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如何重建与孩子的情感联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2:53:26

点击下载

作者:张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如何重建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如何重建与孩子的情感联结试读:

推荐序

张娟是我的学生,这些年,她常常来到我的课堂,支持学员们的自我探索和成长,也常常跟我分享她一直在从事的工作。我知道,她每天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亲密接触,观察他们,明白他们,支持他们;她也开办家长课堂,教家长们怎样去理解孩子,怎样去跟他们相处,怎样让自己成为更加合情合理的父母;同时,她也进行心理咨询,去疗愈和帮助一些遇到困扰的青少年和成年人。

我觉得她在做很好的工作,在传播爱和支持的种子。所以听说她要出书,我是很开心的,因为这可以让更多的人接收到爱和支持的信息。

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30年,开办工作坊20多年,见到太多个案跟童年有关。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还在等待父母的爱和认可。他们没办法好好地爱自己,也没有能力好好地把爱传递给他们的孩子。

是小时候父母不爱他们吗?

不是的。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尽管可能那个爱并不是100分。可是,因为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孩子真正的需求,不懂得怎样跟孩子沟通和相处,不懂得怎样向孩子表达爱,所以孩子常常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头脑里知道,父母应该是爱自己的,但是情感上和身体上,却没有真正体验到爱。所以,他们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不被父母所爱的,也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感受不到被爱着的时候,是怎样的体验。孩子带着这样的感觉长大,是很悲哀的事情。当他跟同学相处、跟老师相处、跟同事相处、跟老板相处、跟爱人相处、跟孩子相处时,他不会爱自己,也没办法给出真正的爱。

明明是有爱的,却错失了彼此,这是最大的遗憾。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能够疗愈成年人童年的创伤,能够教会父母如何爱自己,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爱,如何跟孩子更好地沟通和相处。

我非常喜欢张娟的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本对家长来说实用性很强的书。我们每天能看到很多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做父母,可是有时候鸡汤喝了很多,却可能越来越迷惑,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孩子了。这本书从6个很重要的方面,讲述了怎样跟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难能可贵的是,每个方面不光针对主题进行了深入和诚恳的解析,还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大家直观理解,并且告诉大家实用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我觉得这是一本对家长真正有帮助的书籍。

如书名所说,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我认为那就是跟孩子有着真正的联结。而什么是联结?就是不带着自己的情绪,不带着自己的期待,不带着自己的评判,去跟你的孩子相处。当你能这样跟你的孩子相处时,你才真的看到你的孩子,看懂你的孩子,跟他有心和心的交流。这时候,爱能够在你们中间自由地流动。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给予孩子爱的养分。

也祝愿张娟,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成就更多幸福和谐的家庭。蔡敏莉序

这本书是我送给自己和所有父母的礼物。很感恩和孩子在一起的这些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发现和了解。

事实上,对于孩子我们所知道的非常有限。成人对成就的追逐和快节奏的忙碌生活让我们很少有机会去了解孩子。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却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一无所知,我们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却无法与他们建立情感的联结,我们用我们以为对的方式教育孩子却发现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父母都爱孩子,但也在以爱的名义伤害着孩子:我们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让我们满意的样子所以不允许他们做自己,我们希望孩子按着我们的意愿和规划长大所以我们要求他们顺从听话,我们可以对孩子不满意、发脾气但却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求孩子满足我们的期待却从来不愿意停下来看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在这些年的咨询里,我常常会遇到来咨询的父母和孩子,你明明能看到妈妈是爱孩子的却让孩子那么痛苦,你明明看到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还是不能让焦虑的妈妈放松下来……就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能量无法流动,情感无法交融,他们双方都卡在自己对爱的认知里,双方都觉得很受伤。

是谁错了吗?其实都没有错。只是作为父母我们不会爱孩子,不会爱自己、不会放手、不愿信任,于是我们在自己的无知和纠结中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无法让孩子活出他自己生命的光彩。

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都在这样的模式里轮回,其实,对于孩子,没有什么比被爸爸妈妈正确地爱着更让他有力量,我们要相信孩子本来就很好,我们的存在只是让孩子不断地经验无论他们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他,都会接纳他。孩子在我们给他建构的安全的环境里去成长自己、建设自己、放飞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懂得爱、有界限、有自尊,高价值感的人。

我们是时候慢下来了,慢下来关照一下自己,慢下来等等孩子,慢下来走入孩子的生命深处,在那里与他相遇……然后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最美的灵魂!

愿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父母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需要,懂得孩子的情感,和孩子一起慢慢长大,我们不争朝夕,只做那个静待花开、温暖而有力量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共同留下一段温暖的童年回忆。

孩子要健康的成长,父母必须做出改变。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像一段双人舞,只有两个人都舞动起来,只有两个人有心神的交流才能舞出最美的舞姿!愿我们都能跳好这段双人舞!

祝福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祝福大家!张娟

第一章 爱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能量

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如果获得了足够的爱,他的生命状态会更饱满,内在更自由,更平和,更愉悦,他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我的生命建构上,通过内在的平和与喜乐获得自我感。相反,一个被忽视、缺爱的孩子,他会去讨好别人,会用刻意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会到处去讨爱,去要爱。

01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爱的滋养

爱是孩子生命发展的源泉

其实在每一次的讲座和我个人的工作坊里,当说到爱这个部分的时候,我总是很感动,我的内在总是会被一些柔软的东西触动。

我之所以会被触动,是因为我发现我身边有太多的人不会爱。我们每天都在说爱孩子,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那到底什么是爱?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孩子是因为怎样的爱而健康地成长,让自己的内在世界更加强大、更加有力量的?

