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博士简讲孝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15:32:51

点击下载

作者:钟茂森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钟博士简讲孝经

钟博士简讲孝经试读:

钟茂森教授简介

钟茂森教授,1973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该校金融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教四年;2003年移居澳洲,在澳洲著名的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获得该校终身聘用。昆士兰大学原定于2007年提拔他为教授,而且多家大学曾高薪聘请他担任首席教授,但是,他淡泊名利,立志走上圣贤教学之路,所以均婉言谢绝。

钟茂森教授曾在世界知名的金融经济学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包括美国金融年会(AFA),金融管理年会(FMA)上发表了40次论文演讲;2004年按学术领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目被评为澳洲、新西兰地区所有高等院校金融研究领域中高产学者第四名,成为学术界的年轻新秀;多次获世界金融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和昆士兰大学优秀科研奖,两次承担澳洲科研委员会(ARC)国家项目的研究工作。现兼任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安徽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员。

钟茂森教授跟随推行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的高僧净空老法师学习多年,担任老法师在国际和平与教育活动中的英语翻译和助理。曾应邀多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布里斯班、法国巴黎,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关于教育与和平的国际会议,介绍和推动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并在世界各地演讲《明道德知荣辱》、《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应有的美德》、《和谐之道以孝贯通》、《百善孝为先》、《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为什么要学习因果教育》、《母慈子孝——三十年家庭教育心得报告》等近百场,推动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受到热烈欢迎,有的演讲听众人数高达三四千人。曾应邀参加中国二00六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2007年国际道德经论坛和国际儒联会议,并在会议上演讲。

钟茂森教授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习和实践中华传统儒释道的圣贤教育。有感于当今世界亟需传统圣贤教育,以净化人心、和谐世界,决定舍弃金融学术领域的成就和追求,毅然辞去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工作,从2007年起,全身心跟随净空老法师学习圣贤教育,每天在老法师会下学习《华严经》,同时在摄影棚内讲解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地藏菩萨本愿经》及其纶贯、《中峰三时系念全集》、《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佛说阿弥陀经》、《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研习报告、《大学》研习报告、《论语》研习报告、《一函遍覆——印光大师开示》、《劝发菩提心文》、《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等等,通过澳洲净宗学院的远程教学网络向全世界播放。老法师对他的习讲,冠以的总标题是“纯净纯善和谐世界”系列讲座。钟茂森教授现任澳大利亚净宗学院副院长和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

序言

《孝经》确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中国古人没有不读《孝经》的。《孝经》里面所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早在儿时,我母亲就教导我念这部《孝经》。我翻出以前儿时的记录,偶尔发现,我在十一岁的时候(那是一九八四年)就曾经在我们家族的聚会当中,为外公、外婆、父母、长辈们表演节目。我当时表演的节目,就是分享了一段《孝经》的学习心得。我想先把这个心得给大家读一读,这是十一岁的小茂森当时的体会。

我当时发言的题目叫做“怎样孝敬父母”,“《孝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孝敬,要让他们丰衣足食,按时给他们一些零用钱,经常给他们买一些可口的食品。尤其当父母患病时,子女应尽全力照顾好老人,也为自己的子女树立好榜样。更为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孝敬,我们要关心老人,要尊重他们,有事同他们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精神上感到愉快。”这是当时一九八四年末学的发言。非常感谢我母亲对我从小的培养。从儿时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和力行《孝经》的过程。今年我已经37岁了,整整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再来给大家分享《孝经》的学习心得,当然比11岁的时候,体会更深了。但是我分享的心情依然是一样的,还是把在座各位当做自己父母、长辈一样,向你们报告自己的学习心得。大家看看这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以后,茂森有没有白活,希望也有所长进。

今天我们开始学《孝经》,第一讲先给大家报告一个概要。这个概要,也就是末学读《孝经》,行《孝经》的心得概括的分享。总是要按一个条理,那我们就借助佛经分析的体例,用五重玄义,就是五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经典。我们就把它称为五重分析,也就是解释这个《孝经》义理的五个方面,我们从第一释名,就是解释本经的题目;第二辨体,就是辨明本经所依据的原理,这个叫辨体;第三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经典的方法;第四是论用,就是学习这部经到底有什么用,有什么利益;第五叫判教,就是判定这部经,在我们这个课程里面是什么样的地位,这也是说明在一个课程当中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目。我们这个方法是借助佛家天台宗的判教方法,很有用处。其实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都是相通的,不仅是义理上相通,学习的方法上都是相通的。所以见好的我们就用,用佛法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会这部经典。

本经概要

第一 释名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释名,就是解释本经的经名。这部经经名只有两个字“孝经”,这两个字的意义很深广,我们拆开来讲,首先讲孝,再讲经。末学去年在庐江,曾经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这部《孝经》在摄影棚里面详细地讲解了一遍,总共花了40个小时。那这一次我们是简讲,大概有18次,大概20多个小时。当时我讲这部《孝经》的时候,也请示了我们的师父上人,在《四库荟要》里面找出了几本很好的《孝经》批注。我主要采用的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一个批注,北宋邢昺曾经对唐玄宗的批注,又做了一次解释,所以在《四库荟要》当中就有一部《孝经注疏》,《孝经》的注是玄宗皇帝所注,疏是解释注的,合起来称为《孝经注疏》,这是我主要引用的教材。

这个孝,邢昺在这个疏里面,是这样解释的,说“事亲之名”,经是“常行之典”,这样讲非常通俗易懂。孝,什么叫孝?能够事奉双亲这叫孝,所以这个字就是事亲的意思;经,它有恒常的意思,常行之典,也就是说,这部典籍是用来给我们行的。不是光学了有一点知识而已,重要的是行。不仅是行而且要常行,常是恒常不断,天天要干,时时要干,不可须臾离也,这个才叫做经,从这里可以看到《孝经》的重要。根据《汉书·艺文志》里面对这个经名的解释,它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采用《孝经》里面的一句经文来解释什么叫孝。这“天之经”,这个“经”也就是恒常的意思,像天一样的恒常。我们看到天上有日月星辰,它没有一天休息的,真的是自强不息。“地之义”,“义”是义务,大地厚德载物,它负担起荷载万物的使命和义务,绝对没有推辞这种担当的精神。人能够把天之恒德与地之义务做出来,这叫“民之行也”。

所以《三字经》上讲“三才者,天地人”,这么一听,做人还挺光荣的,能跟天地合称为三才。但是要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讲民之行,这个“民”就是人的意思。那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跟天地合称三才?那就是要把天之德、地之义行出来,这就是行孝。假如不能这样行,就不能够跟天地合称了,而且说句难听的话,都没有资格立于天地之间,所以不孝之人,无法立足于天地之间。《孝经》这个经题,已经把孝道深广的义理给我们透露出来了。“举大者言”,就是大概的说,很含蓄的把这些义理透露出来了,所以《孝经》这个题目起得好。“经”,在古儒,像皇侃的《注疏》,皇侃是南北朝时南朝梁的一个学者。他也注过《孝经》,叫《孝经义疏》。他讲这个经是“常也、法也”,它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恒常,前面我们讲到的,也就是说,这个经典是真理,恒常不变,亘古不变。古代适用,现代也适用,中国适用,外国也适用。我们走到澳洲,走到美国,到其他国家,谈起孝顺父母,每个人都点头,都称许,证明什么?孝道是不分国界,不分人种,超越时空的,这是什么?人自性的性德,所以把它能称为“常”。这个“法”就是真理。那么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可变的就不能叫做真理了。释名,我们简单地介绍到此。在这里值得提的一点,《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但是我们知道,十三经里面不是每部经都称为经。真正称为经的还是少数,之所以把它称为经,就突出它那种真理的永恒性、普遍性的意思。第二 解释辨体

第二个方面,我们来解释辨体。这部经是依据什么样的原理来说的?这个原理就叫体。末学把它判为“以道为体”,这五重玄义部分都请示过我们师父上人,由他老人家做了修正和鉴定。也就是说,这部经的根本原理是道,以道为体,何以见得?《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就是“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讲“夫孝,德之本也”。儒家讲的“道、德、仁、艺”,所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你看在孔老夫子像上面,我们看到,有“先师德被天地,依仁游艺”这样一句话,就是道,是圣人的志向,志于道,所依据的就是德,这个德就是随顺道的行为。

道,它是很难说的,老子《道德经》里面,一开始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它就是一种自然之理。可是这真道却说不出来,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形象,老子讲道是讲得最多的。在《清静经》里面讲,“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大道是什么?宇宙的本体,但是它没有名字,那么老子勉强把它称为道,就是强名之而已。那它没有形象,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鼻子闻不到,舌头尝不到,身体也触摸不到,连意念都想象不到。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这六种器官没有办法接触到的,但是它又确实存在,确实是我们宇宙的真体,万物都是从这里生的,佛法里称为自性,或者是真心、真如。它在这个世间就有所表相,正所谓《华严经》讲的,一切法自性所现。它的功能就是能现,我们的世间是所现。

儒家没有讲很大的世间,更没有谈到出世间,只是注重在人道里面讲。可是这个道在人间也有体相,就是现出这个相,是什么?就是一种关系,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就是道。具体在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就是五伦,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就是道,它就是这个本体的一种现相。我们要随顺着道来生活、过日子,这才能够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随顺道的生活,这就叫德。譬如说,跟父子关系如何处理?父子有亲,父慈子孝,这就是德。所以随顺着道,行的是德,这就是它的用,它有体、有相、有用。体,我们不可接触,六根都接触不到,但是现相我们就能看到了,有父子、有这个五伦,那我们就要随顺着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生活是最健康、最自然、最和谐、最快乐的。我们下面会谈到读本经有什么用,这个用,好处很大。

这个道,何以见得它是我们的本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知,而且人人本来具足。譬如说,父慈子孝这样的一个道德,是不是人皆有之?在《二十四孝》里面有一个记载,这个故事的名字是“陆绩怀橘”。三国时代的一个小孩叫陆绩,他只有六岁。有一天,他跟他的父亲到九江拜见一位官员,官员请他们吃饭,在席间上了一盘橘子,很甜,于是陆绩就把两个橘子揣到怀里去了。告辞的时候,一不小心,橘子滚了下来,结果被这个官员看到了,就笑着说:“你怎么居然还偷藏着橘子?”陆绩很诚恳地跟这位官员说:“因为我的母亲很喜欢吃橘子,我就拿了两个。”你看这件事情虽然很小,在小孩身上会发生很多,因为小孩天真无邪,这是天性,他自然就是这么做。你看他就想到自己的母亲,父子有亲,是父母跟儿女就有这样亲情的关系,所以他的孝心是自然而发的,没有人去教他,本来就有。就从这么一点点的小事里面,我们就能体会,虽然“道”无形、无相,可是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何处不是道?

现在是春天,古德有一句诗讲得特别有味道,“万紫千红总是春”,你说春天在哪里?你拿给我看看,有没有一个东西叫春天?你又拿不出来,可是你一看,哪都是!万紫千红,外面的绿树花草,鸟语花香,哪里不是春天?哪都是春天。所以儒家讲道不远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个“须臾”是说不能够瞬间离得开的。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浅显的理解,我们不能够离开道,常常要行道,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深层次的理解,道,实在讲没有办法离得开,到处都是。百草头上,青青的翠竹,灿烂的黄花,哪个不是道?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够觉悟,能不能随顺道而去生活。你能够随顺,那你就是一个智者,你就是一个圣人。所以《孝经》所依据的原理极其深刻,我们不可以把它小看,认为这只是孩子读的书,其实不是。孔老夫子自己说,他“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他的志向写在《春秋》这部书里面,褒贬善恶,扶正道德仁义,而他的行门,落实全在这部经典,怎么可以小看它?所以孝是以道为体,因为孝是道德,这个德而且是德之本,德的根本,德是道的相,所以孝,必须以道为体。第三 明宗

我们再看第三个方面,明宗。这个“宗”就是修行的方法,修学的方法。我们学这部经,怎么去落实,怎样学,不是光懂得文字,或者了解一下义理,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落实。这个修行的方法,在《孝经》当中也有明示。你看《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是明确的告诉我们方法,三个层次,“事亲、事君、立身”。所以在初始的阶段,我们从儿时到成人,没有离开父母,当然一定要侍奉好双亲。

这个孝心培养起来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保持不变,保持终身,并且要把它发扬光大。走到社会里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群服务,这叫事君。古代是君主时代,君就代表国家,代表人民,忠君就是爱国。现在已经是民主时代了,君可以把它变成民了,所以事君就是事民,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我们本分的工作,这就是事君的现代意义。

立身,这又提高了一个层次,立身就是成圣成贤,成圣成贤怎么成?还是要把我们的孝心不断地拓展,发扬光大,没有私心,而能够全心为人民、为众生,那么你就能够成就圣人的品格,这就是立身。所以孝有这三个层次,最高的一层立身,必定是建立在下面两层的基础上,没有底下的地基,事亲的基础,那事君谈不上,不可能。没有事君,就是没有为人民去工作、去服务,也不可能有立身。所以这个修行的方法,还是要从浅近开始,从自己家里开始,从修自身开始。“大学之道”所讲的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就是真正让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然后才可以说得上平天下,让天下和平,让世界和谐。第四 论用

接下来我们讲论用,就是学这部经的用处,利益在哪里。刚才我们已经有提及了,这个用处大得很。我们归纳一下,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八个字不是我自己的创作,是我们师父上人说的,他提的是“宇清、国安、家和、人乐”。这八个字真的就把用处、好处说尽了。这个跟儒家“大学之道”,讲得是一脉相承。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你就家齐了,家齐就能国治,国治就天下平,这八个字我觉得比“大学之道”讲得更为圆满,修身的结果是什么?人乐,你能够认真修学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你就是最快乐的。孔老夫子的《论语》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且落实,这个“习”是落实,你要操习,要演练,你要把你所学的用到你的生活当中,这叫习。学了又习,这是最快乐的。

