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研究(第1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09:37:37

点击下载

作者:谢俊贵,谢建社,程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创新研究(第1辑)

社会创新研究(第1辑)试读:

主办单位

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广州大学社会创新研究中心

广州市广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广州大学“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基地”《社会创新研究》学术顾问委员会

主任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王思斌(北京大学教授)

委员(按音序排列)

蔡禾(中山大学教授) 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陈社英(美国佩斯大学教授) 陈潭(广州大学教授)

陈文江(兰州大学教授) 关信平(南开大学教授)

顾东辉(复旦大学教授) 何雪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胡荣(厦门大学教授) 江立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雷洪(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李斌(中南大学教授)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李强(清华大学教授)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小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彭华民(南京大学教授)

钱宁(云南大学教授) 宋林飞(南京大学教授)

童星(南京大学教授) 王宁(中山大学教授)

王思斌(北京大学教授) 文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谢立中(北京大学教授) 谢寿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张其学(广州大学副校长) 周长城(武汉大学教授)

周晓虹(南京大学教授)《社会创新研究》编辑委员会

主任 谢俊贵

副主任 谢建社 程潮 周利敏 胡蓉

委员(按音序排列)

陈清泚 程潮 段华明 方英 郭景萍 贺立平 胡倩

胡蓉 蓝宇蕴 李双龙 刘静林 刘念 刘颖 罗忆源

孙元 王建平 王利兵 王亮 王永平 夏宏 谢建社

谢俊贵 谢颖 徐军辉 张庆鹏 张兴杰 周利敏 左晓斯

责任编辑(按音序排列)

胡蓉 刘颖 王利兵·卷首纪事·从社会工作评论到社会创新研究谢俊贵《广州社会工作评论》编辑部获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关于修改刊名的建议,同事们思前想后了一些时日,征求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其间,有建议改成“社会工作评论”者,也有建议改成“社会工作研究”者,还有建议改成其他刊名者。坦率地说,最为省事的是改成“社会工作评论”,这不仅符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建议中所提到的希望不用某个市名作为刊名一部分,而且不需伤筋动骨地做大的调整。可是,《社会工作评论》这一集刊名称,复旦大学已经使用,不好重复。比较省事的是改成“社会工作研究”,然这一名称虽去掉了城市名称,但与本学科现在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只有部分吻合,况且这一名称也可说已为社会工作研究的权威机构所使用。最后的想法是索性抛出《社会创新研究》之刊名,以较好地拓展集刊的研究范围。《广州社会工作评论》最早被定位为在广州编辑的社会工作评论,2016年创刊,现已出版3辑。其间,发表了国内外同仁尤其是学界大家的精品力作,刊载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成果,扶持了年轻学者积极开展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探索,传播了广州乃至广东社会工作发展的创新经验和前沿信息,同时将全国各地社会工作发展的创新经验和前沿信息传递到广州及广东,扮演了一个博采众长以服务于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学术交流、智库咨询的角色,因而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赐稿,受到了社会工作领域各位同仁的关注和重视,得到了党政部门的指导和好评。在即将改变集刊名称的时候,笔者感觉有必要对将刊名改为《社会创新研究》说出一定的缘由,以对本刊作者和读者有一个基本的交代,同时也对今后怎样办好《社会创新研究》这一集刊提出某些必要的思考。

改成《社会创新研究》,第一个缘由是社会创新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需特别重视。社会创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提出,兼具经济学与社会学双重意蕴,最先在经济学领域盛行。后来随着人们对社会创新的深入研究,社会创新日益偏重于社会学,成为一个含义丰富的社会学概念。在当今时代,社会创新是社会存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理路,是促进社会发展、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机制。然而,我国社会学领域对社会创新的研究目前尚处推进阶段,很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专门编辑《社会创新研究》集刊,就是要从社会学角度,深入研究社会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实务,使社会创新研究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以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创新发展。

改成《社会创新研究》,第二个缘由是社会创新研究已成为党政部门关注的重点,应切实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社会创新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关键所在。为此,各级党政部门以及与社会相关的职能部门都特别关注社会创新这一新时代重大课题。借由《社会创新研究》集刊,不仅可以深入探讨我国新时代社会创新的理论问题,而且可以广泛探讨新时代社会创新的诸多实践问题,包括社会体系创新、社会政策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服务创新、社会工作创新等,为党政部门提供智库咨询和决策参考。

改成《社会创新研究》,第三个缘由是集刊主办单位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学科与平台建设任务扩充,与之相应,集刊亦需调整范围。2016年《广州社会工作评论》创刊的时候,广州大学只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点,平台建设也重于社会工作平台,集中研究社会工作并与国内社会工作界开展学术交流理所应当。但在2017年,广州大学社会学系不仅增设了社会学本科专业,而且获得了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学科与平台建设的任务大大扩充。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编辑一种融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研究于一体的集刊的需要应运而生。借助《社会创新研究》,不仅可以将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较好地连接起来,而且能较好地体现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偏重于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办学特色和科研优势,有利于在适度的范围内服务于广州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和社会工作专业平台建设。