法国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说:“爱是一种能量,往同一个方向输送,当这样的能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这一事物、这一生命就从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个能量就是爱。”事实上,当一个孩子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也许还更早一些,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能感知这个世界了。在一些理论里这被称为“精神胚胎”。孩子在妈妈身体里如果感受到的是安全、被爱、被接受,那么他出生后就能够对这个世界,对身边的人建立安全感,他会觉得人是可以信赖的,他能够感受到身边的环境和人,能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与关注,能够带着爱和别人联结,并因此建构和谐的心智和完整的人格。

在我跟孩子相处的这18年里,我发现没有一种力量能像爱一样真正改变一个人。我们对学校里那些行为有偏差,让老师觉得很头疼、很有压力的孩子做过研究,发现他们其实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寻求外界的爱和关注。在学校里,当老师们开始由内而外地去欣赏这样的孩子,去陪伴他们、尊重他们、爱他们,我们开始允许和理解他们的情绪,并且陪着他们去经历这种情绪体验的时候,我们也就帮他找到了他内在的感受,帮助他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孩子挑战我们的时候,如果他们感受到的是我们深深的接纳,在他们越界的时候,我们能先学着尊重他们,并且和他们一起建构新的规则,你会发现,即使再难带的孩子,都会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放松,慢慢地舒展,越来越平和和安宁。而在整个过程中其实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我们真心地去爱这个孩子。

爱是万物生长的法则,爱是孩子生命发展的源泉,生命因为爱而活着。在我的个案咨询里常常有不同的来访者,他们在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困扰着,但是几乎无一例外都对爱有着深深的渴望。当我倾听他们诉说着对各种关系的困惑、各种矛盾的激化以及各种悲伤感受的时候,我看到他们其实都是渴望被爱。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感受不到爱而觉得无助、困扰,我们因为无法与自己内在的感受联结而变得混沌、麻木。我们因为不曾被深深地爱过和珍视过而无法爱别人。我们因为得不到的、未被满足的爱而轻视自己。我看到,这些追寻爱、渴求爱和关注的成年人,他们的内心世界都住着一个孩子,一个找寻爱的孩子,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没有被爱滋养,所以即使他长大了,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他也会像个孩子一样胡闹、无助和不知所措。

爱是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最基本的渴望和需求。有了爱,我们才会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我们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是值得被爱的,这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爱让我们的生命更完整。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通过被爱而更爱这个世界,从而有能力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在2014年的时候做过一个个案。案主是一个非常伟岸的、英俊的军人,他来到我这里是因为夫妻关系出了问题,整个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回溯他的童年,因为父母也是军人的关系,他在3岁多的时候,被寄养在他的大姨家。大姨家本身也有孩子,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察言观色,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家里的父母不是他的亲生父母,他要在这里让自己变得更乖,才能让大家喜欢他。于是他压抑自己的需求,掩饰自己的感受,慢慢地他成为大家眼里最乖最懂事的孩子,他从来不争抢,从来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从来不跟兄弟姐妹发生争执。可是今天,当他30多岁已经有了孩子的时候,他的婚姻却出现了问题。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来到我这里,他说“我很困惑,我觉得在这段关系里我放弃自己的需要,放弃自己的感受,来迎合爱人迎合孩子,这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他们总是说我不爱他们”?我一下就能捕捉到他在这样的关系里的感受,在这段亲密关系里他们没有互动,只有单向的情感流动,他不敢要爱,他总是让自己活得小心翼翼,去博取别人对他的爱和喜欢,这样他才觉得是安全的,他不会和妻子、孩子沟通,他也没有这样的需求。

所以当太太觉得她自己不被爱的时候,他很委屈,他觉得他忽略自己的感受迎合对方难道不是爱吗?我看到的是一个30多岁的成年男子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无力去爱,他没有办法向自己的爱人表达他的爱。在咨询的最后他才开始愿意面对,他的爱是多么匮乏,而这些匮乏的经历恰恰导致了他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亲密关系。因为他没有体验过在关系里被滋养、被爱的感觉,所以他也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滋养他的爱人和孩子。他没有办法和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联结,他只知道你们千万不要不爱我,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做好家里的每件事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和孩子,但是对方却感受不到他的爱。当我带他回到他被寄养的那段时间里,让他去看那个时候的自己,去面对那时候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承认自己需要爱而没有得到,当他看到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有很多的失落,很多爱的缺失,很多的期待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他泪流满面……

在这样一个个案里我们看到,无论是案主还是他的太太,虽然都是成年人了,却依然在寻找爱。其实很多成年人都在各种关系里寻找被爱的感觉,因为这样一份感觉会让我们更安全,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会让我们觉得生命更有意义。爱是生命成长的条件,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爱这种能量的支持。

爱是孩子高自尊感和价值感的来源

为什么说爱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能量?因为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一个孩子如果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那么他内在对“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份确认才会彰显出来。爱意味着安全、关注、自信心以及生命的活力。当一个孩子的内在被爱充盈着,被爱包围着的时候,他会充满力量,这股力量就像一股清流,滋养和支撑着孩子生命的发展和成长。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爱,一个生命将会怎样长大?如果一个孩子在体验关系和成长的历程中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爱,或者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你能想象他的生命状态吗?那会是一个混乱的、不清晰的生命状态,那会是一个枯竭的、萎靡的、紧张的状态,没有爱,生命将陷入深深的无助和哀伤。

在各种育儿理念充斥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孩子,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本能,一种沿袭上一辈做法的效仿,他们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却看不见孩子真正的需求。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1)接纳孩子。不因为孩子成为什么而爱他,而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接纳他这个人本身。无论他是怎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2)看见孩子真正的需要。孩子的行为尤其是那些让我们头疼的行为背后,很多时候是有一个未被满足的期待,我们要透过这些行为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从而建构他的价值感。

