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简易艾灸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4:05:35

点击下载

作者:王景霞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简易艾灸疗法

图解简易艾灸疗法试读:

前言

中医灸疗历史悠久,在《扁鹊心书》和《本草纲目》中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使用与发展,艾灸治疗已经成为与针刺相媲美的疗养新星。

艾灸的作用在古代很多医书中都有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就说明灸法可以弥补药疗和针疗的不足,还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都是说艾灸的疗效。

艾灸就是把艾草粉碎后制成艾条,对人体的腧穴、经络进行熏烤,从而达到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艾草是常见的药用植物之一,在我国传统习俗和中医治疗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湖北蕲州等地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足以证明艾灸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应用。

艾灸疗法操作简单,是一种适合大众的健康绿色疗法。它不仅可以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顺畅经络、内调脏腑、外养容颜、改善亚健康,还具有祛病之功效,适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疾病有特效。

为了满足初学艾灸者与艾灸爱好者的需求,我们特别策划了本书。本书对艾灸疗法的含义、作用机制、操作、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事项等都作了扼要介绍。

本书按照疾病所属科室进行分类,方便广大读者翻阅。书中对各种疾病的取穴、技法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配有大量的图片进行实际解说,以助非医学专业读者理解和掌握。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正,以让本书渐臻完善。编者2011年1月第1章 艾灸的基础知识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艾灸治疗是什么呢?就是以艾为主要材料,通过人体的经络穴位或者病痛部位进行熏灼灸烤,将灸火的热力传给人体,从而刺激气血通畅,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艾即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以古代民间常会在端午节这天,将艾草悬于堂中来驱邪避秽。中医学上以艾叶入药,将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成为纯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最为古老的疗法之一,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还缺乏可靠的资料,一,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还缺乏可靠的资料,

但不少学者认为,灸疗但不少学者认为,灸疗法的出现不晚于原始社法的出现不晚于原始社会。灸,《说文解字》会。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古火烧灼之意。古人在用火的时候,不小心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其他部位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使人们主动地用烧灼法来治疗一些病痛,也就慢慢产生了灸疗法。最早关于灸疗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记载灸法的最早的医学典籍。其内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症,均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并发现,其中一些病症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同时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亦提到灸法和熨法。

同时代的不少非医学书籍也记载了灸疗法,比如《庄子·盗跖篇》提到:“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可见,灸疗法在我国春秋时期已经相当盛行,而且被当做了一种主要疗法应用于临床。

随着社会的发展,灸法逐渐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扬,因其方法简单、方便价廉,又有较好效果,在民间广为流传。艾灸材料与制作

灸法是用艾绒或者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在穴位或者病痛位置急性灼伤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艾灸法以艾绒为材料,是灸法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等。非艾灸法,可用除艾叶以外的药物或其他方法进行施灸,有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等。艾叶与艾绒

艾属于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在古代以蕲州的艾为优质者,所以又称为“蕲艾”。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厘米,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7~10月开花。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气味,在农历的4~5月,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 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其化学成分见表1。表1 艾叶的化学成分

◆ 艾叶的性能

艾叶的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艾叶经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故从古至今,灸不离艾,是最常用的施灸材料。

◆ 艾绒的制备

每年农历的4~5月,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暴晒干燥,然后投于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即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

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有粗、细之分。粗绒多用作艾条或间接灸,细(精)绒则常用作直接灸。艾绒的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者为优,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者为劣。后者燃烧时易爆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故不宜采用。新制艾绒内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故临证以陈久的艾绒为佳品。

◆ 艾绒的贮藏

艾绒其性吸水,易于受潮,平时应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否则影响燃烧与效用。艾绒制品

◆ 艾炷

以艾绒施灸时,所燃烧的圆锥体艾绒团,称艾炷。常用于艾炷灸,每燃尽1个艾炷,则称1壮。

艾炷规格:有小炷、中炷、大炷三种。(1)小炷:如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以作直接灸用。(2)中炷:如半截枣核大,相当于大炷的一半,常作间接灸用。(3)大炷:如半截橄榄大,炷高1厘米,炷底直径约1厘米,可燃烧3~5分钟,常作间接灸用。艾炷无论大小,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艾炷制作方法:有手工制作与艾炷器制作两种方法。(1)手工制作法:小炷可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夹在左手拇、示指指腹之间,拇指要在上,示指要在下,再用右手拇指、示指将艾团向内向左挤压,即可将圆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炷,随做随用,很简便。中、大炷则须将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指、示指、中指三指边捏边旋转,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艾炷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2)艾炷器制作法:艾炷器中铸有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成圆锥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 艾条

