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5:34: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久龙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试读:

前言

国或在《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美提出了如下原则: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必须经人民的同意而组成。这些原则成为以后美国的意识形态,为美国此后两百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说《独立宣言》以法律的形式为美国人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美国人的精神内核则是伴随着其历史发展形成的。

美国人是务实的。当一批批的英国移民追随“五月花号”的脚步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大陆,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原始的北美大陆上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他们要解决的是如何标明新城镇的边界、如何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源、如何对付印第安人的威胁之类的问题。移民生活使美国人更加讲究实际,使美国人养成了务实的民族精神。

美国人是独立自由的。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国家。华盛顿曾经这样说过:“自由的精神在我们身上这样澎湃地激荡,是不会屈从于奴役的……我们决意同一个如此不公正的和不近人情的国家摆脱一切联系。”经过战火的洗礼,独立自由的精神被深深地镌刻在美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美国人是开拓进取的。西进运动使得大批美国人为了在西部获得土地,纷纷变卖财产,高喊着“不发财即破产”的口号争相涌向西部,去开拓新的天地。这段历史不但使美国西部得以迅速开发,同时也将开拓进取的精神注入美国人的血液。

独立、自由、平等、务实、开拓这些字眼构成了美国精神的内核,也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本书介绍了这一波澜壮阔的过程,让读者对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一章 一个伟大国家的诞生

一次伟大的航程

大约16世纪80年代,英国人开始有计划地来到北美洲定居。他们之中有的是为了躲避国内的政治迫害,有的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对于这些新移民来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是他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开始。17世纪初,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移民船的到来,预示着英国人对北美洲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五月花号”远航北美

在英国的宗教改革中,清教徒受到了英国国教的残酷迫害,在这些教徒中有一支被称为“分离派”,他们受到的迫害尤为严重。1608年,这些教徒为了逃避国内的宗教和政治迫害,在一个名叫约翰·布拉德福德的人的带领下逃离英国,先是来到与英国隔海相望的荷兰。他们发现荷兰也不是久居之地,出于寻找新的理想生存地和为国内那些仍然受迫害的清教徒打开一片新天地的想法,他们想到了移民北美,在那里建立属于他们清教徒的美好家园。不久,这些人就和一个叫“弗吉尼亚”的欧洲移民公司签订了移民北美的合同。但是,直到1620年,这些人才获得了向北美移民和建立定居地的权利及移民北美所需要的资金支持。这年的9月23日,这群清教徒在牧师布莱斯顿的率领下,乘坐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帆船前往他们梦中的美好家园——北美。“五月花号”本来是一艘渔船,经过一系列的改装后,成为这批人开往美洲的“诺亚方舟”。这艘经过改装的渔船全长约27米,满负荷载重180吨,全船一共载了102人,其中清教徒分离派35人,其他的人是失去工作的工匠、破产的渔民以及失去土地一无所有的农民,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竟然带了14名契约奴。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相信这艘破船能够载着这102人平安地航行到大洋彼岸,因为这个季节是不适合进行远洋航海的。在近两个月的颠沛流离后,1620年11月21日,他们终于抵达一个叫达科德角的地方(就是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罗文斯顿市)。在长达近两个月的航行中,这群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4人染病死亡,大多数人都得了病,登陆时已经奄奄一息。然而,令这些人失望的是这里并不是他们要到的地方,因为根据事先签订的移民合同,他们不能在这里定居。没办法,这些移民继续向前走,在一个今天我们称之为普利茅斯湾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个地方濒临大西洋,气候宜人、土质肥沃,特别适宜居住和生活,在这里定居也不违反他们与移民公司签的合约。看到这里风景美丽,森林、水源等资源非常丰富,初来乍到的这群英国人就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上帝给他们的恩赐;他们忘了,在他们到来以前,印第安人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可他们不管这些,铁了心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这就奠定了后来北美洲第一个英国殖民地弗吉尼亚的基础。“五月花号”公约

在乘坐“五月花号”前往北美的一百多人中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在英国或欧洲找不到出路或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在六十多天的旅途中,这一百多人除了与大海、风浪搏斗外,还要面对饥饿、寒冷、淡水缺乏等种种困难,许多人都绝望了,一度萌发了投海自杀的想法。

眼看就要到达梦中的伊甸园了,“五月花号”却不走了,以威廉·布拉德福德为首的几个人开始思量:是否继续接受自己的祖国英国的管理?将来他们的新家园由谁来管理,又怎样管理呢?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于是决定将这些问题弄清楚并解决了之后再上岸。◆移民领袖威廉·布拉德福德向登船乘客宣读《普利茅斯联合协议》,所有人达成一致组成一个政治团体,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议。该协议就是后来的《“五月花号”公约》。

随后,移民领袖威廉·布拉德福德召集船上的人讨论这些问题。当然,有权参与讨论的只是船上的51名男子,妇女和儿童只有旁听的份儿,大约过了300年,北美的妇女才争得了后来所谓的选举权。经过激烈的争论,这51名男子决定制定一些制度来管理他们未来的家园,从而建设一个有序而严谨的社会,他们把这些设想形成了书面的文字,参与讨论的51名男子都在这些书面文字上签了字,这份文件就是有名的《“五月花号”公约》。这份公约要求现在和今后到达新定居地的人必须秉承作为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同时宣誓对以英王为首的英国政府效忠,在新的居住地自愿建立公民自治的社会团体,并且遵守已经确定的各项有益于新居住地的法律、规章和制度。

在这份契约签订后,这些人在威廉·布鲁斯特等的带领下上岸,并最终选择普利茅斯湾沿海一带作为他们的定居点。后来,历史学家们把《“五月花号”公约》看成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政治性质的契约文件。它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在时间上是不同的,这些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殖民地虽然都宣称在政治上隶属于英国,但它们都有一整套相对完善和独立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自己独立的政治架构。从1607年到1632年,英国移民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6个殖民地;在一系列的兼并后,到1732年就只剩下13个了。马萨诸塞的建立

北美东北部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优越,这里就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为了同英国本土区别开来,新移民把大西洋沿岸这一片狭长的地带称为新英格兰。

17世纪初开始了一个从英国本土向新英格兰移民的小高潮,这些移民者都是由于破产或家境贫寒迫不得已才加入到向新英格兰移民的冒险活动之中的。在这次移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个叫约翰·斯文罗特的庄园主,在移民之前,他在伦敦与马萨诸塞移民公司签订了合同,由他领导和组织在新英格兰地区的殖民活动,他在英国本土组织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迁移方案,并且他们决定用移民公司马萨诸塞来为未来在新英格兰的殖民地命名。出人意料的是,这批新移民还未出发,他们就选举约翰·斯文罗特为未来新移民地的总督。1630年,约翰·斯文罗特组织大约一千名移民分乘四艘船从伦敦出发,向新英格兰驶去。其间,斯文罗特还向这批新移民做了演讲,在演讲中,他要求新移民到了目的地以后要精诚团结、互帮互助,在自己的领导下把新殖民地建设好、管理好。这批新移民到达新英格兰后,就把他们的定居地命名为马萨诸塞。这次移民揭开了英国向马萨诸塞移民的序幕,随后,大批移民集中向马萨诸塞迁移。这些移民的居住地相对集中,沿海一带又是新移民登陆和转移的重要据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海港城市——波士顿。这为马萨诸塞的兴旺发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殖民地的联合

随着新移民的不断增多,马萨诸塞和波士顿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快成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中心。移民们不断向周围地区发展,又建立了马里兰、罗得岛和康涅狄格等殖民地。

殖民地的不断扩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殖民地与母国英国在税收、管理、任用总督等问题上的矛盾,殖民地与殖民地之间在边界划分、土地使用、海港使用、沿海捕鱼等诸多方面的争执也日益增多。同时,他们和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还发生了武装冲突。所有这些,使得一部分有远见的人开始认识到各殖民地有必要团结协作。

其实早在1639年,马萨诸塞和新建立的殖民地康涅狄格曾就双方的联合展开过谈判,但由于双方的分歧太大,联合没有能够成功。因此,各个殖民地之间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又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几乎每个殖民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存问题,有人开始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各个殖民地矛盾不断加剧和英国国内局势变化这个大背景下,各个殖民地的领导者逐渐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解决眼下这些困难。

由于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矛盾不断加剧,再加上荷兰殖民者也企图在新英格兰这块土地上建立立足点,这块土地上的英国清教徒移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为了对付像荷兰殖民者、土著印第安人等这些共同的敌人,也为了缓和各个殖民地之间的关系,解决入盟成员之间的边界争端,在马萨诸塞殖民地领导人的倡议下,包括康涅狄格、纽黑文、马萨诸塞和普利茅斯在内的4个殖民地于1643年召开会议。会上,经过激烈的争论,随后达成协议,4个殖民地共同建立“新英格兰联盟”,联盟条例规定:建立这个联盟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具有永久的、并且具有牢固友谊的同盟”,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攻和防御”,相互“指导和援助”。根据协议,这个联盟还组成了一个8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拥有对外宣战、媾和和解决殖民地之间边界纠纷的权力。此外,联盟条例还规定了各个殖民地应该担负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条例已经初步具备了宪法的雏形。

从此以后,北美各个殖民地之间又多次就建立联盟进行过尝试,虽然这些方案在实践上都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但这些实践活动使得许多有一定远见的人看到了在北美殖民地建立联盟的可行性以及需要解决的困难,这为日后在北美建立更完善的联盟和后来成立联邦打下了思想基础,为后来的北美殖民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美洲

从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非洲历史上出现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灾难,这就是被马克思称为“贩卖人类血肉”的奴隶贸易。15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殖民扩张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掠夺黑人作为奴隶的交易活动。15世纪中叶,随着美洲被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罪恶的奴隶贸易愈演愈烈。最早掠夺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16世纪下半叶,荷兰、丹麦、法国、英国等国殖民者相继加入贩卖黑奴的贸易中。18世纪初,英国取得奴隶贸易的垄断权。19世纪前半叶,美国殖民者也大肆从非洲劫掠黑人,高价卖给美洲的矿主和种植园做奴隶。据统计,差不多有两亿的非洲黑人惨遭此劫,有的黑人在捕捉时被杀害,有的在路上被折磨致死,幸存下来的多数被卖到了美洲种植园。罪恶的“三角贸易”

在美洲大陆尚未发现之前,黑人的奴隶贸易主要在欧洲进行,美洲大陆的发现加速了奴隶贸易运动,使得之前驶向欧洲的奴隶船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在美洲被殖民掠夺的过程之中,大量的矿产资源被挖掘,在这样的情况下,殖民统治者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同时,美洲原住居民印第安人被驱赶出境,为了补充大量的劳动力,殖民统治者把眼光瞄向了贫穷的非洲,他们打算将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于是,在欧洲、非洲、美洲之间形成了奴隶贸易中臭名昭著的三角航程。世界历史曾这样记载道:“艘艘满载着廉价货物的商船从欧洲起程,到非洲换成黑奴以后经大西洋来到美洲,用奴隶换取美洲殖民地的蔗糖、棉花与烟草等物,回到欧洲出售这些货物,然后用很少的钱买进廉价的货物,再次起程前往非洲。”这样算起来,差不多一个航程就能做三次暴利的买卖,而那些生长在非洲的黑人就成为了贸易中最廉价的商品。

黑奴贸易进行了长达三个世纪,有人统计,被运往美洲的黑人奴隶总数差不多超过了一千五百万,而且,这仅仅只是活下来的人数。除此之外,在轮船长期的运输过程中,由于生病或反抗而死去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到达美洲的奴隶总数。据史料记载:“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了一亿人口,也就是说得到一个奴隶,就意味着会死掉5~10个奴隶,就算是最后的幸运者,过重的劳动与恶劣的生活待遇,一年内又会死去1/3。”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美洲

1492年哥伦布航海到了美洲,不过只是到了西印度群岛。到了1526年,西班牙的卢卡斯·伐斯桂沿着哥伦布走过的老路,带着一批非洲黑奴,来到西印度群岛一带,向北航行,就达到了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的皮迪河口,并在那里建立起一块殖民地。这批黑人起义之后,殖民地就垮台了,白人们纷纷航海逃掉,把黑人留在那里。这样,黑人们便成为了到达美国的第一批永久移民,这比英国新教徒乘“五月花号”渡美的时间要早了近百年。

美洲大陆的发现,掀起了世界大移民运动,来自于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新教徒成为了移民群中的主导,他们移民美洲的目的是为了在那里建立一个信仰自由的乐园。1619年8月,一名荷兰人带了20名黑人到詹姆斯敦,据历史记载,这是第一批到达新英格兰地区的黑人。不过,这20名黑人却不是北美大陆的第一批奴隶,他们在到达北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份都不是奴隶,其身份类似于白人契约工。当时,殖民当局称他们为“仆人”,契约期满了以后就可以获得自由,甚至可以分到土地。

1620年,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航船乘载着第一批来自新英格兰的移民开往美洲,等到“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已经是冬天了。在“五月花号”船上有102名清教徒,他们经过了三个月的漂泊,穿越了大西洋,来到了美洲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初次踏上美洲的土地,清教徒发现到处都是野生动物,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工具和体力,对于美洲的开发显得力不从心。随着大量移民的到来,美洲对于那些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美洲这块新大陆上,奴隶制度开始兴起,当时,弗吉尼亚成为第一个奴隶制合法化的殖民地。其实,在英国清教徒移民北美之前,黑人奴隶贸易就已经开始了。奴隶制在美洲的“疯狂蔓延”

在美洲大陆上,黑奴的大量使用促进了奴隶贸易的繁荣,美洲的奴隶贸易在黑奴贩卖史上写下了“罪恶”的一页。17世纪末期,从非洲贩卖到纽约的黑人奴隶不仅满足了本地的需要,而且一些黑奴还被运往美洲南部的殖民地。17世纪中叶,美洲南卡罗来纳州制定了这样的法律:“凡输入男奴1名的移民可以得地20英亩,女奴1名得地10英亩。”以此通过法律鼓励该地区输入黑奴,同时,北美殖民地的若干州对进口奴隶课以重税,鼓励那些获得免税优待的本地商人自行贩运奴隶,以增加各州的财政收入。在奴隶贸易进行过程中,英国政府取消了“皇家非洲公司”的贩奴垄断权,同时,英国政府从西班牙取得“契约”特权,这两件事刺激了北美殖民地奴隶贩子的活动。即使美国独立以后,联邦政府所宣告的

《独立宣言》

也并没有谴责贩奴与奴隶制度,所制定的《美国宪法》也根本没有触动奴隶制度,这样一来,奴隶贩子的活动越来越猖獗。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是在1619年,一直延续到1808年美国禁止奴隶贸易之后才停止。

荷兰盾购得曼哈顿岛

1626年荷兰人从美洲印第安人手中廉价买下曼哈顿岛,建立贸易站,并按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名字,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1644年,英国舰队开到这里,荷兰人自知无力与之抗争,将新阿姆斯特丹拱手相让。于是,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将这片地方交给他的弟弟管辖,国王的弟弟便将自己的领地从英国的约克郡迁到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地名改为“纽约”,即“新约克”。1789年纽约成为独立的美国的第一个首都和美国最大的城市。从19世纪开始,纽约便向世界性大城市发展。至20世纪初,纽约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与伦敦、巴黎齐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着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径直向正西航去。经过了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其实,这块土地是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各国殖民者纷纷涌到这块新大陆建立殖民贸易点,而曼哈顿岛也逐渐形成为自由港。在16世纪,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其资本雄厚,又有政府作为后盾,最终击败了葡萄牙人,垄断了东方的香料市场。哈德逊的美洲之行

一个大约58平方千米的小岛坐落在大西洋北美海岸线上,这个岛屿就是后来的曼哈顿岛。1609年9月,为了寻找通往亚洲和东方的水上之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亨德利克·哈德逊率领“半月号”商船驶往大西洋彼岸。在大西洋的北美海岸线上,亨德利克·哈德逊发现了一个小岛,这里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良港,亨德利克·哈德逊当即震撼了。为了更多地了解曼哈顿岛,亨德利克·哈德逊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土著人,这些土著人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出了热情和欢迎,然而,亨德利克·哈德逊却命令手下绑架了其中两个土著人,打算将他们带回荷兰做苦力。于是,亨德利克·哈德逊率领着“半月号”商船开始了返航之行。就在回荷兰的路途中,其中一个土著人溺水死亡,另一个逃跑了,亨德利克·哈德逊担心自己继续前行可能会遭到土著人的报复,不敢贸然前行,又返回了曼哈顿。

虽然,亨德利克·哈德逊的美洲之行并没有获得任何成果,但是,他打开了荷兰人往曼哈顿岛迁徙的大门。在以后的十几年里,荷兰东印度公司公司几乎每年都会派商船去曼哈顿,他们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交换印第安人的皮货。24美元“买”来的城市

1624年,荷兰西印度公司在曼哈顿建立起第一个长期代表机构。没过多久,一些比利时人和一些荷兰人相继来到曼哈顿,正是他们,开启了欧洲人向曼哈顿移民的先河。当时,彼得·密努特是荷兰人在曼哈顿的总代表,他看中了曼哈顿岛的优越位置和良好条件,想长期拥有曼哈顿。于是,彼得·密努特绞尽脑汁想从当地的印第安人手中买回这块宝地,当时,荷兰人所采用的是以货易物的办法,荷兰人拿出了一些令当地人感到新奇的刀叉、陶器、衣服和工具,说服印第安人同意将曼哈顿卖给自己。于是,在1626年,荷兰首任总督彼得·米纽伊特用价值仅为60荷兰盾(约合24美元)的玻璃、小石头等物从当地印第安酋长那里买下了整个曼哈顿岛,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

刚开始,大约有三百名欧洲教徒居住在曼哈顿岛南端,他们在哈德逊河口一角,建成了荷兰式城堡、新教教堂、商行、交易市场和手工作坊。大约自1640年起,荷兰人与土著印第安人发生流血冲突,于是,1633年新阿姆斯特丹获准建立新政府后,新任总督彼得·斯托伊弗桑特下令,在哈德逊河至东河之间修筑起一道防护墙。英国人改名为“纽约”

1609年,英国人亨德利克·哈德逊作为荷兰西印度公司的代表乘船驶入哈德逊河的出海口并溯河而上,来到曼哈顿岛附近。1644年,英国军舰进入曼哈顿附近海域,未丧失一兵一卒就轻易取得对曼哈顿的控制权。在这之后的数十年中,英荷两国为控制曼哈顿进行了长期拉锯式的争夺。荷兰人于1673年8月收复了殖民地,给城市改名为“新阿姆斯特丹”,然而,最终英国人重新夺回了该殖民地,1674年11月这块殖民地永久性地被割让给英国。当时,查理二世为英格兰的国君,他有意将曼哈顿及其周围的地区分封给自己的兄弟约克公爵,于是取其名为“新约克”。这就是后来的纽约,英国人建立了纽约殖民地。纽约殖民地是美国独立时的13个殖民地之一。1686年,纽约成为第一个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状的殖民地城市。

独立战争期间,纽约是乔治·华盛顿的司令部所在地和他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地方,也是当时美国的临时首都。

“大觉醒”宗教复兴运动

1726年,弗里林海森发起了大觉醒运动,该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复兴。当时,弗里林海森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参加到其中,增加了加尔文宗各派和浸礼会信徒的人数。没过多久,大觉醒运动就蔓延到了整个新英格兰和南方殖民地各州,在当时,大觉醒运动被认为是17~18世纪初德国虔敬派和英国福音奋兴派在北美的回音。出现在美洲最早的改教者

17世纪初,宗教人士开始殖民北美,在大西洋海岸建立了殖民地。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唤起那些受宗教压迫的人移民的愿望。那些最早的殖民地开拓者,他们怀着虔诚的愿望,带着宗教自由的渴求,以及对福音的热忱,当然,他们的殖民还有着商业上的动机。随着移民潮的兴起,英国和欧洲的一些宗教人士一个接着一个地来到了美洲东海岸。这些殖民地上新来的人们,都与宗教改革人士有关,几乎所有新来的人都是加尔文派。

苏格兰人与荷兰人远赴重洋把最淳朴的“加尔文主义”带到了美洲,成立了长老宗和改革宗教会。不过,在这之前,来到美洲最早的移民英国清教徒和分离派把比较缓和的“加尔文主义”带了进来。还有一些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团体,比如,信义宗、莫拉维弟兄会、门诺派的信徒后来也来到北美,不过人数较少。这样一来,北美殖民地人民对彼此的信仰势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宗教在北美的发展

