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北冀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3:26:0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文夫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北冀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北冀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试读:

序言

周文夫《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北冀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是2013年度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承担完成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指出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冀南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京津与中原经济区、连接河北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重要枢纽,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国家批准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邯郸、邢台两市正式纳入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为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推动冀南地区借力发展、借势发展,河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邯郸要发挥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争取、用好中原经济区的政策,全力办好冀南新区,努力成为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城市。邢台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借力沿海、融入京津、对接中原上,选准切入点,找准突破口,走出一条新“四化”协调推进的路子,努力实现赶超发展。为发挥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支撑作用,更好地促进冀南地区经济发展,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骨干力量,对有关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河北省邢台、邯郸两市及河南省安阳市、新乡市、鹤壁市、郑州市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列成果,并编辑形成此书。

冀南地区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阔,气候适宜,生产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中,邯郸是磁山文化的发源地,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核心区域之一,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众多历史典故出自于此。邢台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素有“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誉。

新中国成立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产条件,冀南地区迅速成长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工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初,冀南地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特色产业纷纷崛起,国有企业改革充满活力,一度成为我国内陆改革开放的领军板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冀南地区过多依赖资源造成的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而周边区域则依托沿海、毗邻京津和省会优势发展迅猛,冀南地区虽位于中原和京津等几大经济圈交汇辐射的地区,但却面临发展相对不足的境遇。

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实施,标志着冀南地区发展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冀南地区成为继河北沿海地区之后河北省的又一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加快冀南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形成河北南部重要的战略支撑和新的增长极,推动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形成冀东、冀中、冀南三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有利于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将冀南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和创新发展的高地,对于构建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冀南地区发展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冀南地区是河北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高,属于典型的“两高一资”型产业结构。加快冀南地区经济发展,就要按照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关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体系”的要求,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结合起来,把煤钢产业链条延伸、落后产能淘汰与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粗放型的投资为主导,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核心是实施好《中原经济区规划》,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按照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逐步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为河北省以及全国同类地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经验借鉴。同时,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还要强化区域互动,借鉴河南、山东等省份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有益做法,不断放大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政策效应,积极探索区域间产业合作、利益共享、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协作、交流水平,在区域合作中实现经济的共赢发展、共同崛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研究是针对冀南地区发展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展开,旨在探讨加快冀南地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内容包括冀南地区发展的战略思路、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联动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各项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影响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为河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3年12月

第一章 冀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战略思路

冀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重工业基地,也是沟通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等经济区域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12年,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将河北省的邢台市、邯郸市纳入中原经济区,标志着冀南地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冀南地区将如何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破对资源和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合理解决好“三农问题”,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冀南地区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对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北冀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加快冀南地区经济发展崛起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冀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中原经济区与冀南地区(一)中原与中原经济区“中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创造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磁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明,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现存文献看,“中原”一词最早可见于《诗经》,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这些是“中原”一词最早的出处,但并未形成完整而统一的地域概念,主要是“原野”“原中”的意思。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中原”地区范围日渐清晰,演变成为今天所指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大片地区。如《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就是指黄河中下游流域。现代中原地区称谓一般使用广义的大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为中心,涵盖周边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山西东南部等广大地区。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历史、地理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了明确界定,即: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其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具体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共涉及5省30市3县(区),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二)冀南地区与中原经济区

冀南地区的邯郸、邢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邯郸是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的发祥地;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邢台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殷之源、祖乙之都、邢侯治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誉,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三次定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

冀南地区的邯郸、邢台,与同属中原经济区的河南省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脉相亲,经济结构相似,人员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邯郸市、邢台市与河南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等13个地市就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原经济技术协调会,为推动中原地区各市进行跨省经济合作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2004年,中原经济技术协调会正式改名为中原经济区,成为推动区域进步与发展的坚实合作平台,也成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区域性经济板块。2009年,河南省提出将中原经济区区域扩展到全省,中原经济区的地域跨至黄河以南,包括了中古以来历史上中原地区观念中的其他部分。2011年,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中原经济区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将包括河北邯郸市、邢台市在内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邯郸市和邢台市的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沟通中原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两大经济板块的重要战略区域。(三)冀南地区的范围

冀南地区即河北省的南部地区,按照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2市共38个县区被划入中原经济区规划,总面积24552平方公里,土地占河北省总面积的13.1%,占中原经济区[1]总面积的8.5%;总人口1647.5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2.6%,中原经济区的11.0%。其中,邯郸市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中原经济区第二大城市,面积12062平方公里,人口928.64万人,下辖4区、1市、14县,分别是丛台区、复兴区、邯山区、峰峰矿区、武安市、鸡泽县、邱县、永年县、曲周县、邯郸县、肥乡县、馆陶县、涉县、广平县、成安县、魏县、磁县、临漳县、大名县。邢台市是中原经济区和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面积12486平方公里,总人口718.86万人,下辖2区2市、15个县(市),分别是桥东区、桥西区、沙河市、南宫市、邢台县、临城县、内丘县、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宁晋县、新河县、巨鹿县、平乡县、广宗县、威县、清河县和临西县。二、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相关理论(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西方发展经济学非均衡发展理论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的流派,在发展经济的产业关联研究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最早在他的著作《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略论发展极的概念》等中,率先提出了以“增长极”为标志和以“不平等动力学”为基础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的理论。佩鲁认为,在现实中,经济的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的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也就是说,所谓增长极就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有创造力的部门,并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增强。为了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应致力于发展推进型企业和以推进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推进型企业和产业综合体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作为增长极的推进型产业是指出口型产业,它具有国内和国际市场,创新能力强。而创新是产生极化效应的动力,创新活动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通过创新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增长极理论说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均衡地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并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扩散性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均衡发展,应该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因此,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他产业发展。但增长极理论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区域或产业增长极的过程中,也可能加大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和产业增长极与其他产业的不配套,影响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增长极理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作用,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整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政府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二)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是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地区的各部门应平衡发展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是关联互补的,彼此都在为对方提供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场的容量,从而形成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为了克服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需求和供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欠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应在不降低国内原有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利用包括国际投资在内的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本,来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大推动的投资方向并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而应把资本主要投向经济社会基本设施,以及具有相互联系的轻工业部门,而不是重工业部门。同时,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大推动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其理论缺陷也较为明显,就是忽视了资本的稀缺性。由于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无法满足全部工业部门的起飞需要,导致众多的工业项目无法同时建成,客观上制约了其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但该理论积极引进外部资本,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关联部门发展等方面的思想都很好地启发人们,并引发了更加深远的关于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三)梯度开发理论

梯度开发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成为制定国家或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在国家或大地区经济开发中,应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梯度开发理论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根据梯度开发理论,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客观上也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国家在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基础上,应逐步推动产业和生产力向内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加快内陆地区发展,逐步达到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布局和发展相对均衡的目的。注释[1]总人口指2012年末常住人口总量,非户籍人口,下同。

第二节 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与现实基础

一、加快冀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是深化国家梯度发展战略,推动沿海内陆互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形成了沿海地区先走一步、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内陆发展的格局。沿海地区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由于发展基础与条件的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适时完善了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大决策,使制约各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但相对而言,受到区位、资源、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较为滞后。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加快包括冀南地区在内的中原经济区发展,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准确把握、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将有力地带动广大内陆地区的繁荣发展,对于强化内陆地区的战略支撑,拓展国家梯次增长空间,加快内陆重点区域开发的总体战略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二)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是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实现河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河北省11个地市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不均衡的状态。近年来,受到传统产业结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冀南地区经济总量、人均GDP、人均财力、城乡居民收入等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比重呈下滑趋势,而河北沿海地区、环京津地区和冀中地区,依托沿海、毗邻京津和省会优势,发展迅猛,冀南地区虽位于中原和京津等几大经济圈交汇辐射的地区,但逐渐成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块凹陷地,甚至有逐渐被几大经济圈边缘化的风险,冀南地区发展急需要破题。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实施,标志着冀南地区的发展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冀南地区成为继河北沿海地区后河北省又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有利于形成继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后,河北南部重要的战略支撑和新的增长极,推动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形成冀东、冀中、冀南三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有利于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将冀南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和创新发展的高地,对于构建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三)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是突破传统思维惯性,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内陆加速发展新高地的重要举措

一般认为,沿海地区的区位条件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内陆腹地由于其区位劣势难以成为经济较快发展的地区。美国、日本、韩国沿海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证明了沿海地区在区域经济率先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区域经济的研究也表明,沿海国家和地区固然有其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内陆经济不能够充当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内陆地区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自身优势,同样可以像沿海地区一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繁荣地。欧洲瑞士、卢森堡、奥地利等内陆国家经济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让许多沿海国家也望而兴叹。德国鲁尔区、法兰克福等内陆地区的发展也都是很好的范例。冀南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中原经济区北翼,历史上一直是中原腹地,具有承东启西、南接北引的战略枢纽地位,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冀南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区位条件与德国鲁尔区高度类似,甚至连发展遇到的问题都与德国鲁尔区曾面临的问题极为相似。加快冀南地区发展,就是要善于抓住国家给予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机遇,通过对内对外开放,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破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经济模式,通过吸收借鉴先进生产要素、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结合起来,将煤钢产业链条延伸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突破对资源、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实现经济的加速发展、跨越转型,最终将冀南地区打造成为中国自己的“鲁尔区”。换而言之,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有利于增强河北省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有利于河北省承接沿海经济的梯次转移,形成河北南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持和新的增长板块。(四)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是打造“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探索粮食主产地区加速发展、跨越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

河北省与中原经济区的河南省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国家粮食主要产区,经济总量多年来也较为接近,都面临着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公共服务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冀南地区作为河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面临的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冀南地区、河北省以及中原经济区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加快冀南地区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要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逐步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推动农业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变。加快冀南地区发展,建设“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对于探索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途径和经验,为河北省以及广大中西部地区早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经验借鉴,促进传统粮食产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五)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是实施东出西联战略,做大做强河北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保障

河北沿海地区是带动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黄骅港是河北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冀南地区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是沟通河北沿海与中西部省份、环首都经济圈与中原经济区联系的重要枢纽,具有承东启西、南接北引的重要战略作用。加快冀南地区发展,建设完善邯黄铁路、邯长铁路等海陆集输通道,可以更好地发挥邯郸、邢台两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河北沿海地区的腹地支撑作用,将河北沿海地区汇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通过黄骅港传送出去,提升河北沿海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利于将这一地区的各种要素通过渤海新区传送出去,增强了河北沿海地区黄骅港的区域枢纽港口功能,使中原经济区成为黄骅港的重要腹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建设邯郸内陆港、邢台内陆港,实现了内陆与沿海港口的无缝对接,实现了陆运与水运直接互通和便捷转换,不仅将大大降低邯郸、邢台乃至整个京冀鲁豫地区企业物流成本,还有利于实现沿海港口与边境口岸功能向冀南地区的延伸,增强临港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出口企业、境内外投资者到冀南地区投资,发展保税加工、储运结合的外向型经济,有利于促进冀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融入沿海、互动发展,加速崛起。(六)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是推动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现实要求

当前河北省正迎来河北沿海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邯郸、邢台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全省11个社区市有望全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源、投资推动,重化工业比重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冀南地区作为河北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高,属于典型的“两高一资”型产业结构。加快冀南地区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关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体系”的要求,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粗放型的投资为主导,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不再走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老路子,不再发生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可以说,冀南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直接减轻河北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还可以为河北省、中原经济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提供直接的经验借鉴。二、冀南地区加快跨越发展的基础与优势(一)区位条件优越

邯郸市和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中原经济区北部,是连接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等经济区的重要门户,也是沟通河北沿海地区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以邯郸、邢台为中心的400公里半径内,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郑州、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以及天津港、黄骅港两大港口,北上可利用京津广阔市场资源,承接先进要素辐射和产业转移,西至可利用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东进可直达东部沿海,具有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发展潜力巨大。(二)交通条件便利

冀南地区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是华北地区、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纵贯我国南北的京广、京九铁路、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与纵贯大陆东西的长治—邯郸—济南—青岛铁路、青兰高速、青银高速、邢临高速在境内交汇,106国道、107国道、308国道、309国道、邢德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密布全境。航空方面,国家级干线机场邯郸机场顺利通航,邢台机场项目正在推进,以邯郸、邢台为核心,大运量、立体式的快速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三)自然资源丰富

冀南地区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煤炭、铁矿、石油、铝钒土、盐、石膏等40多种矿产资源,是我国著名的煤炭和高品位铁矿产区。其中,邯郸市煤炭储量达到40亿吨,在河北省居第2位,铁矿石储量居全省第6位,水泥灰岩储量居全省第4位;邢台市矿产资源中,有17种储量居河北省前5位;其中,蓝晶石储量居全国第1位,石膏矿储量居全省第1位,煤炭储量居全省第3位,铁矿储量居全省第5位。同时,冀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农业综合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重要的粮食核心生产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四)产业基础雄厚

冀南地区是河北省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冶金、煤炭、电力、建材、机械、纺织工业基础雄厚,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拥有邯钢、冀中能源、邢钢、新兴铸管、天铁、德龙钢铁、中钢邢机、旭阳焦化等多家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形成了沙河玻璃、武安钢铁、永年标准件、清河羊绒、宁晋电缆、宁晋新能源、临西轴承、威县汽摩配、曲周色素、平乡自行车、邢台板材、隆尧食品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其中,邢台玻璃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宁晋晶龙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清河县是世界最大的羊绒及制品集散地,被誉为“世界羊绒之都”;平乡县是中国最大的自行车及零件生产加工基地。华龙面、晶牛玻璃、恒利制药、蓝鸟家具、鲸鱼轮胎等品牌驰誉国内外。(五)文化底蕴深厚

邯郸、邢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中,邯郸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600多年的都城史,孕育了赵文化、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等诸多文化脉系。邢台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商殷之源、祖乙之都、邢侯治国”之说,涌现出中医圣祖扁鹊、唐朝名相宋璟、元代科学家巨匠郭守敬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冀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着崆山白云洞、张果老山、云梦山、殷商遗址、邢窑遗址、扁鹊庙、涉县娲皇宫、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武安朝阳沟、涉县太行五指山旅游区等众多旅游景点。

第三节 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结合邯郸、邢台的发展实际,确定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要求,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将邯邢地区打造成“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区域合作示范区、内陆开放新高地和融入中原经济区与首都经济圈、联结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桥头堡,成为全省经济由大转强的重要支撑板块。二、战略定位

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了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原经济区规划》对邢台、邯郸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冀南地区的发展实际,确定冀南地区的战略定位:“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在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构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河北省、中原经济区及国内其他地区提供示范。

区域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邯(郸)邢(台)一体化,建设冀南区域合作示范区,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共享、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等新机制,推动区域间要素平等自由流动,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内陆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枢纽作用,搭建中原地区对外开放平台,探索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路子,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融入中原经济区与首都经济圈、联结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桥头堡。充分发挥兼属两大经济区,连接沿海与中西部经济区域的独特区位,全面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互动,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构筑海陆联动、南北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三、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的相关要求,结合邢台、邯郸的发展实际,确定冀南地区的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快速崛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8.5%以上,提前实现两个翻番目标,成为促进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

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坚持“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构建以创新驱动和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邯邢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跨区域产业合作与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建设联防联控、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两地作为对外开放统一整体的融合趋势日益形成,与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全国区域合作示范区。“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把邯邢地区建设成重要的粮食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中国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城镇密集区,成为全国“四化同步”发展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第四节 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冀南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过度地带,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毗邻,北及东北与石家庄市、衡水市相连,东与山东省聊城、德州相望,南接河南安阳市,由邢台、邯郸2个市共38个县(市、区)组成,总面积24552平方公里,土地占河北省总面积的13.1%,占中原经济区总面积的8.5%,总人口1647.5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2.6%,中原经济区的9.2%。

