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0:29:18

点击下载

作者:吴德礼,曹国华,李惠彬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

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试读:

前言

金融资本在理论上是一个宏观命题。金融资本既是资本的核心组成,又是其重要分支。金融资本命题的出现说明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内容的丰富超乎以往。金融资本成为一个显性的经济命题标志着资本理论的体系化和资本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元化。

研究探讨金融资本,须对资本有开阔的历史视野。经过古典经济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百余年的观察研究,到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资本有了一个稳定、明晰的内涵界定和外延指向。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一系列论述是目前林林总总关于资本研究中最稳定、核心的基石。对应这百余年资本研究的,是当时正在兴起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裂变与发展。与目前相比,这百余年的经济运行虽跌宕起伏,却仍相对简单。历史考察有助于对资本内容体系的逻辑层次的梳理,有助于对资本类型演变的认识,有助于对资本的基本特征的把握,也有助于对人们认知资本范畴过程的总结。在开阔的资本发展史基础上研究金融资本有利于提纲挈领,把握本质。

研究解析金融资本,须对主要资本形态有溯本究源的研究态度。主要资本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资本演变的结果,是资本内在动力逻辑和经济社会发展外部需求的共同结果。这些主要的资本形态和金融资本必有关联,因为金融资本是这些资本形态的所谓“价值尺度”,这些主要的资本形态和金融资本的关联必有内在的动力机制。

金融资本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形态。金融资本与其他重要资本形态的内在关联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其他重要资本形态可能转化为金融资本。所以,金融资本除了其核心内容——被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化了的货币资本外,其他重要形态的资本也是金融资本潜在的来源。实践中,其他重要资本形态转化成为金融资本的量和力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相关重要资本形态的溯本究源有助于厘清金融资本与这些重要类型资本的逻辑关系。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在最高逻辑层面上终可归为两大类,即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本与虚拟资本。两大类资本有各自的运动规律和发展特征,所以厘清金融资本与其他关系密切的资本形态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金融资本的本质和特征。

研究透视金融资本,须聚焦资本运动的综合动力机制。资本对利润的诉求是资本运动的内在驱动力,而制度安排既是资本运动的外在驱动力,又是它的分力,即制度安排具有调整资本配置方向的刚性力量。在资本运动的综合动力构成中,个人偏好、集体偏好、集体与个人的心理预期等形成的动力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动力既有力的分解的功能,又有力的合成的功能,在资本运动中与其他力合成,或分解其他力,最终实现力的均衡,保证资本运动的稳定性与效率性的统一。对资本运动的综合动力机制的把握有助于透视金融资本运动自身的综合动力机制。金融资本既联系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又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虚拟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中,核心灵魂是金融资本。

国家开发银行经营的货币资本是我国金融资本的核心组成,它最具活力,从资金市场直接导入实体经济领域;它最具国民经济效应,以制度安排进入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初始领域、产业体系链条的前端;它最具信用创造力,以组织信用的制度基础接引市场信用,以市场信用的规则、效能提升政府信用能力;它最具市场影响力,以虚拟资本产品(债券、证券化等)的供应繁荣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领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

本书命题的研究起初专注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立意从理论上研究思辨国家开发银行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并提出相关配套制度的设想与建议,期望发挥解惑、释疑、凝聚共识、促进各方面长足发展的作用。但是遵循学术规范和学术研究的规律,这本书内容的形成可能已经超越了原来的研究设想。

本书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撷取典型时期与典型事件,来重绘资本演变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风貌,在资本快速扩张蔓延的历史背景中,勾勒出其发展的主脉络,即虚拟资本的规模、结构、市场的发展、信用创造力的成效,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等。虚拟资本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典型现象虽和马克思对资本的实证描述有显著的区别,但在本质上又确实一脉相承、异曲同工。这有助于对资本丰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以数理逻辑和数理语言来刻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质,简洁明了,但深刻生动。货币资本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循环,借助数理语言的刻画反而比一般的描述和分析要鲜活生动得多。货币资本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循环,其实是产业门类及其支撑体系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各部门内在循环的本质写照。这对深刻理解金融资本的功能特征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处于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这一过程将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本书以开阔的视野提出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的理念,基于市场机制和价格表现,将有限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赋予资本化评价;将实际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或处于闲置状态的资产以资本化的方式予以财富表现和价格激活,纳入社会化大生产、大服务、大流通中。广阔的观察资本的视野有助于资产、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这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希望本书能引起大家对金融资本展开深入的讨论,通过研究讨论推进我国经济金融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部分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轨迹

