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之巅:腾讯VS阿里巴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3:18:01

点击下载

作者:胡珺喆

出版社:社科人文分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移动互联网之巅:腾讯VS阿里巴巴

移动互联网之巅:腾讯VS阿里巴巴试读:

自序

2014年初,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打响,围绕着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大互联网巨头三番五次调整补贴价格,以“土豪”的姿态豪爽地请全国人民打车。

今天腾讯砸一亿,明天阿里砸两亿,最终,一场十亿级别的土豪PK以拉锯式的节奏在我们生活中展开,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愣是将打车市场这池平静的春水搅得没有片刻安静。

面对腾讯和阿里的大手笔,国人倒是喜闻乐见,并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他们指指点点,同时深为自己打车省下了不少钱而沾沾自喜。在腾讯和阿里鏖战正酣、难解难分之际,在国人议论纷纷、津津乐道之时,我却陷入了沉思。

腾讯和阿里作为互联网行业当之无愧的两大霸主,任何一个决策都不可能是鲁莽之举,但这一次,又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了这样“草率”的决定?腾讯和阿里到底又是为了什么争得你死我活?又是为了什么撕破脸皮,在线上线下(O2O)各个领域全面开战?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浸淫多年,我深深明白,腾讯和阿里之间的战争,不过是一场划时代变革的序幕。当他们之间的战争落幕,移动互联网行业必定会出现一个真正的霸主。这个霸主,将会是人们未来生活一站式的主宰!

腾讯和阿里之间的战争,真正的导火索就是移动互联网,他们所要争夺的是人们未来一站式生活的掌控权!

移动互联网,一个新兴的名词,却毫无悬念地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移动互联网,简单的五个字,却让无数的互联网企业为之疯狂!

阿里巴巴高调入股银泰,做游戏、做媒体投资文化中国,做视频投资华数传媒,做音乐服务投资天天动听及虾米音乐,5000万美元投资美团、丁丁、穷游,千万美元投资佰程网,用13.94亿美元收购高德,自建淘点点,投资在线教育、医疗健康、虚拟运营商、推出余额宝、娱乐宝……短短一年时间,阿里的业务从传统电子商务,扩展到本地生活、娱乐、视频、线下生活等方方面面。投资涉及的领域之广、投资标的权重之高、投资节奏之频繁,让人目不暇接。

而腾讯也不甘落后,投资大众点评、牵手京东……并购、入股,动作频频,丝毫不落后尘。

两大巨头接二连三的动作,更是将移动互联网的市场搅得天翻地覆。的确,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移动互联网迎来了自己的大好春天,一个IT产业纵横捭阖、激情昂扬的时代已经来临。

iPhone在互联网市场炙手可热,微软牵手诺基亚,米聊、微信、来往、小米手机、华为荣耀……产业格局变幻无常,国内外大大小小的IT、互联网、电信巨头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意图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好一盘战略之棋。

下好了,就是稳坐钓鱼台;下不好,就会被移动互联网这条大船狠狠甩在大海里,尸骨无存。

移动互联网市场是一片蓝海,每个满怀激情之人或者想要挑战新高度的企业都全力去这片蓝海淘金。

但是,机遇与风险并存,若是我们对于移动互联网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很可能就会面临人仰马翻的结局。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深度思考之后,才有了本书的问世。

在这本书中,我会以浅显生动的语言为你描述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什么能够成为互联网巨头中的翘楚;我会告诉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将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会让你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哪些适合你的商业模式;我也会告诉你,移动互联将如何一步步改变你的生活,直至改变你的世界!

如果你对移动互联网充满好奇,如果你对移动互联网充满兴趣,如果你也想在移动互联网这片蓝海里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么,本书将会为你提供最实用的帮助。第一章帝国争霸,移动生态领域的巅峰对决

2014年最大、最激烈、最热闹的一场竞争发生在哪里?毫无疑问,在移动生态领域——腾讯和阿里之间。

2014年最热门、最具发展前景、最吸金的行业在哪里?无疑,还是移动生态领域。

移动生态领域充满机会,充满诱惑,充满挑战,这也就决定了腾讯和阿里之间注定会鏖战到底。从“TABLE”到“TA”:凭什么是腾讯和阿里?

业内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当今的互联网江湖是一张桌子——TABLE。T(腾讯),A(阿里巴巴),B(百度),L (雷军系),E(360周鸿祎系)。”

腾讯马化腾、阿里巴巴马云、百度李彦宏以及小米雷军系、奇虎360周鸿祎系这五大互联网高手分别把持了社交网络、即时通信、电商平台、搜索引擎、智能手机、网络安全的入口,在中国互联网界这张桌子上平分秋色,构建出无可撼动的互联网商业帝国。

明面上看来,这五大江湖高手各占山头,各自称王,一直是相安无事,然而,从近几年开始,这种和谐的局面慢慢被打破了。

先是腾讯和360之间爆发了震惊整个互联网的“3Q”大战,将亿万网民的桌面搞得硝烟弥漫,战火纷呈;继之百度和360发生搜索引擎之争, 24小时之内五度交手,让用户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然后,腾讯企鹅和阿里之间摩擦不断升级,随时处于爆发边缘。“微信”软件的横空出世及日后的大肆盛行,更是彻底打破了互联网江湖表面的平静,将巨头们之间的矛盾摆到台面。

微信能干什么?腾讯掌舵人马化腾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微信要把线下的一切连接到网上。

嫌生活无聊烦闷,没关系,我们手机上有社交软件,你可以玩微信,发图片、发分享、发状态;

嫌购物太累,挑选麻烦,没关系,我们手机上有购物网站,你可以耐心挑、随便挑,坐着挑,甚至是躺在床上挑,省去了你逛街购物之苦,通过电子支付,还可以省却现金交易的麻烦;

嫌办理银行业务、缴费业务浪费时间,没关系,我们的手机里有手机银行,你可以足不出户,在家就把业务办理成功。

不得不说,微信很强大,强大的微信从问世之初到现在已经坐拥6亿用户,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令人惊叹的增速不断壮大。有着6亿用户撑腰,腾讯的底气十足,渐渐把触角从社交领域伸到了游戏、门户、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各个范畴。

看到微信的燎原之势,互联网巨头们坐不住了,网易CEO丁磊这样说:“微信的一家独大,以及它的闭环特性,对其他互联网服务商来说,是件特别恐慌的事情。”

是的,其他的互联网服务商恐慌了,其中最为恐慌的莫过于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马云就曾公开表示,微信让他感到紧张。

