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金融: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革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3:31:15

点击下载

作者:纪海,蔡余杰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大金融: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革命

互联网+大金融: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革命试读:

前言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可能被广泛传播为大所熟知。几年前,“互联网金融”还是“天方夜谭”一般的概念,而随着支付宝、余领宝等产品的兴起,互联网金融的浪潮汹涌而来,一个规模达万亿级别的新兴市场已然蓬勃兴起。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领域就已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竞相追逐的热点。互联网金融展现出快捷、离效、极致等优势,因而获得快速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已经过了10万亿元,其中,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规模高达9.22万亿元,超过同期银行支付市场的规模,被广泛应用于以电商为代表的网络平台。而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P2P平台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家,市场规模也达到了1000亿元;不仅如此,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众筹平台的数量也接近200家,市场规模达到了100亿元。

在获得良好发展的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也得到政策层面的监管和支持。

在2015年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等表述被一一提出。可以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

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概念和涵盖的范围,业内一般认为依托于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活动都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而官方给出的互联网金融定义则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从上述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将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能够使金融行业更加快捷、高效、低成本的运作,更能够惠及大众。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P2P网贷:即通过第三方平台的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贷款。依据划分角度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相结合模式、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众筹:即项目发起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公众展示自已的创意,并得资金支持的模式。虽然众筹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不的成绩。以天使汇为例,截至2015年7月,已有397个项目在该平台筹集到了总计40亿元的融资额。

★第三方支付:即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通过与银行签约的方式在银行与用户之间建立支付连接的模式。 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支付宝和财付通。

★直销银行:即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银行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银行不设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用户办理任何相关业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

★网络货币:即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种数字货币,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并以电子信息传送形式实现其功能。

长期以来,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在中国的金融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弊病。而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不仅使得众多新兴金融机构拔地而起,也使得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为应对时代变化,不得不改变自已的业务模式。

正如2008年时任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的马云在“第七届中国企业领年会”上那句著名的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互联网融成为“银行门口的野蛮人”。

如今,正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从金融体系补充者和完善者变成正式的参与者和强有力的竞争者,在未来必将会获得更多发展和融合的机会。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从“大金融”的理念出发,不仅对众筹、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的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且从移动互联网金融、大数与金融的融合、传统银行的转型和变革等时代发展角度讲述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洞察极具价值的商业模式;另外,书中还涵盖了互联网金融与房地产、保险、养老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新模式。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最限度地达到兼收并蓄,以给相关的创业者、从业者和行业监管者提供参考借鉴。第1章互联网+大金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1.1 新常态下重新审视“互联网+大金融”1.1.1 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业需要被改变?“互联网+大金融”就是通过提高金融效率,丰富金融生态,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享受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希望通过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的健康稳定发展。

从凯文·凯利(Kevin Kelly)提出的“连接一切”到李克强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行业之间的对接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愿景让人充满期待,但是如何把“互联网+”做好,取决于对它的理解。

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索: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业需要被改变?为什么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金融?怎么理解“互联网+金融”?

中国金融业过去一直是垄断性最强、准入门槛最高、政府管制最严的行业之一。作为政府管制的一种形式,金融管制使多元化的定价体系与成本收益比不相符,于是,银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数量型扩张模式,建立完善的多层次市场还需较长的一段时间。

然而,这种扩张模式难以继续下去。据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统计,2015年,中国国内债务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62%。这一比值不仅是中国过去20年内的最高水平,而且在全球几十个新兴国家中也是最高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广义货币对GDP比率的高企以及银行利润的丰厚。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的M2/GDP(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1.9,而美国仅为0.9。

金融供给的匮乏与高债务额、高货币发行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个人消费金融服务都不能得到满足,“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在经济增长缓慢的时间段表现得更为突出。那么,投资者会不会因为融资贵而感到不开心?其实也不然。为个人和小型企业提供的投资理财服务体系不健全,6亿中国农民大多数甚至连融资和理财为何物都不知道。

虽然金融市场化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茶地展开,但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亟特解决的问题:债务高、理财难、融资贵、融资难等。这些问题足以说明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企业规模都很庞大,金融压抑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金融行业成为充满痛点的行业。1.1.2 为什么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金融?

首先,我们要了解金融的本质,然后才能知道互联网技术为什么可以改变金融。

金融的功能人尽皆知,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金融功能就是支付。金融机构通过匹配投融资为资金完成时间和空间的传导,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流动性、金额、风险等方面的错配问题。而保险就是为了降低灾难带来的损失。

渠道、数据和技术是支撑金融底层的三大要素(见图1-1)。图1-1 支撑金融底层的三大要素(1)支撑金融底层的第一个要素——渠道

纵观金融发展史,我们发现金融被商业驱动又为商业服务。16世纪后半期,荷兰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成为全球航海技术最发达的国家,那时,全球有一半的航海帆船都通过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港进入欧洲,当时,阿姆斯特丹是全球当之无愧的贸易中心。

有了贸易必然会有结算需求,再进一步就会有融资和贷款的需求,因此,就在阿姆斯特丹港口诞生了第一家现代银行,这方便了贸易买主和卖主的结算。

另一方面,由于阿姆斯特丹汇聚了全球的贸易,变得非常繁华,人们在咖啡馆里聚集,彼此交换信息,分享财富故事,从而刺激了更多贸易公司的成立;怀揣财富梦想的人聚集此地,打探各种信息,购买新成立贸易公司的股份,交易股份和债券,由此而产生了第一家交易债券所。17世纪,荷兰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事实上,金融机构、金融中心的兴起与商业的繁荣息息相关。18世纪,英国发动工业革命,从而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随之取代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贩盐发端的货通天下使得山西票号汇通天下,由此成为中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金融之王。电商的兴起使得微博、支付宝从交易笔数来看,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工具。

