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5:49:51

点击下载

作者:董孟怀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创业教程

大学生创业教程试读:

前言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各高校先后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主要包括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三部分。目前的大多数教材将这三部分内容编在一起,有少部分教材将创业指导内容独立出来编写。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并由此在中国涌现出一股全民创业的热潮以后,大学生创业指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在近几年出现了一批独立成册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教材。

教材是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必须与施教对象相一致。艺术与传媒类高校有其特殊性。随着国家加快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文化传媒产业正在迅猛发展。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创业型人才,同时也要求传媒与艺术高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本领。基于这种想法,我们针对传媒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编写了这本《大学生创业教程》,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文化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书适用于传媒类、艺术类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也可作为普通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的自学参考书。

本书编写遵循创业学的基本规律,突出了传媒与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理性指导、有益启示和可操作的实际案例,使大学生了解创业政策、熟悉创业基本规律、掌握创业基本技巧以及创业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本书共两部分,分十章。第一部分为上篇“大学生创业概述”,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从横向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的宏观背景以及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的领域及特点、大学生创业过程与创业模式、创业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第二部分为下篇“大学生创业环节”,包括第四章至第九章,从纵向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项目选择、创业准备、创业启动、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部分为“附录”,介绍了大学生创业的必备知识以及若干个案例、鼓励创业的法规政策。编写过程中的具体分工是:董孟怀撰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九章;郭晓爱撰写第三章;梅文武撰写第四章;李斌娟撰写第五章;许永坤撰写第六章、第七章;邢香菊、董孟怀撰写第八章;马婧撰写附录。最后,由董孟怀和郭晓爱统稿。

本教材为河北传媒学院2012年度教学科研计划项目。我们非常感谢曾经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同志。河北传媒学院给予立项并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教材编写过程中,河北传媒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图书馆的同志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一些同学也为我们撰写了个人创业的经验体会;河北传媒学院李锦云院长、张玉珂副院长、万素英副书记对本教材进行了审定;所列参考书以及网站资料对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有些观点被直接引用;本书出版得到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有关编辑的大力支持。对于所有这一切,我们在此一并致谢。

文化传媒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大学生创业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因此,编写一本适用于传媒与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指导用书并不容易。我们在此所作的一点点探索,如果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能够为高校同仁提供有益启迪,也算是本书所作的一点贡献。由于本书成书仓促,加之水平有限,如有不正确之处,敬请读者赐教。编者2012年5月于石家庄上篇大学生创业概述第一章绪论

本章提要:本章总体上论述了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特征,指出了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创业环境与政策、传媒与艺术专业大学生创业领域及其发展现状与趋势。

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立即得到各国政府的响应和鼓励,并很快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教育署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与倡导。我国政府也同时作出了积极响应和号召,使我国当前呈现出一种“全民创业”的时代特征。第一节 融入创业时代

顾名思义,创业就是开创一项全新的事业,也就是打造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的平台,或从事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在这个平台上,有的人能够决定涉及平台的各种事物,他勇担风险、善于管理、精于经营,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就是创业;有的人把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策略付诸行动,创立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这也是创业。从内容上讲,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创业,泛指人类一切带有开拓意义的社会变革活动。狭义的创业,是专指社会上的个人或群体从头开始进行以发展经济实力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业也是指创设新的职业、创办新的企业,通俗讲就是“造饭碗”。本书一般指狭义上的创业。

一、当前正值创业时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各地一系列创业政策的纷纷出台,崛起的中国涌现出一股全民创业的热潮,一批批人投入到艰辛的创业历程当中,使当今社会呈现出鲜明的创业时代特征。(一)知识经济特征要求人们创业