我们师父讲,他五十多年学习传统文化,真正体会到他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享受”,真乐!我自己为什么把大学教授的工作辞掉,跟我们师父上人学习,也是想品尝一下这个人生最高享受是什么,要是不乐就没人学了,真的是乐。所以学,要愈学愈快乐,那学得才如法。如果愈学愈苦恼,愈学烦恼愈多,那你肯定学歪了。人乐了,下面家和,就是我们家里面的人,自己身边周遭的人都能够和谐,为什么,这是德行的召感。自己能够心安了,得乐了,内心里面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任何的对立,没有任何的冲突,那跟谁都能和谐。有些人跟我常常会发点牢骚,说某人怎么怎么不好,某人怎么对不起他,牢骚满腹。但是他自己又不乐,家里又不和,这是为什么?因为内心里面对立、冲突的念头没放下。放下了之后,必定是人乐家和。其实外面哪有对立冲突,对立冲突都是自己内心里面的。孝的根本含义是什么?是一体。

你看孝这个字,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合而一体成为孝。所以孝就代表一体,一体里面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真正孝顺的人,内心里绝对不会有冲突对立,跟任何人都能和谐相处。所以《孝经》在现在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这个世界上冲突太多了。大至国家与国家的冲突,种族、宗教之间的冲突;小至家里父子冲突,夫妇不和,兄弟阋墙,每一个层面都有不和,都有冲突,怎么解决?《孝经》就管用。所以家和了,慢慢你的影响力就扩充出去了,大到小区、国家都能够安定和睦,天下也太平了。现在我们国家提倡的和谐世界,从哪做起?从尽孝下手,从我心做起,才能达到,这是正确的途径。

儒家只讲到天下而已,佛家讲得就更广阔,它讲宇宙、讲法界。法界和谐,这就宇清、清宁。所以不仅是和谐世界,和谐宇宙,和谐法界,像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这样的和谐。能不能做到?能!为什么?因为这与道相应,道就是原本的样子,就是和谐的,宇宙法界本来是一体,都是我们自性所现的,同出一个源头,怎么可能不和谐?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情况,要有信心。法界都能做到和谐,难道跟周遭几个人还不能和谐?真正落实《孝经》,这些我们都能做到。这就是《孝经》当中所说的先王之“至德要道”。“至德”是至高无上的品德,“要道”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做什么?“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就是刚才讲的宇清、国安、家和、人乐,没有对立,没有冲突的世界,真正是和谐世界。所以说我们今天真的是很有运气,遇到这么一部宝典,确实要认真学习。第五 判教

第五个方面,我们来讲判教,就是判定这部经在教学课程里面的地位,属什么样的课目。这个判教也是我们师父上人指示我的,原来我讲的是“人之根,圣之行”,人的根本在孝。孔老夫子说,他“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圣人也行在《孝经》。可是师父给我把字对调了一下,他不说“人之根,圣之行”,他说是“圣之根,人之行”,我愈想是愈觉得太妙了,确实判得好。圣人的基础,这个根基,就是在这里。所以儒释道三家都强调孝道,这是成圣成贤的大根大本。没有孝道,那圣贤绝对不可能成就,为什么?这是人应尽的基本义务,人之行。《孝经》里讲的是“民之行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不做就不应该了。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禽兽不懂得尽孝,人懂得尽孝。其实话也不能这么说,我们看到有些禽兽也能尽孝。我们唱的《跪羊图》,小羊都懂得跪乳之义,乌鸦懂得反哺之恩,动物都有。如果人还做不到,说得难听一点,叫禽兽不如。所以说明《孝经》是我们修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课目,没有这个根本,学什么样的学问都是没有根的,都是那种只能用来欺世盗名而已。他不会真正对社会、对人群有任何的利益,自己将来积累的罪业深重,绝对是到三恶道里去了。

在《孝经·钩命诀》里面(这是古代的一部书),引用孔老夫子所说的话,“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老夫子自己说,他这么重视《孝经》。这是孔老夫子自己亲手所著的两部书。第一部《春秋》,言志,第二部《孝经》,说我们做人的行为,两部都是孔老夫子所著。有些古代的批注,说这《孝经》可能是曾子所著,或者是说其他人后来写的,这个说法没有那么让人信服。我查阅了邢昺的《注疏》,他就明确给我们讲,《孝经》不是别人所著,而是孔老夫子自己亲自撰写的。它是什么?假借曾子作为他的弟子,以对话的方式来著述《孝经》,所以句句都是出自于圣贤的心地。当然《孝经》里面讲的理比较多,它也有讲到事。事最多的那就是《弟子规》,《弟子规》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弟子规》也是圣人训。如何去落实《孝经》?必须把《弟子规》落实,所以《孝经》落实在《弟子规》里面。如果没有把《弟子规》做到,《孝经》也是只玄谈而已。

郑康成(郑玄)在批注里面也讲到,孔老夫子教导人六艺,就是六种技术,所谓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礼是礼节,我们现在讲的礼貌;第二个是乐,音乐;第三个是射,射箭,就是我们要锻炼身体。在现在来说落实这条我们并不用射箭,当然也不是要你去练枪法,就是说你要锻炼身体,要有比较强健的体格。像我们这里每天都做八段锦,这就很好;御也是驾御的技术,就是你一些工作的能力;书是书法,包括现在的文章;数就是数学。所以这个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实际上都是为了把我们圣贤的品格表现出来。所以圣人的这些技巧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帮助社会正本清源,带动风气,移风易俗。但是儒家讲得很广泛,入世法讲得很多,孔老夫子担心讲得太多,让人抓不到纲领,所以我们给《孝经》来总汇之,所以《孝经》可以说是圣贤修法的总纲领,这是东汉的大经学家、大儒郑康成所说的。

自古以来《孝经》,地位都非常的高。虽然它是十三经里面最短小的一部经典,可是它的地位却是特别的特殊,而且最受古人的推崇。古来连一般妇孺、市井之民都会《孝经》。在宫廷里面,皇帝都常常讲解《孝经》。唐玄宗就批注过《孝经》。实际上,历朝历代的皇帝,讲解、批注《孝经》的非常多,可以说是十三经里最多的一部。

我这里略举几个皇帝,譬如说东汉的光武帝。其实汉朝汉文帝就已经把《孝经》作为一部所有官员必读的教材,而且当时设立了一个“孝经博士”,这个名称就是专门学习《孝经》的学者,叫孝经博士,跟我们现在的博士不一样,当时叫孝经博士,是专攻《孝经》的学者。在汉光武帝时代,下令所有的儒生都要读《孝经》,而且连宫廷卫兵都要学习。东晋时代的晋元帝,曾经做了一个《孝经传》的批注。宋武帝、宋文帝都亲自讲过《孝经》。梁武帝,这也是佛门大护法,他也亲自批注过《孝经》,写过一本《孝经义疏》。元朝,蒙古的金人入主中原以后,他们也都推崇《孝经》。不仅是汉朝汉族人,少数民族,蒙古人入主中国,也推《孝经》。到清朝时候,满族人入主中国也是非常重视《孝经》,而且可以说在历代,清朝皇帝都批注《孝经》,这算是皇帝批注《孝经》最多的一个朝代。

清朝入关的第一任皇帝顺治,当时就亲自批注过《孝经》。而且他还下令,文武百官一起把当时学者的资源集合起来,做一个《孝经衍义》,把从古至今批注过《孝经》的经典都汇集起来,形成一部总的一个《孝经》百科丛书叫《孝经衍义》。可惜顺治皇帝当时出家了,出家以后这本书还没完稿,他就毅然放下了。放下以后,他下面的一个皇帝康熙,紧接着汇集《孝经义疏》,终于成书了,总共有一百卷。所以十三经的注疏,《孝经》就这么大,一百卷都收集在《四库全书》里面。到康熙下面的一个皇帝,他的儿子雍正继位,他又亲自批注了一部《孝经》,叫《孝经集注》。三位皇帝都批注《孝经》,可见得古时候的帝王非常有智慧,他懂得这部经真正是和谐社会的法宝。那我们今天面临着这样的一个时代,你们大家都真的是圣贤的发心,想要帮助社会安定、团结,让茂森非常赞叹,非常礼敬,那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从《孝经》学起,就非常的如法。《孝经》的概要,我们就简单地跟大家做个报告,五重玄义就介绍到此。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孝经》的经文,《孝经》有十八章,大家每天都在念,都很熟了,下面我们就一章、一章简单地来学习。

第一章 开宗明义章

首先来看“开宗明义章第一”,这个品题“开宗明义”,就很明显的指出,这段经文是本经的主旨,也是本经的精华。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这一章为我们介绍了一经宗旨。它的开头是孔老夫子自己假借曾子这样一个教学的情形,来引出《孝经》。“仲尼居”,仲尼是孔老夫子的字号,他有一天在家闲居。曾子,是孔老夫子的一位弟子,他侍奉在旁边。你看前面六个字,很简单地就勾勒出师生之谊,过去学生都侍奉在老师身边。文字虽然简单,可是我们已经能够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曾子确实尊师重道。孔老夫子有七十二贤,三千弟子,为什么不对其他的弟子讲《孝经》,而偏偏对曾子讲?孔老夫子这个里面也是有很深的含义,所以曾子是《孝经》的当机众。把当机众点出来,必定有他的意思。曾子是什么人?他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里我们也都读过他的故事。它里面记载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道怎么照顾、接待。大概也是急中生智,就咬自己的手指,因为过去没有手机,怎么打Call回来?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结果她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里就觉得痛,家里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赶紧就赶回家里。回到家里一看,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告诉他,说:“儿子,我不知道怎么Call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连心,你一定能够感通到。”所以你看看,曾子纯孝就有这样的感应。我们就觉得好像不可思议,怎么他妈妈咬手指,在那么远的距离,他居然能够有这个感应。现在你给儿子打手机,也许打多少回,还唤不回来。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曾子心地纯孝,心里没有其他的妄念,只有孝亲这个念头,念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这样的感应。可能我们当中也有人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年纪比较长的,可能父母要过世了,父母过世之前,可能你几天之前就梦到父母,往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他可能在远地,他的父母要过世,就跟他父母有这样的感应,这是什么?心灵的感应。能够这样感应的人,多半都是比较孝顺的孩子,如果从来想不到父母的这种人,他肯定不会有这种感应。

所以这说明“道”就是我们宇宙的本体,它的作用是见闻觉知,那边人起一个念头,我们都能够感知。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麻木,感知不到?这是因为我们平时的欲望、烦恼太重,把我们自性本有的能力给障住了,不能够显发出来。所以儒家教人,欲治国平天下,欲明德止至善者,必先从格物开始。什么叫格物?格除你的物欲,这叫格物。这个欲望是让人麻木,让人愚痴的,很不好的一种习气,把它格除干净。但是格除物欲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跟自己的欲望做斗争,这是真刀、真枪、真干。一开始是很苦的事情,特别对于欲望浓厚的,就像一个人对千军万马,你不用勇猛大无畏的精神,就不能够克住它,你克不住它就被它克住了。所以心为欲转,人就成为欲望的奴隶了。所以修行不外乎就是克制欲望,成圣成贤也就是放下妄念而已。儒家所谓的克念作圣,克服你的妄念,首先从克服欲念开始,才有可能成为圣人。换句话说,圣人心地清净光明,欲望的灰尘已经扫得干干净净。所以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心里尽孝开始,像曾子那样,他心里没有其他欲望,他即使是上山砍柴,也是为他的父母、为家人,没有自己的念头,所以他有这样的感应。

因为曾子是这样的大孝子,当然孔老夫子要选择他来作为《孝经》的当机众,要对他来讲,这个人才能够堪受大法。一个人能够孝亲,他自然就能够尊师,这个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他在家能够这样的孝事父母,他在老师麾下,就能够侍奉老师。所以孝亲尊师,这个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孝心就不可能尊师,那不尊师怎能重道?不重道怎么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习,首先第一个要孝亲尊师,这是大根、大本。

曾子在老师旁边侍奉,老师看到今天因缘成熟了,特别的欢喜,为什么?今天可以传大法了,这么好的弟子,尊师又重道,又这么有孝心。所以孔老夫子就没给他讲那些绕弯子的话,直截了当就跟他说,“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是单刀直入,一下就问到了根本。先王是古圣先王(圣人),“有至德要道”,至高无上的品德,最为重要的道德和方法能够干什么?顺天下,让天下都和顺,让人民都和睦,过上快乐的日子,让上下、尊卑没有怨恨、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更没有战争、没有恐怖,这样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这是直接说,根本不绕弯子。

曾子一听,今天老师问的问题不是普通问题,那他什么反应,曾子跟随老师这么久,而且德行学问这么好,其实你要问他这个问题,。“至德要道,孝道”,他能答得出来,我们也能答得出来,可是他是不是这样反应?有没有说:“就是孝道呗!”这么一讲,没有尊师重道,你看他怎么说,“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你看看,曾子多么谦卑,多么尊师重道,他本来是坐在那里。古人坐,侍坐,侍奉在老师旁边坐,不是那么大大咧咧的坐,他是双膝跪在那里坐,古人的坐法都是坐在脚后跟上,要起来随时可以起来,侍师方便!所以老师这么一问,他马上就起身,不敢再坐下去了,这叫避席。不坐在他自己的席位上了,走出来向老师行礼,然后说:“参不敏”,参是曾子的名字,自称,自称名字就是最谦逊的称法。像我自己叫钟茂森,我就称茂森,前面还加个末学,这是谦逊的说法。不能自己称“我是钟茂森”,或者是“我是钟教授”,“我是钟博士”,这一看,太傲慢了。他说“参不敏”,这个不敏就是不聪明,就是我很愚钝、我很笨。“何足以知之?”我怎么能够完全了解先王的至德要道?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的地方,“谦受益,满招损”,曾子给我们身教,表现出谦卑尊敬的样子。