2012年,冀南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6亿元,占河北省GDP总量的17.1%,中原经济区GDP总量的9.8%,粮食总产量1013.3万吨,占河北省粮食总产的31.2%,中原经济区粮食总产的9.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34亿元,占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7.5%,中原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9.64%;实现全部财政收入500亿元,占河北省全部财政收入的14.4%,中原经济区全部财政收入的9.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7.3亿元,占河北省的17.3%,中原经济区的9.43%;进出口总额54.7亿元,占河北省的10.8%,中原经济区的7.45%;冀南地区邯郸、邢台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6.58%和42.85%,分别高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河南省4.18个百分点和0.85个百分点,但均低于河北省城镇化率46.8%的平均水平(见表1-1)。表1-1 2012年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河北省、河南省、邯郸市、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地统计年鉴整理。

其中,邯郸市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24亿元,同比增长10.5%,经济总量在河北省11个地市中居第3位,在中原经济区30个地市中居第2位,仅次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第二增长极。当年,邯郸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3.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620.8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019.0亿元,增长9.9%,粮食总产560万吨,居河北省11个地市中的第2位、中原经济区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3.4亿元,居河北省第3位、中原经济区第3位,有23家企业挺进“2012年河北省100强”,入围数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居河北省第1位,有10家企业入选“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数量居河北省第1位。

2012年,邢台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2亿元,同比增长9.5%,经济总量在河北省11个地市中居第6位,在中原经济区30个地市中居第10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829.5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62.1亿元,增长9.2%;粮食总产453.2万吨,居河北省第5位、中原经济区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0亿元,居河北省第7位、中原经济区第16位。二、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农业生产稳步提升,特色农业发展较快

冀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重要的粮、棉产区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2012年,冀南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92.4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013万吨,粮食产量在全省的比重从2005年的29.8%提高到31.2%,邯郸市成功跨入全国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行列。邯郸市和邢台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分别达到61.9%和62%,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10家和237家,形成了以粮油、果蔬、肉类、蛋乳、生物质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五得利面粉集团、晨光天然色素、今麦郎方便面等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出富岗苹果、浆水苹果、绿岭薄皮核桃、宜维尔核桃油、千喜鹤冷鲜肉、兴达饲料等众多知名品牌农产品。图1-1 2005年以来冀南地区粮食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二)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发展质量有所提升

冀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钢铁、能源、机械、建材、纺织、轻工发展历史悠久,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近年来,冀南地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从2005年至2012年,冀南地区生产总值由1838亿元增加到4556.4亿元,增长了2.5倍,三次产业比重由15.5:53.3:31.8转变为13.7:53.8:32.5,一产所占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得到提升,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人均生产总值从11889元提高到27654元,增长了2.3倍,财政总收入从181亿元增长到500亿元,增长了2.76倍,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8%提高到10.97%,显示经济发展的质量在逐步提高。2012年,冀南地区原煤产量占全省的40%,钢铁产量占全省的近30%,水泥产量占全省的16.2%,化学农药产量占全省产量的42.6%。图1-2 2012年邯邢两市与周边地市及郑州市粮食产量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邯郸市、邢台市、郑州市、安阳市、聊城市、濮阳市、长治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图1-3 2005年以来冀南地区经济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13》,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图1-4 2005年以来邯郸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图1-5 2005年以来邢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三)县域经济特色明显,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县域经济是冀南地区经济的一大亮点,涌现出一批以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特色产业集群。邯郸市拥有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8个,其中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5个,永年标准件、大名面粉和曲周天然色素产量居全国县级总量第一位,武安市钢铁产业集群成为全省特大型产业集群之一;五得利面粉集团、晨光生物科技和力尔型材也分别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天然色素和特种型材制造行业龙头企业。邢台市拥有产业集群45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600亿元,超过全市经济总量的60%,形成了宁晋电线电缆、清河羊绒、沙河玻璃、宁晋单晶硅、邢台县煤化工、开发区太阳能光伏、隆尧方便食品、内丘钢铁、临西轴承等众多知名产业集群。(四)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近年来,冀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逐步得到优化。2005年至2012年,冀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840亿元增加到3641.4亿元,增长了3.3倍。邯郸市工业投资规模从240.9亿元增长到907亿元,年均增长30.4%,其中装备制造业从2006年的46.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63.9亿元,年平均增长41.5%,居工业七大行业之首。邢台市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7亿元,全市省级园区达到23家,实现了县县都有省级园区。图1-6 2005年以来邯郸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冀南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邯郸市、邢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740元和18639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35.5%和122.9%,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447元和6601元,比2005年增长136%和101%。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冀南地区居民的消费也保持同步增长。例如,2012年,邢台市的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090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59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7236元和2448元。此外,城乡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数、有线电视入户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等指标,比2005年均有大幅提升。图1-7 2005年以来邢台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图1-8 2005年以来冀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图1-9 2005年以来冀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第五节 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一、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近年来冀南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邯郸、邢台两市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在中原经济区30个地市中排名靠前,但受到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冀南地区还面临着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是受产业政策限制的钢铁、煤炭、焦化等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开发性产业比重大,而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二是冀南地区的钢铁、煤炭等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上游产业大、中下游产业小,加工链条短,附加值偏低。企业间分工协作不够,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互补性不强,导致区域经济竞争力弱,资源优势不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经济发展还过多依赖于投资拉动和政府推动。研究显示,1995年至2011年,投资对邯郸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达到93%,经济增长基[2]本靠大量的资本投入来实现,属于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表1-2 2012年冀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邯郸市、邢台市统计公报整理。其中,服装、电力电缆、平板玻璃、方便面仅为邢台市的产量。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冀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两个方面。从南北差距看,邢台市土地面积与邯郸市接近,人口总量是邯郸市的77.5%,但其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偏低,处在河北省靠后的位置。2012年,邢台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邯郸市的50.7%,工业产值、地区财政收入不到邯郸市的一半。从东西差距看,冀南东部地区发展滞后问题突出。在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前30强中,冀南地区西部的武安、涉县、磁县、沙河市、邯郸县等县市均榜上有名,仅武安市1个县级市的财政收入就是邯郸东部10县的4倍。邢台市西部的沙河市、邢台县、内丘县、隆尧县等中西部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东部平原地区除清河县、宁晋县外,县域经济发展普遍滞后。三、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冀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呈提升趋势,但与全国和周边县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邯郸市和邢台市的城镇化率为46.6%和42.8%,在全省11个地市中,居第6位和第8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个和4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6.0和9.8个百分点,与河南省会郑州城镇化率相比分别落后23.5和19.7个百分点。同时,冀南地区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滞后,邯郸市、邢台市城市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影响了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的发挥。从县市发展看,多数县市的城区经济规模较小,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吸纳生产要素、转移农业人口的能力较弱,县域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个别县市的城镇化率甚至还不到30%。图1-10 邯邢两市与全国及河北省、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邯郸市、邢台市、郑州市、河北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统计局数据整理。四、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当前,冀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仍然不高。2012年,河北省冀南地区邯郸、邢台两市的进出口总额54.7亿美元,仅占河北省出口总额的10.8%,比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低6.3个百分点。其中,邢台市进出口总额17.5亿美元,邯郸市进出口总额37.2亿元,两市出口总额不到省内保定市进出口额的90%、唐山市的52%。从外资利用情况看,2012年,冀南地区邯郸、邢台两市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仅相当于唐山一个市的利用外资总额,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市相比,差距更为明显。此外,冀南地区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较单一,以一般商品、初级产品、半成品、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尚处于起步阶段。图1-11 2012年邯郸、邢台与周边地市及郑州市进出口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邯郸市、邢台市、郑州市、安阳市、聊城市、濮阳市、长治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五、资源环境压力凸现

冀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钢铁能源基地,传统重化工业在经济中占比较高。数据显示,在邯邢两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钢铁、煤炭、建材、焦化、电力、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达65%以上,属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的“两高一资”型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水污染问题日益突显。在2013年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第三季度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中,全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个城市中河北省占了7个,邢台、邯郸空气质量指数居高不下。邢台市平原地区的13条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大多为劣V类,属重度污染,邯郸市主要河流50%的监测断面呈劣Ⅴ类水体,显示冀南地区环境污染问题还很突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同时,受自然环境、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冀南地区形成的水土流失区、地下水漏斗区、洪涝灾害频发区等生态脆弱区,也对冀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制约和影响。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冀南地区在人才总量、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在人才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数据显示,2012年,邯郸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3万人,邢台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万人,在全省属于人才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但在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上,冀南地区属于占比较少的区域。在全省12名院士、千人计划人才中,邯郸和邢台没有一人;全省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邯郸和邢台没有一个;11家国家级、省级高技术开发区中,邯郸和邢台没有一家;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邯郸和邢台没有一家;5家国家级创新企业,邯郸和邢台没有一家。在反映城市创新能力的科技成果数量和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标上,冀南地区的邯郸、邢台两市都比较落后。从企业看,冀南地区绝大部分企业属纯制造业企业,而不是研发、以技术创新制胜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的产品研发由其集团(一般由外地)或其他科研机构或企业拥有,而本地仅进行制造,甚至还有纯代工企业。很多企业缺少核心领先的技术能力,只能采取跟随战略,或者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生产。七、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加大

近年来,冀南地区周边经济强势崛起。以河南省为例,GDP已超越河北省,位居全国第五。河南省会郑州发展势头强劲,都市区建设突飞猛进,郑东新区正成为提升河南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新动力、新引擎,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潜力巨大;距离河南省会郑州较近的安阳、鹤壁、濮阳、新乡、菏泽、商丘、亳州、晋城及长治在接受带动和辐射方面虽然目前尚不明显,但前景被普遍看好。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较重的冀南地区来讲,无疑形成一定冲击和挑战。冀南地区如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仅《规划》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连“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传统商贸中心”的地位也有可能发生动摇。图1-12 邯邢两市与周边地市及郑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邯郸市、邢台市、郑州市、安阳市、聊城市、濮阳市、长治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注释[2]《邯郸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桂喜明、赵海军,《企业导报》,2012(14)。

第六节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一)美国: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美国国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早期东北部和中北部人口集中,社会文化进步,经济增长较快,而南部和西部人口稀少,社会文化落后,经济增长较慢。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从20年代的大危机中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性及其不可忽视性,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南部和西部的经济迅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得以逐步缩小。

1. 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并援助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美国政府把援助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置于严格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先后制定了《区域复兴法案》《阿巴拉切亚地区开发法案》《区域开发法案》法律,确定了美国区域复兴和开发的具体措施的法律地位。同时,还成立了区域行动规划委员会,与联邦的经济开发署和地方政府一同负责制定区域规划。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增长极的环境建设。美国区域振兴方案中,鼓励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设施。例如,加强了对中部阿巴拉切亚山脉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从经济发达的东北部、中北部征集巨额税收,通过财政支出的各个渠道,将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南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据统计,1975年就有308.49亿美元转付南部和西部。1984年,在政府6995.28亿美元的财政支出中,南部、西部、东北部、中南部所得占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4.5%、22.6%、21.6%、21.3%;南部和西部高于东北部、中南部。

4. 制定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措施。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南部和西部的许多州和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如提供税收优惠、加大军事采购、国家实验室选址等,推动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

从实施效果看,美国缩小差距的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大大缩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均衡化的趋势。(二)德国鲁尔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范例

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素有“德国工业引擎”的美称。从19世纪中叶开始,煤炭产量始终占全国80%以上,钢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世界能源需求结构的改变和科技革命的冲击,鲁尔区逐步陷入了结构性危机之中。鲁尔区的衰退从一开始就引起当时德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政府和区内企业30多年的共同努力,鲁尔区已经从“煤钢中心”逐步转变成煤钢产业与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等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目前只有8%的劳动力在煤矿和钢铁业工作,而63%的劳动力在服务业工作,非煤钢收入超过50%。鲁尔经济转型的具体做法是:

1. 各级政府提供多方支持,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是提供资金援助。对煤炭、钢铁工业改造提供的资金援助,主要来自原欧共体的煤钢联盟以配额方式给予各成员国的优惠贷款;此外,还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补贴。如1983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为钢铁工业改造提供了30多亿和1.5亿马克的资金援助。二是降低投资税。1965年联邦政府为促进鲁尔区煤炭工业尽快摆脱危机,采取了减少烧煤发电厂投资税的政策,1966年又实行对烧煤发电厂的投资补贴,1966~1967年,该项补贴总计达150多亿马克,其中2/3由联邦政府支付,1/3由州政府支付。三是提供低息贷款和就业赠款。1968年颁布的《煤矿改造法》规定由政府向购买废弃矿井工地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政府还向在煤矿主要集中地的鲁尔北区投资建厂的公司,提供相当于其投资总额10%的就业赠款。四是成立统一规划机构。德国政府于1920年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此后又四次通过法律进一步扩大其权力,成为鲁尔区域整治的最高权力机构;同时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政府还成立了鲁尔区工商管理局,主要协助开发协会制定鲁尔区经济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在此背景下,1966年,鲁尔煤管开发协会编制了全区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总体发展规划。

2. 建设现代化交通运输网,促进工业布局合理化。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内水运优势,重点建设水陆联运网络。二是发展区内高速公路,使区内任何地点与高速公路的距离都不超过6公里。三是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在工业布局方面,一方面严格控制煤、钢工业集中地带城市人口和工业的发展,有效控制污染,加大治理力度,美化矿区环境;另一方面则有计划地引导新建企业和集聚地企业从核心地区向边缘地带迁移,同时,把原不发达的地带作为多种工业发展区,以拓展新的工业中心,并用新建的交通干线与核心区相联结。

3. 煤炭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钢铁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对传统煤炭产业的改造:一是采取组织调整措施,关闭亏损煤矿,把采煤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程度高的大矿井,实行集约化经营。二是增加投资,利用低息贷款大幅度提高采煤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三是平抑进口煤与国产煤的差价,保持和提高煤炭工业竞争力。至1980年,全区煤矿已从1960年的100个减少到了29个,采煤作业面从1372个降至180个,但每个工作面产量却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钢铁工业企业采取了一系列重组措施,使其日益趋向大型化。克虏伯公司先后兼并了赫施钢铁公司和蒂森钢铁公司,从而成为一家拥有职工18万人、营业额330亿美元、年产粗钢170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公司,成为德国最大的钢铁公司,也是当时世界第四大钢铁企业。

4. 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中小企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转变。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充裕、交通便利和市场巨大等有利条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相关产业扩大投资和迁入区内,炼油和化工、汽车制造、电子技术、玻璃制品等逐渐成为鲁尔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年鲁尔区行业实力排位如下:化工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业、食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五金业、采矿业、石油加工业、塑料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使鲁尔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有效提升。鲁尔区还通过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使其日益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难题,政府设立了新企业投资项目基金,在向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的同时,一并提供信用担保。目前与鲁尔区大工业并存的中小企业有45万家,中小企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和劳动力吸纳中心。(三)法国洛林地区:传统产业区转变为新兴工业区

洛林位于法国的东北部,是法国人口较为稠密的大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洛林凭借资源优势迅速发展,主要依托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成为法国重工业基地。但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到来,洛林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其中,能源工业首先受到冲击。由于洛林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于进口煤炭到岸价格的3倍左右,造成洛林煤炭工业长期亏损,国家无力支付巨额补贴。在这种情况下,洛林地区不得已开始了长期而持久的工业转型过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洛林地区已顺利渡过了转型期,完全改变了煤炭、钢铁的黑色形象,从一个以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复合技术产业为主,环境优美的新兴工业区。