人类社会总是在对上一个时代的继承和否定过程中而获得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形成与旧时代明显不同的新特征。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或基于知识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或消费)之上的经济,是容纳新技术革命中一切科学知识和新技术等经济增长因素并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的一种经济。它是新时代经济形态的根本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产业,是脑力产业或知识产业(或称第四产业)、特别是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一方面,工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为新时代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被植入传统产业以及若干新兴产业,形成了支撑新时代的高知识密集型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成为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资本。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对经济发展、企业生存有着决定性影响。但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因而新企业会不断涌现、旧企业会不断消亡,并且一个企业的生存周期会日益缩短。自1989年到现在,美国已经有36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很多的行业也已经永远的消失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现象也已经影响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中国,我们曾经看到很多大型企业纷纷减员,看到有很多人下岗失业,生意也变得越来越难做。对此,我们没有必要抱怨,这实际上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实现由“找饭碗”向“造饭碗”的转变。唯有如此,一个国家才能发展,个人才能立足社会。对于一个人来说,创业既是其立足社会之必需,也是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因为,通过一个人的创业,他不但为社会解决了自身就业这一包袱,而且还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缴纳了一定的税利。(二)严峻的就业形势逼迫人们创业

城镇需要安置的人员主要有四部分,即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2003年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呈现日益严峻的状况。众所周知,我国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就多达一亿五千万人;城市待业人员多达两千四百万人;大学毕业生每年有五六百万。可见,城市待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两者合计就接近3000万人,而我们一年安排的新就业岗位最多也就是1100—1200万,通常在900万左右。由此可见,不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需要就业安置的城镇人员就已远超能够安置的数量。

几股就业大军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严峻的就业形势逼迫人们不得不为谋生而创业、逼迫政府不得不鼓励人们创业。(三)成功人士的事迹激励人们创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就开始鼓励个人创业。刚开始,很多建筑人才创办了装潢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律师创办了律师事务所,财务人员创办了财务事务所,服装师开始经营服装店,摄影师开起了照相馆,厨师开起了餐饮店。甚至一些下岗工人因做保姆有了经验,干脆就开了家政公司,等等。一时间,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从稳定的技术岗位走向了创业的道路。虽然没有金戈铁马,没有战火硝烟,但人们心目中仍然有无穷无尽的英雄梦……一位位成功人士在拼搏进取中创造的辉煌,无不深深地打动每一位正在学习和工作的热血青年。

现任吉利集团董事长职务的李书福,白手起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吉利集团。至1999年底,吉利集团员工发展到近万人,总资产2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此外,吉利还投资8亿多元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民办大学——北京吉利大学。2010年3月28日21点,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吉利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李书福以精明、无畏、执著的精神一路闯关,以完全外行的姿态挤进一个绝对专业的领域,终成民企造车第一人。

现任泡泡网首席执行官的李想,1981年生于石家庄,1999年开始创业,2000年创立泡泡网。2006年5月23日,在“2006创业中国高峰论坛”上,25岁的李想以泡泡网首席执行官的身份晋身“中国十大创业新锐”。他是榜单上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也是80后创业群体的首次出现。中学的六年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整夜待在电脑前搭建自己的网上王国。他的灵敏直觉与数字革命以及互联网一碰撞,就自然地水乳交融、合为一体。1999年,只有18岁的他的个人网站靠送上门来的网络广告就赚了10万。这一年,他高中毕业、成绩平平,放弃上大学而直接创业显得“理所当然”。2000年,他先在石家庄创办了泡泡网。2001年底,他从石家庄迁到北京,由此开始“正式的商业运作”。技术、销售、架构和市场副总裁相继加入团队,泡泡网迅速发展壮大。自此,泡泡网的广告销售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到目前,泡泡网已经形成了30个专业频道、900个子频道、25000个产品的网站,提供资讯、产品、用户与厂商四位一体的互动平台。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潮不知从何时开始兴起,并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典型朱霖望在读大学期间,就单枪匹马地在宜春学院旁开了第一家精品店。2007年毕业后,她坚定地把手绘作为创业项目。为了筹集资金,朱霖望用平时积攒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了一些原材料,从摆地摊做起。其手绘品因款式新颖、独一无二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积累一定资金后,她和同学成立了一个“我着我衣”手绘工作室,同时经营着宜春市第一家手绘店。2008年下半年,朱霖望在宜春学院开了宜春市唯一的一家格子铺,并在网上开设了网络专卖店,让手绘作品展示在全球消费者的视野中。(四)政府号召创业和鼓励创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城市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此,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就业和创业的政策。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其中的第七条规定:“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十七大会议召开以后,各地政府陆续号召人们创业并出台了鼓励人们创业的金融、税收、工商管理、培训服务等政策,由此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高潮。2008年,河北省平泉县深入贯彻落实富民强县“八项行动计划”,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强化创业意识,优化创业环境,激活创业主体,打造创业平台,在全社会开展了全民创业活动,活动初见成效。1—7月,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21户,新增工商企业81家,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21家;城镇新增就业3050人,同比增长24%,新增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3万人,同比增长19%;全县共有7.3万在外务工人员,新增回乡创业人员728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6家,其中山庄集团升级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家,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43.3亿元,同比增长47.8%。2008年12月15—19日,由石家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市劳动就业服务局承办的石家庄市“全民创业暨就业援助服务月”系列活动表明,全民创业呈现良好势头。该局通过创业咨询指导、创业项目推介洽谈、创业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为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复员军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人员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五天时间内,进场咨询人数达8200多人,1441人报名登记参加创业培训,1680人进行了创业项目登记,720余人接受了专家指导。