安立甘宗,同时也被称为“圣公宗”,这是美洲最早的新教教会,该教会于1607年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设立了一个教区,当时由杭特任教区牧师。不过,圣公宗在弗吉尼亚和其他殖民地都不怎么受欢迎,可能是圣公宗在美国殖民地时代力量减弱的原因。所以,英国母会没有给新英格兰派一个主教。

在同一时期,公理宗教会和长老宗教会则成了英国北美殖民地中最大的群体。这里的公理宗起源于分离派与清教徒的合并。其中,1620年在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港登陆的一批移民,是早已脱离英国国教到荷兰避难的独立派。在1628年以后,更多到达北美的移民都是严格的清教徒,他们本来希望留在英国的圣公宗内部进行宗教改革,不过当时英国是查理一世当政,政府对宗教改革予以压制,使得他们决定逃出英国前往美洲定居。后来,这些分离派与清教徒携手合作,同意拟写一份《剑桥纲领》,即美洲公理宗教会的宪章。长老宗教会兴起

由于荷兰改革教会,长老宗被带到了美洲,1626年,在哈德逊河畔,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了殖民地,并把当时的曼哈顿岛易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两年过去了,东印度公司在这里建立了教堂,还任命了牧师,宗教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宣传。1644年,荷兰将“新阿姆斯特丹”这块殖民地移交给英国,而荷兰改革教会继续发展,1700年,当初建立的教堂已经成为了纽约殖民地最大的教会。

玛克米属于英国长老宗教会,当时,受爱尔兰长老宗委任,玛克米在美洲殖民地开展工作。1683年,玛克米在马里兰建立了教会。1706年,又成立了费城长老宗,并担任主席。玛克米在担任主席的这一段时期中,鼓励那些苏格兰和爱尔兰长老宗信徒前往美洲,致力于美洲长老宗教会的发展。1710年,英国政府对爱尔兰实施经济制裁,由此,爱尔兰长老宗移民到美洲的人数越来越多。所以,在美洲基督教会中,长老宗教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1639年,著名的布道家威廉召集了浸信宗首次聚会,由于威廉所代表的是伦敦的分离派,因此,参加这次聚会的人员大多是英国威尔斯浸信宗教友。他们与威廉有着共同的信仰,不过,在大觉醒运动尚未发起之前,浸信宗教会发展比较缓慢。

1690年,美洲殖民地的人口达到了25万,而且,几乎全部是来自英国的移民。18世纪初期,德国改革派信徒开始大规模迁移至美洲,他们属于路德宗教会。对此,著名的布道家威廉、潘恩邀请这些来自德国的改革派信徒到宾夕法尼亚殖民地居住。18世纪中叶,在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有7万德国人,而整个北美的德国人达到了20万,这些路德宗教会的移民为美洲的基督教世界注入了新的元素。沉睡中的美洲教会

18世纪初期,对于美洲教会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前一代拓荒者的宗教热情似乎并没有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另外,由于美洲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财富得到了增加,逐渐滋生出一种物质主义。于是,在那些新教徒身上,再也看不到宗教的狂热,就连一直被奉为上帝为主的清教理想也消退了,那些所谓的宗教教规也变得无足轻重:在过去,清教徒只有接受教会的誓约才有资格做会友,而现在,这个传统似乎已经过去了;那些没有确实信仰证据的父母所生子女的洗礼得到了准许;在过去,对信徒的要求十分严格,只有那些见证基督救恩经验的人才能成为信徒,而现在,只要“生活上没有劣行的人都能入教”。

美洲教会的衰退引起了教会的关注,1670年,长老宗大会在波士顿召开,大会上主要讨论了“改革之必要”,并将那些新教徒身上显现出来的“罪恶”一一列举。在以后的时间里,教会呼吁人们“认罪悔改”。18世纪3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新教复兴。于是,1734年,在北安普敦,大觉醒运动正式兴起。大觉醒运动

弗里林海森是荷兰改革宗教会的牧师,曾两次受到敬虔主义的感染,他到达美洲后,见到他所属的教会死气沉沉,守旧不变,十分震惊,于是率先发动了传布福音和改革的运动。1720年,他开始在新泽西殖民地拉利坦盆地旅行布道。到了1726年,复兴运动开始向长老教会伸延。同一年,泰能特受圣职为牧师,他因受到弗里林海森的影响,把复兴运动带到他自己的教会。泰能特步怀特菲尔德后尘,成为大觉醒运动一个伟大的旅行布道家。他的讲道词《论牧者未重生的危险》轰动一时。

乔纳森·爱德华兹也是“大觉醒”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美国最出色的神学家。他继其外祖父史托塔德之后出任北安普敦圣公宗牧师,史托塔德有新英格兰第一个伟大的复兴运动者之称。1734年,他用“因信称义”这个题目作了一系列的讲道;复兴的空气一天比一天浓,人们成群结队来接受耶稣基督。◆加尔文派传教士在布道。

1735年,怀特菲尔德归主。1740年,大觉醒运动达到了顶峰,在北安普敦,爱德华兹成为了中心人物。1740年9月,怀特菲尔德到达新英格兰,这是他第二次访问美洲,在美洲大陆,怀特菲尔德开始了为期6个星期的布道旅行,于是,在美洲掀起了浩大的新教觉醒运动。在这以后的三年里,越来越多的教会受到了大觉醒运动的影响,该项运动逐渐波及新英格兰、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和弗吉尼亚诸殖民地。

宗教自由给政治自由铺平了道路,间接给了美国独立革命一股推动力。基督教取得强大的基础,随着美国疆界的扩张而伸展,确保了美国这个独立的国家有个坚固的基础。

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英属北美殖民地创建的最关键时期是在1607~1690年,这一时期各个刚刚建立的殖民地都在为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恰在此时,英国国内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远离英国本土的北美殖民地也未能避免这一政治事件的冲击。英国国内的部分贵族企图将在革命期间受到的损失转嫁到殖民地人民身上。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殖民地与宗主国、殖民地下层的民众和殖民地上层领导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培根起义和“光荣革命”成了两件影响北美殖民地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它揭开了北美脱离英国统治的序幕。培根起义

培根起义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第一次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移民起义。

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纳撒尼尔·培根,培根原本是英国的一个乡绅贵族,但由于在英国郁郁不得志,他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移民到英属北美殖民地。1674年,他和家人移民北美的弗吉尼亚,在弗吉尼亚的边界地区经营着一片烟草种植园,由于经营有方,积累了一大笔的财富。培根和弗吉尼亚殖民地总督威廉·伯克利交好,没多久,他被任命为弗吉尼亚的议会议员。

1675年到1676年,弗吉尼亚连续两年农业严重歉收,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英国政府实行的《航海条例》也严重地影响了烟草的出口,致使烟草价格暴跌,再加上弗吉尼亚苛刻的赋税制度使许多中小种植园主面临破产。培根也不例外,只好采取扩大种植面积的方法来缓解危机。这就使当地印第安人被赶入了西部边境地区,活动空间不断缩小,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1676年夏,当地的土著印第安人组织武装袭击了居住在边界地区的白人。培根要求总督伯克利惩处印第安人,但伯克利害怕镇压会引起印第安人更大规模的反抗,便对印第安人采取调和政策,拒绝了培根的要求。培根没有罢休,1676年8月,他自行组织武装对印第安人发起了进攻,不接受政府的指挥,害怕冲突进一步扩大的总督伯克利宣布培根的武装为叛军。培根被激怒了,他纠集了一部分种植园主和失业破产的白人贫苦农民,宣扬总督用不公正的法律和税收制度来任意盘剥白人农民,还有意识地偏袒印第安人,要求大家一起来改变这些秩序。将原本用来对付印第安人的枪口对准了以总督伯克利为首的统治集团。9月,这支军队占领了弗吉尼亚的首府詹姆斯敦,驱逐了总督伯克利,实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他们还改选了议会。

英国政府派出了大批军队到弗吉尼亚镇压,1676年10月18日,培根病死,伯克利抓住时机消灭了这支队伍,并且将23名主要领导人用绞刑处死,没收了他们的领地和财产。

这次事件真正的受害者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此后,他们基本上失去了在弗吉尼亚的一切,也彻底沦为了边缘民族。这次事件的一个结果就是进一步扩大了北美各地的殖民地范围,欧洲的移民加快了往美洲迁移的步伐,为日后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影响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殖民地的人民。与此同时,英国也在着手逐步调整自身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希望以此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得到巩固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殖民地的控制,从表面上看,包括殖民地在内的英王领地与英国本土具有同等的权力,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采取的是集权式管理,英国议会认为:北美殖民地不过是英国王室的领地而已,殖民地的人民根本就不具备与英国人同等的权利。英国议会先是在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明确规定北美殖民地的重要商品诸如烟草、棉花等只能销往英国本土,并且规定了价格和质量。同时,殖民地所需的工业制品只能从英国本土采购。英国还派总督到殖民地监管贸易。1696年,英国议会又对《航海条例》进行了修改,允许派到殖民地的官员可以随意逮捕不服从管理的殖民地人民。英国政府还对殖民地政府的权力做了很大的限制,他们的税收、制定法律等权力都要得到宗主国英国议会的认可才行。英法“七年战争”期间,殖民地人民对英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英国政府不体谅这些,反而将战争负担转嫁到殖民地人民身上,对从北美殖民地进口到英国的烟草、糖、茶叶、酒和咖啡课以重税。1765年后,英国议会又要求北美殖民地的人民承担英军在北美殖民地的驻军费用。这样就激化了殖民地人民同宗主国英国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马萨诸塞、罗得岛和康涅狄格开始有人有组织地反抗,但是,这些活动都遭到英国政府的残酷镇压。在这种背景下,殖民地人民开始思考他们的出路,殖民地的政治精英们认为只有脱离英国的统治,联合各个殖民地,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并取得完全的政治、经济权利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殖民地的现状。

“要自由,不要印花”

“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打败,西班牙也被迫让出了佛罗里达地区,英国成为北美霸主,也加大了对北美殖民地的盘剥。经过一百多年的融合和发展,由移民和他们的后裔逐渐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英国政府无节制的剥削和没完没了的索取感到厌烦,各种形式的反抗此起彼伏。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从北美殖民地建立起,英国就把它变成了榨取和掠夺的对象,英国议会通过颁布各种法令,对北美殖民地的工商业发展作出了种种严厉的限制,企图一步步将殖民地变成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但事与愿违,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也波及北美,英国先进的机器和技术传到北美,北美殖民地的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殖民地的工业品因其质优价廉,在与宗主国英国的竞争中一点也不落下风。“七年战争”期间,由于英国无暇顾及,无法真正推行那些限制北美殖民地工商业发展的法令。殖民地的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以家庭为主的手工业作坊逐渐集中起来,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像酒厂、锯木厂、造船厂等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多起来。康涅狄格和马萨诸塞等地的工业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欧洲国家,各种质优价廉的工业品不仅在北美殖民地畅销,还在英国和欧洲市场占了很大份额。

北美各殖民地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本来处于隔绝状态的各殖民地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到了18世纪中叶,大西洋沿岸的北美殖民地还形成了费城、纽约、波士顿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它们慢慢成了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北方的工业品源源不断销往南方,南方的农业产品也销往北方。这样,统一的北美市场形成了。

伴随着北美各殖民地统一市场的形成,各个殖民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就需要一个共同的语言交流媒介,英语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共同的文化媒介。英语成为北美殖民地的共同语言。

北美各殖民地人民在同英国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养成了一种勇于创新、极富进取精神和崇尚个人奋斗的品质。可以说,统一市场的形成、共同的语言英语的通行和民族品质的形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样,到18世纪中叶,一个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就在北美殖民地形成了。反《印花税法案》的斗争

在北美殖民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加强了对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控制,尤其是在经济上的控制和榨取比以前更多。

1765年3月,英国议会以多数票通过了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经济控制的《糖税法》、《茶叶税法》和《印花税法案》,尤其是《印花税法案》,它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北美人民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对北美人民尊严和权利的践踏,这种不与殖民地人民商议就擅自征税的行为激起了北美人民的激烈反抗。为此,北美人民对《印花税法案》等法律做了坚决的抵制。北美各地陆续成立了一些秘密的反英组织,如通讯委员会、自由之子社等都是在这一时期秘密建立的。这些机构在动员和组织反英活动中起了核心领导作用。在自由之子社的大力推动下,1765年10月,康涅狄格、新泽西、罗得岛、宾夕法尼亚和纽约等9个殖民地的代表在纽约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既然在英国议会中没有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代表,那么北美人民就没有向英国政府纳税的义务,会议鲜明地提出了“无代表就不纳税”的政治口号。会议还提出了向英国政府请愿、废除《印花税法案》等法律的要求。

不仅如此,北美殖民地的下层人民群众还采取了暴力的手段来反抗英国政府,人民群众捣毁了英国政府设在各地的税务机构,赶跑了英国政府派来的税收官员。

在这次的斗争中,被称为“美国民族之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作出了极大贡献,他积极奔走于英国议会和政府之间,向政府官员和议员们游说,说服他们支持废除《印花税法案》等不平等法律。富兰克林指出《印花税法案》损害的不仅仅是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还大大加深了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英国政府之间的矛盾,长此以往,必将使英国受到更大的损害,《印花税法案》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因此应该尽早将其废除。他的演讲获得了北美殖民地同情者的大力支持,对英国政府的决策机构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北美人民反《印花税法案》的抵制活动使英国的批发商、运输船主、零售商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们也站在了北美人民的一边,不断地给英国政府施加压力。

局势的发展使得《印花税法案》根本无法在北美殖民地实行,《印花税法案》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英国政府也认识到废除《印花税法案》已经是势在必行了。1766年3月初,英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废除《印花税法案》的法案。

《汤森法案》

在对北美殖民统治时期,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了不同的统治形式,诸如直属王室的皇家殖民地,经英王批准的业主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然而,在每个殖民地,都有英国任命的总督,总督掌握了行政、军事、司法和财政大权,虽然每个殖民地都设置了立法议会,但是,总督有权否决任何条例的实施。所以,殖民地的统治权实质掌握在以总督为代表的英国殖民当局手里,殖民地人民常常受到英国政府的欺压。而在此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夕,英国政府希望把北美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在这些法案中,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关于产品的品种、规格、行销地区、工人人数都作了严格的限制。

在1765年,英国殖民地当局颁布了《印花税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加剧了殖民地与英国政府之间的矛盾。1765年10月底,北美殖民地人民展开了广泛的抵制英货运动,在殖民地群众运动的打击下,英国国会被迫撤销《印花税法案》。然而,英国政府的压制政策并没有完全结束,很快,另一个法案出炉。1767年,英国颁布了《汤森法案》,在该法案里,对输入殖民地的玻璃、纸张、颜料、茶叶等商品课以很重的进口税,并在波士顿设立了海关税务司总署。商品法案

正处于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力图使北美殖民地成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国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66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列举商品法》,在该法案里,明确规定了产于北美殖民地的糖、烟草、棉花、靛青、木材等货物只能运往英国销售。这样一来,北美殖民地完全成为了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可以帮助英国较好地完成工业革命。1633年,英国又颁布了《主要商品法》,在《主要商品法》里,严令禁止欧洲各国直接把商品运入北美殖民地销售。后来,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羊毛织品法案》,在法案里对有关羊毛织品做了一定的限制。英国政府为了强有力地占据北美殖民地这个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随后颁布了一系列商品法案。

173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制帽条例》,175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制铁条例》,在这一系列法案中,对北美殖民地有关产品的品种、规格、行销地区、工人人数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在这些法案的严令禁止下,北美殖民地成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但是,法案的颁布使得北美殖民地被牢牢地控制在英国政府之下,加剧了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北美殖民地人民展开了一系列抵制英货的运动。1763年10月,英国殖民地当局下令禁止北美人民到阿帕拉契亚山以西开荒,这一法令引起了那些渴望获得土地的农民的不满,同时,损害了土地投机家和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对此,那些渴望获得土地的农民、土地投机家以及南方种植园主都加入了抵制英货的队伍,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政府的矛盾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在北美殖民地人民看来,英国的殖民统治已经成为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北美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北美殖民地人民展开了小规模的民族斗争,以此抵抗英国政府的压制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政治上的独立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在当时,北美殖民地人民已经有了独立的念头,他们急切地渴望脱离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汤森法案》的颁布

1756~1763年,欧洲主要国家组成了两大交战集团,并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了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七年战争,而英国也加入到其中,与法国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在七年战争中,英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通过《巴黎和约》,英国获得了整个加拿大的领土,同时,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

当然,英国政府对不同殖民地的控制政策不一样,而对北美殖民地的主要政策体现在税收问题上。为了控制北美殖民地的经济,1765年,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印花税法案》,在这项法案里,规定了殖民地所有的商业契约、广告、历书、执照以及新闻纸业,甚至一些毕业证书都要缴纳所谓的“印花税”。《印花税法案》的颁布,对于北美殖民地人民来说,这简直就是英国政府在实行一项普遍的勒索政策。当然,英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各阶层的不满。很快,一场反对印花税法案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运动中,涌现出了“自由之子”、“自由之女”等群众团体。为了使英国政府撤销《印花税法案》,1765年10月,北美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抵制英货运动,并且捣毁了英国政府设立的税收机关,把那些税吏驱逐出去。北美殖民地的这一运动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北美殖民地人民斗争的压力下,英国国会被迫于1766年正式撤销了《印花税法案》,但仍然宣称英国拥有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权。

虽然,《印花税法案》暂时被撤销了,但是,英国政府与北美殖民地关于税收的矛盾还是没有真正地解决,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掠夺还没有结束,英国政府很快就颁布了新的法案,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1767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汤森法案》,该法案规定:对输入北美殖民地的玻璃、纸张、颜料、茶叶等商品课都要以很重的入口税,同时,在波士顿设立了海关税务总署。《汤森法案》的颁布,使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开始恢复,这严重损害了北美殖民地商人的利益。对此,北美殖民地人民纷纷抗议,并拒绝服从《汤森法案》。为了抵制英国政府的压制政策,北美殖民地商人签订了拒绝进口英国货的协议,该协议的签订,使得英国在1769年出口到北美的货物整整减少了一半。

1768年,英国增派了军队入驻波士顿,英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引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进一步高涨。1770年,英国政府与北美殖民地长久以来的矛盾终于爆发了,爆发了著名的

波士顿倾茶事件

,标志着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开始了。《汤森法案》成为了英国政府与北美殖民地矛盾的爆发点,随后,北美殖民地人民开始了争取政治独立的斗争。《汤森法案》的撤销

为了抵制英国政府强制征税的《汤森法案》,在激进民主派赛缪尔·亚当斯等人的鼓动下,马萨诸塞会议发出一份“通告信”,呼吁殖民地人民不仅要反对《汤森法案》,而且要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1769年,弗吉尼亚议会也作出了抵制《汤森法案》的决议,宣称“有权力向殖民地征税的是殖民地议会,而不是英国议会”。当时,弗吉尼亚殖民地总督强行解散这个议会,但是,议会拒绝了,议员们把议会的会址迁移到了雷利酒店的阿波罗大厅继续开会,形成了所谓的“被解散的议会”,这个议会的核心人物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帕特里克·亨利和理查德·亨利·李,他们4人组成了秘密会议,并决定向“被解散的议会”提出了“不进口协议”,最终获得了通过。该协议规定:在《汤森法案》被废除之前,所有签名的人不得购买一件英国进口商品。“不进口协议”的签订,推动了北美各殖民地的抗议运动,在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下,英国议会被迫撤销了《汤森法案》。

虽然,《汤森法案》被废除了,但是,茶税并没有被废除,依然被保留了下来,这使得英国议会依然保留了对殖民地人民征税的权利。同时,日益加剧了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进程。波士顿倾茶事件废除《印花税法案》以后,英国政府误认为殖民地和宗主国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实际上,这根本没有解决英国与殖民地人民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北美的政治精英们认为,北美殖民地已经不需要在英国的羽翼下生存了,他们需要的是获得与英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平等的地位,因为美利坚民族已经度过了她的幼年时期,走向了成熟。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反抗已经蓄势待发。内外因的积累

