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力: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22:51:52

点击下载

作者:李劲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拒绝力: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拒绝力: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试读:

前言 你可以说“不”

你是人们眼中的大好人吗?是否无论你现在有多忙,只要有人提出请求、邀请,不管这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不快和高昂的代价,你仍会毫无原则地照单全收?是否太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令你应接不暇,感到分身乏术?是否所有这些令别人满意的付出,却并未让你自己真正感到幸福快乐?

此时,你的心中是否存在着困惑:“我已经为别人做了一切,累得都快吐血了,但是为什么没有赢得人们的重视?我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对其他人的请托和要求,总是来者不拒,为了他们的事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为什么他们将这一切看成理所应当,得寸进尺?我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呢?”

是啊,到底是为什么?你为什么要为别人的事情牺牲自己的时间,费尽心血地操劳呢?是为了表现自己高尚的个人品德,还是为了获得更加美好的人际关系呢?人做事总有原因、有目的,那么你如此劳心劳力,目的何在?看看生活中的人们,你会发现很多人并没有像你那样费尽心力去讨好别人,同样很受人欢迎,反倒是你这个为别人不断忙碌的老黄牛,最终却为人所忽略,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好!你会思考这些问题,说明你觉醒了。你终于意识到自己并非超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搞定一切。因此你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衡量自己的付出以及价值问题。这非常好!因为当你意识到这些时,你的生活就要开始改变了。

存在于你心中的困惑,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答的,你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来了解这一切,书中自有答案。我们认为,要解决你心中的困惑,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拒绝!是的,就是拒绝:对你不愿做的事情说“不”,对你无法接受的事情说“不”,对违背你做人原则的事情说“不”。通过勇敢地拒绝,恢复你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工作节奏。

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你可以助人为乐,给人帮帮小忙,但要注意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否则的话,你就可能陷入困扰,身心不安。对于他人的请托和要求,不能接受的,就要大胆拒绝。记住,你的人生你做主,你有权选择和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你可以说“不”!

接受一件事需要勇气,拒绝一件事同样需要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缺乏这样的勇气,或者担心得罪人,或者碍于情面的关系,不好意思说“不”,于是勉强答应了别人的请托或要求,弄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此,有的人耽误了自己的事情,有的人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有的人甚至差点过劳死。谁会想到,这一切竟是不懂拒绝所致。

如此看来,拒绝实在是一种能力,一种说“不”的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升它。本书的目的便在于提高人们的拒绝力,希望能够通过革新观念和学习拒绝技巧,帮助人们走出无法拒绝的心理陷阱,最终能够做自我的主人。

本书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不懂拒绝而心生困扰的人,如果你没有不懂拒绝的困扰,很享受当前的人生,接受生活中他人的各种要求和请求,并能够全力以赴地替他人完成任务,承担他人的人生责任而没有丝毫怨言和困惑,那么你完全没有必要阅读本书,因为你的品格已经无限接近于圣人,完全没有不懂拒绝的困扰,勉强阅读本书的话,反而会扰乱你平静的心湖,徒增你的烦恼。

本书的原则是绝不勉强人们接受观点,更不会勉强大家去做某件事。一切都在心甘情愿的前提下展开,绝不勉强你接受。在阅读本书时,你若觉得书里的观点和做法难以接受,那么希望你能够勇敢地拒绝它们,主动选择和坚持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另外,书中倡导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而绝非单纯地传授人生技巧。如果你只是想获得更多的处世技巧和所谓的人际智慧,那么本书可能并非最佳的选择,所以希望读者慎重选择。读者阅完本书之后若能对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有所认识,因而有志于独立自主精神的追求,便是本书作者最大的愿望。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总会答应自己不想答应的事

微语录:人生可以说是不断地遭到拒绝和拒绝他人的过程。有趣的是,拒绝的能力与自信紧密联系。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人常常为拒绝别人而感到不安,而且有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更重要的倾向。

原因一:作怪的“好人情结”

小朱辞职了,打电话向同事告别。同事很伤感,对他说:“小朱啊,我们都不舍得你走啊。以前你在的时候,这么热的天气,总会帮我们买冰和可乐,现在你走了,尽留下一些懒人,可苦了我们。”听了同事这话,小朱特别郁闷。为什么?因为他突然明白了自己被迫辞职的真正原因。

刚进公司的时候,为了搞好同事关系,小朱表现得很积极,做事勤勤恳恳。每天上班他都早早地来到公司,拾掇台面,清扫办公室,还时不时帮同事们带早餐。每逢休息日值班,只要有人启齿,他都原意帮忙,为此他变成值班专业户。小朱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好人”。接下来的事情,基本上是每个“大好人”都会遭遇到的。小朱的任务渐渐增多,接着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觉得自己做得够多了,想拒绝一些跑腿的任务,可是没想到,马上埋怨就来了:“摆什么架子嘛?快去快去,我们等着用呢!”碍于情面,小朱只好继续跑腿的工作。

这样事情多了,难免出乱子。有一次主管差他去车站接亲戚,他实在无法拒绝,只好领命,谁料刚出公司大门就被经理碰上。经理问:“你这是去哪啊?”小朱不敢说实话,便答:“出去招工。”后来经理知道了事情真相,把小朱狠狠训了一顿,说他缺乏最起码的诚信。小朱见自己的形象毁了,在公司待着也无趣,只好递交了辞职请求。

一个大好人就此黯然离场。想想这样的经历,也就难怪小朱要郁闷了。刚进公司时他若没有依着那些懒人,没有做那华而不实的老好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烦人的事,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事实上,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与小朱类似的经历和烦恼:做大好人做到过劳死,变成佣人、庸人;想拒绝做大好人吧,又怕遭人埋怨,或担心自己被误会为不合群。这种心理很矛盾,很多人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其实就是一种好人情结在作怪。何谓好人情结?简而言之,就是认为只有通过做大好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获得友谊。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但非常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矛盾的心理感受。

这种好人情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某些经历。回想我们的经历,观察生活中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便会发现其中端倪。当我们的行为叛逆,会被教训和批评,认为是坏孩子;而我们表现出服从,就会得到这样的赞美:“啊,你看真是个好孩子!”要做一个好孩子,这种引导给了我们最初的好人情结。稍大的时候,我们又被教导,要做好人,才会被社会所认可。在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中,做好人逐渐成为一种信念,进入人们的自我概念中,变成了大家性格的一部分。

做好人当然是很好的信念,但如果这种信念走向极端,问题就来了。小朱的头脑里所形成的信念就是极端的:他太把做好人当回事了。他将自己能否受欢迎,完全归结于某方面的原因,比如人是否做得好。这就是极端的思维。我们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有这样的极端思维和信念。这种极端的思维和信念是怎么来的?了解好人情结的形成过程,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众所周知,每个听话、顺从的人,都会被贴上“好”的标签,这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事情。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不断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好人。多年的经历和教训,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只有好人才会受到人们的肯定、欢迎,被人接纳。

我们的思维逻辑就这样逐渐形成:好与听话、顺从联结在一起,好与肯定、认可联结在了一起。于是听话、顺从与肯定、认可联结在了一起。这还是正常的思维发展。但是下面我们开始极端起来。因为进入社会,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可,所以我们必然就想到听话和顺从。这就是你不懂拒绝、不敢拒绝、不善拒绝的秘密所在。

我们逐渐放弃拒绝,而选择接受和顺从,并由衷为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好人”而倍感欣慰。别人夸我们一句“哎呀,你真是个好人”,可能就会让我们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稀里糊涂就答应对方的请托和要求。等到反应过来,我们又难免后悔莫及,埋怨自己糊涂。

为了消除内心的挫折感,我们便会自我安慰:“我是大好人,怎么可以有怨念呢?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帮人家的忙,我应该高兴才是。”这样的自我肯定,多少有点儿自欺欺人的味道,但不可否认,它真的很有效。一时之间,我们被自己说服了,内心的好人情结得以强化。

虽然做好人很累、很苦,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可能会很大,但我们的心里有时可能还会觉得挺美,乐在其中,回味无穷,并进行积极的自我赞赏。这些自我赞赏和肯定,会不断强化我们心中的好人情结。经过一次次的自我强化,我们进级了,从好人变成老好人,服从、接受成为了一贯原则,从此再也不会拒绝。

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一旦形成,老好人就好像变成了圣人。他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每个人都高兴。他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可谓有求必应,急人之所急,即便他自己的事情忙不过来,也总能够接受他人的请求,帮助他人做事。他总是希望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让对方满意。

老好人往往助人为乐,任劳任怨,总能帮别人的忙,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牺牲精神。他们被人们所称赞,然而他们的生活似乎并不好过,因为不懂拒绝,不会拒绝,他们时常陷入忙碌的事务中,焦虑地活着:既为自己的事情担心,又为别人的事情操心,哪能不焦虑呢?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力有时而穷,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个人精力,都不是无限的。面对无数的求助、请托和要求,老好人也会有吃力的时候,那老好人会怎么样?身心痛苦之余,他会想要拒绝,但他的思维和行动习惯里,都没有“拒绝”这个词,因为他总觉得要是拒绝帮助别人的话,那么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好人形象,可能会就此破坏掉。这种认知普遍存在于老好人的身上,拒绝他人成了破坏自我美好形象的举动,有这样的认知,又怎么可能去拒绝呢?

于是,面对种种请托和要求,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最终累到半死。

不可否认,这样做可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并且可以避免跟别人发生不快,但是付出的代价太高了。由于老好人为人太好,不懂拒绝,所以别人可能会利用老好人的好心好意,甚至欺骗他。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老好人不能表现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长期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老好人的心理容易失去平衡,变得扭曲和怪异。

所有的老好人性格都难免出现问题,有心理咨询人员总结出老好人的性格变化过程: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完美;二十多岁觉得还不错;三十多岁开始时时冒怨气,到了五十多岁,怨气大了,有时让人不敢靠近,六七十岁时,这人就完全陷入埋怨情绪中:为什么我做了一辈子好人,就是没人爱我?