二、大学生必须具备创业素质

创业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创业素质,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不但是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一)具备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2003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一直是供大于求。如果按70%的就业率计算,每年几乎有一二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或不能有效就业。对此,国家除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以外,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既是国家的号召,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人有效就业的途径。因为,在社会就业岗位数量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情况下,大学生只有自己创造新的职业岗位,才能使自己就业,也才能挣钱养活自己、回报家庭和社会。

最近,网上常用“不想做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来比喻大学生创业。这里的“厨子”指的是一个人的出身,“裁缝”是他的理想,“司机”是他的现实。但是,创业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想创业就能创业的,必须具备创业素质。有专家曾经指出,创业促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创业成功需要具备很多必要条件,比如创业者自身性格、综合创业技能、创业资源状况等。对此,必须通过专门的创业培训(非专业技能培训)来提升其综合创业素质,同时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是否具备创业能力、具备多大的创业能力、适合用何种方式创业。

某省在大学生中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应当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优秀的管理沟通能力等。(二)具备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后转岗、跳槽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许多人工作几年后也想自己当老板。

据《深圳商报》报道,2003年5月,深圳标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针对“20世纪70年代出生、现居住在深圳的年轻人是如何看待金钱、工作、消费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大型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年轻人表现出了极强的创业冲动和工作热情。其中,六成被访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赚钱;半数以上的人认为“金钱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八成被访者表示“工作让自己获得成就感”;九成被访者表示“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自己做老板”。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拦截问卷访问形式,共访问了507名在深圳居住时间超过一年、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常住人口,其中女性被访者占32%、男性占68%。

对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深圳人而言,工作并不单纯是维持生存、获取财富、提高物质生活享受的手段,还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渠道,具有个人为社会所容纳和需要的独特意义。大部分深圳人认为工作在赚钱的同时会给人快乐、成就感。其他地区、其他年代的青年人同样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毕业后顺利就业,也有相当多的毕业生会产生创业的想法和冲动。马斯洛的“人的动机需要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动机需要理论指出,人有多种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友情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并且这种需要是分层次的;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这说明,当高校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当他的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他会追求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高层次需要,而创业有可能成为其满足这些需要的基本途径。这时,如果我们在大学阶段就使自己能够具备创业素质,再加上工作若干年的实践经验,则必将为今后的创业奠定扎实基础,插上腾飞的翅膀。也就是说,在大学期间学习创业知识、使自己具备创业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三)具备创业素质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具备创业素质不但是大学生个人就业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首先,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国家建设的骨干。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大学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后备力量。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已达23%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度提高,但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仍然比较落后。