1. 适应市场竞争,高起点进行工业转型。一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发展新产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如发展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钢材、机械、化工、电厂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三是坚决放弃成本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面对已经完全丧失竞争力的煤炭和铁矿开采业,采取断然措施,关闭了所有的铁矿。

2. 结构调整与体制转轨紧密结合,以转轨带动转型。洛林煤炭公司原是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扶持创办了100多个企业。新建企业完全脱离了国有体制,规模较大的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规模较小的则完全采取了私有形式;洛林钢铁公司经历了由私有到国有、再转为股份公司的过程,国家只保留了9%的股份。

3. 建立企业园圃,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为了培育中小企业,使之健康发展,法国政府在洛林地区成立了16个企业园圃。企业园圃设有专家团,为在园圃内创办企业的人员配备专家顾问,随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待新公司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出去发展。

4. 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就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工艺技术的变革,对工人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法国政府根据再就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了若干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培训,培训期一般为2年,特殊岗位为3~5年,培训费由国家支付,工资由企业支付。自1982年至1990年,通过培训成功解决了17万人的就业问题。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一)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城市组成,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9万人,是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2003年以来,沈阳经济区日益明确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闯出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和典型代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探索解决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性矛盾,带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85万人。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旨在促进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

试验区位于黄河中游,陇海经济带的中段,涉及山西、陕西、河南3个省份,包括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三门峡市4个地市、4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700万人。该区域各地市不仅区位毗连、地缘与地貌相近、历史文化相融,而且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为试验区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客观条件。1986年9月,三门峡、运城、渭南三市在国务院能源办公室的指导下,成立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2008年,三门峡、运城、渭南和临汾再次提出建设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构想。2009年10月,国务院在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开展的区域协调发展试验纳入国务院中部崛起规划。经过20多年的区域合作实践,“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在实现规划编制、合作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五)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商州、洛南丹凤、柞水一区三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1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各经济区建设的经验:

1.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尽管各区域规划的定位、方向、目标各不相同,体现了对不同区域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但都体现了对全国及本区域所能发挥的重要功能与作用。例如,沈阳经济区定位为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建设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建设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建设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

2. 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各经济区都将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通过优化区域内的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推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例如,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3.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环节。各经济区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如黄河三角洲规划开宗明义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4. 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

各经济区摒弃了纳入国家战略就可以向中央要更多的优惠政策的思想,突出了体制、机制创新和争当全国某一领域改革先行实验区。如国家在重庆、成都建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试验区,允许土地的产权市场交易,对于缓解日益紧张的用地困难问题是一种新的体制、机制突破。

5. 成立了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之所以成为全国唯一打破区域行政规划的试验区,关键在于成立了富有效率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从领导体制和组织形式看来,试验区实行了专员、市长联席会议,设立了联合办公室和部门与行业协作网络三个层次的组织体系,实现了“政府搭台、部门联网、企业唱戏”。专员、市长联席会议是试验区重大问题的决策机构,研究协作区内的重大课题,确定重大项目,共同协商,形成共识,这是政府对跨区域经济协作宏观调控的成功典范。

第七节 加快冀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务实发展,落实好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赋予冀南地区的各项战略任务(一)解放思想,用足用好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先行先试权

冀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但优越的发展条件也造成冀南地区相对保守的传统发展理念,禁锢了市场主体“走出去,请进来”的胆识与开放视野。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依山依矿、自给自足、内向封闭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主体借力、借势不够,贻误了许多区域经济升级与结构转换的最佳时机。解放思想就是要充分抓住国家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开放的理念,科学谋划落实好对接中原、借力沿海、融入京津、加快冀南地区发展的具体举措,最大程度地调动邯邢两市及全省人民推动冀南地区发展的积极性,把冀南地区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奋进崛起的正能量;解放思想就是要树立服务发展、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意识,针对影响和制约冀南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把中央赋予中原经济区的先行先试权落到实处、用足用好,真正将国家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转变为加快冀南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破除地处内陆、开放条件先天不足的畏难情绪,树立河北即沿海、冀南即沿海、开放无距离的意识,去掉被动思想、辖区意识,主动作为,开放发展,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全方位开发开放,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路子,使冀南地区真正成为推动河北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引擎。(二)务实发展,高度重视规划对冀南地区发展的引领作用

充分利用好中原经济区、河北沿海地区、首都经济圈等战略叠加,更好地发挥“乘数效应”,必须加强规划对冀南地区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议按照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规划》对邯郸、邢台地区的各项战略任务,尽早制定和出台《对接中原经济区加快邯邢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编制《冀南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邯邢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把两市规划建设的目标细化和具体化,并按照年度计划的形式予以落实。要认真梳理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中的优惠政策导向和涉及到冀南地区的产业项目、基地、基础设施项目,有针对性地向国家争取有关政策措施,务求使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发挥出最大效应。同时,要加强与周边省市在道路交通、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规划的衔接,重点推进与山东、山西、河南在铁路、高速、国省干道、县乡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对接,加快建设以黄骅港为龙头的亚欧大陆桥新通道,让冀南地区真正成为东出西联、沟通南北的战略枢纽。此外,建议研究编制《冀南地区与沧州地区经济合作发展规划》,拓展和提升冀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领域。(三)统筹实施,全面加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组织领导

在抓紧落实编制《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建议河北省委、省政府尽快成立“建设冀南经济区领导小组”。具体做法:分省市两级设立,省领导小组应由一名副省级领导同志挂帅,省直有关部门及相关市级领导同志参加,定期研究规划措施,加强工作协调,制定整体决策,进行督促指导;市里应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接轨中原经济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承担冀南经济区的协调、督促和调研等日常工作。同时,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开发整体战略的实施,中原经济区各省的省级层面可以仿照长三角的协调机制,建立中原经济区豫冀两省协调会议制度,作为与国务院及各部委的衔接机构和涉及两省在经济区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机构,设区市级层面,完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协调,对重大产业布局、重大项目落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沟通,协商推进。要强化冀南地区与沿海港口和西部长治、东部聊城等各大城镇枢纽的对接,为冀南地区参与东部沿海重化工产业分工,以及推动与山西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便利。二、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打造加快冀南地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一)着力打造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冀南地区经济发展在河北经济板块中发展相对薄弱,迫切需要打造形成一两个核心增长极,来吸引和聚集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形成加快冀南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加速发展,提升冀南地区在四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地位。同时,打造冀南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也有利于形成冀东、冀中、冀南三大经济板块齐头并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原经济区对河北沿海地区的腹地支撑作用,加快形成海陆良性互动格局,对推动河北沿海地区加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冀南新区”“太行新区”优势,加强产业、设施、环境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

1. 加快开发建设冀南新区。充分发挥冀新区航空港和内陆港优势,以装备制造、煤化工、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加快产业项目聚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发展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最大的现代物流枢纽、产业与生态融合示范区,打造国家级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田园化、集约化、现代化新城建设。

2. 谋划建设邢台“太行新区”。在邢台市谋划建设“太行新区”,作为邢台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区域发展增长极的重要平台。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打造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国一流的装备制造基地、中原物流业重要中转枢纽,全省生态建设的示范区和旅游观光休闲区。(二)全力培育城市新区增长极

1. 加快建设邯郸东部新区。借力邯郸城市中心城区优势,加快“邯郸东部新区”城市新区增长极建设。积极推进美的白色家电、中船重工新材料、新兴重机能源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白色家电、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2. 加快建设邢台经济开发区。借力邢台中心城区发展优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建超千亿开发区、国家级科技园区为目标,加快发展邢台经济开发区,集中发展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把开发区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引领区。(三)加快构建特色经济带

1. 建设黑龙港流域特色经济带。依托青银高速公路、邢临高速、邢衡高速和大广高速公路,充分发挥黑龙港流域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盐矿资源开发潜力大等优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升级,加快县域产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轻工、机械制造、盐化工等产业,着力打造黑龙港流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带、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粮食科技示范区、民营经济发展带。

2. 建设太行山前特色经济带。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充分发挥太行山前城镇密集、交通发达、资源富集的发展优势,加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生态农业资源开发,重点发展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商贸流通及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太行山前循环经济型工业带、生态观光农业带、生态休闲旅游带。

3. 建设太行山区生态经济带。科学合理开发山区资源,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旅游业,着力打造太行山区绿色产业带、生态观光产业带,建设环首都经济区绿色生态屏障。三、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一)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以太行山山前平原、黑龙港低平原为依托,认真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推进冀南地区粮食主产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工程,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规划建设超百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加快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滏漳河等大型灌区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大幅提高冀南小麦玉米两熟区超吨粮田比重,确保邯郸实现“超吨粮市”目标、邢台实现“吨粮市”目标。(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打造冀南优质畜禽产品养殖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要求,做大做强生猪、蛋鸡、肉鸭、奶牛产业,推进山前平原大宗高效型、西部山区生态优质型、东部黑龙港地区特色集约型养殖带建设,集中建设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积极推进以武安市、磁县、大名县、成安县、南宫市、内丘县、威县等生猪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千喜鹤、唯强牧业、旺族、华威牧业等龙头企业发展。稳步壮大京广铁路沿线、邯临公路、309国道沿线的蛋鸡养殖带规模,大力推进畜禽业规模生态健康养殖,建成河北省最大的禽蛋、肉鸡、肉鸭屠宰和养殖基地,冀南肉牛、肉羊和奶业基地。培育壮大以磁县、邱县、临城县、南和县、沙河市等为核心的肉牛、肉羊产业基地和黑龙港流域为核心的奶业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壮大完达山贝兰德乳业、滏阳乳业等企业。

加快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业发展。培育大名县、馆陶县、邢台县、内丘县等花生高产示范基地,发展花生深加工产业,扶持壮大大名名福植物油、肥乡县北大荒粮油等企业。大力推进威县、南宫、邱县、成安、广宗、临西、清河、新河等棉花优势产区建设,完善省级万亩优质棉花生产示范基地项目配套设施,加快棉籽等副产品的工业化开发利用,延长棉花产业加工链条。加快发展柴胡、连翘、丹参、荆芥、黄芪、瓜蒌、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建设太行药谷,培育壮大摩罗丹药业、恒立药业等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梨、红枣、苹果、桃、核桃、柿子、花椒等区域特色果品,鼓励发展错季、时令、精品、特种果品,打造国家优质果品生产基地,重点推进太行山优质红枣、核桃、苹果种植带建设,积极打造宁晋鸭梨出口基地、太行山区果汁、干果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结合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大力推进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一批粮油、肉类、牛奶、果品、蔬菜加工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打造一批农业名牌产品,重点支持临城薄皮核桃深加工基地和“富岗”“浆水”苹果,“魏州”鸭梨,涉县“崇香牌”花椒,曲周“金赛博”刨花板等10大名牌培育。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农民专业组织和农业大户向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构建绿色循环工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加强战略性谋划和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跨越,形成符合冀南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循环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要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钢铁工业要调控总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加快新产品开发。装备制造业,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打造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煤盐化工业,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延伸链条、循环发展。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步伐,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快钢铁产业提档升级。钢铁产业在冀南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冀南地区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首先在钢铁产业下功夫、找出路。要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通过提升行业集中度,改进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在钢铁布局优化、结构优化、能耗降低、效益提升的过程中,推动钢铁产业优化升级。要本着自愿联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邯钢、天铁、新武安、邢钢、德龙等为龙头,加快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加快先进技术应用,推动炼钢系统全连铸、连铸坯—火成材等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炉外精炼比重,使余热、余压得到更加充分利用。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在巩固特种板带钢、球墨铸铁、优质特钢、专用钢材、高档建筑钢材及钢材深加工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石油配套管用钢、桥梁用钢、不锈钢、医用钢、弹簧钢、轴承钢、汽车面板、家电板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研发生产高级冷镦钢、高级钢帘线、风电核电用钢等特种钢、品种钢。要通过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改善产品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钢铁企业的效益。此外,建议设立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钢企发展钢后延伸、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非钢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冀南地区的钢铁产业提档升级。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产业是延伸钢铁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整体附加值的有效手段。要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抓住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加快推动交通装备、冶金石化装备、农业机械装备、电器装备等传统装备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和开发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通信装备等高端装备项目,力争在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等方面有所突破,尽早将装备制造业建设成冀南地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重点支持中航工业汽车、长征、红星、金后盾、宇康、利达、庞大、远大等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中重卡、专用车、特种车、轻微型客(货)车、经济乘用车、拖拉机生产,建设中国北方专用车和重型载货车基地。以中钢邢机为龙头,依托河北天择重工、中冶大型构件,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冶金矿山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哈克(邯郸)农业机械产业园、邢台拖拉机制造基地、金狮国际棉机研发基地、恒天特种纤维成套设备等项目建设,建设国内领先的农业机械生产基地。依托新兴铸管高端装备材料产业园、友发制管、正大管业等大企业、大项目,打造世界最大的特种管材基地。依托新兴天然气储运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大力开发车用压缩天然气瓶、大容积高压无缝气瓶及长管拖车、罐式半挂车及低温绝热容器等产品,建设中原经济区最大的能源装备基地。

建设新型化工产业链条。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充分开发和利用好邯郸、邢台的煤炭资源、盐矿资源。煤化工要按照巩固提升煤焦化、大力发展煤气化、密切关注煤液化的发展思路,以深加工为主线,大力延伸甲醇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积极开发下游精深产品。以旭阳、峰峰、磁县、官庄大孟、清修岗、龙星和邯郸(馆陶)煤化工园区为核心,加快打造华北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稳步提升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水平。盐化工以宁晋盐矿开采为基础,以宁晋、新河盐化工园区为重点,在加快开发纯碱、氯碱产品基础上,不断完善煤盐化工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开发,通过煤、电、盐、碱大联合,推动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煤盐化工大型企业,将冀南地区打造为国内重要的盐化工精深加工基地。

提升优化新型建材产业。按照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大力推动冀南地区玻璃、水泥、陶瓷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链条。以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为龙头,以迎新、安全、长城等企业为依托,围绕玻璃生产技术、节能减排、玻璃新产品等关键技术、核心工艺水平开展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玻璃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节能环保方向发展。重点推动Low-E玻璃、超薄超厚超白优质浮法玻璃、安全装饰玻璃、中空玻璃、着色玻璃、汽车玻璃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打造全国最大的玻璃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积极开发特种、专用水泥和水泥制品,努力推进水泥生产对城市污泥、工业废渣等废弃物的利用,打造中原重要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加快工业铝型材开发,积极发展新兴建筑陶瓷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动峰峰、永年、沙河等产业集群提质升级。

积极支持纺织服装产业。以创品牌、扩影响为目标,加快壮大冀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议设立服装产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加快关键设备更新改造,提升产品工艺,开发高、精、深产品。积极加快宁晋纺织服装基地、清河羊绒及制品基地、邯郸纺织服装工业园、磁州童装产业园、鸡泽风正纺织工业园建设,不断推进成安、广平、邱县、曲周、魏县、巨鹿、威县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壮大宁纺集团、童泰服装、贝龙羊绒等重点企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服装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冀南地区纺织服装行业的附加值和影响力。

不断壮大食品生物产业。冀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具备发展食品加工业的重要优势。冀南地区应积极借鉴河南省食品加工业发展经验,围绕粮食深加工、淀粉深加工、食用油、肉制品、方便食品等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食品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今麦郎集团、金沙河面业、五得利集团、丛台酒业、馆陶六合集团、玉峰淀粉、健民淀粉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创建绿色、安全、健康食品品牌。培育提升生物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复星科技(邯郸)现代中医药产业园、恒利制药工业园、新河生物制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端中医药产品,培育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制剂。

