛卡儿的话忘了吧。非言语沟通与无意识信息的重要性心理和生理是一体两面。你了解这一点,就代表你已经准备好成为一位出色的读心者了。我所谓的“读心”,基本概念是要通过观察他人的身体反应和相貌,来了解这个人的心智过程。当然,我们无法真的“读”出人们的内心发生什么事,而且事实上也不需要那么做。你现在已经知道,看见外在发生哪些现象,就足以让你了解内心正在经历哪些事。有些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是比较固定的,例如体态、姿势、声调之类的;但是当我们和人交谈时,很多行为会不断改变,例如肢体语言、眼球运动、说话的速度等等。这些行为均可视为“非言语”或是无声的沟通方式。事实上,人际沟通大部分是以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的。我们利用语言、文字沟通的部分,在所传达的信息当中占比不到[1]10%,其他则是利用肢体及声音特质来沟通的。[讽刺的是,我们一直坚持必须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对方说了些什么(也就是他选择哪些词汇),偶尔才会考虑到他是如何说这些话的。]换句话说,在我们沟通内容中占90%的非言语沟通,并不是只发生在刻意不用话语的情境下,很多时候,它也会在无意识间出现。此话怎讲?我们当然无法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沟通啊!嗯,其实是可以的。和人交谈时,就算注视着对方,我们多半也都把注意力放在他所说的话上。除非很明显(例如对方做出我们刚刚试过的动作:皱眉头、收下巴、握起拳头瞪着我们),否则我们通常不会注意他如何动他的眼珠、面部肌肉或身体其他部位。更遗憾的是,我们也没有办法根据对方使用的词汇,来捕捉他到底想说些什么;我们暴露在大量的隐性暗示和模棱两可的影射中,许多暗示和影射就这样掠过我们的意识,但它们会和无意识共舞——无意识极为重要,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意见、偏见及成见,很多都储存于此。事实上,我们总是运用整个身体进行沟通,从热情的手势到瞳孔大小的改变,无所不包。声音也是一样。而虽然我们不太擅长在意识层面掌握这些信号,但无意识会助我们一臂之力。不论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沟通——肢体语言、味道、音调、情绪状态或言语,无意识都会吸收、分析并诠释所有内容,然后通过同样非言语、无意识的渠道,输出适当的反应。总之,我们的意识不仅会错过他人叙述的大部分内容,也不甚了解自己给了对方哪些响应。而我们无意识、非言语的回应常常轻易抵触我们自认抱持的看法,或是以言语表达出来的信息。无意识沟通对我们影响巨大,这就是为何你会隐隐觉得一个看来和你相谈甚欢的人其实并不喜欢你,因为你已经在无意识层面发现了敌意的信号,而这些信号会形成基础,建构出一种你无法探知源头的感知能力。但是,无意识并非永不犯错,它必须同时吸收、了解并诠释大量信息,却没有人告诉它该怎么做,因此,无意识常会犯错。我们无法看清一切,我们会错过细微差异,会错判信号征兆,结果,我们就陷入了不必要的误解当中。[1]精确地说,声音被当作言语内的沟通,和属于非言语沟通的肢体语言相反。但为了我自己方便,同时也为了让大家拿得动这本书,我决定把这两者绑在一起,统统归在“非言语沟通”之下。——原注你可以做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和他人沟通时我们在“非言语”及“无意识”方面做了些什么。想要在沟通和读心方面有杰出表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你和周遭的人沟通时,要掌握并正确诠释对方在无意之中表现出来的非言语信号。而通过注意并引导你自己的无意识沟通,你可以决定要沟通的信息为何,并确定你不会因为发出模棱两可的信号而遭人误解。另外,使用你知道的人们最容易掌握的信号,可以帮助对方更容易理解。如果你能正确地运用非言语沟通,你就可以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想要拥有和你一致的方向及目标。其实,你在无意识中早已这样做了,只是你现在并不知道自己发出了哪些信息,或是你对身边的人造成了什么影响。