老好人形象通常都有扁平化特点,给人平庸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样的人缺乏某种深度和清晰度。老好人确实不会讨人厌,但性格没有清晰的棱角或轮廓,很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描述准确地刻画了人们对老好人的微妙但消极的反应:“她不过是个好脾气、热心肠的年轻女人,我们很难讨厌她,因为我们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老好人因为缺乏个性,常被人们所忽略,甚至成为无关紧要的人物。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好人常被当作庸人和佣人,那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看一看,你的好人情结严重吗?如果特别严重的话,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拒绝能力。按照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情结属于无意识范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情结的负面影响,会有很大的难度。你做好准备了吗?

原因二: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

38岁的苏女士是个好人,作为家中的独女,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五年级,她自己的孩子也在那里就读。她还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备受上级好评。除了学校的这份工作,苏女士还兼职会计,为丈夫的咨询公司记账。尽管工作忙碌,平时回到家,她依然自己下厨,每天都准备丰盛的晚餐招待丈夫和孩子们,有时还会为丈夫的客户做饭。她还加入了某个慈善组织,并且负责了大部分的工作。

苏女士看起来精力似乎很充沛,活力四射,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走进了心理诊所。怎么回事呢?她告诉心理医生,她都不记得自己最后一次对别人说“不”是何时。她说她现在的压力很大,可能无法再这么劳碌,要放下一部分工作。可是她的内心又充满忧虑,她担心失去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活。

从小时候开始,苏女士就十分头疼自己的体重问题,现在她更加着急,对心理医生说:“按照健康体重的指标,我足足超重50磅,减掉后又长了回来,反反复复,都不知道多少次了。”她如此在意自己的体重,却是因为担心别人的笑话和嫌弃。

她说:“小时候其他的孩子都取笑我,管我叫矮冬瓜、肥妞儿。他们嫌弃我,不愿跟我玩,我心里特别希望能够加入他们。爸爸妈妈告诉我,只要你对其他人好,其他人自然就会接受你,跟你玩。于是我对别人格外好,尽可能让人满意,这样做真的很有效。如果我放弃这样做,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我的样子的缘故,他们肯定会嫌弃我。”

长大了之后,苏女士始终没有改变这样的认识,她一直很努力对人好,希望能让人满意:“我乐意为别人做事,只希望他们不会因为嫌弃我的样子而疏远我。即便明知道对方利用我,我也不会拒绝。我认为能被人利用,其实就证明了我的价值。”

苏女士的话里,有没有你自己的某些情绪和认识的影子?好吧,不承认没有关系,那我们来分析苏女士的情况。很明显,苏女士同样遭遇了不能拒绝症,姑且称之为不能拒绝症。为了能够获得他人的肯定,小的时候,她就拼命讨好他人。长大了,尽管她的能力不凡,积极做事,很有活力,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她依然没有走出幼时的困扰,因为她做事的动力依旧是为了讨好他人,以获得他人的肯定。她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讲到这里,想必你会感觉有些问题,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似乎也有这方面的困扰。是的,你的感觉没有错。问题就在于通过讨好人、取悦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因为自卑于自己的缺陷,便期待通过讨好人来重拾信心和勇气。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办法。但是在此提醒,这是一个愚蠢的办法,表面上有效果,而实际上会让你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加糟糕。

通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点儿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普遍的来源,就是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生理上的缺陷比如肥胖、明显的残疾或畸形、丑陋的相貌、干枯的头发或者矮小的身材等。还有心理上的缺陷,比如觉得自己笨、没知识或者没钱等。这样的缺陷比比皆是,几乎每人都有。而因为这样的缺陷,让我们感到不光彩,每个人都难免有几分担忧和自卑情绪。

这个时候,不少的人便会像苏女士一样,担心别人会因缺陷嫌弃自己,然后基于好人情结的认知模式,便会觉得自己要讨好别人,让别人满意,这样才能获得认可。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把有关自我的消极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他们还可能用讨好进行防御,以补偿自己所认为的外表或性格上存在的严重缺陷。

其实真正的缺陷不在于外表或性格,而在于采取的应对策略。为了避免他人因缺陷而嫌弃自己,便放弃拒绝,努力做事去迎合对方,讨好对方。表面上这样做能为人际状况带来好现象,但实际上其人的自尊也不断地被侵蚀。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拒绝能力的人,在不断地接受和服从当中,逐渐地丢弃自尊,成为别人随意驱使的奴仆,为别人的需求而活。这样的情形有什么可怀疑的吗?毋庸置疑。所以企图通过取悦于人,讨好他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不靠谱的。你认为自尊可以通过乞讨获得吗?显然这是极其荒谬的想法。

即使对方真的认可你讨好他的做法,你的自尊仍会受到削弱,因为你会把他的认可归功于你为他做的那些事,而不是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你会想:“他之所以喜欢我,仅仅是因为我对他好,为他做了很多事。”有这样的思想,你的自尊如何建立呢?

更何况,如果在你讨好人的时候,别人还是嫌弃你,不认可你,那么你的错误信念就会得到印证,使你更加坚定地以为你根本就不配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无疑是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你的自尊伤口会变得更深。然而可悲的是,好人情结严重的你可能还是无法觉醒,依旧认为取悦于人的做法会帮助你获得他人的认可。为了避免再受到痛苦和嫌弃,你以后会更加努力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以讨好对方。

生活中还有不少的人,面对他人的冷遇和亏待,总希望通过为对方做一些事情,以讨好对方,从而赢得对方的重视。这种做法效果其实很不好,只是人们思维里就有这样一根筋,认为这样绝对有效。殊不知,这种讨好行为很多时候只会鼓励对方加强对你的虐待,他很可能会希望你为他做更多的事情。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情人闹别扭之时,当我们为了让情人回心转意,而采取一些讨好的做法,结果等来的往往不是对方的回心转意,而可能是得寸进尺,他会更加坚持不理你,让你做更多事情来讨好于他,或者直接一去不复返,让你陷入深深的后悔,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的代价。相反,当你能够坚定拒绝情人的无理取闹,丝毫不讨好时,却可能会让他对你另眼相看,从而慎重地对待你。这大概是情人相处中的特异心理学。

其实这种奇怪心理在普通的交往过程中同样会有:当你对他好,他可能懒得理你;当你对他不屑一顾,他则可能会心生不甘,反而对你产生一丝兴趣。当你拼命做事讨好他,他甚至会觉得你这个人真是傻,好指使,没头脑;可你要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去讨好他,能够拒绝他,他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与众不同,做人有原则、有胆气,因而对你表示尊重。

所以不要期待通过讨好人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更不要将自尊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上。你要认识到,你最需要得到的认可,源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别人的认可无法让你拥有尊严,只有你认可自己,你才会有尊严。当你着手处理让你感到羞耻和惭愧的问题,并把你作为人的本质价值跟你的缺陷区分开来时,你的自尊伤口就会开始愈合。

一个人能够获得尊重,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独立精神人格和自主能力。坚实的尊严和信心的建立,同样基于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任何依靠讨好人获得他人的认可所建立起来的所谓自尊感,都是虚幻不实的,随时都会被他人的否定所击溃。

原因三:付出成了习惯

许多哲学大师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要学会付出,但是接受太多,付出太多,并不见得是好事,尤其是当接受和付出成为习惯,则可能会让你失去人生的自主权。如果你不想被别人当作佣人而忽略掉,就不要让接受和付出成为固定习惯,有些时候要学会拒绝,这样对方才会明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习惯这个东西,就和时间一样,具有改变一个人的强大力量。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习惯这么做,然后别人就会习惯这么做的你,当彼此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有何特别,那么你原本为了获得别人注意的突出表现,最终也会被习惯变成了“应该”。这个时候,你难免就会感到委屈。但是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你自己,谁叫你将这一切变成习惯的。

我们可以接受生活中的磨难和痛苦,接受各种不顺,但是我们不能总是一副接受的样子。那样的话,我们身上的负面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过多的负面能量会让我们匍匐人生路,压抑我们的自主灵魂,使得我们失去昂扬的精神和斗志。所以在接受和付出即将成为习惯时,要懂得及时喊停,懂得说“不”。我们不能把人生全部交给“接受”,交给“付出”,而应将其中一部分交给“拒绝”,交给“收获”。这才是完整的人生,也只有如此,我们的自主意识才会稳固成长。

苏拉是个家庭主妇,挣钱养家全靠丈夫努力工作,所以她相信自己有责任从丈夫进门那一刻起,就照顾好他,直到他上床睡觉。同时,她认为家里面的琐事应该由自己负责起来,不让丈夫操心。除了照顾丈夫,家里还有4个孩子。因为苏拉小时候家境比较困难,父母分别上白班和夜班,所以她那时的内心充满孤寂,很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陪伴。现在她成为了母亲,则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好。为了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成长,取得好成绩,过得开心,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不许孩子插手和帮忙。

但是苏拉对丈夫和孩子的百依百顺,却没有给她带来好心情。多年来她努力满足家中每个人的需求,从来没有要求过家人的帮助或支持,这本让她很自豪,但是后来的事情,让她备感沮丧。她患病住院治疗。医生嘱咐她,回家之后要卧床休养两个月,不宜劳作。苏拉看病回家,却遭遇了令她伤心的一幕:丈夫和孩子没有亲切的问候,也没有高兴的祝福,相反,他们对于苏拉生病所带来的麻烦深感恼怒和怨恨!