1767年,英国议会在财政大臣查尔斯·汤森的提议下通过了《汤森法案》,该条例规定:对从北美各个港口进口的玻璃、纸张、颜料、茶叶、糖都要征收进口税,英国政府试图用这些税收来弥补因废除《印花税法案》而流失的财政收入。并以此来显示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的主权。该条例遭到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普遍抵制,殖民地人民拒绝购买英国货物,新泽西、马里兰、康涅狄格、宾夕法尼亚、罗得岛等地还计划断绝同英国的贸易往来。1770年,英国被迫废除了《汤森法案》,但同时又规定继续对北美的茶叶征税。英国的这些做法无疑激化了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渐渐变得无法调和,它预示着北美殖民地同英国的决裂已经到来,这种决裂的爆发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首先,美利坚民族在北美殖民地的形成使得殖民地的政治精英们已不再对宗主国有认同感,北美殖民地的社会自主性已经成熟。同时,北美殖民地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它们具备了独立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其次,北美各殖民地虽然在形式上仍然是英国的领地,但它们在政治上早已实现了独立自主的有序自治管理,各殖民地的政治精英们主导着本殖民地的政治生活,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们不再需要母国的政治庇佑。再次,由于同英国争夺北美殖民地的战争失败,法国、荷兰和西班牙陆续退出了北美,加之移民的大量涌入,早已改变了印第安人同欧洲白人在数量上的对比,印第安人的威胁也已基本消除,宗主国的军事保护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最后,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各殖民地的欧洲后裔们逐渐有了共同的意识,他们将自己和英国本土的居民区别开来,认为自己是有别于英国本土居民的“美利坚民族”人,并且已经习惯了用自由和民主的角度来审视和对待英国的政策。为了取得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殖民地的政治精英就把英国的殖民政策作为了他们攻击的靶子。波士顿倾茶事件

以上种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殖民地人的反抗也不断地发生。到了18世纪70年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1770年3月5日,驻守波士顿的一名英军士兵同波士顿造船厂的一名制绳工人发生冲突,当天晚上,波士顿造船厂的工人围住英国驻波士顿海关,要求英国驻军撤离波士顿。英国驻军在驱散人群时向工人开枪,当场打死3人、打伤6人,这就是“波士顿惨案”。波士顿惨案的消息很快传到北美殖民地的许多地方,人们纷纷起来反抗,要求当地的英国驻军撤离,不久,就有5万人蜂拥到仅有1.7万人的波士顿,为在这次惨案中的死难者送葬。在这种压力下,英国驻军被迫撤出了波士顿,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的斗争取得了第一个胜利。

随后,英国政府为了帮助东印度公司销售积压的库存茶叶,于1773年颁布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通过这个条例,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北美各地销售茶叶的专权,条例还明令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买卖“私茶”。东印度公司在这个条例的保护下垄断了北美各殖民地的茶叶运输和销售,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运来的茶叶价格比当地的“私茶”便宜一半,这也严重地冲击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种植业。因此,这个条例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在波士顿,塞缪尔·亚当斯聚集一批年轻人成立了波士顿茶叶党,在他的带领下,波士顿人有计划地破坏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活动。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8000人集会抗议,要求刚刚停泊在那里的东印度公司茶船离开,但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无理拒绝。当天晚上,60名反英人士在波士顿茶叶党组织下,化装成印第安人偷偷地摸上茶船,将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价值1.8万英镑)全部倒入大海,并捣毁了船上的其他货物。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殖民当局的蓄意挑衅,于是采取高压政策,1774年先后颁布法令,封锁波士顿港口,取消马萨诸塞州的自治,在殖民地自由驻军等。这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公开冲突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了独立战争的爆发。◆北美青年化装成印第安人将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倒入海中。

莱克星顿的枪声

殖民地历史的最后一笔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用刀剑写成的。在英国政府的“强制措施”出台后,殖民地居民面临的局势除了武装反抗之外已经无路可走。假如他们向英国的权威低头,就可以继续安稳地做“英王臣民”。但是,13个殖民地的居民对他们的命运有自己的安排,于是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就此展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英国的高压政策出台之后,马萨诸塞居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拒绝赔偿东印度公司的损失,倾茶事件的参与者安然无恙,而亲英人士和官员则遭到了围攻。1774年8月,波士顿政府公布了新任命的36名参事的名单,全是亲英人士。民众对这一事件表示了强烈愤慨,波士顿民众在塞缪尔·亚当斯的领导下,举行会议并发布抵抗的决议,其他地区纷纷响应,支持波士顿的行动。殖民政府迫于压力,终于取消了他们的决议。

1774年9月5日,在费城的木工大厅,第一届大陆会议正式开始举行。除了佐治亚之外,其他12个殖民地都派了代表参加会议,与会者一共55人。这次会议是北美历史上第一次涉及如此众多的殖民地参加的联合会议。

会议期间,盖洛韦先提出了一个关系到北美政治前途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通过扩大殖民地的自治权,并以此来维持英国的现有殖民体系。正当大陆会议对盖洛韦的方案进行辩论的时候,整个北美的气氛已经相当紧张。坊间盛传英国军队在进攻波士顿,战争已然开始了。为此,大陆会议改变了议程,对9月6日波士顿及周边城镇在萨福克通过的决议(该决议宣布英国所采取的强制措施是违宪的,无效的,主张进行武力反击)进行表决,与会者表示一致赞同,并起草和通过了《权利宣言》、《陈情书》、《致英国人民书》等文件,申述北美居民反抗的原因,声明并非谋求脱离英国而独立,只不过是要捍卫他们作为英国人所拥有的种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11月20日,大陆会议通过《联合宣言》,《宣言》指出英国的政策已经威胁到殖民地居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各殖民地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采取抵制行动。在大陆会议的最后表决中,多数决议得到代表们的一致拥护,而盖洛韦方案则仅有一个殖民地表示赞同。代表们在休会时约定第二年5月再度聚会以商议时局。然而,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时间还没有到,局势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莱克星顿的枪声

大陆会议的决议传到英国之后,国王和议会并没有让步的想法,反而认为这是叛乱,只能用武力来平息。但是在议会的内部发生了分歧,是镇压还是安抚,议会尚未有定案。这时一件突发事件将僵局打破。

在波士顿,英军统帅托马斯·盖奇已经暗中准备将反英派人士一网打尽,但是这一消息被反英派领导人得知,塞缪尔·亚当斯、汉科克、约翰·亚当斯都躲藏了起来。

盖奇侦知在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有民兵的军火库,他认为如果摧毁了这个地方,就能大挫北美的锐气,在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指示的情况下,开始调兵遣将,准备采取突然袭击。

1775年4月19日,弗朗西斯·史密斯和约翰·皮特凯恩率领700名英军士兵,向民兵的据点康科德出发了。盖奇自认为这次行动天衣无缝,但是这个消息还是被反英人士获知。就在他们行动的前夜,波士顿的银匠保罗·里维尔快马奔至莱克星顿,通知隐藏在那里的反英领导人塞缪尔·亚当斯、汉科克转移,然后又和其他几个人赶到康科德报信。

得到里维尔传来的消息之后,莱克星顿的民兵在半夜紧急集合起来,准备迎击英军的进攻。19日清晨,英军终于出现了,霎那间,鼓声、喊声响成一片,村民们纷纷拿起武器,在乔纳斯·帕科率领下,七十多名民兵来到了一块草地上,但并没有进攻英军的打算。但是英军指挥官皮特凯恩并没有打算放过这队民兵,命令他们放下武器投降。帕科率领的民兵并没有理睬,皮特凯恩就命令将这群民兵包围起来。帕科见状,命令民兵携带武器撤退,在撤退的时候,不知道是谁先开了一枪,刹那枪声大作,在英军的攻击下,民兵四散而逃,其中有8人死亡、10人受伤,而英国士兵仅有1人受了轻伤。这次事件史称“莱克星顿的枪声”。

英军将民兵打散之后,继续向康科德前进,那里的反英人士早已得知情况,他们疏散军火,做好了迎击的准备。英军到达后,对康科德进行了破坏。这时,越来越多的民兵聚集在了康科德周围,双方开战之后,均有伤亡。在英军返回波士顿的途中,真正的战斗发生了,他们一路遭到民兵的进攻,子弹从石墙、谷仓、树后、房屋等处射来,直到下午,英军撤到莱克星顿,得到了援兵的接应。但民兵越来越多,英军且战且退,最终在剑桥附近发生了激战。经过一天的战斗,英军损失了273人,北美方面损失了95人,最终以北美民兵的胜利而告终。

莱克星顿之战和康科德之战,标志着北美

独立战争

正式开始了。独立战争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北美13个殖民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战争爆发后,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率领大陆军英勇作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攻占波士顿

莱克星顿和康科德之战发生之后,大陆会议迅速肩负起了领导武装斗争的责任。1775年6月1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发布决议,将包围波士顿的民兵组成大陆军,并开始从马里兰和宾夕法尼亚招募新兵。6月15日,大陆会议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统率大陆军。此外,大陆会议还任命了4名少将和8名准将,这些人中有2/3来自新英格兰,其余如查尔斯·李、霍雷肖·盖茨、理查德·蒙哥马利等曾在英军中待过,具有相当的军事经验。

1775年5月,驻扎在波士顿的托马斯·盖奇得到了英国的支援,威廉·豪、亨利·克林顿和约翰·柏高英3位将军受命奔赴北美。7月18日,英军在波士顿战略要地多尔切斯特设防。得知这一消息后,大陆军迅速派兵开进查尔斯城半岛(今查尔斯顿),这里有两个战略高地邦克山和布雷德山,可以俯瞰波士顿。但是,原本计划设防邦克山的大陆军,却出人意料地在离波士顿很近的布雷德山修筑工事,这是一个致命错误,很容易被英军切断后路。幸好这个失误英军并没有发现,威廉·豪率领2400名英军开始向大陆军正面和两翼发起攻击,接连两次都被大陆军打退。后来大陆军军火告罄而被迫撤出阵地。虽然英军占领了布雷德山,却付出了一千多人伤亡的代价。经此一战,“美国民兵的作战决心和能力得到证实,英国人再也不敢低估他们的交战对手了。”

此外,在北方的大陆军还发动了对加拿大的远征,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远征加拿大失败后,华盛顿加强了对波士顿的围攻。1776年3月,经过一番激战,大陆军占领了多尔切斯特高地,整个波士顿城及其港口都处在了大陆军的炮火射程之内。但是,英军统帅威廉·豪本以为波士顿不是战略要地,只是为了等待运兵船的到来才驻扎此地。华盛顿的进攻,加速了英军的撤离。3月17日,英军自动放弃了波士顿,大陆军开进这座城市。攻占波士顿缓解了远征加拿大失败所引起的失望情绪,鼓舞了军队的士气。萨拉托加大捷

为了镇压大陆军,英军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哈德逊河和普兰湖一线,妄图把大陆军的活动中心新英格兰与中南部殖民地分割开来,而这里的战略要点就是纽约城。由于众寡悬殊,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兵败纽约,但他旋即率军袭击了普林斯顿,重创英军两个团,一洗纽约兵败的耻辱。1777年,英军开始了对费城的进攻。9月11日,威廉·豪率领英军击败了华盛顿,于26日占领费城。费城的陷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陆军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费城陷落的时候,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军在约翰·柏高英的率领下南下,试图和威廉·豪会合,实现对北方的控制。1777年6月,柏高英分兵两路从加拿大出发,一部由他亲自率领,由普兰湖至泰孔德罗加,然后经乔治湖抵达哈德逊河;另一部由巴里·圣莱杰率领,直扑莫霍克河谷。

英军的行动为华盛顿所察觉,他调兵遣将迎击来犯之敌,先后派出本尼迪克特·阿诺德、本杰明·林肯和丹尼尔·摩根支援北方军司令菲利普·斯凯勒。9月13~14日,柏高英率军渡过哈德逊河,进逼奥尔巴尼。此时,大陆会议任命新英格兰的霍雷肖·盖茨出任北方军的总司令。9月19日和10月7日,大陆军先后在弗里曼农庄和比米斯高地重创英军,英军损失惨重。10月9日,柏高英率领英军撤退到萨拉托加。这时,大陆军切断了英军的粮草供应和退路,远在费城的威廉·豪救援不及,10月17日,柏高英率领6000名英军投降,萨拉托加战役以大陆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决战约克敦

萨拉托加战役之后,受到沉重打击的英军为了集中兵力,主动放弃了费城,回撤纽约。大陆军虽然试图在途中截击英军,但未能得手,这样一来,整个北方战局进入了相持阶段。1778年年末,为了扭转战局,英军转而南下,意图征服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12月29日,英军占领了萨凡纳,开进了佐治亚。同月,本杰明·林肯率领南方军抵抗英军。1779年9~10月间,林肯进攻萨凡纳失利,退守查尔斯顿。这时,驻扎纽波特的英军在乔治·克林顿的率领下南下,以优势兵力攻取查尔斯顿。1780年5月12日,林肯率领南方的大陆军五千余人向英军投降,这是独立战争中大陆军最惨痛的一次失利。随即克林顿率军返回纽约,留下康华利率领7000英军继续向南方展开攻势。8月16日,坎登之战中,盖茨率领的大陆军被英军击败。8月18日,托马斯·萨姆特率领的民兵被英军大败,南卡罗来纳陷落。

这时康华利乘胜进军,侵入北卡罗来纳。10月,帕特里科·福格森率领的英军在王山受到民兵重创,英军进攻北卡罗来纳的计划受挫。1780年末,大陆军新任南方军总司令纳萨内尔·格林挥师南下,伺机歼敌。1781年1月17日,摩根率领大陆军在民兵配合下,重创英军,剩余的英军在巴纳斯特·塔尔德率领下投降。3月15日,格林以4500人的优势兵力在吉尔福德狙击英军,获得胜利。这时英军南方部队的总司令康华利率军退回威尔明顿,试图北上与克林顿派遣到弗吉尼亚的英军会合。

康华利撤退到弗吉尼亚之后,驻扎在约克敦。但是康华利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地方极易受到海、陆两面夹击。华盛顿抓住这个机会,制订了美、法联合围歼康华利的计划,为了顺利实施这一计划,华盛顿游说法国海军上将格拉斯,让他率领舰队进入切萨皮克湾,同时,巴拉斯率领舰队与格拉斯会合。华盛顿命令拉法叶在约克敦围堵英军。为了迷惑克林顿率领的英军,华盛顿命令部队佯攻纽约,同时却把法、美的大部分军队调到弗吉尼亚。这样一来,终于完成了对约克敦英军的合围,克林顿得知这一消息后,想要救援已经是鞭长莫及。康华利在约克敦坚守数周之后,于10月19日率领7157名英军向华盛顿投降,约克敦战役以大陆军的胜利而告终,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独立宣言》莱克星顿的枪声传到费城之后,大陆会议的代表迅速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以反抗英军的进攻。同时委托杰斐逊等五人起草《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独立自由的旗帜已经树立起来。“和平橄榄枝”的枯萎

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由于保守派的坚持,大陆会议作出了与英国和平解决的最后努力。7月5日,大会通过了约翰·迪金森起草的《橄榄枝请愿书》,在请愿书中,他们用恳求的语气表示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和睦关系,希望英王能够在达成“愉快而持久的和解”之前不采取任何敌对行动。这份请愿书是以代表的个人名义签署的,派遣当时效忠派分子宾夕法尼亚总督理查德·佩恩前往伦敦呈递给英王。但是佩恩到了伦敦后,英王并没有接见他,而在8月23日宣布北美殖民地现在是在“公开的、自认不讳的叛乱中”。这枝“和平的橄榄枝”就这样枯萎了。

在请愿书起草的同时,大陆会议并没有放弃武力反抗的意愿,在7月5日还通过了由杰斐逊和约翰·迪金森共同起草的《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的公告》,在公告中他们一方面表示宁愿死也不愿受奴役;另一方面又表示了不愿意同英国分离的意愿。文件中写道:“尊严、正义和人道使我们不能驯服地拱手交出我们承继自我们英武的先辈的自由和我们无辜的后辈有权从我们这一代继承的自由。”“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的联合是完美的……我们将使用敌人迫使我们拿起的武器,不畏险阻,以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和毅力,来捍卫我们的自由,万众一心,决意死为自由人,不愿活着当奴隶。”文件表示:“我们无意解除已在我们之间如此长久而幸福地存在着的那一联合,并真诚地希望看到这种联合的恢复……我们招募军队并非怀有野心,以图要同大不列颠分离和建立独立国家。”“当侵略者方面停止敌对行动和他们不再重新采取敌对行动的时候,我们将放下武器。”《独立宣言》的发表

大陆会议的请愿书送到英国后,英国国王和英政府拒绝了这份请愿书。1775年8月,英政府宣布北美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并扬言要绞死殖民地的领袖。12月,英国议会宣布北美殖民地不再受英国保护,禁止同北美殖民地进行贸易,下令夺取和没收殖民地的船舶。这更激怒了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同时也激发了他们为争取独立而战斗不息的斗志。

1776年1月31日,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第一次表示独立的可能性。10天后,他告诉大陆会议的代表们,让他们告诫大不列颠:“自由的精神在我们身上这样澎湃地激荡,是不会屈从于奴役的……我们决意同一个如此不公正的和不近人情的国家摆脱一切联系。”

1776年4月12日,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的议会分别授权各自的大陆会议代表,在大陆会议上要求宣布独立。5月15日,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在推翻原地方政府后,派出新的代表团参加大陆会议,也要求独立。◆1775年7月9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独立厅通过《独立宣言》。

对于北美殖民地来说,宣布独立也是外交斗争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与英国的老对手法国建立联盟,从而取得更多的援助。弗吉尼亚的代表理查德·亨利·李在一封信中写道:“这不是选择,而是必要,要求独立是作为赢得外国同盟的手段。”6月7日,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了一个决议案,要求宣布独立、建立邦联和与外国结盟。6月11日,大陆会议正式任命了起草《独立宣言》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五人组成。7月2日,大陆会议投票决定宣布独立,但这时纽约代表团却宣布弃权,这并没有影响整个大会的进程。就在这天,由杰斐逊主笔的《独立宣言》提交到了大会,经过两天的辩论,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7月9日,在纽约代表团最后同意后,《独立宣言》在费城正式公布。《独立宣言》作为北美殖民地独立的纲领性文件,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民族的自决权。《宣言》中说:“一个民族解除他们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和上帝意旨,采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在《宣言》中还着重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言》认为:人类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能出让的权利,其中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对于建立新政府,宣言认为: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力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这样才最可能达到他们的安全和幸福。《宣言》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庄严宣告了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我们取消一切对于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在我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全部断绝,而且应该断绝;我们以自由独立国家的地位,有全部的权力来宣战、媾和、联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反英战争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独立战争。该《宣言》继承了约翰·洛克等人的天赋人权的思想,并且用“追求幸福”的权利代替了洛克所说的财产权利。《宣言》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把资产阶级要求的权利以文献的形式肯定下来。还表达了殖民地人民联合抗英、争取独立的决心,成为北美殖民地独立自由的一面旗帜。

世界公民富兰克林

帝王们垮了一批又一批,寻找继承者很容易;举世无双的富兰克林啊!很少人能指望比得上您;您横扫了暴君的威风,使九天的怒雷回避!——菲利普·弗瑞诺早年生涯

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马萨诸塞的波士顿,他是约赛亚·富兰克林最小的儿子。小富兰克林8岁的时候,他父亲送他到语法学校读书,由于天资聪颖,富兰克林很快从班里的中等生一跃成为优等生,并且写得一笔好字,只不过算术并不怎么理想。10岁的时候,由于家里人口太多,负担过重,富兰克林辍学回家,开始跟着他父亲学习制作蜡烛。富兰克林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在辍学以后,把全部的零花钱都用在了读书上,因为这个原因,富兰克林的父亲让他进入了他的哥哥詹姆士的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这时的富兰克林只有12岁。

1721年,富兰克林的哥哥詹姆士开始创办《新英格兰报》,报纸印好之后,富兰克林主要是向订报者递送报纸。16岁时,富兰克林以“寂寞的行善者”为笔名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14篇文章,并且好评连连,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1723年10月,年仅17岁的富兰克林来到了费城,在这里当上了印刷工助理。此后,他的一封家信被宾夕法尼亚总督基思意外看到,基思非常欣赏富兰克林的文风,建议他开创自己的印刷业,并要资助他。这让富兰克林异常兴奋,于是他远渡重洋来到伦敦,但是总督基思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富兰克林被困在了伦敦,不得不靠打工和省吃俭用来维持生活,这一待就是两年。1726年,富兰克林返回费城。