现在该是改变的时候了——本书可以帮助你练习不同的读心术及影响他人思考的方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切入正题吧。第2章 如何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我们之所以希望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有个很好的理由:理解对方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都希望和所遇见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论是因为工作(希望他人了解你汇报工作的内容),还是出于私人交流(只是想获得超市收银员小妹的青睐)。这两种情况,只能靠建立密切关系才可能成功。通过建立密切关系,我们就能与他人打造出相互信任、相互认同、共同合作的关系,而且愿意抱持开放态度聆听彼此的想法。这听起来很有用,对吧?密切关系是所有沟通的基础,至少当你希望对方能倾听并重视你的说话内容时是如此。当你设法传达信息时,就算内容很简单(例如临时想请人协助),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和对方之间是否存在密切关系,那么你可能连提都不想提,你怕他们不会理你。我们一直在和身边的人建立密切关系。而通过学习,就算面对平常不怎么喜欢的人,你也可以和他们建立起密切关系。有趣的是,你常常会碰到具有关键地位的人,他们对你的意见和想法所做出的决定或形成的态度,将对你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如果对方能了解你的意思,甚至开始喜欢你和你的建议(哪怕一次也好),那不是很棒吗?我知道你不明白密切关系和读心之间有何关联,但通过本章,你将了解,当你为了建立密切关系而观察他人时,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的世界观,还有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觉。读心必须从这个初阶学起,这是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用对方喜欢的方式沟通想要建立密切关系,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用对方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如果你学过营销,你一定学过“要与目标人群沟通”,两者是同样的道理。用对方喜欢的方式来沟通,有两大优势。第一,因为你表达的方式和对方一样(指非言语沟通方面),对方会更容易了解你要说什么。他不必先“翻译”你的非言语沟通,再转成他自己容易理解的方式,因为你现在就是用他最喜欢、最能理解的方式和他沟通。当你移开沟通障碍之后,与你交谈的人再也无须先“过滤”你的信息才能理解你的意思,这就代表产生误解的风险可以降到最低。第二,可以让对方更喜欢你。原因很简单:通过使用对方喜欢的沟通方式,你变成了他们的同类。每个人都喜欢那些让我们想到自己的人。我们最喜欢的人是谁?是自己;第二喜欢的是谁?跟自己相像的人。我们都喜欢和同类在一起,因为这些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我们的一样,喜好也相同。甚至还有研究证明,我们也喜欢雇用和自己类似的人。另外,我们选择密友的标准,就是看哪些人让我们觉得做自己很自在——有谁比那些本来就跟我们很像的人更适合?用他人喜欢的方式来沟通当然不是要你完全抹灭自己的个性,用这种方法建立密切关系是初级步骤,适用于初遇对方的阶段。在任何关系或邂逅当中,我们都会来来回回地互相适应,一段密切关系也因此建立。因为你可能比对方更清楚整个过程,因此,通过有意识地建立密切关系,通过无私地自愿去适应对方,你可以促成这样的过程。这并不奇怪,就好像你遇见一个熟悉其他语言更甚中文的人,你就会用其他语言与对方交谈(如果你有这个能力的话)。这样做就是在适应对方喜欢的沟通方式。而通过适应他人的偏好,你可以在对方最自在的状态中和他互动,并模仿对方的行为,以证实并配合这些偏好。通过适应对方,通过开始用对方熟悉的语言与其交谈,你就像在跟他的无意识心智说:“我和你很像,你和我在一起很安全,你可以相信我。”