夫子见到这么谦卑恭敬的学生,怎么可能不把自己的圣贤心法和盘托出。所以我们想要真正得到最上乘的教诲,不是在老师那里,真正是自己要有谦卑、恭敬的存心,你才是个法器,圣贤心法才能往里头装。自己都很自满了,容器都满了,你怎么能往里头装?所以这个时候曾子说“何足以知之”,这个“足”是满足的意思。这句话不仅是谦逊也是个事实,曾子确确实实知道一些,但是知道的不圆满,所以叫“何足以知之”,知道的不足,不满足,为什么?因为真正圆满落实了孝道,那就是大圣人。佛家讲成圆满如来果地,也就是行孝行到圆满了。有一品生相无名烦恼未断,还做等觉菩萨,还是没有完全尽孝。换句话说,还不足以知之。你就想想,人如果能够知之必定能够行之,如果不能行之,说明你还未知之,所以知行是合一的。曾子虽然已经是一个很难得的大孝子,但是孝道还未做到圆满,所以他说自己还不足以知之。这不仅是谦逊也是事实,真正认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就不敢傲慢,只有那种不认识自己、愚痴、颠倒的凡夫,他们才会傲慢,得少为足。所以曾子在这个时候向夫子讨教,我们也要学曾子那样对于圣贤教诲,要以最恭敬的心态来学习。

结果孔老夫子一看,这个因缘难得,这么好的弟子上哪里找?学生找老师不容易,老师找学生更难,这么好的一个学生,真的也是千载难逢,赶紧就抓住时机去教他,毫无保留。所以夫子给他开门见山地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就是先王的至德要道,真的是大道至简。真正大道理就是那么简单,就一个字,孝!“夫孝,德之本也”,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圣贤教育从这里出生。换句话说,教人必须从教孝开始,做人必须从行孝开始,成圣成贤也就是行孝的圆满而已,这句话是提起总纲领,给它点出来了。实在讲,根性高的人,听到这一句就开悟了,底下的《孝经》不用再讲了,整部《孝经》到这里即达圆满,“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还听不明白?真正落实了,你就成佛了。但是我们这个根性确实不行,不像六祖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开悟了,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听这个不行,所以“复坐”,你再坐下来,“吾语汝”,我再好好跟你讲,是什么?曾子可能当时还没开悟,所以孔老夫子见到他没开悟,好吧,你先坐下来,我跟你慢慢道来。大家如果开悟了,你就下面《孝经》不用再听了,你就可以回去行孝了,去落实了,还没开悟,我们这十八讲还继续,孔老夫子说:“复坐,吾语汝。”

下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行孝的第一步。身体发肤,这是我们身上的器官,最小的器官,发,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是由父母所生。来自于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财产,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所以真有孝心的人,他一定是自爱、自重的,这是孝道的第一步。虽然是孝之始也,第一步,其实,圣贤的教诲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你真把这个“始”做到了,你这个“终”,最终、最圆满、最极点的,你也能做到。如果那个上层的没做到,那你最开始的也是没有完全做到,还是有欠缺。它是圆融,做到了一个就做到了全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句话我们要细致体会。不仅是身体我们要爱惜,大家还满不错的,每天有锻炼的时间,呼吸新鲜空气,这里空气特别清新,我们的父母知道我们在这里学习,都很高兴,至少对于你的身体,这是一种很好的保养,还做做八段锦,饮食又那么规律,生活作息这么好,这对身体有好处。所以人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可以晚上太晚睡觉,早上又不起床,饮食没有规律,这都是伤身体的,这就是不孝。

这里要我们了解一点,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医道、医学,知道人这个机器该怎么运作,该怎么保养,才能够最健康。实际上,吃多少补药未必健康,生活规律,顺应天时是最健康的生活,那叫天补,比药补要好得太多。譬如说你跟天同步作息,你肯定健康。早上天亮了,就得起床了,最好起床时间是什么时候?三点之后就可以起床了,一天有四季,三点以后就是春天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的早上三点到九点,这是春天。春天就要生发,万物发展,有的人还赖在床上,九点钟还不起床,十点钟还赖在床上,这春天都过了。该发的不发,后来的阳气就出不来了,就会受损。九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是日中的时候,是一天的夏天,这时候做事情最有精力。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是秋天,秋天要收藏,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慢慢就把活动减少,下班了、回家了,不要老在外边逛。冬天,就是晚上九点钟到第二天凌晨三点,这是睡眠时间,冬藏。如果是早上不起床,晚上又是夜猫子不睡觉,早上到了凌晨三点钟才睡,早上十点钟以后才起床,整个作息都混乱不堪,那人怎么不得病?饮食也是三餐都要正常,脾胃才好,不能够吃太多的油腻,不要吃这些杀生害命的肉食。这是跟天的慈悲之心相应,这都是养生之道,这也是尽孝。

这里不仅讲到身,也讲到我们的品格、节操。在《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个解释就非常的圆满。我们的身体是全部来自于父母,虽然是小的时候形体小,但是他是个全体。父母不是说只生了一半,剩一半在肚子里,没有,全个、整个出生,全而生之,那你就得全而归之,要保全你的身体,这是孝。更重要的,不仅是不亏其体,不能作践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不辱其身。我们的名誉,我们的节操,也要保存得完好,这要自爱、自重。所以《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就是这里最好的批注。所以尽孝确实要每个人从细微处去观照。行一事,出一言,如果有伤道德,有伤风化,就不能去做。

我在这里也向大家忏悔。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在小学的时候我很爱集邮票,当时好像是九岁、十岁那样子,我邻居的一个小孩比我小两岁,他集的邮票也不少,我看到他的邮票就生起贪心了,我想他的邮票要是到我的集邮簿里该多好。因为这个孩子小,他就不懂,我集邮票我就懂。于是我就骗他,说:“我这里的这些邮票都很珍贵,你要不要来换?”其实我那些邮票都是普通邮票,他那里才是珍贵的邮票,然后我就骗他,他也就老老实实跟我换,结果换了很多。后来被他的父母发现了,怎么我们这里集的都是普通邮票,原来那些珍贵邮票都到哪去了?这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我干的坏事,就跟我母亲讲。当时我母亲就非常的难过、伤心,她也没有狠狠骂我,她就把我的邮集全部都放在桌上,找我来谈话。她说:“你这些邮票从哪里来的?”我一看,就知道已经露馅了,只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地阴谋给母亲发露出来。母亲看到我还算诚实,就对我说:“你这种欺骗的行为,如果是因为这个邮票而引起的,那我就要把这些邮票都烧掉,你以后不准再集邮。”因为当时我非常喜欢集邮,一听这话,马上就跪下来,哀求自己的母亲,说以后再也不敢了。我母亲见到我这样忏悔,也就同意了。说:“好吧,给你一次机会,这个邮票暂时先保存着不烧,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做这些事情。”当时我自己心里也是非常的难过,确实,人要是一有欲望,道德就往往会堕落,所以为什么儒家“大学之道”告诉我们要去除贪欲,从戒贪下手。不管你有多好的家教,只要你有欲望放不下,那个欲望可能就成为你进德修业的障碍,可能就会是让你堕落的因缘。所以这个“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那个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以后也就再不敢有造这些欺骗的行为了。

下面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从始,就是最基础的那一步,一直说到最终极的一步。孝到了最高的顶点是什么?“立身行道”,就是修身,修养自己的德行,而能够成圣成贤,“扬名于后世”,后世的子孙都在效法你的行为。这里讲得很清楚,不是说扬名于现在,如果有心想现在就出名的,那还是有名闻利养放不下,还是欲望。这里夫子告诉我们要扬名于后世,现在不用出名,后世出名,为什么后世出名?因为你的德行由后人记载,后人看了之后,他就生起向往、效法之心。所以孔老夫子当年在世,他还不是那么出名,真正让他出名的是到汉朝。汉武帝用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才把儒家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孔老夫子这才成为至圣先师,所以他是扬名于后世。孔老夫子自己本身没有想说要扬名,真正的圣贤把名利都看得很淡,夫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浮云我们在这里看的特别多,古晋的山庄,山上特别的庄严,外面是云海,你看的是浮云,浮云是什么?看起来好看,里面却是空的、假的,是不长久的,名利就是这样,所以要放下。真正修养品格这才是真实的,扬名于后世,让父母得到光显,后人都能够祭祀,都能够尊重他的父母,这是孝的终极。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开宗名义章第一”,夫子为我们讲述了先王的至德要道,这就是孝道。而孝道的落实却是一个极其深广的过程。

它从不毁其身、不辱其身开始,那么做到圆满是立身行道,成圣成贤,扬名后世,这个是孝的终极。刚才就讲到扬名于后世,令后世子孙都能够恭敬尊重这位圣贤的父母。譬如说我们现在讲到孔老夫子,就想到孔母;讲到孟子,就想到孟母;讲到文王、武王、周公这些圣人,都想到像太姜、太任、太姒这些圣母。所以这都是让父母得到显耀。实际上讲人的名誉是实至名归的。我们对于名利要把它看淡,要把它看破。不求名利,当然也不能说什么名利也没有。因为像《弟子规》上讲的“德高者,名自高”。像我们的师父上人,他现在是名扬四海。是不是他自己求来的?不是。他对于名利真的是一点沾染的心都没有,他这样的名誉确实是因为他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而自然所感来的。因为众生希望寻求模范,想要真正能够过上幸福人生,过上和谐的日子,而且能够解脱烦恼。这样的老师出现,当然就受到非常的尊重和敬爱。所以一个人真正把德行做出来了,他也是实至名归。

我们看到在中国大陆有这样一位孝子,他叫刘霆,是一个浙江的孩子。当他十九岁考上浙江林学院时,家里却出现了不幸,他的母亲患了肾衰竭,而且家里非常的贫寒。家里原来有的房产全部都变卖了,用来治病,真的是倾家荡产。他的父亲没有办法承受生活的压力,竟然抛弃了他们母子二人,悄悄地离开了。所以,整个重担就压在了刘霆单薄的肩上。当时家里仅有1680元块钱,要上大学交学费,就不可能给母亲治病。他就想到宁愿放弃学业,也要照顾母亲。可是母亲不同意,一定要求自己的孩子去上大学。我们就看到母子之间的那种爱心,真的是可以牺牲奉献。

刘霆没有办法,只好就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他跟大学的校领导打电话,请求能够把母亲带到学校来。结果经过多次的请求,终于感动了校方。校方就决定让他和母亲一起来,而且给他减免学费。刘霆就在校外租了一间很简陋的房子,因为住校可能花费比较多,所以租一个最简单的,在四楼上面有一间小房租下来了,月租是每月150元,在浙江省这样的生活水平,是非常非常低廉的。又买了一张80元的小床,跟他母亲一块住。每天照顾母亲,给母亲做饭、洗衣服、量血压。每天带母亲出去晒太阳,然后背着母亲上楼。

当时,他母亲在孩子的身上感知到孩子弱小的身体,身体非常瘦弱,而且上楼非常喘,就非常心痛,甚至想到要寻死,不要给自己的孩子增加负担。可是这个孩子安慰他母亲说:“妈妈,你一定要活下来,你活下来了才是我最大的希望。我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当中,都会跟你在一起。”因为不可能每天请医生或者护士给他母亲来诊断治疗,他就学会了量血压,学会了打针,伺候他母亲吃药。除了照顾母亲,每天依然去上学,做功课,晚上都是要到十一二点。晚上睡觉,因为只有一张床,而且很小,刘霆总是睡在床沿上,把大部分床板让给母亲睡,他自己就卧在床边上。结果晚上起来的时候,竟然发现他跟他母亲中间有一大块空间。原来他母亲也是这样让开大部分床让她的孩子睡。我们就看到“母子有亲,父子有亲”确实是种天性。

后来,他母亲因为肾衰竭要做换肾手术,刘霆就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脏捐出来,要给他母亲。他每天还打工,挣来一点钱,每个月挣50元人民币,来养活母亲和他自己。生活是极其的简单,他每餐饭限定自己只打二两饭,只是一点青菜,全素食。有时候甚至饿得吐血。后来,这件事情被记者发现了以后,就把这个感人的孝道的事情报导了出来,就有很多的热心人士纷纷捐助,要帮助这一对患难的母子。结果,没想到很快一些热心人士竟然筹集了25万元,送给他们母子。有一家医院也答应捐一个肾出来,给他的母亲做手术。有医药费,又有了肾源,自己就不用捐肾了。手术做好之后,他的母亲就慢慢她康复了。

这个孩子,他非常地感恩热心人士的帮助,他也想到,像他这样遇到患难的人也很多,不能够自己独享大家的爱心,所以他自己就把剩余的5万块元又捐了出来。在他的学校设立了爱心基金,来帮助那些像他一样读不起书,而且家庭困难的孩子。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位孝子,现在已经在全国出了名。每一个人读到他的事迹都非常地感动。中国政府还授予他们母子“爱心大使”的称号。这样的名誉确实是实至名归。刘霆他本身,根本没有想到要这个名誉,就是这么一种很单纯的孝亲之心,应该得这样的福报。所以我们就看到“德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这么平凡、贫穷的孩子,没想到德行的光辉,使他能够成名于现世。像他这样的人,我相信如果有人再做现代二十四孝的话,也应该把他放在里面,让后世子孙也来效法。这是我们看到的现代孝子版本。