改成《社会创新研究》,第四个缘由是国内社会工作方面的期刊和集刊已经不少,但办刊不易。目前已知刊名中含有“社会工作”一词的刊物有:民政部的《中国社会工作》,江西省的《社会工作》,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清华大学的《清华社会工作评论》,复旦大学的《社会工作评论》,上海大学的《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的《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广东工业大学的《社会工作与管理》,广州大学的《广州社会工作评论》,等等。但社会工作刊物尤其是集刊大都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主要是征稿不易,精品难求,被引更难。在此情况下,采取一种积极的方式融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会管理与政策、社会工作等于一体,以《社会创新研究》刊名延续《广州社会工作评论》集刊的编辑工作,不仅有利于创办一种新刊,而且有利于提高集刊的编辑质量。

这次集刊改名是在《广州社会工作评论》(第4辑)初稿完成后获悉有关动议的,便存在一个从老刊名到新刊名的过渡问题。好在原来的《广州社会工作评论》本身所确定的范围就是广义的社会工作或“大社会工作”,而不是单纯地发表狭义的社会工作方面的文章,同时我们较早时便有意识地将社会创新主要范围的内容具体渗透到有关栏目中,这成为我们将本刊改名为《社会创新研究》的基础。于是,我们便采取了迟改不如早改的策略,将已完成初稿编辑的《广州社会工作评论》(第4辑)直接改成《社会创新研究》(第1辑)。当然,这只是一种过渡的办法,其中肯定存在某些与新刊名吻合度欠佳的内容,这一点就诚望本刊作者和读者多多谅解了。以后的《社会创新研究》集刊应该如何办,倒成为更应认真思考并且有必要向社会学界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同仁、集刊的作者和读者说明的问题了。

一是关于《社会创新研究》的办刊宗旨。《广州社会工作评论》集刊改名为《社会创新研究》后,其基本办刊宗旨不变。具体地说,《社会创新研究》依然秉持“倡导公益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的社会理念,追求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办刊方针,崇尚前沿研究、原创研究、科学研究、深化研究的学术精神。本集刊被定位为在扎实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成长的一个应用社会学学术集刊,目标是将《社会创新研究》办成一个理论上有创建、方法上有创新、领域上有拓展、应用上有良策的融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于一体,集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于一身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刊物。为了较好地延续《广州社会工作评论》的办刊特色,本刊仍将我国日益发展的社会服务创新和社会工作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以较好地突出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创新在社会创新中的特有作用。

二是关于《社会创新研究》的内容范围。尽管“社会创新”这一概念出自经济学家的论著,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一个鲜明的社会学概念。在当今中国,社会学者赋予社会创新的含义比起其当初的含义更加丰富,且更加社会学化。据此情况,《社会创新研究》集刊的内容范围便涉及社会理论创新、社会体系创新、社会政策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服务创新、社会工作创新等多个方面,并可以直接渗入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管理与政策、社会工作等多个研究领域。当然,《社会创新研究》也绝不会是社会学研究的替代词,基于当前我国所关注的重要领域和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可交流的学术论题,我们更希望学界同仁重点关注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会管理与政策、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四个分支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社会创新内容。

三是关于《社会创新研究》的栏目设置。《广州社会工作评论》变更为《社会创新研究》刊名后,栏目设置将不做大的改变。基本的栏目主要有:卷首纪事、特稿专刊、基础研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他山之石、案例分析、学术交流、短信专递等。其中,“卷首纪事”纪录我国社会创新领域和本刊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特稿专刊”刊载本刊有关社会创新研究的特约稿件;“基础研究”重在发表体现社会创新的社会学理论、历史和方法研究成果;“实践创新”重在发表结合现实需要的关于社会体系创新、社会政策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服务创新、社会工作创新的研究论文;“人才培养”主要发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教育领域内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文章;“他山之石”主要发表国外社会创新的经验评介;“学术交流”主要刊载有关社会创新方面的国内重要学术活动的综述。

四是关于《社会创新研究》的编辑风格。《广州社会工作评论》变更为《社会创新研究》刊名后,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负责出版,每年至少出版1辑,编辑风格保持不变,依然坚持诚信达意、朴素大方的学术集刊编辑风格。比如,我们诚望赐稿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符合社会学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文题做到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来稿须注明稿件责任人及其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单位、职称、省市、邮编。稿件内容应包括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正文中的文献综述最好不超过全文篇幅的1/4。凡引用他人成说和数据,务必详细注明文献出处。注释和参考文献则按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集刊的统一格式著录。文中的图表希望尽量做到简单明了,最好不要采用过度复杂的图表或版面超宽超长的图表。

