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谈艺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1:21:57

点击下载

作者:蔡国黄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试读:

序言

蔡义江

2010年暑期回宁波老家,四弟国黄来看我,带来厚厚一叠打印整齐的书稿《东坡谈艺录》,要我看看,为他作序,我惊喜意外。记得好多年前,一次闲谈,我说,读《东坡集》,见东坡谈及诗、文、书画的,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议论,倘若有人将它汇集成一本《东坡谈艺录》,倒是很有价值的书,必定会广受欢迎。你若有时间、精力,不妨去做。说这话怕有二十多年了吧,丢过后,不曾再提起。不料国黄认真地当一回事,花费了至少有六七年的业余时间,终于将它编撰完成了。书稿除个别处,采我建议,作了若干增删、调整外,其余都甚洽协,这实在是件于读者颇有功德、值得庆贺的事。

我国历史上,才兼多艺者非止东坡一人,在他之前,如王维的诗与画,皆臻绝品,且精通音乐;在他之后,如曹雪芹虽只传世大半部《红楼梦》,然其工诗善画,能写传奇俗曲,亦学人所共知。但像苏轼那样,在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等多方面都登峰造极、且影响巨大的全才,实难找出可与媲美的第二人来。

东坡论艺之高,与他在各种文艺形式上都有深透的理解领悟,从而得以触类旁通有着极大的关系。比如他以为创作者获得新鲜的印象、灵感的火花,须即刻捕捉住,或喻之为“火急追亡逋”,或喻之为“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写诗如此,作画亦然,便是很明显的例子。

使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东坡敢于对前贤成就、流行观念的驳正。他从不人云亦云,随人脚跟走去,必据事实与情理,检验其是否能成立;倘有抵迕不合,必直言不讳地说出己见。比如他对唐以来被捧得很高的萧统编《昭明文选》的鄙薄,以及辨李陵、苏武诗系后人伪托即是。他说:“梁萧统集《文选》,世以为工。以轼观之,拙于文而陋于识者,莫统若也。……李陵、苏武赠别长安,而诗有‘江汉’之语;及陵与武书,词句儇浅,正齐梁间小儿所拟作,决非西汉文,而统不悟。”(《答刘眄都曹书》)又如他责范晔《后汉书》之荒浅、辨蔡琰《悲愤诗》等非真作曰:“《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诗明白感慨,颇类《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含蓄,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琰之流离,必在父殁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此诗乃云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仇池笔记·拟作》,又见《答刘眄都曹书》,文字稍异)这些都是震动文史界的大题目。李、苏诗系伪托,此后几成定论;蔡琰诗真伪之争,一直持续到近代,如张长弓详证其为伪,余冠英力辨其为真。东坡非考据家,也不专注于此,然其偶一提出命题影响之大,正见其所论全出自独立思考,非一时信口之辞。

东坡本质上是一位诗人、艺术家。其谈艺固有议论说理,然更多的是重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取喻。读者须细心领会其心绪感受,活看活解,方能不背其真意、责其偏颇。比如他的《题王逸少帖》诗,前半首说:“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若一本正经、欲评语时时处处须把握分寸者,必惊东坡讥贬唐代两草书家——怀素、张旭之语太损,有失公允;或以为东坡狂妄、偏激;或还设誉辞为二翁缓颊。可这在我看来,以为正是东坡可爱处,正见其真诚、坦率和高出常人的卓识。苏轼不是不会在另一种场合下平稳措词,他有《书唐氏六家书后》文,自然宜语言公允,故谈到张旭时便就:“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话很客气,然仍可觉出中有“微词”; “有点画处”也即所谓不免有有意雕琢痕迹。东坡又有《书张长史草书》文,表述得更明白:“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则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醉醒之辨,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语虽委婉,然嫌其缺少“天真”,实与前引诗讥“颠张”“妄自粉饰”意相通。清王文诰案苏诗曰:“颠张醉素,书家魔道,贬之自是特识。”评为“魔道”(魔鬼境界),乃以正邪而论,实未揭出其“为逐世好”而有意求奇的媚俗心态。东坡重真,平生特好陶渊明诗,亦因其真诚、纯朴而绝不刻意求工也。

王羲之(兼及钟繇)是东坡心目中书法的最高标准,千载书家,无出其右者。东坡性幽默,好谐戏,见王逸少帖,叹服之余,因联想到世俗所好之张旭、怀素辈,觉有天壤之别,遂以谑语戏称二公为“秃翁”,比之为涂抹青红之“市娼”,而赞王书则曰:“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此实与其不满“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次韵子由论书》),即好张扬求奇以眩世人眼目的风气有关。苏轼崇尚钟、王,而自己的字并非王体,或以为略似李北海(邕)。可知其学书也绝不仿古,欲酷似前辈某家某派,而只求“能通其意”,宁“跛”勿“骏”。在他看来,只推重字体丰腴或专好瘦硬都不免有偏。杜甫《八分小篆歌》曾有“书贵瘦硬方通神”句,他不以为然,驳之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说得何等通达!

以上只就苏轼的谈艺,信手拈一二处说点感想,其精彩处太多,何胜枚举!且待读者多方面、多角度深入评论,必大有可发挥之余地也。2010年11月立冬于北京

文论

①有所不能自已而作②(东坡)先生尝谓刘景文与先子曰: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薳《春渚纪闻》卷六,《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一〔注释〕

①按,本书各篇标题均为编著者所加。

②刘景文:名季孙,开封府祥符人。宋时将门之后,博学,工诗文。苏轼曾表荐,誉为“慷慨奇士”。先子:称已去世的父亲。①

余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有所不尽,如茹物②不下,必吐出而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苏轼文集》卷十一〔注释〕

①“余性”几句:我生性说话不谨慎,与人交往不分亲疏,动不动就把心里话掏出来。

②“有所”几句:如果不能完全说尽,就像有东西卡在喉咙里,一定要吐出来才算痛快。文章以体用为本①

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②③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④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答乔舍人启》, 《苏轼文集》卷四十七〔注释〕