而密切关系建立之后,你可以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让对方也出现相同的改变。一旦进入密切关系,你就无须一直遵循他人的引导或适应他人,他们反而会乐意跟随你。这就是密切关系的运作方式——我们会回过头来跟随彼此的引导,如此往复。我向你保证,如果你不坚持非说中文不可,那些母语说得比中文好的人会更容易了解你、更喜欢你。而一旦此人判定他喜欢你之后,他就会尝试说不太流利的中文,以便和你交流。如果你与对方处于良好的密切关系之中,他会更容易接受你的想法和建议。你知道的,当对方喜欢你时,他会更加想要认同你。也就是说,如果你去适应一个人,向对方证明你们很像,他就会有一种想要认同你的热情,会把你的话当成是自己说的(因为你们很像),因为如果他不认同你,他会觉得就像在不认同自己。一旦你们身处密切关系之中,你就可以成为引导者,把和你在一起的人带进正面心态,对方会更清楚理解你的想法,以及其中的价值。这是一种不带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如果你提出的并不是什么好主意,那么不管你建立的密切关系有多完美,都无法说服任何人。我们要尝试建立一种互利关系,让你能在其中以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带着尊重与理解和他人讨论问题。我们不“控制”或欺骗他人,我们只是根据某些原则,利用简单的方法(例如移动身体或调整声音)来确定对方是否处于最理想的状态之中,以此了解我们所表达的意见的实际优点。密切关系为什么有用如果我和你一样,你就会了解我,并且喜欢我;如果你喜欢我,就会认同我。需要建立密切关系的情境也许你和某人关系恶劣,你希望有所改变,那么下一次遇见他时,就开始与他建立密切关系吧。建立密切关系永不嫌晚,你可能无法一次扭转乾坤,但如果每次和对方相遇时都设法与之建立密切关系,你很快就会注意到,对方的态度会出现重大改变。至于密切关系何时有用?以下几个情境,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当你想和亲友进一步沟通时(也许是要了解多年来他到底想告诉你什么事);●当你试图从孩子身上得到失去已久的尊敬时;●当你面对老板、老师、政府官员或其他权威时;●当你遇见为你服务的人,但他们会造成你的困扰时(例如暴躁的银行职员或冷漠的餐厅服务员);●当你接到推销电话时(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宁愿建立[1]非密切关系);●当你在任何情况下被他人评估或批判时(例如工作面试)。在职场中,建立密切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美国沟通专家艾琳娜·祖克(Elaina Zuker)就此曾举出以下实例:●你必须达成的目标越来越多,拥有的资源却越来越少,然后你会发现自己必须和同事争夺有限的资源。因此,工作能否完成,就取决于你和那些重要人士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例如分配资源的人。●若想成为成功的高级主管,你必须敞开心胸,鼓励双向沟通。如果你总是抱着“我走我的阳关道”的心态,可能会产生和上级与下属渐行渐远的风险。在今天,高级主管及团队领导人需要具备专业水平的人际关系技能,而这一切基于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要说服其他人接受革新性、创造性的想法,你必须具备完整的沟通技能。不论你的点子有多棒,除非你能说服对的人,让他认为你的想法很棒,否则你什么也做不了。●当你位居组织中层,上有你必须呈报的人,下有接受你领导的人。面对这两类人,你都要与其建立良好的密切关系,并影响到他们,这样才能达成你的目标。●在扁平式的组织里,通常你所负的责任大于实际的权力,那么你必须通过其他人完成工作。因此,在这种扁平式架构中,你需要通过建立密切关系以及和他人合作来完成任务。●你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多年经验等,不会比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更重要。现代的就业市场机动性很高,不管是出于自我选择或被迫如此,你都可能面临必须转换跑道的时刻;而无论你的技能有多熟练,没人想跟一个根本无法商量的专家共事。[1]本书中提及的所有沟通技巧都可以反向操作,从而摧毁密切关系。