虚拟经济的称谓最早来源于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虚拟资本的论述中。近年来,有关虚拟经济的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理论界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流量的资本,虚拟经济则是在虚拟资本影响下,遵循虚拟资本运行规律和运行逻辑的经济体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虚拟化趋势,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虚拟经济飞速发展,并且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到目前为止,全球虚拟经济规模庞大,已大大超过实体经济,交易活跃,其中不乏投资与投机。作为新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依赖性,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同反作用,同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现在虚拟经济的体量已经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对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利润进行再分配,对资源要素的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本部分内容旨在从资本主义制度及金融制度的建立出发,结合历史上重要的经济金融事件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轨迹研究。虚拟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各种虚拟经济制度和法律也是其形成独立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虚拟经济的概念与外延,虚拟经济与虚拟资本的关系加以论述,梳理和归纳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第二,从信用制度和借贷资本的产生出发,结合英国工业革命、英美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论述虚拟经济的产生并依附于实体经济,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借贷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的现实。第三,从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与发展、期权期货的发展历史、对虚拟经济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并最终独立的过程加以论述,同时对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进行分析。第四,对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程中经济制度的影响加以论述,主要以英美两国的金融发展,如从传统借贷到股票债券的产生及银行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法规制度起到的作用为例证。总之,本部分内容对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轨迹加以总结,寻找其发展的规律和方向。1.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1.1 虚拟资本的概念与外延

英国银行家威·里瑟姆在《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中针对汇票的特性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的概念。他说,“汇票没有别的办法加以控制,除非防止出现货币过剩,防止出现低利息率或低贴现率,这样可以避免产生一部分汇票,并不致使汇票过度膨胀。要判断汇票有多少是来自实际的营业,例如实际的买和卖,多少是人为制造的,只由空头汇票构成,这是不可能的。空头汇票,是指人们在一张流通的汇票到期以前又开出另一张代替他的汇票,这样,通过单纯流通手段的制造,就制造出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在货币过剩和便宜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办法被人使用到惊人的程度”。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中对虚拟资本有过论述。马克思通过分析借贷资本的运动过程揭示了借贷资本运动与现实运动相分离的表面性特征,认为借贷资本是对定期固定货币收入的所有权证书,本身并无价值,当然不会是资本价值,不是现实的资本,而只能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换言之,也就是说,通过资本化而存在的资本是虚拟资本。何谓资本化?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接下去说,“把每一个有规则的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个资本会提供的收益,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以借贷资本的存在为前提,并且是借贷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熟知,资本只有在生产活动中,在商业流通中通过吮吸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增值,才称为资本。但借贷资本形成之后常给人以假象,好似资本可以绕过再生产过程,不与生产相联系,便可获得利息。马克思说,“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的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产生的各种票据是虚拟资本的第一形态。

马克思还把国债和股票两类有价债券归入虚拟资本的形态。他认为,国债券是纯粹的虚拟资本,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典型形式。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债权人借入的这笔贷款已经被用掉了,耗费了,它已不存在了。一般来说,政府发行国债大部分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提供军政开支,作为债券的利息不是资本增殖的结果,而是国家税收的一部分。由此看来,“这种资本,即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幼仔(利息)的资本,是幻想的虚拟资本”。马克思在这里还指出了国债券的一个特点,就是“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书”。这样说来,国债券是可以上市交易的。然而,“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一旦债券不能卖出,这个资本假象就会消失”。股票和有价证券虽然不像国债那样代表纯粹的幻想虚拟资本,但它也是“被当作代表这种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另一种形式的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股份公司资本所有权的证书,代表着股份公司现实资本的相应部分,“也就是代表在这些企业中投入的并执行职能的资本,或者说代表股东预付的,在这些企业中作为资本来用的货币额”。

综上所述,可以大体可将马克思研究的虚拟资本划分为两类:其一是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各种信用票据,如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等;其二为各种有价证券,包括股份公司的股票,国家和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

奥地利经济学家鲁道夫·希法亭在1910年完成了他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金融资本》,这本著作被有的学者称为《资本论》的第四卷。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金融资本》几乎晚了半个世纪。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本迅速扩大,已经取得垄断的地位。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例如:期货、期权及各种衍生品等)和新情况(例如:货币脱离了金本位、经济全球化等)。希法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