回到费城以后,富兰克林开办了自己的印刷所,出版了费城的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富兰克林成为真正的实业家。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富兰克林出版了《穷查理年鉴》,与当时的其他历书一样,这本书包含了日历表、节假日、集市日甚至食谱、天气预报等,所不同的是,在这个《年鉴》的空白处富兰克林印上了自己写的成语、寓言等,这些东西成为了他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很快,《穷查理年鉴》成为13个殖民地的畅销书之一。该书则宣示着美国人开始摆脱传统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代表了美国人全新的精神特质。抓住闪电

18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将电储存在莱顿瓶里面,但是人们并不知道电是如何产生的,电击是如何发生的。富兰克林力图用实验的方式了解电,并且提出了电流的理论。在富兰克林的研究中,他认为闪电现象和莱顿瓶中的电火花现象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表现得更为猛烈一些。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富兰克林进行了捕捉闪电的实验。1752年夏季,在一个乌云密布、暴雨即将来临的天气里,富兰克林与其子威廉做了一个风筝,将它放到空中。很快,富兰克林注意到了牵引风筝的线绳开始出现分裂,这说明在闪电的时候有电荷产生了。当他用手指去接触挂在牵引线上的钥匙时,出人意料地产生了火花,这无疑就证明了闪电实际就是大量的静电。那年9月,富兰克林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在电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富兰克林,在科学家的眼中成了电学的巨匠。1752年12月21日,富兰克林关于电风筝的叙述在英国皇家学会被宣读,并发表在当年的《学会纪录》上。第二年7月,哈佛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硕士学位。9月,耶鲁大学给予了他同样的名誉。1753年11月30日,皇家学会以其神奇的电学实验和观察授予他哥德弗雷·科普利爵士金质奖章。

富兰克林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以最具戏剧性的猜想为人类开启了宇宙中最黑暗、最可怕的门中的一扇。他的实验使得人们预防雷击成为可能,甚至驯服了它、利用了它,因而有人将富兰克林称为“新的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投身政治

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州议会文书,正式涉足政坛。1737年,富兰克林出任费城邮政局长。这个位子对于富兰克林来说,意义非凡,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美洲,和美洲的有识之士交流。1743年5月14日,富兰克林发出倡议,由志同道合者组建“美洲哲学学会”。第二年4月学会成立,这是富兰克林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让他开始投身于美洲殖民地的研究。1751年5月,北美邮政总代理艾利奥特·本杰尔病危,宾夕法尼亚首席法官威廉·艾林推荐富兰克林担任这一职务。在担任邮政总代理之时,富兰克林对北美邮政进行了改革,他不辞辛苦,深入各地了解情况。在他的努力下,北美邮政开始扭亏为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此期间,一系列的边境冲突和印第安人的纠纷问题使得富兰克林在政治上逐渐成熟。

然而,一个突发事件却导致了富兰克林的政治生涯波动。1760年,55岁的富兰克林打算退出政坛的时候,宾夕法尼亚州立法机关派遣他去伦敦解决一起土地税的争端,岂料这件事的处理得罪了在宾夕法尼亚的佩恩家族,担任了14年议会议员的富兰克林,在返回费城之后却意外落选了。虽然富兰克林已经不再担任议员,但是州议会依然委托富兰克林前往英国交涉,这一去就是10年之久。

而此时的美洲,则开始陷入了反对《印花税法案》的斗争之中。由于富兰克林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这时已经担任新泽西的州长,因而不少人认为富兰克林是《印花税法案》的罪魁祸首之一。当富兰克林明白《印花税法案》与美洲的利害关系之后,坚定地提出必须废除这一法案。1766年2月13日,富兰克林来到英国众议院,陈述了废除《印花税法案》的理由。这次陈述长达4个小时,富兰克林答复了议员们提出的174个问题,博得了满堂喝彩。几周之后,法案被废除,富兰克林也成了美洲人心目中的英雄。独立战争的领袖

1775年5月5日,富兰克林回到了久违的费城,就在两个星期以前,这座城市已经投身于独立战争。当时的伦敦下令逮捕富兰克林,但是他临危不惧,毅然投身于独立战争的洪流之中。回到费城的第二天,富兰克林就当选为宾夕法尼亚的大陆会议代表,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富兰克林是大陆会议里面最为坚定和大胆的代表,但又是一个非常沉默的代表。代表之一的杰斐逊说:“革命前我和华盛顿将军供职于弗吉尼亚议会,革命期间和富兰克林博士共事于大陆会议。我从未听到他们中哪一个一次发言10分钟,也没有听到他们谈到决定问题的主要点以外的任何话题。”

富兰克林在大陆会议中承担了许多工作,例如起草呈给英王的请愿书,改革殖民地火药硝石的生产,起草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的宣言,安排印刷纸币等。5月29日,富兰克林主持一个委员会,以建立一个全新的邮政系统;7月13日,他受命负责处理居住在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的印第安人事务;7月21日,富兰克林宣读了他的《联邦和永久联盟的文件》。7月26日,他当选为邮政总长。富兰克林按照自己的计划建立起来的邮政系统,后来成为美国统一完整的邮政系统的基础。

1776年6月10日,由富兰克林、杰斐逊、亚当斯、罗杰·谢尔曼和罗伯特·R·李温斯顿组成五人委员会,商议起草《独立宣言》,大家一致推举杰斐逊为主笔人。富兰克林在起草期间,只对宣言的初稿作了少许修改。据杰斐逊回忆,他坐在富兰克林博士身旁,富兰克林觉察出杰斐逊对这些改动不无想法,便说:“我订了个规矩,不论何时,只要我做得到,我总避免起草将要由一个公共团体审查的文件。我这个教训是从这么一件事得来的,让我讲给你听。当我还在给一个印刷商帮工时,我的一个伙伴是个帽商的学徒,他在学徒期满后准备自己开店。他首先关心的是有一块措辞恰当的漂亮招牌。他编了这样的话:‘约翰·汤普森,帽商,制作并现钱出售帽子’,还画有一顶帽子。但他想到该让朋友们对它做些修改。第一个朋友认为既然后面有‘制作帽子’的字样,前面的两字‘帽商’便是累赘,应该删去。那两个字擦去了。下一位朋友认为那‘制作’二字不如略去,因为顾客不会在意帽子是谁制作的,只要合他们的意,他们就买。他把那两个字又擦去了。第三位朋友说,他认为‘现金’两字是多余的,因为当地没有赊账的传统,每个买东西的人都会付钱的。它们又被擦去了。招牌上的字现在剩下了:‘约翰·汤普森出售帽子’。‘出售帽子?’下一位朋友说,‘为什么?没有人会以为你会送给他们。那这两个字有什么用?’它们又被擦去了,接下来的就是‘帽子’被擦去,因为牌子上画了一顶。这样,他的招牌最后被简化为‘约翰·汤普森’和画出的一顶帽子。”

当国会通过《独立宣言》的时候,为了这个新生的国家,年届古稀的富兰克林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旅途。在当时的法国,到处都是英国的密探和双重间谍,富兰克林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心翼翼地筹措独立战争所需要的资金,购买武器以及安排运输船只。由于富兰克林的声望,他在法国的活动如鱼得水,一方面他努力使法国承认美利坚这个新生的国家;另一方面他在法国各界尽力游说,以争取法国成为美国的军事同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法国与美国的军事同盟终于结成,为加速独立战争和美国建国的进程争取了时间。1778年,富兰克林和约翰·杰依、约翰·亚当斯一起被派往英国,在不得罪盟友法国的前提下,运用一切手段同英国进行和平谈判。经过反复磋商,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于1783年11月30日正式签订,富兰克林完成了他最为伟大的使命。伟大的妥协

1785年,年迈的富兰克林终于得到美国政府的允许,结束他在法国的使命,返回祖国。当他踏上费城的土地,受到了费城人民最为隆重的欢迎。这时的富兰克林原本打算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但是一个新的使命却在等待着他。

1787年3月28日,富兰克林顺利地当选为制宪会议的代表,在制宪会议期间,富兰克林每天11点准时到会,82岁的他,思维活跃,完全可以和一个28岁的年轻人相媲美。在制宪会议中,富兰克林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和解,设法使与会代表达成一致意见。富兰克林这时已经没有力气自己发言,只能由别人代替他宣读发言稿。在讨论大小州享有同样投票权的时候,会议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富兰克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有幸看到,直到这一提案——代表比例问题——引起争论以前,会议一直是在冷静和克制中进行着。在这种场合,如果出现了任何反面意见,我希望它不会再次出现,因为我们被派到这里来是为了相互协商而不是争执,是宣布一种既定的看法,作出绝不更改的决议,而不是来受启发或被说服。”这样的劝说使得争论暂时平息了下来。

在后来的争论中,富兰克林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使得制宪会议化险为夷,最终,由于大小州围绕代表权问题再次发生激烈争论,富兰克林提议进行妥协,要求双方都做一些让步。他的提议得到了与会者的赞成,大会终于达成了妥协。9月17日,在新宪法拟订的最后一天,富兰克林作了如下发言:“我承认,这一宪法中的几个部分我目前还不赞同,但我不能肯定我永远不会赞同。因为,活了这么久,我经历过许多事例,那是关于在得到更好的信息或经过更充分的考虑后改变看法的事实,即使是在重大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往往我以为是正确的,但却发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年纪越大,就越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而注意他人的判断……以这样的观点,先生,我同意这个宪法,连同它的一切缺陷……总之,先生们,我不禁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制宪会议的每一位成员(他可以对它还有反对意见)和我一道,在此时此刻……在这一文件上署名,以表明我们的一致。”最后,富兰克林在宪法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时光

1787年10月31日,富兰克林第三次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然而10月刚过,他就病倒了。在第二年春季,他一次都没能到州政厅、参事会视事,甚至1788年9月16日传来的11州批准宪法的消息他都是在家中得知的。1788年10月,富兰克林终于结束了六十余年的政治生活。

退出政坛的富兰克林仍旧十分关心国家大事。1784年9月16日,他给华盛顿写了信;1790年3月1日他在写给耶鲁大学校长坎兹拉·斯蒂尔斯的信中还谈到宗教宽容的问题。1790年4月17日,久病未起的富兰克林忽然起床,请人帮他整理床铺,以便让他死得像样些。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码头上的船只为他下半旗,教堂里哀钟长鸣。4月22日,詹姆斯·麦迪逊在参议院动议为富兰克林服丧一个月,被不经讨论地通过。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个充满传奇的春秋,静静地躺在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两大政党的产生——联邦派与共和民主主义派

纵观世界各国的政党历史,美国是极其独特的一个政党组合体,它在众多的资本主义政党中显得格外独特。这是因为在美国的政党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联邦派和共和民主主义派这两大政党。同时,美国是第一个实现政权在政党之间转移的国家,这样的特殊性有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组合。当然,为了迎合两大政党的发展与协作,它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特点和一定的规律。追溯源头,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初就开始萌芽了两大政党,并于南北战争爆发之前正式形成。从那时候起,美国政府就一直是由这两大政党组成,而且,政权在两大政党之间互相转移。

其实,早在19世纪末期,美国政党就首次出现了分化,把当时的联邦政府分成了两派,即联邦派和共和民主主义派。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了《独立宣言》,在独立战争以后,1783年11月3日,美国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巴黎条约》,美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乔治·华盛顿被选举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当时的美国政府仍处于幼年时期,它并没有意识到政党在美国政府制度中所起的作用。美国独立以后,以华盛顿为首的联邦政府通过宪法,以分权、约束和平衡,选举团间接选举总统等政策措施,使新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远离政党和小党派的影响。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说:“如果有党派存在,我们就得使它们合二为一。”当然,华盛顿并没有预料到美国政党后来的异变。

1789年,美国独立,当时的联邦政府第一次出现分歧,彼此围绕着是否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而争论。在当时的联邦政府中,以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他们就成为了后来的“联邦主义者”;以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反对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他们反对不把《人权法案》列入宪法中,反对总统可以毫无限制地连任连选,因此,他们成为了后来的“共和民主主义派”。两大政党的萌芽与形成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美国,这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国家在新大陆诞生了。就在这一标志性事件背后,联邦派和共和民主主义派开始萌芽,美国在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其政党的独特性。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参加制宪会议,当时,所出席会议的代表大部分是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正是在起草宪法的过程中,代表们明显地分化为两大派:一是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派,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宣扬总统制,他们不把《人权法案》列入宪法中,主张总统可以毫无限制地连选连任,由于他们极其拥护联邦宪法自居,所以,自称“联邦党人”;一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共和民主主义派,他们反对权力过于集中,主张中央政府与地方应实行分权,他们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也就是共和民主主义派。这一时期,是两大政党的萌芽时期,联邦派和共和民主主义派成为了美国政党的主要构成者。

当然,对于当时政党的划分,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根据。由于美国政府出现了两个政党,因此,在美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看似比较松散的“联邦党”,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美国资产阶级政党开始萌芽。当时,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既不是联邦党人,也不是所谓的共和民主主义党人,他只是一个无党派人士。随后,联邦党掌握了美国政权,这是美国历史上的政权转移,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就是一个联邦党人。由于联邦党派的主要代表是汉密尔顿,所以,在约翰·亚当斯执政的日子里,实际上是汉密尔顿在掌权。而作为共和民主主义派的代表托马斯·杰斐逊则受到了冷落,虽然他是美国的国务卿,实际上却是有名无实。于是,在联邦派赢得政权以后,1793年,托马斯·杰斐逊毅然辞去了国务卿这一职务。

辞去了国务卿的托马斯·杰斐逊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在随后的四年里,他建立了自己的政党。1792年,托马斯·杰斐逊成立了民主共和党,这就是美国民主党的前身,同时,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作为联邦党的领导者汉密尔顿,他因为财政政策发了财,成为了当时的投机家。这时,一些依靠英国提供资金的新英格兰商人,以及持有英国证券的投资者,南部的大地主都加入到联邦党里。在18世纪至19世纪里的大部分时间,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之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展开了斗争,两大政党开始逐渐形成。两大政党此消彼长

逐渐地,在托马斯·杰斐逊的领导下,民主共和党逐渐成长起来,并有与联邦派相抗衡的势头。1796年,约翰·亚当斯当选为美国第二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则当选为美国副总统。在亚当斯执政的那一时期里,汉密尔顿所领导的联邦党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与此相反,杰斐逊所领导的共和民主主义派却逐步壮大,两大政党此消彼长,共和民主主义派执政的时期似乎已经到来了。

在美国政党的历史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斐逊都是两大政党的开创性人物。虽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代表的是联邦党派,而托马斯·杰斐逊所代表的是共和民主主义派,彼此之间在政见上有严重的分歧,正是联邦党和共和民主主义党合力组成了美国政党制度,在两党磨合的过程中,杰斐逊相信民主,汉密尔顿相信开明的特权阶级。虽然汉密尔顿与杰斐逊一直斗争了许多年,可是,一旦美国政府面临危机,汉密尔顿与杰斐逊又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两人组成了美国政党中最有默契的“拍档”,诸如,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则是美国《宪法》的主要制定者。联邦派的消亡

18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举,当时,托马斯·杰斐逊作为共和民主主义派的代表成为总统候选人,而联邦派的代表则是艾伦·伯尔,两人在选举投票中势均力敌。为了尽快得出选举结果,总统选举不得不交给众议院处理,改由各州投票,在当时的美国,已经有14个州了,有一部分州是联邦派,另外一部分州是共和民主主义派。各州的投票很快开始了,不过,在经过了一个星期35轮的投票后,总统选举依然没有任何结果。这时,联邦派的代表汉密尔顿开始了一次艰难的思索,一方面,趋势开始倒向托马斯·杰斐逊那边;另一方面,作为联邦派的代表人艾伦·伯尔似乎并不是最佳的总统人选。经过再三权衡,汉密尔顿作出了重要的决定,他还是支持杰斐逊,并动员联邦派所控制的各州加入到支持的队伍中来,包括将佛蒙特州和马里兰州的投票从艾伦·伯尔那里转到了杰斐逊名下。最终,杰斐逊当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艾伦·伯尔落选。

后来,艾伦·伯尔知晓了汉密尔顿的重要决定,他因为自己的落选而对汉密尔顿怀恨在心。1804年7月11日,艾伦·伯尔与汉密尔顿展开了决斗,在决斗中,伯尔一枪打死了汉密尔顿。由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死亡,他所领导的联邦党也跟着很快就消亡了。美国政党中,只留下了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的共和民主主义派。民主党的分裂

1816~1842年,在这一时期,由于联邦派的消亡,美国政党历史暂时处于和平时期,共和民主主义派在发展中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政党。但是,美国政党“一党专政”的形式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在党内还是出现了两个派别:一是民主共和党人,他们所代表的是北部和中部工商业者的利益;二是代表南部种植园主利益的辉格党。

19世纪20年代末期,共和民主主义派在总统竞选中分裂为两大政党。1828年,安德鲁·杰克逊当选为美国总统,他所代表的是南方新兴种植园主的利益,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护杰克逊,没过多久,那些拥护杰克逊的民主党派正式组成民主党。而其他代表北部工商业者,以及部分南部种植园主,开始从民主党里分裂出来,成立了国家共和派,1834年,国家共和派改名为辉格党,当时,辉格党还推举了亚当斯参加了总统竞选。于是,曾经的共和民主主义派分裂为辉格党和民主党这两大政党。两大政党的沿袭之路

这样一来,最初的两大政党之一的联邦派消亡以后,民主党也发生了分化,看似联邦派已经正式灭亡了。但是,实际上,民主党的分化才是两大政党真正的开始,共和民主党所分化的两个党派就是联邦派与共和民主主义派的沿袭。

1834年,国家共和派正式改名为辉格党,而辉格党所继承的就是联邦派。在美国政党里,民主党和辉格党沿袭了两大政党的发展,辉格党继承了联邦党人的传统;而民主党则继承了共和民主主义派的传统。当时,北部的自由工商业者,国内的小手工业者,诸如铁器、农具、金属制造商和南部烟草、蔗糖生产商、小种植园主以及自由职业者站到了民主共和党这一边。从那时候起,美国的两大政党制度成为了相对稳定的政党统治形式。也是从这时候起,美国的政治基本上是由辉格党和民主党这两大政党所控制,随着美国总统每四年一次的大选举,其政权在两大政党之间不断地转移,这些特征都使得美国的政党制度显得异常独特而新颖。

美国金融之父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是美国的金融之父,联邦政府成立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部长,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就崭露头角,是国家主义的斗士,美国宪法起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汉密尔顿深受英国思想家霍布斯和大卫·休谟的影响,认为人性本恶,政府则是建立在对人类私利和激情的驾驭之上。在他出任财政部长之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挽救了美国政府的财政,但是由于他和杰斐逊的争论,终于导致了美国两党制的形成。革命军中少年郎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出生在英属西印度群岛,他的父亲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母亲则是一个法国“胡格诺”新教徒。10岁时,他的父亲抛妻舍子,去向不明。12岁时,他的母亲一病不起,撒手尘寰。此时的汉密尔顿成了孤儿,在别人的帮助下,得以成人。由于他天资聪慧,被带到了纽约,在这座城市他受过法律教育,在英王学院(后来的哥伦比亚学院)就读时,曾为殖民地居民的权利进行过出色的辩护,名噪一时。因为出身底层,他是一个非常了解底层社会的人。独立战争爆发以后,汉密尔顿立即投身革命,在战争中他的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得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的信赖。20岁刚出头时,他已经成为华盛顿的侍从武官。

1781年,在著名的约克敦战役中,汉密尔顿曾经率领一支突击队,作战英勇,立了大功。在战争期间,汉密尔顿已经开始为这个国家的将来进行思考,已经在考虑如何将各州联合起来,建立大政府的问题。这时的汉密尔顿开始逐渐具备了一个政治家的素质。宪法的积极推动者

战争结束以后,汉密尔顿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律师资格,和妻子在纽约过着富足的日子。虽然这时的汉密尔顿才年方三十,但是凭着他在独立战争中的功绩,他足以称得上是“开国功臣”。汉密尔顿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邦联的研究上,他不断发表文章,对邦联制度的弊端进行抨击,呼吁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府。

