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中华圣贤经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19:13:54

点击下载

作者:李白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中华圣贤经全集

每天学点中华圣贤经全集试读:

前言

圣贤们无疑都是不同历史时代奠基和引领思想文化潮流的高手,他们以自己的博学让思想成体系,道德有操守,社会有秩序,

本书对中国古代圣贤思想进行全面解析。在“

处世法宝篇

”中,从儒学讲述孔子的中庸做人之道;从善与恶讲述老子教人固守本真的处世智慧;从心界界定视野讲述庄子进退自如的逍遥生活。在“做人准则篇”中,讲述了三闾大夫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一代师表荀子教人迅速进步的学习窍门;田园诗人陶渊明看破红尘营造良好心态的方法。在“交际妙术篇”中,讲述了孙子兵法用于职场的必杀技;周文王善于驾驭人才而成就大业的权谋之术;慧能六祖见微知著识人性的佛音声声。在“治家秘籍篇”中,朱子的家业兴旺之道,《弟子规》中的侍亲孝道之理,《增广贤文》中指出的教子成才方向等。

圣贤是人们对圣人与贤人的敬称,在本书中是指那些品德高尚,有着超凡才智的人,是那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推动作用的人,如儒学圣人孔子、道家圣人老子、兵家圣人孙子等。贤人,主要指贤明有才德的人,也包括历代英明的君主。如《史记》所言:“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所指的就是蔺相如的才德。人性崇尚真善美等,并以此给天下黎民百姓带来爱和福祉。圣贤的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是那样深远,甚至“流芳千古”被世代追随!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圣人最早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及辅佐他们那些的人,他们用不断积累、探索、完善、继承、开创和创新的思想、文化、制度及经验去治理天下,进而对天下人的言行产生了巨大的规范影响,同时也受到人们普遍的赞美和尊重。

现代人在忙忙碌碌中,似乎在思想上已经不去刻意追求什么了,所以我们在精神上显得有些无助,甚至觉得世界和自己想象中的有所差别,他们崇拜古人的思想,但在现实中又感觉似乎缺少洒脱如古人的人生的环境,其实一切都源于认识的模糊。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我们以汽车为例,虽然外形相同,但从动力、排放、噪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只有在不同环境中,他们的各自优势,才会显现出来。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如此。

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断打破前人的理论,如“地心说”打破“日心说”,“宇宙爆炸说”成为新假说等,新的总是在替代旧的;而在道德修养上则不同,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着“先贤”的思想精华,尽管现代和传统之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历史鸿沟及认识上的分歧和差别,甚至可能我们目前这个时代的行为准则已经与先贤的要求有所出入,但人们依然在精神上孜孜以求,去感受圣贤的博大思想——就像想知道中华文明的种子是如何落地、发芽、生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就像想知道我们的民族之林,曾经有哪些大树为子孙后代蔽日遮阴……知晓这些,也就犹如知道自家的文化,是长在黄土地上、黑土地上、红土地上,知道自己的家族是培育自己精神的土壤,如果一个人忘了祖先,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岂不茫然乎?文化也是一样,要想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就要从了解圣贤开始,虽然他们的理论很深奥。我们不妨参照一下太史公对孔夫子的评价,来认识圣贤,进而指导我们的言行,即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会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本书集结了华夏自古以来诸多先贤们对“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辨与切身感悟,力图从整体了解圣贤思想入手,以不同时期圣贤的名言警句展开论述,把时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惑与不解导入圣贤经中,进行比对、衡量,力求从中发现道德与良知在时代发展中所需要遵循的历史轨迹,供我们在生活中作为“行为”参考。全书一展先贤们从不同领域的诸多视角和层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世间万物的本质属性,用来佐证人类社会及精神层面“共通”和“共同”的人性特征,其中不乏蕴含了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人生感悟、思想观点、道德境界、哲学理论及自然法则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它是一本具有广泛指导意义和解惑价值的生活宝典。是对中国圣贤的一次集中展示,它就像一串以“圣贤思想”串起的多彩珠子,如果读者戴上它,其人生修养的光彩会更加夺目!处世法宝篇第一章人生成败智慧为本——孔子给你讲中庸之道中华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之后,儒学创始人——孔子横空出世。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文化的“中庸”主要是强调一种“善”,“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庸精神”就是适度地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将事态的发展控制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体味中和——锋芒露于外,己身伤于内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礼记•中庸》

孔子所谓的“中和”是说喜怒哀乐没有因发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时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

在化学反应中,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这是一种中和反应,酸和碱在中和的过程中,酸里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会结合成水。中和反应的过程是释放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亦如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在物理学中,中和是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也可以把它引申为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

然而,人生在世,如果不锋芒外露,也许永远也不会得到伯乐的欣赏和重用。可是,如果一个人过于锋芒外露,就有可能遭到他人的嫉妒、陷害和设防。过于锋芒毕露,犹如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做人一定要懂得谦虚谨慎,过分锋芒毕露,短时间内可能得到成功,但是一定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付出更多的代价,埋下更多麻烦和隐患。甚至换来“锋芒露于外,己身伤于内”的危局。