阿里在紧张什么?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

微信用户已达6亿之众,这是个什么概念?拥有6亿手机用户的移动端入口,又是什么概念?让我们打个形象比喻来说明一下,在不久的将来,用户通过一家线下店铺的公众号用语音表达自己想要的商品,并通过微信支付,店铺在收到信息之后就能直接上门配送。在整个交易环节之中,天猫或者淘宝的PC交易平台已经被彻底排除在了微信架构的交易闭环之外。

虽然一些数据显示腾讯电商+QQ易购+微信闪购所创造的销售额远不足天猫乃至阿里淘宝的十之一二,但阿里显然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感觉到了威胁的临近。

腾讯打出微信这张好牌,不仅仅是要步入国内电商平台,更是在寻求移动、线下领域无限的商机。移动、线下领域无限的发展空间,这才是腾讯最为看重的金矿。移动时代,移动生活,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移动消费者,移动、线下领域的无限诱惑,O2O模式的逐渐成熟,腾讯看到了,阿里当然也看到了,做电商多年并且已经从中尝到甜头的阿里巴巴自然不甘心让腾讯独吞这块美味的蛋糕。

表面看来,腾讯做出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圈用户,而阿里则是在圈电商,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渐趋成熟,二者的渗透与接合也会越来越频繁。圈用户的腾讯为了长久地留住用户,难免就会在自己的生态领域下达成一站式服务,最终免不了去构建电商业务,而圈电商的阿里为了防止自己的流量被其他因素抢走,也难免会考虑在电商之外构建自己的流量闭环。

我经常跟身边的人这样说:“移动互联网是个无边界的行业,其最重要的一个属性就是市场占有份额的不断扩大,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建设上也是如此,不是成王就是败寇。”

拥有海量用户群的腾讯与拥有庞大电商平台的阿里之间的战争渐渐从暗处转到了明面,二者之间不时小打小闹的试探也变成了针锋相对的白刃战。

腾讯和阿里凭什么掀起这场互联网帝国的战争?他们到底倚仗的是什么?

在这里,我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其一,庞大的用户群。

据统计,腾讯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并呈持续增长态势,腾讯QQ活跃用户达8.16亿,累计用户数20.4亿,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移动用户的总和还要多,更是相当于美国人口的2.5倍。阿里手机淘宝用户数已突破4亿,日活跃用户可达千万,来往活跃用户数百万。

其二,无所不包的产品。

据业内人士统计,腾讯的产品和服务可达306款之多,内容涉及通信、游戏、社交、新闻、支付、购物、金融、安全、生活、搜索服务等方方面面,而阿里方面同样在移动电商、社交、搜索、支付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其三,雄厚的资本支撑。

阿里和腾讯都是有钱的主儿。2014年3月,腾讯科技公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财报,腾讯全年营收604.37亿元,同比增长38%;2013年第四季度,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169.70亿元(27.83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9%,比上年同期增长40%。有人曾对腾讯的市值进行过估算,其市值已近千亿美元。2014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金球上市,拟筹资10亿美元。但预计其最终发行金额或在15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阿里系的支付宝更是俨然成了一家身边的银行。

不论是从用户支持,技术支持,还是资本支持,都决定了这两大巨头具备殊死一战的实力。

于是,一场移动生态领域的帝国争霸,华丽地拉开了帷幕,谁能成为未来智能生活一站式掌上遥控的主宰,让我们拭目以待!腾讯PK阿里:移动领域的天王山之战“搜索有百度,门户有新浪,电商有阿里,哪儿都有腾讯。”一位业内朋友这样调侃中国互联网上几大巨头的势力分布。

一句话,让我在啼笑皆非的同时也是深以为然。

的确,当我们打开搜索引擎,百度总会成为我们的首选;而当我们想要浏览一下新闻,关注一下天下大事,新浪又会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当我们想要网络购物之时,第一时间就会打开阿里巴巴的淘宝网页;至于腾讯,更是无处不在,移动QQ、易迅、微信、搜搜问问、腾讯拍拍……可以这样说,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腾讯。

前几天在小区楼下晨练,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朋友拎着行李站在小区门口,说是要去机场。

我们所在的小区并不在繁华地段,出租车一向都很少,想要顺利打上车,谈何容易?

正在我为这位邻居能否顺利打上车担心之时,却见这位邻居不紧不慢地掏出手机,在上面轻轻滑了两下,不出三分钟,一辆出租车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看着我一脸惊讶的表情,邻居得意地晃了晃手机说:“如今有了嘀嘀,打车对我来说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瞧!“嘀嘀”打车,又是腾讯搞出来的名堂。也许我们会问,腾讯这只小企鹅总是无处不在,到底在折腾什么?它又在图谋什么?

在揭开这个答案之前,我们不妨先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劳累了一天下班回家,门自动打开了,刚一进门,客厅里的投影仪自动放下来,自动播放好莱坞大片,厨房的电饭煲里煲好了香喷喷的米饭,浴缸里则放好了温度刚刚好的洗澡水……

这一切是不是充满梦幻色彩?是不是太完美了?别怀疑,这不是在做梦,也不是在说什么天方夜谭,当去互联网化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物联网将越来越完善,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全部都会成为现实,而你要做的,只是通过手机软件来操控这一切而已。

所以,现在,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占据移动用户的流量入口,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成为未来生活一站式的主宰,这就是腾讯最大的目的所在!也是它目前在做,并且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会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所谓商人逐利而走,移动消费群体潜在的巨大商机,O2O模式蕴含的无限发展前景,当然不止腾讯一家看到了,做电商很多年的阿里更是看到了这其中璀璨的金光。有好事不能让你一个人占了,于是阿里开始紧追慢赶。

腾讯要占,阿里要抢,这两大巨头之间互不相让,渐渐撕破了脸皮,争得你死我活,一场移动生态领域的战争逐渐全面爆发。

2013年12月3日,腾讯率先站出来向阿里宣战,指责阿里涉嫌散播微信支付的负面信息,提出应该“堂堂正正地用产品一较高下”。4小时之后,阿里旗下“来往”出面应战,指责腾讯正在用自媒体攻击阿里,并呼吁“竞争不该是攻击,更不该是人身攻击”。(《微信正式宣战阿里:站在阳光下 堂堂正正用产品一较高下》,财经网)

这两家互联网巨头相互指责的背后,是一场移动生态领域的公关战序幕,更是一场摆上台面的产品技术大战。这场战争波及之甚,涵盖面之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界当属前所未有。