在1786年9月召开的安纳波利斯会议上,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一起,说服了与会代表,并且让他们相信,这样一个力量薄弱的邦联办不成任何事情。会议通过了由汉密尔顿起草的报告。这份报告明确指出了邦联的危急局面,建议所有13州选派代表举行一次会议,“进一步拟定在它们看来为使全国政府体制足以应付联盟的紧急事务而必要的条款”。这次会议促成了1787年制宪会议的召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像,他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是美国政党制度的创建者,在美国金融、财政和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按理来说,汉密尔顿作为制宪会议的积极推动者,理应有资格作为制宪会议的代表,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汉密尔顿虽然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政治活动家,但在当时的纽约州议会,两名代表与汉密尔顿的观点格格不入,汉密尔顿在岳父的帮助下才得以成为纽约州的第3名代表。制宪会议召开以后,汉密尔顿明显地成为纽约州代表的少数派,对纽约州毫无影响力。会议开到一半其他两名代表便回纽约去了,临行放话说汉密尔顿一个人不能代表纽约州投票,这无疑使得汉密尔顿成了制宪会议中一名没有投票权的代表。

即便如此,汉密尔顿在制宪会议上并不是一个沉默者,相反他表现得异常活跃。1787年6月18日,当“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的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汉密尔顿要求发言,他是有备而来的,在会上滔滔不绝地讲了五个多小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史称“汉密尔顿方案”。这个方案和“弗吉尼亚方案”之间的分歧在于:行政首脑和参议院成员当由选举人来选举,并在其行为良好期间任职,行政首脑应有更广泛的权力,包括绝对的否决权,各州州长应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该州的立法有否决权。但是汉密尔顿提出的这个方案并没有引起激烈的讨论,原因就在于这个方案过于激进,难以得到共鸣,就如麦迪逊所说:“纽约来的绅士……人人赞扬但无人支持。”

制宪会议结束以后,汉密尔顿约同詹姆斯·麦迪逊和约翰·杰伊,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解释宪法的文章,其中2/3是汉密尔顿的作品。这些文章就是后来著名的《联邦党人文集》。在纽约州,宪法的通过困难重重,麦迪逊此时来到纽约与汉密尔顿一起说服民众,推动宪法的通过。在他们的努力下,1788年7月23日,宪法在纽约州得以通过,汉密尔顿功不可没。出任财政部部长

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任总统。华盛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财政问题,他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理财能手,最先选中的是莫里斯,但是莫里斯却推荐汉密尔顿出任财政部部长,华盛顿采纳了这个建议。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华盛顿对汉密尔顿非常了解,并且曾经称赞他“有一颗银子般的心”。汉密尔顿曾经有一个关于财政改革的构想被华盛顿所了解,这个构想后来成为汉密尔顿改革财政的蓝图。1789年9月11日,参议院通过了汉密尔顿出任财政部部长的任命,年仅34岁的汉密尔顿成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

在汉密尔顿就任财政部部长的第十天,众议院要求他提出一个“充分支持公共信用”的计划报告,1790年1月4日,这份报告被提交到众议院。这份报告内容翔实,不啻出于一个富有经验的财政部部长之手。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以债券形式偿还外债,以票面价值偿还内债,由联邦政府承担各州在独立战争时期的州债。为了实现这些必须建立偿债基金,其主要来源是依赖税收、出卖西部土地和政府债券利息等。

对于这个报告,麦迪逊是坚决反对的。这个汉密尔顿昔日的盟友提出反对意见,其主要理由是战争时期所发行的债券大部分落入了金融投机商人的手中,现在由联邦政府出面用进口税收入偿还本息,对于债券的原始持有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其次,再发行新的债券进行负债经营,反对派不能接受。

在麦迪逊的带领下,反对这个方案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媒体也开始对这个方案进行攻击,甚至对汉密尔顿进行人身攻击,把他骂成是“东部的杂种投机家”。面对种种责难,汉密尔顿一度到了绝望的地步,对美国的前途感到迷茫。他深知如果不能通过这个方案,美国的国家信用就不能恢复,就不能融入欧洲市场,不能发展商贸和经济。可是众议院成了阻碍这个方案的门槛,过不了众议院这道坎汉密尔顿只有打算辞职了。

在这个时候,救星出现了。汉密尔顿偶遇从法国归来的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交谈之后,杰斐逊很乐意帮助汉密尔顿渡过难关,由杰斐逊出面邀请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共赴晚宴,商量解决办法。在这次晚宴上,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达成了谅解,作了一次政治妥协:麦迪逊答应帮助汉密尔顿在众议院通过重建国家信用的方案;而汉密尔顿则要动员国会中的联邦党人通过把首都建立在波托马克河边的方案。这是美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妥协,经过这个妥协,汉密尔顿重建国家信用的计划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威士忌暴动

在推行国家信用重建计划的同时,汉密尔顿又推出了三个改革财政的报告,即《银行法案》、《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和《国产税法案》。《银行法案》的目的就是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并由这个银行来为国家提供可靠的储蓄,协调各地的银行业,提供统一的货币等。但是这个法案一提出就遭到了麦迪逊的反对,理由很简单,这个法案是违宪的。国会里,对这个法案的争论难分难解,最后还是通过了这一法案,当它被提交到华盛顿总统手里的时候,原本打算对这个法案予以否决的华盛顿总统还是征求了司法部长伦道夫和国务卿杰斐逊的意见。最后华盛顿将这些意见转告给了汉密尔顿,并对他说:“除非你能说服我,否则我将行使否决权了。”没过几天,汉密尔顿向华盛顿提交了一份意见书,这就是美国财政史上有名的《论银行的合宪性的意见》。这个意见书是汉密尔顿依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对宪法实行方式的补充,其出色的逻辑和论述能力博得了华盛顿的认可。1791年2月,美国第一家全国性银行建立。

为了重建国家信用,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国产税法案》,即在现行税法之外,对奢侈品和酒类进行征税。但是其中的《威士忌酒税法案》严重伤害了种粮食酿威士忌酒的农民,这个法案一出来就预示着他们的生路即将被切断。尤其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由于高山阻隔,交通不便,大规模的粮食运输交易几乎不可能,只有酿酒、运酒才能使农民获得足够的收入,对威士忌征收25%的消费税,就如同“血淋淋地拔鹅毛”。

1794年7月,人们胸中积压已久的怒火终于喷发出来。匹兹堡征税员约翰·奈维尔的房舍被宾夕法尼亚西部几个县的农民放火烧毁,这些农民毁坏了匹兹堡的邮件,并阻止了联邦法院的审判。8月12日,起义者召开会议,甚至有人提出进攻匹兹堡的口号。对于这一事件,汉密尔顿极力主张采取强硬手段,调集民兵直接镇压。8月初华盛顿以总统名义签发了第一项公告,命令起义者于9月1日前返回家园。但是这个命令并没有得到回应,起义仍在扩大,并波及到弗吉尼亚、马里兰西部地区和宾夕法尼亚的东部。华盛顿立即签发了第二项公告,称暴乱是由于“那些破坏社会和平与秩序的煽动者”挑起的,决心用强硬手段去对付。

华盛顿把镇压暴动的指挥权交给了汉密尔顿。汉密尔顿领军进入宾夕法尼亚西部,抓了几百人,但没有从他们身上得到起义领导者的罪证。他派军队砍掉了当地象征自由精神的自由杆,还抓了二十几名起义者押回费城。其中有两个暴动领袖人物被送进监狱。等到事情过后,华盛顿以他们是“傻瓜”和“疯子”为理由,将他们赦免了。“威士忌暴动”没有出现血腥的暴力镇压场面,汉密尔顿所带领的军队没有制造流血事件仅仅是出于侥幸,而这一行为本身,在杰斐逊看来,其实就是华盛顿变成国王、联邦政府变成人民敌人的危险信号。盟友与对手

我们不妨看一看华盛顿的内阁,仅有区区四名部长运作整个国家机器,在这四名部长中,汉密尔顿尤为出众,在某种程度上他充当了首相的角色。他那激进的政治观点,强硬的行政手段,对于曾经是盟友的麦迪逊来说,汉密尔顿的种种措施已经是对整个国家民主的一种挑战,杰斐逊的归来,使得反对汉密尔顿的力量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分歧已经不可避免。

就在反对派开始聚集力量的同时,汉密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这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预言书,他在报告中指出:“不仅一个国家的财富,而且一个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似乎都与物质上制造业的繁荣相关联。”但是这样的东西在杰斐逊等人的眼中是不能容忍的,他们依然希望美国躲避在一个浪漫田园里,维持世外桃源式的农业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汉密尔顿的施政举步维艰。

1793年春,反对派在杰斐逊的领导下,在国会对汉密尔顿进行弹劾,执意要汉密尔顿处理外国贷款和个人财务问题。很快,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长达200余页的个人财务报告,弹劾在国会没被通过,投赞成票的只有他昔日的盟友麦迪逊等5人。事情并没有结束,12月,约翰·泰勒又指控汉密尔顿领导下的财政部与银行勾结,造成了政府腐败,但是调查的结果依然没能找到证据,不了了之。

面对各种压力,汉密尔顿最终选择了辞职。1795年1月31日,汉密尔顿离开了财政部长的位子,重操旧业,开始继续他的律师生涯。即便如此,他依然是国会内联邦党人的领袖,依然得到了华盛顿的信任,其中著名的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就是由汉密尔顿起草的。1799年华盛顿去世,汉密尔顿失去了慈父、良师和保护人,在政治上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在联邦党人之中,他越来越孤立,主要是因为在派系斗争中,他的思维异常活跃,言辞犀利,下笔伤人。尤其是在竞选的关键时刻,他对联邦党人的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进行连篇累牍的人身攻击,这件事对汉密尔顿的声誉和政治影响伤害极大。

对亚当斯的攻击直接导致了联邦党人在大选中失利,杰斐逊和伯尔对总统的角逐到了白热化状态。在汉密尔顿眼中,杰斐逊虽然是对手,但并不是一个危险的人物,而伯尔则不同,在汉密尔顿眼中,伯尔“一无是处,就连最偏袒他的朋友,都不会认为他有好的私德,他已经身败名裂”。汉密尔顿积极活动游说各派,最终使得杰斐逊当选为第三任总统。

对于汉密尔顿的攻击,伯尔认为这是对他的人格侮辱,提出要与汉密尔顿决斗。1804年7月11日清晨,汉密尔顿和伯尔来到新泽西州,在野外履行“约会”。决斗中汉密尔顿首先开枪,奇怪的是并没有打中对手。而伯尔毫不犹豫地将汉密尔顿一枪毙命,这一年汉密尔顿49岁。美国的金融之父就这样离奇死亡,给后人留下了难以解开的谜团。

民主先驱——托马斯·杰斐逊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在饱受赞扬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责难。人们一谈到自然权利,就会想到杰斐逊的名言“自由自在的羊群比在豺狼照看之下愉快”。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主持正义的民主斗士,是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重农主义者,是摧毁弗吉尼亚社会结构的革命者,是“1800年革命”的赞助者,是美国政治精英传统的开创者……名门之后

托马斯·杰斐逊1743年4月13日生于弗吉尼亚的阿尔伯马尔县,父亲彼得·杰斐逊出生于1707年,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成为当地的名流。1739年,32岁的彼得与当地一位19岁的姑娘简·伦道夫结了婚。由于和简结婚,使彼得一跃成为弗吉尼亚最富有的贵族之一。当时,伦道夫家族是弗吉尼亚殖民地最富有、最有权势和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简·伦道夫结婚时,除了带来200镑的嫁妆外,还带来了高贵血统和牢固的社会地位。托马斯·杰斐逊通过母亲获得了牢固的社会地位。杰斐逊是彼得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托马斯·杰斐逊14岁时,彼得·杰斐逊去世,杰斐逊虽然失去了父爱,但是却获得了两千七百多英亩的土地和一二百名奴隶。在母亲的抚养下,杰斐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760年,杰斐逊考入了威廉斯堡的威廉与玛丽学院,虽然年轻,但是在学习上的勤勉使他得以掌握希腊文、拉丁文、法文、数学、农学、生物学、测量学、建筑学、哲学、文学、法学和音乐,这些为他步入社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毕业后,杰斐逊依靠着母亲家族的声望,迅速跻身名流,出入于弗吉尼亚的绅士之间。投身独立

1768年,杰斐逊担任了家乡阿尔伯马尔县的治安法官,并顺利当选为弗吉尼亚议会议员。这是杰斐逊政治生涯的开始,也是北美殖民地反英斗争的高涨时期。在反对《汤森法案》的斗争中,弗吉尼亚议会作出了抵制这一税法的决议,弗吉尼亚总督强令解散议会,而议员们则将会址转移到雷利酒店的阿波罗大厅继续开会,形成了“被解散的议会”。当时,杰斐逊与乔治·华盛顿、帕特里克·亨利、理查德·亨利·李成为这个议会的核心人物。在他们的领导下,《汤森法案》终于被废除。

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年轻的杰斐逊与华盛顿、富兰克林一起到弗吉尼亚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杰斐逊被任命为《独立宣言》的主笔人。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内,杰斐逊完全忙于起草和修改宣言的工作,他字斟句酌,仔细地推敲词句。当时,他的母亲突然过世,一个孩子夭折,妻子患有重病。在内心极度苦楚的情况下,杰斐逊写出这部伟大作品。在《宣言》的第一部分,杰斐逊对人类自然权利学说作了如下解释:“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了损害这些目的的政府,人民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而成立新的政府,要奠基于这样的原则上,以这样的形式组成它的权力,以期它能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1776年6月28日,《独立宣言》的草稿送交大陆会议,7月4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共同宣言》。7月4日成为美国的实际独立日。国务卿和副总统

1783年至1784年间,杰斐逊担任国会议员,向国会提交了一系列重要法案,根据他的意见,国会采纳了货币的十进位制,因而杰斐逊被称为“美元之父”。1784年5月,杰斐逊受国会委派出使法国,第二年正式接替富兰克林成为美国驻法大使。1789年9月,出使法国5年的杰斐逊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回国伊始,他就被任命为美国的第一任国务卿,并于1790年2月就任。

回国后,杰斐逊敏锐地预感到现在的政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主的挑战,他和麦迪逊站在同一立场上,开始了与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次是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争论。杰斐逊认为,建立国家银行会鼓励人们进行投机,从而放弃农业,这是在迎合商业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不符合农业集团的利益,这样一来,不仅会把联邦政府的一些权力交给商业势力集团,更会使联邦政府遭到腐败。杰斐逊坚持认为,宪法并未授给联邦政府建立国家银行的权力,所以汉密尔顿的做法是违宪的。但是,华盛顿总统最终还是听从了汉密尔顿的建议,批准设立了国家银行。

关于国家银行的争论,使得政府内部开始形成民主共和党和联邦党两大政治派系,杰斐逊和麦迪逊成了民主共和党的领袖。他们创办了一份报纸——《国民公报》,来消除亲联邦党人的《合众国公报》的影响,这份报纸的目的主要是揭批汉密尔顿的“君主制阴谋”,几乎所有汉密尔顿的财政政策都被该报指责。这份报纸的出现,奠定了杰斐逊在民主共和党的领导地位。

两大派系的斗争一度到了白热化程度,华盛顿总统虽然竭力调停,但是政治上的分歧并没有消除。在此后对待法国大革命问题上,两派又产生了严重分歧。这样的政治斗争持续了三年后,杰斐逊感到了厌倦。1794年,杰斐逊辞掉了国务卿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回乡后的杰斐逊虽然表示不再过问政治,但是时事的变化又一次让他走出家门,重回政治舞台。华盛顿宣布不担任第三届总统之后,约翰·亚当斯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总统,杰斐逊被选为副总统。

在此任间,杰斐逊写了《议会实施手册》,阐明了许多有关议会的规则,直到现在仍在美国国会两院实施。由于亚当斯的内阁以联邦党人居多,对外主张与英国结盟以反对法国,对内则以仇视民主共和党人的政策为主流。1798年7月,联邦党人多数派通过了《外国侨民法》和《镇压叛乱法》,等于取消了保障人民自由和权利的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因此,这两个法律遭到了杰斐逊的坚决反对,同年,他起草了《肯塔基决议案》,严厉谴责了联邦政府摧残民主权利的行为,重申州权理论,并鼓舞民主共和党人要坚持斗争,迎接1800年的大选。“1800年革命”

1800年,民主共和党提名托马斯·杰斐逊和阿伦·伯尔为总统候选人,参加总统大选。由于联邦党人自乱阵脚,约翰·亚当斯没能连任,被共和党人击败,但是杰斐逊和伯尔获得的选票相等。由于两人势均力敌,在众议院连续进行了35次不记名投票,胜负难分。此后在汉密尔顿的游说下,杰斐逊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此后,民主共和党连续执政24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弗吉尼亚王朝”。

同年3月4日,杰斐逊在国会宣誓就任总统。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杰斐逊用了大量篇幅谈论民主共和党和联邦党人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够捐弃前嫌,携手努力。他说:“每一种意见的分歧都不是原则性的分歧。我们曾用不同的名称称呼信奉相同原则的兄弟。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都是联邦党人。如果我们当中有什么人想要解散我们的联盟,或者想要改变其共和形式,那也不要去触动他们,从而显示他们也能安然无恙。有了这种安全,错误的意见也就能得到宽容,而任凭理性来自由地与之较量。”

杰斐逊认为自己在选举中的胜利是关系美国“政府原则的真正革命”,就像1776年革命“是关系美国政府形式的真正革命一样”。不同的是,前一次革命是靠“刀剑”完成的,这次是“用合理而和平的改革手段,即人民的选举权来完成的”。杰斐逊的拥护者把这次成功称做“1800年革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马伯里是哥伦比亚区未到任的治安法官,他的这一职位,是前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卸任前几小时内作出的一项任命。杰斐逊上台之后,新任国务卿麦迪逊拒绝颁发委任书。针对麦迪逊的做法,马伯里向最高法院提起申诉,要求根据1789年制定的《法院法》第十三条之规定颁发命令状。首席法官马歇尔在宣布最高法院的裁决时,酌量了麦迪逊是否有权对一个正式任命的官员扣发委任书的问题,并作出了反对麦迪逊的判断:“难道还需争论说,各部首长没有义务服从他们本国的法律吗?”但是《联邦宪法》在规定最高法院的固有权限方面,并没有把向行政官员颁发委任状包括在其中。因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最高法院究竟是遵从《法院法》第十三条或是遵从《联邦宪法》。

关于这一问题,马歇尔在裁决书中作出了对美国宪法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申述:“极为明显而不容分辩的一项立论乃是:宪法取缔一切与之相抵触的法案。违反宪法之法案不成为法律。判定何者为法律,断然属于司法部门之权限和职责。与宪法相抵触之法律无效……各级法院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均受该文件之约束。”

这一案件的核心是马歇尔利用自己的权限对杰斐逊和麦迪逊作出了批评,是马歇尔长期以来与杰斐逊矛盾冲突的最好例证。因此,杰斐逊开始鼓动他在众议院的亲信采取措施,反对某些联邦法官。有一位联邦地方法院的一位法官因酗酒遭到弹劾罢免,另一位虽然遭到弹劾,但是在其他人的辩护下而被免予处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杰斐逊在司法领域对联邦党人的清除是失败的,马歇尔率领的联邦党人牢固地坚守了阵地。所以后来杰斐逊曾愤怒地说:“在选举中遭到失败的联邦党人退居司法机构,他们盼望能从那道防栅发炮,轰垮共和党人的一切堡垒。”购买路易斯安那

路易斯安那地区是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七年战争时期该地区为西班牙所占领,1799年拿破仑上台后,他强迫西班牙签订秘密协议,归还路易斯安那。1801年5月,杰斐逊听说了这一密约,认为路易斯安那在西班牙手中对美国尚无大碍,若转入法国手中,则是后患无穷。他认为美国“必须取得通向密西西比河出海口和新奥尔良的通道,否则就将最后失去阿巴拉契亚山后面的一切”。

为了获得这一地区,杰斐逊政府制订了周密的计划。1802年,美国驻法公使罗伯特·利文斯顿和特使詹姆斯·门罗奉命与法国政府开始谈判。出人意料的是,谈判进行得非常顺利,法国所作的让步使美国人非常惊讶。1803年4月30日,美法签订条约,美国付8000万法郎从法国手中购买整个路易斯安那和新奥尔良地区,总面积达260万平方千米。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肥沃的土壤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暗淡时光

1804年大选来临时,杰斐逊的声望达到巅峰,购买路易斯安那和杰斐逊在白宫里平等主义的姿态,使共和党赢得了民众,杰斐逊再次当选为总统。在此期间,杰斐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欧洲战争和英法冲突的白热化,美国的中立国处境极为困难,交战双方不断践踏中立国的权利。英国海军经常到美国商船上抢走水手,强迫他们为英国海军服役。尽管美国多次抗议,但英国拒不接受。当美国的抗议遭到冷遇时,杰斐逊决定使用经济手段迫使英国停止对美国商船的侵扰。1807年12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禁运法案》,即禁止美国的全部进出口贸易,不准美国船只驶抵欧洲任何港口,只限于在国内沿海进行贸易。《禁运法案》不仅受到新英格兰地区联邦党人的反对,也遭到其他地区人民的抵制,走私贸易到处泛滥。1809年3月,杰斐逊在离职的前几天,被迫取消了《禁运法案》。