加快发展轻工家电产业。以邯郸美的工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空调、冰箱、洗衣机、空气净化器等新型家电,配套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及研发中心,建成长江以北最大的白色家电基地。大力支持蓝鸟家具、喜得来家具等骨干企业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推动家具产业向精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依托恒驰、强久等骨干企业,扩大中高档产品产能,建设国内童车产业第一集聚区。以哈轴(临西)、华北轴承、白山轴承为龙头,发展精密轴承、轿车专用轴承、高速铁路轴承、机械专用轴承等高端轴承,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壮大提升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冀南地区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快,太阳能光伏组件、硅材料、动力支持、风能设备制造等已经发展为重要的新兴主导产业。要以宁晋、邢台开发区、沙河三大光伏产业基地为依托,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新能源企业和生产研发项目,延伸以硅材料加工、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为重点的新能源产品链条,逐步建成国内外重要的光伏产业和产品基地。充分利用晶龙科技、硅材料、太阳电池、太阳能组件等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产品研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锂电池正极材料、电池隔膜的研发与产业化,培育壮大红星电动汽车、御杰马电动汽车等企业,加快推进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打造中原地区重要的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以中船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龙头,重点推进中船重工718所派瑞科技产业园、汉光办公自动化设备及耗材产业园等项目,加快钛硅碳导电陶瓷、玄武岩纤维、超细氧化铝粉、氧化锆粉等项目规模化步伐,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持沙河非晶硅电池生产基地和威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强芯片设计制造、通信网络设备、半导体照明、物联网等领域技术和产品开发。(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冀南地区东出西联、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积极整合区内资源,着力打造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和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区域经济交流的门户。重点推动区域交通物流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邯郸国际陆港、冀中南陆港、好望角、旭阳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构建覆盖京津冀、辐射晋鲁豫、连接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项目和龙头企业,加快大型国企物流改革,实施龙头物流企业聚集带动计划,扶持培育区域性物流“航母”。不断扩大商贸物流,积极拓展中转物流,培育完善专项物流,构建以矿产能源为支撑,以工业制成品为重点,以农贸产品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拓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依托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物联网产学研园区,建设邯邢现代物流信息中心,构建中原经济区北部现代物流枢纽、智能物联网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冀南地区在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邯郸、邢台要进一步提升对旅游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工程,打造冀南地区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推动冀南地区旅游产业大发展。要深入挖掘太行山自然资源、赵国—邢襄历史文化资源、冀晋鲁豫红色抗日资源、冀南民俗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旅游开发,通过高规格的旅游景区规划,高标准的配套设施建设,高质量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服务,让冀南特色旅游品牌叫响全国,让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冀南地区产业转型、经济跨越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旅游开发经验,加快广府、赵文化等龙头项目开发,尽快建成冀南地区标志性景区。同时,加强与山西、河南等省份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如与河南可打造三国游合作示范景区,与山西打造太行山红色革命旅游景区、太行山自然风光景区等。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着力发展现代金融、新型商贸、信息服务、商业会展等高端服务业。优化调整城市商业布局,建设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打造购物、游玩、餐饮商业新模式。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壮大提升商业老字号,构建传统商业新业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县域商业新格局。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信息加工等信息服务。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打造邯邢服务外包基地。扩大提升建材博览、工业装备、食品展销等展会影响力,扩大会展服务规模,建设中原经济区北部会展服务中心。支持邯郸、邢台两市共同举办各种商品展销会,增强区域合作的凝聚力,推动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谋划举办中原经济区商贸洽谈会,不断提高冀南地区在中原经济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培育壮大冀南城镇体系,着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打造冀南密集城市群

深入研究和把握城市规律,通过规模等级、容貌环境、承载功能、聚集能力、居住条件、管理水平的提升,合力推进城市建设大变化、大提升、大发展。充分发挥京广发展轴和邯长—邯黄经济带十字交叉及航空立体交通枢纽和经济交汇带动作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把邯郸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中原北部城市密集区快速提升。加快邢台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对接京津、联通东南、面向港口的优势,推动邢台向特大城市发展。加强武安、沙河、宁晋、清河等中等城市建设,促进县级行政区的协调联动,建成一批特色县城、新市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二)做大做强两大中心城市

按照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邯郸、邢台两大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两市在冀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领跑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发展。邯郸市要以“1+6”中心城市格局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旧城提升改造,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向东发展,扩大市区规模。谋划启动主城区和邯郸到武安、峰峰等中心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全面提升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等服务业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冀南新区,建设冀晋鲁豫接壤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邢台市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向西、向南发展,扩大城市规模,谋划启动城市快速路和出市立交桥的建设,建成繁荣舒适、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积极整合沙河、南和、任县、内丘、邢台县资源,使其成为冀南地区重要增长点。要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三)大力推进县城建设

针对当前冀南地区县城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偏低,设施不配套,综合承载能力弱的现状,要积极拉大县城发展框架,通过县城扩容提质,稳步提升县城的承载力。通过加强县城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真正把县城建成宜居宜业的新乐园。要注重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统筹推进,突出产业兴县、产业兴城,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不断增强县城对人口就业的吸纳能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建议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县(市),打造高品质中等城市,鼓励工业强镇扩容升级,走出一条县域、小城镇梯次发展的县域城镇化发展道路。县城建设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注重彰显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点,走特色城镇发展道路,力争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综合型、加工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生态文化型城镇。(四)积极推进邯邢一体化

要按照中原经济区关于推进邯邢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推动邯郸邢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建设联防联控、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议加快启动沟通两市城区的邯邢大道建设,谋划实施邯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尽快实现两市城区道路全面对接。加快推进邯邢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对接。推进实施邯邢公交同城、电信同城、金融同城,提高两地教育、文化、卫生、科技资源的共享程度,逐步实现两市居民待遇均等化、异地居留无差异化。鼓励邯邢两市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市场开发,积极推进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社保医保对接、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消除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障碍,促进区域间人员、资金、技术、产权等要素畅通流动。支持邯郸冀南新区和邢台“太行新区”在区域一体化合作方面先行先试,形成支撑和带动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六、加快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打造环渤海地区和中原经济区的交流枢纽(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冀南地区“四省交界”的优势,实施铁路运能提升工程,建设“十字形”铁路交通框架。建议加快邯黄铁路建设,打通邯邢至黄骅港出海口,谋划邯黄铁路复线工程,提升邯邢与黄骅港运能;完成邯长、邯济铁路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提升晋煤东运、陆海货流保障能力。推动邢和(和顺)铁路建设进程,打通邢台西联晋中通道。加快邯郸站改扩建、高铁邯郸站建设,缩短邯邢与中原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时空距离,增强高铁客流规模。启动邯郸—聊城—济南、邢台—邯郸—安阳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打造中原经济区北部城际快速通道。提升扩容邯邢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一般公路等交通通道,改造提升邯邢中心城区交通通道,构建冀南一体化交通网络,打造冀南“半小时”交通圈。实施公路交通提速工程,建设“田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加快京港澳高速扩容和邢汾(汾阳)高速公路建设,加快石(石家庄)林(林州)高速平赞段、邯林段对接,超前谋划邯港高速,打造中原经济区北部“田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加快106国道、107国道、邢峰公路、沙曹公路等干线公路改造提升,贯通提升邯郸中华大街与邢台邢州路快速通道,完善邯邢县(区)、城乡一般公路网络覆盖,打造中原经济区北部公路节点城市。实施航空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拓展航空服务网络。按照4D标准规划要求,加快邯郸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启动三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按照强化客运、拓展货运的思路,拓展邯郸与全国省会城市、重点城市航线,积极谋划国际航线,打造中原经济区北部航空港。(二)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着力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能源综合保障能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北部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利用方面,实施新老矿井产能接续工程,注重发挥冀中能源国企航母优势,在稳定老矿井煤炭开采规模基础上,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矿区深部和外围资源利用勘查,巩固邯邢煤炭基地地位。要发挥煤炭基地和煤运通道优势,实施晋煤储运提升工程,扩大晋中煤炭资源利用规模。电力能源方面,积极建设大型坑口、路口电站,加快整合邯郸东郊、西北郊、西部等电源点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机组,稳步推进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改造,加快推广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谋划建设跨区输电通道,构建中原经济区北部电力输送枢纽。天然气与新能源利用方面,依托西气东输国家骨干输气管道和大型储配设施,实施“气化邯邢”工程,力争实现邯邢县(区)管道天然气全覆盖。发挥邯邢动力电池、光伏发电产业优势,扩大新能源利用规模,建设中原经济区光伏发电基地。(三)抓好水利工程

按照民生优先、统筹兼顾原则,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实施水库、河道堤坝加固工程,提高区域防洪保障能力;加强岳城水库、八一水库等重点水源地保护,积极选划备用水源地,增强区内用水保障和用水安全。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引黄入冀工程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和县(区)供水管网,优化城乡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加强雨洪利用、地下水补给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邯邢水利设施对接工程,完善水利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区域水资源丰枯互补、人水和谐的水利保障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能力。(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智慧邯邢工程,积极推动邯郸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支持邢台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实施移动通信升级工程,实现3G移动通信网络城乡覆盖,4G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建成,无线局域网络基本覆盖主要公共场所。推进邯郸数据基地、数据中心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交通信息、现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建设中原经济区北部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发挥邯邢综合区位优势,推进冀南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加快邯邢通信管理改革,推进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实施通信零障碍计划,推动邯邢电信统一建设、同城管理。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通信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推进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七、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在冀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构建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入体系

充分利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机遇和京津的科技资源优势,认真落实国家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形成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体系。要集中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课题,推动R&D活动人员与科技论文数同步增长,推动科技成果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提高河北省的科技产出水平。(二)创新科技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提高冀南地区竞争力的关键靠人才和成果,而冀南地区最短缺的是人才和成果。建议冀南地区要学习江苏省人才吸引的特殊政策,制定特殊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和成果。以超常规举措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到冀南地区创业发展。要研究建立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中原人才服务体系,搭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绿色通道”,探索定向培养、项目合作、人才租赁等多种人才柔性开发策略,鼓励京津高新人才来河北到冀南地区创业或兼职,实现科技智力资源的共享。建议设立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强化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鼓励各类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平台建设;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税收返还和降低税率等办法,降低入驻机构的实际税负,增加人才的实际收入。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引进的科研机构和金融人才给予资金补助和住房补贴,并可通过子女教育、公费医疗等多种特别优惠方式降低人才的迁居成本。(三)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优化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与冀南地区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和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带动冀南地区科研基地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积极谋划建立新能源、精品钢材、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产业转型的支撑力。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建中原生态文明先行区(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创建中原生态文明先行区。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模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邯邢,增强冀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划,加强城市绿芯、乡村绿网、交通绿色走廊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努力扭转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实施西部山区增绿、中部城区提质、东部平原增效工程,提高河流上游、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加强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提高太行山区生态屏障保护功能。加强邯邢中心城区绿岛和环城绿色走廊建设,提高城区生态服务功能。加强东部平原农林生态网络建设,提高农业生态防护功能。实施干流河堤、交通干线绿化防护工程,提高绿化网络密度。强化邯邢生态湿地保护开发,加快建设永年洼、溢泉湖、青塔湖、南湖城市等生态绿肺。实施南水北调干渠生态绿化工程,构建水系—林网复合生态系统。加强森林公园和园林式城镇建设,打造邯邢生态城市。(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高工业集聚区投资强度,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城乡建设用地人地挂钩,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快淘汰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高效工业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高效节水农业新技术,扩大节水作物种植规模,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加强冶金、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实施县(区)节能差别化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建立和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市场。推广城市建筑节能技术,加大生活节能推广力度,构建新型能源消费模式。鼓励可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扩大矿渣、煤矸石、城市垃圾资源再利用规模,打造中原经济区北部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三)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

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确保水源地环境安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造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新建城市新区、重点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实施节能减排指标分解控制计划,强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全面推行燃煤企业脱硝、脱硫改造,强力削减点源工业污染强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城市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监测治理力度,建设大气污染立体检测网络,实施PM2.5实时监测预报。加强降噪防控,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强土壤环境监测,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强度,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红线控制制度,降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开发强度。扎实推进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生态市、生态县(区)和绿色单位创建工程。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建设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先行区。九、加快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推动冀南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一)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要紧紧抓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大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畅通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合理匹配事权和财力,增强全面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要大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构建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努力为投资者、建设者、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许可条件下,坚持非禁即入,非限即许。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或市级审批的事项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外,省、市两级的其他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到县(市、区)或产业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要抓住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时机,从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碰到问题的倒逼机制,逐个破解人事安排、机构设置、项目审批、社会管理服务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在管理体制和深化县市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加大对省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国土、海关、商检等垂直管理部门的协调力度,支持并引导其积极借鉴外省经验灵活处理因扩权引发的相关技术性难题,确保扩权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能够落实到位。要改变目前各个地方“特事特办”的做法,协调相关部门,将各种优惠政策或措施进行整合,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运作模式。(二)加大对内对外招商力度

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坚持上门招商、团组招商、代理招商、展会招商等传统方式的同时,把定量招商、定向招商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提高招商实效。要科学设置项目招商门槛,编制产业发展目录,在投资密度、强度和产出贡献度上严格把关。要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到冀南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推动与中原经济区其他省份、与京津、环渤海区域的交流互动。全面开展面向日韩、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的招商活动,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与世界500强、知名商协会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合资合作,搭建国际化招商资讯平台,将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智力、先进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三)积极融入河北沿海开发战略

当前,冀南地区发展正面临中原经济区和河北沿海地区开发两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黄骅港是通往冀、鲁、晋、豫、陕、内蒙古等8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运距最短、最便捷的出海口。黄骅综合大港和邯郸国际内陆港的建成,为冀南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冀南地区应主动摒弃“内陆心态”,强化开放意识、双赢意识,借用沿海之便,主动融入,借力发展。要充分发挥冀南地区四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和自身及周边地区强大的产业支撑优势,通过与黄骅综合大港等周边港口的紧密联系,实现港口功能内移,将邯郸市、邢台市建设成为内陆地区的临港城市,将冀南地区打造为中原经济以及中西部地区融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实现海陆互动发展,共赢发展的桥头堡和试验区。要加快打通通向海洋的通道,在加快建设邯黄铁路、邢黄高速等集输通道的同时,谋划推进中原经济区各市通往黄骅港的快速通道。同时,在沧州渤海新区设立中原经济工业区,作为承接中原经济区产业转移的飞地,最终形成中原经济区与河北沿海地区互动发展、借势发展的良好格局。(四)建设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充分发挥冀南地区的区位交通等优势条件和中原经济区的优惠政策,推动冀南地区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型产业和企业向冀南地区集中,培育发育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优势企业。鼓励冀中能源、河北钢铁、邢钢等优势企业在境外开展矿产和能源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支持中钢邢机、晶龙集团等重点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生产和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将邯郸冀南新区、邢台太行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面向东北亚、对接京津唐、毗邻环渤海的重要窗口。加快国际内陆港建设,积极申办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在冀南新区、太行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重点推动口岸、报税、仓储、商贸和临港产业发展,形成集机场运营区、航空经济服务区、临空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为一体的临空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海陆、陆空货物联运,建设中西部出海重要通道,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内陆港口岸和中原经济区重要的临空经济中心,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五)健全推动发展的支持政策

1. 财税政策。完善财税、投融资、土地利用、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管理等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建议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支持资金,对冀南新区、太行新区发展给予省级“三税”定额分享、超收全返的优惠政策;加大各类建设性资金向冀南地区太行新区重点倾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冀南地区重点工程和在建项目优先进行信贷支持。

2. 投融资政策。建议支持邯郸、邢台建设金融创新实验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冀南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区域内部投融资机构发展壮大;推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

3. 用地政策。建议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冀南地区倾斜;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省级预留用地指标给予支持。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国有未利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由邯郸市、邢台市自行审批;规范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序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支持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修订试点;积极争取国家人地挂钩政策在邯郸、邢台两市开展试点。

4. 公共服务管理政策。加快推进省直管县(市)改革,适时启动市县同城城市整建制撤县设区。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探索建立冀南区域合作示范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统一交易平台。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建议支持冀南新区太行新区设立一级财政,享受设区市审批权限;省、市两级审批事项权限下放到县(市、区)和其他新区。支持先行先试与探索创新,鼓励申报争取“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创业型城市试点”“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等政策。

参考文献:[1]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2010.[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2012.[4]周本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创新驱动 科学发展——在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3.[5]金碚:《加快腹地经济发展是中国工业化中期的战略方向》,《区域经济评论》,2013(1).[6]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7]周文夫:《中国经济转型及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河北学刊》,2012(5).[8]周文夫、彭建强、焦新旗,《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9]薛维君:《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财经界》,2006(8).[10]薛维君:《冀中南经济区发展战略提要》,《领导之友》,2011(1).[11]彭建强:《中国农业问题的症结与出路》,《农业经济问题》,1996(4).[12]彭建强:《把科技创新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心环节》,《河北日报》,2009.7.30.[13]彭建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动力与路径》,《河北日报》,2013.2.6.[14]彭建强,李宏民,唐丙元:《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对策研究》,《河北日报》,2005.5.17.[15]颜廷标:《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业强省的路径选择》,《河北日报》,2011.12.14.[16]颜廷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民日报》,2013.1.15.[17]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05—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至2013年.[18]邯郸市人民政府:《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2011.[19]邢台市人民政府:《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2011.