事实告诉我们,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渠道的触达能力紧密相关,即金融对商业场景的触达能力,对商业和消费引发的金融供给和需求的触达能力。

社会化大生产使得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当集约化、规模化效率远远超过商业便利时,金融便开始从商业场景中慢慢退出。有些金融交易甚至与商业场景没有任何关系了,不过,还有很多方面保留着原来的习惯,比如银行一般设在繁华的地段,金融中心一般设在贸易中心。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算是距离商业场景最近的机构,它拥有转账、支付、结算、理财、贷款等功能,几乎统治了全国的金融业。但是,大部分银行服务只能通过银行柜台和系统完成,不能直接与商业场景连接。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金融与商业在技术上空前紧密的结合成为可能,为用户带去方便的同时,把成本也降至最低。用户再也不用去柜台办理业务,只要拥有智能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转账、查看股市行情、买卖证券等活动,就像随身带着银行和交易所一样,交易与场景的无缝对接,给用户带去切实的便利。

互联网技术将原本分离的金融与商业、社交、消费等场景联系在一起。余额宝正是凭借消费支付和利息收入的无缝对接这一优势,在短短半年之内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而它并没有使货币基金金融属性做出改变。现在正在流行的发红包,这种看似与金融不沾边的社交场景也有可能成为拓展支付工具的引爆点。这些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都有可能让传统的金融机构大吃一惊。

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中性的,只要金融的逻辑和本质保持不变,它就不会对金融做出深刻改变。这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其实不然。就拿战争打比方,战争的目的就是打败对手,这个逻辑亘古不变,但是,自从人们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兵器的触达技术发生了改变,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打仗的方式也就彻底改变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让战争的对手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在对面,这时,再空谈逻辑和本质就变得无力了。

互联网技术通过改变金融的渠道触达能力将金融改变,这是第一个原因。金融是服务于商业和消费的,当金融的渠道触达能力发生改变,做金融的方式也随之改变,金融场景化变成了大趋势。(2)支撑金融底层的第二个要素——数据

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除去渠道触达能力,还包括定价、控制和风险甄别的能力,而信息或者说数据是这种能力的基础。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数据对金融的重要性,我们从消费者信贷的发展史来看。过去数百年中,人们主要的贷款方式就是典当和担保式信贷,投资者可以对借贷者一无所知,只要有足够的抵押或担保金额,信贷就可以进行。时至今日,这种方式还在银行贷款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而现在几乎人人都有的信用卡是无抵押、无担保的小货,这在100年前是没有过的,它实际上颠覆了信贷模式。

那么,是什么环境促使金融创新呢?

首先,中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从而对消费信贷有了更大的需求。20世纪上半叶,通用电气公司(GE)和福特都通过分期付款来促进消费,随之而产生为授信机构提供信用信息的信用局。个人信用评分体系的发展也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信用化标准和授信标准的需求。在此背景下,1956年,全世界最为普遍使用的FICO(个人征信评分模型)建立了,1958年,第一张银行信用卡发行。20世纪60年代后期,信用卡开始广泛普及,VISA(维萨卡)和Mastercard(万事达卡)等广泛发行。那时,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数据搜集和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

消费者的信贷基础是基于数据的个人征信。金融机构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判断实现风险甄别。而传统的金融机构依靠人工获取数据,获取速度慢,数据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另外,不同的金融机构,数据与数据之间几乎是彼此独立的,整合度低导致数据使用效率低,这样一来,金融产品和体系的可依赖度和透明度就低。

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系统获取数据,并实现实时更新。数据数字化让机构间实现数据整合和分享变得易如反掌。数据的实时连接,提高了使用效率,增强了金融产品和体系的可依赖度和透明度。

互联网技术把我们引入一个数据时代,“信息”一词被“数据”“大数据”取而代之。显然,当金融机构风险甄别的方式发生改变时,金融本身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蚂蚁小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蚂蚁小货为淘宝商户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累计超过3000亿元。淘宝卖家常常几秒钟内就可以申请到信贷支持并获得资金。(3)支撑金融底层的第三个要素——技术

在传统银行人们完成一笔支付需要2元成本,电子银行需要2毛多,而支付宝的支付成本只需要2分钱,未来还有可能低于1分钱。金融机构自建的封闭信息系统具有成本高、稳定性差、不易扩展等缺点。我们可以预知,在未来,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会使用技术成本低、稳定性强、可以弹性扩展的云计算平台。

我们已经清晰地阐述了“互联网+大金融”的核心逻辑,这个逻辑适用于大部分行业。虽然不同行业性质不一样,但大部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都是这三要素。互联网技术恰好是这三要素的革命动力,因此“互联网+”行动可以大幅度提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行业痛点越多,提高的潜力就越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发展其实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几百年进程的一个浓缩,不管是社会大生产方式,还是企业制度、市场交换机制,中国都在模仿工业国家,很少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互联网技术革命是中国第一次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几乎同时起步的一项技术革命。

这场革命为很多行业提供了捷径,那么,“互联网+”又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使传统行业完成从生产到经营的一场革命的呢?1.1.3 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大金融”?“互联网+金融”从字面上看就是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但是在组织形式上,表现为三种方式(见图1-2):第一种,互联网公司兼做金融;第二种,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第三种,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图1-2“互联网+金融”的三种方式

实际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的体全在金融总资产体量中都只占很小一部分。从逻辑上分析,尽管互联网技术带来了金融渠道、数据和技术上的革命,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公司在开发金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事实上,金融机构的风险甄别能力和风控能力以及多年来取得的客户信任度和信誉度,都是互联网技术短期内无法带来的。

那么,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可以实现吗?