古代的扬名于后世一个最好的例子,可以说是范仲淹。他是宋朝的宰相,出将入相,为朝廷立功,为后世立德、立言。我们今日读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就能够感知到这位圣贤人的情怀。范仲淹也是出生于贫苦的家庭,家族没落,父亲早死,母亲又带着范仲淹改嫁到姓朱的人家。等他长大之后,才知道自己不姓朱,而是姓范,而且被朱家的人排挤,看不起。于是,他就立志要好好读书,将来能够重振范家,真正有一定的名禄了,再接他母亲来奉养。所以他拜别母亲的时候,跟他母亲讲:“妈妈,请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来接您,回家养老。”说完之后,带着几本书、一把古琴、一把佩剑,离开了朱家,到一个破旧的寺院里面读书。

记载里面讲,真的是苦读寒窗。五年衣不解带,非常用功地读书。晚上睡觉,看书看得困了,就歇一会儿,从不脱衣服睡觉。闻鸡起舞,生活极其的清苦,吃的也非常简单,叫断齑画粥。齑,是咸菜;粥,就是我们煮的白米粥。粥煮好了之后,凉了就凝结成块。范仲淹就每一餐切一块,然后就一点咸菜吃,这样来生活。有一天,他的一位同窗好友看见他过着这样简单的日子,就生起怜悯心。这个好友家境不错,给他送来一桌酒席,请他改善改善营养。结果范仲淹收下了,也没有动。过了好久,这个好友再去看他,发现酒席原封不动,都已经发霉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吃我给你的酒菜?”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愿意吃你的酒菜,是今日吃了你的酒菜,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可见得这位读书人(这位士人)以苦为师,用清苦的生活来激励自己的志向。为什么?因为心里长存着报答父母、报答祖宗恩德的这份心,所以读书不敢懈怠。

有一次他在寺院的院子里看到树下藏着一坛白银,清苦的人遇到了这坛白银,可能会想:“大概上天怜悯我!送一坛银子给我。”但是范仲淹并不这样想,他没有动心,还是把这坛银子原封不动地埋好,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到后来他成名了,做了宰相,家乡的人来找他化缘,希望他帮助修复寺院。范仲淹说:“你们那儿就有钱!你们在我指定的树底下去挖,就有一坛子的白银,足够你们修复寺院的费用。”大家才知道,原来范仲淹先生早年见金不动,路不拾遗,这是多么崇高的节操。为什么他的心这么定?因为他心里有崇高的理想,他有优秀的孝道品德。所以,这些物欲现前,不为所动。

所以他后来真的考上了进士,离开家的时候他跟他母亲讲“请等我十年”,结果他八年就衣锦还乡,接他母亲奉养了,提早了两年。他以孝悌之风传家。所以他的儿子,乃至后世子孙都是很有操守的君子。譬如说他的一个儿子,范纯仁。当时朝廷也是仰慕范纯仁的德行,范仲淹先生年纪老了,退休了,因为他常常布施,家里也是很清贫。要知道一个当过宰相的官员,告老还乡之后还是这么清贫,我们就能够知道他的德行有多么崇高。他的儿子也是这么有德行,有学问,朝廷两次聘请他出来,他都没有去。一般人,如果是皇帝请了,早就去了,请一次就去了,别说请两次。但是范纯仁,因为当时自己的老父在家里养病,所以他就拒绝了朝廷的请求,“父母在,不远游”,照顾自己的父亲。他曾讲过“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能够为了高官厚禄,而轻薄了自己的父母。这种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厚道存心,我们要好好效仿。“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把孝道摆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事业摆在第二位,名利更是要摆在其次。

我从小就非常的幸运,有一位很好的母亲,她非常注重我这些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常常也给我们讲这些故事。在家里我是独生子,虽然我家也有点像范仲淹先生的家一样,我父母早年离异,我母亲就带着我过日子。但是她没有改嫁,她依然自己清居在家。她50岁退休以后,就一直没有出来,专心在家里学习佛法。每天念佛听经。她鼓励我一定要立志,能够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我记得在1992年的时候,我还没到20岁,19岁。我刚刚上大学,第一年生日的时候,我母亲就给我一个生日贺卡。这个贺卡可以说,把她对我这一生的期望,都写在里面了。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她说:“茂森儿,祝贺你19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划。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30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30岁至55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55岁后收心摄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自慰地说:我活着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1992年5月。”

这是我母亲在17年前给我的垂询、教导,指点我人生该怎么走。古德有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老人言常常能够听得到,这最有福分。我当时因为母亲的这样一种期许,心里就想到母亲养大我也不容易,而且,母亲也遭到人生的不幸。为了我真的是含辛茹苦,所以就特别有一分报恩的存心。读书也算用功,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考到美国去攻读硕士和博士。因为家里家境也是很一般,没有什么钱带过去,生活自然就是非常的简朴。在留学期间,我记得那时候幸好还有奖学金,成绩还算可以,有全额的奖学金,每个月好像是800美元,生活就要十分的节俭。为什么?因为我自己每个月规定,给父母家里寄300美元,剩下500美元自己用。

所以在美国留学期间,住都是租最便宜、离学校最远的、很简陋的房子,而且一起住的人很多。也幸好找到和我一样家境贫寒的人,8个同学一起住一个公寓房。冬天不舍得开暖气,夏天不舍得开冷气。虽然在路易斯安那州读书,那是在美国南部,可是冬天也会下雪。真正冷的时候,我记得曾把自己所有的衣物都盖在了身上。我从中国带过去的一条毛毯(不舍得买棉被,棉被挺贵的,带过去一张毛毯),然后把自己的大衣、毛衣都盖上来,还不够,就把书本也压上来。

吃饭买菜,每个礼拜搭同学的便车去超市买菜。买菜对我来说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不是看菜的好坏,我是看菜上面价格的牌子,最便宜的就去拿。常常都是一些胡萝卜、包心菜。因为这些量大,价格便宜。每餐吃的是胡萝卜加包心菜,包心菜加胡萝卜。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两样东西很健康。煮饭那个锅,煮饭炒菜都是用同一个锅。这个锅是有一位学长毕业了,他用的高压锅不用了,因为那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高压锅上面的限压阀都没有了,只有个盖,是漏气的。我就把它捡回来,炒菜、煮饭、熬汤都用它。这一用就用了四年。

省下的费用,除了刚才讲的,给家里父亲寄100美元,母亲寄200美元,这300美元寄过去,然后剩下500美元,还继续划分。像范仲淹“断齑画粥”,把这500美元继续划。除了自己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以外,省下来,每个礼拜,要给父母打长途电话。别人笑我说:“你什么都省,就是打电话不省。”一打电话,就讲一个多小时。不像现在有网络电话,打电话可以不用钱了,以前都挺贵。另外,每一年省下一张机票费,可以回国探亲一次。当时,心里总想着赶紧完成学业,可以早点接母亲去奉养。我母亲在我出国留学的时候给我一个生日贺卡。她是这样写的:“茂森儿,我的祝福将伴随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将附丽与于你清净光明的一生。”这是1995年,14年前,我出国留学的那一年,母亲给我的生日贺卡。

我到美国大学读书的时候,每两个礼拜给母亲写一封长信,每礼拜打一次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因为母亲一个人在国内,也是很寂寞孤独的。而且父母之心肯定都是惦念自己远在海外的儿女。所以常常地联络沟通,让父母的心能够安。虽然远隔重洋,可是四年的留学生活,我觉得跟父母还是连着心的,没有距离。其中我就写了很多信,现在都搜集在我的家庭文化箱里。上次到澳洲,钱师傅帮我整理出来。我箱子里很多的信函拿回去,也是一大沓。我想随便可以抽出一两封,给大家读一两段。下面这封信是我1996年1月7日写给母亲的信。我是这样写的:“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需买棉被。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两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时我可以锻炼自己舍受。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息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这里要插一句,在美国读书,一般硕士要2~3年,读博士要4~5年,所以说,这里说要做7年的机器人。我母亲希望我拿到博士学位,我跟我母亲说,“请您等我7年”。“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

当我母亲接到我这封来信的时候,您猜猜她怎么回答?有没有说“儿子,赶快买床棉被吧!不要太糟践自己!”或者是“多买点营养品,改善改善营养吧!”我母亲没有这样说。下面是她回信当中的一段,她说道:“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

你看看,我母亲没有让我花钱去买棉被,而是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也没有让我多花点钱去买营养品,而是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因为它能够使人恢复性德之光。诸位学长,什么叫性德之光?那就是孝道的光。孝,就是性德,它能够彰显我们自性的宝藏。能够让我们的自性、德能、光明显发出来。当时我在母亲的鼓励下,自己规定了自己7条戒律。因为家里没什么钱,自己也是想到要赶紧完成学业,所以读书就非常的用功。

我的资质不好,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外婆就看出来了。从小我母亲是循循善诱,很耐心地教导我,但是我外婆看了都有点不耐烦了。外婆本是很耐心的人,看到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教都教不懂,真笨!”所以我这资质是很差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笨点没关系,用功就行。所以别人去Party,我就不去;别人去旅游、去玩,我也不去。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学校里面的图书馆,自己的宿舍,还有就是自己的实验室。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工作、生活。规定自己的“七不”,这“七不”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这是七不。所以虽然自己笨点,但是经过努力地学习,每次考试竟然还是全班第一名。本来是7年完成硕士和博士的课程,我4年就完成了。

当时博士毕业,当然要找工作,一般来讲,最好是找到像大学里教书的工作。我母亲也是很希望我能够教书,因为我的外公就是一名教授,所以她希望我也能够做一名教授。在美国当教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教授的行业工资比较高,工作比较清闲,人也有身份,所以人人都向往之。吃饭的人多,饭少,那就要凭实力。那么,当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博士导师的推荐。当时我跟着学习的这位导师,在美国来讲是比较知名的一位经济学家(我是学金融的)。他要求人非常的严厉,常常布置的工作量很大。譬如说,我刚开始做事的时候,就跟着他,这一跟就跟了4年。我为什么能跟他?因为别人都不跟他,他要求很严格,所以学生都受不了,都离开他了,只有他的助理研究的职位空缺出来。当时我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就跟着他。结果一上岗,就领教到他的厉害。譬如说规定我们每个礼拜只要工作20个小时就够了,可是他交代的工作量,没有40个小时不能完成。接了这项工作以后我总是会问一句,说:“老师,您这个工作什么时候需要完成?”他说:“我昨天就该要了。”换句话说,交给你的时候已经迟到了,你就赶快做吧!别问了。所以40小时投入,也是学习。因为帮他搜集数据,做一些统计的检验等。

严师出高徒!再笨的人,只要有很好的环境去历练,也能出人才。所以这4年下来,我的进步在学术上也是很快的。原来4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后来30小时就能完成,再后来,20小时就完成。再后来,熟能生巧,10小时就完成,多余的时间还能自己做研究,跟他合写论文,因此毕业之前,就已经有8篇论文发表了。这位导师在他的推荐函里面说:“茂森在4年里面能完成7年的学业,这个是在我们学校里面是第一次见到。茂森能够在博士没毕业之前就已经有8篇论文,这个成绩是一个任职多年的教授才能够做得到的。”他说我是他25年学术生涯里面见到的最优秀的学生。

原来我请他写推荐函的时候,还有点心惊胆战,因为他是从来没有笑容的,要求人这么严厉,要是他在这推荐函里写得很严厉,我就完蛋了。没想到他4年没有赞叹过我一句话,却把它全都写到推荐函里面了。所以这份推荐函一出去,找工作就易如反掌了。很快两家大学的聘函就寄来了。我就选择到得州大学去任教。

当时,完成学业以后,我第一件事情是立刻邀请我的母亲来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然后到美国跟我一起生活居住。我想到,我不再是每个月800美元的收入了,我现在一年6600美元,生活还不错了。可以买车,可以好好地奉养母亲了。所以特别回到中国,给我母亲办签证,请母亲过来。我跟母亲说:“你看,原来说请您等我7年,现在4年您就来了。”提早了。

到了美国,我跟我母亲一起生活。我的工作,母亲也非常支持。她是一个很会做菜的人,她原来是做“中国食品报”的记者,专门报道哪里有好吃的。懂得做,又有理论又有实践。她很支持我的工作,让我非常安心地去工作。同时,她每天在家里就学佛,她也不出去交往。我们在美国一起度过愉快的三年半。在大学里面,由于过去基础比较好,再加上母亲的支持,所以在学术成绩上面还算不错。在美国,我两次获得国际会议里面的最佳论文奖。美国政府特别给我批了一个优秀教授与研究人才的绿卡,要留我在美国。

当时,因为我跟母亲一直听师父的经教。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师父在新加坡弘法,我和母亲就到新加坡去拜见我们的师父上人。师父就劝我:“你在美国,不如到澳洲来。因为我们现在要在澳洲建立一个净宗学院,有一些真修实干的同修,我们在那里学习。你也过来,我们一起学。而且,现在昆士兰大学要聘我做荣誉教授。让我代表大学去参加一些国际的会议,促进宗教团结、世界和平的这些事情,你可以过来,当我的翻译。”当时我一听,也是诚惶诚恐。我说:“我英文水平不够,上台教教金融课还可以,给您老人家做翻译,讲圣贤之道,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的师父很慈悲,后来他跟我打电话的时候说“你不要怕,过来吧!我们可以共同努力。”