希法亭在前言中写道: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这种联系使得资本采取了其最高级也最抽象的表现形式——金融资本。希法亭将金融资本定义为归银行支配和由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形式的资本。他认为金融资本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看似独立,实际上却只是一种反映或表现,它会采取多种方式,并且会和产业资本及商业资本的运动相对独立并分离。希法亭所描述的金融资本从本质上来说,着重突出和反映了虚拟资本,是马克思虚拟资本时代的拓展。

希法亭对虚拟资本发展成产业资本的对立物给予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对虚拟资本的形成分析要从信用开始,指出随着银行制度的发展,银行信用一方面代替商业信用形成流通信用,另一方面将货币由闲置货币转化为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形成资本信用。根据资本回流的方式不同,资本信用又分为流动资本信用和固定资本信用,希法亭详尽地分析了流动资本信用和固定资本信用之间的区别及其对产业资本的不同影响。随着资本信用提供的出现,尤其是固定资本信用提供的出现,银行相对于产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当银行信用只是流通信用时,银行的真正用武之地,与其说是产业资本,不如说是商业资本;当银行信用转到为产业资本家提供固定资本信用时,情况就不同了。这时,银行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企业和市场的暂时状况,而是更关注于企业的长远命运和未来的市场状况,由暂时的利害关系变为长远的利害关系。转化为固定资本信用的比重越大,这种利害关系也就越大和越持久。银行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意味着产业资本的支配权也同时越来越落入银行之手,结果就形成了金融资本。随着财产的日益集中,控制银行的虚拟资本的所有者与控制产业的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合二为一,逐步融合,很难截然分开。货币资本家对股份公司的资本投资,一经让出,便不能收回。他对这一资本没有要求权,只是对收益的相应部分有要求权。最初由货币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已转化为产业资本、实体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股票所代表的既是虚拟资本,也是实体资本。在证券市场上股票交易时支付的货币,即不是股东最初提供和使用了的货币,也不是股份公司产业资本的组成部分,而是股票流通所必须追加的资本,这些资本是虚拟资本。股票交易并不是资本交易,而是息金证书的买卖,股票价格除了取决于收益之外,还取决于资本利息率的高低,而利息率的运动根本不依赖于个人产业资本的命运。股票的市价总值即资本化的收益证书的价格总额,同最初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货币资本总额经常不一致。

弗朗索瓦·沙奈在《经济全球化》中对虚拟资本的定义做出了新的扩展。他认为,信用货币是虚拟资本,从银行借贷产生出来的信用货币并不代表来自于生产性积累成功后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用一笔借款来创造一项未来的收入。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资本的很大一部分是在银行体系内依靠存款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公共债券市场的发展满足了多数工业化国家财政赤字的需要,为大量资金提供了流动性好、风险性小的投资工具;公司制度的革命使大多数大公司从此变成了股份公司,证券机构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性机构设施,股票市场的超常规发展成为必然。股份公司制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领域的进步使放弃贷款、偏重证券的倾向成为一种趋势,这一切都动摇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导致各种类型的证券机构迅速发展。同时,银行也不得不越来越大量地投资于证券,虚拟资本渐渐走向统治地位。20世纪70年代利率和汇率管制放松以后,为规避价格风险发展起来的各种外汇和衍生品市场使虚拟资本发展到更高阶段,投机活动已经完全独立于生产循环过程,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信用货币、国债、各种外汇和衍生金融工具是虚拟资本;各种有形资产的权证,包括股票从一级市场出发,直接配置资源,为各种生产和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属于实体资本范畴;二级市场上的权证交易,特别是某些用于价格发现和风险控制的金融衍生产品属于虚拟资本范畴。

虚拟资本脱离生产领域的“自治”和“独立化”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猛发展,成为产业资本的控制者和调节者。衍生品的巨大弹性改变了投机形式。投机活动已经完全独立于生产循环过程,而且成为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储蓄的一笔重要收入来源。虚拟资本的流动拥有最大程度的自由,虚拟资本因为可以避免直接与工业资本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免遭工业资本的兴衰带来的损失。然而,虚拟资本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投资者如果得到关于实体经济的不好的信息,很可能反应过度,采取群体性的角逐安全的行动,这很可能会使资产大量紧缩而导致虚拟资本的毁灭。