更改期刊名称不仅是出版机构规范集刊出版的需要,更是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学科发展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更改集刊名称看似简单,实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在集刊更名的首期里,或许作者和读者都会存在某些别扭之感,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将和社会学界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同仁,尤其是本刊作者和读者一起,想出最好的主意,拿出最好的办法,尽快实现集刊更名引致的工作转型,力争到集刊第5辑出版的时候,能够较好地展现新刊风姿。当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集刊更名带来的挑战,切实把握好集刊更名带来的机遇,尽快激发集刊更名蕴藏的活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研究,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体系,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基础研究·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回顾与反思[1]朱静君摘要 广州市在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中采取了“综合+专项”的模式,“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就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综合板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自2012年起至2017年已推进两个周期,每个周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服务设计。2018年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第三周期的起点(周期改为五年),在总结前两个周期服务框架、成效与不足的基础上,有较大的突破。笔者长期从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评估,本文根据所掌握基础资料,梳理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的基本脉络并做出反思。关键词 家庭综合服务 党建引领 社区服务一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回顾

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起步于2011年初,在广州市选取了20个试点街道,探索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服务。2012年初,广州市政府提出“每个街道(镇)[2]至少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实际推进,开始了家综第一周期的服务。(一)家综第一周期(2012~2014)的成效与不足

2012年是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迅速推进的一年,家综第一周期启动。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项目吸引下汇集。但是,专业服务应该怎么做,社会组织没有经验,年轻社工的一腔热情需要指引,基层政府没有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为了规范家综服务,广州市组织了专家论证,确定了家综服务的基本框架“3+X”,规定了“3”为社区长者、家庭、青少年服务板块,“X”为街镇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立服务板块推进社区服务,并制定了“3”领域的服务标准和家综经费使用相关规定,为家综服务做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指引。

回顾第一周期家综服务,具有如下突破。首先是奠定了广州市社区综合服务的基础,精准化了基本服务对象(长者、家庭、青少年),培育了一大批社会组织,成长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政策,为政府购买服务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其次是向社会和公众宣传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特别是个案、小组、社区的三大方法,也让更多媒体了解到社会工作服务中保护案主隐私的重要性。最后是每年超过百万的服务人次感受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独特性,组建了超过2000支志愿者服务团队,提高了整个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热情。

这一周期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工不了解服务实践需求评估的重要性,多采取高校思维问卷调查的评估方法,单向性制约了对服务对象多元化需求的体察,影响了服务设计的深度。二是指标化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探索,由于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起步阶段,招投标在有效遏制了“价低者得”的错误之后,衍生出服务工时“虚高者得”的问题,评标专家对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把握不足,导致项目出现“冲指标”的状况。三是执行规范五花八门,影响了服务成效。以评估为例,覆盖广州市11个区的155个家综有7个评估机构,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效。四是经过了三年服务,由于家综关注点仍在弱势群体,因此服务的知晓度受到较多质疑。五是家综将“3+X”理解为平铺服务,其碎片化特点影响了服务成效。(二)家综第二周期(2015~2017)的成效与不足

2015年,家综进入第二周期,吸取了第一周期服务推进的经验教训,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探索。

其一根据实际状况完善了广州市家综评估的统一标准,终结了各个评估机构自行其是的做法,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组织专家团队论证研讨制定了家综统一的评估标准,强化了评估对服务的指引。

其二通过评估指引家综对社区需求和问题的关注,提出“社区专案+3+X”的服务框架,指引家综更清晰、准确地理解“以社区为基础,家庭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服务的内核;同时倡导需求评估的多维度、多层面,摆脱用高校思维问卷调查的单向性,社区居民、购买方、合作方、社会组织、社区环境等都进入了项目调研的范围,促进了需求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其三强化了社区专案和服务成效的推进,针对第一周期关注的指标完成度、服务对象满意度转为专业服务给服务对象带来什么改变,为社区带来什么改进,让服务脱虚入实,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服务碎片化的倾向,使总体服务受到关注。

其四呈现了多层面宣传社会工作服务的新局面,在政府强有力的指引下,社工宣讲员、电视、纸媒等通过服务宣传社会工作,统一评估推出广州市服务实践中的十佳社工、十佳家综、十佳专项、十佳案例,活跃在新入职社工的培训和各种宣传活动中,使社工服务的质和量都有较大提高。

这一周期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流失率和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上,也表现为督导使用的规范性、成效性和对服务支持的不足。二 家综第三周期的新要求与新内容

2018年,广州市家综进入第三周期,有了新的突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社工服务站(家综)管理办法》,新一期家综更名为“广州市社工服务站”,服务期从三年扩展为五年,服务经费从200万元/年提升至240万元/年,提出新的服务框架“113X”。第一个“1”为社区核心项目“党建引领”;第二个“1”为社区重点项目(对社区居民最迫切、最直接、最需要的社区问题的介入);“3”仍然是长者、家庭、青少年服务,但要强调突出重点;“X”是社区特色服务。笔者通过调研和大量的交流,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新要求: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服务怎么做

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服务,在各地政府购买服务中都有这个要求。关于到底怎么做,政府很重视,纷纷将党建作为项目最重要的内容;机构很迷茫,怎样用党建引领服务,怎样结合才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会不会形式多于内容;社工很彷徨,是不是在原有的服务指标之上又增加了新的各种活动服务指标进行考核,这个问题不弄清楚,社工就会出现疑惑。

党建即党的建设的简称,新时期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党的建设的学说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党的建设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

引领,指的是党的建设走在社会发展最前面,引导社会工作服务与党的核心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