一个在家庭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的孩子,和一个在家庭里没有得到足够多爱的孩子,他们在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以及健康状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如果获得了足够的爱,他的生命状态会更饱满,内在更自由,更平和,更愉悦,他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我的生命建构上,通过内在的平和与喜乐获得自我感。相反,一个被忽视、缺爱的孩子,他会去讨好别人,会用刻意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会到处去讨爱,去要爱。他会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问,妈妈你看我这样好不好,妈妈你看我乖不乖,妈妈你看我今天没有剩饭,妈妈你看我今天写作业写得好不好……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其实他是在要爱,要我们对他的关注。

一个得不到爱的孩子,内在是分裂的。他不断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外在的关注,去讨爱,这样他才能确定自己是被爱的,所以他没有办法把注意力放在发展自己上面。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爱对孩子来讲是不可或缺的能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那份重要的爱应该来源于我们,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和感受到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无条件爱他的,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在他的世界里奔跑。

孩子依据爱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尤其是0~1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是凭借他感受到的爱来发展自己的。也就是说,他感受到的这种正向的爱越多,关注越多,他就会发展得越好,他的价值感和自尊感也会随之被很好地建构。

我们今天在这里说的爱,并不是要给孩子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也不是在亲子关系里溺宠孩子、讨好孩子。我们在这里说的爱是一种更原始、更纯粹的,原生家庭里父母给孩子的一种本能的、天然的爱的能量。该怎么描述这个感受呢?就好像你在怀孕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她)会长成什么样,你会对他(她)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和期待。但是当这个孩子出生时,无论他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否和你想的一样,你都是那么爱他,那么小心翼翼,那么爱不释手,你就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他什么都好,请记住这个感觉,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爱。那是一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很深的联结。这份联结没有条件。

我在个案咨询中会遇到很多妈妈,她们带着对孩子教育的困惑来到我这里,她们可能认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一位妈妈,她觉得孩子胆小,不敢和别人争抢东西,受了欺负不敢表达,经常讨好别人,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位妈妈希望我帮助孩子,让他不那么讨好别人,让他勇敢一些,让他更有力量一些。我看着这位来求助的妈妈,只是告诉她:你重新爱你的孩子,用他刚刚降生时你完全、纯粹爱他的那个感觉跟他相处,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是纯粹的,你爱他本来的样子,孩子就会启动他的生命动力,而这个启动的开关就是你是不是能够更纯粹、更全然地接纳孩子本身,而不是他要像你想象的那样完美和优秀,你才爱他。

爱与被爱永远是一个孩子高自尊和价值感的来源,他透过你对他的爱,透过感受自己是被爱的,慢慢建构自己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父母越是纯粹地爱这个孩子,越是能够本然地去欣赏这个孩子,越会发现这个孩子对外在的关系和事物不会太纠结。这样的孩子会具有内在的力量,别人跟他玩他就好好玩,别人说不想跟他玩了,他也没有问题。别人让他不舒服了,他会明确地告诉对方“你这样让我不舒服了”,如果对方对他颐指气使,他也不会去顺从对方,他会明确地表达出来。孩子在关系里的这份自知就是一个孩子高自尊、高价值感的体现。我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这样,那么就请你从现在开始学会真正地去爱你的孩子,以一种更纯粹、更本能的爱去滋养孩子的生命。

爱让孩子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更有安全感,当一个人安全感很好的时候,他的自我,他的高自尊感和价值感也会建立得非常好,因为他不害怕,他不害怕失去,他不害怕在关系里被忘记,因为他在家庭里和父母的联结是非常紧密的,那样的一份联结会让他的安全感和他融合在一起。如果孩子从家庭关系和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稳定的爱,他就感受到了在关系里他归属于父母,归属于他的家庭,他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欣赏、认同和接纳,最重要的是他被允许成为他自己,他归属于他自己。

爱是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

我发现,在很多时候父母更愿意让孩子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因为恐惧,我们不允许孩子以他的节奏和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我们害怕孩子受伤,希望孩子能听我们的话,我们对孩子有很多的警告、提醒,我们觉得我们是因为爱他才会这样做。可是,事情的真相是你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你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中只有经由他自己建立的经验才是对他有帮助的,孩子透过自己直接获得的经验来学习,来成长,来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他被允许做他自己的时候,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体验这个世界和周遭关系的时候,他就走在了成为自己的路上。而每个人终其一生要做到的就是成为他自己。

2013年我接过一个咨询,一个27岁的姑娘到我这儿来咨询,她遇到的是婚恋问题。她的父母从生了这个女儿后就呵护有加,爸爸更是宠溺她,觉得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女儿,所以从小到大这个孩子在物质上几乎得到了所有的满足,爸爸妈妈看起来也很尊重她。等她到了大学该谈恋爱的年龄,爸爸不愿意她谈,爸爸规定了她应该什么时间谈恋爱,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谈恋爱,为了防止她谈恋爱,爸爸限制她放学回来的时间,限制她跟同学出去的时间,限制她跟男同学通电话。可是这样的限制没有让这个孩子的内心就此安定下来,反而让这个孩子内在有很多冲动。很不幸的,她最终还是谈恋爱了,并且是和一个无业的街头小混混谈恋爱,这个女孩很快就跟那个男孩在一起了。她的父亲知道了以后,就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要把他们分开,但他越是这样做,女儿反而越激烈地要跟那个男孩在一起。这个女孩坐在我对面的时候,她即将要为人妻了,她来这里做咨询是因为她不能面对自己的过往,她觉得在之前那一段感情里她做的事情挥霍了自己的青春,她很害怕那一段过往被未来的丈夫知道,她也很犹豫要不要告诉对方她的过去。