其次,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大批创业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当今世界的主导潮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在2007年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变成产业。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他们不但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骨干作用,而且还要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能够将其产业化,即创办大批新的企业。由此可见,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即大学生必须具备创业素质。这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发展和强大的需要。

三、创业必须从现在开始准备

机遇永远只垂青有准备之人。

创业需要的是知识、经验、项目、资金、机遇和人脉关系。大学生要想在将来的创业中取得成功,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做好创业的准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了解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学习企业管理理论和团队管理知识,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在将来的创业中牢牢地把握住创业的机遇,适时地创建自己的团队、开展自己的创业生涯。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帖子:“我今年已经22岁了。我曾经看到俞敏洪的一句话‘一个年轻人,如果三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想法,他这一生也就基本这个样子,没有多大改变了’。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我想创业,但是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让我很担心,怕自己落在社会的最后。可是有时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自己越来越耗不起!唉!!!”这说明,人、尤其是青年人不可以没有梦想。但是,只有梦想却不去准备,机会也不会轻易光顾自己,到时唯有一声叹息。

创业准备可以是在上学期间就进行创业实践,以积累创业经验。毕业于五邑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07级毕业生刘红龙毕业后从来没找过工作,仅凭借他从大三开始创办的一个影视工作室就直接从学生成为了帝龙影视公司的合伙人。出生于梅州兴宁的刘红龙家在农村,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大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时经常需要录像,但没有专人负责,刘红龙就主动接过了这项工作,因而有了第一次“触电”。后来,他省吃俭用,花600元购买了一台二手录像机,拍摄了一些短片放在学校网站上。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江门广告公司大多只是平面制作,视频媒体很少,因而就系统学习了摄影制作技术,为创业进行知识储备。从大三下学期起,他在东成苑成立了帝龙影视中心,并接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业务。他谈到个人创业的体会时说:“至今,我仍然坚定地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最大的难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经验。”

除上面提到的创业实践以外,创业准备主要还是学习创业理论与技巧,以指导毕业后的创业实践。创业是一种实践活动。指导这种实践活动的理论即为创业理论。创业理论是各种创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创业规律的系统归纳,对个体的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意义。学习创业理论,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过程、掌握创业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例如,可以使大学生知道如何评估创业机会、需要掌握哪些政策、怎样选择创业项目、如何避免创业风险、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制定创业计划等。掌握了这些理论并自觉接受这些理论的指导,个体的创业活动就有了参考和依据,就可以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将创业的风险降至最低、少走弯路。

创业准备还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创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有人说:“创业对个人的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精神状态、思考方式、行为模式的要求甚高,而对个人的教育程度、知识水平的要求并不高。”这在过去可能是正确的,但在今天则有过于偏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过去那种“文盲式”创业的例子在今天已不可能。因此,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除了要有一定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储备。

创业准备还包括学习他人的经验,以感悟人生、启迪智慧。学习他人经验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这里讲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人去北京的一个地铁站乘地铁,身上只有100元整钞,不巧恰逢上班高峰,人工售票厅前人满为患。他实在不想浪费时间排队,只好来到了自动售票机前。他发现,曾经“只收五元、十元、二十元纸币”的告示都不见了,心中不禁暗喜,正欲把100元喂进去时,一个直觉般的念头突然制止了他——好像从没见过有人用100元买票的,没说不可以,但也没说可以呀,万一……。几乎是出自本能,他的目光开始向四周搜寻,终于在不远的入口处发现了一位身着工作服的阿姨。听说情况之后,阿姨摇着头、瞪大眼睛说:“小伙子,你可真胆大阿!还有人塞进去5元都出不来票的,你居然敢塞100元!”他诚挚地道过谢后,就死心塌地地排队去了。我们试想,若是没有这位阿姨帮忙的话,也许他真的就“祭”了这100元人民币了。幸好他在行事之前多长了个心眼,向职业人员或者说有经验的人探了探路,才使他避免了损失。牛顿说过“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又岂止是历史上那些建有丰功伟绩、名声显赫的人物!他只要在某一方面比你强、比你先做,那他在这一方面对于你就是“巨人”。我们所接触的每个人,其实都有他独特的一面、都有优于自己的地方,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二节 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政策