一个农夫的农田近靠芦苇荡,野兽经常祸害他的庄稼,他就去看护。一天,他发现苇丛中芦花晃动,他想也许是来了什么野兽吧。他站起来张望,看见是一只狐狸又蹦又跳的,时而摇脑袋,时而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兴得不得了。农夫猜想,它一定是捕捉到猎物了,才得意得如此忘形。农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准了狐狸现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跃起,一箭射去,一声惨叫,狐狸扑倒在苇丛里。农夫过去一看,狐狸前胸插入一支箭,身下果然压着一只被咬死的大雁。

可怜的狐狸因捕到了大雁上蹿下跳,被农夫射死,可谓乐极生悲。人生在世,更应该谨慎从事,千万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甚至惹祸上身。

学会中和处世、自隐锋芒,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奋斗在职场中的人,性格过于张扬外露,对你的职业发展和人脉拓展都没有好处,轻者遭受排挤,重者可能为自己招来灾祸。这样的道理古今相同。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很会用人的皇帝,也是一个动辄杀心很盛的疑心皇帝,他身边的人下场几乎都不好。当年,与项羽征战时的几个主要功臣,也是刘皇叔曾经依赖打天下的人,比如韩信、黥布、彭越三位大将,都被他逐一除去。伴君如伴虎,伴这样的主子,头上时刻都悬着一柄剑。纵观古今君臣关系,就会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犬烹”的道理。自秦汉开始,官僚体制一天比一天严苛,已经不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宽松,即便你想辞官归隐也要看圣上的心情,否则治你一个“大不敬”,一样身陷囹圄。这种“己身伤于内”的故事,在官场屡见不鲜。

历史上嫉贤妒能虽为大家所不齿,可它在社会上早已根深蒂固。政客们深受其害却历代仿之;百姓们眼明心亮却无奈容之。所以,无论我们心中作何感想,明哲保身的能力还是一定要让自己具备的。

那么,不妨试试下面的几个方法:

不要成为锋芒外露的“孤家寡人”。作为团队中一员,少说多做,避免个性张扬十分重要。在社会上行走,即便你满腹经纶,在权贵面前一味地口若悬河,他们也认为有必要为你去去“轻浮”。假如你有“初生牛犊”的精神,他们当面或许给你一点面子,对你“洗耳恭听”,而转过身却对你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为你的锋芒外露,使在场的其他人相对显得愚笨无知。他们心里明白,和你在一起时,就像矮子面对高人,总得抬头说话,这样岂不太累了?故而群起而攻之或对你退避三舍,敬而远之。而你,就慢慢变成一个“孤家寡人”。

低调做人好处多。工作中与同事相处时,假如你工作能力较强或很强,而你又锋芒外露,那么,你又在无意中树敌了。本来晋升职称、评优、推选模范是该论能力大小的,可谁也不会认可你,为什么?就因为你太强,影响到他人的利益。你太强就等于他人太弱!在工作上光靠兢兢业业是不够的,你得学会低调做人,比你年长的,不妨毕恭毕敬,随时“请教”。对比你年幼的,你得像哥哥姐姐一样对他们随时问寒问暖,但千万别过问业务,要不他们会以为你“逞强”,在小字辈面前充“大”,就会对你加深反感。到了“升职”时,上上下下的不满相加,如果被你的对手收集到,你很可能会因此失去宝贵机会。说这些也不是让你放弃应有原则去圆滑做人,用一个恰当的词——讲团结。

上司面前必须“进退有度”。在上司面前,你永远都不能表现出你有过人的才干,你只能表现出比上司略逊一筹,但也不能太愚痴。太聪明过人,领导不敢用你,怕有朝一日你会篡位;而太愚痴,领导又根本不会瞧你一眼。当你的上司“指鹿为马”时,你就坚决不能附和,因为这是做人的原则。这样的锋芒,有时还是要外露的。如果上司因此给你穿“小鞋”,那你就向上司的上司投诉他,这不叫打小报告,属于正当防卫。

自隐锋芒是儒家中庸文化的经典内核,流传千年,后世对其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解读。《增广贤文》将其理解为“待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方中有圆,行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现代人更是总结出了各种“潜规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工作。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要实现这个状态,付出努力的同时还要讲究方法。所谓“为人莫说成人易,涉世方知处事难”,中和处世、藏锋进取之道历经千年仍然备受推崇,足以见得其对我们的为人处世的指导价值之高。所以,我们一直提倡中和内敛,提倡适度而为之,坚守自己心中的底线,适当妥协,适当露一露锋芒,凡事有度方可为,凡事有度方能持续。这是我们达到理想生活境界之本。中庸低调——低调做人但不是“低人一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孔子《八佾》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抢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比箭时,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后上场;比赛完毕下场后又互相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心态去待人接物,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做人要谦虚,做事要踏实,低调做人就是要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话不可以说过头,路要一步一步走,时机未成熟时,切忌言行轻狂。人非圣贤,谁都有七情六欲,谁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醋,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掌握松紧尺寸。为人处世,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这就是“低调做人”而不是“低人一等”的做事方法,人在羽翼未丰时,一定要学会让步才行。