当时我就问她:“为什么当时爸爸妈妈那么阻止你,你还那么毅然决然地跟那个男孩在一起?”她说:“我就是想去体验一下他们说的是不是对的,他们越是阻挠我,我越想试一试。”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跟大家说,作为父母,我们可能有千条万条的理由,以爱的名义来保护我们的孩子,但是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拼尽全力也做不到的。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孩子该经历的,该承受的,他都应该有机会去尝试,去体验失误、失望、失败、伤痛、伤痕,这些自有它们的价值。每个孩子终究有他生命里要完成的功课,我们无法阻止更无法替代,我们只有陪着孩子一起前行。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也是一种深厚无私的爱,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我们只是在旁边做一个高质量的领航者、陪伴者、倾听者,这样孩子就不会迷失、不会慌乱。如果你要扭曲他,永远认为你是对的,让他按照你的经验来做事,你就阻碍了一个生命的正常发展。就好像一股流动的能量,因为你的介入被堵住了出口,它一定会爆发。让孩子能够在我们的爱里拥有自由的心灵,当我们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滋养而不是奴役,让孩子在爱里获得自我认同,那么我们也将收获一种温情而有边界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有边界的爱会给予孩子成长的能量和活力。在这样的亲子互动关系里我们更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法则,我们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世界,建立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帮助他梳理他的情绪和感受,允许他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他情绪的主人。我们越是允许孩子去体验,越容易拥有一个心智和谐健康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02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设限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父母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完美的小孩。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还不够好,还可以更好。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心念,我们忘记了要看见孩子本来的样子,而是执着于自己对完美小孩的期待。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有创伤的人,他们很努力,他们在外人看来足够优秀,但他们却不快乐。因为在他们自己的评价体系里,他们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他们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好。他们这样的心念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父母那里来的。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永远觉得他不够好,他就永远觉得自己没有达标,他还要继续努力,那么这个孩子的生命一定常常是和失落、沮丧相伴的。因为他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我不好”“我还不够好”“我还可以更好”。他不能够在那个当下来感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他会把注意力一直放在“我如何做才能更好”“我该如何做才能让别人觉得我更好、更完美”上面。

在今天,大家都觉得社会竞争压力很大,父母都在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却想说:“爱孩子,就请你接纳他本来的样子。”任何一种比较,任何一种想让他成为你想象中完美小孩的念头,都会给你自己和孩子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因为他无暇看到他生命本来的美好,无暇感受他生命本来的独一无二,无暇去体味生命成长带给他的喜悦。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觉得我不够好”“我不是爸爸要的那个样子”“别人怎么看我”上面。这样的心念会让这个孩子没有办法接纳自己,在他的身体里经常有两个人在打架:他一面觉得自己已经很好很努力了,一面又觉得自己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自己不够好。长此以往,他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的生命会因此失去原有的光华。

我们到底要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到底要让孩子在怎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这是做父母的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当一个孩子降生到我们家庭里的时候,他本身就是圆满自足的。我们太想让孩子变成我们心里的那个完美小孩,于是我们担忧,开始比较,开始焦虑,开始指责。我们以为这样会让孩子更好,但其实我们正在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一个无助的深渊。

孩子的到来不是要完成我们对于完美小孩的期待,他就是来经历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他可能性子慢一点,他可能柔弱一些,他可能不那么机灵,他可能有点内向,但是那又怎么样?父母越是能够无条件地爱这个孩子、接纳他本来的样子,孩子才会更有意愿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如果你希望孩子满足你的期待,那么你的方法一定不是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先接纳和爱他现在的样子。当你真正开始接纳他现在的样子的时候,那个改变才会发生。因为只有孩子觉得自己足够安全时,他才会启动自己内在的动力。你越是抗拒他,越是指责他,越是觉得他不够好,他越是持续地让你看到他的不好,因为他没有改变的动力。

如果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是“爸爸妈妈是无条件地爱我的,无论我是什么样他们都是爱我的”,他内在就有巨大的安全感。他凭借着这样一份巨大的安全感,会所向披靡,会勇敢地做他自己。当我们让一个孩子在内在跟自己打架的时候,在挣扎“我到底做我自己还是做妈妈喜欢的那个孩子”的时候,其实对孩子来讲是残酷的。因为他一直都要在这两个选项中间做一个选择。比如说,孩子想听火柴点着时的声音,而妈妈说那是危险的,不可以去动。下雨了孩子想穿着雨鞋去蹚水的时候,妈妈说不可以,那样会感冒的。孩子拿着自己喜欢的零食,不愿意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妈妈说不可以太自私,要大方一点。这些时候,孩子一直都处于一个纠结的状态,他一直跟自己内在的需求打架,他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都要问,哪个是我想要的?哪个是妈妈想要的?时间久了以后孩子的内在就无法合一了,他的身体和他的心就慢慢地分离了。现在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身心灵成长的课程,导师们总是在告诉每一个人:无论你是怎样的你都要学会接纳你自己。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太难了,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被比较习惯了,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比较。

我们在这样一个系统里待久了,就忘记了接纳自己,尤其是接纳自己的不足。它就像事物的两面,你有好的一面,一定也有不好的一面。当我们能够正视我们好的部分,也要能够接纳我们不好的部分,对自己的接纳才是身心合一的状态。作为父母,我们要先学习接纳自己,然后才能接纳我们的孩子。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意味着我们把生命的力量交还给孩子自己,那么,孩子终将强大。

在爱中为孩子设限

在亲子关系里,孩子透过无条件的爱来建构高自尊的生命状态,建构他的安全感,建构他和别人的社交经验。同样地,在亲子关系里,父母也必须通过有条件的设限来帮孩子建构对他生命发展更安全的规则与界线。也就是说,我们爱孩子,但不一定要接受他所有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这本身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在从事幼儿教育的这些年里,我碰到过各种各样的父母。

有的父母过于严苛,回避爱而只讲规则,所以孩子会刻板冷漠。他们不讲感情,他们喜欢纠正别人的错误,像个判官一样到处去发现别人的问题,然后报告到老师那里。

有的父母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家庭里完全看不到父母的位置,永远都是孩子的需求在第一位,孩子的情绪在牵动所有人的情绪,家庭规则混沌不清。

有的父母爱孩子也希望给孩子建构规则,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

这三类父母,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在亲子关系里,我们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同时又能为孩子的行为设限呢?