原本苏拉为自己生病而拖累了家人,心中还充满内疚,但是看到家人的不满,她心中的内疚顿时化为了怒火:自己过去辛辛苦苦地付出,难道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苏拉将母亲从老家请来,以帮助自己照顾家人。等她恢复健康后,她便把家人叫到一起,充满遗憾地说:“下面我说的话,可能会让你们感到不舒服,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儿子,女儿,你们调皮捣蛋没关系,但你们不能太自私;老公,你被惯坏了而不懂感恩,这完全是我的过错,但是从今天起,我们家的一切将变得不同。”

孩子们和丈夫听她说这些话,都惊呆了。苏拉说:“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替你们做事了,直到你们每个人能承担起照顾自己和照顾彼此的责任。你们知道吗?如果不是我病得这么厉害,我几乎无法看清自己的错误。以前我以为我把家人照顾得这么周到,我就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了。在我生病之前,我一直让你们以为,我不需要你们的任何帮助。我使得你们忽视我,纵容你们只考虑自己。”

她转过头来,对几个孩子说:“孩子,我本打算自己操持好家务,好让你们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自己的活动上。我想让你们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我总是告诉你们要争取成功,要为了理想而努力。但是,我没有想到,我却给你们树立了坏榜样。我一直在教我的女儿们,女人就该逆来顺受!我一直在告诉我的儿子们,男人理应享受女人的百依百顺。现在我知道错了。我想,如果我不尊重自己,你们也就不可能学会尊重我或者尊重你们自己。“当我妈妈来照顾我时,她帮我做了一次严肃的态度调整。她希望我不要再惯着你们。她提醒我说,在我小的时候,尽管我们家经济相当困难,我们却彼此关爱和照顾。是的,确实如此,尽管小时候我的内心感到孤寂,但是我和家人永远不会忘记彼此关爱。现在我觉得自己培养的却是一帮不懂感激和关爱的讨厌家伙,因此我决定改变这一切。”

苏拉的开诚布公,让家人备感羞愧,孩子们纷纷投入她的怀抱,希望得到她的原谅。特别是她的丈夫,对她感觉很抱歉。他们开始改变了,但是毕竟已经形成了接受服务的习惯,所以改变起来非常缓慢。偶尔苏拉会罢罢工,让他们做一做事,以提醒他们各自的责任。因为苏拉的改变,促使她的家人实现了自我改善,所以他们变得更尊重苏拉,也更加感激苏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拉生病是幸运的。因为生病,苏拉才看到自己的百依百顺和无条件付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有鉴于此,不要让他人将你的付出和接受当作理所应当,不要总是把别人摆在第一位而忘了自己的需求,不要否定自我的权利。苏拉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当接受和付出成为习惯之后,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负面影响。

生活中有很多像苏拉那样的人,勤劳能干,无怨无悔地付出,却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这种品质自然是极好的。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和文化的强化,但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动过程中,难免会走样,变得极端起来。就比如说苏拉,周围的人通常会认可她无怨无悔的付出,并努力地赞美她的能干。而得到肯定的她则会更加努力地接受付出的习惯,变得更加喜欢履行她给自己规定的职责,直至她意识到了她在付出怎样的代价。

当一个人将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当成习惯,当这个人的自我需求不断被压抑,她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威胁,通常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想想,你有没有像苏拉一样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如果有这样的习惯,希望你能够觉醒并积极地寻求改变,就像苏拉一样,这不仅是对你自己负责,也是对周围的人负责。

原因四:认为苦劳就是功劳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我们都有拼命工作的倾向。然而事实上,做得多不等于价值大。做得多有时还可能会坏事,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特别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做得太多,所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不可否认,一定的压力对于我们的性格成长会有好处,可以让我们更加坚韧,但是压力超限则会不利我们的身心健康。

荣小姐在某公关公司担任特殊项目经理的职务。她的职责是为客户策划和协调所有特殊的活动。荣小姐对老板非常忠心,工作更是勤奋。老板在10年前雇佣了27岁的荣小姐。那个时候很不幸,她的爱人出了车祸,刚刚过世没几个月,她生活得很抑郁,几乎无法找到工作。“在我最难过和最痛苦的时候,我的老板给了我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份工作让我找到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荣小姐非常感激现在的老板。感恩的心使得荣小姐对工作极度负责,变成了工作狂人。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她认为很重要,就会尽力去做,这当然是极好的,至少她的老板是非常赞赏她的。然而她手下的两个助理却对她很不满。原来荣小姐工作太负责了,对于各项工作的掌控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特别让人郁闷的是,她从来不肯将那些重要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只把一些最单调或最琐碎的杂活儿,比如装请柬、粘信封、把包裹或邮件送去收发室等,交给助理去做。

助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荣小姐却不同意:“那样的话,要是你们把事情搞砸了,谁负责呢?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出了什么严重的差错,我也不会怪你们。”荣小姐的话,让两个助理非常郁闷,虽然他们觉得这样会很轻松,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荣小姐很不理解下属:“他们真傻,有好日子还不想过,非要给自己的工作加码。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工作的压力有多大,有的时候会把人逼疯的。我不把这些工作交给他们做,也是为了他们好。”荣小姐的好心让助理很无奈,他们说:“然而明知道这样做很傻,那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这些会把人逼疯的工作放在自己的身上,她岂非更傻吗?”助理没有说服固执的荣小姐,便找老板提意见,希望得到一些更重要的工作,而不是总是杂活儿,因为那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他们希望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而不是成为表面风光的职员、杂役。

荣小姐的“勤劳”,让他人诟病的同时,也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重大影响。每当有特殊项目来临时,荣小姐都会把自己扔进“高压锅”里。在这期间,荣小姐几乎没日没夜地工作,再三地检查每一个细节。在压力之下,荣小姐性情大变,成为了“火药库”。一旦工作出了差错,她便会尖叫,咒骂,厉声地批评手下。尽管她说过,如果出了差错,她只会怪自己,但是事实上好几次她当场大骂他人的不是。结果她让同事们感到难受,自己也弄得疲惫不堪。等到工作完成之后,她又会为自己的恶劣行为感到懊悔,接着买鲜花或其他礼物,送给同事和助理以示歉意,乞求他们的谅解和宽恕,承诺自己下次一定会保持冷静。但是历史不断重演。

老板从来没有处罚过荣小姐,反而会替她向员工道歉,同时也会提醒大家:“荣小姐是一个可以信赖的项目负责人,没有人能像荣小姐一样尽职尽责,她一定能够带领大家取得圆满的工作成效。”事实上也是如此,荣小姐负责的活动一般都非常成功,赢得了客户以及媒体的赞扬。因为荣小姐有能力让客户满意,所以老板似乎很理解也很欣赏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然而后来因为某事,公司不得不让荣小姐休假。在荣小姐休假期间,公司把特殊活动的策划外包。老板发现,荣小姐也许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谁都不是。不久之后,荣小姐就被解聘。这时,荣小姐伤心了,她不理解:“自己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会被扫地出门?”

荣小姐的经历,你理解了吗?反思一下自己,我们身上都有荣小姐的影子。因为我们心里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企图:做更多的事情,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荣小姐最初的动机可能并非如此,她开始的时候或许只是出于感恩心理,但是后来她的心态其实已经发生了改变,她需要价值实现来营造自我存在感。

每个人都有存在感需求,而每个人在满足自我存在感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价值实现的办法。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就说明我们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成为无用的人,当自觉无用时,我们的内心必定充满沮丧的感觉。几乎无人会为自己的无用而欣喜,因为我们会认为无用就代表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荣小姐丈夫去世而备感绝望的时候,她是最缺乏存在感的。她希望用工作来改变这种僵局,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心情低落、沮丧的她,却不被接受。在备感无助之时,老板聘用了她,给了她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于是她的内心充满感激。

感恩心理和意欲证明自己价值的心理,让荣小姐积极投入工作当中,从而取得了极佳的业绩,因此也成了公司的负责人。但是与此同时,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人,养成了独揽全局、事必躬亲的习惯。她的内心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只有通过这种独揽全局、亲力亲为的工作方式,我的存在才会有价值,我才是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

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样的错误认知,认为只有不断地忙碌,做得尽可能多,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做得多,就等于价值大”,我们的心里或许没有如此清晰的想法,但是我们的行为总是不自觉地表现这种思想。当我们做了很多,却不被人认可的时候,我们会不甘心地说:“做了这么多,勤勤恳恳,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不夸功而历数自己的苦劳,这实际上就是“做得多等于价值大”的思想体现。然而,一个人的价值不能靠做得多来证明。以为做得多,自己的价值就大,这种人同样也会陷入不拒绝的心理陷阱中。只不过他们的不能拒绝,可能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就好像荣小姐那样,不懂拒绝苦劳,陷入无穷无尽的压力中,结果不仅使得自己身心疲惫,情绪失衡,还让他人感到不满。所以我们要改变“做得多等于价值大”的错误认知,修正我们内心的苦劳情结。在追求自我存在感和证明自我价值的时候,应拒绝过度的苦劳和压力,以免破坏良好情绪,损害身心健康。

原因五:内心不够强大

夏女士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好到所有的人都赞美她作为家庭主妇的温驯品德。但这个好人却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讲起自己的困惑:她觉得自己在强大人物的面前如此的渺小,就好像擦鞋垫一样,所以她总是逆来顺受,缺乏自主能力,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她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似乎存在着某种复杂的恐惧情结。

观察夏女士的行为,咨询师发现她总是蹑手蹑脚地行动,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特别是在面对男士的时候,表情充满温柔笑容的她,却总是少言寡语。