艾条又名艾卷,系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一般长20厘米、直径1.5厘米,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等。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可分为纯艾条和药艾条两种。

纯艾条:取制好的陈久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艾条,越紧越好,用胶水或糨糊封口。

药艾条:有以下三种。(1)常用药艾条: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花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克。制法同纯艾条。(2)太乙针灸:配方历代各异。近代处方:人参125克,三七250克,山羊血62.5克,千年健500克,钻地风500克,肉桂500克,花椒500克,乳香500克,没药500克,穿山甲(土炮)250克,小茴香500克,苍术500克,蕲艾2000克,甘草1000克,防风2000克,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棉皮纸一层,高方纸两层(41厘米×40厘米),内置药末约25克,卷紧成爆竹状,外用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待用。(3)雷火针灸:用艾绒94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麝香少许。取棉皮纸两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上,用木尺轻轻叩打艾绒,使之均匀成一正方形,然后将药料匀铺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以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勿令泄气以备用。艾炷灸法

艾炷灸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施灸部位烧灼的方法。根据灸后是否会有烧伤化脓,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 化脓灸法

古代最常用的一种灸法。因灸时疼痛较为剧烈,损伤较为严重,且灸后会遗留永久性的瘢痕,所以到现代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临床只用于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哮喘等。此法施灸的时候是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这种烧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针灸资生经》中提到:“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可见本法必须达到化脓方有效果,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

操作方法:体位与取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灸治要安放艾炷,并且灸治的时间太长,因此必须要注意体位的选择与舒适。选择好体位后,再在施灸部位上正确点穴,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作标记。

艾炷按要求做好,除单纯采用细艾绒之外,可加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等,以利热力渗透。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以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

当艾炷燃尽后,除去灰烬再重新放置新的艾炷,这叫做间断法,不易出现灸感循经传导。在艾炷没有燃尽,当其未灭之时,即在其灰烬上加新的艾炷,让火力继续,每可出现感传,这种方法称为连续法。

当艾炷燃烧到一半的时候,灸治的穴位灼热疼痛,让患者难以忍受。这个时候,便可用手拍打穴位周围,或在周围抓挠、拍打身体其他的部位,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一般在灸第1壮时最痛,以后各壮就可忍受。

灸满壮数后,可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每天换贴1次。或揩尽灰烬,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

待5~7天后,灸穴处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换干敷料或贴新的淡膏药。

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防止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色较淡,多为白色。若感染细菌而化脓,则脓色黄绿。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可留有瘢痕。

如灸疮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古人称为“灸疮不发”,往往不易收效。这时,便可多吃一些营养补血的食物,以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提高疗效。也有在原处再加添艾炷数壮施灸,以促使灸疮发作。

临床应用:适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适于灸法者,如哮喘、瘰疬、肺结核、慢性肠胃病、骨髓炎、关节病等。(1)慢性腹泻:因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者,治当益肾健脾。取天枢、水分、关元、气海,或加脾俞、命门、肾俞。

每次1穴,每穴5~7壮。灸后穴处先起泡、破溃,接着出现化脓反应,应勤换纱布,保持艾灸部位清洁卫生,30天左右灸疮结痂可自行脱落。(2)哮喘:取膻中、定喘、肺俞、丰隆,分为两组交替灸。每穴灸7壮,灸后穴处先起泡、破溃,接着出现化脓反应,应勤换纱布,保持局部清洁,30天左右灸疮结痂自行脱落。

注意事项:本法须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及食须少停一二时,至于生冷瓜果均忌之。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 非化脓灸法

又叫无瘢痕法,主要是用麦粒灸。就是将麦粒大小的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灸治,灸后不会引起化脓的方法。因为艾炷小,刺激较强,时间短暂,效果好,仅有轻微灼伤或发泡,不留瘢痕,故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多。

操作方法:施灸的时候先在所灸的穴位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麦粒大小的艾炷放在灸穴上;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艾炷烧近皮肤,患者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即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再施第2壮。也可待其燃烧将尽,有清脆之爆炸声,将艾炷余烬清除,再施第2壮。

若想减轻疼痛,可以拍打该穴位四周。若灸后皮肤呈黄褐色,可以涂一些冰片油来防止起水泡。

根据情况一般可用3~7壮。若第2次再在原处应用,每多疼痛,效果亦大减,故需略行更换位置,但不要超出太远。

本法灼痛的时间较短,约20秒钟。一般以不烫伤皮肤或起泡为准。即使起泡,亦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不遗瘢痕。