这里有三点可以说明金融机构互联网化为什么效率低下:

第一金融机构的丰厚利润与金融行业的痛点并存。多年来,金融机构在垄断的保护下,很容易赚到钱,没有足够的动力将改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这一行动进行到底。所以,仅仅依靠金融机构自身互联网化,效率肯定低下。

第二互联网企业和商业场景、消费者紧密相连,金融服务不仅在渠道和数据上有优势,而且在商业生态圈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灵动的组织架构、快捷的反应能力,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优势。

另外,传统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做金融有两大差异(见图1-3)。图1-3 传统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做金融的两大差异

①客户群体差异化

如果我们把金融消费者比作一个包含三个阶层的金字塔(见图1-4),上层是高端客户,包括大型企业和富裕个人;中间一层是中层客户,包含中小企业和中产个人;底层是底层客户,包含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越靠近底层,客户的数量就越多,单位资金量会越少,如果按照传统的服务方式,性价比也就越低。图1-4 金融消费者的三个阶层

据工信部和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将近80%的就业机会是由99%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有一半的GDP也是这些中小企业贡献的,但是他们得到的信贷只占四分之一的比例。所以,高端客户享受到了传统金融提供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中层客户享受到了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而底层客户则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在渠道触达、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处理技术上具有成本优势,所以被传统金融企业忽视的“长尾企业”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典型客户,互联网金融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帮助小微企业构筑完善的金融运营模式。

余额宝把理财门槛从千元降低至1元,并且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标准化的、碎片化服务,每天通过手机提醒消费者获得多少收益。普惠金融固然也可以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但要想把它做好,不仅有技术要求,还要投入一定成本。因此,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在客户群体上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

②互联网和金融的优势差异化

互联网和金融各有优势,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方面有优势,而金融恰恰相反。从各自的优势出发,互联网公司可以延伸金融产品的前端渠道,成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平台,还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处理金融机构后端的数据;而金融机构负责定价、风控、甄别风险、开发金融产品。这就形成了“互联网+”的合作方式。“蚂蚁金服”就是以小微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为主要用户,以数据、技术和服务为核心建立生态金融,为用户创造价值。

在过去的几年里,P2P、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和信贷等金融产品丰富了金融体系,这些金融产品在金融界起着巨大作用,推动了传统互联网的思维转型。但是传统企业仍然掌握着大型企业和高端客户的服务,尤其是繁杂的金融服务。

中国的金融业即将迎来金融市场化的洗礼,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产品、数据、技术、渠道等多方面的竞争,而互联网的加入,使得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异化竞争随着金融管制和隐性担保的退出变得越来越激烈。支撑金融底层的三要素——渠道、数据和技术也显得更加重要。互联网金融推动了普惠金融,丰富了现有的金融体系,使金融机构实现了互联网化。

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起来做金融,不仅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率,而且丰富了金融生态,提高了消费者的金融福利。这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魅力所在,我们期待它有一个美好前景。1.2“互联网+大金融”的五大发展趋势

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社交平台以及搜索引擎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和资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改变了以往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性,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的交易成本和准入门槛。

另一方面,国内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涉足金融服务,尤以新浪、腾讯、百度、阿里和人人五大平台为代表。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涌入对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模式形成冲击,也逼着各大银行纷纷进行自我革新,以实现“互联网+大金融”的转型(见图1-5)。图1-5 互联网+大金融的五大趋势1.2.1 互联网金融的跨界与融合

各大互联网企业在自己构建的网络平台上,提供搜索、社交、商务等服务,以此积累了海量的客户数据。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和服务的成本。因此,互联网企业不但纷纷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还利用自己积累的客户数据优势,建立虚拟“企业银行”,将服务延伸到了转账、理财、融资、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

据统计,当前已有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在内的200多家企业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凭借自己的流量和数据优势,纷纷跨界涉足P2P、小额贷款、众筹融资等领域,对金融行业的固有格局和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如果银行自己不改变,那我们就副迫它改变。”马云的这句戏言似乎正变为现实。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各大银行开始采取多种创新措施,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市场要求。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门户网站+网上银行”模式。即各家银行开设自己的金融网站,积极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新平台进行用户沟通和产品营销,紧抓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业务产品,完善客户服务,凭借自身金融服务的专业优势打造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业务品牌,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互联网企业的跨界金融服务,极大地分散了银行的资金流,加速了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据统计,余额宝在2014年春节期间,仅用了30天左右,规模就从2500亿元增加到了4000亿元;客户数量在20多天里增长了约1200万,总客户超过6100万人。

而央行的统计数据则更明显地反映了跨界金融经营对银行的冲击。在2014年1月,国内存款减少了9400多亿元,与往年同期相比少增了两万多亿。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断涌现的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分走了大量原本可以存入银行的资金。因为相比于平均只有3.5%年化收益的活期存款,不论是货币基金(5%)、理财产品(5%~6%),还是P2P(8%~9%)或者信托产品(10% ~ 13%),显然对客户都更有吸引力。