夏女士说:“我对周围的男士有些害怕,对上司很害怕,对官员也很害怕,对强壮的人会害怕。我怕惹怒他们,但是他们真的很强大,很有力量,我很羡慕有力量的人。小时候我的爸爸就很有力量,但是他的脾气很暴躁,他喝醉时,其实他每晚都喝醉,他就会大叫大嚷,并且动手打我妈妈。”

她很崇拜父亲的力量,同时又很害怕父亲。妈妈吩咐她千万别跟爸爸顶嘴,别跟爸爸对着干,妈妈告诉她要顺从父亲的意愿,免得遭受打骂,伤害到自己:“他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你要笑着答应他。当他说了些恶毒的话时,你会很难受。但是你要记住,你爸爸其实是爱你的,他说那些胡话完全是因为酒精的作用。”

于是很小的时候,夏女士就学会了讨好让她感到恐惧和敬佩的父亲。在她的印象中,似乎男人总是充满力量,很容易暴躁;他们一旦狂怒,所爆发的破坏力量,让她感到恐惧。因为强烈的恐惧,让她逃避冲突,屈服于强大的力量。每当面对她认为强力的人时,她就很容易接受对方的要求。在她快满18岁的时候,她爸爸去世了,但她奇怪而又矛盾的心理却没有消除,而一直跟着她。

她的丈夫是一名政府官员,她很爱她的丈夫,但她一直都很担心会惹怒他,她说:“我害怕我丈夫发火,但是很奇怪,我却从来没见过他发火!他从来不生气,我们也从来不吵架。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深谈,因此也就不会争论。不管他说什么或想要什么,我一概同意。我想,那就是我跟他一直保持和睦关系的原因。”

经过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夏女士已经很清楚丈夫并没有坏脾气。但是即便如此,夏女士心中的恐惧感依旧无法放下:“既然他到现在都没有发过脾气,那很可能他以后也不会,但是我似乎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反应。如果他做了什么让我心烦或不满的事情,我从来不会跟他说。我只是告诉自己,无论什么事都不值得争吵。”

夏女士接受了心理治疗,并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丈夫。丈夫叹气说:“你知道吗?这么多年来,我时常感到孤独,虽然我发表任何看法,你都认可我,从来就没有二话,这让我感到高兴的同时,心里有些孤独。我觉得我们缺乏沟通,而你并不是真正理解我的看法,只是因为我是你的丈夫,你则无条件支持我。但我知道你竭尽全力地想当一个最贤惠的妻子。为了让我高兴,你什么都愿意做。但是,亲爱的,你从来不让我看到真实的你,从来不告诉我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你把那一切都删去了,因为你害怕我会发火。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很担心,将心中的不快坦白,会让你无法接受,最终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

多么和睦、多么体贴的一对夫妻!可他们同样也会有问题。如此体贴的夫妻俩竟然也会有心理障碍,彼此不敢进行沟通,这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然而越是奇怪,就越让我们投入目光,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找出不能拒绝的真正原因。案例中的夏女士也是一位不懂拒绝的人士,导致她不能拒绝他人的心理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其中包括崇拜心理、恐惧心理、逃避心理等,这些复杂的心理状况还涉及到了她的童年情结。她的体贴和温顺的行为,其实大部分都是基于这种复杂的负面心理状况。

夏女士很幸运,她嫁了一个好丈夫,幸好她的丈夫是一个明事理的人,没有因她的百依百顺而提出更多的要求,也没有像她父亲痛打她母亲那样对待她。她在生活当中也没有遇到心肠不好的人,否则的话,无论她如何屈服和顺从,恐怕都无法避免要受到伤害,因为她的内心不够强大,缺乏拒绝能力。内心软弱的人,会造就恶性循环的怪圈:因为内心软弱,所以不敢拒绝,不敢反抗;因为不敢拒绝和反抗,所以变得逆来顺受,不断让步;因为逆来顺受和不断让步,导致内心愈来愈软弱。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史密斯请了家庭教师。然而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家庭教师尤丽娅竟然没有要求他发薪水,不知道为什么,他的感觉非常不好。这一天,他主动将家庭教师请来,对局促不安的她说:“尤丽娅,让我们算算工钱吧。这是你应得的。你也许要用钱,但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你已经工作了两个月,上一个月的薪水,我都没有发给你。我们和你讲妥,每月30卢布……”“40卢布……”尤丽娅轻声说道。史密斯摇摇头,打断尤丽娅的辩解道:“不,是30卢布,我这里有记录,我一向按这个价钱付教师的工资的,你待了整整两个月……”

尤丽娅轻声辩解:“两个月零5天……”史密斯再次打断她的话:“就是两个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你60卢布,扣除9个星期日,因为星期日你不给孩子上课,只不过带着他游玩,另外还要减去3个节日……”

尤丽娅涨红了脸,牵动衣襟,但一语不发。史密斯继续计算:“3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12卢布。孩子有病4天没学习,你牙痛3天,夫人准您午饭后歇假,扣除这些,还剩41卢布。对吧?”尤丽娅眼睛都发红了,并且轻声咳嗽了起来,但仍然一语不发。

史密斯见她没有异议,便再次埋头计算:“你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2卢布。由于你的疏忽,孩子爬树撕破礼服,扣除10卢布。女仆盗走皮鞋一双,也是出于你玩忽职守,再扣除5卢布。9号那天,你支取了9卢布……”

尤丽娅嗫嚅道:“我没支过!”史密斯指了指账本,说道:“可我这里有记录!41减27净得14。”尤丽娅的泪水充溢双眼,她用颤抖的声音说:“我只从夫人那里支取了3卢布,除此之外,就再没支过……”

史密斯看了看账本,惊讶道:“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14卢布再扣除3卢布,嗯,11卢布,这是你的薪水,收好了!”尤丽娅接过钱,喃喃地说:“谢谢。”

这个时候,史密斯猛然站起,开始快步来回行走起来,他急促地问:“为什么谢谢?我洗劫了你,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你不应该愤怒吗?”

尤丽娅说:“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史密斯叹气说:“难怪啦!你的经历太残酷了。刚才是我和你开玩笑,嗯,这里80卢布,事先已给你装在信封里了!我只是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为什么这样软弱?”

原因六:过度的爱和依赖

她是很有前途的模特兼演员,长得漂亮,头脑也聪明。25岁那年,她遇上了比她大20多岁的男导演,并爱上了他。导演配演员,似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她的导演男友是一个很独裁的人,他希望生活中的故事要按照他的理解去演绎,希望生活中的人接受他的支配和指挥。

陷入爱河的女人非常感性,理性思维直线下降。因为对男友的爱和敬佩,她接受了他的指挥和掌控,乐意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夫唱妇随,这在外人看起来,他们仿佛是绝配。她自己也觉出了幸福,跟朋友笑谈:“以前的我很野很叛逆的,现在他让我完全改变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他认为她的头发颜色不好看,她就把头发染成了他喜欢的红褐色;他提醒她,吃油会让她大腿上的赘肉越积越多,所以她的饮食里几乎没有一点儿油星;他认为女人喝含酒精的饮料会显老,所以她绝不喝酒;他喜欢笑不露齿的美女,她从此就不好意思大声地笑;他还慷慨地给她买了个新衣柜,为她挑选衣服和鞋子。她说:“既然是他付钱,他替我挑选衣服和鞋子难道不应该吗?”于是她从头到脚,彻底大变样了。

有的时候,她也会为自己的巨大改变感到不适应,这时他便说:“我正考虑要跟你结婚,要跟你生活,所以我才会提出那些穿衣打扮的建议,我希望你变得更漂亮。我承认自己不是很能容忍女人身上的缺点,那是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妻子更加完美。”他会谈自己前几任妻子:“真正让我伤心和不满的是,跟我结婚之后,她们都放弃了完善自我的努力,所以婚姻自然也就走到了尽头。”

于是她就向他保证说,她会永远努力让他满意。他带她去看了整形医生,隆胸,隆脸颊,改善她的面骨结构,把她的嘴唇、眉毛和眼线永久着色。然而讽刺的是,他越是改造她,她就越是对自己没信心,她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如果自己本身不错,又何必大改特改呢?

在努力让他满意的过程中,她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已经失去了控制,她对他充满了依赖感,她做每件事都希望得到他的指点和同意。因为她非常害怕自己的行为出错,会遭到抛弃。然而最终,她的担心还是变成了痛苦的现实。

她说:“从头到尾就好像是一个笑话,但它对于我来说,却一点儿都不好笑。可我却特别想笑。他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不管我多么愿意牺牲自己来让他满意。最可悲的是,当我照镜子时,我看到的,已经不是我自己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它源于真实的生活。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思考,无论男女。在努力让他人满意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最终失去对自我的控制,失去自己的本色,又何止于两性关系呢?

已经38岁的公务员阿良做出了让人惊愕的事情:他突然辞了工作,并结束了10年的婚姻。这消息让阿良的母亲差点气昏过去。她大骂儿子:“不懂事,没良心,这么重大的事情,竟然不跟我商量一下,就自作主张,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妈吗?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你这个白眼狼。”阿良不忿地说:“我要是先跟你说,我还能自作主张吗?”

是啊,要是跟母亲商量,母亲还会让儿子这么干吗?显然是不会的。阿良从小没有父亲,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因为了解母亲的含辛茹苦,阿良从小就很懂事,特别心疼母亲,所以事事都顺从母亲。上大学填志愿,因为母亲不愿意他走太远,所以选择了离家近的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母亲又托关系在县城给阿良安排了。阿良上大学时谈了女朋友,因为母亲不同意,以死相逼之下,恋情无奈告吹。为了弥补儿子,母亲给阿良精心挑选了一个本地姑娘做妻子。

有一天,阿良突然觉得自己很悲哀,因为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过着被人绑架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自由。于是他决定辞职、离婚,重新来过。母亲仍然不惜以死相逼,然而这次阿良似乎变得特别狠心和无情,竟然不顾她的反对,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一向坚强的母亲顿时变成了凄凉的“祥林嫂”,从此见人就说自己的儿子阿良不孝。

人生充满悲喜剧,每个人都在其中沉浮,不由自主,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像阿良一样,仿佛从梦里醒来,想到自己的人生在接受和依赖中失去自我,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悚然呢?如果你觉醒了,又会采取怎样的方法去改变?可怜的母亲,可怜的阿良,还有每一个接受他人摆布、因不懂拒绝而失去自我控制的人,以及每一个脆弱的灵魂,都需要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拒绝力,又如何去抵抗过度的爱和依赖,侵蚀我们的自我意识呢?

