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企业制胜的真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5:42:47

点击下载

作者:宋犀堃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工匠精神:企业制胜的真谛

工匠精神:企业制胜的真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工匠精神:企业制胜的真谛作者:宋犀堃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ISBN:978751662612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代序言工匠精神,根基在人“工匠精神”,对很多人来说这个词有些遥远和陌生,但2016年3月5日,它出现在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隆重,显示了中国社会对它的极度需求。尽管自200多年前工业时代到来后,匠艺活动就开始式微,但“工匠精神”仍在当今世界留存和发展,并成就了不少国家品牌的名声。人们熟知的瑞士手表,其享誉世界离不开钟表匠人的一丝不苟,而德国、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新崛起也与崇尚“工匠精神”不无关系。

其实,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霍霍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却给人留下粗制滥造的印象?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我们渐渐淡忘了曾经创造无数辉煌和精品的“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醒中国还不具备生产磨具钢和圆珠笔头的“圆珠”的能力,目前仍然需要进口。他点出一个基本现实: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实,制造强国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终极目标。工匠精神的因与终极目标,都是人本身。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个核心因素来谈企业的“工匠精神”,无异于缘木求鱼。

因此,“工匠精神”的核心应该是:企业的每一名员工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只有这样,“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才能形成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荆棘。它的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长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企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国制造”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第一章树立信念,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对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追求完美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对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

在京瓷创业20周年的时候,法国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休兰伯尔公司的董事长詹恩·里夫来日本拜访稻盛和夫。里夫先生谈道:“休兰伯尔公司的信条就是尽力把工作做到最佳。”稻盛和夫一方面表示赞赏,同时讲述了自己的看法:“最佳”这个词,是同别人比较,意思是比较起来是最好的。这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因此,在水平很低的群落里也存在着“最佳”。所以,京瓷的目标不是“最佳”,而是“完美”。“完美”和“最佳”不一样,它是绝对性的,不是同别人比较,而是它自身具备可靠的价值,因此,不管别人如何,世上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完美”。

两人讨论持续至深夜,里夫最终同意了稻盛和夫的观点,不再把“最佳”奉为信条,而是把“完美”作为信条。稻盛和夫认为,“最佳”是不够的,“完美”才是目标。

在讨论中,稻盛和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地中海岸边有个老铁匠,他打造铁器的时候完全按照买主的要求,从不偷工减料。有时买主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他也会把铁器打得又好又结实。特别是他打造的铁链,比任何一家做得都结实。有人说他太老实了,但他不管这些,工作起来总是一丝不苟。

有一次,老铁匠打造了一条又长又粗的铁链,打好后运去装在一艘大轮船的甲板上,做了主锚的铁链,这艘航行远洋的巨轮多少年都没有机会用上它。

直到有一天晚上,海上风暴骤起,风高浪急,随时有可能把船冲到礁石上撞个粉碎。船上其他铁锚都放下去了,然而一点都不管事,那些铁链就像是纸做的,经不住风浪,全都断开了。最后船长下令把主锚抛下海去。

这条巨链,第一次从船上滑到海里,全船的人都紧张地望着它,看看这条铁链受不受得住风浪。全船一千多名乘客的安全都系在这条铁链上了。要是那位老铁匠在打造这条铁链时稍微有些马虎,只要在铁链的千百个铁环上有任何一环出现问题,船就有在大海里沉没的危险。老铁匠在打造这条铁链时和他打造其他无数条铁链时一样尽心尽力,用上了他全部的心智和力量。

这条铁链经受住了风浪的考验。船保住了,一直到风浪过去,黎明来临。

这艘大海船的目的地正是老铁匠所在的海港。逃脱大难的船长亲自到老铁匠处表示谢意。听完了船长感谢的话语后,老铁匠很平静地说:“我只是一个铁匠,尽力做好我分内的事而已。”

稻盛和夫总结说:“如果你能一丝不苟,做到尽可能完美,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产品赚到的钱更多。”

稻盛和夫创办的京瓷公司就是追求完美主义的典范。稻盛和夫对陶瓷半导体封装不仅要求性能极佳,而且要求外观鲜亮,令人赏心悦目。“太好看了,太完美了……制造如此完满无缺的产品,就是我的目标!”

在很多现代如雷贯耳的企业家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洛克菲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天早上,洛克菲勒9点一刻准时来公司上班。他以特有的沉稳声音,轻声地向同事们打招呼,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然后消失在他的办公室里。他的秘书说:“他不爱见人。我从来没见到他离开过办公楼。”

在创业初期,洛克菲勒见了面能叫出每位员工的名字,并且不时会在办公楼里巡查。他走路时脚步很有节奏,像是节拍器一样稳定,总是在相同的时间走过相同的距离。他走起路来几乎没有声音,说话时声音也很轻,像是个殡仪馆老板。他悄然无声地在办公区走来走去,有时会突然停在某个员工的办公桌旁,彬彬有礼地柔声说要检查一下他的工作,吓对方一跳。员工们很少看见洛克菲勒,常常只能猜测他的行踪。

所以,员工都认为他是一个行动诡秘的人。有一位下属是这样评价他的:“你总是看不见他,但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洛克菲勒以前曾做过簿记员,因此十分重视记账的作用。一位会计记得,有一回洛克菲勒在巡视时突然停在他的办公桌旁,很有礼貌地说:“请让我看一下。”然后飞快地翻阅他的账本。“记得很好,”他边看边说,“确实很好。”突然,他发现了一处小小的错误。“这里有一个小错误,你把它改过来好吗?”洛克菲勒翻阅写满密密麻麻数字的账本的速度之快,令会计目瞪口呆。“我敢发誓,”会计说,“整个账本上就出了这么一个错。”