为孩子的行为设限的原则是:如果孩子的言行伤害到自己、打扰到别人、破坏了环境时,就必须为他设立界限。他在做的事情如果有碍于他自己或者别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他自己或者别人的生命,有碍于他和别人道德的建立,这是要设限的。之所以强调“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设限”,我特别想告诉家长的是:当我们给孩子设限的时候,需要让孩子分清楚,我不是因为你而愤怒,而是因为你不合适的行为。我们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我生气只是聚焦在你偏差的行为上,而并不是我不爱你了。父母知道在什么时候去给孩子设限,如何带着爱去设限,这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才会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行为偏差上,从而建立自省的品质。

当孩子有偏差行为需要我们去设限的时候,如果我们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只是我的这个行为是不好的,是需要改变的”,那么孩子真正改变的动力就会很明显。相反,如果我们一上来就在设限这个部分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一开始就感受不到你对他的爱,那么这样的规则和设限效果不会很好。一段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父母能够清晰准确地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的同时,也让孩子知道,父母对我行为的设限,是为了让我更安全或者让我不遭受其他的危险。这样孩子就会把专注力放在他偏差行为本身上去做改变,而不会用情绪渲泄和对抗。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设限,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内在收获一个轻盈的世界,他不会把父母对他的爱和对他偏差行为的限制混在一起,不会产生“你爱我,你就要允许我做任何的事情”或者“你限制我,你就是不爱我了”这样的误解。无条件的爱会让这个孩子回到事情的本质上,更清晰更通透地了解他跟爸爸妈妈之间或者他们的家庭关系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不会迷失自己,因为在任何时候他都知道,父母对我无条件的爱是笃定的。一旦父母出来纠正我的偏差或者帮我设立界限,一定是我的行为出了偏差,所以他会把注意力放在调整他自己的行为上,并做出改变。

让爱的能量在亲子关系中流淌

健康、良性的亲子关系的运行就是孩子在爱里是安全的,他能感受父母对他生命本身的接纳与支持,对他这个人本来的接纳。但同时他会凭借着这样一份接纳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建构他内在真正的自律。也就是说,越是内在充满爱的孩子,在建立自律和规则这个部分上越顺利,他不会觉得困难,因为他身心是合一的。即使是有人来指正他的行为,或者帮他调整偏差,他也清楚地知道那是因为爱,那个爱是不会动摇的,所以他很容易在行为的偏差部分做工作,他很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希望孩子自律,希望孩子顺从我们,希望孩子遵守规则,希望孩子在不同的场合能够举止得体,那么我们就要让孩子首先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无条件的爱。

孩子将借助这样一种无条件的爱,专注地把自己生命的发展聚焦在“我来约束我的行为”上,他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他自律,能够带着爱和周遭的人和环境联结。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发现他们其实都在同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是我们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而孩子想做自己。我们只有让爱的能量在亲子关系里真正地流动起来,让爱的能量良性运行,才能够让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更健康地发展。真正和谐的亲子关系就是允许这份爱的能量在我们和孩子之间自由地流淌。

什么叫自由地流淌?就是我们不以爱的名义去要求、控制、奴役孩子,不以爱的名义让他们去背离自己的初心,不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去充满了内疚和讨好。相反,我们应该在跟他们的关系中,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自由,感受到父母允许我成为我自己,感受到父母愿意让我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认知这个世界,并且在我真正需要协助的时候他们永远是我最安全可靠的港湾。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一次我们在班上给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过生日。这个孩子拿了第一块蛋糕以后,就有人暗示他:“你想把第一块蛋糕给谁?”他本来正端着这块蛋糕走到他特别喜欢的一个小朋友那儿去,但是当有人这么提醒他的时候,他就看了看大家的脸色,然后就不知所措了。这个时候就有人告诉他:“你应该把第一块蛋糕给妈妈,妈妈生你的时候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啊,你的生日就是妈妈的难日,你应该给妈妈。”

这个孩子端着那块蛋糕在犹豫,因为他走的方向就是他最好的朋友的位置,他在犹豫。他犹豫的时候,有个声音响起来了:“你如果不把这块蛋糕给妈妈,妈妈该多伤心,妈妈养育你多不容易啊!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第一块蛋糕给妈妈呢?”这个孩子站在那儿就开始哭。他这一哭说话的那个人就开始紧张了:“没关系,你别哭了,你想给谁就给谁吧。”

那个时候我对儿童教育的理解还没有这么透彻和明了,只是觉得,他才是个三四岁的孩子,他就想把那块蛋糕给他喜欢的小朋友,他最好的朋友,他没有其他的心念。当有一个大人的声音响起说“你的妈妈多么辛苦,你应该把蛋糕给她”的时候,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处理这样的纠结。

我们不能期待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有这样的道德准则,“我特别孝顺”“我知道妈妈的辛苦”,这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还处在先满足自己需求的年龄阶段。但是当这样一个声音出现的时候,对他来讲就是一份影响和打扰。打扰他什么?打扰他不能纯粹地做他自己,所以他开始犹豫,然后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办法舍取。他想给他的好朋友,但那个声音又在不断地给他忠告;转身给妈妈,又违背了他自己的内心。但是能说我们这不是在爱孩子吗?我们是啊。我们爱他,所以我们教他学会感恩;我们爱他,所以教他学会报答妈妈,用爱去回馈妈妈。同样,我想到在我小的时候,如果我的父母吵架了或者我的妈妈在家里生气了,我们家的四个孩子每个人都会阴沉着脸,好像有一个信息是说“在父母吵架或者妈妈不高兴的时候,你们高兴是不对的,你们不可以高兴,你们也要生气,你们也要表现很难过的样子”。