阿良的母亲早年丧夫,儿子成了她唯一的依靠,让她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儿子的身上,于是,自然而然地与儿子建立起了最为亲密的关系。不能接受任何与儿子的分离,于是不想让儿子离开自己的视野和安排,哪怕儿子长大成人,母亲依然把他当个小孩子来看待。似乎只有这样,母亲才能感觉到自己和儿子永远在一起。母亲焦虑的不是儿子的成长,而是与儿子的分离。她自己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没有自我,所以需要每时每刻地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种在一起的感觉消除了自己没有伴侣的孤独,也消除了自己生命中的无意义感和空虚。

母亲的付出和关爱非常伟大,而且母亲的爱也是真诚的,但是可惜的是,好心办了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母亲的做法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她以爱之名,让孩子接受她的安排。善良的孩子无法拒绝母亲的安排,因为一旦拒绝,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负疚感,觉得愧对母亲的爱。然而这其实是错误的爱,这种爱会逐渐侵占孩子的个人空间,甚至侵占了他婚后的夫妻生活,最终让他觉得母亲的爱让人窒息并决意挣脱。

或许你会觉得这段分析对于母亲而言不公平,或许你认为用心理学的理性去剖析亲情中的人物行为很残忍,然而你要知道,只有搞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才会懂得真正的爱,才会明白该怎么去爱才更合适。如果你是一名母亲,从这些分析当中,你或许能领悟出爱的正确方法和某些技巧。如果你是那名儿子,你或许能够觉醒,摆脱过度之爱的控制,重拾自主意识。

女演员因为过度的爱,而失去自我的主张,变得顺从,并对掌控自己的人产生依赖,最终不仅没有得到美好的结果,反而凄凉收场;母亲因为过度的爱,希望能和儿子在一起,以维持自身存在感,最终成了一个掌控者,安排着儿子的人生,操纵着一切,然而没有想到儿子的自我意识也会有突然觉醒的一天,最终美好的期待变成了怨恨、责备;儿子因为对母亲的爱,最初选择顺从母亲的安排,过了三十多年平静的生活,表面上安详、孝顺,内心中却充满了无聊和茫然的无意识力量,随时准备爆发,结束这一切!

读完这些故事,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朋友,你的爱是否过度呢?又或者,你的身上有没有承受着爱人或亲人过度的爱,而导致自我迷失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们的生命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才算真正的活过。相反,你的生活处处被人安排,无论安排得多么完美,难免会失去自主的能力,甚至失去自我。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或者像那个女演员,或者像那个母亲,又或者像阿良,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如此的伟大、无私和忘我,以至于让人感动,然而我们知道,他们错了。因为过度沉溺于爱和依赖,忽略自我需求太久,自我意识被削弱,以至于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最终落下令人痛心的结局。对此,我们应引以为戒,有所警醒。

第二章 “老好人”是一种病

微语录:社交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如鱼得水,而有些人却因此产生了社交焦虑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面子,害怕自己在社交中遭到拒绝,同时也不敢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请求。这样的社交焦虑症完全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范。

01. 违心的后果就是痛苦

周围的人对刘女士的印象都很好,说她热情大方,有人情味儿。因为她见到每一个人都有说有笑,从来不会让人心烦。而且,每一次与人交谈之后,她总不忘在结尾加上一句话:“有空来家里玩”或“到我家去坐坐吧。”

这样的话很熟悉吧,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听到过这样的话,同时我们自己有时也会这样说,但是这话里有没有水分,很少有人去关心。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话多半都是客气话,自然是有水分的,这无关真心与假意。尽管我们知道,这其中多半只是客套,但我们所有人都爱听,也都喜欢这么说。

刘女士也是这样,她习惯了用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大家听着感觉也很舒服,但没有人会没事真的跑到她家去玩。彼此都要客气,于是便只是嘴上虚应:“好,一定来,一定来。”

当然没人当真,刘女士也不会当真。只是下次她就能更好表达热情,甚至能理直气壮地埋怨:“你看看,说来我家玩的,我在家就盼着你来,可你总也不来。”

大家就笑:“这不是没空吗?有时间一定来。”“那就说定了,下次一定要来哟。”

这样话来话去,彼此心情都很爽快,十分和谐。然而,这事情也有变故,有时客气话,也会变成实在的事情。有的人就会把客气话当了真的。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事情,有需要的时候,热情的客气话就成为事实。

刘女士也没想到,有一天她就为这样的事情为难了:有个朋友打电话给刘女士,说暑假打算带着孩子和狗,到她家里住3个星期。

一向热情的刘女士,当时头脑有些发懵。但顺着对方的话儿,她根本没好意思拒绝,竟然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放下电话,刘女士就头疼了。

这算什么事呢?好好地,怎么惹来这样一桩麻烦?得,自认倒霉。她只能盼着朋友的到来不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困扰。只是,这可能吗?

果然,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朋友的到来打破了她家宁静的生活。朋友的孩子特别闹腾,他喜欢站在沙发上蹦蹦跳跳。更糟的是,他这样做的时候,从不脱鞋子!每天,这个小家伙就会在她家的几个房屋之间窜来窜去,就像一只不安分的小老鼠。可是她还不能批评他,她要是批评他,朋友的脸色就会变得难看起来。

更让她无奈的是,自家的女儿特别讨厌那个小男孩,他们之间已经爆发了好几次争斗,或是为了玩具,或是为了美食,或是为了电视,总之他们根本无法和谐相处。女儿根本就没有“地主”的强势,竟被这个外来的小家伙欺负得落下了眼泪。

是可忍孰不可忍,刘女士终于受不了了。她终于向朋友表示出了不欢迎的态度,并说出希望他们搬走的话来:“平时我们喜欢陪伴的朋友,但并不表示我们愿意成天和朋友生活在一起。很高兴见到你们,也希望你们能够在这里过得高兴。但是我现在感到很不高兴,那就是我们的孩子有矛盾,我的女儿现在很不开心。坦率地讲,我很愿意招待你们几天,但是3个星期的时间,实在太长。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离开这里,非常抱歉。”

说话的时候,刘女士有些尴尬,但话说出口之后,她心里一阵轻松。看到朋友离去,刘女士心中并非没有歉意,她发誓说,当初她说“常来家里玩儿”,这绝对是发自内心的邀请。只是她没有想到,对方当真要来了,还要住这样长的时间,她却无法接受了。尝到违心之痛苦的刘女士,依然很热情地说话,不过她不会再勉强自己,不会违心地答应他人,她懂得了坦诚地拒绝。

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这样的事情,亲戚朋友借宿,我们心中本不愿意,却不好意思拒绝,于是违心答应。结果便如刘女士那样,心里好似长了疙瘩,很是不舒服。有的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心眼小的缘故,她要真大方,也就不会这样纠结。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细细一想,就有问题了:你能确定世上的人都大方吗?难道说,心眼小点就该受到谴责,就该遭受这样的折磨?更何况深入地讲,这已不是心眼小不小的问题,即便是大度之人,也未必便没有违心之苦,真正的问题在于违心许人。

违背自己的心意,是导致我们难受的根本原因。可以这么说,没有人能够在违心之事面前安之若素,即便表面平静,一副大度的样子,内心也难免有些波澜。任何一个人违背自己的心接受某件事,内心都会煎熬,而且这种感受,肯定不会太好。但是在生活中的我们,偏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明知道某件事违拗自己的心,却囿于种种原因,不能予以拒绝,总是无可奈何地接受,然后让自己备受折磨,进而陷入各种负面情绪和沉重的压力中。

可这又何必呢?其实只要说一声“不”,一切烦恼迎刃而解。你也许会反驳:“这未免也太想当然了,说‘不’当然容易,可你知道拒绝之后的后果吗?”是的,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因为人们会考虑后果——那些尚未发生,便被我们推测出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担心拒绝之后,会让他人对我们失去信心,甚至因此否定我们。这其实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足够坦诚。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坦诚,因为我们的心中有太多的顾虑。我们担心,即便自己坦诚,对方也无法理解我们。而事实确如我们所担心,即便我们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无法接受的原因,最终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也不代表对方会认可我们的拒绝。多数时候,对方只是在表面上接受我们的坦诚和拒绝,但其内心是不舒服的、失望的。有些人面对我们的拒绝,甚至连表面上的友好都欠奉,会直接表示不满。

对于这样的情况,急需拒绝的人应该有所了解,并调整自己的心态,采取恰当措施去应对、弥补对方的不满,而不是总想着讨好对方,让对方舒服,反过来拼命委屈自己。

02. 勉强得不到幸福

有句俗话,叫凡事不能太强求。但到了当下这个时代,这话却不太被人所认同了。有不少人认为这句话包含了消极的意味。然而当我们真正遇到了勉强的事情时,每个人的心里大约又都会浮现出这句话来。因为任何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不愿意勉强做事情。心甘情愿,是每个人的追求。人们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违逆本心,勉强行事,则总会有说不出来的难受。