这些不断涌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让资金拥有者不必再局限于银行存款,而是有了诸如P2P、在线理财、保险、信托等多元化投资选择,也进一步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和金融市场的开放性。

面对不断流失的存款,各大银行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了“现金管理”之类的金融服务产品,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工行的“天天益”、平安银行的“平安盈”、广发银行的“智能金”等等。1.2.2 金融、电商、大数据“三流合一”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加快了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等在内的多流融合,既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也以其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和多元化的服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比如,阿里小额贷款业务是以借款人的信用度为还款保证的。这种模式之所以可行,主要是因为阿里小贷掌握了众多企业在电商平台上的交易状况、投诉纠纷、信用记录等信息,并与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等平台的数据实现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阿里小贷在简化贷款程序的同时又做到了对信用风险控制的最有效。

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竞争力的电商金融,也引起了银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利差缩小的情况下,发展利差大、需求多的小微型金融业务,日益成为各大银行的新选择。但是,发展小微金融的前提是解决好成本和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这就需要利用以信息流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

因此,为了与其他电商平台争夺流量,获取更多的客户数据,各家银行都着手搭建了自己的电商金融平台。

工行推出了“融e购”电商平台,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国内电子商务的龙头;建行推动金融服务的电商化转型,推出了以“网上商城+线上信贷”为模式的“善融商务”金融服务产品;交行则致力于电子商务价值链的构建,通过推出“生活馆”“商品馆”“金融馆”“企业馆”等多种金融服务产品,推动电商金融在贸易、融资等领域的拓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普及,使大数据应用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谁能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数据,谁就能占有市场。各大银行一般都有大量高价值的客户数据,这使它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着先天的竞争优势。

总体看来,各家银行建构的电商平台具有投入大、规格高、起步早等特点,主要提供三个方面的金融服务:一是诸如网上充值、网上借记卡、基金理财等服务的金融产品销售;二是提供电商金融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的企业交易平台;三是为企业提供在线融资和自助贷款服务,以避免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资金断裂。1.2.3 移动金融产品的技术突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8.8%,网民总数为6.68亿人,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5.94亿。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上网终端的移动互联网,不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桌面互联网的发展。因此,随着“移动化”趋势对生活、商务、社交等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重构,以移动金融服务创新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布局,将极大地冲击甚至取代传统互联网金融的“桌面化”布局模式。

当然,移动金融的全面布局是以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完普为前提的(见图1-6)。图1-6 移动金融涉及的三项主要技术(1)移动终端技术突破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市场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呈现出爆发式扩展;另一方面,新的智能终端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如iPad、iPhone等智能终端产品以及Android系统的推广应用,在大幅缩减移动渠道产品价值传递成本的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消费欲求,为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银行卡组织、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等,提供了广阔的金融市场拓展空间。(2)传输管道技术突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Wi-Fi、Mi-fi(移动智能热点)、3G、4G等技术的发展成熟,互联网的“移动化”趋势日益明显。利用以手机为代表的可随身携带式移动网络智能终端支付,相较于传统的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支付方式,更加快捷和人性化。

因此,金融支付服务的移动化趋势将不可逆转。特别是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金融支付的风险控制能力。可以预见,随着传输管道和风险管控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支付将不再局限于日常的小额支付,还将应用到企业的大额支付,甚至完全取代现金、支票等方式,实现金融支付的网络化和电子化。(3)云计算技术突破

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大数据信息可以转移到云计算服务器上。这一技术的突破大大降低了手机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使移动终端有了不弱于传统PC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而有效解决了移动智能终端(手机、iPad等)在存储和计算能力方面的不足,保障了移动支付效率。

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全面“移动化”,移动金融也将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发展领域,为互联网金融带来全新的发展愿景。移动金融使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突破了传统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极大提升了客户的消费体验。

移动金融真正实现了“一机在手,业务都有”的目标,即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渐都能够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进行办理。不论是传统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服务,还是新兴的短信银行等服务,客户都可以在一个小小的智能终端上体验到。这种金融服务的融合也将推动着相关主体(银行、跨界电商平台等)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客户体验。

一方面,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携性增加了客户进行金融服务体验的频次、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当前移动智能终端的技术设置,放大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惯性,让用户习惯性地选择最初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因此,移动金融的全面布局会带来大盆的高黏度客户,让银行等金融服务者拥有一批稳定的强关系客户。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终端将成为互联网络的最主要入口。而“入口”就是市场,谁能抢先占据大量入口,谁就能拥有客户和效益。因此,移动智能终端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主要角力场,也将重构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格局。比如,中国移动与银联抢先进行了近场支付的布局。他们以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r,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的开放性和公信力为基础,大手笔投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并以SIM卡为银行账户载体,全面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等方面的合作。1.2.4 金融服务社交化、微信化“互联网+”时代,不断出现的新型社交媒介和平台(QQ、微信、微博、论坛等等),使企业能够深入地、全面地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客户最新的消费态度和需求,以准确定位市场目标,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因此,社交金融也必将成为金融服务机构争夺的主要领域。