洛克菲勒给人的感觉极其严肃认真,但是他又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不管别人对他说出或做出怎样让人无法容忍的事情,都不会看出他有丝毫的冲动。他从来不大喊大叫,也没骂过脏话。所以员工们对他的评价普遍很高,觉得他做事公平,待人宽宏大度,没有大老板的架子。有件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洛克菲勒喜欢健身,财务部特意为他设置了一台健身器。有一天早上他来健身时,一名年轻的会计没认出他来,向他抱怨说那台健身器是个讨厌的累赘,要求把它拉走。洛克菲勒答应了他的要求,叫人把它拉走了。几天之后,那个年轻人才知道自己斥责的人是老板,心里害怕极了,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任何训斥。即使员工犯了重大错误,洛克菲勒也不忍心训斥他们。对于有贪污行为的下属,洛克菲勒不会把他送上法庭,只是把他解雇。

最重要的是,洛克菲勒用自己狂热的完美主义观点激励着员工。洛克菲勒做事从不马虎,他写的几十万封商业信函都经过不厌其烦地修改,篇篇都是言简意赅、措辞讲究的典范。洛克菲勒每次给秘书口授完信函,都要修改五六遍,直到把每个多余的字都删掉,认为收信人能得到他想传递的信息后,才工工整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一位高级助手回忆说:“我见过他一连在几百份文件上签的名字。他签每个名时都认认真真,好像那个签名将是他被后人怀念的信物。在他心目中,每一个签名都是一件艺术品。”这种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整个公司。标准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的业务都明显地体现出洛克菲勒的个性。

在市场竞争中,“优良品”与“次品”之间,相差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缺陷,虽然“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产品”,但作为优秀企业,必然把追求完美无缺作为永远的目标。“追求完美”,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工作准则。工作不分大小,都应尽善尽美,做到完美无缺为止,这对每位员工和管理者来说都十分重要。点燃激情,对工作充满热爱

工匠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制造最完美的产品,来服务顾客,来超越顾客的预期,让顾客从满意到喜欢,从喜欢到偏爱,从偏爱到至爱。至爱是什么概念?至爱是一种将所爱之物几近神圣化的情感感受,是一种绝对的概念,其他所有已经存在的还是将要存在的爱都要处于其次。至爱比最爱还要高一个等级。客户把你制造的产品当成至爱了,你就真的具有工匠精神了。

要让顾客对你的产品充满至爱,前提就是你首先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激情和热爱。从事一项工作需要相当大的能量。能量能激励自我,燃烧激情。燃烧自我的最佳方法是热爱本职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地去干,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积极性,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你会更加热爱工作。这样,无论怎样的努力,都不会觉得艰苦,最终就能够取得优秀的成果。

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工作如同恋爱,要想获得幸福,就得学会爱,这样才能感受到被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你才会爱上自己的工作,才能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惊喜。

在梅格遇见贝恩太太之前,护理工作的真正意义跟她原来想象的完全不同。别看“护士”这个职业的名字很好听,但是实际工作只是替病人洗澡,照顾病人大小便。

梅格不情愿地带上洗澡用具推开病房的门,她的第一个护理对象是贝恩太太。

她是个又小又瘦的老太太,满头白发,全身皮肤像熟透的南瓜。“你来干什么?”她的口气里充满了敌意。“我是来替你洗澡的。”梅格用同样的口气回答道。“我今天不想洗澡,你可以走了。”说完这句话,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梅格装作没看见,用强硬的态度给她洗了澡。

第二天晚上,梅格照例走进了她的病房,把洗澡用品摆放在桌子上。“在你给我洗澡之前,请先解释‘护士’的含义。”梅格没想到贝恩太太居然会提出这个问题。她满腹狐疑地望着她说:“这个词很难解释清楚,但是她的职责是照顾病人。”

这边话音刚落,那边老太太从床底下捧出一本字典,得意地说:“连自己该做些什么都不知道。”翻开字典上她早已做好记号的那一页念了起来:“看护:护理病人或老人;照顾、滋养、抚养、培养或真爱。”念到这里,她合上字典,拍着身边的椅子说:“来,过来坐下,在你没给我洗澡之前,我教你什么叫真爱。”

梅格按照她说的做了。自那天以后的几天里,她向梅格讲述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她从生活中吸取到的教训。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她的婚姻。

贝恩是个身材高大的农民,不修边幅,而且看上去很粗鲁。记得他来求婚那天,把鞋上的泥都带进了客厅。贝恩不是我理想中的丈夫,但是最终我还是嫁给了他。“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我向他要一个刻着我们俩名字的金币或银币,然后用精致的银链穿起来。贝恩答应了我的要求,那天早晨他赶着马车进城了。我站在村头的山坡上等着他回来,”说到这里,老太太轻声抽泣起来,过了一会儿才平静下来,“可是,他在回城的路上出了意外,我在他的身边找到了这个。”

贝恩太太小心翼翼地解开衣服上面的扣子,从干瘪的脖子上摘下一条已经褪色的银链递到梅格面前。

银链上系着一枚铜币,铜币的一面刻着细小的心形花纹图案,另一面刻着“贝恩与爱玛,永恒的爱”。“但是这枚硬币是铜的?”梅格迷惑不解地问道。

贝恩太太连连点头,热泪盈眶地说:“如果当天晚上他活着回来,我看见的只是一枚铜币,可是他再也没回来,我看到的就只有真爱了。”她抬起头,用审视的目光看着梅格,“这枚铜币里隐藏的意思你明白了吗?你作为一名护士,目前的毛病就在这里。你只看到铜币,看不到爱。硬币由哪种金属制成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蕴藏的感情。”