有些研究者认为,人们在违背自身意愿的情况下做事情,会使本身的机体组织受到损害。就连微笑,这种能让我们更加健康的行动,如果在勉强的情况下去做,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迪耶特·查普夫经过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笑都有益于健康,勉强地笑是对健康有害的,笑得太勉强可能导致人患上许多疾病。空乘人员、商店的售货员、呼叫中心的接线员、餐厅的服务员之类的服务人员,因为在工作中经常被迫微笑,这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是会影响健康的。

查普夫教授说:“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服务员、接线员,他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受到顾客‘虐待’。其中一些研究对象,在受到客户的辱骂之后被允许反唇相讥,而另一些人只能保持始终克制,即使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仍旧必须对顾客毕恭毕敬。结果证明,那些可以发泄不满情绪的研究对象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心跳很快,不过随后即恢复了正常,而那些仍旧必须对挑剔的客户们笑脸相迎的人,则在对方电话挂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心动过速,尽管他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事,实际上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还没有被及时弥补。长期如此,健康必然堪忧。”

由此可见,强颜欢笑尚且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更何况勉强去做其他的事情呢?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勉强的。特别是诸如感情之类的事情,更是如此,常言道,“强扭的瓜不甜”,勉强的感情当然也不会是幸福的。知道这一点,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勉强,以免对人造成不好的印象。

有些夫妻的感情破裂了,但他们很有责任感,总是想着为了孩子,就凑合着过日子,以为这样虽然不幸福,但至少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的人非常多,然而结果往往并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夫妻双方的身心负担太重,心情压抑,得不到开解和释放,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双方的身体健康,甚至造成心理扭曲。其次,这种勉强的作为对孩子的影响也很不好。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大人的事情,看不透爸爸妈妈之间的貌合神离。就算夫妻俩演技再好,也总会露出一些不妙的破绽来。当孩子察觉父母关系有问题,知道了真相,他会很快对家庭失去信心和信任。

实际上,当一段感情或婚姻走到尽头,你可以尽力去弥补、去挽回,但绝对不能去勉强,更不能想着凑合一下。如果感情不能挽回,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双方放手,尽快结束它。你必须了解,感情是最不能强求的东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对感情放不下,于是找许多放不下的理由,想方设法去维持。可是感情破裂了,找理由有什么用?勉强更没有用了。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放不下一段感情,其实并不是放不下那个人,而是放不下自己曾经的付出。人们在作决定的时候,最困难的往往不是理解自己该怎么做,而是找到放手去做的勇气。感情的事,勉强只会让两人都受委屈。所以感情走到了尽头,就不要去勉强。长痛不如短痛,此时一刀两断,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追求一个人,维护一段感情,都不是可以强求的事情;自然,接受一个人的感情,也不是可以勉强的事情。

有个年轻人因为在家里的急催之下,和邻村的一个姑娘相亲。其实他根本不喜欢她。本来他是想要拒绝的。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对他说:“这事情你自己做主,我们不会给你拿主意的。不过,感情这种事情,要相处之后才知道的。现在没有感情,以后在一起日子久了,就会有的。”周围的人也这样跟他说:“现在没感情,不代表以后没感情,感情是相处出来的。”他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的。再看看越来越苍老的父母,整天还在愁眉苦脸地为他操心终身大事,他的心里就特别过意不去,于是他就答应了这门亲事。那姑娘也没什么主见,凡事都听家里的,婚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订婚之后,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十天而已,然后就各奔东西了。姑娘与她的父母到南方去做生意,而这个年轻人则往北去。其间分居两地的二人也会凑时间相聚一下,这样的事情竟然并没有成为期待,反而让年轻人感到烦恼,就好像完成任务似的。但这样过了半年,年轻人发现彼此之间很难沟通,虽然每天都会打电话,但仅仅是打声招呼而已,基本上没有感情交流。半年时间,姑娘从未关心过他,而他也没担心过姑娘。所谓的“时间久了就会有感情”,根本无从谈起,最终年轻人退婚了。

现实生活中像那名年轻人一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每个人都想找一个有感觉、有共鸣的配偶,然而面对周围故作关心,却热衷于议论短长的人,面对父母有意无意的泪眼,面对周围若有若无的压力,坚强的单身男女举手投降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为了结婚而结婚呢?这个数字无法统计,但是这样的人绝不会少:为了了却父母心愿,为了给周围人一个所谓的交代,就这样开始了一段婚姻,一段感情。想想都觉得悚然,实在不知道这样的感情有什么意义。

从一开始,这样的婚姻,这样的感情,就染上了悲剧的意味。勉强、凑合的心理,使它注定不会让人好受。世上许多事都可以勉强,可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不能勉强的。有的人会选择凑合,表面上似乎很豁达的样子,然而由于违逆自己的本心,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最终影响身心发展。勉强的结果,怎可能有喜剧呢?所以请记住,不要太勉强自己,勉强不会舒服,更不会幸福。

03. 顾虑太多是一种烦恼

有个小伙子刚刚参加工作,姨妈就从遥远的故乡跑来看他。窘迫的小伙子没有更好的去处,便只好陪着姨妈在城里四处逛了逛。很快就到了吃饭的时间,小伙子摸了摸口袋,发现自己身上只有50块钱。他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是他无法开口,因为姨妈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小伙子不好意思反对,便硬着头皮跟姨妈进了那家餐厅。

两个人坐了下来,姨妈拿起菜单,征询意见,小伙子说:“随便,随便。”一只手放在口袋里,口袋里的50块钱,已经被手心的汗水濡湿,他的心中却惴惴不安:“钱不够,怎么办,怎么办?”

姨妈根本就没有发现小伙子的不安,她不住地赞美可口的饭菜。可是小伙子却品尝不出美好的味道来,他的脑门上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姨妈看他满面通红又大汗淋漓的样子,就笑他:“一看你这孩子,就爱吃辣,瞧瞧,这一脸的汗!”

小伙子很尴尬地笑了笑。

丰盛的宴席,终于到了散场的时刻,彬彬有礼的侍者拿着账单走来。小伙子微张开嘴,说不出话来。

这时,姨妈拿过了账单,温和笑道:“孩子,我知道你的感觉,这也是我过去曾有的感觉。我想听你说‘不’,我以为你会比那时的我更有拒绝的能力,可事实上你跟过去的我一样傻,都不敢说‘不’。你已经长大了,从此走入社会,你是一个独立的人,要有自己的主张。所以你一定要勇敢一些,如果你无法接受一件事,那么就大胆地拒绝,不要有后顾之忧。”

生活中有种种原因,常让我们失去拒绝的勇气。就像故事里的小伙子那样,我们会要面子,会感觉难堪,也会担心他人的目光,因而“不”在心里,就是难以说出来,于是或勉强,或逞强,“按着驴头喝水”,这岂能好过?

聚会的时候,常会遇到劝酒的事。有的人酒量不行,偏偏拗不过别人的要求,担心驳了对方的面子,于是为了让对方高兴,就强撑着饮酒,结果喝坏肠胃,喝进了医院。虽然在场面上或许能赢得了他人的赞美,让人以为豪爽,但是在私底下有人却会说:“不能喝就别喝,非要逞强,还以为自己有多豪爽呢。死要面子活受罪,该!”

接受不了,也要勉强自己,这是每个人进入社会时都有的心理。人们在社会上遭遇的一切,以及周围人的经验传授,都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勉强自己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通过勉强自己,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别人,融入社会。

但是勉强是有限度的,我们能够勉强自己,但不代表我们能够毫无底线地勉强自己。过度的勉强,让人失去本心和原则,这样就会失去自我。所以在学会勉强的同时,我们也要懂得拒绝,对过度的勉强说“不”,对于我们而言,拒绝同样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小崔在家具公司工作,收入还算不错,周围的人都很羡慕他。但是工作几年之后,薪水丰厚的小崔并没有多少积蓄。他的父母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知道小崔的生活很简朴,吃穿也平常,应该没有大花销的。那么小崔的钱都怎么花掉的呢?

答案很简单,请客。那家公司男性同事占大多数,女性同事没几个,平时除了工作,剩下的都是郁闷的心情,于是下班后就去喝酒K歌,轮流请客。开始的时候,小崔不太想去,就是担心花钱,可是拗不过同事们的邀请。

别人请你,不去就是不给面子。再说大家都去,你要不去,你这是“独”,立马就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以后大家都会对你敬而远之。那就去吧,接受了别人的邀请,你总不能不表示,就这样白吃白喝白玩吧。那就只有回请。一回生两回熟,于是更加不好意思拒绝了。玩着玩着,原本“心眼有些小”的小崔就变得越来越大方,大方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你这傻孩子,”父母听小崔讲了自己的经历,脑门都发疼,就开始给他上课,“不想去就不去呗,你还担心别人怎么看你呢!说白了,还是你自己闲得无聊,自己想去,自己要面子,要逞强,反例说要顾着别人的面子。以后要遇到这种事,首先你要问自己,这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容易不,心疼不?你先要控制自己,不要总想着去表现自己的大方,那只会让你的钱袋子遭殃。”

父母看小崔的样子,知道他跟着同事们去耍大方,可能也有孤单无聊的原因,于是便建议他找个女朋友,如果暂时交不到女朋友,就发展一下自己的业余爱好。于是文笔也算不错的小崔再不去应酬了,平时就写写文章来打发寂寞的时光。这样一来,钱挣来了,他的人生也打开了另一扇门。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小崔拒绝邀请的事情,同事们都不太高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同事们都理解他了,因为大家都想过更有意义的生活,而小崔正在这样做,这让同事们得到了启示。无所事事的人少了,更多的人开始行动起来,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不要担心你的拒绝会破坏友谊,如果你的拒绝行动是趋向更美好的生活,那么你就不会失去友谊,反而会收获更多友谊。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过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得更有意义,而不是无聊、无趣、无味地混日子。人们愿意接近那些敢于拒绝沉沦、勇于发展自身的人。如果你的拒绝行动是正当的,并且趋向更美好的生活,你便不必担心失去友谊。