①智术:智巧谋略。识度:见识器度。

②华采:华丽文采。体用:切合实用。

③道之将废:正道将要衰落时。

④“用舍”句:这一取一舍之间,就寄托着国家的安危。攸,所。诗文皆有为而作①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②③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④⑤,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⑥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⑦——《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文集》卷十〔注释〕

①确苦:硬朗拙朴。

②凿凿:明确无疑。

③断断:坚定不变。伐:消除。

④游谈:浮言空论。

⑤枝词:疑惑不定之词。观美:外表华美。

⑥世莫之贵:世人不会看重它。

⑦凫绎先生:即颜太初,字醇之,自号凫绎先生。博学有俊才,慷慨好义,喜为诗,多讥时事。宋仁宗天圣(1023—1031)中被诬下狱至死。其子颜复与苏轼兄弟是好友。①②③

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

④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方汉文时,刑⑤⑥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⑦⑧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文集》卷十〔注释〕

①田公:即田锡。

②遗直:谓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

③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976—983)。

④咸平:宋真宗年号(998—1003)。

⑤汉文:指汉文帝。刑措不用:置刑法不用。《汉书·文帝纪》赞说:“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兵革:兵器与甲胄。

⑥贾谊(前201—前169):西汉政论和赋的代表作家。

⑦少:贬低。

⑧甚:认为……过分。辞达而已①②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③④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⑤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⑥⑦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与谢民师推官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言之”句: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谓说话不讲究文采修辞,就难传布到远方。

②“辞达”句:语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文辞在于表达思想而已。

③“言止于”三句:能准确表达思想的语言,看似缺乏文采,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④“求物”二句:寻求(并描述)事物的妙处奥秘,好像拴住风、捕捉影一样,是很困难的。

⑤“能使”二句:能使客观事物在自己的心里有透彻的了解,大概在千万人中找不出一个来。

⑥“而况”句:又何况能够透彻地通过口说与手写反映出来呢?

⑦“辞至于”二句:文辞若能做到透彻地表达客观事物,那么文章就可使用不尽了。①

孔子曰:“辞达而矣。”辞至于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与王庠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辞达”几句:文辞达到了准确表达思想的地步,就是它的止境,不能够再有所增饰了。

孔子曰:“辞达而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①②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③——《答虔倅俞括一首》, 《苏轼文集》卷五十九〔注释〕

①“物固”几句:客观事物本身都有一定的道理,怕的是不认识它们;而认识之后,怕的是不能通过口(语言)与手(写作)表达出来。

②“所谓”句:所谓文章,只在于能准确表达客观事物的理罢了。

③虔倅俞括:倅,州倅,即通判。俞括,字资深。绍圣元年(1094)苏轼于定州任上被贬惠州,八月行抵虔州(今江西赣州),当时俞括任虔州通判,曾携诗文拜访苏轼,事后又给苏轼写信。以无所得故而得①②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曰:“以无所得故而得。”舍利③弗得阿罗汉道,亦曰:“以无所得故而得。”如来与舍利弗若是同乎④⑤⑥⑦?曰:何独舍利弗,至于百工贱技、承蜩意钩、履狶画墁,未⑧⑨有不同者也。论道之大小,虽至于大菩萨,其视如来犹若天渊⑩,然及其以无所得故而得,则承蜩、意钩、履狶、画墁,未有不与⑪⑫如来同者也。以吾之所知,推知其所不知。婴儿生而导之言,稍长而教之书,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此吾之⑬所知也。口不能忘声,则语言难于属文;手不能忘笔,则字画难于

⑭刻雕。及其相忘之至也,则形容心术,酬酢万物之变,忽然而不自⑮⑯知也。自不能者而观之,其神智妙达,不既超然与如来同乎!故⑰⑱《金刚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以是为技,则⑲技疑神;以是为道,则道疑圣。古之人与人皆学,而独至于是,其⑳必有道矣。从事大道,大道就会近于圣境。疑,近似。㉑——《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 《苏轼文集》卷十二〔注释〕

①如来:佛号。《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阿耨(nòu)多罗:梵语,无上的意思。三藐:梵语,正等觉。三菩提:梵语,正遍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最高觉悟。

②“以无所得”句:意思是如来佛在获得最高觉悟时,他体会说:“因为没有什么追求,才有所收获。”句中前一“得”字作“追求”、“目标”讲,后一“得”字作“收获”讲。

③舍利弗:梵语人名,亦作舍利子,佛的大弟子。因系舍利女之子,故称舍利子。《楞严经》称他是“大智舍利弗”。阿罗汉:梵语,意思是断尽烦恼,可以受世间供养的圣者。舍利弗获得阿罗汉道,他的体会也是“以无所得故而得”。

④“如来与”句:如来和舍利弗的体会真是这样相同吗?

⑤百工贱技:泛指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古时士大夫轻视社会上各种从事技艺的人,故称之为贱。

⑥承蜩意钩:承蜩,捕蝉。《庄子·达生》记载: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弯背老人捉蝉,像拾取东西一样容易。孔子问他:“你是技术高超呢,还是懂得大道呢?”弯背老人介绍他专心致志的体会说:“我安置我的身心,像枯树橛;我运臂执竿,像枯树枝。虽然天地这样大,万物如此多,我所认定的只是蜩的翅膀。我不变动,不因任何东西改换对蜩的翅膀的注意,这样我哪能抓不到蜩呢?”孔子称赞弯背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钩,藏钩游戏中的猜钩。段成式《酉阳杂俎·艺绝》载,举人高映善意钩,十中其九。

⑦履狶:语出《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意思是:市令问屠夫,买猪怎样知道猪的肥瘦;屠夫说,检验猪股之间难肥的地方,那里肉厚,其他地方自然就膘厚了。正、获,指司正、司获,即市令。监市,屠卒。履狶,检验猪股脚间难肥的地方。这也是一种非常熟练的技巧。狶,猪。画墁:在新粉刷的墙壁上涂画。

