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皇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7:32:37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丽霞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壮丽皇宫

壮丽皇宫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壮丽皇宫作者:周丽霞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514322903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壮丽皇宫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明皇宫、南京紫禁城,它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的皇宫。

南京故宫在今南京市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始建于1366年,地址在元集庆城外东北郊,初称“吴王新宫”,后改称“皇城”。

南京故宫因为建筑规模宏大,因此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有“世界第一宫殿”的美誉。朱元璋南京城选址建皇宫

1368年,农民皇帝朱元璋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事业的春天。这一年他获得了一个当时人人都梦寐以求的职位,这个职位就是代表着天意的皇帝。

农民出身,让朱元璋在思想意识上难有很大的提高,即使他当上了皇上也不例外。他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这个房子可不是一般的房子,那是皇上住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大,一定要讲排场。

朱元璋决定,一定要盖一所超级豪华的大皇宫。

刚开始,朱元璋的想法还是很大胆的,他想以应天府为南都城,开封府为北都城,计划在1369年在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兴建中都城。因为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修建工作一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估计是财政上吃紧,或者是他觉得老家并不是适合建立中都的风水宝地。所以,在一系列的实践过后,朱元璋终于决定放弃了中都的修建,他集中全部精力修建自己的南京皇城。■朱元璋(1328年~1398年),我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国明代开国皇帝。他是继汉高祖刘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现在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1368年至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安徽凤阳还有明中都的许多遗址,祖,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著名的有凤阳鼓楼。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明朝还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对于都城建设,朱元璋多次强调节俭的方针,在改建南京宫殿时曾对大臣说:“我盖的皇宫不求奢华,需要实用。因为国家现在百废待兴,各个方面都得用钱,我不能开这个浪费的头。”

明初建筑风格也确实如朱元璋要求的一样比较质朴,注重实用■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性。其他地方建筑受制度约束更严,谁也不敢超过南京皇宫的等级。凤阳鼓楼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花铺廊街鼓楼广场,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是我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基上楼宇初建之时,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台基正中间开3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4个楷书大字。天人合一 在我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朱元璋本人非常迷信,他很相信风水和龙脉这一说法,于是在建造这所宫殿的时候,他也是绞尽脑汁,请了很多术士高人协助,他期待把皇宫建造得“天人合一”。

朱元璋在建都之前,曾派专门官员到长安、洛阳和开封等地,对唐宋以来的宫殿和都城建设进行了考察,以资参考。

因此南京皇宫无论在布局、坛庙规格、宫门坐落和殿堂结构,以及前朝和大门、宫苑的名称和制度等,都有汉唐以来的依据可寻,但在规划原则上则是依照《周礼·考工记》和前朝后寝和左祖右社而制。可以说,作为古代建筑艺术的皇宫,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至明代已经发展到集前朝之大成的地步了。朱元璋手下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军师,叫做刘伯温。在朱元璋没有当皇帝之前,他就认定朱元璋有帝王之相,非得要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朱元璋果然如刘伯温所说,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之君。因此,朱元璋对刘伯温言听计从,简直对他有点崇拜了。所以在给自己皇宫选址的时候,他非要让刘伯温来亲自做这件事。■南京明故宫遗址■刘伯温(1311年~1375年),字伯温,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的玄学造诣早就登峰造极了,由他来选择合适的地址建造皇宫,应该可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不倒。

不过朱元璋生性多疑,在跟刘伯温接触的多年里,他对刘伯温的忠诚度依然存有怀疑。所以他在选址的时候,还是请了刘伯温的师傅黄楚望和张铁冠道人,以及一些没什么名气的风水师来选。

为了防止作弊,他还让这些人不能互相商量,每个人把修建皇宫的地址写在纸条上给他看。

说来也奇怪,这些人选址的答案却非常惊人,都是出奇的一致,他们都决定在南京城东边的一角来建立皇宫。

朱元璋把宫城建立于城东的钟山南侧,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此作为镇守皇宫安宁的靠山。他放弃了平坦的中心地带,也就是放弃了对原南唐宫殿旧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来建设南京皇宫。南唐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3位帝■朱元璋与刘伯温蜡像王。南唐为我国南方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