第二章 冀南地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与对接思路研究

理论上说,生产力布局包括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两大方面。城市空间布局多指产业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产业分布与组合集聚的经济现象。而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内部各种要素在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是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为选择最佳区位而进行的资源组合或重新配置合理趋向的空间动态趋势。基于这一原理,本章就冀南地区的城市空间、区域基础设施、城乡空间结构等生产力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旨在为冀南经济区快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支持。

第一节 冀南地区空间发展现状与现实评价

一、空间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中心城市”带动,外部性较差

从区位空间看,邯邢两市均处于京津冀都市圈的末稍儿,被中部地区的山西、胶东半岛经济圈环绕的三大板块夹缝中的内陆地区。西依太行山,东边不临海不靠港,如果没有特色产业或资源优势作支撑,是一个很容易被“闷死”的地方;从周边中心城市空间的辐射功能看,两市地处四省接壤地区,周边“簇拥”着四座省会城市,即东边的济南、南边的郑州、西边的太原和北部的石家庄。邻近四省省会均在200公里左右。以高铁车程计算,邯郸0.5小时左右到达石家庄、郑州,1.5小时左右到达北京、济南和太原。周边虽有几大中心城市相伴,但“中心城市”辐射能量并不充分,区域外部条件不具备,致使冀南地区对周边中心城市的依附性并不是很强。(二)中心城区发展容量受限

在城区发展容量方面,邯邢两市均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制约,集中表现在:一是老工业、重工业过于集中在市区,不利于市区环境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二是产业功能分布不清晰,缺乏“扎堆效应”。三是生产力布局缺乏城市资源比较优势,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不利于环境保护。四是城区经济与郊区经济缺乏“联动效应”,不利于郊区特别是郊区农村城镇化进程。比如邯郸在历史上虽然是全省第三大城市,但以目前的情况看,“小城区,大市域”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城市框架还未拉开,卫星城和次中心城市远未发育成熟,城市发展框架小,空间扩张零碎,成规模的开发带动效益无法显现的问题日益突出,暴露出“小市区、大市域”缺乏空间整合的缺陷。与邯郸类似,邢台目前的建成区面积也只有70多平方公里,在全省排第8位,58万的市区人口带动不了700万人口的大市,据2012年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超过50%以上的背景下,邢台城镇化水平为全省倒数第二,“小马驾辕”的现象在全省仅次于保定,比较典型。(三)生产力空间布局“西高东低”,呈“一头沉”趋势

冀南地区生产力布局呈现出“较大城市+大农村”格局,GDP、城镇人口、地方财政收入西高东低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邯邢两市的空间布局存在着西部发达,东部落后的突出问题。以邢台为例,目前邢台市生产力布局是“西部四县、中部五县、东部八县”。据资料统计,2010年西部山区的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丘四县发展速度较快,生产总值占全市GDP、财政收入已达30%以上,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区域。中部山前平原县五县中,宁晋和隆尧两县地域面积占据中部的半壁江山,并且有较大规模的县域特色工业集群,发展前景看好。而东部八县(除清河外),由于大都处于黑龙港地区,普遍落后,历史上的几次大机遇都没有赶上,唯清河一枝独秀。与邢台类似,邯郸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邯郸西部较为发达,东部普遍落后,东西部之间“一头沉式”的不平衡性难以扭转。2010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前30强中,武安市、涉县、邯郸县、磁县均榜上有名,主导产业是以钢铁、煤炭为主的重工业。财政收入仅武安一个县级市是整个东部10县财政收入的4倍。而邯郸东部的曲周、鸡泽、邱县、魏县、肥乡、广平、馆陶、成安、大名、临漳10个平原县,由于大都以农业为主,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显然,这是一种低水平下的不平衡,低水平不平衡的直接后果是:市里救不了县,富县救不了穷县,只能靠自己,没点儿硬招狠招显然已经不行。(四)现实交通与实际需求存有硬性制约

从南北的交通联系看,表面上京广、京九纵贯邯郸、邢台两市,但京广对于冀南地区来说,也只是“匆匆过客”,并不“驻脚”在重要的经济走廊上。而京九铁路只穿过邢台东部的一个“小三角”地带,受惠的只有名气较大的清河一县。所以,京广、京九在冀南印象中的优势并不显著。从东西交通情况看,重要的铁路干道明显缺失,尽管东西向已建有青兰高速公路、邯长、邯济铁路及309国道,但东西向主要是北煤南运的过境通通,在冀南地区2.4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承东启西与南联北接交通密度的网络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该说,东西向交通的客观“阻滞”,已构成冀南地区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二、发展态势已亮出“警示灯”(一)区域失衡的负效应持续扩大

从产业的空间形势看,“西重东轻”式的生产力布局,已出现不良后果:一是城市西部的山水生态环境与以钢铁、煤炭为主的工业发展冲突,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深。二是高能耗、高投入的重工业造成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正在对西部城镇产生不良影响,减排、污染治理任务繁重。传统产业实施东西空间整合,实现转移与集聚的难度加大。三是政策限制性渐强,邯邢钢铁产业增量扩张的路径已经封闭。由于水资源缺口大,供求关系难以平衡。企业规模小,落后产能多,多属国家政策淘汰关停范围。增量转型,存量优化的任务面临挑战。(二)产业结构“刚性”“僵化”模式难以扭转

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看,经过多年的演进与调整,邯邢两市的产业结构虽然朝着合理化的趋势推进,但一产比重偏高,三产偏低的实事基本没有改变。2011年,邯郸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7:48.0:35.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52.1:23.7:24.2。而邢台作为全省一产比重最高,三产比重最低的情况,最具典型性。这种情况反映出两大问题:一是工业短板。二产虽占用了绝大多数要素,且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和化工几大行业,这些产业占重工业比重虽达到70%以上,但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暴露出冀南地区“工业化水平低、主导产业不主导、带动能力弱”是当前邯邢两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的矛盾焦点与主因。二是县域经济短板。冀南地区县域经济特点是多、低、弱。每个县都有点,这是多;分工层次低,带动力小,这是低;竞争力、生存力不强,很容易被灭掉,这是弱。如邢台的只有清河羊绒和隆尧方便面做大了,其他都在发育期。而邯郸的峰峰和邯钢虽有一些名气,但与唐山的规模无法相比。这说明,邯邢两市的工业发育不充分,弱小的特色产业向工业制造业转向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三)内生封闭型依赖,全方位空间开放度受限

概括地说,全省各地经济发展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封闭内循环倾向,只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冀南地区封闭的内循环特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条件,使这一劣势明显放大。近年来,邯邢两市的对外区域合作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从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仅占全省总额不足5%的增长趋势看,仍显缓慢。反映出邯邢两市与周边区域联动关系仍未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原因:发展理念制约。长期以来,冀南地区内向、安贫、封闭自我的传统发展理念,禁锢了市场主体“走出去,请进来”的胆识与开放视野。特别是冀南地区过度依山依矿“自给自足”内向封闭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主体“借力”“借势”不够,贻误了许多产业升级与结构转换的最佳时机。如对于北部地区:在京津冀都市圈和省会石家庄的产业链延伸和区域互动关系上,没有做到很好的依托和利用;东部地区:本应可以承接沿海大规模临港重化工中下游产业延伸机遇,却因通往临海横向交通“阻滞”的现状而不得;西部地区:只是在煤资源的利用上有一些合作关系,但在文化旅游方面缺乏大的举措。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和邯郸的广府古城在精品线路的设计、品牌整合的打捆与包装上,尚未长远谋划;南部地区:邯郸虽是周边晋城、聊城、新乡、安阳和焦作菏泽等地的GDP老大,与这些地区虽有一些贸易往来,但在教育、医疗、市场、产业方面,由于多“链条”关系的缺乏,并不具备区域格局中的强势地位。所以,冀南地区勉强称得上是区域商贸中心,但绝非区域经济中心。(四)从业结构无法走出困境的无奈

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经过多年的演进与调整,冀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一产偏高、三产偏低的实事基本没有改变。从邯邢两市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看,大都集中在一产领域,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差不多是一产的总和。这个结果令人费解,高强度、高产出的工业理应消化高比例的劳动力,但却面临的是“高增长,低就业”的尴尬与困惑,直接反映出工业对一产、三产劳动力吸纳空间的有限性。多年来重工业强力支撑了两市GDP增长,但由于国有企业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减员增效”“抓大放小”“下岗分流”“兼并破产”“优化资本结构”等问题,影响了就业岗位的容量扩张。特别是大企业积极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结构升级必然形成对一般就业劳动力的排斥,阻碍了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不难看出,由资源型产业引发的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了两市的就业压力。大量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的严重后果,使冀南地区的发展现状与“十八大”会议提出的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目标无法同步,影响河北省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推进时序,进而影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总体评价:从周边中心城市空间辐射功能与面临的客观条件看,邯邢两市虽已纳入国家中原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但冀南地区仍属于中原经济区的外圈层,处于“华丽”外表下的“凤尾”地位,很难沾上什么光,加上河北省在区域概念或政策上并未给出明确的功能定位,所以,多年来邯邢两市一直自己照顾自己的命运并没有什么改变。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很可能还是这样。这个制约既是历史的、长期的,也是不易改变的。这一现实暗含的结论是:切忌做中原的附属品,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冀南要发奋崛起,必须坚定主导意识,在做大自己、做强自己的前提下找寻出路。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河北区域空间布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来的机遇(一)政策机遇《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政策指向,对冀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建设,如新区马头经济开发区、漳河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磁县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谋划捆绑争列国家级园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于加快推进冀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将产生有利影响。(二)规划机遇《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鼓励支持省际交界地区打造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政策主张,如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涉及冀南地区的试点性政策主要有邯邢一体化、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改扩建邯郸机场和新建邢台机场等规划内容,为邯郸、邢台建设冀南区域合作示范区,推动冀南地区经济社会同城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三)现实机遇

一是经济总量的强力支撑。2012年,冀南地区GDP总量为4555.7亿元,占全省总量比重的17.1%、财政收入为500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4.4%;固定资产投入3641.4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8.5%。二是制造业发展后劲较强。冀南地区是河北省重化基地,钢铁、煤炭、建材、装备等传统制造业在全省有一定地位。特别是近两年,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而具有代表性的冀中能源、新兴铸管、中钢邢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已成为冀南地区快速发展的动力与有力支撑,为加速冀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势空间布局创造了战略机遇。二、面临的挑战(一)《中原经济区规划》把河北省区域经济引向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整个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达1.97亿。此《规划》将分割的腹地经济合体为协同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对空间选择的余地加大,区域格局面临着竞争大于合作的基本趋势。这种背景对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以及服务职能弱的冀南地区冲击较大,河北省邯邢两市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主要反映在:一是如不奋发崛起,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商贸中心的传统地位非但得不到强化反而会发生动摇。二是“十二五”时期,邯邢确立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因其综合服务功能不具备或整体素质不高而无法实现。三是冀南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南翼门户,在中原区域经济格局下,无法完成也承担不起河北省参与中原地区产业竞争的历史重任与新的区域使命。(二)《中原经济区规划》现行的战略意图对河北省冀南及河北省的影响

与河北省相比,河南区域经济获得了崭新的历史起点和战略机遇。如近两年,河南省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国内GDP排名升格进位,已走在了河北省前面。特别是有《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助力,郑州都市区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发展态势良好。而郑东新区早已酝酿已久,蓄势待发,成为提升河南经济社会整体素质,挺入国家重量级经济板块,确立中原“霸主”地位的新动力、新引擎。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家将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实验区政策支持。“实验区”以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为目标和以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区域功能定位,大大增强了河南省对外开放度与竞争实力。与河南相比,河北省略逊一筹,明显地落后了。近几年,河北省虽然不乏有一些“大思路”“大手笔”和“大制作”的东西,但有些做得“虎头蛇尾”,发展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河北省冀南地区面临着不单单是参与中原地区产业竞争的压力与挑战,而且还得长远谋划河北省在周边地区如何保位争先、进一步优化冀南空间布局的区域宏观战略问题。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冀南地区在中原地区日益崛起的大背景下,以什么样的功能定位谋划区域发展,以什么样的思路描绘空间布局,就显得极为紧迫而重要。

第三节 冀南地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与战略构想

一、基本原则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产业聚合与经济社会迅速崛起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冀南地区存在着城市生产力与空间布局矛盾并存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决定了冀南经济区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要兼顾它的长远性与稳定性,更要着眼于它的多功能性与不确定性。因此,为进一步优化冀南经济区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冀南经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必须秉承如下原则:

第一,坚持城市功能的整体优化与创新。立足整个冀南地区功能优化与创新来确定城市产业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与区域分布,需要站在城市功能优化全局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的谋划,以达到人居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的复合效能。

第二,坚持当前与长远结合。冀南地区生产力空间布局不能只顾眼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竭泽而渔,而是要充分把握城市当代生产力发展大趋势,为未来产业的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以避免改造、适应、再改造、再适应循环往复的怪圈,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坚持集中与分散结合。以城市生产力均衡分布为着眼点,以人口、物质、信息、资金、知识等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上高度聚集为动力,充分考虑城市生产力要素在空间流动和配置上的均衡性,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与基础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冀南地区全方位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第四,坚持主导性与关联性相结合。以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定位为出发点,注重重点产业的培育、注重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注重主导(龙头)产业对产业体系内部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第五,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产业品质定位上,要坚持强调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要严禁发展污染性(包括水污染、气污染、渣污染与噪音污染等)产业。对于确实必须发展的重污染企业(如化工)应集中布局、集中进行“三废”处理。二、总体思路

鉴于冀南地区生产力布局不平衡性与功能定位不确定的客观现状,冀南地区应围绕“十八大”会议提出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指示精神,加快实施“西部整合、中部提升、东部突破”空间发展战略,以增强冀南整体经济实力为核心,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层面这一历史机遇,在更高的起点上,创造条件积极参与中原地区产业分工,有效提升冀南地区竞争实力与战略地位。在不断推进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冀南地区“一极、两轴、三带、多点”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使冀中南重要组成部分的冀南经济区成为与京津冀都市圈、沿海产业带“三足鼎立”协调发展,共撑全省发展大局的重要依托与有力支点。三、战略构想