⑧“论道”句:一本作“夫道之大小”。这里的道,指各种事物、各种技艺之道。

⑨大菩萨:佛教指众罗汉修行,得到提高,就成为菩萨,地位仅次于佛。

⑩“其视”句:他同如来佛比较起来,还像天和渊水一样有显著的距离。视,比较。

⑪“然及”几句:如果从“无所得故而得”来看,那么承蜩、意钩、履狶、画墁这种技巧,没有一样是不和如来相同的。

⑫“以吾”二句:用我已经认识的道理,来推断还不知道的道理。

⑬“婴儿”几句:一个婴儿生下来之后,教他说话,稍为长大后,教他读书,他张口不想到声才能把话说好,动手不想到笔才能把字写好,这是我所懂得的道理。

⑭“口不能”几句:张口的时候还不能忘掉如何发声,那么他说话比写文章还难;动手的时候还不能解决如何把笔,那么写一字一画就比雕刻还难。

⑮“及其”几句:一旦张口忘声,动手忘笔,并且达到了极点,那么用来反映天地万物变化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都忽然而成,自己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形容,描写。心术,这里指思想感情。酬酢,应对、反映。

⑯“自不能”几句:从不会的人来看,他高超的智慧和神奇的彻悟,不就已经超乎寻常地同如来一样了吗?既,已经。

⑰《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即金刚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坏。般若,聪明智慧之意。佛教认为,般若之体,真常清净,不变不移,像金刚一样坚实。波罗密,是度行、到达彼岸的意思。

⑱“一切”几句:一切大圣大贤,都以“无”为法,而各有不同。苏轼在这里以“无”解释“无所得”的意思。

⑲“以是”几句:以“无”来从事技术,技术就会近乎神奇;以“无”

⑳“古之人”几句:古代的人都进行学习,惟独能达到这种境界者,是必定有道术的。

㉑崇庆禅院:佛院名。禅院即佛院。禅是静的意思,佛教以清净为宗,故称禅。经藏:原指佛教的经典,此指寺院收藏经典的府库,也称经堂。本文题目是指苏轼为崇庆禅院新落成的经堂作的记。文章如金玉珠贝①

幼子过文益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②③喜,寝食有味。以此知文章如金玉珠贝,未易鄙弃也。——《答刘沔都曹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过:苏轼的幼子苏过。

②“在海外”几句:苏轼自况。见娱,让我开心。作者“在海外”的境况参见本书附录《苏轼生平事历系年》绍圣四年四月纪事。

③未易鄙弃:不容小看也无法丢弃的。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①②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与谢民师推官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欧阳文忠:指欧阳修。文忠是他的谥号。

②精金:纯金。①②

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③④,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⑤⑥⑦非一夫所能抑扬。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特先识之耳。⑧⑨⑩⑪始诵其文,盖疑信者相半,久乃自定,翕然称之,轼岂能为之⑫⑬轻重哉!非独轼如此,虽向之前辈,亦不过如此也,而况外物之进⑭退。此在造物者,非轼事。⑮——《答毛泽民七首》其一,《苏轼文集》卷五十三〔注释〕

①“世间”句:人世间只有名和实是不可以欺蒙的。这里指名和实一定要相符。

②定价:指客观的评价标准。

③“先后”句:年长的和年轻的互相推举引进。

④“因其”句:后辈的文章由于前辈的推荐而见知于世。信,通伸,展现。

⑤“至其”几句:至于它等级的高下,那要付之于众人之口,决不是一个人所能褒贬的。品目,品位等级。抑扬,贬或褒。

⑥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张文潜:即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

⑦“特先”句:只不过先认识、了解他们罢了。

⑧始:当初。

⑨疑信者相半:半信半疑。

⑩“久乃”句:日子久了,有了定论。

⑪“翕(xī)然”句:一致地称许他们。翕,协调,和顺。

⑫为之轻重:把他们贬低或抬高。

⑬向之:过去的。

⑭“况外物”几句:又何况富贵荣辱等身外之物,都是天意所定的,并非我能定的事。

⑮毛泽民:毛滂,字泽民,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①②

二郎侄:得书,知安,并议论可喜,书字亦进。文字亦若无③④难处,止有一事与汝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⑤⑥⑦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⑧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

⑨⑩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字亦然,善思吾言!——《与二郎侄一首》, 《苏轼文集》佚文汇编卷四〔注释〕

①二郎侄:指苏轼弟苏辙次子苏适。

②书字:书法。

③止:仅,只。

④气象峥嵘:指文章的气势不凡,意境昂扬。

⑤彩色绚烂:指文辞要绚烂多彩。

⑥造:到达。

⑦极:极点。

⑧爷伯:伯父,苏轼自称。

⑨高下抑扬:指文笔跳脱灵动,抑扬顿挫明显。

⑩亦然:也是如此,指先绚烂后平淡。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①②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贾谊、陆贽之学,殆不传于世③④。……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未必得也。⑤——《与王庠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多空文”句:多空泛的议论而缺少可以实际应用的内容。

②陆贽:唐德宗时的宰相,其济世治国的政论文十分著名。

③殆:几乎、差不多。

④程试文字:即应举考试的文字,也称程文。为应举而写的文章,千篇一律,考官也很讨厌,未必能有所得(指中举)。

⑤王庠:字周彦,苏轼的侄婿。但令文字还照世①《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②

但令文字还照世,粪土腐余安足梦。③——《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④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 《苏轼诗集》卷四十二〔注释〕

①“春秋”句:苏辙认为司马迁《史记》浅近疏略,故据其史料而作《古史》。家法,指苏辙的治学传统。

②粪土腐余:喻功名富贵。梦:指追求向往。

③过:苏过。迈:苏迈。

④子由:苏辙。期于治病,不择甘苦①②

去岁在都下,见一医工,颇艺而穷,慨然谓仆曰:“人所以服③④⑤⑥药,端为病耳。若欲以适口,则莫如刍豢,何以为药?今孙氏、⑦⑧刘氏皆以药显,孙氏期于治病,不择甘苦,而刘氏专务适口,病⑨者宜安所去取,而刘氏富倍孙氏,此何理也?”使君斯文,恐未必⑩⑪售于世。然售不售,岂吾侪所当挂口哉!——《答虔倅俞括一首》, 《苏轼文集》卷五十九〔注释〕

①去岁:指元祐八年(1093)。都下:指北宋京城汴京(今开封)。

②颇艺而穷:技艺高明但穷困潦倒。

③端:正、完全。

④适可:可口。

⑤刍豢:食草动物如牛羊之类称刍,食谷动物如猪狗之类称豢。用这些动物作食品,都美味可口。

⑥何以为药:为什么用药呢?