如何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服务弱势群体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需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顶层设计中结合社会共治做出有效探索。1.党建引领功能之一:宏观层面发挥创新社会共治模式的引领作用

社会治理创新是中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这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治理”与“管理”仅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社会治理更为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主体的多元参与,即坚持系统化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因此,在社会治理层面,党建引领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机制。

党建引领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政府主导指的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担当补充与弥补的角色;社会参与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

通过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回顾广东省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不仅有理论创新,而且在实践中“党群服务中心”遍地开花,为党建引领社会服务奠定了基础。

笔者走访过各地不少的“党群服务中心”,大多有宽敞的场地和为老年人、青少年、社会组织等开设的公共空间,但是如何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大部分中心仍然欠缺精细化的设计和引领模式。

党建引领社会服务的项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体制建立

党建引领在社区共治中最核心的就是强化基层政府、专业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社区公共事务的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社区共治的意识和责任,营造基层民主协商和居民参与自治的良好氛围。

通过“党组织+公益”的方式,将党建与社会工作服务结合起来,参与兜底性群体的调研,直接、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形成决策依据,改进工作以完善党和政府的政策、制度。社区共治创新项目是党组织与社工机构项目点合作共同介入收集、反映民意的集体行动,拓宽了政党和政府收集民意的渠道。通过对民情民意的收集,形成动态民情信息库,通过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的跟踪、反馈,为政府决策的调整提供借鉴,打通政策制定自下而上的通道,加大社会工作在兜底服务中收集舆情的力度。

党建引领要落实到位,社工机构要与共建的党组织签署协议,坚持契约精神,确定党组织参与社区调研和研讨的时间、模式(参与社工、机构共同下社区、入户探访;组织参与各类座谈会),使问政、问计、问需于民落到实处。(2)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实现多方参与的协商合作、共同推进的机制

城市社区的差异性使社区居民有不同的公共需求和利益诉求,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提供就是满足自身个性化的需求;只有与社区居民的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才是高质量的、精准的。比如在广州市推进的长者饭堂,十一个区有不同的特点,社区居民的需求也是存在较多差异的。当公共服务和产品由两个以上部门提供,且公共服务由多部门提供又是常态时,若缺乏必要的协调、合作、共享理念和行动,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供给就会存在各种问题,甚至会好心办坏事。

随着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潮流,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下沉,基层治理组织被激活,更多公共服务的触角深入社区和居民。社工机构、非政府组织积极地参与到基层区域性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中,公共服务网络的下移以及公共部门职能的下沉使得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共治有较大的难度,有了党建引领的指引和支持,可以让多元主体各方协商平台更好地发挥建言献策、探索和破解难题的作用,用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更好地推进共建共享。(3)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实现资源整合和精准化服务

通过党建引领扩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社会资源,发挥党组织在社会层面的组织、领导、示范作用,带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扩大公共服务的总量,依据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精准度。根据党员的特长和能力,带领义工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兜底性弱势群体服务。

通过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共治过程中的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持,为服务社区居民的精细化、有效化奠定坚实基础。2.党建引领功能之二:中观层面——贯彻群众路线推进社区重点问题解决

社区服务的中观层面就是采取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困扰社区群体的重点核心问题采取地区发展模式或者社区照顾模式解决。社区的重点、核心、公共问题需要用社区社会工作的思路介入,从三个具体目标入手探索党建引领的路径。(1)号召参与,提升参与能力

在社区工作中,如何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建言献策是难点。一般情况下,社区居民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参与多,参与过程中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难以发挥协商、共赢的成效。如何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和水平,采取协商、讨论、共同行动的方式去促进问题的解决呢?

需要党建引领发挥更多的组织、号召和示范作用,进行难题攻克。由于社区问题的解决肯定会出现受益方和受损方,因此需要党建引领社区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居民按最小伤害原则和补偿原则去处理问题,有党建引领,推进社区自治过程才会更加有方向和有成效。

回顾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社区专案的介入和发展,社区党员带领志愿者的社区参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明确了党建引领之后,党组织和党员引领作用的主动性、自觉性将进一步增强,将出现更好的局面。(2)链接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困扰社区群体的突出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也有历史和制度政策的原因,需要在提升居民意识的基础上培育、挖掘、链接更多的资源来解决问题。比如旧楼宇安装电梯、困境长者居家安全改造、小区汽车乱停乱放等诸多问题,需要协商机制,更需要扩充资源,这样才能促进问题解决。

在社会建设中,党建就是最大的资源汇聚点,具有最大的社会影响力。在97年的风雨历程中,党在国家制度层面、社区居民的心目中都有崇高威信和号召力,党建引领社会服务,可以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以解决困扰社区和百姓生活的难题。