首先,在社交领域。腾讯微信一枝独秀,在移动社交领域发展如日中天,阿里惶恐不安,强推“来往”对抗微信,官方宣称注册用户1000万。随后,阿里系的新浪微博和虾米音乐先后取消了“分享到微信”按钮,而添加了“分享到来往”按钮。面对阿里强势来袭,腾讯不甘示弱,迅速反击,封杀微信“来往”链接。

其次,在移动支付领域。腾讯推出微信支付方案,短时间内,用户数迅速突破2000万,且以每天20万的速度增长。为遏制微信支付发展的迅猛势头,淘宝随后封杀一切指向外部链接的二维码,手机淘宝封杀微信链接,支付宝钱包成独立品牌,对外免费开放公众账号以对抗微信支付。

再次,金融方面。腾讯推出财付通、现金宝,财付通小贷等金融业务,阿里则依仗其老牌金融业务支付宝、余额宝、淘宝保险、阿里小贷与其悍然对抗。

然后,在传统电商领域,腾讯易迅、QQ易拍联手京东商城,一跃成为PC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第二大电商,与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天猫、聚划算分庭抗礼。

继社交领域、移动电商领域和金融领域之后,腾讯和阿里双双瞄准了移动导航领域。腾讯入股搜狗后,SOSO地图更名为腾讯地图,最近更是大肆宣传其腾讯路宝;阿里更是花费2.94亿美元巨资购买高德地图28%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两强相争,寸土不让。

移动导航领域战火未息,打车领域烽烟再起,腾讯融资1500万美金强推嘀嘀打车,阿里投资快的打车与之争锋相对,其后不久,快的打车收购大黄蜂打车,阿里追加近亿美元投资,瞧瞧,阿里和腾讯还真较上劲了。

最后,阿里祭出了自己的“王牌”——阿里云服务,腾讯不甘示弱,腾讯云服务紧急跟进。

至此,这场移动生态领域的天王山之战被全面引爆。阿里封杀微信:是高筑墙还是画地为牢?

2013年的一天,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言谈甚欢,谈及日常琐事,我提起想买一支录音笔,只可惜因为工作和应酬较多一直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个小小的愿望。听我这么说,朋友笑着说:“一支录音笔而已,那还不容易买到,我帮你买一支就是了,不用你出门,就有人将东西送到你家门口。”一边说着话,一边掏出了手机,在上面划拉了几下。

看朋友在手机上划拉得不亦乐乎,我好奇地探过头去,却见他已经登录了自己的微信帐号,进入了微信关注,似乎在“关注”上寻找着什么。几次跳转链接,皆以失败告终,而我也只看到了这样的提示信息:“因用户举报,经证实,你所关注的公众号因违规已被屏蔽所有功能,建议取消关注。”

多次尝试无果,朋友一脸无奈地对我说:“看来微信又在进行公众帐号整顿,今天想要帮你买支录音笔是不可能了。”

听朋友这么一说,我不仅恍然,原来朋友是想通过手机淘宝来帮我买一支录音笔,只可惜,因为腾讯和阿里这两尊大佛斗法,最终却殃及了我们这些无辜。

生活中的小插曲过后,我们不禁会问:微信整顿公众账号所图为何?

移动互联网专家周勇民这样解释:“此次微信对公众账号的整顿目的很明显,就是为微信营销这块蛋糕铺设栅栏,扫除一切潜在的威胁。诚如马化腾自己所言,微信被赋予了高度的希望,被认为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微信再度封杀营销账号 淘宝广告公号遭殃》,速途网)

手握移动互联时代的船票,而且还是坐票,腾讯当然不容别人来跟自己争夺这既得之席,在腾讯看来,微信营销这块蛋糕最终只能属于腾讯所有。

一些业内人士都知道,自2013年以来,阿里和腾讯之间的摩擦正在以一种狂风扫落叶的势头迅速飙升,而此次微信对淘宝商家公众营销帐号的封杀,更是将这一矛盾再次激化。

继微信封杀部分淘宝商家公众营销账号之后,阿里巴巴马上还以颜色,淘宝网站全面屏蔽外链二维码图片。手机淘宝更是关闭了从微信跳转到淘宝商品和店铺的通道,使得卖家无法在微信内建立自己淘宝店铺的一站式购买方案,至此,全体微信用户失去了任何访问淘宝的可能。

淘宝为什么要关闭微信通道?淘宝给出这样的理由:“微信不安全了,所以我们屏蔽它。”(《淘宝张宇回应封杀说:微信不安全动摇电商立足之本》,光明网)

手机淘宝进一步解释说:“近来微信用户数飞速增长,有很多商家把微信当成了一个新的营销渠道,但微信账户的低门槛认证制度——只需要一个QQ或者手机号就可以在微信开店,给了很多骗子可趁之机。有用户反映,通过微信朋友或者营销账号发来的链接点击进去,可能进入伪造淘宝店,陷入钱物两空的局面,有的用户更是误入钓鱼网站,支付账号和密码被套,银行卡里的资金被盗取,威胁到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和安全。”(《手机淘宝复仇:屏蔽微信通道》,IT时代周刊)“安全”,再一次成为了神仙打架的最好借口。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如果真以安全为名,阿里接下来这些举动又该作何解释?阿里旗下虾米音乐把“分享到微信”改为“分享到来往”;酷盘也把“来往”加到了分享功能里;新浪微博新版手机客户端更是让“分享到微信”退位让贤给“分享到来往”。

从“微信”到“来往”,两强相争,针锋相对,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安全”,不过是两大巨头为了他们自己的领地“安全”,为了他们自己的龙头垄断地位不被撼动而提出来的噱头罢了。

深入分析阿里封杀微信这一举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腾讯背后是海量用户,阿里背后则是海量的电商。社交媒体、移动平台、支付体系的逐渐成熟,正促成腾讯渐渐形成一个配套的电商产业链,尤其是微信深具社会化影响力,使得社会化营销渐次成为移动互联网巨头抗衡的新战场,并渐渐杀进了阿里的腹地,这难免让阿里感到脊背发凉,进而积极采取一些举措以应对腾讯来势汹汹的进犯。

阿里封杀微信,说起来威风,做起来也很痛快,然一时快意之后,阿里到底是得多还是失多?究竟是能高筑城墙缓称王,还是会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站在阿里的角度来看,封杀微信有其战略意义,即不能让用户在微信平台养成购物的习惯,不能让商家在微信公众账号上经营店铺,更加不能让微信这个拥有移动电商渠道的平台崛起,因为,这将会直接影响到阿里的未来!