⑦孙氏、刘氏:指当时汴京两个有名的医生。皆以药显:都以治病所开药方出名。

⑧“孙氏”句:孙氏的目的在于治好病,不挑选甜药苦药。

⑨“病者”句:病人应该怎样进行选择?

⑩“使君”句:你写的这些文章,恐怕未必为世人所赏识。

⑪吾侪(chái):吾辈。这两句意思说,文章被赏识或不被赏识,我们不必挂在口上。作文应以意为主①

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又有问作文之法,坡云:“……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大抵论文,以意为主。”——周煇《清波杂志》, 《苏东坡轶事汇编·贬逐惠州儋州》〔注释〕

①批谕:评点晓谕。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策总叙》, 《苏轼文集》卷八文章当自成一家之言

凡人为文,至老多有所悔。仆尝悔其少作矣。若著成一家之言,①②则不容有所悔。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材用③④,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答张嘉父书》, 《苏轼文集》卷五十三〔注释〕

①博观:广泛阅读。约取:有选择地取用。

②大第:大宅。

③材用:材料。

④“既足”二句:备足以后再动工,然后才能成功。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①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②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③④⑤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⑥⑦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岁,侍行适⑧⑨⑩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山川之秀美,⑪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⑫而发于咏叹。——《〈南行前集〉叙》, 《苏轼文集》卷十〔注释〕

①工:工巧,引申为出色。

②华实:花朵、果实。

③“充满”三句:内中充实蕴积,而显现在外表上;要想没有这种反映是不可能的。

④家君:家父,这里指苏洵。苏洵(1009—1066),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嘉祐集》。论文:论述作文之道。苏洵在《仲兄字文甫说》中,以风水相激而自然成文(波纹)作比喻,认为好的文章也是“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

⑤不能自已:不能自我控制,情不自禁。

⑥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不曾有刻意为文的想法。

⑦己亥:指嘉祐四年(1059)。

⑧侍行:侍从父亲旅行。适楚:到了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

⑨博弈:下棋。

⑩“非所以”句:并不是追求家庭的日常生活那样的安乐。闺门:指家庭内。

⑪“山川”几句:在旅途中所看到的美丽山川,淳朴风俗,古代贤人君子的遗迹,以及所有耳目触及的东西。

⑫“杂然”句:纷杂地触动内心世界而表达于诗歌的咏叹之间。中,指内心。不学时文

轼闻古之君子,欲知是人也,则观之以言。言之不足以尽也,则①使之赋诗以观其志。……伏惟龙图执事,骨鲠大臣,朝之元老。忧②③恤天下,慨然有复古之心。亲较多士,存其大体。诗赋将以观其④⑤志,而非以穷其所不能;策论将以观其才,而非以掩其所不知。⑥使士大夫皆得宽然以尽其心,而无有一日之间苍皇扰乱、偶得偶失

⑦⑧⑨⑩之叹。故君子以为近古。轼长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⑪⑫无所藻饰。意者执事欲抑浮剽之文,故宁取此以矫其弊。人之幸遇,⑬⑭乃有如此,感荷悚息,不知所裁。⑮——《谢梅龙图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伏惟:旧时常用为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骨鲠大臣:忠诚刚直的大臣。

②亲较多士:亲自考察众多士人。

③存其大体:取各人的大节。

④这句说,用诗赋来看他们的志向,而不是以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去为难他们。

⑤这句说,用策论来考核他们的才能,而不是专挑他们不熟悉的内容去考查。

⑥宽然以尽其心:心情宽松地畅所欲言。

⑦“无有”句:没有那种整天惶惑不安、得失全凭侥幸的感叹。

⑧近古:近于古代之风尚。

⑨草野:穷乡僻壤(谦词)。

⑩时文:应时的文章。

⑪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浮剽:虚浮。

⑫矫其弊:矫正时文的弊端。

⑬感荷悚息:又感谢又惶恐。感荷,因承受恩惠而感谢。悚息,惶恐喘息。

⑭不知所裁:不知说什么好。

⑮梅龙图:即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时为龙图阁学士。文作于嘉祐二年(1057)。①②③

某官受材秀杰,秉德纯忠,蔚然西汉之文,深厚尔雅。——《贺蒋发运启》, 《苏轼文集》卷四十七〔注释〕

①受材秀杰:天资秉赋优秀杰出。

②秉德纯忠:具有纯正的德行操守。

③“蔚然”二句:指富有西汉文章之风范,深厚而典雅。①

贯六经百子之学,焕三代两汉之词。——《贺时宰启》, 《苏轼文集》卷四十七〔注释〕

①这两句意谓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焕发上古三代和两汉的词章。

承奉郎徐州州学教授何去非,文章议论,实有过人,笔势雄健,①得秦汉间风力。——《进何去非〈备论〉状》, 《苏轼文集》卷三十一〔注释〕

①风力:风骨,精神。此数则皆见苏轼反对华靡文风、崇尚秦汉风力的主张。文字当务使平和①②③

晁君骚词,细看甚奇丽,信其家多异材耶?然有少意,欲④鲁直以己意微箴之。凡人文字,当务使平和,至足之余,溢为怪奇,⑤⑥盖出于不得已也。晁文奇丽似差早,然不可直云尔。非谓避讳也,⑦⑧恐伤其迈往之气,当为朋友讲磨之语乃宜。不知以为然否?——《答黄鲁直五首》其二,《苏轼文集》卷五十二〔注释〕

①晁君骚词:指晁补之的骚体作品《闵吾庐赋》。

②家多异材: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工于文词,尤长于诗。从弟晁之道,亦工诗,苏轼叹为奇才。