党建引领能够使社会服务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只有党建引领进入政策程序形成特定的政策,最终使这一问题通过政策途径得到解决和处理,才能更好地呈现公共问题解决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合法化的根本途径,政策的真正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公共政策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沟通、修正的过程,将群众的意见、要求、利益反映到各项决策中,群众路线就是解决社区重点、核心问题的关键所在。党建引领能够促进更多社区问题的解决。(3)改善社区关系,搭建社区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们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现实中人们拥有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社会资源包括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弱势群体(如高龄独居孤寡困难长者、困难家庭、残障人士等),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充社会网络资源,提高他们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通过党建引领社会服务,形成特定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的沟通、协调机制,能够进一步扩大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党建引领社会服务将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联动起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促进更多的改善。

通过党建引领社会服务,促进社区共治协调机制的构建,消除城市基层组织的协调合作行动的困境,推进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发挥,多方协调沟通机制通过对社区结构与服务流程的再造,将权力下放到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和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合作机制中。党建引领下的政府、社会和社区居民的价值和能力的组合,尤其是多方的合作与参与,使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和有效。

党建引领社会服务有难度,需要更多的行动探索。只有立足实践,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服务的精准化和有效性。(二)新内容:社工介入社区重点服务项目怎么做

社区重点服务项目是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第三周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表现形式,从理论、概念、模式、路径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特别有必要。

社会工作服务的三大直接方法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社区工作在最初阶段经常被理解成社区活动。在策划和执行社区活动中,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现不足,与其他部门和组织开展的活动并没有多大区别,并被认为是最容易、最浅层、最不需要专业性的服务形式。

大多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让服务经验较浅的社工开展社区活动,服务目标是“宣传社会工作项目”“活跃社区氛围”等,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在社工服务中,社区社会工作是专业性、综合性、挑战性最高的领域,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的服务对象都是人,包括个人、家庭、小群体,而社区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社区,或者说要将群体性、集体性、公共性的问题和需要放在社区环境中去分析、探索。找到介入的路径解决社区问题或者满足社区需求,就产生了社区社会工作。

在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第二周期服务中,为了强化和提升社会工作服务对社区社会工作的认知和实践,增加了社区专案的服务内容,强化了整体服务,目标是引导家综服务富有综合化、立体化的认知和实践,完整地、更好地体现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价值。从家综服务第二周期的情况来看,确实有作用。家综服务从第一周期的“3+X”逐步过渡到“社区专案+3+X”,从服务模式和方法上强化了对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视,家综服务在第二周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第三周期关注和强化“社区重点项目”服务的设计和执行奠定了基础。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社区重点项目就是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理论(社工服务中最重要的是地区发展模式和社区照顾模式),针对辖区居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和需要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1.社区重点项目的概念

社区重点项目服务首先要注意定位。辖区居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要从社区公共问题宏观层面去理解。辖区居民群众存在迫切性、群体性、历史性和公共性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导致社会管理难度高、民怨大,社会工作服务要通过合作、调动等各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和介入。辖区居民群众有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公共性需求,由于辖区的主客观条件、政策或制度的制约、管理的惯性等长期得不到满足,通过社会工作服务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配合各方资源使居民得以满足,这就构成了社区重点项目。

社区重点项目其次要注意理论运用。社会工作服务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引下进行的实践服务,从社区重点问题的定位来看,需要在社区社会工作理论指导下进行。社区重点项目的调研要突出社区特性与特点和群体的需要与问题,如社区环境与历史沿革、人口构成与动态发展、社区权力结构、社会组织、社区管理惯性等,这些因素在困扰社区居民形成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方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以及社区居民群体的问题和需要长期得不到解决和满足的原因,从而设计介入社区重点问题的路径。

概括地说,社区重点问题不是个体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群体问题,是将辖区居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和需求放在社区环境(硬件、软件、政策、文化、氛围、习惯……)中去考量,探索这种问题和需求长久得不到解决和满足的原因。从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服务的开展,运用地区发展模式或者社区照顾模式去推进问题解决和需求满足,就构成了社区重点项目的工作方案。2.社区重点项目的调研和任务模式

社区重点项目的确定与社区调研直接相关。如果说广州家综第二周期服务强化了社区专案服务,使社会工作服务的三大方法在逻辑上更加完整,那么在第三周期的“社区重点项目”中,重要的变化就是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治”的体现。在家综第二周期的服务中,社区专案的确定已经有了家综与购买方、合作方深度互动的促进,但是社区专案的介入仍然以家综为主;第三周期的社区重点项目则更加突出多方主体参与社区共治的意义。

首先,社区重点项目的调研需要党组织、基层政府、社区、居民与社工共同进行。广州大部分家综虽然已经有连续6年以上的社区服务经验,但是对辖区居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长期得不到满足和解决的需求与问题的认知仍然不够深入切实。社区调研的维度和深度要完善,需要街镇、社区和居民对社区问题和需求的理解更为透彻和准确,合作界定需求和问题是共治的基础。家综要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焦点访谈、各类型的座谈会、现场走访探索等,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为对社区重点问题和需求介入的服务目标奠定基础。

其次,社区重点项目的任务必须用“社区共治”的模式才能完成。辖区居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和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和解决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也有政策管理体制等问题,还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能动性的问题,单纯靠家综独立作战是无法达成目标的,需要采取“社区共治”的模式。既然是共治,就需要在分清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合作,面对社区重点问题和需要,基层政府和社区做什么,社会组织做什么,社区居民如何组织和参与,社工如何搭建平台共商和促进。在实际操作中,任何一方的不作为或者推诿,都会导致目标无法达成。