1809年3月4日,杰斐逊卸任,11日,回到家乡蒙蒂塞洛开始了他的退隐生活。回家之后他说:“我摆脱权力枷锁后所能得到的轻松感,是任何一个从锁链中解脱出来的囚徒也体会不到的……”1812年,詹姆斯·麦迪逊总统请杰斐逊出山担任国务卿,68岁的杰斐逊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谢绝。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杰斐逊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了弗吉尼亚大学的筹建当中。1825年3月7日,弗吉尼亚大学开学,虽然只有30名学生参加了开学典礼,但是杰斐逊异常欣慰,他说:“我以创办和扶植一所教育我们的后来人的学校作为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幕。我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品德、自由、名声和幸福都起到有益而永久的影响。”

由于创办学校,晚年的杰斐逊经济非常困难。当这个消息传遍全国时,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可惜这些都太晚了,杰斐逊的病情在不断恶化。1825年7月4日中午12时50分,在美国的建国日,托马斯·杰斐逊溘然长逝。

他被安葬在蒙蒂塞洛的墓地里,陪伴在妻子身旁。他的墓志铭写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

《西北法令》铺平殖民之路

《西北法令》颁布于1787年,这是美国联邦时期处理西部土地的一项重要法令。当时,美国的老西部,人烟稀少,但自然资源丰富,是东部沿岸各州争夺的对象。独立战争结束以后,一些土地投机者、私人公司和移民都渴望在西部获得土地,同时,临近西部的几个州均以英王特许状限定西部边界为理由,要求将西部划入合众国版图。1783年,弗吉尼亚州建议把老西部的大部分土地划归联邦政府。1784年3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接受了弗吉尼亚州所提出的建议。同时,为了解决西部的土地纠纷和确定分配、垦殖原则,联邦政府陆续颁布了1784年、1785年和1787年这3项土地法令,并对西部土地的测量、出售和管理作了具体规定。而其中1787年颁布的《西北法令》是前面两个法令的补充,在这项法令中,主要是处理俄亥俄河以北地区土地,1787年7月13日,《西北法令》在国会上正式获得通过。实质上,《西北法令》为当时美国的西进运动奏响了号角,同时,为其铺平了殖民之路。最初只是一种经济活动

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向西移民的活动就开始了。一些南部的奴隶主、北部的土地投机商和工业资本家都希望在西部获得土地。然而,英国政府为了把殖民地人民限制在能够控制的地方,在1763年颁布了禁止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公告。在美国独立革命之后,1783年英美议定了和平解决方案,英国把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这一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土地,开放给了美国。之后,美国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

虽然美国的西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继续获取或扩大版图的结果,但并不能简单地将这一运动定义为领土扩张运动。毕竟西进运动不是从领土扩张开始的,而是以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部移民开始的,所以,它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同时,这也是新兴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西北法令》奏响西进运动的号角

美国独立之后,政府为了有效管理新土地,同时也为了解决战争结束后国家面临的财政困难,满足移民的土地要求。美国国会在1784年、1785年和1787年先后提出了三个有关西部土地的法令,确定了西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决定在西部建立过渡性的领地制度,同时向移民出售公共土地。尤其是1787年的《西北法令》,成为了向西部移民和开发西部最重要的立法,奏响了西进运动的号角。

1785年《土地法》规定以640英亩为最小单位,每英亩1美元起价出售。而1787年的《西北法令》则在政治上确定了处理西部土地的原则,在该法令里规定,经过联邦政府对西部领地实行一段时期的控制后,各移民点居民一旦达到了6万人的时候,就可以由准州升为州,被接纳为联邦正式成员,并在一切方面享有与原有诸州平等的权利,但其宪法和州政府都必须是共和政体。在美国西部土地政策的鼓舞下,来自东部各州以及欧洲的移民跨过阿巴拉契亚山脉,首先涌入俄亥俄河以北地区,也就是“老西部地区”。

由于1785年土地法令规定的是大块出售土地的办法,普通移民根本无力购买,这无疑给土地投机者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们组织起股份公司,以低廉的价格从政府手中购得大片土地,然后在那里兴建村社、城镇,再将土地以小块卖给移民以获取利润。到了1803年,俄亥俄的人口已经超过6万人,这样,联邦政府批准在西北领地上建立了第一个州,这就是俄亥俄州。1792年和1796年,肯塔基、田纳西成为了联邦的正式成员。1800年,美国的拓荒者把移民点扩大到了西南部海湾平原的亚拉巴马和密西西比。1817年和1819年,亚拉巴马和密西西比先后被批准成立了州。由于土地政策的不断放宽和改进,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20年代以后,西进运动迅速推进,真正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移民和开发边疆的运动。西进运动开始踏上“殖民之路”

19世纪30年代左右,美国移民已经完全占领了密西西比河流域,一些不安定的移民开始越过大平原前往落基山脉及其以西的远西部,最先前往远西部的还不是真正的移民而是一些皮毛商人。1824年,皮货商人发现了“大盐湖”,他们在1827年跨过了大沙漠,从西向东翻越了内华达山脉。紧接着,皮货商人开始踏上落基山脉,这时有少数的移民开始进入墨西哥管理下的得克萨斯。当时,墨西哥官方对这些美国移民持欢迎的态度,并向他们低价出售土地。然而,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西进运动的不断扩展,美国开始流行“命定扩张论”。

1844年,波尔克以实现美国人的“天定命运”作为总统竞选纲领,最终,波尔克当选为总统。1846年,美国军队发动了对墨西哥的战争。从这时候开始,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殖民生涯开始了,没过多久,美国占领了整个墨西哥城。在同一时期,美国移民在加利福尼亚发动了“白熊旗起义”,并宣布脱离墨西哥独立。1846年,美国政府得到了整个加利福尼亚,从此,美国夺得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全部大陆。

19世纪50年代,美国认识到大陆交通的必要,修建了铁路,使全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铁路交通网。这时候,美国再次对印第安人的土地进行掠夺。由于北部和南部的印第安人被迫在1867年和1868年迁徒,这为美国移民打开了大草原。农业人口向大草原的移民速度是惊人的,在1889年4月22日,美国移民在俄克拉荷马展开了史上一次“最野蛮的移民”,200万英亩土地在几个小时之内被占领完毕。1890年,美国西进运动宣告结束,不过,其殖民生涯才刚刚开始。

《美国宪法》生效

美利坚合众国通称《联邦宪法》或《美国宪法》,也就是美国的根本大法,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5月,美国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在同一年的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3月14日,《美国宪法》正式生效,之后又附加了27条宪法修正案。费城制宪会议

独立战争结束后,美洲13个殖民地区依据邦联条例,首次成立了以大陆会议为形式的中央政府。不过,在中央政府这样的体制下,大陆会议没有征税权,而且缺乏全国性的行政和司法机构,美国国会只能依靠各州的地方政府来实施其指定的法律。然而,由于各政府之间缺乏协作,中央政府显得很松散。在邦联条例里,规定只有在所有州的一致同意才能修改《邦联条例》,当时,各州对所谓的中央政府不重视,不派人员参加中央会议,因此,美国国会经常因为表决人数不足而被迫休会。

1786年9月,5个州的行政长官在安纳波利斯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修改《邦联条例》,以此促进各州之间的通商往来。这次会议之后,与会的行政长官邀请各州的代表来到费城进一步讨论发展联邦政府的事宜。1787年2月21日,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辩论,联邦国会批准了修订《邦联条例》的方案。当时,除了罗得岛州之外的12个州都接受了邀请,1787年5月,各州代表参加了在费城举行的制宪会议,乔治·华盛顿是会议的主持人,会议的主要参与者麦迪逊对此会议作了完整的记录。

刚开始的时候,决议案写明了制宪会议的目的是起草《邦联条例》的修正案,不过,随着会议的进行,最终决定起草一部宪法。对此,制宪会议代表投票同意采取秘密会议的方式,然而,新的法案需要获得13个州中的9个州的批准才能生效。由于邦联体制下的政府代表都极度不满,最终,制宪会议代表一致同意将宪法草案交付给各州表决。《美国宪法》正式生效

1787年9月17日,宪法草案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准,在不久之后被当时美国所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了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将有一个联邦政府来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的较为松散的邦联体制。1789年3月4日,《美国宪法》正式生效,这部宪法为之后的许多国家的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美国宪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话,由52个单词构成: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establish justice,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se,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即: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1787年,北美12州代表在费城独立厅举行制宪会议,起草并通过了第一部联邦宪法。《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为原则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规定了总统由选举产生,该宪法明确了由选举产生的政府具有唯一的合法性;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规定了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即当国会或者州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与《美国宪法》有冲突的话,这些法律将被宣告无效;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美国宪法》的目的有两个,即限制政府的权力,以及保障人民的自由。它所坚持的原则有以下四个:三权分立,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完全平等,相互制衡,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联邦体制,《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宪法至上,《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人人平等,《美国宪法》规定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美国宪法》修正案《美国宪法》第5章所规定的程序,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另外,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一旦修正案获得通过,将被视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其产生的效力等同于《美国宪法》正文。

1787年所制定的宪法没有把《独立宣言》和当时一些州宪法中所肯定的民主权利包括在内,这遭到了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由于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压力,同时,受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789年9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并作为宪法的补充条款。1791年12月15日,宪法修正案得到了当时的9个州批准开始生效,后来,这10条修正案通称“权利法案”,其主要内容为: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自由、生命或财产,以及司法程序上的一些民主权利等。后来,美国宪法陆续补充了16条宪法修正案:南北战争之后生效的废除奴隶制,保障黑人权利;1920年生效的美国妇女享有选举权;1964年生效的关于选举时取消人头税限制;1971年生效的关于降低公民选举年龄等,这26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

美国国父华盛顿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清·徐继畲移民后代

1732年2月22日,乔治·华盛顿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维斯特摩兰县布里奇斯溪庄园的老屋里,他是奥古斯丁·华盛顿的第三个儿子。华盛顿家族在英国声望非凡,其祖上曾担任过不同的官职。随着家业的衰败,1657年华盛顿的祖父约翰·华盛顿移民弗吉尼亚。华盛顿的父亲奥古斯丁·华盛顿,是个蓄奴的大农场主,虽算不上异常富有,但家境却也相当不错。幼年的华盛顿很得父亲的疼爱,在很大程度上父亲做了华盛顿的启蒙老师。但是他的母亲玛丽·华盛顿则是一个聪颖大方、行事果断、坚忍不拔但却缺乏温情的女人,她的优良品质遗传给了华盛顿,但是那种粗暴的管理儿子的方式又造成了幼年华盛顿的郁郁寡欢,使他过早地成熟了。

7~15岁的时候,华盛顿断断续续地在本地教堂和威廉斯先生那里上过学,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华盛顿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对于计算、测量相当精通。

华盛顿的长兄劳伦斯·华盛顿曾经担任过英国步兵团的军官,参加过战争,这在年幼的华盛顿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兄长无疑是他心目之中的英雄。1743年4月,华盛顿的父亲患病去世,家里顿时陷入经济困难,华盛顿无缘像哥哥那样赴英格兰求学。但是,劳伦斯担负起了对华盛顿的教育,对他关怀备至。在兄长的教诲和熏陶下,华盛顿的求学生涯得到了继续。他对一门新生的知识——土地测量学产生了兴趣,并且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16岁的时候,华盛顿开始担任土地测量员的职务,他与劳伦斯的内弟乔治·费尔法克斯一起踏上了土地测量的旅途。数个月的艰苦跋涉,使得华盛顿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验证和提高,意志、素质和社会经验大有长进。1749年夏季,由于在土地测量工作中表现突出,华盛顿被正式任命为政府认可的测量员。

正当华盛顿在兄长的带领下成长的时候,他的哥哥劳伦斯突然罹患恶疾,治疗无效,在34岁的时候去世,他将遗产交给了弟弟。此后弗吉尼亚殖民政府为了扩大民团,将弗吉尼亚划分为四个区,华盛顿毛遂自荐,自愿担任北峡地区民团副官的职务,获得批准。1753年2月,21岁的华盛顿正式被任命为弗吉尼亚北峡民团少校副官。法国印第安人战争

1754年,正当春风得意的华盛顿,却意外地成为英法印第安战争的导火索。早在1753年,法国人便在弗吉尼亚的领土俄亥俄谷地建立了军事堡垒,并联合当地土著居民,意图阻止英国人向西扩张。当时的弗吉尼亚总督罗伯特·丁威迪派遣华盛顿向法国的指挥官递交最后通牒,要求法国人离开俄亥俄。年轻的华盛顿将这一出使过程透露给了当地的报纸,一时之间华盛顿成了名人。但是最后通牒递出之后,法国人并未撤离。

1754年,丁威迪派遣刚刚升为中校的华盛顿率领弗吉尼亚第一军团前往俄亥俄,驱逐渗入进来的法国人。在俄亥俄谷地,华盛顿依靠印第安人的帮助包围了一个法国人的侦察队,在短暂的战斗之后,这些法国人非死即伤,这是华盛顿第一次独立指挥的战斗,可谓初出茅庐、小试牛刀便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军事指挥才能。此后,华盛顿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军事堡垒,取名“困苦堡”。但是,这并没有挡住法国人的进攻,原本帮助他的印第安人见风使舵,投入了法国人的怀抱,华盛顿遭遇了他的军事生涯的第一次失败。堡垒很快被攻陷,华盛顿被迫率军投降,并且签署了一份完全由法文写成的承认他刺杀了法军指挥官的文书。就是这份文书,导致了英法两国的纠纷,英法印第安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七年战争的一部分。

稍后不久,华盛顿就被法国人释放了,但是他在被释放之时答应法国人一年之内不再返回俄亥俄。回到弗吉尼亚之后的华盛顿开始了一段短暂的隐居生活,在他的心中依然渴望加入英国军队,而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心中则毫无兴趣。1755年,让华盛顿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政府组成了远征军,开赴俄亥俄谷地夺取俄亥俄河交岔口的迪凯纳堡。华盛顿自愿参加了这次远征。在莫农加希拉河战役中,远征军几乎全军覆没,指挥官也阵亡了。然而,华盛顿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他不顾病弱之躯,在枪林弹雨中亲自操作发射炮弹。他的上衣被射穿4个弹孔,但是却毫发无伤平安归来,一时之间华盛顿成了弗吉尼亚的英雄。1758年,他参加了英军的另一次远征,成功地将法军驱离了迪凯纳堡。

然而在弗吉尼亚总督丁威迪看来,作战英勇的华盛顿未免有些功高震主了,因此他便经常故意刁难华盛顿。1759年,华盛顿终于辞去了军职,并与寡妇玛莎结婚,回到了弗农山庄,开始过上了绅士和蓄奴主的生活,并且担任了弗吉尼亚当地的下议院议员。独立战争中的华盛顿

1774年,华盛顿被选为弗吉尼亚州的代表前往费城,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由于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爆发,英国政府关闭了波士顿港,而且废除了马萨诸塞州的立法和司法权力。莱克星顿和康科德之战后,华盛顿身穿军服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表达了自愿带领弗吉尼亚民兵参战的意愿。马萨诸塞州的代表约翰·亚当斯推荐他担任大陆军的总司令,并称他拥有“担任军官的才能……极大的天分和普遍的特质”。1775年6月15日,大会正式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华盛顿欣然接受了这个职位,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华盛顿这样写道:“愿上帝保佑,我接受这一职责会有利于我们的共同事业,不会由于我的无知而有损于我的名誉。我可以在这三点上做出保证:坚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如果这些都不能弥补能力和经验的不足,我们的事业就会有失败之虞,我个人的名誉也会扫地殆尽。”7月3日,华盛顿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宣誓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华盛顿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把由民兵组成的大陆军变成一支勇敢善战的队伍,虽然这支队伍经过了艰难的围攻波士顿的战斗,但是它所存在的问题不容置疑。很快,华盛顿对大陆军进行了整顿,在他的率领下,这支队伍逐渐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经过一系列的重大战役,华盛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781年10月19日,华盛顿率军取得了约克敦战役的胜利,独立战争胜利结束。这个时候的华盛顿面临的问题是:革命即将胜利了,新生的美国应建立什么样的政府。这在当时争议颇大,尤其是汉密尔顿等人,制造了许多不利于华盛顿的舆论,目的是要夺取他的领导权,各种谣言四处传播。为了彻底廓清非议,1783年3月15日,华盛顿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上,华盛顿的情绪异常激动,他讲了又讲,但他的听众并未为之动情,华盛顿惶然了,最后,他从衣袋里拿出了只有他最亲密的人才见他戴过的东西——一副眼镜。他说:“先生们,请允许我戴上眼镜。为了这个国家,我不光熬白了头发,还差点弄瞎了眼睛。”亲切的举动,朴实的语言,竟收到了长篇大论所没有达到的效果,那些铮铮硬汉们都泪如雨下。华盛顿拯救了国家命运,美国人民争得了自由。

1783年,《巴黎和约》签署之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华盛顿以大陆军总司令的身份解散了大陆军。在新泽西的落基山脚下,华盛顿向与他浴血奋战的士兵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12月4日,华盛顿在纽约市发表了正式的告别演说。“我不当国王”

约克敦大捷之后,华盛顿的威名如日中天,几乎被北美人民奉为神明,被称为救星。但是新成立的邦联政府此际毫无实权,无力支付战争中所欠的军费,这时的大陆军中开始出现了一股反邦联的思潮,要求建立君主制的思想逐渐蔓延开来,有人公开表示要让华盛顿来当国王。

1782年5月,华盛顿接到了他的老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写的一封“劝进表”风格的信,意图建立军事独裁的政治体制。华盛顿接到这封信之后,义正词严地回信答复了尼古拉上校:“我怀着突兀和惊奇的心情,专心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请相信,先生,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任何变故,都没有你告诉我关于军队中存在的这种想法更使我感到痛苦了。对此,我极其憎恶并严加斥责……使我困惑不解的是,究竟我有哪些举措足以鼓励你向我提出这种请求。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蒙受的最大灾难。如果我不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话,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计划的人了。如果你对你的祖国、对你本人和你的子孙还关心的话,或者对我尊重的话,你应该把这些想法从心中排除净尽。从今以后,无论你自己还是其他任何人,再也不要提出同样性质的意见。”

1783年12月23日,华盛顿向邦联议会辞去了他的总司令职务。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议院,邦联召开了决定接受华盛顿辞职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华盛顿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辞职报告,在报告中说:“我现在有幸向大陆会议致以真诚的祝贺,要求收回对我的信任,并允许我不再为国家服务。现在,完成了委派给我的工作,我要退出这个大舞台了。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按照这个庄严的机构的命令行事的。在向这个庄严的机构亲切地告别的时候,我在这里交出我的任职令,并且结束公职生活中的一切工作。”简短的辞职仪式结束以后,华盛顿偕夫人在三名军官的陪同下返回了弗农山庄。

回到家乡的华盛顿,潜心农事,生活恬静,日子十分惬意。他谢绝采访,不接受任何形式地对他个人的歌功颂德。仅有弗吉尼亚议会通过决议要为他塑造一座半身像。虽然华盛顿已经彻底放下了司令官的位子,可以逍遥地了此一生,但是作为一个爱国者,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个新生国家和经过浴血奋战的人民的责任感,思考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他在给好友詹姆斯·华伦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我看来,邦联差不多已经有名无实了,国会已经成了一钱不值的机构,因为已经没有多少人执行它所发布的命令。我们组成了邦联,建立起一个国家,却又不敢把管理国家事务的充分权力给予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这真是一桩在性质上极其奇怪的事情。”首任总统

随着邦联的弊端逐步暴露,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华盛顿积极参与宪法的制定,并在第一次会议时当选为制宪会议主席。1788年11月,随着宪法的正式生效,一个新兴的联邦国家在北美正式诞生。根据宪法规定,国会立即通过决议,定于1789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三由美国人民推选总统候选人。在2月的第一个星期三由选举人选举总统。不管是否愿意,华盛顿以选举人全票(69票)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约翰·亚当斯则当选为副总统。