临床应用: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证等。(1)小儿发育不良:取大椎、十七椎。灸至局部红晕温热而无疼痛灼伤为度,否则小儿不易配合。一般可灸3~7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气血两虚:取气海、足三里(双侧)。可灸3~7壮甚而更多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间接灸法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就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有以下几种。

◆ 隔姜灸

操作方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临床应用: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 隔蒜灸

操作方法: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厘米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后者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此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古书上记载,治疗痈疽疮毒的时候,可以不拘壮数,“痛者灸之不痛,不痛者灸之痛时方佳。”认为初发的时候可以使之消散,化脓未溃者可以加快化脓速度,缩小化脓的范围。

临床应用: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故临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病症。

◆ 隔盐灸

操作方法:将纯净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更换艾炷。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临床应用: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脱证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泻、吐泻、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 隔附子灸

操作方法: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前者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同隔姜灸法)。后者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大小适度,厚0.4厘米,中间用针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

临床应用:附子性味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与艾灸并用,适应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此外,还有隔葱灸、豆豉饼灸、黄土灸、蛴螬灸、胡椒灸、巴豆灸等。艾条灸法

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类。悬起灸

◆ 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临床应用广泛,适应于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 雀啄灸

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厘米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 回旋灸

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实按灸

用加药艾条施灸。因临床需要不同,艾条里掺进的药品处方各异,又分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百发神针等。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将药艾条实按在穴位上,犹如针刺故名。

操作方法:操作时,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布,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直按其上,稍停1~2秒钟,使热气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可再点再按,每次每穴按灸5~7下,至皮肤红晕为度。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及虚寒证。艾灸的其他方法

艾灸的其他方法包括温针灸法和温灸器灸法两种。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操作方法: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1~2厘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每穴每次可以施灸3~5壮,施灸完毕后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效果。温灸器灸法

温灸器是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为温灸器灸。目前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温灸架、温灸筒、温灸盒等。

◆ 温灸架灸

可用于艾条温和灸,因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故作用稳定持久,安全简便。

操作方法:选定穴位,必须首先系好橡皮带(双股),绕身一周系紧。将艾条燃着烧旺,插入灸架的顶孔中,对准灸穴,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灸架与皮肤垂直。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能耐受者为宜。温度如果太低的话,便失去效果,太高的话会烫伤皮肤,对胸部和诸穴,可嘱患者自选调节。在燃烧10余分钟后,架内有灰烬积存,可使热力受阻,宜勤加清除,并应保持架内清洁。灸后皮肤如出现潮红,停灸后可自行消失。即使发生水泡,可以刺破后涂一点龙胆紫,不必更换他穴。在多次对同一穴施灸后,可形成一层黑色痂皮,效果并不减弱。施灸的时间,根据病情和灸治时的反应决定。一般在新病或者局限性病变的时候,必须等灸感传导过程完善方可停灸,待3~4小时后再灸。对顽固久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灸感传导过程不明显者,每次施灸1~2小时,每天以两次为宜。灸治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

临床应用:凡可进行温和灸的病症都适宜使用,因为其施灸穴位稳定,作用集中,热力均衡,调节随意,可以控制施灸时间,所以容易激发灸感。当灸穴局部热量累积达一定程度时,灸感可逐步发生并向患处移行。全身无禁灸处,除手足指不便安放之外,头面、四肢、胸腹、腰背均宜。取穴常以一穴为主,最多不超过两个穴位。患者体位不受限制,可以自由活动。若指导患者长期自灸,便于随身携带,可用以保健及治疗。

◆ 温筒器灸

温筒器的式样很多,大多底部均有数十个小孔,内有小筒一个,可以装置艾绒和药物施灸。以下介绍一种温筒器可以固定在腧穴上持续灸疗,以治疗疾病。

温灸筒由内筒、外筒两个相套而成,均用2~5毫米厚度的铁片或铜片制成。内筒和外筒的底、壁均有孔,外筒上用一活动顶盖扣住,无走烟孔,施灸时可使热力下返,作用加强。内筒安置一定位架,使内筒与外筒间距固定。外筒上安置一手柄以便挟持或取下。亦可在外筒上安置两个小铁丝钩,其尾端可系松紧带以固定灸筒于腧穴上。

操作方法:装艾、点火预燃、施灸、固定、灸后处置。(1)装艾:取出温灸筒的内筒,装入艾绒至大半筒,然后用手指轻按表面艾绒,但不要按实。(2)点火预燃:将内筒装入外筒,用火点燃中央部的艾绒(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