有些事情别想太多,拒绝他人也是这样,不要总琢磨怎样能够拒绝他人,又不得罪对方呢?抱着这种渴望两全其美的想法,难免就会犹犹豫豫、左思右想,结果非但无法将心里的那个“不”字说出来,反而让自己心事重重,烦恼更甚。想得太多,拒绝就会更不容易,你的勇气也会被种种顾虑所磨灭。

无法接受,就大胆说“不”吧!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有太多顾虑,当你拥有勇气,拒绝混乱的生活,努力去接近美好,你将收获更多。当你将“不”字说出来,你会发现原来拒绝也没那么难,只需要一点勇气就可以。

04. 忍耐应该有一个限度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愤怒的情绪很反感,自然对于有脾气的人也不会有太多的好感,因此人们倾向于抑制和消除自己的脾气。由于特别想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完美,抑制和消除脾气的做法就会变得偏激起来,以至于有的人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了没有脾气的老好人。

有人会说:“没脾气的人,性格好,相处起来,不会有矛盾,难道有什么问题不成?”这样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当一个人没有了脾气,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一个字,乱。一个词,乱象丛生。你也许不相信:“怎么可能?应该说有脾气的人,生活才波澜起伏、乱象丛生吧?没有脾气的人,生活应该是古井无波、淡定从容。”

若你这样认为,那你错了。有句俗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你越想平静,不平静的事情就越靠近你。老好人没脾气,是因为他怕有脾气:他担心别人发脾气,所以不得不接受别人的要求,自己敢怒不敢言,把脾气闷在心里。他们担心自己要是把脾气发泄出来,会造成冲突。在他们的眼里,脾气就是冲突的导火索,有脾气就容易爆发冲突。而避免冲突,恰恰是每个老好人心灵深处的念头。

他们想要平静安然,从没有想过发脾气,更讨厌别人的脾气,总觉得有脾气的人不好,不符合社会的规范,没有秩序。事实上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好人情结,每个人的印象里,都会觉得脾气是一种恐怖的东西。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脾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发脾气更是正常的行为活动。更加重要的是,有脾气的人才会更有拒绝力。不要觉得这很荒谬。很多时候,人们无法拒绝他人,不是因为不想拒绝,就是因为少了那么点儿脾气。

一个没有脾气的人,仿佛是砧板上的一块肉,任人宰割,毫无抗拒之力。他们的内心里,存在着扭曲的好人思维——总觉得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自己好。因此,他们不会愤怒,也不愿意发脾气。一旦发脾气,就会深深地自责,感觉自己不够好。

其实很多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责怪自己,如果是对方的问题和责任,为什么要安在自己的头上,让自己承受更多的折磨和损失?有位哲学家感叹:“我多么愿意别人欣赏我的礼貌,我的大度,可实际上,他们只是享受我的礼貌,甚至奸污我的礼貌。有的人即便你无数次忍让他,也不能停止他的攻击与辱骂,他会越来越猖獗,到后来连我的家人都要带在一块骂。如果我不打断他,他是不会罢休的。”

一个正常的人,要能和气待人,但也要有点儿脾气。这并不是提倡争斗,也不是让人做那一点就炸的火药桶,只是希望我们都能多长点精神和志气,让我们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心,而不再用勉强和委屈来压抑自己。

不要再做勉强自己的事情,放开你的胸怀,坦诚一些吧,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不甘、不愿和愤怒。如果你很生气,那就告诉对方;如果你不愿意,就不要勉强;如果你愤怒于对方的侮辱,那就勇敢地表达你的谴责和反抗。我们不做卫道士,我们只需要坦诚地面对自己,做一个坦诚的人,哪怕很普通。一个人若能保持自己的真心和坦诚,生活便任你驰骋。除了真理之外,没有人可以让你低头,你可以随时表达你的拒绝。

05. 怎么可以没有原则

想要拥有拒绝的能力,一定要有原则性。有些人无法拒绝,就是因为自己的原则性不够,如果一个人没有原则,总想迎合他人,那他就不得不勉强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拒绝力,就不能没有原则。当你把握自己的原则,拒绝他人也就会变得理直气壮了。

1986年,哈佛大学举行建校350周年庆典,学校打算邀请里根总统来演讲。里根总统听说此事非常高兴,但他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哈佛大学能够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这个夹带的要求让校长很头疼,便将此事提交大学董事会进行讨论。

很快董事会作出了决定,他们给里根总统回一封信,这样写道:“尊敬的总统先生,很抱歉,我们不能答应你的要求。我校的学术称号只能授予那些在学术上获得非凡成就的人。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既不是障碍也不是台阶,作为哈佛大学董事会的成员,我们有维护本校学术声誉尊严的权利。”

里根看到这封信后感到很失望,也没有脸面去参加校庆了。这本来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却一时间传为佳话,让哈佛大学的名誉更响。因为在人们看来,哈佛大学有原则,不因对方的身份而放弃自我的尊严,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总统的要求。

立校如此,做人也该如此。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仅能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也能让我们的拒绝力大大提高。原则是人立身的根本,是不能随意修改的。如果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就算别人指责、议论,甚至压迫我们,也不应改变。

有原则,首先就是不能做墙头草。没有原则的人就好像随风倒的墙头草,总是顺从、屈服于他人的意志,而放弃自己的行事原则。有的人会以变通为借口,来改变自己的行事原则,去迎合他人的要求,实际上他只是内心怯懦、不敢拒绝罢了,找借口是为了掩饰自己不能坚持原则的窘态,消除内心的尴尬和不安。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原则和行事标准,差别在于,有的人会极力去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有的人则会随时跟着他人的需求去改变。

当然,在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可能分得这样清楚,这两种类别的人,并非泾渭分明,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是两种人的混合体。他们既善于变通做事,不拘泥于成法,又能始终把持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对他们而言,变是为了不变。各种变化都是为了不变的目标而去的。而如果他们要保证自己的目标不会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和原则。否则,很容易走向失败。因为放弃自己的主张,就无法掌控自己的行动,失去最终的目标,在这样不由自主的情况下,毫无把握,怎能获得成功呢?

有一段时间,校园青春小说特别火爆,有一个作家为了赶上市场潮流,准备写一部青春小说。然而在创作开始不久,他风闻市场风向有了变化,商战小说开始火了起来,于是作家连忙改变写作方向,开写商战小说。可是没想到他写了一段时间,消息又来了:商战小说太泛滥了,人们已经有了审美疲劳,市场开始萎缩,人们的阅读口味又变了,都去看言情了,言情小说销路特别好!不必说了,赶紧写言情吧。作家再次转向,可是还没等他落笔开始写,编辑就打电话来了:“苍老师,你能写科幻吗?科幻好卖啊!”

这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有时就会遭遇这样的事情。那名作家还算是比较幸运,虽然没拿出东西来,也没能赚上一笔大钱,但好歹没把名声弄坏,只要他以后找到了坚定的写作方向,也不难获得成功。但是有的人却没有这么幸运了。

有名作家写东西,因为特别照顾读者,总是跟读者沟通,根据读者的建议改变故事情节,添加各色内容。开始的时候,他的作品非常火爆,读者们纷纷追捧,当然,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可是,随后吊诡的事情就发生了:书越写到后面,读者就越少;原本热切的建议也越来越少了,严厉的批评却越来越多了。

作家百思不得其解,他回过头来仔细看自己的书,才发现这书已经成了大杂烩式的“怪胎”:说它是历史,它里面有科幻;说它是科幻,它里面又有神魔;说它是神魔,它里边又有好大一段是侦探推理……作家的名声砸了,读者们都知道这人写书没原则,没有自己的主张,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没有阅读价值。

反思一下,工作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无原则的行动?是不是在随着上司的思想转动,上司说改就改,没有自己的主张和坚持?如果有这样的情况,那就要警醒了。如果你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没有一点儿拒绝力,那么你的工作和生活将失去秩序,变成一团糟。你会在别人的指点下,不断地陷入没有价值的苦劳中,而功劳也会在无原则的改变中失去,你的工作成果非常有可能变成没人愿意埋单的怪胎!如此一来,你如何证明和实现你的价值呢?

记住,也许有人会为你的无原则起哄叫好,但没有人会为你的无原则付钱。从你屈从于他人,丢弃自己的原则的那一刻一开始,你的拒绝力就会慢慢丧失。一个人没有原则的支持,又怎么可能有坚实的拒绝力呢?所以坚持原则,绝对没错的,如果对方强压,你就完全可以说出你的主张和理由,有原则地理直气壮地告诉他说:“不行!”

06. 你不是圣人

讲到不要勉强自己,有人就会想,如果改变自己的心境,那同样能够让我们内在的勉强得以消解:只要我们觉得助人是快乐的、高尚的,就算身体累些,我们也不会勉强拒绝,心里还会特别高兴,吃亏也会像吃了蜜一样甜。这种思路很有效果,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通过转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来实现自我安慰。事实上这是我们最为常用的办法,但是这种办法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将此法用在我们遭遇无能为力的事件之时,是非常合适的。但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如果还采取此法,则有害无益。

如果你完全可以拒绝一个人的无礼要求,最后却没有拒绝,选择这种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则未免自欺欺人了。一不小心,你就会对精神胜利法产生精神依赖,并逐渐产生懒于拒绝的惰性,从此以后失去拒绝的能力。自我安慰多了,很容易上瘾,并形成习惯。所以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尽量少用。如果是可以拒绝的事情,干干脆脆地拒绝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委屈自己,然后寄托于诸如自我安慰、精神胜利之类的心理疗法。

或许我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圣人情结,内心的崇高感使我们常常冲动,而不知拒绝,以至于忘我地接受他人的要求或请求,这种精神可嘉,这种行动也值得赞赏。只是当强烈的崇高感落到了现实的地面上时,你滚烫的心是不是应该冷却一下,尽量考虑一下自己可怜的身子骨,以免操劳过度身先死,留下遗憾在人间呢?