贝恩太太的爱情故事讲完了,那天晚上她就与世长辞了。她给梅格留下一份最珍贵的遗训,让她热爱自己的工作,懂得“护士”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如果你对工作有热爱之心,即使做得再累,也往往不会觉得辛苦。当你热爱自己工作的时候,就会对工作有一个更加独到的认识,同时也会发现更多的做法,这样你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你认为工作索然无味,仅是为了养家糊口,那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这个矮矮胖胖、满头白发、面如弥勒的和善老头,不像鞋匠,倒像是个退休赋闲的巴黎老公务员,终日西装革履、优哉游哉地穿行于大街小巷,手里总是拎着个极其普通的塑料袋。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手工鞋匠,严格来讲,是香奈儿公司的“御用”鞋匠。那不起眼的塑料袋中,就放着他为香奈儿制作的新款样鞋。每到各季时装发布会前的设计阶段,他就要天天这样,从自己的鞋店走到香奈儿公司,去向设计师交活。这条固定的线路他已经走了将近50年。

香奈儿的设计师卡尔总是让试衣模特穿着刚缝制好的新款服装,与他一起等待老鞋匠的到来。他要根据鞋子与服装的搭配效果当场决定怎么修改。卡尔对鞋子的细节要求极高,就连模特走台步时肩膀的高低,都要通过改动鞋子来调整。他要么随手描出简单的线条,要么直接拿笔在鞋子上勾勾画画。老鞋匠总能领会他的意图,并迅速地改好。但卡尔老是变来变去的,每个细节都不厌其烦地改了又改。而所有这些改动,都是为了让鞋子与服装达到最好的搭配效果。为此,一款鞋不知要改多少次,老鞋匠有时一天就得跑好几趟。但他从不抱怨,永远是满脸笑意,一副幸福的样子。也许他非常享受与卡尔共同创造美的过程,也许他更陶醉于自己的手艺。当卡尔终于对改好的鞋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时,老头儿这才一脸骄傲地回到自己的店里。

其实那不是一间严格意义上的店面,因为它并不临街,而是位于和平大街的一幢公寓楼内。店门总是关着,门外只挂了块再普通不过的铜牌,上面简单地刻着“马萨罗手工鞋匠”几个字。你完全无法想象,香奈儿所有的样鞋都诞生在这儿。走进去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间仓库,里面堆满了无数种鞋楦,让人觉得这儿可以为世界上的任何脚形定制出最合适的鞋子。此外,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面料,无论材质还是颜色,都丰富到令人无法想象。用老头儿的话说,他可以满足卡尔的任何要求,无论那念头有多么古怪。

现在你该明白他为什么能成为香奈儿的“御用”鞋匠了吧?大牌如香奈儿,竟与个人小店长期合作,看重的除了手艺之外,当然还有老鞋匠对鞋的爱与投入。不过,拥有古怪念头的不光是卡尔。老鞋匠从卡尔那里回来时,常会碰到有客人在等他,让他调整在这儿定制的鞋子。除了服务香奈儿之外,他的店也为普通客人定制鞋子。这既是一部分生意,又能丰富楦型、锤炼技艺。他的手艺来自家族传承,父亲教会了他如何根据脚形的细微差别来调整鞋款。大概就是由于这种能力,老鞋匠才被当年的可可·香奈儿相中,开始了两者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

老鞋匠的父亲曾告诉他,这门手艺看似简单,但要求你必须对它付出真挚的爱与全心的投入。马萨罗老头儿以平淡的语气说出了一句颇有震撼力的话:“一切手工技艺,皆来自对它的爱。”这句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着真正的“工匠精神”。父亲在向他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热爱、专注与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必须具备的特质。

怎样才能喜欢上、爱上自己的工作呢?对于这个问题,一位企业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心路历程,提出了“爱上工作”的“三步走”方法,即:第一步,从“厌恶”到“喜欢”;第二步,从“喜欢”到“深爱”;第三步,从“深爱”到“天职和使命”。

在工作的时候,如果你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乏味的,是一种苦役,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终究会导致你的失败。要看一个人做事的好坏,只要看他工作时的精神和态度就可以了。如果你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像奴隶在主人的皮鞭督促之下一样;如果你对工作感觉到厌恶;如果你对工作毫无热情和爱好之心,无法使工作成为一种享受,只觉得是一种苦役,那么自然就不会感受到工作中的快乐,也绝不会取得大的成就。

如果你对工作依然存在着抱怨、消极和斤斤计较,把工作看成是苦役,那么你对工作的热情、忠诚和创造力就无法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也很难说你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你只不过是在“过日子”或者“混日子”罢了!

倘若如此,你每日所习惯的工作不仅不是合格的工作,而且简直跟“工作”有点背道而驰了!一些人认为只要准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所谓的报酬了。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固然是踩着时间的尾巴上下班,可是,他们的工作态度很可能是死气沉沉的、被动的。

那些每天早出晚归的人不一定是认真工作的人,对他们来说,每天的工作可能是一种负担、一种逃避、一种苦役。他们是在工作中远离了“工作”,不愿意为此多付出一点,更没有将工作看成是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对工作产生厌恶感,或者把工作看成是苦役。

即使你在选择工作时出现了偏差,所做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应当努力设法从这乏味的工作中找出兴趣。要知道凡是应当做而又必须做的工作,总不可能是完全无意义的。问题全在你对待工作的认知,对工作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可以使任何工作都变得有意义。

其实,只要你在心中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享受、看成是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那么工作上的厌恶和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不懂得这个秘诀,就无法获取成功与幸福。

一个人尽管如何冥顽不灵,尽管忘记他的崇高使命,但只要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这个人便不致无可救药,只有把工作当成苦役才会永无希望。努力工作,而绝不贪婪卑吝,这便是成功的唯一真理。享受过程,体会工作中的快乐