具体来说,社交金融是基于客户需求,以与客户的双向信息沟通为目标,通过社交圈子、交互应用等在线互动方式,构建出的以社会化网络运作模式为参照的开放式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最终目的是通过与客户的充分有效交流,不断改善创新服务产品的质量,满足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金融市场需求。

根据腾讯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的活跃用户数为5.49亿,是国内备受欢迎的移动社交平台。当前,微信平台正以海量流量为基础向智能移动平台(App Store)转移。这必然会颠覆和重构众多领域的生态格局,给各个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具体到互联网金融,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微信金融的发展态势(见图1-7)。图1-7 微信金融的发展态势(1)抢占支付市场

微信和线上商家进行合作,成为消费者手机支付的入口。由于微信是当前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因此当其开发支付入口后,必然会大量分流其他入口的客户,对现有支付市场形成冲击。同时,微信本身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以优化消费者的服务体验。比如,微信5.0版本内置了微支付功能,在微信支付公众账号里就可以完成全部的支付步骤。(2)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迁到微信平台营梢

微信平台拥有大量潜在客户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关键是如何把海量的客户流转变为具有高黏性、强关系的用户群体。微信平台通过技术上的设置,将客户第一次支付时绑定的银行卡和个人信息收录到个人中心里。这种技术设置,在为用户以后的支付行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转到了微信平台上。(3)微信平台购物消费将取代部分电商平台

在占领了支付入口之后,微信就可以继续触及价值链的上游,为用户提供购物入口。以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依托,微信集中了各个行业的公众服务号,可以满足大量用户不同的消费需求。同时,各大银行也将目光聚集到了微信平台上,例如农行推出的K码支付,就极大优化了微信的支付方式,使其更易于操作。

这些转向和改进,必将使微信平台抢占到更多的电商平台市场份额,成为支付宝等传统支付平台的有力竞争者。(4)改善银行客户体验

一方面,微信等社交平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增值业务,如团购、彩票、缴费、充值等,大大增加了社交金融的商业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在互动中敏锐地把握到客户的兴趣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创新。再者,借助微信客服等自动化的服务手段,可以及时回复客户的疑问,极大改善用户体验,建立起与用户的强关系。

微信银行实质上是将银行客户端移植到微信平台上,通过“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基于社交服务)”模式,将商铺优惠、移动社交等技术和功能集中于APP中,达到客户营销和空中服务的双重目的,实现银行服务与本地生活方式的紧密结合。

2010年4月,招商银行推出了“i理财”网络互动银行,颠覆性地变革了传统的交易型网上银行,也给客户带来了全新的服务体验。其中,强大的网络社区支持是“i理财”最具特色的地方。“i理财”社区使用互联网Web 2.0技术,通过博客、圈子、在线互动等方式建立起关系型社区,主要栏目包括“我的i理财”“理财经理”“产品超市”“网上营业厅”“网点地图”“百味牛博”“理财圈”“i炫活动”等内容。在理财决策方面,社区为客户推荐高口碑产品,并提供相关产品在用户评价、销量排行、人气排行等方面的信息。

总之,与以往单纯产品展示的理财方式不同,“i理财”社区增加了产品的比较、筛选、个性化搜索、排序、评价等功能,为客户提供了网上学习和交流的空间。

除了“i理财”,招行还推出了包含借记卡、信用卡等业务的“微信银行”,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交金融布局。另外,农业银行也通过多种社交平台涉足社交金融领域。比如,开通官方微博,建立互动e站,开辟客户与专家的互动专区以及推进官方微信平台建设,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有用户流量才会有“注意”,有“注意”才有市场和效益。因此,各大银行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进行金融布局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抢占其海量的用户流量。

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企业获取客户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社交化、移动化、本土化趋向,使社交平台引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因此,进行杜交金融布局,能够为银行带来大量的客户群,并建立起与客户的强关系,有利于最终在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1.2.5 直销银行强势崛起

在20世纪90年代末,直销银行就已经在北美、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它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银行不设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

借助“互联网+”的顺风车,我国的直销银行异军突起,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充分满足了客户“新潮、快节奏、追求精致生活”的消费需求,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

直销银行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等新媒介平台,突破了实体营业网点的时空限制,让客户在网上就可以体验到开户、转账、理财等服务,实现了业务中心与终端客户的直接沟通。具体来看,直销银行主要有四大优势(见图1-8)。图1-8 直销银行的四大优势

直销银行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体,即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互联网客户。这一群体有网上消费的习惯,且对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效率、流程比较敏感,追求高效、简单、实惠、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虽然当前很多银行也推出了诸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但这些业务的运行并没有完全脱离实体网点而独立存在。

因此,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满足客户“新潮、快节奏、精致生活”需求为目标的直销银行,必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和增长点。

2013年9月18日,北京银行宣布,与荷兰ING集团在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正式推出直销银行服务模式,这意味着国内第一家直销银行破土而出。

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多种形式的电子自助设备,采取线上和线下渠道融合的服务模式:即线上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视频对话等多种电子化服务构成;线下则发放VTM(智能银行机)、ATM、CRS(自动存取款机)、自助缴费终端等各种自助设备。

通过这种服务方式的变革,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在服务理念、服务时间、服务空间、服务价格、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方式、服务价值等9个方面取得优势。当前,北京银行已在北京、西安、济南等地建立了多家直销门店,拟上线一批简单、便捷、优惠的专属金融产品,以便为客户带来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时尚的全新金融服务体验。