在心态上要高人一筹。我们在言行上选择低调,不去过分地张扬自己,是因为露在外面的椽子先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你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攻击。不论身处何地,人们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在成绩面前,更要拿出平常心,低调做人、做事是一种人生修炼,是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气魄。你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情、单调的事情,也不能不认真去做,要拿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来,并在做人过程中不断提高做事的能力。做人不恃才傲物,不等于你“低人一等”,当你取得成绩时,也要学会感谢他人,学会与人共享喜悦。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法,有时候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与人和谐相处、与环境和谐相融。做人不仅要圆融通达,功成名就后还需要有谦逊的心态,要学会一种在名利场中既做斗士又做看客的本领,让自己的心胸渐渐豁达起来。

在“让”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是指心里明白表面糊涂。看似若无其事,实则是不去争锋。在“让”中争取时间,在“让”中静待时机,在“让”中苦练本领,等到考试的时候(不论是职场或人生),才把自己的实力拿出来,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有时候,选择主动退让是一种气度,若一个人处处想着高于别人,其骄心、妄想之心,势必日盛。而一个人一旦被骄狂心左右了其言行,难免就会侵害别人的利益,长此以往会导致与人纷争,必然会四面楚歌,到时候焉有不败之理?其实懂得礼让是一种美德、一种智慧、一种修养,是人们成功处世的资本。

有这样一个故事:张良年少时,有一天在桥上碰到一个老人,他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鞋子掉在桥下。然后冲着张良说:“下桥把鞋子给我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但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怒气,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又命他:“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给他捡上来了,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老人等张良给他穿好后,就乐呵呵地走了。老人刚走几步,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可塑之才,五天后的早上,天一亮,你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身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等下一个五日后的早上再来吧!”说完就离去了。又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落在我后面了?五天后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才来,老人高兴地说:“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本书来,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就走了。等天一亮,张良赶紧拿出那本书来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它,日夜熟读,反复研习。十年后,张良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计献策,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以宽容之心态与他人相处,退一步换来的是海阔天空。对于别人的张狂甚至刁难,我们没有办法去限制甚至去理解,如若都能以淡定的胸怀去宽容别人,这个世界也许会变得更加精彩。

谦虚做人,终生受益。一个懂得谦虚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虚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社会往往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所谓高调做事的人,就是对待下属要有信任感,作为上司,应该具有容人之量,既然把任务交给了下属,就要充分放权下去,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所谓低调做人,质朴是根本。就是要在精神上不趾高气扬,在生活上遵从简单朴实,这不仅有助于一个人自身的品德修炼,而且也能赢得上上下下的钦佩和称赞。

同时,我们在积极进取的时候,不妨思及或采撷一些知足常乐的情趣,去捕捉中庸之道的精义,使我们的人生步调更加均衡有序,绕开那些过度偏激的人生陷阱。

有一次,外贸部前副部长龙永图坐飞机出差,登机前在候机室休息,突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了十分嘈杂的声音,热闹非凡的气氛几乎弥漫了整个候机室。原来是一位县委书记要出国考察,他下属的三四十号人,竟争先恐后纷纷前来送行。龙永图对此事时感触颇深,他说:“这就是角色意识的错位,错得令人可怕,错得令人生畏!”

还有一次龙永图到意大利参加一个国际性会议。会场没有豪华的摆设,更没设领导席和嘉宾席,大家坐着一样的普通长凳。与会者都是国际经济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但都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而坐。龙永图在一条长凳上刚坐下,随后就有一老太太独自进来,对他礼貌地点点头,然后很自然地坐在了他旁边,趁会议还没开始的空隙,老太太与他寒暄了很长时间。龙永图却忘了问老太太的身份,待会议结束后,他向会议的组织者打听:“刚才坐在我身边的那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是谁?”才得知她是荷兰女王。龙永图很惊讶,嘴里一连说了几个:“真没想到,真没想到!”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古语说: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在人生的起承转合过程中,我们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如孟子所言:“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要赢得别人,先战胜自己。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培养自己控制命运的能力。低调做人,用心做事,尽职尽责,就是要以不偏不激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职务,面对人生,这样你就会充满活力与创造性地面对本职工作,你就会成为一个拥有自己事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成慎不睹——高尚从来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孔子

有一篇名叫《高尚的施舍》的文章很吸引人。说的是一个看似平凡的母亲,却给一个“乞儿”的人生带来转折性的启发。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思想,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尚。

故事是在一个小女孩的视线中展开的。一天,小女孩看见自己的母亲在看到一个仅有一条胳膊的男孩向她行乞时,眼中充满了母爱的泪水。小女孩心想: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他是一位残疾人,多么的不幸啊!可是出乎预料的是:母亲竟然让仅有一只手的他去搬砖,这样她才会给钱。她怎么忍心这样呢?小女孩心想。母亲当时的行为也可能令所有人不解。这乞儿只有一只手啊!不过,乞儿还是用他那仅有的一只手吃力地搬砖,虽然一次只能搬两块。可这位母亲还是坚持对乞儿说“一只手也能干活!”乞儿搬了一个多小时,才把砖搬完,他已气喘吁吁了。母亲上前,默默递上一条毛巾给他擦汗,给了乞儿20元钱工钱。乞丐虽然很累,但他平生第一次靠劳动,挣到了希望得到的钱,而不是靠乞讨,他开始对今后的道路有了崭新的认识。等到乞儿走远后,只见这位母亲又默默把砖搬回原处。因为这些砖并不需要换地方,母亲让乞儿搬砖,完全是出于爱的施舍。小女孩开始真正理解自己的母亲了,她是多好的一个人啊!她不但启迪了乞丐,也启迪了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别人也不会平白无故给你好处。只有自力更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去获得,才能理直气壮,心安理得享受成果,人不能总是低三下四地靠乞讨过日子。