我们心中的圣人情结发展到极致,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病态和妄想,比如对于自身检视,会特别严厉,每每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自我要求变得高、大、全,想要成为一个完人。这看起来似乎很不错,但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就会导致狭隘的视野:无视总体趋好的方面,专门盯着阴暗的小角落,甚至可能导致自我信心的丧失。

高标准的追求,并不等于好的追求。有人说:“真正的作家,无私无畏,成败利害不萦系于心,得失存亡不牵挂于怀,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富贵荣华为路边粪土。”显然,这不是对于一个人的要求,而是对于一个神的要求。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讲,所有的作家都应该感到无地自容。同样的道理,普通的人以圣人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看起来似乎十分可喜,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悲的事情。

圣人情结会让人变得内敛和自我约束,在这种基础很少产生恶,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不好的一面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很容易做自虐的事情:不能容忍一点儿瑕疵,总是缩小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能拒绝他人的请求,把帮助他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看起来似乎是好事,但是很容易发展出救世主情怀,总为别人的请求而冲动答应。

每个人都会有头脑发烫的时候,冲动并不是过错,也不是魔鬼,但如果你不知自制,缺乏必要的理性,就很有可能出现大问题。有的时候,你甚至都不愿意承认某些事件是由于自己太冲动所致,特别是有关于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的冲动,也许你还会大叫:“这怎么会是冲动呢,这是责任,是使命。如果这是冲动,那我希望更冲动一些,这是老天在锻炼我,给我成为好人的机会。”这话说得非常好,只是在说这些话之前,如果能够多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慎重一些,则更好。

对于原本就不太能够拒绝的人而言,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会让他们原本不足的拒绝力不断流失。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会不顾自身的情况,盲目接受他人的要求,拼命给自己加担子,这样一来,结果可以预见:一方面,太重的工作负担,使得工作上的缺陷越来越多,工作成果也变得不够完美;另一方面,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不善拒绝的人来说,绝不是好事。

还有一些不太主动的人,希望通过自我加压的方法来塑造自己的主动性,他们将“有压力就有动力”奉为圭臬。而事实上,自我加压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变得主动一些。但是随着自我加压的时间延长,这种效果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到了后来,越是被动的人,加压之后,越有可能失去主动的能力。这时的人已经变得“虱子多不痒”、“债多不压身”,再大的压力也不能让他焕发主动前进的动力。自我加压有必要,但不能过度,更不要期待“压力越大,动力越大”。长期超负荷工作最大的可能,不是让你更加主动,而是挫伤你的劳动积极性,让你失去主动性。

所以,有条理、有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才是正道。无论你是怀抱崇高的精神目标,立志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圣人式的人物,还是希望通过自我加压来锻炼自己,都需要理性一些,千万不要逞强,不能不对自身条件和能力及实际情况进行衡量。如果自己的情况达不到要求,就不能勉强接受。做不到的事情,绝不能勉强答应和接受,该拒绝时便拒绝。勉强自己去撑,很辛苦,效果也很不好。你不是圣人,不是超人,有些事情不可强求。

我们敬佩和赞美圣人,羡慕和崇拜超人,以圣人和超人为榜样,但不代表我们都能成为圣人和超人。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己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有好想法,也有坏心思,有时会无私奉献,有时也会自私自利。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没有圣人的神性胸怀,也没有超人的非凡能力。圣人和超人是社会理想人格,我们见贤思齐,实属正常,但不能因此便陷入妄想,自以为圣人附体,超人再生,冲动而不加考虑地接受超出自身能力的请求或要求,最后误人误己。因此,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多做分析和衡量,对我们无能为力的请求或要求,该拒绝的时候便要大胆拒绝。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如何更加健康地生活,如何更加有效地工作,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才能有助于自我人生的发展。如果以为自己是不知疲倦的机器,高估自身的实力,来者不拒,滥做好人,接受过多的要求和不可能的任务,你的工作不免乱成一团糟,你的生活也难免会一塌糊涂。

第三章 保持距离,拒绝力自然上升

微语录:车上人少时,我们一般会找一个整排都空着的座位坐下。如果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得不互相拥挤着站在车厢内时,你会发现,人和人都是背对背站着,眼睛多望向窗外,身体姿势是收缩的,生怕和别人触碰。

01. 适度的距离产生美

动物行为学者康拉特·罗连茨曾经提到,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雁鸟,把当时最靠近的罗连茨视为母鸟,一直追随他。人类也有类似的行为,在母亲的胎内便已经获得。受胎期中,母亲抚摸自己的腹部,胎儿的身体便记住了这种被抚摸的舒适感。这种身体接触的体验和感觉,具有不可逆性,犹似无法消除的刺青那样,受到终生的强力支配。我们必须记住,把自己置身于对方伸手可及的范围内,便有无法拒绝对方要求的危险。

所以要保持拒绝力,就要注意,尽量离对方远一点,避免身体上的接触。特别是在一些销售场合,越是能干的推销员,越是会找机会从原先是面对面的位置转移到我们的旁侧去,来靠近我们。因此,为了顺利地拒绝对方的要求,不让对方触及,就成为重要的条件,即处于可能触身的距离之外,让自己时刻保持可拒绝的状态。

要是靠得太近,可能你就会觉得不好意思拒绝,这样一来,也许你会很困扰,甚至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情谊。

小美和小文是莫逆之交,住在一起,小文常会向小美借衣服穿。开始小美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毕竟是好姐妹,可是后来小美发现,随着小文借用习惯的发展,其不安分的触须开始渐渐地伸向了属于自己个人隐秘的角落。

小文经常会在没有得到小美许可的情况下,阅读小美的私人信息,比如书信、照片、日记,甚至于连小美的存折上的进出数字,小文也一清二楚。小文的举动威胁小美的个人隐私,让小美很生气,但小美担心影响二人的关系,一直保持容忍的态度。

有时小美也会采取一些隐晦的方式,暗示小文不要乱看自己的私人信息。但是小文会笑说:“咱们关系这么好,看看有什么关系呢?你也可以看我的嘛。”

结果有一次,小文竟然“借用”了小美的一对珍珠耳环。那是小美的男友送的,小美特别珍爱,一直收藏在箱子里的最底层。没想到竟然被小文拿出来,戴上了自己的耳朵,四处炫耀。

开始小美还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小文耳朵上的耳环,觉得很熟悉,便说:“你戴这耳环很好看,我也有这样一对珍珠耳环。”小文笑道:“这耳环就是你那对儿,我就是借来戴一下。”

小美大吃一惊,同时心中怒火爆发,大骂小文:“你怎么可以这样呢?没有我的许可,你就把东西拿了,你这是借吗?你根本就是偷!”

两个人大吵一顿,曾经的好友顿时变成了针锋相对的仇敌,相互攻击。

关系再好,也要有距离。保持距离,你才有自己的空间,同时,做事才会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你不能给人以合适的距离感,你便会像小美一样,失去秘密。

为了保护你自己,你要懂得拒绝,给太热的关系降降温。关系就像人的脑子一样,很容易出现狂热的情况,一旦太热,便容易失去理性。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降降温,泼泼冷水。保持理性,你才会具有拒绝力。有的人无法拒绝,实际上就是“脑子烧着了”——失去了理性思考,脑子里就想着好好维护情谊,完全迷失了自主的权利。

对于那些不断向你靠近的人,你要有所把握。如果对方靠得太近,已经威胁你心理上的势力范围,就要及时地向来人喊停。不要像小美那样,一对多年交情的老友,就因为亲密得有失分寸,而分道扬镳,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吗?

亲密过度,必定会影响友谊,最后导致情谊的“裂变”。观察生活,你会发现这样的友谊发展路线很常见。

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的细胞中有导致友情“裂变”的“因子”,就要学会迁回曲折地婉拒对方无意中的“不尊重”,或坦言相告,提醒对方不要越位。对于朋友的请求,能够施以援手的,便尽量帮忙,若不能,便坦诚以告。要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及时地给双方的关系降温,总比友谊最终裂变要好得多。

其实何止朋友之间要注意保持距离,即使亲密无间的夫妻、情人之间,也要有距离。

有位男士很烦恼,因为结婚8年,他在家里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妻子黏在他身边,对他的任何事情都十分关心。开始他还觉得挺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感到心力交瘁。他觉得心烦了。

不可否认,妻子很爱他,但也许是太爱的缘故,妻子将他抓得紧紧的,不允许他和其他异性接触。一旦涉及异性,妻子超级敏感。在家里,只要电话铃声响,她就立刻抛下手中的活去接电话。只要是女性找他,接电话的时候,她便一定会站在边上竖起耳朵来听。接完电话后,他就会被盘问。

他感觉妻子就像一个警察,而自己就像一个罪犯。此外,妻子对他的前女友也耿耿于怀。其实自从与前女友分开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但妻子还是时不时提起来。这些年来,他一直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出去透气的机会,但仍然摆脱不了妻子的密切“关心”。因为没有空间,爱已经成了他的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密切的“关心”,姑且认为这是太在乎的缘故吧,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很明显,那就是让人无法呼吸。过度的亲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让对方感觉压抑而逃避,影响彼此的关系。

两只相爱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抱在一起。可因为自身都长着刺,于是它们隔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几经折腾,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有个离婚的男人,说起自己的感受:“离婚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前妻让我毫无保留地把过去的一切都说清楚。她说这是为了信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