我把这种做法称为用爱的名义来奴役孩子。当亲子关系出问题或者卡住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父母想要和孩子呈现的那种关系没有得到呈现时,我们就退行到小孩的状态,开始变成一个受害者,我们觉得自己受伤了。在很多妈妈向我哭诉孩子对自己种种的伤害时,其实我听到的都是这个孩子只是想做他自己。比如出门的时候妈妈对孩子说“你穿上衣服,外面冷”,孩子说“不用,我不怕冷”,妈妈说“你一定要穿上衣服,外面冷”,孩子说“不用了,拿着麻烦,我要走了”。于是妈妈就生气了,最后孩子拿着衣服生气地走了。这时候妈妈开始伤心,觉得孩子不听话。我就在想,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温柔地提醒“儿子穿件衣服,外面冷”,儿子说“没事,我不穿了”。而我们就在此刻停下来允许他有自己的决定,如果他出去被冻着了、着凉了,这个结果都是他在体验和经受,下一次你再提醒他穿衣服,他一定会拿一件衣服,对他来讲是不是一件好事?

爱的流动就是我们要看见什么是我们的需要,什么是孩子的需要;什么是你想让孩子成为的,什么是孩子自己想成为的。我们一旦放弃了想控制孩子、想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让他成为的样子的想法,我们一旦允许孩子做他自己,我们也就会安然地接受孩子就是要有这样一个独自去体验的过程———这样一种事实会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想让孩子和我们有亲密和谐的关系,我们就首先尊重孩子,让他做自己。

我们要自己学着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划界限,要在关系里学会区分,如果我们难受了,哪些地方是我们自己需要调整的,也就是说,哪些是我们以爱的名义制造的爱的假象,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用他的方式体验他的生命,而我们只是在旁边做协助和陪伴。如果生活中我们都允许对方,无论是妈妈允许孩子还是孩子允许妈妈,都允许对方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地建立联结和互动,我相信这份爱的能量会自然而然地在我们与孩子之间流淌,滋养到我们的精神和心灵。

03 表达爱的艺术

你的爱孩子收到了吗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又有多少孩子收到了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无论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有时候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其实我们都在表达爱。但是孩子真的感受到我们的爱了吗?在很多次做家庭咨询的时候,当我看到妈妈和孩子哭得稀里哗啦、都觉得自己很委屈很受伤的时候,我就想,这对母子或者母女都爱着对方,但却都没有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什么让孩子收不到我们的爱?我们爱的方式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在很多亲子关系里,我会看到父母很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爱是双向的,你给出去爱,对方收到爱,那才是爱。如果你给出去爱了,对方没有收到,甚至对方收到的是被阻碍、被控制、被管教,那就不是爱。

曾经有一个很年轻的妈妈来做咨询。虽然已经做妈妈了,但是她还是没有处理好跟她母亲的关系,因为她觉得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被母亲要求、评判、数落。她带孩子,母亲一定要站在她的边上,无论是她给孩子洗澡还是喂奶,母亲都要在旁边指导她。她出去跟朋友约会,母亲一定要唠叨她带上什么东西,她回来了母亲一定要说她应该如何如何。她说自己整个人都要崩溃了,她说:“我都当孩子的妈妈了,为什么她还是对我这样,为什么她还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

很庆幸的是她的母亲也一起到了我的咨询室。我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她说这个孩子从小生活能力比较差,她第一次当妈妈,带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担心,担心她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水温调得不合适把孩子烫着了,担心她喂奶的姿势不对把孩子呛住了……母亲说这些的时候一边说一边掉眼泪,显得好委屈。作为一名咨询师,我听到的都是爱,所有这些被女儿义愤填膺地说出来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在表达爱。但是女儿没有收到,这个女儿来到我这里时真的是非常痛苦,觉得妈妈在控制她,她日子没法过了,她太烦了,太苦恼了!如果这样的爱孩子没有感受到,甚至感受到的是痛苦,那这就不是爱了,甚至可能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了解孩子爱的语言

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意味着我们要知道孩子接收爱的方式是什么。同样,我们跟自己父母相处的时候,我们也要去看我们的父母,看他们接收爱的方式是什么。只有我们彼此了解对方接受爱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给予彼此需要的爱,而这样的爱才是有意义的。

在带孩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是要和你很亲近,要有身体的接触,要趴在你身上,亲很多下,每时每刻拉着你的手,他要脸对脸地跟你贴着,他这样来表达他对你的爱。也有的小朋友,他只是默默地观察你,他可能会从家里拿了一颗糖自己舍不得吃,悄悄塞给你,心里在说,老师我喜欢你,我给你一颗糖。他可能看老师站得累了,搬个小椅子放在老师的背后,他喜欢为对方做事情,他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的爱。有的孩子更愿意夸你,“老师,你穿的裙子好漂亮”“老师,我好爱你”“老师,我们家有一盒巧克力,我明天要拿来分享给你”,老师听得心花怒放;有的小朋友就是一定要拽着你跟他玩,“老师,我们来玩一个什么样的游戏”,他一定要让你跟他一起玩;还有的孩子喜欢送给你礼物,今天从家里带这个小卡片,明天带那个小卡片。同样是一个群体里的孩子,但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却是那么不同,我们要学着读懂孩子这些爱的语言,用他喜欢的方式和他建立爱的联结。