社区重点项目服务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避免家综单打独斗,努力推进“社区共治”中的党建引领和多方合作共治,这样社区重点项目才有可能达成目标。3.社区重点项目的服务方法和过程

社区重点项目的服务方法就是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具体目标仍然是三个层面。

首先是号召社区居民参与和提升居民参与能力。辖区居民群众因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和需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和满足,积累了比较多的情绪和误解。在服务推进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各种问题、困难和阻力,需要在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舆情收集、民怨纾解、政策解读与说明,最关键的是引导社区居民理性诉求和学会协商,实现正向参与。

如果没有采取“社区共治”的方法,调动各方共同解决辖区居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社区问题,单纯依靠社工推进问题解决,不仅时间长,而且效果不明显,社区居民参与度、信任度降低,就会破坏协作关系,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各方合作的“度”的掌握。依靠家综解决社区重点问题,政策不到位、资源不足,问题悬而未决,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就不高,家综第二周期的社区专案有些成效大,有些成效不大,与是否可以联动多方沟通开展服务有直接关系。在社区重点服务项目中,家综最大的作用就是推进各方协商平台的建立、共商机制的推进,以及舆情收集、民怨纾解和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其次是链接社会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社区重点问题和需要的解决与满足是需要资源的,政府有正式资源并按照政策法规投放,但是单一性的政策资源往往满足不了弱势群体的需要,也无法解决问题,需要调动各方资源实现社会服务社会办,还要在资源的调动方面关注到可持续性,因此难度很大。

从广州家综这几年的实践探索看,上述问题已有所突破,比如有的家综采取了“社区基金会”的做法,有的家综则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在资源调动整合方面有许多尝试,但是资源培育的长期性、有效性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社区共治”的模式下,通过党建引领和政府合作对各方资源的培育调动发挥作用,期待能有更加宽阔的前景。

最后是改善社区关系,搭建社区支持网络。对于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化与断裂是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广州市社会服务特别是为老服务的探索很有效,比如长者饭堂,其并非简单地提供一个午餐,而是通过长者饭堂的公共空间,促进长者之间、长者与社工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了解,协助弱势长者更好地融入社区和社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用服务搭建社区支持网络,彰显了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邻里互动、志愿服务都是改善社区关系和搭建社区支持网络的有效方法。广州市长者饭堂和日间照料中心就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合作模式,仍然可以做更多的探索。4.社区重点项目服务成效与专业价值

社区重点项目的服务成效如何进行检测,这也是服务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是否符合本土(街镇和居民状况)特点,项目是否发挥本土优势(居民参与、资源调动、合作共治),项目是否激发本土潜能(社区、资源、群体),项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社区重点项目首先要关注服务成效的概括和总结。概括与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需要对购买方和社会公众做出交代。建议社工机构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概括:第一是数字分析法,基于社区重点项目介入事实和数据,注意前后测,开展服务为社区居民最迫切、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解决做了什么,带来了什么改变,要直观地呈现;第二是路径创新法,项目在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社区居民的多维度、多层面联动与合作下是如何促进问题和需求的解决与满足的,形成了哪些协商模式和机制,对于社区重点问题和需求的解决和满足有哪些启发;第三是问题解决法,采取不同层面的利益相关者说(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合作方等)呈现服务成效。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梳理总结,才能突出社区重点项目的价值。

社区重点项目其次要关注专业价值的呈现。社区共治模式与社工的专业性如何结合,党建引领和各方联动是否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发挥,这是社区重点项目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建议社工机构从理论视角、合作联动的介入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路径三方面入手做出有效探索。

比如,社区共治中的服务目标各方关注点能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如何协同服务引导各方关注点进行聚焦,项目目标与各方期望的关注点怎样达成一致性。从服务策略来看,通过深度互动、合作、探索,提高各方对利益相关切入点的认可度,这样在服务中才有合作的空间。促进问题解决和需求满足的策略执行主要聚焦于资源联动(调动、培育、可持续)和协商平台建立等。

社区重点项目服务只有有了可行性的方案设计与克服瓶颈的策略,才能在社区共治的基础上形成事半功倍的良好局面,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三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第三周期的传承与突破(一)传承社区服务:社工的社区基础服务怎么做

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起步阶段就将社会工作在社区的基础服务定位为“3”,即长者、家庭、青少年三个领域的服务。在长者、家庭、青少年三个领域的服务中,又划分了重点服务对象与一般服务对象两个层面。从政府购买服务的含义看,社工不可能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只能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可以理解成民政部门对重点服务对象的兜底性服务,但是需要与政府对弱势群体实施的社会救助相区别。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国际社会已经将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拓展成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但是与兜底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有区别。本文主要探索社工的社区基础服务开展过程需要关注的分层、分类、分级的介入和服务成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对社工的社区基础服务做出了清晰的划分。