由此,可以根据马克思和希法亭等学者对虚拟资本的论述做出定义: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流量的资本。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除了马克思所描述的商业信用票据,以及股票、国债等有价证券外,还包括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1.2 虚拟经济的概念与外延

有了虚拟资本的概念与外延,就可以进一步探讨虚拟经济。英文中Fictitious Economy是和中文虚拟经济意思最相近的词,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这种定义显然是相当狭隘的。当代学者对虚拟经济概念有丰富的解读。刘骏民(1998)将虚拟经济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虚拟经济是除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并提出“经济的金融化或金融深化主要是虚拟资本的扩张造成的,而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房地产业的虚拟价值膨胀合在一起,就实际上构成了经济中的虚拟部分,我们将经济中的虚拟部分称作虚拟经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虚拟化的显现,虚拟经济的定义和内涵也进一步具体和明确。成思危(1999)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而在经济系统中存在的经济活动模式(包括结构及其演化),给出了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五个发展阶段和五个特性。秦晓(2000)也界定了虚拟经济及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认为实体经济就是人类生产、服务、消费和流通的活动,虚拟经济则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及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的交易活动,并指出金融市场的信用膨胀肇始于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陈淮(2000)认为,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是一种异化,人们对更多财富的追逐异化为对并不能导致社会财富真正增加的虚拟利润的追逐”。李晓西和杨琳(2000)指出,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曾康霖(2003)指出,虚拟经济不能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是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刘骏民(2003,2008)提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后又将虚拟经济具体表述为经济主体在追求货币利润的目标下,通过单纯的买卖和资本化运作及价值“炒作”等相对脱离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活动。王国刚(2004)指出,虚拟经济是指建立在经济权益基础上以持有票券方式来获得对应的未来收益为目的的经济权益交易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及其关系的总和。王爱俭(2008)提出,虚拟经济的本质是价格体系,是预期的未来价格体系在现时的镜像,心理预期在虚拟经济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

也有研究者对虚拟经济的概念进行辨析,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虚拟经济命题的必要性及研究内容的讨论,二是对于虚拟经济相近或相似的概念的讨论。张宗新和吕日(2001)提出理解虚拟经济的关键是资本的信用化,不能把虚拟经济简单地归结为金融资本运动的必然。钟伟(2001)指出,不能以虚拟经济相对于真实经济存在巨大的、潜伏危机的倒金字塔为理由将虚拟经济和真实经济对立起来,虚拟经济是经济运行的常态而不是病态。也有学者提出不能把金融看作虚拟经济,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而不是虚拟经济,金融业在本质上是服务业。这里仍有两个概念上的区别值得注意:一是虚拟经济与货币经济。王璐(2003)就提出虚拟经济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经济,虚拟经济是凯恩斯所要研究的竞争的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特性。货币因素在虚拟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虚拟经济并不等同于货币经济。虚拟经济将货币看作经济系统内部价值运动的尺度标准,是以货币表现和计量的、脱离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货币经济重点则在于解释货币的运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货币、商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二是虚拟经济与金融经济。金融经济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资金融通,关注于从技术层面来分析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而不是从价值理论角度分析当代宏观经济的运行。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产作为价值载体,独立于物质产品生产之外追求货币收入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制度安排的总和。也有学者使用“符号经济”或者“名义经济”的概念,强调经济运行中的“符号”或者“名义变量”内容(如德鲁克,1986)。对虚拟经济概念的分析和论述,梳理、归纳与提炼,显示出了与以实体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内涵特征的显著差别。

综上所述,参照虚拟资本的定义和外延,可以把虚拟经济描述为:在虚拟资本影响下,遵循虚拟资本运行规律,与虚拟资本运行逻辑相一致的经济体量。

国内外的许多论述把虚拟经济的分析焦点都集中于金融领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实体经济出现了虚拟化的倾向和趋势。可以认为一些经营模式和交易模式的创新,单纯从事品牌等无形资产经营的可称作虚拟经济;房地产、集邮市场、收藏品市场等部分实物市场的价格运行方式与信用货币、股票、债券及其衍生产品的运动、发展存在相似之处,也可以纳入虚拟经济范畴。这些特定的对象和虚拟经济都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其经营的产品都有渐趋虚拟化的倾向,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分渐趋模糊。只有当各种完全脱离生产过程的金融衍生产品、套汇和套利产品形成,并达到一定的体量时,虚拟经济才具有稳定独立的形态,较圆满地表现虚拟资本的运行规律与特征。在实体经济领域,当产品的定价与人类的心理作用无关时,如房地产仅仅用来生产和居住时,它与虚拟经济无关,但由于制度、理性和可以预期的盈利前景的影响,在实体经济领域常常也会发生虚拟经济活动。