帮助别人时,要讲究方法。有一个故事很感人,它讲的是:

一位农村青年坐火车出门,渴了买了一罐饮料,却不知道易拉罐怎么打开。一位坐在他对面的姑娘发现后,便也买了一罐饮料,当着这位青年的面打开来喝,间接地传授给这位青年开启易拉罐的方法。

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帮助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给予,而是发自心底的一种关怀。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还要讲究方法,正确的方法既能维护别人的尊严,又显示了自己的涵养,这才是助人为乐的最佳境界,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谓高尚不是做给人看的,其包含丰富的内涵也正在于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冷漠;世态也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炎凉,更多的时候,往往是由于我们自己先给心房上了锁。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96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二十四卷的《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即使身居病房期间,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媒体给他的评价是:“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一生为人所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高尚。

正如有位诗人所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话古今中外皆同。有一次,纵横拳坛的著名拳王乔•路易和朋友骑车外出,在路上被一辆大货车剐到了。司机还强词夺理地骂他们,换了别人可能会按捺不住。司机走后,朋友十分疑惑地问他:乔,为什么?你不用拳头打他一顿?乔•路易却幽默地回答道:“如果有人侮辱了歌王,那么歌王会为他唱一首歌吗?”这种比喻实在精妙绝伦。面对无理取闹、强词夺理的人,普通人常常抑制不住心头的怒火,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而乔•路易却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明白:谦和基于力量,傲慢甚于无能。如果自己亮出那个骄傲的拳头,那么自己就会变得和那个司机一样粗暴、无礼了。高尚人品也将不复存在。

记得在很多年前,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湖南某县的希望工程办公室总会按时收到一位名叫徐勤的上海女青年寄来的捐款。可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已经在天国注册的人。情况是,几年前,年轻的徐勤姑娘在意外中身亡。留下五万元钱,如何使用这笔钱对女儿才算最好的纪念呢?考虑到徐勤生前喜爱孩子,曾多次说过想当一名乡村女教师。于是父母将五万元分成两半:一半以徐勤的名义捐给“希望工程”,用一半开了一家素菜馆,以使后续资金源源不断。第一年,希望工程办公室用署名徐勤的第一笔捐款,援助了三十四名家境贫困的小学生;第二年,又帮助了十名师范学院的三好学生完成了学业……就这样年复一年,徐勤的父母感到,他们对女儿的爱正在千千万万孩子身上延续……

这种高尚情怀,实在是感人至深。这也说明,高尚不是做给人看的,也不是像爱因斯坦和牛顿靠那种聪明的大脑研制出的科学定理,它是一种文化下的积淀,是儒家思想在炎黄子孙心中盛开的人性花朵,其实这种品质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位充满爱心的普通人的身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夸夸其谈而是有“操守”地实实在在努力做事的人,都不是为了给人看的。过犹不及——成功靠坚持,但不能钻牛角尖“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窗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就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过犹不及”的例子。比如,过于寒冷的天气,被称为寒流;而过于炎热的气候则被称为酷暑,过冷过热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做事也一样,执著勤奋是一种进取精神,而执著过头了,则很有可能成为固执。

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世间万物发展变化不息,宇宙在演变,地球在运动,生命在接力,社会在发展,认识在升华。在这不可抗拒的规律面前,万物竞生,你追我赶,百舸争流,形势逼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存在任何终极的东西,也没有值得永远满足的成果。人的认识一旦出错,思想就停滞了,精神就懈怠,其结果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故事:曹操平定了北方,拥有百万大军。他在大举挥兵南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兵多将广了,消灭刘备和孙权是轻而易举的事。于是乎,他在一只大船上摆酒席,还在船上欢歌作诗。却不料有一天,东南风来了,周瑜派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听说黄盖的船来了,非常高兴,而黄盖却用火船,把曹操的水寨和大船都烧掉了,迫使曹操坐上小船慌忙逃命。

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我们彻底理解了“不自满、不松劲、不懈怠”的深刻含义。《中华圣贤经》说:“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成功多在穷苦日,败事每于得意时。”人们往往在逆境的境况下,思维活跃,思变求进,寻求出路。而一旦越过逆境,就容易滋生自满骄傲情绪,其后果,必然是扼杀了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壮志。这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来说,都是严重的精神危机。

坚持,不是钻牛角尖。遇事时思维僵化,办事时不知变通,不善于考虑事情的各个方面及事物的多样性,只认定一个想法,经常一条道走到黑,最终的结果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就像钻牛角尖,越是钻到里边,空间就越小,就越是难以找到出路。