我一听,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格能够跟师父共同努力!师父这么德高望重,是举世敬仰的大善之士,对我们这些后辈晚生讲话都这么谦逊,说跟我共同努力。当然师父这么慈悲的接引,马上就觉得自己确实应该随顺师长的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而且,如果能够为师父做一点事情,哪怕是打打杂,拎拎提包,这也是应该的。报效自己师长之恩。所以当时就决定放弃美国,到澳洲去。我母亲也很支持。到澳洲,当然人生地不熟,生活来源是要考虑的。就想到看看哪个大学在招聘人,我们可以去报个名。正好就遇到昆士兰大学招收老师,金融的。这一看,对口,马上就把我的简历投给他们。他们一看,也正好对口,连邀我见面都不需要了,打个电话跟我做个interview,就马上给我发了聘函,请我做高级讲师。当时我就跟学校讲:“我要来的话,不仅我要来,还有我妈妈也要来。你得给我妈妈也要办永久居留才行,否则我不能来。”结果大学马上就同意了,给我和我母亲同时办好移民的签证,而且一个月之内就全部办好。通过外交部到澳洲驻美国的洛杉矶领馆,打电话告诉我说:“你的签证已经办好了。”我说:“这么快!”后来,我跟师父报告,师父说这是三宝加持。这就来到了澳洲。

来了之后,师父很欢喜。当时他也接引我们,留我母亲和我在他住的三十六号寮房,住了一个月。让我在这一个月当中好好的安顿,找房子、搬家、报到等等。结果一个月以后,我们都安定好了。安定好了之后,师父当时还特地到昆士兰大学来看看我家里,给我题了一个墨宝,叫“得至清净处”。这是《无量寿经》上的话,“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这“得至清净处”我们看到很有味道。是不是师父说我们从美国到澳洲是清净处?是不是我们现在能够到净宗学院,跟这些善知识,跟我们的法师在一起修学,是得至清净处?能够亲近师父上人是得至清净处?大概都有。能够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学习,最后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得至清净处!所以,愈想就愈有味道。

所以我把这个墨宝就挂在我们的大厅里,每天在观想。这个墨宝还印了我们师父的五个印章。第一个印章“仰慕佛陀”,就是仰慕圣人,立志成圣成贤;第二个印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我们要落实圣贤的教诲,做世人的榜样;第三个是“纯净纯善”,这是我们的心法,心要纯净,要纯善。第四个是“反求诸己”;第五个是“心平气和”。这是行门。

确实,圣贤之道都是反求诸己。凡是行有不得的时候,外面找不到原因,不是外面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原因。凡是做不到跟人和谐相处,肯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凡是有不顺心的、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都是自己的业障。所以,一直到最后,度尽无量无边一切众生,都是反求诸己的功夫在落实。落实到最后,圆满自性现前了,成圆满佛了。你的反求诸己的功夫才叫圆满。所以,当时悟全法师到我家里,仔细端详这个墨宝,说:“这是师父的大法,传给你了。”确实,这些理念,师父在经教当中,反复地为我们宣扬。认真落实,我们自然就能够得到受用。

这里就多说几句,聊聊闲话家常。当时,我们师父就劝导我,说你可以把弘法当做副业。“弘扬圣贤文化可以作为副业。”我一听,心里还挺踏实。为什么?不障碍正业。我的正业是在大学里当教授,教书挣钱!在行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讲讲课。这也是师父的方便接引。所以,在净宗学院也做过几次的习讲。譬如说,讲过《生命轮回的科研成果介绍》《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青少年应有的品德》等等的讲座。到后来,大概是三宝加持,学校里面也满器重的,连续两年都获得大学里面的优秀研究奖,而且有两次获得澳洲政府给的研究资助项目,这在大学里面是很受青睐的。

2005年,我32岁的时候,学校就破格提升我做终身制的,把我提为副教授。终身制的意思,就是你不要辞掉工作,学校就不会辞掉你,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铁饭碗。当时,国内外有好几家大学也想聘请我去做全职的终身教授。当时因为师父在庐江建立中心,他也曾经劝我过去中心帮帮忙。我就想到还是用个方便的方法吧!看看中国有没有大学招我,我可以过去。当时来澳洲也是这么来的。正好厦门大学要组织一个金融财务研究所,想要创出世界品牌,招取这些世界有点名气的,很有能力的一些教授来担当这些重任,就要请一个主席教授,结果后来就找到我。跟我谈,用年薪80万元来招我做主席教授。希望我能够带15个优秀的学者出来,能够把他们的研究所带起来。而且还答应,每年都有50万元的研究经费,还送一套房子住,还能够包三餐饭。我这一看,好家伙,都用不上钱了。

当时我母亲也很有意想回国,总是觉得家乡好,告老还乡,叶落归根。那时候就向师父上人请示,说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要不要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所以就问师父,是在中国好还是澳洲好?当时我母亲跟着我们师父在散步。在Hight field那里,Hight field就是在澳洲我们师父住的地方,在房子外面的走廊那里散步,结果我母亲这么一问,在澳洲好还是在中国好?我们师父就回答了一句,说“做圣贤好。”我母亲一听,怎么好像答非所问,就好像当头棒喝,像禅宗里面的机锋话。马上能够让我母亲回头想,是!在澳洲、在中国都无所谓,关键是要作圣作贤。所以母亲回来,就跟我讲了这件事。我当时一想,就领悟了,大概师父不是希望我把弘法做副业,而是要把它做正业。所以当时也就毅然决定放弃终身教授的职务。跟我母亲商量好,母亲也很支持我走上这条道路。

所以我当时就写了一篇“报恩立志文”呈给师父看,想要效法师父,这一生专门走弘法利生、圣贤教育的道路。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也不用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愿意把工作辞掉,跟我们师父上人学习。之后,2006年9 月27日,我母亲带着我到香港去拜见师父,拿着一些礼品,束脩之礼去拜师。我母亲写了一篇《送子拜师文》,就去拜见师父。当时师父知道我们来拜师,很高兴,特别换了新的衣服来接待我们。我母亲就按照我们师父讲的古礼,请师父上座。我们先向佛像三拜,再向师父三拜,献上我们一点束脩之礼,和这篇《送子拜师文》。我母亲向师父表态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以后茂森就跟着师父学习,一切都听师父安排。”把我捐给圣贤教育,师父也非常地欢喜,接纳了。

我母亲在我19岁的时候写给我的贺卡中对我的希望,在我刚刚得到澳洲的终身教职后,我初步做到了。可是母亲2005年的时候又给我写了一张贺卡,她是这样写的:“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母亲给我提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只做一个教授就行了,还要做君子、做圣贤。我在后来给母亲的一张生日贺卡上面,回答了母亲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写的:“《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因此,大孝者应以德济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目前世界圣教衰微,天灾人祸频繁。我们庆幸得蒙净公恩师教诲,得遇正法,获益无穷。我愿继承恩师之志,为挽救世运人心,努力修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尽形寿为人演说圣贤之道,以报父母恩师、天地祖先、古圣先贤之德。儿茂森顶礼!2005年元旦。”于是才有我母亲支持和带我走上拜师之路。

当我母亲知道我这样的一个心愿的时候,她非常地赞许。她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孝经》里面,虽然初始教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而到终极必须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让父母的德行、父母的愿心真正得到落实。必须自己成圣成贤,方能做到。当然,成圣成贤必须有真正有圣贤心智的父母的支持。像我的母亲,她一个人生活,我是她的独子。好不容易养活我30年,终于能够挣钱了,能够赡养父母了。而这个时候能够支持儿子放弃工作,重新做一名学员,去学习圣贤之道。这时母亲必须做出很大的牺牲。

我自己之所以走上今天这条道路,从2006年底到今天,将近3年了,这3年当中,确实自己觉得受益良多,也有很大的提升。第一个感恩的当然是自己的母亲,没有父母的养育栽培,没有父母的支持,怎么可能在这条路上走?所以我们看古今的圣人、圣贤,每个人后面都有一位圣贤的母亲。刚才讲的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母亲太姜、太妊、太姒,都是圣母。孔老夫子的母亲孔母送孔老夫子去拜师,孔老夫子他很孝顺。他本来是做吹鼓手,给死人鼓吹,挣点钱养活母亲。因为母亲靠织布为生,很苦。可是当孔老夫子不愿意读书而回家的时候,被他母亲骂,他母亲希望的不是他只尽小孝,而是真正尽大孝,尽至孝。孟子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之所以能够三迁其居,“孟母三迁”,为什么?就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成圣成贤。当孟子中间辍学回家,他母亲竟然把她所织的布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为什么母亲织布织了一半又把它剪掉?他母亲说:“你现在中途停学回家,学业半途而废,不就等于我现在织布织到一半就剪掉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真正能成圣成贤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当我们有伟大的母亲的时候,更要珍惜这个机会,更要去学习圣贤,能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报答父母。

所以,当我走上这条道路之后,我写了一首诗,叫《感恩慈母颂》。这两张照片,一张是我儿时的时候,一张是我现在30多岁的时候。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春秋六秩转瞬间,育儿辛苦三十年。昔有孟母勤策励,而今家慈不让贤。不恋高薪教授衔,唯希独子德比天。从来豪圣本无种,但以诚明度世间。”这个“诚明”是《中庸》所讲的“诚者,明矣;明者,诚矣”。印光大师讲“圣贤之道,唯诚与明矣”。真诚是体,明是智慧,这是用。真正到诚明圆满了,这就是大圣,这就是佛。所以,我们学圣学贤,要有信心,自己本身跟圣贤无二。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真能够把孝悌做圆满了,自己能做圣贤。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愿心,这样子才能够做到圆满的大孝至孝。《孝经·开宗名义章》这个文我们讲完了,后面还有《诗经》的一句话,留待明天跟大家做报告。谢谢大家!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昨天我们讲了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但是最后还有一句没有讲完,我们再把它做一个结束。

昨天我们给大家做了报告,是夫子对他的弟子曾子讲先王的“至德要道”,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而孝道的含义极其的深广,要去落实,夫子为我们讲了三个层次,所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虽然讲有始和终,始是基础,从这里下手;终是终极的、圆满的孝道,但是在行孝当中是没有终始之分的。虽然我们在家里孝亲,但是只要把我们真诚的孝心养成以后,走入社会自然就能够为社会、为人民来全心全意地服务,这就是事君。而能够终其一生,把这个孝心保持永恒不变,并且能够发扬光大之,那么成圣成贤也不难。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所以,到终极的孝就是立身行道。这一章末后,夫子引用《诗经·大雅》这篇文中的一句,他说道:【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诗经·大雅》是属于赞叹贵族、王室这样的一些诗歌,这一句是出自于《大雅·文王》,这一句话是赞叹文王的美德的。我们晓得文王也是纯孝之人,所谓“文王三省”,每日他都去给他父亲去问候。这句话是讲永远念自己祖先的恩德,而且能够述修祖德。“无念”的无是个语气词,它没有意义,这里“无念”就是念,就是“念尔祖”,“尔”是你,就是要永远地怀念、记住自己的祖先。“聿修厥德”,“聿”就是述,当述字讲,叙述的述,“修”就是修为,所以聿修就是把祖先的德行演出来、传出去,就是这个意思。厥德的厥是一个代词,“其”的意思,就是述修其德,就是代表祖先的德行。这个真正是大孝,大孝之人能够善继祖先之志、善述祖先之事。

我们自己现在身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一名老师,人家称我们作老师,我们自己要常常想到有没有资格、有没有德行学问述修祖德,这才能够堪称老师。念念不忘把我们老祖宗的道德、学问继承下来、发扬下去,这才能够称为“述修其德”,我们才可以说对祖宗尽孝。假如让中华的道德文化断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那我们有何颜去面对祖先?所以这一章开宗明义是言简意赅为我们说出孝道的真实含义,那真的是其深无底、其广无边。

第二章 天子章

从第二章开始到第六章总共五章的经文,是给我们分别说出五等之孝,自天子至于庶人五等之孝。我们去读这五种类型即五个阶层人的孝道,都要懂得回光返照,想想我们自己如何去落实。这“五孝”也实际上是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的发衍。我们先来看《天子章第二》,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经文念一遍。【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这一章经文的品题(章题)《天子章》,顾名思义是对国家领导人而言。一个国家的领导对于国家来讲,他是一个带头人,他能够把孝道落实了,那么真的是一人尽孝,全国人都尽孝了。所以孔老夫子在这里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自己的父母怎么敢讨厌其他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的人怎么敢怠慢别人?能够把爱敬在家里、在父母这里养成以后,拿出去对待百姓,才自然能够把德行、孝道发扬光大。而以身作则、带动社会的作用效果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是作为领导,他为四海的百姓做好榜样。“刑于四海”的“刑”就是做好榜样的意思,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叫做“天子之孝”。

我们看了这段经文,不能想说我又不是天子,这些事情不关我事。这样学这个经那就学呆了,不能够反观自照,那是全无用处。这个经文对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适用的,换句话说,“天子之孝”每一个人也都能够落实。古人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的兴亡不是只有天子有责,匹夫也有责,匹夫就是普通老百姓。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对天下的兴亡要不要负责任?当然要负责任了,这个道理是极深的。

佛法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法由心想生”,这个“天下”当然也是我们心想生的。所以孔老夫子对颜回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你就想想,我们如果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复礼就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个事情谁来做?不能要求别人,只能要求自己,我自己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天下都能够归于仁了,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世界和谐了,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这个事情是我自己要做的,不能够求别人。所以,我自己能够爱敬自己的双亲,能够自己做出来,那么自然对周遭的人就有感化的作用。所以“德教加于百姓”,“德教”重在身教,言教还是其次,你能够真正这么做了,那百姓自然就向你学习,效法你,那你就成为四海的模范。所以“天子之孝”你也能够做到。