补救性服务:针对陷入严重困境的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特殊困难人群、受灾群众等重点服务对象,以帮助服务对象改善境况或缓解危机为目标,提供心理辅导、矫治帮教、犯罪预防、就业援助、社会救助、危机干预、权益维护等补救性服务。

支持性服务:针对陷入轻微困境的个体、家庭、群体等服务对象,以增强其应对所处困境的能力为目标,提供社会援助、情绪支持、资源链接、认知拓展、能力提升、压力释放等援助性和支持性服务。

预防性服务:针对一般个体、家庭和群体等服务对象,以预防服务对象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和困难为目标,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支援、社会参与、社会融入、兴趣发展、文娱康乐、教育培训、人际拓展等事前预防性服务。

发展性服务:针对社区发展中存在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问题,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国家法律政策宣传、公益倡导、公民教育等,提升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等。倡导社区环境保护等公益服务,培育义工、慈善、互助等社区骨干和公益服务组织,提高社区管理服务参与度,促进社区公共服务治理;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区支持网络,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社工的社区服务可以从严重困境、轻微困境、一般困难和公共需求四个层面来理解。社区针对弱势群体的基础服务,主要体现在前三个层面。1.社区基础服务: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需求评估分析

需求调研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前提,需求调研的清晰准确为服务设计的精准度提供了依据。社区基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严重困境、轻微困境、一般困难和有需要的长者、家庭、青少年,划分层次进行需求调研是基础和前提。在需求评估中,社工必须注意,对于严重困境服务对象的调研要“底数清”“全覆盖”,对于一般服务对象则可以采取抽样、社区探访、焦点小组、服务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筛选进行。(1)社区基础服务需求评估分析中的服务对象

社区中处于严重困境的长者、家庭和青少年是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对象,中国社会救助在社区中的表现形式有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特困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能够为严重困境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救助。社工介入社区的基础服务与政府对严重困境群体的救助在服务对象方面是重合的,但是服务内容是有区别的,社工从社会工作全人观的视角做需求评估,从而在服务设计和服务推进中更好地突出专业服务的价值,拓展和延伸政府的传统服务。在需求评估中,社工必须对严重困境的长者、家庭、青少年服务对象在“底数清”的基础上采取逐一家访的方式实现“全覆盖”,了解其实际困难与问题,开展专业服务,因此也被定义为补救性服务。

对于社区处于轻微困难和一般困难的服务对象,则按照需要和资源配对的情况开展服务。“有需要”是服务对象的自我判断,也是社工户外拓展的任务。由于政府购买服务不可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化的服务,这类服务又以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社会融入等为主要内容,因此也被定义为支持性和预防性服务。

社工的社区基础服务需求评估分析需要对这两类服务对象分层,采取入户探访、调查问卷、焦点小组、座谈会、前期服务经验梳理等多种方式,多维度、多层面对社区基础服务对象在社区的基本状况,如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情况,优势视角的分析、服务对象与其所处的社区环境、家庭关系和人际互动,服务对象身边的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的调动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调研分析,为基础服务指引方向。(2)社区基础服务需求评估中的购买方和合作方

由于社区基础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为严重困境群体,社工必须了解这类型服务对象有哪些社会福利政策资源,需要哪些资源进行协助,同时要与政府的传统服务(关注物质生活层面)相区别,因此社区基础服务的需求调研评估分析要考虑购买方(街镇)和合作方(社区、社会组织等)对服务开展的要求和建议,这样才能在合作和互补的基础上把服务做好。

由于社区的差异,社区服务在对硬件、软件,社区管理惯性、社区权力、社会资源的利用上不可能雷同,因此需要社工更加了解和熟悉社区状况,建立各方的互信关系,这样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需求调研重视与购买方和合作方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专业服务的基础。(3)社区基础服务需求评估中的服务提供方

这是需求评估中比较容易被疏忽的问题,即对服务团队的能力度和督导培训专业度的评估分析。服务团队的能力度包括了团队的专业性、服务经验积累和凝聚力、稳定性,有好的团队才会有好的服务,社工主动积极,也必须有专业成长的空间。社区基础服务挑战很高,特别是针对严重困境群体的服务,服务团队以女性为主(这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共性),都处于生育高峰期,社工还要兼顾工作与生活,压力也很大,这就需要项目有专业性强、责任心重,能够引导社工的专业进步,保障服务质量的督导团队。

督导的规范性(工作协议、准时守约、定人定时、服务内容精准)、专业性(为社工建档,针对每位社工的状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督导计划,敦促社工保质保量开展服务)、成效性(督导考核的维度一是督导社工的专业成长情况,二是社工在督导指引下开展服务的质量)都是社区基础服务中需要进行评估分析的方面。2.社区基础服务:社会工作视野下服务分类与问题需求聚焦

在精准度高的需求调研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需要进行服务分类与问题需求的聚焦。(1)专业视角下严重困境群体的服务设计与问题聚焦

社区基础服务面对严重困境长者群体,根据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进行分析,这个群体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老化程度来看与其他长者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日益严重的疾病治疗、生活照顾方面的需求和问题、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和弱化。因此,专业服务需要调动各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改善境况和缓解危机,辅以心理辅导,通过对社区正式资源(平安钟、长者饭堂、日间照料、家庭医疗等)和非正式资源(志愿者、邻里互助、家人照顾等)的链接,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