你会发现,有些和你处不来的人正是这方面的大师。若想破坏密切关系,只要尽量使用对方不会用的方式来沟通就可以了。非密切关系是快速终结会议的有效方法,或者也可以让讨厌的人别来烦你,你只需让自己变得很麻烦、不可亲近,让他们不想继续和你交谈就可以。——原注加深你的认知记住,你已经拥有很多我将在本书中点出的读心技巧,只是你并不自知,而且可能也没有善加利用,以发挥其最大功效。我们现在要来好好检视这些技巧,加以锻造、磨炼,让它们发挥作用。而且,既然某种程度上你已经知道这些技巧,那么看到接下来各章中的大量信息与繁多技巧,你也不会讶异、退缩。事实上,学习这些技巧比学习其他很多东西要更轻松。以下这个模型可以说明学习过程的进展:●第一阶段:无意识的无知。典型的范例是骑单车。在第一阶段,我不知道怎么骑单车,而且也不知道有骑单车这回事。●第二阶段:有意识的无知。我不知道怎么骑单车,但知道有骑单车这回事,而且这件事是我不会的。●第三阶段:有意识的觉知。我会骑单车,但只有全神贯注、把焦点放在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也就是骑车)时才能成功。●第四阶段:无意识的觉知。我会骑单车,而且连想都不用想就会骑了。真正的学习只出现在第四阶段,而且现在你已经在那里了。但是,我们要回过头到第三阶段去,让你的技能越磨越精湛,可能还要加进一两样东西。回到第四阶段则是你的任务,只要你还活在这世界上,随时都可以做。而做过本书的练习之后,你要开始运用学到的方法,一次一种,直到你发现自己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为止(也就是说,你已经到了第四阶段)。只有到达这个境界,你才能开始运用下一种方法。不要指望一次就做完每一件事,那么做只会让你手足无措。慢慢来,而且要记得找点儿乐子!这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尤其当你开始领悟到读心有多容易、多有用时,更是如此。第3章 如何通过无意识沟通建立密切关系充分运用你的肢体语言密切关系练习现在,请深深吸一口气,因为在接下来的几页当中,我会摆出各种建立密切关系的论据、方法及技巧,让你应接不暇。你将学到的东西,从肢体语言和声调,到能量水平和个人意见,无所不包。当然,这都是为了让你把这些东西应用在实际生活上,而且越早开始练习,效果越好。但是你必须记住,不可贪快,要花时间好好学习,熟练各种不同的方法。在练习和他人建立密切关系时,不必担心会被人发现。如果你的表达越来越易懂,你的交谈方式越来越悦人,或者突然之间你就能读懂别人的心思,那么没有人会抱怨的。前面提过,我们要在几方面去适应信息接收者,以建立密切关系。第一,通过肢体语言。“语言”一词听起来好像有张词汇表,你只要学学上面的字就行了。当然,那样的书也的确存在,它们会告诉你,当某人像这样竖起小指头时代表什么意思;而当他们的左脚出现这种动作时,又表示什么。其实肢体语言没有那么简单,相同的手势、姿态不见得对于每种状况或每个人都代表同样的意义。例如,很多人认为交叉的双臂代表“拒人于千里之外∕游离∕怀疑”,但这并不正确。首先是因为这样解读忽略了人体可以创造多层次且动态的表达方式;其次,这种说法似乎是要你相信肢体语言独立存在,解读时可以不必考虑其他因素。你一定曾在交叉双臂时突然想道:“对了,人们觉得愤怒或想保持距离时会这么做,但我现在一点儿也不生气啊!”没错,我们可能因为其他理由而交叉双臂——也许是因为天寒地冻,所以环抱双臂以保持身体暖和;或者,这不过是让双臂暂时休息一下的简便方法而已。因此,为了确定某人是不是真的在保持距离或心存怀疑,我们必须寻找其他可见的生理信号,并考虑这些姿势出现的背景——他的身体的其他部位看起来怎么样?手臂是紧张或放松?面部看起来如何?你和他之间的讨论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了吗?房间里冷吗?诸如此类。配对法及镜像法该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建立密切关系?简而言之,你要模仿他人,比较贴切的说法是,你要发出姿态上的“回声”。也就是说,你要观察对方什么姿势、他的头偏成几度角、双臂如何交叉之类,然后做出相同的动作;如果他移动身体某个部位,你也要动同一个部位。有两种方法可以帮你模仿他人:配对(matching)及镜像(mirroring)。要用哪一种方法,完全由你和对方的相对位置决定。当你坐或站在对方旁边时,比较适合使用的是配对法。