不得不说,阿里这招够狠,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外如是。的确,趁着微信用户还只逗留在聊天阶段,趁着微信商家根基未稳,趁着微信支付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全面开花,自己先断其后路,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腾讯,让其自生自灭去吧!

从现实意义来看,阿里这样做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个在微信平台上经营多年,已经拥有几万粉丝的女装淘宝三皇冠店,在阿里封杀微信链接几天后就放弃了微信,转而专心经营起自己在PC平台上的淘宝店铺,不再运营其微信公众账号;一些微信用户在阿里切断微信支付渠道后,也开始回归到自己的支付宝支付方案。

表面看来,这一切似乎都对阿里非常有利,阿里的发展前景也似一片大好。然而,阿里似乎忘记了,这已经不再是PC时代,在去中心化、扁平化、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单只靠着坚壁清野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可能会失去更多。

2013年“双十一”手机淘宝交易额突破20亿,从微信渠道引流过去的用户绝对不在少数。这从“双十一”当天微信公众账号广告价格翻了三倍以上,可窥端倪。从这个角度上说,阿里全线撤离微信平台很可能就是主动放弃了一张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这一举动对腾讯来说,是危机也是转机。

说是危机,是因为微信支付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虽然腾讯内部已经有一些第三方平台以及各种微信应用,但却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电商平台的程度。

说是转机,是因为阿里的全线撤离,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腾讯独自面对一个拥有近7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大平台,一个近百万商家汇聚的分流地。这是一座会移动的金矿,腾讯要做得只是努力、快速完善自己的相应配套设施,抓紧去开发而已。

十年之前马云曾说过,淘宝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对手臭棋出得太多,成长得益于对手的封杀。时隔10年,现如今,马云似乎在重蹈对手的覆辙,这场大战究竟是以微信电商崛起落幕,还是阿里电商继续稳坐金銮告终,还需我们拭目以待。力推来往:把企鹅打回老家去

身边有朋友这样总结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的恩怨纠葛:

C2C时代,阿里巴巴做淘宝,腾讯随即做拍拍。

B2C时代,阿里巴巴铆劲做天猫,腾讯蓄势做QQ网购、投资易迅。

PC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拥有了商家生态体系,腾讯则拥有了QQ用户群体生态体系。

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和腾讯同时察觉出了IM(即时通信工具)潜藏的巨大商机,阿里开始做“来往”,腾讯开始做“微信”,“来往”的产品路径是先PC后无线,腾讯则在移动端推手机QQ和微信。

时至今日,“来往”与“微信”的正面交锋终于在IM打响,并迅速演变成阿里和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交锋。两者几乎同时意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IM将会是一枚向任何商业环节进军都好用的棋子。

只是,和靠着社交软件起家的腾讯比起来,阿里在IM领域方面显然并不具备优势。虽然阿里巴巴可以算作是和腾讯在同一时间段研发即时通信社交软件的,但却让腾讯“微信”后来居上,抢占了先机。

微信有多么“可怕”?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战绩吧。

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并迅速颠覆传统的电信盈利模式,引起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惶惶不安,并在之后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打破了传统行业固有的营销模式,并造成了至少18个行业的重新洗牌,终端厂商、IT产业、餐饮、娱乐、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全部在微信的参与下,进入了一个混战的年代。其后不久,微信又给无数APP创业者带来了噩梦,无数APP创业者的梦想被微信无情地粉碎。

接下来,微信更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商业飓风,微信5.0一出世,就触及支付、电商、游戏等各个行业,致使这些行业内的大佬们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其中,以阿里巴巴的马云反应最为激烈,对于马云的反应,我们并不难理解。

首先,让我们联想一下当年3Q大战时的场景吧!3Q大战时腾讯让用户二选一,当天360被卸了不少。QQ黏性很强,在工作、休闲、娱乐时,大家往往会习惯性地选择它,而杀毒软件换一个似乎不会有太大的麻烦。顺着这个思维逻辑,若是将来淘宝/支付宝跟微信二选一呢?一个必然会考虑的因素就是支付宝有没有替代产品(微信支付和财付通),或者微信有没有替代品(来往)。

这也是马云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做来往的理由之一,为即将到来的严峻战争、在有限的时间做最充足的准备。据说,微信支付每天都会开通10~20万人,多拖一天,阿里的生还希望就少一点,这由不得马云不急。

另一方面,从微信的发展势头来看,其进军方向主要有三个:电子商务、生活服务和企业服务。

拥有6亿用户的微信平台,很可能会成为腾讯移动电商发展的主要阵地,甚至还可能开创一个微电商时代,前不久腾讯联手京东曝出有关微店的消息,就是其战略动向的最好证据。而这无疑已经从根本上破坏了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战略部署,并严重威胁到了阿里巴巴的电商核心业务。

显然,这些情况是阿里巴巴所不允许的,也不是马云所能忍受的。

必须让腾讯知道“想在老虎头上拔毛”是要付出代价的。阿里巴巴迅速做出反应,强势推出来往。

在2013年10月阿里内部论坛讲话中,马云这样说:“今天,天气变了,企鹅走出南极洲了,他们在试图适应酷热天气,让世界变成他们适应的气候,与其等待被害,不如杀去南极洲。去人家家里打架。”(《腾讯阿里生态圈之争再升级 马云:杀到企鹅家去》,凤凰科技)

不得不说,马云的确够豪气,腾讯杀来了阿里的腹地,他也要杀去腾讯的腹地。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推微信,给我危险信号,我就推来往,以牙还牙。

为了迅速增加来往注册用户,马云在阿里内部文件中还曾这样说过:“谁不参与,谁就不该呆在这公司里。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事,这不是战略,这是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10年前没人相信淘宝会打败eBay,可是我们做到了,10年后为何不可再试一次?”“阿里内部员工必须使用来往且外部(非阿里员工)好友数量必须大于100人,否则没有红包(年终奖)。”(《腾讯阿里生态圈之争再升级 马云:杀到企鹅家去》,凤凰科技)

马云不遗余力强势推来往,在短时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来往上线后,极短时间内,注册用户就超过了1000万。就来往发布的数据来看,自来往推出三个月后,多次登上苹果APP STORE社交类免费APP日下载第一名,更一度冲进了APP免费排行整个榜单的第八位。

这与微信的成绩相比虽稍显寒酸,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昭示了阿里输人不输阵的决心。只是,阿里想法虽然美妙,现实却并不是那么美好,拥有6亿用户做靠山的微信,真的那么容易被超越、被逆袭吗?有微信的忠实粉丝声称:凭着一个连陌陌(一款社交软件)都挑不过的社交软件,来挑战社交领域的龙头老大未免有些蚍蜉撼树之嫌。