社区基础服务面对的严重困境家庭,以低保、慢性病、残障、单亲、失业等家庭为主,经济困境会引发许多家庭问题,如家庭生计、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隔代或者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等,都可能存在问题和困难,医疗、教育、住房各方面的资源不足,影响了家庭功能的发挥,需要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状况、家庭功能状况、家庭未来发展等方面开展家庭治疗和家庭支持,社工需要运用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关注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的重建和增强,协助严重困境家庭走出困境。

社区基础服务面对的严重困境青少年群体,情况比较复杂。有经济困境、学业和就业困境、残障、心理障碍、行为越轨等诸多问题困扰,需要分门别类开展专业服务。通过经济支持、社会适应协助、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认知与心理辅导、促进能力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等,针对困境青少年的不同问题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和有成效的专业服务。

对于社区基础服务中的严重困境服务对象群体,一方面要注意“底数清”和“全覆盖”,另一方面要运用社会工作全人观和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调动资源,制订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从而有效地开展服务。(2)专业视角下轻微困境和一般困难服务对象的服务设计

社区基础服务中的轻微困境和一般困难的服务对象也需要兼顾,这与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即“服务对象从困境弱势群体拓展到有需求的社会公众,专业功能从解决社会问题拓展到促进社会发展”是一致的。

在长者领域,轻微困境和一般困难的长者通过社工服务促进他们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通过培养兴趣、能力提升、社会参与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激发他们的潜能,从服务的接受者慢慢变成社工的帮手,有能长者服务弱能长者,参与志愿服务,扩大个人的兴趣、爱与同情的圈子,使弱能长者更好地成功老化。

在家庭领域对轻微困境和一般困难的家庭,主要从支持性和预防性的角度提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状况的服务。关注家庭能力建设和功能增强,亲子工作坊和亲子家庭义工都是比较有效的形式。

在青少年领域针对轻微困境和一般困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预防青少年越轨,采取正面联系、临界预防、社区矫治和社会观护的方式开展不同层面和状况的专业服务。

社区基础服务的方案设计中需要关注服务分层和分类的方法运用。严重困境、轻微困境和一般困难的服务对象的分层清晰,聚焦的问题和需求就有精准度。第一层服务对象注重“底数清”和“全覆盖”,社会工作对全人观和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视,能够产生与政府传统服务不一样的成效;第二、第三层服务对象注重能力成长和提供支持性、预防性的服务,将服务对象转化为服务的提供者,就能大大增强社工的服务能力,两者相辅相成。

广州家综第二周期服务采取了项目化的方式对社区基础服务进行设计,避免了早期服务碎片化的倾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服务的深度和有效性还需要更多的探究。3.社区基础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成效与专业价值(1)社区基础服务的成效:服务对象的改善程度

社区基础服务中的服务成效,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直接关系:需求评估的分层分类和针对性,服务方案的社会工作视角,服务策略对在地情况、购买方、机构、社工、督导的把握,运营管理的服务检视和瓶颈应对,服务团队的服务能力与成长进步,紧急状况处理机制,服务方法和服务模式。

对严重困境的服务对象,最有效的服务就是帮助他们改善境况或缓解危机,同时促进他们成长,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恢复和增强他们的社会功能。

对于严重困境群体,服务目标的达成不能只看社工在正式资源之外链接了哪些非正式资源,还要从社会工作全人观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的改变和资源的运用所发挥的作用。在评估中,曾经有社工说,服务的过程评委无法看到,怎样评估服务对象的改善程度,就需要对评估的过程做出改变,增加对社工服务之后的服务对象随机抽查的访谈和社区访谈,聆听家人和邻里的反馈等,只要愿意去考察服务对象的改变,了解和把握真实情况的难度就不高。对轻微困境和一般困难的服务对象,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和能力,提升他们应对和预防危机困境的能力,同时将部分服务对象转变为服务提供者。(2)社区基础服务的成效: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的改善程度

社会工作服务对于有困难、问题和需求的服务对象不做个人归因,服务对象的问题与困难存在人与环境互动的障碍,阻碍了服务对象运用各方有利条件改善自身状况;服务对象的问题和困难也需要在人与环境互动中去解决。因此,“人在情境中”成为社工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的基础。社区基础服务成效同样体现在环境的改善上。

首先是社工服务需要在“社会共治”的理念下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改善社区硬件软件和管理惯性,促进社会政策对严重困境群体的倾斜,提升困境群体的社会福利。其次是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严重困境服务对象的意识和习惯。发挥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作用,以形成尊重、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最后是挖掘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互助服务。(二)突破传统社区服务:社工的社区特色项目服务怎么做

广州市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第三周期的服务模式为“113X”,“X”被定义为社区服务的X个特色项目——探索和拓展多领域、多平台的社会工作服务。可以使广州市品牌项目家综在百花齐放的水平上再上一个台阶,而不是千篇一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