多年前,源太郎失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一位英国军官学会了擦鞋。源太郎开始喜欢上这份工作,只要听说哪里有技艺高超的擦鞋匠,他就前去拜师,虚心地讨教擦鞋方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源太郎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的擦鞋方法很特别,擦鞋不用鞋刷子,而是用棉布绕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上代替。一双双失去光泽的旧皮鞋,经过他的手,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光泽。

工作之余,源太郎最喜欢逛鞋店,加深自己对各个不同品牌皮鞋的了解;他还经常到人群密集的市场中心地段,连续几个小时细心观察人们穿着皮鞋走路的姿态。久而久之,源太郎对皮鞋越来越了解,只要他与别人擦肩而过,就能知道对方的皮鞋皮质如何,产自何处;从鞋的磨损部位和程度,就可以说出这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

源太郎超群的技艺,引起东京“凯比特”四星级酒店经理的注意,他亲自出面,邀请源太郎把鞋摊设在酒店里,专门为来这里的顾客擦鞋。

三个星期后,酒店的生意开始火爆起来,演艺界、文化界、商界和政界的众多名人,来到东京后一定要住在“凯比特”酒店。他们对此处情有独钟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要享受一下源太郎的“五星级服务”。达官贵人穿着焕然一新的皮鞋翩然而去时,他们牢牢记住了源太郎的名字。

源太郎一丝不苟的精神和非比寻常的绝技,赢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他的客户不只来自东京、大阪、北海道,甚至还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他简朴的工作室内,堆满了发往各地的速寄鞋箱。

如今的源太郎,早已成为“凯比特”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当初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擦鞋匠竟能拥有今天这样的成功。

源太郎沉浸在自己的技艺之中,他不仅专注,而且是快乐的。在一双双旧貌换新颜的鞋子中,他享受到了自己手艺的快乐。而工匠精神,教给我们的正是:专注产品、重视积淀、享受过程,这也是工匠精神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精神之间最大的差别。他们身上或许会少了商人的敏锐,但他们却多了一份对事业的执着。他们喜欢手中所做的事胜过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的钱,他们更享受自己生产产品过程中的快乐,而不仅仅是产品带来的利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努力创造新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大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地从眼前开始。只要喜欢上了工作,任何辛苦都不会觉得厌烦,而能够快乐地投入工作之中。

在稻盛和夫所著的《干法》中,他将自己如何热爱工作的感受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对于新型陶瓷的研究工作,一开始我并没有什么兴趣。在大学时我专攻的是当时最热门的有机化学,但我想去的公司不肯录用我,所以我不得已才就职于松风工业。这是一家生产绝缘瓷瓶、属于无机化学领域的企业,而研究新型陶瓷也是被分配的、不得不做的工作。

刚进公司时,我所属的研究室一共只有五六个人。除我之外,其他研究人员都是从事绝缘瓷瓶材料的改良工作的,因为在当时,那才是企业的核心产品。只有我一个人被指定去研究陶瓷的新材料(后来我将它命名为新型陶瓷),理由则是“将来在电子领域一定会需要高频绝缘材料”。

这个领域当时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缺乏可靠的研究资料。另外,公司很穷,没有什么像样的实验设备,也没有上司或前辈可以指导我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实在不容易。

但是辞职转行又没成功,我只好留在这里。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埋头到工作中去!”我努力说服自己。

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我决定倾注全力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说。

现在看来,这就是为了“喜欢工作”而做的努力吧,但是当时的我,对这一点也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因为几乎不具备与新型陶瓷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一开始我先去大学图书馆寻找有关的文献资料。那时还没有复印机,我翻阅了过往的行业期刊和学术纪要,发现重要的内容就立即抄写在笔记本上。同时,虽然囊中羞涩,但我还是坚持购买研究所需的书籍。我还向美国陶瓷协会索要论文,那时总是辞典不离手,边看边译。总之,一切都是从获取最基础的知识着手的。

然后,我依据从这类资料中获得的信息开始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再去寻求新的理论解释,然后再做实验——不断反复这种细致而踏实的过程,就是我当时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从何时起,我就深深地为新型陶瓷的魅力所吸引,而且渐渐明白,新型陶瓷中或许隐藏着一个不可思议的、美好的前景。“这样的研究,恐怕大学里也不会有吧,或许全世界也只有我一个人在钻研。”这么一想,枯燥的研究也显得熠熠生辉起来。

开始时,有一半是强迫自己,但不久就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了,而且喜欢上了这项研究。再后来,就大大超越了喜欢不喜欢这样的层次,感觉到了这项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义。“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

热恋中的情人,在旁人看来目瞪口呆的事情,他们却处之泰然。这一点有过恋爱经验的人都能理解。我年轻时虽说一心扑在工作上,但也不曾忽略过这样的感情。

在创建京瓷以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星期日,有时我会邀请关系亲密的女孩去看电影,看完后送她回家。本来电车可以直达,但有几次我故意提议从前一站就下车,边走边聊,慢腾腾地走了很长的路才将她送回家。

其实每天工作到很晚,身体应该很疲倦了,然而,走这么长的路我却丝毫不累,而且还非常愉快,劲头十足。“有情人相会,千里变一里”,这句话真实地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

工作也一样,应该迷恋工作、快乐工作、拥抱工作。

在旁人看来,“那么辛劳、那么艰苦的工作,太可怕了!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无法坚持。”但如果你迷恋这个工作、热爱这个工作,那你就能够承受,一切都不在话下。

正因为迷恋工作、快乐工作,所以我就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一以贯之,无怨无悔。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辛苦也无怨言,也能忍受。而只要忍受艰苦、不懈努力,任何事情就都能成功。喜欢自己的工作——仅仅这一条就能决定人的一生,我想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大多数人初出茅庐,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