我们看“二十四孝”里面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汉文帝,他自己是天子,但是他在家里对待自己的母亲那种爱敬之心,完全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天子来看。他做了皇帝以后,他的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病就是3年,3年当中汉文帝每天都侍奉在母亲床边,真的是像《弟子规》所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他母亲看到他日理万机还这么辛苦照顾自己,很心痛,劝他说,“你就不用担心我的病了,这里有很多的宫女都可以照顾我,何必要你自己亲自动手,亲力亲为?”结果汉文帝就跪在他母亲面前,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母亲有生之年,亲自替您做点事,那以后哪里还能有机会报答您的恩德?”所以你看看,汉文帝身为天子,却也同时成为久病床前之孝子,所以当时是天下大治。为什么?因为百姓都敬仰他的孝德,一人能够做出孝道,一国也跟着做。所以,他能够开创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是他的德行之感召。

孝里头关键要讲一个敬字,这个敬在现代的社会确实很多人都把它忽略了,甚至对于自己的父母,他以为自己很爱自己父母,实际上他如果没有敬,这个孝顺也说不上。孔老夫子曾经讲过一句话,这是“子游问孝”,他的弟子问孔老夫子什么是孝道,孔老夫子跟他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就是现在人都以为孝顺父母就是养活父母,可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老夫子说得很不客气,他说如果以为养父母这就是孝道,那就全错了。为什么?那养狗、养马也是养!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够敬父母。

所以真正能敬父母,他是处处不敢怠慢,养成这种恭敬之心,他也就不敢怠慢任何人了。假如你看一个人他还怠慢任何人,换句话说,他的孝敬之心也没有圆满,有很多欠缺。昨天有一位学长跟我讲,一个他认识的亲戚,说他很孝顺,对他的母亲真的是关怀得无微不至。他母亲九十多岁了,躺在床上得病了,他对他母亲真的是照顾得很周到,但是他对其他人都非常的讨厌,而且常常去批评别人,对别人很苛刻,怠慢别人。他问我:“他是怎么一回事?他是不是尽孝了?”我说:“不是。”为什么?这个答案《孝经》里你看这句讲得就很明显了,“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那他还敢讨厌人家,厌恶人、怠慢人,那你说他是爱亲还是敬亲?所以,孝敬这里面不能只讲到情执而已,如果是只有情执,没有真正的、理智的爱敬,佛法里有一个名词叫做冤亲债主!不是孝子贤孙。所以能把这个爱敬存心从父母这里先养成了,对待任何人都用爱敬存心,那这个人也就是圣人了!

我们看到我们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他也是一个孝子。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他在中南海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回家里跟他母亲一起吃饭。有一张相片是在“5·12”四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温总理亲自到地震救灾前线去救援灾民的情景。总理他在去5月12日刚刚听到地震发生以后,就立即赶赴现场,因为他的前往,所以整个四川乃至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全力救灾。他要求所有的人、所有的国民都一致伸出援手,而且他自己带头,真的是日夜为救灾工作而辛劳。我们看到这位总理不正是给我们表现出这种“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的模范?

虽然讲的这些是天子之孝,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做,那我们都能够用我们的德行去感化社会,乃至感化万世子孙。我们看到古来的很多圣人,像孔子、孟子、范仲淹,他们都不是天子,而他们的德教确实“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而且为万世开太平。所以我们要有这个信心,知道“天下归仁”的事情全都是我自己本分内的事情。南宋的大儒陆九渊曾经说过,“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位大儒的思想境界很高,他说我的心跟宇宙是一体,跟宇宙都是一体了,当然跟天下更是一体。所以当我心能行孝、行慈、行仁、行让,那么这个天下、世界当然都同归于治。圣贤一切都是反求诸己,要自己去改造世界、和谐世界,不是希望别人去干。

第三章 诸侯章

“诸侯章第三”,我们一起来把它念一遍。【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章是记述第二种人,诸侯如何来行孝。诸侯的地位仅次于天子,因为孔老夫子当时是处于周朝末年,周朝有八百诸侯,周天子领辖的土地都分封各种不同的诸侯。实际上诸侯的阶层、位次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有5种:所谓公、侯、伯、子、男,这是按照爵位有分封,这里用诸侯来代表全部这5种位次的贵族。每个这种贵族都有他的领地,这个领地叫做国,所以过去天子所辖的地方叫天下,诸侯所辖的地方叫国,大夫所辖的地方叫家,所以家、国、天下是这么分的。

诸侯是列国之君,一国之主,可以说是万人之上,地位可以说是很高的,所以叫做“在上”。“在上”上位的人最关键的是不能够骄慢,一骄慢那处在高位就很危险了,为什么?因为底下的支柱就没有了,好像在一个高楼上面,假如地基不稳,愈高就愈危险。一个上位的人,说老实话,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骄慢,傲慢心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在,那就有傲慢,傲慢是跑不了的。儒家知道傲慢很难断,所以告诉我们傲不可长,你不要去增长,你要把它控制住;佛家告诉我们,傲必须断,不断傲慢不能够断我执,不断我执不能够得真正的解脱,不能够出三界。所以这里是告诉我们,要控制住自己的傲慢心。

不仅是在万人之上的人容易傲慢,实在讲我们看看自己会不会有傲慢心?是不是有一点小小的才华,有一点点小小的技能,有一点小小的地位或者名声,就生傲慢了?如果有,那这一句也适合我们。不能骄慢,否则就危险了!特别是我们学习和弘扬圣贤教育的老师们,你们肩上所担负的重任,那真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社会都非常需要这些圣教的老师,由于紧缺这些老师,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以稀为贵,大家一出去就成了贵人了,受到尊重。我们自己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讲课讲得好,往往都会带来欢呼、鲜花、赞叹、供养。这个时候千万不可有骄慢心,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哪里能够跟古圣先贤相提并论?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念头,以为自己还不错,堪为人师了,那就是处“上位”,就变得危险了,那一个跟头栽下来连凡夫都不如,所以古人讲君子到最后变节了还不如小人。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要极其警惕的,特别是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不能够不小心谨慎。学习古圣先贤要常生惭愧,惟日不足,即使是你有很高的声望,声望都是跟你的德行相匹配的,面对这些名闻利养现前,更要自己反省、惭愧、忏悔。

下面讲“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制节谨度”就是讲我们要节约,要过俭朴的生活。谨就是恭谨,要恭恭谨谨的来过日子,不可以奢侈,不可以浪费,不可以骄慢,这样哪怕是你有富贵你也不会溢出来,就是你没有漏洞。往往我们看到那些富贵之人,他骄慢、他奢侈,不可一世,我们冷眼旁观几年他就会倒下去,所以所谓三五年发起来的三五年倒下去,那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讲的富和贵都要极其的谨慎小心,往往自然界都是这样,月满则亏,谦受益,满招损,水满了它就要溢了。所以我们要时时守着谦卑、守着恭谨、守着节俭,这样的家道才能够长远,只有“高而不危”才能“长守贵也”,你处在贵位、上位,就能够长久。“满而不溢”,虽然家室非常的富裕,但是他不奢侈浪费,还是这样的节俭,才能够“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一个诸侯,就是他有富贵,他用他的富贵来保全自己的社稷。社稷是什么?古时候一个国家,国君要祭土神和谷神,“社”就是土神,“稷”是谷神,它代表国家,所以用社稷来指代国家。这个国能不能够长久,取决于这个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能够做到这样的德行。他能够把这种谦逊,把这种节俭的美德行出来,那么他就影响了一国之民,人人都能够守着自己的本分,都不会骄慢、奢侈,互相也能够礼让,这个国家也就和谐了。能够做到这样,这个诸侯的孝道也算是做到不错了,这是诸侯之孝。

底下引用《诗经》的诗文,《孝经》这个体裁很值得我们学习,你看它在议论之后来一段抒情的诗文,夹叙夹议,读了之后非常的赏心悦目,而且这句《诗经》的经文又是画龙点睛,把这一段的主旨为我们点出来了。《诗经》上这一句诗文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形容戒慎恐惧的样子。一个国家的君主他能够做到这样戒慎恐惧,就像在深渊的边上,或者是在薄冰上走路那样的小心谨慎,生怕失足。用这种心态过日子,人怎么会有过失?这是讲到诸侯之孝。“诸侯之孝”,我们看了也不能把它推到外面去,如果他还想说,这是专门讲一个国家的君主,跟我无关,这又是搞错了。这里《孝经》每一句经文都跟我们息息相关,我就是诸侯,我读到这一段我就要做诸侯,我就要把诸侯的孝落实,那你读的《孝经》才真正得到受用。所以,一国之主它引申出来,凡是做领导的,不管是什么领导,譬如说一个班的班长,一个家的家长,一个企业的老板,一个学校的校长、老师,统统都是领导。那么这些经文都对我适用,能够把这些孝道落实到我自己身上,那我才能够做到修身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

我们在这里举一个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例子。李嘉诚,可以说他也是有富有贵了,“富贵不离其身”,我们先来看看,他何以有这样的富贵?因为李嘉诚也是个孝子,我们从他的传记里面看到,他在小的时候家境贫寒,那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期间,他老家在潮州潮汕地区,父母带着他还有他的弟弟妹妹到香港去谋生,可是他的父亲到了香港没有多久就过世了。李嘉诚当时只有14岁,马上就要担负起抚养家庭的重担,他为了帮助母亲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就出外打工做推销员,勤勤恳恳。由于他的努力,很快他就赚到大钱了。当然这个是跟他前生修财布施有关,他过去肯定是修财布施做得很多,所以他通过努力也能够真正赚到很多钱。赚了钱以后他也继续修大布施,这个爱布施的习气也是前生遗留下来的,因为前生就爱布施,这一生他就得财富,得了财富他依然爱布施,所谓取诸社会、还诸社会。所以他把自己的钱创立了一个叫“李嘉诚基金会”,前后捐出77亿元来专门做兴学、医疗、扶贫、文化这些事业。有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你现在还要这么努力地工作?你已经是亿万富翁了。”李嘉诚就说:“因为我要帮助更多的人,我要帮助医疗事业,因为我的父亲在我14岁时过世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医疗费、没有很好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所以他过世了,我没有办法挽救他。我父亲死了以后,我也不能再读书了,虽然我很喜欢读书,但是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我现在还要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上学。”他能够用感念父母的心来帮助社会,这就是通过爱亲而至于爱民。

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当她知道自己的家乡潮州开元寺在“文革”期间被破坏,她就发心想要修复,叫她的儿子来做这个事情。李嘉诚知道了母亲的这个心愿,就立即慷慨解囊,修复了潮州开元寺。这个寺院我也去过,是座千年古剎,确实也修得很好。在李嘉诚写给这个寺院住持老和尚的信当中,他是这样说的:“本人此次提出对贵寺重建稍尽绵力,缘于家慈信佛多年,体念亲心,思有以略尽人子养志之责。”你看看这一段话虽然语言很朴实,可是我们已经看到一位孝子的心声: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母亲所希望做的善事,做儿子的尽力去成就,这就是尽孝。

李嘉诚本人的生活也并不奢侈,也是“制节谨度”。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富贵的人,他能够一生保持他的家业,甚至他的儿子现在也都成长起来了,我们看到他有他的家风,这个家风就是《孝经》里面讲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这样才能够保全他的富贵。如果有富贵就奢侈淫逸,那么肯定他的家道很快就要衰落,不仅家业如此,国家亦如此。从历史上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开国的皇帝都是那种戒慎恐惧、谨慎小心、仁厚爱民的人,而那个朝代末后的皇帝都是骄奢淫逸、凶残暴力的这些人。所以这些历史都是给我们很好的见证,证明什么?《孝经》所说的是真理。

现在人都非常希望得富贵,得富贵的人都希望保富贵。那怎么得富贵?怎么保富贵?关键要有德,德是因,富贵是果。四书里面的《大学》里面说到“君子先慎乎德”,就是君子首先要修的是德,要想的是修德,不是想财,不是想富贵。它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是《大学》之道,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你如何得富贵的道理说清楚了。首先要修德,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所以德是财之本。

它讲到你有德行了就有人了,为什么?因为人们爱戴你、恭敬你,愿意向你学习,愿意跟你做事,所以你有德就有人了。像李嘉诚他没有学位,十四岁就出来工作,他就是凭这颗孝心,“孝者,德之本”,他有这个德本,所以他为人诚信、厚道,跟他一起工作的很多人都是跟他一辈子,一直到退休,没有跳槽、没有离开他。为什么?因为感佩李嘉诚的德行,所以在他的公司哪怕是最低谷的时候都不忍离他而去,真的跟他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这是说明有德就有人。

有人此有土,土是什么?资产。李嘉诚是搞房地产的,所以有人此有土还挺恰当,这是什么?你有资产。那么有资产你就能生财富,有土此有财,所以德是本、财是末,我们要抓住这个根本。那我按照这句话的逻辑,也写了几句话,是什么?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你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而人以德为本,有德此有人;而德以孝为本,孝,德之本也。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孝道才是根本。

下个月初山东青岛要召开企业家的一个研讨会,要请我去讲一个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的问题,大概是知道我以前是学金融的,现在改学传统文化了。我去讲的讲题叫做《金融危机里的省思和出路》,那怎么讲?就用《大学》之道这个逻辑,这是古圣先贤告诉我们要抓住根本,财富那是枝末,特别是在危机当中,更要抓住根本。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商学院,它教我们的只是得财富的技巧,那些都是枝末。所以别人问我“你现在辞掉你的金融教授工作,现在教什么?”我说我还是教金融。怎么说?过去是教金融之末,现在是教金融之本。

第四章 卿大夫章

“卿大夫章第四”,这是讲第三类人,我们先把这个经文一起念一遍。【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做“卿大夫”应该如何落实孝道。卿大夫有两种:一种是为天子服务的,这是周朝天子的大夫,就是大臣;一种是为诸侯服务的,一国之大夫,这里都涵盖了。为人臣最重要的是尽忠,所以《孝经》当中体现的一个很主要的精神就是移孝作忠,把家里修成的孝心移到对国家、对人民服务就是尽忠,而能够尽忠这才能够保全自己的家业,才能够更好地对父母尽孝,这是相辅相成的。