像书中提到的来我这里做咨询的母女一样,母亲是用她的方式在表达爱,但是她不了解女儿想要的方式。我想,如果在女儿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母亲在旁边说“你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如果需要我帮忙,就叫我来帮你”或者“你是否需要我在旁边给你打下手帮帮你”,女儿会觉得是舒服的。可以看到,不同的爱的表达,对方收到的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们给孩子爱、给父母爱,但我们给的爱对方接收到了吗?如果对方接收到了,对他来说才是真的爱。

所以在任何一段关系里我们读懂对方爱的语言,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爱和支持,才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才是给予对方最好的礼物。

而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爱孩子,就可以完全不管不顾他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给他我们觉得对的或者好的东西,可能就会伤了我们自己,伤了孩子。就像刚才案例中的母女一样,母亲一定是爱孩子的,但是她确实在这个过程中伤了孩子,也伤了她自己。她们在彼此的表达里没有收到爱,女儿收到的就是“我不被信任”,她觉得“我很无能”,没有能力照顾好这个孩子,妈妈在监视她。

爱表达出去,应该是让彼此的关系更积极、更融洽、更温暖的,这是我们要觉察和留意的。不要以爱之名伤了自己和孩子,我们要学会去爱,学会用对方能够接受和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爱,这样的爱才能让彼此成长。

给父母的行动建议1

1.有意识地区分我们的行为到底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控制,比如当孩子想吃这个而我们却想让他吃那个的时候。

2.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我们对他表达爱最好的时机。当孩子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告诉他:“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妈妈就在你身边,妈妈很愿意陪你渡过这个难关,妈妈爱你。”

3.在我们参与孩子生命建设的时候,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建议和支持,而不是决定和安排。

4.溺爱并非真爱行为,因此请记住,爱孩子但是绝不溺爱他。

第二章 规则与自由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不断体验的过程,如果我们切断了孩子尝试的通道,只是把我们认为对的经验提供给孩子,那他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用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替代或者复制另外一个人。即使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也不能。

01 自由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在这么多年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自由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发现很多父母很容易就限制孩子的自由,他们总是以他们自己认为的不应该、不可以、危险或者不合适来限制孩子对外在世界的探索,限制孩子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去了解和感知周边的环境。事实上,我们有理由让父母知道和相信,儿童作为一个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所有需要建立的人生经验,包括他发展自己所需要建构的感官经验,在未来能够帮助他去面对各种境遇的生活经验,以及他跟所有人建立联结的经验,都需要通过一个重要的途径来实现,那就是自由,就是孩子能够自由地尝试,自由地感受,自由地体验。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

我们在这里说的自由,并不是说孩子什么都可以做,而是想告诉父母们,要带着对自己的觉察,带着一份对孩子的允许,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这个世界,给孩子本该属于他的自由。(1)身体的自由

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就想要灵活地使用他的肢体。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刚出生的时候手脚总是不由自主地在动,一直在动。其实他那个时候的动不一定是要表达什么,但是他通过这样自由的活动,能够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感受到“我是在这里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担心特别小的孩子晚上睡觉时惊着或者踢被子,会用被子把他裹起来,或者用个带子把他绑起来,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哭得很厉害,他不喜欢这样的感觉,他喜欢自由地使用身体、感受自己四肢的活动。

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这个世界,比如他练习爬,然后练习站起来,能站住了他要往高处站,往高处站了他要再下来。你越说哪里不能去,他越要去哪里。他想要通过自由的行动、通过自己所有的感觉和触觉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当父母总是用消极的语言跟孩子说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听,因为他看到父母生气了,或者脸色变了,他可能会安静下来。但是你很快会发现其实他安静不了一会儿又会继续好奇地动这里、动那里。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因为他内在的生命发展和外在的身体发育需要通过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去实现。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强壮,就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自由地舒展、使用自己的身体。

但事实是,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地限制孩子的行为,总是担心他磕了碰了受伤了。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实:我们既希望孩子发展得好,又对他充满了限制。对于孩子来说,当他能够自由支配和使用自己身体的时候,他所有关于身体的经验,才会被慢慢地建立起来。比如打一个东西自己的手也会疼,比如跑快了自己会摔倒受伤,这些经验必须经由他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而获得。由于这些经验是由孩子真实的体验换来的,所以他会非常信任这些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孩子来说既最利于他当下的发展,又会让他受益终身。

一个不太擅长跑的孩子,或者小手肌肉发展比较缓慢的孩子,如果他不能够反复地抓取一些物品,不能够反复地练习一些精细的动作,他的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能力发展就会滞后。所以很多早教机构会设置练习抓的课程,比如两指抓、三指抓、五指抓这样的活动,来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很多父母问我,如何让孩子精细动作能力发展得好,从而让孩子的身体更灵活、更健康?其实不用让孩子上很多早教课程,尤其是四岁之前的孩子,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那就是允许孩子自由地使用他的身体。因为孩子的天性会帮助他发展身体的机能,他的一些能力会自然地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允许孩子自由地在沙坑里玩耍,允许他下雨的时候去蹚雨水,允许他在草地上打滚,允许他自己去拧开一个瓶盖……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使用他的身体,对孩子来讲就是最好的教育。因为没有哪个孩子能够越过自己直接的体验,去获得他自己的人生经验。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吃巧克力,有一次她吃的时候孩子也要吃,她不想让孩子吃,所以就跟孩子说巧克力特别难吃,跟中药一样苦,一边说一边做出很苦的夸张表情。她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相信巧克力真的很难吃。然后她把巧克力放在旁边就出去了。等她再回到房间的时候,发现孩子满嘴满身都是黏乎乎的巧克力,她特别惊讶。巧克力难吃得跟中药一样,那是她告诉孩子的,孩子怎么知道它是不是真的难吃呢?所以即使妈妈告诉他巧克力是苦的,他也一定要亲自尝试。他内在的好奇心促使他要试一试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味道,他要使用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身体去拿到巧克力,放到嘴里去咀嚼,然后尝到它的味道,那个味道对于他来讲就是巧克力的味道,而他对那个味道的记忆一定会非常非常深。