但问题是,多数人对这种“不喜欢的工作”抱着勉强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极态度,因此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总是感到不满意,总是怪话连篇、牢骚满腹。这样下去,本来潜力无限、前程似锦的人生只会白白虚度。

无论如何,必须得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要把“被分配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天职,抱有这种心境非常重要。如果你还不肯抛弃“工作是别人要我做的”这种不恰当的意识,就无法从工作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往往就像寻找一座空中楼阁;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先爱上眼前的工作。

只要喜欢了,就能不辞辛劳,不把困难当困难,埋头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

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要想做出成绩,首要的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要你这么做了,人生就将硕果累累。

福布斯曾经说过:“工作对我们而言究竟是乐趣,还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其实全要看自己怎么想,而不是看工作本身。”

仔细想想,工作给我们的回报是什么?多数人回答可能是工资、奖金、福利,其实,在你的工作报酬单上,还有以下更为重要的东西:

·认识朋友,改善人际关系;

·充实自我,开拓生活领域;

·加强工作技能,提升自身附加价值;

·肯定自我,享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其他你想得到的东西。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费曼教授有句名言——“享受物理”,所谓“享受”就是乐在其中,把工作的焦点放在获得乐趣上。他的研究总是随兴之所至。

一天,费曼坐在餐厅里,旁边有些人在玩耍,把一个餐碟丢到空中。碟子冉冉升起时,他注意到餐碟边飞边摆动,边缘上的校徽也转来转去,而且校徽转动的速度比碟子转动得快。于是费曼开始着手计算碟子的运动。结果发现当角度很小时,校徽转动的速度是摆动速度的两倍,刚巧是2比1。

他跑去告诉他的同事贝特:“嘿!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餐碟这样转时……是2比1,原因是……”

贝特说:“费曼,那很有趣,但那有什么重要?你为什么要研究它?”

费曼答道:“那没什么重要的,我只是觉得好玩而已。”他继续推算出盘子转动的方程式。随后他又思考电子轨道在相对论发生作用的情况下知何运动,接着是电动力学里的狄拉克方程式,再接下来是量子电动力学。而后来他获诺贝尔奖的原因全部来自这天他兴味十足地把时光“浪费”在一个转动的餐碟上!

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乐趣以外的收获上时,我们就会给快乐设下条件:“等我换了工作就会快乐”,“等我赚够了钱就会开心”或“等我换了上司就会高兴”,这样就无法找到快乐。能够体会工作的乐趣,才会愈做愈有趣,愈做愈有劲,才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心理学家发现,没有所谓“通往快乐的道路”,因为快乐本身就是道路。一个无法感受快乐的人,即使中了六合彩也依旧找不到乐趣。而一个拥有体会快乐能力的人,不论外在环境状况如何,都能时时感受到轻松与喜悦。所以,快乐工作的动力来自心底,而非建立于外在的收获。

想想我们的童年,无论是奔跑、嬉戏、跳皮筋、踢毽子,还是到野外的山林中探险,我们都会沉浸在无忧无虑的欢乐中。我们不企求得到什么,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这种忘我的投入中所体验到的生命的欢乐,恐怕是成年人难以体会到的!如果我们能够用童年时做游戏的心态面对工作,就可以把工作和快乐连接起来。

许多人从早忙到晚,总是感觉自己一直是被工作追着跑,感觉到身心十分疲惫。实际上,这些疲惫感并不是因为工作太多太忙,而是因为这些人对工作感觉不到兴趣,没有找到工作中的乐趣。所以才会让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时间越来越不够用,身体越来越疲惫。其实,只要你学会了在工作中的用乐趣替代那些不快和烦恼,你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带着兴趣去工作。

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他的著作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查尔斯·兰博曾在东印度公司从事文书工作,干久了,他自然十分厌烦这个工作。终于有一天,他从这份工作中解脱出来了,他感到说不出的轻松和喜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十余年的无聊工作就换来这万把英镑,太不值了。”“我自由了,我终于自由了!我将自由自在地度过剩下的50年。一个人最痛快、最幸福的日子就是什么也不干。”漫长的两年过去了,查尔斯享受着清闲的时光,但是他的心情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现在才发现那些单调乏味的工作原来一直挺适合他,可他却一直未曾认识到。时间以前是他的朋友,而今却成了他的敌人。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真的相信,没有工作比过度劳累更糟糕,一个人一旦没有工作,他的心就会折磨自己。我几乎对什么东西都失去了兴趣。天堂的雨水也从来不会倾泻在那些无所事事者的头上。我唯一能做的,也是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周而复始地散步。我真是一个谋害时间的罪恶杀手,神的启示与我无缘了。”

这是一个失去工作的人的真实想法,我们或许会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当我们停止工作时,我们并不会感到轻松快乐,反倒会不安和迷茫。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内在的需要,是源自人性深处的一种渴望。

工作本身就有美丽、快乐的原因。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所从事的是怎样的工作,而是你是否忍耐住枯燥、沉闷,带着兴趣找到了这些美丽和快乐。

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对工作保持兴趣。有时候你必须强迫自己采取热情的行动,这样你才能渐渐变得快乐起来。深入发掘你的工作对象,尽量搜集它的有关资料,研究它,学习它,和它生活在一起,这样做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找到快乐。

不管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你都应该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其实只要你愿意去寻找,总会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学会带着兴趣去工作,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从而成为一个快乐的工作者。全力投入,工作是一种修行

工匠精神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每一个人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就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真正的践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