究其原因,除了忌讳原来建立宫殿的王朝短命之外,还有一点是那里地方狭窄,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而且旧城居民居住密集,又有诸多功臣的府第,大量拆迁也得花一大笔安置补偿金。

加上南京地属丘陵地带,平地非常难找,所以选择依山而建,能让皇宫创造出气势宏伟的效果。皇城 通常指东方国家都城建筑中,位于都城与皇帝、皇族所居的宫城之间的区域,由城墙围绕,具有独立的城门。皇城内通常布置宗庙、官衙、内廷服务机构、仓库和防卫等建筑,以及园林等。

这种选址,在金陵是有历史先例可遵循的,六朝宫城便是选择在鸡笼山和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上,东濒青溪,西达五台,鸡笼山和覆舟山就像天然屏风一样挡在宫城之后。■朱元璋与大臣同议国事蜡像

明朝南京宫城则以富贵山作为依托,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朱元璋查看正在建设中的故宫蜡像

不过这种选址是违背我国民间风水学中“择中立宫”的基本准则的。另外,在南京城东面建立皇宫,最大的问题是这里有一片湖水,如果填湖建宫,那更是费时费力。

另外,即使湖水被填平,也会导致地基不稳,甚至下陷。这样,皇宫就会前高后低,这在风水学上是大忌。这也就预示着朱元璋的后世子孙不会有人再能超过他了。■朱元璋石像

不过这些问题,朱元璋当时都没考虑到。等他醒过神的时候,皇宫已经修建好了。朱元璋心里很难受,总想迁都,可是一直没完成。

以至于到了朱元璋65岁时他突然说: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唯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当时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王朝的兴衰成败自有天命,他只求老天能念他的一片赤诚之心,造福他■南京明故宫建筑的子孙后代。阅读链接传说当年朱元璋修建南京皇宫的时候,是填埋南京中山门外北侧的燕雀湖,并以此为地基的。朱元璋为了占据“龙头”并沾上龙气,于是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开始填湖建宫。可是当时的燕雀湖和后来的玄武湖差不多大,而且地势低洼,填湖填了好久都未能填满,那怎么办呢?当时,传言江宁有个老汉叫田德满。朱元璋听说有人叫“填得满”,就派人去找这个人。老汉被找来以后,开始被当做神一样,还煞有介事地举行了一些祭祀仪式。而后朱元璋将田德满封为“湖神”,等一切妥当之后,才把他绑了起来,扔到湖里去了。据说不久燕雀湖还真的被填满了。所以,老南京有一种说法叫做“湖神田德满”。皇城之内尽显帝王神圣

朱元璋指令下面的人设计南京皇宫的时候,就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一定要庄严神圣。

朱元璋本人是从社会的最底层挣脱出来,他总是希望自己显得高贵一些,神圣一些。于是,他打着神圣的幌子,自然能让下面的人从内心里对自己俯首帖耳。

朱元璋手下的工匠们不敢怠慢,日夜操劳,终于满足了朱元璋■南京故宫遗址的要求。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等距而建。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整个明代皇城区,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这一系列建筑的主旨以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4个城垣最里边的一个,有御河环绕。宫城是在1366年,由精通风水之术的刘伯温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南京故宫遗址复原图平面图形似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950米,东西宽约750米,周长约3.4千米。风水 本为相地之术。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坐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在宫城墙体之上在,最早开有4座城门,1382年改建有6座城门。

南面正门为午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

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取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午门前,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发布公告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之地。《明史·刑法志》曾被著名史学家全祖望赞许为“淋漓痛切,以为后王殷鉴”,其中主要说的就是廷杖和厂卫这两项明朝独有的制度。《刑法志》认为,廷杖是明朝的发明:

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紫垣 也叫紫微宫,简称紫宫,紫垣原来是指天上的紫微星,后来传说中天帝的宫殿,在紫微星内。再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也称之为紫垣,紫禁城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而明史专家吴晗说:左掖门 掖,是架着胳膊,扶持的意思。左掖门是指皇宫大门旁边靠左侧的小门。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大门进出,所以在大门边上设置小门,是出于封建社会礼法的需要。

廷杖始于元代,元代中书省长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记载。朱元璋较元代实行得更普遍、更厉害,无论多大的官员,只要皇帝一不高兴,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顿。■南京明故宫东华门遗址最初,执行廷杖的例子并不多。皇帝的本意,也许不过是借此树立威风、叫臣下老实听话罢了。但是由于有了以上的好处,廷杖执行者就更有热情使之“制度化”了。从午门进入,有宫墙环绕,在午门内的神道尽头,有一座直通陵■明故宫遗址宫的桥梁,呈一字排列,共5座,又称“五龙桥”。

五龙桥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做石构单曲拱桥样式。现在仅存中间3座,桥身起券,两侧有散水螃首和护栏望柱。朱允炆 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以后,他对这几位儒家师傅言听计从,发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他对政府内部的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也使他自己能实施他的新政策。看来其意图是大大背离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这让他的四叔朱棣找到了造反的借口,在朱棣的大军逼近南京的时候,朱允炆下落不明。

过了五龙桥,便是奉天门。奉天门左有东角门,右有西角门,门上都有楼阁。

据说当年皇太孙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储后,他的几个叔叔不服,皇太孙朱允炆曾与太常寺卿黄子澄在东角门上商讨过对策。

东角门的南边有左顺门,可通文华门入宫城左路到文华殿,也可通东华门;西角门的南边有右顺门,可通武英门入宫城右路到武英殿,也可通西华门。

在宫城的城门中,目前午门的墙体部分遗留下来,只是门上的五凤楼早已损毁灭失,仅留下石柱础;东华门基本保存完整,西华门已毁。

过奉天门就是皇宫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筑。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体,上面覆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銮宝殿”。■南京明故宫遗址

它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朱元璋的创业之处,励精图治,他是彻头彻尾的工作狂,与历代皇帝不同的是,他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下属各部有185种事件必须当面请示皇帝。

奉天殿旁左边的房子朝向西边的称“文楼”,右边的房子朝向东边的称为“武楼”。早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凌晨3时,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时左右钟声响起,宫门开启。早朝时,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作出答复。■南京明故宫建筑

奉天殿的后面是华盖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渗金圆顶,殿顶上还缀有硕大的金球一颗。

殿旁东有中左门,西有中右门。每逢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

再向后去就是谨身殿,其规模仅次于金銮殿,也是一座双重飞檐的大殿。以奉天、华盖、谨身这3座宏伟的建筑为主,构成了宫城办公区的主体部分。■南京明故宫奉天殿阅读链接南京皇宫的三大殿到新中国成立前就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三大殿遗址台基位于中山东路南大门内。这些台基用斩假石砌成,各台基均高1.05米,它们虽在原址,但规模比原样小,属示意性物体。其中,奉天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华盖殿长25米,宽25米,面积625平方米;谨身殿长47米,宽26.5米,面积1245.5平方米。三大殿上共摆放明皇宫石柱础44个,虽均系从遗址发掘出,因无法考证各石柱础原系何殿、何宫、何楼之物,故摆放位置非原位。三大殿四周配植黄杨绿篱3圈,示意为须弥座台阶,外围为草坪。朝廷机构和祭祀场所的兴建

皇城城垣上的7座城门是后来才修建的。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府六部”朝廷官署的所在地。

朝廷一级的官署,基本安置于皇城洪武门内千步廊的两侧。从南向北来看,千步廊东侧为工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侧为太常寺、后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基本是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洪武京城图志·序》记载:“六卿居左,经纬以文;五府处西,镇静以武。”说的就是这种布局。