随着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大规模发展,虚拟经济开始独立于实体经济运作,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虚拟经济领域的波动会辐射到实体经济中,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虚拟经济的萌芽阶段,借贷资本只是培育了虚拟经济的胚胎。在现代股份制度和金融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后,金融资本以各种形式流入产业经济,分配部分增值的价值,但这个时候的虚拟经济仅仅是依附于实体经济而运行的。随着期货、期权等创新型金融衍生品的出现,金融资本的循环空间急剧扩张,虚拟资本彻底摆脱了货币资本的传统形态(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传统运动轨迹,形成自己的运行规律。虚拟经济终于脱离实体经济。2.虚拟经济的萌生:信用制度与借贷资本2.1 信用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虚拟经济的萌芽

借贷信用在古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便已存在。大约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有农业信用的记录。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皇帝汉漠拉比编制了一部法典,其中涉及债务问题的规定非常具体,法典从第89条到第119条,大部分是关于债务的法律条文。如其中第89条规定,贷谷的利息达本金的1/3,贷银则达1/5。第90条规定,债务人如无谷物和银子还债,应以其他动产作抵等。规定如此通达合理,具体详尽,显示出信贷关系已有相当的发展。

在17世纪以前的英国,也就是现代信用制度发展以前,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的广大劳动群体,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向高利贷者(资产拥有者)借贷。部分奴隶主和封建主,为了挥霍和享乐,为了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尽管要付出高额利息,依然贷借,结果落入高利贷者的圈套。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高利贷者大多与商人是一体的。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俯有拾,仰有取”,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本性。高利贷者在各地放债,利用债权把平民变为他们的债务奴隶,把农民变为农奴。他们肆无忌惮地吮吸民脂民膏,使社会生产萎缩,经济陷于困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这样描述: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那样紧紧地吸附在它身上,使它虚弱不堪。高利贷吮吸着它的脂膏,使它精疲力竭,并迫使再生产在每况愈下的条件下进行。进一步,他又告诉我们:在奴隶制占统治地位或者剩余产品由封建主及其家臣消费,而奴隶主或者封建主陷入高利贷之中的情况下,生产方式仍旧不变,只是它对劳动者变得更加残酷。负债的奴隶主或封建主榨取得更厉害,因为他们自己被榨取得更厉害了。由此可知,高利贷资本只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没有资本的生产方式。它只是剥削已有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创造这种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借贷人的面貌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是参与生产的劳动者,而是以资本家或者可能的资本家的面貌出现。他们借助于国家的权力迫使高利贷资本(可以把高利贷资本称为古老形式的借贷资本)让位于借贷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在这里,货币不管在借贷资本家手中或者在职能资本家手中,都被贴上了“资本”的标签。产业资本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榨取劳动者(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完成资本的循环过程。产业资本家在结清所欠贷款后,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分给借贷资本家,剩余利润留给自己。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信用反映的真实情况是,借贷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分配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

借贷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商品,但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不在于它具有价值,而在于它具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能够产生利润。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的使用价值以外,又取得了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资本家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就它作为生产利润的手段的这种属性来说,它变成了一种特别的商品。

在从货币资本到借贷资本的转化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银行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信用工具和支付手段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信用和信用制度是与借贷资本同生共存的。在分析借贷资本在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运动时,马克思强调了信用是具有独特形式的价值运动。马克思说,“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的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这说明,由信用引起的价值运动与一般商品流通不同,在一系列的借款、偿还、支付过程中,货币或商品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只是使用权发生变化,但这种使用权的运动同样是市场主体的交换关系,因而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体系之下,尤其是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主要是围绕着货币资本借贷关系发生运转来获取增殖利润时,信用制度就成为一切经济活动存在的基础。

经济学家穆勒是“信用媒介说”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信用不创造资本,但可以充当转移资本的媒介。信用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是因为它将现存资本转化为信用资本。穆勒是在当时的金银本位制下提出这种理论的,其理论只认识到货币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