易观智库(易观国际推出的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信等新媒体经济发展研究成果的商业信息服务平台)分析师靳晴则指出:“来往”的出现虽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腾讯多年来在即时通信工具这块业务上对用户心理和产品方面都有较强的把控力,未来2~3年内,很难有即时通信工具超过微信。

腾讯马化腾也说,腾讯也曾抱空很多东西,包括早年的电子商务、搜索。腾讯最早、最擅长的业务是即时通信和网络社区,因此转向移动互联网时,理所当然最敏感。

的确,腾讯在即时通信和网络社区建设方面底蕴深厚,并且对这一领域也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想从虎口夺食,没点真本事可真不行。

基于种种方面考虑,虽则“来往”一度宣称注册用户过千万,也推出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功能,比如,增加了阅后即焚、咻一咻加好友等功能,但其定位在熟人之间的社交,难免有所局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用户群体的扩张。

另一方面,用户既成的使用习惯一时难以撼动,也是“来往”将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我身边就有朋友这样说,朋友都在玩微信,让我去玩来往,跟谁玩?

瞧,用户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过来的,来往的逆袭之路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微信红包:腾讯直捣黄龙“抢红包了,先到先得,抢到赚到!”大年三十晚上,我刚刚拿出手机,想要群发一些拜年短信,微信群里就冒出了这样的“红包信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点击了一下链接,却着实让我惊喜了一把,里面竟真得装着20元的红包。

20元的红包虽然不多,却让我感触颇多,过年派发红包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可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渐渐独立,渐渐走向工作岗位,渐渐成家立业,“红包”这个字眼也渐渐与我们绝缘了。

可是,从2012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渐次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横空出世,随着微信平台的异军突起,传统习俗和新生宠儿眉来眼去,最终燃起了激情的火花,“微信支付”如一枚重磅炸弹在传统的节日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风靡整个社交网络。

据腾讯官方数据显示,从除夕到初八,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微信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了4~5个红包。抢红包活动最高峰出现在除夕晚上,最高峰期间1分钟内就有2.5万个红包被抢走。

微信红包,无疑成了2014年春节期间人们最大的噱头。

微信红包为何被这么多人所青睐?我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微信红包不同于传统的红包,它更像是社交游戏。微信红包是让大家“抢”,注重的是“抢”这个过程,虽然红包内的金额有多有少,却会让每个参与的人都能互动起来,增强了每个用户的参与感,抢到了可以炫耀,会有成就感,抢不到可以懊恼,可以继续努力……有话题,有互动,才会激发用户分享和传播的积极性。

不得不说,腾讯多年来致力于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的研发,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老辣而独到,其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揣摩和精细把握,已经到了一种如臂使指的程度,一抢一发,一来二去,在人们犹自“众乐乐”之时,微信的支付功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而且,腾讯不用花一毛钱的推广费。

微信红包给腾讯带来了什么?让我们看看这些数据。

2014年1月29日,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控股股价高涨5.77%,当日市值增加540亿港元,微信红包是当之无愧的最大功臣。仅仅在微信红包公众账号上线的第四天,就有内部人士传去消息称“微信红包活动已经绑定了一亿银行卡用户”,对此,有人调侃腾讯,“微信一个晚上干了支付宝8年的活”。

移动支付融入社交关系链之后所显现出来的可怕裂变能力,让人目瞪口呆。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一个人用微信发红包,他就可能带动周围的一拨人开通微信支付。以点带面,辐射成网,即时通信软件的即时性显示出了惊人的威力。

不仅如此,更有嗅觉灵敏的商业人士利用微信红包做起了互联网营销。

2014年2月底,中兴通信就对旗下的青漾2手机做出了这样的宣传“百万现金红包,千万京东豪礼”。跟腾讯春节期间推出的微信红包不同,此次发放红包,是你发红包,中兴和京东买单,并且发红包的人还能得到所发给的8个人中的最高奖项。不论是为了青漾2手机,还是为了京东卡或者是为了现金,100%的中奖率让无数的微信粉丝们趋之若鹜。

活动期间,我也收到了朋友派发的红包,点开之后竟然有幸中了京东东券100元,点击兑换,网页直接跳转到青漾2的预约界面。这时,我不觉恍然,原来,中兴和京东联手在微信上搞出这次派发红包活动,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推广青漾2也,不管我最终是否会预约这款手机,当无疑中兴推广青漾2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从微信红包这种持续火热的势头来看,虽然腾讯微信目前暂未商业化,但不少企业已经从中嗅到了商机,并在其平台上积极安营扎寨,吸引人气,聚集粉丝。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营销,运用互联网思维在移动互联的大潮中创造更多多方共赢的奇迹。

无怪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听说微信红包时间后会感觉脊背发凉,并称腾讯的“微信红包”偷袭了阿里的腹地,实在是微信红包这一招,收效超乎想象的好。

只是,这次“偷袭”虽然算作漂亮,但跟拥有支付宝这个强大神器的阿里巴巴正面抗衡之时,腾讯究竟能否打赢这场移动领域的争夺战还是未知之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像我在前面一直强调的那样,腾讯和阿里,一个关系链强,一个支付端强,腾讯依托其强大的社交圈,捆绑了大量的银行卡、积累到了不少微信支付的用户,但其支付端环节却相对较为薄弱,财付通受众较

支付宝少得多,这也成为限制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继续开疆拓土的硬伤。

未来几年,腾讯能否补齐自己在支付端领域的短板,或许将成为这场移动生态领域巅峰之战胜负的关键。“嘀嘀”PK“快的”:10亿级别的资金对抗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却在2014年初被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商业巨头联手打破了。“嘀嘀”和“快的”相继举起了“你打车,我请客”的大旗,分别融资4500万美元和近亿美元支持“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打车热潮。

2014年1月5日,微信正式在其产品内添加了“嘀嘀打车”功能,在“我的银行卡”界面中可以看到“嘀嘀打车”的入口。1月10日,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首次发起了补贴,推出乘客打车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的活动。1月21日快的打车紧急跟进,也做出了乘客打车补贴10元,司机奖励15元的决定。1月26日,支付宝钱包8.0内悄然嵌入了快的打车功能。