遇事,要勤于换位思考。当你看见一个熟人迎面走来,你可能会向他挥挥手,可是他却没有对你作出任何表示和回应,你心里一定会觉得这个人是看不起你,或者这个人很骄傲,甚至没有礼貌等。据此,你就会联想到其他很多人、很多事。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会有,人们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为什么不试一试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呢?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认识就会不一样。转换角色,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你走下山坡的时候,太阳正照着你的脸,由于很刺眼,根本就没法看清对方;或是你背对太阳,他看见的可能只是你的轮廓,就好像一张逆光照片。如果我们遇事想不开时,能及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或思考原因,就不会在自我认识里自寻烦恼了。

这里有一份奇怪的计划,是一个14岁的孩子当年制定的跑步计划。内容是:“第一个月:跑完从家属楼到学校的1000米;第二个月:增加50米,即1050米;第三个月:再增加50米,即1100米;第四个月:跑完家属楼到医院的1200米;计划一直排下去,每月都有所增加,到了第二年开始增加到5000米。”这的确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计划,不仅是奇怪而且让人觉得可笑,每月增加那么几十米,太简单的事情了。甚至有人嘲笑,这一定是一个懒惰的孩子为敷衍父母或老师所制定的一份敷衍性计划书。

而几年后,这个小男孩站在了领奖台上,他获得了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长跑冠军。原来他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孩子,另一条腿是假肢。当人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向他请教成功秘诀时,他只说了一句很平常的话:“每次跑步时,我都对自己说:让我跑完这段路。”

正是这种坚持,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让一个残疾孩子克服了许多困难,也流了许多汗水,最后获得成功。人生,只要不失去奋斗目标,就不会失去自己。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今天所站的位置,而是今后进取的方向。聪明人在不幸中看到机会;糊涂蛋在机会中可能迷失方向、走向失败。纵观古今,大凡有成就的人,都会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然后为实现目标去努力坚持,锲而不舍,直到实现。

圣贤有言:“好事尽从难处得,成功莫向易中寻。” “事要成功须尽力,学无止境在虚心。”上天将要委任重任在这人身上时,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不但要使他的筋骨劳累,经受饥饿贫困之苦,还经常使他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总不如意,只有通过这些考验使他的内心得以警觉,使他的意志得以坚定,使他不断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逐步走向成功。知耻而后勇——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才能进步

儒家说“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语出《中庸》

知道自己的耻辱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正视自己的错误。圣人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就是要人们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的精神,是一种值得学习、推崇、赞赏的品质。

孟子说:知耻而后勇。他所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进而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

耻辱一般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它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次磨砺。人往往在知耻后,似乎才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认识自己是战胜自己的前提,不知己知彼,如何能取得胜利?很多时候,人们都自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忙忙碌碌中无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遇此问题,多数人都习惯为自己编织很多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借口,披上很多自我保护的外衣,结果是在一阵纷乱对抗中,被打倒的竟是自己。人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胜利一样。不要见不得失败,很多事物都有按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方式推进。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了没关系,重要的是不服输,勇于从头再来。所谓耻者,不足也。知不足而后勇,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可成大勇。

当年秦穆公曾三败于晋,誓不服输,养精蓄锐,发愤图强,最后终于杀败晋军,威震诸侯。越王勾践被俘吴国,寄人篱下,卧薪尝胆,历尽磨难,终于横扫吴国,成就霸业。宋人岳飞不忘“靖康之耻”,率军转战疆场,精忠报国屡立战功,名垂千古。清蒲松龄曾屡试落第,受尽嘲笑,却矢志不渝,励精图治,终著《聊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儒家大讲“智、仁、勇”。其中“勇”从保守的意义来讲就是“知耻”,“知耻近乎勇”或“知耻而后勇”。这些都可以理解成,知道自己耻辱后,改过迁善,是一种勇敢。

远在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神州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兵凶战危的血雨腥风之中。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至此灭亡。

这就是史上所称的“靖康之变”,或“靖康之祸”、“靖康之耻”。主要是指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靖康之难”告诉人们,宋帝知错不改,下场十分可悲。

知错必改,才能进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此话出自《左传》。大意是说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这句话其实是源自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是个言而无信的帝王,做事残暴依旧,最后终于被臣下刺杀,一命呜呼!

历史上也有过许多能改过自新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春秋时期,楚庄王在登基三年中,没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大家无奈中看着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楚国当时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这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很有策略,他换了个方式劝谏,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是请教的口气:“请教吾王,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带着“省悟”的心态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此后楚庄王励精图治,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最后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孟子》一书“公孙丑下”有一短文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极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大意是说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就改正过来了;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竟然将错就错。后人应该如何去做,应该十分清楚了。

话说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卧薪尝胆,含羞忍辱十年,终于获释回国。他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成为春秋霸主。这是典型的“知耻而后勇”!