大学生创业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各种外部因素。大学生创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某一地区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很多,包括当地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当地自然条件、当地人文环境、当地管理服务水平、当地治安状况、行业政策与行业状况、产业政策与产业状况等。创业政策本属于创业环境之一,但由于它十分重要,也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节单列一个问题专门讲述。

一、大学生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当地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

所谓经济结构,是指各类经济成分间的比例关系。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经济成分包括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最新分类方法,我国的经济成分主要有20大类。即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这些经济成分有时也称之为行业。

虽然一国的经济分成这么多类型,但对于某一地区来说,这些类型并不是同时存在乃至平行发展的。有的成分可能有,有的成分则可能没有;有的成分可能发展得较快,有的成分则可能发展得较慢。也就是说,支撑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支柱有所不同,有的靠农业,有的靠采矿业,有的靠制造业,有的则靠金融业。例如,河南、河北主要靠农业,江苏、东北主要靠制造业,上海主要靠金融业,山西主要靠采矿业,等等。

当地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影响,决定着大学生创业的方向乃至成败。选择那些相对比较发达的产业领域或围绕着相对比较发达的产业领域创业,成功的几率会大些,否则会小些甚至失败。例如,如果在一个房地产业不发达的地区从事房地产业,可能会不容易成功;如果在一个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从事制造业或围绕制造业从事批发零售,可能会容易成功。传媒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的专业领域主要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如果要在此专业领域创业,就必须了解某一地区该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及其相关政策。唯有如此,才有机会成功。(二)当地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大学生创业来讲,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地形地貌、气候以及交通状况等。这些自然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也有影响。交通便利程度影响个人出行以及企业物流。气候不但影响出行,而且还会影响企业产品的生产、存贮与流通。地形地貌是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地形地貌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如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地貌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因而也会影响大学生创业。就是说,大学生要根据城市或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来创办企业。这样,才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取得创业的成功。(三)当地人文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专指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周围环境,属于人为的、社会的,而非自然的。它包括建筑设施、文物古迹、人们的信用状况与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模式、政府的制度规章与行政作为水平等。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地区之间的人文环境有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大学生创业具有较大影响,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模式及其成功与失败。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建筑设施影响着交通、食宿、人口流动等;文物古迹影响着当地的人口流动量、旅游发展;人们的信用状况与行为习惯以及人际关系模式影响着企业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与交往效率;政府的规章制度以及作为水平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贸然把某一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另一地区,有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四)当地治安状况

当地治安状况属于政府作为水平或管理水平的一种结果。一地的治安状况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试想,如果一个地区刑事案件接连不断、地痞流氓横行、黑社会组织泛滥,有谁愿意在这个地方投资兴办企业呢?即使是有,他的企业怎么能生存和发展呢?因此,大学生要想创业,很有必要了解当地的治安状况。了解的途径可以是民间议论,可以是新闻媒体。必要时可到公安机关了解,以便掌握更加准确的情况。(五)产业(行业)政策与产业(行业)状况

行业是根据人类经济活动的技术特点划分的,即按照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不同排列组合的各类经济活动特点划分的。产业是对各类行业在社会生产力布局中发挥的不同作用的称谓。行业划分的着眼点是生产力的技术特点这一微观领域,产业划分的着眼点是生产力布局的宏观领域。例如,铁匠、木工、律师、医生这四个行业,如果按它们在生产力发展总链条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进行归类,那么,铁匠与木工同属于加工制造业,律师与医士都属于服务业。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又分别被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985年,国家统计局明确地把我国的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把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定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和建筑业定为第二产业,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各行业定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整个社会大生产的基础。人类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资料都离不开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简称工业),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导。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内涵非常丰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它所包括的部门不断扩大、增多,因而第三产业是个发展性的概念。第三产业可具体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以及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行业、邮电通讯行业、物资供销和仓储行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商业饮食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技术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修理业;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公安司法机关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阶段,国家或地区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或限制某一行业、产业的发展。例如,在2009年前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促进了相应产业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想创业,必须了解和熟悉相关行业、产业的政策及其发展现状。这样才会降低甚至消除政策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的失误。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