积极构筑未来冀南“一极、两轴、三带、多点”区域空间格局的战略构想和重要依据在于,不仅可以衔接京津冀、环渤海两大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带相呼应,而且对于提高冀南地区的城市综合能力和空间利用效率以及综合协调各产业、各部门在空间上的“聚落”关系,统筹冀南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文化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极、两轴、三带、多点”承载的主要功能:“一极”:主要是指以邯郸冀南新区为核心的区域增长极。

根据河北省政府《关于同意〈邯郸冀南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批复》(冀政函〔2010〕158号)文件,冀南新区的四个定位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造“冀南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这就意味着冀南新区与冀东唐山曹妃甸新区、冀中沧州渤海新区共同担当着支撑河北省统筹全省发展布局三足的历史使命,成为河北省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沿海经济带、环首都经济圈、冀中南经济区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冀南新区不仅是冀中南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依据,更是直接加快冀南地区整体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加快冀南新区的崛起,有利于河北省抓住冀南地区发展的切入点,将重点突破和共同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冀南地区以点带面的重要抓手。这是因为:

第一,从理论上讲,冀南新区是带动冀南地区整体发展的重要地理节点。《中原经济区规划》在关于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方面提出,“鼓励省际交界地区依托交通、物流、产业等优势,开展区域合作,打造中原经济区区域合作示范区”,“支持河北省在邯郸、邢台建设冀南区域合作示范区,推动邯(郸)邢(台)一体化”,说明了冀南地区有着跨区域节点城市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此外,《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提及的“一核四轴两带”的发展格局中,冀南新区还是沿京广发展轴进入河北的第一个节点,同时也是北翼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加快冀南新区的发展,有助于利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资源和先行先试权利,打造冀南地区内部经济增长极,从而有效辐射和带动整个冀南地区的快速发展。

第二,从实践上讲,冀南新区是河北省加快冀南地区整体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经济增长潜力方面,冀南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容量优势较为明显。邯郸市煤、铁资源丰富,具有年产4500万吨的钢铁产能和2800万吨的煤炭产能,年发电量达272.3亿千瓦时,产业工人近百万。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明显,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冀南新区200公里半径范围内,总人口近1亿。区域内以资源、能源、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冶金机械、煤机、矿机等大型装备机械需求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市场容量巨大。2012年,邯郸市经济总量位居中原经济协作区第一,中原经济区第二,河北省第三。冀南新区自2012年11月正式成立以来,更是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相比较,在GDP、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上,冀南新区均排名第一。

第三,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邯郸冀南新区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处,是河北省通向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南大门和桥头堡,也是河北境内接受中原经济区核心区辐射的首个基站。当前,整个新区按照“一区两港九园”进行空间布局,总面积121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50平方公里,协调区450平方公里,统筹发展区6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6万。“一区”即按照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建设田园化、集约化、现代化新型城区;“两港”即在冀南新区北部协调区内,依托邯郸机场扩建和河北港口集团建设“航空港”和“内陆港”;“九园”即马头经济开发区、商城工业园、林坛工业园、新坡工业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凤凰山—溢泉湖风景园,以及邯郸临港产业园、漳河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磁县经济开发区),产业开发区的高度集聚,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第四,从未来现代化发展趋势看,具有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及产业与生态融合示范区的先天优势。冀南新区人口密度较大,人口集中,城镇化基础较好,而且按照园区经济的模式进行产业布局,土地使用集约,产业集聚程度高,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当前冀南产业的分散布局、人口的分散居住,不利于社会消费与投资需求的扩大,不利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新区“一区、两港、九园”的产业集聚发展布局,恰恰为冀南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提供了一个空间载体的新模式。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在1215平方公里空间的按需集聚,为城镇建设提供了高密度的社会联系和经济交换的“物质”通道。

两轴:以“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城市为主的聚合轴线,以“青兰+邯大高速”为主和以邢和+邢黄+邢汾+邯济+邯黄铁路为辅的发展轴线。

第一,以“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城市为主的聚合轴线。这一轴线空间广阔,经济基础好,是延伸中原地区南部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冀南地区传统城镇密集带的集中区域,更是今后未来冀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主要轴线。此区域战略重点:一是按照空间拓展、集聚发展、性能提升和产城互动原则,依托“京广+京港澳”大动脉南北贯通的交通优势,借助京广沿线集中邯邢“双核”城市服务功能及两市主城区改造提升的有利机遇,从区域空间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沿线城镇布局,强化城镇产业支撑,不断完善京广+京港澳高速公路支线网络通道建设,尽快完成冀南中心城区与县(市)城之间、各县(市)城之间的快速路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干线公路网络,努力形成“一小时交通经济圈”。二是充分发挥沿线产业基础雄厚、人文积淀深厚的综合优势,高效利用“一轴”地区铁路、空港与陆港、管道和网线等交通资源的有利条件,推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现代要素不断向“一轴”快速集中,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重大项目向“一轴”集中,积极推进此区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努力将“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复合主轴打造成为对冀南地区GDP贡献度最高、城镇化水平最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最高、新兴先导产业集中度最高以及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

第二,以“青兰+邯大高速”为主和以邢和+邢黄+邢汾+邯济+邯黄铁路为辅的聚合轴线。这是一条勾通冀南东西走向唯一的交通通道,也是冀南地西进山西东阳关镇,东拓山东东古城镇,延展中原地区经济触角,开发开放区域合作的重要前沿阵地与“桥头堡”。这条东西走向轴线的主要功能,是依托青兰高速改扩建以及邯黄、邢黄、邢和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机遇,努力改善目前冀南东西通达性“阻滞”,即“东通西不通”或“西通东不通”的交通现状。战略重点:一是建设环渤海腹地。积极推进港口合作和沿海通道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积极对接沧州、山东沿海重化工业的中下游产业,推动冀南东部沿海地区进入沧州、山东临港链条化、配套化产业分工体系,带动冀南东部沿海地区临港产业与临港加工业的规模集聚与快速发展,进而形成冀南沿海地区与东部内陆地区相互依托的新格局。二是努力构建冀南东西开发开放新局,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与山西、山东区域战略合作新亮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注重用政策引导资金投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深度开发太极文化、红色旅游、山水休闲旅游。以彰显地域特色为目标,以赵文化为切入点、以交通设施一体化为途径,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扩大旅游一卡通范围,积极构建一体化旅游网络。扎捆打包中原地区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品牌,努力构筑与山西、山东一体化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冀南地区与山西、山东率先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努力把青兰发展轴线,建设成为辐射中原东西走向重要的文化旅游产业带。“三带”:主要是指以沿东部平原地区为依托的特色产业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依托的传统产业带和以太行山区为依托的西部循环经济优化带。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对资源型产业进行循环经济改造为目标的农业生态产业带。

第一,沿东部平原地区特色产业带。鉴于冀南东部部分地区低洼盐碱、旱涝灾害较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的现状,全力实施东部振兴规划,强力落实优惠政策,强化结对帮扶,充分发挥东部各县主体作用,以加快县城振兴提速东部振兴,尽快缩小冀南东西区域失衡的经济差距,推进冀南地区生产力布局协调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构建邯邢两市主城区与东部各县快速交通网络,推进不同等级高速公路改造、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与东部县乡村公路对接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东部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达到县与县之间有二级路相连,县与主城区之间都有一级路相连接,形成县城一刻钟上高速、一小时进市区的快捷顺畅交通网络。二是紧紧抓住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特色园区、特色县城、龙头企业五大突破点,以邢黄、邯黄铁路、邯济铁路、邯大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型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电线电缆、自行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汽摩配件、轴承、羊绒等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大项目、大企业,大力发展玛钢、轴承、纺织、童装、糖果、林板一体化等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大名面粉、曲周天然色素、永年蔬菜、馆陶禽蛋、鸡泽辣椒、涉县干果、邱县清真牛羊肉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县域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地理标识。推动特色产业扩总量、上水平,形成错位发展,使冀南东部地区产业聚集、逐步形成交通便利、产业聚集、一县一业、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局面。

第二,沿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依托的西部传统的产业带。充分利用太行山前、京广铁路沿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的优势,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开放带动,吸引集聚生产要素,加快太行山前工业隆起带。全面推进邯邢山前县(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一批精品钢材、重型装备、煤化深加工、玻璃深加工、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工业聚集区(园区)和重大项目,调整优化钢铁、装备制造、煤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依托重化工业基础,大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实力,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逐步建成冀南工业经济的隆起带。战略重点:一是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围绕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西部传统主导产业改造升级,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按照铁—钢—材—装备、煤—电(化)—建材;玻璃深加工、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延伸路径,实现最大限度的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等接续替代产业,力争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着眼于优化西部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打造转型发展新增长点。商贸物流,重点围绕钢材、建材、矿产、特色农副产品的仓储、交易、运输、包装,以县城镇和新市镇为节点,建设一批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三是鼓励支持市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目的,整合重组资源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支持西部企业以组建战略联盟等形式,主动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完善并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自身资源保障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

第三,沿太行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目前,此区域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一是要继续巩固和加强粮油、林牧、果蔬、药材、食用菌等西部特色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及加工产业,大幅提高农业效益。谋划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区、生态观光旅游区、农产品加工配送区和新市镇建设先行区等功能区,建设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型生态农业经济区,把生态农业打造成为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特色产业。加强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太行山区的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将西部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二是推进西部转型升级。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西部传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培育壮大特色型农业,加速西部转型发展,再创西部发展新优势。工作重点:①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围绕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西部传统主导产业改造升级,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按照铁—钢—材—装备、煤—电(化)—建材等产业延伸路径,实现最大限度的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等接续替代产业,力争成为新的支柱产业。②鼓励支持市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目的,整合重组资源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支持西部企业以组建战略联盟等形式,主动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完善并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自身资源保障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多点”:实施产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共同推进战略,将产业发展与城乡统筹相结合,积极推进两条城乡统筹道路。一是工业化+城市。二是特色产业化+小城镇,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在不断强化规划引领、政策驱动、产业培育、人口聚集,加快二、三产向中小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基础上,使冀南地区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综合型、加工型、旅游型、商贸型特色产业集群与功能互补、规模适中的新型小城镇体系。改变“发达的中心城市与欠发达腹地”的落差现状,促进冀南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邯郸4个中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特色县城建设,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着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重点加强武安精品钢和工程装备、涉县特色农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人口聚集和城市建设,努力将武安、涉县建成中等城市。东部鼓励各县竞相发展、加速扩张。重点培育磁县、广平聚集优势明显、带动能力较强的次中心城市。其他东部县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载体功能,致力打造吸纳县域就业、带动县域发展的中小城市群。支持有条件的县争建县级市。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加强武安精品钢和工程装备、磁县煤化和纺织服装、广府旅游以及成安装备配件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巩固提升文化旅游、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地位,增强县域产业城市产业对接,互补和互动发展能力,尽快形成卫星城镇产业特色。

第二,邢台5个中小城镇建设。重点培育宁晋、内丘、沙河、清河、南宫城镇建设,加快新能源、纺织服装、煤化工、玻璃建材、羊绒、汽摩配件、装备及食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加快宁晋新能源和纺织服装、内丘煤化工、沙河玻璃建材、清河羊绒和汽摩配件、南宫装备和食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高起点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巩固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第四节 冀南地区的功能定位

一、实践依据

根据目前邯邢两市现有的资源承载能力、产业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秉承河北省“一圈、一带、一区”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冀南地区在河北省整个区域发展格局中承担的主要功能,对于冀南地区科学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冀南地区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综合分析冀南地区的区位条件、商贸地位、人文文化环境以及传统产业优势的前提下,本报告提出了把冀南地区建设成为辐射晋冀鲁豫周边开放度与首位度最高、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经济较发达、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的战略构想。二、空间依据

以邯郸为圆心,向周边辐射100~150公里的范围:西与西北包括阳泉市晋中两市;东部是聊城;东南涵盖了安阳、濮阳两市;南部包含了安阳与鹤壁两市。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冀南的区域功能定位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晋冀鲁豫接壤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华北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精钢生产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煤电煤化基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及先秦(赵)文化研究中心;以能源资源为依托的循环化工示范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立体化和高效的现代交通枢纽。三、现实依据(一)具备打造重要的区域性、立体化以及高效的现代交通中心的优势与条件

冀南地区处于河北省南部的中原腹地,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引的战略地位。而冀南新区紧邻邯郸市主城区,距石家庄、郑州、太原、济南4个省会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京广、邯济、邯长、邯黄、京广高铁5条铁路和京港澳、青兰、邯大3条高速纵横交错;区内邯郸机场已开通上海、广州、重庆等8条航线,其中,上海航线每天有两个航班;二期工程投用后,机场将由目前3C级标准提高到4C级标准,实现货运功能。“十二五”期间,邯郸市将致力于打造航空突破、立体发展的交通新优势,推动总投资550亿元的32个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区综合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另外,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家将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实验区政策支持。冀南地区也具备打造交通枢纽、物流中心的建设条件。这是因为,综合交通方面,除了具备106、107、309国道和京港澳、大广、青兰高速纵横,京广、邯长—邯济、邯黄铁路交叉,京广高铁过境的综合交通优势外,中原经济区30市7个航空港中(郑州、邯郸、洛阳、长治、运城、南阳、阜阳),除郑州为国际机场外,邯郸机场作为支线枢纽机场,进出港率在全国支线机场中名列前茅,扩建后机场将由目前3C标准提高到4C级标准,实现货运功能,航空物流前景看好。可见,重大载体建设项目的积极推进,将使邯邢两市的区位条件得到质的提升,为冀南地区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区域竞争平添了新优势。(二)具备打造晋冀鲁豫接壤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现代化商贸物流枢纽的传统基础与载体优势

一是在物流枢纽建设方面,冀南新区依托内陆港、航空港、陆港物流园和邯港高速、邯黄铁路、青兰高速等重大项目,配套发展装备、钢铁、建材、农产品等专业物流,正在积极规划建设国家级保税区物流中心,建设晋冀鲁豫4省交界区域最大的现代物流枢纽。当前,邯郸总投资200亿元的国际陆港物流园区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15年投用,建成后将实现陆运与海运的高效对接和便捷转换,成为集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空港集疏运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成为冀南地区核心陆港和国际一流临港物流新城。可见,冀南新区在未来可依托内陆港、航空港、陆港物流园和邯港高速、邯黄铁路、青兰高速等重大项目,配套发展装备、钢铁、建材、农产品等专业物流,规划建设国家级保税区物流中心,建设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最大的现代物流枢纽和全国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的条件日渐成熟。二是在物流运输方面,邯黄铁路的建设,将使邯郸的出海口由原来的2个变为3个,距离由原来的天津450公里,青岛580公里缩短为黄骅港370公里。邯黄高速也正在启动建设。黄骅港也将成为豫北几个城市最近的出海口,邯郸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对接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冀南新区目前临港物流园区已有万合集团等7个项目物流项目建成运营。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陆运与海运的高效对接和便捷转换,成为集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空港集疏运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陆运中心站和冀南地区的开放口岸。三是物流载体建设方面,邯郸正在抓紧实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建立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重点扶持好望角国际物流园区建设集物流设施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运营和邢台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旭阳等综合性物流园区和粮食、医药、烟草、煤炭等一批专业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建设,把冀南地区建设成重要的、综合型和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的条件日渐成熟。(三)独具特色的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全省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煤电煤化基地的产业基础