相比史料,吴王夫差也不是简单人物。当年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大败阖闾,阖闾气病而死。夫差继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敢忘!这才使得后来勾践成为他的奴隶。这应该是比勾践还早的知耻而后勇!但由于夫差胜利后便沉溺于酒色,又以霸主自居,东征西讨,结怨于诸侯,加上杀贤臣,亲小人,终于导致灭国亡身下场。由此可见,敢于正视错误,做到知耻而后勇,也不过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孔子所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们看作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赶紧检查自己,并加以改正。无数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在错误的路上,不能执迷不悟,迷途不返。改正错误,才能进步!拳拳服膺——智者守住本分,愚者越过底线“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礼记•中庸》

太阳一定是从东升起,向西落下,大海和陆地的边界也不会混淆。这是自然界的本分。古代圣贤这样告诫我们:“读圣贤书,须从实践功夫,尽些人道;处世间事,只要本分去做,求个天知。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

本分做事是智者人生的底线。底线,原来是指运动场地两端的端线。引用到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中,也可以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谈判时,双方讨价还价中心里可以承受的下限。例如,2009年2月9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就任以来首次在黄金时段新闻发布会上,他屡屡提及“底线”一词。他说,确保创造400万就业岗位是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底线”,也是他推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核心目标。

而在伦理学中,道德对每个人而言,底线都有所不同。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底线在哪里?还有,应该在什么时候退?退一步的幅度有多大?一定都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其实做人的底线在不同人的心里,是不是一样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涉及底线时不能出卖人类共有的良知,有悖人类共有的人性,有违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则。除开这些,不管别人怎么看,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事情,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就都可以坚守去做。

不与人较劲,是智举。有些人总是喜欢摆出一副架势要与人一争高低,仿佛能在嘴上胜人一筹,就把对手打得稀里哗啦了。其实,这是莽人所为。真正善于做事者,总是以避开与人较劲为上策,这样一则会给足了别人面子,二则坚守了自己的本分。不争强好胜的做人底线时刻不能丢掉。如果你走路时边走边看,边看边走,你就不会跌倒。其中也蕴藏着各种判断曲直、选取捷径的方法和策略。要想走得稳,必须先看得准,一旦有惊也能化为无险。为什么有很多人痛苦地跌倒在人生路上,大概他们认为做人的法则是争、是夺,甚至是抢。所以这世上之事,有时会乱成一团麻,让你一时理不出头绪来。因此,光靠“直来直去”的方法是万万不行的。你必须开动脑筋,学会找线索,学会“迂回”前进。掌握了这条底线,就可以有效防范你撞上南墙,头破血流。

明辨是非,不耍小聪明。你有一堆小聪明,他有十分小谋略。这个世界,是个斗智斗勇的世界。人不仅需要聪明,更需要谋略。谋略可以战胜小聪明,更可以打败假聪明。谋略的底线不外乎是:抛弃外在的聪明,激发脑中的潜智。即使遇到十万火急之事,也必须用脑子“过”一遍,以便找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以小聪明代之。是非如同一团麻绳,稍不留意,就能缠绕住你的脚步,甚至捆绑住你的身心。有些人一生都在是非圈中摸爬滚打,殊不知最后被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一事无成。所以“力戒染上是非”,是轻松做人的一条不可或缺的底线。

做事“点到为止”胜过“死缠烂打”。为人离不开做事,而做事绝不是只动手脚不动脑子。有时候可以“点到为止”,千万不可在力所不及的事情上“死缠烂打”,否则打烂的只能是自己的前程。坚守这条底线,绝对可以让你出小力而办大事。要知道,人生最可悲的是失去“自我认识”——不能靠自己现有的能力有效改变现状。所以世上便有许多怯弱者们挤在一起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其实,做人是始于从自我能力认识及不断提升开始的,随后才是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自己在社会上行走的本领。要多在别人身上学智慧、学本事,才能让自己成长、成熟起来。这条底线将决定你一生是超越平凡还是拥有卓越。智者们都认真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守住本分。而跌出底线之外的,往往是不断出局的“愚者”。

切记,做人不是做生意,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不能没有求索。既然置身市场经济之中,钱不怕多,多了也不咬手,当然是多多益善,但也不能“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如何做人,如何理财?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底线。做人要诚实,经商要诚信的道理,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应全力提倡,今后,以及将来,它一定是衡量做人标准的“试金石”——不管是在“官场”上,还是“商场”中。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只正在偷食的老鼠被猫逮住了,老鼠赶紧哀求道:请放过我吧,我会送您一条鱼。猫说:不行。老鼠继续求道:我会送您五条鱼。猫还是不答应。老鼠不死心,说:假如您放了我,以后我会每天给您送一条大鱼。猫眯起了眼睛,不语。老鼠认为,有门儿,不失时机地又说:平时您很少吃到鱼的,只要放我一马,以后就会天天吃到大鱼,而且没有谁会知道我们之间的交易。猫还是不语,但心里却在翻江倒海:老鼠的主意的确不错,放它一回,我便天天可吃到鱼了。但我这一次放了它,以后它肯定还会偷主人的东西,假如我再次抓住它,怎么办?放还是不放?放,它会继续为非作歹,主人就会迁怒于我,把我撵出家门,那时,别说老鼠以后给我的每日一鱼,就是一日三餐也可能保不住了。这样的交易不合算。想毕,猫突然睁大眼睛,伸出利爪,将仍不断苦苦哀求的老鼠捉了。