一架大飞机有多少个零件,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飞机上只要有一个零件出了差错,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一名技术人员做到“零差错”有多不容易,或许没有多少人体会过,但36年里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次品,却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人称“航空手艺人”的全国劳模、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有一天,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做了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的工作。“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从此,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胡双钱身形精干,两鬓斑白。他专注打磨飞机零件的状态,就像一位匠人在倾心倾力完成他的作品。在飞机制造这个领域,这种“匠人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造飞机的过程中,许多零件要实现精细化,是无法完全通过数控机床、电子设备来实现的,还要靠手工完成。世界一流的飞机制造公司都保留着独当一面、不可替代的手工工匠。

成为不可替代,胡双钱靠的是全力投入,默默练习,攻坚克难。在多年的经历中,胡双钱最大的收获是对质量的坚持。他所在的岗位连续12年被上飞厂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2002年,他荣获上海最高的质量奖项——“上海市质量金奖”殊荣。

难题攻坚成为他工作的重要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实操积累和沉淀,胡双钱形成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和习惯。在工作前,他一定会先看懂图纸,了解工艺要求和技术规范,而在接收零件时,他也会先按照图纸检查上道工序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再动手加工零件。他还摸索出一些原理简单,却非常实用的“诀窍”,能够保证产品以优质的质量交付。譬如,用在划线步骤中的“对比复查法”就是他的“法宝”之一。常规做法中,人们会先涂有防锈作用的淡金水,然后使用划线液勾出零件形状。而在胡双钱的操作中,涂淡金水就是零件的初次划线。“这就好比在一张纸上先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用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一个地方写同样一个字,多一道步骤,多一次复查机会,也就多了一道保障。”

划线工序中的“反向验证法”也是胡双钱的自创。通常钳工在划线零件角度时,采用万能角度尺划线。复查时如果选择同样的方法路径,往往有差错也很难找到。胡双钱复查时则会采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就继续实施接下去的操作;结果不相符,那么就说明存在问题。多加一道验算增加了工作量,却保证了加工的准确和质量。

胡双钱通过三十年如一日的修行,全身心的投入与坚持,终于成就了“大国工匠”的称号。因此,在工作中,只有拥有修行的状态,才会带给一个人无穷的力量,无穷的热情,无穷的创造力,无穷的热爱,无穷的收获;拥有修行的状态,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从而掌握绝招。

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修炼,不浮不怠,不急不躁,筚路蓝缕,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是做事情不能给自己留后路。韩信背水一战,靠的就是鼓舞士兵的志气,人在绝境中爆发出来的力量和激情往往是惊人的。我们不赋予这件事全部的力量,就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实力。就像照一照镜子,不去照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好看在哪里,难看在哪里。

全力以赴,是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了解透彻。如果我们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努力怎么会有效果呢?只有在对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大踏步向前。

全力以赴,是一颗热情的心。它拒绝一切借口,它负的是责任。如果我们选择了某件事,就不要后悔,不仅要认真地做,更要全身心地投入,任何借口都是推脱责任。所以,我们说,要干哪行爱哪行,只有爱,才能尽全力。

全力以赴,是一种精神状态,它能够使你保持高昂的士气,在一路困难的情况下高歌向前。在我们的歌声中会发现,原来任何困难都是纸爱迪生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他说睡眠如同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而且它还有很强的副作用:浪费时间、减少活力、错过机会。他通常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每天只睡4个小时,有时候会靠在椅子上打个盹。

有个朋友曾经对他说:“你的生活只有工作,丝毫没有乐趣而言。”爱迪生瞪大眼睛像看怪物一样盯着他的朋友说:“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工作有成就,是人生唯一真正的乐趣。”

用他的思维方式来衡量,他是个其乐无穷的人。因为他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和快乐。

他发明的留声机,可以把一个人的声音真实地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照亮了全世界;他发明的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他还把别人发明的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为人类创造了数不清的财富。

这些成就是由无数次的失败积累出来的。

他的第一件专利品是电动投票记录器。在获专利权的时候,他几乎不名一文,议员不肯购买那种机器。还有一次,他倾尽全部财产设计一种机器,用以对低级铁矿做磁性的分离;但是后来因为开发了蕴藏量丰富的高质铁矿,这项设计完全白费了。

但他从不会因恐惧失败而踌躇不前。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他们试验了无数种灯丝都没有成功,经历一系列失败之后,有位同事气馁了。爱迪生对这位同事说:“我们并没有失败。起码现在我们已经找出1000种物质不能做灯丝,有这些经验,很容易找到可以做灯丝的材质。”

他对于金钱得失的态度也是如此。有好几次,他濒临破产,但他不肯让经济状况操纵他的行动。

1914年12月的一个严寒冬夜,爱迪生用了10年时间试验制造镍铁电池失败,弄得经济拮据。这期间实验的费用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那天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喊叫声:“失火了!”软片室发生了自燃现象。

包装材料、做唱片的材料都是易燃物品,顷刻间实验室成了一片火海。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都派出车辆和队员前来救火,但火势凶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无法扑灭大火。损失超过200万美金,但事前却只投了23.8万美金的保险,因为实验室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理说应是防火的。那个晚上,爱迪生一生的心血成果在蔚为壮观的大火之中付之一炬。

工人们到处找不到爱迪生,大家担心他会承受不住火灾的打击产生轻生的念头,毕竟那时他已经60多岁了,已经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精力了。

这时,有人在他家的院子里发现了爱迪生,他边向家里跑边对孩子们喊:“你母亲在哪里?快把她叫出来,让她把朋友们也都叫来,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大火刚被扑灭,他就召集全体职工在院子里开会,他宣布:我们要重建实验室。接下来就开始分配具体工作,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铁路公司的大吊车。然后他好像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一句:“哎!对了,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来?”