所谓大学生创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有关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工商行政注册、贷款、税费收缴、培训辅导、项目推介、经营管理等方面,属于公民创业政策的一部分。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促进法》以扩大就业、市场就业、公平就业和统筹就业为指导,明确了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并对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法律规范。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重要法律、是一部保障民生的重要法律,也是各地制定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2010年4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根据这一文件要求,人保部在5月4日发出《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并要求各地人保厅制定本地实施计划方案和认真组织实施。

根据这些法规文件和要求,全国各地制定了一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例如,河北省人事厅(人保厅)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冀人社字[2010] 181号),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及其优惠条件做出了具体规定。在工商登记方面规定: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在税收方面:大学毕业生新办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物流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在贷款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程序,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贷款额度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为两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延期一次。贷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确定,担保最高限额为担保基金的5倍,期限与贷款期限相同。在收费方面: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提供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发布招聘广告等服务;适当减免参加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收费;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培训、测评服务。

对于创业大学生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减免人事代理费。根据河北省人事厅出台的《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措施》,省各级人事部门将为在河北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人事代理服务。对2008年及以后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免收2年人事代理费用,5年内免费求职登记。二是创业期也算工龄。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通过人事部门办理了人事代理手续,参加社会保险、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时可计算为工作年限,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录用和聘用后,缴纳养老保险费期间的工龄连续计算。三是公务员招录有优惠。凡到基层创业的“三支一扶”毕业生、到村任职毕业生、西部青年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报考公务员,在资格条件的设定、录用考试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四是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冀人社〔2009〕36号文件的要求积极受理当地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申请一次性创业补助,补助标准每人3000元。第三节 传媒与艺术专业大学生创业领域及其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率在1%至7%之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均集中在服务和销售职业;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也相差较大,200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最多的本科专业是艺术设计,比例为7.4%。这一调查说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率有较大差别。作为传媒与艺术专业大学生,可以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在其他行业或领域创业,但更应该发挥自己特长在文化传媒产业领域创业。在我国,文化传媒行业包括文化传媒事业和文化传媒产业两部分。文化传媒事业是国家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大都为财政拨款或部分拨款事业单位,但目前正在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并且要在未来三四年内内全部完成。文化传媒产业是指生产、传播、复制、播放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产业。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概念涵盖比较宽泛,包括了媒体、出版、音乐、娱乐、文学、舞蹈、美术等门类。作为传媒与艺术专业毕业生,应当了解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一、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经历了从小到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国真正的文化及传媒的产业化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开始的。大体而言,其演变历程可以分为文化及传媒市场酝酿期、文化及传媒市场全面推进期、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时期、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文化及传媒产业纵深发展时期五个阶段。(一)第一阶段:文化及传媒市场酝酿期

第一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78年至1987年。在这十年中,改革开放虽然使文化及传媒事业出现了复苏和空前繁荣,但文化及传媒的市场化步伐还未迈开;文化和传媒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虽初步显现,但文化及传媒单位中计划经济色彩仍旧浓厚,国家仅出台少数政策放松了对文化及传媒外围行业的限制,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计划和管制。

在这一时期,文化及传媒事业的大多数领域都严格控制在党的宣传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手中,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文化及传媒生产还属事业范畴,还没有赋予“产业”地位,广义的文化及传媒产业实际上也没有出现,只是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密切的部分行业出现了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这些行业包括大众娱乐业、广告业、文化制造业等。1979年11月,中宣部发出《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允许刊播外国商品广告。这是新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对广告工作做出明确指示的文件。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随后,一些体制内的演出团体开始出现经营活动,文化娱乐场所和广告公司大量出现。为了加强对这些文化单位的管理,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广告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为开启文化及传媒市场起到了铺垫作用。(二)第二阶段:文化及传媒市场全面推进期