无疑,猫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面对偷食的老鼠,它最终还是选择了尽天职。这只猫是聪明的,也是真实的,在有风险的“一日一鱼”的诱惑面前,它顾及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劳动所换来的一日三餐。对猫而言,这固定的一日三餐便是它的生存底线。猫希望一日有一鱼,但如果起码的一日三餐都保不住的话,那一日一鱼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在生活中,像猫那样心存底线的并不少。有一位公务员是这样拒贿的:有人拿2万元钱找上门,要求在某事上给予照顾,公务员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我身为局级,月薪3000多元,单位分给的住房价值150万元,配的小车价值18万元,我还能干20年,光我的工资就是80多万元(不算以后的退休金),加上各种福利。假如因收了这点钱,被绳之以法,原来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岂不是太亏了吗?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官的也不该这样思考问题,拿出职责的“底线”才行,不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而不是在权衡利益上。

古时有个公务人员,一天,他在岗位上巡视,突然看见一个人从库房中慌张张地走出来,并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人承认是从库房中偷的。县令把他带回严审。这人不服气,认为:“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他则比喻:“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他严厉惩罚了这个人。

做人是不能缺少“责任心”的,缺了就忘记了做人的“底线”。圣贤们常说:“要做本分人,莫做伪君子。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另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带着争强好胜、死缠烂打的心态,甚至耍手段、耍小聪明,只有守住诚实做人的底线,这样才不会因为做蠢事而栽跟头。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就是要求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才是君子。也是聪明之人。诲人不倦——全力培养接班人才能兼营永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诲人不倦的诲是教导;倦指厌倦。比喻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一个叫新郑的地方时,他病了,师生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期间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有病在身,神情低迷,一反诲人不倦的常态,说这方面的知识自己不如老农。樊迟向当地农民请教之后,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果蔬菜。

经常“诲人不倦”的往往是伟人们。无论是炮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他不仅在休息的时候亲自为身边工作人员改正错别字、布置检查作业,还开办业余学校,自己掏钱买教材,请辅导老师,教他们文化。其中包括利用各种机会,派遣身边工作人员脱产学习。在西柏坡,毛泽东决定送警卫战士参加轮流培训,并他对警卫排长阎长林说:“现在的形势发展这么快,你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会落后了。”据当年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统计,他办的业余学校,从1954年到1957年,曾使70多名身边工作人员,通过培训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他的这种“诲人不倦”精神,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领导,意味着负有责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就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是这样。鲁迅先生说:“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只有家长或老师乐当“泥土”,担起育人之责,我们的民族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地走向明天!

父母和老师如何培养下一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但要经受得起打击、挫折,还要经受得起时代的挑战和社会的竞争,简单地说,就是意志要坚强。一个人除了肉体之外,他的精神更重要,这种精神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他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和他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必须要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学会从这些方面去作价值判断。

作为家长,您怎么要求您的孩子,下一代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将日益加剧,下一代将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他们要不断培养一种健康的、坚强的心理素质,要培育一颗强壮的、可以面对任何压力的心胸。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挫折,经受得起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挑战才行。

重视培养团队精神。付出不一定立即就有收获,但不付出你将一无所获。就如水有逆流,太阳底下也有阴影的道理一样,要学会对事物客观全面的理解,就得承受住生活中的挫折,甚至是失败。当代人在生活中,大家往往喜欢用自己的喜好要求于别人,所以生活中就会产生种种冲突,因此,培育协作精神对于下一代来说十分重要,要使他们学会跟别人一起工作、共事,因为在社会竞争中,个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学会合作才能搞好工作、完成任务、成就事业。这也这是哈佛工商管理学院所强调的团队精神。

在交流中,代沟无处不在,尽管现代化的交流手段如电话、网络已经很发达,但不能补救人性的需求,人的进化并不像技术进步那么快,虽然我们是21世纪的人,但是与十八九世纪的人在情感需求和行为实施能力方面,可能没有太大差别;然而科学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人与物的关系以发生很大变化,光阴荏苒,父子有别,这些都需要区别开来看,不能说人的进步,就一定就要符合技术的进步。沟通的方式很重要。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恰如在世界大同的浪潮中,一个民族在勇敢地把自己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要把自己民族的文化真正融入到后人的血脉之中,并根植在世界文化的土壤中,这样才算是兼营永续之道。接班人,接的是流淌于血脉之中的精神,而不是形式上的任何东西。自诚明乃性——为人和善但不能愚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戾,谓之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一个人如果天生真诚,从而由真诚达到明白道理,做事情时就会“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由于天性的真诚而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社会人生的常道,这就是“性”。这种人就是“自诚明”的人,这些人可以说是天生具有“诚”的慧根。因而为人处世时,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这样的禀性使他们看待事物时不会偏颇,总能看到事情的本质。

大多数人则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学习、体会的过程,来体会“真诚”二字的自然法则。先从认识到真诚的自然天性,从而明白人情事理,领悟到人生需要真诚,万事需要真道理。然后,再反过来修正自己的不足,即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做到笃行“诚”这一做人法则。其实这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是“教育”的功绩。

孔孟之道有其时代的局限,当今社会有对事物认识的误区。但无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无论是自然而然地顿悟,还是后天努力后得到的渐悟,总而言之,人类真诚既是天道运行的法则,也是人道运行的法则。真诚、诚实、诚信、和善是最根本的道德标准,是我们构筑中庸境界的基础,而中庸之道无疑是人生成功的途径之一。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修行品德,在工作中我们不可以弄虚作假、偷奸耍滑、阳奉阴违。《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家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说的就是如果不诚信,从经商到务农什么事也做不好。只有以“诚”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才是正道。所以说“诚”是百得之源、成事之本。