同样是在2013年9月,民生银行宣布和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阿里巴巴提供的电商平台上开展业务,通过互联网推销金融产品,并且直接和支付宝账户挂接。这一直销银行主要依托淘宝网站,利用阿里巴巴及其关联公司的客户渠道和资源,着重为小微企业和草根消费者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

还是同年的9月,浦发银行与腾讯公司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展多元化全面战略合作,合作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努力提升用户服务体验,以抢占互联网金融市场,实现双方共赢。另外,平安银行和百度公司也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

总之,直销银行运作模式带来的巨大竞争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再加上国家政策层面金融业务向民营资本的进一步开放,直销银行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模式必将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青睐,成为各大银行进行互联网金融布局的一个主要模式。1.3 BAT三巨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别看只调换了一下文字的顺序,但内在的含义——“互联网”属性却有了显著的区别。前者注重人才,后者注重钱财;前者核心为用户,后者核心为组织;前者依靠金融技术与数据,后者依靠资金与牌照;前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包装,后者只讲利率、收益率、年限方案;前者信息对称、交易公平,后者信息不对等、交易环节不透明。

而将这些属性集于一身的企业就是我们要讲的主角——BAT三巨头。它们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想要在金融领域大展拳脚,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格局也将随之而变(见图1-9)。图1-9 BAT三巨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对比1.3.1 百度:积极布局PC+移动端入口优势

2013年10月底百度金融中心推出的首款金融理财产品“百发”正式亮相,随后而来的一系列金融产品表明了百度布局金融的野心。以下是百度推出的几款主要金融产品(见图1-10)。图1-10 百度的主要金融产品

百度2008年便己经推出与多家银行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同时也是百度金融牌照的主体。

百度钱包:百度于2014年4月15日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品牌“百度钱包”,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另一个搜索巨头谷歌推出的“Google Wallet”。

百度金融中心:支持用户的信用卡申请业务,着力打造消费者与传统金融的入口平台。

百度理财:首发项目为“百发”,以高收益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打响了百度进军互联网金融的首战。 目前支持百度理财B、百发、百赚、百赚180天、百赚365天、中证500、沪深300等众多理财产品。

除这几项个人金融理财产品之外,百度还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百度小贷”、针对金融客户的“金融知心”。前者类似于阿里推出的面向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阿里小贷;后者下分理财、贷款、保险三种业务,实现了用户流量与金融机构的无缝对接。

2013年7月10日百度获得支付牌照,相比于阿里在电商领域的霸主地位,百度的互联网金融将如何突围?其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底牌又将是什么?

百度依靠搜索引擎在PC端与移动客户端的流量入口优势以及庞大的用户规模支撑,使百度金融业务得以轻松展开,也相对容易地获得了组织机构的流入。百度为用户推出的云存储服务“百度云”使得百度钱包API获得巨大优势。百度推广平台上80多万的中小企业用户则是百度金融小贷业务的重点对象。

不同于阿里借助收购天弘基金实现流量闭环的方式,百度更开放地为金融机构提供售卖基金产品的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欲将信息流转换为商流的百度电商没有获得明显成效,这次想要由信息流转换为金融流的互联网金融是否能够成功?从大的层面上讲,相对容易实现。

电商需要营销、仓储、物流、售后等环节,还要承担卖家分散化的成本消耗,考虑用户形成的消费习惯等,这些问题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被很大程度地削弱。阿里的余额宝虽然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大量资金但是并未形成足够的品牌优势,百度还有很大的机会迎头赶上。鉴于此,百度金融的成功机会很大,而且百度还有两个领先的优势(见图1-11)。图1-11 百度做金融的两个主要优势

①移动端的优势

腾讯在移动端的领先地位由来已久,阿里在这方面则显得弱一些。百度在移动端可以借助搜索引擎以及开发新应用工具的优势,而且百度还有其他两家所没有的重要底牌——百度地图。

截至2014年10月,百度地图的用户量达到3.7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5年1月份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讨报告》显示:百度地图在手机地图用户市场份额中以63.7%的比例牢牢占据榜首。这方面的优势可以让百度获得宝贵的大数据战略资源。

地图与支付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本地生活服务的两个核心点,微信使腾讯在支付上领先了一小步,但是百度在地图上却是领先了一大步。腾讯地图就目前看来很难有起色,百度通过入股糯米网加紧O2O布局,当下移动支付成为百度的主攻方向。

在本地化生活服务方面,手机支付宝是阿里的核心优势,其他一些零散的投资阿里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百度在本地生活服务上还有很多机会,百度钱包与百度金融将会成为百度进军本地生活服务的两大重要武器。

②数据与技术优势

在阿里的金融战略中,“大数据”分析是重要的一环,大数据应用是完成信用评估及余额宝资金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百度(全网搜索引擎)与腾讯(QQ、微信)在数据方面也拥有巨大的优势。借助于用户的搜索信息发掘出有用价值,搜索引擎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阿里拥有的数据是最直接的交易信息,百度和腾讯也通过各自的渠道能够获得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可以使用的数据,最终鹿死谁手还要看谁能把这些数据用好。1.3 2阿里巴巴:从服务企业到个人,数据是核心资产

发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豪言的马云,短短两年时间打造出了阿里互联网金融宽广浑厚的布局(见图1-12)。马云的“金融+平台+数据”战略,用实际行动展示着阿里金融的发展思路。图1-12 阿里的主要金融产品

支付宝:2004年建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支付及理财服务。2014年第二季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