第二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88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是一个文化及传媒“市场化”的整体蜕变过程,政策制定着重凸显文化及传媒的经济属性,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引导和培育。

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认。同年,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对报社可以开展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进行规定。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放开图书发行市场。198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艺术表演团体“双轨制”(即一轨为国家扶持的少数全民所有制院团,另一轨为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的具体改革意见。同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由此开始建立。(三)第三阶段: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时期

第三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98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是文化及传媒产业属性急剧迸发,并在一定“市场化”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的过程。文化及传媒的外围层行业和衍生层行业开始走向产业集群,形成了文化及传媒“市场化”和“产业化”同时推动、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一时期,我国越来越注重建构文化产业的合法性,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建构和规范。

1998年8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并制定工作规则,成为第一次设立的文化产业专门管理机构。这标志着政府确认了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并且此后不断提高重视程度。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同年12月,国务院推出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联合下发《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传媒产业化步伐加快。“文化产业”这一提法和政策在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报告中得到了深化和细化,并进一步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至此,文化产业终于由依附于国家文化事业而完全浮出水面,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建构取得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法制建设,规范文化及传媒产业的管理层面。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多达百个,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如《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案)《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规章的出台,直接而有效地规范了文化及传媒产业管理,为文化及传媒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制环境和保障基础。(四)第四阶段: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

第四阶段的大体时间是2003年至2008年。加入WTO和中共十六大开启了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化产业战略地位正式确立、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进入了由“相对封闭”向“逐渐开放”转变的“快车道”,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际化竞争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阶段,国家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心,结合文化及传媒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利用有利时机全力助推“走出去”战略,并通过内外统筹来推动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的繁荣发展。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鼓励和扶持。

这一阶段,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推动部分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重大决策。《意见》明确划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和界限,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种类型的分类改革有了明确目标和政策依据。《意见》还首次允许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可以吸收部分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2006年7月文化部推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就文化及传媒行业改制方案做出了具体部署,使国有文化及传媒单位的产业化改革愈加深入。其二,注重吸纳非公有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及传媒业。继2005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使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及传媒产业有了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同年7月6日,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又联合发出《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就外资进入文化及传媒领域做出明确规定。其三,引导和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逐步向外向型发展。200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在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基本成型。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要求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财政和有关文化部门联合设立了如“国产音像出口专项资金”、“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资金;文化部还设立了优秀出口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奖励措施。这些举措表明了政府着力扶植、培育外向型文化及传媒企业的决心,增强了文化及传媒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其四,积极鼓励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是未来文化及传媒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为抢占这一战略高地,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即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助推我国动漫产业迅速崛起。同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旨在加强网络著作权保护、激发网络传播文化作品潜能。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政策上为数字电视这一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五)第五阶段:文化及传媒产业向纵深发展时期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多数产业遭受巨大冲击。但是在此背景下,文化及传媒产业却出现了增长,并对引领各国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显示出强大的带动与辐射能力。于是,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在刺激经济方案中明确扶持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机遇期”和“转型期”中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走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成为助推社会转型、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动力,步入了向纵深发展时期。可以预见,我国今后一个阶段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将以大力扶持为主,体现为振兴和激励。

国家在此背景下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是我国利用文化及传媒产业自身特性和运行规律以及“机遇期”和“转型期”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及传媒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彻底结束,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大力发展以网络文化、手机文化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