1789年4月16日,华盛顿离开归隐5年的弗农山庄,动身前往纽约赴任。在此之前,华盛顿为就任总统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初他拟写了一份长达72页的演讲稿,几经斟酌,最后改为只有20分钟就可以读完的演说辞。

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的总统就职仪式在纽约隆重举行。上午9时,各教堂举行庄严的祈祷仪式,祷告上帝降福于新政府。中午12时,华盛顿身着礼服,登上国会派来的专用马车,前往联邦大厦。在宣誓仪式上,华盛顿手捧《圣经》,庄重而清晰地宣读誓词:“我谨庄严宣誓:我将忠诚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我将竭尽所能坚守、维护并保卫合众国宪法。愿上帝助我!”接着,华盛顿向参、众两院宣读了就职演说,这篇演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担任总统以后,华盛顿首先任命托马斯·杰斐逊为首任国务卿,亨利·诺克斯为陆军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财政部部长,约翰·杰伊为大法官、埃德蒙·伦道夫为总检察长。这些人物在独立战争和制宪会议中功勋卓著,现在在新的政府中,他们又成了华盛顿的得力助手。

政府班子成立之后,国家机器便开始运转了。华盛顿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种全新的民主制度正常运作,如何协调诸如总统与议会、总统与部长之间的关系,“三权分立”如何分权?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这对华盛顿来说无疑都是前所未遇的,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华盛顿为他的继任者们树立了典范和规则。

在处理总统与国会的关系上,当时宪法规定,总统缔结条约的权利必须根据参议院的意见或者取得众议院的同意。1789年8月,华盛顿为了与南方的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亲自前往参议院征询意见,但在他宣读文件时,由于会议大厅外人声嘈杂,议员们在没有听清楚的情况下议论纷纷。面对这样的情景,华盛顿拂袖而去。在第二周的周一,华盛顿派秘书给议会送去了一份详尽的材料。此后,华盛顿再也没有去参议院当面听取意见,这成为了美国总统历代相承的惯例。而在处理总统与各部部长的关系上,华盛顿则不知不觉地促成了美国内阁积极讨论问题的制度。

在汉密尔顿的努力下,美国的财政问题得到解决;在杰斐逊的努力下,美国的外交开始步上正轨。这两个得力人物成了华盛顿的左膀右臂。然而,随着两人地位的提升,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在政治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在政坛开始出现了拉帮结派的局面。这是华盛顿最不愿意看到的,他尽力在两人之间周旋,以便化解两人的恩怨。在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眼中,华盛顿是再公允不过的裁判了。

4年任期很快就过去了,华盛顿很想退出政坛,回到久违的弗农山庄。但是内阁对立的双方都希望华盛顿连任。经过思想斗争,华盛顿最终同意连任总统。1793年2月13日,华盛顿以132票获全票,被选为第二届总统。3月4日,华盛顿在国会发表了一个极为简短的就职演说:“同胞们:我再次受到祖国的召唤,行使总统之职。一旦合适的时机来临,我将努力表达我对这一殊荣、对统一的美国人民赋予我们的信任所包含的崇高意义的理解。在行使总统职责之前,宪法要求作就职宣誓。我谨在你们面前宣誓:如果发现我在执掌政权期间,我对宪法和禁令有任何自愿或故意的违背,我除了承受宪法所规定的惩罚,愿意接受所有现在目睹这一庄严仪式的人们的谴责。”

在新的任期里,华盛顿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国内,在宾夕法尼亚爆发了威士忌暴动,虽然这次暴动被平息了下去,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则削弱了政府的威望,加深了联邦党人和民主共和党人的分裂。在国外,华盛顿所奉行的中立再次受到了严重挑战,英美之间的外交危机把华盛顿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了化解这一危机,华盛顿派遣大法官约翰·杰伊为谈判代表,前往英国。1794年11月,双方达成了协议,史称《杰伊条约》。客观地看,这个条约对当时的美国利多于弊。美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英国人撤除了很有威胁的军事据点;当然美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但在国会讨论这个条约的时候,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逐渐脱离了条约本身,成为联邦、共和两党的斗争手段。华盛顿所保持的平衡被彻底打破,战火甚至烧到了华盛顿本人身上。虽然华盛顿对大家的攻击努力辩驳,但最终于事无补。告别政坛

担任了两届总统的华盛顿终于决定了自己的去留,在第二届总统任满的前一年,华盛顿着手准备告别演说,并发表在费城的《美国每周新闻报》上,很快,其他报纸纷纷转载了这一演说。这篇演说辞的发表,在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政府要员们普遍感到惋惜和震惊,甚至有人流泪。大多数报纸对总统主动引退都加以赞美;原来想攻击他有权力欲的反对派,这一下也就无话可说了。这篇演说辞成了美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文献。也有人评价它是华盛顿为国家留下的一笔“有形财富”,而对他的引退精神则评价为一笔“无形财富”。

1797年3月15日,华盛顿的马车驶上了前往弗农山庄的车道,他要让自己在辛劳了40年后,真正享点清福了,从今以后,他将以一种温和的人生眼光来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了。但是故乡已经物是人非,当年的老友大多已经辞世,面对家乡,华盛顿多少有些凄凉。

虽然归隐了,华盛顿仍未完全忘却国事,他真心希望自己创建的合众国日益强大。此间,陆军部长麦克·亨利等人曾经向他通报国事。其后,美法关系又紧张起来,一度发展到战争一触即发的地步。1798年7月4日,政府为了加强统率作用,授予华盛顿中将军衔,并任命他为美军总司令,这是唯一担任这一职位的前总统。他接受这一任命的条件是,只有在遭到入侵的情况下他才上战场,而且他对总参谋部的组成具有批准权。幸而,事情和平解决了,双方只限于海军冲突,华盛顿没有重新骑上战马。

1799年12月12日,在家中的种植园散步归来之后,华盛顿突患疾病,虽然经过了耐心的治疗,但于事无补。12月15日,这位美国国父在弗农山庄溘然长逝。18日,华盛顿的葬礼在弗农山庄举行。总统亚当斯派特使加急送来吊唁函,还运来了11门礼炮,准备鸣炮致哀。华盛顿的遗体安葬在庄园上家族的老墓地里,葬礼简朴而庄重,一切只限于弗农山庄以内,完全符合华盛顿的遗愿。

华盛顿逝世的消息迅速传遍美国,举国哀悼。正在开会的国会休会一天,全体议员和工作人员佩戴黑纱,后来国会发表了一个公开悼词。为了纪念这位伟人,新建的美国首都就命名为华盛顿。两百年来,美国共有一百余个城镇以华盛顿命名。

第二章19世纪崛起的新列强

美国首都由费城迁往华盛顿特区

1788年9月13日,联邦国会暂定纽约为首都,联邦宪法生效之后,1789年3月14日第一届联邦国会在纽约的“联邦厅”开幕,同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的老市政厅宣誓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1790年,美国迁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费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就在1800年,美国再次迁都华盛顿特区。临时首都纽约

纽约在1686年建市,当时美洲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纽约一直被英国管理,直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纽约才真正独立。根据美国宪法大会,1788年9月13日,纽约成为新形成的美国的临时首都。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此宣誓就职。不过,美国真正独立之后,首都并没有定在纽约,而是暂时迁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825年,连接哈德逊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建成,构成了美国中西部与东部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美国前首都费城

1790~1800年,费城曾是美国的首都。费城是希腊语,被译为“兄弟之爱”,它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濒临特拉华河,隔河与新泽西州的卡姆登相望,面积约为336平方千米。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费城作为美国革命的基地,1774年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1775年,第二次大陆会议也是在费城召开,1776年7月4日,著名的《独立宣言》在这里签署,之后的制宪会议也是在费城召开,并于1787年在费城诞生了第一部宪法。

在1790年,由于南北双方对首都选址存在争议,华盛顿决定以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千米的地区作为首都地址,当时请了法国的工程师负责总体规划。由于既定首都华盛顿正在建设,于是在美国南方多数的国会议员与当时的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协议之下,美国政府搬至现在的华盛顿特区前,将纽约的联邦厅搬至费城的国会厅,费城因此成为美国的首都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建筑完工并开始使用之后才结束。于是,在1790年至1800年间,费城成为了美国的首都,至今为止,在费城依然可以看见“独立宫”、“自由钟”等美国独立的象征。迁都华盛顿特区

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美国在建国后对首都的位置发生了争执,北方希望将首都定在纽约,而南方则希望将首都定于南方。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当国会在纽约召开第一次会议时,由于建都选址问题就引起了激烈的争吵,南北双方的议员都想把首都设在本方境内,最终南北双方都作出让步。在美国南方离北方不远的地方新建一个城市作为美国的首都。地理位置是由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托马斯·杰斐逊邀请的一次晚宴上讨论出来的,规划当时的“联邦城”为一个面积260平方千米的菱形区域。于是,国会达成了最后协议,由总统华盛顿选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即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公里的地区作为首都地址,华盛顿本人建议美国首都称为“联邦市”。当时请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夏尔·朗方主持首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为了纪念华盛顿的伟大功绩,在1791年9月9日将这座新都命名为“华盛顿”。

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为了纪念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华盛顿在行政上由联邦政府直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它位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之间的波托马克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汇流处,市区面积178平方公里,特区总面积6094平方公里。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白宫、国会、最高法院以及绝大多数政府机构均设在这里。国会大厦建在被称为“国会山”的全城最高点上,它是华盛顿的象征。

1812年战争

发生于1812年美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是独立后的美国第一次对外战争。杰斐逊卸任之后,民主共和党人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就任总统。他鉴于杰斐逊对英政策的失败,试图通过外交谈判来保护美国的海运,但是并未成功。此时的美国民众战争情绪不断高涨,加上国会内的“战鹰派”大肆宣传,要求对英开战。1812年,麦迪逊迫于国人的战争情绪,要求国会对英国宣战,美英战争爆发。美英交恶

麦迪逊上台不到6个星期,就不断受到民众的追捧,被认为是伟大的和平制造者。当时国会已经撤销了杰斐逊的禁运法令,麦迪逊针对英法两国,另行制定了《停止通商法》。表示英法之间任何一国首先废除损害美国商业的法令,美国就和它恢复商贸关系。麦迪逊急于和英国达成谅解,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化解双方的矛盾。

麦迪逊的和解计划被英国拒绝之后,1810年4月,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纳撒尼尔·梅肯提出了《第二号梅肯法案》,该法案迅速被国会通过,同时废止了《停止通商法》。该法案宣称对英、法恢复贸易,条件是到1811年3月3日以前,英、法之中无论哪一方仍不修改其封锁命令,美国必将重新实行《停止通商法》。同时声明除遇难和携带紧急公文者以外,禁止英法武装船只进入美国领海。

该法案公布之后,首先得到了法国的响应,拿破仑接受了这一法案。在当时,对于法国的决定,约翰·昆西·亚当斯警告麦迪逊,说法国的这一做法“是要将我们拖入对英战争的一个圈套”。但是麦迪逊完全没有在意,接下来他警告英国,如果在3个月内还不改弦更张,美国将重新对英停止通商。英国把他的警告当成了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1811年2月11日,美国再次停止和英国通商。美、英关系进一步恶化。

对于英国的蛮横态度,美国国内又迅速形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主战派主要是执政的民主共和党。他们认为对于英国,外交手段和经济制裁是全然无效的,除了开战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前任总统杰斐逊说:“时间、耐性和爱好和平的一切希望都已竭尽,我们所剩下的唯一抉择就只是战争或者可耻的屈服了。”大多数民众支持对英开战,他们深受英国封锁政策之苦,如果向英国屈服,则意味着重新接受殖民主义而放弃共和制度。

主战派中有一批年轻议员,被称为“战鹰派”,其主要成员有来自肯塔基的亨利·克莱、田纳西的费利克斯·格伦迪、南卡罗来纳的约翰·卡尔霍恩和纽约州的彼得·波特等。这些人极力鼓吹对外扩张,从英国手中夺取加拿大,进而向其他国家宣战,占领佛罗里达。国务卿门罗认为取得加拿大是情理之中的事,他说:“将作为满意地结束这场战争的一种手段而夺取加拿大。”逐渐地,国会被年轻的“战鹰派”所控制,对英战争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对于战争的起因,安德鲁·杰克逊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我们要进行战斗,以求重振我们已在国内外遭到误解和诽谤的国民性,以求保护我们的被强征到英国战舰上、并被迫替我们的敌人作战来打我们的那些海上公民。我们要伸张我们的自由贸易权利并为我们本土的产品打开一个市场,这些产品现在留在我们手里腐烂,只因那个海上霸王不许我们将它运往任何外国。总之,我们要通过征服北美大陆一切英属领地,来为我们过去所受到的损害求得某种补偿,求得某种防止未来侵犯的保证。”此外,这场战争的另一个原因是解除所谓的印第安人的威胁。美国宣战

1811年11月,麦迪逊在第二十届国会上发表咨文,提出了陆、海军的备战计划。1812年5月1日,麦迪逊将宣战咨文提交国会。咨文指出:“我们的商业在所有海域遭掠夺,我国大宗产品的合法市场被切断,而且农业和海运业受到破坏性打击……英国政府对这些旨在破坏我们中立贸易的手段还不满足,最后竟诉诸毁灭性的封锁政策……”国会和众议院投票通过了麦迪逊的宣战咨文,6月18日,美国对英宣战。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希望通过经济手段扼杀美国,并不急于与美国再度发生战争。在欧洲,英国与法国苦苦周旋,不适宜开辟第二战场。加之关闭美国市场之后,断绝了来自美国的原料供应,英国国内怨声载道,纷纷要求政府撤销禁令。迫于压力,英国政府于1812年6月23日宣布撤销对美国实施的各项议会法令。由于通信工具落后,这项决定在美国宣战后5天才作出,结果可想而知。

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均强于美国,但是它的军事主力集中在欧洲的对法战场,在加拿大的军队不到五千人。而这时的美国人口已达725万,正规军约七千人,民兵70万。面对这样的悬殊比例,美国宣战后直接进攻的目标就是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军。进攻加拿大

虽然美国已经对英宣战,但是并没有制订严密的作战计划。战争一开始就表现得杂乱无章。在宣战前的几周,密执安领地总督威廉·赫尔被委任为陆军准将,奉命从俄亥俄州的代顿进军底特律,然后进攻加拿大。1812年7月12日,赫尔攻入加拿大,由于西北地区一场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使赫尔的处境变得十分危急。7月17日,英军迫使驻防密执利麦基诺的美国守军投降。赫尔率军仓皇撤回底特律,并命驻防迪尔本堡(今芝加哥)的美军司令前来增援。由于特库姆塞率领的印第安人加入了英军的行列,这使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赫尔十分气馁,加之他的退路已经被切断,1812年8月16日,赫尔率军投降,美国进攻加拿大的作战受挫。

赫尔败走底特律,使麦迪逊认识到对五大湖的控制至关重要。1813年4月,在麦迪逊的派遣下,奥利弗·佩里舰长夺取了加拿大的首府约克镇(今多伦多)。8月,佩里在伊利湖之战中,整建制地俘虏了英国舰队。10月,哈里森发动了摩拉维亚镇之战,击败了英国人,并且打破了英国人和印第安人的联盟。

在沿海战场,趁着英国人的舰队暂时无法从欧洲脱身,美国海军得到了施展身手的机会。8月,美舰“宪法号”击沉英舰“女战士号”,10月和12月又相继击败几艘英舰,弥补了美加边境的损失。不幸的是,海军的胜利在军事上并没有多大意义。1812~1813年冬季,驶回港口的美国战舰大部分从此未再驶出。1812年秋季,英国人封锁了特拉华湾和切萨皮克湾,1813年春,封锁扩大到纽约和诺福克以南各港口,11月扩大到长岛海峡,1814年春扩大到新英格兰。封锁对于美国海军产生了致命的打击,对英作战陷入被动。首都华盛顿失守

1814年4月,拿破仑退位以后,英国腾出手来向加拿大调遣军队,把战火烧到了美国境内。英国陆军部计划从尼亚加拉、尚普兰湖和新奥尔良侵入美国,同时侵袭切萨皮克湾。

1814年6月,一支英国远征军开赴切萨皮克湾,对美军进行牵制。由罗伯特·罗斯率领的英军尾随沿帕塔克森特河撤退的美军,轻而易举地到达了华盛顿的后门口,英军在进攻华盛顿的途中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与此同时,华盛顿处在了紧锣密鼓的备战状态。总统麦迪逊下令征召9.5万人,实际应召的只有大约七千人,这支部队进入阵地不久,仅伤亡66人之后便四散溃逃了。罗斯虽然被海军陆战队和舰艇炮手阻滞了几个小时,但还是在8月24日攻入了华盛顿。麦迪逊政府及时撤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然而首都的许多著名建筑物,包括国会大厦被付之一炬。总统官邸也被焚毁,战后修复并涂为白色,1901年由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命名为“白宫”。英军在华盛顿进行了两天破坏之后,转向下一个目标巴尔的摩。在这里,英军遭到了顽强抵抗,9月中旬,英将罗斯被击毙,切萨皮克之战随之结束。新奥尔良保卫战

保卫南方大门新奥尔良的战斗,由安德鲁·杰克逊将军指挥。从1813年11月至1814年年初,先后共进行了5次战斗,双方互有胜负。1814年下半年,英国组织了强大的援兵,包括6艘战列舰、14艘快速战舰和几十只小船,准备夺取新奥尔良。

杰克逊将军在仅有5000人、7艘炮艇和十几门炮的情况下,于1815年1月与英军展开大战。在密西西比河的南岸,英军击溃了约翰·阿德尔准将率领的肯塔基民团,美军的侧翼被完全暴露。但是,英军将领帕克南将军放弃了这个机会,却将军队排列成密集纵队发动有勇而无谋的正面进攻。杰克逊防守严密,帕克南和两千多名各级官兵阵亡、受伤或失踪。而美方仅阵亡13人、伤58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0天之后,英军撤走,新奥尔良之战以美军的胜利而结束。

实际上,这次“新奥尔良之战”毫无军事价值,因为美英和约已在根特签字了。但这一战却造就了一位未来的美国总统,并洗刷了所有在此以前的美方战败的耻辱,使“第二次独立战争”在荣耀的光辉中宣告结束。《根特条约》

在战争进行之中,和谈就已经开始进行了。1813年春,麦迪逊接受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提议,准备与英国进行和谈。但遭到英国拒绝,理由是美国提出要解决的“海上拉夫”问题属于英国内政。9月,俄国再次调停,英国勉强同意与美接触。1814年8月,双方代表才第一次在荷兰的根特会见。此后,战争不止,和谈毫无成果。美国代表团坚持必须解决“拉夫”和中立贸易等问题;英国提出在美北部建立一个印第安人缓冲区,并修改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线。双方互不相让,谈判进入僵持。随着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才决定让步。欧洲局势促使英国同意签约,参加维也纳会议的各国面临拿破仑东山再起的危险,又组成新的反法联盟,英国也就无暇他顾。

1814年12月24日,美英《根特条约》签订。内容很简单:宣布双方解除敌对状态,恢复战前边界。美国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决定遗留问题以后由专门委员会讨论。

这次战争最大的成果是解除了美国独立以来的边境威胁,保卫了国家安全,因而又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同时这次战争也加强了美国的国家主义,正如艾伯特·加勒廷指出的:“战争振兴和恢复了原为革命所赐予、其后日见减弱的国家情感。人民……更加成为美利坚人,他们在感觉上和行动上都更像是一个国家了。我希望由此而更好地得保联邦永存。”

“老核桃树”安德鲁·杰克逊

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在任期间和民主党人所采取的行动,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南北矛盾在关税问题上集中反映,甚至造成了联邦与州在权力结构上的危机,杰克逊采取对策化解危机,维持了联邦的统一,并且挫败了延续第二合众国银行的立法计划。杰克逊的成就,在历史上被称为“杰克逊民主”。“老核桃树”入主白宫