③少意:略有意见。

④“欲鲁直”句:希望黄庭坚用自己的话对他略加规劝。箴,规劝。

⑤差早:过于早。直云:直截了当地说。

⑥避讳:怕别人多心,把自己的意见隐藏起来。讳,忌。

⑦迈往之气:勇往直前的气概。

⑧讲磨:研讨切磋。随物赋形①②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③④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⑤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自评文》, 《苏轼文集》卷六十六〔注释〕

①万斛:形容数量巨大。斛,旧时的量器,容量为十斗,后改为五斗。

②滔滔汩汩:形容水势浩大,且波浪出声。

③与山石曲折:与山石相遇而发生曲折的变化。

④随物赋形:指水流随着所经山石之曲折形状而改变自己的流势和样态,比喻文章以不同形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内容。

⑤“常行”二句:此言与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意思相同。昔之儒者为文之弊①②③

甚矣,道之难明也。论其著者,鄙滞而不通;论其微者,④汗漫而不可考。其弊始于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务⑤⑥为不可知之文,庶几乎后世之以我为深知之也。后之儒者,见其难知,而不知其空虚无有,以为将有所深造乎道者,而自耻其不能,⑦⑧则从而和之曰然。相欺以为高,相习以为深,而圣人之道,日以远矣。——《中庸论上》, 《苏轼文集》卷二〔注释〕

①著者:明显的内容。

②鄙滞:鄙陋滞涩。

③微者:指幽微深奥的道理。

④汗漫:漫无边际。

⑤弊:弊端。不可知:不可理解。

⑥庶几乎:表示希望。我:昔之儒者自指。

⑦“相欺”句:互相欺蒙世人来表示高明。

⑧“相习”句:互相沿袭来表示深刻。孔子非有意于为文①

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汩②③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为论④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道,因此都喜欢立论。⑤——《子思论》, 《苏轼文集》卷三〔注释〕

①夫子:指孔子。

②“夫子既没”几句:孔子去世后,诸子想通过著书把他们自己的学说传给后世,他们的心思全部放在做文章上,唯恐埋没而没人知

③争:争辩。

④“为论”几句:立论不求精当,却务必要标新立异,那么纷乱的观点就不知何时停止了。

⑤子思:孔子之孙,名伋。王安石好使人同己①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②③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④⑤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⑥⑦⑧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⑨则王氏之同也。变、调换。⑩——《答张文潜县丞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文字”二句:文字的衰弱,没有像今天这样,它的根子出在王安石那里。王氏,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是政治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也很有成就。但苏轼的政见与王安石不同。

②“王氏”二句:王安石的文章未必不好,但他的毛病在于要使别人完全跟自己的主张相同。

③“自孔子”句:即使孔子也不能叫别人完全相同。按: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承认不同的个性差异。所以苏轼以孔子作为例子。

④“颜渊”几句:颜回,字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行不违“仁”,以德行著称。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为人好勇。相移,相互改

⑤“而王氏”句:而王安石想用他的思想学说统一天下。按:王安石推行新法,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曾著《三经新义》(指《诗》、《书》、《周礼》三经)和《字说》,于熙宁八年(1075)颁行国学,让当时的士子学习。元丰年间(1078—1085)的科举考试,也根据《三经新义》出题。

⑥“地之美”二句:好土地都一样能长出草木庄稼,然而所长的东西是各不相同的。

⑦斥卤:不能耕种只能煮盐的土地。

⑧“弥望”句:放眼远望全是黄色的茅草和白色的苇子。

⑨“此则”句:这就是王安石要用自己的学说来统一别人的后果。

⑩张文潜:即张耒。他与苏轼在政治上共进退,情谊深厚。县丞:知县的佐属。①②③

王氏之学,正如脱椠,案其形模而出之,不待修饰而成器④耳,求为桓璧彝器,其可乎?——《送人序》, 《苏轼文集》卷十〔注释〕

①王氏之学:指王安石的学说主张。王安石于熙宁八年(1075)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上进,号称《三经新义》,神宗令其颁行天下,使学者解释经文归于统一。对于文章,王安石也喜欢以己之文要求别人。②脱椠(qiàn):翻刻,翻印。椠,刻板。句意谓王氏讲的学问,正如翻版,千篇一律。有点像今天说的教条、框框之类。

③“案其”句:根据模型来制造同一形状的器物。

④桓璧:古代帝王、诸侯举行仪式所用的一种玉制礼器。彝器:古代盛酒的樽,不同大小各有其名,而总称为彝。二者都是贵重之物。吏部文章日月光①

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②

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沿流馆中得二绝句》其一,《苏轼诗集》卷四十八〔注释〕

①“淮西”二句:谓韩愈的文章如日月光耀,他所建立的功业在唐代首屈一指。唐元和十二年(817),宪宗命宰相裴度统率诸军进讨淮西,韩愈为其行军司马。淮西平,韩愈以其功业迁刑部侍郎。《旧唐书·韩愈传》: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宪宗迎佛骨,几乎被杀,后经裴度、崔群等人求情,乃贬为潮州(今属广东)刺史。穆宗即位,召还京师,任国子祭酒,次年转兵部侍郎,后改任吏部侍郎,故世称韩吏部。

②“千载”二句:《旧唐书·韩愈传》: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碑辞多叙裴度事,李愬不平之(愬之妻乃唐安公主之女),诉碑不实。诏令磨去韩愈所撰文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勒石天下。《金石志》:宋时州守陈珦磨去段文昌之作,仍刻韩文。脍炙:美味(炙,烤熟的肉)。比喻好的诗文。此处极力赞扬韩愈所撰《平淮西碑》写得好。韩愈文起八代之衰①②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③④⑤,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⑥⑦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⑧⑨⑩⑪,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⑫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文集》卷十七〔注释〕

①道丧文弊:大道沦丧,文章败坏。这里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处于衰落的地位;在文学方面,先秦、两汉的古文遭到摈弃,对偶、骈体浮艳文字泛滥成灾。

②异端并起: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老庄,佛教盛行。儒家把道家、佛教均视为异端。

③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627—649)。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贞观、开元是唐代最兴盛的时期。

④房、杜、姚、宋:指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四位名相。不能救:无力挽回(道丧文弊的现象)。