二、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除了在物质生活条件上得到巨大改善以外,在文化生活和精神消费层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种类繁多,受众群体众多,这是文化传媒产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有利条件。《2009中国传媒产业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220.82亿元。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统计显示,我国报纸种类已由1977年的193种增加到2008年的1943种,总印数442.92亿份,定价总金额317.96亿元;期刊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8年的9549种,期刊总印数31.05亿册,定价总金额187.42亿元;2008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约1.63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501万户、付费数字电视用户452万户,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约为1452亿元;2008国产故事影片406部,票房收入达到43.41亿元;2008年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为500亿元。相比于其他产业,文化传媒产业的增长率近几年均在10%以上。

数字证明我国是个传媒大国,但并不是传媒强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无论在总量规模方面还是在成熟度方面,中国的文化传媒产业存在的差距还很明显。业内曾经有人把“媒介分割、区域分割、规模狭小”归结为传媒业的三大内伤,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传媒产业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开放度较弱、壁垒多。一方面,我国对文化传媒业开放仍持谨慎态度。目前,在中国的各个产业门类中,文化传媒业可以说是开放度最弱的行业之一。甚至于有人称中国的文化传媒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文化传媒市场。另一方面,传媒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行政壁垒和地域性的市场壁垒。以发行集团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经陆续成立了40多家报业集团、20多家广电集团、40多家出版集团和10多家发行集团。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这些传媒集团的产生大多是行政力量的推动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就使得它们无论在内部管理运行上还是在资源优化配置上都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众所周知,文化传媒担负着社会价值体系构建等多重社会公共职能。在我国,传媒还具有政治宣传、舆论导向等政治属性。性质的特殊和敏感决定了文化传媒将是政党和政府介入最深、法律监管最严格的产业。此外,现行媒体的管理体制对跨区域发展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是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较弱。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都比较晚。从1996年起,石油、石化、电力、金融、航空、电信等战略性产业相继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并纷纷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而我国《“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仍然把广播电视和报业界定为“新闻事业”,避开了敏感的传媒产业用语。发达国家已经用经验证明:任何涉及民生和大众消费的产业都能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营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经济学的通俗定义认为,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的产业可以叫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由于受到过多干预而给该行业外资、民间资本的进入设置了过多的障碍。同时,政策上的壁垒也使得一些国外资本望而却步。此外,文化传媒业对广告的严重依赖,使其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都比较单一。以纸媒为例,大多数报纸的广告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70%,发行收入占比例小。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必将使文化传媒业的生态圈发生改变,促进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步伐。

三是与经济发展速率不匹配。目前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文化传媒产业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力渗透,都使我国的文化传媒业面临挑战。因此,我国目前的文化传媒发展速率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匹配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以30100亿美元的GDP排名世界第四,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11年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2007年的中国文化传媒产业总产值只有4811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93%。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4220.82亿元,同比增长11.36%。我们看出,虽然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在我国经济总体中的占比还很低。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远远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速率。以报媒和广播电视媒体为例,对我国文化传媒与美国的情况做一比较。2006年,我国拥有报纸1938种,其中有全国性报纸221种、省级报纸816种、地市级报纸882种、县级报纸19种,但全国报业广告营业额只有313亿元,不及美国甘尼特报业公司同期的报纸广告收入(53.7亿美元);2007年,我国拥有296家电视台、267家广播电台,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316亿元人民币(包括广告收入和有线电视收视费),仅相当于美国有线电视公司康卡斯特同期收入的一半(309亿美元)。因此,过强的政策性管制是制约中国文化传媒发展的总根源,非市场化运作又导致了文化传媒产业效率低、增长缓慢等问题。如果文化传媒总处于区域分割、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甚至于行政垄断之中,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前景将不甚乐观。而中国文化传媒的发展如果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不光是产业问题,或许还将影响到更深的层面。因此,国家今后必将在政策层面上寻求更大的突破。

三、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趋势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简称《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今后,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动漫等。《振兴规划》必将成为指导我国今后文化传媒产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强力促进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今后若干年内,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如下:

创新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传媒产业的核心点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因此,《振兴规划》特别强调内容。我国文化传媒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缺口,一方面需要增加数量,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无论是增加数量还是提高质量,都需要创新。只有不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