2月10日,嘀嘀打车宣布将补贴从每单10元下调至每单5元,快的打车虽也做了相应调整,但对乘客补贴仍为10元。

补贴下调只维持了一个星期,嘀嘀打车再次宣布开始第三轮补贴, 将对乘客的补贴重新提升至10元。对此,快的方面则称“永远比同行多1元”,将补贴提升至11元。

2月底上述两大打车软件的斗争再次升级,嘀嘀打车刚刚宣布为使用微信支付打车费用补贴12到20元,快的打车又将补贴额度调至最低补贴13元,坚决执行着“永远比对手多一元”的承诺。3月中,嘀嘀和快的先后将司机端和乘客端的补贴降至5元,然而,这种降补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4月中,随着快的率先将司机端的补贴提升至11元,嘀嘀紧急跟进也将司机端的补贴提升至11元。

打车软件就像是一个“加速”按钮,在一个足以影响全局的时间段,被放进了“双马”阵营的仪表盘里,促成双方节奏更为频繁的摩擦与对碰,让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加风起云涌。

据嘀嘀内部人士透露,自1月10日至2月9日补贴总额已高达4亿元。而在嘀嘀发起的第四轮营销中,嘀嘀打车则称此次投入将达10亿元,而这高额的代价大多将由腾讯买单。

对于快的打车,支付宝内部人士也称,补贴所投入的5亿元,由支付宝和快的打车共同承担。“打车大战”进展表续表

于是,有人欢庆了,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两大互联网寡头倾力而战、不惜血本,对咱平头老百姓而言是好事啊。

的确,我身边就有为数不少的朋友开始放弃传统的招手停车打车模式,转而选择了手机软件打车。当然,“嘀嘀”和“快的”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如果路程不算远的话,一趟车下来,基本不用自己掏什么腰包。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打车消费了10多元,打车软件会补贴我们10元,而我们自己只需要付出几元钱的车费而已。与此同时,出租车司机也可通过上述两款打车软件获得不菲的奖励。

只是,在我们为自己能够经济又方便地打到车而偷乐的同时,阿里和腾讯也在悄悄打着自己的算盘,他们在盘算什么?让我们看看这些数据。

在近日发布的一份《2013~2014年打车软件市场分析报告》中显示,打车应用累积注册用户从2012年的400万到2013年的2160万,增长率高达440%,预计2015年注册用户数将超过4300万,打车应用经过2014年与2015年的沉淀,将寻找到盈利方式,所以用户群体增长幅度将放缓,预计2015年增长率将达到48.28%。

2014年1月10日至2月9日,嘀嘀打车用户破4000万,较活动之前增长了一倍;嘀嘀打车日均订单为183万单,平均日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单,微信支付总订单约2100万单。而快的打车方面,截至到2月11日,日均订单量已达128万,单日最高订单量突破162万,其中使用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日订单数最高突破60万。

强大的数据背后代表的是什么?显而易见,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支付的近场支付争夺战。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想要得到补贴的必要前提就是使用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钱包。(速途网)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我们瞄准别人的钱包时,别人也正在预谋改变我们的长期以来在出行方面现金交易的习惯,并促使我们渐渐习惯手机支付的消费模式。而他们所做的,只是给出每个乘客与司机10元的补贴。10元的补贴就可以赢得一个移动支付的用户,这对他们来讲,很划算。

此外,阿里和腾讯打车之争逐渐升级,引得各大媒体广泛关注,曝光率极大提升,不用花一分钱的广告费和推广费,每个人都知道了有“嘀嘀”和“快的”这样两款打车软件,每个人都知道了微信支付和手机支付宝。

两强相争,两者同样也得利不少,微信用户开始绑卡了,手机支付宝的用户也明显增多,新的支付习惯正在逐渐成型。(速途网)

只是,这种新的支付习惯人们能够坚持多久,却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在和身边一些精于互联网研究的朋友聊天时,有人这么说:“因为两大互联网巨头殊死‘血拼’,乘客每单可获得10元的打车补贴,确实吃到了免费的午餐,但天下不可能永远有免费的午餐。正因为每次打车基本不花钱,才调动了用户打车的积极性。一旦双方停止补贴呢?让我选择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再用它了。”

相信和我这位朋友有一样想法的打车软件使用者还有很多,随着补贴活动的结束,打车率肯定会有明显的降低,用户会选择更为实惠的出行方式。

这一点,我在一位出租车师傅那里也得到了佐证,据他所说,当嘀嘀和快的下调补贴期间,用打车软件打车的用户明显减少。他还预言,一旦嘀嘀和快的双方停止补贴,那么盛极一时的手机打车软件很可能就会走向没落。

基于这点考虑,虽则目前阿里和腾讯打得如火如荼、不可开交,但其往后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如何运用打车软件盈利,如何平衡运营商和移动端的利益分成,才是他们当前最应该考虑的问题。腾讯入股大众点评:一场一拍即合的收购案

有人将腾讯的新型投资模式形象地称之为“三板斧”。第一板斧,腾讯不要控股,但占股都在20%以上;第二板斧,把相关资源打包送给战略合作者;第三板斧,给丰厚嫁妆,即移动端入口。

2014年2月19日,腾讯仗着这三板斧,再一次完成了攻城略地,成功入股大众点评。腾讯与大众点评修成正果,无论是对腾讯还是对大众点评而言皆是意义非凡。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合作给腾讯带来了什么?

1.补齐腾讯地图短板

BAT三巨头之间的O2O之战不断升级,已经渐次白热化。先是阿里紧张布局,投资美团网,近期更是全资收购高德地图,意图抢占O2O之战的先机,而百度也在2013年8月宣布收购糯米网,抓紧对人们线下生活的割据。这样看来,在依仗地图、导航、团购平台争夺线下服务业的市场份额时,仅仅拥有高朋网、搜狗地图和腾讯地图的腾讯不占半点优势。

据高朋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月交易额仅有3000万元,而糯米网的月交易额则为3亿元,美团网约为17亿元。高朋网的交易额仅为糯米网的十分之一,美团网的五十分之一。

在地图方面,易观智库发布的《2013年第3季度中国手机地图累积用户数份额》显示,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用户量使用率分别31.3%、26.6%,占据中国手机地图累计账户市场份额前两位,腾讯参股的搜狗地图以8.5%位列第三,而腾讯地图的市场占有额仅为2.2%。

在这样恶劣的情形之下,腾讯想要从百度和阿里嘴里去抢夺O2O这块蛋糕,就必须要讲究一些战术,借助外力。放眼望去,这样的外力固然不少,但能够入腾讯这种庞然大物法眼的,唯大众点评而已。

与大众点评的联手,不仅能够解决腾讯本地服务方面的不足,更是能潜移默化地将大众点评9000万的移动端用户纳入腾讯地图,这无疑将会大大增大腾讯地图的用户量。

2.扩大微信支付的场景(艾瑞咨询)