所谓“配对”,指的是对方有动作时,你要活动相同的身体部位(如果他动了右手臂,你也动一动右手臂)。而当你们面对面坐或站着时,比较适用的是镜像法。所谓“镜像”,指的是你运动的身体部位与对方相反(如果他动了右手臂,你就动一动左手臂),仿佛你是他的镜中影像。如果你夸张地模仿某人的一举一动,显然会非常奇怪。一方面,当你从平日习惯的律动,转变成模仿和你交谈的那个人的动作时,你的行为会出现明显变化。另一方面,如果你完全模仿对方的动作,对方也会看得一清二楚。这样,你不但无法与对方建立密切关系,反而会让他觉得你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当你想通过适应他人的沟通方式来建立密切关系时,要偶尔为之,而且要慢慢来。一开始,你改变动作的幅度要小,然后要非常小心、不着痕迹地逐步增强。你的改变需要多快或多慢,由你感知自己获得多少你想要的回应而定。你让对方觉得越感兴趣、越投入,就越能开放地模仿他的肢体语言。这个原则在建立密切关系之后也适用。当你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对方时,必须谨慎行事,而且要慢慢来。一开始,你应该利用“代表性姿势”(又是另一个很“炫目”的字眼)。换言之,你要模仿对方的行为,但是只能模仿一点点。只要在跟随对方的肢体语言时保持一致,你就可以把动作变得更加柔和。如果他交叉双臂,你只要把右手放在左手腕上即可。也就是说,你可以做相同的动作,但幅度应小一点儿,这样就能避免让对方意识到你刻意的行动。另一种隐藏你正在模仿他人的好方法,是推迟行动。对方做出一个动作之后,你不要马上跟着做,等20~30秒再开始行动。只要你的动作和对方一致,这样的举动仍然可以发挥效用,让他的无意识心智捕捉到你们两个人出现同样动作的事实,进而认定你们“很相似”。第三种遮掩行动的方法,是模仿对方的面部表情。对方看不见你的脸,因此不会比较你们两个人的面部表情。但对方的面部表情是他内心感受的反映(因为人的心理和生理过程互相牵连),如果他看到你脸上出现相应的表情,就会感知到你也有相同的感受,这样你们之间就形成了极为亲密的联结。因为我们无法看见自己的脸,所以我们无法发现别人正在模仿我们的面部表情,而只会感受到一种认同感。但有一件事要注意:你模仿的必须是特别的表情,而不是对方原本的模样。有些人就算在很轻松的情况下,看起来也总是一脸感伤、严肃或愤怒,这是他们本身面部结构的关系。你要弄清楚你模仿的对象在其他时候看起来是什么样子,这样才能分辨他平常的面部和展现情绪时的面部有何差异。另外,你还要确定你的动作跟对方的动作速度一致、节奏一致,这对于有互动的姿势来说特别重要,例如握手。如果对方动作很慢,你就得慢慢地握手,反之亦然。如果你注意到对方说话速度很快,看起来紧张、兴奋,你就得加快握手的速度。而其他有节奏的姿势(例如表示同意时的颔首)也必须有所改变,以呼应对方的节奏。在稍后的章节当中,你将学到如何掌握对方说话或思考的速度,甚至是在与对方初次见面时你就能了然于心。不要过度诠释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我们大部分的姿势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不会对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意义。然而,我们还是找得到某种“说明书”,以解释多数人的肢体语言。每当我们处于某种情绪时,通常会使用特定的姿势,就算没有其他人用这个姿势。因此,初次见面时,你要试着不要太过信任对方展现的肢体语言。比如,你应该注意到他是否移动左腿,但必须避免马上就将此解读为他很紧张,除非有其他指标指出情况正是如此。稍后,你会学到如何将动作和姿势联系上特定的想法和情绪。也许,移动左腿的确是对方紧张的信号,但此原则仍局限于此人,并不一定可以推及其他人。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而一旦掌握某些判读他人肢体语言的技巧之后,你就会注意到,你越来越能预测到他人要说些什么。你正在读心呢!当你开始用全新的方式观察别人,你很快就会注意到他们身上出现的一些变化,就算无法模仿这些改变,你也能因此获得许多信息,从而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像肤色变化这一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