⑤布衣:代指普通人。韩愈的父亲是普通人,没有名位。

⑥“谈笑”句:在谈笑之间进行指挥。麾,原为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作动词用。靡然从公:一致地跟随韩愈。靡然,一边倒的样子。

⑦三百年:从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到苏轼写此文,约过了三百年。

⑧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⑨“道济”句:韩愈的理论把天下人从(道家和佛教的)迷惑中解放出来。

⑩“忠犯”句:唐宪宗迷信佛教,派遣使者迎佛骨入宫,韩愈上表极谏,触怒皇帝,被贬潮州。

⑪“勇夺”句:唐穆宗时,镇州(今属河北)发生兵乱,杀田弘正,立王廷凑。韩愈奉旨前往宣抚,至镇州,王廷凑甲士陈廷,严兵以待,韩愈侃侃而谈,说服了将士,平息了镇州之乱。夺,指超越、折服。此句亦可作虚喻韩有大勇解。

⑫“岂非”三句: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并立,关系国家盛衰,浩大无边而永存的正气吗?

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①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跋退之送李愿序》, 《苏轼文集》卷六十六〔注释〕

①“不若”二句:不如暂且把这个念头抛开,让韩退之独领风骚吧。唐之古文自韩愈始①

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②湜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谢欧阳内翰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皇甫湜(shí):唐代作家,字操正。他与李翱同为韩愈门下高足。他的文章风格偏于怪奇,喜欢硬造奇语,由此走上险怪的一种。

②孙樵:晚唐古文作者,自言其作文真诀来自皇甫湜。他论文强调“立言必奇,摭(取)意必深”,主张以艰深为工,结果流于艰涩怪僻,难以卒读。宋初古文余风未殄,新弊复作①②③④

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⑤⑥⑦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⑧⑨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⑩⑪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⑫⑬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⑭⑮⑯。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纷纷肆⑰行,莫之或禁。——《谢欧阳内翰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五代:指唐末因分裂割据而成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国家。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但文风方面面临着五代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说“自昔五代之余”。

②文教衰落:古代对于礼乐法度,都看成是化民成俗的工具,统称文教。五代因陷于分裂割据,是文教衰落的时期。

③靡靡:放纵糜烂。

④日以涂地:一天比一天不可收拾。

⑤圣上:指宋仁宗。慨然太息:有所感而叹息。

⑥澄其源,疏其流:澄清它的本源,疏通它的支流。指从本末方面解决问题。

⑦“明诏”二句:对天下发布诏命,明白告谕天下有关文风方面的意见。厥,那。宋仁宗曾多次就学风、文风问题发布诏命,复古劝学。

⑧“于是”句:于是招来思想豪俊、见解独特而作风又厚道朴实的人。

⑨“罢去”句:排斥思想上奇异怪巧、巧佻媚俗,形式上文彩交错的文章。

⑩“将以”句:将以此直追西汉、东汉的余风。

⑪“渐复”句:逐渐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本来面目。

⑫“求深”句:追求艰深者,有的达到迂腐的地步。

⑬“务奇”句:追逐奇特者,有的文章怪僻而不可读。

⑭“余风”二句:旧的风气还没有消灭,新的弊病又产生出来。殄(tiǎn),灭绝。

⑮镂:雕刻。金石:指钟鼎、碑碣之类。古人在金石上面雕刻文字,用以记事记功。

⑯摹写:模仿抄写。

⑰“纷纷”二句:任意纷纷进行,没有人能够禁止。①

通经学古者,莫如孙复、石介,使孙复、石介尚在,则迂阔矫②诞之士也,又可施之于政事之间乎?③——《议学校贡举状》, 《苏轼文集》卷二十五〔注释〕

①孙复(992—1057):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曾客居泰山讲学多年,当时学者称其为泰山先生。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曾躬耕于县境内的徂徕山下,当时学者称其为徂徕先生。

②迂阔:不切合实际。矫诞:诡诈虚妄。

③贡举:古时有乡举里选的制度。扬雄好为艰深之辞①②③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④⑤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⑥⑦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 ……⑧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⑨⑩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⑪——《与谢民师推官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②文:文饰。浅易:浅显平易。

③正言:直截了当地说。

④雕虫篆刻:雕琢虫书,篆写刻符。西汉童子学习秦朝八种书体中的两体,都属于小技。这里指描写事物,极力修饰藻饰。语出扬雄《法言·吾子》:“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 ”

⑤《太玄》、《法言》:《汉书·扬雄传》云:扬雄“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他自命这是著述经、传。苏轼却认为这两种著作都是雕虫篆刻一类的东西。

⑥独悔于赋:扬雄把赋看作雕虫小技,后悔曾作过赋,但自己又写《太玄》、《法言》这类东西,看起来自相矛盾,故苏轼问之“何哉”。

⑦“终身”几句:意谓一辈子搞雕篆小技,只不过改变句法和音节而已,这样就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经”,可以吗?按:《太玄》全称《太玄经》; 《法言》模仿《论语》, 《论语》也是“经”一类的作品。

⑧“贾谊”句:如果贾谊生得早,能见到孔子,是足以升堂(表示弟子在道德学问方面能达到较高境地)的。贾谊在散文方面很有成就。

⑨“乃以”几句:然而却以辞赋鄙视他,把他与司马相如同等看待,扬雄见解卑陋,类似这样的还很多。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长卿,西汉著名辞赋家。同科,列为一类。比,类。按:扬雄《法言·吾子》云:“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⑩“可与”二句:可以对了解自己的人说,而很难同流俗辈讲。这二句话见于司马迁《报任安书》。

⑪谢民师:即谢举廉,字民师。新淦(今江西新干县)人,与其父懋、叔岐、弟世充,元丰八年(1085)登进士第,时号“四谢”。元符三年(1080)苏轼北归,谢民师为广东帐幹(提举帐司官属员),以文谒见,受到称赏。《文选》编次无法,去取失当①

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字衰陋,②萧统尤为卑弱,如李陵五言皆伪。今日渊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独取③数篇。渊明作《闲情赋》,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④《周南》,与屈原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小儿强作解事也。——《论〈文选〉》, 《仇池笔记》卷上〔注释〕