在精钢产业领域:邯邢两市按照“控制总产能、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大集团”的思路,以减量、提档、整合为重点,加快工艺质量提升,大力推动装备升级、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构建特种板带钢、球墨铸铁、优质特钢、专用钢材、高档建筑钢材及钢材深加工6大优势产品系列,为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作出了必要的技术准备。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冀南地区重点发展专用、通用、交通运输、电气设备和器材制造,加大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如邢台正在加紧实施总投资50亿元的中航工业中重卡整车及特种车辆底盘和特种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发展壮大以中钢邢机为主的冶金装备制造及大型铸锻件产业基地,以开发区和沙河市为主的紧固件生产销售产业基地,使临西轴承产业集群、宁晋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平乡自行车产业集群、隆尧和清河汽摩配件产业集群、任县机械加工产业集群等五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竞争水平获得了整体提升。在煤化工领域:在稳固提高原煤产量的前提下,邯邢两市正在大力发展绿色煤电和煤化工,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煤业基地、千万千瓦级电力基地和千万吨级煤化工基地,为冀南地区尽快形成全国独具特色的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全省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煤盐化工基地,开创了先河。如邯郸的煤电一体化,正以“绿色煤电”为发展方向,重点推进总投资349亿元的邯郸东郊热电4×35万千瓦机组、马电2×35万千瓦热电、大唐武安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龙山二期2×66万千瓦机组、邯峰二期2×66万千瓦机组、大唐磁县4×35万千瓦机组、大名2×30万千瓦机组等项目。“十二五”末,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年销售收入达到122亿元。在煤化工方面,着力把煤化工打造成以高技术为支撑、多重增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接续产业。重点推进总投资427亿元的峰峰煤化工园区和总投资500亿元的磁县煤化工园区,形成年产2800万吨炼焦、400万吨甲醇、400万吨二甲醚、150万吨合成氨、100万吨醋酸、60万吨烯烃的生产能力。“十二五”末,冀南建成以峰峰为代表的全国重要的大型煤化工基地,已指日可待。(四)具有建设中华历史文明传承中心的物质条件

邢台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燕赵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邯邢两市地理相连,文化同质,具有整合、捆绑打造先秦文化传承中心与研究基地的先觉条件与优势。“邢”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城市和古都之一,具有3500年的历史,被誉为“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邢台不仅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而且许多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如距今3000多年的东先贤商代遗址,还有我国最早烧制白瓷的邢窑遗址、全国唯一的扁鹊庙、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的宋璟碑等,共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处省保单位,50处市保单位,438处县保单位。另外,邢台的文化优势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与多元文化两个方面。一是邢台梅花拳、隆尧秧歌戏、沙河藤牌阵3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个数在全省名列前茅。二是邢台是古代科技文化、道教文化、药文化、武术文化、英贤文化、黄巾文化、造反(起义)文化、生态文化、张氏文化、英谈文化、前南裕文化等集聚一身,邢台拥有文化资源丰富与多样的先天优势,应该称得上是文化资源大市。

邯郸市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华民族最辉煌的创世纪神话“女娲补天”的故事,就落户于此。这座建于1500年前的娲皇宫,是我国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氏的古建筑群,已成为中国女娲文化的杰出代表。而广府古城,作为隋末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国都的古建筑,在明清时期是统辖冀南10县的首府。高高的城墙、宽宽的城河、窄窄的小街,完整的建筑与成片的规模反映出历史的原物与极高的观赏价值。境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兼具古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城市。从上古神话到现代文明,18处国保单位,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7处省保单位,150多处市保单位,使它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观园。如磁山文化在这里发现,赵国在这里建都,荀子在这里诞生,秦始皇在这里启蒙,曹操在这里称霸。另外,邯郸还拥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中国磁州窑之乡、杨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刘邓大军诞生地的美誉……殷都文化、战国赵都文化、三国魏都文化,“三都文化”在这里荟萃,殷商、古赵、魏晋南北朝历史遗存颇多,熊熊不熄的磁州窑火更是千年相传。可见,无论是邯郸抑或邢台,其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厚度,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它的研究价值与传承价值均具有它们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这是冀南地区构建中华历史文明传承中心的客观依据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五)具有建设以能源资源为依托的循环化工产业示范区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

冀南依托能源通道和丰富的煤盐矿产资源优势,按照科学布局、循环发展、链式提升的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石化、煤化,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目前邯郸的新型化工园区、冀中能源峰峰煤化工基地和磁县磁峰煤化工循环科技园等超百亿元循环化工园区(基地)建设,正在抓紧建设。如位于晋冀鲁豫4省交界的邯郸磁县磁峰工业聚集区建设于2008年底,产业定位为循环经济型煤化工、基础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四大产业。该园区现已入驻企业9家,建设项目12个,投资总额突破100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缴纳税收2300余万元。如今,在这家规模不算太大的工业园区内,以上游焦化为产业链龙头,以中下游产业为发展重点,上下游产品衔接紧密、产品链条纵横关联的特色煤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形成。除引进中国最大的炭黑生产企业江西黑猫集团入驻园区外,园区还引入了中化集团下属企业河北滏恒、中国炭黑油加工行业单体规模最大的鑫宝公司等,园区还与河北钢铁、冀中能源、大唐集团等企业对接,准备引进一批支撑性项目。产业链条涵盖煤化工产业上中下游的园区企业已经形成大小两种循环方式,为促进冀南煤化工循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造了技术条件。

第五节 冀南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冀南地区生产力布局协调发展与经济崛起,在未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方面,建议政府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一、强化政府组织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规划》引导。为提高冀南地区的整体实力和中原对外竞争力,建议河北省委、省政府鉴于《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层面这一背景,近期适时组织省直各部门召开现场会,听取邯邢两市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专题研究“冀南问题”,以省政府的名义抓紧组织编制、出台《冀南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并以《规划》为引导,积极部署与实施关于扶持冀南经济快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与政策措施。二是高度重视工作机制。在抓紧落实编制《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成立“建设冀南经济区领导小组”。主要作法:①分省市两级设立:省领导小组应由一名副省级领导同志挂帅,省直有关部门及相关市级领导同志参加,定期研究规划措施,加强工作协调,制定整体决策,进行督促指导;市里应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接轨中原经济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发改委),承担冀南经济区的协调、督促和调研等日常工作。②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冀南地区应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城市群等地的经验,抓紧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推动区内高层互动,加强区内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思路、区域发展政策、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情况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制约冀南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二、强化城市一体化建设与产业对接研究(一)产业一体化建设层面

一是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高规格的中原经济区政策研究协调领导小组,牵头对29项普惠性支持政策具体研究,加紧编制出台河北省的推动实施意见,明确制定具体的政策争取措施和责任部门,重点向国家相关部委争跑政策支持。二是用好涉及冀南地区的个性政策。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涉及冀南地区的试点性政策主要有邯邢一体化、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改扩建邯郸机场和新建邢台机场等,建议在省级层面对这些优惠政策进行认真研究,对上争跑、省内支持、省际协调,确保落到实处。三是争取与河南方面合作的互利性政策。在农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方面可建立共赢机制,通过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促进两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共同推进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城市一体化建设方面

鉴于邯邢两市地理位置相连、空间结构相似、文化同源同质的特点,建议河北省应加快推进邯邢两市同城化建设。政策重点:一是建立从省市到部门的工作推进机制,抓好各项推进工作。研究制定《邯邢两市经济社会同城化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包括加快公共事业的一体化,例如社保卡异地结算、油气水电逐步同建、同享、同价等。按照较新的规划设计,同城化的内容还将涵盖交通、教育、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与共享,开通直通邢台、邯郸中心城区的公共汽车,积极筹划轨道交通建设。三是加强信息交流,建立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统一邢台和邯郸电话区号,逐步实现冀南两地固话和手机通信同网化和统一的市话收费标准。三、强化政府帮扶政策

加快健全东部振兴长效推进机制,扭转冀南空间布局一头沉趋势。为振兴冀南东部经济发展,改善冀南地区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现状,河北省要加紧实施东部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大东部政府的工作力度和政策倾斜,切实做到落实项目布局、土地指标、财税政策、干部选用“四倾斜”,比如在促进重大项目布局应优先向东部倾斜。市级年度掌握土地指标一半用于东部建设。在财税方面,在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的同时,要加大东部县项目建设、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帮助东部加快崛起。另外,在政府管理层面,要建立对口帮扶、要素聚集、工作推进、考核激励“四项机制”,落实市领导、市直部门、中西部县、区(市)和大企业“四位一体”帮扶机制,加快人才、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东部聚集,发挥东部县振兴主体职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强化对东部振兴工作的实绩考核,确保东部振兴取得实效。四、强化园区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

各类园区要秉承规范、高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一园多区”、区域管托、异地共建园区及“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不断开创各类园区制度改革与体制创新。政策重点:一是建议允许邢台、冀南两个新区参照曹妃甸或渤海新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区管理机构,适时实化为一级政府。二是积极抢抓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的“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政策机遇,对冀南新区和马头经济开发区、漳河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磁县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谋划捆绑争列国家级园区。三是在集聚区或省级开发区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跨国公司、央企、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开发园区。2013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四是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之间的广泛合作,增强园区集聚效应。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构建未来冀晋鲁豫4省交界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河北省应以冀南东西走向的交通建设为重点,积极改善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畅通出海通道与西部交通网络,打造中原内陆港,全面打开冀南对外经济合作新局面。政策作用点:一是结合铁路、机场、公路公交建设,改造与提升主要节点城镇、工业园区等一批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不断完善中心城区与县(市)城之间、各县(市)城之间的快速路建设,形成与邯邢两市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全面提高区域内交通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二是重点处理好京广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公路(扩建)、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结构,不断强化环首都、环渤海腹地联动和产业依托关系。三是加快推进邯黄铁路、邯济铁路、邯大与邢和铁路(高速)、邢汾高速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邢台段改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尽快形成冀南向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横向延伸的交通网络,强化冀南与沿海港口和西部长治、东部聊城等各大城镇枢纽的对接,为冀南地区参与东部沿海重化工产业分工体系以及深化与西部山西文化旅游一体化互动关系,提供便利。四是积极支持冀南地区打造郑州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4省交界区域最大的物流中心。借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验,抓紧组织邯郸航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以建设冀南地区航空港经济区为目标,支持邯郸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邯郸航空港、内陆港建设,为加快形成以中原地区支线航空枢纽为节点,连接河北与河南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打好必要物质基础。六、强化投融资支撑体系

鉴于冀南地区资金存有较大缺口,为改变当前邯邢两市以财政资金和银行货款为主、投资渠道单一的状况,本区域应创建“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议省支持冀南创建投融资平台,探索建立股权融资、融资担保、资本项目对接的三大金融创新体系,设置合理的投融资运行机制,对社会资金流进行合理引导。支持冀南谋划中原地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提高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在邢台市的投资比例。协调大型保险机构投资邢台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开放投资市场,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拓宽投资方式和手段,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打造投融资平台。具体作法:一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由省政府、省属大企业和冀南地区包括县(市、区)共同出资金组建冀南经济区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创业引导基金等产业发展投融资金平台。二是培育新型投资主体,支持冀南地区发展货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支持组建信用担保、资质认定、信用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投融资机构对冀南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扩大冀南地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审批权限,支持总部性金融机构落户冀南地区。四是鼓励省级各金融机构在冀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省级各金融机构当年向邯邢地区的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章 加快推进冀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研究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部署,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强调要着力打好“四大攻坚战”,其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在当前尤为紧迫。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大力”的发展方向和破解难题的新要求,对冀南地区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框架下如何确立产业发展战略思想,如何紧紧地围绕中央和全省战略部署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本章将在此大背景下,探讨冀南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真正打造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若干战略问题和对策措施。

第一节 新时期“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与“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及新要求

为科学分析和指导冀南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有必要对“十八大”率先提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概念含义加以梳理,进一步探讨“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涵特征及新时期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要求。一、“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涵特征

产业体系是由若干产业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现代化进程功能的有机整体。不同国家、地区要素资源、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条件不同,产业体系特点各异,其现代性具有相对性和时代进步性。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内涵特征。(一)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应是一个产业门类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体系

它应该体现“复合型”“融合性”的特征。现代产业中的代表性产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将作为融合所有产业的强有力的手段,将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和不同领域中的产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产业边界模糊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融合和渗透,各产业内部更低层次部门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等,都将使传统的、单纯的制造业逐渐变得“复合”和“智能”起来。比如,现代农业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种植和养殖新型农牧产品的同时,也融入了观光休闲产业,使农业在传统的种植行为实施的同时也创造了旅游、观光和休闲产业的收入。(二)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应是一个可持续、资源基本完全利用的产业体系

它应该体现“清洁性”“循环性”。传统的产业体系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应是一个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商品,降低排放量,形成的一种资源可再生利用的循环发展的产业耦合与共生的体系。(三)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应是一个具有国际维度和分工的、拥有国际水准的现代技术和品牌的产业体系

它应该体现“开放性”“动态创新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应具有技术上、分工上的国际视野,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员,参与国际技术和经济贸易。其应是一个随着技术进步、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开放式体系。(四)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应是一个体现国情区情、注重各个产业门类协调互动、规模集聚的产业体系

它应该体现出“协调性”“集聚性”的特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形成一是应适应本土化特点,从解决本地经济问题着眼,形成一个最适宜推动科学发展的多种产业门类的合理组合与比重搭配;二是其形成过程应是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过程,最终应形成基于产业链的联系、运输成本的节约、公共设施成本的分摊、信息沟通的便捷和包括技术扩散效应与学习效应在内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总之,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在当前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问题,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才能使现代产业永远保持“现代”的动态特点。二、新时期背景下新型工业化的新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特征、轨迹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进步程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明确目标,并赋予了它“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五个内涵,从“十八大”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所提出的新目标与新要求来看,新型工业化的实施也已经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的国情,有了一些更新、更高的要求。结合在中原经济区的实际特点来看,新型工业化应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一)新型工业化要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与互动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遵循与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互为基础、协同互动、统筹规划的原则。国内外经验表明,在新型工业化大规模发展之时,往往是城镇建设最红火之时,同样,在大规模推进城市新区和改造老城的过程中,往往发育并集聚了知识化、信息化程度很高的现代产业。比如,日本、韩国的以钢铁、石化、造船为主的沿海先进重化工业区的兴起酿育,形成了东京湾、板神沿海城镇密集带,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大规模的现代产业集聚而崛起了像昆山、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我们要认识到,新型工业化绝不仅仅是工业自身的事情,而是与城镇化水平提升、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紧密结合的系统性问题。同样,在农业基础优势全国领先的中原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必将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相连,农业装备、化肥农药、现代农业需要的各种农技材料等,都将决定着新型工业化的部分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与规模水平。“四化”同步互动,是未来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首先考量的问题,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直接的新要求。(二)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产业高端化与高端产业化“齐头并进”

要走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或高技术产业、努力提高高端产业比重的误区。发展高端产业只是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发展产业链的高端化,再先进的产业领域,如果产品和技术处于该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低附加值领域,其发展必然受限,不可持续。反之,再传统的产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附加值就高,仍然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要将产业的高端化与高端产业化同步抓,不可一味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从中原经济区的实际看,应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尽可能地向产业高端环节进军,同时衍生出一系列的高端产业。(三)新型工业化要发挥整体关联性与战略优先性

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要以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为导向,立足于中原区情,包括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粮仓、区位优势明显、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以及能源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经济水平低的现实基础,坚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工业化与相关社会事业相协调,工业化与创新化相融合,存量调整优化与增量发展相结合,必须考虑到新型工业化与区域竞争优势正向互动的效应,进一步提升这些业已存在的区域竞争优势,吻合已经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增加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出新型工业化结构性推进的思路。与此同时,新兴工业化要体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的“优先性”,在发展产业的选择排序上、关键生产要素配置上都应优先发展。(四)新型工业化要遵循大区域成体系、小区域拼特色的原则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大区,在大区域的框架下,应有比较完整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在大区域的体系内,小区域的分工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次一级行政区域比如冀南地区在中原地区范围内地域较小,不宜也没有必要自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要从比较优势出发来打造本地的特色产业群体,在大区域的总体框架下,积极打造有当地特色的现代产业群。避免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要突破行政边界,加强合作,在整体发展中赢得先机。