这里讲到卿大夫如何做?“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这句话“法服”就是指过去古圣先王所制定的礼服,这个也就是说要我们守礼。在古代有所谓“五服”,五种服饰,所以服装是不能随便穿的。天子要穿天子的服饰,诸侯要穿诸侯的服饰,卿(就是大臣)要穿卿的服饰,大夫有大夫的服饰,士人有士人的服饰。这五等人有五等的服饰,不能混了,混了那就是大不敬。不像现在服装没有统一,随随便便穿,所以就没有那种尊卑的礼法。为人臣的,很重要的就是遵守礼法,所以这里讲的先王所制定的礼服,我们严格地遵照这种服饰来穿着,不是先王制定的礼服,我们不敢去穿,这是讲守礼。

第二句“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法言”就是如理如法之言。实在讲,符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德仁义的这一些话我们才敢说;不符合这些标准,不符合礼法仁义道德的话,我们不敢说。你看看这样严格的守法持戒,这是口业,守着我们清净的口业。“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古圣先王的德行我们去效仿,如果跟这些德行相违背的,我们不敢去做。所以下面讲“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是理法,不如理不如法的我们就不说;不符合道的,就是没有道义的行为,我们绝对不做。这正是所谓孔老夫子对颜回说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恪守这样的礼法,这就是古圣先贤所说的“克己复礼”,那么成圣成贤就不远了。

下面又说“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口没有可选择的话,为什么?因为要说的话古圣先贤都说了,我们不用再去选择了,所说的完完全全跟古圣先贤所说的一模一样,不能别外生枝。所以“口无择言”,口里说的话不用选择了。“身无择行”,身所做的这些行为也不用选择了,全都是按照礼法而行。所以能够这样做,“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身业、口业清净,没有过失。这“言满天下”现在很容易做到,为什么?有网络、有电视,有这么发达的媒体。在美国一个小镇所说的话很快就能够传到中国一个偏僻的小镇里面去,为什么?媒体技术很发达,地球变得愈来愈小了,成为一个地球村。

特别是我们现在要发心弘扬圣贤教育的人,这些教诲对我们就非常非常重要,如果稍微说错一句话,那这个也是“言满天下”,一下子传遍全世界了。你看看,某某人在学习圣贤教育,怎么还说这种话?被人这样一批评一指责,这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问题了,那是有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是否顺利的问题。所以,“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对我们相当的重要,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才知道话该怎么说,行为该怎么去做,那才能做到“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我记得曾经有一位学长跟我提过,他说见到我们蔡老师讲课,讲了几年他愈来愈谦卑、愈来愈谨慎了。为什么?因为走这条路、干这一行的,不可以没有戒慎恐惧的心理,真的要像这里所说的“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因为现在这个世界都是这样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错一句话,做出一个不如法的行为,马上流言蜚语就传遍全世界了。特别是像我们蔡老师那样,已经是名满全球了,所以自然就会有这种戒慎恐惧的心理。我们自己也要修养这样的品德、素质,以备天下、国家之用,等到某一天,我们也能做到“言满天下,行满天下”的时候,那可以很有把握没有口过、没有怨恶,那你教化的效果才强。

而且走我们这条路确实很容易招一些人的怨恶。我昨天晚上去念佛堂听经,听我们师父讲《无量寿经》,他讲到也是很感慨,这一辈子都是在人家的嫉妒当中走过来的。我们走这个圣贤之道,弘扬圣贤教育,师父常跟我们提醒,“你要是讲得好别人会嫉妒你,讲得不好别人会污辱你”。总之,这一生恐怕怨恶要离开是不容易,那怎么办?也要有忍辱的精神,否则你就不要走这条路了。你反正走到哪儿不是人家污辱你,就是人家嫉妒你。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挫折能够保持不退心、勇猛精进,那你最后才能够成功。

现代这个社会,道德、仁义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要把它恢复起来,在座的诸位使命相当的重,而将来要面对的风浪、考验也会相当的多,这是我们师父常常提醒我的。我记得当我把工作辞掉以后,到香港跟我们师父学习讲经,我是在摄影棚里面对摄影机来讲,没有听众。师父说这样好,有听众就会有名闻利养,对着摄影机讲就没有名闻利养,摄影机也没有反应,它不会献花,不会给供养,不会赞叹,这很好。但是他还是这样提醒我,他说:“你走这条路,走到最后可能会走投无路了。”这个话都是我们师父自己亲身的感受,他是这样提醒我,而且做个好榜样给我们看,你看这一辈子,这么多的风雨考验,依然是不退心。那我们现在等于是说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续行走,我们的心里会更踏实。所以,对自己修身就尤其重要,想要弘扬圣贤文化,修身的内功深厚,你才能够去广渡众生。

所以这里讲到是修我们的“三者备矣”,这三者是讲法服、法言和德行。在佛教里面讲身口意三业,我们都要完备,都要没有任何的缺点,达到纯净纯善,然后才能够成功,这里讲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这个“宗庙”在过去是祭祀祖宗的场所,在我们现在来讲,宗庙有它的表法的意义,宗庙代表祖宗之灵位,也就是祖宗的道统我们能不能守?中华文化主流儒释道三家,我们去学习,我们想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才能够守得住。要守,这里讲得很清楚,要遵守礼法,“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不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不说,不是古圣先贤的德行我们不做。这才能够守得住,那你才是真正的老祖宗的大孝子。这是讲到“卿大夫之孝”,我们自己要直下承当,我们自己要做这里的卿大夫,要守宗庙、守道统。

下面引用《诗经》,经文当中说“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就是早的意思,早上,“夜”是夜晚,早上夜晚都不敢懈怠。为什么?“以事一人”,这个人是代表国君、代表天子,这是卿大夫尽忠职守的一种写照,就是日夜工作不敢懈怠,时时刻刻守着礼法,守着身、口、意三业,做什么?是为天子、为国君负责,这是尽忠,尽忠也是尽孝。这里这个“一人”在我们现在民主时代应该怎么理解?过去的这个一人是一国之君,现在君主变成民主,那么“以事一人”就应该解释成以事百姓、以事万民、以事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不就是佛家讲的菩萨修布施行吗?能够放下自我为众生服务,这就是“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的意思。当然这个“人”也代表我们的老祖宗,包括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老夫子、孟子这些古圣先王。那我们怎么样侍奉他们?他们说老实话,也不用我们在旁边日夜侍候着,他们不需要,他们所希望的是我们真正把他们的教诲落实到自己身上,去感化百姓、感化大众,把儒释道的核心,像仁爱、像道义能够普遍地传扬到全世界去,真正利益万民。这些事情我们自己要发心来承担,人要有立志,不是立志当大官、发大财,而是真正立志成圣贤。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在中国的一位官员,他做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个好榜样。这是讲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一位干部叫孔繁森,他是一位山东人,国家安排他到西藏去服务,西藏是一个贫穷落后而且气候非常恶劣的地方。当他接受了国家的委任,要辞别自己的老母亲,他对自己的老母亲非常的孝顺,离别之前他一边给母亲梳着白发,一边对母亲说:“娘,儿子今天要出远门了,要服从组织的安排。”他妈妈问:“那你要上哪儿?”“我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翻过很多很多重山,过很多很多条河到西藏那边。”“那不去不行吗?”母亲舍不得他离开。孔繁森说:“不行,我们是国家的人,要给国家干事。您在家里由我的太太来照顾您,您自己要多多保重。”辞别母亲之后,他就赶上到西藏的征程。

到了西藏以后,他对于照顾孤寡的老人,照顾那个地方的病人,改良那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基础建设都尽心尽力。那个地方往往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最低的时候零下40多度,而且每天都会刮7~8级的大风,而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孔繁森在西藏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去每一个乡、每一个镇考察,去那里帮助当地干部。在他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面,他跑遍了98个乡镇,走了8万多公里,就是绕了地球两周。

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位在养老院的老人,那里的老人因为很冷,手脚都冻得通红,看着老人这样的情形,他非常心痛。老人家的鞋子都穿破了,两只脚冻得通红,孔繁森就把老人的两只脚裹到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体温为老人家去温暖。有一位老人因为寒冷得了肺病(咳嗽的病),有的痰咳不出来,因为他懂得医道医术,所以他立即把他随身带的塑料管,是他用来做听诊的听诊器那个塑料管拔下来,一头插在这个老人的嘴里面,另一头放在自己嘴里,把他的痰吸出来。有一次,在寒冷的雪原上面见到有一位牧羊的老妇人,身体冻得发抖,他也立即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她裹上。对待藏民真的像对待自己的老母亲一样去尽孝,但是因为他鞠躬尽瘁,所以身体也是非常疲惫,后来就得了病。再后来有一次出外工作的时候,由于车祸他就离开了人世。当时中央为了悼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官员,特别给他封为“现代的焦裕禄”。焦裕禄,大概从国内来的人都知道,那在以前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官员,也是鞠躬尽瘁的中共党员,为人民服务。

在他走了以后,人们收拾他遗留下来的东西,发现他竟然只留下一两件都缝缝补补的大衣,打了很多的补丁。他身边常常带着一个针线包,衣服破了他就自己补。整个财产,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简单的几件换洗的衣服以外,只有8元6角钱人民币,就是这样一位官员所留下来的财产。在他的追悼会上,当时有2000多名藏民去参加,都深切地悼念这位父母官。所以我们就看到《孝经》在现代也有不少的难能可贵的官员在落实,夙夜匪懈,以事万民,早起晚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五章 士章

我们把经文来念一遍。【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士章》就是记录第四种人的孝道,是“士人”。“士人”,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讲是读书人,称为士,就是他有文化。这种人,他进可以为国家服务,在过去读书人往往会考取功名,去当官,为国家、为人民去服务;退,他也能够在自己的乡里教教书,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去传给下一代,能够帮助改造社会风气。所以,这些人往往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过去所谓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摆在第一位,古人讲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备受大家的尊敬,为什么?因为他有这种清高的品德。孟子所谓的“有恒心而无恒产者(原句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虽然他家里没有恒产,但是他有恒心,他能真正有学习作君子、作圣贤的心。现在社会我们看到往往跟过去都颠倒的现象,过去是士农工商,士摆在第一位,商摆在最后一位;现在倒过来了,有钱的摆在第一,商人往往是第一,士都已经是最后了。

何谓“士”?能够称为士也是不简单的。我想用《论语》里面有一段文来解释“士”,因为大家都是学习古圣先王教诲,都是读书人,那看看我能不能称为“士”?过去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曾经问,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什么人才能称为士?孔老夫子回答说,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是讲什么?行是行为,这个是有道德的,自己的行为有道德,能够知耻,你看八德里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这里把耻字提出来了,说明什么?读书人关键要有个耻心。特别是做老师的,为人师表,这个耻心就很重要,如果行而无耻,这个人不堪为人师。能够得到耻心,进能成为圣贤,退也不失为君子。他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就是当他接受国家的任务,他去出使不会给国家丢面子,“君”不只包括我们国家的领导,“君”也包括我们的长辈、我们的师长,都可以作为“君”字来讲,所以在外面会不会丢自己父母的面子?会不会丢自己老师的面子?能够不辱亲命、不辱师命,这种人才能称为士人。

我们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如果有人问你“你跟谁学的?”“我们是跟净空老教授学的。”“你怎么学得这样子?”你看别人一批评,把你老师都批评了,这就是有辱师门了,那自己就变得无耻了。所以耻心很重要,没有耻心与禽兽何异?要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德行要相当的完备才行。子贡听到这句话,可能心里觉得太高了,可能他自己觉得自己还是个士人,他这一听好像有点达不到了,所以就问:“敢问其次?”那退一步又是怎么讲?孔老夫子又跟他说,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退一步讲,那你在你的这个宗族里面,你的这个乡里头,人家都称你孝悌,你是个孝子,你兄友弟恭,这个德行也不错了,这种人也称为士人。那我们也要检点,我们能不能做到孝悌?如果做不到孝悌,那士人就没有资格做了,更不要说去做老师了。子贡又问:“敢问其次?”再退一步怎么讲?好像子贡很替我们说话,做不到再下一层,孔老夫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个是说,第三等的士人“言必信,行必果”,这是说,你说话要有诚信,你做事要坚决,不能够知而不为。譬如说,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学了就要真干,这是“行必果”,干了就要出成绩。那这种人“硁硁然”,硁硁然是形容石头碰撞时发出的声音,表示什么?不改变的意思。你能够矢志不渝、锲而不舍,不改变,这还能算得上“小人哉”。这个小人不是我们说“君子小人”那个小人,这种小人是什么?他虽然没有办法干大事,但是他也能够做到对自己“行己有耻”,能够谨守道德仁义,也不失为一个士人。孔老夫子讲了这三个层次的士人,我们够哪一个标准?假如还不够那要赶紧努力,要不然连士人都当不上了。

我们继续来看《孝经·士章第五》,刚才我们解释了章题“士”字,用《论语》当中这一段话,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士人。孔老夫子的标准还是满高的,即使是第三等的士人,也是有一种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够兼善天下,至少也能够独善其身的人,这个人称为士才够格。现在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能够很巧妙的合成一体,像我们师父安排末学走这条路,他是让我在摄影棚里面来习讲。这习讲本身是教学相长,自己通过学习,我在这两年多来,已经在摄影棚里面录了有近800小时讲演的内容,讲了有70多个专题,每学一个课目,确实自己就有一定的进步。