交代完工作,他回到家里休息,有很多朋友在这里等着安慰他。爱迪生却笑着说:“灾难自有它的价值,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又可以从头再来了。”

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开始着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爱迪生受过的正式学校教育只有6个月,但是他在母亲的教导下,八九岁就阅读了大量的名著。他在铁路上做小贩和报童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底特律图书馆度过的,他几乎读过那里所有的藏书。

他说他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书,要感谢自己微弱的听力。他认为耳聋使他提早读书,还能够专心,避免和别人闲聊,节省了许多时间。有人建议他发明一种助听器,他反问那个人说:“你在过去24小时听到的声音,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再说,一个人如果必须大声喊叫着说话,那他绝不会说谎。”

爱迪生是个工作狂,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发明事业上。他从没退休,也不怕老。在80岁高龄,他还开始研究一门以前从未曾研究过的学科——植物学,想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来源。他和助手们把1.6万种植物加以试验和分类之后,终于研究出从紫菀科植物中抽取大量胶汁的方法。

到了84岁,他因患尿毒症与世长辞。

举行葬礼那天,美国当局为了向他表示哀悼和敬意,本来计划全美国停电一分钟,但是考虑到那样做的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所以只把一部分灯光熄掉片刻。

如果工作是一种修行,可以说爱迪生的修行是圆满的,他用一生的投入来诠释了一位“修行者”的价值。

让我们一起开始“真修实行”吧!放下功利心,拾起公德心,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精细、严谨地将工作做到极致,反思反省,实务精进。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成为一个快乐的工匠师,去实现价值、去创造财富,让社会明白,褪尽铅华,真正珍贵的,是诚意的用心与对梦想的坚执。第二章修炼心态,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工匠精神,是将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发挥到极致的体现,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不屈服于任何困难,坚持不懈。只要坚持这样做,你就能造就优秀的人格,而且会让你的人生开出美丽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以尊敬的心态看待工作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接。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恢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蜡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匠人(日本文化中称为“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这正是当今应当推崇的工匠精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白明认为,工匠精神讲究师承、讲究发展、讲究对材质的尊重、讲究对技艺的极致掌握,其实这所有的因素归纳在一起就是对手艺的忠诚,这种对手艺的忠诚也是对行业的尊重,是对赖以生存的手艺的崇高回馈。

鲍勃已经失业半年了,再找不到工作他就只能收拾好行李,回到贫穷的乡下老家去,所以在最近几天他必须找到工作。

第二天早晨,鲍勃穿戴整齐地走进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建筑公司,一路过关斩将,笔试和面试过后,只剩下他和另外两名应聘者。

主考官看着他们说:“我们公司需要一位图纸设计师助理,你们三个的学历和专业水平都符合要求。但是,我只能在你们三个人当中选出来一位留下,所以,你们要谨慎回答下面的考题。下面请听题:请你们按照要求,画出三幅图纸。第一幅,请画出你见到的最漂亮的建筑物,限时30分钟,开始!”

鲍勃马上想起童年那个带着白色风车的红房子,尤其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红房子笼罩在金色的阳光里,好像一幅漂亮的图片。鲍勃立马把那个美好的记忆画了出来。其他两位选手也在规定时间内画出了他们心中最美的宫殿。

主考官开始宣布第二道试题:“第二幅图,请简单画出你们生活小区的平面图,并简要介绍一下你们居住小区建筑群的优点与不足。限时35分钟。”

鲍勃笑了,他每天出入租住的小区,对生活区建筑群存在的弊端早就抱怨了上千次,并且还在心里把它们重新规划了无数套方案。

鲍勃的竞争对手看来对自己生活区建筑群的利与弊也是胸有成竹,大家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作业。

主考官看了看他们三个交上来的试卷,又宣布了第三幅图的命题:“请画出一个狗窝的平面图,并标出应该给狗准备的生活用品的合理摆放位置。”

这应该是小学生在图画课上的练习题,怎么能用来考试呢,再说了,他们是图纸设计师,不是搭鸡架狗窝的木瓦匠。

鲍勃看了一眼另外两名竞争对手,他们在纸上迅速地画着图纸。

鲍勃站起来说:“先生,我要求更换这道考试试题。”

主考官严肃地说:“不可能。考生没有权利选择考试题。”

鲍勃看着主考官说:“我要求换考试题目。”

主考官怒视着鲍勃:“我再说一遍,你没有权利选择考试题目。我们需要的职工,必须是个严于律己、有服从意识的人,是个从小事做起的人。只有能规划好狗窝的人,才可能对人居住的小区做出合理的设计。”“不,那不是一个图纸设计师助理应该做的工作,如果不换考试题目,我宁愿放弃这次面试。”说完,鲍勃拂袖而去。

那天晚上,鲍勃在街头徘徊了很久,最后他决定离开这座城市,回老家去寻找新的出路。

第二天早晨,鲍勃收拾好行李,正准备离开时,接到了建筑公司人事部打来的电话,他被录取了,通知他当天到公司来上班。

到公司时,鲍勃又遇到了主考官。主考官微笑着对他说:“能维护自己尊严的人随处可见,可是能维护自己工作的尊严的人却很少见。我相信你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图纸设计师助理。”

一个人不仅仅要尊重自己,还要尊重自己的工作。

因此,我们可以说,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以工作成就为荣的态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敬业精神。

通用人力资源负责人曾经这样说:“我们在分析应征者能不能适合某项工作时,经常要考虑他对目前工作的态度。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我们就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即使他对目前的工作不满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他认为他目前的工作很重要,他对下一项工作也可能抱着‘我以工作成就为荣’的态度。我们发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跟他的工作效率确实有很密切的关系。”

态度的不同,决定了最后结果的优劣。

一个年轻人这样描述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他说:“我现在完全为我的工作所陶醉了,我简直不能自拔。每天早晨,我都十分渴望能够尽快地投入到自己的任务中,而当晚上放下工作时,我会感到十分的惋惜,就像一个天生的画家,在黄昏到来之时,会为自己不得不放下画笔而遗憾。”