余额宝:支付宝打造的年化收益率在4%~5%之间的余额增值服务。开创了以互联网技术封装货币基金的先河。截至2014年12月31日,余额宝规模达到了5789.36亿元。

基金业务:控股天弘基金。

小额贷款:重庆阿里小贷、浙江阿里小货。当前有30多万家小微企业从中受益,累积贷款超过1000亿元。

担保公司:重庆商城融资担保,其服务对象主要为重庆中小企业。

保险业务:三马(马化腾、马云、马明哲)联合创建的中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

淘宝理财:与富国基金、广发基金、建信基金等将近50个合作伙伴合作的理财产品交易平台。

阿里崛起于中小企业的B2B服务,这些企业对信贷也有着很大的需求,如果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这部分需求将会为阿里带来巨大的收益,因为阿里拥有足够的资本。相关统计显示:2013年3月底,阿里的流动资金就有50多亿美元,腾讯有40多亿美元;百度在收购完91无线后流动资金降至30亿美元。小额信贷将会增加现金流的经济附加值。

阿里的金融业务战线很长,千亿级别的规模涉及了证券、基金、保险、信托、银行等金融业融资渠道。而百度首发的小贷业务总规模也就几亿元。

但是阿里的金融重心逐渐由企业向个人转移。余额宝未推出之前,其信用支付就于2013年3月下旬开始内测,在这期间主要解决的是优化业务流程、改善信用评估、加强风险控制及相关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最终阿里的信用支付没有获得成功,但余额宝却出人意料地打开了局面,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理财方式。其实阿里的初衷并非是收购天弘基金,也没想到余额宝会有如此大的能量。阿里的初衷在于借余额宝增加支付宝的账户价值,进一步吸引用户流量,提高支付宝在移动终端的使用率。

阿里给余额宝的定位是产品的运营需要,而当今业界主流开发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支付宝在安全、便捷、体验等方面有着其他同类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它给了金融领域的企业一个启示——那些理财领域的小白群体对于理财有着巨大的热情。

阿里下一步将会围绕满足用户的需求来开发产品,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阿里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见图1-13)。图1-13 阿里做金融的三大主要优势

①电商+支付寡头

具体包括由阿里角色带来的用户流量、资金流、金融背景、企业用户资源、口碑等。

②信用数据

收集企业的交易信息并对小微贷款的信用进行评估;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动态监控,规避风险:利用用户信用记录进行金融支付等。阿里一贯沿用的信用体系在金融中也必将大放异彩。

以往收集信用评估资料要耗费巨大成本,当然伪造信用评估资料的代价也很高昂;互联网的信用评估成本相对低一些,相对应的伪造成本也低,这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淘宝商家利用漏洞所进行的刷钻行为。

③消费数据

通过收集消费者的交易数据,运用云算法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预测,从而为余额宝的资金配置进行指导。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推出淘宝基金指数,从而实现用户与金融产品的无缝对接。

当然阿里还可以借助之前投资的新浪微博进行推广运营,比如微博上微博达人的信息传播能力、用户的动态变化收集、社会化数据发掘等。

在PC端阿里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本地化生活服务的移动端则充满了变数,能否像在PC端那样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还要看下面这个移动端“大佬”是否会失误。1.3.3 腾讯:“广撒网多捞鱼”战略

腾讯的“广撒网多捞鱼”战略使得我们在许多行业都能见到腾讯的身影,在互联网金融浪潮袭来时,腾讯更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更何况腾讯还有排名第二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财付通。以下为腾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见图1-14)。图1-14 腾讯的主要金融产品

财付通:开发目的是为了服务腾讯拍拍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腾讯支付的基础。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统计中,处于绝对优势的是支付宝,占市场份额的50%,第二名为占据市场份额20%的财付通。

微信支付:移动财富通APP应用,基于财付通的微信支付。

保险业务:作为“三马”之一,自然少不了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另外财付通与中民保险网共同建立的“保险超市”,依托腾讯移动端的入口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

基金业务:富国中证50、泰达中证50、华泰柏瑞量化基金等一系列指数产品。

股票领域:收购益盟操盘手后不久,又推出了腾讯操盘手,开发炒股软件等。

其他业务:腾讯与华夏、广发、易方达等基金公司展开深入合作,推出了多款理财产品。

如今的腾讯更显稳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虽然做了一番布局,但目前观望的态度居多。互联网金融领域尚属一片蓝海,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企业都跃跃欲试,寻找机遇。 目前互联网金融业务中P2P当属对企业挑战最大的业务,涉及面复杂、风险难以控制,不过P2P业务具有的社交属性使腾讯在社交上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这是腾讯进军P2P领域过程中阿里与百度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

在中小企业的小贷业务上腾讯没有多大优势可言,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企业资源及相应渠道,在小贷业务的市场运营上腾讯也尚属“小白”级别。但是在个人支付产品、金融理财产品、企业客户服务上,腾讯有几张竞争对手颇为忌惮的底牌(见图1-15)。图1-15 腾讯做金融的三大优势

①用户基础及渠道

这给腾讯带来社会化支付、金融理财产品的开发、产品的推广营销以及客户的维护等方面的优势,为腾讯在未来发展成一个对接消费者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交易平台奠定了基础。

②社交数据

将QQ、微信等产品中的海量数据加以利用,可以发掘出潜在价值从而完成预测,腾讯的基金指数便是代表之作。

③微信

如果说微信为腾讯打下了移动支付的江山,那么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微信也将会大放异彩。