微信在拓展支付通道的过程中,最大的掣肘就是支付场景过少。截至目前,微信“我的银行卡”上仅有9项服务,分别是手机话费充值、理财通、彩票、嘀嘀打车、精选商品、Q币充值、腾讯公益、电影票、微信红包。

和大众点评的合作,将很好地弥补腾讯在这方面的不足,从而大大扩大微信支付的场景,可帮助腾讯丰富本地生活服务类以及电商品类的内容。

3.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长远投资

在腾讯投资大众点评之前,百度也曾找到大众点评,想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大众点评,却被大众点评CEO张涛拒绝。而如今腾讯花费4亿美元投资大众点评,占股20%,以此算来大众点评的估值还是20亿美元,与百度给出的估价相同。这样说来,腾讯算是捡了个大便宜。在团购行业整体回暖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想,大众点评的估值肯定还会有所上升。

说完这起合作给腾讯带来了什么,我们再看看这起合作给大众点评带来了什么?

1.随着BAT巨头布局O2O领域,一直谋求独立发展的大众点评陷入被动发展的尴尬局面。由于支付环节、流量入口被互联网巨头垄断,大众点评网很难形成完整的O2O闭环。想要摆脱被动发展的僵局,就必须要找一个实力足够雄厚的靠山,腾讯的出现,恰当其时。

2.大众点评在移动端的成绩并不乐观。据业内数据显示,团购APP的用户活跃度美团位列第一,而大众点评未进入前三名。和腾讯联手,借助微信这棵大树,大众点评可大幅度提高其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

仗着腾讯微信这张王牌,大众点评大可以堂而皇之地独家接入微信支付,如嘀嘀打车一样,通过“我的银行卡”直接进行消费支付,促使大众点评“流量变现”。

据大众点评提供的资料显示,大众点评和微信合作一个多月后,由微信支付带来的交易额,在大众点评平台上增长了近7倍多,平台上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增长了5倍。

3.除去这些,腾讯和大众点评的一拍即合,还很可能为其在海外上市带来诸多利好。我们可以这样说,大众点评在获得微信在用户和支付资源上的支持后,用户量将会激增,而微信的便捷支付也将会极大地带动大众点评的业务提升,除此之外,腾讯用户的无地域性、无差别性,还将帮助大众点评极大地拓展三四线城市的业务发展。

正是因为有着这诸多互惠互利的前提,这场腾讯入股大众点评的公案,可谓是一拍即合。腾讯牵手京东:农村包围城市

2014年3月10日,对马化腾来讲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在这一天,腾讯终于成功牵手京东,以2.14亿美元的代价,换取了京东15%的股份,同时腾讯有权利在京东上市时继续认购5%的股份。

不早不晚,恰逢腾讯和阿里争得你死我活之际,腾讯和京东联袂成功,这其中自然大有深意。

为什么是在2014年,而不是在2010年?为什么是联手京东,而不是聚美优品?

其实,这还是由大的时代背景以及双方的需求决定的。2014年移动互联渐成趋势,O2O机会就在眼前,想要抓住机会,单打独斗并不是明智之举,扬长避短,选择一个得力的合作伙伴,共同御敌才是王道。

很显然,腾讯和京东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也都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并不安全,随时都有覆巢累卵之危,二者都面临着共同的对手——阿里巴巴。

首先,在腾讯来说,腾讯和阿里之间竞争不断升级,竞争所涉及领域从移动电商、移动社交、金融到传统电商、地图、打车、云服务几乎无所不包,这两者之间的种种摩擦和利益冲突,从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阿里和腾讯之间不死不休的格局,而电商恰恰就是腾讯的软肋,不想被动挨打,找一个可靠的盟友就显得十分必要,很显然,稳坐电商第二把交椅的京东成为了腾讯的不二之选。

其次,对京东来讲,作为传统电商平台之一,这些年京东商城和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之间也是明争暗斗不断。早在三年前,京东商城就高调终止与支付宝的合作,随后,又屏蔽了另一家阿里系企业——一淘网。时隔不久,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更是在微博中发文暗讽一淘网抓取京东商城某产品销量、价格、评价等信息。随即,一淘网官方微博发布认领了这一不点名批评,并回应称“一淘网就是要让互联网透明,给消费者实惠。”

事情最终虽以京东商城的偃旗息鼓告终,但暗战却还远远没有就此结束。

同样是做电子商务,京东商城不可能心甘情愿一直都做“老二”,老大谁都想做,凭什么总是阿里一家独大?可以想象,这两大电商巨头之间的矛盾也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和做电商多年的阿里比起来,京东商城的综合实力还是稍逊一筹。在一线城市业绩领先的京东,在二三线以下的城市开拓市场显得举步维艰。而和腾讯的联手将能很好地改善这种局面,拥有腾讯强大的信息流做基础,京东将很有可能杀到阿里的大后方,通过进入三四线电商市场,进而对阿里构成严重威胁。

当然,这次联手,腾讯给出的红利也是相当诱人的:腾讯将QQ网购、拍拍的电商和物流部门并入京东;京东持易迅少数股权,同时还持有其未来的独家全部认购权;双方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腾讯将向京东提供微信和手Q客户端的一级入口位置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技术支持;在在线支付服务方面双方也将展开合作。

也许我们会问:腾讯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和京东联姻,它又能得到什么?

或许,我们能够从马化腾发给腾讯的内部邮件中窥见些许端倪:

京东是借助B2C业态快速崛起的中国第一大自营电商,在B2C领域具备深入的洞察力,拥有强大的物流体系、优异的口碑、快速的执行力和强劲明朗的发展前景;腾讯拥有强大的流量平台、优异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在电商平台化运营方面具备长期的经验摸索和丰富的人才积累——这都是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马化腾内部信确认入股京东》,凤凰科技)

具备了这样的合作基础,腾讯所图必大,它图的又是什么?在我看来,正是广袤的农村市场。农村市场前景有多广阔,看看淘宝和京东都怎么说吧!