第二节 冀南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利好政策的带动作用,以及中原经济区对冀南地区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都是以产业为纽带来实现的。研究和明确冀南地区身处中原经济区边界区域的产业优势及劣势,研究如何选择、发展并合理布局联动产业,培育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高增长产业群等问题,对冀南地区更好地融入中原经济区、成为区域次经济中心具有关键意义。一、产业结构的特征表现为“二粗三弱”“只重不高”,与国际规律下的重化工业阶段相比,存在着结构畸形问题

分析冀南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将其结构指标与国际规律相比较,与先进省份在人均GDP相同水平时的特征相比较,从而找出我们的差距与不同。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多年来,冀南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国内外经验、现代化发展规律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人均GDP相同阶段时的发展特征有很大差异。2012年冀南地区人均GDP平均达到4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大致比例为15:54:31,而按照国际规律和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在人均GDP3000~4000美元阶段,一产比重下降到6%以下,基本上为5%~6%,二产比重上升至50%左右,三产比重达到45%,而冀南地区一产的比重达到了15%以上,基本上是国内外规律的2倍,第三产业发育明显不足,比重不仅比国内外规律低五六个百分点,而且在周边城市中也是最低的,这个水平基本上是先进地区在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元时的水平。也就是说,冀南地区人均GDP3000美元时,产业结构特征不仅违背国际规律,而且基本相当于先进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水平。

与此同时,二产内部比例出现畸形和问题。近几年,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一直低于20%,重工业一直很高,达到70%~80%的比重。2012年,冀南地区重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8%左右,而机械、轻工所占比重不足16%。这不仅与国际规律(重工业35%~45%)不符,而且与国内先进省份经验(重工业45%)差异较大。二产内部,传统资源型重化产业扩张势头强劲,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比重偏低。由于近年来央企大规模兼并、合资、入股河北省资源性龙头企业,以煤、焦、钢铁为主导的投资项目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呈现产业复归的趋势。资源型产业始终是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尽管发展速度加快,但规模十分有限,仍然难以担当起带动冀南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任。因此,目前的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冀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畸形问题,而并非是符合国际规律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二、就业结构特征表现为“农业流转不出”“工业消化不良”“三产僵化难入”,体现出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

从就业结构看,冀南地区一产就业比重高达73.5%,二产达到16%,三产为10.5%,在交界区域四市中对比,一产就业比重最高,三产最低。与人均GDP4000美元时的国内经验相比,一产明显高出25至30个百分点,二产低15至18个百分点,而三产则低14至15个百分点。表明一产劳动力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效果不好,二产虽然GDP比重不低,但提供的就业比重贡献则偏低,三产明显发育不良,基本上是先进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水平。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多年来虽然冀南地区重化工业超前发展支撑了全市GDP的快速增长,但由于工业结构中轻、重比例不平衡,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轻工业规模较小,自然就阻碍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少,其对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率相对较低,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在第三产业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升级。因此,出现了一产的剩余劳力很难转出就业,而二产因为轻工业的滞后而无法消化劳动力,三产又因为收入和消费低下以及外来人口抢滩占据服务业部分领域,而使冀南地区农村劳动力难以开拓出新的就业增长空间。三、产业体系内向型、资源型色彩浓厚,产品发展缺乏终端型特征,缺少“航母”性和龙头性的大项目,体现出对周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一)产业结构内向型、资源型色彩浓厚

就目前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冀南地区与周边河南、山东和山西地区产业结构高度相似,都是以煤炭、钢铁、电力、重型装备制造等传统的重化工业为主,并配套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依托的食品加工业。说到底,是以依赖当地矿产和平原资源,并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资源型”“内向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封闭的自给自足色彩浓厚,很难建立起分工协作的产业共同体。(二)产品发展缺乏外向型和终端型特征

产品外向型的优势并不在于可以出口赚取外汇,而在于可以大规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提升区域产业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程度,迅速摆脱传统的农耕或游牧生产方式,从而更容易地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产品的“外向型”有利于带动腹地经济发展面向口岸、借力口岸的产业群和口岸经济体。产品“终端型”可以促使周边腹地承接中间品等“中场”产业转移,布局发展对接性零部件产业项目,形成产业紧密分工的经济体。比如,汽车、飞机、火车、船舶等交通装备制造业,就属于“终端型”产品,零部件上万,技术先进性可无限发展,天津搞了大飞机和汽车,唐山搞了火车,秦皇岛搞了造船等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从目前冀南产业发展现状看,这些外向型和终端型的产品基本上是空白。(三)缺少“航母”性和龙头性的大项目,对腹地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

临港产业中能够促进腹地配套和延伸中下游产业链的源头项目或龙头项目如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是能够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航母”和“龙头”,是关系全局、带动全局的大型装置型产业项目。而内陆资源型地区也是有适合其发展的“航母”性和龙头性的大项目的,比如,绿色煤化工、油气化工等项目,其中下游产品也达两万多种。冀南地区虽然也有峰峰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但是在规模、产业链延伸、技术水平方面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尤其是规模较小,从煤炭深加工产业看,如果源头性项目规模较小,将使接续项目、中下游项目的规模受到限制,就不会产生较好的辐射作用。冀南地区缺少“航母”性和龙头性的大项目,就不足以形成一批足以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无法对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产业影响,其产业对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和促进产业集聚的效应也就不会得到体现。(四)交通通道沿线产业规模较小,产业走廊的发育较为缓慢

从目前看,冀南已建成的交通通道主要是京广线、邯长线和成峰线,正在建设中的有邯黄线。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京广线与邯长—邯济线是中原经济区规划的两条产业走廊,而邯黄线是中原经济区与河北沿海地区沟通联系的产业走廊,或者说是中原经济区北翼的出海通道。这几条重要的交通通道理应发育形成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的产业集群,而冀南的规模性产业主要发育在沿京广线和沿成峰线这两条走廊上,其他交通通道沿线产业发育还非常缓慢,没有依托交通干线培育出分工协作紧密、相互关联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分散经营的产业发展初级阶段。产业布局没有沿线拓展制约了冀南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联系和沿线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冀南成为“中心”有较大影响。(五)冀南地区与其周边的中原经济区产业高度相似,存在竞争

冀南地区与河南安阳、山西长治、山东聊城与菏泽等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雷同,钢铁、煤炭、化工、建材、金属加工等重化产业比重较大,行业领域及产品高度相似,但却布局较为分散,这就导致了冀南地区与其周边地区在产业发展、资源争夺、人才拼抢、招商引资、开发区环境培育等方面的竞争,虽然邯钢、峰峰煤化工等企业规模较大,但产业的竞争在整个中原经济区范围内普遍存在,这就使冀南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也很难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然会影响到产业集中区布局建设。(六)县域集群经济发育较为滞后,县域经济发展在全省逐渐落后,暴露出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问题

冀南32个县(市)中有一定规模(销售收入100亿以上)的工业集群(单体企业超百亿除外)只有6个县,其他各县只能算是物流、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县域特色产业,达到规模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育明显不足。县域经济发育明显滞后也不仅使得港口面临着只有地理腹地、缺乏直接经济腹地的困境,而且也使冀南建设中原经济区北部边界区域经济中心缺乏强大的基础支撑。(七)非资源型加工制造业的“短板”仍然是产业“落后”的最主要根源,也是产业竞争力低下的根源

2012年,冀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3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的1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全省比重的12%,降低了6.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如扣除钢铁、煤炭、建材、电力等资源性行业,加工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5.8%,利润仅占工业利润的26%,主营收入只占工业主营收入总量的30%。可见,冀南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薄弱,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贡献并不大。这也是冀南产业竞争力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在融入中原经济区前提下冀南地区产业发展需要把握的原则与思路

一、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按照“中原经济区北翼区域经济中心”的定位对冀南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冀南地区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开发进程,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开发的整体效率,注重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发展中要把握和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依口沿线开发。依托内陆港及其口岸建设、交通枢纽和沿线综合运输体系功能的发挥,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化进程。

2. 坚持跨区联合开发。统筹冀南与晋中、豫北、鲁西北地区的各类资源,强化协作开发,统筹配置并共享优势资源;加强与内陆腹地的优势互补,推进联动开发;注重与京津、河北沿海地区等省市的联系,寻求联手开发,吸引生产要素,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3. 坚持统筹协调开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实行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优化人居环境。

4. 坚持多层次产业开发。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大力吸引民资、外资等各类资金的投入,鼓励各种规模的企业发展,加强产业之间的配套;在加快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内部不同产业的多层次开发,实现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低端环节和高端环节的合理配置。二、产业发展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冀南产业发展在中原经济区互动发展整体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及对腹地的拉动作用,紧密结合京津、晋蒙、鲁豫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从适应构建“中原经济区北翼区域经济中心”的角度,提出冀南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一)二强一优、突出增量、制造优先

冀南产业发展要全力做强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的比重虽然不小,但是竞争力不强,产业质量和素质较弱,一产的发展要以效益和质量为重,要加大节水农业技术的普及,特别是粮食种植过程中节水器具和节水灌溉方式要有显著改变,才能大幅减少水资源的占用,以便节约出有限的水资源用来发展工业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中要突出增量,以增量发展带动存量调优,冀南目前主要的问题仍然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规模与周边地区相比,与“中原经济区北翼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要求相差甚远。未来10年内,冀南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大规模增加增量为主要方针。在增量增长过程中,要始终把制造业的增长摆在优先地位,尤其是绿色煤炭深加工产业群、非资源型加工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应予以大力推进,这是冀南在四省交界区域中能够有话语权、有地位、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二)外引内联、集聚集成、做强做净

1. 外引内联:“外引”是指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部资金,以外引方式启动区域产业发展。在吸引外部资金方面,应特别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从京津和中原经济区腹地转移出来的产业,并注意吸引央企、江浙甚至中北亚地区大企业进入,使冀南地区成为外地企业异地发展的首选载体。注重招商引资的技术先进性和管理有效性,通过外引经济的示范作用,冲击和改善本地观念和软环境,使软环境与引进产业同步进入现代化。“内联”是指加强与河北省企业在产业开发空间布局上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打造合作共赢、分工互补的产业走廊。

2. 集聚集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国内外先进城市实现工业化、快速膨胀经济总量、拉动腹地的必由之路。以集聚集成的战略思路是指以企业集群、成片开发为基础,以拥有产业规模并具备发展潜力的专业化生产区域为重点,以大型生产企业为龙头,优化整合并集中配置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颇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布局要突出空间集聚特征,加强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统一规划、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3. 做强做净:做强是指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龙头骨干企业重组兼并步伐,积极推动公司上市,确立在同业内的竞争优势,努力形成产业局部领域强势。做净是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恢复”四R原则,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延伸拓展接续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项目,形成产业间循环系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个产业功能区和企业群,集中治污,保护生态,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确立产业的生态优势。

第四节 冀南地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主攻方向、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和高增长产业群的培育

冀南地区的产业发展应以破解产业发展问题为突破口,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冀南与周边中原地区的产业联系和互动,避免恶性竞争,鼓励良性竞争,因此,冀南地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应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发展重点,科学合理地确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高增长产业群。一、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一)发展以规模化绿色煤化工、重大交通装备为主体的“航母”型产业“航母”型产业是指具有广泛产业带动力的、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产业链很长却具有易延伸特点的产业,比如,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汽车、火车、飞机、造船等的制造业,都属于“航母”产业,这些产业领域的制造其零部件多达几万种,生产配套企业可以达到几百家,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航母”产业的龙头项目是决定一个区域形成强大竞争力和高水平产业集群的关键。从上海、天津、辽宁、山东等先进地区产业崛起的经验看,布局实施好“航母”产业的龙头项目,往往决定了其发展成为区域产业集群,比如,天津和上海的百万吨炼化一体化乙烯项目、汽车项目、造船项目等,天津的大飞机和无人机项目等。从冀南地区的资源特点看,最适宜本土发展的“航母”产业项目是以绿色煤化工项目,即以煤焦化或煤气化为源头,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园区内所有副产品和“废物”“吃光榨净”变为市场所需要的化工产品。其中下游产品能够达到2万多种。只要围绕着“航母”产业的龙头项目做好产业布局,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企业入区,就会形成一个竞争力强大、效益高的产业集群。因此,冀南地区应首先确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航母”性产业项目,目前的峰峰煤化工园区的煤焦化项目规模太小,还不足以形成一个“航母”性产业的龙头项目,如果在此基础上产能再提高三倍,围绕其配套中下游企业和新型建材、轮胎等产业,将形成一个带动周边的较大的产业增长极。由此可见,冀南地区应重点发展绿色煤化工、重大交通装备为主体的源头性项目。重点发展以IGCC等清洁煤电技术和尖端清洁煤焦化工技术为主的煤—电—气—化—材一体化产业群、煤—焦—气—化一体化产业群和煤—气—液—化一体化产业群,建设全国性能源清洁转化产业示范基地。(二)发展以机械装备、现代冶金、新型建材等为主体的高技术重化工业

钢铁是冀南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布局。在产能不提高的情况下,整合周边的小民营钢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替换技术先进、产品高端的钢铁产品,是唯一的出路。冀南地区不应放弃这一传统的优势产业,而应在此基础上加快升级提档的步伐,将钢铁产业真正打造成为与西方国家钢铁巨头并肩竞争的现代冶金产业。从冀南地区的发展实际看,应主要发展以开采装备、工程装备、电力装备、环保节能装备为主的大中型成套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及研发基地;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能源等领域发电、输变电、节电、储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以自主品牌、技术为主的专用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以精品钢、高端建筑钢为主的循环经济型现代钢铁基地;发展以新型水泥、墙体材料为主的节能环保、人性化、功能化的新型建材基地。(三)发展电子信息业、生物、新材料、环保节能等为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需要抢占的技术高端领域,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引擎。冀南地区不论身处何区,都不能放弃这一高端产业领域。冀南地区应重点发展光电一体化器件、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液晶平板显示等产业基地;加强基因工程、现代中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着手培育一批微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生物农业领域具有全国意义的产业示范基地;发展锗硅合金、单晶及晶片等为主的太阳能光伏材料、新型电子材料及特种功能、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生物环保产业,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化工、农药、轻工等领域绿色(生物法)生产工艺的示范应用,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四)发展以高技术改造、文化创意融入和品牌带动为依托的轻型加工业

冀南地区轻工业应重点发展家用机电品、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三个产业。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将美的集团的家用电器作为突破口,吸引周边配套企业入驻,同时进一步引进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及其技术研发机构,重点发展白色家电、日用小家电、黑电、通讯产品等;通过实施搬迁和异地改造,开发节能、环保、时尚的新产品,打造一批高技术化的纺织服装业品牌,提高纺织服装产业配套能力;重点以品牌打造为抓手,提高发展酒饮料、特色食品、精致小食品、乳品一批现代食品饮料企业集团;依托专业性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浙江小商品制造集群向北方转移,引进发展一批生活用品、塑料制品、服饰品、包装印刷、五金工具等小商品,填补华北地区轻工产品生产空白,打造面向中原、辐射中国北方和中北亚的国际性轻工基地。(五)发展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

冀南地区属于中原经济区,拥有中原经济区的区位特点,但是,如果区位特点没有交通条件作为支撑,就不会形成中原特有的区位优势,也就无法形成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冀南地区的现代服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