只有允许孩子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才会让孩子的身体真正得到解放。你会发现,越是拥有身体自由的孩子,他身体的协调性、运动能力、健壮程度越好。有很多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生活在乡间田野的农村孩子,生病的概率低于在城市生活的孩子。为什么?我认为就是因为这些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可以在大自然里和伙伴们自由地玩耍,他们的身体是自由的,他们的体验来源于身体真实的感受。所以,我一直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伤害自己,没有打扰别人,没有影响和破坏周围的环境,他就应该拥有自由。拥有身体上和行为上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讲无疑是特别重要的成长体验。这种体验和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合一的,因此他将获得身体上的满足。(2)意志的自由

当孩子在身体上获得自由之后,他的身体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这种身体的自由会带给孩子一种内在的成就感,这会鼓励孩子开始自由地思考、判断和选择。这便是意志的自由。从心理需求上来讲,能够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地、完整地对一件事情做判断、选择和决定,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需求。一个孩子如果从小能够不受暗示地自由地看、自由地听、自由地感受和表达自己,他就会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进行内在的整合,并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表达和呈现出来。当这种不受任何干扰、暗示和控制的模式稳定下来,孩子就建立了他自由的意志。

有的父母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非常有主见,非常有决断力,事实上,想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并不难,这需要父母允许孩子自由地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和表达,能够自由地去做判断和选择。当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时候,其实对于孩子来讲,就是一种限制。这种限制的一个常见例子就是,我们非常不愿意让孩子表达他的负面情绪。我们很喜欢让孩子听话,不喜欢孩子发脾气或者生气。但是实际上,孩子只有体验了那些坏情绪的真实发生,他才能和自己的生命力保持联结,他才能建立跟他生命密切相关的真实体验。所以,当你抱怨你的孩子不够自信、不敢表达、不坚持自己、不坚定的时候,其实你需要回到你的家庭里看一看,在你跟孩子的互动关系里,你允许他自由地使用他的意志了吗?你允许孩子自由地听、说、表达自己的权限又有多大呢?

让孩子能自由地选择,能够自由地去听、去看、去表达、去感受,是让孩子拥有自由意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举个例子,在我的孩子小的时候,我会让他自己选他喜欢的东西,比如给他买衣服、买玩具,如果他选的东西跟我想选的不太一致的时候,我会鼓励他说:“妈妈觉得你选择的东西没有那么好,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特别想要它?我看看可不可以考虑给你买?”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他就会聚精会神地感受自己,去找到对他来说重要的理由。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可以慢慢形成对事物的判断,能够自己做决定和选择,也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这样一个沟通模式里你会发现,孩子不缺乏在特定环境里“有主见”的状态,他是可以做判断、做选择的,只要你允许他。这些能力与责任感的形成,需要父母允许和给予他自由地使用自己意志的机会。

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会和一个在课堂上破坏规则的孩子说“请你选择”。我们不会告诉他“你必须怎样”,而会对他说:“你看着老师,老师爱你,但是现在你要来做一个选择,你是要在这里配合老师上课,还是选择离开去外面玩?请你告诉我你的选择。”当孩子选择留下来上课的时候,他同时也就选择了配合老师,不在课堂上胡闹。当选择了出去玩耍的时候,他也就合一地和他的选择在一起了,尽情地体会玩耍带给他的快乐。无论做哪种选择,我们都让孩子知道这是被允许的。当你把选择的权利给他的时候,同时也就把独立思考的权利、做决断的权利、评估两种选择哪个对自己更有利的权利,全部交到了他的手上,这个时候孩子必须做考量。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经常以这样的模式跟孩子互动,孩子一定会越来越有决断力,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意志力的孩子。他清晰地知道他所处的环境,知道如何在所处的环境里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并且为此承担后果。(3)精神的自由

有的妈妈总是对自由充满担心,怕给孩子自由他就学坏了。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恐惧。我说的自由不是说对孩子放任不管,不是说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说我们要给予孩子自己去参与、体验、感受和建设自己生命的机会。在我看来,这个“机会”的表达形式,就是你能够让孩子自由地使用他的身体,自由地使用他的意志,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

什么叫精神的自由?当一个人在精神上自由的时候,他不再受困于别人的眼光、想法、期待、要求和评判,他能够做他自己,知道“我是谁”,这个时候,他就找到了他自己。在我看来,现在非常受大家追捧的心理成长课程,其实都是在帮助人们找寻和重建精神的自由。

自由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都是一个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途径。比如我买了一堆月饼,不知道是什么馅的,但是我想找到自己最爱吃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每个都尝尝。我的舌头告诉我,我的味觉告诉我,我的心理感受告诉我,我最爱吃哪一种。孩子的成长是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不断体验的过程,如果我们切断了孩子尝试的通道,只是把我们认为对的经验提供给孩子,那他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用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替代或者复制另外一个人。即使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也不能。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都是带着光而来的,这个使命必须通过获得身体上的、意志上的和精神上的自由来完成。一个内在真正拥有自由的人,他是愿意给别人自由的。你会发现,有些人不强求别人,愿意让别人以其自己的方式存在。在幼儿园里,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孩子,这些孩子气质类型不同,脾气秉性不同,我们要先看到他们的不同,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外在的环境相处,这也是我们给孩子的一种自由。

如果卸下限制孩子的条条框框,给每个孩子自由,让他们去自由地使用他们的身体和意志,从而建立精神上的自由,我们就会发现,健康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是人格上的、心理上的、精神上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