从淘宝发布的一份《中国县域网购发展报告》中,该报告中指出三四线城市的网购需求更为旺盛,同时指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才是真实的电商战场。

这一点,在京东CEO刘强东的言谈中也能得到佐证:“京东在一线城市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了天猫,但在三四线还是比不过它。”

对照淘宝的报告和京东刘强东的话,我们可以确定,淘宝系真正的主战场是在三四线广阔的农村市场。

想要颠覆阿里在电商领域的霸权地位,直插它的腹地,无疑最能立竿见影。

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就算腾讯在三四线城市拥有强大的流量入口,想要扳倒在三四线城市根深蒂固的阿里巴巴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时候京东来了,带着要在三四线城市与阿里一决雌雄的决心,京东和腾讯强强联手,企图在三四线城市进一步和阿里抢夺市场份额。

对腾讯来讲,如果京东能够顺利杀入阿里的大后方固然是好事,若是不幸败下阵来,至少也能牵制对手,让阿里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与自己在生活社交领域纠缠不清。

除此之外,我以为腾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战略意图:依靠京东的电商平台彻底打通微信生态圈。之前,我们已经多次分析过,腾讯之所以强大,在于其拥有庞大的移动用户群,但单纯拥有流量还不能构成完全的O2O生态圈,必须要在一端对接商家,腾讯入股大众点评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另一端则要将商品送达用户手中,京东商城在腾讯的选择范围内成了当之无愧的绩优股,京东的入会一方面能够加速微信支付的推广,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腾讯O2O的布局。

打通商家和用户的对接,再加上京东配送和物流的优势,这样一个立体生态圈就构建出来了。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哪一方面讲,腾讯这招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虽然尚不足以对阿里形成致命威胁,但却足够阿里头疼一阵的了。淘点点PK大众点评:腾讯阿里公开“抢餐”

在中国,“吃”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夸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女人嫉妒叫“吃醋”……几乎方方面面都能跟“吃”挂上勾。

而事实上,正儿八经的餐饮行业,也的确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一个25000多亿元的市场盘子!

这样的市场潜力,任谁都会想要插一脚,这个“谁”,尤以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的两大巨头阿里和腾讯为最。

阿里手机淘宝“3.8元请全国人民吃喝玩乐”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其旗下的淘点点就开始了对线下餐厅的全面入侵,以期快速布局餐饮行业的O2O模式。

在阿里巴巴紧急布局餐饮行业之时,成功入股大众点评的腾讯,也在其最新版本中,对大众点评进一步开放,给予大众点评进一步挖掘微信潜藏的O2O商机。

目前来看,淘点点野心勃勃,意图在餐饮界构建又一个淘宝;而大众点评亦是雄心不减,希冀借腾讯之力,通过微信接口,完成线下餐饮商户的整合。

一个背靠阿里,一个庇荫腾讯,淘点点和大众点评之间的明争暗战,将进一步推动餐饮行业快步进入O2O时代。

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餐饮业的O2O模式带给了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也就引得各类行业垂直服务商对其趋之若鹜。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到家美食会、易淘食、饿了么等等网络订餐平台。

而在未来O2O的商业模式中,阿里、腾讯、百度等等互联网巨头,作为平台运营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每一家餐饮企业对接,这种情况下,这些拥有餐饮企业资源的网络订餐平台就成了巨头们争相看中的香饽饽。

阿里巴巴去年成立淘点点,依仗着淘宝的流量吸引了大量餐饮企业进驻。

而腾讯入股大众点评,借助大众点评的平台,成功将行业资源引进了微信。

淘点点和大众点评,在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助推之下,相继展开了在餐饮行业的O2O布局。

当然,做为后起之秀,淘点点在O2O运作模式上,大多模仿前辈淘宝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放在餐饮行业来说,就叫做外卖。

做外卖正是淘点点所擅长的。用户打开应用→选好菜品→在支付宝上支付→线下送餐→卖家确认收款→用户给出评价。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几乎与淘宝的运营模式如出一辙。熟悉的业务流程,无疑能够大大提升运营效果。

拥有手机淘宝的4亿用户,庞大的流量资源无疑能够帮助淘点点吸引更多的商家。当然,在这个大数据为王的时代,想要最终胜出,光凭着流量的黏性是远远不够的,不论是商家还是平台运营商都需要多费些心思,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更优的服务,进而赢得更多的“回头客”。比如,淘点点就尝试着挖掘淘宝用户之前商品购买习惯的数据,然后向其推送适合的餐厅;在商户方面,淘点点将菜品被点的频次以及评价提供给商户,进而让商户根据这些数据更换菜品。

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网上订餐服务甚至可以为我们提供智能点菜系统,只要我们输入口味偏好,就能得到推荐组合菜品等等。

从线上点餐→支付→送餐→用户评价。淘点点在前人走过的路上顺利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O2O闭环。不过,在一些老牌的餐饮网站看来,淘点点仍旧只是个新手。

比如说,大众点评。众所周知,大众点评在餐饮行业里小有名气,最近和腾讯成功牵手,获得微信入口。在新版微信里,用户在发朋友圈时,更是可以附上自己所在地的实时详细位置,显示餐馆的具体地址,用户点击之后,餐馆的人均消费量、星级评价等等信息都会一一呈现出来。不仅如此,用户还能通过微信获知有哪些微信好友曾来这里用过餐,评价如何。

充分利用起微信的社交价值,大众点评积极塑造口碑效应。

这一点,大众点评显然就高明许多,对大多数餐饮企业而言,口碑营销是极其重要的,现下许多餐厅都通过微信号建立起与消费者的联系,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淘点点和大众点评的背后,是阿里和腾讯这两个互联网行业的巨鳄。背靠这两座大山,这两大餐饮网络平台,一个具备庞大的用户群和用户消费数据,一个具备商户优势以及海量数据流量。到底谁能在这场O2O盛宴之中“抢餐”成功存在着太多未知的可能。

就大众点评来说,微信新版本后,如何玩好“朋友圈”让用户和商户都受益是个挑战。

就淘点点来说,如何快速扩大商户规模,也是个挑战。

谁最终能够补齐自己的短板,或许谁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延伸阅读 “神仙打架”跟你有几毛钱的关系?“你知道现在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日均订单交易平台是谁?淘宝、京东,还是美团?全错!是嘀嘀打车!嘀嘀打车在过去77天里以日均521.83万的订单量超过了京东13.27万单、淘宝410.95万单和美团21.91万单,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移动互联网日均订单交易平台。”2014年3月底,嘀嘀打车新浪微博发布了这条消息。

看到这条消息,你也许会感到震惊,也许会感到麻木,也许会不屑地说一声:“说来说去,不过是互联网巨头炒作的手段,他们取得多大的成绩跟我有什么关系?”

的确,藉由前段时间的打车软件之争,阿里和腾讯之间的战争迅速升级,公关策略也是频频改变,网络上相关的消息顿时让我们应接不暇,消化不及,一时之间,我们还真的难以断定各路消息的真假。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这场战争波及之广,几乎涵盖了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乃至线下产业的方方面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