北宋的哲学家程颐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意思是:修学、为人、谋事、待人都必须“诚”,否则就会为人不善、修学不精、为事不成、自弃其忠、增人之怨。古人经过实践认识到了“诚”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诚信是做人、成才、谋事及获取成功的根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这与孟子原文意相近。“穷则独善其身”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达,即为显达、发达。按照现在的解释,济天下,就是关心慈善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的疾苦,想着百姓的需要,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成功人士。我们凡人即使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也不失为是对社会的贡献。“善其身”,就是使自己的道德情操、人文修养更高尚,人生内涵更丰富,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抱怨环境、自暴自弃。兼济天下,既可以像李嘉诚那样做大善事,也可以把手中一本书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既可以是捐很多钱的壮举,也可以是拧紧一个水龙头的小事。“善”不在于钱捐的多少,付出的多少,而在于践行一种德行。它是杜甫置身在仅能容身、破败漏雨的茅屋里,心里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广,也是范仲淹抒发的情怀,一个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凡境界。如《中华圣贤经》一段教诲:“为人当于世有益,凡事求其心所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这就是“善”之底线。“愚善”使人荒唐。“愚善”与愚忠、愚孝一脉相承。“愚善”是现今流行的一个新词,如果你还没听说过,那你一定听说过愚忠、愚孝。古语云:“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就是今人所说的愚忠、愚孝。愚忠,就是对上峰或对朋友、情侣、亲属,不辨是非、盲目愚昧地无限忠诚,无条件服从、顺从之意;愚孝则是一味地顺从,在今人看来,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也是一种不孝啊!“愚善”的结果是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对坏人坏事一味放纵、宽容、无原则的善良,这样的善良是基于对邪恶的无惩,是要不得的。个人的观点往往都是主观的,它通常都会以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感受到的为主要判断依据。但是,不是每个人所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人们只是被动地从接受他人所展现出来的个性与行为中,得到表面的信息。

比如,我们在大街上所遇到的一些职业“乞丐”,我们看在表面去施善,也是一种“愚善”行为。当一个职业乞讨者从你手中接过钞票时,他会在心中窃喜:又骗过了一个老实人的眼睛。由此,当你发现你身边的人有困难都乐于找你时,不要因此以为别人都信任你或觉得你是世上唯一好人,其实更可能的原因是,其他的人都正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劳碌,找你的人是因为找不到比你更有闲的人为他们排忧解难。当你以为你为别人做了好事的时候,不知是否仔细想过,你因为别人的事情而耽误了不少人生宝贵时间,甚至是随手可得的财富与机遇。

说这些是想提示人们,看问题不能偏激,认为不是善,就是恶,这恐怕绝对。没有人因为太阳有黑子而怀疑它的光辉,同样,没有人因为你一时的“愚善”而感谢你的善良,当你一次又一次帮了身边一些所谓朋友的忙(被利用)时,他们在心里也许正在窃喜,又“省钱了”、 “省力了”,成功利用了他人的心情“真好”。事实上,你正在为“愚善”付出代价,同时也耽误了自己许多正事,小人在心里根本不会在乎你的得失,有些人甚至会暗暗讥笑你为人处世不懂权衡,以至于让事情本末倒置了。

真正的善良应该是有原则可依的,如果超过了善良应有的尺度,善心有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愚善的代替品。为善不辨者,愚;善而不得法者,钝。做人不做愚钝之人,做人应有的基本原则是:内心中要永远保持纯真和善良,如果在“行善”时又不流于“愚善”,那就是得“真善”之境界了。素隐行怪——哗众取宠只会招来厌恶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

孔子说:“世间有人喜欢探索隐蔽的事理,做奇异怪诞的事情,后世虽有所称述,我也不去做那样的事。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往往有人半途而废,我却不能够停止。君子依从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隐居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素隐行怪”的“素”是当做“索”讲,指的是追索、求索、探索,感觉就是用一根绳索把一个东西从很深的地方钩套出来、拉拽出来。“素隐行怪”,“素隐”就是喜欢探秘,喜欢去追寻那些隐秘的东西,把别人都不知道的秘密翻出来,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行怪”就是以怪诞的行为举止,来达到惊世骇俗的目的。

古训不可违。素隐,是人性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弱点。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尤其是那些名人、明星的隐私。尤其是娱记们,到处打探别人的隐私、隐秘。他们什么方法都会用到,花样翻新,比如有时候会在名人明星的住宅附近租一间房子,日夜把摄影机架着,用长镜头专拍人家的私密;也有人花钱买通名人明星的亲戚朋友、雇工佣人等,像搞特工的卧底一样打探各种消息;更有厉害的,不择手段,安装窃听器、针孔摄像头等等。下如此之大力气为什么?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那点窥视癖、还有所谓媒体独家报道、发行量、收视率之需要等。

而行怪呢?和素隐稍微有些不一样了。一般的人都喜欢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平淡度日,大部分人都是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出格的行为,即使有一点小怪癖,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那些有一定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