腾讯成功的经验在于让一些人先去试水,一旦有可操作性腾讯便迅速出击。“临大事而惧,陈立而后就列”,腾讯以谨慎的态度、充足的准备和严谨的思考实现了在完美复制基础上赶超前者的壮举。哪怕是腾讯对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观望态度中,腾讯的步伐也没有停下来,“三马联合”“指数基金”“参股民营银行”等行动有条不紊、准备十足。

如今再看马云所说的“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个“我们”实际上是包含了腾讯、百度还有其他相关领域的企业。互联网金融如果发展起来势必会影响到传统金融企业的利益,显然这些传统金融行业也不会坐以待毙。

目前传统金融企业也都在寻找合伙伴,当然这个选择是多样化的。这样也可以形成良性竞争,防止出现垄断行为,消费者从中可以获益。随后而来的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会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1.4 互联网金融的跨界场景变革

金融以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交易为特点,因此,只要涉及到商品价值、交易方式等都属于金融交易的范围。既然金融以等价交换为核心,那么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什么?是互联网还是金融?

有人基于风险控制是金融的核心,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就是金融。但是,如果风险控制的水平一致,那么金融一定还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吗?此外,互联网除了与金融相融合,还带来了什么?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互联网思维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点。(1)以个性化、客户力量、小利润大市场为根本的长尾效应

互联网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零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完成传统金融所无法实现的融资。(2)时空的配置

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将单一产业转为立体多元化产业。简单来说,挣一元钱,会有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传统方式。进价1元,售价2元,赚取差价。

第二种方式:企业模式。在同一时间段内,以进价1元销售产品,但因为价格低,可以迅速卖出10份,这样可以使以后每个产品的进价降低0.1元,获利1元。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延伸产业链,赚取增值价值。这种模式以沃尔玛、苏宁、国美、京东等为代表。

第三种方式:商业模式。同样是在同一时间内,售价与进价相同,卖出10份,但不同的是,不是获得1元的利润,而是获得10个用户,并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赚取1元的利润。这种模式以乐视、小米为代表。

第四种方式:补贴模式。产品的成本是1元,然后再补贴给用户1元,从而吸引大量用户。这种模式表面上看是亏损的,但实质上前9个人虽然补贴了1元,但第10个人就可以赚20元甚至更多,或者类似于企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在延伸产业链上盈利。这种模式以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为代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金融资产的盈利渠道变得多元化。原本18%的年化收益率在分成3%、6%、6%、3%四个维度后,就能够拓宽获取利润的渠道。因此,存款10%、货款6%也成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资本风险。(3)互联网技术变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问鼎金融行业,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指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技术支持。此外,互联网技术简化了金融的程序,使企业投资、个人借贷变得更方便快捷,并且可以自由选择额度,发挥资源的最大潜能。

凯文·凯利的《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一书提及如今盛行的概念: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等。主要思想就是当数量众多的个体聚集到一起时,量变将转化为质变,产生巨大的效益。

例如,一条鱼在海中丝毫不起眼,但一个鱼群就可以引起关注,当这个鱼群不断变大,并始终保持一定的队形和方向,就会形成巨大的能量。在鱼群迅速扩大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目前,一部分企业正在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优势积极追求变革,以期发展成一个“庞大的鱼群”。如果大部分企业的风控都在标准水平以上,那么剩下的一小部分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将坏账率保持在2%~5%之间,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但是在这一范围内,企业的收益也会有差异。坏账率影响一个企业的收入甚至生存,金融领域坏账率的重要性堪比电商领域的利润,亚马逊、Facebook就十分重视当期利润。

坏账率之所以影响公司的发展,是因为坏账率越高意味着公司损失的资金就越多。一个公司,尤其是金融属性的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的流动性,而坏账会致使公司的流动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无法实现刚性兑付,二是在非刚性兑付方面,投资人看到所投资的企业坏账率过高,为确保资本安全会先行撤资。

如果坏账率低,投资者就会继续投资,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比如,一个人做信贷,6%的坏账率是其赢利点,但是当无法实现刚性兑付时,坏账率会达到20%,甚至40%。在无法使坏账率降到6%的情况下,信贷人会小范围进行金融欺诈,让客户认为坏账率依旧是6%,保持刚性兑付,等待量变过渡到质变,实现超额盈利。

但是有效控制金融欺诈还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前提(见图1-16)。图1-16 有效控制金融欺诈的四个前提

第一是保持资金的流动性。隐瞒过高的坏账率,需要客户保持对信贷机构的信任,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资金安全有保障,但是小的信贷机构还需要谨慎决策。

第二是风控足够强大。通常,我们会走进一个误区,认为坏账率高就意味着风控水平差。其实坏账率和风控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与公司的信贷政策、产品设计关系密切。

第三是内部计算能力强大,能够精准预测风险。

第四是产品设计能力强。

互联网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平台,实现了企业间的去中介化。金融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银行理念,是否也会颠覆自身?

目前,人们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相信未来“互联网金融”会失去市场,科技将成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金融还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科技成为金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现普惠金融和繁荣发展。另一种观念则是担忧随着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便利,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和信息共享,在未来,金融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互联网+金融”模式何时会遇到“黑天鹅”?这些“黑天鹅”又将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什么影响?通常来说,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比较单一,无法向场景化转型,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实现产业的立体多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