①《文选》:即《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选自先秦至梁之诗文辞赋。

②李陵五言:指《文选》中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

③好色而不淫:语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按,《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说《诗经·国风》中的《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颓丧。淫,过分而至于失当。好色而不淫,即孔子所谓的“发乎情,止乎礼”。

④《周南》:《诗经·国风》的篇什。《文选》拙于文而陋于识

梁萧统集《文选》,世以为工。以轼观之,拙于文而陋于识者,①②莫统若也。宋玉赋《高唐》、《神女》,其初略陈所梦之因,如子③虚、亡是公等相与问答,皆赋矣。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④李陵、苏武赠别长安,而诗有“江汉”之语。及陵与武书,词句儇⑤浅,正齐梁间小儿所拟作,决非西汉文,而统不悟,刘子玄独知之⑥。范晔作《蔡琰传》,载其二诗,亦非是。董卓已死,琰乃流落,⑦方卓之乱,伯喈尚无恙也,而其诗乃云以卓乱故,流入于胡。此岂⑧真琰语哉!其笔势乃效建安七子者,非东汉诗也。李太白、韩退之、⑨⑩白乐天诗文,皆为庸俗所乱,可为太息。——《答刘沔都曹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以轼”几句:以我看,文字拙劣且见识浅陋的程度,没有比他更差的了。

②宋玉:战国辞赋家。所作《高唐》、《神女》赋,叙楚王梦神女事。“其初”句:它的开头部分略述做梦的因由。

③子虚、亡是公: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中虚拟的人物。皆赋:都是赋的内容。

④李陵:汉武帝时官骑都尉,率兵击匈奴,兵败降。苏武:字子卿,出使匈奴被扣,坚持不降,十九年后释回。赠别长安:在长安分别时的互相赠答。)

⑤儇(xuān浅:轻浮浅薄。

⑥刘子玄:刘知幾(661—721),字子玄。自唐高宗至玄宗期间,历任史官二十多年,撰述甚多。所存《史通》有很多精辟见解。《史通·杂说下》认为李陵答苏武书是伪作。

⑦“董卓”几句:董卓死后,蔡琰(文姬)才流落异乡。董卓作乱时,文姬之父蔡邕(伯喈)尚安然无恙,而诗中却说是因为董卓作乱之故才使蔡琰流落胡地的。

⑧建安七子:指汉末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⑨为庸俗所乱:为世俗之徒所混淆。

⑩太息:叹息。毛滂文清美可口①

毛滂,字泽民。元祐初,东坡在翰院,泽民自浙入京,以书贽②文一篇自通。坡答之曰:“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苏诗施注》, 《苏东坡轶事汇编·贬逐惠州、儋州》〔注释〕

①元祐:宋哲宗年号(1086—1093)。元祐初年,苏轼在京任翰林学士。

②贽文:初次拜见长辈所呈的诗文。自通:自我推荐。谢民师之文如上等紫磨黄金①

东坡自岭南归,民师袖书及旧作遮谒,东坡览之,大见称赏,②谓民师曰:“子之文,正如上等紫磨黄金,须还子十七贯五百。”遂留语终日。——曾敏行《独醒杂志》, 《苏东坡轶事汇编·北归、逝世》〔注释〕

①遮谒:拦住道路,通报姓名请见。

②紫磨黄金:上等黄金。李之仪尺牍入刀笔三昧①②③

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宋史》, 《苏东坡轶事汇编·贬逐惠州、儋州》〔注释〕

①之仪:李之仪,字端叔,元丰进士。自号姑溪居士。

②尺牍:牍,书版。汉代诏书写于一尺一寸长的书版上,后以尺牍为书信的通称。

③入刀笔三昧:意谓精通文字写作的技巧。刀笔,这里指书写成的文字。三昧,佛教用语,此指奥妙、诀窍。子由之文体气高妙①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②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③之,尤为可贵也。——《书子由〈超然台赋〉后》, 《苏轼文集》卷六十六〔注释〕

①“子由”几句:子由的文章,在修辞和道理的精确方面赶不上我,而在文体和气势的高妙方面我就不及他了。

②“虽各欲”几句:虽然各人都要就此进行努力,但天生资质的缺陷,终究摆脱不了这方面的弱点和不足。

③“至于”三句:至于这篇文章则词理精确,体势高妙,几乎两兼其美,这是尤为可贵的。殆:差不多。子由文如其为人①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②③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④⑤⑥之气,终不可没。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若欲以警发愦

⑦⑧愦者,而或者便谓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见吾善者机也。——《答张文潜县丞书》,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注释〕

①“子由”句:子由的文章实在比我强,但社会上不知道,才以为不如我。

②“其为人”二句:他为人极不愿意别人知道他,他的文章同他的为人一样。深,极其、十分。

③“汪洋”二句:指文章境界辽阔无际、恬然淡泊,有一唱三叹不尽的余音。

④“而其”二句:但他秀异杰出的气质终究淹没不了。

⑤《黄楼赋》:元丰元年(1078)八月,苏轼在徐州东门以黄土建筑大楼,命名为“黄楼”,以作为战胜洪水的纪念。苏辙为黄楼写了赋。

⑥稍自振厉:想稍改作振奋扬厉的笔调。

⑦“若欲”句:像要用它警醒那些糊涂人。愦愦,糊涂。

⑧“而或者”几句:有人便说这是我代写的文章,这尤其可笑,这大概是看到了我写文章惯用的思想机杼了吧。机,窍门、奥秘。诗词论秀句出寒饿①

有客独苦吟,清夜默自课。②

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③

何当暴雪霜,庶以蹑郊贺。④——《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赵荐以诗相属,戏用其韵答之》, 《苏轼诗集》卷四〔注释〕

①自课:自习。

②穷蹇(jiǎn):生活贫困,处境窘迫。

③郊贺:指中唐诗人孟郊、李贺。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他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由河南尹郑余庆买棺营葬。其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疾苦,是当时“苦吟诗派”的代表人物。李贺是唐宗室的一个没落“王孙”。因避家讳不能应试进士,仅做过奉礼郎一类小官。他才华横溢,作诗呕心沥血,可惜在凄苦窘迫的环境中只活了二十七岁。