我儒、释、道的经典,基础的经典都讲,譬如说《弟子规》、《孝经》、《了凡四训》,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还有像佛家的《地藏经》、《十善业道经》、《中峰三时系念》,现在在讲“三十七道品”,接下来师父给我的任务,是把“四书”讲一遍。这两年多在摄影棚里面习讲,这是独善其身。但是通过网络,在网上与很多看不到的听众、很多同学一起来学习,这是兼善天下。这个好,面前没有听众,远离名闻利养,但是有缘的人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习。所以末学这次之所以来古晋,也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对大众来讲课,回去以后还是在摄影棚里面继续习讲。这是师父的慈命,命令我过来,所以也是给我一次偶尔让我出山的机会,看看我会不会见到境界有动心?所以读书真的是很快乐的。独善其身又可兼善天下,这是更加令人快乐。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的经文《士章》,如何来把士的孝能够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中,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来看经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这是讲到用对父亲的那一份爱心,来对待母亲,这里讲到母亲着重一个“爱”字。【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用侍奉父亲的那份心去侍奉自己的领导,一样的恭敬,所以对君而言,着重在一个“敬”字,所以:【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父亲兼有爱与敬于一身。我们看到在古时候有一位孝子,他很好地把侍母敬爱、事君至敬结合于一身。唐朝有一位叫崔沔的孝子,他的母亲患了眼病,他不惜倾家荡产到处为他母亲求医治疗,侍奉自己的母亲三十年,极其尽孝,甚至晚上在母亲床旁边都不解衣帽,随时听候自己母亲的召唤。每逢过年过节,他都召集自己家里的亲人,一起来到母亲这里承欢膝下,让母亲开心。很可惜他母亲的眼病最后不治,双目失明。可是崔沔依然是尽心竭力的来照顾他的母亲,而且每逢遇到良辰美景,都让母亲去享受这种欢乐。虽然看不到外面的景象,但是崔沔都把这些景象描述给母亲听,亲人在旁边也是有说有笑,往往母亲就忘却了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非常伤心,为了祭祀母亲,他发心为母亲终生吃素。后来他做官,官也做到了很大,收入当然也比较丰厚,他照顾自己的哥哥、姐姐、侄子、外甥都非常的尽心。他说,如果母亲在世的时候,看到这些哥哥姐姐的孩子,她也一定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所以我现在是代替自己的母亲来照顾他们。所以“事死者,如事生”。崔沔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侍郎,我们现在讲是副部级干部,很高位,他的儿子也成为了贤明的宰相,所以我们真正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真正行善积德,能够孝悌传家的人,家里人必定有好报。崔沔能够对母亲尽爱,爱是关怀照顾,对朝廷,对皇帝也能尽忠职守,所以爱敬都做得很好。古人让我们事父亲皆有爱和敬,因为父母,父亲的角色比较特别,他是一家之长,是生我们的人,就如同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要爱他,同时他是一家之长,就像领导一样,我们要敬他。

在古代,在一个家族里面,一家之长,就好像一个朝廷的天子一样。所以一个家里,他的家道很严格,而且很有秩序,家风严谨,这个家都能兴旺。这都是教我们爱,教我们敬。作为士人,读书人,就是有一定才华、有一定能力的人,你要随时做好准备,以备天下国家之用,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因缘能够出来服务,那就要忠君报国。所以这里讲到:【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对于自己的领导要尽忠,这个忠心和孝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没有说对领导尽忠,对家里的父母不尽孝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对领导毕恭毕敬,好像很忠诚,但是对他的父母不孝,这种忠诚是值得怀疑的。你要想想他是什么动机,他为什么对自己的领导,这么毕恭毕敬,点头哈腰,阿谀奉承,有利可图嘛!对他父母,父母已经老了,没利可图了,就不孝了!所以那个忠不是真正的忠。建立在孝心基础上的忠诚,那才是真正的忠诚。所以古人选拔干部、选拔人才,那叫“举孝廉”,用两个德行的标准,是什么?一个是孝,一个是廉。能够孝顺父母的人,他必定是能够忠于领导、忠于国家;一个廉洁的人,他必定不会贪污、不会腐败堕落。所以孝廉是古代挑选官员、选拔录用的标准,太有道理了。

现在每个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选拔考核,有没有用孝廉作为标准?真正让这个国家长治久安,国家政府官员的素质非常重要。这里的士,也即现在我们讲的公务员,拿国家薪金,那他们的素质,第一就应该注重孝廉,他在家里孝顺,就能移孝作忠,以他的孝心奉事君长,奉侍自己的领导,他就叫做忠。这个心是一味的,他不会有二心,二心是假心,一心才是真心。所以孝和忠是一不是二。“以敬事长则顺”。用恭敬自己父母这样的心对待自己的长上,自己的长辈,他自然做出来就是孝顺的样子。所以我们看一个学生,在家里对父母孝敬的,在学校必定也是恭敬老师,这个人通常都是学得好的同学,为什么?因为他恭敬老师,就是他对这门学问恭敬,人有恭敬心,学什么都学得好,人如果放逸懈怠,没有恭敬之心,学什么都学不成。这点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曾经在美国、在澳洲、在中国都教过书。在美国的时候,我们大学老师上台讲课,往往会发现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是中国同学,中国的留学生。后来我就想,难道中国同学的智商真的比美国同学智商要高吗?不见得,发现美国同学很多是很聪明的,点子很多很有创意,往往都是美国人,中国人反而显得会笨拙一点,但是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却特别好,我一想就通了,为什么?你看看那些美国的孩子上课,一手拿着可乐,一手拿着汉堡,坐在凳子上,两只脚一翘,搭到前面的椅背上,这样听课,不像是读书人的样子,那他怎么能学到东西?所以诚乎中而形于外,你内心是什么样的,自然表现外面是什么样的样子,瞒不了人。你再看看那些中国留学生,真的是有中华传统文化有点底蕴,还没有完全被破坏掉,还剩那么一点,所以同学们对老师还有那种恭敬心,这就是我们中国留学生学习优秀的秘诀。一个人只要能够恭敬他的事业,就能够成功。所以:【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这个“忠顺”,“忠”是心里面中正,心上有中字,这是中正的意思,不偏不倚;“顺”就是一种恭敬,表现在外面就是顺承,就是我们讲的听话,学生能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好学生,下属能听领导的话,这就是好下属。那忠、顺都能够不失,有这样的品德来侍奉他的领导,也就是他去工作,去服务,那自然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就是一个令领导喜爱的人。他自然就能够“保其禄位”,这个禄位就是工作、薪水,就能够得到保持。

前两个月,跟我们师父上人回到澳洲参加会议,在昆士兰大学,以前我的这些学生,有读博士的、有读硕士的、有已经毕业工作的,他们都来找我,请我去吃饭。其中有一位学生,是以前读过我MBA课的,在一家公司里做财务工作,他说学了《弟子规》,学了传统文化,有了好处,为什么?现在金融危机,他没有被炒鱿鱼。我说那你的能力还是满不错的,他说不是能力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老板还是满喜欢我,因为我比较听话。所以,“忠顺不失”,才能够“保其禄位”。

确实,如果你要做领导,是不是喜欢一个听话的人,你要做老师,是不是也喜欢一个听话的学生。假如你有两个学生,一个很听话,但是智商比较低一点,一个不听话,但是智商很高,聪明,鬼点子特别多,那你会要哪一个学生?要是我,我肯定是选择那个听话的学生,为什么?好教!那个不听话的,再加上他很聪明,自己点子很多,他就不能听你的,他就不能够接受你的教诲,见到这种人那就要笑笑,他自己都已经有自己的一套,你何必花这个心思去教,白费力气!所以他永远就活在他自己的境界里面,不能提升!在佛法里讲,他就不是个法器了,他的杯子里头都装满水了,你再往里头倒,倒不进去了,他有自己的一套。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倒空了,谦卑下来,老实听话,这个人才能够真正成为法器,才能够真正传承师长的教诲。

所就说我自己,我跟大家也报告过,从小我的姥姥都看出来我资质很差,很笨,那么这30多年,在这个世间,好像在别人看起来也是很成功的,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凭什么?这个秘诀给我舅父说出来了,他在我30岁生日的时候,给我一个贺卡,那时我刚刚受聘为终身制的副教授。我舅父告诉我,他说看你30年来走过的路,都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大概只有一条,就是两个字:听话!确实我一想,真的,只有听话这一条。从小听爸爸妈妈的话,妈妈叫我好好读书,我就好好读书,叫我去留学,我就去留学,叫我读博士,我就读博士,叫我当教授,我就当教授,老实听话,没有自己的想法。我跟大家昨天报告过,我19岁的时候,我妈妈给我写了个贺卡,人生总体策划,到现在还在往母亲的策划里头走。我母亲2006年把我送到师父那里,送子拜师,然后跟师父讲,说现在茂森就由您来全权调教,那我现在就听师父话,师父要我往东就东,往西就西,叫我做什么,我就老老实实做。所以师父有一次跟一位同修讲,(这同修把话传给我了),他也是跟我舅父讲的一样,他说茂森还算听话。所以能够听话的学生,这才是好学生。如果资质又不好、又笨、还不听话,那这人就完了。

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听话这一条是最重要的素质。你看孔老夫子,他也是最听话的学生。他在《论语》里面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就是听话,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他完全接受下来,他教化别人也是转述而已,他没有自己的创作,没有创新,完全听话;信而好古,完全相信古圣先贤的教诲,用古人的东西,自己没有,没有自己那一套。这样慢慢把我放下,真正把我放下了,我见放下了、我执放下了,说老实话你这一生绝对能够出三界轮回!因为三界轮回都是执着,这个执着是我执!就是因为执着有个我,有了我就执着我有一套,我的见解、我的做法、我的想法,那就把自己困在了六道轮回当中。所以“忠顺不失”这四个字,真正做圆满了,你都能够出三界,了生死了,何止是“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当然现前我们的果报就有这么殊胜,禄位得到保全,而且“守其祭祀”,士人在家里祭祀父母,家境比较好的有宗庙,有祠堂,祭祀祖先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它能够弘扬孝道。

我在这里讲《孝经》的这个厅堂,将来要做万姓先祖纪念堂,在这里面讲《孝经》就特别有意义。中国古代就是因为有祭祀的优良传统,所以人人都懂得孝道,人人懂孝道,民风就淳厚。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是安定的时间长,动乱的时间少,长治久安。所以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祀祖先能够使民风淳厚。我们每一家都有自己家的祖先,想要能够守其祭祀,也就是让自己的家道不衰,代代都有人,那才有祭祀,自己必须有孝敬忠顺之德,你才能够保守你的家业。这是所谓的“士之孝”。

我们看到在去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之后,有一位医生,这个医生跟一个医疗队正赶赴现场去救援,因为他们的车没有办法进入到灾区,他们只好在外围停下来,然后靠徒步走到灾区里面去救治。这位医生叫高天君,他是当地一个医疗队队长。为了救人,他们组成所谓尖刀班,就是能够飞速的进入现场来救援,所以他们要爬山越岭,走过地震带,那个地震带的山还在移动,路随时可能被山给夹倒,他们要从这个山涧当中走过,所以是随时都会有危险。这个医疗队,正在满目疮痍的路上行走,突然一不小心,高天君就崴了脚,骨折了,眼看着这些山都在移动,因为余震还有很多,那是很危险的。正在这个危急的关头,高天君跟大家讲,你们赶快去救灾民,不用管我,我就留在这里慢慢地爬,如果是你们救人之后回头看不到我了,那可能我已经牺牲了,假如还能看到我,你们再把我救出去,不要耽误前去执行任务。于是大家含着泪,把高天君安处在一个山旁边一块草地上,然后继续前行去执行任务。高天君就这样慢慢地往外面爬,要爬离这个危险地带。等这些尖刀班把伤员、灾民救出一部分之后,回到了一个安全的镇上,才了解到,原来高天君幸好被另外一个执行任务的医疗队救了出来。我们看到,高天君为了执行任务,在危急的关头,他有没有想自己?他完全是把执行任务,为国救民摆在第一位,这就是忠顺不失。这个不失,不是说我们生活很安逸,我们现在挺安全的,又没什么事,在安定的条件下,做到忠顺不失,这个容易。能够在生命危急关头,还能够做到忠顺不失,这就不容易。所以像这样的人,他自然能保其禄位,所以得到了表彰。那么他的家道,我们可想而知,必定能够把这个忠孝之风传承下来。而他能够大难不死,这又是什么?善有善报,所谓人以忠顺而感,天必定以保守来应,所以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这都是里面有因必有果!所以我们讲《孝经》、讲《弟子规》、讲伦理道德的时候,要跟因果挂起来。“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作之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善恶的报应如影随形,人能够以善心去做善事,命不该绝,所以他的果报更殊胜,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大难当中能够临危而不变节,能够做到忠顺不失,他必定有更好的福报。所以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因果里头讲,这样能让人生起欣欣向荣,向往的心,这个很好。【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这个“夙”刚才讲到是早上,早上一大早就爬起来,干什么?工作,“夜寐”,到很晚才休息,早起晚睡辛勤地工作,为的是什么?“无忝尔所生”。这个“忝”是辱的意思,就是不要侮辱自己的所生,“所生”是代表父母。我们是父母所生,不要让父母蒙羞。所以一个人不能够尽忠职守,他就不能够让父母安心。如果一个人不仅不能够尽忠,反而做工作有贪荣之心,贪慕荣华富贵去做,贪名利而去做,这样的人不是忠,不忠也不孝,会让父母蒙羞,让父母受到耻辱。因此“夙兴夜寐”,就是起早贪黑,我们的工作目标、目的要纯正,不是为自己享乐,为自己得到荣华、富贵、名利,不是为这个,而是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所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能够让自己的父母荣耀。这是“士章第五”,我们讲解完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