在千步廊后面,东侧置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詹事府、翰林院;西侧置有钦天监、旗手卫、锦衣卫、通政司。

朱元璋自1368年从“旧内”迁入“新宫”后,原来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为应天府署的所在地。当时的南京城一分为二,由江宁县和上元县分管。

江宁县署设在京城聚宝门内镇淮桥西北,上元县署设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其他相当数量的朝廷及地方官署,散布于南京城的各个地方。■明代南京皇城宫城复原图值得一提的是钦天监,钦天监相当于古代的天文台,在明代南京国子监北面的鸡笼山上,设有明代的“观象台”,由“钦天监”管理,又名“钦天台”,所以鸡笼山在明代也叫“钦天山”。在朝廷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没有设在洪武门内。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称“三法司”,设置在今南京太平门外的太平堤西侧。据称:“三法司门往北一带,旧有大■钦天山位于南京鼓楼的东面,北墙,总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内。”依台城、玄武湖,西连鼓楼岗,东连覆舟山,因刘宋时期山上建立日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间建造的大观台而得名。古时称为“鸡鸣山”,概念来看,这些“大围墙”虽然不因形似鸡笼又名“鸡笼山”,明时能与宫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国朝于山巅置仪表,以测玄纬,名观象台,更名钦天山”。1385年,墙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朱元璋将观象台扩建为国家天文确实相当可观。台,比世界闻名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还要早290年。明代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和圭表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南京故宫午朝门遗址

当时朝廷全面负责南京建造的机构是工部,而且作为其首要的任务。具体负责南京建造工程的单位是营缮所,仍归工部管辖。该所位于现在南京通济门大街上。

过了外五龙桥就是承天门,这座城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后来,朱元璋下令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浑仪 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古代天文测量天体的仪器。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位置。

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唯一的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是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社稷坛 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都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明故宫遗址内的古桥

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

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也就是玄学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

朱元璋在南京时期,虽然一再强调要生活简朴,但迷信风水龙脉的朱元璋,在建造殿堂坛庙时,却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工艺之考究,令人瞠目。

以祭祀的坛庙为例,朱元璋先后建造、改建过的主要祭祀坛庙有:圜丘、方丘、天地坛,社坛、稷坛、社稷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20多座。

当然,这些建筑现已无存,我们只能通过史料中的文字,来想象当年散布于南京城墙内外的这些建筑的模样和规制。■明故宫遗址城墙

圜丘建于1367年,是祭“天”之所。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南面,仿汉制为坛二层。第一层宽约21米,高约25米,四面有台阶。正南台阶有9级,宽约2.85米;东、西、北四面的台阶也有9级,但是这三面的台阶明显要比正南面的台阶窄很多。从坛的表面直至坛基,全部用琉璃砖垒砌,四面以琉璃栏杆围绕。宦官 是我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不全都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第二层周围坛面宽约8米,高约2.5米。正南有9级台阶,宽约3.8米;东、南、北一样是9级台阶,都是比正南面的台阶略窄一些,坛面以及栏杆都和第一层一样。■明故宫遗址方

丘是祭“地”之所。其制式大致与圜丘同。圜丘与方丘,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

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犹父母,父母异处,人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天地坛。谷神 是生养之神,他可称为是原始的母体。万物都从这原始母体之门产生,可以说他是万物的本根。他绵绵不绝,似亡实存,使用他永远不会穷尽。我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风俗十分普遍。谷神也就是崇祀植物谷子,实属自然神。

社稷坛初建于1367年,用于祭祀土神和谷神之所。据史书记载:

在宫城之西南,背北向。社东稷西,各广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级。坛用五色土,色各随共方。

早期的社稷坛,实际是“社坛”和“稷坛”两座坛,共用一个地方。直至1377年,才“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共为一坛”。

太庙初建于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系的祖宗之所,位于宫城东南,与社稷坛隔御道相向。不同祖先分居不同的庙宇之内。

史书记载:

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座庙中供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设三门。真武 亦称“玄武”,俗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道教所奉的神。相传古净乐国王太子,生而神猛,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过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宋讳玄字,因称真武。

每门皆设戟二十四,外为都宫,正门之南,别为斋次。正殿两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宫监。

洪武八年,改建太庙,前殿后寝,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侧。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殿堂坛庙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庙宇,要算设置在鸡鸣山南边山脚下的祭庙。如:帝王庙、城隍庙、真武庙、卞壶庙、蒋忠烈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元卫国公庙、功臣庙、五显庙、关羽庙等,号称“十庙”。

这些如此集中排列在鸡鸣山下的祭庙和所祭祀的对象,显然远远超出了一般庙宇的功能。

洪武年间在南京建造的坛庙还不仅仅这些,如在金川门外设置的龙江坛、定淮门外设置的晏公庙、神策门外设置的无祀鬼神庙、狮子山上设置的徐将军庙等。

应该说,朱元璋建造的这些用于祭祀的殿堂坛庙,实际反映了他■朱元璋塑像因出身卑微而荣登九五之尊后一种文化上和心态上的需求。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这种社会文化的认同程度,为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们提供了一处处精神寄托的场所,更是朱元璋借庙堂、神明思想以控制民众思想、用以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已。■鸡鸣山寺庙阅读链接《明实录》记载,1421年初,永乐皇帝下诏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于是南京的天地坛就此荒废。为了保持南京古都的天地坛格局,永乐皇帝又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天地坛,这就是后来的天坛和地坛,这种合祭天地的做法也是从南京沿袭而来。至清朝嘉靖皇帝时,南京的天地坛又将改建成天坛和地坛的分设。在现存的南京天地坛的地址上,还留存有天坛埂,石券等遗迹。历史变迁明故宫不复存在

南京皇宫由于是在明朝修建起来的,所以人们又习惯称它为明故宫,这座宫殿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演变,到现在为止,宫殿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令人无限感伤的断壁残垣。

那么,如此富丽堂皇的皇宫建筑,又是怎样走向衰败、破落以至毁灭的呢?此事还要从明朝的第三任皇帝说起。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当上了皇帝,由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一直住在北京,为此,在他当上皇帝的10多年后,他便迁都到北京,此后,南京故宫便不再使用,只是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

事实上,在朱棣当上皇帝前,南京故宫就曾发生了一次兵变,由于战火,此时的南京故宫已经有了一些损坏。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要迁都北京,所以他又派人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宫殿。他修宫殿就修宫殿吧,可是,为了使北京的宫殿看上去比南京宫殿更加壮观,这位皇帝又派人在南京故宫内拆卸下许多巨型的石材,劳师动众地运往北京。■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夺位登基,改年号为永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编撰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东北少数民族。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南京故宫■南京故宫遗址上的石柱当然就显得凌乱不堪了。虽然在以后的明朝,南京还是陪都,但今非昔比了,皇家不在这里,皇宫当然也就无人精心看管。

1449年农历六月,天降雷雨,南京故宫内的谨身殿、华盖殿等宫殿因被雷电击中起火,火灾导致两殿损毁严重。陪都 是指因政治地理原因或其他政治军事形势的原因,朝廷或国家在正式首都之外选择特定地理位置所建立的辅助性首都。陪都现象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但是比较正规的陪都始于西周。设置陪都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1522年的初秋,一场暴风雨来临,洪水暴涨起来,南京故宫的一些寝殿和城墙难以幸免,都纷纷坍塌。

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权。此时的明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朱由嵩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设置将军衙门和都统衙门于明故宫中。

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达江宁,见到残破不堪的南京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

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都统衙门 都统是八旗组织中一旗的最高军政长官。1615年设置,并各设两个辅佐官。1660年定汉名为“都统”,满洲、蒙古、汉军旗各一人,共24人。分掌各该旗之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都统衙门就是都统办公的地方。

由此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是“宫阙无一存者”,变得相当荒凉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