一个对自己的工作如此看重的年轻人,他的未来根本无须担心。爱尔伯特·马德说:“一个人,如果他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够借助于极大的热情、耐心和毅力,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工作中,令自己的工作变得独具特色,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令人难以忘怀,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这一点,可以用于人类为之努力的每一个领域:经营旅馆、银行或工厂,写作、演讲、做模特或者绘画。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工作之中,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一个人打开天才的名册,将要名垂青史的最后三秒钟。”

而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是:

有个老木匠向老板递了辞呈,准备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员工离开,问他能否帮忙建最后一座房子,老木匠欣然允诺。但是,显而易见,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废料,出的是粗活。等到房子竣工的时候,老板亲手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呢?现在他只好住在自己建造的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艺术家,不需要多么充分的准备,不需要多么完备的知识,仅仅只是态度的原因。只要有成为艺术家的态度,那么所有的一切将因此而发生变化。这种态度的改变也并不困难,只需要一点点对待工作的负责、认真、积极、主动、敬业的改变,再加上一点点改变的勇气。

詹姆斯·H·罗宾斯是美国伟大的职业成功学家,是继本杰明·富兰克林、阿尔伯特·哈伯德之后又一位美国敬业精神的阐释者。他认为:“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态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敬业精神。但是,他的敬畏心态如果没有上升到视自己职业为天职的高度,那么他的敬业精神就还不彻底、还没有掌握精髓。天职的观念使自己的职业具有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也使自己的生命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

艾恩是一名铁路工人,跟铁路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的工作地点是一个很小的车站,坐落在几乎不被人知道的小地方洛顿克劳斯,每天大约只有两列火车在这个小站进出。艾恩身兼三职,既是小站的站长,又是列车员和信号员。其实,小站只有他一个人,这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归他管。

在外人眼里,艾恩的工作比白开水还枯燥无味,但是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清洁候车室,擦拭座椅,售票检票的工作都是他一个人的活儿。小车站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在这个小车站工作了50年,在这50年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一天玩忽职守。他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铁路公司领导的认可,在他退休的那天,为他安排了一个小型的告别仪式,并委派约瑟夫爵士亲临小站主持仪式。

艾恩对那张作为礼物赠送的支票表示感谢,他十分高兴。但是,他对约瑟夫爵士说:“钱可以让我享受更优越的生活,但是我更需要一件能经常回忆起小站快乐时间的东西。”这个要求令约瑟夫爵士非常惊讶,他问老人想要什么。“能不能给我一节旧车厢?”他紧张地注视着约瑟夫爵士的眼睛,急切地解释,“多旧多破都没关系。我可以把它修理好,擦洗干净,我现在已经退休了,有很多无聊的时间需要打发。我要把旧车厢放在自家的后花园里,每天去车厢里坐一坐,会让我想起在洛顿克劳斯小站度过的美好时光。”

听完老艾恩的请求,约瑟夫爵士差点儿笑出声来,认为这个可怜的老头脑子出了毛病。铁路公司旧车厢多得是,反正也只能回炉。于是,他答应了艾恩的要求:“好吧,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可以得到它。”大约一星期后,一节旧火车车厢运进了艾恩家的后花园里。艾恩还像在洛顿克劳斯车站上班一样,每天都在废旧的车厢里忙碌,没过几天,他将那节旧车厢收拾得焕然一新。

一年后的一天,艾恩的弟弟阿尔伯特来探望他。

那天下起牛毛细雨,阿尔伯特刚下火车,雨就大起来,到艾恩家时雨越下越大。阿尔伯特敲了敲前门,无人应门。试着推了下门,门没有上锁。他走进屋里,到处找不到艾恩。阿尔伯特猜想他一定在后花园的旧车厢里。果然,刚走进后花园,阿尔伯特就看见艾恩坐在车厢外面的阶梯上,嘴里还叼着一支烟。

他披着雨衣坐在那里,凝视着他心爱的旧车厢,雨水顺着他的后背往下流淌,可是他却没有感觉到。“艾恩,”阿尔伯特走过去,俯下身子问,“你干吗不坐在车厢里面?”“你难道没看见吗?”艾恩严肃地说,“铁路公司给我的这节车厢是一节‘禁止吸烟’的车厢!”

艾恩早已不是站长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原来的规则,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敬业之所以能够持久下去,很重要的一个内因是敬业者的自律。也就是说,敬业者要认真卖力、充满虔诚地、全身心投入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敬业者往往信念坚定,不随意摇摆,少为外界风浪所动,愿意为自己所钟情和信奉的事业献身,无怨无悔。有时,这意味着无人喝彩,坐冷板凳,甚至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如此,职业就成了一种事业、一种信仰、一种使命,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员工敬业的基本体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

热爱自己所就职的企业。

认真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和压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积极学习,追求事业上的成就。

积极主动地与同事协作。

在企业需要的时候为企业做出最大的奉献。

具有敬业精神的员工是每个老板都希望得到的。因为,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所长的员工比一般员工效率高几倍,而且敬业员工的成本大大低于怠工的员工,是企业增长和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他们油然而生的激情帮助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紧密的关系,继而确保可持续发展。

工作是一个态度问题,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一种对工作的真爱。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以良好的态度对待工作,我们才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的最高奖赏。平凡与平庸的最大区别在于:平凡的人可以把平凡的工作做伟大,平庸的人使崇高的工作变卑下。而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人生态度。成功的人生需要拼搏、奋斗,更需要坚韧和勤劳,但这一切都源于态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态度能够改变人生,更能够铸就辉煌的人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