④赵荐:字宾卿,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人,皇祐三年(1051)进士,曾任虢(guó,今陕西宝鸡县)令。①

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苏轼诗集》卷十四〔注释〕

①这两句诗是苏轼劝慰晁端彦(字美叔)的话。意思是说,上天有意要你受点挫折,尝点“穷愁”的苦味,让你为吴中山水写出更多清丽的好诗来。诗作于熙宁九年(1076)密州任上。与苏轼同科考中的(称“同年”)晁端彦当时在杭州任两浙提点刑狱,因违法参加西湖妓乐宴会,被解任递赴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受审。重阳日晁有诗寄苏轼。苏轼也就和了他的诗。美在咸酸之外①②③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④⑤⑥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⑦⑧⑨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⑩⑪⑫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⑬⑭⑮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⑯⑰⑱⑲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⑳㉑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㉒㉓㉔㉕。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

㉖㉗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㉘——《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注释〕

①钟、王:钟指钟繇(151—230),著名书法家,梁武帝《书评》说繇书若“群鸿戏海,舞鹤游天”。王指王羲之(303—379? ),晋代大书法家,草隶为古今之冠。

②萧散简远:指书法的风格萧闲疏散、简略幽远。

③妙在笔画之外:指书法在笔画之外所反映出来的意态和情趣。

④颜、柳:颜指颜真卿(709—785),史称“颜鲁公”,著名大书法家,工正楷草书,笔力遒劲秀拔,古法为之一变,人称“颜体”。柳指柳公权(778—865),工书,正楷尤知名,结体劲媚,自成一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⑤尽发之:竭力加以发挥。

⑥极书之变:极尽书法的变化。

⑦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宗师:受人尊崇而可奉为楷模的人。

⑧益微:更加衰落。

⑨苏、李:苏指苏武(? —前60? )。李指李陵(? —前74)。相传苏、李在汉京及匈奴离别时,互相作诗赠答,为五言之祖。天成:指风格自然、不做作。关于苏、李诗之真伪,参见本书序言。

⑩曹、刘:曹指曹植(192—232),建安时期代表作家,钟嵘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指刘桢(170? —217), “建安七子”之一,钟嵘说他“贞骨凌霜,高风跨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他和曹植并称“曹刘”。自得:从容自在,不受拘束。

⑪陶、谢:陶指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东晋大诗人,以描写自然景色、田园风光著称。谢指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

⑫盖亦至矣:也几乎达到极点了。

⑬英玮绝世:英俊奇特,举世无双。

⑭凌跨百代:超越百世。

⑮尽废:全都退避。

⑯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指高亢的风节与超越世俗的韵致,亦有所衰落。

⑰继作:继起。

⑱间有远韵:间或也有高远的韵致。

⑲才不逮意:才力不能充分表达诗意。

⑳韦应物(737—786):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诗歌以写田园风物著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又因被贬官柳州,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世称“韩柳”,亦工诗歌。发纤秾于简古:于简朴古雅之中抒发纤微浓郁的感情。

㉑寄至味于澹泊:在朴素无华的风格之中寄托深远的趣味。

㉒余子:其余诗人。

㉓司空图(873—908),字表圣,唐末诗人。他所写《诗品》,用“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来论述诗歌风格,开创“神韵”之说,影响很大。

㉔崎岖兵乱:指在战争期间颠沛流浪。

㉕承平:太平。

㉖“其论诗”数句:语见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苏轼对其论点作了概括,并有所润色。

㉗文字之表:文字以外。二十四韵:司空图著的《诗品二十四则》把诗歌风格分成二十四种类型。

㉘黄子思:名孝先,字子思,善诗。这篇文章是苏轼为黄子思诗集所写的跋文。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①②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③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④⑤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⑥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⑦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⑧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⑨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⑩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⑪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⑫

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⑬——《送参寥师》, 《苏轼诗集》卷十七〔注释〕

①“退之”句:韩愈(字退之)所写《送高闲上人序》一文中论张旭的草书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穷窘,忧悲愉怿,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鱼虫,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②“万事”句:并未屏弃万物。

③“忧愁”二句:谓张旭的草书,寄托着他的忧愁不平之气,使之驰骋于笔下。

④浮屠:亦作浮图,即佛教徒。

⑤丘井:土丘与水井,喻无生命之物。语出《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⑥“颓然”二句:思想感情毫不激动地寄托于淡泊宁静之中,谁能激发起他们的豪放勇猛来呢?

⑦“细思”二句:细细想起来也并非这样,真正的技巧并不是幻影。

⑧“欲令”二句:要想写好诗歌,不要厌恶空和静的境界。

⑨“静故”二句:处于静的境界,可以消除各种躁动;处于空的境界,可以容纳万般景象。

⑩“阅世”二句:经历世事,奔走人间;归卧云山之中,体察自身。

⑪“咸酸”二句:诗歌有咸酸不同的味道,夹杂着众人的爱好,其中极好的滋味是十分绵长的。

⑫“诗法”二句:诗歌和佛法是两不相害的,这话对不对还要再请教参寥法师。

⑬参寥:僧道潜,能诗文,与苏轼交往甚密。①②

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③④

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⑤⑥

香林乍喜闻薝卜,古井惟愁断辘轳。⑦⑧

为报韩公莫轻许,从今岛可是诗奴。⑨——《赠诗僧道通》, 《苏轼诗集》卷四十五〔注释〕

①“雄豪”句:雄豪而又工妙,清苦而又丰腴。

②琴聪:即思聪,杭州诗僧,俗名彭九。善琴,故号琴聪。蜜殊:杭州承天寺僧,俗名张挥,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法名仲殊。常啖蜜,故号蜜殊。他们与苏轼交往甚厚。

③语带烟霞:语句中如山林带有烟霞景象。苏轼自注:“李太白云:他人之文,如山无烟霞,春无草木。”

④气含蔬笋:诗文中含有蔬笋的酸气。僧人食素,因常称僧人所作清苦孤寂的诗含蔬笋气。到公无:到您为止了。此句下苏轼自注:“谓无酸馅气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