安德鲁·杰克逊于1767年出生于卡罗来纳边疆地区,父母是北爱尔兰的移民。他在田纳西长大,通过自学法律当上了律师,逐渐成为拥有大量土地、奴隶和纯种良马的农场主。杰克逊在政治上的崛起与军事有很大的关系,而军事上起家则沾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他被视为边疆的英雄,因性格刚毅、固执而被部下称为“老核桃树”。新奥尔良一战告捷,杰克逊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829年,杰克逊在卡尔霍恩、范布伦等人的支持下,赢得总统大选。3月4日,杰克逊穿着一套黑色服装从加兹比旅馆里出来,在几个朋友陪行下,来到国会大厦,宣读了总统誓词和他的就职演说。他的施政纲领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联邦宪法必须遵守,州权必须保留,我们的国债必须偿还,不征直接税,不举债,以及保全联邦。这些就是我意想中的目标,不计后果如何决心付诸实行。”◆安德鲁·杰克逊像伊顿疟疾“伊顿疟疾”的主角是一个女人,陆军部长约翰·伊顿的夫人蓓姬·奥尼尔,这个大酒馆老板的女儿生性风流,她先是做伊顿的情妇,后来成为了伊顿的夫人。这桩婚事反对的人很多,但是却得到了杰克逊总统的支持。由于她过去的种种风流韵事,这位部长夫人被上层社会排斥在社交圈之外。

原本是一件毫不起眼的事情,但是总统杰克逊却搅入其中,事情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为了这个女人,总统在范布伦等人的煽动下,专门召开了一次内阁会议,甚至在会上宣称她“贞洁如同处女”。范布伦等人所主导的这件事,被视为一场“疟疾”。这不仅造成政府和上流社会的裂痕,而且也成为杰克逊的一个人生污点。这件事导致的一个政治问题是总统杰克逊和副总统卡尔霍恩分道扬镳。关税之争

杰克逊上台之初雄心十足地要妥善处理关税和州权问题,万万没料到的是关税和州权在他手中演变成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关税这个原本在美国立国之初并不起眼的东西,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柱。但是南北方对于关税则有不同的看法。1828年杰克逊推出的新关税法案,受到了南方各州的强烈反对,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州的种植园主们认为:杰克逊的保护关税和“国内改进”是为了向南部抽税以利于北部而设想的诡计。他们联合起来,要求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召开的一个反关税法大会上,南卡罗来纳学院院长库库柏质问:“北部硬要充当我们的主人,我们则被要求充当他们的纳贡者,这种各州的联合还值得我们继续维持下去吗?”这种问题,无疑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一种挑衅。此后,南卡罗来纳议会先后召开了8次会议,谴责1828年的关税法。来自南卡罗来纳的副总统卡尔霍恩,在匿名撰写的一份名为《南卡罗来纳申论》的文件里提出了所谓的“国会法令废止权”。其所依据的是两个基本原理:第一,《联邦宪法》是各州之间的一项契约;第二,主权不可分割、不可破坏,《联邦宪法》是由十三个主权州制定的。在1787年时这些州是主权者,在1828年时必然仍旧是。作为主权者,它们有权对联邦政府越权时作出判断。

卡尔霍恩作为撰写人,在当时是保密的。他劝告南卡罗来纳州保留国会法令废止权暂不使用,希望杰克逊总统会坚持要求降低关税。但是,杰克逊对此毫不关心。相反,在范布伦的主导下,1828年关税继续实施。与此同时,另一场新的斗争正在拉开序幕。韦伯斯特—海恩大辩论

西部公共土地如何出售,在当时美国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并且南部各州和北方各州在这一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1830年,杰克逊政府出台了一个关于西部公共土地的《优先购买法案》。亨利·克莱提出出售土地所得到的收入,将分配给各州,以供兴建办公共设施和教育的费用,并对售地所在的州予以额外的贴补。

1829年12月29日,康涅狄格州参议员富特提议,应该由国会制定停止出售公共土地的临时措施。这一提议受到了密苏里州参议员本顿的斥责,从而致使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海恩为富特“打抱不平”,在国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演讲。演讲的内容除了公共土地问题外,还涉及到了关税税率、废止国会法令问题、奴隶制问题等。1830年1月26日,马萨诸塞州的丹尼尔·韦伯斯特对海恩进行答辩,形成了会议的高潮。

在答辩中,丹尼尔·韦伯斯特穿着缀有黄铜纽扣的蓝色燕尾服,演说时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滔滔不绝,态度文雅,声调激昂,情绪紧张时就引用典故或讲逗笑的趣话来缓和气氛。他列举的事实完全压倒对方,批判了“南卡罗来纳理论”,最后作出了不朽的结论:“这个共和国的如今已被全球熟悉和尊敬的灿烂国旗依然在迎风飘扬,它的徽饰光彩四射、绚丽如初,没有一道横条被抹掉或遭污染,没有一颗星星晦暗不明。它所传承而成为它的格言的,不是‘这一切价值何在’之类不像样的疑问,也不是‘自由在先,联合在后’那类骗人的鬼话,而是另外一种感情。它不论是飘扬在海上还是陆上,在整个天宇下面每一阵和风之中,处处总是以它所有那些众多的皱褶上面闪闪生动的光辉为文字,将每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衷心感到亲切的那另一种感情传遍各地:自由加上联合,现在以至永远,合一而不可分。”

韦伯斯特的答辩立刻打动了总统杰克逊,他原本自命为州权派,但对国家主权从未置疑。可是,副总统卡尔霍恩却愚蠢地认为可以得到杰克逊的同情。1830年4月13日,在纪念杰斐逊诞辰的宴会上,卡尔霍恩实施了拉杰克逊入伙的计划。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杰克逊祝酒时,这位老军人盯着卡尔霍恩,讲出一句挑战的话:“我们的联邦——必须保全!”卡尔霍恩回应道:“联邦——次于我们最可贵的自由!”与卡尔霍恩的交锋

要战胜卡尔霍恩,杰克逊必须医治“伊顿疟疾”。1831年夏,在总统劝说下内阁全体辞职,政府摆脱了卡尔霍恩的势力。来自西部的刘易斯·卡斯出任陆军部长,北部的罗杰·塔尼当了总检察长。杰克逊的新内阁完全由北部和西部人组成,准备对付卡尔霍恩领导的国会法令废止派。

杰克逊为了进一步取得了西部的支持,1832年7月14日,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关税法案,取消1828年税率中的某些“可憎的规定”,但生铁和纺织品的高关税仍旧保留,这不啻是对南卡罗来纳的一种挑战。1832年11月24日,南卡罗来纳州议会宣布新关税法案“未经合众国宪法授权……因而无效,对本州及本州官员或公民均不成为法律,亦不具有约束力。”这一公告禁止联邦官员以后在南卡罗来纳境内征收海关关税,甚至以脱离联邦相威胁。

杰克逊总统迅速采取预防措施,以维护国家法律。12月10日,总统发布了《告南卡罗来纳人民书》。他指出:“一州拥有废除合众国某项法律的权力,与联邦的存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与宪法的文字明显抵触,为宪法的精神所不许可,与宪法所基于的各项原则格格不入,对宪法之所以形成的目标来说则是毁灭性的。”这一纸文告并没有吓退南卡罗来纳,州议会对“杰克逊王”表示不服从,并招募了志愿军来保护本州以防“侵略”。

杰克逊很懂得恩威并用,为了迎合卡尔霍恩派降低关税税率的要求,于1833年3月2日签署了《妥协税率法案》,同时还签署了《动用军队法案》。前者规定逐步降低全部税率,使之在10年以内达到按价征20%;后者授权总统在司法程序受到阻挠时使用陆军和海军来征收关税。很快,南卡罗来纳议会召开会议,接受了《妥协税率法案》,撤销了废止国会法令公告。

每一方都自称得胜,高举大旗离开了战场。双方似乎都由于这场争斗而获得了新的力量。杰克逊看出,从废止国会法令再往前走一步便是分离。他预言道:“下一次的借口将是黑人问题或奴隶制问题。”反对国家银行

1832年总统选举,杰克逊再次当选。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较小的普选票百分比而当选连任的总统。这次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家银行的存废。自从1819年以来,该银行一直经营得很好,但它在南部和西南部不得人心。该银行的许可证的有效期截至1836年,只有重新颁发许可证,国家银行才能继续经营,而杰克逊认为金钱势力是民主制最大的敌人。这样一来,杰克逊的意见就成为焦点。

国家银行行长尼古拉斯·比德尔相信,杰克逊不敢在选举年冒险使国家银行成为问题,于是他要求提前颁发新证,从而触发了一场“战争”。1832年7月3日,杰克逊否决了国会表决通过的《重颁许可证法案》。他宣称这是对州权的违宪侵犯,他反对国家银行这样一个垄断组织继续存在。

杰克逊决定不仅要否决《重颁许可证法案》,更要剥夺国家银行的联邦存款。1833年10月l日以后,不再有任何政府款项向国家银行存放了。比德尔不甘于束手待毙,他紧缩银行贷款,来显示国家银行对于维护财政稳定的重要性。但事与愿违,比德尔的措施导致金融恐慌、工人失业和债券面值下跌,使通货混乱更加恶化,加速了恐慌的到来。

面对通货混乱,杰克逊发布《使用硬币通告》,命令财政部在出售公共土地时,不得接受“可折益的货币”,只收黄金和白银。至此,反国家银行的斗争宣告结束。关闭国家银行造成的真空状态,直到1913年建立了联邦储备制度才得以填补。

杰克逊认为任何私立机构都不应当拥有太大的不受管束的权力是正确的,然而关闭国家银行,致使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借着私立银行大发横财却是他没有考虑到的。1845年6月8日,杰克逊在家乡田纳西州安然去世。

美国国歌的诞生

1814年英美战争爆发,在英军向美军进攻的过程中,巴尔的摩成为了其主要的进攻城市。当时,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参与了这场抵抗英军进攻的战争,他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看着星条旗,他发现那面星条旗在经过英军炮轰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飘扬。于是,他即景写下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在一名法官的建议下,配上了美国作曲家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创作的《To Anacreon In Heaven》,取名为《星条旗》。这首歌曲从此流传开来,193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星条旗》定为国歌。《星条旗》的诞生

1814年夏天,英美战争爆发,英军发起了向美国的全面进攻。当时,英军入侵美国首都华盛顿,其统帅罗伯特·罗斯和海军上将乔治·科伯恩在火烧华盛顿后,开始向巴尔的摩进攻。但是,在巴尔的摩里有50万居民积极备战,人们在巴尔的摩城市周围构筑了防御工事,同时,在巴尔的摩的港口还有麦克亨利堡的庇护,美军暂时抵挡了强大的英军部队。

遭到了巴尔的摩居民的反击之后,英军在统帅的引导下开始转向地面攻击,当时,英军将领罗斯和科伯恩率领着一支队伍在距离巴尔的摩22千米的地方登陆,他们打算从这里向巴尔的摩进攻。英军部队在行军途中,曾遇到了一位当地的农民,那位农民好奇地问罗斯将军:“你去哪里?”罗斯回答道:“巴尔的摩。”农民有点不相信:“巴尔的摩防守严密,固若金汤。”罗斯却笑着回答说:“今天的晚饭不是在巴尔的摩吃,就是在地狱。”

罗斯和科伯恩继续向前进攻,可是,就在他们前进的途中,英军遭遇了一支美军部队的袭击,罗斯将军不幸被击中,他的晚饭也不能在巴尔的摩吃了。第二天晚上,英军的炮弹像雨点一样密集,但是,由于火炮大部分在空中爆炸,或是错过了目标,并没有给美军造成过多的人员伤亡。许多美国士兵看到了在巴尔的摩麦克亨利堡中心的一个旗杆上,飘扬着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而在战场的另一方,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关心着这面旗帜的命运。

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是律师、诗人和作家,他极力反对战争。但是,他热爱国家,并且积极参军保卫自己的祖国。当时,克伊眼睁睁看着炮弹像雨点般飞向麦克亨利堡。后来,他回忆说:“我看到国旗在城市上空飘扬,象征着祖国的力量和骄傲,我看到敌人准备进攻,听到炮火声,冲突的嘈杂充斥我的双耳,我知道,‘自由的勇士’跟入侵者交火了。”雨整整下了一天,而英军部队的进攻一直没有中断,但是,直到天黑前,克伊仍然看见飘舞在麦克亨利堡上空的星条旗。

就在这时,一支英军部队在麦克亨利堡附近登陆,美军开始反击,这场残酷的战争持续进行着。大雨下了大半夜,在巴尔的摩以东的英军地面部队依然无法占领麦克亨利堡,海军上将科伯恩下令,让部队取消了对巴尔的摩的地面进攻。眼看快天亮了,英军的炮弹继续袭击着麦克亨利堡,而那面已经弹痕累累的美国国旗依然飘舞在上空,克伊从口袋里掏出一封旧信,即兴写下了一首诗,这就是后来的美国国歌《星条旗》。《星条旗》原文如下: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你看星条旗不是还高高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透过稠密的雾,隐约望见对岸,顽敌正在酣睡,四周沉寂夜阑珊。

微风断断续续,吹过峻崖之巅,你说那是什么,风中半隐又半现?现在它的身上,映着朝霞烂漫,凌空照在水面,霎时红光一片。这是星条旗,但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都到哪里去了,信誓旦旦的人?他们向往的是能在战争中幸存,家乡和祖国,不要抛弃他们。他们自己用血,洗清肮脏的脚印。这些奴才、佣兵,没有地方藏身,逃脱不了失败和死亡的命运。但是星条旗却将要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玉碎还是瓦全,摆在我们面前,自由人将奋起保卫国旗长招展。祖国自有天相,胜利和平在望;建国家,保家乡,感谢上帝的力量。

我们一定得胜,正义属于我方,“我们信赖上帝”,此语永世不忘。你看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诗歌写好之后,在一名法官的建议下,配上了美国作曲家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创作的《To Anacreon In Heaven》,取名为《星条旗》,从此流传开来,193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星条旗》定为国歌。《星条旗》作曲者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

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男高音歌唱家、风琴家,其父亲是格洛斯特大教堂管风琴师,他曾受教于父亲和博伊斯。刚开始的时候,约翰为皇家小教堂唱诗班领唱,1784年,约翰成为皇家小教堂在俗神职人员,1802年,约翰开始担任管风琴师。1805~1807年,约翰担任了唱诗班乐长,曾出版《古代音乐》。在书中,约翰收集了12世纪至18世纪的英国音乐,而《星条旗》则改编于约翰所写的歌曲《阿纳克里翁在天上》,这是约翰的代表作。《星条旗》是一首管乐合奏曲,在曲子里,充分发挥了铜管乐队的表现功能,并以磅礴的气势和强有力的情绪歌颂自己的祖国,十分具有鼓动力。

西进运动

美国在19世纪初开始向北美大陆进行疆域扩张,随着国力的增长,这个过程日益加快。美国政府通过购买、兼并、战争等种种手段把西部边界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在东南部则得到了东、西佛罗里达。西进运动和美国的大陆扩张同时进行,是美国向西部广大地区扩展移民和进行垦殖开发的历史。大陆扩张

1803年美国购买路易斯安那,标志着其领土扩张的开始,激起了美国扩张领土的欲望。杰斐逊时期,梅里韦瑟·刘易斯和威廉·克拉克的远赴西部考察,对美国此后的扩张和移民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美国先后攫取了东、西佛罗里达、得克萨斯、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领土延伸到了太平洋。

1819年2月22日,西班牙与美国签订《佛罗里达条约》,以500万美元将其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属地以及俄勒冈地区一并让与美国。1821年,十五万多平方千米的东、西佛罗里达全部落入美国之手。

1820年,缅因建州移民,美国和加拿大的领土纠纷进一步激化。1839年1月,缅因州土地局官员鲁弗斯·麦金太尔在加拿大被拘捕。两个月内,万余缅因人聚集在阿鲁斯图克河沿岸,准备与加拿大开战。尽管美国对加拿大垂涎已久,但由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它根本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而英国也无意扩大事态。1840年8月9日,英、美双方签订《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确定了缅因州地区与加拿大的边境线。根据这个条约,加拿大得地约1.3万平方千米,美国则分到1.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得克萨斯原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它成为墨西哥的一个省。早在1800年前,美国人就进入了得克萨斯。此后,进入得克萨斯的美国人不断增加。1836年,由于墨西哥海关官员和得克萨斯人的冲突,得克萨斯人宣布脱离墨西哥,建立“孤星共和国”。美国对得克萨斯的局势极为关切,并于次年予以承认。此后,兼并得克萨斯被提上美国政府的议事日程。1844年12月3日,美国总统泰勒建议通过参、众两院的联合决议,完成兼并得克萨斯。1845年年初,国会通过合并决议。12月29日,得克萨斯正式成为美国的第28个州。

俄勒冈地区包括现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特区、整个俄勒冈州以及华盛顿、爱达荷、蒙大拿州的部分地区,面积约142万平方千米,约为原北美殖民地13个州面积的1.5倍。俄勒冈的归属问题,美、英两国长期争论不休,其间双方反复磋商,毫无结果。直到1846年6月15日双方签订《俄勒冈条约》,以北纬49°线作为英、美俄勒冈的界线。至此,美国的领土又增加了73.9万多平方千米。1848年8月,俄勒冈领地政府正式建立。1859年俄勒冈正式加入联邦。

加利福尼亚地区原为西班牙的一个殖民地,墨西哥独立后成为墨西哥的一个省。但是,随着美国的扩张,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人争夺的目标。双方在加利福尼亚的争夺上异常激烈,最终爆发了美墨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墨西哥战败。1848年2月2日,美、墨双方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根据条约,美国象征性地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获得了墨西哥13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以及新墨西哥、科罗拉多和怀俄明各州的一部分。墨西哥在这场战争中共丧失了55%的领土。◆美国印第安人西迁美国19世纪30年代《印第安移民法案》颁布,印第安人的土地所有权被剥夺,图为印第安人部落在美国政府士兵的押送下,向荒凉的西部迁徙。移民西部

美国的领土不断向西扩张,美国人已开始大规模向西部迁徙。1795年以后,移民开始大量进入俄亥俄。早期的移民主要来自南部,此后,新英格兰人进入马里塔;新泽西人进入辛辛那提。

俄亥俄是按照《西北法令》最早组建的新州。1788年,政府任命了一名总督、三名法官和一名秘书管理俄亥俄。1798年,当地人口达到5000人,在总督的组织下,选举产生了由22人组成的众议院和由5人组成的参议院。1803年,俄亥俄成为美国的第17个州。1800年,印第安纳领地组建。1816年,印第安纳加入联邦。接着,1818年,伊利诺伊州加入联邦。1812年战争结束后,大批农业人口开始进入密歇根领地。1837年1月,密歇根成为美国的第26个州。

1836年威斯康星从密歇根分离出来,这是官方最早鼓励移民的地区。威斯康星以其埋藏浅、纯度高的铅矿而闻名。1822年,詹姆斯·A.约翰逊开采成功,大批矿工纷至沓来。这不仅吸引了本国移民,很多外国移民也闻讯赶来。1848年,威斯康星加入联邦。越过密西西比

密西西比河以西,首先建州的是密苏里。1812年,密苏里领地建立,面积包括今密苏里和阿肯色。1812年战争后,拓荒者开始大量进入密苏里。1817年,布恩维尔和富兰克林两个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出现。1820年,密苏里州申请加入联邦,南北方在将密苏里定为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的问题上,产生了第一次尖锐的冲突,最终通过了《密苏里妥协案》,暂时缓解了这一矛盾,1821年8月,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联邦。另从马萨诸塞划出缅因,作为自由州。

阿肯色最初是从皮毛贸易发展起来的。早期居民除务农外,也开展渔猎活动。1819年,阿肯色建为领地。19世纪20年代,棉花种植业首先从阿肯色河南部发展起来。1835年人口达到7万。1836年,阿肯色与密歇根同时申请建州,使国会内避免了一场自由州与蓄奴州的冲突。

从19世纪30年代起,向艾奥瓦的移民出现高潮。人们的最初目标是杜布克附近的铅矿区。“黑鹰战争”后,印第安人割让的大片土地又将移民们吸引到这里,此后,伯林顿和达文波特等城镇迅速发展起来。1839年艾奥瓦城建立。1840年,艾奥瓦地区人口达4.3万,1846年加入联邦。

1848年8月,进入明尼苏达的拓荒者宣告建立明尼苏达领地。领地政府建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国会要地。1851年,联邦政府派人强迫苏族印第安人让出了明尼苏达西部地区。移民的篷车队伍人数之多,场面之大,在美国拓荒史上是少见的。1857年,明尼苏达已有人口15万。1858年5月加入联邦。

淘金热

美国的领土到了太平洋,移民的脚步也踏到了太平洋。密西西比河以西大平原、落基山高原、太平洋沿岸成了移民新的征服目标。但是由于受这一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征服这里尤其需要勇气和耐力。

在远西部开发中,俄勒冈小道和圣菲小路占有重要地位。俄勒冈小道是美国最长的陆路通道。它的起点在堪萨斯城,终点在太平洋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